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乳杆菌的生物学

2024-07-18

酸乳杆菌的生物学(精选6篇)

酸乳杆菌的生物学 篇1

嗜酸乳杆菌 (L.acidophilus) 目前被视为第3代乳酸发酵菌种, 是乳酸菌家族中极为重要的益生菌之一, 是人体和动物肠道中的重要微生物, 具有维持动物肠道菌群平衡、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等功能, 能在其他乳酸菌不能生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并能利用葡萄糖、果糖、乳糖、蔗糖进行发酵产生乳酸等有机酸[1]。乳酸具有调节pH值、抑菌、延长保质期等优点[2,3,4]。棉籽饼粕是棉花加工业的主要副产品, 粗蛋白质含量为30%~45%, 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研究通过微生物选育技术, 获得1株高产乳酸的嗜酸乳杆菌, 以棉粕和玉米为发酵底料,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 对嗜酸乳杆菌发酵饲料的发酵温度、时间、底物初始水分和初始pH值等4个参数进行优化;通过二因子有重复观察值的设计方法, 对发酵底料组成和接种量进行优化, 最终确定高产乳酸的嗜酸乳杆菌发酵饲料发酵工艺参数,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样品及处理

棉粕、玉米蛋白粉 (市购) , 粉碎, 过60目筛。

高产乳酸的嗜酸乳杆菌,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实验室选育并提供。

MRS琼脂培养基:蛋白胨15.10 g、牛肉粉12.08 g、酵母粉6.04 g、葡萄糖30.20 g、磷酸氢二钾3.02 g、柠檬酸氢二铵3.02 g、乙酸钠7.55 g、硫酸镁0.30 g、吐温800.06 g、琼脂21.12 g, pH值为6.5。

MRS肉汤培养基 (MRS琼脂培养基除去琼脂粉即可) 。121 ℃灭菌15 min。

1.2 主要仪器

微型植物粉碎机 (FZ-102型) 、电子天平 (BS224型) 、高压蒸气灭菌锅 (MLS-3750型) 、隔水式恒温培养箱 (GZX-9246MBE型) 、洁净工作台 (BJ-1CD/2CD型) 等, 均由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实验室提供。

1.3 种子培养液

在无菌条件下, 将嗜酸乳杆菌菌种画线培养于MRS琼脂培养基上, 37 ℃培养36 h;从中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 37 ℃培养18 h;然后挑取1环接种于5 mL MRS肉汤培养基中, 37 ℃静置培养16 h (一级菌种) ;再取2.5 mL一级菌种接入50 mL MRS肉汤培养基中, 37 ℃培养11 h (二级菌种) 作为发酵菌种。

1.4 嗜酸乳杆菌生物饲料发酵条件参数的优化

试验采用4因子5水平正交试验法优化发酵条件参数, 共25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发酵条件参数包括发酵温度、时间、底物初始水分和pH值, 参数水平见表1。

发酵底物的处理方法:称取100 g发酵底物 (棉粕80%、玉米20%) 置于500 mL三角瓶中, 按照表1参数水平分别加入纯化水, 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密封, 121 ℃灭菌15 min, 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入2.5 mL (6.8×106 cfu/mL) 二级嗜酸乳杆菌种子液, 搅拌均匀后转入100 mL无菌烧杯中, 压实, 用保鲜膜和橡皮筋密封, 按照正交试验的处理组合置于培养箱发酵培养, 培养结束后测定发酵产物中的乳酸含量。

1.5 底料组成、接种量的优化

试验是在乳酸菌生物饲料发酵条件参数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在确定了最优的生物饲料发酵条件参数之后进行。试验采用二因子有重复观察值设计方法, 参数水平见表2。发酵底物的处理方法与乳酸菌生物饲料发酵条件参数的优化试验相同。培养结束后测定发酵产物鲜样中的乳酸含量及乳酸菌含量。

