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中(精选10篇)
城市高中 篇1
互联网使传统的物理生存空间演变为现实与虚拟的双重世界,网络生活空间使信息化背景下的人增加了一个重要生活场所,它虽然是虚拟的世界但又是现实的社会,网络社会越来越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也是一种信息化背景下的生活环境,它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关系。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称,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90.1%。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其中,10-1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1.4%,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即时通信、网络游戏、网络新闻是青少年学生网上活动的主要内容[1]。
一、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关于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概括起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积极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正面的影响,网络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拓宽了青少年的学习空间,网络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等;另一种是消极的观点,认为网络会使青少年成瘾、沉迷网络,网络上的有害信息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会诱发青少年犯罪等。
深入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生活现状,了解网络生活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正确引导和应对青少年上网,是社会、学校、家庭值得关注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戎易、黎加厚(2002)对高中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调查显示,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是查询、浏览、下载资料[2]。王珠珠、李素丽、尚俊杰(2013)对青少年网络娱乐方式的调查显示,上网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娱乐生活方式[3]。研究表明,网上活动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孙彩平等人(2008)通过对中美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的比较发现,网络生活在中美两国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及休闲娱乐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娱乐是中国青少年最经常使用的功能[4]。张栋栋(2005)对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中毕业班学生使用互联网情况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占4.5%,一部分高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缓解压力[5]。赵建民、姜梦妍(2012)对无锡市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调查显示,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开的重要部分,但青少年在互联网上娱乐较为突出,在网上音乐、网上视频、网上社交方面应用较广[6]。可见,互联网的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他们使用网络的重要动力之一,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调查结果显示,男生更喜欢网络游戏,而女生更趋向于从事网络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和网络社交活动。
二、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目的
以沈阳市某高级中学为例,研究高中生群体在网上的行为特征以及在网上的主要活动。通过对高中生网上生活的了解,对高中生网上生活进行客观的分析,针对高中生网上生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环境下,高中生群体将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等运用于学习、生活、娱乐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行为特征及价值观念等。如图1所示是高中生网上生活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调查的主要方面包括:学生上网地点、上网设备、上网时间、网上学习情况、网上娱乐方式、网上交流沟通情况以及网上商务交易情况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是沈阳市某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调查选取三个年级各三个班学生,共计464人。从调查问卷中抽取一部分(20份)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网络生活相关情况。
其中,高一年级157人,男生82人,女生75人;高中二年级161人,男生87人,女生74人;高中三年级146人,男生79人,女生67人。男生占53.4%,女生占46.6%。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高中生网基本情况
1.上网地点
高中生上网地点主要是在家和学校,以在家中上网为主,极少部分学生去网吧上网,一部分学生去过有WIFI的场所上网,如商场、肯德基店等。其主要原因是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课堂学习,上学以外时间主要在家上网。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2.上网形式
如图3所示,学生的上网形式主要体现为固定宽带(包括校园网)和无线宽带(WIFI)上网,使用的上网设备主要有电脑(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少量的可联网的移动终端如i Touch、i Watch。大部分学生上网既用电脑又用手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于使用电脑的比例。无线上网的时间要多于固定宽带上网时间。
3.上网时间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上网时长平均达到每周13.2小时,各年级学生上网时长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学生个体间上网时长存在较大差异。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上网条件制约;父母约束上网;自己能够掌控的上网时间不同;个人上网主观愿望不同等。大约37%的学生经常上网,几乎每天上网,上网频次较高,这部分学生上网时长每天2个小时以上;大约51%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在1个小时到2个小时之间;大约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不足一个小时;大约4%左右的学生上网时间很长,每周20个小时以上,一部分学生染上网瘾,对网络具有依赖性,大约3%的学生很少上网。
(二)高中生网上生活状况分析
高中生网上生活主要体现在网上学习、网上娱乐、网上交易、网上社交四个方面,其中,大约82%的学生进行过网上学习,包括访问学习网站,在网上查阅学习资料、搜索考试试题、搜索试题答案、咨询答疑、观看网络课程等。大约71%的学生访问过社交网站,几乎100%的学生使用QQ,大约47%的学生使用微信。大约49%的学生玩过网络游戏,大约67%的学生经常访问音乐网站在线下载收听音乐。大约23%的学生访问视频网站看视频。高中生网上购物及网上交易的比例不高,只有大约10%的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具体数据如表2、图4所示。
1.网上学习
网上学习是高中生网上的主要活动之一,在调查的464名学生当中,有372名学生访问过相关学习网站并浏览过学习内容或进行过知识学习。283名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过学习资料以及相关学习信息,常用的搜索引擎为百度、搜狗以及360搜索。一小部分学生上网学习网络课程,但是很难坚持系统学习网络课程,一是担心占用大量时间,二是有些内容没有针对性。从调查结果来看,78.9%的学生有过上网查询试题及试题答案或查询作业答案的经历。所有进行过网上学习的学生均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特别是有关文言文及古诗词解释、地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类知识等的网上资料丰富,学习起来方便快捷。但是教师和家长并不完全支持,教师和家长担心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见到问题就上百度,不利于自己主动思考,特别是一部分学生直接从网上抄袭试题答案或作业。
2.网上娱乐
将近50%的学生玩网络游戏,特别是男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更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抵抗力较弱,容易上瘾。一些学生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严重影响学习,这也是家长和教师最担心的学生上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网上看视频、看动漫、听音乐是高中生喜欢的娱乐内容,调查中发现高中生特别关注娱乐新闻视频,热衷于娱乐八卦新闻视频。网上文学主要是网络小说以及网络段子,大约34%的学生看网络小说,个别学生还在网上写小说。网上娱乐是高中生最喜欢的网上生活方式,网上娱乐对于高中生最具有吸引力。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3.网上交易
从调查结果看,只有大约10%的学生进行网上购物或其他电子商务活动,购买的主要商品为学习用品和小礼品。个别学生因为网络成瘾,在网上产生网上游戏支付行为。网上购物比例较低主要原因:高中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自己日常消费和购置物品由家长负责;学生自己经济不独立;家长不允许进行网上购物。
4.网上社交
高中生网上社交主要体现为:即时通信、聊天、浏览社交网站、收发电子邮件、论坛、微信、微博等[7](如表3)。网上社交的对象主要是同学、朋友及家人,不认识的陌生人也占到了2.3%(如图6)。高中生网上社交主要关注的话题(如图7)为兴趣爱好(36.2%)、八卦新闻(26.3%)、游戏(13.7%),学习(12.1%)。对于社会热点(8.6%)、爱情(2.2%)、其他(0.9%)关注度较低。
(三)高中生对互联网的态度
1.高中生对互联网的信任度
高中生对互联网比较信任,信任程度要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如表4),这主要是因为高中生主要活动在校园里和家里,与社会接触时间较少,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另外,互联网上信息量非常大,高中生对于互联网上信息缺乏辨识真伪能力。
2.高中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度
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互联网对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流等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中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如果过分依赖就会产生网瘾,出现网络沉迷现象(如表5)。因此,对高中生使用互联网应该进行正确引导和适当限制。
