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指导

2024-09-18

课堂指导(精选12篇)

课堂指导 篇1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于教师上课伊始的导入的有趣性、板书的引导性、探究引导的创新性, 这样不断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激发学生处于高度集中的兴奋状态, 积极参与到学习交流活动, 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课堂,指导,数学

课堂是一面镜子, 新课程理念是否落实, 可以透过这面镜子进行检验。我校发挥这面镜子的作用, 提倡同课异构, 相互交流, 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 评价得与失, 进行实践反思,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下是我校教学一次活动的纪实。

案例:

王老师:我给侄子带大白兔奶糖, 分给20个小朋友, 带多少块可分给小朋友没有剩余?

生:带20块。

生:40块。

生:80块。

王老师:每人几块?怎样列式?

生:1块20÷20=1。

生:2块40÷20=2。

生:4块80÷20=4。

王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

王老师的数学课“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在新课引入环节力求激趣, 从小朋友的游戏中寻找到了分一分的信息, 从而引出除法, 从除法中寻找规律, 大的框架有了, 如何引导孩子从中发现规律, 这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和引导, 才能帮助孩子建构“商的变化规律”这一概念, 通过课堂的展示, 不难看出漏洞很多, 教师的引导不够精细, 语言表述不够准确, 从直观到抽象没有过度, 生硬, 情境引导无明显效果。

一、新课导入要简洁、有趣、有价值

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 想不想玩游戏?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玩一个分一分的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听好。老师这里有20块糖, 想平均分给20小朋友, 每人分得几块?怎样列式?“20÷20=1。”“如果我这里有40块糖呢, 每个小朋友分的几块?怎样列式?”“40÷20=2。”“如果我这里有60块糖呢, 每个小朋友分的几块?怎样列式?”“60÷20=3。”“80块呢?怎样列式?”“80÷20=4。”

二、引导观察, 比较分析, 揭示规律

(1) 请小朋友们认真地想一想, 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要分的糖多了, 每人分得的糖就多了, 分得份数没有变) (2) 刚才我们发现的变化, 实际上可以从我们所列的除法算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商的变化规律”。

三、探究引导, 要抓根本、抓实质

(1) 商在哪里?相对于商来讲, 其它称作什么?

(2) 再仔细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 看谁能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同桌议一议, 然后汇报。这要给学生探究的时间。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它的2倍, 商就扩大它的2倍;除数不变, 被除数乘2, 商就乘2……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它的几倍, 商就扩大它的几倍或除数不变, 被除数乘几, 商就乘几。)

(3) 这里要注意板书

商的变化规律

除数不变, 被除数乘几, 商就乘几;被除数不变, 除数乘 (除以) 几, 商就除以 (乘) 几。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4) 继续游戏引导。如果我把20块糖想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每人得到几块?怎么列式?分给4个小朋友呢?2个?1个?

(5) 再仔细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 你又从中发现商的什么规律? (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 商反而缩小。)

(6) 具体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它的5倍, 商反而缩小它的5倍或被除数不变, 除数缩小它的5倍, 商反而扩大它的5倍……被除数不变, 除数乘 (除以) 5, 商就除以 (乘) 5。被除数不变, 除数乘 (除以) 几, 商就除以 (乘) 几。)

听课是教师间相互交流最好的平台, 在我校讲究同课异构, 以“同唱一首歌”的形式, 形成了课堂教学交流的氛围。四年级王老师上课后, 我将自己的感悟与建议与其及时进行了交流, 同年级其他教师在交流中得到了提高, 进一步修改了教学方案, 本节课课堂效果有了更大提高。一年来的同课异构交流形式, 我们共勉, 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课堂指导 篇2

点拨式

点拨是就进行指导的方法而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计划与设计,着力讲“点”,而将“线”与“面 ”留给学生去思考,或着力讲“线”而将“面”留给学生去思考,或着力讲框架,将内容留给学生去思考。这 样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语文中必需的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由零散及体系,从整体御局部的思考方 法,发展学生的整体观、体系观。

就学习内容而言,“点拨”的模式,涉及语法分析、修辞分析、“段”或句群的分析以及 篇章的阅读分析 等。

学生分析很长的复杂单句或复句,除了必需的语法知识以外,整体观念的强弱是个关键。与之相应的,教 师进行学法指导的着力处也在这里,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待与“处理复杂单句、复句(甚至推广至 各种对象)的意识与能力。

《纪念刘和珍君》文中有一复杂单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 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讲清主、谓、宾,余味就不多了。不如只讲一个“为”字,当然学力强的学生仍然受了点限制。“至于” 一词在此单句中没有语法位置,它的作用在与上文的关联上,这一点却是不能忽略的。接下来,可以设计一个 有趣的练习:

将原句中作宾语中心词的名词“明证”,“改造”成动词“证明”,用它做谓语动词,利用原句中的语词 材料(尽量保持原形或稍作改动),重造此句。

这种练习,灵活地体现着“点拔式”强化整体观的“本意”。

有两个例子,它们都是广为人知的大单句,放在一起做比较分析,给学生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深刻的。第一 个例子是《土地》(秦牧)的第三自然段,第二个例子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的第三自然段。 它们都有一个单句形态的核心“部件”。文字上膨胀了是因为它们都有很长的状语,前例的状语利用排比手法 拓宽了广度;文字上膨胀了还因为谓语或宾语出现了同位语(或称“复指”),后例的宾语利用两次复指推延 了厚度。有一点须特别提醒粗心的学生注意:前例,破折号后的文字不是“遐想”的同位语而是“涌现过许许 多多的遐想”的同位语。

这种比较,也是点拨,着眼的仍是“整体”。

着眼于整体观培养的点拨式,在复句分析练习中同样可以得到显明的体现。试看《琐忆》(唐tāo@① )文中记述的一句鲁迅先生的话:

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

这个复句长度难度都不足以为例,却很典型,它提示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一切长句、难句的分析。这就是, 一要关照上下文意,这也是整体观;还要总看句意。关照上下文意知道,此句意在提醒涉世不深的青年不要被 深浅莫辨的“学者”所吓倒;总看句意是“浅”与假“深”的对比。这样,第一层是正反对比式的并列关系的 复句,就分析出来了。

这样点拨,再加上课内外的若干练习,学生的整体观与整体分析法就可以得到强化。那么,学生就能够按 照“关照(上下文意)——总看(句意)——分析(复句关系或类型)”的顺序去面对任何多重复句的任何一 层了。剩下的问题也许只与学生对各类复句关系理解的正误深浅的区别有关了。

修辞分析的指导,也可以纳入此种模式。修辞分析当然包括辞格辨析,如:某例是否比喻,借喻与借代的 区别,以人为喻体的比喻与拟人的区别,等等。当然还包括辞格构成的分析。这里,着重以修辞意义与作用的 分析为例说明点拨式的运作。

例如《荷塘月色》(朱自清)中那一脍炙人口的比喻(这里不引入关于通感理解上的讨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芳香恰如远歌之渺茫,借助了人们的不同感官的沟通, 将一种如诗如梦的朦胧氛围摹写得使人幻如身入其境。指导的要点是提醒学生对这个比喻含意与作用的分析切 不可止于此,应该从全文的整体上去分析、体味。经此一点程度好的学生认识自可上一层,稍差的,尚须说得 细致一点。比如可以如此说:如果没有“颇不宁静”与追求“另一番样子”的心境,没有整个月光下荷塘的景 象,就难得造出如上一个绝妙的比喻;假如没有这个比喻营造的意境,就无法理解作者何以会忘情到不能自己 的程度,何以会追忆六朝远惦江南。忘情如此却又禁不住另一种绝难摆脱的“不能自已”,作者终于步踏家门 而竟不自知,这才让读者完全了然了作者怅惘与苦闷,了然了这篇抒情写景的散文名作之中始终隐含着的作者 虽欲起离而终不可能的那种独特的怅惘与苦闷。这样分析修辞内蕴,体现着整体观与整体分析法的精神。教师 需针对学生的水平状况而决定“点拨”时取点的疏密,原则是宁疏勿密,多留余地。

点拨一式,在段与篇的分析中,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中,可以得到最显明的体现。

例如:《包身工》(夏衍)可以着重讲框架(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与填充(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与趋 向等);《风景谈》似乎应着力讲透六幅画的“内联结”;《内蒙访古》赵长城那一节,倘若将“分内蒙为南 北两部的大青山”的有关文字着力点拨,那么就抓住了从结构与内容上把握文章的肯綮;《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一节最有“文章”,不容忽略,以下的文字,点拨的要点是该文特有的“三”的串式结构;有些文章就“ 虚”一点,比如《故都的秋》,所谓点拨就指品“味儿”,提出一个细节,几乎是任何细节都好,只要让学生 真正品出一点秋味;文言文也如此,《六国论》要真的将第一段拆解清楚,大体上就够了;《过秦论》只要让 学生明白什么叫“阐述”,或称之为议论文中的特有的叙述,或称之为寓论理于叙述,只要明白了这些,他们 就不难明白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归结论点为什么那么举重若轻了。以上不过举例解说“点拨式”在 篇章分析时的 运用而己。其实让学生阅读分析某一文章,指导者不同,角度不同,设计不同,点拨的点选择也自不同;这里 不存在唯一性。

