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研究

2024-10-03

功用研究(通用12篇)

功用研究 篇1

《申报》是我国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其在上海地区经办了较长时间, 是我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与此同时, 《申报》还是当时刊登广告最多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广告最大的载体。由于20世纪初我国慈善事业尤其是近代性质的公益慈善事业高度发达, 《申报》将广告和慈善事业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慈善广告, 《申报》的慈善广告对促进现代广告产业发展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申报》的发展与第一个辉煌时期

《申报》是我国近代史上出版时间最长, 在政治经济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四人合资1600两白银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原刊名为《申江新报》, 后改名《申报》, 至1949年5月26日停刊, 共出版了25599号报纸, 其出版时间长达77年。《申报》创办的当年销量为600份, 到1877年增加到每天5000份, 成为当时销量最大的报纸。1889年, 《申报》的创办者美查收回本利白银10万两后回国, 《申报》由华洋合股的公司经营, 1907年, 华人席子佩购买报纸的全部股份, 席子佩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申报》走入低谷。1912年史量才接手《申报》后, 逐步走出低谷, 迅速得到发展, 继而进入到一个辉煌时期。1912年《申报》发行量7000份, 1916年增加到了14000份, 1917年日销量达到20000份[1]8。史量才等人于1912年以12万元购买《申报》, 1918年以70万元建成了《申报》大厦, 其发展之迅速由此可见一斑。1910年代的《申报》不仅销量第一, 而且影响力非常大, 中国境内几乎无人不晓, 1910年代成为《申报》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二、《申报》及其慈善广告

1.《申报》及其广告。

《申报》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其自创刊始就设有广告栏目, 1872年4月30日的《申报》创刊号上就刊登了13条广告, 之后一段时间之内, 《申报》平均每期刊登25条广告。随着《申报》逐步得到发展, 其销路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 《申报》的广告数量逐步增加。1875年的《申报》平均每期刊登广告51条, 1882年的《申报》平均每期刊登的广告增加到148条。1915年后, 《申报》的广告版面超过了新闻版面, 广告成为报纸的“重头戏”[2]。《申报》上的广告数量众多, 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内容包罗万象。比如包括了寻人启事、募捐广告、招领启示、纳税声明、票据遗失声明、赈灾募捐等, 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

2.《申报》慈善广告概况。

《申报》属于商业性民营报纸, 在创刊初期, 报纸上刊登的慈善广告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广告。后来1875年到1878年之间发生“丁戊奇荒”, 江南绅士大量赈济华北灾民, 《申报》上的募捐广告逐步上升。后来随着晚清时期赈灾募捐的兴起, 《申报》刊登的慈善广告每年都有数百条。进入1910年代之后, 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赈灾救济的需要, 《申报》上的慈善广告急剧增加。1912年, 《申报》慈善广告数为689条, 1918年慈善广告突破了2000条。这些慈善广告成为后人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史料。

3.《申报》慈善广告的内容。

《申报》的慈善广告内容多种多样, 但大体上以“慈善筹款信”、鸣谢广告等为主。所谓的“慈善筹款信”就是募捐广告, 《申报》慈善广告中数量最多的是募捐广告, 这些募捐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呼吁和劝说社会民众为特定的项目、活动进行捐款, 将这些捐款作为筹集慈善组织活动经费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遇到兵荒、水灾等重大灾害之时, 常有人发起募捐广告, 募捐广告成为民间筹集救灾款项的重要途径。而所谓鸣谢广告, 就是对特定的慈善机构或者个人提供慈善行为而刊登的表示感谢的广告, 其中也包括了慈善机构受到募捐款项之后公布的捐款人员名单及其捐款数额等。民国初期, 《申报》中的募捐广告和鸣谢广告已经占据了慈善广告的大部分, 每天都有各种慈善机构刊登募捐广告、鸣谢广告。除了募捐广告、鸣谢广告之外, 1910年代的《申报》中还刊登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公告、声明等。

4.《申报》慈善广告的主体。

慈善广告的主体, 就是慈善广告主。《申报》的慈善广告主体也多种多样, 主要包含了政府机构及其救济机构、民间慈善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个人等。政府及其官办救济机构是《申报》慈善广告的重要主体。比如养济院、留养局、育婴堂、普济堂等, 这些官方举办的慈善机构分布较为广泛、数量较为众多, 但是政府财政无法完全满足其慈善事业的需要, 官办慈善机构自然成为《申报》慈善广告的重要广告主, 通过《申报》向全社会进行募捐。当然, 不仅慈善机构在《申报》上刊登募捐广告, 政府及其部门也常通过刊登广告而募集资金。除了政府及其官办慈善机构之外, 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救济妇孺总会、新普育堂、华洋义赈会等民间慈善团体也常在《申报》上刊登广告, 是《申报》慈善广告的重要主体, 商号、企业、同乡会等其他社会机构也是《申报》的慈善广告主体。

三、1910年代《申报》慈善广告的功用

1. 通过慈善广告披露灾情的严重性, 让社会民众产生怜悯之心而有效促进募捐。

1910年代, 我国战乱连连、自然灾害频繁, 众多人民群众流离失所、衣食不保, 许多百姓生活在贫困的状态下。《申报》通过慈善广告揭露了灾情的严重性, 从而促使社会公众产生怜悯之情, 在国民遭受的严重灾害中激发其慈善心、公益心, 有效促进了慈善募捐。比如, 1912年, 浙江省许多地方遭受了水灾, 急需通过募捐善款以开展救助工作。中华义赈会发出了募捐广告, 描写灾情说:“田庐覆没, 财产无存, 已毙者达数百万人, 淹淹垂死者不知凡几, 饿莩盈途, 哀鸿遍野, 惨情惨状谁忍听闻, 乞赈之书步来, 筹款实为急务, 本会同人不忍坐视千灾万命之苦, 嗷嗷待哺之殷, 用是设立本会, 并各处分设代收捐款处, 征集巨款, 尽义务于当途, 万望海内外善士、诸大慈善家慷慨解囊, 热心善举, 无论多寡, 源源惠寄, 救同胞于水火之中, 敝会同人代灾民额首感谢无既也。敢布徵忱。”[3]中国红十字会也在《申报》上刊登了类似广告, 这些募捐广告以悲悯的文字描写了灾害的无情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使社会民众产生怜悯之情而慷慨解囊, 向灾区提供援助。在浙江水灾中, 仅仅从中华义赈会公布的24次收款清单中就可以看出, 该会共收到大洋79338元、规元16000两、渝平银4000两、小洋4623角。

1913年的兵灾导致我国东南一带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中国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迅速派出救护医疗队、掩埋尸体队等奔赴灾区开展救助工作, 由于兵灾范围极广, 各家慈善机构的经费严重不足, 急切需要动员全国人员。中国红十字会的募捐广告为:“中国红十字会急募:呜呼, 今日何日乎?阋墙起觉, 煮豆燃箕, 全国骚然, 将无乐土, 伤心惨目, 有如是耶?回溯辛亥起义缔造共和, 二纪未迥, 疮痍未复, 亦全球万国所共悲也。近观乎沪南一隅, 伤者呼痛号哭, 死者暴露郊原, 青年妇女、黄发儿童风餐露宿, 啼哭终宵, 酸人心肺, 丁壮之徒流为盗贼, 老弱之夫委诸沟壑, 重以流弹横飞, 玉石无分, 中之立碎, 腐尸堆积, 秽气熏蒸, 尤易酿为疫疠。惨哉惨哉!炮火终能幸免, 疫疠又将临身。”[4]中国红十字会的这条募捐广告极具文采, 描写战乱导致的残败景象, 目的就是激发公民的同情心。

除了中国红十字会之外, 在该次兵灾中, 上海联合慈善会、广仁体善堂、华侨联合慈善会等各家慈善机构也纷纷在《申报》刊登了广告, 揭露兵灾给民众造成的巨大危害, 博得更多国民的同情而进行募捐。在1913年兵灾的救助工作中, 全国人民捐助了大量的金钱和物资, 对慈善机构的救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通过慈善广告表示感谢和公布善款使用情况, 鼓励其他人捐款。

鸣谢广告是《申报》慈善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申报》也经常刊登一些相关慈善机构的善款使用情况。“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我国民间传统思想, 当时许多人相信或者在潜意识中相信通过行善积德能够为给自己消灾减祸或者直接带来好运。刊登募捐广告的慈善机构就利用人们的这一普遍心理, 在《申报》发表的广告中表示对捐款人的祝福。比如, 1916年11月24日, 上海市协济施材会发表鸣谢广告说:“积德比有余庆, 行仁自获福果。”[5]鸣谢慈善广告中表达了一个人行善必有善果、行恶必有恶果的观点, 不仅认为行善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 而且祖先行善就会福及子孙后代。

慈善机构还经常向《申报》提供“新闻线索”, 使报社能够及时报道灾区的受灾情况和灾后的赈济工作细节。在慈善家对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之时, 慈善机构亦向《申报》提供线索, 对慈善家的慈善之举大张旗鼓进行宣传报道, 讴歌慈善家的善行, 使更多的人能够及时了解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灾情, 同时也树立了慈善家“乐善好施、侠肝义胆”的良好形象, 成为其他募捐者学习的榜样。后来, 在《申报》上刊登募捐者名单或者使用清单已经成为慈善机构固定的做法, 每次遇到重大的灾害进行赈济之时, 慈善机构都会每天在《申报》刊登捐赠清单, 甚至经常性刊登捐赠者的姓名、捐赠钱物数量等, 不仅能够为捐赠者扬名,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捐赠的热情, 营造了人人关心和支持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方晓红.中国新闻简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王儒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意识形态[D].上海师范大学, 2004.

