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源泉

2024-09-16

精神源泉(精选8篇)

精神源泉 篇1

20世纪以来,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家们努力追求, 突破以至完全摆脱西方写实美术的传统, 强调并表现他们的主观精神和对艺术形式方面的种种探索和研究。也许,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圆环, 往往最成熟与最幼稚的两端恰好可以焊接在一处。即最好的儿童画与绘画大师们的作品最为接近。从创作心态来说现代派绘画大师都进入了一种与儿童一样轻松忘我的自由境界, 从而来寻求绘画艺术的真谛。

回首西方绘画艺术历史, 19世纪中后期, 20世纪的艺术家们为了更加清醒认识自己, 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 从而摆脱世俗种种价值形态的羁绊, 他们努力突破以至否定西方写实绘画的传统, 他们不再对自然物态进行单一的“模仿”、“再现”, 徘徊不前, 而是着重表现他们自己的主观精神和对艺术形式方面的种种探索。

波德莱尔说:“绘画是一种展现, 一种神奇的活动, 在这方面, 我们若能查看一下儿童的灵魂就好了”、“天才是有意重获的童年”。 (1) 但是, 在艺术活动中, 我们从未正视儿童作为创造性主体的真实存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为自己加进蓝色光环的人类艺术彩链上, 有一个被遗失的光环, 同样传达着艺术之为艺术不朽精神, 它的持有者就是——儿童。

儿童画以心灵智慧之法, 画万事万物之相;同时又以万事万物之相表达自己的心境, 此时他们的心灵与万物是相通的。在他们的画中充盈着居于逻辑理性之上的丰富想象, 它无拘无束地否认着雷同, 与心灵相伴, 肆意飞舞。如同游戏与梦的自由, 这种想象所具有的超然包含了无数可能的实现与选择。无论是何种文化形态中的孩子, 无论居住城市或乡村, 聪慧或笨拙, 用材优或劣, 画在何处, 我们所见的总是超出我们所能想象范围中的充满儿童天真、直觉、想象力的画面。孩子手中的一块颜色、一根线条、一片涂鸦、一团被捏过的泥, 都起于感官直觉, 止于他们认为最完好愉悦的瞬间。不要以为孩子的无意识是一种无助, 对于创造, 他们无须分析, 已有最果断的选择。他们忠实于自我的直觉, 漫游在感性的天堂。

正如凡高所说:“艺术, 这就是人被加到自然里去, 这自然是他解放出来的;这现实, 这真理, 却具备着一层艺术家在那里面表达出来的意义, 即使他画的是瓦片、矿石、冰块或一个桥拱……那宝贵的呈到光明里来的珍珠, 即人的心灵。” (2) 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开启心灵的窗户, 以心灵来关照, 体现着无限的宇宙, 从而来创造无穷无尽的艺术境界。艺术家更多的是赋予绘画作品精神状态。他们审美的反应和心灵的震颤表明艺术的创造同心灵的律动是紧密相连的, 没有发之内心深处心灵的律动, 便不会有情感的激发, 而情感又是绘画根本。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都基于一定情感之上。只有通过内心情感的体验和认识, 才能在自我的潜意识中形成新的意念, 然后通过绘画中的视觉形态要素构成新序列关系, 从而表现艺术家们所认识到的“真实世界”。

