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2024-08-06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精选9篇)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也是世界性攻关难题。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 笔者认为科研、生产、监管及消费环节的真正溯源是我们应该更为关注的课题。

一、科研源头控制

一是科研项目必须有可考证性和延续性。科研工作者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考证科研项目, 严格权衡该科研项目的利弊, 杜绝只谈利益而忽视弊端。科研工作者应坚决摒弃项目结题就宣告该项目科研结束的观念, 必须注重科研延续性, 时刻关注自己的项目的发展, 真正以专家身份指导生产, 一旦发现该项目弊大于利时要及早上报。二是科研单位及科研管理部门要时时监管, 协调生产监管部门及时反映, 尽早结束该项目在生产中的应用, 减少不良后果的产生。科研工作者、科研单位及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对科研项目各负其责。

二、生产源头控制

畜产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引起食品卫生安全事故。过去我们往往只注重于对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监管, 而忽视了最重要的生产环节, 事后的监管往往于事无补, 如何从生产源头上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是我们应该更为关注的课题。

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推行“健康养殖”的理念。目前我国饲养环境差, 饲养方式和水平落后, 易造成疫病流行, 也是影响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规模化养殖, 推行健康养殖方式, 做到科学选场、科学引种、科学饲养, 从而在生产环节源头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科学合理用药, 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不规范使用或滥用兽药, 不但不能很好控制疫病, 还会导致畜禽产品中的兽药大量残留, 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严重影响到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严重影响畜牧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外贸进出口事业的蓬勃发展, 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建立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系统, 健全监管体系。我国兽医监管部门正积极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对动物进行加施标识, 可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从而实现在发生疫情或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 各级监管部门能及时作出反应, 对问题产品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 适时封存或处理问题产品。

三、知识信息源头控制

目前监管部门不透明、不公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机制, 导致消费者对该类信息不了解, 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易造成消费者恐慌, 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故政府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稳定、透明、公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机制, 及时向养殖户、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各种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及法律知识。一方面可震慑养殖户和企业, 另一方面帮助消费者消除恐慌心态, 理性应对, 并保护自己。随着安全信息和法律知识的普及, 从信息知识源头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必将成为一条有效途径。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不仅关乎个人身体的健康和素质, 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稳定发展以及民族的兴旺与发达。只要政府健全食品安全法;监管部门完善监管体系, 生产者本着对消费者负责态度, 提高动物源性食品质量, 消费者严把“入口”关, 要拒绝有害食品, 接受健康食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消费者会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 走出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慌阴影, 畜牧业也会迎来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篇2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和潜在威胁,国内相继发生的 “瘦肉精”, “三聚氰胺”,兽药残留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类不应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换取畜产品量的增加,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就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连国内市场也将失去立足之地。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明确规定了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细菌,药物等)的临界值,超标的一律不准上市,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量的检出,已成为世界肉类贸易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壁垒之一,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动物产品出口的瓶颈。我国仅2000年上半年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药残,食品卫生问题被美国FOA扣留;近几年,我国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国的鸡肉中常有被检出违禁药物超标事件; 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对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的药物残留,其后不久,欧盟委员会有关机构通过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食品的决议。该决议称:近期欧盟食品兽医局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对药物残留的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陷,问题出在兽医使用了受禁的药物。因此,只有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才能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畜牧业长期持续发展。

畜产品安全生产隐患主要来自于动物疫病传播微生物污染、滥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兽药残留、化学物质污染和残留等,同时还包括如营养、食品质量、安全教育等问题。涉及畜禽养殖环节,畜禽运输,流通环节以及畜产品的加工环节。本文仅就畜产品生产阶段不安全动物源性食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加以探讨。

