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文化

2024-11-14

珠澳文化(共10篇)

珠澳文化 篇1

1 珠澳两地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珠海以特区的身份在经济建设、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境界, 世界宜居的称号由此而得。珠海在各项文化建设中都取得卓越的成就, 其中体育文化建设快速而稳定发展, 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开展较为广泛, 民俗体育项目的挖掘、保护以及传承有条不紊, 成果显著, 体育赛事的举办水准也在不断提高, 尤其在休闲体育 (高尔夫运动) 、网球比赛、海岛旅游 (海钓、野外生存等) 方面成为珠海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总体而言, 珠海体育文化发展较为全面、均衡, 竞技体育、民俗体育、社区体育齐头并进, 体育制度文化也在不断完善, 并依托独特的地缘优势, 与澳门地区联系紧密, 并通过与澳门进行体育交流达到经济、文化、教育的相互发展。澳门是我国特别行政区之一, 施行独立的行政、经济体系。由于其不同于祖国大陆的社会体制, 以及与国际社会长期的频繁往来, 澳门地区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事务的表现形式以及人们的价值、审美观念都与内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回归祖国之后, 两地的体育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比较起来, 珠海和澳门在体育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特点, 前者尽管是竞技与传统齐头并进, 但仍然偏重竞技;后者则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方面, 以俱乐部方式推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弱化竞技体育成绩。

2 澳门体育文化发展对珠海体育文化建设的启发

2 . 1 “花钱买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

“花钱买健康”的生活态度悄然成为都市富裕人群的普遍现象, 实际是一种精神, 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传递。而从我国整体体育消费取向而言, “花钱买健康”还没有形成一种全民意识。首先需要构建一个“老百姓有钱花, 愿花钱, 钱有地方花”社会环境。“愿意花钱”主要解决老百姓生活压力, 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花钱买健康”的重要群体是处于“上有老, 下有小”的中年人群, 如何使得中年人群从强大的生活压力中解救出来是一个关系体育文化建设的头等问题。因此在经济是基础前提下, 珠海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成为坚强后盾。尤其是在养老的问题上表现更为突出。首先, “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即养老中所涉及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国家层面出面担当, 构建一个全民养老体系, 才能使得老人在夕阳时代达到“老有所练”。在珠海养老问题解决了, 也就解决中年人群生活的“后”顾之忧, 也就愿意花钱投资健康了。

“钱有地方花”, 首先需要构建“正能量”社会环境。“净化空气、净化心灵”形成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体育服务管理意识, 丰富体育娱乐休闲方式, 创造优质的体育消费环境, 把人们从电视机前、麻将桌上、酒局中拉到体育场, 形成一种“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的全民健身文化。

2 . 2 “新常态”背景下体育制度的管理与实施

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常态化”过程, 因此在体育文化建设中需要一个“恒动”机制, 不能只注重一朝一夕, 以“运动”形式或者迎接“检查”的方式进行[1]。推进小康社会体育发展, 最重要的是实现体育生活化, 这是小康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特点[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需求不断多元化, 休闲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众多社会发展要素中“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主方向, 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体育在人一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制度的制定之后, “抓落实”必须放在首位。因此如何全面准确理解、迅速执行, 制定督办机制, 明确专人负责, 全程跟踪, 一抓到底。从布置任务, 分解责任, 落实到人, 到完成任务, 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 事情办结后, 还要对任务完成质量进行专题讲评, 进行动态绩效考核, 与干部任用提拔挂钩。

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发展需要, 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体育文化建设一般意义上认为是群众体育、社区体育或者是全面健身体育的范围, 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不占主要的位置。但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政府在体育文化建设中无形受到发展竞技体育的思维惯性, 在项目的制定、场馆的规划以及效果的体现上都与竞技体育的发展相靠拢。体育活动组织的多少以及规模不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指标, 而实际效果体现在每天有多少人参与其中, 参与其中的人群感受是否积极向上。因此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 吸取西方先进国家体育文化建设的经验, 充分发挥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把群众体育工作做成一种常态, 从而使得老百姓的体育锻炼也成为一种常态。

