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简论

2024-09-16

中学英语教学简论(共12篇)

中学英语教学简论 篇1

一、课前教学“热身”

体育活动有热身一词,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将之引进, 称之为“Warming up”, 在课前有一个人认知过程。它的作用是拨动学生的学习信号, 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 提前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学的内容当中。课前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无论哪一种形式, 都要符合和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 比如说唱英文歌谣, 作一些学生们喜欢做的游戏, 听英语单词作出相应的动作、英语词语接龙等。这样为课堂教学埋下了伏笔, 为以后的教学环节进行顺畅了道路, 以期省时高效。

二、总结式结课, 增进教学艺术性

这种结课方式就是对上课所学的内容作一番梳理, 把重点、难点之处再突出强调一下, 把知识结构理清, 也就是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的归纳和小结, 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回忆, 起到加深印象, 增强记忆的作用, 一般在小结时适当加深一些内容。如“BOOK2 Lesson11”, 教师在结课时, 可以把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作小结, 既可以总结一下形容词比较等级的构成, 也可以总结一下形容词比较等级的用法及常见的句式:“He is taller than his brother. 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his class. Which is bigger, the town or the city?Whose drawing is the best in our class?”

三、课堂学习活动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不要墨守成规, 要善于改变形式, 让学生不感觉到枯燥, 在上课前五分钟走进教室, 准备好所有的学习用具, 温习一下课前所学, 如果有遗漏和忘记的地方向身旁的同学请教, 交谈过程中尽量用英语。正式上课以后, 举手发言、询问问题、回答问题都尽量采用英语。在同学发言的时候, 其他同学都要全神贯注地倾听, 不许随意打断, 有不同意见可举手。在阅读的过程当中, 速度音量要大小适中, 要用手指指着所读的内容, 以便加深阅读对象的内容。

四、帮助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都是汉语,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 这是学习的一大障碍。由于学习环境差, 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了力所能及地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改善英语学习环境。比如说在课堂上, 尽可能地全部应用英语表述教学语言, 同时要求同学之间的交流全部用英语来完成。在生活当中, 教师所布置的一项作业中, 只是要求日常生活中用英语沟通、表达思想。如果有条件的话, 要建立专门的英语学习教室, 教室里张贴五颜六色的英语画报, 教室里面悬挂着英语的彩色条幅, 音箱里面播放着学生们喜欢的英文歌曲。让学生置身其中, 犹如身处“English Family”。由于用于学习环境的改善, 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动力有所提高, 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五、倡导绿色教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中的绿色教育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活泼、寓教于乐的轻松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技能。所以在教学中, 我细心钻研教材, 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唱歌、比赛、游戏、竞猜、绘画、讲故事等;利用多媒体容量大、信息量大的优势, 搜集与教学有关的动画、漫画和英文歌曲, 适时穿插于教学中;为改变单一的“填鸭式”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 我采用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 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发展,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英语知识的奥秘。在作业问题上也力求多样化, 尽量留的少而精, 或让他们编一段对话, 或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动物进行描写, 或是画一个场景进行介绍或是学一首英文歌曲等。经过半年的努力, 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并在初一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中我所任教的两个媒体班的成绩名列榜首。

六、用口语表达图片信息, 提前感知, 预测听力内容

一说听力, 有的学生就情绪紧张, 像无头的苍蝇。要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 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听录音材料前, 让学生对图片内容讨论, 并猜测该材料所述的大概内容及事情发展的过程及结果, 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果学生通过图片的预测及口语表达, 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材料。这种准备是学生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思维逻辑对听前必不可少的一步。例如, “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2 What’s the matter?Section A 1b”在听力训练前先口语表达图画中1~5T:“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him?She/ He has…”在此训练之后, 通过这种模拟语境, 为相关听力做好铺垫。

七、通过背诵短小精悍的短句、知识, 懂得教育双管齐下

关于团结的:“帮人之忙能乐我, 借人之力可超人。” (Help the busy music to me, If people can be a force of superman.)

关于不灰心丧气的:“世上没有绝路, 人生只有绝望。” (Nothing in the world, Life is only despair.)

关于成功方法的:“追求成就者不计成绩;重视成功者不守成规。“ (The pursuit of achievement without success;Attach importance to successful people don't hold.)

预防失败的:“远见和短见仅一字之差, 成功与失败有天地之别。” (Vision and suicide only one word, Success and failure have great difference.)

关于志向远大的:“为家庭着想的是‘好丈夫’, 为人类着想的是‘大丈夫’。” (Think about the family is" a good husband", For the sake of mankind is "big husband".)

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勿以助人而不忘, 勿以人助而忘之。” (Not to help others and do not forget, do not forget to help the.)

通过背诵, 轻松掌握了大量词句, 也学会了做人, 堪为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方法很多, , 需要英语教师讲求教学艺术, 多吸取先进经验, 不断推陈出新, 大胆改革, 惟其如此, 英语教学方能事半功倍, 省时高效。

摘要:随着英语的国际地位的升高, 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愈发严格, 学生在英语方面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 英语教学可谓任重道远。需要英语教师讲求教学艺术, 多吸取先进经验, 不断推陈出新, 大胆改革。

关键词:中学英语,绿色教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慧人慧语.家庭百科报.河北报社集团, 2003~2009 (合订本) .

中学英语教学简论 篇2

王本华

一、正确认识双语教学

双语(bilingual)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共存,可能或必须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规定的官方通用语言有两种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交往的方便,往往两种语言并重,或是以一种语言为主而以一种语言为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语国家或双语地区。

最早的双语教学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出现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学龄阶段就能掌握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本地或本国家通用的语言,熟练地在不同的人群之间进行交流和交往。比如在有大量移民的美国,双语教学是作为一项维护民权的措施,于1968年由美国国会发起组织的,以帮助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随着社会的推进,双语教学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日益发展起来。当然,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双语所指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美国的双语主要指英语和西班牙语,加拿大主要指英语和法语,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主要指英语和华语。而在我国大陆地区,最早的双语概念主要指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问题上。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近年来,国内又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这时的双语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本文所探讨的双语教学就是汉语和英语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虽然由来已久,但在我们大陆,它几乎还只能算是一个新生儿,对这个新生儿,人们的理解还存在着不少分歧,有的认为双语就是强化英语教学,有的认为是强化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学,有的认为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达成英语学习的目的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双语教学?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双语教学呢?

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各种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

所谓另外一种语言是指教学对象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一般说是教学对象所使用的第二种语言。将这第二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一,直接在课堂上用语其他各学科的教学,这才是真正的双语教学。

因此,应该明确: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为了强化英语教学,不是通过其他学科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取是主要目的;但由于在获取学科知识时所使用的媒介不是母语,而是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所以,势必会增强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使用量及掌握程度。从这一点上说,采用双语教学更大程度上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他

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而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以便在精通母语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使他们具有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意识。

二、为什么要开展双语教学

1.形势使然。

从世界范围内大的形势看,世界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经济一体化大趋势,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因此,学好英语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普遍需要。而英语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语种之一,它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中势必仍然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能否熟练掌握英语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甚至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从多角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人们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

从国内的形势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申奥成功、加入WTO,对未来人才英语方面的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为此,教育部门、有关高层的领导对双语教学十分重视。教育部曾经发文,希望有关的大学院校能够引进国外原版的学科教材,推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水平。有关高层领导也多次发表讲话,要求产品能够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重视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试验或实施双语教学。因此,近年来,在国内,从高等学校到基础教育,正在全国范围内前期一个双语教学的热潮。单拿基础教育这一块来讲,上海、广东、辽宁先后推出百所双语教学计划,很多省市尝试设立双语学校、双语试验班等。双语教学如雨后春笋,正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2.心理学研究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一种语言,如果不能直接到目的语国家去实践、学习,那么要想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接触这种语言的时间量和使用目的的语的多寡。

很显然,就目前情况或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学习者大部分都不会有直接到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可能,知识在我们的本土接受各学科的教育和外语教育,这是一。其二,目前,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基本上还没有为学习者提供使用与的环境:父母有意识用英语与孩子交流的很少,即便是在父母英语较好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一般也不会使用英语;大部分学校还只是到了一定的学段开始开设英语课,英语课以外基本上不会看到、听到、使用英语;社会上的英语环境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既不具备去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可能,有极度缺乏学习目的语的环境,缺少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和场合,在这样的情景下,要想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他从小就没有接触、没有了解、长大了又只在课堂中学习的语言,那怎么可能呢?