1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 饲草、饲料的污染饲草、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前提和保证。它包括饲料的金属毒物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和农药污染。污染饲料的金属毒物有汞、镉、铅、砷等,上述有毒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地区土壤,饲料原料和饮水中某些有毒元素含量过高以及工业三废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危害最重的当属黄曲霉毒素污染,感染霉菌后饲喂动物,可使动物中毒;我国每年有数万吨有机氯和有机杀虫剂撒在地上,直接导致饲料的农药污染。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饲料,不仅诱发各种疾病,而且严重影响畜禽肉品质的质量。

1.2 疾病多年来,一些严重的畜禽疾病,特别是畜禽传染病在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1.3 滥用激素、抗生素激素、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是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原因。有的饲料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在饲料配方中大量使用激素、抗菌素类药物,以达到加速畜禽生产的效果,有些个体养猪户在生猪出栏前的一段时间给猪喂食含瘦肉精的违禁饲料,以提高瘦肉率。

1.4 药物残留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主要是由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中的抗菌类药物、激素、安眠酮类药物所致。由于饲养者对药物添加剂的性能和使用添加剂的有关规定缺乏了解,对药物残留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盲目追求生产利润,不严格按规定使用国家批准的兽药和添加剂,随意在饲料中添加某些药物,出栏前又不注意休药期,导致药物残留严重超标。畜禽肉中、植物里的药残,通过生物大循环,都会作用与人体,影响人类健康,污染环境.1.5饲养环境生产规模小,畜禽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很难做到畜种统一、饲料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饲养环节净化,对生产过程的监管难度大,此外,养殖户无公害养殖意识淡薄,养殖环境污染。畜舍选址、栏舍设计不科学,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畜舍周围环境、空气和水源污染。客观上造成了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难以规范,严重制约了畜产品安全生产。生产安全畜产品的措施

防重于监,注重源头监管是确保食品安全的一项国际通行做法。

2.1 加强饲料的质量控制,开发无公害饲料添加剂首先,重视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控制和防止饲料中外源性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控制农药残留和工业“三废”对饲料的污染,切断传染性病原微生物进入食物链,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其次,开发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生长,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的作用;中草药添加剂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蛋白质和酶的合成,保健防病,提高繁殖力,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及畜禽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增加效益;最新研究的免疫调节剂及抗菌肽作为饲料添加剂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益于生产安全畜产品。

2.2发展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推进健康养殖。要创造合适的动物生长、发育环境,培养健康的种畜群,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畜产品安全生产可追溯制度,抓好产品质量认证。

2.3 严格防疫,搞好生物安全措施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疾病的防治密不可分,尽管有些疾病可以治疗,但疾病所带来的危害和治疗的药物所产生的残留都会严重影响畜产口的品质。防重于治,保持清洁的饲养环境,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和蔓延,适时接种,科学免疫,将疫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2.4 控制药物残留合理、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及抗菌药物,遵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在必须使用抗生素时,通过药敏感试验选择高敏药物,抗生素的交替使用等方法延缓耐药性产生,提高疗效。同时遵守休药期。在出售或屠宰前`5-7天停止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添加剂。

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用药技术 篇3

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应科学选择药物,合理、规范用药,控制畜禽产品源头污染,确保畜禽健康及产品安全,无残留。在《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化合物清单》等相关文件中,严禁将新近开发的人用新药作为兽药使用,禁用兽药有: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西马特罗、己烯雌酚、玉米赤霉醇、去甲雄三烯醇酮、醋酸甲孕酮、氯霉素、氨苯砜、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呋喃苯烯酸钠、硝基酚钠、硝呋烯腙、安眠酮、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苯甲酸雌二醇、氯丙嚷、地酉泮、甲硝唑、地美硝唑、簪硝唑、洛硝达唑、卡巴氧、万古霉素、林丹、毒杀芬、呋喃丹、杀虫脒、酒石酸锑钾、锥虫胂胺、五氯酚酸钠、孔雀石绿、氯化亚汞醋酸汞、吡啶基醋酸汞。

