德育教育重要性

2024-09-09

德育教育重要性(共10篇)

德育教育重要性 篇1

学语文论文:浅谈在小学语文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情感目标、教学知识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实现新课改要求中三维目标的达成。

德育教育重要性 篇2

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 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 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 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 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 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 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 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 那就是孩子 (特指小学生) 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 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但到了假期 (寒、暑假, 尤其是春节) 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间迷失方向“重操旧业”, 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 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

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 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是非观念模糊, 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 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 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 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 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 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 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 繁重的课业负担, 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学校只为应试, 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 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 不重德育,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 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 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 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 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 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并且及时地捕捉学生的任何闪光点, 多方面、多渠道、多视角的获取信息, 且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或奖励, 伟大的导师列宁同志曾经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我们不怕学生出错, 只要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错误并且改正错误, 我们都应该视为诚实、勇敢、有错就改的积极表现。同时,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校可以筹措资金营造氛围,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以满足学生的求胜心和满足欲。

三、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倡导者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塑造者, 同时还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执教品先行, 育人先育己”。教师一方面按照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依法治执教;另一方面教师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追求和个人修养, 努力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 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的面对明天, 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 去爱自己、爱周围的人。同时要在教育学生方面、评价学生方面多想办法多谋策略, 精通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改变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为多样性, 因为“懂得教育方法的老师会用100种方法教1个学生, 而不懂得教育方法的老师会用1种方法教育100个学生”, 在“传道”和“授业”的同时努力做到以人为本, 遵循“做学问首先学会做人的原则”, 努力使学生在“得道”的同时领悟“德道”的含义。在“授业”的同时重在教给学生“获业”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同志以“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简单而又精辟地概括了教育得法的原则。改变简单粗暴的传统教育方式, 用水的柔性、春雨的滋润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不是椎的打击, 乃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日臻完美”印度著名的诗人泰戈尔又一次阐述了“润物无声”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奇迹。古人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思想教育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让学生怎样做人, 怎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知道, 正人必先正己, 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首先要具备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楷模形象, 尤其是小学阶段,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 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去组织实施德育工作的宏伟蓝图, 雨露滋润和苗壮, 辛勤育花花更红。

四、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祖国的希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随时都有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问题, 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应变本领和心理承受能力, 而这些能力和本领需要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 而这些绝不是单靠心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 众所周知, 我国的青少年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 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要改变这种状态, 需要教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小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宽容的心理素质, 以及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心和坚强信念。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令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有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此外, 目前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可以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 造福于社会, 然而错误地使用网络将极大的危害社会、危害家庭、危害千千万万的懵懂少年, 造成了不少青少年犯罪, 过早地断送自己的前程。国家虽然在青少年进入网吧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在净化网络抵制非法网站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 从某方面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但当在面对高额的利润、网络虚拟的诱惑以及幕后的钱权交易时, 许多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教育工作者, 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迷茫甚至崩溃了, 面对天真无邪的童心被利益熏心的魑魅魍魉逐步引入谷底深渊时他们彷徨而手足无措了。还有就是“各自打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圣贤”明哲保身的思想, 严重羁绊在全社会范围内对青少年道德教育齐抓共管的脚步,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上的悲哀。除此之外, 个别地市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歧视、因贫困导致辍学而流落街头以及八、九十年代后出生孩子孤僻、任性、缺乏团队意识等现象, 都是严重影响青少年德育滞后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 经历了“二战”失败以后的日本和德国在短短几十年里仍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 这与国民教育的成果息息相关。在日本各级政府、学校和家长把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置于首要, 从小就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建立起了团结、团队、共荣的意识;而在德国“每个孩子都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关心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强烈意识更是植根于每个德国民众的心里, 他们从关心每个孩子的身体健康、行为操守甚至于节约每一滴水入手, 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 这也是别人成功的经验所在。而在我国, 特别是我们广大的西部地区, 由于经济的落后、意识的淡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消极思想不仅严重影响了地区教育的滞后也耽误了一大批正待成长、含苞待放的花朵。孩子们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 “染苍则苍, 染黄则黄”, 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和社会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长大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尤其是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于如何开展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从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进而分析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2加強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1德育教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动力之源,我们不仅要从博物馆里、从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从普通人、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在中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只安排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坚定的理想、崇高的道德,是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被看做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奋起行之的紧迫课题。只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才能使其在当下复活。只有复活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生命力,才能不断地传承创新。我们作为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2.2德育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发挥着“思想净化器”的功能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的关键时刻,犹如一张白纸,画上什么样的图案就呈现什么样子的作品。中小学教育作为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教育学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塑造中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所以说,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不良行为的侵蚀,必须加强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思想,给中小学生一个健康、有利的成长环境。

