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突破

2024-10-25

结构性突破(共10篇)

结构性突破 篇1

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 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 各种细胞器在系统内分工与合作, 细胞核是系统 的控制中 心。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考点一:细胞器的分类

不同细胞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上: (1)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线粒体含量较多; (2) 合成旺盛的细胞内, 核糖体含量较多; (3) 叶肉细胞中含大量叶绿体, 而根细胞中不含叶绿体; (4) 原核细胞中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例1】 (2014·江苏高考改编)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抗体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B.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胆固醇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 体合成的

D.内质网既参 与物质合 成, 也参与物 质运输

【答案】C

【解析】在细胞分泌物合成、加工、运输及分泌过程中, 内质网可参与物质的合成, 并形成囊泡运往高尔基体进行加工。抗体是分泌蛋白, 它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故A、B、D项正确;胆固醇的本质为脂质, 脂质的合成与滑面内质网有关, 故C项错误。

【变式训练1】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 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细胞器, 各种生物都具有核糖体

C.液泡内部的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部环境起到调节作用

D.叶绿体可以合成ATP, 因此叶肉细胞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考点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之异同

【例2】 (2014·安徽高考改编) 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内膜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细胞生命活 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要用健那绿染色

【答案】D

【解析】线粒体内膜含有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因此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 A项错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B项错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来自线粒体 和细胞质 基质, C项错误;线粒体无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要用健那绿染色, D项正确。

【变式训练2】研究人员对某细胞器进行研究时, 发现其生物膜上能产生气体,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2

B.气体产生过程消耗ATP

C.该细胞器一定具有双层膜

D.影响气体 产生的最 主要环境 因素是温度

考点三: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1.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加工、分泌过程图解。

2.分泌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 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 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与包装, 成为成熟的蛋白质, 然后分门别类地以囊泡包裹运送到细胞膜, 与细胞膜融合, 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直接经过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整个过程由线粒体供能。

3.分泌过程中各种膜面积变化。

内质网以囊泡的方 式将膜传 递给高尔 基体, 内质网面积减少;高尔基体不但接收来自内质网的膜结构, 而且以囊泡的方式传递给细胞膜, 故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细胞膜接收来自高尔基体的膜结构, 故细胞膜面积增大。由于内质网膜与细胞膜直接相连, 最终实现膜的更新。

【例3】 (2014·山东高考改编) 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 运输到细胞质

B.生长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通过囊泡运输物质过程中, 细胞器的膜面积不发生改变

D.囊泡运输 依赖膜的 流动性且 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细胞核内的RNA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质;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细胞器之间通过囊泡运输物质时, 膜的面积会发生改变, 如分泌蛋白运输过程中, 内质网膜面积减少;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需消耗能量。

【变式训练3】信号肽假说认为, 核糖体是通过信号肽的功能而附着到内质网上并合成分泌蛋白的, 如下图所 示。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信号肽可以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内

B.切下信号肽的酶不会破坏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 体现专一性

C.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

D.抗体、神经递质、激素、血红蛋白等物质的合成都有这样的过程

考点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细胞膜、核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 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1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许多重要的化学 反应都在 生物膜上 进行, 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 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 互不干扰, 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3.各种生物膜在化学组成上的联系。

1相似性:各种生物膜在化学组成上大致相同, 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2差异性:不同生物膜的功能不同, 组成成分的含量有差异, 如代谢旺盛的生物膜蛋白质含量高, 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细胞膜糖类含量高。

4.在结构上的联系。

【例4】下图为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 示意图, 相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1代表的膜结构是内质网膜, 可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运输

B.2可代表红细胞膜, 发生的反应可为葡萄糖进入该细胞提供能量

C.3是叶绿体类囊体膜, 发生该反应必须依赖于膜上色素的参与

D.4代表的是线粒体内膜, 该反应可为生命活动提供大量能量

【答案】B

【解析】分析图1知, 膜上有脱水缩合, 因此为内质网膜, 可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运输, 所以A项正确;分析图2知, 膜上有ATP的水解, 其上的生理过程应是耗能过程,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 不消耗能量, 所以B项错误;分析图3知, 膜上的反应为水的光解, 膜为叶绿体类囊体膜, 发生该反应必须依赖于膜上色素的参与, 所以C项正确;分析图4知, 膜上的反应为水的生成, 膜为线粒体内膜, 该反应可为生命活动提供大量能量, 所以D项正确。

【变式训练4】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用胰蛋白酶处理生物膜不会改变其选择透过性

B.大鼠脾细胞与兔骨髓瘤细胞实现 融合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

C.相对于线粒体外膜而言, 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糖蛋白种类与数量更多

D.相对于胰岛细胞, 心肌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

考点五: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核功能的探究实验。

2.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 外膜上附着许多核糖体, 常与内质网相连。核膜上有核孔, 核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核膜的功能是起 屏障作用, 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控制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通道。

2核仁: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 核仁较大。

3染色质和染色体: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分裂间期呈细长丝状称为染色质, 分裂期缩短变粗为染色体。

3.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例5】 (2014·全国大纲高考改编)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DNA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大分子物 质可以自 由通过核 孔, 如RNA、DNA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C.细胞核中 可进行遗 传物质的 复制和转录

D.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B

【解析】细胞核中染色质由DNA和组蛋白构成, A项正确;大分子物质有选择性地通过核孔, 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NA不能进入细胞质, 故B项错误;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C项正确;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项正确。

【变式训练5】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 (如下图) 进行探究:1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 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 结果无核的一半a停止分裂, 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2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 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 结果a部分开始 分裂、分化, 进而发育成胚胎。下 列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B.实验1中, 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 a部分属于实验组

C.实验2中, 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1中的形成对照

D.实验说明细胞的寿命与细胞核有关

【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 有 关 溶 酶 体 功 能 的 叙 述, 错 误 的是 ()

A.溶酶体能够杀死侵入细胞的病菌

B.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D.溶酶体执行功能时可伴随其膜组成成分的更新

D.正常生理状况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2.下列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器C、F都能产生水

B.细胞器B、F的化学成分中不含磷脂

C.植物细胞都含有C、E、F

D.A、D都是单层膜结构

3.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和叶 绿体是细 胞的“能量 转换站”

B.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中都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

C.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D.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4.下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外的全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B.图中1、2、3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囊泡

C.4代表的物质是ATP

D.图中表示 的过程在 原核细胞 中也能进行

5.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 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 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 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C.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D.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 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无关

6.如图代表自然界中处于不同分类地位的6种体现生命现象的单位。图中 Ⅰ、Ⅱ、Ⅲ、Ⅳ绘出 了 各 自 区 分 其 他生物的标志结构, 请据图判 断 下 列 说 法 不正确的是 ()

A.Ⅰ、Ⅱ、Ⅲ与Ⅳ比较, 共同具有的无膜细胞器是9核糖体

B.可以判断Ⅲ为低等植物, 因为它同时具有1和6

C.Ⅱ、Ⅲ与Ⅳ类中都有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Ⅴ生物一定营寄生生活, Ⅰ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消费者

7.下 列 有 关 生 物 膜 系 统 的 说 法 正 确 的是 ()

A.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 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进行各种代谢活动

C.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是一样的, 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D.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 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

二、非选择题

8.下列是细胞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数字或字母, 横线上无特殊说明的填文字)

(1)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 将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过程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2) 在细胞分裂间期, 7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是[]____, 在细胞周期中周期性消失和重建的细胞结构是[]。

(3) 细胞的识别与6中的[]________有关。图中能发 生碱基互 补配对的 结构有________ (填数字) 。

(4) 图中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______ (填数字) , 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__ (填数字) 中。

(5) 用含有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 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蛋白质。请写出35S在细胞各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________ (用“→”和序号表示先后顺序) 。

(6) 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 (填数字) 。

9.图A表示甲状腺细胞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 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 图B表示甲状腺球蛋白合成及运输过程中有关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情况。

(1) 若甲状腺细胞可以吸收碘, 却不能吸收铁, 而红细胞却可以吸收铁, 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 而根本原 因是__________。c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__性。

(2) 2011年日本由于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中, 有一种放射性元素131I可以诱发甲状腺细胞癌变, 原因是该 元素可以 使细胞中 的_______发生突变。

(3) a过程中I-进入细胞 内需要穿 过________层磷脂分 子, c过程需要 穿过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4) 图B中2表示的是__________, 参与c过程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 (填标号) 。

(5) 图B可知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会发生改变, 由此可说明, 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_________, 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____________。

10.图甲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 亲核蛋白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图乙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注射实验。请结合两图回答问题。

(1) 图甲中4由________层生物膜组成, 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等。

(2)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这些功能和结构与_________ (填数字) 有关。

(3) 核孔是细胞核内与细胞质之间大分子物质的通道, 在细胞内具有重要的功能。细胞生长、代谢旺盛但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 其核孔数目_________。

(4) 从图乙可知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其________部决定__________, (填“消耗”或“不消耗”) 能量。

【变式训练参考答案】

1.C2.C3.D4.B5.D

【跟踪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B4.D5.C6.D7.D

二、非选择题

8. (1) 1高尔基体 (2) c染色质b (3) A糖蛋白2457 (4) 52、4 (5) 5→3→1→6 (6) 25

9. (1) 选择透过性基因选择性表达流动 (2)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3) 20 (4) 细胞膜13 (5) 紧密联系协调配合

10. (1) 二蛋白质 (2) 3 (3) 较多 (4) 尾消耗

结构性突破 篇2

广东水泥--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广东省是水泥生产大省,水泥产销量一直居全国前列.全省统计规模以上水泥企业435家(含水泥粉磨站),共约生产水泥8 100万吨,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7.8%.广东省水泥工业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之一,为本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 者:许日昌 李黎  作者单位:广东省水泥工业协会 刊 名:中国水泥 英文刊名:CHINA CEMENT 年,卷(期): “”(2) 分类号:F4 关键词: 

巧设突破口,优化课堂结构 篇3

【关键词】创意解读 寻找突破口 提高课堂效率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碰到有的老师满堂询问与指令,课堂显得繁琐且不得要领;也见到有的老师情景导入过长、迂回曲折,毫无意义地消磨了课堂最初的黄金时段;也见到有的老师情景导入的话题与课文内容毫无关联而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也见到有的老师完全按已有的教参或别人的教案而生搬生套,学生疲于应付,课堂显得僵滞而少了一份精彩……凡此种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老师没有透彻地理解教材、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课文教学突破口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对每一篇课文,进行全面地透彻地研读与理解,寻找到一个可以辐射课文相关知识点和课堂各个能力目标的突破口,组织课堂活动,推动课堂进程,让学生学习、探究有抓手、有头绪,从而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简洁有序,提高课堂效率。