2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用药

目前,常用的兽药有中草药、溶菌酶、益生素、抗菌肽等。

2.1益生素

益生素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通过在肠道的生态占位、耗氧,产生有机酸、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有效地对抗病原菌侵袭并抑制其生长,调整、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活化全身的免疫系统,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使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在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生长、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无任何毒副作用。“促菌生”、“调痢生”、“抗痢灵”等多种微生态制剂以应用于临床治疗畜禽腹泻和饲料添加剂。

2.2益生原

益生原是一类低分子多糖(寡聚糖),具有耐热、稳定、安全、无毒等良好的理化性质,可以促进肠道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的增殖,同时抑制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增殖,提高免疫等保护功能。其作用优于益生素,可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

2.3中药

某些中药具有抗菌、抑菌、调节机体的免疫力、无残无副作用、无耐药性、引起三变等优势,已推广应用于饲养环境。如三黄加白散治细菌性腹泻、如牛至油治腹泻,六西素治疗奶牛乳房炎。

2.4生物酶

生物酶具有抗病毒、抗菌谱广,特别对耐药菌效果尤佳,不会造成药害残留和蓄积,没有任何副作用和影响,安全可靠。对兽医临床危害较大的致病菌抑菌效果明显,对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腊样芽胞杆菌等兽医临床常见的益生菌无抑菌作用。

生物酶能完全替代抗生素单独治疗使用,也可以与抗生素配伍使用,具有增效功能。实验证明,溶菌酶治疗动物细菌性腹泻,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有良好的疗效。生物酶对猪腹泻也有良好疗效。

2.5抗菌肽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天然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致细菌耐药性,无免疫原性,抗菌谱广等特点,对畜禽具有促生长,保健和治疗疾病等功效。在动物养殖和提高畜产品品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潜在的应用价值。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它能特异性杀死与它相应的不同菌株的细菌以及与它相近的细菌,乳酸菌素已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性腹泻取得良好疗效。

3抗生素类药物的选用

由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如猪丹毒、破伤风、炭疽、马腺疫、气肿疽、牛放线菌病、葡萄球菌性和链球菌性炎症、败血症等,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等;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肠炎、泌尿道炎症,则选用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等;对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也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创面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肺炎等,可选用庆大霉素、多黏菌素等;对支原体引起的猪喘气病和鸡慢性呼吸道病,则应首选氟喹诺酮类药,如恩诺沙星、红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等。

要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降低可食性组织中药物残留浓度。要在畜禽出栏或屠宰前,或其产品上市前及时停药,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畜禽及其产品,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摘要:近年来,瘦肉精,三聚腈氨等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伤害了消费者对畜产品的消费信心,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生产安全畜产品要从预防和监管两方面下手,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严格管理。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应从加强产地环境管理,使用科学的免疫程序、用药程序、消毒程序等方面着手,预防为主,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防止畜禽发病,减少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频度、使用量。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篇4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慎明)

根据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提供的相关材料,我提出以下议案。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肉类和禽蛋产量更是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成就巨大,成绩喜人,但存在的问题也相当严重。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普遍采用的、与现代养殖业密切相关的集约化养殖动物的生长促进方法和疾病防治方法,已成为直接危害食品安全、损害民众健康和威胁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

在目前严峻形势下,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改善养殖动物特别是集约化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同时,深入发掘利用传统中兽医药的优势,摆脱目前动物养殖业过量甚至滥用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和抗生素的局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养殖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源性食品的食用安全问题,也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繁荣和稳定农牧区经济,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一、目前正处于传染病高发时期,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题报告《构建安全未来》指出,当代世界“传染病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新病种出现的速度似乎也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出现的传染病即以空前地、每年新增一种或多种的速度被发现。现今有近40种疾病在一代人以前是不为人所知的”。不仅如此,“SARS以及人禽流感已引起国际上极大关注,向人类提出了新的科学挑战,使人类遭受极大苦难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工业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城市化、人口与物资的快速流动,又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旦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那么仅仅几小时后就会使其他地区大难临头”。更为糟糕的是,“在传染病控制诸多方面取得的进步正受到抗生素耐药性流行的严重威胁。”