3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1中小学德育教育认识程度不够

中小学德育教育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一直处在可有可无的状态,形式主义明显,在学校的各种考试面前,德育教育的空间逐渐被压缩,德育教育的教育经费也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学生对德育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德育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处于被动的去学习并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会对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最后学生对德育教育并不感兴趣。

3.2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不足

教师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期间,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是担负着重任,教师对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预期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德育课程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学校,是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音乐及美术教师兼任德育教师,在德育知识的专业技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3.3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4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途径

4.1中小学的德育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环境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德育教育要与实际环境相联系,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凡超越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德育教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德育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封闭的,学生以教室为基地,教师以课本为依据,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要摆脱这种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路,在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德育教育还应该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环境相结合,德育教育要紧靠学生的生存环境,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他们的心里特点,让学生对德育教学会有更好的代入感,让学生在学校有更好的归属感。

4.2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5结论

总之,重视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总之,加强并改进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下中小学的教育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不良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中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237.

[2]赵传胜.论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4,65:186.

[3]贾慧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新课程(下),2013,04:176.

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篇4

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因为近年来人们过分注重发展科技却忽视了德育教育,从而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为切实摆脱这一困境,开辟出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加强对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32--01 随着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智力与体力获得了解放。然而,因为片面注重发展科技却忽视德育教育,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从而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阻力。回望历史,人们已经意识到单一地依赖于科技进步并不能让人类得到全面的幸福,唯有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才能让人类彻底解放。在此背景之下,高度重视对年轻一代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加强青年人中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群体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它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和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保持紧密联系、彼此渗透和协调,从而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与保证作用。实施大学生德育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其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责任心,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并实现心理品质的新提升。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的主要表现 (一)能够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已经说是已经基本成熟,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表现欲,强烈渴望得到尊重和肯定,并且能够开展自我反省、评价、决断,并且得到自我完善与发展。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价值定位主要偏重于社会以及集体的本位,但是往往会忽略德育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以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当从小处着手,注重大学生个体之成长规律。要结合大学生人才的具体情况,尊重其自身的主体性,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接受能力为主要出发点,真正将大学生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修养发展置于中心地位来抓,让大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到高校德育之温馨以及人性花之魅力,并且强烈地感受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和提高自身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在大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积极培养道德意识,不断增进其道德情感。所以说,唯有做到从小处着眼,不断推动道德生活化的进程,才能让大学生们真正地接受道德之教化,以达到润物无声之效果。 (二)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高等院校德育之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们的悟性,从而让其认识到怎样去做人。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包括大学生们在内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性倾向。但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还是一定要坚持一元化之导向,让大学生们能够明白当前社会所容纳的并不全部是时代所倡导的。价值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于不管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均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加以实现。归根结底,人的价值就在于更加多地为社会进行创造与奉献。通过在高等院校中大力开展价值观与人生观教育,首先就应当让大学生们明白人活着就近是为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该怎样生活,人活着应当做些什么?在这此基础之上,再结合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开展理想教育,从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这一最贴切之处入手,不断地引导其逐步树立起自身的生活理想,进而激发出其强烈的职业道德理想,同时,将社会理想、为国家作贡献的理想教育等落实于大学生们的职业理想之中。理想不仅是动力,而且也是一种激励,在理想的强烈驱动之下,就能够让大学生们产生出非常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三)能够成为大学生精神健康的核心 人的社会化主要应经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大基本环节,而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应当始终将人才培养在摆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来抓,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高等学校要重视向大学生们传授必要的知识与技术,关注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素质之培养,从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的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为此,一定要明确要求,坚定自身信念。对对于形成大学生良好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可运用案例分析、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分析、判断是非等方面的能力,以此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健康,以实现以下要求:其一是要认真学习社会规范。一个社会如果缺乏了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之约束,也就无法成为文明社会。因此,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均应符合社会规范。其二是模仿与认同。模仿主要是指仿照他人的言行举止,让自身的行为方式和被模仿者一致,教育者的以身作则会对被教育者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认同则是一种深层次上的模仿,主要是指对楷模实施抽象、内在的学习过程。认同楷模既可以为具体形象,也可以是英雄人物。大学生认同的顺利实施能够让其保持精神健康,反之则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等相应的问题。三是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生活目标。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思维,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能力,让其具有更高的道德素质,这是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摆在我国高校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帮助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 权. 社会实践: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J]. 兰州学刊,(7). [2]陶 丽,曲建武. 增强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工作探讨[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6). [3]喻 俊,吴述燕. 浅议大学生德育教育[J]. 沙棘(科教纵横),(11).

