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问题

2024-07-23

差错问题(精选12篇)

差错问题 篇1

摘要:医院药房是医院的窗口科室, 药房工作是医院诊疗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就药师调配处方的准确性、用药的合理性和较好的药学服务、对患者的用药指导、药品的管理等存在的差错与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关键词:医院药房,差错因素,分析,预防和处理措施

医院药房是医院面向患者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药剂科的工作纷繁复杂,药品种类繁多,每日调剂处方,并进行用药指导,加上负责药品价格和目录的网络维护,药剂科工作极易出现差错。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的用药,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把药房出现的差错与问题减少或杜绝,本文对此加以分析和探讨。

1 药房差错与问题

1.1 药品调剂差错

同一种药品,不同规格,摆放位置相近,导致调剂时拿错药;药品的名称十分相似,或者同一厂家的药品的标签、外包装非常相似也会导致拿错药品;通常药品的摆放位置是不动的,但有时由于药品位置的改变,出于习惯仍去原来的地方取药,也会导致拿错药;药师发药时不叫患者的名字而发错药;有些药学技术人员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责任心,工作中聊天、接听电话等,导致拿错药;药师休息不好,身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拿错药;退回药品放还时,粗心大意把药品混放,导致拿错药;投药时,因药品不在当前位置,从而漏拿该药。

1.2 药品管理问题

药品摆放混乱, 没按药理作用分类。针剂和口服药品混放。生物制剂和特殊药品没有分类管理, 定点存放;贵重药品无交接记录,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查找;治疗区退回的药品, 尤其是放置在冰箱保存的药品, 其质量很难保证。

1.3对患者用药指导问题

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将药师定位于“发药供应”。在医院中还严重存在“重医轻药”与“重经济效益”的思想, 没有对医院的临床药师配制的比例与设置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部分医院领导对职业药师不甚了解、重视, 导致药师有“考上职业药师意识也无用”的观念。药师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 难以跟上当今的医学知识进展, 无法对患者做出正确的用药指导, 导致患者用药不当。

2 预防与处理措施

针对医院药房所出现的差错与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

2.1 对于减少或杜绝药品调剂方面的差错应注意的问题

药品分类摆放,药名相近、包装相同的药品分开摆放,而且安放警示牌作为提醒。对于同名不同厂家、同名同厂不同剂量的药品一定要认真调剂,仔细核对,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严格把好药品质量关。对新领药品、调配药品、核发药品应核对效期、质量,必须仔细检查包装、颜色、澄明度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加强退回药品的管理,生物制剂、口服药品一律不得退回,针剂药品退回时要认真检查质量和有效期,严防不合格药品流入药房;对于门诊患者,需执行双人核对制度,防止发错药品。

2.2 强化药师的责任心,充分认识调剂的重要性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是管理好药房工作的根本保证[1]。药房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审核处方,真正做到“四查十对”。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的使用药品,促进合理用药。

2.3 保证药房安静的工作环境

开放药房的工作环境,电话多频繁打扰。应设立药物咨询台,负责解答患者的用药疑问、退药、接听工作电话等,避免外来杂事干扰。应设立患者等候室,放置书报、防病用药介绍等宣传资料,使患者静心等待。由于医疗改革的实施,医院人员编制的限制,使药学人员得不到补充,药师超负荷运转,疲劳上岗。应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药房调剂人员应有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合理排班,避免疲劳上岗。

2.4 建立完善的微机管理系统,对发出药品实行日清日结,做到帐物相符

每日对消耗过的药品库存量进行盘点,可及时发现调配差错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避免调剂差错给病患造成伤害。

2.5 严格执行差错登记和报告制度

实行“非惩罚手段”,即不记名,只登记差错。找出易出错环节,避免错误重复发生。如发生调剂差错,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应立即报告,及时查找,尽最大努力找回错发药品。

2.6 加强用药指导,提高患者依从性

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与药师的药学服务呈正相关[2]。加强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检查处方用药情况,每月做好药物动态,了解药物的使用情况。

3 小结

医院药房所出现的差错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加强科学细致的管理,就能减少药房差错的发生。首先配方前由资深药师负责先审方,审查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处方医师对规定做皮试的药物是否注明过敏结果、是否重复给药、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的用法用量、给药途径。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即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安全问题时,应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重新开具处方,并记录在处方调剂问题专用记录表上,经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签名,同时注明时间。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发现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应拒绝调剂,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但不得擅自更改或配发代用药品。对于发生严重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的处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有关规定报告[2]。

参考文献

[1]田波, 周莉华, 陈佩.住院药房管理提高药学服务[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5) :149-150.

[2]余秀华.基层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当代医学, 2010, 12 (32) :157.

差错问题 篇2

工作情景中差错概念与差错取向因素分析

研究一调查了解我国工作差错概念以及对待差错的基本态度与行为.研究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差错取向因素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差错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行为;差错取向由差错处理、差错掩盖、差错压力和差错预计四个因素组成,并且管理层次和文化程度对差错取向有较大的影响.

