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改革

2024-10-03

特色改革(精选12篇)

特色改革 篇1

随着岗位任职教育的提出,各院校数学学时就在不断压缩,使得数学课程不得不进行改革,甚至某些院校出现数学可有可无的声音,数学的价值如何得到应有的体现? 现行的数学教育改革所采取的做法有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思路? 数学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下面从这三个角度谈谈我对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体会:

一、如何体现职业教育中数学课程的价值

教育的意义不仅是给予学生基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更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和提供良好的条件,这是教育的最重要作用及其体现.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 学习数学究竟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日本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臧说过“即使大多数学习者将来未必会用到任何超出中学水平的数学知识,但数学方法,特别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对他们都有着十分广泛的指导意义.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加里宁也曾用这样的话描述数学,“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体操能够使人的身体健康,动作敏捷, 而数学能够使人的思维正确敏捷. 可见,数学在职业教育中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只是考虑到课程定位,数学这门课不能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育,它的作用要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现行的数学课程应当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提高数学能力和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是职业基础和支柱. 因此,一方面,这次改革呼吁“实用教育”,侧重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偏重实践教育而非单一授课教育,具体体现在:

( 一) “在内容结构上,实现模块化与专业( 群) 的融合”

“以服务为宗旨,以专业为导向”,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次改革更加注重数学在专业和岗位上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课堂案例选择还是阶段性项目训练,都是以专业和生活为背景,加强专业指向性. 体现数学不仅仅是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后续课程以及未来从事岗位打下必要的数学文化基础.

( 二) “在内容设计上,实现数学理论与数学建模的融合”

数学教学应当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让学生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而把数学与客观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纽带首先是数学建模. 所以,这次改革强调以建模的形式为学生构架一座从数学理论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应用数学这门学科在职业教学中的价值. 同时,将多媒体应用到建模中,加强理论概念的理解, 使其形象化、问询化和计算化,体现数学价值的最大化.

( 三) “在育人策略上,实现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融合”

张奠宙先生说过: “教科书里的数学知识,是形式化地摆在那儿的. 准确地定义、逻辑地演绎、严密地推理,字字印在纸上. 这是学生比较难懂的. 要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一是靠对数学的深入理解,二是要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 没有深邃的数学文化,教学内容就成了干巴巴的教条, 学生学而无趣. ”因此,课堂以经典题、趣味题或者数学故事作为开篇引入,同时在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融入名人背景、知识来源等相关介绍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这次改革强调“人本主义”,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 一) “在教学模式上,弃老师中心教学而从学生中心教学”

马克思在确立现实客观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是说,客体再强大,其作用也只能通过主体的活动去发挥. 学习本质是学生的一种认知活动,或者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活动,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程度越高,其认知水平也就越高,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靠自己的学习和主观努力要比老师给予效果更好.

( 二)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多媒体避免单一板书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既含有丰富的知识信息,又含有多彩造型等刺激情感的信息. 多媒体教学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把被感知的对象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形、声、色等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绪感染,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 三) “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克服终结性评价”

课程成绩评定采用课程结束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课程结束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这种评价方法的改革,客观上评价了基础薄弱的学生,肯定学生“学”的过程,势必是对学生最大的鼓舞.

三、改革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从训练学生心智和思维能力来看,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自身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就目前来看,我们有所收获,学生不再畏惧数学,能够主动学习,这证明我们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为此,我们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实质性教育.

其次,从老师自身水平和教学能力来看,面对厌倦理论学习的学生,老师往往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老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责任心.

四、结束语

转型背景下的数学改革需要重新对数学课的性质进行定位,应当以专业为导向,为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 并根据专业和岗位需求,调整教学目标, 开发以生活应用和专业技能发展为出发点的新教材,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特色改革 篇2

特色之一:行政干预大,课堂束缚大。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当中,行政领导经常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耐心的指导。而这种指导缺乏专业性,多数属于那种指手画脚、画蛇添足的指导。教师根本就没有自由,放不开手脚去大胆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特色之二:穿新鞋子,走老路子。尽管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8次,长达10多年的时间了。只有在公开课、观摩课、研讨会的时候,才会有课改、才会有小组讨论。这就是可笑的穿新鞋,走老路。

特色之三:改“教”而不改“学”。教育改革,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可是在事实上,教师们只重视“改教”,而没有注意到“改学”。课改要求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除了交给学生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如果教与学是分离的、是两张皮,这样的教学还能相长吗?

特色之四:研究者的碰撞不足。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人,是方方面面的:有教育专家、有行政领导、有一线老师。教育专家和一线老师的碰撞是有限的,因为专家们很少有过多的教育实践。教师们根本没有那么丰富的教育理论。只有专家和教师的看法发生了碰撞,才可能产生五彩斑斓的火花。

特色之五:对考试的错位认识。素质教育吼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我们应试教育的考试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是需要我们课改人深入思考的一种评价方式。退一步讲:素质教育也需要评价的,只是评价的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比以前的考试更加丰富了、科学了。因为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评价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特色之六:求知欲望的淡漠。小孩子的求知欲本来是极强的,可是随着孩子接受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多年下来,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逐渐的淡漠,最后消失。在这样教育下的接班人,真的能振奋我们中华民族吗?

特色之七:教师们陷入了职业的倦怠怪圈。由于3 0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领导不支持,学生不听话,家长意见大,社会不理解。教师本身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是肉体凡胎。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挣得比农民工还少的教师,会不产生职业倦怠吗?整天拉着一张脸走进教室,学生能喜欢他吗?学生能喜欢上他的课吗?

特色之八:安全工作首当其冲,转移了学校工作重心的。近两年由于部分学校发生了校园的不安全事故以后,再经过cctv那些明锐的记者们的及时报道,一夜之间: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学校一下子成了弱势群体,所有学校像建筑工地一样,都挂着一条醒目的标语:安全第一,质量第二。安全工作首当其冲,转移了学校工作重心,干扰着我们的教学。这样的抓安全工作,有种“中国式过马路”的悲哀!

致力改革创新 铸造特色品牌 篇3

别具匠心,拓宽立德树人的多彩途径

假如把教育比作一个人,那么德育犹如人的心脏;假如把教育比作树,那么德育就是这棵树的根。基于此,北京黄冈中学在“三个把握”的基础上推进“四化”,“三个把握”即把握学生特点、把握培养目标、把握教育规律;“四化”即日常管理规范化、教育活动制度化、思想教育经常化、素质教育工程化。

教育活动制度化: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四爱”教育为主线,每周一次升旗仪式,每周一次小结评比,每周一次班(校)会,每月一次主题教育活动,每月一次学情分析,每月一次家校沟通,每学期一次总结表彰,每学期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每学期二次家长会等均已形成制度。每一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有策划、有组织、有生气、有成效、有总结,从而保证了教育活动的良好收效。

思想教育经常化:注重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定期召开学生思想动员会。一方面通过“三个转变”强化学生的责任感:通过有追求、有投入、有毅力的“三有”教育,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通过认真预习、认真听讲、认真作业、认真复习、认真反思的“五认真”教育,让学生转变学习习惯;通过勤提问、勤动笔、勤思考的“三勤”教育,让学生转变学习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坚定三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坚定信心,增强学习动力;坚定决心,排除学习阻力;坚定恒心,强化学习毅力。在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素质教育工程化: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以优化校风、学风为主线,在提高学生文明程度和防治学生中的各种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心理健康关爱工程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主线,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和防治心理健康疾病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体质健康保障工程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为主线,在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艺术科技素养提升工程以实施“2+1”技能培养为主线,在开发艺术科技类校本课程和打造特色学生社团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学习能力培养工程以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功能为主线,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锐意创新,挖掘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

北京黄冈人深知,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努力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努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努力创建理想课堂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根本所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狠抓教学常规,提高课堂质量。学校一直认为抓常规就是抓教师队伍,抓常规就是抓质量,抓常规就是抓落实,真正的让常规“常”起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围绕“五抓”开展检查和监控:抓计划,突出条理;抓备课,突出规范;抓课堂,突出效率;抓训练,突出达标;抓分析,突出改进。并重点在抓备课和抓分析等方面创新工作举措,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管。教师的教学围绕教学常规要求落实“五个规范”:教学设计规范,教学实施规范,课后辅导规范,作业布置与批改规范,考试规范。并重点在教学实施规范和作业布置与批改规范等方面创新工作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开创教学模式,点燃课改引擎。学校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要走出压抑个性的困境,根本的出路就是要改革课堂教学。基于此,北京黄冈人“重拳出击”,探索出了“先学后教、交流互动、精讲拓展、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结合”,即:“扎实规范”与“生动活泼”的有机结合,“开放性”与“生成性”的有机结合,“落实双基”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并重点在教学情景的激励性和教学反馈的及时性等方面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变有效教学为高效教学。

没有教学质量的课改是伪课改,只抓教学质量的课改是不完整的课改。该校在做好教学改革、德育创新、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北京黄冈中学的发展之路虽然还短暂,但却令人不得不为之关注、不得不为之动容。在学校近7年的发展中,我们看到辛勤的耕耘换来了桃李的芬芳,腾飞的蓝图绘就了北京黄冈的时代华章。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品牌学校,是华侨城黄冈中学的办学追求,就让我们共同寄愿于北京市黄冈中学的锦绣未来,寄愿于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