1.6 测定项目

乳酸采用酸碱滴定法[5,6]测定。样品的提取方法[7]:称取5 g发酵产物鲜样于100 mL烧杯中, 加入50 mL超纯水, 在4 ℃冰箱中静置24 h, 过滤于150 mL三角烧瓶中, 加入0.5%酚酞指示剂2~3滴, 用0.1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滴定至微红为止。乳酸 (g/L) =CNaOH ×V×90.8×100/样品克数×1 000。 式中:V表示消耗的NaOH的体积 (mL) , 90.08是乳酸的摩尔质量。

嗜酸乳杆菌数采用平板计数法, 按照SN/T1941.1—2007《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进行计数。

1.7 数据统计

应用DPS 6.05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 再应用DPS 6.05统计软件对底料组成、接种量的优化试验两因子有重复观察值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乳酸菌生物饲料发酵条件参数的优化

正交试验安排及结果分析见表3、表4。

注:同行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从表3的极差R值和表4的F值结果分析可知:对发酵产物乳酸含量影响的主次效应因素顺序为温度>底物初水分>初始pH值>时间周期。

由表4可以看出:A、C、D 3个因素的F值均大于F0.01 (4, 50) 值, 表明温度、底物初水分、初始pH值对发酵产物中乳酸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P<0.01) , B因素的F值小于F0.01 (4, 50) 值, 表明时间周期对发酵产物中乳酸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P>0.05) 。各处理间的F值小于F0.05 (2, 50) 值, 表明各处理间结果差异不显著, 重复性好, 结果可靠。 模型误差 (e1) 的F值大于F0.01 (4, 50) 值, 表明A、B、C、D 4个因素间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P<0.01) 。从表3中可以看出, A3B4C1D3 组合的发酵产物中乳酸含量最高, 为0.97 g/kg;而A1B4C4D4组合的产酸量最低, 为0.47 g/kg, 相对提高了1.06倍。

通过对A、B、C、D 4个因素不同水平进行方差分析, 可以看出K1、K5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K2、K3、K4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K1、K5与K2、K3、K4间差异极显著 (P<0.01) , 且K2、K3、K4的乳酸含量高于K1、K5, 表明发酵产物中高产乳酸的适宜温度为32~42 ℃, 可选任一水平;因此, 选择37 ℃作为优化结果。通过对B (时间周期) 因素的各水平方差分析, 可以看出K1~K5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表明发酵12~96 h 对发酵产物中乳酸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时间周期可以选任一水平;考虑生产实际、主次效应和表3试验结果, 确定48 h为最佳发酵时间。通过对C (底物初水分) 因素的各水平方差分析可以看出, K1、K2、K5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K3、K4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且K1、K2、K5的发酵产物中的乳酸高于K3、K4, 表明发酵产物中适宜的水分为30%、40%、70%, 且初始水分为30 %时的K值居首, 所以初始水分的水平选择K1。通过对D (初始pH值) 因素的各水平方差分析, 可以看出K1、K4 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K3、K5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K1、K4 水平与K3、K5间差异极显著 (P<0.01) , 且K3、K5水平的发酵底物中的乳酸含量高于K1、K2、K4 水平, 表明发酵底物适宜的pH值为6, 8, 可以从K3、K5中任选一水平。因此, 试验的优化结果:温度为37 ℃, 时间周期为48 h, 底物初水分为30%, 初始pH值为6。

2.2 接种量、底料组成的优化

通过嗜酸乳杆菌生物饲料发酵条件参数的优化试验, 确定了最优生物饲料发酵参数为温度为37 ℃, 时间周期为48 h, 底物初水分为30%, 初始pH值为6。在确定发酵条件参数的基础上, 进行接种量、底料组成的优化试验。

