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波记忆

2024-07-22

T波记忆(精选7篇)

T波记忆 篇1

T波记忆 (T wave memory) 现象, 又称为心脏记忆和T波电张性调整, 1969年由Chatterjee K最早描述, 1982年Rosenbaum最早定义[1]。这种T波改变常发生在间歇性左束支阻滞、室性早搏、右室起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预激之后。其共同特点是异常心室激动终止后, 能引起随后窦性心律时的T波改变, 而且T波改变与异常心室激动发生时的向量方向相同[2]。在临床上常遇到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后出现T波倒置, ST段压低, QT间期延长, ST-T改变可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 但是无心脏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 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检查无血管病变, 但是出现ST-T的改变会对临床医师产生“冠心病, 心肌缺血”的误诊, 而给予过度用药, 过度医疗, 给患者带来恐惧感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下面把作者在临床中见到2例快速心动过速恢复窦性心律后出现T波记忆现象的病例汇报如下, 并进行文献复习。

1 病历资料

病例1, 男, 47岁, 因“突发心慌、胸闷、头晕3 h”急诊入院。患者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 无胸痛病史。于3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头晕, 自行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10丸无缓解, 不伴黑蒙及晕厥, 无胸痛及咳嗽, 无摔倒, 急诊本院, 门诊测血压90/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脉搏弱, 脉搏150次/min, 急诊查心电图 (见图1) 提示:宽QRS波形心动过速, 心室率155次/min, 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电轴左偏, AVR导联呈q R型, 可见房室分离, 诊断为:“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收治入本科。入院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给予普罗帕酮70 mg静脉注射2次, 间隔30 min, 约50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 转律过程中心电图 (见图2) , 转律后心电图 (见图3) , 5 d之后出院前心电图 (见图4) 提示:T波倒置较复律后有所变浅。入院后反复查心肌酶谱3次 (与转律当时, 第2天, 第3天) 均提示正常。入院后查心脏彩超提示:各腔室结构大小均在正常范围内。经冠脉CT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无狭窄。

病例2, 女, 60岁, 以“突发心慌1 h”主诉入院。入院时测血压100/60 mm Hg, 脉搏细数, 患者既往体健, 无高血压, 无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 发作心慌时无胸痛, 无气短, 伴有胸闷, 无出汗, 入院后急查心电图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率188次/min (见图5) , 发作时心电图除AVR导联外其余导联出现继发性ST段下移, T波倒置, AVR导联ST段向上抬高。立即给予去乙酰毛花苷0.2 mg, 静脉缓慢注射, 约40min后转为窦性心律 (见图6) , 提示:Ⅰ、AVL导联ST段下移0.05 m V, 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 胸前V1~6导联T波双向或倒置, ST段有所下移, 之后给予地尔硫卓及酒石酸美托洛尔口服, 维持窦性心律。查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大, 余各腔室结构大小均在正常范围内, 射血分数正常。

2 讨论

T波记忆分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 取决于此前心室除极异常持续时间的长短。短期记忆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常发生在短阵室速事件之后, 而长期记忆常见于持续起搏暂停后或者预激综合征旁路消融术后, T波记忆常维持数小时至数天。多项研究提示Ito时程改变和调控Ito通道重构的分子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T波短期记忆也与缝隙连接蛋白 (Cx43) 再分布、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有关[1]。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以显著消弱T波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因T波记忆会影响心室的复极化和不应期, 从而成为诱发或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1,2]。出现T波记忆的原因为心脏在除极过程中其顺序是从心尖部至心底部, 从心内膜到心外膜, 复极时从心内外膜至心内膜, 从心尖部开始, T波的方向与主波相一致。而出现室性异常激动后复极的顺序就改变了, 心脏出现的记忆现象使异常激动时的T波仍持续一段时间, 故与窦性心律的主波方向相反。从前述病例看, 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后出现倒置加深的T波, 很容易误认为是心内膜下缺血, 从而误诊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错误。T波记忆与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还是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仔细观察会鉴别出来: (1) 一般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 心电图无ST段的抬高或者下移, J点无偏移, 无ST-T波的演变。 (2) 可以不经任何处理自行恢复正常。 (3) T波改变的极性与心脏出现异常激动时的QRS波的主波方向相一致[3]。能够正确认识T波的电张性调节对临床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T波记忆存在与疾病的相关性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是否要积极的进一步治疗还不能作出明确的答复。但认识上述特点给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证据, 指导临床医师能更准确的完成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刚.T波记忆.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3, 22 (3) :171-173.