德育教育重要性 篇5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机械专业教学中,做到在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 者:张彰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信宜中等专业学校,信宜市综合成人中专,广东茂名,525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2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机械专业   实操技能  

德育教育重要性 篇6

——浅谈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武冈市头堂九年制学校 朱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尤为重要,教育单位在注重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而德育的重要性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德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关键字:教学,德育,重要性

熟话说: “育人德为先。”德育任务要求所有教师应明确育人职责,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重文轻德”,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一味强调硬性的道德要求,忽略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且德育手段也往往简单化和教条化,现实环境对推进德育快速迈进与跨越发展提出巨大挑战。

教无定法,教学有方,贵在得法。为有效实现育人目标思品老师应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有效渗透大纲精神,高效创建活力“政”堂,不断提升学生品行修养,才能实现“善行‘德’品”的目标。

一、更新理念,活用教材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已的目光去发现,用自主的头脑去思索,用自觉的行动去改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千变万化,思品课必须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在学习《法不可违》时,我通过引入案例———“有一个学生总喜欢小偷小摸,看到超市的东西,或别的同学的东西,就会偷偷拿走,还为此沾沾自喜,这种行为应该批评吗?”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大讨论,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同学们自告奋勇,各抒己见,原先沉闷的说教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新发现的问题的探讨,教师适时地启发、总结,最终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活用教材引入生活案例并运用引发课堂辩论模式,有效实现“沟通—交流—思考—提高”的目标,增强思品课堂效能,提高学生法制修养。

二、运用时事,活跃氛围

时事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思品、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且准确的认识和明辨是非的慧眼。

运用时事新闻的宝贵资源可以切合学生升学考试的需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用好新闻资源既是思品课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是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运用时事可活跃课堂提升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游戏激活课堂方法如下:

1、设疑激趣。利用时事新闻资料作引子,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思品课的兴趣。

2、论证说明。引用时事新闻资料说明比较抽象的理论观点,使较枯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述评时事。对某一具有阶段性的时政事件进行追踪了解、研究是最能锻炼学生分析时政新闻能力的。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有选择地挑选此类新闻,让学生课余完成并在课堂上述评时事或以论文的形式交流。同时注意把控方向,渗透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效果非常好。

4、合作探究。教师或学生在已掌握的时事信息背景下,提出生活中的某个具体问题,围绕该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搜集、筛选时事资料,通过整理、归纳和推理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媒介激趣,增强效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超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说教。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教学中恰当融入多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课堂要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活”字。

1、创设互动,提高效力

当今,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课堂中已经十分普及,而互动式教学已成为日常教学中十分有效的辅助手段,有助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维交流的乐趣。讲授《学会学习》时,我运用了互动式教学手段,设计了三个问题放在屏幕上:将掺杂在一起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分开;反思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和坏习惯;分析好习惯和坏习惯的不同影响。在互动交流环节,重点放在不同习惯对人的影响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好的习惯可以塑造健康人格,坏的习惯则会助长生活中的消极因素。经过这种互动式的课堂交流,同学们从心底了解到了习惯的重要性,纷纷表示以后要改掉坏习惯,对于学习效果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

2、灵活利用,多元发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有效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兴状态,对学习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我们的人身权利》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我给同学们放了一段视频,一个女子在超市购物时,偷了两条鱼被保安抓住,超市保安为了惩罚她,竟写了“偷盗无耻,我是小偷”的牌子挂在她的脖子上让其当街示众,这时,画面特写了女子的表情,脸上满是泪水和屈辱的神情。放到这,我问同学们:“同学们,这个超市保安的行为正确吗?”“不正确。”同学们大声回答。“为什么呀?”“因为虽然这个女子偷了东西,但是也不能这样羞辱她。