2.2.1 接种量、底料组成对发酵底物中乳酸含量的影响 见表5、表6。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5、表6可以看出:随着接种量的增加, 发酵底物中乳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 且接种量为50 mL/kg时乳酸含量达到最高, 与接种量为5, 10, 25, 100 mL/kg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随着底料比例的变化, 发酵底物中乳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且当棉粕、玉米比例为90∶10时乳酸含量达到最高, 与底料组成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因此, 接种量和底料组成优化试验的优化组合为E4F2, 即接种量为500 mL/kg, 底料棉粕、玉米比例为90∶10。

由表6可以看出, 接种量和底料组成对发酵底物中乳酸的含量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主次因素为接种量 (E) >互作效应 (E×F) >底料组成 (F) 。由于互作效应差异极显著 (P<0.01) , 进一步对接种量、底料组成各组合水平间进行了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 试验处理E3F2 (1.70 g/kg) 、 E4F3 (1.53 g/kg) 、E4F1 (1.49 g/kg) 、E4F4 (1.47 g/kg) 、E1F3 (1.46 g/kg) 、E2F1 (1.43 g/kg) 等发酵产物中的乳酸含量均高于优化组合E4F2 (1.40 g/kg) 。但经统计分析, 它们与E4F2优化组合的发酵产物中乳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 进一步确定了优化组合为E4F2。

注:同列数据肩注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2.2.2 接种量、底料组成对发酵底物中嗜酸乳杆菌含量的影响 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出:随着接种量的增加, 发酵底物中乳酸菌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 且接种量为50 mL/kg时平均乳酸菌含量达到最高, 为7.36×106 cfu/g, 与接种量为5, 10, 25, 100 mL/kg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随着底料比例的变化, 发酵底物中乳酸菌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且当棉粕、玉米比例为90∶10时, 平均乳酸菌含量达到最高, 为6.40×106 cfu/g, 与底料组成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因此, 接种量和底料组成的优化试验的优化组合为E4F2。

从表7统计分析结果可见, 接种量和底料组成对发酵底物中乳酸菌的含量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主次因素为接种量 (E) >互作效应 (E×F) >底料组成 (F) 。由于互作效应差异极显著 (P<0.01) , 应进一步对接种量、底料组成各组合水平间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 试验处理E4F3 (8.22×106 cfu/g ) 、E3F2 (8.50×106 cfu/g) 、E2F2 (6.55×106 cfu/g) 、E4F1 (8.12×106 cfu/g) 等的乳酸菌含量菌高于优化组合E4F2 (6.47×106 cfu/g) 。但经统计分析, 它们与E4F2优化组合的发酵产物中乳酸菌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 进一步确定了优化组合为E4F2。

通过对接种量、底料组成对发酵底物中乳酸含量的影响及其对发酵底物中乳酸菌数量的影响的分析, 表明当发酵产物中乳酸含量增加时, 发酵产物中乳酸菌含量也相应的提高, 共同确定的优化组合E4F2, 即接种量为500 mL/kg, 底料棉粕、玉米比例为90∶10。

3 结论

嗜酸乳杆菌生物饲料发酵参数的优化组合为A3B3C1D3, 即温度为37 ℃, 时间周期为48 h, 底物初水分为30%, 初始pH值为6;底料组成、接种量的优化结果为E4F2, 即底料为棉粕90%、玉米10%, 接种量为500 mL/kg。

参考文献

[1]肖仔君, 陈惠音, 杨汝德.嗜酸乳杆菌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3, 77 (19) :90-92.

[2]高长松, 胡景威, 邹小峰, 等.有机酸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J].科学研究, 2011 (8) :16-18.

[3]马吉锋, 马玉龙.有机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饲料工业, 2005, 26 (10) :17-21.

[4]庞学东, 唐海翠, 庄苏, 等.有机酸对反刍动物营养的应用研究[J].乳品科学与技术, 2006 (3) :130-132.

[5]龙梅.食品中乳酸分析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8 (1) :26-28.

[6]吴国峰, 李盛贤, 赵辉, 等.乳酸酸菜保质期内乳酸含量的变化与分析[J].中国调味品, 2012, 12 (12) :15-17.