一、以体裁特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

我们知道各个文体都有它相应的文体知识文体特点,因而不同文体的课文也一定反映出了属于该课文的文体知识及特点,如果我们就以文体特点作为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突破口,那么即使再长再复杂的课文也一定会变得有章可寻了。如李白的《春夜宴从第桃花园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从题目上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该文也是一篇宴集序;其次再让学生回忆作为宴集序的一般文体知识,如一般都会有宴集时间、地点、人物、缘由、活动和游宴内心感受等内容,追问本文对这些内容是如何表达的?引导学生结合标题对本文内容与结构进行探讨,顺势品味本文内容的丰富与结构的严谨,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同时又通过对游宴内心感受的探讨,引导学生对本文主旨进行归纳,从而明了本文情感与一般游宴“兴尽悲来”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延展探讨,即本文的情感基调与《兰亭集序》情感基调的比较等等。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顺势而下,环环相扣,教学活动也得以合理地恰当地展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又如《伶官传序》,结合注解,我们可先让学生明白本文既是一篇书序,又是一篇史论。那么作为书序的一般体裁特点是什么?——交代写作目的、写作过程,相关内容评价等;那么作为书序本文反映这一特点的内容是什么?——力诫统治者戒奢图治,防微杜渐,即“夫祸患常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其次作为史论,就有“以论带史,以史证论”的特点,那么本文的“论”,即观点是什么?“史”又是什么?倒卷珠帘,化难为简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对课文进行探究分析,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开了一个好头,而且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深入的了解。

二、读课文注释,把课文注释的某些内容作为解读课文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探究,推动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有的课文第一个注释常常起着交代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内容与写作目的等作用,那么我们何不利用注释,将注释的有关内容作为解读课文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呢?如《阿房宫赋》的注解中有一句“这篇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学生不难理解这句话的作用,顺势发问:“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具体在那些段落?并用几个字简单概括这一道理。再看注释,揭露秦王朝穷奢极欲的生活难道仅从阿房宫的兴废方面揭露的吗?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确还有从阿房宫的宫女之多、珍奇珠宝之多等方面来铺叙秦王朝穷奢极欲的生活,接着鉴赏本文的语言和写作手法,分析本文的结构主旨,归纳“赋”的体裁特点等,也是倒卷珠帘,因因相询,让学生在有凭借、有抓手中有兴趣地学习,课堂也变得简洁有序,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以课文标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组织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一般课文标题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内容,有的交代课文的中心事件,有的反映出文章的思想情感等,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以课文标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也能化繁为简,优化课堂。如《庖丁解牛》,标题交代了文章的中心事件,那么文章围绕着这一中心事件“庖丁解牛”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庖丁解牛的情景,解牛的过程,解牛的态度,解牛的方法,解牛的结果等。那么庖丁解牛与养生又有怎样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探究,联想叩问,把握本文深层的思想内涵。当然还可引导学生同样用这种方法去解读课外其它的文章,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四、以课文的题眼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分析课文

如《劝学》,题眼就一个“劝”字。教学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以“劝”为突破口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先让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即为“劝勉学习”。接着让学生思考“劝”的作用——题眼,那么全文围绕着“劝”写了哪些内容?或者为什么要劝勉他人学习?学生很快回答是从学习的意义——因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因为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等方面来阐述的,从而也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那么如何学习呢?学习在于积累、在于坚持不懈和用心专一等。进而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手法和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等。整个课堂因为有这一针对性强的突破口而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探究、学习活动有章可循,有凭可依,课堂显得简洁流畅,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以情感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的分析和赏析

如《祭十二郎文》。可让学生先根据注释了解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关系,再读标题,反映出了文章怎样的情感?以便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痛悼之情。那么文章的这种痛悼之情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呢?先写了作者不幸的身世与家世,从而反映出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相依为命的深情厚谊。再写了他们三离三会而终至永别的事实。相聚的艰难,其情悱恻;永诀的突然,其情痛悔。而在写十二郎之死时,则表达了康强者逝衰弱者存的悲哀,不信而又不得不信的无奈与对神灵的怨愤,不明死因死期的痛悔等。在叙述对十二郎后事的安排之时,再次表达了强烈的自责之情。行文痛悼之情贯穿始终,进而探讨本文用以表达这种感情的艺术手法等。“情”这一突破口辐射到本文其它知识要点、能力目标,并且以它为突破口,让学生的探究分析的学习活动顺势而下,层层推进,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六、利用课文的有关句子,以之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探究

当然这样的句子一般都会是课文内容要点的句子,或是前后照应的句子等。如《师说》,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如我们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分析:①“不拘于时”中的“时”指什么?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古道”含义是什么?③我为什么“嘉其能行古道”?通过学生探讨得知,“时”就是指前文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出的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古道”就是古人推崇的从师学习之道,如第三节就有较为详备的论述;为什么“嘉其能行古道”,联系作家和当时的背景,一下子就明白了本文写作的针对性和文章的思想锋芒,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精巧的结构设计的把握,为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课堂也因此显得简洁紧凑而又自然。又如《过秦论》,可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如我们也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①课文写“攻势”“守势”的起讫?②从哪些方面写其攻势?又如何写其守势的?③“攻守之势异也”的原因是什么?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破口设计的恰当具体而又针对性强,因而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分析探讨的突破口远不止这些,如还可以人物、意象等为突破口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解读与分析。无论是利用哪种突破口,切不可机械,我们必须在充分领悟课文的基础之上,创意解读从而寻找出可以辐射开来的有价值的语言点、思考点、结构点、读写点、拓展点等,并以之为突破口,要么卷帘而上,要么顺势而下,要么中间具体地、针对性强地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推动课堂教学进程,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变得简洁流畅而又自然,让教学变得顺手而又轻松,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而又有实效。

结构性突破 篇4

古诗的题目犹如诗作的窗口。因为一首古诗的题目有时会暗示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体裁或思想内容、写作背景、情感等一些重要信息。所以扣住古诗的题目细心解读, 必能获取诗题传递出的有效信息, 如诗作的内容、人物等, 从而推断出作品的思想主旨、表达技巧、所抒情感等, 为顺利理解诗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如王勃的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题目中就可以梳理出诸多信息。“杜少府”交代了送别的对象, “蜀州”是杜少府远行的任所;“送”字表明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在此基础上, 进而可以推断出此诗的内容应在“送别”范畴之内, 抒发的是送别友人的某种情感, 这些信息将为完成阅读鉴赏任务提供有效的帮助。

从有些诗题甚至可以推断出诗作的思想情感。陆游的名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交代了写作时间, “风雨大作”一方面交代当时的天气状况———风雨交加, 另一方面暗示了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南宋小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中, 这首即兴诗作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由此可见一斑。

二、知人论世, 捕捉诗人的信息

优秀诗人的优秀诗篇是诗人观点立场艺术个性在诗中的集中体现。其艺术个性又与诗人出身、教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密切相关, 即所谓“诗如其人”。“诗是心声, 不可违心而出, 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 人又以诗见” (叶燮《原诗·外篇 (上) 》) 。所以, 依据诗人的信息, 就可以捕捉到与之相关的诗作信息。如此知人论世, 就可以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 为学生正确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抒发的情志、阐明的理趣、艺术特色等找到突破口。正像王国维所说, “由其世知其人, 由其人逆其志, 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这种方法对阅读鉴赏语言晦涩的诗作很有帮助。杜甫的诗作《草堂》:

今到用铖地, 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 色悲充耳娱。

要顺利阅读理解该诗, 必以“诗人”为突破口。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代, 其诗常常反映百姓生活的疾苦, 无情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黑暗, 是乱离时世的悲歌。沉郁顿挫是其诗作主体风格。依据这些有效信息, 结合具体诗句, 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该诗的内容、情感和诗风。诗作描绘了一幅蜀中铖地军阀的叛乱和相互杀戮的惨景图, 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百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叛乱军阀暴行的愤激之情

三、见微知著, 捕捉诗序中的信息

不少古诗附有诗序, 其中往往会交代不少重要信息, 如相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 以及创作动机、写作缘由、作品体裁、时代背景、情节发展、思想情感等相关信息。阅读理解这类诗作, 首先应正确解读诗序。

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可以说是这类古诗的典型。其诗序原文如下:

元和十年, 予左迁江州司马。明年秋, 送客盆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 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 委身为贾妇人。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 今漂沦憔悴, 转徏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有迁谪意。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 命名曰《琵琶行》。

诗序开篇交代了诗人遭贬的时间、地点、与琵琶女相遇的过程, 通过诗序交待的诗人经历和琵琶女的遭遇, 可以推断出该诗的创作动机是诗人有“感”而发, 从中也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这些信息, 无疑有助于厘清诗作情节内容、主旨, 把握其情感基调提供有效帮助。

四、字斟句酌, 捕捉诗句中的信息

诗人创作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是以文辞表示内心之意, 以意明志。反之, 阅读鉴赏古诗则应从文辞入手, 通过文辞———诗句来把握诗作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与言外之意, 从而进一步准确理解诗人表达的情志等。孟子曾说:“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1]。这告诉我们古诗鉴赏不能断章取义地曲解诗句, 不能仅从诗句的表面理解诗作, 违背作者的原意, 而要“以意逆志”, 即从文辞———诗句的表面意思去推断诗人的内在意愿。这一般要经过表面阅读和审美玩味两个阶段。

1. 表面阅读, 获取诗作的表层信息

表面阅读是古诗鉴赏者在艺术感受阶段对诗句的初步感知、筛选[2]。在这一阶段读者常借助对诗句字面上蕴含的信息筛选梳理, 获取诗作的基本信息。如诗作基本内容、写作对象及其特征、诗作体裁等, 即古人所谓“瞻言而见貌, 印字而知时也”。表面阅读是古诗鉴赏的第一阶段只要扣住诗句分析梳理, 常常可以完成此阶段的阅读鉴赏任务, 并为下一阶段的阅读鉴赏做好铺垫。