2 . 3 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重塑体育文化的灵魂

体育文化中追求自由、卓越、团结、创新等要素是大学精神应有之[3]。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低俗文化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如赵本山式的小品、毕福剑式的主持, 以及今年4月23日文化部就农村红白喜事“脱衣舞”表演做出处理等, 这些信号都表明, 中国文化市场将有一个大的改变。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是解决农村低俗文化流行的根本, 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基础。

如何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 首先从教育入手。据相关调查显示, 学历越高的人群对体育的需求越大, 因此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对重塑体育文化意义重大。校园体育文化是全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全民体育文化建设的教育阵地和发祥地, 因此,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构建高质量的全民体育文化的关键。

其次, 营造健康向上的大众文化。信息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人们每天都被电视、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海量的信息不停轰炸, 闲暇被大量的电视剧、电影、各挡娱乐节目所吸引, 虽然有一些体育节目备受关注, 但其持续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其他卫视节目。所以体育文化的重塑还需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 多拍摄一些以体育为素材的电视剧、电影, 在文学作品中多涉猎体育现象, 从多视角, 多维度展现体育的魅力, 提高体育的文化内涵。

最后,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民共同思想基础,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体育文化的重塑正在当时, 我们作为体育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努力构建一种全民“兴体育、爱体育”的常态发展机制,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市场, 实现中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重塑体育文化, 圆体育强国梦,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3 以体育文化为载体, 加强珠澳文化的融合

体育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 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珠海特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珠海和澳门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许多的领域合作、开发, 相辅相成。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 以珠澳为名的比赛, 比比皆是, 如:珠澳羽毛球比赛、珠澳篮球比赛、珠澳网球比赛、珠澳乒乓球比赛等等, 两地体育比赛的频频举办, 对两地人民的相互了解, 相互支持、互动发展等方面成果显著。珠澳本为一家, 促进珠澳文化融合的方式以单纯的体育比赛还是不够的。应当以富含文化的民俗体育项目作为重要的载体, 引起两地人民在文化上的共鸣, 找到两地文化的同根性。

珠澳两地民俗体育高度同一项的项目主要有舞狮、舞龙、龙舟、武术太极等项目, 以及两地共同认可的炎黄子孙的情节所形成的民俗节日, 如:端午、中秋、清明、除夕等, 两地可谓同根同源, 不可分割。因此, 在发展体育文化的同时, 以珠海澳门人民为主体在适当的时期、合适的地点举办珠澳民俗体育运动会并设立民俗体育单项协会, 弱化比赛成绩, 强化文化交流, 加速文化融合意义重大。

4 结语

珠澳地域文化的同源性, 始终保持的炎黄子孙的民族情节, 龙文化背景下的两地文化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而割裂。随着横琴的大开发, 珠海经济的高速发展, 世界宜居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以及发展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高端产业等利好因素, 澳门对珠海的认同和归属感将与日俱增, 更多的澳门人不仅成心理上回归祖国, 从实际行动上也会有更多的澳门人定居珠海。因此, 两地文化的互动发展对珠澳人民而言, 将来的生活更幸福。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我国富裕地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困境及突围理论--以中山永宁社区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5 (8) :14-16

[2]陈晓峰.多维视角下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 :21-24.

[3]黄子响.从大学精神建构论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J].育学刊, 2014 (1) :69-72.

港珠澳大桥主桥贯通 篇2

超大型跨海通道

一个伸缩缝、两个伸缩缝……当第79个伸缩缝填平之时,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又一次迎来关键节点。9月27日,历经4年建设,由粤港澳三地共建的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正式贯通。

随着土建工程告一段落,桥面铺装、交通等辅助性工程开始全面施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说,这意味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的“收官之战”已经打响。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是长约29.6公里的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

规模大、难度大、风险大——据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林鸣介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同时有着许多“第一次”: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重达8万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

朱永灵说,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沉管拼接而成,目前完成28节沉放,2017年上半年有望完成人工岛和海底隧道的主体工程,预计全线建成后香港至珠海的陆路通行时间将由3小时变为半小时。