[7]黄森, 安晓宁, 李丽霞.直接进样同时测定青贮饲料中挥发性脂肪酸与乳酸的气相色谱法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 1989 (4) :1-4.

酸乳杆菌的生物学 篇2

实验原理:转化是将异源DNA分子引入另一细胞系,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手段。受体细胞一般是限制-修饰系统缺陷的变异株,经过CaCl2等化学试剂的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带有外源DNA的载体分子通过的感受态细胞。经过转化的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可以筛选出转化体,即带有外源DNA分子的受体细胞。

实验目的:学习氯化钙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过程。

实验内容: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一、实验材料和试剂

大肠杆菌JM109或DH5α,LB固体/液体培养基,0.1mol/LCaCl2溶液。

二、主要设备

台式高速离心机,超净工作台,低温冰箱,恒温水浴锅,制冰机,分光光度计,微量移液器、恒温摇床,等。

三 实验方法

1.受体菌的培养

从于37℃培养16-20小时的新鲜LB平板上挑取新活化单菌落,接种于3~5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下振荡培养(300rpm)12小时左右,直至对数生长后期。将该菌悬液以1:100~1:50(V:V)的比例接种于100ml LB液体培养基,37℃下振荡培养2~3小时至OD600=0.35~0.5左右。

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在无菌条件下,将培养液转入预冷的1.5ml离心管中,冰上放置20min,使其停止生长。

(2)4℃下,4000rpm离心5min,弃去上清。

(3)加入0.75ml预冷的0.1mol/L CaCl2溶液悬浮细胞,冰上放置30分钟,4℃下4000离心5min。

(4)弃去上清,加入0.2ml预冷的0.1mol/L CaCl2溶液悬浮细胞,贮存于4℃备用。或贮存于-70℃(加10-30%的甘油),可保存半年。

四.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都应在无菌的条件下操作。

酸乳杆菌的生物学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选用选取88头28日龄体重相近的长大二元杂交断奶仔猪, 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11头猪。

1.2 基础日粮及营养水平

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如下:玉米66%、豆粕21%、鱼粉4.0%、食盐0.3%、酵母粉3.0%、磷酸氢钙1.0%、石粉0.7%和预混料1.0%、消化能13.89 DE/MJ、粗蛋白20.0%、钙0.79%、磷0.62%、赖氨酸1.07%。试验组和对照组基础日粮相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 试验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4%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

1.3 嗜酸乳杆菌培养物

嗜酸乳杆菌培养物选取上海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微生态制品, 其主要成分为嗜酸乳杆菌培养物。

1.4 饲养管理

试验期为18 d (也是断奶仔猪的教槽阶段) , 常规饲养管理, 自由采食与饮水。试验前猪舍清洗消毒, 试验猪驱虫保健等。

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在试验开始与试验结束时空腹称重, 计算日均采食量、日均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观察并记录腹泻发生情况, 计算腹泻发生率。

1.6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建库, SPSS13.0 One-Way-ANOVA进行方差分析, 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分析

2.1 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仔猪采食量的影响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仔猪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培养物, 能够提高断奶仔猪采食量。试验组的头均总采食量在教槽阶段比对照组高1.29%, 试验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在教槽阶段比对照组高1.36% (p=0.85) , 差异不显著。在整个试验期内, 试验组与对照组总采食量在教槽阶段基本上差异不显著 (p=0.72) 。

2.2 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仔猪增重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培养物, 能够提高断奶仔猪日增重。教槽阶段试验组与对照组仔猪的初均重对比p值为0.81, 差异不显著;教槽阶段试验组与对照组仔猪的末均重对比p值为0.62, 也无显著差异。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在教槽阶段比对照组高7.28% (p=0.34) , 差异不显著。