如阅读鉴赏虞世南的诗作《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梳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在鉴赏该诗的表面阅读阶段, 我们通过对诗句简要分析、梳理, 可以捕捉到以下基本信息:诗作写作对象是“蝉”, 据此明确该诗是一首咏物诗, 第一句写蝉非同一般的形象与食性, 第二句、第三句写蝉的栖息之所和蝉声的不寻常, 第四句阐明蝉声远播没有借助秋风的吹送。

2. 审美玩味, 挖掘诗作的深层信息

审美玩味就是鉴赏者在表面阅读的基础上, 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验作品中的感情及生活, 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对艺术形象的内容加以创造性地补充和丰富, 继而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艺术观点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反复品味诗句的言外之意, 以意逆志, 进而领略诗作的思想主旨、意境氛围、艺术特色等。通过审美玩味把对诗作的阅读鉴赏由表面阅读阶段的感性认识提高到深层的理性认识。审美玩味阶段应以对诗句表面阅读筛选梳理的表层信息为基础, 依据诗作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 (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炼字炼句……) 进一步准确把握诗作的思想主旨、言外之意 (如抒发的情志, 阐明的理趣) , 实现阅读鉴赏目标。

在表面阅读的基础上来审美玩味虞世南的咏物诗《蝉》时, 要依据在前一阶段筛选梳理出的“蝉”在形象、食性、居所、声音等方面的信息, 联系咏物诗通常运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诗人往往借助所歌咏的自然界某物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寄寓某种言外之意。诗中的所咏之“物”常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象征人的某种品性。在审美玩味此类诗作时, 应依据所咏之物的具体特征和表达技巧, 通过想象和联想, 推断并把握诗作抒发的情志或寄寓的言外之意。据此可以明确该诗字面上句句都在写蝉, 实则处处都是在写人, 明为咏蝉, 实则明志。再依据蝉的高贵、清雅、居高、声远等特征, 进一步进行相关联想, 从而推断出诗作的言外之意。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即品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 自能声名远播, 从而表达出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按“注”索骥, 捕捉诗注中的信息

不少古诗为了便于读者阅读鉴赏, 常会在诗后附带解释个别词句或介绍说明诗人与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这些文字短则寥寥数字, 长也不超过短短几行, 但这些注释性文字却是我们突破古诗阅读鉴赏瓶颈的最后一把利刃。古诗阅读鉴赏时, 除了可以从诗题、诗人、诗序、诗句几个结构模块中发现突破口外, 还可以关注诗作注释, 曲径通幽, 常常也能敲开古诗鉴赏之门。因此我们依据诗注中解释个别词句的说明性文字提供的信息, 可以领略诗作的声韵之美、诗句的含意、用字之妙;其次依据介绍诗人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 可以了解诗人生活的历史时期、人生经历, 甚至社会时代背景、诗人创作风格流派等信息, 进而找到正确解读诗句的线索;再次根据诗注中介绍说明写作背景或写作手法 (如用典) 的文字提供的信息, 可以直接推断出诗作内容范围、主题类型, 甚至抒情范围或言外之意等, 进而也可以找到正确解读诗句的突破口, 为审美玩味诗作提供有效帮助。

例如, 我们鉴赏王安石的诗篇《孤桐》。

天质自森森, 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 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 愚斫五弦琴。

注释: (1) 明时, 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 怨愤。

(2) 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舜帝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阅读鉴赏该诗时, 联系诗题、诗人传递的信息和对诗句表面阅读筛选梳理的信息, 可以明确该诗是一首咏物诗, 托所咏之物———“孤桐”言诗人之志。依据对诗作表面阅读筛选梳理的信息, 我们可以把握“桐树”所具有的枝叶繁茂、高耸入云、孤独、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不畏骄阳、愿被制为弦琴等一系列特征。但要准确把握诗作所言之“志”, 除了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尤其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的抱负和诗句中如:“孤高”“虚心”“解愠”等明为写桐树实则写人的一些重要词语中蕴含的诸多重要信息。还必须借助诗注中两条注释文字所提供的信息, 我们才可以明确把握诗作所言之志为:正直向上, 虚心扎实, 坚强不屈, 甘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人生追求。

古诗阅读鉴赏方法多样, 途径多多。但在古诗阅读鉴赏过程中, 直接扣住组成诗作的各个结构模块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 统观全诗分析归纳, 进而获取正确解读诗作的线索或突破口, 这也是一条提高学生古诗阅读鉴赏能力、实现诗歌鉴赏目标的便捷有效之路。

摘要:古诗阅读鉴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古诗的深邃久远以及学生传统文化积淀的不足和阅读鉴赏能力偏低, 学生阅读鉴赏古诗常常会遇到“剪不断, 理还乱”的困惑, 甚至面对一首优秀的诗篇却无处“下手”。我们认为, 在古诗阅读鉴赏过程中, 只要深入解读古诗的诗题、诗人、诗序、诗句、诗注等结构模块, 捕捉其中或隐或现的有效信息, 即可突破古诗阅读鉴赏瓶颈, 实现古诗阅读鉴赏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古诗,阅读鉴赏,结构模块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M].万丽华, 蓝旭,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6.

结构性突破 篇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治理”不同于“统治”,它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借鉴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可知,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设定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以协调和均衡多主体的利益关系,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利益群体权责的划分。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政府职能转变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要求学校进行自主管理;学校教育目标转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往学校内部治理经验化、非制度化现象普遍,存在权责不明晰、结构不健全等问题。这便亟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变革,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

受制度、结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被锁定在原有路径上。以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历史是重要的,系统一旦进入某个路径(无论好坏),就会在这条路径上持续发展下去。路径依赖理论始于对制度演化路径形成过程的分析,由此窥探制度变迁过程中是否具有路径依赖特点,并对此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较多学者将路径依赖理论运用到组织层面的分析,以抽象的方式探讨组织过去和现在、未来的联结问题。笔者试图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过程及路径依赖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为实现路径突破提供建议,以促进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

一、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路径依赖的形成 虽然“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概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才在国家政策层面正式提出,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一直嵌入学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有关决策、执行、监督权责和治理主体的规定等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建立校长负责的领导体制,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初步形成

1949年至1956年是学校内部治理初步形成阶段。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小学实施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领导全校工作;设教导、总务两处;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各班设班主任,受教导主任领导;各学科设教研组和组长。”这确立了校长负责制,改变了集体负责的状态。

在初始时期,各中小学基本确立了以校长负责为领导体制,下设教务、总务、教研组等部门进行研究管理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但并未强调家长、社会的参与管理,而且在政权稳定后,教师、学生的参与管理也相对减弱,未设立监督机构。在这一阶段,政府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作出了选择,并产生了较高的初设成本,后续变化均围绕着初始阶段的选择进行。(二)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稍有调整但变动不大

1957年至1984年间因处在整风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地徘徊于初始选择。此阶段,学校领导体制经历了由党支部领导制,到校长全面负责制,再到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党支部所扮演的角色由全面领导转为保证、监督的角色。1962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学校设教导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这成为我国中小学组织机构的典型模式。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形式逐渐形成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校成立了年级组,大部分学校采用年级组和教研组并存,以其中一种作为办公单位的体制。

这一阶段,除了文革期间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对初始选择进行了更改外,其他阶段的变化均建立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如增加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年级组等。但是,这一阶段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仍未提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参与管理,教职工代表大会未真正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监督机制缺乏,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处在初始选择的路径上。

(三)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在原有基础上拓展 从1985年至今,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在初始选择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拓展。在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教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不断受到重视。一些政策,如199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自主管理进行了规定;另一些政策,如1996年的《小学管理规程》和2003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则对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进行了强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两个政策文件不仅对学校自主管理、社会参与和监督进行了规定,且明确要求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至此,学校自主权得到加强,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受到重视。

1985年后,中小学校按已有政策规定,具备了基本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已有政策对家长、社区、教师的参与和监督进行了强调,有利于明晰学校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关系。但现实中,学生、教师、家长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并未真正得到实施,学校中层领导的权责关系不明晰,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然受制于初始选择。

从以上过程不难发现,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始终围绕着初始选择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制度和结构的变迁是对初始选择的不断修正,具有自我强化机制,表现出路径依赖,既有环境、制度制约着现实中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

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

诺斯在早期认为导致路径依赖的原因有四种:高额的初设成本、协调效应、学习效应、适应性预期。路径依赖理论的最新发展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除了包含以上四因素外,还受转换成本、既得利益者、文化意识形态要素的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路径依赖的形成也受这七类因素的影响。

(一)出于成本的考量延续原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制度的设计需大量初始成本,且随着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均会下降,产生规模效应。如果由已有路径转为另一条路径,不仅需重新花费大量的初始成本,而且会失去原有路径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产生较高的转换成本。对初设成本与转换成本的考量,使路径创新难以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初步形成了中小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后续阶段只需在已有基础上花费较小的精力来发展此结构,沿已有路径修补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所需成本较低。随着第一次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发展,已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正式和非正式约束。若舍弃或对初始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大幅度改进,不仅需重新设计,而且有可能与已有约束相冲突,需花费远高于第一次路径的初设成本。即使建立了新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其完善仍需一定的追加成本。这使由已有路径转为另一条路径的转换成本较高,常高于已有路径的初设成本和追加成本。因此,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自身,均难以偏离已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路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然延续着1952年初步建立的路径发展,家长、社区多主体参与治理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二)已成型的配套制度体系强化了学校现有内部治理结构

随着现有制度的推行,已形成与之配套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及非正式约束,若突破已有制度,则难以适应已形成的制度网络,这种协调效应使原有路径得以自我强化。我国中央集权制是影响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即协调效应的来源之一。中央集权制强调权力的统一,使学校的内部治理也形成与之对应的结构,多主体参与的模式并未形成。此外,已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通过长期运行,已具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如教学形式、评价系统、管理规则、晋升程序等)、非正式规则及物理环境(如行政班教室、教师办公室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面临着能否适应互补性制度环境和物理环境的风险。例如,学校在内部治理结构演进过程中始终实行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若要进行走班制的改革,则面临着教学资源(如教室数量)不足、学生管理制度不配套(以前由班主任管理学生,现在班主任被撤销)等一系列问题,这便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三)对现有制度的学习与适应制约新内部治理结构的推行