机械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篇4

山东科技大学机械本科大类招生、分类培养, 是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四个本科专业按机械大类招生, 分专业方向毕业。前两年按机械工程学科中各专业培养规格的共同要求, 开设公共基础课;后两年为专业培养阶段, 按照“学习成绩优先、尊重学生志愿、学院综合平衡”的原则, 分专业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 并完成所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就原煤炭高校而言, 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是由原煤矿机械制造和煤矿机械化专业发展而来, 在煤矿机械方向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强劲的实力, 并已于2011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 自1997年转归山东省后, 学校由泰安搬迁至青岛, 处于山东半岛制造基地的核心区域, 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已向为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转变。因此, 教学改革既要加大力度, 向培养通用型、复合型、一专多能型人才方向发展, 还应保持煤炭特色, 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煤矿工程意识和特点, 以满足面向煤矿企业的需要。因而, 我们确定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 扩大面向, 培养复合型人才;立体构架课程体系, 更新内容, 突出整合, 推动整体优化;压缩课内学时, 增加课外学时, 减少刚性课程, 扩大柔性课程;加强与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通识教育中增加工程导论课程;保持煤炭特色, 服务煤炭行业。

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 新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及特色

贯穿四年课程体系的主体是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框架上 (如图1所示) , 采取“平台+方向”的模式, 分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主干平台和专业方向课程组。不同于传统课程体系, 平台体现了课程的分类与整合, 而不是先后次序, 突出了课程的整体优化与整合, 加强基础, 突出了方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新的课程体系课内总学时设定为2400学时, 其中必修与选修课程比例为8:2, 课内必修部分为1920学时。

课程设置坚持五个不断线原则, 即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不断线;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实践训练不断线;交流技能培养不断线。

在每个平台内, 根据不同情况对传统的课程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与调整, 大力推进内容的更新与改造, 将课内总学时由原来的2600学时左右压缩到2400学时。在压缩课内学时的同时, 增加课外学时, 做到课内课外结合, 显性隐性统筹, 使学生能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二)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构成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该平台的功能是为贯穿四年的素质教育和技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着眼于知识获取后劲和适应能力, 而不应当完全从后续课程是否需要的角度, 将此模块中的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一一对应起来。作为公共基础平台, 其内涵必须以足够的学分、学时和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来保证。公共基础主模块由六个子模块构成, 即人文科学子模块、数理基础子模块、外语基础子模块、计算机基础子模块、工程概论子模块和体育子模块。公共基础平台共76学分, 其中课堂教学72学分, 实践4学分。

数理基础课程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也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后续潜力、拓展应用领域的关键。我们在考虑数理课程设置时认为, 不能一味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 而是要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 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数理理论教学有鲜明的实践导向, 强调科学知识和方法如何运用于实际生产和其他领域, 偏重于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 数理基础课程讲授要为机设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三)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平台中的子模块和教学内容要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打通设置, 应基本覆盖机械工程一级学科领域中各主干方向所需要的技术基础知识面, 还要考虑到学科的融通与交叉, 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先进性, 以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性, 并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我们将专业基础平台分为学科基础子模块和机械基础子模块两个子模块, 将学科基础子模块分为三个部分:力学基础、电工电子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机械基础模块中的课程为机械工程学科中最基础的传统课程, 由工程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组成。

(四) 专业主干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主干平台内的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掌握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知识的基础上, 应该掌握的本专业基础专业知识课程。专业主干平台中的机械设计类子模块由工业造型设计、现代优化设计、机械动态设计、产品反求设计等课程组成。

考虑到山东科技大学机设专业的煤炭机械传统, 我们加大了液压传动及控制的教学, 不仅开设60学时3学分的必修课, 还在课程设计中开设一周的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控制类课程则开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数控系统原理。

为保证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 新课程体系开设2学分的专业英语选修课, 同时在部分专业课程 (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中采用双语教学。考虑到山东科技大学机设专业的煤炭机械传统, 我们开设煤炭概论选修课, 使学生对煤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五) 专业方向课程组课程设置

专业方向课程组是在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主干平台上的分叉, 对应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四个本科专业, 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和学术优势, 以及教学过程软、硬件的优势, 我们设置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矿山机电、矿山机械、过程控制、材料成型六个方向, 分别授予四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六个方向体现了行业特色, 方向之间自成体系, 相互关联, 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 合起来基本覆盖了机械类专业领域的全部或大部空间。随着国家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还将对专业方向作进一步的调整,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六)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 我们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实验教学与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相结合, 教学实验与科研实验相结合, 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相结合, 以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 17门技术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达到100学时, 占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总学时的 (776学时) 12.9%, 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实验学时均由原来的6学时改为8学时。重新优化了课程设计的设置, 保留了1周微机原理、1周机械原理、3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去掉了1周单片机课程设计, 增加了1周液压系统课程设计。重视毕业设计, 第八学期被全部安排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较原有培养计划增加了3周。

新课程体系中包含电工电子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实习环节。

(七) 创新素质培养体系改革

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 如在大一阶段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创造学”、“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大三阶段开设“机构创新设计”等选修课;利用生产实习、设计性实验、科研立项、机器人创新大赛等教学环节进行创新素质培养训练, 体现“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学分确认制度, 制定了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实施细则, 要求学生必须完成4个课外创新学分, 将学科知识竞赛获奖、发表专业论文、科技成果、科研活动、课外实验活动、参加学术报告会、素质拓展教育列入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

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其工作量巨大, 涉及师资、教材、实验实习条件、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多因素, 我们必须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把这项工作切实做好。

参考文献

特色改革 篇5

齐河县教育局 段风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感谢省教育厅领导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专家给我这次机会,有幸代表齐河县教育局作汇报发言。下面我把齐河县推进“1751”改革创新工程的主要做法向在座的各位做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齐河县地处德州市最南端,与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辖9镇5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齐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为齐国正卿晏婴采邑,是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全国道德模范孟祥斌的家乡。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3处,其中小学132处,初中16处,高中2处,职业中专1处,特教中心1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在校学生69160人;现有教职工5897人。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以来,齐河县教育局更加坚定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信心,借力改革创新工程,全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一、“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前的齐河教育现状

近年来,齐河县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的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荣获德州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一等奖、经济发展考评第一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连续四年把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列入全县十大民生工程,―20连续两年把城区小学改、扩、新建工程列入全县十大民生工程,近五年先后公开招聘教师700余名,先后投入800万元实施校园“一通二热三化”工程,投入近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门类齐全,有效衔接协调发展,形成了优势互补、公平竞争、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但是同很多兄弟县市一样,齐河的教育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教学质量上存在着很大差距;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大校不强,名校不多,城区学校规模小、班额大,与日益膨胀的城区适龄人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三是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素质不强、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突出,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四是应对长期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盲目崇拜升学率的思想在部分教职工中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缺乏素质教育理念,课堂效率不高,育人方法单一;五是教育干部害怕变革、拒绝变革,认为各项变革总是和抓升学率相矛盾,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仅仅表现在理念上、口号上,实践层面还停留在模仿和形式化阶段,学校发展步伐缓慢、效益低下。再就是齐河离济南近,是历史上省里多项改革的试验田,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让很多齐河人心有余悸。以上这些问题和不足既有教育投入不足、欠账太多的历史原因,也有长期以来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各自为政的客观因素,还有我们教育内部的原因。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县教育局改革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就是盘活学校发展的内部动力资源,激发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情怀,使学校走内生式自主发展之路。

我们从1月起,启动了齐河县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制定了有关特色学校建设一系列的实施意见及评估标准,全县中小学立足校情,确定了重点培植的特色项目,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马集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第一实验小学的“文明礼仪”、胡官屯镇中学的“精细化管理”、第四实验小学的“国语养心、环境育人”等项目特色凸显,优势突出,推动了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随着特色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进展缓慢、水平很难提高的“高原现象”逐渐显现。

二、我县推进“1751”改革创新工程的几点做法

(一)反复酝酿,形成共识。

全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启动后,我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召开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会议,对《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张志勇厅长的《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开路先锋――寄语“1751”工程项目学校》和《改革者无罪――致“1751”改革创新工程学校》等文章精神进行深入学习、讨论、研究,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1751”工程的实施,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对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我县教育实现跨跃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特别是张厅长提出的专家不批评、不向省教育厅反映、省教育厅不追究的“三不”原则,解除了部分干部担心改革创新还没出成果,就已经暴露了规范办学方面的问题等许多疑虑,县教育局、三处项目学校的校长及教职工都放下了包袱。另外,讲话中提到改革要从“一校一方案”、“一校一特色”做起,让我县正在进行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见到了曙光。专家们的引领必将会破除我们遇到的瓶颈问题,使我们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必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此基础上,局党组研究制定了《齐河县执行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把“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纳入全县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一项中心工作重点推进,并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参数,同时确定了“专业引领,政策驱动,科研带动,学校自主发展”的工作思路,最终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有特色,三年创品牌”的整体目标。创建了纵横联合推进模式,“纵向”是由省专家组、县专家团队、校级骨干团队,由上至下的三级人才培养模式;“横向”是由三所项目学校、四所跟进试点学校、十五所乡镇示范校,由点到面三级推进模式。纵向在实践层面上培养出一批专家型校长和教师;横向是加强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形成校际联盟,互动并进,培育出一批示范校。纵横结合,全方位推进改革创新工程,三至五年打造县域特色教育品牌。