[3]中华义振会紧要广告[N].申报, 1912-11-3.

[4]中国红十字会急募[N].申报, 1913-7-29.

[5]上海协济施材会的志谢声明[N].申报, 1916-11-24.

功用研究 篇2

简历的定义:简历其实就是对你自己简短的描写,阐明你是哪儿的人、做过那些事,也可以说简历是你自己给自己做广告。当然引起他人注意的广告或者说有说服力、有冲击力的广告是你求职成功的第一步。 简历的长度:程序员一般以2-3页纸为宜。高级研发人员一般不超过4页。CEO等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当然不在此列。

简历的原则:简略明了,针对性强(To be concise and to the point)。给中介公司的简历则应尽量将要害字词列在上面。

简历的类型:

1. 按时间次序排列(Chronological) 这是最常见的写法。但请注意时间次序实际是按倒序排列的。 这种简历用于强调你的工作经验,年纪大经验多的人比较合适。

2. 按功效分类写(Functional) 这是一种按技巧和重要性列出工作经验的格式。这种简历强调你的.能力,年轻人比较合适。

履历和简历(CV vs Resume)有何不同:

CV is much lengthier than a resume and emphasize your credentials and education. They usually follow very narrow guidelines and are very detailed. Published works are cited and seminars presented are also included. Employers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Education, Associations and Societies, Innovations, Product Launches, Published papers, Business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Presentatio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oftware Skills. Educators, doctors,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presenters, scientists and people abroad would use a curriculum vitae. International Vita will vary slightly.

简历的重要性:现在的雇主非常器重简历,人事部门收到一份简历后,一般会保存半年到一年。只要有空缺,他们会查看已经收到的简历。而加拿大人器重简历和推荐信的程度有时让人感到荒谬。然而这个社会就是这么器重简历,这是现实,不可转变,至少眼下是这样。况且他有它的道理。

简历的可信度:加拿大人信任你在简历上写明的一切。他们在雇佣你之前不会查证你的材料。假如你做CONSULTANT,那么你甚至有机会编一个大谎。假如你做雇员,那么进入公司以后,人事部门有权向你索取各种文凭的证书并保存复印件。

简历不必写什么:加拿大的求职简历不是“向组织交代”,一切有关个人的隐私不必列上,比如种族、出身、性别、年纪、婚姻状态、社会保险号等等。出版、学术会议也不必定写上(不包含申请科研单位职位)。

简历的写法因人而异,但必须简洁明了。你的简历是你的门面,自然是专门概括描写你的,并不是别的任何人。这就是为什么随便用“简历样板”、甚至“简历软件”不能保证写出好简历的原因。你的整体能力、你的性格、你的作风都应当反响在你的简历中。

写简历应注意如下几点:

1、写给谁看?

2、他(她)爱好看什么?

3、言简意赅、段落清楚、易读易记;

4、有内容、有深度、有作风;

5、简历必须整洁,否则很容易被人疏忽,涂涂抹抹、皱皱巴巴是很糟糕的,会给雇主留下坏印象。对雇主来讲,邋遢的简历意味着邋遢的雇员。

6、打印多份,甚至十几份,几十份,以备用。 从现在起,请筹备你的简历,并随时更新。去求职的时候,必定要带上简历,并留在哪里一份。

7、写好简历后,最好请别人帮你看一下,以免遗漏或毛病。

8、假如你的推荐人名单是另写的,记住面试的时候必定要带上。

简历十大忌讳:

1、拷贝别人的简历格式;

2、不写日期(只列公司,不列日期);

3、只有事实,没有表现(Responsibilities/Accomplishment/Your own role);

4、工作经历太乱(换行业太频繁);

5、怨恨字眼(Leave reason: sexual harassment/fired me for no good reason);

6、个人信息(没人在乎你单身、结婚、拉提琴还是踢足球);

7、太多不相干经历(只有你的家人才会关心你大学以前的事情);

8、非职业化,不整洁(应用鲜艳的彩色纸/茶杯印);

9、没有适当的目标(着急找工作并不表现应当广种薄收);

雄激素的功用 篇3

随着科学的进展,对雄激素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德国一家制药厂部分青年女工,先后出现闭经、乳房萎缩,后来发现这些女工都在生产雄激素的车间工作,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接触雄激素而引起男性化。因此,医生用雄激素治疗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富出血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收到一定的疗效。雄激素不仅能对抗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监且能对抗男性体内的雌激素。原来女性体内,除有大量雌激素外,还由卵巢和肾上腺分泌极少量的雄激素;同理,男性体内也有极少量雌激素。由于男性体内雄激素占绝对优势,使极少量的雌激素被缓冲而不发挥作用,只有因某些疾病使雄激素减少,雌激素才有可能占优势。有的男青年乳房发育宛如女性,其原因就在于此。

男性和女性体质上的差异,不少是由性激素引起的。男性进入青春期后,饭量较大,肌肉粗壮有力,身材较高,这都是雄激素的作用。因为雄激素可刺激食欲,使胃纳良好,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还能使骨基质合成增多,有利于钙盐的沉着。所以能促进骨的生长。

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比女性要多,这种差别在青春期以前监不存在,故推想雄激素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在实验室里给阉割的小白鼠注射雄激素后,血液中红细胞增多,而注射雌激素则没有变化。所以临床用雄激素治疗贫血,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秃发是人过中年之后的常见症状。现实生活中男性秃发相当多见,而女性则寥寥无几。著名学者汉密尔顿对312名健康男性和104名无睾者和男性性功能低下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秃发都发生在前一组,而后一组无一罹患,他还对有明显秃发的家族中尚未秃发的成年男性给予一定量的雄激素,结果很快引起秃发。当进展到一定程度停止给药,又很快恢复正常。所以雄激素被认为是秃发的“刺激剂”。

癌瘤这个词不禁使人望而生畏。男性胃癌的发病率相当高,约为女性的2~3倍。科学家认为这和雄激素有很大关系。他们把老鼠分成两组,一组在食物中加进致癌物质,另一组除加进致癌物质以外,再掺入适量雌激素,结果前一组有81%的雄鼠患了胃癌,雌鼠只有一只罹患。第二组只有68%的雄鼠患了胃癌,比前一组的发病率降低13%。

近年来发现,男性过五十岁以后体力渐衰,性机能减退,並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多愁善感,在医学上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它的治疗措施,除对症治疗外,主要使用雄激素,以提高血液中雄激素的含量。实践证明,适量的雄激素可使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但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发生副作用。

中国太极拳文化内涵及功用研究 篇4

关键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好处

1、太极拳有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动作舒展大方, 是健身养生的好选择。以意领形, 与人体生理保健相符合, 并且促进了新陈代谢, 对于舒神, 放松大有益处。

1.1、生理上

(1) 提升灵敏度。习练太极拳需要心静意定, 练拳前首先要做到心静, 集中自己的意念于套路本身, 加强神经系统的灵敏度。

(2) 经络畅通。习练太极是一种有氧运动, 长期习练, 方可体会自己的循环组织畅通无阻, 只有血气运行顺畅, 经络、血管才能运行更加流畅, 进而增加了氧气的供氧量, 促使淋巴系统更快的新陈代谢, 增强了自身的免疫力与抵抗力。

(3) 提高柔韧度、耐力、肌力。祖训云:“要想练好拳, 首先先画圆。”太极多走圆弧, 高桩行走, 重心相互转换, 配合以棚、捋、挤、按的动作, 将全身的肌肉调动起来。而腿部的要求 (圆裆) 在多方向, 大幅度的运动中 (雀地龙、前蹚拗步、左右蹬跟) 更是增进了全身力量, 耐力以及筋骨的柔韧性。