学习和掌握现存制度框架下的各种规则有助于组织适应现有制度并提高其效益,各种组织必将利用制度框架下所提供的各种机会,要求并迫使组织成员进行学习。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等会通过学习而不断适应现有制度,当组织成员形成与已有路径相适应的思维、工作模式后,便不愿或难以考虑其他替代路径。而且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适合于已有制度框架的组织会逐步建立,这些组织又会进一步沿用已有制度框架,从而反过来强化制度本身,此学习效应将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从最初建立至今,学校成员通过学习,适应了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习惯了主要由校长、学校中层领导及教师来管理学校,学校成员通过学习对原有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已形成了较好的适应。如在北京十一学校“走班制”的改革中,最初实行“走班制”时,由于过往长期的学习使教师适应了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多难以适应“走班制”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四)对原有治理结构的高预期限制了路径变迁

随着制度的推行,人们对已有制度的延续将会产生预期,即形成适应性预期。制度变迁面临着在新旧制度间进行选择,这是一个博弈过程,组织及其成员的选择受参与者的感知影响,这种感知来自于从当代和历史经验中衍生的心智结构。由于没有关于新制度的历史经验,基于有限理性,组织并不能清晰判断新制度所能带来收益的大小,在面临不确定的环境时,依然走最初的路径。我国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经过建立、调整和发展,多数人已接受并拥护这种制度,对其充满了美好的预期。若要改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则人们并不能确定其收益大小,不知其是否能适应现有考试评价制度、是否会降低学校管理效能等。人们对已有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适应性预期,使其先天存在的缺陷被忽视,产生了路径依赖。(五)既得利益者阻碍新内部治理结构的变迁

利益因素是路径依赖形成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已有制度会在其推行下形成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制度、组织的变迁是利益再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作为一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在新受益群体的利益相对增加时,原受益群体的利益则相对减少,既得利益者便会采取措施阻挠制度和组织的变迁。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实质是相关利益群体权责的分配、调整,原有结构下的既得利益群体与新结构的潜在获益者相比,在组织力量、博弈能力与策略上占据优势,双方处于非对称博弈的状态。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在路径演变的过程中,已形成了纵向的管理结构,若要促使其结构扁平化,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持已有利益,便可能会利用已有资本来阻碍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使变革难以有序进行。

(六)传统观念意识束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

观念意识是一个社会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等,传统的社会观念意识渗透在学校中,影响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重“礼”轻“法”的“人治”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专制集权思想、等级观念在我国社会文化中盛行,政府及其官员缺乏分权与制衡的观念,公众的法制、自由、民主等意识欠缺。此传统观念意识长期且广泛地渗透在学校治理结构的演进过程中,掌权者不愿放权,公众也缺乏参与管理的意识。强调分权与制衡的治理结构缺乏生长壮大的文化环境,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也因此受到影响。虽然近年来,公众的权利、监督意识逐渐觉醒,但这种意识形态所累积的知识和人力资本仍不够,未能支撑规范的学校治理的有效运行。

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路径突破

路径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均衡,具有多条演变途径,既有路径有可能受到某种力量的影响,使其并非按照原有路径进行,这就使路径突破或创造存在可能。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打破已有路径的锁定状态,应采取以下措施,以针对性地突破转换成本、协调和学习效应、适应性预期、既得利益集团以及社会传统文化观念的阻碍。(一)完善制度体系,以减少原制度网络的限制、降低变革成本 对已有内部治理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的依赖,是较高成本和协调效应的体现。因此,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过程中,需形成一套与变革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系,以使变革有据可依、有序进行,以减少试错性变革和对原有正式、非正式制度规则的依赖,突破较高转换成本和已有配套制度体系的阻碍。

一方面,法律是制订政策、制度的重要依据,依法治校是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和重点,有法可依是现代学校治理的前提,政府应为学校内部治理建立相应的法律基础。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体系,但仍存在缺失,如未出台学校法以规范和保障学校依法治校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结合教育实践需求,充分考查、论证的基础上,政府应构建一部用以规范学校内部治理中各利益主体权责关系的法律,以为各主体的互动提供法律基础。同时,现存法律仍有不完善之处,应对已有相关法律进行审查,对其阻碍学校内部治理的条款进行合理的修正和完善。

另一方面,应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制度安排,这需整合政府的外产制度和学校的内生制度。政府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重要主导者,是打破路径依赖的强有力外部力量,理应发挥制度供给的作用,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和完善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例如,政府应健全集体决策制度,以规范学校各主体的行为;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进行制度规范,为教师、家长参与决策提供制度保障等。当然,学校也应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及制度要求,结合自身情况,主动构建具体的制度、规则,建立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和部门,对政府所提出的较宏观的规范进行具体化,设置细则规定,以明晰学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权责。例如,学校应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的参与事宜、决策程序等进行具体规定,以内化国家层面的法律和制度。

(二)创建变革内部动力,以提高成员的学习动机、改变其对原结构的预期

学习效应和适应性预期使学校缺乏变革的内部动力,这便需要激发学校主动变革的意愿。诱制性制度变迁具有内在的优化演进机制和动态修正机制,学校从自身出发冲破学习效应的影响,改变适应性预期为制度变迁提供内部动力,是实现真正的持续性路径突破的重要条件。变革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支持性环境和有效性组织。

支持性环境的创建是学校变革的保障。学校应对其组织成员解释变革需要,通过总结分析,帮助组织成员意识到已有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这可通过学习成功的变革案例、将成功变革案例与固守不合理旧制的学校进行对比分析等,来帮助组织成员意识到已有治理结构在达成教育目标上所存在的缺陷,意识到变革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建立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愿景,创建新的愿景并号召大家实现愿景。以此让组织成员对变革产生良好的预期,从而减少适应性预期对变革的阻碍。

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另一重要源泉,在校长负责制下的中小学,领导尤其是校长在影响组织的有效性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升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治理能力是产生内部变革动力的关键。在学校领导的选择上,应注重对竞选者治理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考查;对学校领导者应进行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同时对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训,以提升其综合治理能力。学校领导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有效组织建立的重要基础,但若要形成有利于变革的有效组织,仍需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变革型领导力,其为突破学习效应的动力源。变革型领导要求学校领导能变革组织,以适应愿景而非固守旧制,此种领导力也可以被培养、教授和学习,理应是培训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减少利益者的阻挠

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的行为之间需要通过激励加以连接,同样地,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实现需要对学校成员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包括对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的激励。

一方面,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是促使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陷入路径依赖的重要因素,路径创新需建立在减少既得利益者阻挠的基础之上。原有利益受损是既得利益者阻碍的根源,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理,应对既得利益者予以补偿以减轻其阻碍强度。在对既得利益者进行补偿的基础上,应为既得利益者提供与其他主体平等的机会,促进其公平参与学校管理;可实行渐进性的制度变迁,给予既得利益者适应的时间,以逐渐冲破既得利益者的阻碍。

另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组织中的非既得利益者,如普通教师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在建立并共享变革愿景的基础上,应将学校治理结构的改善与组织成员的利益(如职称评定)相关联,对为改善学校治理提供建议的教师进行奖励,以促进管理者、教师的参与;对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中表现突出的组织成员,应给予晋升的机会,让其有机会充当学校管理者;同时,应创建民主的校园文化,让每一位师生都具有学校主人翁意识,以调动师生参与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

(四)促进多主体参与,并提升治理主体的观念意识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要求促进多主体参与管理和监督,以实现共同治理。学校应为多主体参与学校治理创设路径。应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途径,如使家长委员会日常化、学校定期向社会开放等,以构建畅通的对话和互动关系,让学校相关利益群体对学校治理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评议权;中小学作为公共产品,其有责任向社会,尤其是家长进行信息公开,为相关利益主体监督权的实现提供基础;可尝试第三方治理,由中介组织,如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机构、高校的教育研究机构等为学校内部治理提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变革方案和建议。

结构性突破 篇6

绍兴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是新经济结构下和谐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柯桥形成了以轻纺产业为特色,药业、机械、汽车仪表等多种产业并举的产业结构。各类专业市场发达,物流中心比比皆是。发达的新经济云集了万千新柯桥人,他们与原居民相融合于街道下辖的30多个社区(居委会)中,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其中社区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绍兴柯桥街道港越社区是柯桥30多个社区(居委会)的一角。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社区文化队伍从少到多,社区文化活动从单一低层次逐步向丰富多彩较高层次方向发展。

文化队伍兴起:2010年社区成立一支排舞队,文体骨干马上响应,最终形成16人的排舞队,利用晚上时间经常练习,成为居民自娱自乐的领头羊; 2011年社区成立一支空竹队,居民中反响强烈,一下子应者云集,带起了一股空竹健身风,普通的居家大妈大伯参加街道空竹运动展示了漂亮丰姿。

文化设施到位:目前社区有一家老年活动中心,并有专人负责管理,每天下午对外开放,吸引很多老年人来老年活动室看书、阅报、下棋等;社区还有一家青少年活动中心,除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外,配备文体活动器械,平时对外开放;在港越和柯笛两个规模比较大的小区还建起了居民健身路径。

文体骨干涌现:丰富的社区文化,培育了文体骨干,他们能够踊跃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而且能帮助社区组织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主动与社区进行文化建设的沟通交流。他们除了参加社区组织活动外,平时也在公园或广场进行跳舞、舞剑、打排球等各项文体活动,让社区文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努力搞好社区文化工作,对于提升新经济结构下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干事创业的激情,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优良的社区文化有力地促进社区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保障、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一、社区文化阵地要在规划建设、资金保障上求突破

社区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因此,一个城市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同等重要,需要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社区文化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统筹规划,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要根据规划与资金的可能,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着力推进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文化角、文化活动室等为主体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配备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文体活动设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

二、社区文化队伍建設要在人才挖掘、骨干培育上求突破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是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一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在社区内挖掘这方面的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社区实际,深入居民生活,深入百姓群众,全面担当起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的重任,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质量与品位。二要培育贴近社区实际、具有社区特色、业务精、素质高、复合型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通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要大力挖掘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人才集聚的优势,将社区内单位的文化骨干、志愿者、离退休文化工作者、文体娱乐爱好者等融入到社区文化队伍,从而使社区文化队伍不断壮大,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三、社区文化活动要在贴近实际、丰富多彩上求突破

社区文化建设关键是策划开展好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社区优势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不同层次的社区文化活动。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有机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传播。让社区居民在文化活动中凝聚人心,凝聚合力;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调节身心;在活动中和睦邻里,促进和谐。