[2]刘元生.心电图“T波记忆”发生机制的新认识.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9, 18 (3) :236.

[3]吴祥, 郑毅雄.心脏记忆现象与电张性调整性T波.心电学杂志, 1999, 18 (3) :181-185.

T波记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煤炭总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6~58)岁(38.32±12.30)岁,室速持续时间(0.5~50)分钟(22.60±15.59)。

所有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均经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无服用洋地黄和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史或已停药5个半衰期以上,排除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甲亢等器质性疾病。

1.2 入选标准

所有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手术证实。T波记忆的确定须满足以下条件[1]:(1)室速成功消融后T波的改变方向与室速时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2)T波改变时无ST段移位;(3)T波可自行恢复。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射频导管消融后均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一次,并每(2~3)天复查心电图一次,一周后每周至少一次心电图检查,直至电张调整性T波消失。最大电张调整性T波深度的测量以PR段为零电位线,选择其倒置最深的导联连续测量3个T波的深度(以mm表示),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excel 1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经成功射频消融手术后,有13例出现T波记忆现象,发生率为43.3%。所累及的导联以Ⅱ、Ⅲ、AVF为主,也可见于V3-V6导联(图1~图2),其中Ⅲ导和AVF导联的出现频率可达100%。比较Ⅱ、Ⅲ、AVF这三个导联的T波倒置深度,结果显示,T波倒置的幅度以Ⅲ导最大,其次为AVF导联,Ⅱ导最小(附表,P<0.05-0.01);将室速发作时持续的时间(分种数)与T波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天数),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837,P<0.001。

3 讨论

所谓T波记忆通常是指由于异常的心室激动导致T波改变,其后窦律恢复后T波的改变由于先前异常的QRS综合波所致。Rosenbaum等[1]把它称之为“记忆”异常的QRS向量。T波记忆最典型的特征[5,6],是当心室激动顺序改变时通过心脏激动的电张调整作用使T波极性与除极异常的QRS波群主波同向,即心室除极改变调整了心室复极化顺序。而激动顺序改变须经过一定时间反复进行一定次数的电张调整作用,电张调整性T波才能达到最大效应。当窦性节律恢复后,心脏还“记忆”着异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心电图表现持续T波倒置。

对于左室特发性室速来说,心室除极顺序异常引起的继发性T波改变掩盖了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当射频消融手术使心室除极顺序恢复正常,继发性T波改变消失,原来被掩盖的电张调整性T波即显现出来,并延续一段时间[7,8]

本文观察到的病例在经过射频消融术后一段时间内未经任何处理,倒置的T波可自行恢复正常,最短在1天内,最长在32天内。我们结果还显示,室速发作时持续的时间与T波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呈正相关。即心室除极顺序异常的持续时间越长,T波记忆的持续时间就越长。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Geller等[9]指出T波记忆是一种与钾通道相关的复极改变,并非病理性传导结果,不具有病理意义。除特发性室速外,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还可见于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人工导致的心室除极异常(如心脏起搏器)、间歇性左束支阻滞、间歇性预激及房室传导阻滞伴宽QRS波等情况[10]。

临床工作中,T波记忆需要与心动过速引起的T波改变以及其他原发疾病引起的T波改变相鉴别。最常见的是被被误认为心肌缺血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因此熟悉T波记忆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Rosenhaum MB.Electronic modulation of the T wave and cardi-ac memory.AM JCardioc,1982;50:181~213

Janse MJ,Sosunov EA,Coronel R,et al. Repolarization gradients in thecanine left ventricle before and after induction of short-term cardiac memoryCirculation,2005;112:1711~1718