(二)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经县政府批准,局党组研究决定,成立了以县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齐河县“1751”改革创新工程执行中心,下设办公室,由普教科科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三所项目学校相应成立了校级“1751”工程执行工作小组,小组负责人由本校的校长担任,挑选本校有改革意识、思想先进的一线骨干教师做为小组的成员,并制定了工作职责,达到层层有机构,步步有措施,为下一步培养校级的专家做前期铺垫。中心还出台了《齐河县执行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改革创新工程工作制度,并下发了改革创新工程指导手册,建立了齐河县执行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专家库、档案室,选拔了一批有思想、有实践经验的老校长、现任校长组成专家团队,教研室和教科所全程参与,以发挥科研带动的作用。执行中心自成立以来,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协助省“1751”工程专家组,全程参与了项目学校的前期诊断、规划制定等工作,加强对三处项目学校督促和服务,总结改革成果,及时推广到工程跟进试点学校,做好管理和指导工作。

(三)强化学习,提升素质。

为了提高参与人员的专业水平,执行中心有针对性地购置专业书籍,如《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新教育》等,组织他们学习、培训,从理念上进行建构。执行中心还多次邀请省课程研究中心专家组来齐河,到三处项目学校现场指导,并组织项目学校和跟进学校到日照、淄博、枣庄、莱芜、章丘、唐山等地名校学习,并结成“姊妹联谊校”。还组织相关人员于10月17日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省素质教育论坛。

(四)注重过程,动态监控。

为了遵循走规范办学、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改革创新、推动学校走自主发展的新思路,让三所项目学校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避免只重结果,忽略过程的监控,执行中心对三所项目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制定了阶段性工作定期汇报交流制度,关注三所学校每一阶段的工作进程,以便随时对项目学校的工作跟进、指导。

(五)政策扶持,经济倾斜。

为了全面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县里对这三所学校实行

多项政策扶持:师资配备上,县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教师调配,优先保证了这三所学校的师资配齐配全;硬件投入上,为焦庙镇实验小学投资10多万元进行了教学楼内装,购置了办公桌椅,配齐了图书等;用人机制上,扩大学校自主管理权限等。

(六)借力工程,推进试点。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工程优质资源,借助专业力量的支持,学习先进的诊断模式,培养本县的改革专家,执行中心抓住契机,启动了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工程,把已具有特色雏形的四所乡镇学校做为工程推进试点校。专门邀请省专家张晓峰和崔成志来齐河为执行中心第一批专家团队进行专业性指导、培训,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随后专家团队对四处工程推进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诊断,对四所学校的诊断报告逐一进行了论证、分析、讨论,定稿,并和四所学校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最终形成了切合本校实际的诊断报告,为今后三年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执行中心专家团队经过仔细的筛选,在国内、省内为这些学校提供了几所特色相近的名校,通过学习交流,结成相互促进发展的校际联盟,借“1751”改革创新工程的源头活水,实现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我县“1751”改革创新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三所项目学校开展情况

省专家组对学校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发展作了高屋建瓴的阐释和引领,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指导性的建议。三所项目学校就核心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提升、课堂改革等形成了一个新思路。

1.齐河一中被确定为省项目学校后,学校几次召开校领导班子会议讨论、研究,并以书信、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员工征求意见,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是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改革,由原来的级部管理改为“一级三部”新的管理体制,并在班级中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行政后勤队伍“减肥”,把原来能上课却不愿上课的行政后勤管理人员,按条件推到一线任课,制定后勤服务一线的相关制度,激发起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二是实施名师工程,强化教学研究。制定十年培养百名名师的计划,创造争当名师的氛围(例如,每次学校例会都播放一名优秀教师事迹视频,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促使全体教师不断向优秀教师靠拢,促使优秀教师不断向名师靠近)。每个教师都有研究课题,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课题外,还有自己研究和开发的,包括校本课程、高效课堂等,并及时推广研究成果,用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逐步解决违规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问题。三是创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工会和社团作用,开展各种活动。在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齐河三中借鉴名校经验,立足本校实际,探索完善“自学引导、当堂达标”(三三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以课堂文化为中心,扩展探索出“师生同乐”(三三四)学校文化建设模式,提炼出“快乐成长、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在省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了“管理、教材、课程、文化整合”的方案,如教材整合,以语文和数学两科进行实验。语文教材整合的思路是“分册整合、捆绑成长”;数学教材整合的思路是“调整顺序,适当增减”。“教材整合”模式,能够彻底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教学,让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把学校的课程改革推向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其他各项工作。让教师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幸福,让学生快乐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三中。”

3.焦庙镇实验小学以“和谐校园”著称,多年来校长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创造带有浓郁人情的校园氛围。省专家组以全新的模式,又为该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工程的引领下,他们对自己的今后发展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升华了“仁和”的办学理念,开展了以学生成长档案为载体的“学生发展评价特色创建”,以认识当地十种动物和跟父母学做十道菜为主的社会实践“双十活动”,借鉴日照市新营小学经验,开发了乡土文化类、音乐技能类、美术技能类等五大类十八种课程,采取“大走班”形式,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提供了平台。10月13日,在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专家的跟进指导中,专家们对学校近期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中肯而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

(二)工程跟进试点学校开展情况

省“1751”改革创新工程的强劲东风,给齐河特色学校建设带来了解决“高原现象”的金钥匙。我县充分发挥三所项目学校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寻求新的契合点,应势而为,把已初具特色学校雏形的祝阿镇中心小学、晏城镇南北中学、宣章屯镇中心小学、赵官镇中学作为工程跟进学校。如今,试点工程学校随着“1751”工程的步伐同期推进,特色项目优势日益突出。

1.祝阿镇中心小学的“黄河文化”特色。

祝阿镇中心小学地处黄河“黄金水道”,距离黄河不到80米,可谓是“中国距离黄河最近的学校”,在校生137名,教职工13名。专家们为该校总结了三句话:“袖珍不失大气;简陋不失境界;淳朴不失温馨”。学校将“黄河文化”特色上升为学校的核心理念,以“塑造完美人生”为育人目标,践行“让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的理念。

该校的主要做法是:(1)实践中彰显“黄河文化”。在课堂中进行训练,在环境氛围中熏陶,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在校本课程中延伸,在教育活动中渗透。(2)理念上提升“黄河精神”。①深化和优化“黄河文化”。由点到面铺开惠及全体,由单向向多向渗透、延展,由文字内容向黄河精神迈进,由经验向理念提升。②在教师队伍中锻造“黄河精神”。思想认识的提高,工作境界的升华,凝聚精神的增强。

目前,“黄河文化”建构体系初具雏形。①育人理念独一无二。特色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幸福快乐的童年。特色目标:塑造完美人生(黄河文化塑智明人生,黄河力量塑体健人生,黄河壮观塑美鉴人生,黄河精神塑德明人生)。特色校风:寄情黄河,厚德载物,乘风破浪,自强不息。特色教风:真爱孕育希望,和谐凝聚力量。②外显环境独一无二。围绕“黄河文化”这一特色,校长带领全体老师利用业余时间,集思广益,精心构建校园环境,展现黄河微缩景观。黄河文化长廊、黄河文化壁等,从专题的角度,渲染黄河文化。让学生每天置身于一种文化的氛围,耳濡目染,时时刻刻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传承着古老的黄河文明。③发展深度独一无二。该校“黄河文化”特色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县教育局授予“特色学校创建”示范校,全县多处学校前来参观、交流,省、市、县三级河务局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山东教育报》、德州教育网站、齐河电视台等媒体都对该校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祝阿镇中心小学用“黄河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学校把握时代脉搏,传承历史的火炬,让农村的孩子在本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成人。

2.在国学长河中遨游的晏城镇南北中学。

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有一个以校长奚兴华为首的热爱国学、研究国学、传播国学的教师群体。他上台讲座,挖掘国学精髓,并将校内的4条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忠孝路、仁德路、劝学路、宜生路。还开展国学双班名的设计、挂牌等,全校师生学习《论语》、《三字经》、《大学》、《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并与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老师和学生都在发生着变化,学生袁鹏说,通过学习国学,他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现在能主动帮别的同学倒垃圾、擦黑板、打饭,真正融入到了同学们中间。老教师张曰玺认为,国学活动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如今一所教学质量原来在全县倒数的中学,现己居中上游。