因此,要想真正学好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英语,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接触这种语言的

时间,并且在更大范围内较多地使用这种语言。只在英语课堂上学习、使用,这显然与真正学好、用好英语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双语教学的提出和开展,正是为了补充这种不足,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

3.语言的本质属性决定

从语言的本质属性看,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工具就需要反复使用,才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如自行车和汽车、刀枪剑戟,不使用它,不应用它,就无法达到熟练。学习和使用语言也是一样。但同时语言这个工具又不同于其他工具,它又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就是说语言的身上负载着思维、思想。因为有了思维、思想的蕴含,如果只是孤立地、简单地使用,而不给它提供使用的场合、使用的环境等等,要想使用正确、得体就会很困难。双语教学正是使用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而且是一种工具的学习,是一种提供了特定场景的工具的学习,可以为学习者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和。

我们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婴幼儿学习母语。我们的孩子不管生活在怎样的母语环境中,只要没有先天的语言障碍,一般到一岁两个月左右或稍晚一些,都会用些简单的词语、说些简单的话表达意思,比方说会叫“爸爸”“妈妈”,会说“走”“吃”“喝”等,随后语言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很快就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看法了。为什么一个人学习母语毫无障碍?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里,他一出生就听别人说,稍大一点后自己也开始说,每天都在接触、使用。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一例没有先天或后天语言障碍的人不会说自己的母语的。应该说,这是语言环境造就了每一个人。

但是,我们也会注意到另一种现象:学龄或学龄前孩子甚至是成人学习外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自身可能就有这方面的经验,国内的很多人,特别是大城市里的人,学习了将近十年或十多年的英语,而最终大多数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他只是学了,而没有机会使用或不能使用。没有机会使用或不能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缺少浓郁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氛围。过去的教会学校,我们不论其他,只将英语,那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实是顶呱呱的。

因此,学习语言这个工具,特别是第二语言,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出来的最多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甚至连“哑巴”英语也只能是一种期望。

三、创设良好的双语环境

要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甚至“达到母语水平”,推进双语教学,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掌握是主要的,双语环境的达成是主要的,语言学习的目标则是次要的,要让学习者在少许的教学约束下而更多的是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获得英

语水平的提高。

双语环境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双语教学本身就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环境;一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

第一层意思不待多说,因为双语教学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学习者创设出一种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好的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特定的实用情境中学习语言。至于第二层意思,为什么要在更大范围内创设双语环境?因为在那些双语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其教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而同时又有使用第二语言的客观环境。我们则不同,就目前来讲,我们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还需要人为地去创设,而不是客观的存在。为此,这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做的工作。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份材料,介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及所属社教机构出台“建构‘双语环境’实施计划”,据此,台北市立龙山国民中学制订了一份实施细则。细则中提到建构双语环境的目的有三:一是集合校内行政、英语科教师和学生的力量,把校园布置成一个“随时看的到、听的到英语”的双语环境,以提供学生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空间;二是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提升英文程度,培养文化的内涵,开阔国际视野;三是配合加速本市国际化、现代化,提升台北市成为全球国际都会之措施。细则中说到:所谓建构“双语环境”,系指本校将公有建筑物设施及行政计划、服务设施、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同仁)进修等,以中英标示、研发、实施、评鉴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非常具体的规定,可谓穷一切可能,创设学习者需要的双语学习环境。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份苏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的材料,提出了在校内“创设双语环境”的实验思路。材料中说:由于学生们本来就有自然的汉语环境,因此学校在“创设英语环境”上下功夫,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让学生能在校园内有一个良好的双语环境,平时有更多接触英语,用英语交流和思维的机会。此外,他们还定期聘请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辅导,组织友好学校间互访交流活动,计划编制校园英语读本,在学校图书馆内开设学生英语网吧,开展一系列的英语歌曲、英语书法、英语贺卡、英语墙报和英语小品表演的竞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开设英语电台、电视台和创设英语刊物,定期举办学校英语文化节,与美国某中学结为友好学校等等,思路相当广阔。

当然,双语环境的创设还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做法,学校建筑名称标识、年级班级标识、墙报、板报、英语角等。在我们这样一个缺少英语环境的国家,由大家群策群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英语环境,对于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最终能够较好地掌握英语肯定会大有裨益的。

四、双语教学模式

随着双语教学的起步,不断有学校提出:我们很想进行双语教学,但难度太大,一个是教师的英语水平,一个是学生的接受能力,能不能多介绍一些有益的经验,让我们有所参考或选择。我想有这样的想法或顾虑是很自然的。

就目前情况看,由于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受教材、师资和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限制,如果一说开展双语教学就要全部用英语进行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在起始阶段,应该允许有不同模式存在。就我们研究或了解到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借鉴。

一、渗透型: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有的是将一些名词术语(重要的定理、关键词)讲给学生,并适当辅以汉语的解说。

二、穿插型: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语补充;或以英文为主,在用英文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的解释和说明。

三、示范型:某个学科中,大部分时间是用中文教学,选择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时间用纯英语进行教学。比如每学期40课时的学科课程,其中30个课时用汉语讲授,另外10个课时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用英语授课。

四、选修课型: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采用纯英语教学,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设置新的课程,采用纯英语教学。

由于这些模式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为了使语言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有效,进行双语教学的学校或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模式以取得更好的试验效果。当然,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不要偏离双语教学的目的:获取学科知识,营造双语环境,为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

五、双语教学的两大瓶颈

双语教学已经起步了,但很多地方都提到两个困难:一是教材,一是师资。我想,将这两个方面定义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两大瓶颈,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1.教材及配套品种

就目前情况看,早期相当一部分学校是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随着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些学校或地方开始自己编写教材,或正式出版,或作为内部资料由老师参考使用,如《学科英语》。引进原版教材很好,因为它英语地道、原汁原味,但很多人都有保留意见。从经费讲,耗资巨大,一般学校都承受不了;是使用情况看,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外国人不尽相同,我们的国情与国外就更加不同;而且从基本的教育理念看,照搬现成的东西用于不同的群体,教材会缺少针对性,而这些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双语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亟待开发适合国情的双语教学各学科教材,这是社会需要使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机构、出版单位开始行动起来,从双语教材到双语教学的配套品种如字典、杂志等,都陆续开始开发、编制。就教材这一块,从2001年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依托所内双语教材研究中心和各学科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广泛聘请各大学院校、各研究单位的学科专家和英语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开始着手开发和编译各学科英语版教材。在反复研究并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所最后确定从高中阶段起步,陆续向初中和小学阶段扩展,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翻译相关学科汉语版教材。为什么从高中起步?为什么采用翻译的方式?一是考虑到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在一定的基础上使用这种语言学习学科知识,可行性比较强;二是适应我国的国情,与汉语教学、知识教学保持同步,不影响学生的统考、升学等。双语教学在目前情况下还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如

果增设这样一门课程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但如果将英语与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步进行,让两者相辅相承,共同提高,无疑会受到学习者的喜爱。基于此,从2001年起,课程教材研究所双语教材中心将陆续完成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六个学科英语版教材的翻译工作,完成初中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的翻译工作,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继此以后,双语教材中心计划寻找好的契合点,进一步开发初中其他学科及小学相关学科的双语教材,特别是像数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双语教材。循此续进,一些相关学科的双语字典、双语教学录音带、VCD等也将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和研制。不断扩大的双语教学领域各种产品的开发,将为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一个有益的基础。

2.师资情况。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而目前双语教学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这跟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相关。首先是我们没有专门的培养双语师资的高校或专业,提不上有专门的双语教学人才;其次是我们目前培养的教师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的大学毕业生用外语交流就很困难,更不用说用外语进行教学。

为了适应双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摆到了我们的面前。目前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的普遍做法是:一是选用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科老师任教,让学校英语老师参与备课,边尝试边提高学科老师进行双语教学的水平;二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选择一些老师送到国外进行短期英语培训。当然,这些做法还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材的实际需要。

从去年开始,不断有人呼吁希望在各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教育院校等开设双语教学师资班,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和强化,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双语人才的需要。这在一些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像北京教育学院、辽宁师大、安徽巢湖师院等,都已经开始制订这方面的课程计划,而这种做法也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学校的普遍欢迎。

六、开展双语教学,促进双文化或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生活在知识经济和全球日趋一体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会更加频繁。交往和交流靠的是什么?是语言。不管你的生产力水平多么高,不管你的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不管你有多么好的文化教育手段,如果失去语言这个媒介,你就无法传达给更广泛的群体:不管你多么聪明,不管你有多么强的发明能力,有多么好的创造力,但如果缺少语言这个媒介,你将永远由于囿于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而无法消化吸收已有的更多的成果。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跨文化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是何等的重要。

基于在交通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际交流将十分便捷,唯一的障碍是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1989年组织召开过一次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论坛,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与建议就是,必须让各国学生学习一门比较通用的外语,而且尽可能多学几门。我想此建议首先是基于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这样一个基本特性而提出来的,这也足以证明了我们上边所阐述的观点。