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沪通长江大桥是新建沪通铁路关键性控制工程,主航道桥跨径1092米,是世界上首座主跨超千米级的公铁路两用斜拉桥,预计2019年建成通车。

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不断向大跨、重载、新材方向发展,高铁桥梁、大跨公路桥梁、跨海大桥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

钢拱桥方面:2003年通车的上海卢浦大桥主跨550米,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跨度钢拱桥;2009年,主跨552米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通车,创下新的钢拱桥跨径世界纪录。

悬索桥方面:2005年建成通车的润扬长江大桥跨径1490米,2007年贯通的西堠门大桥主跨达1650米,是世界跨度第二大悬索桥。斜拉桥方面:苏通长江大桥跨径达1088米,是世界跨度第二大斜拉桥……

海上大桥方面:2005年,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建成通车;2008年,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2011年,全长36.48公里的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是目前已建成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桥梁的主跨长度,是衡量桥梁技术水平和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十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乃至一半以上。

“中国跨度”见证着中国跨越。不过,专家也提醒,须警惕桥梁建设中存在的“贪大求最病”——过度追求大跨度方案,而忽视桥梁工程质量和安全隐患。

逾百万座世界居首

交通运输部统计显示,2015年末,全国公路桥梁77.92万座,比上年末增加2.20万座。截至目前,我国公路桥梁总数接近80万座。

铁路桥梁方面,随着我国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铁路桥梁总数目前也已超过20万座。

记者在武汉采访时看到,在“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上下游,沌口、青山和杨泗港3座长江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武汉长江江面上已建了8座大桥。五十多年前举国之力建一座长江大桥,现在我们一家公司就同时在长江上建十多座大桥。”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汉舟说。

自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以来,江苏省境内长江段相继建设了一座又一座世界级桥梁——江阴大桥、南京二桥、润扬大桥、南京三桥、苏通大桥、泰州大桥、崇启大桥、南京四桥、南京大胜关大桥……这些连接长江南北的大桥群,是我国桥梁建设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港珠澳大桥建设紧张推进 篇3

2012-08以来,港珠澳大桥建设紧张推进,岛隧工程中海底沉管的第1管节完成浇筑,并拆去模板,即将“出厂”。08-05,首节沉管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2 d后顺利完成浇筑;08-09,预制部分模板拆除;08-12完成体系转换工作,开始准备顶推,即利用4条轨道的24个千斤顶来支撑起9 000 t的沉管。8个同样的管节将组成一个整体并安置在海底。同时,岛隧工程人工岛、沉管出运专用坞等其他工程也在紧张有序推进。

珠澳租屋市場兩重天 篇4

據瞭解,從去年以來,澳門的租房市場價格就一直在下降,原先需要萬餘元的三房單位,目前也只需要8000港幣左右,跌幅相較於前幾年已經算大的了。儘管租金便宜了,但租客卻一直在減少,有時會聽到業主抱怨,常常一套房子掛出去幾個月都還沒有租出去,就連來看房的都很少,那麼原先的租客都到哪裡去了呢?自從通關時間更改之後,有不少外地僱員都選擇前往珠海租房,珠海關口附近的租金也是節節攀升,普通的小兩房已經需要4000人民幣左右,折算成匯率也要5000多葡幣了。儘管需要來回過關,但珠海的房子由於較為寬敞,日常生活的費用低於澳門,所以還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澳門租房價格的回落相信對於本澳居民來說是好事,普通沒有房屋的市民可以用合理價格租屋,不再受到前幾年租房價格高漲的影響,但是仍有越來越多市民選擇住在珠海,租房或者購房,相信均認為珠海的生活舒適度遠遠高於澳門。在關口附近,澳門這裡均為擁擠的舊式房屋,簇擁狹窄,人員密集,而拱北那裡有碩大的口岸廣場,林立的酒店,就連馬路交通都寬闊於澳門,對比較為明顯。