还有就是体系观的强化,让学生每学一点知识,每练一种技能,都自主地把它纳入语文知识的体系之中, 纳入语文技能或能力的结构之中,并安放到它确定的位置上。除了点拨,还须通过“解析”、“讲义”等等模 式的运作,这里且不展开细说。

解析式

在我们的想象中,有时会以为,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势如登高,拾级而上”,低而高,粗以细,简而 繁,分以总,永是循序,总是单线;其实并不尽然,它们往往是交替的,甚至是并行的,错综的。学法也是如 此,此而求其粗,彼而就其细。因此,学法指导的课堂模式也就可能对应而在,上述的点拨式以点带面,由“ 粗”把总,而此段所说的解析式则字推句敲,由细入微。

解析式是指针对学生学法上的薄弱点,选取典型的文字材料,从各种角度进行入细的分析,从而强化学生 的阅读分析中的“信”的意识,解析意识,学会解析的方法。

所谓“信”,是从严复提出的优秀译文的标准“信、达、雅”中借来用的。“信”的意识,就是在阅读分 析中严格地忠实于所阅读的文字,阅读中当然必须研究作者与背景,当然必须顾及上下文意,但是我们阅读分 析的全部依据仅仅是所阅读的文字,作者写了的,不可因我们的想当然而随心所欲地拨高、润饰、补正或“视 而不见”,作者没写的,也绝不可因我们的想当然而任意添加。

想当然而任意解释人家既成的文章,这本来是学生学习阅读尚未入门尚不得法的一种表现,但是,现时流 行的考试题型中有一种分析文句中某词语深层含意的样式,某些教学指导的文章与讲话中也很提倡,仿制的题 目随处可见,其中有不少很好的意见、很精当的题目设计,然而低劣之作也很不少,他们任意“美化”、“深 化”人家既成之作,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难逃此劫。幼稚者往往以某些想当然而曲解其为深刻,幼稚是可以谅解 的,而随意“深化”他人之作,既侵犯作者又误导学生,却是不可不慎的。

所谓解析意识,就是在阅读中,求其甚解,逐字逐句研读,既看形式又思内容,语法、修辞、逻辑、文章 常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凡关涉文意理解的都加以注意,力求确切把握文意。除了意识,还有方法,具体 的方法本书其它章节中将分类做些介绍。缺少这种解析意识、方法与能力是多数中学生语文学法中的普遍缺欠 。

当然学生阅读不止精读一种形式,而此式所及仅限于精读。

试研究一例。

《荷花淀》(孙犁)文中有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这段文字读起来有味,几个抗日战士的妻子惦念丈夫又顾及抗属荣誉的情态跃然纸上。文字明白如话,逐 字逐句去抠是不必要,而要让学生从中抠出最吃紧的一个词,却是一个引发阅读兴趣的话题。答案当然是不太 “光彩”的“偷偷”二字。

试想,女人们又“藕断丝连”,又顾及在丈夫、村人面前的尊严,不“偷偷”又怎么办?再想想,“水面 没有一只船”为什么呢?倘若到处是民船呢?鬼子的船为什么会这时候来?可不可以设想一下,区小队早有情 报,早有布置,对周围各村领导早有某种关照,伏击区早已是一个封锁了的预定的战场。那么,女人们的小船 怎会意外的闯入呢?好了,有了“偷偷”二字,就一切全在情理之中了。

这种阅读,虽不必字字抠到,却必须扣住少数字句抠尽前前后后情节的关联,也当视为精读一试。

再研究一个从照应中精读文章的例子。

《黄山记》(徐迟)将黄山写得幻异奇丽却险绝人寰,第二部分写天都峰险峻异常自古几无人登,第三部 分写及天都峰险化为夷,对比处引史料描述古天都“卓绝云际”,和第二部分文意相关处,笔笔对应,无一悖 谬。教师可布置学生从前后文的对照中领悟名家为文力求绵密的要义,体会精细读文的方法。

运用解析之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议论文时常常从论据直接跳到结论的通病。

引导学生解析《察今》夜渡@②水、刻舟求剑、溺人之子三段,可以使学生对议论层次的解析获得显明而 深刻的印象。例如最后一则故事,三个层次极为分明:故事是第一层,引述材料,是例证;问其父善游其子就 善游吗,是第二层,解析材料,向结论过渡;说到用这种方法治理楚国,能不出问题吗,是结论层。不要小看 这第二层的解析,不会作论的学生跨入这一步是很不易的。

这里出现两种意义不同的“解析”。议论文中,对引证材料或例证材料,进行“加工”,使材料中最切合 结论的要点突出显明,使材料显现出一种靠拢结论的趋向。这种加工,我们称之为“解析”。这种解析之法, 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作文学法之一。

通过精细的研读,使学生掌握种种精读之法,掌握自学阅读、自学作文的某种方法,这是又一种“解析” ,是这小节文字着重介绍的一种指导学法的课堂活动模式。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韬的繁体字

@②原字为氵加雍

优化课堂指导 提升建构品质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建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形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学生素质提高、个性发展、生命激情涌动的舞台。课堂突破了常规,学生敢于猜想,勇于质疑,形成了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为有效课堂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如果认真反思,我们会发现课改后数学课堂还存在一些隐性的缺憾,降低了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与教师课堂指导有关。如,合作交流学习时,由于没有优化指导,合作变成了“合坐”。表面上课堂轰轰烈烈,但内里空虚异常,没有合作痕迹,“合作”往往变成了各说各话。由于没有优化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变成了放任自流,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育时间。优化课堂教师指导,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重要抓手。

所谓优化指导就是学习指导要因教材、因学生、因课堂情境变化而异,指导语言要简洁、明了、具体、有启发性,要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指导

目的性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活动是朝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组织的。目标对“教”与“学”有导向与激励作用。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第一步)是目标的设定。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根据目标预设要求指导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活动。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课题时,我根据课题目标:了解圆的面积含义,经历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知识目标);通过割补、拼组探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用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化曲为直”数学思想(情感目标),对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进行了优化指导。①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圆的面积公式是分几步得来的?②每一步用的是什么方法?③每一步组拼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课堂紧凑,学生探究投入,推导圆的计算公式水到渠成,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优化指导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内容是由主干性知识与辅助性知识构成的。教材资源来源于生活,旧载体是抽象文字与符号,由于学生知识与能力有限,在理解过程中会出现困难。而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关键点,教学就是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发展。教师就要理清教材重难点,优化指导,使学生自主建构学习过程中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体验探究快乐。

二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课题中,重点是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难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进行优化指导设计,引导学生有效、有序进行合作探究学习。①白板出示情境。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②提出明确讨论问题,应该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③集体交流中,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男生人数:14-5=9人,美术小组总人数:14+9=23人)。观察两个算式的联系,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哪个问题?④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在优化指导下,学生讨论问题聚焦,讨论热烈,过程严谨,扫除了理解、领会重难点的障碍,课堂时间得到较为充分有效的利用。

三、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优化指导

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未知世界的知识,同时由于年龄特点限制,在自主建构学习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问题是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后续持久的建构学习有重要意义。人们常说,教1+2=3是合格教师,教1+2=?是好老师,而教1+2=4的则是优秀教师。显然,优秀教师把学生“问题”看成是可以激发心理矛盾的课程资源。问题是伴随教学始终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指导方案。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讨论、测量等方法知道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后,我进行了拓展性引导,“长方形周长是长和宽的2倍,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是什么关系?”学生纷纷举手。“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看到的。”显然,学生并不知道书上结论是如何得来的。我根据教学实情进行这样的优化指导。①你们主动学习,精神值得肯定。②我们不但要知道规律,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③我们继续研究一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通过简单、易懂的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有关知识交流,验证掌握了规律推理过程。

四、围绕学生个性差异进行优化指导

学生存在个性发展差异,而要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素质得到最好、最优发展,课堂教学就要因材施教。在数学课堂上由于个性差异,学生的表现不完全相同。有的学生性格较为内向,讨论学习时不够主动;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倾向,自主探究学习时动机水平低;有的则过于自信,讨论时把持话语权等。因此,在课堂指导时就要针对个性差异进行优化指导,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拼组”一节中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拿出了手工工具进行认真操作。但有个学生因喜欢静听的学习方式,对手工制作无动于衷。这个操作作用重大,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平面图形特征,不同图形间的关系,又能在风车转动时发现风车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为学习圆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这个学生的特殊性差异,在巡视过程中,我是这样优化指导设计的。①拿出你的七巧板拼图,和老师说说这些拼图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②你能用你的七巧板为妈妈拼间房子吗?③我们一起来拼怎么样?这样的优化指导加上老师参与,这名学生立刻就动起手来,进行自主建构,并很快完成了任务,达到了做风车活动的目的。

面对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各种信息会扑面而来。教师要沉着冷静,优化课堂指导,此时呈现出的一定是互动、共生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钟启权.新课程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梁全进.试论发展优势智力与创新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1(09).