3.高中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生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在上网过程中将近10%的学生遇到过盗号、木马、病毒等现象,对于网络安全缺乏警惕性。因此,加强对高中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安全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是教育部门和家庭都要关注的问题。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城市高中生上网条件较好,网络畅通便捷,互联网已经成为高中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学生上网主要以手机上网为主,上网主要进行的活动为娱乐、学习、网上社交以及商务交易。高中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上网时间低于全体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网上生活没有显著差异,男生与女生网上生活存在差异,在网上娱乐方面,男生侧重于网络游戏,女生侧重于网络新闻及网络音乐、影视。高中生普遍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希望学校、家长多给他们上网时间。
高中生认为网上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在网上娱乐方面主要表现为,愿意玩网络游戏以及收看、收听、下载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高中生对于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的热衷度高于全体网民的平均热衷度。少数高中生因为网络娱乐产生网瘾。高中生网上购物比例低于网民的平均比例,网上购物不活跃。高中生愿意参与网上活动,接受互联网思维,愿意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作品。网上社交以聊天为主,主要通过QQ、微信社交软件来进行聊天,平均加入的群5-6个,网上社交的主要对象是同学和朋友,主要话题是兴趣爱好。
高中生对互联网信任度较高,高中生普遍信任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这与高中生社会阅历少,不善于分辨是非有关。高中生网络依赖性强,网络安全意识低。
(二)建议
学校、教师、家长应该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互联网对于高中生的正面作用,正确引导高中生网上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帮助高中生快乐成长。家长应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阶段青少年逆反心理及行为。
学校应该对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高中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甄别网络有害信息和处理能力。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网上信息进行过滤监控,给学生创造干净真实的网络环境,为学生安全上网、健康上网、绿色上网提供保障。
政府需要对网络游戏进行必要监管,严格审查网络游戏内容,对游戏厂商、运营商进行相应要求,开发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寓教于乐,从而减少网络游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达到通过网络游戏获得学习和放松身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6-01/22/c_1117854501.htm.
[2]戎易,黎加厚.中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2,(01):69-72.
[3]王珠珠,李素丽,尚俊杰.青少年网络娱乐方式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35-41.
[4]孙彩平,卢敏,赵彤.中美青少年网络生活比较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8,(04):57-60.
[5]张栋栋,孙业桓,张秀军.高中毕业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1):920-921.
[6]赵建民,姜梦妍.无锡市青少年网络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06):35-38.
[7]袁琳娜.中学生网络社交:现状、危机与思考——基于四川某地中学生网络媒介使用的调查[D].合肥:安徽大学,2013,(05).
城市高中 篇2
一、选择题
(·河南1月教学质量检测)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快于全国,城市化水平已达6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但南北差距大。下表是江苏省最新城市等级与数量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
城市等级(常住人口)数量城市特大城市(500万人以上)1南京Ⅰ型大城市(300~500万人)2苏州Ⅱ型大城市(100~300万人)8徐州、常州、南通、淮安、扬州、连云港、昆山、江阴中等城市(50~100万人)6盐城、镇江、泰州、宿迁、宜兴、常熟小城市(50万人以下)40张家港、启东、高邮、仪征、丹阳等1.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比较少
B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
C.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最早
D.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2.江苏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A.南京控制人口规模,导致城市等级降低
B.城市等级与城市数量不合理
C.北部产业饱和,亟待向南部转移
D.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用地紧张
3.下表是春分日江苏省中学生在不同城市测试的正午太阳高度,下列城市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是()
城市南京淮安苏州徐州正午太阳高度57°58′56°30′58°42′55°45′A.南京B.淮安C.苏州D.徐州
解析第1题,据图表可知,目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主要是江苏省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快,使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活跃。第2题,南京城市等级,控制人口膨胀,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级别不会改变;江苏省3题,江苏省在北回归线以北,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同时,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越大,比较四个城市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可知,徐州纬度,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幅度。
答案1.B2.D3.D
(2016·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1月综合模拟)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读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完成4~6题。
4.20~间,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
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
5.造成南京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A.新区开发B.旧城改造
C.工业区迁移D.保护文化古迹
6.年~20,城市重心变化对南京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
C.减轻市区通勤压力D.增大中心区人口密度
解析第4题,仔细读图,注意对比2000年与年城西、东、南、北不同方位的城市轮廓差异;由图可知2012年在城西与城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加,说明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故选项C正确。第5题,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区域方向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故排除选项B;图示新发展建C;南京市是六朝古都,文化古迹周围不可能有高大建筑物,故排除选项D;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通过新区开发,可以缓解城市化与城市保护的矛盾,故选项A正确。第6题,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南京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故排除选项A;如果新区与市中心之间是住宅、学校与工作场所等之间关系,那么会增加市区通勤压力,故排除选项C;建设新区,部分人口、工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故选项B正确。
答案4.C5.A6.B
(2016·山东胶南高三质量调研)目前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下表反据此完成7~8题。
2012年年均增长城镇化率(%)30.0952.573.01%户籍人口比率(%)27.8935.292.38%举家迁移比率(%)22.3820.66-0.80%城市建成区面积km225973455655.78%注:(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7.据表分析,~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的特点是()
A.20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较慢
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C.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8.据表分析,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比较突出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增长较快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土地扩张较快D.环境污染逐步加大
解第7题,据表分析,该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并不高,处于中期阶段;“户籍人口比率大于举家迁移比率”,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故B项正确。第8题,据表内容分析,该期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迅速,说明城镇土地扩张较快。其他内容表格内容不能反映。
答案7.B8.C
(·福建泉州一模)下图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A.东部B.东南部C.北部D.西南部
10.下列对图中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高新产业区B.②为休闲娱乐区
C.③为中心商务区D.④为商住混合区
解析第9题,由题干可知,卧城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居民白天外出上班、夜间回家,故卧城人口昼少夜多,与图中的区10题,图中④功能区人口昼夜均多,可作为商住混合区。①功能区人口昼夜均少;不能成为高新产业区;②功能区人口昼多夜少,可作为中心商务区;③功能区人口昼少夜多,并且为卧城,处于该区边缘,不能成为中心商务区。
答案9.A10.D