四、社区文化服务要在创新载体、网络信息化上求突破

社区文化服务要结合社区实际,根据社区区位、社区内单位、社区居民的文化优势,有计划地策划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创建各种有品位、有特色的党建示范社区、科普社区、生态社区、绿色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等包括创建富有文化内涵和楼宇特点的各类特色楼群。要积极引导、努力开展高雅艺术、经典艺术进社区活动,从总体上提高社区居民的欣赏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平台,发展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通过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大力宣传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报道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社区文化服务要吸纳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心声,组织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做法,大力激发社区居民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使社区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柯桥街道港越社区)

结构性突破 篇7

物质结构与化学键是中学化学教材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揭示和反映了物质的内部结构和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中有关“物质结构与化学键”部分进行考情分析, 掌握高考中有关这方面考点的命题规律, 并对高考中涉及该专题的重难点及易错点进行突破, 有利于学生把握2013年高考备考方向,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考情分析】

2012年各地高考化学试卷对“物质结构与化学键”内容的考查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物质结构与化学键”的考查知识点主要有:原子组成及其各微粒间的关系, 同位素, 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原子结构示意图、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等) , 分子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分子空间构型、键的类型、键的强弱比较、分子的极性、原子轨道杂化等) , 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 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及有关计算等。预计2013年高考中有关“物质结构与化学键”题型将会稳中有变, 仍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 应用物质结构理论、结构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有机物的结构等定性推断与定量计算, 多角度、深层次考查物质结构与化学键。

【重难点突破】

一、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 也是高考的热点, 它常常以重大科技成果为题材, 起点高、落点低, 寓教于考, 突出教育性和实践性。现将有关原子结构重要考点归纳如下。

1.原子的组成及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原子 (核素) 常用ZAX符号来表示, 其中A表示质量数、Z表示质子数、X表示元素符号。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 (1) 质量关系,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质量数 (A)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 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显电中性) 。

对于离子来说, 核内质子数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数。

2.元素、核素、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指原子中的所有电子按一定规则分布在各个原子轨道上。电子在核外的排布必须遵循以下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及其特例。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常见表示方法见下表:

二、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键及分子间作用力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 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热点知识, 现通过列表比较, 有利于学生复习备考时参考。

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

【注意】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1) 只含共价键的物质。 (1) 只含有极性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 如HCl、SiO2、HClO、CH3OH等; (2) 只含有非极性键的物质是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 如Cl2、P4、金刚石等; (3) 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般为多原子 (4个原子以上) , 且至少有2个相同原子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 如H2O2、C2H4等。 (2) 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如Na2O、K2S、NaH等。 (3) 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极性键的物质, 如NaOH、K2SO4等;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物质, 如Na2O2、CaC2等。 (4) 仅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 铵盐 (如NH4Cl、NH4NO3等) 。 (5) 无化学键的物质, 如稀有气体。

2.共价键与范德华力、氢键的比较

【注意】 (1) 化学键既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又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1) 化学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化学键可影响部分晶体的熔沸点的高低, 对于所有的原子晶体 (共价键) 、部分离子晶体 (离子键) 及部分金属晶体 (金属键) , 化学键越强, 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2) 共价键影响共价分子的稳定性:键长越短, 键能越大, 分子越稳定, 如稳定性HF>HCl>HBr>HI。 (2) 分子间作用力只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不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由于氢键的存在, 会使HF、H2O、NH3的熔、沸点高于同族元素的其他气态氢化物。

3.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比较

【注意】判断AB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是: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 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 则为极性分子。如BF3、CO2等为极性键组成的非极性分子, NH3、SO2、PCl3等为极性键组成的极性分子。

【考点扫描】

考点1考查原子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

例1.储氢合金是一类能够大量吸收氢气, 并与氢气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如由金属镧 (57139La) 和镍 (2859Ni) 形成的合金LaNi5就是一种很好的储氢合金。下列关于此合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镧元素的质量数为139

B.2859Ni的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多3

C.57139La与57132La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属于同一核素

D.2859Ni与2860Ni化学性质相同, 互为同位素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 意在考查考生对质子数、质量数、同位素等的理解。2859Ni的核内质子数 (28) 比中子数 (31) 少3, B错;57139La与57132La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C错;2859Ni与2860Ni是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 互为同位素, 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D

考点2考查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例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B.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614C

C.钾原子结构示意图:

D.Fe2+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44s2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的常见描述方法, 意在考查考生对常见化学用语的理解。CO2分子内C、O原子之间共用2对电子, A错;钾原子有4个电子层, 最外层电子数为1, C错;Fe2+应是Fe原子失去最外层4s上的2个电子, 不是先失去3d上的电子, D错。

【答案】B

考点3考查化学键的分析与判断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

B.最外层电子数超过4个的原子均为非金属元素原子

C.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HCl气体溶于水发生电离:HCl═H++Cl-, 说明HCl气体中含有离子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键, 意在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如NH4Cl是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含有共价键和离子键, A错;金属元素Bi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 B错;HCl属于共价化合物, D错。

【答案】C

考点4考查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判断

例4.下列关于微粒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H2S和NH3均是价电子总数为8的极性分子

B.HS-和HCl均是含有一个极性键的18电子粒子

C.CH2Cl2和CCl4均是四面体构型的非极性分子

D.1molD216 O中含中子、质子、电子各10 NA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键、分子极性、微粒结构等知识。H2S为V形, NH3为三角锥形, 均为极性分子, 且价电子总数均为8, A说法正确;HS-和HCl均是含有一个极性键的18电子粒子, B说法正确;CCl4为正四面体结构, 属于非极性分子, CH2Cl2为四面体结构 (但不是正四面体结构) , 属于极性分子, C说法错误;1个D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1个中子、1个电子, 1个16 O原子中含有8个质子、8个中子、8个电子, 故1molD216 O中含中子、质子、电子各10 NA, D说法正确。

【答案】C

考点5考查化学键与晶体的关系

例5.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晶体中, 不可能存在共价键

B.原子晶体中, 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C.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 分子越稳定

D.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 熔点越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对四类晶体应从构成微粒、作用力方式、常规性质、实例等方面分析理解。在含有原子团的离子晶体中, 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A错误;若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原子晶体, 只存在非极性键, 若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原子晶体, 应存在极性键, B错误;分子的稳定性与分子内各原子间的共价键强弱有关, 而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 C错误;原子晶体中各原子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 其强弱决定晶体熔点高低, D说法正确。

【答案】D

考点6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的综合应用

例6.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1) 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B_____, D______, E______。

(2) E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3) B、C、D的电负性大小顺序为_______, 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为______ (填元素符号) 。

(4) C2A4的结构式为______, C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BE4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 属于______ (填“极性”或“非极性”) 分子;B2A2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个数比为______。

(5) BD2的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 1个晶胞中含有_____个BD2分子, 晶体中BD2的配位数为_______。

【解析】 (1) 根据题给信息, 可推出A为H, B为C, C为N, D为O, E为Cl。 (2) Cl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可书写其电子排布式。 (3)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增大, 但N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比O原子的大。 (4) N2H4的结构式见答案;CCl4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为非极性分子;C2H2的结构式为HC帒CH, 其σ键有2个CHσ键和1个CCσ键, 共3个, 2个碳碳π键, 故其σ键与π键的个数比为3∶2。 (5) CO2分子晶体的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CO2分子, 配位数为12。

【答案】 (1) C O Cl (2) 1s22s22p63s23p5

【易错点归纳】

(1) 误点:有质子的微粒一定有中子, 有质子的微粒一定有电子。

辨析:氕原子 (1 H) 中无中子, 故有质子的微粒不一定有中子;H+中无电子, 故有质子的微粒不一定有电子。

(2) 误点:同位素之间的转化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辨析: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但同位素之间的转化属于核反应, 不属于化学变化。

(3) 误点:Cr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44s2, Cu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94s2。

辨析:因为在等价轨道 (同一能级) 上的电子排布全充满、半充满和全空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故Cr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Cu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

(4) 误点: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23d6。

辨析:对于第4周期过渡元素原子, 电子填充顺序与书写顺序不完全一致, 虽然电子先填入4s轨道后填入3d轨道, 但在书写电子排布式时, 仍把3d放在4s前面。故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应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5) 误点: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或ns2的元素一定都是金属元素。

辨析:H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1s1, He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1s2, 二者都是非金属元素。

(6) 误点: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在第ⅡA族。

辨析:过渡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大多数都是2个, 但它们并不属于第ⅡA族。

(7) 误点:ZAX中, X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辨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该元素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故在ZAX中, A只代表X原子的质量数, 即为该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不能代表X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8) 误点:s轨道只能形成σ键, p轨道只能形成π键。

辨析:按成键原子轨道“头碰头”进行重叠, 可将σ键分为s-sσ键、s-pσ键、p-pσ键;p原子轨道与p原子轨道“肩并肩”进行重叠只有p-pπ键。

(9) 误点: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

辨析: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离子键, 较不活泼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可形成共价键, 如AlCl3中Al与Cl形成的是共价键。

(10) 误点:非极性分子中不可能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

辨析:非极性单质分子内只含非极性键, 而非极性共价化合物分子内, 如CH2=CH2、CH≡CH等非极性分子中, 既含碳氢极性键, 又有碳碳非极性键。

(11) 误点:共价键一定只存在于共价分子中。

辨析:除了共价化合物分子、共价单质分子中存在共价键外, 含有原子团的离子化合物中也含有共价键, 而离子化合物并不属于共价分子。

(12) 误点: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辨析:一些物理变化过程中, 如HCl气体溶于水、金刚石熔化、食盐熔化等, 都要发生化学键的破坏。

(13) 误点:分子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其键角一定为109.5°。

辨析:分子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的有两类物质, 即AB4形和A4形。AB4形是中心A原子与四个顶点B原子成键构成的正四面体结构, 其键角为109.5°;A4形是四个A原子之间相互成键构成的正四面体结构, 其键角为60°。

【专项训练】

1.16 O和18 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 O2和18 O2互为同素异形体

B.16 O和18 O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 O和18 O间的相互转化

D.标准状况下, 1.12L16 O2和1.12L18 O2均含有0.1 NA个氧原子

2.若不断地升高温度, 实现“雪花→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 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依次是 ()

A.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键

B.氢键、氢键、极性键

C.氢键、极性键、分子间作用力

D.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键

3.甲、乙、丙、丁4种物质分别含2种或3种元素, 它们的分子中各含18个电子。甲是气态氢化物, 在水中分步电离出两种阴离子。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某钠盐溶液含甲电离出的阴离子, 则该溶液显碱性, 只能与酸反应