李静,朱立光,刘浩.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观察。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2):179~180

姜述斌,李岚,帕尔哈提,等.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7例分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7):917~918

林加锋,杨鹏麟,林佳选,等.心室异常除极顺序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研究.心电学杂志,2007;26:197~202

Chiale PA,Pastori JD,Garro HA,et al. Reversal of primary and pseudo-primaryT wave abnormalities by ventricular pacing. A novel manifestation of cardiacmemory. 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 2010;28:23~33

Corenel R,Opthof T,Plotnikov AN,et a1.Long-term cardiac memory in caninehe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a transmuralrepolarization gradient[J].Cardiovase Res,2007;74(3):416~425

张振,刘鹏.电张调整性T波的研究现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0;8(3):238~240

Geller JC and Rosen MR.Persistent T wave changes after alteration theventricular activation sequence,new insight into cellular mechanism of “cardiacmemory”.Circulation,1993;88(12):1811~1819

室早后T波改变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06年至2007年住院病人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齐全者107例, 其中室早后T波有变化者42例, 室早后T波无变化者65例, 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采用日本产9020P心电机同步描记十二导联静态心电图和十二导动态心电24小时连续记录, 在记录期间嘱患者增加一定的运动量, 详细记录生活日志。24小时动态心电图除自动分析外均采用人工参与回放。

1.3 判断标准

室早后的一个或几个窦性激动的T波改变, 即T波可增高、减低或伴有切迹也可以是平坦、倒置或T波高低交替出现, 均判定为早搏后T波改变[1]。

2 结果

室早后T波有改变的42例中, 男性24例, 女性18例, 年龄30岁以下6例, 30~60岁22例, 60岁以上14例, 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36例 (85%) , 其中冠心病28例, 肺心病2例, 心肌炎、心肌病4例, 风心病2例, 其它6例。室早后T波无改变的65例中, 男性36例, 女性29例, 年龄30岁以下24例, 30~60岁29例, 60岁以上12例, 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51例 (78%) , 其中冠心病25例, 肺心病4例, 心肌炎、心肌病17例, 糖尿病性心脏病、风心病及甲亢性心脏病共5例, 其它14例。室早后T波改变者其运动后出现明显ST-T改变占71% (30例) , 冠心病 (80%) 。室早后T波无改变者运动后出现明显ST-T改变占29% (19例) 。两者有显著意义 (P<0.01) 。

3 讨论

有关早搏后ST-T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 有认为是由于舒张期充盈状况改变, 心动周期增长而使心室的波级增加, 长间歇之后心脏机械性冲击胸壁以及复极不同步等引起, 还有研究结果指出,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动作电位对新的周期长度发生非同步的调整所引起, 是动作电位对心率突然改变出现的滞后现象[2]。有学者认为早搏后T波改变是诊断隐性冠心病的可靠依据, 也有学者认为系电张力调整的结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有室早后T波改变的107例中发现这种T波改变可见于平静时心电图, 也可见于运动试验后。期前收缩后伴心肌复极异常主要见于心血管疾病, 可提示为器质性期前收缩, 有助于与功能性期前收缩相鉴别, 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3], 我们观察这一现象在心肌缺血病例中, 它与运动试验结果的异常密切相关, 可做为一种节约的运动试验。

摘要:目的探讨室早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以及与运动试验的关系。方法对107例住院病人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齐全者针对室早后T波有无改变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运动后ST-T改变情况与早搏后T波改变的关系。结果室早后T波有改变的42例, 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36例, 室早后T波无变化者65例, 确诊为器质性心脏51例, 室早后T波改变者其运动后出现明显ST—T改变占71% (30例) , 室早后T波无改变者其运动后出现明显ST-T改变占29% (19例)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结论从室早后T波改变与运动试验结果的密切相关性, 可将其当作一种节约的运动试验。

关键词:室早,T波改变,运动后ST-T改变

参考文献

[1]孟庆义.临床心电图学的新概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250.

[2]卢喜烈.现代动态心电图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243.