2.3 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仔猪料肉比的影响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培养物, 能够提高断奶仔猪饲料的转换率。在教槽阶段, 试验组的料肉比为1.61, 比对照组低5.29% (p=0.04) ,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4 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仔猪腹泻率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 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培养物, 能够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在教槽阶段, 试验组有4头猪腹泻, 对照组有11头腹泻。试验组在教槽阶段的腹泻率比对照组低64.38%。

3 讨论

3.1 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 饲料嗜酸乳杆菌培养物是继抗生素之后, 与益生素、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并列的重要添加剂, 是一种无残留、无抗药性、无毒害作用的环保型添加剂[3]。大量的研究和喂养试验表明:热灭活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与活的嗜酸乳杆菌制剂具有同样的提高动物免疫能力、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和促进动物生长的功能;同时具有类似某些抗生素预防、治疗肠道疾病的功能;而且研究表明有些功能与菌体是否是活菌体无关。有报道称, 在饲料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能够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5]。谯仕彦[6]和周盟[7]的研究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胃酸的分泌能力、胃肠道消化酶活性 (p<0.05) 。本试验结果显示, 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可以提高断奶18天内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 提高断奶仔猪日增重, 显著的降低料肉比。刘辉[8]和谷娟[9]的在仔猪相关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结果。笔者认为, 有益菌制剂成分复杂、添加量的不同, 可能是导致试验人员试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10,11,12]。

赵巍[13]在研究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竹丝肉鸡免疫性能的影响时发现, 基础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植物乳杆菌培养物能显著提高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 (p<0.05) , 降低料肉比, 其中添加1.6‰的植物乳杆菌培养物效果最好。本试验研究也显示, 断奶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能够显著降低料肉比, 提高经济效益。

3.2 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肠道既是动物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14]。肠道发育情况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免疫至关重要。肠道发育完善, 动物的免疫能力增强, 腹泻、死亡率降低, 生产效益提高[15]。早期断奶仔猪后, 由于内源性盐酸分泌不足和胃肠道发育不良等原因, 导致胃肠微生物菌群混乱、肠道免疫反应等, 从而使仔猪出现食欲减退、消化功能紊乱、营养性腹泻、生长迟缓[1,2], 郭志杰[16]和曹力[17]研究表明, 嗜酸乳杆菌制剂含有大量有益菌及其代谢产物, 具有维持仔猪肠道微生态平衡, 降低腹泻, 增强机体免疫力, 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研究发现, 谷物饲料发酵产生乳酸能促进仔猪消化道在经历断奶应激后建立菌群多样性丰富且平衡的微生态系统, 进而改善仔猪免疫能力[18,19,2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能够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率。

4 结论

伊利优酸乳广告词 篇4

赛前路上意外篇

篮球员动员阿联因为赶着去参加一个篮球赛而误撞了一名手拿地图和伊利优酸乳的女孩,同时撞坏了女孩的小提琴,还撞飞了女孩的伊利优酸乳,从而认识这个叫做道teaw的女生,两人狼狈的坐在地上最后阿联却递给她一盒优酸乳。结尾文案给出阿联抉择是要马上赶去打球还是留下来陪道teaw。

友情与爱情抉择篇

阿联载女孩赶到篮球场,刘亦菲看见迟到的阿联很是生气,就拿球砸向他,但是当看见女孩那熟悉的面孔时甚是欣喜。巧的是,原来她们原来就认识的。在更衣室里,阿联递给女孩一瓶伊利优酸乳,并把修好的小提琴给女孩,女孩欣喜的抱住阿联。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刘亦菲看见了,使刘亦菲面临爱情与友情的两难选择。结尾文案给出刘亦菲的抉择时要进去还是不进去。

三个好朋友篇

刘亦菲还是等了一会进去了,并告诉他们准备开演唱会,请他们都去,并给了他们一人一份优酸乳。刘亦菲自信的喝着伊利优酸乳说着“这场输了,还有下一场啊”。演出前,刘亦菲正在认真排练,阿联递给她一瓶伊利优酸乳。女孩在演出场外徘徊,但是没有进去,只是发了一条短信“我们三个永远都是好朋友”,广告文案给出她面对的是应该留下还是走的疑问,