高更不仅也希望自己“像儿童那样”绘画, 而且还呼吁现代艺术家们“在给世界标上原始头衔之前先作为人来学做原始人”, (3) 这表达了他对原始生活状态的崇尚。

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中唤醒心灵原初的卢梭, 抽象主义的康定斯基与形式共嬉马蒂斯和米罗的童年节奏等等, 这些艺术家们对儿童艺术的推崇与模仿直接反映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中。即西方现代艺术家与儿童艺术性灵的合奏。在卢梭画中的世界, 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充满神秘莫测的梦幻之乡, 是一个无法用理性来阐释的谜。例如他的作品《睡着的吉普赛姑娘》、《我本人·肖像·风景》、《梦》、《村中散步》等等。这些作品中的谜或是月夜, 或是正午, 或是某一难以确定的时刻, 人与兽在自然世界中突然相遇, 狮子与吉普赛女郎, 花豹与黑人, 隐藏在一片热带森林中的人类窥视。原始与现代, 儿童般的天真与神秘, 在这位艺术家稚拙的作品中和谐并存。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之一米罗的艺术就是对现实的超越;穿过成人的功利主义, 找回孩提时代的天真;抛弃文明的一本正经, 归于自然而然的原始生命。米罗始终具有孩子的童心, 活动在幻想的空间, 和地球、银河、北极光、飞禽走兽、海底与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玩耍嬉戏, 他的艺术创作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画中往往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 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

现代主义大师们的艺术观念用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就是感情”。儿童绘画艺术所具有的魅力也正是赋予了这些作品更多的真挚无私的情感。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根扎在文明与智慧的起始处, 但是大师们是深入了解之后, 把这些东西一概省略。儿童是出于无知, 而大师们的艺术正是向着这两个看似完全对立的方向的极度拓展。“老练”的“天真”, “天真”的“老练”, 二者都是有意为之, 难得的是有意为之达到天作之合的程度。我们由此可发现艺术时代中最有活力的人物或流派, 似乎都在儿童身上获取一次次重生的力量, 人性初始的光芒使他们不朽。

参考文献

[1]粒子:《世界名画中的绘画语言》,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2]、[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 1986年版。

[1]郁沅、倪进著:《感应美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版。

[2]张怀林著:《世界美术史简明手册》,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3]《论艺术的精神》康定斯基著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现代艺术》, 四川文联与美协联办, 2002年版。

精神源泉 篇2

一、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在政治理论上要保持清醒。这是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首要条件,其核心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解决好信、知、行的问题。其一是信。就是要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坚信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二是知。从哲学上讲,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同样,感知到的东西能够进一步加深其理解。我们要在思想理论上真正弄清为什么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或倒回封建社会。无论当今世界风云怎样变化,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其三是行。行,就是要带头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带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好党的组织、塑造好自己形象,要自觉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积极拥护和支持改革。

二、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在思想道德上要加强修养。思想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共产党员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必须切实解决好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懂得为谁当官,为谁服务,怎样用权的基本道理。否则,就不可能科学地对待人生,就会在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下丧失崇高的人生追求,难以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限,难以抵御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侵蚀。

三、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在工作能力上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就是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素养和本事。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一个统兵者的要求是智勇双全,如果有勇无谋必然要吃败仗。在和平年代,能力低下也必然政绩平平,或者造成损失,失去威信。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强、水平高,也来源于共产党员的素质过硬。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无论从事哪种工作,都必须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否则,既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的知识面越丰富,业务素质和本领越强,为人民服务的贡献也就越大。我们一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的竞争”、“素质的较量”就越加显现。共产党员置身于这样的时代,若没有真本事,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又怎么能说得上带领群众坚持其先进性呢?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清形势,正视困难,站在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二要树立精益求精的精神。业务精,是履行本职职责、完成好各项任务的必备条件。常言道,熟能生巧,业务不精哪能做好本职工作?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创一流工作、出一流业绩,就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三要确立创新意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千变万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就不能安于现状,墨守陈规。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四、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自觉做廉洁自律的模范。要保证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可靠,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接受党组织的监督,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要严格自律,时时警戒。我们坚持高质量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我们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群众监督,群策群力,从街道整个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做好政务公开工作,要以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反腐倡廉的要求,着力解决好党组织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打牢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要把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利益观。突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这一主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党纪党规的教育、党的政策方面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牢记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要怀律己之心,确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要突出抓好对年轻干部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坚定信念,发扬优良传统,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经受住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做廉洁自律的模范。