(4) 增强了心肺功能。习练太极要用腹式呼吸法, 呼吸均匀, 自然沉着, 通过稳, 细, 长, 深, 缓的方法, 增大了肺活量, 减少了呼吸次数, 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提升了全身各个器官的含氧量, 因为太极拳的套路习练时间较长, 提升了人体的心肺功能。

(5) 治疗多种疾病。用腹式呼吸的方法, 促使横膈膜上下起伏变大, 内脏得到按摩, 肠胃得以加速蠕动。练拳时, 舌抵上腭, 打通任督二脉, 更是有生津功效, 唾液分泌量的增加更加提高了人体的消化系统。

1.2、心理上

(1) 缓解甚至消除压力。习练太极拳要心无杂物, 心静意至。放松后将全身心放在套路上, 调整呼吸, 一步一随, 刚柔并济, 结束可获得大量氧气, 气血通畅, 精神振奋, 压力全消的同时还可以纾解情绪, 强健身体。

(2) 学习阴阳哲学。通过太极拳强调的身心和谐, 一虚一实, 内外相合, 刚柔相济。运动中体会不强己所难,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阴阳平衡的哲学观。

(3)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不倚强凌弱, 时刻提醒自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重视“四两拨千斤”的太极独特之处, 借力打力, 大化小, 小化无。顺对方来势, 以巧妙动作回击。所以太极威力不在犯人, 而在防身, 其目的就是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害别人。

(4) 了解处世之道。立身中正, 心平气和这都是对于习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这也正是为人处事的必备品质与应对尘世的积极态度。堂堂正正做人, 不偏不倚, 劳有所得。老老实实做事, 平心静气, 平安喜乐。

2、太极拳有防身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生活影响巨大。古书孙子兵法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兵法的战略原则更是对太极拳、武术的攻防技击有很深远的影响。常人看来, 太极拳只是老年人在锻炼身体, 实则不然, 太极不但能强身健体, 还有许多技击技巧。简化太极拳虽然简化了动作, 还是可以用于实战的。而要想发挥其技击效果, 毫无疑问, 必须要将套路练熟练精, 此乃技击技术的基础。其次在劲力的习练, 即挑选单招进行发劲练习。有了内力最后才可以实际操作。

在防身作用中, 太极以柔克刚, 见招拆招, 先化后打。先以我顺人背为主要形式, 而后乘胜追击, 四两拨千斤。这就是粘黏相随, 也就是太极推手的精髓。人刚我柔谓之走, 人背我顺谓之粘。通过听劲探虚实, 权其轻重, 灵敏活动, 以实击虚。力从地起, 传于腰, 发至梢。如若对方未有攻击之意, 则以静待动, 随机应变。习练太极拳是知己, 而要想防身, 则需要通过听劲探清虚实,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例如:白鹤亮翅招, 敌人出右拳攻击我头部的同时我向后略闪身体, 挥起左臂用左掌猛砍向敌人右臂, 而后左脚上前半步, 插入敌人中线处, 右臂外开, 用右掌击打敌人颈部, 亦或是用拳头捶敌人下颌。再如:野马分鬃式, 敌人左拳打向我来时我用右臂的外侧挡住对方左臂的内侧, 左胳膊穿过敌人左肘的外侧, 双方手腕同时用力, 以顺时针方向拿住对方左臂左肘, 之后上右脚直到敌人左脚后跟, 绊住敌人左腿的同时, 两掌迅速向前发整力把敌人打出去。

3、太极拳有修身的作用

习武之人首要遵循的武德是:武风正派, 武礼谦和。“学艺先学礼, 习武先习德”更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中最伟大的文化, 更是一种民族精神, 崇武尚文, 休养生息。

(1) 太极拳的习练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特征。太极为大道, 而人是小道。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是习练太极拳的要求。自古便有, 清晨傍晚, 在空旷的大自然中, 树林里, 草地上, 面朝南, 刻苦习练太极拳, 自然呼吸, 不受拘束, 敞开心胸。与大自然相互交融, 将自己融于其中天人合一, 忘却烦恼, 减轻压力, 去感悟, 去享受。

(2) 太极拳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家集体习练太极拳, 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 伴着古典舒缓音乐, 一起练拳, 交流, 使得气氛更加融洽。通过太极拳的学习, 大家一起探讨, 互相交换心得, 相互尊重, 以静心养性, 在动中求静, 其乐融融。大伙多了一个交流平台, 多了一种生活乐趣。斯文缓慢的运动风格不但增强了体质, 还陶冶了情操。

(3) 柔而不屈的精神使人心态平稳。古往今来的太极大家, 名师, 太极拳习练者很少有人贪图虚荣, 追名逐利。不骄不躁, 忍让为先, 不贪图名利, 顺其自然是他们的品性。此外, 练习太极拳还可使人积极向上, 奋发图强。精进的态度更有助于习练者的修养提升, 精益求精的学习练习, 孜孜不倦的追求智慧, 与整个社会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在实现自我功力, 德行, 才能提高的同时, 承担起个人应有的社会责任。用自己在太极拳上的感悟回报并服务社会。

4、对于国际文化交流的作用

近年来, 不仅中国国内太极拳之风盛行, 通过太极拳大师们走出国门弘扬中国太极文化, 太极拳这一国宝现已传播至海外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太极拳习练者多至三亿人口。甚至还有多国专设科研项目来研究太极文化, 以便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从传播到现在, 已经成为全世界学习, 练习最多的, 也是最受大众喜爱的武术运动 (健身项目) 。

太极拳成为了中国文化, 甚至是东方文化的一个象征,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继承并弘扬太极拳, 对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提高人民整体素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社会凝聚力, 构建和谐社会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结论

总之, 放眼未来, 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 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健康长寿。由此可知, 武术, 太极拳未来的发展走向和趋势显而易见。许多人都预测, 未来是养生的时代, 是保健的时代。而太极拳这一具有深邃内涵的传统文化正在蓬勃发展, 其前景一片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建.太极拳的吐纳功法入门[J].武当, 2005, (12) .

[2]李亭全.技击是太极拳发展之动力[J].武当, 2008, (02) .

探究茶叶的主要功用 篇5

探究茶叶的主要功用

本文将从茶叶的主要的功能性物质对人体的保健作用这一角度入手,简要论述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料的`显著功效.

作 者:刘雅 刘志平刘思雨 张幻诗 陈子尘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药学院,广东,中山,510006 刊 名:中华民族民间医药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年,卷(期): 18(14) 分类号:S571.1 关键词:茶叶   功能性物质   保健作用  

纺轮功用试析 篇6

【关键词】绿松石 饰品 生产工具 祭祀礼器

2012年11月驻马店市博物馆从西平县文物管理所调拨了一枚新石器时代的绿松石纺轮,与其一起调拨的还有石磨盘、石磨棒、石研磨器、石斧、石铲、石凿、尖底罐、灰陶壶、陶纺轮等一批文物,该文物标本出土于谢老庄遗址。1999年修京珠高速公路取土时文物工作人员发现了西平县人和乡谢老庄村遗址,遗址南北长620m,东西宽600m,面积37200m2,文化层厚2.5m,此遗址出土的文物及标本基本属裴李岗文化时期。该绿松石纺轮直径2.5cm,孔直径0.4cm,厚0.8~1.1cm,质地较好,打磨精细,极为珍贵,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 一枚宝石纺轮。

一、绿松石饰品的发现

绿松石是含铜的地表水与含铝和含磷的矿物或岩石(如长石、磷灰石等)作用后在裂隙中沉淀形成的。晶体形态呈致密的隐晶质集合体,有时呈皮壳状、结核状,单个晶体极为罕见。颜色多呈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绿色、带绿的苍白色。从材质上看,该绿松石纺轮与一般的陶质或石质的纺轮不同,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石质纺轮。绿松石是我国四大名宝石之一,在史前考古学文化六大区系中均发现有绿松石饰物。如大汶口文化中的绿松石镶嵌骨雕筒器,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上镶嵌的绿松石,庙底沟文化中的绿松石镶嵌饰物等,这些发现代表了史前绿松石艺术的突出成就。绿松石作为一种装饰品在新石器时代的流行,表明它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过程中有着神秘而特殊的功用。

1979年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绿松石珠两件,圆形,中间穿孔,直径分别为0.8cm、0.6cm,长为lcm、0.7cm,绿松石饰一件,器身扁平,弧背,中间穿孔,长4.5cm。年代约为公元前5495~前5195年,属中原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是我国目前出土最古老的绿松石制品[1][2]。郑州大河村仰韶期文化遗址出土鱼形绿松石饰一件,一端钻一圆孔,长2.8cm。另一件为三棱体,淡绿色,通体磨光[3]。还有绿松石饰一件,经磨制,扁体菱形,一角有一圆孔,对角线分别为2.6cm和3.8cm,属仰韶文化中期,时代与庙底沟文化大致相当[4]。当时绿松石饰件作为逝者的高规格佩戴物已在中原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