实际上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同时它还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面包蕴着思想,包蕴着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反映。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这个工具,同时也是在了解这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所蕴含着的思想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双语教学,使每一个孩子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一种语言,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是在创造让他们了解他民族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英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瞿世镜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实际上更是一种双文化的教学,多文化的教学。我们设想,这种双文化或多文化的交流,势必会扩大每一个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的观察视野,使他们更有条件融入世界文化、全球文化之中,增强他们在生活生存中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正在蓬勃发展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诸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王本华

一 双语和双语教学

双语(Bilingual)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共存,可能或必须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规定的官方通用语言有两种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交往的方便,往往两种语言并重,或是以一种语言为主而以一种语言为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语国家或双语地区。

最早的双语教学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出现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学龄阶段就能掌握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本地或本国家通用的语言,熟练地在不同的人群之间进行交流和交往。比如在有大量移民的美国,双语教学是作为一项维护民权的措施,于1968年由美国国会发起组织的,以帮助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随着社会的推进,双语教学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日益发展起来。当然,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双语所指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美国的双语主要指英语和西班牙语,加拿大主要指英语和法语,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主要指英语和华语。而在我国大陆地区,最早的双语概念主要指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普通话,因此,当时的双语研究和教学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问题上。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近年来,国内又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这时的双语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本文所探讨的双语教学就是汉语和英语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虽然由来已久,但在我们大陆,它几乎还只能算是一个新生儿。对这个新生儿,人们的理解还存在着不少分歧,有的认为双语就是强化英语教学,有的认为是强化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学,有的认为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达成英语学习的目的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双语教学?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双语教学呢?

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各种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

因此,应该明确: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为了强化英语教学,不是通过其他学科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取是主要目的;但由于在获取学科知识时所使用的媒介不是母语,而是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所以,势必会增强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使用量及掌握程度。从这一点上说,采用双语教学更大程度上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而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以便在精通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使他们具有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意识。

二 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一种语言,如果不能直接到目的语国家去实践、学习,那么要想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接触这种语言的时间量和使用目的语的多寡。

很显然,就目前情况或以后相当长时间以内,我们的学习者大部分都不会有直接到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可能,只是在我们的本土接受各学科的教育和外语教育,这是一。其二,目前,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基本上还没有为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的环境:父母有意识用英语与孩子交流的很少,即便是在父母英语较好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一般也不会使用英语;大部分学校还只是到了一定的学段开始开设英语课,英语课以外基本上不会看到、听到、使用英语;社会上的英语环境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既不具备去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可能,又极度缺乏学习目的语的环境,缺少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和场合,在这样的情景下,要想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他从小就没有接触、没有了解、长大了又只在课堂中学习的语言,那怎么可能呢?

因此,要想真正学好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接触这种语言的时间,并且在更大范围内较多地使用这种语言。双语教学的提出和开展,正是为了补充这种不足,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

语言的本质属性决定

语言是工具,必须反复使用;使用的场合和适用的环境。从语言的本质属性看,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工具就需要反复使用,才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如自行车和汽车、刀枪剑戟,不使用它,不应用它,就无法达到熟练。学习和使用语言也是一样。但同时语言这个工具又不同于其他工具,它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就是说语言的身上负载着思维、思想,因此,如果只是孤立地、简单地使用,而不给它提供使用的场合、适用的环境等等,要想使用正确、得体就会很困难。双语教学正是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

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而且是一种工具的学习,是一种提供了特定场景的工具的学习,可以为学习者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和空间。

我们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婴幼儿学习母语。我们的孩子不管生活在怎样的母语环境中,只要没有先天的语言障碍,一般到一岁两个月左右或稍晚一些,都会用些简单的词语、说些简单的话表达意思,比方说会叫“爸爸”“妈妈”,会说“走”“吃”“喝”等,随后语言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很快就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看法了。为什么一个人学习母语毫无障碍?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里,他一出生就听别人说,稍大一点后自己也开始说,每天都在接触、使用。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一例没有先天或后天语言障碍的人不会说自己的母语的。应该说,这是语言环境造就了每一个人。

但是,我们也会注意到另一种现象:学龄或学龄前孩子甚至是成人学习外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自身可能就有这方面的经验,国内的很多人,特别是大城市里的人,学习了将近十年或十多年的英语,而最终大多数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他只是学了,而没有机会使用或不能使用。没有机会使用或不能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缺少浓郁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氛围。

因此,学习语言这个工具,特别是第二语言,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出来的最多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甚至连“哑巴”英语也只能是一种期望。环境的营造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双语环境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双语教学本身就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环境;一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

第一层意思不待多说,因为双语教学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学习者创设出一种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好的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与氛围。至于第二层意思,为什么要在更大范围内创设双语环境?因为在那些双语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其教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而同时又有使用第二语言的客观环境。我们则不同,就目前来讲,我们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还需要人为地去创设,而不是客观的存在。为此,这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做的工作。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及所属社教机构出台“建构‘双语环境’实施计划”,苏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的材料,提出了在校内“创设双语环境”的实验思路,广东的碧桂园中学整体营造双语环境。

当然,双语环境的创设还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做法,学校建筑名称标识、年级班级标识、墙报、板报、英语角等。在我们这样一个缺少英语环境的国家,由大家群策群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英语环境,对于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最终能够较好地掌握英语肯定会大有裨益的。

三 双语教学的两大瓶颈

双语教学已经起步了,但很多地方都提到两个困难:一是教材,一是师资。

我想,将这两个方面定义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两大瓶颈,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1.教材及配套品种。

就目前情况看,早期相当一部分学校是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随着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些学校或地方开始自己编写教材,或正式出版,或作为内部资料由老师参考使用。引进原版教材很好,因为它英语地道,原汁原味,但很多人都有保留意见。从经费讲,耗资巨大,一般学校都承受不了;从使用情况看,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外国人不尽相同,我们的国情与国外就更加不同;而且从基本的教育理念看,照搬现成的东西用于不同的群体,教材会缺少针对性,而这些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双语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亟待开发适合国情的双语教学各学科教材,这是社会需要使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机构、出版单位开始行动起来,从双语教材到双语教学的配套品种如字典、杂志等,都陆续开始开发、编制。就教材这一块,从2001年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依托所内双语教材研究中心和各学科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广泛聘请各大学院校、各研究单位的学科专家和英语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开始着手开发和编译各学科英语版教材。从2001年起,课程教材研究所双语教材中心先后陆续完成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六个学科以及初中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四个学科的翻译工作,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继此以后,双语教材中心计划寻找好的契合点,进一步开发初中其他学科及小学相关学科的双语教材,特别是像数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双语教材。循此继进,一些相关学科的双语字典、双语教学录音带、VCD等也将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和研制。不断扩大的双语教学领域各种产品的开发,将为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一个有益的基础。

2.师资情况。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而目前双语教学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这跟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关。首先是我们没有专门的培养双语师资的高校或专业,提不上有专门的双语教学人才;其次是我们目前培养的教师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的大学毕业生用外语交流就很困难,更不用说用外语进行教学。

为了适应双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摆到了我们的面前。目前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的普遍做法是:一是选用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科老师任教,让学校英语老师参与备课,边尝试边提高学科老师进行双语教学的水平;二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选择一些老师送到国外进行短期英语培训。当然,这些做法还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材的实际需要。

从去年开始,不断有人呼吁希望在各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教育学院等开设双语教学师资班,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和强化,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双语人才的需要。这在一些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像北京教育学院、辽宁师大、安徽巢湖师院等,都已经开始制订这方面的课程计划,而这种做法也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学校的普遍欢迎。

四 两点期望 双语教学展望

1.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促进双语试验的开展,及时总结经验,为双语课程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大力开展双语教学,促进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会更加频繁。交往和交流靠的是什么?是语言。不管你的生产力水平多么高,不管你的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不管你有多么好的文化教育手段,如果失去语言这个媒介,你就无法传达给更广泛的群体;不管你多么聪明,不管你有多么强的发明能力,有多么好的创造力,但如果缺少语言这个媒介,你将永远囿于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而无法消化吸收已有的更多的成果。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和掌握,特别是跨文化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是何等的重要。

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1989年组织召开过一次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论坛,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与建议就是,必须让各国学生学习一门比较通用的外语,而且尽可能多学几门。这一举措也足以证明了我们上边所阐述的观点。

实际上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同时它还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面包蕴着思想,包蕴着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反映。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这个工具,同时也是在了解这种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所蕴含着的思想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双语教学,使每一个孩子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一种语言,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是在创造让他们了解他民族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实际上更是一种双文化的教学,多文化的教学。我们设想,这种双文化或多文化的教学,势必会促进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双文化或多文化的交流,势必会扩大每一个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的观察视野,使他们更有条件融入世界文化、全球文化之中,增强他们在社会生存中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简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指出:“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长期以来,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不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可以说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本身重视的程度,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与否。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考试不考而造成的。为提高中学生物实验课堂的有效性,笔者提出了如下策略。