珠海的房屋價格日益高昂,除今年房屋市場的火爆外,很大一部分受到澳門人和外來務工人員的推動。前不久,珠海再一次放寬了購房政策,如今小小的珠海房價漲幅的速度已經排到了全國前十名,就算再不熟悉珠海的人,也會念叨句:珠海房價很高啊。其實在我個人看來,這對珠海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珠海目前的平均工資水準遠遠不及房屋十天半個月的增幅水準,差距增幅越大,潛在的問題相信就會越多。一個正常化的政府經濟飛速增長不能依靠房地產產業,這樣極易埋下泡沫經濟這顆隱形炸彈,未來如何平衡房地產與其他產業的並進,是政府亟需去完成的。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已过半 篇5

距离港珠澳大桥开工已近五年时间。五年来,粤港澳三方倾力合作,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正加速推动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一步步跨越天堑。

对于珠澳两地来说,港珠澳大桥无疑成为事关两地未来的“命运工程”。而本就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的两地,将因为这条纽带而更加紧密联系,共生共荣。港珠澳大桥是一个桥、岛、隧一体化的集群工程项目,其桥隧组合规模世界绝无仅有,技术标准世界最高。这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级基础工程。

港珠澳大桥更承载着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快珠三角经济融合、振兴区域经济的重大历史使命。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宏伟目标,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稳定,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彻底改变珠海的交通地位、城市格局和发展方向,堪称珠海新的“命运工程”。而对于澳门来说,港珠澳大桥也被称之为澳门的“希望工程”、“命运工程”,将为澳门打开面向世界的又一扇大门。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交通规划研究 篇6

港珠澳人工岛填海总面积为208.87公顷,其中,北部为珠海口岸用地,南部为澳门口岸用地,东北部为大桥管理区用地。本次研究范围为北部珠海口岸用地,总用地面积约107.33公顷。

珠海口岸具有两个“唯一”的特征,一是珠三角唯一的三地互通、客货兼重的陆路口岸;二是中国唯一一个由海上人工填岛而成的口岸。口岸采用“三地三检”的布设方式,即分别在港珠澳大桥香港、珠海、澳门的着陆点附近,修建独立的各自管辖的口岸,通过口岸选址研究,珠海、澳门口岸将设置在拱北湾附近分别填海修建的人工岛上。口岸的主要功能是对香港、澳门、珠海的出入境客、货车及经三地过境的旅客进行边防、海关检查和检验检疫(包括商品检验、卫生检查和动植物检疫)。

珠海口岸位于珠海拱北附近海域,东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与香港相连;西接珠海侧接线,与珠海相连;南与澳门口岸紧密相接。根据规划,珠海口岸将承担珠三角进出港澳的核心口岸、珠三角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以及多功能复合的城市综合区的功能。

面对“孤岛”交通,交通需求预测复杂,交通组织效率要求高等难题,在本次交通规划中针对交通需求预测及交通组织原则方面分别提出了以下应对方案。

一、通过交通情景分析,合理预测交通需求量,保留一定拓展容余

在解读交通分析前置条件,综合研究大桥工可、任务书、口岸办等相关文件,分析包括大桥、珠海侧接线、二通道及人工岛内部容量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发现存在多种珠-港,珠-澳间交通总量的组合情况,因此,为了对这多种情况进行详细的量化分析,掌握其交通运行情况,合理预测交通需求量,将情景分析法用于本次交通规划中(见表1)。

针对珠海口岸,运用交通情景分析法,以不同的交通总量组合作为输入条件,政策措施及设施需求作为变量,综合考虑在不同的交通总量情景下,面对不同的政策措施要求,以及设施需求,判断旅检大厅的通道宽度以及综合配套区的停蓄车场是否满足需求,并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侧接线、珠海侧二通道、关键匝道以及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的对比分析,最终确定远期2035年及远景年口岸交通总量,包括通关、换乘旅客、客货车总量,以及为满足远期交通需求的拓展预留措施。

通过前期流量预测梳理以及对多种交通工况的假设分析,依据省口岸办的建议方案,确定交通需求量:设计目标年—远期2035年:珠港日通关旅客15万+珠澳日通关旅客10万;保留一定的拓展容余。

二、通过交通仿真软件,动态模拟车行、人行,分析交通需求管理

使用交通仿真模拟更为全面、直观地体现设计意图及实施效果,在进行全局研判的同时可以针对关键的节点区域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

