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防差错

2024-07-05

过程防差错(共4篇)

过程防差错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不断提升, 对生产、生活中使用的产品的质量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卷包产品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 为了满足人们对卷包产品质量的要求, 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对卷包过程工艺质量的控制。以卷包过程工艺质量控制为例, 简要叙述了防差错管理在卷包过程工艺质量中的应用, 旨在为提高卷包产品质量贡献力量。

关键词:卷包产品,工艺质量控制,防差错管理,标准化作业

据相关部门统计, 2014 年, 卷包车间出现的各种形式的产品质量问题超过20 000 起。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 大多数问题都是因为操作疏忽, 没有按照相关标准操作, 缺乏对设备保障措施的技术指导, 工作流程不够规范化等原因造成的。因此, 笔者对“防差错管理在卷包过程工艺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一题展开研究, 希望能够全面提高卷包产品的生产水平, 减少质量问题。

1 出现质量差错的原因

要想有效控制卷包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 必须要先了解引发质量问题的原因。综合分析了卷包产品的工艺特点及其组成要素, 从以下3 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引发差错的主要原因。

1.1 操作人员因素

一般情况下, 卷包过程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辅助完成相关工作。人是众多生产因素中的管理难点和最容易出错的环节, 同时, 它也是现阶段所有管理活动中集中讨论的话题之一。在把控卷包产品质量的过程中, 操作人员的性格、情绪变化、质量意识和职业操守等都是引发差错的重要原因。

1.2 设备因素

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全面落实, 在工作过程中, 设备已经逐渐成为了作业主体。由于设备配置不佳、使用时间过长、供应商对设备的保障不及时, 可能会出现产品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 在线质量检测器检验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其不能有效监测和预警某种缺陷, 使得流水线上有问题的产品直接进入了下一工序, 进而影响了产品质量。

1.3 制度标准因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它同样适用于卷包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目前, 我国卷包产品生产企业在制订规章制度时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问题,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不具有实用性, 管理制度与实际生产情况脱节, 最终生产出了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2 指导原则

根据卷包工艺过程的基本特征和作业要求, 在差错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要把握以下2 个原则。

2.1 防患于未然

顾名思义, “防患于未然”是指及早防护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防止其发生。一般情况下, 每种差错发生的概率都不是非常高, 但即使及时处理已经出现的差错, 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生产效率。因此,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必须牢牢把握“防差错”理念。

2.2 全员参与

防差错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 也不是某一位员工的责任, 是全体员工必须遵循的职业操守或职业规范。因此, 在防差错管理中, 必须树立全员意识, 降低差错率, 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3 防差错管理的应用方法

3.1 将设计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

要想将防差错管理运用到卷包工艺中, 就必须从设计源头杜绝差错的出现。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认真审查卷包机作业指导书, 根据作业指导书进行工序设计, 使各种设计都具备防差错管理的能力, 充分体现“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3.2 全面实现可视化管理

对于卷包机台, 可以采取建立看板的方式实现对其的可视化管理。在工作中, 有专业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要收集和梳理机器设备的各项生产数据, 及时将质量、消耗、设备作业率等重要数据信息反馈、上报给相关部门, 然后确立预警通报机制。

3.3 实现卷包工艺标准化作业

企业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科学化的管理技术制订规范性的作业制度, 从制度层面约束操作人员的行为, 规范他们的操作, 让他们养成良好、谨慎的作业习惯, 进而减少为因素造成的差错, 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结束语

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工作, 而差错预防和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相关介绍和论述, 希望能够引发有关部门和一线工作者对防差错管理的重视。在日后的工作中, 各部门和工作者要变革传统观念、创新工作思路, 寻求具有时效性的先进管理技术,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使卷包工艺质量监管成为良性循环的过程, 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卷包产品。

参考文献

[1]甘益员.工艺技术参数化管理在卷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05 (28) :7001-7003.

[2]吴嫦娇.论“管理整合”在卷烟工业企业中的运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4, 07 (18) :46-48.

[3]罗志雪.六西格玛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02 (05) :28-29.