作 者:洪自强 王重鸣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310028 刊 名:心理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3(5) 分类号:B84 关键词:差错   差错管理   压力  

“策略性差错” 篇3

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新闻统治并没有吓倒新闻界的志士们,他们采用种种方法与之进行斗争,在斗争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别具一格,它就是"策略性差错"。"策略性差错"就是明知是错而故意为之的差错。它是一种独特的斗争方法,下面让我们分门别类地看看这些策略性差错。

一、错印成原字的形近字。例如1935年10月,蒋介石到西安视察。西安各报均在头版头条位置,以显赫标题和大幅照片报道这一特大新闻。惟独《西安文化日报》与众不同,只在次要位置以小字标题一过了之。更想不到报纸印成之后,读者突然发现这则不显眼的消息,标题"蒋委员长飞抵西安"的"蒋"字,竟误成了将军的"将"字。"将"字比"蒋"字少了一个头,"蒋委员长"便成了"无头"将军。国民党政府有个外交官叫刘文岛,曾任驻意大利大使。此人黏黏糊糊,是个糊涂虫,许多国人对他颇有微词。一日,某报故意将"使"字错印成"便"字,如此一来,"刘大使"就成了"刘大便",从此"刘大便"的外号便传叫开来。无独有偶,1940年,汉奸报纸《中报》的爱国刻字工人和排字工人将"日本阿部大使到宁"中的"使"字也改为"便"字,而且文中的"阿部大使"也统统错印为"阿部大便"。此外还有报纸为了讽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有名无实,故意将"大总统"错印为"犬总统"等。

二、开天窗。在和平时期,开天窗被认为是编辑的重大差错,是会贻笑天下的,但在当时却是有效的斗争手段。《新民报》是一家影响较大的民营报纸,"九·一八"事变以后,出现了抗日倾向,坚持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立场,拒绝国民政府给予的补贴。1936年纪念"九·一八"事变,《新民报》的副刊《新园地》全版开天窗,印有"请看新民报,言论正确消息灵通"的大字,使反动派哭笑不得。《新华日报》常使用此办法,它经常把审查未通过的稿子的题目印在报上,下面印有"据政府命令不准刊载"的大字,其余为空白,既使反动派哭笑不得,又使读者可以根据标题猜测其大致内容,传播效果非常好。

三、用××代替读者心知肚明又为反动派所不能容忍的字词。1936年8月16日,《大公报》的《文艺》副刊由萧乾主编,萧乾想刊登陈白尘的独幕话剧《演不出的戏》的剧本,但里面有"东洋人"等字眼,当时上海实为日本占领,国民政府统而不治,政府因担心该称谓引起外交纷争而不准刊登,于是萧乾将剧本中的"东洋"两个字全部打成××,然后全文都刊登在了《文艺》副刊上,反响十分强烈。《新华日报》此招也用得炉火纯青,它常常将稿件中被审查部门删除的字词以××代替印在报纸上,读者一看便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还能根据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推断出××所代表的原字词的大意。

四、断章刊登。断章刊登就是把文章分为几个并不能单独成立的片断分批刊登,通常情况下这是编辑之大忌,但在当时却十分有用。它可以把审查通不过的文章分得面目全非后通过审查,然后再呈现读者的面前,连在一块读。也就是所谓的"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方法。1943年底和1944年初,《新华日报》的《新华副刊》的编辑就采用此法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刊载出去,并躲过了国民党的检查,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想像的。

五、注明被略段落。即将在审查中被删除的段落,在报纸上用括号加以注明:"被略几段"。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的处境十分困难,许多社论被扣或被删改得面目全非。1941年12月21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纪念人类的伟大导师--列宁》,文有多处被删略。在原文被删略的地方,画一括号,括号内注明:"被略一段","被略二大段"等等,对国民党极端苛刻的新闻检查加以赤裸裸的暴露,使反动派无可奈何。

六、广告出错。新闻界的志士不放过任何可以斗争的工具,连广告也派上了用场。现今,广告出错必遭广告主斥责并成为众人笑柄,但在当时却是个好工具,因为检查官通常不太注意广告。1940年12月4日上海《中华日报》的爱国工人,在该报大生赌窟广告中,秘密排上"打倒卖国贼汪精卫!"的标语,次日报纸发出后,始行发觉。该报12月5日刊出"道歉"声明,说是"编印失检",为"奸人"所乘,已向汪伪组织"宣传部"自请处分。其余各报大都进行的报道,还将广告制成锌片照印出来,轰动了整个上海。

七、登"更正"或"启事"。如今,各个报纸都力求少登"更正"甚至不登"更正",以证明自己编校质量高,但你可知道"更正"或"启事"也是一种斗争方式。具体操作是先让稿子通过新闻检查官的审查,然后事隔几天之后登上"更正",添加或删除一些否定词如:"不"、"否"、"非"等,使意思朝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样一来,一篇战斗檄文便顺利躲过了新闻检查。《新华日报》是此法的发明者和实践者,效果良好而且安全隐蔽。

策略性差错以其独特的斗争方式构成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王文彬,中国现代报史资料汇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6年

[2]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1年

差错问题 篇4

关键词: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会计差错更正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恰当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通知 (财会字[1998]28号) 。在该准则中, 对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

一、会计政策变更

1. 会计政策变更的定义

所谓会计政策变更, 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2. 会计政策变更的实质

从本质上来讲, 会计政策变更实质上是对一贯性原则的否定, 或者是对一贯性原则的特殊使用。

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有用性, 因此在企业的会计政策上要求一贯性, 这就要求企业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程序上不能随便发生改变, 要前后一致。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随意变动,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荡然无存, 这样一来, 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就无法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审核。

一贯性原则在会计政策变更上的使用, 决定了会计政策不能随便发生变更。但是, 会计政策并非完全不能变更, 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 会计政策也可以随之发生变更。

3. 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 企业不该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对会计政策作出变更, 因为如果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势必会无法比较会计信息, 无法正确评估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趋势。这样一来,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会大打折扣, 评估企业的业绩时也会发生很大的困难。

如果一个企业存在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 企业的会计政策就可以发生变更: (1) 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 (2) 当变更会计政策后能使企业所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可靠、更相关。

如果企业所发生的经济行为和以前发生的经济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不能算作会计政策变更。如果所发生的经济行为属于第一次发生或者不重要, 这个时候为了适应这种经济行为所使用的新的会计政策也不能算作会计政策变更。