在西北地区,绿松石饰件也是新石器文化的典型器物,使用非常普遍,陕西有三处出土绿松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著名的临潼姜寨遗址属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在一少女墓葬中出土有2件绿松石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武功黄家河遗址中,出土绿松石管2件,中空,长1.2cm[5]。西乡何家湾出土绿松石佩件8件,有圆形或扁圆形,均有穿孔[6]。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属仰韶文化晚期。公元前2950年前后已进入父系社会的齐家文化,这个时期出土大量的绿松石饰珠,如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绿松石珠32颗,兰州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瓮内底部红土中发现了绿松石珠和绿松石球,似乎是作为财物而收藏。在永昌鸳鸯池遗址(属马厂文化,公元前2600~前2300年)出土1件彩陶,上镶嵌绿松石,弥足珍贵。 山西临汾下靳遗址,属庙底沟文化晚期阶段(公元前2500年),在一男性墓主的头骨和左肩胛骨上镶嵌有绿松石的饰物,在两位老年女性的手腕上各有1件镶嵌绿松石的手镯,其中一件镯为黑色胶状物,上面贴有数十片绿松石碎片,镯周长30cm,宽9cm。另一件手镯外径9.5cm,内径5.3cm,在黑色底上贴附绿松石二十多片,形状各异,说明入葬人员已有等级区别[7]。这一地区出土的绿松石用途更广,不但用作饰品佩戴,也作为财富珍藏,同时还作为器物上的镶嵌装饰。

在西南长江上游的重庆巫山遗址的大溪文化为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绿松石耳饰较多,女性有2~3件耳饰,男性仅一件。绿松石耳饰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梯状等,长l~1.6cm,伴随有玉、骨象牙、兽牙等质料的耳、项、臂饰三类。大溪文化年代当在公元前4400~前3300年[8]。虽然出土绿松石饰件较少,但绿松石已开始使用是没有疑义的。

以上仅仅是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绿松石的情况。而河南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纺轮和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绿松石饰件应同属一个时期,它们与全国绿松石出现和使用的时间相一致。绿松石作为装饰物在全国广大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普遍使用,是绿松石作为宝石的一种被人类较早认识的结果。

二、纺轮的发现

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多件圆形带孔石器,它们可能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纺轮[9]。迄今,我国最早的陶纺轮出土于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10],随后全国各地都有出土。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纺轮竟达一百多枚,可见纺织业的兴盛 。裴李岗文化遗址也出土有不少的陶纺轮[11] [12]。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所罕见。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它们距今有六七千年了[13],可见这种纺线工具在当时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在调查西平县董桥遗址、小孟庄遗址、三所楼遗址和小潘庄等遗址时,我们采集的大量陶片标本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陶纺轮出现[14]。西平县董桥遗址采集的陶纺轮为泥质红陶,利用残陶片加工而成,圆形,两面平整,直壁,周围边缘部分有磨损,外径0.4厘米,直径2.8厘米,内径0.2厘米。

从形状上看,西平县出土的绿松石纺轮是一种常见的原始纺织工具的构件——纺轮。纺轮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是纺坠的主要部件,圆形、扁平、中间有孔,孔中插棒,利用重物旋转的力量把纤维拧成线,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这比用手捻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纺轮的出现,是我国步入纺织时代的象征,是划时代生产力的解放,也是远古先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和纺织文明的启封。在这一时期柔软的纺织物的出现逐步地代替了其他原始的裹身物品,朦胧的文明萌芽诞生,所以纺织物是文明的初始,纺轮则是文明诞生的温床。

nlc202309090415

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发现的绿松石纺轮更是开纺轮材质变化的先河,它不仅是宝石生产工具的代表,同时也与石纺轮和陶纺轮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石纺轮和陶纺轮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功能应该是超越了纺织生产工具的范畴。

三、绿松石纺轮的特殊功用

绿松石纺轮首先是生产工具 ,在全国普遍出现和使用陶纺轮的过程中,绿松石纺轮与石纺轮和陶纺轮一起出现,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佐证了当时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发现的绿松石纺轮,与它同时代的绿松石作为佩饰的兴起是一脉相承的,也与这一时期玉器的使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的玉器既是随葬品,也是日常装饰品,更是祭祀用品。

在我国东北、西北、长江流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玉器与中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器同属一个同生共长期。绿松石纺轮属宝石类,特别是从形体上和制作形式上看与玉璧的制作大体一致,它们的制作和使用有着天然的联系。

西平县西部处于伏牛山余脉向平原过渡地域,这里低山、丘陵、土岗、平原相互映衬,湖泊、河流交错,地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地形。这里光照适度,水源充足,山岭岗丘植物茂盛,平原土地肥沃,集采集、渔猎、耕种为一体的优越自然条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也为养蚕制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越环境。这里的蜘蛛山,又称“始祖山”,相传嫘祖正是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织绸技术。

在这一带的董桥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古代遗址,从保存完好的的遗址上采集到陶纺轮、碗、罐、钵等陶制品,还有石斧、石铲等石器。从器物特征可以看出属仰韶文化时期。

2006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西平县隆重召开,专家们查阅了众多有关嫘祖故里在西平县的文献资料,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宋代刘恕《通鉴外记》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路史·后记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为先蚕。”《水经·潕水》有记载:“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北魏郦道元注曰:“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清人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图》则标识得清清楚楚,此图和今西平县境图相比,除去潕水(洪河)改道的原因略有差异外,基本相同。甘肃武威汉简中记载“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大清一统志》汝宁府下记载西平县以生产丝织品“缣”而著称于世。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众多文献记载和董桥遗址的实地文化内涵构成了嫘祖植桑养蚕的必要条件,专家一致认为嫘祖故里就在今天西平县的董桥,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正式认定命名西平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

嫘祖为中华民族的养蚕和丝织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全国各族人们的敬仰,黄帝时期嫘祖的出现,与全国普遍出现纺织业到中原纺织业出现高潮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此华夏子孙不再用其他东西裹肤遮羞,身着锦衣挺立于世。既然西平县在黄帝时就是一个纺织中心,在西平县出土这样一种高规格纺织工具也正体现出了全国纺织中心的位置。

嫘祖作为蚕神一直享受蚕农奉祀,当与其特殊身份有密切关系,绿松石纺轮从使用上讲是纺织用的生产工具,而作为名宝石应该是一种礼器,绿松石的材质表明其具有超越生产工具范畴的宗教功用,即祭祀蚕神的礼器。玉是一种稀缺、珍贵、质地优良、色彩美观的上等石材,亦属名宝石,是我国古代制作礼器和装饰品的首选材料。在众多玉器品类中,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器,最早出现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绿松石纺轮和玉璧的形制一样,而且也是四大名宝石的一种,它的色质不同于以玉做祭天地和四方的六玉,但绿松石纺轮在祭祀蚕神方面应担承着礼器之用,特别是它青绿温润的色泽与大自然的绿色珠联璧合,也与绿绿的桑叶颜色一致,所以在祭祀蚕神时,应是一种比其他玉器更为合适的专用祭祀礼器。

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纺轮与西平县养蚕制丝的历史渊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纺织业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无处不显示各地域先民认识桑蚕业的重要意义。其中一处遗址发现陶纺轮竟多达300余件,足以证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速度,从西平县诸多遗址都出土纺轮可知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是绿松石纺轮的出土,为西平县纺织业的发展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它作为纺线的生产工具,引领着纺织工具的改革,作为专用祭祀礼器,也起着同玉器一样的祭祀礼器作用,凸显了先民们对纺织业的高度重视,所以绿松石纺轮的出现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为西平县成为纺织业发展的中心区域提供了佐证。■

注释:

[1]河南开封地区文管会.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1978(02).

[2]任万明, 王吉怀, 郑乃武. 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84(01).

[3]郑州市博物馆. 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79(03).

[4]李昌韬, 廖永民. 郑州大河村遗址1983、1987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报告[J]. 考古,1995(06).

[5]梁星彭, 刘随盛. 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1988(07).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 陕西西乡何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掘[J]. 考古与文物,1981(04).

[7]宋建忠, 薛新民.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J]. 文物,1998(12).

[8]范桂杰, 胡昌钰. 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1(04).

[9]李家和.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 文物,1972(02).

[10]孙德海, 刘勇, 陈光唐.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J].考古,1981(03).

[11]任万明, 王吉怀, 郑乃武. 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4 (01).

[12]马洪路.河南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84(03).