本项目运用VISSIM软件对车行的平日模式、节日及极端高峰模式进行仿真模拟,对口岸未来年交通运行情况进行直观的掌握,利用交通模型直观地展现了未来年的运行情况;运用LEGION软件对人行步行空间及排队空间进行仿真模拟,从而对行人的安全及舒适性服务水平做出评价。通过模拟,得到最终结论:(1)以2035年为设计年,珠港日旅客量15万人次、珠澳日旅客量10万人次,考虑周全,取值合理;(2)客货检场地、上下客车道边设施、停蓄车场及建筑规模满足设计年需求。(3)各交通模式运行轨迹合理,运行效率较高,满足通达性需求,旅客舒适程度较高。(4)口岸预留一定弹性空间,同时辅助管理与科技手段,满足一定的拓展容余。

此外,为避免极端人流下意外事件发生,进行了TDM(交通需求管理)交通分析,对各种极端工况下的交通场景进行模拟,为后续制定应急保障预案提供支撑,以保障口岸的安全运行。本项目仿真分析后,为应对极端高峰等特殊情况对排队空间的要求,特在后续方案设计中在14米层车道边和旅检楼之间设置室外等候区域,可容纳8 000~12 000人。

三、通过“逐级分流”有序组织交通,避免产生交通紊乱

珠海侧口岸内部与珠海市区通过珠海侧连接线衔接沟通,在交通衔接组织中贯彻“逐级分流”的观念。

车辆入岛部分首先通过设置匝道分流货运车,其次对客运车进行地面与高架两种流线的分流,最后对地面车流再进行分流;出岛部分首先对地面车流进行合流,其次对客运车进行地面与高架两种流线的合流,最后通过设置匝道合流货运车(见图1)。

通过客运通道与货运通道,高架道路与地面道路有序组织、逐级分离,实现口岸交通安全、便捷、有序进行。

四、通过“立体疏导”竖向组织交通,实现“人车分离”

通过地面道路与高架系统立体并设,增加道路容量;通过高架道路,将换乘与接驳旅客(特别是大容量公交旅客)优先在楼前车道边放客,减少旅客步行距离(见图2)。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设计架空人行连廊,将口岸内各建筑单体连成一体,通过竖向通道将地面层、地下一层及高架层人流活动空间串联,形成横向和纵向步行设施,连续通顺。过境旅客通过旅检大楼进入港澳区域,以办公或娱乐为目的非过境旅客通过连续可靠的行人设施能够方便地到达目的地。

通过“立体疏导”竖向组织交通,完美地实现了人车分离的目的,并且各种交通方式流线清晰、互不干扰、各司其职。同时缩短了旅客的步行距离,提高整个枢纽的运作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高效性。

五、通过“单向大循环”平面组织交通,实现“客货分离”

基于交通总量分析结果,确立客货单向循环交通组织原则。从交通设施布局角度考虑,旅客换乘交通居中,客车通关交通分设两侧,货车通关交通再分设两侧,南出北进,各成体系,互不干扰交叉;从交通流线设计角度考虑,货检流线在外围实现单向循环,客检流线在内侧形成单向循环,从而实现客流货流分离(见图3)。

珠澳文化 篇7

2013年5月19日, 中远关西涂料化工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远关西) 正式接到来自业主方的中标通知, 中远关西中标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涂装材料采购TL02合同段, 合同金额为1.118亿元。TL02分段是港珠澳大桥最大的涂装标段, 这标志着中远关西人正式承揽这座史上最大桥梁的主要涂装任务。中远关西团队将在未来3年内, 完成所中标段的钢结构防腐涂装材料的供应, 并参与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支持。

作为武船重工、中铁山桥、中铁大桥局等桥梁建设巨头的A类合格供应商, 中远关西一直很重视港珠澳大桥项目。公司总经理辛立文表示:能够参与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 是中远关西人的荣誉, 更是中远关西人对社会的一份承诺和责任。中标只是项目的开始, 今后中远关西将用高品质的涂料以及超越客户预期的服务, 确保港珠澳大桥涂装的完美进行。 (雪)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 篇8