1 学生物实验应根据实验性质采取不同的方法

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实验方式。但学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完成或者进行探究。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要选择一些有一定价值,并且符合初中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学生才能了解生物实验过程中各种条件的控制,各种现象的观察,各种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而这些内容必须通过生物实验课程才能实现。比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蚯蚓的认识程度不同的特点,首先第一步要从学生现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将一些小问题书写在黑板上,如:①你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找的蚯蚓吗?蚯蚓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喜欢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②在实验中,怎么才能让蚯蚓不受到傷害?③你知道蚯蚓平时吃的是什么东西吗?④你知道蚯蚓平常的活动规律是什么吗?通过以上这些小问题,调动初中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和辩论,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可以播放一些蚯蚓平时生活状态的资料片,去验证学生的讨论,纠正一些学生认识的偏差,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验教学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平时没有发现的问题来说,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

2 大对实验的投入力度,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率

中学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和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实验设计、实验准备还是实验操作,都可以由学生自己一个人动手完成,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但这些属于课程目标之外的内容,是在课后学生自己去完成的,这就要求必须开放实验室,才能保证学生对实验环境、仪器、材料等的需求,在实验材料方面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也要配备足够的实验员和管理员。通过调查发现,生物实验室闲置的情况十分普遍,对实验室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通过开放实验室,使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生物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实验室使用率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一是学校可以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做实验的学生进行管理,如果数量过大,也可以安排教师或学生进行协助管理。学生使用实验室要首先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管理人员审核后做好登记并给予安排。二是可以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任命一名组长,由其负责小组的实验纪律,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情况等。三是可以让学生自己采集或准备是材料,从而避免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四是要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保证合理利用开放实验室,使学生的课余和课外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3 频摄像头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推广的设想

有很多学校开始在课堂上引进“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统计了解达到学生的反应和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把握住学生的难点从而突破。而这种想法转换成实验教学,每位学生的操作位置上都有一个摄像头和视频呢,学生可以从视频莉看到教师的操作细节,而当学生操作时,教师可以随机的挑选摄像头观察到学生的举动。

4 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从注重结果变为重视过程评价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在《纲要》里明确提出了评价的宗旨是:“改革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有没有获得进步,有没有获得发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依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要明确的是,必须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进行转变。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平时在实验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为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等进行评价。另外,要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考评。要确定实验评估的指标体系,由教师对其作出评价。有的教师提出,可以根据实验课的课时和对学生发展的重要程度,把实验课总分定为25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分别为5分。每节课一打分,期末可以取平均值。期末的实验考试和实验设计分别为5分。根据这五个方面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研究,对于改变我国传统教学造成的低效现状具有重大的意义,有效性的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重视,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有效性,学生能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个人素质,提升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从而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元东,刘静。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92

[2]刘毓森,张昕,张富国。生物学实验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3.

[3]欧阳俊丽,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科建设,2010(12).

作者简介:

新课改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简论 篇4

一、改变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1. 课前预习置疑。

在上实验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与数据处理进行预习和思考, 以布置预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 但不宜简单提出“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器材是什么?”“实验步骤是什么?”等问题。比如: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 教师课前根据该实验目的、原理、器材预先布置给学生以下思考题:“该实验测定电阻率的最终表达式是什么?”“实验需测定哪些物理量, 各物理量应选用什么器材测定?”“该实验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消除偶然误差?”“该实验为什么采用限流电路?”

教师在预备实验仪器时可有意将部分仪器调到非正常工作状态, 进行实验时提醒学生使用测量仪器测量前应先检查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首先需要调零。又比如电学实验中电表量程的选择对实验安全与精确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估算量程的能力, 教师不可在实验时将需要的量程预先告诉学生。

2.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地选择做实验时间、地点和做什么实验, 有充足的时间获得更多体会, 从而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对于开放学生实验我曾作过一些尝试: (1) 学生提前一周交实验申请, 要包含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2) 教师审查申请时只提出建议和安全使用仪器方面的问题; (3) 列出实验室中实验器材清单、部分器材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分发给学生; (4) 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提出一些相应的实验要求和做法, 并鼓励学生做好做实验的一些准备工作; (5) 教师只提供相关的实验目的, 不限制实验的方法; (6) 教师监督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作必要的指导; (7)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比较, 找出最优方案。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学生做实验的热情大大提高, 尤其是学生通过实验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准确, 掌握也更牢固, 提高了实验能力。

二、物理小实验及课外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物理教科书都安排有小实验及课外实验。发挥小实验及课外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 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1. 充分发挥小实验及课外实验的作用, 降低自学环节中学生遇到的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似懂非懂, 常常对学习物理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小实验或课外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波的演示”,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可确信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利用小实验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 教学效果会大幅度的提高。

2. 充分发挥小实验及课外实验的作用, 体现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小实验及课外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 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 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都是学生亲身实践, 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小实验“巧找重心”, 首先复习“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 再让学生用悬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等技巧的原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 充分发挥小实验及课外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 使学生学习知识更灵活主动, 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三、加强新课改下物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设计性实验是近年高考实验试题的热点, 实验设计题是对考生实验知识和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如何培养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我认为, 学生首先要深刻理解、掌握课本上列出的基本实验, 只有对基本实验的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的选择、安装、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和得出实验结论等诸方面都掌握得较好, 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设计题。其次要重视用已学过和掌握的实验模型、方法来类比分析并设计实验。如设计测量电压表的内阻的实验, 题目中没有设置电流表, 这样的实验如何设计?学生联想到教材中有“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的实验模型, 就可以根据这个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类比分析用“半偏法”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这两个实验虽然都是用同一方法, 但实验原理和实验电路完全不同, 减少实验误差的原理也不同, 这就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兴趣是物理实验教学的最好老师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探究, 使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 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交流评估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中迸发的闪光点、创新意识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 在新课程体系中,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将越来越突出, 只有我们不断探索, 不断学习, 处处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最高目标, 才可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欣.物理学方法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2]陶丹.科学物理方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

[3]王盛业.新高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4]梁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落实.物理教育网.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 篇5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苏教版教材的亮点,在教学实践中倍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本文试就该内容的教学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一、解决问题策略的本质

1.“策略”一词的渊源。

在汉语中,“策”与“略”开始是独立存在的。前者有马鞭、鞭打、授爵或应答、谋划等义;后者有巡行、疆界、侵夺、法度、谋划等义。由于二者都有“谋划”之义,所以合二为一,组成“策略”一词。我国文献中最早使用该词的大概是《人物志·接识》,其曰:“术谋于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这里的策略,是指“计策谋略”的意思。汉语发展至现代,“策略”一词被解释得具体一些,但本意没有变化,仍含有计策、对策、谋略、方略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策略”的词条解释是:(1)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2)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2.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

就学习心理理论的角度来说,“策略”是目标指向的旨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操作,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或认知技能。它的学习应属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即属于学习策略及认知策略的学习范畴,因此,有必要首先对“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进行简要的介绍。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论述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认为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而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非常重要的技能,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包括个体挖掘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学习策略的认识,心理学界大体有三种说法:“等同说”,即把学习策略等同于认知策略;“方法说”,即学习策略是加工信息的具体方法、技能与程序等;“统一说”,即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3.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是指当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任何问题都含有“给定”“目标”“障碍”三个基本成分。解决问题是从问题的起始状态(给定)出发,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的作用下,调用(或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效地组织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活动,使认知操作活动实际起到消除问题的“障碍”,实现问题“给定”到“目标”的转换,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的一种内部心理机制。4.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来看,比较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之间的区别,认为“策略”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指向学生应付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自己“内部的”行为,是比方法上位的,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对方法的使用进行有效指导;“方法”属于“战术”的范畴,是指向学生的环境,使学生能处理“外部的”数字、文字和符号等,一般具有行为特征,有操作的成分,两者是明显不同的。然而,通过考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加涅指出,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的规则(即方法),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部思维过程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解决同一问题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脱离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能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是和解决问题的内容、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与应用”基本上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同义的,即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主要包含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重要组成成分,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起着支持作用。两者都属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程序性知识,它们的联系如下图: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下一页

对不起,自动分页错误,请直接点下一页即可接上页继续。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下一页