[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上下)[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4]高沛. 嫘祖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功用研究 篇7

(一) 调查结果如下

1. 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本插图的认识的调查结果和分析:插图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但由于插图编排的问题, 导致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忽视插图, 不用、少用以及用而不得法, 浪费了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2.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插图的指导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尽管学生对插图较为垂青, 但教师对插图却重视不够。作为熟悉课文的一种手段, 而更高层次上的运用, 以文配图、看图写文、师生围绕插图的互动及师生自行设计插图等极少触及, 而这正是插图的魅力所在和教学所努力的方向。

3. 小学语文教师使用课本插图情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此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字性教科书。总的看, 课本插图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4. 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课本插图的方式的调查结果及分析:很多教师对插图的使用还仅仅出于直觉, 没有一套成熟可行的使用策略, 具有较大的自发性, 插图使用受到局限, 插图的功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二) 分析至此, 笔者终于找到了“迷茫”“痛楚”的症结所在:

1. 没有充分理性地认识到插图的功能。2. 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插图使用策略。

二、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 谈笔者对插图功能的认识, 实现对插图功用的有向开发

(一) 什么是插图功用的有向开发

笔者认为抓住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分析和挖掘教材中插图的功用, 使其为教育教学服务, 以实现插图的价值, 这就是笔者要研究的插图功用的有向开发。

(二) 三维目标实现过程中插图的功能与作用

1. 插图是知识的一部分, 是对文字的补充、说明以及重点内容形象的再现。此功能为文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如:三下《长城和运河》《庐山的云雾》等课的插图正有着上述的功能。

2. 插图的直观呈现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一种方法, 一种重要方式。文化, 尤其是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深远而悠久的话题, 例如民间传说或寓言故事, 四上《开天辟地》、三下《寓言两则》、三下练习1中口语交际部分的聊聊春节等都是有此功能的例子。

3. 有的插图或对比或循序渐进以不同的组合方式, 形成了一些有规律的情境图。如三下习作4小兔采蘑菇、买文具等图、三下练习8处处留心部分的三个和尚挑水喝的小故事插图等都是有此功能的例子。

4. 插图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批判质疑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图所示, 知车胤乃晋代人, 为什么他读的书还是竹简呢?虽然三年级的孩子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错误, 但是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澄清这个事实, 并鼓励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 培养孩子的批判质疑精神和能力。

5. 插图对文本的呈现、理解、转化、占有, 训练学生的表达, 形成和提升学生自由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文中的插图进行仔细地观察, 努力挖掘插图的语言训练因素, 便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6. 插图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插图的形象特点,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教师在语文插图教学过程中可以贯彻这一理念, 通过引导学生参看插图, 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陶冶学生的情操。

分析至此, 笔者认为, 与插图的对话刻不容缓。

三、插图使用策略初探:渴望与学生、教师以及文本的对话

(一) 插图的自述:红杏出墙来, 春色关不住

通过初步了解场景图, 学生产生了阅读全文的强烈欲望。如“春”之“红杏”引人入胜!如三下《长城和运河》的插图:

(二) 插图对话文本:要说懂你很容易

插图还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本, 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插图是文本的补充。如三下《庐山的云雾》的插图:

(三) 插图对话学生:我是你的左手右手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让学生先说后写, 实践表明, 学生对同样的题材, 说过再写与不说就写, 前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四) 插图对话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审美教育、利用解释性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运用课文插图的促进功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元代高足杯功用考 篇8

笔者以为, 元代景德镇窑高足杯有两种功用。其一是作为酒杯。著名陶瓷专家刘新园先生就认为高足杯应称之为“马上杯”, 是作为蒙古族马上饮酒的器具, 这么说有失偏颇。由于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不断交流, 高足杯不仅可以用作马上饮酒的器具, 更是日常生活当中的饮酒器具, 这一点我们在河南登封县登封王墓中的壁画便能了解。据文章介绍:“该墓的西南壁绘三仕女图, 人物均面向左。前者身材高挑, 着深色直领长措子, 白巾束髻, 双手托一浅平盘, 上置一小高足杯, 恭敬而立。中间一女身材较矮, 梳双垂餐髻, 发系红彩结, 身着淡褐色长衫、多褶裙, 外着浅绿色半袖短衫, 双手托一果盘, 上置瓜果梨桃。后边的侍女身材居中, 着浅黄色长裙, 外着浅褐色半袖短衫, 白巾束髻, 发间斜插一答, 双手捧一长颈圆腹瓶。”1从中我们了解, 高足杯作为酒具放置于一浅盘内, 左边的侍女手捧一胆瓶, 由此可以知道, 这幅壁画当中的高足杯是搭配胆瓶喝酒使用的。此外, 陕西省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亦发现壁画中画有高足杯。2墓中的“堂中对坐图”是整个墓葬壁画的中心, 图中墓主夫妇对坐于一座屏风前方, 男主人唇上和颊下留须, 眉目含笑。头戴折沿带披缨帽, 身穿淡蓝色交领左枉束袖长衣;女主人面庞宽圆, 眉分八字, 头顶“罟罟冠”。墓主身后立一黄色单扇大屏, 屏底两侧装置斜向云头旋雕站牙, 屏框内里分作三区段, 顶部一副横批水墨画, 绘有寒山荒木。中部为荷叶、荷花图案的面板。下部为一大方素面面板。左侧案几上放有玉壶春瓶、匜、小杯以及瓶花;右侧案几则放置瓶花、盖罐及高足杯。在元代西藏夏鲁寺佛殿一层壁画中也画有着蒙古装男子, 一手持玉壶春瓶, 一手举着高足杯, 也可知其是作为酒具存在。

此外, 我们从高足杯上出现的纹饰也能了解其用途, 高安窖藏曾出土一件带有诗文的高足杯, 杯内底书“人生百年常在醉, 算来三万六千场。”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也出土一件书写“不饮空归去, 桃花也笑人。”的釉里红高足杯。这些诗文均表现出元代人豪饮、嗜酒的性格, 也表明高足杯是酒具。另外, 景德镇戴家弄窑址出土过一件青花高足杯, 内底绘人物纹, 画风简洁, 人物席地而坐, 手握高足杯欲一饮而尽, 相同的题材在明代的绘画中也可以看到, 晚明时期的著名画家陈洪绶曾绘了《隐居十六观》图册, 其中一卷就绘了一高士手持高足杯, 另一手置于壶上。

其二, 用来放置供品。笔者赞同詹嘉先生的观点, 认为高足杯是用来盛装酒或水果或大米做成的食品, 作为供奉之用。元代至顺刻本《事林广记》前集卷十一绘有插图“把官员盏”。“凡大筵席茶饭, 则用出桌, 每桌上以小果盆列果子数盘于前, 列菜碟数品于后。厅前用大香炉花瓶居于中央, 祇应乐人分列左右。若众官毕集, 主人则进前把盏。客有居小者, 亦随意出席把盏, 凡数十巡, 方可献食。主人以两手高捧至面前, 安在桌上, 再又把盏……”3其中的把盏既为高足杯, 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左侧放置两排高足杯以及左侧仆人手捧两只高足杯, 杯中物体不明, 可能为水果。此外, 陕西省榆林市衡山县发现一元代壁画墓, 墓室内通绘壁画, 墓室后部所绘的夫妇并坐宴饮图是该墓壁画的主体图案, 墓主夫妇6人并坐于长榻上, 身后为四出方格纹屏风, 上有帷幔轻挂。男主人坐于中间, 正面向前, 5位夫人分别坐在男主人两侧, 微微侧身袖手望向男主人, 夫人均内着左衽短襦衫, 外罩开襟半袖衫, 下穿长裙。正前方绘一长方形供桌, 上置荷叶盖罐、玉壶春瓶、匜、碗、盘、方盒以及高足杯等, 很明显可以看出高足杯中放有红色物体, 有可能是作为供品的水果。

综上所述, 高足杯有两种用途, 一种是作为酒具, 另外一种就是盛装酒或水果或大米做成的食品的供品。值得注意的是, 元代景德镇高足杯的使用人群大多为处于上层社会的蒙古人, 这一点从元代墓中的壁画以及书籍中的插图可以看出。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 元代的高足杯的口径普遍增大, 这一改变是为了适应蒙古人的饮酒习惯, 蒙古人为游牧民族, 性格豪放不拘, 饮酒十分豪迈。当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经过了初期接触碰撞以后, 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便开始了。蒙古人开始接受并且学习汉族文化, 高足杯的使用也顺理成章地逐渐进入了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注释

11.王彦民, 姜楠.《登封王上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 1994 (10) .

2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考古与文物, 2000 (1) .