作者简介:余少琼,女,1972年生,徽州师范毕业,大专,黄山语文市骨干教师,小高职称。现在祁门县祁山小学任教。

短评写作指导课堂实录 篇4

1.了解短评文体特征。2.学习写作短评。

【教法学法】

研讨法、探究法

【课堂实录】

师:本节课学习写作短评, 首先请阅读下面这则短评, 思考并说说短评有哪些文体特点?

日本政府自我罚薪耐人寻味

6月30日, 日本公布其国会议员2002年度个人收入报告, 一个结论是: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开支直接影响其政治职业者的收入。2002年, 日本国会议员的平均收入为2693万日元 (约170万元人民币) , 与上一年相比, 下跌了6.2%;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个人去年的总收入为4079万日元 (257万人民币) , 较之过去, 荷包同样瘪了不少。

令人感兴趣的是, 是谁降了议员和首相的薪水呢?是日本政府自己。日本自1993年开始便公布国会议员及地方官员的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景气, 日本去年开始削减国会议员薪酬10%。

日本政府的自我罚薪, 是颇耐人寻味的举动。事由并非恶劣性突发事件, 而减薪又遍及全部大小“头目”。表面上看来是个自觉动作, 实际上却受制于现代执政之规则。与那种“朕忧民疾, 停肉三日”的表演, 主仆关系大异, 不可不察。 (《南方周末》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分析这则短评, 老师适时参与。)

生:短评是对人和事进行的简短的评论。

生:既要“短”, 又要“评”。“短”是指篇幅不太长, 也包括语言简洁明快, 不拖泥带水;“评”是指对特定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

师:很好, 弄清了什么是短评以及短评的特点,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 如何写作短评?

生:写作短评, 首先得有明确的评论对象, 像刚才这则短评中的日本政府自我罚薪就是作者的评论对象。

师:对, 首先要有写作对象, 然后才能作文。那么, 大家写作短评时, 如何选择评论对象呢?

生: (略)

师:大家在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培养自己感悟和捕捉的能力, 提高对评论对象的感受力、思考力和判断力。要多多注意贴近社会, 关注生活, 思考人生。

比如《南京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短评, 说的是作者一次乘公交车, 车厢内有一只空瓶来回晃荡, 几个乘客见此都忙着避让, 却无人捡起, 于是作者捡起它, 下车后扔进了垃圾箱的事情。面对这件在一般人眼里也许不值一提的小事, 作者却有了“灵感”, 发出了“该做就做”的呼唤。文章评论道:

这么一件小事拿出来自我表扬, 实在汗颜。不过, 想想忙着避让的人, 我毕竟做对了。

生活中不时会遇到这样的事:盲人踟蹰于斑马线旁, 扶他一把, 他就会安全地过马路;外地人问夫子庙怎么走, 告诉一声就解决问题;老人突然晕倒, 赶紧打车送医院……

这些年遇到这样的事, 有的人似乎接受了什么教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好心不得好报的事固然有, 但世上毕竟好人多, 讲理的人多。分不清良心、爱心与黑心的人, 是极少的。趁机栽赃的, 总归没有好结果。

遇事左顾右盼, 势必“来回晃荡”。而做人, 就是要该做就做,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看, 这道理说得多深刻!这种深刻理念的闪现, 决非偶然, 它来源于作者长期的生活体验, 因而才能披沙拣金。短评最好要能从寻常事物中发现他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独具慧眼;这样, 才能产生新观点、新思想, 才能写出新意。一句话, 要学会发现, 善于发现。

师:写作短评, 还有什么注意点吗?

生:老师, 我认为写作短评, 需要注意找准评论的切入点, 就是要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或问题本质的某个侧面切入, 从而展开分析、议论和评价, 揭示出深刻的含义。

比如上文作者就是抓住一些乘客不捡空瓶的现象, 联系到社会中一些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遇事左顾右盼、犹疑不决, 从而发出了做人要“该做就做”的呼唤。

师:对!同学们写作时要选取那些看似平常, 甚至不值一提, 但却蕴含深意或带有普遍意义的事件, 关键在于要抓住要害, 有的放矢, 切中肯綮。写短评要选准评论的切入点, 抓重点。除此之外, 大家再思考思考, 写作短评时, 是否还应该有所讲究呢?

生:我从上面几个例子中得到启发, 要想写好短评, 还应讲究一些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比如说要注意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思考问题, 而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要能灵活运用例证法、反证法、对比论证法等。

比如, 由日本政府自我罚薪的现象, 联系到它的的背后其实是现代执政规则的约束, 看问题就比较深刻, 没有仅仅浮于问题的表面。

师:说得好。经过大家共同讨论, 我们大致明白了短评这种文体的写作要求。

在我们周围, 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值得我们评说的事情, 你肯定也很想表达自己对它们的看法。接下来,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材构思, 写作一篇短评。

高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篇5

为了提高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实施高效课堂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教法、活化学法,探索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效课堂教学总体目标

1、开齐开足课程,各学科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3、课堂容量适当,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学习引向课外。

4、教学中体现学科教学思想,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高效课堂实施的理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把主体转向学生,要把过去教学生“学什么”转向学生“怎么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掌握学习方法,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学会合作和探究。

三、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实施的对象是学生,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实践活动中自己体验、思考、总结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逐步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要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

2、民主性原则。树立民主教学思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客观认识学生的差异,尤其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3、合作性原则。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要加强合作交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共同的施教方案,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要加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实效性原则。在备课和施教过程中,总体把握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但又要体现教师个性化特点和专长,从实际出发,灵活实施,讲求实效。

5、导学练相结合原则。导中有学、学中有练、练中有导。在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教学案进行独立或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中提供的练习,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原理并能得到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导、学、练各环节紧密结合,形成整体。

四、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思路

1、实践研培一体化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县乡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走出教学认识的误区,提升高效教学的水平,为此必须实现研培一体化,统一研培管理,统一研培内容,统一研培队伍,统一研培评价。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县里要组织名师、深入基地校,开展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培养典型,召开课堂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发挥县级教研的引领作用。各校要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每学科都要学习借鉴县里的主导模式,形成适合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

3、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竞赛。县里每年选择2——3个学科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赛,各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三课”活动。逐级开展中小学英语、音、体、美,初中理、化、生等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4、落实中小学学科教学规范(细则)。各校要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确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保障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五、备课的基本要求

1、要以课标为指导,遵循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领会课标关于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意见。要反复阅读教材,查找相关知识,明确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仔细研究学情,分析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

2、要认真撰写教学案。教学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教学反思六部分。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总结、作业等环节,要注重重点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突出实施教学内容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

3、要加强教师独立备课基础上的集体会课。学科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会课,备课教师要提前进行独立备课,形成预案,在主备教师教案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共案,教师在使用前进行个性补改。

六、上课的基本要求

1、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过程的理念。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课前制定科学的导学方案,课堂上有效的组织与指导。教师要充分相信主动产生效益,充分相信经过逐步的培养训练和习惯养成,学生都能自学,能够学

好。在教学中做好“四先”: 即内容让学生先学,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

2、遵循“生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目标定向。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时,首先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知晓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树立学生的目标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引领。要通过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用问题串起课堂教学的主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进行良好的交往。(3)激活主体。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是指学生是否参加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深度,是指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探究,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4)点拨导学。教师必须改变“一讲到底”、“以讲为主”的传统习惯,要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精讲点拨,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原则,进行学法指导。(5)分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能够实现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分层训练。

3、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要认真学习县初中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教师自身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课型,必须坚持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反思完善,杜绝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七、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1)目标的科学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要具体化,应细化到认知、技能、情感等领域各项目标,避免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二要实际化,应在了解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重点,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力量讲清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三要分层化,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教师必须以个体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提问的启发性。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

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如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正确知识;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中有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3)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能否主动地思考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学生能否在实践探究中解决问题;学生能否在反思质疑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课堂学习中提高相应的能力水平,如果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由传统的“教而获知”转变为了“学而获知”,从而也就实现了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4)教师的指导性。新课程对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具备适时性,如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了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引领学生回归“大道”,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保驾护航;当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化解疑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当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或沉闷时,教师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加以调控,以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和谐氛围。

(5)板书的系统性。一堂课的板书,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内容应完整系统,对于讲课提纲、基本内容、重要结论等起到强调作用。因此,高效课堂的板书应具备网络性,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6)作业的合理性。为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堂内外都会设置一些作业,尽管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业的量和教学的质并非成正比关系,只有科学、合理、适量的作业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否则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指导有效预习,实现课堂高效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预习;高效课堂

目前教育方式变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课堂高效。而要实现课堂高效就必然要做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如果我们能把学生的学放在课外完成,就能更好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因此,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做好了语文学习的预习,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而有效率的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有重要意义。同时,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要想让小学生有效预习语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预习任务要循序渐进

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此,老师应根据课后习题和年级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预习目标。如低年级应让学生勾画生字新词,给生字组一、两个词语,在认读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中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还应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语,勾画好词佳句,找出中心句,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学习质疑。高年级预习有单元预习和课文预习两种。单元预习是指在学习每一个单元之前,让学生整体了解本单元内容包括有几篇文章,分别是什么题目。本单元主题是什么?本单元需要搜集些什么? 课文预习在中年级基础上知道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抓住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及感受深的地方、带修辞手法的句子作简单批注。并能在默读或浏览时搜集有用信息,试着解决课后题。