以上会计政策变更从本质上来讲没有违背一贯性原则, 因此这种会计政策变更是有效的。

4. 会计政策变更的一般处理方法

在处理会计政策变更时经常采用的是:追溯调整法、当期法和未来适用法。

追溯调整法从本质上来讲是换一种眼光来看同一事物, 也就是说要用新政策的眼光对企业以前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重新评估。也就是说, 要对企业以前发生的经济行为采用新政策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只是一种模拟的评估, 并不产生实际效应。在这种追溯调整法下, 企业的各项经济行为没有因为会计政策的变更而变更。

当期法是指当会计政策变更时, 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累计影响数, 然后将累积影响数计入变更当期的损益内。并且当期法不用调整企业的比较财务报表中的数据。

未来适用法是指对企业未来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评估。也就是说, 发生变更的会计政策对于变更当期或者将要发生的经济行为有效, 而不对以前发生的经济行为有效。

5. 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

如果会计政策发生了变更, 就需要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注明: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以及理由、本年影响数和累积影响数、什么原因导致累积影响数有误差。

二、会计差错更正

1. 会计差错的定义

会计差错, 指在会计核算时, 在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2. 会计差错的分类

会计差错不同, 更正的方法也不同, 因此, 要想更好地完成会计差错更正, 必须对会计差错进行准确的分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 可以将会计差错分为以下两类:

(1) 当年会计差错和往年会计差错。这种分类方式是按照会计差错产生的时间来划分的。当年会计差错是指会计差错的发生时间和发现时间都在同一年度的差错。往年会计差错是指会计差错的发生时间和发现时间不在同一年度的差错。根据发生和发现有着时间上的差异, 因此会计差错发生的时间总在发现时间的前面。又因为每年度结束时, 企业都要完成当年的年度经济上的总结, 在总结的过程中, 往往会发现本年度的会计差错, 而对于往年会计差错则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因此当年会计差错比往年会计差错要多得多。

(2) 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这种分类方式是按照会计差错的大小来分类的。判断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的标准有两个:形式标准、实质标准。其中, 形式标准是定量标准, 具体判定方法是当差错率 (差错额与实际金额的比例) ≥10%时, 判定为重大会计差错;否则就是非重大会计差错。当会计差错使会计报表发生严重错误并导致对报表的性质产生重大影响时, 按照实质标准判定为重大会计差错。在对会计差错进行界定时, 常常会出现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相矛盾的情况, 这时应当按照实质标准进行界定。

3.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财政部印发《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通知中指出,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有: (1) 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2) 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 (3) 会计估计错误。 (4) 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 (5) 漏记已完成的交易。 (6) 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 (7) 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 (8) 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 等等。

4. 会计差错与错账之间的关系

会计差错并不等同于错账, 会计差错是在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环节出现的错误, 而错账只包含记录环节出现的差错。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上来讲, 会计差错包含错账。

总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经济行为涉及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 会计差错更正问题也会出现新的特点, 因此, 作为一位经济研究者, 要时刻保持敏锐的目光、睿智的头脑, 及时对新问题、新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通知 (财会字〔1998〕28号) [Z].1998.

[2]张鸣.会计政策变更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1 (6) .

护士差错事故案例 篇5

由此避免了一宗严重护理差错发生。

原因分析

1、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凭主观臆想行事(据该护士事后回忆她当时脑海里就误

以为西地兰是0.1mg/支),所以未加多想就拿了4支。

2、临床经验不足:虽然认识到了西地兰药物的特殊性,但由于工作中很少使用该

药物,故对该药剂量不熟悉。

3、该护士一贯工作麻利,习惯追求工作速度,故不能做到耐心查对。

吸取教训及整改措施

1、全科护士会议上通报批评,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加强低年资护士对某些特殊药

物的知识的培训,并强调其重要性。

2、切忌凭主观臆想行事。

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篇6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複”字样,其实都应作“光復”。“復”,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重复。

三、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

“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其中的“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做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

“铊”。“铊”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铊的化合物有毒。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媒体在报道日本核电站时,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错了的。“泄露”的对象是机密的信息;“泄漏”则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报、信息等,使用的范围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说成“泄漏”。

七、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

村长。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_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日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差错问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共300例手术患者术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8例,女性患者112例,年龄5~83岁,平均年龄(49.1±1.51)岁。

1.2 方法:

对300例患者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情况认真分析,以医嘱书写、抗生素执行时间、药品检查等规范与否为标准统计归纳术前抗生素执行中存在的用药差错问题,立足问题提出有针对性解决对策,避免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差错的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对统计软件SPSS15.0加以采用,各项数据具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 结果

300例患者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中,医嘱书写规范占91.9%,不规范占8.1%;抗生素执行时间规范占93.1%,不规范占6.9%;病房药品检查规范占98.8%,不规范占1.2%。

3 结论

从对术前抗生素的应用执行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中存在的用药差错问题以以下几点尤为突出:(1)遗嘱执行执行签字错误较多、执行时间随意:另外,很多医院的综合手术室要面对各个手术科室,医师到达手术时间各不相同,术前抗生素应用时间往往不够确定,再加上麻醉操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及医护之间沟通的欠缺都很容易导致抗生素执行时间错过最佳时间。(2)术前抗生素用药不够规范:(3)病房护士药品检查不够严格:(4)麻醉师不够配合:混用麻醉药与抗生素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使麻醉师的判断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抗生素与麻醉药的混用还可能会促使药效发生改变,使麻醉反应被加重,因此麻醉师通常对抗生素使用带有抵触情绪,不够配合。