(2015·山东青岛5月质检)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下图为“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
A.金融机构较多B.环境质量较差
C.日流通人口较多D.商品流通量较大
12.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可知,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商业区地租较低,另一种是商业区人口日流通量大,很显然,不可能是商业区地租低造成的。第12题,高级住宅区单位面积租金高,日流通人口少,因而地租指数高。根据图示,住宅区地租指数在西南方向。因此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分布在该市的西南方向。
答案11.C12.B
二、非选择题
13.(2016·四川成都高三质量调研)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规划正式定位该城市群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旨在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体系略图
材料二为发挥整体优势,促进区内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下表所示为近年来依据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省份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湖北省与江西省0.64湖北省与湖南省0.77江西省与湖南省0.85(1)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分布特征及城市体系特点。
(2)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区位条件。
(3)
(4)近年来该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分析其区位优势。
答案(1)多沿河分布。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各级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功能越多(或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少)。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地处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城市的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
(3)原因:地理位置相邻;自然环境相似,特别是资源禀赋相似。
措施: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间紧密的协作,实现产业合理分工,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一体化水平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积极承接沿海和国际先进产业转移,实现
(4)劳动力资源丰富;地价相对低廉;有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基础设施好;水陆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等。(任答四点)
创新导向题
命题角度一城市功能分区
(对接·山东文综卷,3~4)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甲代表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B.工业区C.居住区D.办公区
2.TOD开发模式可以()
A.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B.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
C.降低土地利用密度
D.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
解析第1题,由题干知“TOD模式”的含义,结合图中甲地位置、面积,故应选C。第2题,该种开发模式能更有效利用公共交通,不会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反而会有效提升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及土地利用密度。故选D。
答案1.C2.D
(对接2016·北京文综卷,11)图1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2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1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4.据图2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A.中心商务区B.住宅区
C.工业区D.文化区
解析第3题,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图中甲4题,从该地铁站6~21时进出站人数可看出,6~9时为刷卡进站高峰,说明该时间段有大咳嗽崩肟说兀18~21时为刷卡出站高峰,说明有大量人员进入该地,与住宅区情况一致。
答案3.A4.B
命题角度二城市化及其影响
(对接2014·新课标,1~2)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如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6.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第5题,城市渠化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有利于水流通畅,增强城市排污排涝能力。第6题,城市渠化使河堤、河底硬化,使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渠化使河道取直,流速加快,泥沙淤积减弱,同时也增强了排污能力,使水质得到改善。
答案5.D6.B
(对接2015·重庆文综卷,4~5)下图是某机构对不同地区城乡人口变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城乡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增加
B.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
C.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D.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先增加后减少
8.上图反映出的不同地区城市化的特征是()
A.1990~2030年较发达地区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B.1990年欠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50%
C.1970年欠发达地区虚假(过度)城市化严重
D.1950年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是欠发达地区的两倍以上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之后有所减少;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但增长速度并不是越来越快。第8题,1990~2030年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故较发达地区逆城市化现象显著是错误的;1990年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不足50%,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超过50%;1970年欠发达1950年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大约为50%,而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大约为20%,故1950年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是欠发达地区的两倍以上。
城市高中 篇3
【关键词】职业高中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有效课堂 素质教育
首先就制约英语教学的因素做以下探究:
一、学生状况
1.职业高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
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是考不上普高而来职高就读的学生。他们入学时不需要成绩考核,总体素质相对较低,英语基础很差,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丝毫不感兴趣。甚至在课堂上被提问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时,也听不懂,答不出,或是羞于開口。
2.职高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
许多职高班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就读就是学习专门的技术技能,英语这些“杂科”可以置之不理。而英语本来就是令他们头疼的科目,上了职高后更成了“副科”,于是许多学生干脆把英语束之高阁。因而造成了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整体水平难以提高的局面。很多学生在职高就读期间专业课能拿高分,可是英语科却才考了二、三十分。科目的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3.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没信心,没恒心。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因而产生了害怕学习英语的心理,甚至对英语学习完全丧失了信心。很多学生是全部放弃、不学英语的,还有很多的学生普遍对英语有疲乏和厌倦感。这些学生在初中是成绩垫底的,在学习上不受老师重视,内心渴望教师关怀,表面上却表现的很漠然。课堂表现时好时坏,成绩不稳定。
4.学习无方法,不爱动脑。
个人认为这也是造成中职生未能成为普高生的根本原因。一部分学生做练习时思维简单,喜欢直来直去,不能建立合理的联想和发散性思维。考试时所学内容不能体现,而是靠直觉选答案。
二、教师状况
1.传统的“填鸭式”教法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的影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形成了英语课堂的程序化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环节千篇一律都是教单词、学生跟读、讲解、做练习。老师把宝贵的时间花在了讲解分析上,让学生背知识、做题目,读和写成了整节课的主题。每个单元每节课都是一成不变、气氛严肃、没有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学习潜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极大地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种枯燥的训练方式时间长了,学生心理疲劳,对英语课产生抵触情绪,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由课堂方式决定的作业方式也必然是以抄写翻译为主,缺乏对思考的锻炼。
3.考试方法陈旧。可以说考试方式决定了教师的上课形式。职中的英语考试基本还是延续普高的模式,侧重语法和知识点的考核,缺乏语言运用能力的检查。
4.科研状况。由于职业学校专业分支多,很难做出逐一的调研,科研状况以一勺汇多见,不能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及时的做出调整。
5.教材配套难,相应的辅导书难找。