二、预习方法要丰富多样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后还应掌握丰富多样的预习方法才能有效预习。所以,作为教师尤其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预习可总结为四法:一查。预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多音字、生词等,就要通过自己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从而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另外,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或利用网络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读。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课文不应拘于遍数的限制,只要读懂为止。初读课文时,由于度熟练,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熟练后应大声朗读,训练自己的朗读技巧,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三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应给易读错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把含义深刻的句子、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重要句子用不同的线画出来,作简单批注。结合预习目标用铅笔画出答案。找出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四思。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预习后应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预习任务是否完成等。

三、 预习辅导要生动有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老师应提前备课,为学生作生动有趣的预习辅导。如:给每个学生发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帮助学生更快读通课文、读好课文;录制短小的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课文重难点微课;学习寓言、童话等课文时,可搜集好相关视频分享到QQ空间,以便学生预习时观看,激发兴趣。另外,老师可搜集好跟课文有关的课文链接资料打印在导学单上,为学生省去一些查找资料的时间,还应在导学单上打印跟本课有关的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意见,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四、预习检测要简单可行

小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意志力也不强,因此学生在家是否预习,效果如何,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控学生的预习情况呢?可让学生家长每月填写反馈表及时反馈子女在家学习语文的情况。还应设计预习作业在导学单上打印出来,让学生在预习后完成,方便检查批改。并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多样的评价方式:会读的打★,能跟读的打√,要加油的打▲,让学生去记录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让组长抽查记录学生的预习结果,评选智慧星、进步性等。课堂上,老师只需花短短的几分钟抽查预习效果,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就无需再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有效预习后,就会消除学习语文的恐惧。课堂上不像是在进行新知的学习,而更像在复习旧知整个学习过程,不仅学习难度降低了而且对难句理解也更容易了,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学生能大致了解本课的难点,并进行思考,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带着预习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听课,对他们来说学习语文就不再是负担,而是执着追求。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就慢慢养成了爱思考、勤发言的好习惯。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又能让每个学生自信地交流、评价,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师生在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中轻松达成教学目标,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实现语文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指导与训练 篇7

根据我校教师实际情况, 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教师占80%以上, 工作态度非常踏实认真, 经验丰富。经验丰富是好事, 它可以帮助我们备课时很容易抓住重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 它会让我们觉得教过的课文不用备都能讲, 客观上影响了我们备课的质量, 也制约了我们教师的成长。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气氛更活跃、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效果更好, 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达到“求新, 求精, 求细, 求实”这八字要求。

(一) 求精

所谓“求精”就是在备课时, 抛开一些生字生词等表面工作任务和一些表面现象的影响, 精而准地把握住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同时牢牢把握住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实际, 有条理地建立一个课堂教学的逻辑教学支架, 为进一步开展好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 求细

所谓“求细”就是在备课时, 要充分地照顾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既要努力科学地安排好每一教学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顺序, 又要根据本班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预测出可能出现的情况, 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大胆假设, 并准备好几套对策和方案, 从而能够在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 也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在安排教学顺序的时候, 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做出一些自我调整。比如:在《翠鸟》一文的教学时, 本来应该先认识生字的, 这时候, 如果有很多同学忽然都对翠鸟的颜色和动作表现了兴趣, 那么我们不妨先练习欣赏课文, 甚至看翠鸟的图片、录像等资料, 让学生有个感官的认识, 然后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 可以把不熟悉的字或者不熟悉的词语标注出来, 然后作为攻坚任务分配给几个小组共同解决。这样虽然教学顺序改变了, 但是效果却好了很多。当然, 许多细节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许多同事去更多地实践, 相信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三) 求新

所谓“求新”就是在备课时, 要融入我们现在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 这个问题我们老师都有很多体会, 也都在操作, 我就不多讲了。

(四) 求实

所谓“求实”就是在备课时, 要从实际出发真正贴合实际, 这个实际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教学环境实际, 就是我们有什么样的教学资源, 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二是教学技能实际, 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特长是什么。三是学生实际, 就是我们班级学生学习能力是个什么样的结构, 每一名学生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根据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各个条件, 我再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和组合, 然后制定出我们的教学方案, 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 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 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 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 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一) 提问要有计划性

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 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 后问什么, 教师要胸有成竹, 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步步深入。教师思路明晰, 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二) 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 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 思维的含量很少, 表面热闹, 价值不大,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三) 提问要难易适度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不可过浅, 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 以防学生茫然失措, 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 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 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三、指导学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我觉得教会学生再多的知识, 也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我在语文课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一读 (读文章的重点段) 二画 (画出你感受深的句子) 三找 (找出这一句话里的重点词语) 四批 (批注你的感受) 五悟 (有感情地读文感悟) 。

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在学生预习时, 鼓励学生, 做预习笔记, 除了抄写课文的重点词句外, 还要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一) 指导学生听课方法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会不会听课。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进行听课方法指导, 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 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 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要指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 加以分析、归纳, 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 动手将重点内容随时写在书上 (便利贴) 以备复习。

(二) 指导复习方法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 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 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四、及时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 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我认为, 每堂课后及时认真的进行课堂反思, 总结得失, 是一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办法。因为根据杜威和黑格尔的观点, 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其相关观念自觉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我们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 主要是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败的因素, 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分析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原因,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 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获得不断提高。反思应做到:反思所得, 发扬长处, 发挥优势;反思所失, 汲取教训, 弥补不足;反思创新, 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我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恰当;2.课堂教学导入是否引人入胜;3.课堂教学环节呈现是否多元化;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否恰到好处;5.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动静适宜。

课堂教学看无定法, 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则可循, 只要深究新课改的理念, 不断探索与研究, 不断反思与总结, 总能寻觅到适合当前教学实际的潜在规律, 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目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各式各样, 但我认为, 其中课堂教学反思毫无疑问对我们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十分必要的手段。我依旧会像往常一样, 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努力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使之成为我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不二砝码。

五、增大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有些课堂教学节奏缓慢、信息量不足, 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一个原因。如何加快节奏, 增加容量,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2.提倡精讲, 废话少说, 点到为止。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如规定几分钟看完一篇文章, 并概括段意, 提炼中心) 、快速识记的能力 (如在规定时间内背诵课文, 默写生字词等) 、快速作文的能力 (如在45分钟内完成作文批改) 。

“珊瑚”习作指导课堂实录及评析 篇8

一、范文引路, 熟悉门路

(师生问候, 接着课件出示课题———珊瑚。)

师:“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

生:植物。

师:不对, 是一种动物。而且, 是海底的一种低级动物。很小, 我们的眼睛看不见, 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珊瑚一般喜欢聚集在一起生活, 五颜六色, 十分漂亮。老一代死了以后, 新一代又在上面生长。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往上累积, 慢慢地变成一种礁石, 这些就是白色的珊瑚, 其实是珊瑚的尸体。你看, 很神奇吧!咱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珊瑚, 写写珊瑚。在欣赏以前, 咱们先来看一段话。

(大屏幕出示)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 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 身上长满了刺, 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谁来?

(生朗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片段)

师:读得真好。大家看这一段话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想一想, 这两句写了什么, 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小朋友先小声念一念, 念一念你们就知道了。不要急于回答。

(生自由轻声朗读这两句话)

师:第一句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总起作用。

师:总起作用, 就是概括。第一句话概括地介绍了西沙群岛海里的鱼———

生: (齐答) 很多。

师:很多, 成群结队的。当作者写完这一段的时候, 又来了一句———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这句话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一起说———

生:总结。

师:总结什么?还是———

生:鱼多。

师:还是多, 总而言之, 作者要告诉我们, 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光写第一句, 概括地介绍鱼多还不够, 最后再来一句, 这样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深刻了。这种写法就叫———

生: (齐答) 总———分———总。

师:开头和结尾的“总起”“总结”还是很容易写的, 关键是中间的“分”。我们一起来看看, “分”是怎么写的。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中间的部分。

师: (走到一位男同学身边, 拍了拍他的肩) 你来念一念, 愿不愿意?不愿意, 不要勉强。我想给你一个机会, 来, 试试, 读不好没有关系, 不认得也没关系。

生:嗯……

师:不要“嗯”, 这段话里没有“嗯”字。 (拍拍该生的肩膀, 同学笑。)

生:嗯…… (生笑)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好看极了。有的……嗯……游动的时候摇摇摆摆…… (笑)

师:笑不好, 笑会给这位同学很大压力。就算读错了, 也不要笑。

生:“有的眼睛圆溜溜的, 身上长满了刺, 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师: (蹲下身子, 看着这位同学) 谢谢你, 你越读越好。不过, 我给你一点建议, 你勇敢地看着我的眼睛———今后, 你一定要多朗读课文。每一篇课文都要读得正确、流利。当你把课文读得很流利的时候, 说话就会流利, 写作文就会通顺。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师: (回到大屏幕前, 面向学生) 作者是怎么具体写鱼多的?

生: (齐答) 有的……有的……

师:几个“有的”?

生: (齐答) 四个“有的”。

师:这四个“有的”, 能把鱼写完吗?