五、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必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是坚定党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基本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共产党员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党先进性的要求,不仅是党员就群众而言的先进性,而且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统领整个社会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之先的先进性。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是我们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首先要着眼形势发展变化和党的先锋队性质的要求,不断增强“先进性”的思想意识。其次要着眼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进步,不断提高“先进性”的能力素质。再次,要着眼形成良性机制,不断完善“先进性”的制度保障。最后,要做好本职工作,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站在本职岗位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把是否做好本职工作,是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衡量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是否先进性的标准。

精神源泉 篇3

1587年建成的玫瑰剧院,是泰晤士河畔的第一座剧院,更是莎士比亚走向世界的发端。当年的玫瑰剧院,如今只剩下了沉没在泰晤士河水下的一片遗址,被一圈红色的指示灯标示出来,供人们缅怀它当年的辉煌。

走近玫瑰剧院, 窄窄的木门边有一个不大的牌匾,上面写着“玫瑰剧院———泰晤士河岸边第一座剧院”。志愿者们在这个遗址边搭起了一个廊台,这里有固定的小型演出,旨在募集足够的资金,使玫瑰剧院能重新焕发生机。

与玫瑰剧院的落寞相反, 距其百米之遥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保存完好, 是现在伦敦人流量最大、最为著名的剧院之一。这里完整地保留了16世纪的剧场形式,没有采用任何现代剧场技术:没有麦克风,没有LED的布景,没有绚丽的舞台灯光;有的只是身着戏服的演员和简单的道具。剧院常年于下午上演着莎士比亚的戏剧。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 没有什么比莎士比亚更让他们相信语言与文学的力量。传承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一种文化雕刻,随着一代一代英国人的打磨与呵护,莎士比亚与他的作品会保持着它晶莹剔透的光泽, 更久远地流传下去。

从伦敦出发, 经过一路一望无际的碧草和童话般的村屋,不到两个小时就抵达了地图上距离伦敦180公里的莎翁诞生地———斯特拉福。据说,英国叫这个名字的地方很多,所以,这里全称叫“亚温河上游的斯特拉福”。

小镇的城边有一个面积很大的运河公园,公园主要由水和绿地组成,那大片大片的绿地,那蜿蜒的河水,让人忙碌的身心顿时有安寄下来的意念。绿草上,小河边,到处都是悠闲的游人,或躺或卧,空气中流淌着浪漫的气息。

小镇与莎士比亚有关的地方有三处: 一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这是一座二层木架构小楼,莎士比亚1616年去世之后,痴迷其作品的人便开始造访此镇。1847年,政府通过公共募款活动, 买下了莎翁出生时的这座宅邸,从此,这里便成为献给这位英国最伟大剧作家的文学圣地。

二是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剧院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所有, 因设在莎士比亚故居而享有盛名。该剧团自1961年成立以来, 便将莎士比亚所有的剧本都搬上了舞台, 每台莎士比亚的剧目都是在此地首演后才在伦敦上演。

三是圣三一教堂。这里是莎士比亚接受洗礼和最后举行葬礼的地方。

师爱——教育的源泉 篇4

记得我刚接手一个五年级的班时, 课堂上有很多学生都不举手发言, 无论怎样调动都收效甚微, 这和以往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班有很大的反差。通过私下里与学生们亲近、交流, 我得知学生们有的是因为害怕说错不敢举手, 有的是因为听课时总爱溜号才不敢举手。于是, 我便与学生们真诚地谈了我的看法:“老师认为, 只要你上课能认真听讲, 积极发言, 就是最棒的, 回答的对与错并不重要, 老师看重的是你们的学习态度, 态度才能决定一切。在我眼中你们都是优秀的孩子, 我们班里没有差生!”从那以后, 我对课上踊跃发言的同学大加表扬, 对学生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渐渐地, 班级中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的场面。因为孩子们有了自信,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都名列前茅。