心电图T波快速改变一例 篇4

一过性波倒置常见于电张性波T改变, 或T波记忆现象[1], 以及单纯T波倒置综合症[1]和呼吸性T波改变。单纯T波倒置综合症心电图T波倒置仅见于胸导, 且T波倒置幅度<0.5mv, 但该者患者不仅T波倒置幅度>0.5mv, 而且有ST段抬高, 与该患者不符合。呼吸性T波改变仅见于两三个导联改变, 本病例是多个导联改变, 也不符合。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亦称心脏“记忆”现象, 其实质是一种电张调整作用, 多出现于电生理检查﹑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等情况。它既不同于原发性T波改变, 也不同于继发性T波改变。电张调整性T波是一种心肌电生理特性与钾离子通道有关的复极改变, 并非病理性传导结果, 其本身不提示心肌缺血表现, 可视为假性原发性T波异常。但认识它具有重要意义。因其T波倒置有逐渐恢复的特点常被误认为T波“动态变化”酷似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 应予鉴别。特别是非起搏因素所产生的电张凋整性T波改变更易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且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T波倒置未经任何处理而自行消失, 应考虑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曾有病例报道孤立性T波倒置。患者在睡眠时一个导联T波倒置, 且倒置幅度与睡眠深浅关联。睡眠浅是幅度小, 睡眠深时幅度大。最大到19mv。

本次病例用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以及孤立性T波倒置, 单纯T波倒置综合症, 呼吸性T波改变都不能充分解释。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注意不要盲目给患者下结论, 要结和患者的全身状况, 多角度考虑。目前这种现象还没有更多的解释。虽然极其少见, 但值得我们继续观察﹑探讨。

患者, 女, 34岁。于2015年3月13日因生殖助孕在院心电图室做常规心电图检查, 见图1。

结果报: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 T波倒置。同时建议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四十余分钟后, 患者心脏超声未见异常, 遂再次做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前次完全不同, 见图2, 结果报:窦性心律, 正常心电图。

关键词:心电图,T波倒置

参考文献

T波记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1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5例, 女性60例, 受试者年龄为28~69岁, 平均年龄为45.3岁。本组实验患者中伴有高血压者12例, 糖尿病者8例, 甘油三酯偏高者7例, 吸烟者9例, 酗酒者6例, 实验已排除心肺功能异常及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日本进口9130K型号的心电图测试仪对受试者进行测试, 145例受试者分别在平卧位、站立位、坐位、左侧卧位及右侧卧位下进行心电图检查, 患者在进行检查时, 应全身放松, 呼吸保持平稳。对于坐位心电图, 双腿应自然下垂, 四肢与其他部位不接触, 全身保持放松的状态[1]。

2 结果

受试者在不同体位下心电图ST段变化不明显, 受试者在左侧卧位时心电图STⅢ、V4~V6及a VF均呈下斜状态, 其值比平卧位压低0.03~0.08 m V。与平卧位的心电图进行对比, 不同体位心电图的变化主要是STⅢ、V4~V6、a VF的变化。受试者在站立时T波的变化比平卧位时明显。直立时受试者在V4、V5段的位置较平卧位压低0.06~0.1 m V, 右侧卧位在V4~V6波段较平卧位低, 受试者心电图不同体位T波变化见表1。

例次

3 讨论

心脏在跳动收缩的过程中由于心肌电流产生在前, 心肌机械收缩在后, 因此采用相关的仪器对这些心肌电流的改变进行记录, 便形成了心电图。临床上以12个不同的连接方式将10根导线进行连接记录心电图的图谱。其中包括3个标准的肢体导联图, 简称为Ⅰ、Ⅱ、Ⅲ肢体导联图, 3个简称为a VF、a VR、a VL单极体导联图及6个简称为V1~V6的单极胸壁导联图谱[2]。

心电图T波的改变代表心室复极电位发生变化, T波的改变较轻微, 在临床诊断上是不具有意义的。如果T波出现显著性的增高, 则可能代表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及高钾血症。T波出现倒置或低平时, 多见于心肌缺血、低钾血症或心肌劳损, 当T波段发生倒置明显时, 多见于左心室肥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3]。