礼仪的功用维度分析 篇9

对于礼仪的功能作用, 许多相关的研究者将其界定为个人、社会两个方面, 如礼仪可以美化个人、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礼仪可以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和谐社会等, 这些研究只停留在礼仪作用本身, 而没有探究这些作用产生的根源, 也没有具体分析礼仪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因此, 对礼仪功用的分析多是关注礼仪对人的教化与修正方面, 是平面化的, 二维的, 是礼仪作用于社会个体的宽视野的表述, 缺乏一种纵深上的分析。

1.1 礼仪功用的根源———礼仪的文化特性

礼仪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一般认为,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 许慎《说文解字》中关于“礼”是这样解释的:“礼,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 说明礼的起源与宗教、祭祀有关。礼仪是一种文化, 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礼仪不是人类的自然天性和生物本能, 而是一种文化行为, 是人类文化意识和内在精神的外在行为符号, 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巨大的文化价值”。[1]

礼仪文化是一种动态表现。传统的礼的建构基础是等级和序列, 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现代礼仪的内涵则有了巨大的变化, 它不再是等级、秩序与制度, 而是以平等的精神, 成为人们规范个人言行、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的礼仪尽管不断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 但其核心部分还是表现出与本民族的伦理观念密切相关的传承性”[2]。

礼仪的文化特性, 让人们在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中鉴别良好行为, 模仿良好行为, 并能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每种礼仪行为出现的原因。礼仪的文化特性也是礼仪“约束与评判”功用产生的根源, 人们只有在认知、认同这种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自觉关照和学习这种外显的文化, 并形成一种行为上的自觉。

1.2 礼仪功用的外显———礼仪的审美特征

从礼仪的客观表现来看, 礼仪作用于人的结果是一种审美。“礼”和“仪”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 “礼”是抽象的, 概念的, “仪”是具象的, 可操作的。对礼仪的自觉遵守, 是从对礼仪的接纳开始的, 或者说, 礼仪提高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的认识水平, 并用这种认知和感悟来修饰自我, 使人外在可被感知的部分变得更加美好。

1.3 礼仪功用的本质———礼仪的道德属性

礼仪具有道德属性。礼仪具有两个基本功能, “一是通过调节功能控制人的行为, 即行为调控;二是通过认识功能完善人的人格, 即人格完善”, 礼仪的基本功能与道德的调节功能和教育功能一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礼仪的起源与道德的起源是同步的, 礼仪的发展与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步的, 与此相应, 礼仪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态, 它的本质特征与普遍的道德形态是一致的”。

礼仪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内在的, 礼仪是外在的。礼仪是内在道德的表征, 是抽象人格的具象化, 是法律之外规范和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外在的自律。是社会道德的组成。”从夏商周开始中国传统礼仪趋于成熟, 且演化发展为国家的典章制度, 内容涵盖政治、宗教、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 成为华夏礼仪传统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 礼仪的内涵也不断变化, 现在的礼仪脱离了对国家典章制度的依附, 更多地从修养层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做约束, 从一定角度上说, 礼仪担当了道德监管的重任。礼仪与道德的不同之处在于, 礼仪较之道德更具体实在, 更有鲜明的表征;礼仪更具有柔性和自律性, 而道德则更具有刚性和他律性。礼仪对人有约束和监管作用, 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礼仪功用维度的分析

2.1 礼仪功用维度模型

礼仪的功用, 按照其作用于人的先后顺序, 从低到高可以概括为:约束与评判、调控与修饰、完善与提升三个维度。

约束与评判是礼仪功用的低纬度, 强调由社会文化衍生的礼仪规范对人自觉意识的启发, 以及人的模仿与自省能力。凸显礼仪的文化特质。

调控与修饰是礼仪功用的中纬度, 依托人在社会上的角色扮演, 将人们对礼仪规范的自觉遵守纳入审美范畴。强调礼仪的审美特质。

礼仪功用维度既有横向的延展也有纵向的递进。横向的延展是把礼仪的文化、审美、道德属性与不同阶段礼仪功用的表现相对应;纵向的不同维度则是分阶段明确了礼仪功用的三个不同阶段。礼仪功用的每个维度分别作用于人自我成长的不同时期, 并随着由低到高的层级递进, 推进人的不断发展进步。

2.2 礼仪的功用维度分析

2.2.1 礼仪功用的低纬度———约束与评判。

约束与评判是礼仪的低纬度功用, 也是礼仪最基础的功用。学习礼仪首先要进行的是对礼仪行为的模仿, 进而鉴别和反思自我行为, 并最终形成自控和自省能力, 礼仪的约束与评判功能就得以实现。

礼仪的认同和遵守没有强制性, 所以礼仪的低纬度功用更强调社会个体内在力量的激发。如当一种从未尝试过的新的礼仪规范出现后, 人们首先应该有一定的鉴别和自省能力, 来反思自我行为与礼仪标准间的匹配状态, 并最终表现出符合规范的行为。

2.2.2 礼仪功用的中纬度———调控与修饰。

礼仪功用的中纬度, 解释了人们借助礼仪规范建立卓越的个人形象, 同时使这种形象与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这种自觉的行为调控与形象修饰塑造, 是一种审美的表现, 也即礼仪功用的中纬度。

礼仪中纬度功用的表现在于人们的角色扮演意识。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这些角色可以浑然一体, 也可能产生冲突。当人们力图扮演好每一种角色时, 就要用一种和角色相匹配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 并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心理状态与这种角色高度融合。

调控与修饰需要条件。“在正常情况下, 良好的礼仪行为是遵守社会通行交往规则的表现, 它有利于人们有效和愉快地交流合作, 也有利于一个人在社会上顺利发展”。人是社会化动物, 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顺利生存下去。马克思说, “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人要寻求一种最佳方式与他人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关系, 这种最佳方式就是基于对自我外在表现进行调控与修饰。调控与修饰的实现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所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礼仪低纬度“约束与评判”功能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和实现;三是拥有基本的审美意识。

2.2.3 礼仪功用的高纬度———完善与提升。

礼仪的高纬度功用, 体现在礼仪与道德水乳交融的状态。礼仪不完全等同于道德, 但礼仪是道德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就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 各种形态的传统美德是其价值表现形式。而礼仪, 也是传统美德之一。”传统礼仪体现了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礼仪行为是这种文化的外在显现, 并作为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不仅阐述了礼仪的基本涵义, 而且分析了它的道德功能, 阐述了它对于规范人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因此, 礼仪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化现象, 它还承载了道德的功能: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调整和纠正人们的行为, 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成为推动人们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礼仪高纬度功用的表现。礼仪的高纬度功用, 表现在对礼仪规范、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自觉遵守方面。此时礼仪的功用已不仅仅是对自我的约束与修饰, 而是重在强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强调人们内心的信念的构建, 强调人格的养成和塑造, 因而礼仪也就具备了道德的力量:“这就使礼仪在社会中获得比较恰当的位置, 成为人们乐意接受的道德约束, 自觉遵循的道德规范, 努力追求的道德修养。”

实现礼仪“完善与提升”功用的条件。礼仪高纬度功用的实现, 是在低维度、中维度功用基础上的一种升华。

3 礼仪功用维度模型的现实意义

礼仪功用维度模型的建立, 是对礼仪功能和作用的一种全面解构, 对礼仪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礼仪功用维度的建立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对礼仪功用内涵的重新整合, 使礼仪研究不再拘泥于平面化, 扩展了礼仪研究的视野;二是明确礼仪功用的层次, 确立礼仪教育的切入点。礼仪的功用维度的构建是自下而上的立体结构, 凸显了人们在礼仪学习中的层级关系, 使人们在礼仪学习过程中, 从文化、审美、道德等不同侧面, 掌握礼仪的内涵和应用, 同时使礼仪教育的针对性更明晰;三是明确了不同维度礼仪功用的具体表现;四是将传统文化、美学、社会学等内容引入礼仪功用的分析与运用中, 丰富了礼仪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方贤绪.礼仪的文化功能与思想教育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9) .