这样是侵犯了她的人格尊严。”“没错,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权,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身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以此来羞辱侵犯我们。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记住自己拥有的权利,并勇敢地扞卫自己的权利,这样才能有生活的尊严。”我补充道。同学们也受多媒体激趣教学效能影响,对此课内容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充分树立起知法、守法和维权意识。

灵活运用多媒体纪实,有助于设置生动的课堂情境,学生们的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本知识上,快速提升效能,为践行健康品行,弘扬美德奠定扎实基础。

四、强化意识,激发斗志

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仅是思想思品工作的基础,为思想思品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受到潜移默化,而且是思想思品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思想思品教育对培养初中生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因此,如何在进行教学、课外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由较低的认知水平提高为较强的行为表现,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而努力。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不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竞争协作观念等。

德育教育重要性 篇7

德育, 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如果把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分为知识技能教育、体魄教育与思想教育三大类型, 那么德育是思想教育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党和国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要求, 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部分。

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 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其重要的德育功能有:

1.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同历史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无视这种关系, 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历史能给人以启示, 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从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到蔡元培的“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 辨其是非, 究其成败, 法是与成者, 而戒其非与败者, 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 是历史之益也”。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 之所以青史留名, 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 人们追求青史留名, 《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为历代所推崇。人们认识到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意义, 只随波逐流, 那么人的一生只能是扮演了一个泡沫的角色;如果只是吃喝玩乐, 那么生命只是一短暂的年华, 很快付诸东流, 毫无意义。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 努力奋发进取, 为人类作出贡献, 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有利于中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激励学生形成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及振兴中华民族、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是历史教育最突出的德育功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 催促人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合力与凝聚力, 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蒸蒸日上。因此, 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 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达作出贡献。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 日益严峻的台海局势, 历史学习的意义犹为重要。

3.有效地拓宽学生历史认识空间, 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历史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 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高素质人才,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学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的品格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总结人生经验, 把握自己的人生, 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借鉴历史, 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4.使学生易于接受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以及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都使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中学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有其主观上的要求, 也是客观上的必然。历史是过去的事, 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 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 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 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学习历史, 可使学生将“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活动、道德精神“激活”, 传承“过去”而进行道德创新。

二、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历史教育的措施

1.加强历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我们对历史教育要重新定位, 将历史教育上升到复兴伟大民族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古今中外, 各国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历史的学习:我国社会的“重史”、“史育”的传统从来没有间断过;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发挥历史的社会功能, 因而非常重视历史教育, 他们都把历史课程纳入学校“中心课程”的行列, 通过历史教育来铸造国民情感, 培养人才;当代中国,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四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历史教育, 他们发表了许多关于重视历史教育的言论和著作文章。因此,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历史教育, 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在中学校园形成重视历史教育的风气。

2.科学地强调历史与德育的关系。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 我们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承与普及, 这是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平台, 没有历史知识的储备, 学校的德育教育很难有所进展。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 缺乏饱满的情感, 生动的内容, 德育将显得苍白无力, 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 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 从而, 更好地达到德育的目的。

3.编辑和出版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四代领导人关于历史教育的言论汇编, 从思想上提高全民族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并以此作为历史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4.加强专职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为了重视和普及历史教育, 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应适当引进历史专业教师, 只有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和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来担当历史教学, 才能更理想地达到历史教育的德育目的。

三、结束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是一客观趋势,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被全球化浪潮所淹没, 必须弘扬、研究和发展中华文明。只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就更加加重了历史教育的迫切性, 正如历史学家所言, 历史教育担负着铸造民族精神, 培养国民意识的重任。

摘要:面对当今中学德育教育中历史教育缺乏的现状, 本文从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方面阐述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强历史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历史教育,德育教育,中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章年海.论中学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历史教学, 2002, 05.