形象地讲,这两者的关系就犹如一张纸币的两个面,从外观上看两个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在拿起这张纸币时就必定同时拿出了两个面,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要做到既保持完整的纸币又要把这两个面彻底分开或单独取出,那是十分困难和有些不可能的。据此我们也就不难发现,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一一列举倒推、转化等,通常也可以称为枚举法、倒推法、转化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主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两者的联系,这样做并不等于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基本是同义的,这是因为学生在选择和使用策略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即使掌握了同样程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有些学生采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合适些,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些。应该看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关系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关系是十分类似的。陈立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的知识、方法与思想》一文中认为: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前者呈“显性”,后者为“隐性”,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之又促进知识的深化以及向能力的转化。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质和理论根据。又认为:数学思想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与技巧的本质认识,是数学中的智慧和灵魂。因此,掌握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类似地看出,解题“策略”就是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体现,与解题“思想”基本是同义的,于是,解题策略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掌握解题策略是解决问题学习的最高境界。而且,在即将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中,仍然多次出现了有关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要求的叙述,如:“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又如:“学生是否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思考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可见,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值得继续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5.解决问题策略的表征方式。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表征方式,一般认为其主要通过命题网络、产生式、图式等方式表征的。有关解决问题策略的名称、各种名称所包含的意义等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关于解决问题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的程序性知识,是用产生式表征的;对于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经验和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以图式(或脚本)的方式进行编码的。由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实质上也表现为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其学习过程主要经过命题的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然后经过在相同情境和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最后认识到一套操作步骤适用的条件,达到反省认知阶段。只有到达了最后的反省认知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才有可能在跨情境中广泛迁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此时,学生也就真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体验策略、形成策略和正确熟练地运用策略,不需要过多地纠缠于策略的意义进行说明或解释。教师如果能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科学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无疑将对开展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解决问题策略的分类及常见类型 前面我们已经明确,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案、计划或办法都称作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我们可以从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层面上,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划分成两大类:算

法和启发式。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决问题的步骤。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学习的一般步骤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步:(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问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通过算

法的使用,就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得思维难度较

大的问题解决的学习变成思维难度相对较低的规则的学习,利于学生迅速、正确地解决问题。启发式是一种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也可以称为解决问题的经验规则。如画图、分类、倒推、转化等都是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算法和启发式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两者有明显不同的使用范围。算法侧重于一般的解题步骤;启发式侧重于特殊的、某一类型的解题方法。虽然算法能够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它不能取代启发式。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算法,有些问题是没有或尚未发现算法的;有些问题虽有算法,但还是应用启发式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还有些问题过于繁杂,实际

上是无法应用算法的。目前有影响的看法是:人类解决问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特别是解决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应用启发式。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特点而言,应该是在重视算法的学习基础上,注重突出启发式的掌握。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策略的类型,除了普遍的算法以外,启发式中通常有这样一些解决问题策略的类型,现简要分述如下:(1)尝试。是指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从经验系统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直接利用,可以通过猜一猜、估一估、试一试的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猜、估、试把新问题与已有的解题图式联系起来,并核对尝试的结果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2)综合。是指由已知条件出发向问题思考,把数学问题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

(3)分析。是指与综合相反的,由问题出发向已知条件靠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的问题,逐个解决后最终使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

(4)整理。是指通过列表、摘录条件等信息加工形式对数学问题中的有用条件得以保留、凸显、重组,以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题意,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5)画图。是指通过根据数学问题画出实物简图、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等直观图形表达题意,以帮助学生加工信息,正确地审题、分析和检验,从而使数学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策略。它是一种具体化的思维策略。

(6)枚举(列举)。是指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具体事实,使数学问题的情境具体化,解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思维策略。

(7)简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指对于一些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或者把大问题变化成几个小问题,使得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题中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晰,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思维策略。

(8)倒推(还原)。是指由数学问题的结果出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意义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向前一步步地推算,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策略。

(9)假设。是指对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量的数学问题,思考时可以先假定要求的两个或几个未知量相等,或者先假定要求的两个未知量是同一个量,然后按照题目里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并对照已知条件将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答案,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策略。

(10)转化(化归)。是指在遇到复杂的、陌生的新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中存在的相等关系,把新问题通过换角度、换方式、换叙述、换处理方式的办法进行变化,使得陌生问题熟悉化、多元问题一元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一般问题特殊化,使得问题的解决日益简捷,最终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转化的方式通常有难与易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顺与逆的转化、特殊与一般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

另外,马云鹏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列举了猜测、作图、举例、情境、简化、验证、延伸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由黄希庭教授编著的《心理学导论》一书指出思 维的心智操作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这些内容都有助 于我们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启发式的理解,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查阅。

三、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年龄特征

由于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属于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的范畴,我们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可以确定,小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是存在阶段性的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但这种发展阶段性的具体情况,尚需通过大量和系统的实证研究来确定,此类研究目前还不多见。为了能够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触摸到一些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发展阶段的踪迹,我们不妨依据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认知策略发展的阶段学说,来推测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主要特征。

梅耶通过详细考察了学习与记忆中的复述策略、分类组织策略和表象加工策略的研究后,提出了儿童认知策略发展的早期、过渡期和后期三个阶段:(1)大致在学前期,儿童处于策略学习的早期阶段。此时儿童尚未掌握策略,能够自发地获得某些简单的策略,但并不能适当地应用这些策略。(2)小学时期,策略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此时儿童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策略,但尚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成人给予策略上清晰的指导,则他们是能利用已有的策略来改进学习的。(3)初中和高中时期,策略发展处于后期阶段。某些青少年已经可以于某些领域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改进学习并按需要调整策略。

另外,研究还表明:策略的复杂程度不同,出现的年龄水平也不同。越是比较复杂的策略,出现的年龄越晚,复杂程度高的策略出现的年龄就晚,如倒推、替换的策略就比画图、综合与分析的策略出现得晚。某些策略的出现似乎还存在着关键年龄。

由梅耶的理论我们可以简要地对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特征

作些分析:

(1)学生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

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没有专门学习整理、列表、综合等策略前,有时也能够粗略地用这些策略解决一些问题了。(2)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日益丰富和复杂,但通常独自不能够有效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3)小学生在成人的清晰指导下能够利用已有的策略改进学习。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学习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前,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约为30%左右;经过教学和练习后,学生再次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一般可以达到80%以上。(4)受小学生注意范围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的特点和其他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比较适合学习比较单一的学习策略。如学生在解决一个需要两种策略结合使用的问题时,正确率就比只用一种策略的问题明显下降。

四、解决问题策略的可教学性问题

由于对“学习策略”的可教学性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因此,关于解决问题的策

略的可教学性问题,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目前部分教师根据心理理论中的一些论

述,如“策略作为一组支配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技能,同其他认知能力的学习相比,可

能更多地受个体的基因影响。”“策略能力的学习比其他认知能力的学习更困难,而且个别差异可能更大。”“随着个体的自然生长,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成熟。……新的学习策略的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认为“策略”是不可以也是不需要教的,如沈重予先生在《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教学》一文中指出:“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而“策略”只能在内部滋生,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把方法教给学生,但无法代替他们形成策略。还有的教师认为:策略是在应用的基础上慢慢感受的,是不可教的。根据前面叙述的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本质,本人侧重于关注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之间的联系,比较赞同“策略”是可以进行教学的。主要理由有这样几点:(1)策略的本质是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它的应用是在一定的对外办事的规则(方法)指导下进行的,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这些规则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即解题策略是与解题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策略不会脱离方法而单独存在,我们在进行方法教学的同时也就进行了策略的教学。(2)解题方法也是解题策略的一部分,当方法的教学进行到学生掌握了方法的本质,能够根据多变的问题情境,合理地使用方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实际上就掌握了策略。(3)尽管解题策略的优劣受学生智商的因素影响很大,但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通过解题方法的教学能够使大部分学生的解题策略水平得到提高,这也说明策略是可以教学的。这是因为,策略性知识是可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进行练习,进一步概括为陈述性知识进行必要记忆的。(4)解决问题可以视为信息加工过程和知识建构过程的统一体。其中图式获得和策略应用尤其能体现个体智力活动的目的性,因此,图式与策略正是目标指向的、旨在解决问题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操作。这种心理操作当然是可以教学和训练的。(5)国内外已经有关于阅读推理策略、组织策略和儿童写作策略的教学的实验证明,只要方法恰当,策略性知识是完全可以教会的。(6)如果说策略不可以也没有必要进行教学的话,那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标题是否错误了?是否应该改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妥当呢?因此,紧扣策略与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分析问题,就会得出策略是可以教学的结论,并且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教会方法不一定形成策略,但形成策略一定是主要通过教会方法的途径实现的。

五、解决问题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教学原则

考察“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过程,可以将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过程划分 为三个阶段: 策略的孕伏阶段。主要是指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某种策略的萌芽,且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策略尚能够不自觉地运用,此时,在教学这种策略的单元前的练习中,可以先出现两三道用有关策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找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后面学习有关策略打下良好基础,起到策略学习的孕伏作用。