SARS之后,世界卫生组织警告流感大流行将难以避免,并预测“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很可能由禽流感病毒的变种导致”;也有其他机构,根据集约化养猪场猪群高度密集、污染异常严重的状况指出,猪流感的新式进化已经走上“快车道”。新近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印证了这些预测。

专家指出,人类传染病与动物有密切关系。目前已知的人禽、人畜共患疾病就有200多种。就当代新传染病而言,一是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温室效应等一系列严重后果,那些原本与人类没有接触或致病性很弱的病原体,在致病能力、传播途径等方面发生改变,跨越物种屏障而感染人类。二是现代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模式,干扰和打破动物原有生活规律,恶化了其生存环境,致使其携带(有些来自野生动物)的某些病原体发生变异,毒性增强,同时又因过量甚至滥用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和抗生素,造成药毒残留或菌群耐药,最终贻害人类。

二、上世纪引入我国的动物现代养殖业特别是集约化养殖业,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异常严重

近年国内外发生多次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如二恶英污染、瘦肉精中毒、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多数是现代集约养殖业为了加快动物生长或防治所养动物的疾病,过量甚至滥用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和抗生素的恶果。

1.饲料中大量使用的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危害严重。

为了促其快速生长,饲养者不顾动物基本的生长规律,通过科技手段,大量使用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等药物促进动物的生长,加快其成熟速度。而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属于人工化学合成物,不是天然物,因此自然界和生物体无法将其纳入自然物质循环系统进行能量转化。其所形成的残留,不仅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能顺利分解,而且往往产生更严重的毒性和污染。此外,人工化学合成物从动物体内排出非常缓慢,又往往造成对动物脏器的损害。以上这些因素,很容易对饲养动物直接产生毒副作用和“三致”(癌、畸、突变)的严重后果。一旦这些存在问题的饲养动物被加工成供人类食用的动物源性食品,就会给食品安全,甚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此外,其对饲养动物身体的严重损害,也为动物源性流行性疫病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条件。

2.现代集约化养殖直接导致抗生素的滥用,不仅造成动物源性传染病不断爆发,更危及食品安全

现代集约养殖恶化了动物生存环境,迫使其改变生态习性。一是高度密集,空间狭小,给动物造成巨大生理、心理压力;二是污染严重,缺乏阳光,空气窒息,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大量繁殖;三是品种筛选只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忽略动物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与遗传的多样性;四是“优质”品种往往从其他地区或国家引进,未必适合本地气候环境,容易水土不服;五是为了促其快速生长,大量使用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

以上因素导致动物免疫力急剧下降,这不仅影响正常的疫苗接种效果,更导致饲养动物容易生病致死,从而诱使养殖者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抗生素的滥用。调查发现:在我国养殖业特别是中小养殖户中,抗生素的滥用已登峰造极。不仅大量使用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已被淘汰的抗生素,就连人类还在试用的某些新抗生素也已用于动物。许多动物不是病死的,而是过量用药致死的。

研究表明,抗生素的滥用严重破坏了微观世界的平衡。对人与动物来说,至少有三大危害:一是诱发细菌抗药。目前,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出现了抗药现象,甚至产生了无药可治的抗药“超级细菌”;二是抗生素在杀菌的同时,会造成身体损害,有些药物具有强烈的“三致”作用;三是破坏动物体内菌群间的平衡状态,诱发新的感染。

存在抗生素问题的动物被屠宰时动物胴体内和表面很难避免地被肠道内抗药病原菌群所污染。一些专家认为,市场出售的某些动物源性食品有可能已经成为“抗病细菌转播的源头”,长期食用这类食品就相当于食用者在长期服用抗生素,最终造成食用者感染疾病后的治疗难度加大。