尽管在日常教学中困难较多,很多不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但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理解运用到教学中仍旧可以起到显著的成效。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途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1.积极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角色当前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就是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课堂的民主性,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尤其是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予以高度的关注。我们应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
2.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还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展各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课前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习爱好,使学生自觉地将注重集中到授课内容,以便更好地把握这些内容。
3.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出发,促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
4.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新课程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班额普遍较大,无法兼顾全体,大部分学生因此而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因此,能否采用先进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模式,是英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英语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各种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练习密度和广度。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这样课堂教学模式将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新课改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
城市高中 篇4
1. 准备部分的模式
准备部分采用自主学习模式,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勇于创新的空间。城市高中具有自身的体育文化氛围, 比如非常流行街头篮球, 我在篮球单元教学时, 有的学生小组就将街头篮球的技法运用到练习中, 街头篮球的动作花哨且好看, 激发起了其他同学学习的兴趣, 在练习中互相学习和互相比赛,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准备活动既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准备, 又锻炼了球技, 大大提高了身体准备的效率, 有效地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2. 基本部分的模式
2.1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项目和自由组合, 在练习之前, 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 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城市高中学生信息获取面广, 在教学中自主性比较强。我在篮球教学时, 将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技能, 以及自主性强弱分成三个小组, 各个小组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学习目标, 接触篮球时间短且自主性弱的学生的目标是在一堂课中学会运球和原地投篮, 而“高水平”组则要求掌握一定的战术配合。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然地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中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自主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结束后, 教师应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进行总结、分析, 并和学生一起对原定的目标加以修改, 真正体现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2]城市高中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特别是一些枯燥的项目。在高一年级女生跨栏项目教学中, 我采用“平台教学法”来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 在学生练习时设置三个不同难度的平台, 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达到的平台。实践证明, 这样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 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 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2.3 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城市由于文化氛围与创新氛围浓厚, 孩子从小就受到很好的熏陶, 所以他们大多头脑灵活, 非常有创新意识。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善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 我在学习足球技术时, 学生为了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 创编出许多有趣的游戏, 有的游戏连我都想不到。在游戏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所学练的技术。
2.4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城市里的生活节奏非常快, 家长和学生的压力都非常大。体育作为一项特殊的学科, 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在高度技术化的未来社会里, 工作方式灵活性与自由性的增强, 使人机对话增多,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 但人是有社会性的, 有群居的要求, 需要社会交往, 特别是在城市中学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作为体育教学主阵地的运动场, 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例如, 在4×100米接力跑教学比赛中, 我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 由谁起跑, 谁最后冲刺, 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 如何合理利用接力区20米等。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 培养了团队精神, 提高了合作能力, 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了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
3. 结束部分的模式
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应有始有终, 准备、基础、结束三大部分缺一不可。课的结构不仅要遵循人的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的生理机能活动规律, 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规律一般分为上升—稳定—下降三个阶段, 它反映了人体工作变化的总趋势, 要想使整堂课更加完整, 使学生尽快地消除疲劳, 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加强放松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自主式的体育课结束部分不必拘泥于形式, 只要有利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如听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 同学之间相互按摩等, 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最适合自己的放松手段, 为今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对体育课“自主学习”模式的总结
由于体育课“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展刚刚开始, 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其形式都未成熟, 因此对于此模式下体育课教学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此新模式的推广和日渐成熟,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的具体开展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总之, 体育课“自主学习”模式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更加全面合理地反映出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http://www.being.org.cn/ncs/gym/gym.htm.
高中地理城市化课件 篇5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 导致 引起 形成 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 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来源:ks5u]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 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 环境污染严重
4.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 危害
大气圈 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人们的健康
水圈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嗯
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二、 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三、 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2. 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城市高中 篇6
一、体育课改实施现状和对策
1. 课改现状。
温州市直部分高中体育课开设情况:有一部分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 根据学生的意愿打乱班级选项教学 (如二高、二十二中) ;有几所学校, 在两个班级之间进行个别项目的选项教学 (如一中) , 这类学校归为半实行新课改的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 没有实行新课改, 按过去的老方法男女分班教学 (如八中、十四中、十九中等) 。
2. 课改现状分析及对策。