1983年, 原计划连接香港和珠海的“伶仃洋大桥”计划被提出, 后增加澳门, 更名为“港珠澳大桥”;2007年, 各地政府达成协议;2009年3月, 就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签约;2009年12月, 港珠澳大桥澳口岸人工岛开始动工;2011年12月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正式动工。预计2016年建成通车。

由两个人工岛和隧道组成的岛隧工程, 是港珠澳大桥施工难度最大的部分。全长5664m的沉管隧道, 由33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 至2015年3月底,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已累计完成21节沉管预制和15节沉管浮运安装, 桥梁工程全线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已完成165.5个墩台海上安装, 占总量的85.8%。

沉管预制难度大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之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结合、长距离通风及安全设计、超大管节的预制、复杂海洋条件下管节的浮运和沉放, 高水压条件下管节的对接以及接头的水密性及耐久性、隧道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控制等技术均要达到世界最高水准。沉管隧道东西人工岛深厚软土的加固处理, 人工岛各部分差异沉降的控制, 与沉管隧道的连接, 岛、隧运营阶段的可靠性及耐久性等技术, 都是超级挑战。

沉管法建造隧道首先需预制沉管管节。沉管管节分为标准管节和非标准节, 采用工厂化在车间内预制生产。每个标准管节长180m, 宽37.95m, 高11.4m, 底板、顶板、侧墙厚度均为1.5m, 中隔墙厚0.8m, 重约75000吨。管节预制时将每节180m长的沉管管节又分成8个小管节, 每个小管节长22.5m, 每个小管节的接口处都采用凹凸槽的设计, 一个小管节凸出的地方, 将与另外一个小管节凹下的地方咬合, 保证小管节拉合后不脱落。在每个小管节之间, 都采用止水带, 以防止海水渗漏。

纵观国内外的沉管隧道管节预制, 绝大多数都采用干坞法, 在船坞或船台进行预制再灌水起浮, 但管节的预制和存放都在同一个干坞内进行, 管节要出坞门时, 其他工作都要停下来, 使得工期受限。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而言, 工厂预制法显然更能适应建设的要求——“大流水”作业, 工厂化全封闭室内预制, 受外界因素影响小, 沉管的精度和质量都能得到最好的保证。

2012年4月29日,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启动仪式在距海上施工现场7海里外的珠海桂山牛头岛沉管预制厂举行。沉管预制需要克服各种难题:

1) 规模大, 进度紧迫。共33个管节, 混凝土总量约87万m3, 设2条预制生产线, 首批管节 (E1、E2) 必须在2012年8月底之前预制完成, 第二批管节 (E3、E4) 需在2013年初完成, 以后按照每两个月生产2个管节的速度, 其余各批次管节预制随后密集梯次展开, 规模大、进度紧迫, 对干坞建造、前期筹备、施工组织管理等要求高。

2) 预制精度要求高。管节重度及几何精度控制标准要求高, 对原材料质量稳定性控制、模板系统刚度及制作精度、施工过程控制等要求极其严格。

3) 钢筋施工难度大。单节管节钢筋量大 (约900t) ;绑扎及定位难度高;钢筋笼移动过程中确保其变形等难度较大;钢筋笼滑移至浇筑区后进行体系转换难度大。

4) 混凝土供应保障难度大。为保证沉管耐久性要求, 管节预制采用全断面浇筑工艺, 一次浇筑混凝土约3413m3, 必须在30h内浇筑完毕, 平均浇筑强度约114m3/h, 且不允许出现任何停顿, 平均每周浇筑2次。单位时间内浇筑如此大方量混凝土在国内外工程界罕见, 对混凝土生产供应设备的效率及可靠性要求极高。

5) 曲线段管节预制需调整相关参数。E29~E33为平曲线管节, 曲率半径为5000m, 需通过调整相邻两个22.5m长直线节段之间的夹角来近似拟合5000m曲线半径, 各节段钢筋笼骨架及模板系统位置参数需按照管节曲线位置予以调整。