B.乙与氧气的摩尔质量相同, 则乙一定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C.丙中含有第2周期ⅣA族的元素, 则丙一定是甲烷的同系物

D.丁和甲中各元素质量比相同, 则丁一定含有-1价的元素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处于周期表IIA族

B.主族元素X、Y能形成XY2形化合物, 则X与Y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2或5

C.氯化氢的沸点比氟化氢的沸点高

D.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均相同

5.第ⅢA、第ⅤA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氮化镓 (GaN) 、磷化镓 (GaP) 、砷化镓 (GaAs) 等是人工合成的新型半导体材料, 其晶体结构与单晶硅相似。

(1) 镓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

(2) 在GaN晶体中, 每个Ga原子与_____个N原子相连, 与同一个Ga原子相连的N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GaN属于_____ (填晶体类型) 晶体。

(3) N、P、As处于同一主族, 其氢化物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 (用分子表示) 。

(4) 比较二者的第一电离能:As_____ (填“<”、“>”或“=”) Ga。

(5) 在白磷 (P4) 分子中存在_____个σ键;在N2H4分子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个数比为_____。

6.X、Y、Z、Q、E五种元素中, X原子核外的M层中只有两对成对电子, Y原子核外的L层电子数是K层的两倍, Z是地壳内含量 (质量分数) 最高的元素, Q的核电荷数是X和Z的核电荷数之和, E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 X、Y的元素符号依次为______、_______。

(2) XZ2与YZ2分子的立体结构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3) Q的元素符号是______, 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在形成化合物时它的最高化合价为______。

(4) 用电子表示式写出E的氢化物的形成过程:______。

(5) X、Y、Z、E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填元素符号) , 它们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的是_______ (填化学式) , 沸点最高的是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 (1)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1或[Ar]3d104s24p1 (2) 4

正四面体原子 (3) NH3>AsH3>PH3 (4) > (5) 6 4∶1 6.S C (2) V形直线形 (3) Cr第四周期第ⅥB族1s22s22p63s23p63d54s1

结构性突破 篇8

一、江苏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在SCP模型中,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经济活动中构成产业市场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综合反映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

(一)产业规模与构成

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年报显示,“十一五”以来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延续了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人均创造增加值连续增长,全社会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稳中有升;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吸纳从业人员数明显增多,城镇居民年文化娱乐服务消费能力也不断提升。

产业内部结构正在改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门类的引领作用明显,文化产品流通和服务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动漫游戏、电子出版、数字媒体、草根演艺、经纪代理、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快速兴起。新兴文化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十分有利于江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见表1)。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网站和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08)

但是,江苏文化产业内部各层级发展不均衡,产品结构和档次不尽合理,与技术创新研发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密切相关、高附加值的行业,如:表演视觉艺术、创意设计和移动娱乐等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对经济的贡献有限。

(二)产业集中度与产品差异化程度

产业集中度指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产销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该行业的支配程度,一般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多为销售收入)占行业总量的百分比表示。通过对江苏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推算,2008年江苏文化产业消费收入总额约为1381亿元,前四大文化集团营业收入总额约162亿元,绝对集中度指标CR4=11.69%(见表2)。据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CR4<30%说明江苏文化产业目前仍然处于企业数量多、个体规模小的低集中度竞争阶段。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文化统计报告。

文化产业涵盖了较广的行业范围,多是内容创意产业,强调受众的亲身体验,其发展依托具有丰富灵感和想象力的创意人才,并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形成众多新奇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从而使顾客对文化产品产生独特体验。文化产品巨大的差异程度成为文化产业中真正创造价值的部分。

江苏文化产业产品差异化程度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地区间区位优势、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特别是在文化旅游方面,江苏推出了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区域、线路和产品。

(三)产业区域集聚程度和平衡性

集聚效应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沪宁线的南京、镇江和苏锡常地区与扬州、徐淮地区的历史文化古城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条文化旅游链,并带动了相关文化艺术服务产业和工艺美术产品行业的发展。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市由于经济较发达,区位吸引力强,高校众多,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研发创新优势,具备发展传媒业、网络信息业、游戏动漫业、电子出版业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群体的条件,因此行业和企业相对集中,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较好。

但是,从江苏全省范围考察,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却极不平衡,苏中、苏北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条件尚不成熟,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力相对较差。

此外,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显著不平衡状态。2008年苏中及苏北8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和只有苏南5市的47%,明显落后。政府对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支持程度也不一样,如:文化(文物)部门经费的财政拨款额,苏南5市比苏北5市高两倍多,苏中与苏北相比形成较大落差。除苏锡宁苏南3市,其余10市的文化财政拨款人均值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和使用状况上,全省超过2/3的艺术展览机构设立在苏南区域,苏南地区拥有的文化建筑面积总量高于苏中及苏北一倍。投入较少,人才、技术实力偏弱制约了苏中及苏北的文化产业发展。

(四)政府管制与产业壁垒

随着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转型、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参与国际化竞争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江苏省政府适时推出了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法规政策,在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产业准入门槛、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财税金融支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部分领域参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等方面产生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

文化产业属于一种特殊的产业,它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道德、价值观导向、国际关系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新闻出版、影视网络行业,政府有着绝对的主导权和控制权。政府的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限制、区域壁垒和所有制壁垒。此外,文化旅游、文化设施服务等行业进入资本门槛较高,实现赢利前仍需大量的后续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的风险。而网络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附加值高、投入期长、回报慢的行业,还存在技术壁垒,行业参与者进入难度较大。有些文化行业可以接纳个人化、小规模、依靠个人创作和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主体,虽然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但却因此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障碍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必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产业结构不优化。从江苏文化产业结构现状来看,江苏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均衡。从江苏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规划与产业层次方面还存在问题,产业集群化、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

(一)产业规划障碍

文化产业发展如果欠缺科学规划,就会降低政策执行力度,导致实施效果与设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中产业规划存在缺陷。

首先,有些规划在制定前调查和分析不足,未能透彻了解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片面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无视社会效益,将不能产业化的文化形式产业化或只把部分显性的文化形式产业化。文物、历史遗存等无法产业化,如果人为地进行产业化则是一种破坏;戏剧团体、影剧院或工艺美术品,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也很难构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

其次,对本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市场以及优劣势等背景和现状认识比较粗浅,对文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发展重点等可行性未作充分论证,忽视地区差异和市场需求,盲目进行投资建设、扩大规模,甚至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的政绩工程,投资巨大,而效应甚微。

最后,由于政策执行涉及到财政、人事、国土、工商、税务等部门,跨部门协调比较困难,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落实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此外,规划在实施效果的反馈与评估不足,造成规划内容和实施结果差距巨大。一些文化产业园项目开工时轰轰烈烈,中途由于无人监管、缺乏跟踪,最终成为小商小贩的贩卖场所。

(二)产业层次障碍

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文化产业内部各层级发展不均衡,产品结构和档次不尽合理,传统产业发达程度高于新兴产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核心层”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始终占据大头,而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其他新型文化服务及文化用品、文化设施制造及销售等相关层、外围层的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从文化产业核心层内部行业来看,受政府主导、行政管控较强的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又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而外围层的文化休闲娱乐业由于受众较为广泛而形成的增加值远大于层次中的其他行业。相反,与知识密集型、技术创新型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密切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如: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软件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等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这些被国际广泛公认的最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形态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实现飞跃提升的行业。

(三)产业集聚障碍

文化产业集群化水平偏低,将导致文化产业园带动作用不显著。江苏现有在建的或建成的文化产业园60多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多个。江苏的文化产业集群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企业在促进产业集群的自发形成中的作用并不突出。有些地方政府不顾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区域内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没有充分考虑实际需要,在主题尚不明确、内容尚不充分、没有经过合理规划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建设,造成产业特色不明显、功能定位不准确、同质化倾向严重的文化产业园区达不到适度的规模,重复建设,不仅分散了土地、资金和项目,加大了管理难度,也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约度。

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应该包括直接从事创意设计、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的生产型企业、从事商务交易和产品买卖的市场型企业、从事基础设施服务与增值信息提供的服务型企业、从事集聚区内地产开发的配套型企业、从事餐饮、休闲娱乐及文化旅游等相关企业。而现实中,江苏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内产业关联性不强,过于重视园区经济功能的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忽视园区社会文化功能的建设和完整产业运行链条的形成,很多不属于集聚产业定位范畴内的企业也被允许进入,无法实现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有些园区文化企业之间并未通过契约合作的形式形成固定的网络化组织构架,依靠正式或非正式联系所形成的知识信息和劳动力等资源共享而提高自身学习创新能力的集群优势表现不明显。

(四)产业“走出去”障碍

首先,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扶持体系,在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等方面力度也还有待加强。文化产业在跨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急需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如果缺乏协调,则导致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各文化企业单打独斗,无法形成整体合力。

其次,由于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不够强大,缺乏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意识和经验,获知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对国外市场和受众的调研明显不足,因此,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受到限制。江苏文化产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方面,诸如文化用品和设备制造、设计产品、加工印刷等低端产品,而核心的版权产品和富含科技创意含量的内容产品输出仍然不足,出口规模较小,文化产品国际化水平偏低。此外,文化行业缺少先进的文化产品生产机制,文化企业缺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资金、营销宣传手段和品牌建设能力,与国外知名文化品牌输入后可获得高额回报相比,江苏输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利润空间很少。缺少联系渠道,缺乏经纪中介机构,懂外语、懂文化、会经营、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经纪人才匮乏也制约了江苏文化产业走出国门。

三、文化产业结构障碍突破方略

(一)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市场组织化、一体化步伐,尽快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的垄断,促进文化产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的监管,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鼓励扶植有资源有能力的中小文化企业成长,将其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推进资产重组,畅通投资渠道,大力优化资本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产业内部的整合,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以股份制、合资合作方式及个体私营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间的良性竞争。

加大资本、人力投入和对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立足于文化消费市场和有效满足群众文化的消费需求,建设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较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保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搭建现代数字文化传播手段,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二)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确立合适的发展战略,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投入支持力度,使区域间协调发展,发挥区域专业市场和城市中心市场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合理的产业和区域格局。

地方政府要以新的尺度重新审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应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考虑,促进各地文化产业水平均衡化发展。