防差错系统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篇2

1 防差错系统的建立

在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时, 我们提出了“缺陷为零”的目标。一开始, “零缺陷”的目标是针对生产过程提出的,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 “零缺陷”的目标已扩展到工艺设计过程和各项管理活动中。设计人员掌握“精益生产”的工艺思想、提供能实现“精益生产”的工艺方法及装备, 已成为一项基础工作, 也是工艺设计人员从技术向技术管理复合发展的途径。

“缺陷为零”对于产品来说, 就是产品质量的缺陷为零, 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废品为零;流向下一工序的缺陷产品为零;流向用户的缺陷产品为零;对于设备及装置来说, 就是“问题为零”。“问题为零”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工艺系统的不完善而引发的装备问题为零, 包括零件输送方向出错、零件定位出错、多品种混流品种不能有效识别等引起的设备及装置损坏为零, 由此引起的缺陷产品为零。很显然, 当“缺陷为零”和“问题为零”在工厂实现时, 在制造过程中就会获得有效的高稳定性的结果, 它不仅是制造过程、管理活动的成功, 也是工艺设计上的成功, 需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a.成品判定:检测判断产品合格与否, 发现缺陷产品。

对成品进行检测, 用抽样法或100%全数检测的方法, 来判断产品合格与否, 以发现产品的缺陷, 保证发给用户的产品无缺陷, 它的目的在于依靠管理活动堵住缺陷产品流向用户的渠道。

b.信息管理:降低缺陷比率。

信息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 在过程控制中, 当缺陷出现时, 缺陷的信息将被反映出来。根据缺陷原因采取行动进行纠正, 可以料想, 采用这种管理体系, 在生产过程中取得降低缺陷比例的效果。

信息管理可以分为3种类别:质量统计管理体系;质量连续控制体系;自动检测体系。

c.源头管理:消除缺陷。

源头管理就是将信息管理从控制过程移到控制源头。它能促进更快的信息反馈并更快地采取纠正措施, 以避免缺陷 (错误) 的传递, 它与100%的检测装置配合起来使用, 达到信息的即时反馈和即时采取纠正措施, 这就是有时效的防错装置。这些有时效的防错装置在工艺设计阶段或之后的工艺改善活动中设置, 作为工艺系统整体的一部分进行管理。利用这些防错方法即可达到“缺陷为零”。

“防差错系统”就是这样一种工艺体系, 将源头管理与防错装置、防错方法、100%的检测装置等组合起来, 实现靠工艺装备 (工艺方法) 来达到“缺陷为零”、“问题为零”的系统。即使生产过程中有人无意识地犯了错误, 这一体系将能够识别错误、阻止错误向下传递, 并要求采取纠正措施。“防差错系统”将工人从集中全部精力去判断每个具体零件的状况中解放出来, 让工人将精力集中在判断系统状况、执行作业标准、提高多能化及小改善活动上。这一系统的形成, 将消除一切造成质量波动、质量损失的因素, 从而最终达到“零缺陷”。

“防差错系统”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在襄樊工厂的各工艺系统中体现如下。

a.多品种混流时, 品种的自动识别 (自动指示) 、防错。

b.零件输送、定位防错。

c.刀、辅、工具的快速更换及防错 (对号入座) 。

d.工具破损、漏工序检测。

e.设备安全保护。

2 防差错系统的功能、类别、工作原理

2.1 功能 (作用)

防差错系统功能 (作用) :实现100%的检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时, 迅速反馈信息并进行纠正。根据组合的控制类型 (源头控制;自动检测;连续控制) 不同, 其降低缺陷的效果不同。

2.2 类别

根据作用原理、控制功能的不同, 防差错系统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不同控制功能上分, 有如下功能。

a.伺服功能:一旦出现异常, 让设备停机或者起动挡料机构, 以避免出现成批的缺陷。

b.警报功能:一旦出现异常, 用起动警示灯光信号或者音响警报的方式提醒操作者。

2.3 工作原理

(1) 接触法

利用产品的外形和尺寸, 通过检测“在检测装置和产品之间是否建立起接触”来反映异常。

a.气缸体输送方向防错

为避免气缸体输送方向出错, 损坏机加设备, 气缸体工序间的输送滚道上装备的外形防错装置, 见图1。

b.制动钳的装配防错

改善前:由于左制动钳/右制动钳外形近似, 容易混装, 见图2a。

改善后:利用夹具上的挡块/零件外形来防错, 见图2b。

(2) 常数法

保证螺母焊接焊点数。

改善前:一个踏板控制焊机, 焊接螺母的焊点数由操作工保证, 见图3。

改善后:位置开关与电焊条 (可运动的) 连接形成回路, 当电流在电路中流过6次, 信号灯亮, 表明螺母焊接有6个焊点;若有6次上下运动, 但信号灯不亮, 则表明螺母有焊点未焊。见图4。