6) 节段顶推不均匀受力控制要求高。一个标准节段长22.5m, 宽37.95m, 重约9000t, 最大水平顶推距离约300m, 顶推轨道沉降、各支点受力不均匀等均有导致管节开裂的风险, 需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各支点根据滑移面的高程变化自动调节支承反力, 且各点反力误差不得超过1%, 对管节顶推设备的同步性、可靠性及支承体系转换控制要求高。

7) 管节控裂面临挑战。管节设计使用寿命120年, 抗渗要求高, 管节截面尺度大, 且无外包防水, 不允许出现温度裂缝, 工程区域常年气温高, 湿度变化大, 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控裂及养护措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8) 生产资源组织难度大。沉管预制工厂设置在桂山岛上的牛头岛, 属孤岛施工, 施工材料全部经由海上运输, 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大, 各种资源组织难度大。

9) 水电供应保障难度大。桂山岛内缺乏蓄水的池塘水库, 无多余供水网管, 预制厂生产、生活用水需用船从珠海运到牛头岛, 单价高;生产生活用电靠自行发电, 成本高。

四大新技术是保证

合理优化配置混凝土生产、温控、输送及管节顶推设备, 优化混凝土浇筑及管节顶推工艺, 提高设备保证率和施工效率;以混凝土容重、管节外形尺寸及裂缝控制为重点, 优选原材料和混凝土配合比, 合理制定管节预制温控方案, 实现从原材料出库到混凝土入模的全过程温度控制, 保证夏季入模温度不高于25℃, 冬季不高于23℃, 强化施工过程管理, 确保管节预制质量;加强管节预制各项筹备工作, 在预制工厂土建施工阶段同步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相关技术准备, 做到土建完工, 设备安装调试完工, 技术准备到位, 确保首批管节预制按时、高质量完成;在完成总体施工进度的基础上, 适当加大投入, 加快施工进度, 为管节浮运沉放关键线路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技术与质量管理措施。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总体施工组织设计, 并根据工程进展及时编制钢筋施工方案、混凝土施工方案、顶推施工方案等重大施工方案以及各分项工程详细的施工专项方案、施工作业指导书或标准化作业规程;严格执行分项工程开工前技术交底制, 过程控制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制定并执行各分项工程工序检查表;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编制了质量计划。

针对本工程特点, 必须做好技术的超前策划, 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提前研究解决方案。对重大技术问题制定计划, 明确解决目标、解决途径、解决方法, 按规定制定必要的专家评审计划, 及时组织专家评审, 突破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及细化分项工程方案, 做好足尺模型试验, 以及时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为尽早展开大规模流水作业创造条件。优化技术方案, 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 提高工效, 确保施工进度。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对所有质量风险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保证措施, 过程中持续改进, 确保大桥120年使用寿命。

工厂化全封闭室内预制。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采用了工厂化全封闭室内预制工法, 工厂建设工期短, 在开工后一年即投产, 厂房按照流水式预制生产线进行工艺布置, 所有预制作业在厂房内24h连续进行。180m长管节分为8个节段, 每个节段长22.5m, 节段在三个钢筋台座上依次完成底板、侧中墙、顶板钢筋绑扎成型后, 移入浇筑坑并完成内外模精确就位, 在固定的台座上浇筑、养护达顶推强度要求后, 向前顶推22.5m, 空出浇筑台座, 下一节段与刚顶出的节段相邻匹配预制。如此逐段预制逐段顶推, 直至完成全部8个节段浇筑后, 整体向前顶推至浅坞, 进行一次舾装。采取此种流水方式, 流水节拍紧凑, 资源利用合理, 沉管预制周期短, 具有传统干坞法不可替代的优势。且由于采取室内预制, 在混凝土浇筑和温控方面难度降低, 提高了预制质量。

大吨位刚性构件多点支撑水平位移法在管节顶推中的运用。沉管管节顶推采用“三点支撑, 多点连续顶推”方法, 节段下方由3套液压泵系统支撑, 即底部为“三点”支撑, 确保节段和管节的稳定性。每个节段下方均设置有顶推装置, 顶推力分散, 对滑移轨道受力要求较低。每点支撑中的油路串联成整体, 并装置有蓄能器, 使得整个支撑装置具有很好的浮动变化能力, 适应轨道的不平整。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 通过控制显示屏, 操作人员可以直观地查看顶推中的支撑油压、顶推油压、顶推距离、空间水平姿态等。