针对以上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中存在的用药差错问题,可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1)规范医嘱书写,对医嘱正确执行:医院管理部分必须重视医师医嘱书写和执行规范,医嘱在书写要遵循客观、真实、及时、完整等原则,术前必须准确开出预防性抗生素医嘱。患者进行手术前,医师需将患者手术中会用到的抗生素名称、剂量、用法、时间进行核对并签名。手术护士在手术前需对医嘱中的抗生素正确执行,保证在麻醉开始时抗生素能够达到基本滴完状态,一般来说需在手术切口切开前1个小时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生素输注[2]。(2)加强医护人员对药理知识的学习及术前沟通:医护人员必须加强有关抗生素应用的药理知识学习,对手术室常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铭记于心,保证执行中的熟悉掌握。护理人员对各类抗生素说明书进行收集并将其装订成册,发放给所有护士站人员,便于大家翻阅学习。护士站还可以将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及不良反应时的各种处理流程详细列出,并定期进行调整补充删减,制作成术前常用抗生素一览表贴于手术间供医护人员参考。其次,手术医师与手术室护士,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之间必须加强沟通,在手术室执行时必须由手术室护士来对术前抗生素医嘱加以执行,病房护士不可签字,确保抗生素应用各个环节的准确性。(3)提高术前用药意识,强化术前抗生素执行查对制度:医护人员必须提高自身术前用药意识,对用药时间严格掌握,通常切开皮肤前30 min~2 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是预防术后感染的最佳时期,可以保证在细菌污染发生之前药物已经达到有效浓度,最好地保证预防术后感染目的。手术医师则需要对抗生素使用指针严格掌握,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熟悉掌握,明确各类切口所使用的不同抗菌药物,护理人员在遇到急诊感染手术或有开放性损伤的手术时应再次提醒医师对正确抗生素带入手术室,为中毒感染症状提供更多控制措施,从而保证患者麻醉实施的稳定。当药物出现临时调整时,负责人员必须提醒医师重开医嘱后才能对医嘱加以执行。除此之外,医院管理处必须强化护理人员术前抗生素执行查对制度,不仅要对患者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所带物品进行核查,还要对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等严格核查,与此同时还必须做好对抗生素药物名称、剂量、质量、用法等的核查,对皮试的时间、结果详细记录。(4)促进麻醉师观念转变: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前,需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过敏史加以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皮试抗敏实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执行中出现过敏情况。麻醉师必须对抗生素使用的必要性有充分认识,通常来说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或全麻诱导以及硬膜外麻醉注入首次量后将抗生素输入患者体会往往不会对麻醉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护士需与麻醉师一起观察用药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须及时处理。

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对手术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直面当前存在的用药差错问题并及时改正,使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功效得到真正发挥。

参考文献

[1]衡波.术中抗生素的使用对预防切口感染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11):33-34.

浅谈会计差错及会计差错更正 篇8

1 会计差错产生原因及对会计差错更正的理解

当我们开展会计工作的时候, 就算是非常严谨仔细, 有的时候也会导致错误产生。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是人为导致的, 第二是无意识生成的。具体来讲, 第一个原因是主观的原因, 也就是说是故意形成的, 它属于舞弊。而第二种并非是故意的, 它的成因很多, 比如工作者工作的时候粗心或是做账的时候身心疲惫导致精神状态不佳,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没有正确的选择会计措施。对于广大的企业单位来讲, 在开展会计工作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差错, 它指的是在开展财会活动的时候, 出现的计量以及记载等有关的错误。在众多的概念论述中, 该概念的影响力最为显著, 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很多区域也都是依据该定义开展工作的。不过其并未论述差错的成因, 当然也没有加以区分。虽说上文中我们具体阐述了差错的成因, 不过它们的性质并不是相同的。因此在具体定义差错的时候我们必须秉承着严谨细致的理念论述。当前常用的更错措施有三种, 分别是画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补充更正法。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时候, 我们使用的更错措施并不是仅有上面讲到的这三个。要想开展好更正工作, 并不能单纯的更正数字, 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对于单位的管控工作者来讲, 更正的意义是为了避免在后续的工作中再次出现相同的问题。所以, 在更正的时候我们必须全方位的分析, 不但要考虑更正的措施, 还要分析对应的管理条例等内容。比如, 使用什么方法能够避免舞弊现象出现, 使用什么措施能够降低工作者疲劳工作的发生几率, 使用什么措施能够使得工作者对会计条例更加理解。

2 会计差错类别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除了差错成因不同之外, 它们还有许多的其他差异, 接下来就从其形成时间以及牵扯的科目等等多个层次来分析探索。

2.1 会计差错的时间概念。

对于会计行业来讲, 其存在分期假设, 就算是相同的经济活动, 如果它们存在于不同的时期, 我们的处理措施也将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会计差错来讲就是这样。具体表现在时间上, 有两个不一样的定义, 分别是差错形成时间以及其被得知的时间。所谓的形成时间, 指的是查账时差错的形成时间。而后者指的是审核时的具体时间。所以, 假如这两个时间处在相同的会计阶段之内的话, 我们在处理的时候面对的难度就相对要小一些。而如果它们处在不一样的时间段之内, 我们在处理的时候就会面对很多的难点, 比如会牵扯到事项调整等内容。所以, 我们在实际的开展工作的时候, 要认真分析上述的两个时间是不是处在相同的会计期间之内。

2.2 会计差错产生的程序。

做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它有很多的程序步骤, 比如填写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出报表等。通过分析它的形成步骤, 我们可以得知其成因有如下一些。第一, 没有正确的填写原始凭证, 导致的差错。第二, 原始凭证填写正确, 但是记账凭证出现了问题, 进而导致了很多问题。第三, 等级账簿处理不得当, 导致了很多的问题。第四, 没有正确填写报表而导致的问题。上述的这四点原因都会导致差错出现,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认真处理, 不过因为它们的影响不一样, 所以具体的处理措施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的时候, 认真分析问题成因, 进而研究合理的应对策略。