(1) 实施课改的学校, 在选项上是按照学生兴趣和意愿进行的, 满足了学生的爱好和心愿, 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教师不用再为督促学生练习而苦恼, 而部分实施课改的学校表面上认为是依据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实质上却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性, 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了抑制。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不重视, 让两个班一起去做, 让外人看来是在实施新课改, 实际上却挫伤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2) 没有实施课改的学校, 一方面是学校不重视, 认为体育课改不改没关系, 且现在还没有搞清楚课改的目的和方法, 怎么让教师去实施;另一方面是教研组长缺乏统帅力, 严重影响了课改的推行, 课改要体育组长出面和学校商讨应该怎么排课, 怎么安排老师, 怎么组织备课、上课, 以起到规划、组织带头的作用。
(3) 对策: (1) 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该学习和领会课标精神, 在明确本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必修内容学习的同时, 还应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学校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 班级少的学校可以进行班内选项教学, 也可以打破班级界限或年级界限实行选项教学, 开展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内容。 (3) 教研组长应多督促学校, 多和领导沟通, 促进学校课改, 同时, 上级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学校课改的监督和管理, 以便能更合理、有效地进行课改。
二、体育学习评价操作性问题分析及对策
1. 学校学习评价操作的现状。
温州市直部分高中体育课评价情况, 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学习评价标准, 具体操作概括为以下几点:
方案一:先了解学生的基础运动情况, 再制定评价标准。进行模块学习前, 先了解学生情况, 然后制定模块的评价标准, 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修订, 最后用来评价学生的模块学习。
方案二: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 以分数段为评价标准, 比如, 优秀不是一个分数, 而是一分数段。
方案三:评定成绩采用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其中, 绝对性评价标准主要是实际测试成绩所对应的评价标准, 相对性评价标准则是针对进步幅度所制定的评价标准。
方案四: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如下表:
2. 问题分析和对策。
分析以上四种方案, 方案一事先在学习前进行了解, 没有技术, 没有竞争, 会导致最后的评价标准定得太低, 容易达到, 最终造成学生学习不认真, 学习效果不好;方案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漠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长、体育学习类型和体育学习策略, 结果往往造成一部分学生总是被排斥在评价标准之外,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教学的不公平现象, 那些运动天赋好的学生即使不好好学习也会获得好的成绩, 而那些运动天赋差的学生不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取得较高的分数, 这就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展;方案三和方案四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能够发挥他们的潜能, 增强自信。但是, 一个教师要面对几百个学生, 如何确定个体差异的标准?如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基础和提高的幅度?最后要一个个地进行整合, 就需要很大的工作量。
综合上面四种方案, 要想公平、有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就必须制订出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同时, 也应考虑到体育教师工作量的问题。
三、模块学习与体质健康测试之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1. 模块学习与体质健康测试之间存在的问题。
(1) 体质健康测试与模块学习关系处理问题。模块学习、体质测试都是高中阶段必须进行的项目,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众所周知, 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主要是对一些身体形态和体能指标进行测试, 而模块学习主要从体能、运动知识和技能、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五个方面进行学习评价。中学阶段的体质健康测试需要练习时间和测试时间, 整个过程下来几乎占用了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一, 如果不能代替模块学习取得学分, 那么, 模块学习的时间就会更少, 从而在三年时间内很难拿到11个学分。
(2) 高中模块选项学习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关系处理问题。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模块选项教学是根据课标对普通高中体育课程进行的改革, 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根据《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对我国青少年学生进行的体质健康状况调查, 二者评价的标准不一样, 但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因此, 两者标准怎样协调和统一的问题很重要。随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选项学习后,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随着模块的学习, 学生的偏项技术越来越明显, 综合素质能力受到影响。从同学们的选项就可以看出, 田径模块的选项由于田径运动的单调、枯燥、辛苦几乎没有人选, 通过调查得知,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田径这个选项模块, 久而久之, 也就影响了体质健康测试。从去年的体质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优秀率在降低, 不及格率在提高。
2. 问题分析和对策。
首先, 把体质测试当作模块学习的一部分, 给予一定的学分;其次, 加长学生锻炼的时间, 每天要达到1个小时左右, 加强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同时, 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质状况, 开出了“运动处方”, 力求在学校平时的锻炼测试中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最后, 改变单一的田径教学模式, 把田径运动贯穿到选项教学之中, 或者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
四、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1. 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
(1) 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 尤其是高一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 有些学校由于受中考体育的压力, 基本以素质练习为主, 有的项目如排球、体操等在教学中几乎从不涉及。因此, 在高一教学中, 学生的技术技能基础差、水平悬殊大, 教师组织教学时需要区别对待, 从而阻碍了教学的进程。
(2) 在教学中, 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一专多能, 要至少有一至两个专长项目, 还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田径基础、体操基础。同时, 能根据学校的需要进行改变, 这就对教师要求增高, 相应的, 教师的压力也就变大了。
(3) 可参照的科学评价体系不够明确。我们知道, 新课程中允许学生在一个项目上学完18个学时后可另选其他项目, 也允许学生学完一个项目后再选同样的项目, 学生必然存在水平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每个项目最好能开设两个模块,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但很多学校往往没有这样的条件, 为此, 教师必须在课堂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这样就影响了学习进度, 也给教师评价增加了难度。
(4) 体育选项和其他学科选项的要求使学校的排课增加了难度, 特别是平行班级较多的学校, 原有的行政班力量渐渐削弱, 班与班之间的竞争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 给学校的运动会、年级竞赛等活动带来了影响。
2. 问题分析和对策。
(1) 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运动基础和个性特征, 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组织教学时多采用分组和小组比赛法, 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多安排教师去进修学习, 以提高其专业运动水平与教学能力。同时, 加强校本培训,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并鼓励体育教师自我进修, 多读书学习。
(3) 选项最好每学年变化一次, 以便于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同一个项目开设两个模块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4) 安排课时, 先排好体育课再进行其它学科的编排。平时,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加, 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困惑、问题为我们推行体育新课程带来了许多阻力和障碍。面对这种现状, 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解决,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如果体育教师执法不严的话, 学生即便是体育学习不认真、考试不及格, 也照样能够拿到学分。这样, 学生是否还会愿意去上体育与健康课呢?其结果只能导致这些原本就没有体育学习兴趣的学生远离体育, 久而久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就更加无从谈起了。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一个需要耐心和信心的过程, 相信经过广大体育教师、专家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改革一定会走出迷茫, 取得成功。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教学中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针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从课改的现状、体育学习的评价操作、模块学习与体质健康测试之间的影响、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操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有所改进。
关键词:温州市直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城市高中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包头市区某普通高中高三年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80份, 收回758份, 回收率97.1 %, 有效问卷732份, 有效率93.85 %。调查学生年龄最大者20岁, 最小者17岁, 平均18.59岁;男生309人, 女生423人;文科生367人, 理科生365人。