(3) 运动检测法

通过检测预先定义的运动是否实现来探知异常。

保证不漏粘标签。

改善前:标签漏不漏粘靠工人保证

改善后:离开粘贴箱的胶带向前运动通过一小圆弧, 胶带在经过这一小圆弧时, 粘贴的标签向前伸出, 光电管检测标签的存在, 如果光电管检测到标签不存在的信息持续20 s, 设备将发出报警和自动停止输送带向前输送。见图5。

3 防差错系统的检测模式

防差错系统有不同的检测模式, 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促进了防差错检测的自动化。

(1) 接触检测法

使用行程开关 (图6) 、微动开关等来确认有关零件和目标的位置, 检测刀具破损。这种检测法是通过行程开关、微动开关等的行程终了是否接触 (将开关行程压到底) 来实现防差错检测。有些行程开关、微动开关装上灯光, 便于确认它的功能。

(2) 非接触检测法

使用接近开关、光电开关等电子元器件进行的防差错检测叫非接触检测法, 它广泛应用于防差错系统。

a.接近开关

采用磁感应原理, 目标物与接近开关距离的变化会引起接近开关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 因此接近开关要使用磁感应材料。见图7。

b.光电开关

光电开关包括栅型 (切断发射装置与接受装置之间的通量) 和反射型 (利用反射光通量) 2种, 见图8。

c.电通量传感器 (栅型和反射型)

利用电通量进行检测。电通量传感器的应用见图9。

d.区域传感器

区域传感器的应用见图10。

e.位置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的应用见图11。

f.尺寸传感器

尺寸传感器的应用见图12。

g.移动传感器

移动传感器的应用见图13。

h.金属检测传感器

金属检测传感器能检测产品是否通过, 识别塑料中是否混入金属。金属检测传感器的应用见图14。

i.振动传感器

振动传感器的应用见图15。

4 典型案例

(1) 气缸体线主轴承盖装配防差错改善

气缸体上装配5个主轴承盖时, 5个主轴承盖在气缸体上有顺序和方向的要求, 以前这一要求靠操作工保证, 经常有因主轴承盖装反导致气缸体报废的情况发生, 运用“防差错系统”的方法进行改善后, 不再有主轴承盖装反的气缸体流往下道工序, 废品率降为零。

改善前:装配5个主轴承盖的顺序和方向靠操作工保证。

改善后:利用5个主轴承盖外形局部不同, 设计一外形防差错装置, 与气缸及行程检测传感器组合使用。当主轴承盖装反时, 气缸驱动的外形防差错装置将与零件外形干涉导致气缸行程走不到底, 传感器检测到这一信号后将报警, 并自动挡住出错零件。见图16。

(2) 发动机气门杆油封防漏装的改善

一段时间以来, 从市场部反馈有发动机冒蓝烟的质量问题, 经分析后认为有3种可能, 即气门杆油封开裂、脱落及漏装。针对油封漏装运用“防差错系统”的方法进行改善后, 彻底杜绝了油封漏装的可能。

改善前:发动机气门杆油封是否漏装靠操作工保证。

改善后:利用发动机气门杆油封装配与否的高度差, 与行程检测传感器组合使用 (压装时有油封则压头端面与传感器的间隙接近零, 信号灯亮, 漏装油封时, 间隙约10 mm, 信号灯不亮) , 传感器检测到油封漏装信号后, 机床报警通知操作工并停机。见图17。

(3) 气缸体攻丝时断丝锥检测的改善

尽管气缸体攻丝卡头配备有断丝锥报警系统, 但由于加工中干扰因素多, 接收器存在盲区, 经常有断丝锥后未报警而导致发生成批气缸体漏攻丝的事故, 运用“防差错系统”的方法针对部分设备进行改善, 杜绝了气缸体漏攻丝的问题。