本组患者在不同体位心电图中ST段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左侧卧位受试者在STⅢ、V4~V6、a VF段的变化比较明显, 与平卧组对比波形压低了0.03~0.08 m V。发生其变化原因可能与心脏位置发生改变有关, 也可能因为受试者身体出现某些病变的因素, 因此需要对这部分受试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进行平板运动测试, 以查明ST段出现压低的原因。

T波发生倒置、T波出现低平、平坦、双向均属于T波的改变, 原因有多种, 主要有心肌损伤、缺血、药物的影响、神经功能出现异常、电解质发生紊乱等。通过145例受试者可知体位T波的改变是属于正常的变异。体位的改变使得心电方向由在导联轴上投影的T环量环方向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T波发生改变。正常情况下, 心室T向量的指向是左下前方, 其运动的方向是与QRS环同向的, 但是T环在额面上的方向多变, 大约有70%的T向量是沿顺时针方向运行的, 但是少数向量与QRS运行的方向不一致, 与本实验中出现的体位改变引起的TⅢ、a VF、V4~V6段变化相符合。体位的改变, 使得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随之增强, 导致T波发生改变, 也可能与心脏垂位、无力体型引致的顺时针转为引起的两点综合症有关, 这是一种心肌复极与QRS-T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引起的反应。人体体位的改变会对心脏造成压力, 使得心脏植物神经受到影响, 从而引起T波的改变。研究表明, 体位改变可使心脏与胸腔的位移发生改变, 心脏与胸的距离更加贴近, 从而引起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间出现不平衡, 心肌应激性改变可引起血流量动力学出现变化, 心肌复极出现异常导致T波变化[4]。

T波低平或倒置并伴有ST段下移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 T波改变虽是心肌缺血的常见的心电图表现, 但仅以T波的改变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很容易造成误诊, 正确判断T波改变的价值, 其临床意义重大, 一次的T波异常并不代表患者出现心脏问题, 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最终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王河, 王明生, 李明昌, 等.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女性心电图T波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50) :258-259.

[2]白振岭, 闵庆旺, 王明升, 等.吲达帕胺致心电图T波改变误诊为冠心病[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5) :118-119.

[3]朱惠岩.氯化钾试验对心电图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1) :45-46.

T波记忆 篇6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T接线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力系统当中。T接线路的故障测距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T接线路的故障测距算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

文献[1]基于分布参数模型,采集三端电气量计算得到T节点电压并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故障支路,然后构造故障测距方程和辅助定位函数,通过迭代法求得故障点。文献[2]提出基于π型等值线路模型的测距算法,利用同文献[1]的方法判别故障支路,然后利用线路正序电压、电流建立一个关于故障距离的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文献[3]提出的算法基于线路的时域微分方程,利用同上的方法判断出故障支路后,离散化时域方程求得故障距离的最小二乘解。上述方法都需要同时采集三端电压、电流量,然后计算并比较T节点电压来判断故障支路,方法比较复杂,而且对信号采集提出了很高要求。在T节点附近发生故障时,比较结果不明显,容易出现错误判断故障支路的情况。

国外学者对T接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献[4]提出的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测距法需要对波速进行估计,测距可能产生较大误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T型线路故障测距新算法,该算法主要利用电流行波在线路中传输时间与传输距离的关系解决故障定位问题,主要优点为:(1)仅需要对三端电流信号采样,不需对电压信号采样,故在技术与设备上更易于实现;(2)解决了传统的阻抗法在T节点附近存在测距死区的问题;(3)测距结果不受波速影响,无需对波速进行估计,且不受故障类型、分布电容、接地电阻等因素的影响;(4)算法简单且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工程上易于实现,有良好的实用效应。

1 测距算法

1.1 T接线路行波电流分析

如图1所示三端T接线路,T为分支点,M、N、P为系统三端,长度分别为L1、L2、L3。以f1点发生短路为例,Im、Ic为f1点两侧电流行波,Ic在T点分流为In与Ip,且Ic=In+Ip。为更好地分析,将T接线系统拆分为MTN、MTP两个双端系统。