3.宣章屯镇中心小学的“家校一体”携手育人特色。

学校实行家长驻校听课制,家长参与评教,结合当地蔬菜、畜牧等产业优势,让懂技术的学生家长当课外辅导教师,走进教室为学生上实践课。成立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级预习小组,由家长成立互助组,轮流接送、照顾学生等,解决了留守儿童无人看管问题。制定了《家校一体学生预习手册》和错题档案,下发了《怎样预习――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家校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四、“1751”改革创新工程展望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通过半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实施“1751”改革创新工程是学校从被动型发展转变为自主型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而只有学校的内生力量强大起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目前,我县的三所项目学校、四所跟进试点学校在“1751”工程的带动下,正用自己每一天悄然的变化讲述着改革创新的历程,也在日益发挥他们的带动、引领、辐射作用。以特色提升质量、以特色打造品牌,己成为我县实施素质教育、谋求跨越发展的主流意识。很多学校立足校情,找准突破点,主动介入,如祝阿镇房台小学的师生用他们一双双巧手剪出五彩的世界,诠释着“剪刻人生,立做好人”的育人理念;石屯小学让师生亲身体验西瓜的成长过程,解读着综合实践课的内涵;大黄乡实验小学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的自觉行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较大提高……

齐河县教育局顺应形势要求,正在筹备召开全县改革创新工程――特色学校建设推进现场会,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计划扩大试点学校的范围,从县专家库中选取相关人员组建第二批专家团队,借鉴首批试点学校的经验做法,深入到第二批试点学校,进一步扩大改革创新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争取三年到五年内,全县的每个乡镇至少打造一所改革创新品牌示范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改革创新工程风声水起,一条新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己隐然可见。我们相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1751”工程专家组的大力支持下,“1751”改革创新工程之花将会迎风怒放,为齐河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特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篇6

多年来,学校依托蠡口家具城这一地方特有的家具产业文化,打造了劳技特色,修订了校本课程《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又从布置校园特色景观、设立劳技实践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方面将学校的特色教育不断向深度、广度推进。我校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即“加强领导、落实课程、建立基地、自编教材、课题研究” 。

一、加强领导

劳技教育作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领导亲自挑选劳技课教师、组建劳技教研组、落实课程项目的设置、劳技专用教室的配备、充实、配齐必需的器材,为各年级的劳技课正常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教导主任蹲点劳技教研组,具体指导和帮助教研组长抓好劳技教育、教学、教研的具体工作。每学期我们都会聘请市、区级专家领导来我校指导劳技教学工作,在市、区级专家领导的关心下,我校有序、稳步地开展劳技教学活动。

二、落实课程

我们始终把劳技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保证三到六年级开齐开足劳技课,保证劳技课在稳定中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了保证劳技课的质量,平时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开展各项研讨活动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学期承办研究课例公开课活动,鼓励全体教师参与研讨、分析,并对照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修改,在不断的磨炼和钻研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养。带课题上好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结合学生实际及劳技学科的特点,不同的年级选择不同的内容;教师制定自己的研究专题,不同的特长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二年级结合教材开设了“巧手变变变”纸工兴趣活动组;三至六年级结合校本教材《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开设“班门学斧”木工特色的活动课。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长开设了“变废为宝”“蠡苑小园丁”“航模天地”等创新活动小组。我校“航模天地”的同学经常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比赛,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班门学斧”小组的作品结合了我校的校本特色,常常被选送出去展览,还受到了苏州市前市长阎立的肯定;我们校园的绿色建设更是少不了“蠡苑小园丁”的辛勤劳动。我校组织了劳技作品征选活动,有三名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参加了相城区小学劳技作品比赛,并被直接推荐到市里参赛,其中1人获苏州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同学们从卖冰棍儿的保温箱想到了保鲜桌、生活中的按摩沙发也给予他们启示,自制了按摩床,在苏州市劳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秦晨同学用木质材料创新制作了按摩捶背椅获苏州市一等奖,同时获得江苏省一等奖。这些成绩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地实践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完善的劳技实践基地和设备是我校劳技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我校有许多校外实践基地,如:上声电子厂、元联种植园、苏州市气象局、家具厂等。每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专业知识,还能亲自实践体验。校内虽场地有限,但我们尽量为学生打造劳技基地,我们利用学校食堂开展烹饪家政活动。我校的蠡苑创新室既是木工室,又是金工、泥工的活动场所。学校专门设立了设计展示室1间、艺术教室2间、劳技制作室2间、成果展示室1间。

四、自编教材

教材是开设劳技课的基本条件,在用好省编教材的基础上,在稳步发展劳技教育的基础上,我校以蠡口家具产业为地方教育资源,创设了与之相联系的校本教材。十二位老师共同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我有一双勤劳的手》(3~6年级),我们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每周进行两次活动。经过四年的教学,我们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些不足。2009年重新修正改版,原先厚厚的一本改编为四册,3~6年级各一册。三、四年级:了解家具城的发展史,欣赏、品味家具的特有魅力;五年级:进行家具的设计、包装;六年级:进行家具模型制作。内容更精细化了,更贴近各年级学生的特征了。改编后的校本教材在苏州市校本教材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五、课题研究

我校紧密围绕家具文化,全力打造劳技特色。“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与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关系研究》2010年顺利结题,我校被评为课题研究实验先进单位,赵一峰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课题结束了,我们的家具研究还在继续,“十二五”期间我校又申报了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重点立项课题《充分利用家具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研究》,2013年围绕课题,陈秋凤老师执教了《我是小鲁班》,王方明老师执教了《榫卯结构》。目前省级课题正在结题准备中,市级课题已顺利结题。课题组老师的多篇论文、案例在苏州市获奖。课题的研究带动了学生的实践研究,学生围绕自拟的子课题《我和家具亲密接触——关于家具简单制作的实践研究》《走进明式家具》《纸板变椅子》展开综合实践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区活动成果展示汇报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通过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劳技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逐渐养成。

“深化之路修远兮,蠡小上下共求索”。我们将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前所未有的干劲魄力、前所未有的力度措施,借课改之机,发课改之力,积极构建特色学校、亮教育质量品牌,为实现学校的新跨越而不懈努力!

特色改革 篇7

1、增强军事能力建设

规划阶段的指导思想由“基于威胁”转向“基于能力”,充分体现了作战需求部门在规划制定中的作用,使得军事需求同规划、计划更加协调地融为一体。军事分配与军事战略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优化军费结构不断加强军事战略能力建设。军费投入作为全面提升军事战略能力的重中之重,只有优化资金投向投量,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它的杠杆作用,整合优化军队建设结构。要努力寻找制约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加大对“瓶颈”的投入,要把军费投入重点放在提升军事战略能力上,通过关键部位的跃升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围绕着战略重点,加大军事人力开发、培训和吸引的投入,增强军事人力开发和吸引能力;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增强先进武器的研制能力;加大对战略武器的投入研发,增强战略威慑能力;加大对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发和引入,增强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加大对战略后勤的投入,增强战略投送和支援能力;加大对国防动员的投入,增强经济向国防的转化能力。

2、规范军事分配程序

在美军PPBE系统中计划和预算评审需同时进行,提高了效率,简化了程序,《上报概算》的依据由《计划决策备忘录》变为《战略规划指南》和《联合计划指南》。这样一来,使得预算、计划同规划阶段的结合更连贯、更紧密,更能反映未来作战的实际需求。我军建设的重大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高,在军费的投向投量上占有重要比重。如大型的武器装备、机场、导弹阵地等在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及建成后的不可逆转性,一旦出现失误,将造成巨大损失。计划与预算评审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有利于作战需求与预算约束的有机统一。任何重大项目决策都是从需要与可能的角度考虑,量力而行,不定达不到的目标,不做办不到的事情,要坚持科学的精神,把需求建立在科学论证包括技术论证的基础上,防止主观臆断情况的发生。

3、实行绩效度量评析

PPBE增加了执行评审阶段,更加注重执行过程中的评估和投资效益的考核。执行评审涵盖了计划与预算的全过程,执行评审通过绩效度量分析计划和预算执行的情况,评估产出效益有利于提高国防资源配置决策水平。客观评价军费分配效益,有利于促进我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客观、公正、规范的效益评价机制,形成从预算安排、经费开支使用到事业成果评估的一整套效益考评机制;另一方面要科学确定军费管理指标的期望值,从军费管理实际出发,区分不同情况,分清单位层次、类型与费用性质,逐步建立粗细简繁相适宜,定量定性相间的一整套军费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PPBE国防预算主体关系的基本框架

为有效约束各预算主体追求各自局部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根据目前的军事体制改革,应牢牢把握习总书记提出的“军委总管,战区主战,军种主建”原则。在此基础上,科学构建军队预算体制的基本框架,有效规范军事资源配置过程中与军队、军队内部各预算主体之间的关系。新的军队预算体制主要包括预算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调控系统、监督系统和咨询系统,其基本关系如图1所示。