改善前:经常有断丝锥后未报警导致出现成批气缸体漏攻丝的事故。

改善后:攻丝后增加断丝锥孔检测装置, 一旦有断丝锥或漏攻丝的情况出现, 机床报警并停止工作。见图18。

改善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飞轮紧固螺栓防漏拧紧、机油泵油封漏装防差错系统等。

5 结束语

过程防差错 篇3

1 工程中人为差错的研究现状

人为差错理论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能控制、武器控制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桥梁工程事故频发,研究者在对事故原因分析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为差错的危害,逐渐将他们的研究方向转向结构工程中人为差错的研究。因此,人为差错和人的可靠性理论迅速被应用到了工程领域。国外对结构工程中人为错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Pugsley和Knoll等进行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结构工程中人为差错重要性的认识,这一时期有关结构工程中人为差错的研究还处于零星探索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为差错作为影响结构安全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其重要性被普遍认识。此后,美洲、澳大利亚和欧洲都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结构工程中人为差错的重大研究工作。1986年6月在美国Michigan召开了第一次以结构工程中人为差错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论文已经涉及了建筑结构中人为差错的很多方面。这次会议提出了3个急需研究的问题:1)结构工程中人为差错发生的规律研究;2)考虑人为差错影响的结构可靠度分析(研究);3)人为差错的有效控制方法研究。

1.1 对人为差错的认识

对人为差错比较著名的论述有下面两种。皮特(Peter)定义人为差错为:人的行为明显偏离了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它导致不希望的时间拖延、困难、问题、麻烦、误动作、意外事件或事故。里格比(Rigby)认为,所谓人为差错,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换言之,人为差错是指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与被要求的功能之间的偏差,其结果可能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影响,这个定义包含5种情况:1)执行分配给他的职能;2)错误地执行了分配给他的职能;3)执行了未赋予的份外职能;4)按错误的程序或错误的时间执行了职能;5)执行职能不全面。

1.2 人为差错的分类

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为差错的本质,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差错进行分类,见图1。

2 人为差错发生概率的计算

2.1 施工控制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必然性

2.1.1 建筑工程的特点

和其他工业产品相比较,建筑产品具有体积庞大、复杂多样、整体难分、不易移动等特点,除此之外,还具有下述主要特点:生产的流动性;产品的形式多样;施工技术复杂;露天和高处作业多;机械化程度低。

上述建筑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差错的必然性,差错模式种类繁多,人为差错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

2.1.2 人为差错出现必然性的数学描述

n重贝努里试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k次差错的概率为p(q为不发生差错的概率,q=1-p)。

pk(n,p)=Cknpkqn-k(k=0,1,…,n) (1)

而一次差错也不发生的概率为:p0(n,p)=qn

由于0≤q≤1,故limxp0(n,p)=limxqn=0

即n重独立试验中,事件A当n→∞时一次也不发生的概率为0。

则n重独立试验中,事件A当n→∞时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为:

pk(n,p)=1-p0(n,p)=1。

其数学解释为:在n重贝努里试验中,当试验次数n趋向无穷大时:1)一次差错也不发生的事件是不可能事件;2)至少发生一次差错的事件是必然事件。

2.2 人为差错出现的概率

上面分类的各种人为差错可广义归结为操作差错,如果差错发生的概率随某种任务工作时间的增加而加大,可设与时间有关的人为差错率(或风险率)he(t),其定义式为:

he(t)=-1Re(t)dRe(t)dt (2)

其中,Re(t)为在工作时间t时人的工效可靠度,式(2)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人为差错率与人的工效可靠度之间的关系,但在时间间隔[0,t]内,对上述方程两边积分可得:

0the(t)dt=-Re(0)Re(t)1Re(t)dRe(t) (3)

Re(t)=exp[-∫01he(t)dt] (4)

人为差错概率为:

f(t)=1-Re(t) (5)