生: (齐答) 不能写完。

师:不能写完, 作者又来了一句———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鱼多, 但是没有必要全部写, 所以作者又来了一句———

生: (齐答)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师: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 用了一种很重要的, 很好的修辞方法, 你们看是什么?

生: (齐答) 排比。

师:除了排比之外, 还有———

生:比喻。

师:你觉得哪一句话是比喻?你来读一读。

生:有的眼睛圆溜溜的, 身上长满了刺, 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师:把这个圆圆的眼睛比作皮球, 真形象, 我们见了一定会忍不住踢它一脚, 咚, 踢到海边上, 于是海边成了足球场。 (生笑) 我们就在海边上踢足球。 (生又笑) 这个比喻好不好?

生: (齐答) 好。

师:它的眼睛圆圆的, 为了说明它圆, 作者怕我们不清楚, 于是就打了一个比方, 把圆圆的眼睛比作了皮球, 可以踢的。 (生笑) 还有一句, 其实也是比喻, 你们看, (手指大屏幕)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也是比喻, 对吧?还有吗?

生:“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

师:鱼鳍, 像扇子, 也是比喻。这些比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所以, 在写事物的时候, 为了让别人记住,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学会用比喻。那么多事物, 写不完怎么办?就来一句概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咱们现在来与他合作一下, 你们读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 他读中间部分。

(其余学生与该生配合着朗读这一个语段)

师:是不是该给他鼓掌啊? (掌声响起) 因为这一次, 他只有一个“嗯”, 第一次好几个, 这次只有一次, 而且读得很流畅。掌声再次响起来!

师:你们看, 这位同学自始至终坐得那么端正, 眼睛看着前面, 他是不是又进步了?所以, 应该把掌声送给像他一样有进步的同学。 (掌声又一次响起)

师: (走到大屏前) 大家知道了吗?怎么写的, 总———分———总, 而且用了不少修辞方法, 有排比, 有比喻, 还有夸张呢!下面, 咱们来欣赏珊瑚, 欣赏完了,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写。

【评析:课堂如人生, 精彩的人生需要细节来支撑, 精彩的课堂也需要用细节来构建。于老师在这个环节,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走进文本, 体悟写法, 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针对四年级的学生, 于老师把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写好一个自然段, 写好一个“总———分———总”的自然段, 围绕这一目标, 于老师在随意中镶嵌着精致, 精致中蕴含着质朴, 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巧妙与独到。这就是于老师独特的语言魅力, 让学生学有收获。】

二、欣赏珊瑚, 引导想象

(生欣赏珊瑚图片一)

师:观察的时候要善于联想 (板书:联想) , 打比方就是联想。你们看到这个珊瑚, 你想到了什么?不说, 不说, 我相信你们脑海中一定想到了别的东西。再看!

(生欣赏珊瑚图片二)

师:这又是珊瑚, 看到这个珊瑚, 你又想到了什么?不说, 不说, 放在心里面。你看那位同学坐得多端正啊!小胖子, 我很喜欢你这个小胖子。

(生欣赏珊瑚图片三)

师: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座花园,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花。它是一种动物, 一种低级动物———珊瑚。

(生欣赏珊瑚图片四)

师:哇,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花, 这是珊瑚。再看!

(生欣赏珊瑚图片五, 哇, 这也是珊瑚啊!)

师:像什么?可能在有些小朋友眼里, 这是一棵树, 是吗?

生:嗯! (继续欣赏珊瑚的图片)

师:这四幅珊瑚放在一起, 你一定想到了一个字?

生: (齐答) 美。

师:不对。

生: (齐答) 漂亮。

师:不对。

(师转身指向黑板上的板书“联想”两个字)

生:树。

师:对了。我们再来看下面的。

(生欣赏珊瑚图片, 并议论纷纷。)

师:这可不是仙人球, 不是的。……呦, 太会想象了, 灵芝, 紫灵芝。 (大屏幕出现一个省略号) 噢, 六个点, 什么意思?

生: (齐答) 还有很多。

三、抒发感受, 写好总起句

师:真棒!还有很多珊瑚, 老师没有全部展示。看了这些珊瑚, 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不说, 都不要说, 心里想。看了那么多的珊瑚, 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想好了吗?拿起笔, 把你想说的这句话写下来。

(生翻开本子, 准备写。)

师:写在第二行, 开头空两格。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把它写出来。

(生开始写句子)

师:注意写字的姿势。大家往这里看一下, 这个小男孩, 不但读书进步了, 坐姿也很好。 (在学生中间巡视一会儿) 写完了吗?写完的同学, 把你写的与你最近的伙伴交流一下, 然后进行修改。

师: (继续巡视一会儿) 完成了吗?谁先念?同学们要善于倾听。好, 请你来念!

生:西沙群岛的海里的珊瑚各种各样, 多得数也数不清。

师:形状, 各种各样, 数量, 数不清。再请一位。

生:海底的珊瑚真多, 真多!

师:不但多, 而且真美啊!再加上“真美, 真美”!

生:西沙群岛的海里有三分之一是珊瑚, 珊瑚多得数也数不清, 每个珊瑚都有它自己美丽的形态。

师:嗯, 西沙群岛的海里三分之一是珊瑚, 二分之一是鱼, 那水还剩多少? (生笑) 水只有六分之一了? (生又笑) 这都是夸张, 允许的。

生:珊瑚可真美丽, 各种各样的。

师:给“各种各样”换个词,

生:形态各异。

师:真好! (走到读书“嗯”的同学身边) 你呢?

生:这些珊瑚可真漂亮。

师:的确!

生:海里的珊瑚各种各样的都有。

师:有谁写的跟他们不一样?

生:海里的珊瑚数不胜数, 像鱼那样多, 但是比鱼还要美, 形态各异。

师:到目前为止, 你是写得最棒的。谁再来念?

生:各种各样的珊瑚多姿多彩, 颜色各异, 好看极了。

师:我喜欢“多姿多彩”“颜色各异”这几个词, 好极了。

生:各种各样的珊瑚形态不一, 组成了一个美丽的水下公园。

师:“美丽的水下公园。”我欣赏你这个比喻句。

生:哇, 好美的珊瑚, 这些珊瑚中没有两个是相同的。

师:用“哇”开头好, 有没有用“耶”开头的? (生笑)

生:珊瑚有大有小, 有多有少, 但是给人只有一种感觉, 那就是美, 在阳光的照耀下, 都能发射出一种耀眼的光。

师:阳光照到海底去了, 也有可能。还有吗? (环视教室) 没有了?不念, 机会就没有了。不要被这些写得好的同学吓住。噢, 那边还有同学要念。

生:西沙群岛的海里有数不胜数的珊瑚, 每个珊瑚都那么美, 五颜六色, 姿态不一。

师:果然写得不错。你知道你们写得这句话叫什么吗?

生: (齐答) 总起句。

四、再赏珊瑚, 写好分述句

师:下面要写的, 就有点难了, 为了写好下面的内容, 我们再来看看珊瑚。 (播放珊瑚图片)

师:这个珊瑚像什么? (摆摆手) 不说。这个珊瑚是什么颜色的?首先要写出它的形状, 然后写出它的颜色。这个像什么?不要以为这是仙人球, 也不要以为这是地毯, 要是你在上面打滚, 那一定会刺得你血淋淋的。再看, 有的像……有的像……它的名字叫什么, 知道吗?

生:树珊瑚。

师:它的名字的确是树珊瑚。 (换一幅图) 它的名字叫水果珊瑚。 (又换一幅图片) 给这些珊瑚起一个名字?

生:手指珊瑚。

师:告诉大家, 它的名字 (板书:指珊瑚) 就是指珊瑚。一起念。

生:指珊瑚。

师:指珊瑚, 像手指头一样。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手指头, 你瞧, 还戴着———

生:手套。

师:这个呢?

生:蘑菇珊瑚。

师: (点击播放下一张图片) 这是菜珊瑚。 (播放下一张图片) 这是鹿角珊瑚。 (播放下一张图片) 这是花珊瑚的一种。 (继续点击图片, 学生欣赏) 珊瑚图片欣赏完了, 我们休息一会儿, 下节课我们接着上。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 我们来继续写珊瑚。但是要注意写作的方法。 (课件出示)

1.先总后分, 或总—分—总;

2.是怎样的, 就怎样写;

3.打比方。

师:刚才我们看到是怎样的, 就怎样写, 知道了吗?开始写, 时间十五分钟。谁有困难, 或者写着写着写不下去的, 请举手, 老师来帮助你。写不来的字, 先空着, 写好作文再说。

(生开始写作文)

【评析:在范文、图片与学生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 这是于老师在这个指导环节最富有特色的地方。于老师第一次让学生欣赏珊瑚, 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为写好总起句做好铺垫;第二次欣赏珊瑚, 为写好分述部分奠定了基石。陆游有诗曰:“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好作文一定是滋养出来的。于老师为了让学生写好珊瑚, 两次给学生欣赏图片, 每一次欣赏的落脚点不同, 花了大量的时间, 用意明显。】

师: (巡视学生习作) 都写这么多, 比于老师厉害, 超过于老师了。好了吗?写完的同学自己念一念。念几遍?念三遍。小声念。 (不断拿起已经写好的学生习作看一看, 并弯腰说几句) 好了吗?大声念一遍。

生: (齐答) 好了。

师:念完了吗?请同学们坐端正。谁是班长?请班长过来。 (弯腰俯身在班长耳边低语几句)

生:请许佳平来读一读。

(该生走到讲台边, 低着头, 很难为情的样子。)

师:说实话, 是不是班长故意为难你?