风药之功用辨析 篇10

李东垣秉承张元素风药的理论,加以发挥,首次将该类具有辛散升浮之性的药称为风药。清代徐大椿定义风药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后世医家加以延伸,将具有祛风解表、祛风止痉、平肝息风、祛风通络、祛风除湿等疏散外风、平息内风的药物均划入风药范畴。

风药在早期的本草著作中就有详细记载,隋唐时代得到广泛应用,至宋代更是成为用药之主流,随着这类药的广泛应用风药辛燥耗气伤津之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朱丹溪首先对风药的滥用提出批判,又因后世养阴补精思想及温病学说的兴起,风药的应用便逐渐冷落,但风药的特殊功用却不容忽视。

本文主要论及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荆芥等疏散外风药物的应用。

1 风药功用

1. 1 升发清阳

《内经》有云: “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胆禀少阳春生之气,肝胆调畅一身之气机,助脾升清。脾胃乃后天之本,运化精微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气宜升则健”,脾气不足,则运化升清不及,亦如东垣所言“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 令不行…… 当升当浮,使生长之 气旺”[1]7,风药轻清升散,气通于肝,走而上行,能升发脾阳,助清扬升发。李东垣治疗脾胃气虚下陷证的补中益气汤即以升麻、柴胡升发脾胃清气,“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2]。“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生之令;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1]38。可见,用于升清时,风药的用量宜小。秉承东垣思想,风药升清之功多用于治疗脾虚清扬不升之证,而升麻、柴胡、葛根等风药尤宜。妇科即常用风药升清之性,治疗因脾虚所致子宫下垂、胎元不固等。

1. 2 风能胜湿

盖“地上淖泽,风之即干”[3],五行之气,风属木,湿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然从脏腑角度,风药多入肝胆经,顺应肝木之性。《内经》云“饮入于胃,游逸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脏运化失职,聚而生湿,为湿所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内经》) ,风药辛散苦燥不仅能助脾升清以降浊,又能胜湿醒脾。东垣善用风药胜湿,认为“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己,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1]88,除湿“必用升阳风药即差”[1]88。脾阳得升,脾胃运化有序则湿邪亦减,因此升阳与除湿关联密切。若论除湿之功,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较柴胡、升麻等风药更胜一筹。因此在治疗脾虚泄泻时,常加防风、羌活等风药除湿升阳止泻。比如,治疗脾虚湿盛之升阳除湿汤( 《兰室秘藏》) 中,即以羌活、独活、防风、藁本除湿,升麻、蔓荆子等升阳; 治疗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的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 ,也主要用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藁本祛风胜湿通络; 治疗脾虚湿盛带下的完带汤,除培土健运之外,加荆芥穗除湿止带。可见,诸风药虽皆具辛散之性,然其较其功用亦各有侧重,因此临床应用侧重也多有不同。

1. 3 调节肝气

笔者将风药对于肝气的作用概括为补肝气与制肝用两方面。清代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肝火三纲,然笔者认为此三者皆是肝用所病之体现,“肝体阴而用阳”,“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内经》) 肝用所病常受肝体影响,因此也可兼有肝用不足。

补肝气助肝用: 《内经》曰: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风气通于肝”即通于肝用,虽药物归经功效各有侧重,但防风、羌活、柴胡、独活等皆属“风升生”之品,皆通肝气。肝体阴而用阳,肝气不足常伴肝血虚,因此治疗肝气不足之虚证时常在补肝血之时加柴胡,防风,羌活等助肝之升。如《证治准绳》中的滑氏补肝散( 山茱萸、当归、五味子、山药、黄芪、川芎、木瓜、熟地黄、白术、独活、酸枣仁) ,其中即在大队养血补肝药中配伍独活,唐荣川解释道: “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4]步玉如用本方加减治疗“肝虚痛”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未用独活前疗效平平,加用独活则疗效顿增[5]。《症因脉治》、《圣济总录》等书目所载的补肝散中,虽功能主治各有不同,但皆以防风、羌活、柴胡等风药助肝升,补肝用。齐向华运用风药治疗心理紊乱状态,认为风药治疗在郁闷不舒、思虑过度及精神萎靡这三种心理紊乱状态中体现最明显,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郁闷不舒者加香附、柴胡等疏肝理气; 思虑过度者用紫苏、防风、佩兰、厚朴等调气散结; 萎靡不振者用麻黄、蝉衣、桂枝、五加皮等振奋精神[6]。

散肝气制肝用: 一方面风药解肝郁。肝木喜条达恶抑郁,风药入肝经,助其疏泄,治疗肝郁之实证。如柴胡疏肝散中以柴胡疏肝。风药较之其他疏肝理气之品更轻灵升散,以顺肝气,弥补木香、青皮等辛燥走窜,只疏不升之避,若方中稍佐一两味风药,即可直达病所,疏散结合。另一方面风药制亢阳。风药在唐宋以前较多用于治疗中风,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续命汤( 独活、麻黄、川芎、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茯苓、附子、细辛、甘草) 和小续命汤( 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附子、生姜) ,“通治五脏偏枯贼风”,被后世奉为治疗真中风的经典方剂。张元素与王旭高先后皆将羌活、荆芥、蔓荆子、独活、防风等风药列为搜风之品,认为诸药具有搜肝风之功。当代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明祛风药不仅可疏散外风,亦可平息内动之肝风,如王平等[7]用葛根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梗塞58例,痊愈率为74. 14% ,总有效率可达98. 28% 。可见风药对于肝气的调节作用具有双向性。

1. 4 活血止血

《内经》曰: “气为血之帅。”风药具有的升、散、行、窜等特性,不仅宣畅气机,又能活血通络,正所谓“善治血者,不治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唐荣川在《血证论》中论道: 治疗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周身作痛时可用小柴胡汤加归、芍、丹皮、桃仁、荆芥。其中荆芥即是活血通络之功用; 槐角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用防风清肠止血; 《伤寒大白》中治寒湿伤于太阳,内传阳明,有湿毒下血证之苍术败毒散( 苍术、羌活、独活、柴胡、前胡、防风、荆芥、枳壳、广皮、甘草) 以风药胜湿止血; 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 “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孟茂森等[8]对4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以祛风药为主方( 秦艽、羌活、防风、川芎、赤芍) 治疗,并与48例用活血化瘀药( 川芎、当归尾、地龙、赤芍、桃仁、红花) 对比,结果显示: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 65% ,对照组为93. 75% ; 治疗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升麻生药或炒炭后均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72. 6% ,说明荆芥炭有止血作用[9],可见风药在治疗血证中有着重要作用。

1. 5 透达玄府

玄府理论源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言“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因此玄府最早指汗孔而言。到金元时期,刘河间结合《金贵要略》中关于“腠理”的理论,将玄府进一步总结深化,提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肤,肌肉,筋膜,骨髓,爪牙,皆是玄府,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可见玄府乃气机升降之门户,主津液气血疏布,也是神机出入之所,实为通利之道。玄府郁塞则气机升降出入乖常,百病丛生。王明杰[10]总结玄府之治指出“热药开通”“寒药攻下”、“芳香开通”。风药辛散体轻,宣发透达,王明杰等[11]认为该类药物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类开通玄府的药物。而玄府与腠理、三焦关系密切,笔者认为,三者皆是运化气机,流通津液,渗灌气血,通会神机之道,三者所指虽各有侧重,但功能统一,而玄府亦是三焦、腠理之终端。因此,风药亦能开发腠理,透达三焦。风药开发腠理,透达三焦之功用临床亦多有体现,尤其在肾病治疗中意义重大。“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内经》) ,风药用于治疗慢性肾病的理论虽源于《内经》的“肾风”理论,然笔者认为风药在治疗慢性肾病的水肿、蛋白尿、血尿等顽固症状时,除利用其调畅气机,胜湿活血等功用外,更重要的是风药透达玄府,调畅三焦之功。名老中医赵绍琴即善用风药治疗各种肾病,其在凉血散瘀基础上必加荆芥、防风、独活等风药旨在祛风胜湿,调畅三焦,宣肺利水[12]。因此,风药治疗慢性肾病的蛋白尿,血尿等已成为诸多名老中医的治疗特色。

1. 6 祛风散邪

风药之祛风散邪之功分为: ( 1) 疏风解表。风为百病之长,外感之病多兼风邪,而祛风解表更是风药之专长。解表之剂多以风药为主,如: 九味羌活汤等; 对于风邪犯肺之外感咳嗽也多以风药宣散。齐秉慧[13]认为,人参败毒散( 党参、茯苓、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薄荷、生姜、蝉蜕、白前) “为咳嗽门中第一神方”; 张李兴等[14]运用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72例,总有效率为94. 4% ,说明祛风散邪之风药是治疗咳喘之主药。此外,风药常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也是祛风散邪功用的重要体现。( 2) 发散郁火。《内经》曰“火郁发之”,火热之邪郁于一处,不得发越,必借宣透之力方能透达。风药辛散宣通,开通玄府,给邪以出路,如《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泻黄散( 藿香、栀子、防风、石膏、甘草) 中即佐以防风升散脾经伏火; 泻青丸( 龙胆草、栀子、大黄、羌活、防风、川芎、当归) 中伍羌活、防风发散肝经郁火,皆是给邪以出路。

1. 7 引经报使

风药轻清上达,可引诸药直达病所。张元素在《医学启源·随证治病用药》中曰: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阳苍术,少阴细辛。”《珍珠囊》中又提到羌活、藁本主太阳膀胱经; 升麻、葛根主阳明胃经; 独活主少阴肾经; 柴胡主厥阴肝经等,风药引经作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李东垣强调“头痛皆以风药治之”[15],“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利也”[15],因此治疗头目诸疾时常以风药为引经药,如益气聪明汤在补益药中加蔓荆子、升麻、葛根、柴胡引清阳上达。