1.2 方法
在高三学生参加全市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一模) 前一周,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 问卷统一时间发放, 统一指导语, 测试情境条件相同, 以记名方式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并现场收回。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学校、班级、出生日期、每天睡眠时间、父母工作情况、家庭月收入情况、期望大学等。考试焦虑测定采用《考试焦虑测验》 (TAT) 测试题目, 该问卷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开拓者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 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 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共33道题目, 总分为99分, 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分别在“很不符合”、“较不符合”、“较符合”、“很符合”四个程度象限里选择。根据计分标准和常模, 统一算出总分。49分以下者 (镇定或轻度焦虑) 为正常, 50~74分为中度焦虑, 75~99分为重度焦虑。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学生共732人, 其中男生309人 (42.2 %) , 女生423人 (57.8 %) ;文科生367人 (50.1 %) , 理科生365人 (49.9 %) 。将被测所有学生分为一般组 (TAT分值<50) 和焦虑组 (TAT分值≥50) 两个组别, 其中一般组为602人 (82.2 %) , 焦虑组为130人 (17.8 %) 。
2.1.1 睡眠时间情况
每天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的学生中, 焦虑组为90人, 占组内69.2 %;一般组为188人, 占组内31.2 %。可以看出, 焦虑组中每天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的人数比例远高于一般组。排除调查对象的特殊性 (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相对延长, 占用睡眠时间) 和其它不定因素影响, 经过进一步调查, 考试焦虑影响睡眠质量, 甚至导致失眠, 长期睡眠质量不好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 导致更加焦虑, 恶性循环, 与郑小云[1]的研究结果一致。
2.1.2 父母工作情况
进城务工和下岗职工子女焦虑人数比例较高, 分别是31.5 %和34.0 %。说明父母工作情况较不理想可能会引起子女较大压力, 焦虑程度偏高。
2.1.3 家庭月收入情况
家庭月收入低于2 000元和在2 000~5 000元之间的焦虑者最多, 共97人, 占焦虑组的74.6 %, 表明中低收入家庭子女焦虑程度较高。
2.1.4 期望大学情况
焦虑组中期望大学为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的人数最多, 共110人, 占84.6 %, 并且期待两类大学焦虑者所占总焦虑人数比例也较其他高, 表明期望考上好大学, 高期待的学生焦虑程度高。
2.2 焦虑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TAT量表评分最高77分, 最低9分, 均值32.76分。732人中无考试焦虑者 (一般组) 共计602人, 占学生总数的82.2 %;有考试焦虑者 (焦虑组) 共计130人, 占学生总数的17.8 %。焦虑组中女生94人 (72.3 %) , 男生36人 (27.7 %) ;文科生75 (57.7 %) , 理科生55人 (42.3 %) ;中度焦虑者127人, 占学生总数的17.4 %, 重度焦虑者3人, 占学生总数的0.4 %。
TAT测验得分学生整体均值为32.76分, 女生均值35.31分, 男生均值29.37分, 均未超过50分, 说明学生整体状况良好, 考试焦虑水平处于正常范围。
TAT测验得分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女生比男生考试焦虑水平高, 见表1。文、理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文科生比理科生考试焦虑水平高, 见表2。
考试焦虑检出率在各维度上女生均大于男生, 正常焦虑程度率女生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中度焦虑程度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P<0.05) , 重度焦虑程度率女生与男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注:*P<0.05, **P<0.001
从TAT测验各题答案分布来看, 总体是正常的, 各题的比例较符合高中生的发展状况, 但也反映出相应问题, 比如心理过于紧张, 考试时不够镇定, 且过于在乎考试结果。如对第6题“考试要是得一个坏分数怎么办”较在乎的占63 %, 认同第17题“考试一遇到难题就怕不及格”的占72 %, 所以应对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加强训练与引导。认同第7题“越临近考试, 注意力越难集中”的占52 %, 认同第28题“在考试后, 发现能做对的题没有答对时, 就十分生自己气”的占49 %, 由此得出考试对高中生的情绪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还有一些其他情况如身体反应等的不良情况也不容忽视, 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3 讨论
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在高考一模前一周考试焦虑检出率为17.8 %, 与魏心等[2]报道的结果较为一致, 与王玉芳等[3]所调查的结果基本相符, 提示考试焦虑在高中毕业班学生中是一个较为明显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女生的焦虑水平比男生高, 相悖的研究结果则认为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4]。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焦虑人数比例女生 (72.3 %) 远大于男生 (27.7 %) 。焦虑人数在各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TAT测验得分女生与男生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与戴海崎[5]、凌文辁[6]、徐恩秀[7]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女生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 这可能与社会环境、社会心态及女性心理特点有直接的关系。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已被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证实[7]。初探原因, 一是女生有较高的焦虑特质, 心理敏感,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或偶然事件的影响, 面对考试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二是学校招生、社会就业等方面对女生的限制多于男生, 女生自我期待高, 对前途与未来的担忧甚于男生, 更易造成她们紧张、焦虑情绪。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焦虑人数比例文科生 (57.7 %) 大于理科生 (42.3 %) 。TAT测验得分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文科学生焦虑水平普遍高于理科学生, 这与徐恩秀[7]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 与程念祖等[8]“考数理化比考文科易产生焦虑”的结论不一致。初探原因, 可能与高考招生文科人数较理科少, 报考人数多, 学生自感压力大有关;其次, 文科生中女生较多, 研究表明女生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另外, 文科生中特长生人数较多, 成绩较低, 还要参加专业考试, 压力大, 紧张感较重。另外, 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可能也是造成二者差异明显的原因。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考试焦虑是常见而且程度也是较高的, 应引起重视, 尤其要加强对女生、文科学生的考试焦虑辅导。为帮助学生降低高考试焦虑水平, 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 笔者做了有益的探索, 开通了“高考心理绿色通道”, 据反馈及高考成绩, 效果良好。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如通过心理健康课, 团体心理辅导, 考前心理讲座, 开辟心理广播、心理校报“高考专栏”, 心理委员朋辈互助和开通高考心理辅导网站、信箱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技巧, 增强自信, 端正考试态度, 建立正确自我期许, 做好应试心理准备; (2) 针对考试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引导其寻求专业干预, 开展个别咨询、辅导, 并根据个体情况运用系统脱敏法、曝光法、理性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等方法降低学生高考试焦虑水平, 恢复良好状态; (3) 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校信通”沟通、心理讲座等方式指导考生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和心理健康常识, 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培训, 共同营造和谐适度的学习氛围。
摘要:目的:了解高中毕业班学生考试焦虑的发生率及相关状况, 加强相应的指导及预防。方法:选取包头市某普通高中732名毕业班学生, 采用统一指导、集体测验方式进行《考试焦虑测验》问卷调查, 资料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中度以上考试焦虑检出率为17.8%, 正常状态为82.2%。量表得分女生和男生之间、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并且焦虑水平与睡眠时间、父母工作、家庭月收入和期望大学等情况有关。结论:部分学生考试焦虑程度较高, 焦虑水平女生高于男生, 文科生高于理科生, 应予以重视, 加强对女生、文科学生的考试焦虑辅导。
关键词: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生,考试焦虑,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郑小云.卫校学生考试焦虑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1) :122-123.
[2]魏心, 刘恩德.高中生考试焦虑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校医, 2000, 14 (1) :13-15.
[3]王玉芳, 林竹, 林实.中学生考试前焦虑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1, 7 (2) :63-64.
[4]李焰, 郑建荣.青少年焦虑研究新进展[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 7 (2) :224-225.
[5]戴海崎.中学生心理焦虑的群体差异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5) :222.
[6]凌文辁.用TAI量表对中国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学报, 1985, (2) :137.
[7]徐恩秀.初三、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6) :24-25.
[8]程念祖, 龚正行.考试焦虑与个性特征及家庭教育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5) :221.