为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江苏省应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地区融合和产业分工,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准确定位,确立苏中、苏北和苏南区域发展重点,整合相关资源,深入发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形成原创性、差异化的文化素材和文化产品,形成协调互补的文化产业优势。苏南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影视和动漫制作、创意设计、会展、传媒、网络信息、培训和咨询,苏北地区可以加快发展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休闲类行业,苏中地区可以开辟农家乐旅游、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文化用品设备制造等项目,通过区域间文化资源网络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和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区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

(三)促进文化产业融合

用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行业可以通过增加其科技含量而更好的展示其文化魅力,如舞台科技、图书馆科技、文物保持科技、广播电视传输科技等,这些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促使新型内容和传播模式产生,可以带动传统文化行业的升级换代。

创意开发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可以充分利用金陵文化、楚汉文化、维扬文化、吴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发挥创意性开发的魔力,造就更多新奇的文化形态和创意品牌,促进产品链与价值链的统一,实现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江苏要突破原来的“文化”分类,从大文化的角度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力争在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现代传媒、游戏动漫、会展业、艺术品业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抢占先机,提高文化产业在开发、制作、传播等各个环节上的水平。

在此过程中应利用现有发展积淀和优势,实施政策倾斜,吸引国内外资金、设备和人才投入,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扩大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覆盖地域,增加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把江苏新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形成与变动中的文化消费取向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产业动态结构。

(四)培育文化产业集群

地方政府应对区域内的比较优势进行梳理,选择基础好、实力强、附加值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产品的文化产业部门重点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定位,实施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并做大做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大投资,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及其延伸产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些地区不可移动的文化生产要素,刺激自发性文化产业集群产生,提高文化企业的“根植性”。

通过市场主体培育和政府引导的互动互补作用,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企业,创造品牌,引导社会资本、技术、管理方式有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使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文化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地,促进文化产业前期创意、中期制作、后期市场开放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一组互需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信息链,并引导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文化产品连锁经营,促进连锁型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增强江苏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五)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

政府应降低门槛,加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指导和服务,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开展、参与出口业务,提供专项资金和优惠贷款帮助企业解决出口资金短缺问题,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给予出境、通关便利和相应税收减免和补贴,并奖励开发国际文化市场成绩突出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商务、文化、外宣等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配合国家和省内整体外交活动,组织学术研究团体和文化团体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在境外组织综合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展览会和项目招商洽谈活动,或支持文化企业在境外参展、宣传推广、培训研讨和境外投标等市场开拓活动,加大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扩大国际影响力。

除了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输出外,还可以主动出击考虑并购外资文化企业,有实力的大型文化集团可以抓住当前国外一些传媒集团陷入困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或破产的有利时机,购买股份或积极参与债务重组,有选择地收购兼并国外有关电影、动漫产业企业,吸收国外策划创意、制作发行人才以及全球营销网络,以提高江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杜朝晖.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何娣,朱喆.江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5)

[3]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郭新茹,顾江.变革与创新: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唯实,2009(6)

[5]苗成斌.江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探微[J].南京社会科学,2009(12)

[6]朱旭光.长三角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的三维分析[J].经济论坛,2009(2)

[7]顾江,朱文雁,昝胜锋.江苏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及其发展战略[J].艺术百家,2009(4)

[8]王欲明.论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J].艺术百家,2009(8)

结构性突破 篇9

关键词:十二五,农机化,新突破

“十一五”是山东历史上农机化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16亿千瓦, 农机总值达到660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6.1%和34.69%。拖拉机达到243万台, 增长17.3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1.82万台, 增长83.58%。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突破, 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全省粮食机械化水平达到87%, 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8%, 农村各业机械化水平接近了40%。

进入“十二五”, 山东农机化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时期,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把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作为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 按照“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 不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开拓奋进, 坚持在发展中转变, 在转变中调整, 在调整中创新, 切实在加快转变上下功夫, 在优化结构上作文章, 在推进创新上搞突破, 在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率先发展上争创一流。

在农机化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中, 要着力解决好“八个关系”, 实现“八个方面新突破”。

一要着力解决好农机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 实现装备发展的新突破。总量增长是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结构优化是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前提。推进农机化转方式、调结构, 就要坚持走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相协调的发展路子, 在总量增长中推进结构优化, 在结构优化中实现总量增长, 不断构建现代化农机装备体系。一是依靠扶持政策推动增长与优化。发挥农机补贴的导向作用, 引导大中小型机械合理增长, 配套机械协调发展, 新型高效、节能降耗机械优先推广,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依靠研发和推广支持增长与优化。研发和推广是农机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环节。要按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高效低耗、安全可靠、性能优良的原则,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特别是经济作物机械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三是依靠管理服务保障增长与升级。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管理, 严把质量鉴定关, 强化农机具安全技术检测, 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等。探讨对老旧机械实行淘汰报废的机制。

二要着力解决好突出重点与协调推进的关系, 实现全面发展的新突破。突出重点, 协调推进, 既是工作要求, 又是工作方法。突出重点与协调推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新时期, 必须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协调推进的关系, 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 以整体工作的发展保证重点工作的实现。一是要善于把握工作重点。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紧紧抓住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 科学确定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要形成重点工作重点抓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善于推进重点工作的转移。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我们要密切关注发展态势, 科学研判发展需求, 努力抢抓发展机遇, 适时推动农机化发展重点的战略转移。三是要善于实施重点带动。注意培植典型, 总结工作规律和经验, 为整体推进提供指导。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围绕发展重点先行先试, 加快实现局部地区、优势作物、特色产业机械化的率先突破, 形成重点突破、多点开花、辐射带动、整体提升的发展格局。

三要着力解决好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实现发展质量的新突破。在现阶段继续加快发展, 尽快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 仍然是农机化工作的第一要务。但是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农机化工作的原则和目标, 一是要努力研发和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的农业机械。努力研发生产效率高、耗能少、性能优的各类农业机械。加快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的生产和推广。引导帮助农机手提高对农机具的养护管理水平, 保持良好作业状态, 延长机械年限, 提高利用率。二是要大力推广普及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按照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理念, 通过大力发展普及机械化节水、节肥、节药等新技术, 推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科学配置机械资源, 积极推行“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技术模式, 减少作业程序, 发挥好机具的组合优势和效率。三是要加强农机化标准规范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农机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农机操作规程, 努力推进农机使用和作业的精准化、标准化, 不断提高农机作业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四要着力解决好组织方式与规模经营的关系, 实现水平提升的新突破。当前单个的农机大户已经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规模生产作业的需要, 联合起来、组织起来, 整合机械、资金、技术乃至土地等要素, 进行系列化服务, 开展规模化作业, 成为大趋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把农村各种资源变成了生产力, 提高了农机化的生产规模和效率, 适应了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实践证明, 农机合作社的组织方式, 为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一些地方通过农机合作社进行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创新, 形成了“土地产权清晰, 农户地界模糊;多数人是地主, 少数人种地”的经营模式。农机合作社成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组织优势, 使其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勇挑重担、争唱主角。

五要着力解决好农机服务与提高效益的关系, 实现服务增收的新突破。农机服务产业化是我国农机化发展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已经形成了农机作业、运输、维修、销售四大农机服务产业, 对农机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对农民的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特别是农机跨区作业, 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和农机共同利用问题。但随着农机装备总量的增加和农机化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如何在推进跨区作业的同时, 减少农机作业成本、增加服务效益, 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转变农机服务方式, 实现农机作业方式的多样化, 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可行之路。许多地方探索形成的订单作业、套餐服务、合同服务等方式, 为农机作业提供了减少跨区幅度、节省作业成本、相对延长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收入的科学办法。同样, 农机服务的各个产业都有一个如何转变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效益的问题。比如, 农机维修如何科学布点, 增加维修网点的辐射能力;农机销售如何科学确定售后服务半径, 减少售后服务的成本等等, 都可以通过转变服务方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六要着力解决好持续发展与安全发展的关系, 实现保民平安的新突破。持续发展与安全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持续发展是农机化发展的科学要求, 安全发展是农机化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在持续发展中保障安全发展, 在安全发展中推进持续发展。一是强调持续发展, 必须强化安全发展的理念。农机化发展的形势越好, 就越要重视农机安全生产。要牢固树立“农机安全生产, 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 把安全发展摆上与持续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贯穿于农机化发展的全过程。二是谋划持续发展, 必须落实安全发展的责任。农机部门是安全发展的监管主体, 要进一步健全监督考核指标体系, 明确工作责任, 实施事故倒查和责任追究,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确保农机作业安全。三是推进持续发展, 必须细化安全发展的措施。目前, 农机“三率”不高、违法给汽车挂农机牌、违规给外地农机挂牌, 已经成为农机安全的重大隐患和交通事故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机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坚持一手抓持续发展, 一手抓安全发展, 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和农机“三率”进村入户集中整治活动, 努力创新农机安全监管形式和机制。

七要着力解决好农机管理与为民服务的关系, 实现依法行政的新突破。管理与服务是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依法管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要坚持把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当作农机管理工作的第一要旨, 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通过实施依法管理,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和农机手的根本利益。通过人性化、亲情化、系列化服务来实施有效管理, 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机手在人性化服务过程中接受要求、感受管理。要严格依法行政, 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 明确管理范围, 严格工作程序, 推行政务公开, 规范执法行为, 该管的一定要管实管好, 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公安交警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 努力实现农机安全监管的全覆盖。要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农机管理队伍正规化建设活动, 大力推行文明执法、和谐执法, 提高农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结构性突破 篇10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第七届会员代表,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中国建材联合会对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的隆重开幕, 对当选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的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和会长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获得行业最高荣誉奖、杰出贡献个人奖、突出贡献企业奖、行业诚信企业荣誉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热烈地祝贺!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治理能力, 朝着新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也是在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取得新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 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 转型升级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提升创新技术瞄准国际领先水平既有瓶颈制约, 但又不甘心与国际领先水平保持现存距离的一个关键时期召开的。开好这次会议, 进一步明确新的发展目标, 进一步统一认识, 找准瓶颈与攻坚目标对于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前面叶向阳会长向大会做的讲话和缪斌秘书长做的报告我都赞成, 对形势分析与当前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包括协会的工作叶向阳同志和缪斌同志都已经讲得很全面了, 下面我就讲三个问题。

一、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以独特的创新与实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2013年陶瓷砖的产量达到了96.9亿平方米, 卫生陶瓷的产量达到了2.1亿件以上。规模以上的1 710家建筑卫生陶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 321.6亿元, 实现利润总额328.9亿元,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出口额100亿美元。