1. 8 辛以润燥

辛以润燥理论出自《素问·脏器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后世对其总结即以“辛以润燥”概之。然辛味本具燥性,燥证当属禁忌之品,又何来润之之理? 燥邪有内生、外感之不同,辛能润燥之燥是何种燥邪? 黄宫绣解释说: “辛能入肾润燥,非是火盛水衰,阴被阳涸而成,实因阴盛阳衰,火屈于水而致也。”因此,此燥之所生并非阳盛津竭之燥,实乃指阴寒凝滞,阳气不足无以宣通所致。故“辛以润燥”指“辛”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然“辛以润燥”之“辛”又指哪些辛味药物? 历代医家对具润燥之性的辛味药记载较少,代表药仅肉桂、细辛、干姜、半夏之类。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举出“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燥”。李时珍曰: “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者也。”因此,“辛以润燥”之本意乃指个别辛味药能利水气,行津液,通气机,治疗阳气不足,水湿停滞之肾燥[16]。

然笔者认为,究其“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之性,辛散之风药,不仅能开通玄府,宣发腠理,又可透达郁闭之邪,虽本身无“润”之功,但通过恰当配伍亦可“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如对阴虚燥证,以甘寒滋腻补阴之品稍佐风药,可增强补益之功; 对于气郁燥证,理气之品加风药,不仅可以透达郁闭之邪,又可宣通气机,敷布气血津液,间接起到“润”的作用。冯则怡[17]运用风药治燥独具心得,认为治疗外邪郁表伤津之燥证,绝非甘寒滋润能解,必借辛味发表透邪,常以银翘散加羌活、防风或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 对于郁热内结伤津之燥证,多以苦寒泻火之品配伍薄荷、荆芥、防风、荷叶、羌活、柴胡、牛蒡子等辛散之味,散其郁火; 对于脏腑气机郁滞所致津液不布之燥证,多以轻灵流通之薄荷、荷叶、防风、佩兰、羌活、川芎、紫苏叶、厚朴花等疏其气机。此外,风药用于治疗消渴病,亦是风药“润燥”之体现,刘完素提出消渴乃玄府闭塞,水液不能布散,燥热太甚所致; 当代中医王明杰也将消渴的病机分为津液不足与津液不布两类[18]。风药可透达玄府,助津敷布,是治疗消渴的重要思路,因此,从广义而言,辛散之风药亦具“润燥”之功。

1. 9 现代药理研究

除上述功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了风药的更多功效,也拓展了风药的应用。如: ( 1) 抗肿瘤作用: 有相关临床报道表明,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等风类药物均含有一定抗肿瘤成分,能抑制肿瘤活性[19]; ( 2) 降压,降脂作用: 王延周等[20]用侯氏黑散原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收效较好,并通过降脂、降压的双重临床观察,取得既降压又降血脂的临床效果。因此,风药的诸多功能更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发现。

2 结语

论网络舆论的功用 篇11

反映民意,实现舆论监督。综观网络舆论的发展,其内容多是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和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反腐也好,寻求社会公正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它往往代表了底层百姓的意见和呼声,是民情、民意的体现。同时,网络舆论还是民众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与传统的媒介比起来,网络在反映民意、实现舆论监督上有突出的优越性。一般来说,作为信息“过滤器”,传统的媒介对民情、民意有个筛选、加工的过程,往往一些更真实的第一手舆论、呼声得不到传达。而网络取消了这道“工序”,实现了民意直达。同时,网络舆论还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网上,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的评价和讨论,参与人多、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映。而且,在网络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这些优势使得网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在形成后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相关者和决策者,特别在一些重大事件、与民休戚相关的决策上更是如此。在火极一时的刘涌案中,刘涌二审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团伙成员宋健飞被核准死刑并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这一消息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大家在网上议论纷纷,撰文抨击司法的黑暗。最终,在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下,最高人民法院50年来第一次提审普通刑事案,并推翻沈阳高极人民法院的判决,改判刘涌死刑并立即执行。此外,在伊拉克战争、教育乱收费、“三农”问题、学术腐败等事件与讨论活动中,网络舆论都在反映民意、实现舆论监督方面,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

加速加大信息传播。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过亿,中国主要的门户网站日访问量都达到千万次级别,其中约有47.4%的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庞大的受众群无疑加速放大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统媒体中,传者和受者是严格区分的;网络则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了传者和受者的双向交流,受众除了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外,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形成“舆论场”。任何人都能简便、快捷地传递某一信息,甚至自己作为信息的原始创造者和原始传播者,从而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参与。这种“滚雪球”式的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面越来越广,甚至很多时候超过传统媒体。如故意杀人犯邱兴华被执行死刑后,仅仅几分钟各大网站就进行了报道,网民反应热烈,纷纷参与传播和评论,使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传遍街头巷尾。

网络舆论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超强功用,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在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意见;一些专家、学者在网上叫停征收养路费,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对此迅速予以回应。这些都是通过网络舆论的快速传播而为人们所知晓。由于网络舆论所具有的集散、传播甚至放大效应,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实现思想的平等交流。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模式,传者和受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使有交流,反馈也是滞后的。在网络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意见,从而形成舆论。由于汇集了各种声音,网络成为各种思想碰撞的场所,从而出现多种声音并存的舆论多元化局面。这种多元化意味着人们敢于并有途径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建议,从而实现思想的平等交流。

邱兴华杀人一案中,是否要对邱兴华进行精神病的司法鉴定,这一量刑的关键问题最终成为法学专家与网民争辩的热点。许多网站开通辩论台、网上投票等,为不同舆论的交锋提供了场所。对于刘涌案的二审以“莫须有”的理由将刘涌死刑的一审判决改为死缓,网络也发出了对政府司法机关和“知名教授”的质疑。这次参与网上讨论的人员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感情和理性几乎都达到极致。

推动政治公开化、民主化进程。现代社会的文明,不仅要求经济、科学技术的发达,而且要求相应的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是政治文明。政治公开化、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它首先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们有足够的知情权,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的自由开放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它打破了政治的封闭性和神秘色彩,增强了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和清晰度,通过消除技术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和参政,实现各种民主权利。

目前,中国网民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互动式的网络评论以其快捷、尖锐的特点,引起高层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公开化、民主化的进程。2006年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被认为是推动政府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国务院强调,搞好政府网建设“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在政府网开通前夕,温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汇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政府网试运行期间,中南海的会议室破天荒地设置了直播间,多次直播国务院的专题会议;2000年以来的200多期国务院公报也多次搬上网站。政府网的开通,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央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决心。新华网总裁、中国政府网负责人周锡生认为:“互联网一小步,政府改革一大步。”海内外舆论则普遍认为,它标志着中国民众与政府开始真正进入互联网上“面对面”的时代,政府网将对政府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从而有可能引发一场政府职能转变的革命性变化。②

注释:

①沈刘红:《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立体化引导》,《新闻前哨》,2004(1)。

②《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民意汇入中南海》,《半月谈》,2006(7)。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先秦玺印的功用与艺术 篇12

??秦以前的印章称古玺,分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是古代各级官吏行使权力的凭证,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战国官玺约有300余方。战国官玺作为我国最早的官印,其形制、文字、章法与后世的官印均有较大的差别。从遗存的实物看,当时的官玺材质主要有铜、玉、陶,以铜质为多。铜、玉质玺与官位高低无关,陶玺则主要为工官(注: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所用。铜官玺钮式主要有鼻钮、瓦钮、橛钮、柱钮、圆筒钮等,印面形制主要有方形、圆形、长条形。玺文有阴阳两种铸刻法,印面文字为战国古文,与同时期的竹、帛、货币、器皿上的文字大致相同。印文释读不拘右起上下读法,有的是左起读法,有的是逆时针读法,有的则为对角交叉读法。印文布局无固定形式,往往欹侧相生而又活泼自然。

??相对于官印,私印指的是私人使用的印章,包括姓名印、箴言印、吉语印、肖形印。私印中的姓名印代表个人的信誉,本质上与官印相同。今存姓名玺以铜质居多,次为玉、银质,还有少量的玛瑙、象牙、琉璃质等。私印的钮式有坛钮、鼻钮、覆斗钮、带钩钮、螭虎钮、瓦钮、龟钮、穿带钮等多种。印面文字与同时期的官玺相同,印文的布局比同时期的官玺更为活泼自然。

??当代先秦古玺的研究,主要通过对玺印的形制、职官、印文进行辨识,并结合文字构形和地域书风,再与传世文献记载的职官、地名进行比照、考辨、归类,且已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印章艺术与传统的书画艺术一样,都是起源于实用,并经由历代文人的参与,一步步走上文人化的道路,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上一篇:特色改革下一篇:高速光纤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