我国出口的动物产品因抗生素残留问题而被进口国限制过的已经包括兔肉、禽肉、蜂蜜、软

体动物类、甲壳类、虾类和宠物类等多种。我国生猪饲养量占全球的49%,但因药残和疫病问题出口只占全球的1%左右。

在我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追逐经济利益之外,也与当前对业内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够有关。国家商务部的调查表明,近50%的农村生产者使用农药和兽药没有技术人员指导,全凭个人感觉或道听途说随大流使用。

三、传统中兽医药应用于现代养殖业的科学性与优势

针对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除了引导养殖业人士改善集约养殖的卫生条件(如尽可能地降低集约养殖的密度,利用沼气和发酵床技术加大对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力度)、督促相关管理部门严格执法(如对于违规违法者严肃查处)之外,还应高度重视发挥传统中兽医药在优化集约化养殖方法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动物体质,提高其自身免疫抗病能力,防治疫病,彻底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和抗生素的局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

1.国际上利用天然物作为药物饲料添加剂已是大趋势

动物饲料是人类的间接食品,动物不安全,人类就不安全。饲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大前提,与人民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面对动物现代养殖方法所造成的食品安全严峻形势,国际社会早已开始尝试用天然物来替代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和抗生素。

天然物,是指在自然规律控制下自然产生的,并保持着自然结构和生理活性的物质,其中绝大多能参与自然物质循环,具有资源的可持续性。科学证明,天然物因含有多种成分,具有补充营养,增强免疫抗病能力,调节改善身体机能等多方面作用。

与化学合成物相比,使用天然物作为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优势主要有:

(1)其天然营养既可促进生长,又能改善肉质(风味、嫩度、口感等),避免了只注重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而忽略肉质改善的缺陷;

(2)在动物体内发挥有效作用后可被分解,纳入自然界物质循环,没有毒害与残留;

(3)用于防疫治疗时不会产生抗药性,可长期使用;

(4)可形成环保型食物链,具有资源的可持续性。

欧洲于上世纪末开始禁止或限制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物、激素、重金属,并确定天然物为其发展方向。其中化学最发达的德国,就非常重视开发天然物添加剂产品,在欧洲饲料博览会上,仅德国展出的天然物饲料添加剂即2500多种。美国FDA开始接受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的申报,而日本则以“天然质”之名允许领取天然物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在发达国家,发展天然物饲料添加和生态养殖,已是大势所趋。

2.传统中兽医药具有的独特优势

利用天然中草药给人和动物进行保健、治病,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中兽医药学。千百年历史实践检验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首先是抗疫理念先进与方法科学。中医药学强调人体自身平衡、人与社会平衡、人与自然平衡,倡导“治未病”理念。其着力点在于提高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扶正祛邪,而不是一味地消灭有害微生物,所以不会促使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和发生变异。中医药不仅可治疗已知疾病,而且对于未知微生物(包括发生变异的微生物)也有办法。我国历史上许多疫情,当时并不知是何种微生物致病,中医药却能够根据症状防治。中医药抗疫理念与方法,特别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赞同并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优势对于我们解决集约化动物养殖所带来的动物疫病防治方法及其预后问题,应对食品安全风险和可能爆发的动物源性流行性新疫病,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其可靠性经历了千百年历史实践的检验。中草药主要是天然物,有天然物的各种优点。最重要的是“药食同源”,相当一部分既是药物又是食物,没有毒副作用。即使少数有“毒”者,也经由特殊的炮制法(水、火等法)和科学的配伍(相杀、相恶等和君臣佐使的原则)而使其减毒增效,并在临床使用时受到严格限制。只要不滥用,就不会中毒。中草药是经长期实践筛选保留下来的防治人和动物疾病的天然物之精华,其临床应用经验都有明确的记载。中药资源有万余种,其中大多数是植物,经常用于饲料添加的有二百多种。这与不断被淘汰的现代西药(三百年多来共发明约万种,因严重毒副作用、病原体抗药等原因,目前已有90%左右被淘汰),形成鲜明对照。此外,中兽医药不需要对所谓有效成分分离提取,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同时,对净化空气与水源方面也有很好功效,可用于改善养殖环境。