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 高校 德育教育 重要性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影响颇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他们成人成才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如下阐述。

1.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对保证个体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期,社会各界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广泛,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良好、全面的道德品质。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說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工作。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特别是高尚的道德行为,与他所受的德育教育分不开。一个人的大学生活阶段是培养其道德品质的最重要环节,无论在理论、实践还是在情感、心理上都非常容易接受正面的教育,同时也是思想和行为定位的重要时段,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染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取向。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协调,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和谐融洽的社会状态。大学生是时代青年的佼佼者,他们走向社会后,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状况。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并且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已经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都成长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他们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非常明显,同时,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困惑,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理素质和道德取向都面临着诸多困惑和迷惘。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就业不顺利仅仅是知识掌握、个人能力、面试技巧的问题,其实,造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说,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正确的德育引导浅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当突出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德育起着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调动和发挥其它素质的潜能起着价值导向和调控作用,它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的性质和状态。所以说,以理想、信念、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系统中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它关系到今后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做事之道。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的规律看,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对于确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提高他们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倾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来说,也需要加强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当今大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一些报道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往往容易产生偏见,从而影响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可能出现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糊涂、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不良品质。

3.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它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人一生下来就需要学习,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甚至还没出生就要接受胎教,所以,学习和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坚持德育为先、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以德育人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目的。德育工作始终要围绕解决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摇篮,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今社会我们既可喜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在大是大非和重大灾害面前,展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出现了新变化,对一些重大问题还存在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它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结束语

总之,高校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提升德育教育质量为重要途径,克服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在今后的高校德育教育发展中更要努力地把高校德育教育做好。

参考文献:

[1]曹雁.学分制的实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2]吕建明.论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3]苏敏.从第二课堂视角谈诚信教育[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4]高峰.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初探[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宁艳,刘志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及其实施对策[J].理论观察,2002年03期.

[6]高继平,任庆凤.对大学生崇尚实用主义的理性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陈孔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6年06期.

[8]曹雁,曹辉;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

[9]汤志斌,李菁;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刍议[J];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06期 .

[10]马永斌,严继昌;研究生科研集体建设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5期.

作者简介:孙晓芙,1974- ,女,汉族,籍贯:吉林农安,吉林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谈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9

幼儿早期亲子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做一简要分析。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是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所以;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潜能开发、性格培养、习惯养成为目标,同时提高幼儿整体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具体地说,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的沟通;亲子教育;与一般意义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及;儿童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推行从0岁开始教育的观念,打破是以往那种幼儿(0至3岁)只要吃的饱、吃得好的养育观念,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形成早期性格和各种能力、习惯。

2、亲子教育的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计划生育的普遍推行,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倾注了关怀与重视,特别是对O 一3 岁婴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但在这一最关键时期,父母最缺乏经验,时常处于慌乱之中:我的孩子是不是说话晚了?他为什么老撕东西?这些惶恐伴随着孩子的每一个变化。许多家长不知道婴幼儿在发展中存在;敏感期;,他们对婴幼儿由躺在床上,逐渐能够翻身、爬行、坐、站、走,其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时时都有惊喜,但又感到困惑,觉得在育儿实践中缺乏必要的对婴幼儿的了解;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面对;如何针对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个问题,90 %的家长承认自己煞费苦心却仍找不到正确答案,而社会又缺乏对婴幼儿教育的指导。而实施亲子教育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亲子教育;使得家庭教育的内涵深化和发展,亲子教育将父母权威管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发展和引导为主;由单一的家长角色转为医生、护士、教师、朋友等多角色;由一味训斥转为参与交往中给予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为人格完美奠定基础;亲子教育;采用现代育儿的最新理念,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有情趣的、有实效的亲子游戏活动,使广大家长逐步接受现代育儿的科学理念,掌握现代育儿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促进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实践证明;亲子教育;是年轻家长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教育内容和指导方式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活动和平平常常的生活中,能使家长切身地感受和理解亲子教育的特殊意义;

二、亲子教育重要性的体现:

1、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指导亲子游戏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婴幼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经验来自与那些有接触价值的成人、同伴和年龄较大的儿童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供的与婴幼儿年龄和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因此,与人交往,尤其是与更具知识的成人的关系是婴幼儿保教的关键、基石和核心。由此可见亲子依恋对婴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恋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亲子依恋即儿童对父母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是亲子关系稳定的标志。亲子依恋是在亲子互动中形成的,而亲子互动最重要的形式便是亲子游戏。游戏是亲子交往的良好方式,亲子游戏是0 一3 岁亲子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亲子游戏可以有效地满足婴幼儿的各种需要。