十七年中, 我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 关怀备至, 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学生们最知心的朋友。我蹲下身来与他们交流, 认真倾听他们说话, 敏感地捕捉他们的问题, 耐心解决他们的疑问。久而久之, 师生间的信任就慢慢地培养起来了。每次出差, 我都会收到孩子们思念的短信:“老师, 您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都想您了!”“老师, 你放心吧!我们在学校都很听话, 没给您丢脸!这周所有的流动红旗我们又都得到了, 你高兴吧!”“老师, 您快点回来吧!我们都着急了!”回来时, 孩子们见到我时就会涌入我的怀中, 好似久别重逢的亲人, 就连班上最调皮的男生也会高兴地说:“老师, 你终于回来了!”我便风趣地说:“是不是想我了呀?”他便不好意思地说:“嗯。”这样的话虽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但我听来却是最动人的欢迎词。

班上有个小男孩, 曾是学校“赫赫有名”的人物, 提起他, 没有一个老师不感到头疼。在五年级分班时, 他分到了我的班级, 当时的成绩是英语5分, 数学58分, 语文19分。接班的第一堂课我就发现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他的厌学与叛逆, 我在前面讲课, 他就在座位上随便讲话, 我叫他起来回答问题, 他就说:“我不会呀!”我鼓励他说:“你刚才说得很好呀!”可他竟然会说:“那你既然听见了还让我站起来说干嘛?你想累死我呀!”我让他写字时, 他又会说:“我不用写, 写字太累了, 看会不就行了。”可一考生字时, 他又是一个也写不上。在对付老师时他的反应很敏捷, 但在学习上他很懒惰, 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在劳动中更是不干活还要制造事端。可是我一直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我努力, 用真心去关爱他, 就不相信感化不了他。我与他的家长交流, 了解他在家的表现, 私下里经常找他聊天, 无论他怎么叛逆, 我都是很耐心地对待他。只要他有了点滴的变化, 我就会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他, 淡化他的缺点, 关注他的优点。有一次, 他爸爸打电话来说:“李老师, 看来我儿子有救了!他最近回家总是提起你, 说你从来不打学生, 他气你, 你还是对他很好!他很喜欢你!”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我也看到了希望, 之后的日子我更加地关爱他, 帮助他, 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我的耐心帮助下, 他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 从对学习不闻不问, 到主动找老师请教, 变化非常大。家长也向我报喜, 说孩子变了, 回家知道写作业了, 也能拿起书本看了。其实作为老师, 我更感欣慰。这两年里他的变化是最大的, 不仅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数学成绩一直保持在九十几分, 语文也能在八十分左右, 而且还有了责任心, 能关心班级的事情了。他的家长总在说:“孩子能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是他的福气, 无论到什么时候, 我们全家都不会忘记您对他多于其他孩子几十倍的付出, 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机会来报答您!”就在毕业考试结束后的一天, 我接到了他的电话:“老师, 你什么时候有空, 我能去看看你吗?”要知道一个处在边缘的学生, 你拉他一把, 可能改变他一生的命运啊!

一转眼, 孩子们毕业的时刻到了, 最后一节课的铃声响了, 这意味着他们的小学生活结束了, 我的工作也告一段落。铃声过后, 孩子们没有动, 他们说:“老师, 今天我们想晚点放学可以吗?我们想和您多待一会儿!”孩子们在沉默片刻后就渐渐地抽泣起来, 声音也是越来越大, 他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 都放声大哭起来。几个孩子跑到前面紧紧地抱着我, 边哭边说:“李老师, 我们不想离开您!我们舍不得您!以后我们就不能总和您在一起了, 怎么办呀!”此时此刻, 我与孩子们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不舍与留恋。孩子们有序地站着排走到我面前, 与我紧紧相拥, 哭着说:“老师, 我爱您!我舍不离开您!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的!”“老师, 我一定会回来看您的!”“老师, 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您!老师, 您以后也要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 别太累了!”……我知道孩子说出的这一声声话语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 都是他们给予我最好的离别礼物。这份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这一感人至深的离别场面, 是我们彼此终生难忘的时刻。