策略的感悟阶段。此阶段是解题策略的正式学习阶段,总体上要把握好四点: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是策略学习的基本点;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感悟策略是教学的支撑点;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策略学习的着力点;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恰当运用策略是策略学习的目标点。这一阶段的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1)引入。在有关策略学习的例题前,能够设计恰当新颖的引入,可以有效诱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策略学习时的心理需求。通常我们有三种引入的途径:一是情境引入,即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入策略学习。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一一列举”策略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小动物选择食物”的情境:三只小动物高高兴兴来到餐桌前,餐桌上有3种食物:薯条、鸡翅、甜筒。让学生讨论三只小动物依次各要选择1种、2种、3种食物,分别列举各有几种选法。这样引入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为例题学习作铺垫。二是故事引入,通过与策略学习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学习。如学生学习“替换”的策略前,教师可通过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教学。应该看到,许多短小有趣的故事中都隐含着某种策略,因此,故事引入是较常用的方法。三是先行组织者引入,即采用与策略学习有关的先导性材料让学生阅读或设计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为学习新策略作类比性引入学习。如在学习“倒推”的策略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体验行进路线的问题:从南京到上海的行进路线是“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当从上海返回南京时,行进路线是“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这其中就含有“倒推”的过程,用此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体会“倒推”的策略是可行的。

(2)体验。就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解题过程中获得对解题策略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意识和感受。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例题,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所要学习策略的主要含义和操作步骤。教学时做到多让学生讲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多让学生采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体会解题的策略,教师要注意恰当地引导、点拨,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或将策略以定论灌给学生。

(3)归纳。在学生对解题策略已经有足够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归纳,主要归纳以下几点:本课学习的策略是什么名称?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采用哪几个步骤?你是怎样思考的?运用某种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一般对策略的名称可以在引入和归纳阶段出现,对于某种策略的准确含义则不需要学生准确叙述,重点归纳对策略如何运用和策略的作用。如,六年级(下册)“转化”策略的教学中,在教完例题,学生对转化的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后,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学生讲出自己对转化策略的感悟后,教师进行如下总结:数学家认为,解题就是把新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即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很重要。

(4)练习。对归纳出的策略结合“试一试”或“练一练”的习题进行模仿练习或适 度的变化练习,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并让学生注意策略适用的条件。

策略的应用阶段。此阶段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策略的操作步骤(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运用策略所体现的方法进行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够在新颖变化的问题情境中顺利地运用策略,达到策略学习的最终阶段。策略的有效形成需要学生对

简论背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理解能力;积累;审美;运用

背诵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要做到这些,就不能低估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不能摒弃不用。就此,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背诵,学生多次接触课文,能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而且,诵读的遍数越多,理解就越深刻。战国时代大思想家荀子对阅读的主张是:“诵数以贯之,贯索以通之”,其意即是阅读达到一定的遍数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思考领会,就能达到通晓文章的大意,此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如反复诵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自然会理解蕴含作品内的作者难得的片刻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背诵会对作品精巧、缜密的结构、景物描写过人之处、惊人的语言艺术美有着深刻的体验;流畅的背诵范仲庵的《岳阳楼记》学生对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对文章凝练的语言骈散结合的写法,优美的意境,便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二、提高学生积累语言才能和写作能力

中学语文所选篇目,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文章语言及表现手法,规范而又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写作范例,学生通过诵读名篇佳句,熟记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及修辞,了解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从而积累语言材料,当他们作文时,熟记的材料便能为其所使用,很多语言大师谈起写文章的经验,就是熟背几百篇文章自然就会写了。著名作家巴金少年时代能背诵几部书,包括整部的《古文观止》。他回忆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储蓄在我的脑子里头了,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明白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的思路连下来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背诵对提高写作能力所起的作用。唐代诗人杜甫总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说大量地占有储存语言材料,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达到下笔“如有神”。汉代大赋家也曾说“能读于赋,则能为之”。可见加大学生的背诵量,使学生大量的储存语言信息,对其写作能力提高很有益处。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载体,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细细品味如饮清泉甘露,自觉形成富有个性的审美情趣。如背诵宋词《雨霖玲·寒蝉凄切》和《念奴娇·赤壁怀占》学生自然会得到情意绵绵的阴柔之美和豪放旷达的阳刚之美,被王国维誉为“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学生在背诵之中,完全能够领略由具体物象缔造的感情意境:一座小桥,桥下流水,水边人家,清静美丽,暮秋黄昏,古道瘦马。游子思乡的悲悯情感便油然而生了。背诵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一幅描绘着醉翁亭周圍自然及人物与民同乐的优美画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方法的背诵是中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坚持对所选课文名篇的背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大有益处的。

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会自动地根据不同文章采用不同的识记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提高其思维能力。另外,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的思维活动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熟读、背诵,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赖以进行思维的语言材料,就为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固然需要老师知识的讲授和学生有目的训练,但背诵也起着重要作用,以中学文言文教学为例,有关通假字,双叠韵现象,偏义复词,名词活用,使动、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若单凭教师讲解,学生因缺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必然枯燥无味,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也无从谈起,如果有选择地让学生背诵各个时期作品,学生占有一定的语言感性材料,再辅之教师知识传授,自然就形成了对古汉语常识理性认识,反过来,学生就可以用掌握的古汉语知识去独立的阅读浅显的文言作品,形成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简论 篇7

一、在化学内容的讲授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课程标准》的化学教学目标明确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要求:“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在教学进程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水资源、氧气、二氧化碳、酸雨、能源问题、金属的冶炼、煤、石油、酸碱盐、农药和化肥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例如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我在讲授化石燃料的燃烧时可以生成含硫化合物、含碳的氧化物、含氮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让学生对回忆CO2的性质,以及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列举一些事例几次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我又列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学生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适当地加以介绍。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按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有一半。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在每次学生实验中我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让学生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都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使用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总之,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方面的专题研究

1. 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校园、在家里、在大街上有很多行为及习惯在有意无意地破坏着我们的环境,特别是我们有的行为习惯是在无知中进行的,这对环境的破坏更为有害,例如废旧电池随手乱扔,在灰尘满天飞的街边饭铺吃饭,吃完早饭把塑料袋随手抛在桌下,在露天广场上乱吐口香糖,等等。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利用化学知识分析这些行为导致了哪些资源的浪费,产生了哪些污染物,导致了哪些危害。这些教学活动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能使学生既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又对自己行为习惯进行反思,使环保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

2. 理论联系实例,知识回归生活。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学生每天都能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有关环境的实例,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因环境污染而造成危害的实例,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日本“四日气喘病”和1995年上海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1997年的黄河断流,1998年的长江洪水,近年的太湖蓝藻事件,等等,其后果触目惊心。至于城市酸雨、近海赤潮、湖水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大范围的到外国、外省、外地区,小范围的到本省本地区、本乡甚至本校。特别是自己身边的示例更能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另外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1.5亿吨,产生的工业废渣超过30亿吨,排放的废水6000—7000亿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等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

3. 引导学生探讨对环境污染的防范和治理。

在讲碱的性质时,结合二氧化硫等非金属氧化物的回收处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氧化硫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怎样利用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SO2、可用Na 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中学英语教学简论 篇8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意义

目前,高职教育的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上,从这个角度看,高职院校多是教学功能型的。教师看重学生阅读、写作、表达等技能培养,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育成语文教师、秘书、编辑、记者等文职人员,长此以往,高职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高职院校会变成技能培训基地,学生则成为一个个中规中矩的“产品”。笔者以为,高职教育不该仅仅是技能教育,还应该是价值观教育、人文教育。近年来,重视对学生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上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前瞻性,对生命、自由、幸福、人生的理解我们没有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作为医学院校,更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熏陶、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

高职语文教学提倡语文课程功能的综合性。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式不止一种,除了知识养成外,还与德育、美育、体育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高职语文教学要视学生为一个自我生命的实体、一个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所需的新人。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遵循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理想精神、现实人文等多层次的需要。在高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动形象、寓教于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蓬勃生机与力量,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高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自我人生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形成自我选择、自我决断、自我塑造、自我升华的信念和勇气。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独辟自己的人生道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光与热,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在学生成才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挖掘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

人文精神,即“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具体地讲,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即对人本身的尊重,强调人自我存在的尊严; 第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科学精神; 第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求。人文精神可概括为人的尊严、头脑的认真和灵魂的认真。一个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筹划人生。这样的人,就是有人文精神的。笔者认为,挖掘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改革教学形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高职人文教育应让教学形式本身就是“人文”的。人文教育呼唤的是一种朋友式的、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营造的是友爱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不是上下尊卑而是一种平行关系,教育不是灌输、压制; 教师要把自己视作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引导、助推学生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动力源于学生个体。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民主权利及愿望。学生不仅是教师教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中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是一个有主观意念、有创新意识,并能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学习的对象。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把学习过程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自我统筹,自主学习,自我提高,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从而让学生从认知至实践、从实践到体验达到最大化效果,完成人文素质的培育提高和精神修养的浸润升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对待学习的自觉态度和创新精神。