首先,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亲子游戏是以亲子间的情感联系为基础的,在游戏中,父母与孩子围绕着共同的游戏主题,通过语言、手势、表情、动作等符号进行面对面的近距离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的,它一方面给父母和孩子带来更大的“满意度”,为缩短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强化相互影响的效果创造了有利氛围;另一方面消除了交往双方的情绪紧张性,尤其是能解除地位相对较低的婴幼儿一方的紧张性,使得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不受拘束。亲子游戏传导给孩子的基本信息是爱和珍视,婴幼儿通过这种游戏形成和发展与父母之间的信任与依恋关系,进而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其次,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尊重的需要。父母与孩子子以平等的玩伴关系共同参与游戏,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共同协商意见,双方保持一种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同时,父母的言语、表情和行为所表现出的鼓励与支持向孩子传达了父母对他的赞许与认可,表达了父母对他的肯定,这在无形中满足了婴幼儿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需要

最后,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与父母的共同游戏中,婴幼儿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当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父母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婴幼儿的这种成就感和自主感,可以有效地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是创设群体环境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为入园做准备。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入托的新生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分离焦虑期,尤其近些年独生子女的入托适应期明显延长,给成人和儿童都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幼教工作者为此做了种种研究,尝试如何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缩短入园的适应期,但收效不大。大多数孩子很难在短期的家园沟通中明显降低分离焦虑,迅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0 一3 岁亲子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孩子入园焦虑问题。孩子在0 一3 岁亲子教育的活动里,在妈妈或其他亲人陪伴下,学习老师带领的活动,接触到其他同龄孩子的家长,处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人的言谈、举止、态度等都对婴幼儿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等通过活动这一媒介作用到婴幼儿身上,孩子也以自身的言行去反馈和影响他人。在这种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使婴幼儿懂得了如何与人交往,逐渐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学会适应与协调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和发展自身的社会性,由此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方式。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母亲是幼小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基地。孩子由寸步不能离开母亲到逐渐可以在看得见母亲的范围内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最后能够离开母亲独立在集体中生活。0 一3 岁亲子教育正好给孩子提供了这种适应儿童发展进程的活动。事实证明,开展过0一3 岁亲子教育的孩子非常容易适应正式的幼儿园生活。

2、对家长的教育。

集中体现在提高家长的教养能力上。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儿童早期教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养以它的启蒙性、普遍性和影响的久远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0 一3 岁早期教育中,家庭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更加直接、深厚的影响: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家庭成员,许多外在影响要通过主要抚养人才能发挥教育价值。而且,婴幼儿通过与主要抚养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一2010 年)》 指出:0 一3 岁婴幼儿家长的受指导率,应该成为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成长的;基石”是父母双手奠定的。假如能够指导父母,使父母以建设性的、更为积极与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互动,与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和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走出家教的误区,那

么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必定大大提高。但是受教育意识与水平所限,家长的教育作用常常无法充分发挥;目前,0 一3 岁亲子教育,正是以促进0 一3 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提高主要抚养人的教养能力这个双重目标作为教育目标。亲子活动就是由教师根据婴幼儿潜能开发的原理组织活动,帮助父母及其他抚育者在与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表现其潜能,并促进潜能的发展。让父母把自己在O 一3 岁亲子教育中学到的互动方法,运用到日常家庭的亲子活动中,使日常的亲子互动成为科学育儿的过程。教育家长,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儿童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家长的素质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0 一3 岁亲子教育中家长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提高家长的教养素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从而让孩子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最终实现家长孩子共同发展。0 一3 岁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O 一3 岁亲子教育是通过亲子教师对婴幼儿的教育示范行为和问题咨询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亲子教师采取的主要是,指导孩子的活动中同时指导家长;的;双指导;模式,同时,还兼有直接支持(口头传授)和间接支持(给予书面资料、周围人的鼓励)。家长一方面通过亲自参与O 一3 岁亲子教育安排的亲子游戏活动,观摩老师的教学指导,来学习促进孩子发展的具体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咨询解答来提升自己的教养素养。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它不仅对孩子有益,而且对家长也有好处。通过与孩子游戏,家长可以直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家长在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家长与孩子游戏的过程充满了欢乐,这种氛围有利于家长保持愉快的心情,促进家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同时,0 一3 岁亲子教育还可以有效地挖掘家长群体身上的教育资源。与教师一样,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而且是O 一3 岁孩子最可接受的老师。与教师教育相比,家长教育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方面,那就是教师掌握的是一般规律,而家长都是针对孩子发展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学习的,迫切需要拿来即用的知识技能,是非一般规律所能奏效的。于是,受家长欢迎的教育者往往是家长群体本身。家长们经常会针对自己孩子的各种问题,或者自己在教养上的一些困惑求教于其他家长,因为这些家长的孩子月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同月龄孩子的家长常常会互相比较孩子的发展情况,并互相取经。他们常常会说一句话;如果能再生一个孩子我就有经验了;那些月龄大些的孩子的家长则显然比那些月龄小些的孩子的家长在有些问题上更有经验,他们甚至会比早教指导人员更加耐心、更加生动地向另一些家长传授经验。家长自身既可以做受教育者,也可以做教育者。由于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容易引起其他家长的共鸣,所以也被看作是有效的教育主体资源。0 一3 岁亲子教育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机会,而且通过O 一3 岁亲子教育活动,家长本身对教育的理解、心得体会也得到了提升,具备了担当教育主体的能力。对于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自身而言,这一过程本身也非常利于其反省自己的教养行为,提高自己教养孩子的专业程度。