(该生摇摇头, 笑笑。)

师:大家看她写的海底的珊瑚是怎样的?

生 (许佳平) :看, 海里的珊瑚五颜六色的, 多美啊!有的雪白雪白的, 长长的, 真像一张大地毯;有的黄黄的, 像一根手指头, (师:不止一根, 改成“一根根”。) 上面还长着一根根细毛, 看起来好像很软很软;有的像蘑菇, 粗粗的身子, 圆圆的头, 头上还长着绒毛, 那绒毛看上去像一朵蒲公英; (师:像蘑菇, 又像一朵蒲公英, 想象力真丰富。) 有的活像一棵棵灵芝, 挤在一起, 旁边还有几只小刺猬, 也和它们挤在一起。海底的珊瑚各种各样, 数也数不清。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 西沙群岛的海里三分之一是珊瑚。

师:她的作文, 符合要求吗?

生: (齐答) 符合。

师:总—分—总, 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 总起与总结, 当中写了珊瑚的颜色和样子, 不错!因为你用了总—分—总的写法, 而且还会打比方, 给你100分, 字也写得不错, 再给你加五分。 (许佳平笑) 你一开始可能对班长有意见, 现在呢?最想对班长说一句什么?

生 (许佳平) : (微微笑) 谢谢你给我这样一次机会。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我们中间还有一些小朋友的作文写得也很棒。刚才, 我在一些同学的稿纸上画了五角星, 请这些同学到前面来。

(四位男生拿着稿纸来到讲台边站定)

师:都是男生, 没有女同学。我们班男生很棒啊!矮个子优先。大家要注意听, 所有同学都往这里看。你读。

生:西沙群岛的海里, 有数不胜数的珊瑚, 一簇簇, 一丛丛的, 每个珊瑚都那么美, 五颜六色, 姿态不一。

师:这句话叫总起。再听一遍。

生:西沙群岛的海里, 有数不胜数的珊瑚, 一簇簇, 一丛丛的, 每个珊瑚都那么美, 五颜六色, 姿态不一。有的白白胖胖的, 像一个大蘑菇, 那是蘑菇珊瑚;有的看起来, 像一块地毯似的, 又像一个烧饼, 可惜它不能吃, 那可是珊瑚;有的珊瑚长满了树杈, 仿佛是一棵大树。咦, 那里有一片大森林, 走近一看, 原来是菜珊瑚, 菜珊瑚真大, 若是你不仔细观察, 还以为这是葱郁的树林呢。 (师:蔬菜珊瑚像森林, 很有新意。) 海底的珊瑚, 没有哪两个是相同的, 这么大的海底, 有各种各样的珊瑚, 数也数不尽。说它多吧, 的确是呀, 要不怎么会数也数不尽呢?

师:嗯, “的确是呀”, 把老舍《猫》里的语言用上来了, 真不错。我还特别欣赏他的开头和当中的语言。你们看, 他写白珊瑚, 又像蘑菇, 又像地毯, 还像烧饼, 可惜不能吃。这话说得多有意思啊!为他优美的语言加10分。再加上作文总—分—总, 符合要求, 满分加10分, 一共110分。掌声送给他。

生 (梁哲铭) :谢谢于老师。

师:该你了。

生:西沙群岛里的珊瑚可真多, 数也数不清。有的像手指, 一个个戴着手套似的;有的像荷花, 荷花中间夹着一个大蘑菇;有的像一群小人, 正在水中排着队伍, 排起来后又像地毯似的;有的珊瑚很特别, 有四个季节, 一个是春, 一个是夏, 一个是秋, 一个是冬。 (师:有些是树珊瑚, 有的像春天的树, 有的像夏天的树。应该这么说, 懂吗?) 秋天的珊瑚, 就像一棵银杏树, 树上都是一把把美丽的扇子。 (师:秋天到了, 银杏树上的叶子像一把把扇子, 想象得真好。) 有的珊瑚像一个刚爆炸了的子弹, 它就是爆炸珊瑚。 (师:自己给珊瑚命名, 可以。) 有一种菜珊瑚, 我说这珊瑚像菜, 老师说不是, 我又说是可以吃的菜, 老师又说不能, 可它真像一株菜。还有的像鹿角, 这是鹿角珊瑚。西沙群岛的珊瑚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所说的, 二分之一是水, 四分之一是鱼, 四分之一是珊瑚。

师:数学学得真不错!二分之一是水, 四分之一是鱼, 还有四分之一让给珊瑚了。当中的句子要调整一下, 特别是那一句写树珊瑚的, 回去以后再好好读一读, 改一改。但做到了总—分—总, 基本分90分, 你的结尾不错, 加5分, 95分。掌声送给他!

生 (裘晨聪) :谢谢于老师。

师:轮到你了。

生:西沙群岛的海里有许多珊瑚, 五颜六色的, 数也数不清。看, 那里有一簇珊瑚, 真是太美了!两条小鱼在指珊瑚边穿来穿去。 (师:“穿来穿去”改成“游来游去”。) 两条小鱼在指珊瑚边游来游去, 指珊瑚也跟着摇来摇去。 (师:“摇来摇去”可以说是“摇动起来”。) 两条小鱼在指珊瑚边游来游去, 指珊瑚也跟着摇动起来。眼看小鱼就要碰到指珊瑚了, 小鱼敏捷地一扭, 窜了过去。 (师:多会想象啊!) 还有的珊瑚活像一棵树, 只可惜没有绿叶;有的珊瑚还像蘑菇, 忍不住想上去咬上一口;还有的珊瑚像一张地毯, 真想上去打几个滚儿, 还像一张油汪汪的大饼, 看了让人口水都流出来了呢!海底的珊瑚真是美不胜收啊!

师:这是总结句, 全文总—分—总, 符合要求, 满分。掌声送给他。下面你来读。

生:珊瑚有大有小, 有高有矮, 有长有短, 但是, 给我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美! (师:破折号, 用得好!) 在阳光的照耀下, 都能射出一种耀眼的光。有的珊瑚像树, 名字叫树珊瑚;有的像一个巨大的蘑菇, 我叫它蘑菇珊瑚, 这大概是海底里的时间老人种的吧; (师:这句话特别好, 想象力丰富, 为这句话加10分!) 还有种珊瑚叫指珊瑚, 像许多手指头从海底里伸出来。 (师:像许多手指头从海底伸出来, 谁调皮我抓谁。) (笑声) 这手指头还戴白手套呢!我最喜欢的是水果珊瑚。看, 那儿不是有许多苹果和草莓吗?不过, 这可不能吃。这种珊瑚, 小的和杯子差不多大, 大的跟小孩子的头差不多。 (师摸摸陆淳楷的头, 朝他笑笑。) (师:跟你的头差不多吧?)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 见也没见过的珊瑚。正像人们说的那样, 西沙群岛海里的鱼美, 珊瑚更美!

师:掌声还没响起哪?

(生一起鼓掌)

师:“珊瑚更美”, 为这句话加10分。文中有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句子, 再加10分。得分:120分。掌声送给他。

(全体学生鼓掌)

师:下面, 我也要把我写的两篇文章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

珊瑚

西沙群岛的海底是珊瑚的世界, 那里到处是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珊瑚。有的像漂亮的花朵, 有红的, 有白的, 有黄的, 有蓝的。有一种珊瑚像盛开的杏花, 朵朵杏花簇拥在一起, 许多小鱼在花丛中游来游去, 像一只只蜜蜂在采蜜。有的珊瑚像树, 有的叶子黄了, 像秋天的银杏树。有的叶子红了, 像秋天的枫树。有一种珊瑚叫柳珊瑚, 它的确像垂柳, 只是柳条一动不动。最有意思的是指珊瑚, 它像一个个手指头, 向上伸着, 有伸直的, 有弯曲的, 它们还戴着白手套呢!美丽的珊瑚多得数也数不清, 海底变成了植物园。

师:谁来帮老师念一念?请你。

(生朗读于老师的第一则《珊瑚》)

师:读得真棒, 谢谢你!你们看, 这就是总—分—总, 开头第一句是总起句, 最后一句是总结句。来, 我们再读一篇。

(课件出示)

珊瑚

海底的珊瑚多么令人惊奇!第一, 种类多。有柳珊瑚、鹿角珊瑚、指头珊瑚、叶状珊瑚、蘑菇珊瑚、花儿珊瑚、气泡珊瑚……一听这些名字, 人们就会想象出它的姿态。当你听到气泡珊瑚的时候, 脑海里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像五颜六色的气球那样的珊瑚呢?没错, 它们就是这样的。第二, 色彩多。就说花儿珊瑚吧, 有红色的、半紫半红的、淡红的, 有黄色的、蓝色的, 有白色的, 有的颜色没法形容, 画家也难调出来。花的姿态、大小也千差万别。小的只有蚕豆那么大, 大的有的像磨盘。第三, 数量多。海底到处是珊瑚, 有绿树, 有鲜花, 有蘑菇, 有假山。走进去, 像置身在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生朗读于老师的第二则《珊瑚》)

师:谢谢你!于老师写的《珊瑚》喜欢吗?