如图2所示,对M端检测到的电流行波进行分析:

当f1点发生短路时,M端测到的第一个行波为故障点产生的电流行波Im。考虑M端接收到的第二个电流行波:以0.5(L1+L2)为界,当Xmf<0.5(L1+L2)时,M端测到的第二个电流行波为Im在短路点f的反射波;否则M端测到的第二个电流行波为In在N端的反射波[5]。对于拆分后的双端系统MTP同理。于是,M端测到的第二个电流行波存在四种情况:(1)Im在故障点的反射波;(2)In在N端的反射波;(3)Ip在P端的反射波;(4)In在T节点的反射波。当短路发生在其他线路时,情况类似。用Matlab对如图1所示T接线路仿真,当f1发生短路时,M端1模量小波系数及其1模量波形如图3。

观察图3知:M端在测到初始波后,将测到复杂的电流行波,难以单纯通过图形确定其来源。

根据以上分析知,由于T接线线路的特殊性,行波将在其内部发生复杂的折射及反射。所以T接线线路发生故障时,通过反射波确定故障支路较为困难。在双端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利用反射波进行故障定位方法在T接线线路上应用起来将不再简单。

1.2 T接线线路故障支路的判定

T接线路虽然难以准确判定第二个电流行波,但三端检测到的故障初始电流行波能被可靠识别,故可利用其对故障支路进行判定。如图1所示T接线系统,tm、tn、tp分别为三端接测到的首个电流行波时间。当故障发生在f1,且仅有故障发生在f1时,有:

其中:X1为故障点到节点T的距离,X1>0。

同理,当f2处发生故障,且仅有f2发生故障时,有:

其中:X2为故障节点到节点T的距离,X2>0。

同理,当f3处发生故障,且仅有f3发生故障时,有:

其中:X3为故障节点到节点T的距离,X3>0。

显然,当式(1)成立时,故障必定在线路L1上,且X1有唯一确定的值,此时式(2)、式(3)必定不成立。同理,当式(2)成立时,式(1)、式(3)必不成立;当式(3)成立时,式(1)、式(2)不成立。故可以利用式(1)、式(2)、式(3)对T接线路进行故障支路判定。有唯一特殊情况:当故障发生在T接线处时,有X1=X2=X3=0,式(1)、式(2)、式(3)同时成立。

1.3 T接线线路故障测距

在故障支路被判定出以后,即可利用tm、tn、tp进行故障定位。以图1中f1点发生短路为例,对式(1)进行分析可得:方程有两个未知数,其中:v为电流行波传输速度;X1为L1上故障与T节点的距离;可求得X的准确值。为了减少采样及计算带来的误差,采用分别求解线路MTN,MTP短路点与T接线的距离X1a、X1b,然后求平均值的方法对故障进行定位。

对于线路MTN,易得

对于线路MTP,易得

由式(4)、(5)、(6)得:,所以L1上故障点距离M点距离Xm=L1-X1′。当故障发生在f2,f3时类似。

2 相模变换矩阵的分析

为了实现单一模量反映所有故障类型,本文利用文献[6]提出的相模变换矩阵,其原始阵为:

由文献[5]的分析可知,对故障暂态相电流进行相模变换,可以提取线模分量,其1模量和2模量均能单独反映所有类型故障,因此可以任意选取其中之一作为仿真分析对象。

3 算例仿真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算例仿真

为验证本文提出的算法,用Matlab建立一个如图1所示500 k V三端电源系统模型。对三端电流信号采样进行小波变换,并采用本文提出算法进行计算。设定仿真时间为0.05 s,采样频率为1 MHz,线路L1,L2,L3长度分别为200 km、150 km、100 km。故障起始时间为0.025 s,线路参数为:

R1=0.012 73Ω/km

R0=0.386 4Ω/km

L1=0.933 7×10-3 H/km

L0=4.126 4×10-3 H/km

C1=12.74×10-3μH/km

C0=7.751×10-3μH/km

当L3上60 km处发生故障时三端模量小波系数如图4所示。

由图测得tm、tn、tp值,利用本文提出的判据即可判断出故障支路为L3,然后利用式(3)计算得故障距离为59.887 3 km,误差为0.1%。

各种类型故障的仿真结果如表1~表4所示。

表1~表4充分表明,运用本文提出的故障支路判定算法能正确选出故障支路,其判据具有很高分辨率,且不受故障类型、故障电阻及故障位置的影响。表4说明本算法在T节点附近不存在测距死区,而传统算法在T节点附近存在7 km左右测距死区[7]。此算法保持较高的稳定度,定位误差多控制在0.1%之内,最大不超过0.4%。

3.2 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小波变换的故障测距方法不受分布电容电流、故障类型和过渡电阻影响[8],故主要考虑计算式中的影响因素。观察式(4)、(5)、(6)知,对于一确定T接线路,L1,L2,L3长度固定,测距结果仅与tm、tn、tp值有关,在采样频率为1 MHz的情况下,时间精度高,对测距结果的影响很小。考虑计算误差,以利用式(5)、(6)计算X1b为例,虽然分母中tn-tp值可能较小,但由于其分子中含同一数量级的tm-tp,所以在计算过程中不会因分母过小产生较大误差。由表1~表4可知,计算结果完全满足故障测距要求。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为超高压T型输电线路进行精确故障定位的算法,通过全面的理论分析与Matlab仿真证明:该算法简单精确,满足故障测距的要求,适合在电力系统中使用。

摘要:针对当前多分支线路故障测距中方法较复杂,精确度不够高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T型输电线路精确故障定位算法。该算法利用电流行波到达T接线三端时间差与故障点距离T接线三端长度差的关系,只需初始行波电流信息即可确定故障支路,并对故障定位。在T节点附近不存在故障测距死区,且不受故障类型、分布电容、行波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大量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精确,能够满足故障定位的要求。

T波记忆 篇7

一、明确有关心肌缺血的几个概念

这里的“心肌缺血”是个模糊概念, 不能代表冠心病, 但又与冠心病有一定的联系, 其临床意义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观察ST段及T波的变化。

冠状动脉缺血主要影响心室的复极过程, 心电图表现为ST-T改变, 而对除极过程即QRS波群一般影响不大。因此, 判断是否具有心肌缺血, 心电图主要观察ST段及T波的变化。

2. 急、慢性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相似。

心肌缺血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其病理上的区别很大。但在心电图表现上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和不确定性。

3. 原发性与继发性心肌缺血病因不同。

心肌缺血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情况;由心脏冠状动脉本身狭窄的原因造成的心肌供血不足称原发性心肌缺血, 而由冠状动脉以外的原因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称为继发性心肌缺血。

4. 高血压致心肌缺血可逆。

由心室除极的改变进而影响了复极, 导致发生的ST-T改变称为继发性心肌缺血。心肌劳损也属于继发性心肌缺血的一种。我们在第十讲中提到高血压导致心肌肥厚与心腔扩张, 这种心肌体积虽然加大, 但其内部的营养血管并不增多, 势必导致心肌边缘部分缺血。而此时冠状动脉本身不一定有问题。这种继发性心肌缺血是可逆的, 如果心室肥厚能够逆转, 这种“心肌缺血”也可以恢复。

5.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不唯一。

特别指出,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并非冠心病所特有。任何心脏病及许多病理现象都可以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比如, 心动过速时, 由于心跳加快, 心室舒张期缩短而导致继发性供血不足, 心电图表现为ST-T改变;再比如, 束支传导阻滞时, 心室除极的方向及顺序发生了改变而导致了复极异常, 心电图也表现为S T-T改变。

6. 冠心病与心肌缺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注意冠心病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既有联系又不能相互替代。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其本质是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慢性狭窄或急性堵塞, 最终引起心肌急性或慢性缺血、急性梗死又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或坏死。冠心病其典型的临床类型为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永久的或一过性的病理改变。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种, 慢性心肌缺血通常为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表现。本讲主要介绍慢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注意这一改变是非特异性的, 可以由于冠心病引起, 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重要的是结合临床特征加以分析。至于冠心病的另两大类型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将在以后四讲中提及。