三、完善中国特色PPBE国防预算改革的机构设置

根据上文构建的基本框架,与目前的国防预算体制相比,变化较大的是国防预算决策系统、调控系统和咨询系统,其中共有三处变化。

1、建立国防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目前的国防领导体制下,国家对国防的领导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主席行使国防武装力量的使用权;国务院负责领导和管理武装力量的建设事业;中央军委行使武装力量的指挥权和具体负责武装力量的建设事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是中国的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最高领导机构。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作出最终决策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而且必须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共同配合才能做好。但目前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行使对武装力量领导职权的过程中,由于对于如何进行武装力量建设缺乏协调机构,因而总是各自从己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难以协调国家经济建设与武装力量建设的关系。国防部只是国务院的一个部,基本上是负责处理与外军的关系。因此有关国防建设的重大问题,如国防发展战略、军事战略方针、武装力量的总体规划以及武器装备的研发计划基本上都是由中央军委提出来的。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中央军委更多的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而国务院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可协调性。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国防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介于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机构即国防建设指导委员会。其主要承担以下职责:一是负责协调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二是审议国防发展战略规划与建设计划;三是负责审议年度国防预算草案;四是就国防发展的规划、计划、预算提出建议意见。国防建设指导委员会,不仅起着协调国防部门和政府部门关系的作用,还可以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2、成立国防预算规划局

当前国防部门内部的预算体制存在以下问题:国防预算编制机构设置不科学;国防建设长期规划、中期规划与年度国防预算制定不紧密;国防预算不连续;国防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将国防预算的编制机构从后勤财务和装备财务部门中分离出来,将制定国防建设中长期计划的部分职能从有关部门中分离出来,将这两部分职能合并来专门设置直接隶属于中央军委和各级党委的规划、计划与预算三位一体的职能机构,暂定名为国防预算规划局。同时,合并与调整目前的后勤财务部门与装备部门,将其作为隶属于后勤系统专门负责经费保障的勤务部门,归口办理所属单位和本级业务部门的经费划拨、结算报销,以及从事会计核算、分项经费和单位经费决算、管理等业务工作。

国防预算规划局作为军队的总代表,只属于中央军委,局长由国防部长担任,组成人员有各军兵种领导、大单位有关领导和各类专家。其主要任务是:对未来国家安全形势作出量化评估;依据国家安全的形势、国防建设现有水平和国家长、中、短期可能提供的资源总量与结构,参照军事需求部门提出的需求计划,作出长期、中期和近期安排;编制全军的规划、计划和预算。

3、建立战略研究所

为有效防止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和浪费,并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参谋和咨询,有必要建立咨询系统。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大量真实程度不等的信息资料,更需要具有善于审时度势的判断能力。由于受到人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经验多少等因素限制,人的理性决策能力是有限的。为了进行科学决策,有必要依靠咨询系统提供和分析情况,参与各种行动方案的论证,为预算决策者作出科学决策而提供参考建议和意见。因此需建立战略研究所,由具有丰富预算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组成,由政府出资建立。其主要承担较为复杂的长远战略性决策项目研究,为有关组织和单位提供报告,供决策者参考,通常适用于为国防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预算制定提供咨询服务。

这样,在新体制中,国防预算决策权由国防预算需求方总代表(国防预算规划局)与国防预算供给方总代表(国家财政部)及国防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行使,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行使最高决策权。国防预算规划局行使调控权,接受各军兵种(陆军部、火箭军、空军、海军)联勤部的规划、计划、预算建议,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编制全军的规划、计划、预算;将方案提交给后勤保障部,由财务局将方案进行执行,具体由各军兵种(陆军部、火箭军、空军、海军)联勤部以及事业部门执行。国家审计署、军队审计部门和军队财务部门则行使预算监督权,其中国家审计署主要是受国家财政部委托对军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中央军委主要行使宏观调控和制定军事财经法规、政策的权利。战略研究所为中央政府和国防部门最高层的预算制定提供咨询服务。这样,国防预算决策、执行、监督、调控和咨询“五权”相对独立,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构成决策科学合理、执行严格有效、监督制约严密、调控灵活高效、咨询全面综合的PPBE国防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摘要:在当代,中国引入PPBE国防预算制度,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艰巨的工程。尽管中国的国情、军情与美国有一定的差异,但由于PPBE制度符合现代国防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要求,且其高效率是通过长期实践证明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吸收PPBE制度的合理内核,在坚持我国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PPBE制度进行适当改进,把反映现代国防资源配置规律的科学规范与中国的国情、军情有机结合起来,与新军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实行PPBE制度的“中国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PPBE国防预算制度。

关键词:中国特色,国防预算,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宏刚、张诤敏、唐峰:PPBE系统运行机制分析及启示[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傅蓉:美国PPBE系统运行的分析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3(3).

浅议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特色 篇8

一、文化体制改革所坚持的道路特色

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的道路是先进文化之路, 注重强基固本。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文化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文化,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史中, 始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 引导人们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建设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统一起来, 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统一起来, 把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引进吸收与积极防范抵御统一起来, 这一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它代表着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走先进文化之路, 强基固本。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国际关系更趋复杂、多变, 难以把握和预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和凝聚力等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使原有的区域经济、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国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运行规则统一化,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积极推动和挤压程度明显加剧。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深刻变化。面临如此的形势,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改革, 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以便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否则, 就会逐渐丧失自我, 最终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所吞噬。所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的道路具有先进性, 注重强基固本这一特色。

二、文化体制改革贯穿的理念特色

文化体制改革贯穿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改革创新。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中,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均和文化体制有关, 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就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是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指明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的道路;以人为本体现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与我们党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 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始终是最紧要的。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文化体制改革为谁改革、靠谁改革、改革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标明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改革目的。

文化体制要改革就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坚持创新能不断增强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能使我们我们的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人类历史要进步, 就必须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

文化体制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灵丹妙药, 在改革创新中永葆其先进性。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才能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中, 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保证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推动中华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再创辉煌。因此,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始终贯穿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改革创新是一大特色。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特色

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基础的, 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 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民族价值观, 其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 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其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

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指引文化体制改革的航灯;共同理想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现的是文化建设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文化建设的评判标准。只有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有了繁荣、强大、先进的文化, 这些目标才会实现。而在当今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下, 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结合国内外形势, 才能把握规律性, 体现时代性, 永葆先进性, 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实现科学发展。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特色。

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特色

文化体制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人民利益至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国家文化的根本宗旨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我国的文化体制是否先进, 其检验标准应该是看其是否把人民利益作为核心, 是不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是不是一切向人民群众群众负责, 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我国的文化体制就目前来说,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如对文化价值、规律的认识, 文化自身的体制机制建设, 文化和市场之间的正确关系, 文化体制和政府职能之间的关系, 等等。归纳来说, 就是还有一些方面不能很好地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这就需要去改革, 去创新。特别是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 一些和文化体制有关的矛盾已经凸显, 适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 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宗旨。这也就使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具有人民利益至上这一特色。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上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党建, 2011, 12, (5) .

[2]李道中.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科学社会主义, 2005, (3) .

[3]岳彬, 廉武辉.文化建设与制度创新.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4]刘同舫.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6) .

[5]乔申颖.2012文化产业五大看点.决策探索, 2012, (2) .

[6]周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11.

特色改革 篇9

一、南非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南非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为:保障每个公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提供高等教育学习机会, 促进学生从学校教育向工作岗位转变, 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1]

(一) 确保南非公民都能接受教育

保证所有南非公民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是南非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南非共和国宪法》 (1996年) 第二章《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人人都有权享有基本的教育权利, 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国家应通过各种可能的措施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2]《继续教育与培训法案》 (1998年) 也作了类似的阐述: (1) 纠正过去的歧视性政策; (2) 确保过去被边缘化的人群重新获得继续教育与培训机会, 比如妇女、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 (3) 为公民在学习、知识创新、中高级技能等方面达到国际学术标准或技术质量标准而提供最佳实践机会; (4) 推广基于人的尊严、平等、自由与民主的价值观; (5) 追求卓越, 促进每个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潜能、宽容思想和多样性欣赏能力得到充分展示。[3]此外, 新南非其他法律法规也对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作了相关论述。南非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政策和培养方案中体现了上述立法理念, 并要求学生对这些思想有所认识。

(二) 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教育体制根据儿童将来在种族隔离下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从事不同地位的工作而提供不同方式的教育。儿童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都根据他们在将来社会中所期望扮演的社会角色来决定。这种教育政策人为地造成了不同种族儿童在教育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其结果是导致广大的黑人族群和其他少数族裔与高等教育几乎无缘。在这个过程中, 课程对于强化这种体制的稳固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非新政府成立后, 废除了种族歧视政策, 并从法律上对南非公民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予以保障。《继续教育与培训法案》 (1998年) 论述道:基于公共责任和国家需要, 继续教育和培训 (包含高中教育) 机构的具体职能是为中高级技能和相关知识的获得提供工作场所及更高一级的教育机会。[4]同时, 为尽可能地扩大高等教育学习机会, 南非施行了国家资格认证。南非《国家资格认证框架》 (NQF) 指出:该框架的目的是为高中学生提供多种入学和毕业的方式, 进而确保学生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两者之间的有序流动。[5]