2. 进行文本解读,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汇聚了丰富的知识内涵,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涵了丰沛的情感,许多名作佳篇蕴涵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求索。屈原坚守爱国之志,虽遭谗放逐,仍心系楚国,矢志不渝,宁可以身殉国; 司马迁为完成“史家之绝唱”,隐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为常人所不能为,令人钦羡; 心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的陆游; 恪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精神的诸葛亮; “不惧吾庐独破受冻,但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胸襟的杜甫; 冷笔热心的鲁迅先生对战友“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敌人却“横眉冷对”,以笔为匕首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这些历代先贤高尚的情操与人格、不懈的人生追求与德行操守通过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经典诠释,字里行间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和道德取向、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先贤们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和信仰坚守,潜移默化地激活学生身上潜抑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奉献意识,学生在对先贤认同、敬仰、膜拜的过程中,逐渐将自身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涤荡内心的假恶丑,重塑个体精神世界,进而明确人生追求的坐标,并为之而奋斗终生。因此,欣赏这些美文佳章,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就是对内心的观照自省,就是求真向善逐美。经典之作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关注自身,关注生命,关注社会,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要把对学生真善美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注重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精神的熏陶教育。教师要把平等性、人文性、精神养成和关怀意识融入教学中,在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体验过程中,使其品质养成水到渠成,抵达心灵之境,从而使学生的自身生命素质获得提升,并在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社会实践、创造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

摘要:高职语文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生活为根本宗旨的教育课程,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重视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努力寻求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原则,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

中学数学建模简论 篇9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观念。高中数学新大纲强调: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在数学教育实践中,一直存在着忽视应用的倾向。数学“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过于强调“双基”教学,忽视数学的应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这种观念和做法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近年来,不论中考还是高考都加大了应用题的力度,这些题目的解答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碰到陌生的题型或者联系实际的问题不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人。由此看来,加强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显得非常必要。

2.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后,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各种基本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各类函数及相应的运算系统,都可称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提炼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达到科学抽象的过程,意在寻求一个能反映问题本质特征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简单化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最重要的特点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多次修改模型渐趋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过程。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中学数学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建立函数表达式及解析几何里的轨迹方程等都孕育着数学模型方法的思想。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数学是模型的科学,建立数学理论就是创造模型,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应用模型。数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熟悉的数学模型,从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3. 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理念

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因此,加强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关键之一。当时代向着社会数学化、科学化发展时,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而且要会用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施数学建模教学应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建模是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沟通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深受研究者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型研究性课题进行数学建模应用,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数学知识、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会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数学建模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写作表达能力。

4. 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

国内外数学教育工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提出中学数学建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并要“探索一条数学的教改之路”;提出把数学建模掺和到中学数学课程中去,在课堂中增加数学建模练习;提出数学建模的教学必须与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强调以小组形式开展;提出中学数学建模的三种教学形式,课程教学,课内“切入”,课外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和应用。学生要关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关心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学会从实际问题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或数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应注意抓住社会现实中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研究。从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和中学生智力水平特点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实施一种顺应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教学模式:课内外相结合,小组合作方式。

数学建模教学要求教师以建模的视角对待和处理教学内容,把基础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使之符合“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实践、交流、分析、整理,抽象其本质。教师要概括学习的课题,渗透建模意识,介绍建模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课题学习。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调控,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对建立的模型,灵活应用启发式。数学建模教学应结合正常的数学内容进行切入,把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做有心人,从课本中的数学问题挖掘出生活模型,选择紧贴社会实际的典型问题,深入分析,逐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把数学作为工具来用的意识。教师要以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编拟应用题。教师要从其它学科中选择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

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数学建模问题,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学生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数学建模教学以创新性、现实性、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等方面作为标准,对建模的要求不可太高,重在参与。数学建模问题难易应适中,千万不要搞一些脱离中学生实际的建模教学。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构建数学建模意识。

5. 结语

我们在开展“目标教学”的同时,应大力渗透“建模教学”,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路,也将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创造型”人才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不能和生活分离。时时有数学,事事有数学。加强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趋势。鉴于当前中学数学教学忽视应用的实际,我们有必要调动师生参与建模教学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建模教学的活动,促进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学数学教师应继续学习“数学模型”课程,准确地把握数学建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当前的战略性决策, 中学数学建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与作用。目前,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本文针对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阐述了什么是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 提出了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

关键词:中学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建模教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春荔.建模与中学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5) .

[2]王光明等.现代数学教育选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 .

[3]张景斌, 王尚志.中学数学建模活动中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10) .

[4]李玉琪编译.数学建模 (前言) [J].数学通报, 1995, (5) .

[5]叶其孝.中学数学建模[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6]冯永明, 张启凡.对“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5) .

[7]杨作义.寓数学建模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J].数学通报, 2001, (10) .

[8]仇金家.浅谈中学数学建模活动[J].数学通报, 2001, (2) .

中学英语教学简论 篇10

一、传统理论的制约

中国有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古代开始就存在丰富的教育论, 这些理论对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我们应该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这些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 但随着教育的发展, 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核心和教学中心都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 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内也应该是这样。但在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因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大都是一些专家和学者,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有着成人因素在内, 而且在高考这个指挥棒指引下,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些不伦不类。一方面大力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 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则很低, 这个突出的矛盾尤其体现在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上。而且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 往往都是以先进地区为代表进行研究与应用蓝本, 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历史课程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要么没有用武之地, 要么没有开发的条件, 要么使用效率极低,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在认识上对传统思想的一味遵从, 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开发适合这些地区的历史课程资源。长期以来,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历史课程资源一般仅仅限于狭义课程资源即教材上, 即使开发了适合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很难得到应用, 根据笔者对一些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发现, 一些课程资源在城市的应用也仅仅限制在一些条件较好中学, 在普通中学往往还是课堂讲授为主, 更不用提一些条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讲授仍然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手段, 一些学校由于经费的限制没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 或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 对历史这样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认识不够,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校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完全处于功利主义的思想, 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历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些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所以要充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

另外教育观念的偏差也是导致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是具有滞后性且具有持久回报效应的投资性活动, 这种特点决定了教育在短期内看不到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 民族地区有些党政一把手并未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强调周期短、见效快的政绩形象工程的建设, 把发展教育放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外围, 或是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学生的升学、就业的补充不重视整个民族教育体系的建设, 民族教育与地区生产、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离。此外, 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存在对发展民族教育不利的思想观念, 宗教干扰学校教育情况还是存在。在我国的藏族和傣族等地区, 宗教观念根深蒂固, 好多家长宁愿送孩子去寺庙学习经文也不让孩子去学校读书。

二、物质条件的限制

物质条件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的保证, 但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大都交通不便, 经济上相对落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其物质条件的滞后严重限制了这些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知道课程资源应该包括一切与课程有关的物质保证, 如最基本的场地、教学设施、设备和建构的教学环境以及作为师生之间所传授知识的载体书本、教具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而少数民族有些地区在这些条件都还不具备的条件下, 又如何能谈得上开发其它的课程资源呢!同时, 即便存在一定的物质条件, 也往往应用在其它一些相对重要的学科, 历史学科如果想开发自身的课程资源往往受到很大的局限。这些物质条件的缺乏并不是学校主观上能够解决的问题, 它需要政策上和财政上的投入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以解决谈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许只是空想。

三、学校办学思想的制约

中国的历史教学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 根据教育的总体要求, 教育正在经历由应试教育过度到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素质教育。根据这样的要求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也必须要和这些相符合。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的主动权也更大, 各个学校都在根据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思想, 也就是说, 它们会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学校环境、师生情况和办学风格等确定独特的学校发展方向。而这些不同的教育观和办学思想必然会导致不同学校因为不同的观念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产生不同的观点, 这不仅关系到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 还会影响到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和重心所在。

四、教师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执行者, 也是课程资源利用的主要执行者。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 教师的认识水平、态度、知识水平都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起到重要作用。而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教师的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历史课程资源开发, 开发的效率会得到很大提高。但在实际过程中, 许多历史教师则对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重视。这些都严重的妨碍了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在少数民族地区, 一些学校历史教师往往由于学历的原因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认识不够。同时在缺乏对足够的培训以及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上存在误区, 导致他们对待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出现倒退的现象。所以, 要保证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尤其是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 教师的素质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应该在这些地区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 课程资源, 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还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都是十分重要的。兼具了条件性与素材性两种课程资源性质的教师, 在整个课程资源内容, 尤其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师不但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 而且还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得以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师个性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高来带动课程资源内容的开发。