特大型全自动液压钢模在沉管预制中的运用。沉管预制用模板由德国PERI公司进行专业设计, 在上海振华重工专业加工厂进行定型加工。每条预制生产线配置1套底模、1套内模、1套侧模、2套端模、针形梁和相应的液压系统。沉管管节断面尺寸为37.95m×11.4m, 节段预制长度达22.5m, 配套使用的模板为超大型钢模板。超大型钢模板在加工精度、现场安装精度以及液压系统同步稳定性等方面要求甚高。沉管管节超大型钢模板施工工艺复杂程度在国内外均属前列。超大型模板采用液压系统实现合、拆模动作, 缩短了模板合、拆时间, 有效减少了模板局部变形, 对控制沉管管节混凝土外观质量非常有利。

全自动钢筋加工中心在沉管预制中的运用。沉管单节段钢筋量最大约900t, 钢筋种类多, 单日加工量大, 考虑厂房空间有限、孤岛人工费用大等因素, 采取传统钢筋加工方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经过前期比较调研, 沿用各大型工程和工厂钢筋加工的成熟经验, 结合现场钢筋场地对加工设备、流水线进行选择和优化, 形成港珠澳特色的全自动钢筋加工中心。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 加工精度远远高于设计和规范要求。加工中心加工精度高、效率高、人员劳动强度小、成本低, 在大型化、标准化工程中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港珠澳大桥钢筋自动化流水生产线, 是标准化厂房建设的一部分, 也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一大亮点。

T-Bar拉钩筋在沉管预制中的运用。为适应沉管预制钢筋结构受力复杂, 钢筋笼绑扎空间狭窄等特点, 引入“T-Bar”型拉钩筋, 为国内首次使用, 该种拉钩筋具有性能稳定、加工规范、节省材料、易于绑扎等特点。同时引进国外专利技术, 首次使用摩擦压接机加工拉钩筋, 填补了国内相应的锚固板技术和施工案例空白, 同时也为其他大型工程提供借鉴。

沉管在珠海桂山岛上预制好之后, 用钢封门将两端封闭, 沉管浮在海面上。然后从海上浮运到施工现场, 再沉入海底对接。海上的气象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浮运和对接的成功与否, 33个沉管的对接对建设者是更大的考验。

珠澳文化 篇9

这件事源自2011年4月18日香港高等法院裁定香港环保署批准的环保报告无效,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因此停工。由此可见,第一,叫停的是香港高等法院,不是香港特区政府或它的下属机构。香港高等法院作出此项裁决,并没有经过听取民意的过程,它只根据经过一定民意程序制定的香港法律来办事。第二,香港政府的环保署批准了环保报告,表明大桥可以开工;而香港高等法院却支持了市民朱绮华,裁定政府环保署的批准无效。这怎么“凸显”香港政府善于倾听民意?第三,祖丁远先生不了解香港是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地方。尽管香港高院在中环同许多政府机构相邻,但它不是政府,也不受政府管辖。香港司法是独立的,独立依法判案。

香港高院这样判了,政府赞成不赞成?不赞成。环保署要继续打官司,正准备向终审法院提出上诉。这里要说明的是,香港各个法院是依法各自判案的,没有“上级法院”和“下级法院”之分。终审法院也将独立断案,但它不是高等法院的上级,它不可能“指导”其他法院。

珠澳文化 篇10

青州航道桥是港珠澳大桥跨径最大的通航孔桥, 为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 双塔之间的距离为458 m, 主塔高达163 m, 是港珠澳大桥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通航孔桥。两座索塔采用H型框架塔结构, 代表港珠澳三地。其结构包括下塔柱、中塔柱、下横梁、“结形撑”, 建成后为“中国结”造型。“中国结”造型高50.3 m, 宽28.09 m, 顶部距承台高约159 m。“中国结”实现了功能与景观的完美统一, 是目前港珠澳大桥首个屹立在伶仃洋上的标志性景观。

上一篇:匀强磁场下一篇:师幼互动中教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