二、心肌缺血与T波改变

如前所述, 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室复极的改变, 即ST-T改变。有时也可以影响到心室除极, 即QRS波群的改变。T波改变可分为T波低平、T波双相、T波倒置和T波高尖, 以及T V5 (6)

1. T波低平。

T波低平是指以R为主的导联T波高度低于同一导联R波高度的1/10 (见图12-1) , 但Ⅲ导联和AVL导联不包括在内。

2. T波双相。

T波双相可分为负正双相和正负双相 (见图12-2) 。正负型T波双相似乎更具有病理意义。1982年Wellens曾提出胸导联T波终末部分倒置提示前降支近端严重病变。持续性的T波双相常为非特异性地改变, 它的意义要结合临床。

3. T波倒置。

以R为主导联, T波必须直立, 不允许倒置。V3导联T波通常直立, 但也可双相, 若V3导联T波倒置, 深度不应超过0.4 0 m V。但若V1、V2导联T波直立, V3以后导联 (包括V3) 不允许倒置。T波倒置从病理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常表现为原发性T波倒置;从心电图形态学上可分浅倒置和深倒置 (见图12-3a、b) 。通常浅倒置T波与继发性T波倒置相联系, 而深倒置T波与原发性T波倒置相关性强。注意T波倒置的深浅只是视觉形态上的区分, 并无具体数值作为界限。在所有的T波倒置中“冠状T波”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最大, 其他形态的T波倒置以非特异性心电图改变为主。

“冠状T”又称“箭头T”, 是指T波深倒置呈等腰三角形, 倒置的T波两肢对称, 中间夹角≤60°, 像箭头一样 (见图12-4及12-2) 。“冠状T”通常为慢性或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动态改变的“冠状T”为急性心肌缺血表现, 而持续不变的“冠状T”可能为原发性慢性心肌缺血, 也可能为继发性心肌缺血, 如原发性心肌病、特别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心电图改变。

(本图显示胸前导联V2~V6 T波深倒置, 其中V3、V4为典型的“冠状T波”, 两肢对称, 夹角像箭头样≤60°)

4. T波高尖。

T波高尖通常指T波高于同一导联的R波, 同时顶部尖锐。也有专家认为, 胸导联T波>1.0mV、肢体导联T波>0.5 m V也称为T波高尖。T波高尖可能是一种正常的变异, 也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T波高尖常见于高血钾、早期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损伤期, 而慢性心肌缺血引起的T波高尖少见。

5.

有时V5 (6) 的T波并未倒置, 只是低平, 看似意义不大, 但如果同时V1的T波高耸, 即出现所谓的TV5 (6)

6. U波倒置。

正常情况下, U波与T波方向一致, 但如前面的T波直立, 后面的U波倒置, 称为U波倒置。U波倒置的意义比较大, 常与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有关。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时, 如出现直立的U波变成倒置的U波, 应高度怀疑冠心病心肌缺血。此外, U波倒置还可见于继发性心肌缺血, 特别是高血压心肌肥厚、先天性心脏病、脑卒中等。

(本图显示V5 (6) 的T波不低于同导联1/10 R波, 似乎没有问题, 但V1 T波高耸, 明显的TV5 (6)

[本讲小结]

1.心肌缺血与ST-T改变本身是两个模糊概念,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冠状动脉缺血主要影响心室的复极过程, 心电图表现为原发性S T-T改变, 这种改变的阳性率不足5 0%。

3.缺血性T波改变主要表现为T波低平、T波双相、T波倒置。

4.在T波改变中“冠状T”对诊断心肌缺血意义很大。5.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并非冠心病所特有, 任何心脏病及许多病理现象、甚至健康人也可出现无动态改变的类似心肌缺血心电图。

[思考题]

51.什么叫T波改变?

52.什么叫“冠状T”?有何临床意义?

上一篇:铁路客运专线物资管理下一篇:装备基础理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