(三) 促进学生从学校教育向工作岗位的转变

改革前的教育与培训, 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是分离的, 这种模式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继续教育与培训绿皮书》 (1998年) 指出, 当前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存在这些低效性问题:缺乏连贯性和协调性;教育与培训相分离;劳动就业市场机能失调。因此, 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重建新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高中新课程将转变在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以及智育与体育上的传统分离局面;改变过去课程大纲对教育与培训的狭隘定义, 从而走向一个新的和均衡的课程体系, 推动终身学习;把重点放在课程的获取性、灵活性和可辅导性上, 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制定清晰、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实现学分转换。[6]《教育白皮书 (4) 》也指出, “继续教育与培训”旨在促进教育与培训的一体化, 加强学生的有序流动和持续进步, 这是国家资格认证框架的核心。一个成功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所提供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应该满足南非人作为一个个体或公民、一个终身学习者、一个经济建设者等多种角色的需求。不仅如此, 它还将提供国家需要且必不可少的中高级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以确保国家在21世纪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7]

(四) 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为实现高中学生在毕业后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南非高中课程改革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把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其整个课改的始终, 二是努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关于前者, 《继续教育与培训绿皮书》 (1998年) 指出: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就是促进终身学习和在职教育。同时提到, 《国家资格认证框架》以终身学习思想贯穿其整个框架, 并以此框架来保障终身学习在课程大纲中的贯彻实施。[8]关于后者, 《南非学校法案》 (1996年) 指出:新南非的学校体系将纠正过去不公正的教育政策, 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为所有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进民主社会的转换, 反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以及其他诸如歧视或偏执等一切行为。[9]

二、南非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上述课程改革目标, 南非把以学习者为中心、结果为导向的结果本位教育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 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课程结构也围绕此理念来进行组织, 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 设定学习领域

设定学习领域是为了使课程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 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学习领域的设定有利于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 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有相应的组合规则和评价标准, 以避免平行学科过多, 防止学生过早偏科。课程设置既关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关注学生经验和发展的需要。此外, 学习领域还和基础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与培训两个阶段上下衔接。南非高中课程共有8个学习领域, 即语言;艺术和文化;商业、贸易和管理学研究;工程与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物理、数学、计算机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服务。[10]

(二) 学习科目

传统的科目被认为是一种由理论、事实、描述和分析为主体组成的特定学术知识, 而没有对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给予足够关注。基于结果本位的科目综合了理论、技能、价值观, 并不断创新与发展, 是一种动态的建构过程。由此, 学科总是响应并适应新的发现和不同的经验, 包括被传统正规课程排斥在外的知识。可见, 新课程更新和扩大了传统学校课程。虽然大多数科目名称并没有改变, 但所有课程的认知范围却扩大了, 同时也更加强调对非洲历史、舞蹈、音乐等地方课程的重视和挖掘。当然, 也有一些科目名称做了变更, 主要是为了跟随国际发展趋势和反映课程最新内容。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取代了打字和排版, 信息技术取代了计算机研究, 生命科学取代了生物学, 消费研究取代了家政学。[11]另外, 新课程还强化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要求。

(三) 课程组合

南非高中课程的学习领域和科目组合规则依据《国家高级证书———国家资格认证框架 (4) 》 (2005年) 而编制。该文件规定, 高中毕业生必须从课程组合中选择至少7门课程进行学习, 即4门必修课程:2门官方语言、数学 (或数学素养) 、生活指导, 以及任意3门选修课程 (最低要求) 。学习领域和课程科目组合关系见下表。

Source:Department of Education.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urriculum (FETC) in Schools.http://www.sabceducation.com.za/VCMStatic Prod Stage/EDUCATION/Static HTML/Schools/Beyond%20The%20Classroom/Features/FET%20Curriculum/FET%20Structure/FET_curriculum.htm, 2010-05-10.

(四) 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是教学的一种预期效果, 它描述一个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后, 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上应达到的相应水平。衡量学习结果获得的标准是:学生能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创造性地工作, 同时展示出处理个人事务或社会特殊工作的能力。南非高中课程的学习结果包括7条关键性结果和5条发展性学习结果。前者希望学生能: (1) 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维、辨别和解决问题并做出有责任心的决策; (2) 作为小组、群体、组织和社区中的一员与他人一起有效地工作; (3) 负责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个人的活动; (4) 能收集、分析、组织并批判地评价信息; (5) 运用视觉、符号或语言等不同的口头或书面形式有效地交流; (6) 有效地、批判性地运用科学和技术, 对环境和他人的健康表现出责任心; (7) 认识到事物并非是孤立存在的, 从而养成用联系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后者希望学生能: (1) 运用适当的策略来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2) 作为有责任的公民参与各项活动; (3) 在文化和审美方面具有敏感性; (4) 探索教育和职业机会; (5) 发展企业管理能力。[12]

(五) 评价标准与学习大纲

评价标准是描述学习者在一个特定等级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评价标准体现了学习者在某个等级里获得学习结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学习大纲是帮助教师确定有关学习、教学和评价之间先后顺序的计划, 以确保所有学科的学习结果能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现。学习大纲建议:首先, 学校或学科组的科任教师一起为高中三个年级勾勒一个宽泛的学科框架, 以达成对学科内容的一致性理解和满足各年级持续进展的需要;其次, 从事同一个年级教学工作的科任教师需要一起努力制订一个年度工作计划, 该计划将规范具体年级科目的内容和范围的先后顺序;最后, 每个教师根据具体年级的工作计划撰写教案, 教案要反映学科课程大纲中的学习结果和评价标准, 包括学习、教学和评价活动。简言之, 一份教学大纲的设计将包括三个步骤:第一阶段, 勾勒一个大致的学科框架;第二阶段, 制订一个年度工作计划;第三阶段, 撰写教案。[13]

三、南非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

南非高中新课程自2006年在高中1年级全面实施以来还不到两轮时间, 目前还在继续进行中。回顾前期的改革历程, 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突显结果本位教育理念

推行结果本位教育 (OBE) 的课程改革模式是南非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改革前的南非高中教育实行以内容为本的课程模式,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自身的经验, 推崇讲授式、灌输式教学而忽视学生的主动体验, 看重测试与考试而忽视评价的过程性和连续性等。而结果本位教育恰好与此相反, 其核心理念如下所述。第一, 学生如果本次没有达到评价标准, 可以再次获得学习机会, 如此反复, 直到成功通过为止。所以, 不存在“永久性的失败”。第二, 结果本位教育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内容的理解, 而不仅仅是简单复制知识。第三, 结果本位教育重视知识学习的连续性。这样, 在选择学习文本时, 那些混乱的、非连续性的事实与材料就会被排斥在外。第四, 由于结果本位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 知识、技能、价值观方面都能取得成效, 因此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走上社会, 将能以较强的适应能力参与社会实际生活。[14]南非新政府正是看到了结果本位教育的优越性和适切性, 决定把它作为南非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旨在促使南非高中教育从以内容为本向以结果为本的转变。

(二) 关注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所谓教育公平, 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或原则。南非高中课程改革确保教育公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保证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其次, 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南非高中课程改革, 对确保来自不同部族、种族的子女能平等地在同一所学校入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 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南非高中课程改革从结果本位教育出发, 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的评价、各级证书的授予等, 都围绕学业结果的达成来组织, 而不以教材内容的完成和修习时间的结束来裁定, 真正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公平待遇。此外, 课程还对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人群予以照顾, 比如妇女、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

(三)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南非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 因而在高中课程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语言学习上, 南非语言委员会批准了11种官方语言, 包括布莱叶盲文和手势语, 并且这11种官方语言被当作是母语、第一附加语或第二附加语来学习和使用, 它们之间并没有主次之分。高中新课程大纲规定高中学生至少要必修2门官方语言, 最低拿到40个学分。可见, 语言在高中新课程中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和艺术与文化领域, 高中新课程强调对非洲历史、舞蹈、音乐等地方课程的重视和挖掘, 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差异性和动态性, 进而了解其他文化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在民主转型时期, 南非通过在高中新课程中融入语言文化相互尊重的内容, 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来自不同种族、民族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包容与理解, 也为这些学生日后走进社会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奠定了基础, 从而有利于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

(四) 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

南非高中新课程既强调理论、实践和反思的整合, 又强调学习结果、评价标准和课程内容的整合, 集中表现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合、课程结构或内容的整合、教育与培训的整合上。在课程结构或内容的整合上, 学习领域和科目最具代表性。整合学习领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 不仅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设计各科课程标准, 也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 从而有助于指导教师教学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合学科是力图实现传统科目只重视学术理论知识, 而忽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这些关于个人能力和情感发展的转变。结果本位教育旨在促进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融合, 以避免从学科本位的角度孤立地思考和组织课程的状况, 使学科既注重学术理论知识, 又能顾及学生个人的经验成长。很显然, 这样的学科总是能对新的发现和不同的经验作出反应, 包括没有被正规课程纳入的知识。

(五) 体现终身教育的改革取向

南非高中课程改革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特征, 在课程政策制定上, 南非从一开始就把终身教育思想确立为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之一。《继续教育与培训绿皮书》指出: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目标是促进终身学习和在职教育。同时提到, 《国家资格认证框架》以终身学习思想贯穿其整个体系, 并以《国家资格认证框架》来保障终身学习在课程大纲中的贯彻实施。[15]在课程内容设置上, 既强调基础知识的习得, 又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在于为高中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知识、能力基础。在升学与就业的协调上, 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下基础, 还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可见南非高中课程改革坚持了终身教育的改革取向。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urriculum (FETC) in Schools[EB/OL].http://www.sabceducation.com.za/VCMStaticProdStage/EDUCATION/StaticHTML/Schools/Beyond%20The%20Classroom/Fea-tures/FET%20Curriculum/FET%20Structure/FET_cur-riculum.htm, 2010-05-10.