教师幸福的源泉 篇5

具体来说, 教师的幸福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教育是教师的生命, 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 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把学生从“生物人”提升为“社会人”、从较低的水平提升至较高的水平, 这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的幸福也正体现在对这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肩负上。教育教学过程成了师生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 在共识、共鸣、共志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宣讲自己的信念, 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灵, 诉说自己的体会。此时, 教师的教成了学生的需要、向往;而学生的学, 则成了教师的期待、目的。

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事业是一种基于生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成长的事业, 教师职业的特殊就在于它天天要跟成长中的人进行富有教育价值的交往与对话, 它见证着、影响着、推动着人的生命成长。而作为教育承担者的教师是情感的培育师.是精神的守护神, 是意志的砥砺石, 是人格的构建者。

教师, 谆谆善谚, 守望的是讲台, 放飞的是希望, 播种的是知识, 收获的是未来。

教师最大的幸福, 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 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至的快乐。

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怯乐, 是创造出值得崇秆的学生”。徐特立也说:“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 你越教就越热爱白已的事业。当你看到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 为社会作出贡献时, 你会多么高兴呀!”

教师从自己独特的工作对象———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进而本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学业进步、道德成长、个性萌发, 桃李满天下, 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陶行知:“……我们做教师的人, 必须天天学习, 天天进行再教育, 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通过专业训练、获得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能够专业自主, 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 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发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师教育能力的强, 而且还是教师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 而发展本身就能带给人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寸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教师能否获得职业幸福感需要一种能力, 需要职业境界, 这就依赖于教师是否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是否树立“教师即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教师的幸福来自善好的学校生活。所谓善好的学校生活, 有两个评尺度, 一个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尺度, 即所谓“善”;另一个是个人自我评价尺度, 即所谓“好”。就是:

善的生活, 即体面的、有尊严的、负责任的生活;精神高贵和优越的生活, 正直与光明的生活, 富于德性的生活, 充满了同情与关爱的生活。而好的生活是能够感受到惬意与轻松、感受判内心的充实与和谱、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善好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 是一种“不感、不忧、不惧”的生活。

善好的学校生活既能保证教师内心的无限认同, 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 又能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 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

追问教育智慧的源泉 篇6

对于教育智慧,有人说是指一种态度,它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善良感,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有人将之指向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等待”,容许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恢复到常态心理,来接受、建构新的知识,而并不是让一些所谓的好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听普通教师与大师们的课,大师们的课往往更能吸引我们的眼球。大师们平中见奇、闪耀着许多亮点的课,用教师们的话说有看头、有品头。这教育上的大小智慧,恐怕是与“道行”的深浅分不开的。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工作了十几年难道“道行”还不够深吗?其实,“道行”不是仅以工作年限论深浅,而是凭积累论深厚。一个善于从理论与实践中积累的人,他的教育智慧与日俱增。相对来说,理论积累就是要善于从教育期刊中学习,广布根须,向一切有利于改造我们理念的人或书籍学习。仅仅读了还不够,我们还要善于让阅读在笔尖行走,善于做读书摘抄,善于写心得,留下记忆的痕迹。而实践积累,则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能有反思,写下教育教学中的碎片。不仅自己的,他人的反思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记下来。如此坚持数年,教育智慧怎能不与日俱增呢?

有了积累,有了积淀,便会有对问题的思考。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我们便会对教育教学上的小事件、小细节敏感起来。也因为有了思考,我们才会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发生质的转变。让我们来听一个真实的教育小故事吧。