人的工效可靠度与人的差错率对时间的积分成负指数关系,这一关系对具有任何分布形式的人为差错率式(4)均成立。

3 减少人为差错的措施

1)加强生产组织结构设计。生产组织结构设计[6]包括计划、管理、控制、调配,是一个非常系统、严密和精细的循环工程,涉及到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员配备、能力界定、劳动强度测评、工时计算、薪酬确定等综合因素。这要求管理部门必须对每一个部门的职责,每一个岗位的任务和每一作业过程的程序,仔细研究,并不断根据外部环境和作业流程的变化,适当调整。2)加强激励和约束力度。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建筑施工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合理地应用它们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两个方面着手,两手都要硬起来。一方面,对那些安全责任和工作任务重的、敬业爱岗的、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一丝不苟的、勤于研究并大胆管理的和自觉开拓创新的人,要在薪酬分配、绩效认可、岗位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另一方面,对有章不循、无所作为、搬弄是非的人,要敢于做出处罚,经批评教育仍不知悔改的,坚决辞退,建立合理的员工流动机制。3)加强员工的意识和技能培训。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继续培训、企业培训、特殊岗位从业人员持证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方式,促进工人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合理操作技能。建议在今后的工程施工人员培训中突出法律规章、运行标准、团队精神、职业道德、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成熟、专业技术精湛、工作作风过硬的建筑施工队伍。4)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人为差错同人体的内在因素有关,人的内在因素又受外界环境的强烈影响。当员工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人的内在因素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从而能把握各种操作的圆滑力,轻重程度,时机适当,一般不容易出现差错。 相反,当工人处于不舒适的工作环境中时,人的内在因素处于不佳的工作状态,这时工人的头脑反应迟钝、精力疲惫、心神烦躁、工作丢三落四,不能思考的细微全面,操作笨拙,很容易出现差错。影响工人内在因素的外界环境因素包括:天气情况、温湿度、噪声、振动、光线和空气质量等[6]。

4 结语

目前,建筑工程建设已逐渐迈入了信息化、自动化时代,人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更要尽量避免人为差错的出现。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为差错的研究现状、发生的必然性、分类和减少其出现的一些措施,以便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防止人为差错的产生,把由人为差错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使员工处于一个较佳的工作状态,最大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

摘要:在研究国内外资料及多年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桥梁施工过程中人为差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人为差错发生的规律,提出一些减少人为差错发生的措施,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人为差错,控制

参考文献

[1]徐茂波,刘西拉.钢筋混凝土梁的人为错误影响分析[J].工程力学,1992,9(2):52-58.

[2]尤建新,关贤军,陈强,等.人为差错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6):97-104.

[3]朱大奇,史慧.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陈劲飙.建筑施工过程中人为差错控制及人的可靠性分析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4.

[5]张彤,张利臣.人的可靠性与人为差错[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24):20-22.

过程防差错 篇4

送电线路的接桩项目, 从表面上看是设计单位将设计的线路桩位交出, 施工单位准确的记录并接受, 即完成该项目的工作, 但从以后的施工中发现因交桩存在的差错而影响到线路全过程的施工质量。

1 因测量人员的疏忽而出现的差错

1.1 测量人员对输电线路平断面图标注不详细, 使设计人员将

杆塔设计到生产路和靠近生产路附近及不适合杆塔摆放位置的地形上, 影响施工安全和投运后的运行安全。根据近几年的观察, 线路设计测量项目都是由设计院分包给有资质的测量单位, 测量单位专业的测量人员, 对线路专业并不熟悉, 他们只负责按线路数据进行交桩、定桩、而对是否合适都不是太懂, 如施工人员只对桩位进行认桩、接桩、记录和以后按图施工, 而没有在接桩过程中发现差错, 必然为以后的施工和运行埋下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施工接桩人员应对杆位设计的明显错误迅速作出判断, 有疑问时及时和设计人员沟通, 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投运后的安全运行。

1.2 现在测量人员交桩一般都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 GPS需

要复杂的数据处理, 如果在数据输入过程或其它方面出现错误, 将会在交桩过程中出现错误, 这种错误交桩人员在交桩过程中很难发现, 施工接桩人员按正常情况下更难发现, 如果这种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就会给以后的施工加大难度和埋下质量隐患。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增加责任心和学会对所定桩位的环境、地形和地貌的详细观察和判断, 对定位超出常理的桩位, 及时提醒交桩人员查找原因是否存在错误, 以便及时处理。

1.3 现在测量人员使用的GPS设备的品种、性能、价格和测量

精度都有很大的区别, 在测量的距离和对其它环境因素影响下所测量的精确度也有差别, 一些性能比较低的设备, 在树林和其它有干扰的环境下, 信号就会很弱和没有信号, 经后来的复测发现在信号弱的地方定的桩位偏差值就超过规范标准。遇到信号比较弱的地方, 定完桩后, 施工接桩人员应作好记录并交代在信号好的地方就近定出方向桩, 以便给以后的复测、检查、和纠正提供可靠的依据。