生: (齐答) 喜欢!

师:这两篇有什么不一样?这一篇是说明文, 上一篇是散文。看了于老师写的两篇文章, 你一定知道了如何才能把《珊瑚》的文章写好, 把你写的文章改得更好, 对吧?回去后, 把文章改好, 然后抄在作文本上, 请丁老师批改。于老师相信, 你一定能得高分, 要是你们丁老师不给你们高分, 你们来找我。好, 下课! (笑声)

【评析:于老师平时一直强调:习作讲评, 不要全文读完后再评价, 最好读中叫停, 即时点评。这样点评, 才有实指性。对学生启发大, 学生的印象自然也深刻了, 效果也自然好。课堂上, 于老师身体力行, 给我们做出了习作点评的示范。于老师在点评学生习作时, 都是直指习作目标, 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好一处景物, 并学会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好分述部分。因此, 于老师在点评学生习作时, 无论是读中叫停, 还是最后打分, 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所有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再一次明晰了如何写好总分段落的方法。同时, 于老师的课堂点评, 也给我们几点启示:第一, 学生习作中的小小的问题可以放过去, 但是大的问题一定要指出, 如句子不通顺, 结构有毛病等, 一定要指出;第二, 教师在学生念习作时, 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听, 要能在瞬间做出判断, 并能马上在点评中告诉学生好在哪里, 问题在哪里, 怎么纠正;第三, 如果发现了学生习作中的优点, 一定要放大, 并加分予以鼓励, 让所有学生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评】

“让他知道, 我眼里一直有你”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珊瑚》一课时, 对后进学生的关注, 给我们以启迪。

一请

“谁来给我们朗读一下《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这个片段。”说着, 于老师走到这位学生的身边, 弯下腰, 拍着他的肩膀, 笑着说:“你来给我们朗读一下, 好吗?”

该生犹犹豫豫地站起来, 抬起头, 看着大屏幕:“嗯……”该生好不容易读完了, 读得累, 听的人更累。朗读一遍, 多了四个“嗯”, 把“簇”读成了“族”, 再加上停顿错误、漏字现象……总之, 给人的感觉糟糕极了。读完后, 同学们笑了, 该生把头埋得低低的。于老师摸着该生的头, 转过身, 对大家说:“读不好没有关系, 同学们千万不能笑话, 这样不好!”说完, 又拍了拍该生的肩, 示意他坐下。

二赞

接着, 于老师又请了两位学生朗读这个语段, 引导大家体会这个自然段的写法。之后, 让全班学生齐读一遍。朗读一结束, 于老师面向该生, 笑着对他说:“我们再请你来读一读, 大家与他配合一下, 你们读总起句和总结句, 中间部分由你读, 准备好了吗?开始。”

读完了课文, 于老师点评道:“我很喜欢这个小胖子!你们瞧, 朗读进步真快, 这一次, 基本读正确了, 而且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嗯’字, 掌声送给他!”在热烈的掌声中, 他笑了, 笑得很腼腆。

三叹

教学继续进行, 大约过了十来分钟, 学生开始进行课堂练笔———写珊瑚。此时, 于老师走到学生中间, 逐个巡视。来到该生的身边时, 于老师停下了脚步, 弯下腰, 细细看他的作文, 然后立起身, 对大家说:“小胖子不但朗读进步了, 坐姿也有进步, 很端正, 很挺, 大家要向他学习。”这么一说, 其余学生也都挺直了腰板, 氛围一下子好了很多。

四感

过了没多久, 大部分同学写好了。于老师说:“写好的同学, 轻声地把自己写的文章念一遍。”说完, 于老师的目光落到了该生的身上, 只见他仍然低着头, 专注的神情告诉我们:他还没有完成。于老师也觉察到了, 走到他身边, 拿起他的稿纸, 端详了片刻, 眼角掠过一丝微笑。把稿纸还给该生, 俯下身子, 在他耳边低语几句。该生立刻又动笔写起来。

课堂指导 篇9

1.教师对选题的有效指导

对于课堂活动的选题要有新意, 还必须结合实际, 这是实践分组活动的第一步, 要是最重要的一步, 教师对实践互动题目的确定, 就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笔者在选题时, 联系学生的生活、校园文化、以及教学内容中寻找合适的题目。 在课余时间, 笔者也会多和学生交流, 针对学生最关注的话题进行选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 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从最早的《诗经》到现代的诗词集, 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留下了千万佳句。但是, 不能随着新诗词的推广, 就冷落了传统诗词集。我国小学语文中, 学的多数诗集都是古诗, 通过实施“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这一活动, 有力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经过教师们的协商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最终将活动主题选择“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众所周知, 从上幼儿园起, 我们就开始学习诗词, 到了小学5年纪, 我们已经会背很多诗词了, 甚至有一些学生从小就能背诵唐诗300首, 这一课题的确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诗词古文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让在这方面有天赋的同学可以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这一活动课题的确定, 既贴近实际生活, 又能和课堂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这一课题的确定使得很多学生喜欢上诗词鉴赏, 培养了学生对于诗词鉴赏能力。

2.教师应如何组织活动

对于上文提到的“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活动, 笔者提出了几种比赛模式, 这些模式都是用用卡片出题, 首先分为4类题, 第一类是空诗词的前半部分, 有诗词的后半部分, 如:_____, 边听水无声。或者是空后半部分, 有前半部分如: 锄禾日当午, _____。第二类是给9个字, 从9个字中选出半句诗, 其中有几个字是干扰项, 例如:春、长、眠、安、晓、不、 河、觉、去。从这9个字中可以找出“春眠不觉晓”这半句诗。 第三类是通过对诗人和和诗词的主旨的描述, 让学生背出诗词的题目。例如:提示1诗人在游长安, 求取功名, 却失意东归;提示2诗人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安史之乱;提示3诗人是李白, 从白帝城出发。此题目为抢答题。第四类型是考查学生对诗词是否会写, 这个题需要教师考一些学生学过的诗词中的一些较为难写的字。例如:月落乌啼____ 满天, 江____ 渔火对愁眠。此题是要求同学去黑板上写, 谁也不能偷看别人的。

学生在对诗词进行学习时, 不能只会背诵, 尤其是课内学过的诗词, 必须还要会写, 掌握诗词的大意, 这些诗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都会讲到, 通过“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活动的开展, 可以巩固平时的学习成果, 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知道自己对于那篇诗词掌握还有不足。

3.教师应如何分组

教师根据活动的主题、内容等帮助学生科学划分活动小组。活动小组或者称之为研究小组的划分一般由教师完成, 以“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为原则, 小组之间在能力上基本相同, 明确每个学生在组内的任务, 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 避免个别组员出工不出力。在一些文献中,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活动中由学生自由分组, 但笔者在调查和访谈中看到学生主导的分组弊端太多。教师对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了解比较全面, 能够根据学生的活动主题划分小组, 能够最大限度平衡每个小组的实力, 避免小组之间能力差距过大。所以活动小组最好由教师主导。在整个活动中, 教师需要全程进行关注, 可以是一个年级的几个班一起进行该活动, 这样几个班的语文老师可以一起出题。最后由教师对得分最高的小组进行奖励, 对于单个题目抢答答对最多的学生进行奖励。

4.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1)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学习

教师指导之所以出现问题, 原因在于教师对课程的理念、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观把握不准确。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的重要意义,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在指导中才有可能尽心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传统学科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完全一致, 作为教师需要明确所应充当的角色, 发现自身的不足, 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特别是提高指导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参加各类培训、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等方法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指导方法。教师是否具备指导能力是指导有效性的前提。

(2) 优化教师自身知识结构

体验学习、参与学习和操作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用的学习方式, 教师仅仅具备单科学科知识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就应积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熟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基本模式。教师需要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活动开展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开展 “诗词鉴赏———我爱背诗词”活动, 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诗词方面的学习兴趣, 在考试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第一、第三和第四类型的诗词题目, 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此外, 教师在活动中主要起指导作用, 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 让课堂更加精彩。

摘要:综合实践分组互动, 需要理论联系实践, 在进行选题时, 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综合实践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为此, 本文从教师的选题、对活动的安排、对学生的评定、对活动进程的有效控制、对资料选择这五个方面进行有效指导, 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 让课堂活动更加精彩, 让学生们更爱学习。

关键词:有效指导,分组互动,指导,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书光.回归命脉:重审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2)

[2]万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指导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06)

[3]卢妮娜.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加强学法指导, 优化课堂教学 篇10

一、激发兴趣, 使学生爱学

1. 设置悬念,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开悬念。

教学时, 教者将文中精彩的、扣人心弦的瞬间展现在同学的面前, 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地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 调动多种感官,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心理学认为:“课堂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实情, 设计让学生读、动手画等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 形成技能。