摘要: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制约因素, 是制约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因素的中的传统理论、办学思想, 物质条件的相关分析, 为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可靠保证。

简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語法;问题;策略

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是促进中国学生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初中学生正处于各项知识技能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知识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语法知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语法知识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语法是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则,只有学生充分掌握了语法知识,才能真正学习英语,没有语法知识的语言能力是不存在的,这就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固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法知识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法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落后。目前,在乡镇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还残存着严重的应试教育思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难以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依然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中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记笔记,而不能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学习,只是刻板地死记硬背,不能将语法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的是内容而不是技能,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生今后在英语学习上的发展。

2、教师对语法知识不够重视。语法是构成语言知识的最重要的元素和单位。学生只有充分掌握语法知识的特点和内容,才能在学习其他环节的知识中游刃有余。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对语法知识不够重视的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边缘山区的乡镇教师,有些缺乏专业化的教育水平,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学气氛,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语法知识训练。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过硬的语法知识结构,学生语法知识欠缺,会直接影响学生在n语表達和书面表达、阅读理解等各方面的能力,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教学评价形式化。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良好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创新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评价往往是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根本没有实施教学评价,或者根本不懂得何为教学评价。有些教师的教学评价仅仅是为了应付了事,没有认真对待评价,也没有认识到教学评价对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现状,不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语法教学

1、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语法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影响课堂教学方向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法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方向势必会侧重于语法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加强初中学生的语法知识学习,首先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将语法知识的教学纳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法知识欠缺的主要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而语法知识的培养,正是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如果学生充分掌握了英语语法,那么,学生在学习其他环节,例如阅读、写作等方面,都将不再是难题。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语法知识的实际意义,加强学生语法知识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促进学生听、说、渎、写能力全面发展。

2、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讲解语法知识,也可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讲解语法知识。总之,语法知识的讲解是因地制宜的,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随时贯穿语法教学,让语法教学成为英语教学的主心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法知识欠缺的问题。

3、认真对待教学评价。从前面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对待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并在课堂结束以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任何课堂教学,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终究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目的。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将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法知识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总之,语法知识是构成语言知识学习的基本框架。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法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够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坚实的语法知识结构的教学目标,让语法知识的学习贯穿英语学习的始终,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本文就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加强语法知识学习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 篇12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历史观点教学, 注意精确、科学地抒发历史观点, 更要领会和驾驭历史观念。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研习和领悟历史观念的过程, 锻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规律性, 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段的历史原形的特质和规则, 值得着重的是, 讲解高中历史务必和有计划的培育学生的研习能力相结合, 知识和能力是相得益彰的, 知识是能力的根基, 能力的产生是深入获得知识的前提。 由此在课堂中既不能简单讲解课本知识而不培育能力, 更不能单一培养能力而脱离课本知识, 更应在传授历史知识时落实能力培养, 在能力培养的根基上获取新的知识。 在历史课堂中, 要达到一定的深厚, 必须从全局上掌握教材, 产生系统的知识构造, 从而带领学生更深入地总结分析和讲出史实原形、历史征象和历史观念之间的内涵关联, 更是技能锻炼的要点, 即要求老师在课堂中重视讲义中的知识的内在关联。

二、以历史教学的适用性与社会现实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促使他们的思想生动起来。

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 包含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 我们要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 突出表现社会功效。 由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进程中, 老师应力图做到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团结, 尽可能地选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具有典范性更是学生普遍关注的热门问题, 教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理解, 科学地使历史和现实熔于一炉。 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 更会感觉历史非昙花一现, 而是真正完全可以和各种各样的实际现状接轨。 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重视用学过的历史思虑推敲方法紧密联系分解社会热门问题,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理解领悟分析历史形式情景现象。

三、启发学生打下优良的思维基础, 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

让学生学会浏览阅读课本, 掌控精确的浏览阅读方法是培植历史综合判断能力的根基, 主要方式是出具展示阅读纲要、找出阅读实质的着重几个字或句, 设想一些提升能力的问题。 出具展示阅读纲要是本节课的着重内容使学生知道怎样找阅读内容的实质, 它是有规则的, 一个段落头尾的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 常常是此小结首要内容的总结, 二战时期的影响中, 段段的第一句就是要点句, 它总结了整个段落文章的实质, 此外阅读时要领会着重词句的含意。 前苏联的精神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高度集中”是核心词, 要领会要贯通剖析苏联解体的缘由。 更要引领学生自己归纳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换成自己的话就是, 引领学生搞清楚文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而后换成自己构造的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们要给学生们自己表达说话的机会。 还要学会懂得自己推敲思考。 学生在研习历史内容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习惯, 碰到疑问要从多角度罗列其表面和隐含特征, 然后汇总关联。 更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他们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推动学生发现藏匿在事物身后的问题。

四、探讨是进行思维活动的最佳模式。

在历史课堂中, 创设探讨的情境, 诱导学生讨论, 激励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辩驳, 老师主动及时地指引, 能够使问题在探讨中很好的处理掉, 在知识的探讨中获得认识和经验, 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 一个显然的特质, 就是从崭新的角度丰富历史原材料, 配合相宜的思考题,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 综合所学教材知识内容, 对该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为培育学生分析领悟技能的最佳使用工具, 必须充分地利用课本资料, 并以重点题目为例子, 逐一仔细诠释, 传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门路。 首先要阅读材料, 理解材料。 其次, 由概念引起其他相关概念, 设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来解题。 还有的是要弄清楚问什么, 经过阅读提供的资料可否立刻找出问题答案, 常常提供一些历史资料题, 逐步地由易而难安排一些分析题, 让学生反复练习, 巩固学习效果, 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经过研习普及可以很好地提升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反复研习训练, 可以使学生透彻深入地掌握历史根基知识, 更能培养学生使用技能技巧灵活运用的解题能力, 使思维具有灵活性。 另外, 在传教给学生解题要领技巧的同时, 在充分利用课本中资料的前提下, 课堂上要尽量增加大纲以外对本历史资料起到补充能量的内容, 充分利用电教化方式, 使学生见闻广博, 博古通今。 还要增加趣味性材料, 调动学生的思考分析积极性和准确性, 研习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才能达到目的。 一个题目多种练习方式, 一个填空题六个选项, 可以当六道题作, 一个选择题六个选项, 可当成六道题, 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想训练一些分析综合判断题。 选择题可以审核学生的多种技能, 材料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领悟总结能力, 问答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和措辞抒发文字表达能力。 要对症下药, 一针见血, 依据着重难点点评, 提升学生的解题技能, 继而温故旧得知识,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此外, 归纳概括教材实质知识结构是训练思维活动的首要方式, 针对所学内容提取重点, 找出事物之间内在必然的联系规律, 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有一个体系完美清楚的迹象, 经过段落中心思想的方式开展思维活动的练习。 总而言之, 历史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是培养历史教学的根基。 这些能力将来可以用于实践日常生活, 是别的任何学科无法供给的。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凡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那学生一定会爱屋及乌, 比较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 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才能有效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一般而言, 学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表情都有特殊的敏感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除了知识和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 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和情感魅力, 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奖惩制度和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的理想、信念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此, 一线教师首先要具备开朗、豁达、幽默的情怀;其次,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用自己积极向上的奋斗意志影响学生, 尽量采用亲切的教学态度、幽默的教学语言, 有利于放松学生的心态, 为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埋下伏笔。

现在的教学多是为考试服务的, 历史课也不例外, 课堂教学内容都较单一, 枯燥无味, 老师讲学生背似乎已是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引来的是学生的反感、缺乏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它的兴趣, 现在的科技发展成果已经走进校园, 但是很多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现代化的技术不能充分在课堂上得到利用, 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 历史是一门有特殊身份的学科, 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仅仅是历史的表面, 更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成为课堂重点, 没有仔细地讲解挖掘, 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习的错误方向, 总认为历史知识背背就可以, 不对其他方面重视。 其实, 真正地学习历史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 教给学生一些道理, 培养他们的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但现在的重点是考试, 完全忽视这些地方。 做题是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当前很多老师没有理解历史学习中做题的真正目的和用意, 往往喜欢布置大量题目让学生完成, 误认为做题量和学习效果成正比例。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会事倍功半, 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做题练习中,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摒除“题海训练”的做法, 重视对学生做题方法和能力的训练。 在做题中教师要发现大多学生存在疑问的题目, 从学生角度进行讲解, 保证学生理解。 另外, 要培养学生对相关题目的思维方向, 做到举一反三。在做题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有的课本中不存在信息, 让学生积累, 丰富学生历史知识, 有助于今后学习。 在做题训练中,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不熟悉的题型, 精心选取一些试题示例, 让学生在练习中加强巩固, 掌握某一题型的学习方法。

上一篇:中英文成语的对比下一篇: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