[2]Parliament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Constitution of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Act.Government Gazette, Number 108, Government Printer, Cape Town, 1996-12-18.1243, 1247.

[3][4]Parliament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Government Gazette, Vol.401, Number 19421, Government Printer, Cape Town, 1998-12-02.851.

[5][7]Department of Education.Education White Paper 4:AProgramm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rther Education andTraining.Government Gazette, Vol.399, Number 19281, Government Printer, Pretoria, 1998-09-25.29.

[6][8][15]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pril, 1998) .Green Paper on 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http://www.info.gov.za/greenpapers/1998/furthereducation.htm, 2010-05-01.

[9]Parliament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South AfricanSchools Act.Government Gazette, Number 1867, Govern-ment Printer, Cape Town, 1996-11-15.

[10]Lague, P., Naidoo, M., &Townsend, B. (Eds) .Studyand Master English First Additional Language Teacher’sGuide Grade 1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12.

[11]Makhode, T (.May, 2005) .The National Curriculumstate-ment[EB/OL].http://www.info.gov.za/speeches/2005/05053010451002.htm, 2010-05-03.

[1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pril, 2005) .National Cur-riculum Statement Grades 10-12 (General) :LearningProgramme Guidelines (Mathematics) [EB/OL].http://www.education.gov.za/Curriculum/SUBSTATEMENTS/Mathematics.pdf, 2010-05-10.2.

[13]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7) .National Curriculumstatement Grades 10-12 (General) .Learning ProgrammeGuidelines (Life Orientation) [EB/OL].http://www.schoolnet.org.za/teach10/resources/eo/resources/curricu-lum/fet/LIFE%20ORIENTATION%20LPG%20JAN%202007.pdf, 2010-08-09.4-5.

特色改革 篇10

脱胎漆器能够成为宜春当地的“三宝”之一、扬名于全国乃至国际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用于制作脱胎漆器的必备原料之一的“夏布”,也正是盛产自宜春本地,属“三宝”中的一宝,且宜春市袁州区天台、辽市、竹亭等地又产漆,因此,宜春的脱胎漆器相比福州等地的脱胎漆器来说,占有原料上的主要优势,正是因为这样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才使得宜春脱胎漆器应运而生并且能够蓬勃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新奇、新潮的家居用品逐渐占据市场,像脱胎漆器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却开始逐渐开始走下坡路。造成这样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和阻碍了宜春脱胎漆器的发展呢?

1 制作工匠的缺乏

宜春脱胎漆器的生产具有相当复杂的制作程序,完全靠纯手工操作。一般分为制模、脱胎、上漆、抛光、装饰等几十道工序。主要材料为生漆、桐油、夏布等,制作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生漆、桐油、石膏粉等调成糊状,再均匀地抹在夏布上,然后将夏布裱在造型好的模具上,待阴干胚胎定形后,把胚胎脱下来,脱胎漆器由此得名。脱下的胚胎经过处理后,再进行油漆、抛光、装饰等几十道复杂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后抛光装饰而成。而宜春脱胎漆器与其他地方的传统漆器的工艺又有所不同。宜春脱胎漆器的装饰方法以漆刻为主,例如“线刻擦锡”就是其中一种典型代表。此种工艺为全国漆器行业独一无二的装饰方法。在制作这样的一个漆器的过程中,除了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外,其制作工艺对温度、湿度等客观条件都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且制作一件漆器最少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漆器的制作过程显得相当的枯燥和复杂。而在什么生产都机械化的现在,手工的制作方法已经成为一种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的生产方式,既跟不上产品的更新换代,又跟不上其他同类产品的高生产率,从经济效益上讲,确实存在比较落后的情况,所以导致了现在很少有人会对这种古老的纯手工的制作工艺产生兴趣,而如今在宜春城中能够得到工艺真传的工匠可谓少之又少。既然工匠都缺失了,再加上产品出产率本身又很低,能够保证生产都很困难,又从何去谈产品造型及其他方面的丰富呢?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够,又何谈市场的推广呢?

2 漆体造型的单一

我国现在的脱胎漆器以生活类和艺术欣赏类两种为主要组成部分,尤其以生活类为主。生活类脱胎漆器以瓶、碗、碟、茶盒、果盒、首饰盒、屏风等为主。而艺术欣赏类的作品却在造型上缺少了符合新时代审美的创意造型。现在我国市场上的脱胎漆器虽然花色繁复、颜色艳丽,但种类单一,整体造型呆板。由于脱胎漆器复杂的手工制作工艺以及对周边环境的苛刻的要求,制作一件漆器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工匠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过多的注意漆器制作的质量而忽视了漆器本身的造型的创意设计。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家庭软装饰的要求的提高,人们对于脱胎漆器的造型与服务的需求将开始加速增长,传统的脱胎漆器的造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我们知道瓷器也是江西的特色之一,而瓷器产业发展至今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同样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变迁遗留下来的产物,为什么瓷器产业能够经久不衰并且已经形成一种可以代表中国艺术的文化产业,而脱胎漆器却不能呢?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脱胎漆器的造型不够“艺术欣赏”,不能够完全的从“生活用品”中跳脱出来,这就直接限制了脱胎漆器的市场占有率,使得脱胎漆器只能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存在,而不能作为一种艺术品被广大受众接受。

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是考究的,如果能在造型及形式上多一些变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生活用品的范畴,则将会大大的扩大脱胎漆器的购买市场,同时推进宜春脱胎漆器的发展传承。

3 设计人员的缺乏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无非是缺少能够对漆器本身进行改变的人才。自古参与制作脱胎漆器的工匠多为学徒制,师傅仅仅一板一眼是在制作过程中传授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手法,而这就导致了工匠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根据传统的漆器的造型进行复制和模仿,而这些民间的工匠多数并没有学习过美术或者具备一定的审美常识,所以导致制作出来的漆器亘古不变,没有创新,形成了只靠工匠打天下的局面。从而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喜爱和欣赏脱胎漆器,这就阻滞了脱胎漆器的前进脚步,让脱胎漆器始终停留在一个古旧的的模式和环境中,不能适应现阶段人们的欣赏眼光。

4 解决的方法

而要解决以上的一些摆在眼前的问题,促进宜春脱胎漆器的发展,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解决的方法。

(1)宜春的脱胎漆器要重新定位出品更加具有品味的、具有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除了要积极的培养设计人员及制作工匠的创新思维,还需要在作品中加入具有宜春本土风情文化的特色,打造宜春本土的脱胎漆器品牌,统一市场,使目前市场上散乱的生产情况得到整合和规划,逐步建立独具宜春特色的脱胎漆器造型产品,把宜春脱胎漆器作为一个宜春的标志性产业推向市场。宜春市也可以通过对脱胎漆器的造型设计的重新开发,使自己成为脱胎漆器的制作和开发的新中心,通过一系列开发提高脱胎漆器生产和新的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为宜春市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

(2)宜春市在打造旅游城市的同时,脱胎漆器作为一种高档的礼品定位,应与旅游经济结合,开发出与旅游相关联的旅游礼品创意漆器,如制作一些镂空漆器,创意造型漆器、工艺漆器,甚至与宜春的另一特产———版画相结合的漆器版画,使得宜春的漆器由生活型和欣赏型漆器向旅游产品进行延伸,在推广漆器的同时推广宜春本身,构建崭新的漆器市场,并以此带动宜春的旅游经济。

(3)加强与宜春学院这样的地方性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打造出具有先进设计理念的人才。以宜春学院为依托,发挥脱胎漆器造型设计人才和基础设施的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宜春脱胎漆器的创意产品,提高宜春本土的脱胎漆器的造型设计水平。建设具有能够为脱胎漆器造型设计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漆器设计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解决部分地方性高校学生就业。

(4)以重大事件及活动为平台,通过举办全国性质的设计创意比赛来提高宜春脱胎漆器的创意设计的地位和知名度,使得宜春漆器设计以有别与传统或其他区域的新的造型面貌出现,吸引各方的关注,可以借“明月山月亮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宣传宜春的脱胎漆器等旅游文化产品。

5 结语

现如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了脱胎漆器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出台各种政策来保护和支持这种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宜春脱胎漆器作为具有宜春特色的、能够代表宜春文化的一种传统的手工工艺,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筛选下来艺术瑰宝,应该得到人们的传承和发扬,让它继续在未来的道路上散发光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宜春脱胎漆器的发展铺就好一条平坦的道路,使之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这些都需要凭借我们的努力和创新,使得宜春脱胎漆器能够立足于其他的漆器之上,形成只有宜春脱胎漆器才具备的品质和特点,能够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逐渐形成稳固的市场,为宜春甚至全国的漆器市场做一个表率,为宜春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量。

(注:此论文为市级课题《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宜春脱胎漆器的创意造型研究》之结题论文。)

摘要:宜春脱胎漆器由来已久, 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的战绩。然而宜春脱胎漆器发展至今, 却停滞不前。缺乏设计人员、制作人员、造型缺乏变化、一成不变、成为脱胎漆器的发展阻碍, 如何有效的解决眼前的这些问题, 才能够将宜春脱胎漆器带入到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呢?