最终抉择篇

道teaw要离开了,在天桥上,道teaw分别递给他们一瓶伊利优酸乳,“我要走了”,刘亦菲和阿联目送着女孩的离开,三个人同时喝着伊利优酸乳表达对彼此的深深祝福。

广告分析

广告中多次出现了伊利优酸乳的“身影”。第一次,当阿联撞倒女孩,并捡到撞飞了的伊利优酸乳还给女孩,并博得了女孩的好感,这时的`伊利优酸乳表达的情感是友情的开始。第二次,阿联送给女孩一瓶新的伊利优酸乳,又把修好的小提琴还给女孩,这时的伊利优酸乳表达的情感是道歉,而女孩的欣然接受表达的情感是原谅和既往不咎。第三次,刘亦菲独自一人喝着伊利优酸乳,并说着“这场输了还有下一场”,这时的伊利优酸乳表达的情感是爱情的坚定,同时也是为自己加油打气、增加自信。第四次,阿联递给正在排练的刘亦菲一瓶伊利优酸乳,这时的伊利优酸乳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对对方的鼓励与支持。第五次,在天桥上,女孩给刘亦菲和阿联每人一瓶伊利优酸乳,三人同时喝着优酸乳,这时的伊利优酸乳表达的情感是友情是永恒的,不要因为误会而放弃友情。由此看来,伊利优酸乳在注重品质和创新的同时,对自己的消费目标也很明确,因此很有针对性得更加注重消费群体的特性,根据消费群体的特点推出一系列情感广告。

广告中的伊利优酸乳表达了多种不同的情感,有歉意、有原谅、有自信、还有鼓励,有坚定的爱情,还有永恒的友情。伊利优酸乳化身为情感的表达者,诠释着人生中各种强烈、朴实的情感,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作为中国乳饮料市场潮流的领跑者,伊利优酸乳凭借着其年轻、活力、健康、自信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广告口号也同样很有标志性,“我要我的滋味”,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追求的是个性、标新立异,讲义气、重友情,相信爱情、为爱奋不顾身,很自信、很狂野,而这样的广告词的的确确是符合这个时代人的性格和要求的,可谓是炫的够青春、酷的够彻底。另外篇子配以“我要我的滋味”的音乐旋律,充分体现伊利优酸乳给你带来的“轻松、随意”的心态,伊利优酸乳的品牌主张得到很好的诠释。而最后的产品标版“我要我的滋味”正是点出主题要旨,道出目标群心理的想法。

创意策略与媒介策略

该广告针对消费群体定位于15——22岁的个性年轻人,伊利优酸乳针对消费者调查决定在距离延续品牌的个性的 同时,使之更加时尚和鲜明,采取与众不同的创意策略。

1、采用年轻的时尚明星作为产品广告主角。在平面广告中,三人造型青春靓丽。有小姚明之称的易建联,对少男少女的杀伤力非常大,高大帅气,充满朝气:万众仰慕的小龙女神仙姐姐刘亦菲,号召力超强,形象青春,气质清秀:神秘泰国小美女形象清丽,颇有观众缘。