教室墙角边有几盆不起眼的花,花朵干枯,只剩下一根茎;叶子黄黄的,耷拉在盆沿。看上去,这几盆花已经是“人老珠黄”、奄奄一息了。一天,它竟引起一个名叫鲁瑶的孩子的注意。下课时,她怯生生地向老师说要带一盆花回家去。老师很惊讶,这盆属于班集体的花怎么会给你呢?孩子为何要花的问号一直挥之不去。第二天,老师问这位女孩。女孩说:“老师,您看这盆花挺可怜的,我把它养好了,明年春天再送到班里来。”一句“挺可怜的”话,激起了教师心灵强烈的震颤。这孩子多富有同情心呀!假如我们每个孩子连花儿、草儿都那样关爱,长大后必然会对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关爱。第二年春天,经过孩子们精心侍弄的一盆盆花儿又重新绽放在教室里。

那位送花给孩子们的教师便是我。对此,我感悟到:只有学生具有了人性的时候,我们的读、写、算才显得重要。由学生对花的爱怜,拨动了我对教育之爱的理解。事件虽小,却一直影响着我的教育历程。它时时提醒我从儿童视角去思考,用爱去解释教育教学上的小事件,在教育生活中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篇7

一.观察现实生活, 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观察是获得信息和写作素材的途径。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 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 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 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 营业员服务周到, 教师关心热爱学生, 爷爷奶奶勤劳俭朴, 叔叔阿姨尊老爱幼, 同学之间友爱互助……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通过观察, 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要有目的把学生带入生活,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抓住事物的特点。有一次写作文《记一处景物》, 我先带学生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 观察周围景物静态和动态, 感受大自然的可爱。坐在河岸上, 我指导学生观察天空是怎样的?河水有怎样的声音?河里的鱼儿是怎样活动的.....同学们经过我这一指导, 观察、体验后就畅所欲言。结果, 这次作文, 同学们都能做到内容真实具体, 有真情实感, 中心较为突出。在实践过程中, 我还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时……引导学生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二.真情体验, 亮相生活舞台

1、发挥想象, 设计生活。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 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应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设计人物角色: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工人、农民……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成果。设计班队活动:怎样才能把班队活动搞得更富有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 我让学生出谋划策, 大胆想象。于是从主题到形式, 从内容到过程, 一份份活动方案充满童趣而又新颖别致。另外, 我还让学生设计班级园地、设计报刊、设计服装、设计家具……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 成为全面发展的“小能人”。而且这一过程让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这样写起作文来就不会再言而无物了。

2、创设情境, 展示才华。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 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 深化作文主题。如此进行写人作文训练时, 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那么在作文前如果我们能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 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去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 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产生作文兴趣, 又可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在记事方面我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 利用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世界之最报道”……平时组织学生郊游, 参观工厂、深入农村……让学生自办活动“周末大家乐”“早晨新闻发布会”……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 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 才华得到展示, 表现力得到提高。如写《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 有的学生写到了家庭音乐会, 只提到了爸爸、妈妈表演了合唱, “我”表演了舞蹈, 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缺乏细腻的刻画, 轻描淡写, 不能更好地突出中心。为此, 请两位同学表演过程, 情景就活生生地显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写起来就具体生动了。

创设情境进行体验习作, 以观察为基础, 以激发兴趣、扎实训练为核心, 把学生独立的个性融于语言文字之中, 是进行作文指导的好途径。个性独立、主体真实, 正是作文教学的崇高追求!

让体验打开习作源泉 篇8

一、走进自然, 有感而发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1要求学生为春游去哪里活动写一篇建议。课前, 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 竟然发现这些孩子对家乡了解甚少, 也难怪, 现在的孩子课余生活十分枯燥, 没有太多的玩伴, 平时大多时间在电视电脑前度过, 班级中竟有学生从来没有春游过。这种状况下, 学生怎么写得出建议?于是, 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带学生们春游去, 地点是家乡的田野。孩子们像小鸟似的飞了出去, 像第一次看到田野一样兴奋, 天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田野竟也是陌生的, 是谁让他们远离了自然, 脱离了生活?