1.4 测量人员对变电站外的终端转角塔定位时, 因前进方向桩

的位置不合适, 而定到变电站侧, 往往对变电站构架方向的转角方向进行记录, 变电站小号侧的转角方向和线路前进方向正好相反, 这种错误在接桩过程中没有发现, 会使以后的桩位丢失, 在补桩过程中, 以图纸为依据使线路走径发生错误,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于变电站外的终端转角塔接桩人员认桩时, 不仅要认清杆位中心桩, 而且要认清方向桩以及仪器对准构架目标的位置并作好记录, 避免在施工中出现质量事故的发生。

2 因设计人员对线路走径调查不细致而造成的差错

2.1 线路设计的地质和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地质情况的不符会

影响施工计划、施工进度和合理的施工费用。这要求施工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一些地质的了解, 如火山岩的地质一般表面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地表面可以耕种, 但地表以下-0.3米基本为火山岩石;对一些沙、石和土混合的土壤而且地势处于低洼处, 因这种土壤不融水, 在雨季高差在-0.5米的坑中就会出水, 使施工过程中的普通坑变成水坑。一些其它土壤不融水而且地势平坦的地形, 一般在-1.5米左右出水, 在雨季晴天会在-0.5米出水, 而且出水量很大, 容易引起塌方, 使一般水坑变成泥水坑。施工接桩人员对线路走径的地质、地貌有个初步的判断, 给设计提供一个依据, 不仅为以后公平合理的取得工程费用奠定基础也为施工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2.2 线路走径设计到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易燃、易爆物品的生

产加工工厂和仓库附近, 造成以后因改线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就要求接桩人员在接桩过程中不仅对要杆塔位置要细心的观察和判断而且要对线路走径周围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有怀疑的厂房和仓库有必要派人调查, 发现有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工厂和仓库要及时与设计沟通,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3 接桩的线路和其他设计线路有冲突, 造成以后的改线。接桩

人员在接桩过程中, 发现有其他线路设计和接桩的线路有冲突时, 要及和设计沟通, 以便使设计人员及早的协调、沟通及早拿出设计方案。

2.4 接桩的线路杆塔位置和其它的施工项目有冲突, 使其它的

施工项目在施工中对本线路的施工和竣工后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接桩人员在接桩过程中发现可能影响本工程施工安全的施工项目及时向设计汇报, 以便及时处理和调整。

2.5 接桩人员在接桩过程中, 发现杆塔位置不合适及时和设计

沟通并作了调整, 但设计人员在以后的移交交桩表时, 杆塔距离忘记修改或距离修改后疏忽对代表档距的修改, 造成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桩位丢失后补桩出现错误和紧线的弧垂计算出现错误。接桩人员对调整过的杆塔要重点记录, 并交给施工技术人员以供技术人员对所调整杆位的档距和那张段的图纸重点检查和计算。

3 应用实例

在长期的接桩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 并发现不同设计院的专业测量人员, 对线路的专业不熟悉, 是按测量学的坐标和交线等原理结合复杂的数据进行测量, 出现问题很难直观的发现, 施工单位的接桩人员在接桩过程中, 及时发现存在差错并及时纠正差错, 提高施工质量, 保证一次验收合格率, 下面例举线路工程中在接桩过程中的部分实例。

3.1 在以前的施工中多次发现, 变电站外的转角终端塔交桩表

上的转角方向经常出现错误, 以图纸为依据在补桩过程中而出现差错。在龙高、九虢∏接新安变线路工程在变电站外的1#塔位的交桩中, 不仅在交桩中认准杆塔中心桩位, 而且了解仪器对准构架的位置和转角的线路方向, 发现以前错误的原因是因前进方向的转角桩位没有合适的地形, 而通常定在变电站侧, 测量人员对面向构架线路的方向桩在仪器照准挂线点左边就记录为左转, 正确的转角方向应是面向大号侧定转角方向, 面向小号侧构架的转角方向和面向线路方向正好相反。不仅纠正了一次差错而且使测量人员保证以后记录的准确性。

3.2 在小店变—付店变的线路接桩过程中, 依据地形、地貌和施

工经验判断测量人员在3#-6#、53#、65#等定桩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 分别给予了提醒并要求检查数据, 在施工人员的重复提醒和测量人员反复的数据检查中发现错误, 并及时给予纠正。

4 结语

上一篇:永久性基本农田下一篇: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