2、广告形式上采用了连续青春剧集的形式。

3、全方位加深与消费者的情感交通。

4、选择以电视传播为主题,以广播为补充,以网络无线为消费者参与平台,以促销和

无线拉动销售的媒介策略。

酸乳杆菌的生物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145例经胃镜确诊消化性溃疡患者, 其中男89例, 女56例, 年龄19~71岁, 平均 (45±2) 岁, 观察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74例 (51.03%) , 胃溃疡64例 (44.14%) , 复合溃疡7例 (4.83%) 。两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70例, 男性43例, 女性27例, 年龄在23~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38.0±5.6) 岁。病程最短为1年, 最长为15年, 平均 (5.0±5.1) 年。治疗组75例, 男性45例, 女性28例, 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40.0±6.1) 岁。病程最短为1.5年, 最长为17年, 平均 (5.5±5.8)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病例选择时剔除癌性溃疡、未能排除癌变的溃疡, 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对药物过敏者, 以及合并并发症的患者。治疗期间未服用其他系统治疗药物。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 (通化金马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0940114, 50mg/片) 1.0 tid和雷贝拉唑20mg qd, 共14d, 后停服乳杆菌, 继续口服雷贝拉唑 (商品名:波利特, 厂家: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国药准字J20080041) 20mg qd, 4周停药。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20mg qd, 阿莫西林1.0 bid, 克拉霉素0.5 bid, 共14d, 后停服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 继续服用雷贝拉唑20mg qd, 4周停药。

1.3 疗效评价

(1) 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前后记录腹痛、腹胀、反酸、上腹烧灼感等临床症状, 并记录治疗开始后3d、1周、2周、4周的腹痛消失时间。 (2) 胃镜下病灶转归的比较:a.治愈:症状全部消失, 溃疡瘢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b.显效:主要症状消失, 溃疡达愈合过程H2期。c.有效:症状有所减弱, 溃疡达愈合症状H1期。d.无效:症状及内镜检查均无好转者。 (3) Hp清除率的比较:开始治疗后4周及治疗结束后4周, 复查快速尿素酶试验, 阴性者视为清除。 (4) 治疗相关副作用的比较:在治疗开始后3d、1周、2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的统计由SPSS 11.5及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双人双输入的方法输入数据并进行校对后对其进行资料统计处理。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进行描述, 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尾检验, 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痊愈26例, 占37.14%;有效20例, 占28.57%;无效24例, 占34.29%。总有效率为65.71%。治疗组痊愈48例, 占64%;有效20例, 占26.67%;无效7例, 占9.3%。总有效率为90.7%。两组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胃镜复查结果

胃镜显示对照组治愈41例, 占28.28%, 显效33例, 占22.76%, 有效24例, 占16.55%, 无效47例, 占32.41%, 总有效率67.59%。治疗组治愈80例, 占55.17%, 显效36例, 占24.83%, 有效25例, 占17.24%, 无效4例, 占2.76%, 总有效率97.24%。两组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Hp清除率的比较

开始治疗后4周及治疗结束后4周各复查一次, 开始治疗后4周观察组的Hp清除率为78%, 对照组的Hp清除率为21%, 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组的Hp清除率为89%, 对照组的Hp清除率为41%, 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中除个别患者有轻度恶心、食欲减退、便秘、头晕等, 全部患者均能完成疗程, 无因不良反应而终止者。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该病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认为是胃酸对黏膜的侵蚀造成的, 治疗的关键在于抑制胃酸的分泌。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由胃酸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有理想疗效, 是近几十年来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雷贝拉唑是一种更有效的H-+K-+ATP酶和酸分泌抑制剂, 能更快、更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作为新型质子泵抑制剂, 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治疗, 具有较高的pKa值, 抑酸作用快, 起效时间短;全天维持较高的抑酸水平, 胃pH值>3的时间明显延长;该药主要由非酶途径代谢, 与其他药物相互影响很少,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2]。复方嗜酸乳杆菌是由中国株嗜酸乳杆菌、日本株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等四种菌粉组成的四联活菌, 能直接补充有益菌, 从而起到改善肠道菌群缓解、抑制有害菌生长、清除其毒害产物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3]。

本研究发现, 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随着时间延长, 缓解率明显提高, 比单纯使用雷贝拉唑起效更快、缓解率更高、安全性更好。本研究提示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雷贝拉唑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溃疡愈合率高, 且有很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是临床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理想抑酸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雷贝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145例, 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70例, 使用雷贝拉唑, 治疗组75例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雷贝拉唑治疗, 以4周为1个疗程,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痊愈26例, 占37.14%;有效20例, 占28.57%;无效24例, 占34.29%。总有效率为65.71%。治疗组痊愈48例, 占64%;有效20例, 占26.67%;无效7例, 占9.3%。总有效率为90.7%。两组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雷贝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有理想疗效, 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复方嗜酸乳杆菌,雷贝拉唑,消化性溃疡,疗效

参考文献

[1]Timothy L, Cover M.D, Martin J, et al.HelicobacterPyloriingastroduodenaldiseases[J].Annu Rev Med, 1992, 43:135-145.