总之,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要多多观察、理解、尊重孩子,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自信,利用亲子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

营销08A吴殿峰

德育教育重要性 篇1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此,相关教育者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采取措施提升教学效果。主要针对“素质教育视角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重要性;教学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升级进步,信息技术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初中教学实例相结合,着重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方法,突出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和个性化发展。

一、初中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提升学生兴趣,提倡个性发展

从现阶段的教育形势来看,我国的初中生基本上均处于青春期,他们个性鲜明,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初中时代,学生家长及老师往往会要求自己的子女远离计算机,远离网络游戏,以免染上网瘾,给孩子的未来造成负面影响。然而,过度的控制,往往会激发初中生的反抗情绪,压抑孩子的个性,从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对此,信息技术教育为自控能力差却渴望与计算机近距离接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以帮助他们健康、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的兴趣,发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来吸引学生。例如,在课上实际设计一些简单的Flash动画,演示网络页面设计等内容。

2.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动手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习大多是无趣而死板的,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接受教材上的内容,不能满足展示自我、充实自我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的存在,让刻板的学习生活多了几分活力。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完成一些小设计任务或学习一些操作技术,缓解一下紧张的学习氛围。

3.联系社会实际,顺应时代发展

中学生的家长大多要求自己的子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青少年很少有接触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的机会。青春期正是一个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需要吸收大量客观而正面的信息来促进成长。信息技术课程的存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接收社会信息的机会,一个充实自我的空间,令他们可以与时代接轨。教师的指导也使学生的信息收集过程得到了有效监督,家长无须担忧自己的.掌上明珠误入歧途。

4.提高主观能动性,做到乐在其中

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被媒体称作是“填鸭式教育”,中学生整日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疲惫不堪。在此基础上,开设信息技术课无疑是一个活化思想、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好办法。将传统学习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上的自由时间来观看一些有关历史知识的小视频,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1.设立专用教室,聘用专业教师

结合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许多初中学校由于硬件设施较差,不具备直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条件。此外,部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的学校,也大多没有专业教师任教,不能进行系统的教学。目前,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为信息技术课程设立一个教学设施完善的专用教室及配备一个专业教师,无疑是当务之急,只有解决了开设课程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问题,教学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

2.监督课堂情况,严控教学大纲

当前,大多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只是将其作为一门“副科”看待。没有位列中考科目的信息技术,得不到重视,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考试前夕,信息技术课名存实亡,往往被各种“主科”占用课堂,课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安排教职工对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监督,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的正常进行。

3.培养实用技术,提升综合素质

就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来说,课程内容常把重点放在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实用技术的教学。对于现阶段初中生的水平及使用要求,掌握一些用于文件处理、图片处理的方法,远比记住那些刻板的计算机原理更加有实用价值。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创造性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令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例如,常用的办公软件Office中的Word、Excel等操作简单但应用广泛的操作技术,可以由教师进行讲解。总之,中学教育身处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的时代,使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尚在起步阶段,距离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仍有一段距离。素质教育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间接体现,也能为学生与社会接轨进行充分的准备。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教育必定会将素质教育建设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钟晓华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杨方琦.基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

[2]陈志海.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主体探究模式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11).

上一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事件下一篇:试用期员工转正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