城市高中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3月抽取邹城市辖区内4所高中1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4 65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范围为12~19岁。
1.2 方法
使用国家统一的《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2005年,高中版),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基本特征、目前有无吸烟行为、第一次吸烟的原因、初始吸烟年龄、对吸烟所持态度、烟草危害的相关知识等方面内容。本次调查在学校的积极配合下,统一安排时间,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介绍调查目的,并指导学生填写问卷,测试前已获得被试人知情同意,学生在规定时限内答题,调查员检查试卷无漏项、无逻辑错误后当场回收试卷并编号。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0.0软件和Excel进行逻辑学分析。
2 结果
2.1 高中生的吸烟状况
4 656名被调查者中尝试过吸烟的1 204人,占总人数的25.9.按照性别分类吸烟状况如表1所示。
2.1.1 尝试过吸烟
24.2%的学生曾经尝试过吸烟,其中男生的尝试过吸烟率为35.7%,女生为13.4%,由此可见,男生的尝试吸烟率远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52,P<0.01)。
2.1.2 现在吸烟
9.0%的高中生现在吸烟,其中调查显示16.2%男生过去30天吸烟,2.2%的女生过去30天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2,P<0.01)。
2.1.3 父母(监护人)吸烟
高中学生父母(监护人)吸烟占到49.7%,不受家庭中二手烟危害的学生仅占50.3%。
2.1.4 初始吸烟年龄
学生初始吸烟行为多发生在12岁以后,在14~16岁期间达到一个高峰阶段(10.32%),第一次吸烟的动机因好奇心导致吸烟的较多,占到12.67%;其次是因为模仿父母或电视人物吸烟的占9.68%;因为和同伴在一起时被要求吸烟的占8.32%。
2.1.5 烟草危害认知
香烟中烟雾主要危害成分的选择中,尼古丁和煤焦油的正确回答率为85.2%和76.5%,而一氧化碳和氢氰酸的正确回答率仅9.3%和4.6%。吸烟对身体造成的危害的问题中,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的回答正确率较高,分别为76.6%和81.3%。而其他疾病如肺气肿、心脏病、消化性溃疡、喉癌、中风、高血压、膀胱癌等的正确回答率都很低。
3 讨论
3.1 吸烟行为
本次调查中,男生尝试吸烟率、过去30天烟草使用率均高于女生,说明男生依然是预防青少年吸烟工作重点人群,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及对性别的角色定位有关[3]。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其将来养成吸烟习惯的几率越大[4]。学生对香烟烟雾成分和吸烟具体危害的认识程度并不理想,基本不了解一氧化碳和氢氰酸是香烟的重要危害气体,对吸烟可导致肺癌和支气管炎认识较好,可导致的其他疾病认识较少。因此,今后我们在开展控烟工作时,要针对不同的性别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3.2 父母(监护人)吸烟
有资料显示,父母自己的吸烟行为对于孩子有一定的示范作用[5]。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吸烟行为没有显著影响[6]。对于孩子而言,一旦发现父母存在吸烟行为,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偷偷尝试的行为,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吸烟行为并没有表现出强烈反对及坚决制止的态度,采取的是姑息纵容甚至是鼓励的态度,孩子的吸烟行为会继续甚至进一步强化。因此,作为家长应当明确的向孩子表达对吸烟的坚决反对的态度,同时避免在孩子面前有吸烟的行为。
3.3 加大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控烟力度
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开展预防青少年吸烟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7],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控烟力度,如干预教师校内吸烟,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控烟信息和教学资料,将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等室内教育场所列为禁烟场所,支持开展无烟学校创建活动。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引导作用,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和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同伴吸烟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最显著因子,在吸烟行为发生中被认为是最主要因素[8]。整个社会也要共同行动起来,加强控烟法规的宣传,按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严格执行禁止向18岁以下青少年出售香烟,全面落实商场、书店、候车室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整个社会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抵制烟草危害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WARREN CW,JONES NR,ERIKSEN MP,et al.Patterns of global tobacco use in young peopl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chronic diserse bueden in aduits[J].Lancet,2006,367(9512):749-753.
[2]熊必琳,胡德伟,杨功焕.论坛主题:烟草危害及中国的控烟状况[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1(2):25-29.
[3]杨颖,王步还,张敏.鄂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2):110-111.
[4]BRESLAU N,PETERSON EL.Smoking cessation in yong adults:Age at initiation of cigatette smoking and other suspected influences[J]..Am Publ Health,1996,86(2):241-220.
[5]山建国,陈心广,龚洁,等.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吸烟关系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904-906.
[6]AVENEVOLIS,MERIKANGAS KR.Famili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smoking[J].Addiction,2003,98(suppl 1):1-20.
[7]钱玲,易厚广,田本淳,等.我国6城市中小学教工烟草与健康的知信行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60-761.
城市高中 篇9
一、贴近生活, 深入调查, 引导探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 教师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课本上, 应开拓视野, 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 开展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地理事物, 获取环境信息并记录下来, 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以“城市化”一课为例, 学生的分组调查研究可实施于课前:首先, 查阅资料, 搜索不同时期潮州的城区面积、人口数量、城市化的数据;其次, 查阅潮州行政区划演变;最后, 调查潮州主要住宅区、商业中心、中小学校、体育馆和博物馆、汽车站和火车站的名称、位置和数量, 并标出在地图中的相应位置。
在上述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能自主搜集到有用的地理信息, 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 发现更多的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地理问题, 带着疑问和探究的好奇, 学生将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贴近生活, 巧设情境, 设疑激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注意创造情境。适当的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因此, 适当的情境对于课堂而言, 尤其是对于新课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地理课堂中便巧设情境, 将乡土资源融入其中, 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就是笔者以展示课前学生调查的成果来导入课堂:
根据这两个情境引入“城市化”概念, 即人口向城镇集聚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开始了乡村变城镇的过程。接着, 可让学生根据上述两个材料, 结合课文, 归纳城市化的标志:
标志一,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从1985年的22.3%升至2010年的62.9%;
标志二,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区面积由1985年的4.94km2扩至2010年的42km2;
标志三, “城市数目增加”, 从1980年潮州市建制, 设5个街道和2个人民公社, 至1991年12月7日潮州市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 辖二县一区, 至2013年6月28日潮安撤县设区, 潮州市下辖2个市辖区、1个县及1个县级管理区, 即湘桥区、潮安区、饶平县、枫溪区。
上述情境从乡土地理资料入手, 使原本枯燥的书本理论更贴近生活, 而身边的地理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这样一来, 学习过程不再是硬生生的理论学习, 而是一个探究生活的过程。
三、贴近生活, 整体感知, 发现规律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的交融与相互作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新知与旧知碰撞, 擦出火花。贴近生活的乡土资源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若能引入乡土例子, 那么就更能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究, 以身边的经验来发现规律, 从而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当本节课内容进行至“发展中国家目前处在加速阶段,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时, 笔者展示了学生课前的调查成果图, 并让学生说明图中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以及是如何体现潮州的城市化过程的。
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 分析和结论如下:
分析一:改革开放初期, 潮州城区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范围内, 即现在的环城路和滨江长廊所包围的老城区, 住宅区主要沿太平路、环城路和西河路分布, 商业中心以太平路为中轴线, 西马路、开元路、东门街、水平路为两翼呈条带状分布。
分析二:新世纪初, 主要住宅区沿新桥西路、城新西路、南较西路、潮州大道、潮枫路分布, 近郊的前街、后街、吉街、马围、新乡仔、春光, 潮州大道两边的陈桥、池湖、厦寺、莲云、大新乡等村庄被纳入城区, 商业中心有新桥东西路的卜蜂莲花、大润发、枫春市场等, 金山中学、高级中学分别迁至东山路、潮州大道, 汽车总站迁至池湖郊区。另外, 厦深高铁车站位于潮安区。