孩子们三三两两, 边走边看, 有的蹲下身子摸摸小草, 闻闻花香;有的采来不同的叶子, 饶有兴趣地比较;有的在给不知名的花草起名字;不少男孩子开始捉小虫子玩。碧草、蓝天、绿树、白云……此时的孩子们完全融入了自然, 他们在快乐地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亲身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捕捉着许多习作的信息。

在这次春游后, 学生作文中的景物一下子活了, 有了灵性。看徐莹笔下的柳树:几棵柳树正在河边梳洗长长的秀发, 洗得碧绿碧绿的, 那柳枝纤细而柔软, 像瀑布一泻而下, 在微风的吹拂下摆动腰肢。近看, 那柳芽像绿星星挂满枝头, 在柳枝上荡着秋千, 可爱极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流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才能打开习作的源泉, 如果没有这次游玩的经历, 怎能有“活水”而来呢?

二、玩中体验, 快乐作文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在玩中, 他们可以无拘无束, 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体验着独特的感受, 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有血有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4要求学生做一次实验, 边观察边记录, 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于是, 我组织全班学生在课堂中一起做一次实验, 那就是到操场上做“考验蚂蚁”的实验。

为了做好这次实验, 课前, 师生一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每个学生带几颗樟脑球, 老师事先在操场的一角放几处果皮果肉, 将蚂蚁吸引过来。实验要开始了, 我先介绍了实验的方法, 那就是用樟脑球在蚂蚁周围划线, 看蚂蚁有什么反应, 关于要认真观察之类的话根本不需要讲, 孩子们已经兴奋不已, 在去往操场的路上,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来到操场后, 将学生分组, 有序地到指定的地方合作进行实验。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 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实验, 有用樟脑球画横线的, 有画三角形的, 有画圆圈却留个缺口的, 有画粗细不同的线考验蚂蚁的, 甚至后来有两组学生寻找健壮的蚂蚁进行越线比赛, 捧着那只冠军蚂蚁欢呼雀跃。他们不仅在实验也在交流, 有学生说:“这只蚂蚁营养不良, 越了两条线就没力气了。”有说:“蚂蚁有聪明和笨的, 笨的就是不知道回头找路。”那边说:“嗨!蚂蚁真灵, 一遇到樟脑球划过的地方就回头了。”这边说:“我发现了, 蚂蚁最怕樟脑球呢。”……孩子们热热闹闹, 忙得不亦乐乎, 回到教室, 连最怕写作文的学生都“唰唰唰”地写个不停。

在这次习作中, 我并没有作太多指导, 但学生的作文却妙语连珠, 生动有趣, 一挥而就, 作文后还在饶有兴趣地谈论, 这样的作文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三、亲身经历, 真情表达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真挚的感情哪里来?亲身体验是源泉之一。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7的指导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种体验活动:让全班学生做一次盲人。为了便于指导, 就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集体体验。首先就地取材, 让学生用自己的红领巾蒙上眼睛, 按次序从座位上出发, 走出教室后门, 摸到教室前门进来, 再走到讲台上拿粉笔, 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最后回到座位上。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除了自己做盲人时蒙上眼睛, 其他时候认真观察。一开始, 学生们以为很简单, 兴奋不已, 但蒙上眼睛后, 便变得安静下来。有的学生开始很自信, 大步向前走, 但很快就吃了亏;有的学生显得十分谨慎, 一步一步地向前摸索着;有的学生紧张得不敢出声。就这样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地完成了这次体验, 留下一黑板歪歪扭扭、大大小小、相互重叠的名字。学生们一拿下红领巾就炸开了锅, 大声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 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在争着抢着说。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 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 我有说话的愿望, 便想倾吐, 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

在这次的习作中, 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都很精彩, 没有一句虚假的表达。有的学生写道:我紧张得不敢呼吸, 每跨一步就好像要掉进万丈深渊, 真想把红领巾拿下, 又怕同学们笑话。有的写道:黑板被我们写成了大花脸, 我睁大眼睛寻找我的名字, 好不容易在一大推笔画里找到了它的影子。唉, 做盲人真痛苦呀!

上一篇:中学英语教学简论下一篇:岭南传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