2.3 会计差错涉及的会计科目。

不一样的业务, 在使用借贷记账措施来记账的时候, 会牵扯到不一样的科目内容。当我们处理差错的时候, 必须认真分析差错牵扯到的科目。例如, 未牵扯到成本或是损益的差错, 在处理的时候相对要简单很多, 这主要是因为此类不用分析所得税有关的内容。但是假如差错牵扯到成本之类的科目, 我们就必须认真调整所得税, 此时难度就要增加很多了。

2.4 会计差错重要性。

会计上的重要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下, 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它是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标准。重要性的数量标准通常是指重要性的金额界限;重要性的质量标准往往是通过对各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在实务中, 由于定性标准比定量标准更难操作、更难把握, 因此, 对重要性判断通常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3 会计差错的更正处理

在更正差错的时候, 我们不但要分析其处理原则, 还要分析其更正措施。

3.1 会计差错处理原则。

差错处理工作是我们当前财会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 它并不是单纯的更改数字。在开展处理工作的时候, 必须按照如下的原则开展。第一, 确保权责明确, 奖惩有度。差错归根到底是由人生成的。因此我们在处理的时候, 先要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 假如是工作者故意导致的问题, 那么就属于舞弊行为, 此时就要结合相关的法规条例加以处置, 坚决杜绝以后类似会计舞弊的发生;如果是粗心大意而无意为之造成的, 则应该加以细心教导或者警告;如果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劳累形成的身心疲惫而导致的, 公司领导则应该考虑给予会计人员多一些休息时间。对于较少出现会计差错的会计人员, 应该加以奖励, 真正做到有奖有罚。第二, 遵循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基本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行为规范, 任何会计行为都需要遵循会计准则, 如借贷记账法就必须做到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 同时需要有相关的原始凭证作为记账凭证的依据, 会计差错更正同样如此。第三, 最好少使用一些处理措施, 而且保证其规范。导致差错形成的原因非常多, 假如每种差错都要使用不一样的措施来处理, 在真正开展会计工作的时候难度就相对要大一些, 所以最好是少用一些措施, 确保方法规范。第四, 简单易懂, 执行方便。要想让工作者能够真正的执行规范, 前提就要确保更正措施易懂, 而且还要方便落实, 只有这样工作者才会从内心之中想要使用这些方法。

3.2 会计差错的更正处理思路。

由于差错的形成时间以及产生步骤和牵扯的科目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它们会得到很多的组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组合数量多达八十种。而更正活动应该建立在差错分类分析的前提之下, 所以,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差错类型, 进而论述处理措施, 具体来讲, 要按照如下的规定开展工作。

首先要设置“会计差错”、“会计舞弊”会计总账科目。为清晰地显示出会计差错的多少, 我们应该也必须设置:“会计差错”以及“会计舞弊”这两个会计账户。会计差错表示非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差错, 会计舞弊表示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差错, 并通过设置明细科目的方式去具体区别不同的会计差错类型。这两个总账账户作为像“在途物资”、“本年利润”等账户一样, 作为中间过渡总账账户, 然后在这个总账科目后增加三级明细科目, 如:“会计差错—原始凭证差错—涉及损益类科目”。还要设计会计差错、会计舞弊汇总表, 增加“会计差错”戳记, 并进行实时登记。对于会计差错的更正, 先把错误的记账凭证加盖“会计差错”戳记, 表明此处存在会计差错;然后统一填写会计差错汇总表。在会计差错汇总表中, 记录以下几个要点:差错发生时间、业务摘要、实际金额、错误金额、差错发现时间。

会计差错必须上报企业领导, 出示处理意见以后才能更正。目前对于会计差错的更正, 没有相关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 这样处理起来就比较随意, 也不符合记账的原则。对于出现会计差错的处理步骤, 首先应该上报会计主管批示, 并出示处理意见, 然后根据处理意见来记账, 把处理意见作为记账的原始凭证, 这样既能强调责任, 又能解决没有记账凭证的尴尬。既然已经设置“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的总账科目, 它们作为过渡科目, 这样我们就能解决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应的记账凭证“借贷不相等”的原则性问题。

3.3 会计差错更正处理。

当我们开展会计活动的时候, 使用最多的更正措施有四种, 分别是画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蓝字更正法、综合调整法。在具体的工作时, 必须结合真实状态选择合理的措施。然而目前使用几率较高的措施是画线更正法和设置会计差错账户的调整法。

画线更正法适用于记账凭证只有文字错误而没有金额错误的更正或者发现金额错误时还没有登账情况以及只有账簿数字出现错误的情况 (假如账面上要更正的数额不是很大, 可以运用此措施;假如数额不是很大, 就不要使用该措施了, 这主要是因为使用这个措施的话会使得账面上到处都是红字, 使得账面不整洁, 此时最好使用“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 ;除此之外别的时候都可以使用“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而画线措施较为简便, 仅仅需要将对应的数字用红线勾划掉, 然后书写正确的数额就可以了, 此处不再详细论述。接下来讲述“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是在设置“会计差错”会计账户的基础上, 先利用“会计差错”账户进行调整。当调整好之后, 具体是使用未来追溯措施, 亦或是调整账户, 就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了。总的来讲, 使用该措施能够带来更多的好处。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 我们得知会计差错是工作中无法有效防止的, 所以为了避免其负面影响变得更加严重, 就要认真处理差错。如今业内对于差错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认知, 而且在处理的时候也有不同之处。作者具体论述了差错的成因以及类型, 提出“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会计差错更正方法, 希望能够为会计差错更正的规范化提供借鉴, 并为会计工作人员提供一种完全符合会计记账规则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

摘要:对于会计实务领域来讲, 差错更正有着非常关键的存在意义。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差错更正措施以及应用条件等都明确做了论述。不过, 与之相关的定义以及措施选取等工作还存在一些缺陷之处。文章具体论述了差错的成因以及形成时间和意义等等的内容, 并且论述了常用的更正措施。

关键词:会计差错,“会计差错”账户,“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

参考文献

[1]李立成, 李彦庆, 等.错账更正方法新解[J].财会月刊, 2012.