结论:潮州的住宅区、商业、学校、车站从老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体现了郊区城市化的规律, 即“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后的绝对分散阶段, 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上述教学环节, 以学生探究的乡土地理事实为基础, 层层铺垫, 步步深入, 将新旧知识相互交融, 想解决的地理问题自然也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 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从生活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贴近生活, 运用知识, 迁移拓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中运用知识, 能够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实践证明, 利用贴近生活的乡土地理事象, 引导学生接触更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 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 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在本课的学习中,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是另一重点, 该内容难度不大, 笔者认为, 可引导学生分析城市的环境问题, 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问题。其中, 自然环境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尤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主;社会环境问题包括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同时, 为了能帮助学生迁移和扩展知识, 笔者适时给出拓展作业:就潮州城市化带来的某个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经过这样的作业设计, 学生开动脑筋, 集思广益, 产生了许多想法和实践活动, 这正是地理教学的目标所在。
以下是笔者列举出的部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课题:
☆锡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如何做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潮州第一污水处理厂调查
☆保护母亲河——韩江水质行动
☆潮州城古牌坊街的修复与保护
☆潮州市区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研究
☆潮州交通拥塞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在这些课题中, 有的学生理论充实, 调查广泛, 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意见;有的学生则稍有欠缺, 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完善。然而, 不论学生的作业情况如何, 这都是利用知识、开拓创新的好机会, 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维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城市高中 篇10
因此, 一年来本人对班上学生 (尤其是优秀的学生) 的家长及其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和详细的调查, 以期对班集体的建设有所启示。
一、优秀家长的特点
(一)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比较符合实际
优秀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都有一定的计划和期望, 希望他们将来能考上重点高中, 然后进入重点大学, 找一份不错的工作, 甚至还希望孩子能够出国进修, 他们的期望在孩子的眼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激励, 能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关键是家长的期望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适合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 这恰如其分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
(二)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融洽, 做到民主平等
亲情是家庭的润滑剂, 良好的亲子关系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感情沟通, 让孩子感觉到哪怕在学习上压力很大, 回到家里也会有坚强的后盾。由于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会对孩子起到良好的作用, 有助于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
(三) 家长注重对孩子习惯的培养
优秀学生的家长注重对孩子习惯的培养, 他们通过温暖、理解、民主的培养方式, 给予孩子正确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 经常和孩子交流各种事情的看法, 常常对孩子表示自己的信任, 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 从而使他们不论学习还是参加活动, 完成率较高。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通过对这些学生家长的调查和访谈, 我进一步体会到了城市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这给我的教育工作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给班级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建议。我在教育工作中, 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资源, 创造机会与家长沟通, 让家长成为学生各方面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开展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 设立家长委员会, 加强沟通交流
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设立家长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由家长组成, 定时召开会议, 成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家长通过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活动情况, 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有了清楚的了解, 可以主动配合学校与老师做好子女的家教工作。学校和家庭融成了一股和谐的教育力量, 形成了很好的教育氛围,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 开设知识讲座, 让家长了解叛逆期
叛逆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历程。在对一些学困生家长的访谈中我经常听到家长提出自己的困惑:不知该怎样教育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 管多了, 怕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听之任之, 又担心孩子走错了路。可见, 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校或班级可以有计划地开设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辅导讲座。通过专题讲座, 向家长提供教育信息参考资料, 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在叛逆期的特点、需求, 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 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三) 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班会等活动, 创造三方相互理解的机会
班会是学生了解家长的一个重要途径。邀请家长参与班会活动, 通过班会, 可以让学生了解家长的艰辛, 体谅家长的不易, 缩短与家长间的距离, 融洽与家长的亲情,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我班曾举行了一次主题为“感悟———在体验中成长”的班会, 并邀请家长参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和教师之爱, 在感恩父母这一环节, 在音乐声中, 有的学生向父母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有的学生和爸爸妈妈拥抱在一起, 那一刻, 在场的所有家长、学生包括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在之后与家长的交流中, 得知活动后孩子在思想和学习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教师充满着感激之情, 也更能理解教师的工作。
(四) 开设心理成长训练营, 给学生一次倾诉的机会
学校开设心理成长训练营, 一方面能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让他们在学习上有困惑、在生活中有困难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和地点, 并能获得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 通过收集学生的第一手心理问题的资料, 能为知识讲座准备充足的材料, 与家长的交流就更加切合实际, 更有针对性, 更能提供合理的指导意见。学校的心理指导中心, 一直在发挥着这方面的作用。在最近的教育周活动中, 举行了“我画我心”心情涂鸦海报比赛、“我写我心”心理情景剧本征文和“我励我心”名言征集令, 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 学生参与的热情出乎意料的高涨。这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的舞台, 举办得非常成功。
在城市寄宿制高中, 家长和班主任﹑任课老师一起, 是学生跨向理想彼岸的桥的建设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 千万不能孤军奋战, 要充分意识到家长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所起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把家长也加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加强对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导,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调查发现, 在班级建设中,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太难教, 教育仅靠学校和老师, 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收效甚微。班主任在进行城市寄宿制高中班级建设的过程中, 千万不能孤军奋战, 要充分意识到家长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把家长也加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城市高中】推荐阅读:
城市普通高中07-27
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管理初探08-29
城市发展与生态空间高中作文900字10-28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地理 3.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10-20
城市及城市设计07-07
大城市·小城市09-30
城市转型与城市再生09-30
城市生活/城市文化10-23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07-19
海绵城市与海绵城市债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