[2]冷爱明, 张桂英.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观察[J].疾病监测, 2004, 19 (6) :211-212.

酸乳杆菌的生物学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收治的急性肠胃炎患者当中, 随机抽取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发生在2013年11月-2015年12月的时间范围内, 均符合急性肠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不同, 将患者平分成两组, 各75例。对照组:男45例, 女患者30例, 年龄 (18-48) 岁, 平均年龄 (24.8±6.5) 岁, 起病时间 (1.5-14) 天, 平均时间 (4.0±1.2) 天;观察组:男46例, 女患者29例, 年龄 (18-45) 岁, 平均年龄 (24.7±6.4) 岁, 起病时间 (1.5-16) 天, 平均时间 (4.1±1.1) 天。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治疗, 每次0.5—1.0g, 1日3次, 连用2周。观察组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奥美拉唑钠肠溶片进行治疗。空腹服用奥美拉唑钠肠溶片, 每次20mg, 每日2次;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每次0.5—1.0g, 1日3次, 均连续用药2周。

1.3 观察指标

嘱咐患者每周进行1-2次复诊, 检查胃肠道消化情况及炎性反应情况, 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

结合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评分 (APACHEⅢ) 量表与胃肠检查, 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显效:治疗后患者的APACHEⅢ评分减少70%以上, 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全部消失, 胃肠道消化状态良好, 体重明显增加, 劳动力恢复;有效:APACHEⅢ评分减少50%-70%, 临床明显改善, 胃肠道消化状态较好, 体重有增加;无效:APACHEⅢ评分减少50%以下, 且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为有效率加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用X2检验, 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经检查, 两组患者的便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正常, 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组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肠胃炎是消化内科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多发生于夏秋季,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伴有发热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物理化学因素和细菌感染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肠胃炎的主要原因, 例如患者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磺胺、水杨酸盐类等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沙门菌感染等等。在人们食用肉类、海鲜等食品或大量吸烟饮酒、暴饮暴食后, 患者出现急性肠胃炎的风险会大大提高。由于急性肠胃炎患者往往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且患者大量的呕吐、腹泻容易导致低钾血症, 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 需要在临床治疗当中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 尽量控制并改善患者的病情, 提高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而对急性肠胃炎的有效治疗方式的讨论与探索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的一项热点内容。

本次研究中所选用的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是一种能够有效调整肠道菌群的治疗药物, 它能够对糖类进行分解并产生乳酸, 进而通过提高肠道的酸度来达到抑制病菌繁殖的作用。大量的医学研究资料表明, 奥美拉唑肠溶片对于胃溃疡、应激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文献资料提示,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在急性肠胃炎的治疗中也有着良好的效果。但临床上分别单独采用以上两种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二者各自对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效果均在75%左右。本次研究对观察组的75例患者采用了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的方式, 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有效率为98.67%, 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的对照组。联合用药的方式结合了两种药物在急性胃肠炎治疗中的优势作用, 能够在有效调整患者肠道菌群的同时, 起到良好的消除病毒感染的作用。因而该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大大加强了对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且治疗后患者后期无不良反应发生, 可见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是治疗急性肠胃炎的有效方式。

4 小结

综上所述,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对于急性肠胃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且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正常, 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 该联合用药是治疗急性肠胃炎更有效的方式,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孔敏.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急性肠胃炎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12) :2543-2544.

[2]朱红梅.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急性肠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2 (8) :85-86.

上一篇:应用与实现下一篇:工商管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