[2]褚颖.浅谈会计差错更正[J].财会月刊, 2008.

[3]刘桂秋.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血站差错管理浅析 篇9

1差错的定义及特点

1.1差错指不符合适用的法规、标准和血站的质量方针、操作规程或技术要求, 可能影响到血液的安全、纯度和功效。

1.2差错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差错发生在目标导向的行为中。②差错是偏离工作规范和标准的行为, 妨碍目标的实现。③差错是不可避免的。值得注意的是差错有别于有意的错误行为或故意违背规则的行为。

2差错管理的理论基础

2.1对差错如何进行管理取决于人们对差错原因的认知。英国心理学家James Reason就发生差错原因提出了两种观点, 即个人观和系统观。个人观认为差错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漫不经心、疏忽大意、有章不循、经验主义、敏感性和警觉性差等个人因素造成的。而系统观则认为:“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即使是最好机构内的最出色员工都有可能犯错误, 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组织的问题而非人的行为失常。

2.2个人观和系统观在对差错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上的观点截然不同[1]。当发生差错时, 个人观主张防范重点在于减少个人非正常行为的发生, 比如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以引起其对差错的警觉性;通过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惩罚等手段来提高其自觉性, 从而有效减少差错的发生。系统观认为对错误的预防关键是从组织机构入手, 弄清楚组织出了什么问题,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如未形成文件规定, 无章可循, 或管理不到位, 流程设计不合理等, 以有效减少或避免差错。然而将个人与组织隔离开来, 将差错的发生完全归咎于个人或组织, 都是片面的, 这种做法更是不可取的。在差错发生时, 既要分析个人的原因, 又要分析组织的问题;在处理差错时, 既要从“组织因素”角度分析系统问题, 弥补工作场所的缺陷, 从而改进系统, 又要兼顾个人因素, 利用宣传教育、批评、惩罚等手段提高其自觉性。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规避差错。

3血站差错事故管理现状

3.1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和实施“不合格项的识别、报告、调查和处理的程序”, 规定了差错报告流程, 及时记录发生差错的经过、原因、后果, 确定差错的严重性, 采取纠正/预防措施。质量管理部门对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评价, 并跟踪验证实施效果。根据差错的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发生差错者如不按规定上报, 有意隐瞒, 事后经领导发现时, 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3.2把差错的数量作为质量体系是否有效运转的惟一指标, 规定如果差错的数量偏多, 就被视为质量体系运行失效。不排除为了证明质量体系运行有效, 部门有意减少差错上报次数。

3.3差错管理的局限性

3.3.1错误地把差错报告次数等同于血液安全的程度, 片面追求差错报告数量的降低, 而忽略对差错的分析整改, 忽视对员工的宣传教育, 误导员工的质量意识, 员工从差错中汲取教训的机会也必将大打折扣。

3.3.2把惩罚作为提高质量、降低差错的惟一手段, 在发生差错时, 处理手段单一。一味的惩罚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无非是处罚, 留给未来的是对差错的恐惧以及对自己差错的隐瞒和对他人差错的冷漠, 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1], 从而产生责备怪圈。

3.3.3差错原因的分析仍然局限于关注员工的操作问题, 未适当区分造成差错的偶然因素和系统因素。习惯地将出现差错的原因归咎于人员或培训不到位, 而系统方面的原因未被识别。长此以往, 系统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 导致了员工对培训工作的失望和应付。

3.3.4只注重终末管理而忽视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 不利于质量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

3.3.5侧重于事后管理而不是事先预防。仅关注一线人员的表现, 成效不明显, 预防措施流于形式, 跟踪验证落实不到位。

4对血站差错管理方法的改进设想与对策

4.1建立有效的差错管理机制, 培养员工发生差错时正确的处理思路, 提高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差错发生时, 员工的第一反应是要迅速评估可能造成的后果、波及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差错可能造成的连锁差错或进一步事故。从人、机、料、法、环几方面确定主要原因, 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跟踪验证要分析原因是否到位, 措施是否有效、合理、可操作, 进行闭环管理, 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4.2改进差错管理方法

4.2.1要求员工专业对口, 持证上岗, 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员工素质。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过程, 关键环节的控制以及差错的避免, 除了靠完善体系文件外, 更离不开人的自身素质和责任意识。因此, 血站一方面在用人时要坚持专业对口, 持证上岗的原则, 重视员工的操作规范;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 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竞赛。根据当前血站技术水平、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工作压力等情况, 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培训,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提高员工的认知能力。同时, 调动员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积极性。

4.2.2提高全员的事先“防差错”能力。差错发生在采供血过程的各个环节, 因此血站管理者必须理解“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有必要要求全员共同参与预防差错的发生。定期进行差错隐患自查自报大讨论, 内容涉及存在的和潜在的差错隐患, 应对措施、经验、教训分析以及需相关科室协调解决的问题等。自查自报不扣不罚, 消除了员工顾虑。工作人员变被动受检为主动参与, 许多问题在会上展开讨论, 共同借鉴解决方法, 从而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4.2.3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 成立站、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差错管理要重点考虑组织因素和管理责任[2], 组织是发生差错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因此有必要成立站、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形成站、科分级循环管理模式。