建筑卫生陶瓷技术装备在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与先进国家和国际领先水平的

差距。在本世纪初实现了通用技术装备的全面国产化之后, 不仅具有将国外的装备挤出中国市场的能力, 而且能够整条生产线出口到国际市场。更值得骄傲的是在大型窑炉和干燥器、大吨位球磨机、大型喷雾干燥塔、煤制气技术等一些重大的技术装备上,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技术与产品结构的总体水平大体有15%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有30%左右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已经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有30%左右的技术装备正在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一批骨干企业, 如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全行业有24家陶瓷企业具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广东博得精工建材有限公司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和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佛山顺德区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恒洁卫浴有限公司、航标控股有限公司等卫生陶瓷生产企业都已经形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对外贸易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领军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还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 得到了社会与行业的认可与赞扬。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工作得到了行业、大企业的认可与信任, 并且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由此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达到了不少国家用50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达到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在此我再次代表中国建材联合会、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取得进步与发展, 对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企业家和全行业员工为之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卓越成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独特的创新与实践, 尤其与其他传统建材行业相比, 真正快速发展阶段基本是没有依靠国有资本和国家投资带动发展起来的, 主要是依靠不断创新得到拓展与发展的, 是没有躺在国家政策与资金扶持的肩膀上调整结构推动发展的, 是依靠市场机制和市场调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这与其他传统建材产业的重大科技创新一般都是由国家培育与支持的科研院所带动和参与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相比, 有着自立的行业特征。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是在国家级研发机构不足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企业在实践中摸索与自主创新的。在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品种多、中国地域跨度大、原料差异性大、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情况下, 提升与发展难度较大, 但是中国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不断创新实践克服了一道又一道困难实现了快速发展。与其他建材产业相比, 建筑卫生陶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再创新的起步比较晚, 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进程都达到了与其他主要产业同步的水平, 大家是在承受各种困难与压力中前进的。近几年又有新的创新, 如设立行业基金投资公司, 生产企业和龙头的流通企业组建产供销统一平台等都是在整个建材行业中率先与领头的。

我这样比较分析的目的只是从中说明, 在条件相对更困难的情况下,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同志们并没有等待, 并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靠改革、靠实践、靠创新!这种精神应该充分肯定和倡导, 也应该继续发扬。

二、以世界的眼光确立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超越与引领目标并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组织行业实施攻坚

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行业制定的《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 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中国主要的建材产业像新型干法水泥和洛阳浮法玻璃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 这是提出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二是从中国建材行业的主要产业的产量都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60%。基于这两点无论从战略地位的抢占还是现实需要, 都必须有一个新的奋斗目标, 也就是说发展的战略定位一定要立足于现实又必须有高于正常发展的目标, 才能跟上时代进步与引领行业发展。

我们必须以勇于攀登更高目标的勇气与敢于担当建材工业发展的责任, 勇敢地向世界领先水平挑战。如果中国提不出来或者现在提不出来, 不仅影响中国建材大国的形象而且在未来发展战略的定位上将是一个重大失误。总之, “等待”是没有出路的, 再等30年也等不来国际领先。领先是创造出来的, 是奋斗出来的。最好的选择是奋起直追, 敢于挑战!

从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来说, 同样面临战略定位的问题, 如果我们在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上缺乏超越与引领的目标, 缺乏破除常规的勇气, 不能抓住行业发展关键技术与突破发展瓶颈, 再等10年20年条件也不一定自然成熟, 或有可能会导致与世界领先水平已经缩短了的距离又会被重新拉大, 到那时可能更难提出来。同时作为中国建材工业中位于第三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 在中国建材工业瞄准世界领先水平挑战面前, 我们主力产业要勇于挑战世界领先, 直至实现引领世界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

不论从陶瓷砖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和卫生陶瓷占全球产量40%以上的量也好;还是从我们的高端技术已有15%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有30%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已有技术装备基础也好;还是我们领军企业发展的步伐与技术研发进程以及已有的经济实力也好;包括我们已经有了一大批热心热爱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努力拼搏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筛选的专家和企业家也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大国, 不久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国家的来临也好, 我们应有胆略和勇气确定超越与引领世界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 这是我国民族工业几百年来的期待, 是我们应有的历史责任。

要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 需要勇气与担当之外, 还需要方方面面确立新的创新目标, 整个行业要有统一的顶层设计, 特别在每个五年规划中将主要阶段的创新发展目标设定出来, 实现五年一个目标, 一年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当前, 最主要的是要在三个方面实现转折性的突破。

一是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高水平的大企业和科研单位与高校相结合的研发机构, 增加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组织行业瞄准世界领先水平在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实施攻关与突破, 实现关键技术和顶端技术的突破与提升, 尤其是要瞄准标准化原料制备技术、连续球磨技术、FFC工艺技术、CT扫描结合NC智能加工模型开发技术、树脂模型制备技术、高压成型技术、半自动注浆装备技术、自动仓储技术整体物流标准化技术创新提升, 并与国际领先水平对标组织行业力量实施攻关。一方面要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关键技术, 增加中国创造的比例;一方面随着一部分技术产品创新功能、改变用途, 使一部分产品进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同时要扩大与增加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自主知识产权, 从而在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的同时扩大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国际影响力、话语权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发言权、主导权。

二是要加大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 在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增加产业集中度和实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尤其在国外市场占有率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目前的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前十家企业的产量仅占到全国总量的13%, 卫浴陶瓷前十家企业产量仅占到全国总量的18%, 行业集中度显然不够。目前出口的仅仅是产品与装备, 真正在国外建厂投资兴办企业寥寥无几, 国际化水平较低。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 落后产能和接近落后产能仍有13%, 无论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布局结构都不尽合理。为此要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加大调整力度, 实施对小企业的兼并重组,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产业集中度;坚决实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 通过创新标准提高门槛, 一方面要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增加新产品, 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提高进入门槛, 不能让落后产能新增新建冲击现有市场;一方面用新标准, 以节能减排与产品质量指标对落后产能实施强有力的淘汰;另一方面要组织骨干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兴办实体, 将以本国市场发展为主转变为在多国市场发展, 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步伐, 使中国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建筑卫生陶瓷大国与强国。

三是优化与提升存量资产, 增加附加值, 延伸扩展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服务产业链, 尤其要发挥建筑卫生陶瓷独有的功能实现向其他领域的渗透式和跨越式发展, 同时还要将观赏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有机融入装饰装修产品之中, 做到存量资产的增值与扩展领域的增量并举。要十分重视存量资产的优化与效能提升, 尤其是骨干企业要带头率先与国际领先水平对标, 以创新提升技术、延长产业链、增加品种、增加优质产品和精品为目标, 以同样的资源、能源消耗、劳动力消耗赢得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尤其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已有的优势, 在开发新品种、改变功能与用途、进入新的领域服务于国家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 发挥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行业协会要在政府的支持下, 为企业搭建各种服务平台, 努力创造与改善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包括组建行业联盟, 共享信息资源和市场配套资源;也包括推动兼并重组, 推进大企业之间相互交叉持股, 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等。同时还要创新搭建为企业服务的投融资平台、节能减排咨询服务平台、“走出去”兴办实体投资服务平台、产品与装备集成集散配送服务平台等, 一方面方便企业节省成本, 一方面使企业参与其中拓展发展空间与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企业在内部挖潜、发挥效能效率与拓展行业发展领域, 直至向其他行业延伸中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三、“十三五”要基本完成追赶, 为“十四五”开始进入超越奠定基础

到2030年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还有16年的时间, 从明年起到“十三五”末还有六年时间, 从总体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要基本完成追赶国际领先的阶段的目标, 为“十四五”开始进入超越国际领先水平奠定基础。只有“十三五”实现了创新提升的阶段目标, 后边超越与引领的文章就越来越好做。为此“十三五”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从现在起全行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勇于挑战, 敢于担当的勇气, 向国际领先的技术装备对标, 着力点放在创新提升技术装备, 即在已有的引进国际领先的技术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 增加自主产权的基础上, 找准瓶颈问题。一方面组织行业各大企业和行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共同组建产学研联盟对关键的顶端技术进行攻关, 另一方面再辅之继续引进少量的、必要的、我国尚未掌握的、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进行再消化与再创新。从而以两条腿走路的办法赶上和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2.集中行业的智慧力量攻坚一批关键技术, 突破发展瓶颈, 推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转型的方向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和依靠改变发展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 拓展发展领域, 延伸发展产业链,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全方位提高资源、能源效率的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转型的路径必须支撑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上, 以重要装备与项目为载体, 以大企业为实施的主体, 共同组成产学研一体的攻坚瓶颈的联合舰队。

创新顶端技术实施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有重点同时兼顾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近几年主要在标准化原料配制技术、干法制粉工艺、连续球磨技术、大吨位自动压机、高仿真墨水制备技术、全自动检验包装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及整体物流标准等关键领域组织攻关, 一一得以突破, 缩小与国际领先距离, 完成第一步追赶的目标。

3.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遏制雷同技术新增新建产能, 为未来更高水平的产能腾出发展空间。以创新提升技术增加新品种, 提高产品档次作为增加市场应用, 加快发展的主要途径;把遏制雷同水平新增产能和遏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调整结构, 转型升级优化结构, 腾出发展空间的主要途径;把改变功能性能, 瞄准国家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兴产业的跨领域延伸作为增加附加值, 占有高科技领域的主要途径;组织与引导骨干生产企业和骨干装备企业瞄准国外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 到国外投资兴办企业, 把产能转移到国外作为扩展国际市场、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明确了这几点, 可使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提升有空间, 扩展有市场, 实现超越既有目标又有用武之地。

4.加大政策研究的力度和应用的力度, 运用政策的调控作用和借助政策的扶持效能, 推进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全面发展与进步。过去我们这个行业得到和依赖的政策少, 因为在发展初期阶段主要是资金方面的困难, 民营经济机制可以弥补国家资金不足的缺陷。但现在行业发展的很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叉与牵扯, 单个企业和只靠行业本身是难以解决的。例如如何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 到国外投资兴办实体, 如何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行业兼并重组步伐、组织重大技术专项攻关、继续引进少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等等都需要依靠政策。为此运用政策、研究政策、争取政策是行业发展提升、提高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必须引起各级协会和企业高度重视, 从靠单打独斗之中摆脱出来更多地得到宏观政策的支持与扶持。

上一篇:SSCI下一篇:桥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