3.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实现教学的最大值。

我们的语言再生动, 文字再优美, 对于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来说, 都是苍白无力的。然而现代媒体却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 常规手段所不能及的文字、图画等, 用文字、音响等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为现代教育推波助澜。

4. 结合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 一提到活动, 同学们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只要教者精心设计, 成功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方面能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 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比如说结合教学实际, 相机开展成语对对子、猜谜语、名著一日“游”等活动, 活跃学生的身心, 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

二、做好铺垫, 使学生能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使学生能学, 就要根据学生的现状,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 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预习。

教给学生一般的预习方法:第一步, 初读课文, 了解概况;第二步, 划出字词, 查阅资料;第三步, 标号分段, 归纳段意;第四步, 思考练习, 提出问题。

2. 分类教学, 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文体特点和独有的学习方法。

以苏教版第九册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的绿色课本》第二小节为例。

(1) 教师示范, 学法引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示范引导, 层次清楚地让学生感悟、发现和领悟学习的过程。具体过程:第一步, 初读, 读准字音;第二步, 细读, 理解诗文;第三步, 再读, 想象意境;第四步, 赏读, 体味情感。

(2) 回顾小结, 归纳学法。通过教者前面的示范引导,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 教者应不失时机地将学生这一感性认识, 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帮助学生通过对第二节诗文的回顾, 发现和领悟方法, 并用简明的语言将学习方法归纳出来。

(3) 运用学法, 分组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这时, 要求学生将《去打开大自然的绿色课本》的第三、四、五小节分组学习, 学完后全班交流自主学习所得。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这样,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变得井然有序, 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学习任务。

(4) 检查效果, 巩固学法。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有针对性地评价和教者恰如其分的激励语言, 能让课堂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果说学生的学是核心, 教师的导是关键, 那么, 师生的评价就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培养了学习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习惯;老师的倾心评价, 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励的语言, 能使学生产生“尊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 从而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的学习征途中。所以, 这个过程, 不仅巩固了学法, 而且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融洽了师生的情谊。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 我们须注重学生的自悟过程, 从细节入手, 持之以恒。这样, 经过长时的训练,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拓展时空, 使学生会学

1. 围绕课堂教学, 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 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

通过梳理课堂笔记、写读书笔记等形式, 培养学生自觉地巩固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2. 围绕阅读积累, 拓展语文学习时空。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通过“主题单元”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了解同一主题, 可以有不同的表现素材;同一主题, 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等。还可以组织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的推介、同类作家的作品推荐等。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书,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习惯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重视朗读指导 提升课堂实效 篇11

关键词:朗读;朗读方法;朗读指导

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阶段目标中,四个学段都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首要位置,代表着对朗读重要性基于学术认同的权威肯定。应该说,这种说法对语文教学的朗读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用普通话”是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出发的基本规范要求。“正确”包括不添字、不落字、不读错字、不颠倒字,不将词语割裂,不把句子读破等字词句正确的要求。“流利”则指不重复、不磕巴等。如何才能让精彩的朗读演绎生动的课堂?笔者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不断学习,逐渐有了一点浅显的经验。

一、朗读前应熟悉和了解作品内容

1.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读准字音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读准字音,有助于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庄重性、流畅感。与读准字音同样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扫清朗读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学生在朗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文章看起来没有不认识的字,意思也好像不难理解,但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出现把本来很通顺的语句读得疙疙瘩瘩的现象。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很简单,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将读得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仔细体会语句之间的关系。遇到不懂的字词句,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如可以查找工具书、请教老师或同学等。学生朗读得好不好,首先解决的还是最基本的理解问题。不然,即使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在运用的时候也会感到茫然一片,无所适从。

2.明确文章表达

俗语说“提纲挈领”“擒贼擒王”,意思是说,做事情要抓要领和关键,这样解决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的。只有先理解了作品,表达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以四年级《生命 生命》一课中关于“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这一句的读法为例,如何能真正读好这一句,必须要明确文章的表达,《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立意在于“珍惜生命”,作者从飞蛾那里感受到的是强烈的、鲜明的、“令我震惊”的,是生命体客观上的弱小和生命中求生欲望激发出的“生命”力量形成的巨大反差。这里没有对弱小生命的不屑,也没有对其无缘无故的哀伤,只有对生命体的确弱小的客观陈述,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声音自然如常,语速平缓,客观陈述——和人比起来,飞蛾是弱小的。下文生命力量的强烈、鲜明,恰与此形成巨大反差,之后的“震惊”也顺理成章。可见明确文章表达在朗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理清文章结构

朗读前,只有理清文章的结构才能做到言之有序。从文章中理出作者思想律动的红线,把握这根红线,就抓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运动的线索和轨迹了。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语句是文章“血肉”的话,那么,这里讲的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了。没有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就无法依托,灵魂也就显得虚无缥缈了。只有找到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将文章的主旨与语句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说,理清结构,把握文脉也是我们在朗读前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课文,是一封由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在课堂上,我们首先要理清文章结构,而后再确定我们表达的重点。我们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本篇课文表达着孩子失去父亲的悲痛以及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它以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的和平,将自身家庭的不幸与这个世界的多灾多难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明确了文章的重点后,朗读的基调也就确定了:不是哭哭啼啼的“悲痛”,而应该是自豪的、崇敬的、坚定的、憧憬的。所以只有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才能展开精彩的朗读。

二、让精彩朗读,演绎生动课堂

1.精彩的朗读要停连恰当

停连是指“朗读语言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我们知道,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里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正确地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念标点符号,这就需要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找到一种能起到标点符号作用的表达方式,那就是停连。

掌握怎样断连词句、组织好语言意思的表达对有声语言的表达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停连的不同位置,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语句内容的理解。

2.精彩的朗读要轻重得当

重音是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做重音”。重音也是朗读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是解决作品的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的位置往往是多变的,不同的重音位置可以强调出不同的意思。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在句子中找重音,再用合适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

3.精彩的朗读要语气具体

语气就是语言内容和声音形式具体结合后产生的具体语句。语气不同,朗读的声音形式也是不同的。就朗读的语句而言,语气里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的变化。当我们在朗读时,内在的感情不一样,语言的声音形式也就不一样。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想让他们读得好,读得准,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思想感情出发、从具体的语言内容出发,要善于体会和感受。

4.精彩的朗读要节奏鲜明

关于朗读中节奏的指导,有三个要点需要教师明确,那就是:(1)节奏产生的原因在于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运动,这是节奏变化的内在推动力。(2)声音形式的变化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抑扬顿挫的组合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不仅要有音调高低的变化,还要有停连、转换的变化;不仅要在声音的力度上变化,更要有力度、速度的承接。(3)必须要有声音的回环往复,这是节奏的核心。endprint

欣赏文章的美,欣赏其中节奏的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也一样,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发现它体现节奏的地方在哪里,这样才能读。节奏在音节的匀称中,主要表现在双音节的联合使用上和四音节字词的联合使用中;节奏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节奏在整散并用的句子排列中;节奏在反复咏唱的意绪回旋中;节奏在层层递进的意念拓展中,例如,六年级的《匆匆》一文,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人生的短暂。文章先从燕子、杨柳的往返变化中感到光阴的“一去不复返”,接下来写由此引起的对以往岁月的反思,第三段在反思的基础上试图留住时光,但又无法实现,于是掩面叹息,第四段是对人生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一生作进一步的思索追问。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的运动节奏是追问—反思—喟叹—奋进—追问。节奏的回环往复在这里是十分明显的。

总之,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学者在呼吁“迎接一个朗读时代的到来”,笔者希望这个“朗读时代”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上,让精彩的朗读演绎出生动的语文课堂,让朗读的魅力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3]王宇红.朗读技巧[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吴航颖,女,福建福州人。职务:语文教师。职称:小学二级语文教师。

Pay Atten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Reading Instruction

Wu Hangying

Abstract:Vivid 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 cannot do without the wonderful reading.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language practice content,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students learning is one of the goals of the process. In actual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teach reading skills and methods for students,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truly understand the text,read the text,but also can make the students to read,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let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ound reading aloud.

Key words:reading aloud;reading method;reading guidance

小学数学课堂与探究性学习指导 篇12

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 它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这一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究和猜测到的,以及结果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数学课程目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 ,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我们要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应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能力;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预设恰当的问题,激发探究性思维

探究性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探索新的方法及开放式的结论。

教学中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的给出要直接。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索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们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 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 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法,防止生搬硬套。

二、提供自由的探究时空,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 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 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1)独立思考 :54×(4+7),6×100+9×100,(6+9)×100,54×4+54×7,哪些等式相等 ? 你有什么感想 ?

(2)65×(30+42),100×2=100×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

(3)小组合作研究 : (250+12)×40,96×19+4×19, 哪个题目容易计算? 为什么?

(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三、创造合作机会,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使用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效果的目标。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 自主不等于自己, 主动也绝对不等于自动。教师一定要牢记自己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正确的方向。当然,探究的机会教师也要严格“把关”,对于不关键的问题,不关键的过程不要让学生探究,要把探究的时间放在最关键的问题和过程中。

上一篇:教研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下一篇:校园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