站内质量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深入各科室工作现场, 及时掌握出现差错的第一手材料, 现场分析并加以纠正。科室质量管理监督小组应充分发挥科室自查功能, 随时发现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差错, 并及时有效整改。对差错的有效管理, 需要各部门和人员协同工作, 通力配合,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及时预防“接口”隐患。

此外, 质量管理部门要注重日常数据收集, 定期发布“质量报告”, 对存在的问题汇总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 各科室要进行针对性的整改落实, 确保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4.2.4构建血站差错管理文化。一是需要血站管理者的决策, 将差错管理文化体现在体系文件中;需要管理者从所有员工思想入手, 注重思想教育, 让所有员工都认同并接受“血站差错管理文化”。二是需要根据岗位情况, 合理设置容错区间[3]。营造一个开放、坦诚的讨论差错问题的氛围, 这样才能避免员工因担心惩罚而隐瞒不报差错现象的发生, 进而从自己和他人的差错中认识差错, 学习处理技能。三是需要体现在处理差错过程中。在处理差错时应将差错报告与惩罚分开, 重点涉及过程, 对事不对人, 注重解决问题的措施, 善于沟通, 在沟通中相互理解, 开展人性化服务, 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之, 无论就献血者安全还是就血液安全管理要求而言, 系统的标准操作规程或管理制度是减少差错的基础, 而且该系统需要及时定期评估;同时, 要建立血站差错管理文化, 制定预防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及健全相关分析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花迎春.人为差错管理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J].中国民用航空, 2011, 6 (12) :61-63.

[2]高东英.采供血机构质量事件的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 15 (6) :59-62.

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篇10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後/桓。

三、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

七、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村长。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

摘自《咬文嚼字》

人为差错与枪械设计 篇11

记忆差错,指忘记了某一必须的操作步骤、记错了操作顺序或遗忘了已操作步骤的现象。

辨别差错,指操作者对注意的对象因视力、照明、背景、物体大小等因素造成识别错误或识别不全的现象。辨别差错在人为差错中发生频率最高。

操作差错,指没有完成规定的操作任务,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如拉枪机不到位而认为已到位等。

使用者人为差错原因分析

实践证明,武器设计没有充分体现人的操作性以及人在特殊环境下操作时都易发生人为差错。

(1)能力限度压力

武器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方便准确操作的原则以及人的能力限度和反应水平,就可能对操作者造成超出能力限度的压力。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 枪械反馈信息不充分,使操作者不易正确决策

我军现装备的枪械,在信息反馈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几乎都没有膛内有弹指示器,经过几次装/退弹过程,使用者极易忘记弹膛内是否有弹,从而发生操作次序混乱,导致该装弹时却退弹,该射击时却没装弹等等;二是快慢机旋钮位置不鲜明,旋钮箭头方向不符合人的思维习惯,使用者对保险—射击状态易发生错误判别从而引发操作错误;三是没有便于携带的枪口罩,使用者为避免尘土污染枪管,常采用枪管内塞布条的方法,结果射击时忘记取出,造成枪管膨胀,严重影响了枪械的操作安全和使用寿命。

b. 要求快速完成操作步骤,超过其操作能力限度

要求快速、准确完成武器操作的多项步骤,往往会超出 操作者能力限度,发生人为差错。如在战时使用85式狙击步枪的光学瞄准镜,要求快速捕捉目标,并完成人工目视准确测距、装定表尺、再瞄准等多项操作步骤,容易产生超过使用者能力限度的现象,发生操作差错。

(2)环境压力的影响

使用者在作战环境中,不可避免要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在心理上体验到一种压迫感或威胁感,即感受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容易使人的理解能力降低,动作准确度下降,操作顺序混乱。如1983年在围歼特大持枪杀人犯罪嫌疑人“二王”的战斗中,罪犯突然在一名武警战士咫尺的地方出现,武警战士本可立即射击,但过度的心理压力使其忘记射击,而连续拉两次枪机,跳出两发枪弹,从而丧失了最有利的战机。

防止差错应采取的对策

武器设计应以人为本。认真分析各种人为差错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在结构设计上减少和避免人为差错的产生,即使发生差错,也能及时提醒射手防止差错继续下去。因此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针对记忆差错,要求:

a. 对实际操作中枪械经常处于的状态应设置警告性装置:枪械处于待击状态时,能显示膛内有弹情况;弹匣弹鼓能显示存弹数;射击完毕后呈空仓挂机状态;单手握持能明显感觉及能方便拨动快慢机。

b. 应避免因误操作损坏武器,如击锤待击而保险机关闭时,误拉枪机推弹,自动机不应被击锤等机件卡死而进退两难,保险机轴、击发机轴要有足够强度。

c. 设计便携式色彩鲜明的软质枪口罩,一则可保护枪械免受尘土污染,二则即使射击时忘记取下,也不会使枪损坏。

(2) 避免辨别差错的办法

辨别差错经常发生在需要用眼的地方,如瞄准装置、快慢机位置识别、弹匣(膛)有弹指示器等。在这些装置的设计中应使其特征明显,观察容易,与背景差别要大。瞄准装置中的准星与准星护圈之间的距离要足够,从照门处看两者形状差别要大,最好应有颜色差别,以免将护圈误认为准星。在同一地方不应出现两个照门;提高照门材料性能,取消遮光栏,以免在光线不良的情况下造成辨别差错。表尺数字在常用射击姿势下应能清晰看到,尽量将其安排在人眼最佳视线内。数字与射手眼睛的距离在380~760mm之间安排,数字大小按彼得斯(Peters)等人提出的计算公式来参考确定:

字高H(in)=0.0022×视距(in)+(0.16~0.26in)