关键词:脱胎漆器,造型特色,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及民间工艺美术网[EB/OL].http://www.chinacrafts.org/Handcrafts_Category/HTML/10035.html.

[2]周怀松.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C].福州市漆器研究所, 1983.

[3]陈振裕.中国古代漆器造型纹饰[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9.

[4]祝重华.漆的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

浅谈镇江医疗保障改革模式的特色 篇11

关键词:镇江;医疗保障;医保改革模式;镇江医改特色

自1994年11月18日,国务院给镇江市批下医疗保障改革试点的批文起,镇江医疗保障改革已经度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风雨20年里,镇江市靠自己摸索,一步步改进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医疗保障改革模式。作为全国医疗保障改革试点,镇江市的医疗保障改革是全国深化医疗保障改革的可靠借鉴样本。因此,本课题立足于镇江市医疗保障改革的探索工作,多角度分析镇江医疗保障改革模式的特色及实际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基于镇江市对医疗保障改革的不断探索,目前学界对镇江医疗保障改革给予积极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镇江医保探路账户改革》(2009.06.12《上海报道》)、《镇江医改,丰盈的民生追求》(2010.07.03晏培娟)、《越走越畅的“镇江医改”之路一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公立医院发展纪实》(2010.08.10《新华日报》)、《镇江医改:集团化列车驶向公益化站台》(2011.03.29孙西娇)、《医改试点:镇江“分级医疗”能否复制》(2011.05.20林培董超标)、《大医改:团购的力量》(2012.11.05《凤凰大视野》)、《大国医改》(朱幼棣)等。

但是,以上作品的观点对镇江市医疗保障改革探索工作的分析还不够全面,角度也有所片面,本研究课题以镇江市医疗保障改革的探索工作为立足点,从镇江市医疗保障体系人手,全方位分析镇江医疗保障改革工作的发展,多角度剖析其中体现的模式特色,以此为其他地区的医疗保障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镇江医疗保障改革模式的特色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向全民社会医疗保险的演变

面对广泛存在着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满足每个人的医疗保障需求并非易事。镇江市运行的统账结合的基本险于2002年建立实施,任何灵活就业人员、退休人员,甚至重大病患者都可以参保,不以人群的身份来区分险种,实现了制度设计的公平性与兼容性。

2.实行以“就诊人头”指标为核心,以“总额预算”为基础的复合式计算办法

按照镇江市的规定,医疗保障基金按一套指标考核后一揽子支付,包括均次费用、人头人次比、门诊和住院工作量、药品比例等。这一科学的医疗保障基金预算方案,促使医院不得不提高医疗质量以建立信誉,树立医院间的良性竞争,有效控制医疗保障基金的过度消费且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了“低廉的费用享受优质的服务”的医疗保障改革目标。

3.开通与上海、南京的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

2009年6月和10月,镇江市分别开通沪镇医疗保险双向异地直接结算和宁镇医疗保险双向异地直接结算,参保人在异地就医可同时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门诊和住院结算。对于改善该市人才流动环境,促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延展个人账户功能,启动家庭账户

个人二级账户的结余资金,可用为参保人自己以及其直系亲属缴纳参保费用、支付医疗费用,以及参与医保部门定点监管的健康维护项目。把个人账户资金投入预防和保健,不仅有利于较少疾病和医疗费用的产生,更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效率,分散、化解医疗风险。

5.“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模式

医疗保险投入也向社区就诊者倾斜,明确社区主要承担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重点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十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控制和管理,而像疑难杂症、手术、住院等“大病”,则由二、三级大医院承担。充分利用社区医院的地理优势,一改过去社区医院的“门可罗雀”现象,有效分配就医,解决“看病难”问题,实现社区和大医院双赢,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三、研究和分析镇江市医疗保障改革模式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公民医疗保障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众的一大焦点话题,也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镇江市作为全国医疗保障改革试点城市,其医疗保障改革发展是全国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的重要借鉴样本,是全国医疗保障改革工作的领跑者,对全国医疗保障改革进程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深入研究镇江医疗保障改革的探索工作,从中多角度分析镇江医疗保障改革的高明之处,总结20年来的经验及教训,希望为其他城市的医疗保障改革带来有用的参考。

镇江市医疗保障改革的探索工作分析与党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并且也与党提出来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照应,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除此之外,镇江市作为全国医疗保障改革试点城市,拥有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其20年的艰难探索,为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总结出宝贵的经验,为全国医疗保障改革工作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借鉴样本。因此,研究和分析鎮江市医疗保障改革的探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改革 篇12

全国各地有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有翻译课程或口译课程, 部分外语院校的翻译教学水平相当高, 不少学生毕业后能成为顶尖的翻泽人员, 从事政治、外交、高级商务会议等重要场合的翻译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面对生源差、学生学习能力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不高的局面, 如何体现出自身的优势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我认为, 高职院校开设口译课并不应盲目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标, 而是应该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涉外口头交流的需要, 课程使用较为浅易的资料, 通过进行口译快速反应、信息理解和口头表达训练, 培养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口头交际能力。高职院校在设置口译课程的时候应体现出其“应用性”和“专业性”。就“应用性”而言, 应考虑地方和社会的需求, 比如, 宁波外贸经济发达, 中小型外贸企业云集, 课程设置就应该着重在商务谈判、国际会展、商议价格等方面。说到口译, 一般认为译者应该具备百科知识, 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应该发展其专长, 体现口译课程的“专业性”。高职商务口译课程没有必要对文学、医药、科技等方方面面泛泛而谈, 而是应该集中精力加强学生掌握全面的商务知识的能力, 以满足商务、贸易方面的翻译需要。

二、课程内容

1. 商务情景

从就业情况来看, 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一般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单位, 这些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二:一是能从事公司业务工作;二是能从事企业的接待口译、产品介绍、会议口译等商务活动。我认为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可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即追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根据随从口译工作的特点, 课程涉及五大情景, 即商务接待、新产品发布会、商务旅行、国际展会和商务谈判。

2. 英语口译基本技巧

该课程采用“PMDCE”口译模式进行教学。介绍影子跟读法、口译笔记、文章复述、句子释义、话语分析、增词减词、词类转换、反译法、倒置法、数字口译、成语口译、组合与拆分、被动式、长句译法、质量评估等口译技巧。在口译技巧的安排上遵循口译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 与口译活动的客观规律相一致, 如下表所示。

三、课堂教学设计

口译课绝不仅仅是笔译课的简单重复, 更不可能是教师“满堂灌”的理论课。教师应该明确整个口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口译课应该是在教师教授学生口译技巧、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实操训练的课程, 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译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口译课堂上可以借鉴“任务型教学法”, 根据不同的主题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我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以下具体教学步骤。

1. 译前准备

教师在口译课开始阶段应让学生做一些与当天内容相关的准备。前任务阶段教师可以讲解不同专题的文化背景和口译技巧, 并应给学生提供当日“任务”的相关句型、短语和专业词汇, 让学生心里有底, 为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做好准备。

2. 现场口译

在任务环节阶段, 学生要完成专题口译训练。具体做法是, 学生根据教师在前任务阶段提供的句型和词汇, 自行设计口译场景。比如, 这次的任务是商务接待的口译训练, 那么教师就应提供与商务接待相关的词汇, 把学生分成小组, 设计一个场景, 2名学生说中文, 另外2名学生依靠短时记忆做出笔录并即时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要求学生将教师提供的词汇全部包括在对话中。

3. 译后评价

学生分组练习完毕后, 教师抽取其中一至两个小组在课堂上演示, 并进行小组互评。最后教师对口译表现进行总评, 以及对该专题的口译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四、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本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估体系, 即评估内容多元化, 评估方式多元化, 评估对象多元化, 评估主体多元化。同时结合传统的结果性或终结性评价, 采取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总评等多种评估方式, 强调对过程的重视, 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 更加看重平时的努力。

五、高职特色的自编教材

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口译教材都难以全面涵盖口译现场的各种具体情景, 难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口译训练。根据我的实际经验,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结合各种参考书籍, 归纳总结出口译技巧的各个相关主题, 在学生掌握基本口译技巧和各个专题的背景、相关词汇之后进行口译训练和实操。教师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挑选最新的口译场景实录进行分析、模仿, 这样可以避免“一本教材用到底”带给学生疲劳感和厌倦感, 使课堂生动富有变化并且与时俱进,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口译课的兴趣。

六、结语

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是一项相对较新的工作, 缺少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可供参考的教学材料。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的教学方法就离不开对学生特点, 对就业需求和口译学科特点的分析与把握, 本文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把握, 探讨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的定位, 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的教学方向和重点, 使学生真正地有所学, 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做合格的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学习情境自蠛设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12) .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研究, 2006, (1) .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王天力.口译教学构筑实践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撂讨[J].吉林教育, 2007, (1) .

上一篇:智能穿戴设备爆发下一篇:功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