(1in=25.4mm)

配色宜用低照明条件下易辨认的墨绿色底配白色字或黑色底配金黄色字。快慢机可根据所采用推拉滑块式或指针旋钮式等不同方式而采用不同的形状,但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机构形状应方便射手单手操作;左右手能轻易感觉到,在无照明的情况下亦能准确拨动;快慢机处在不同位置时邻边的机构形状应有明显的差别;手柄或旋钮位置指向符合常人的思维习惯。

弹匣(膛)指示器观察部位应设计成最易辨别的梯形或圆形,并配以醒目的红色或警告色黄色。维护保养中需分解拆卸的簧、销子、轴要么完全一致,要么有各自鲜明的特征,不能为追求经济性而相差不大,以免错装或反装损坏武器,造成故障。

(3) 避免操作差错的办法

a. 对于需动手操作的部件,如枪机、表尺、快慢机、弹匣和枪托及卡笋、瞄准镜、附件,在操作用力的过程中,一旦达到规定的行程,应能感受到,使阻力有明显变化并发出声响以提醒射手。

b. 对有两个以上位置点的机构件如快慢机,其在保险一单一连等不同位置,应有较大的空间位置变化;如用指针式旋钮,其角度差不小于25°。

c. 武器的操作要符合射手的习惯。实践证明,人的习惯是在长期使用中培养出来的,是具有高度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在紧急情况下会冲垮经训练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而极为自然地表现出来。我军的班用枪械几乎全是闭膛待击,绝大多数战士从入伍就学习使用56式冲锋枪、81式自动步枪等武器,形成闭膛待击习惯。突然间使用某种开膛待击的武器,极易发生走火伤人事故,这在部队是有例可循的,故武器的使用方法要符合操作者习惯动作和习惯思维,如保险/快慢机从保险位转向射击位的转动方向,箭头应从后向前;枪托的折叠应从左向右;表尺刻度应从下向上逐渐增大等。

枪械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须满足方方面面的指标要求,但我们应该清楚:武器是为人设计的,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操作者在各种条件下心理特点研究,使人与枪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武器威力,减少人为差错带来的不良后果,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 篇12

二、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中的知识差错:“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浙江省2013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里有一句名言:“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 那是真正的沉沦。”试题把说这句名言的“英国作家戈尔丁”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知悉这一情况后, 迅即召开高考情况通报会, 承认了这一差错, 并向全体考生道歉。威廉·戈尔丁是英国的小说家、诗人, 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三、“王立军叛逃”案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服法”误为“伏法”。2013年, 王立军、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 有媒体在报道中说:“王立军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 认罪伏法, 不上诉”, “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 薄谷开来认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 是一种客观事实;“服法”指犯人服从判决, 是一种主观态度。

四、“棱镜门”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泄密”误为“泄秘”。在“棱镜门”事件报道中, “泄密”是一个高频用词, 但多家媒体把“泄密”误为“泄秘”。“秘”和“密”都有秘密的意思, 但侧重点不同。“秘”强调内容隐蔽, 客观上不为人所知, 如“秘方”“秘史”“揭秘”等;“密”强调隐蔽内容, 主观上不让人知道, 如“密谈”“机密”“泄密”等。二者不宜搞混。

五、“胡蜂蜇人”事件报道中的用字错误:“蜇人”误为“蛰人”。2013年陕西南部秦岭等地, 曾发生严重的胡蜂蜇人事件, 导致数十人死亡。有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 把“蜇人”的“蜇”误写为“蛰”。“蜇”和“蛰”字形相近, 但是音、义皆不同。“蜇”读zhē时, 指蜂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蛰”读zhé, 是蛰伏的意思。

六、文化新闻报道中的称谓错误:文职干部误称“文职将军”。文化新闻报道中常出现“文职将军”一词, 比如在提到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时, 不少媒体就常用到这个称谓。在我国军队中, 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享受将官相应的工资标准、生活待遇, 但并没有授予相应的军衔。在我军法规条例中, 并无“文职将军”这一名称。2013年8月, 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 其中明确规定: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不得称将军或者文职将军”。

七、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误用的一个词:“弑”。2013年10月浙江温岭市某医院三名医生被患者持刀捅伤, 其中一位医生不幸遇难。多家媒体在报道时称之为“弑医案”, 有篇新闻标题就是:《温岭弑医案, 医患调解机制为何“失灵”》。“弑”是古语词, 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 不能用“弑”字。

八、汉字书写中经常写错的字:“冒”。“冒”人人都认识, 但很可能落笔即错, 有人说是汉字中的“第一易错字”。“冒”上部古文字写作“”, 楷体写作“”, 下不封口, 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 不少人误写作“曰”或“日”。汉字中还有一些以“”作部件的汉字, 如“日冕”的“冕”、“玳瑁”的“瑁”等, 《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在书写时都出现了错误。

九、律师公文中的用词错误:“受权”误为“授权”。为了解决纠纷, 企业或个人有时委托律师全权处理。接受委托后, 律师常为当事人发布“律师受权声明”, 但“受权”常被误成“授权”。“授权”即把权力授予他人, “受权”即接受他人赋予的权力。律师接受企业或个人委托发表声明, 是“受权声明”, 而非“授权声明”。

十、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羊蝎子”误为“羊羯子”。羊蝎子是一种常见的大众美食, 指羊的脊椎骨, 因形状像蝎子, 俗称“羊蝎子”。因蝎、羯形似, 不少街头饮食店的店招中, 将“蝎”写成了“羯”。“羯”读jié, 有两个意思:一指羯羊, 即阉割了的公羊; 二指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 匈奴的一个别支。“羊羯子”说不通。

上一篇: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下一篇:DCS在化工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