再次是近年来的实践已取得当代条件下正确应用的宝贵经验。值得称道的是,近年来,为克服现代化学合成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与抗生素的负面作用,我国一些专家与养殖企业一直在继承传统中兽医药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并已取得了诸多宝贵经验。

如北京农学院谢仲权教授,数十年致力于有关研究,出版了《天然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大全》等学术专著,还主持制定了《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通则》等国家标准,其成果在一些企业应用后成效显著。再如,广州市饲料工业协会多年来推广“安全饲料,风味食品工程”,利用中草药优势解决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广东汕头东江畜牧有限公司,根据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动物生理特点,在养殖行业率先提出动物“未病先防——健康养殖”的新理念,制定出可操作性强且实用价值高的“治未病”动物保健技术体系。还有山西省运城市临猗黄河鱼病研究所,从1997年开始尝试用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或药物来防治水产动物病害,较好地解决了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饲料添加剂所造成的污染环境、药物残留危害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研究、实践与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学习与推广。

总之,传统中医药学、中兽医学对生命有着非常独到的认识,立足于遵循生命自然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辅万物之自然”,可以实现人与动物之间等多个方面的和谐状态。中兽医药,在动物养殖中既可以做饲料添加剂,为动物强身健体,也可以在中兽医指导下用于防疫和治疗,解决动物源性传染病的防治问题,从而为解决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做出重大贡献。饲养的动物健康了,我们人类才能健康。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在发挥中兽医药学特色优势,利用天然中草药改进动物养殖方法方面,我国在认识与法规、体制上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天然中草药的利用还非常有限,不仅种类少,总量小,且处于无序状态。

四、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势在必行

能否有效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件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与国家社会稳定的大事,有必要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来认识。

在目前我国动物养殖业特别是集约化动物养殖业普遍存在过量甚至滥用化学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和抗生素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严格规范执法不仅成本高,而且实际效果差。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立法建规,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引导和鼓励建立生态养殖模式和严惩违法违规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含激素)和抗生素的行为并行不悖,才能彻底摆脱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被动局面。

我们建议:

1.国家有必要将以传统中兽医药方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生态养殖模式纳入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纲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政策与经费上予以倾斜性支持;

2.当前我国对于畜牧养殖业相关领域多头管理的方法不利于食品安全保障,应在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之下设立专门机构,主管制定生态养殖业的规划、培养人才、组织科研和宣传普及以及各项有关工作;

3.建议农业部采用《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通则》(GB/T 19424-2003)等国家标准,修订品种目录与用法剂量等。

4.建议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增加条文,逐步放宽对使用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限制,鼓励和扶持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发展,首先将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用于饲料添加剂和治疗。今后根据研发数据持续调整;

5.要求各级饲料工业协会内部增设“中兽医药饲料添加剂分会”,配合政府开展相关工作;鼓励相关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开发符合本企业实际需要的天然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与防疫组方。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6.组织有关专家,对利用天然物中草药改进动物养殖方式的成果,按照使用效果(如动物抗病能力、产品品质风味以及养殖环境等指标)和效益进行评估鉴定,大力宣传与推广成功经验和成果;

7.就养殖业限制乃至禁止化学合成物和抗生素问题进行调研,并确定时间表,条件成熟时出台相应法规。

我们相信,作为中兽医药学的原创国,我国完全应该而且能够利用中草药优势,在当代环境下创造出一种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确保食品安全,不仅造福中国,而且造福全球。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对策 篇5

1 影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是指来源于动物可食用组织的食品被人摄入后引起的安全问题。动物源性食品污染问题性质复杂、涉及面广、种类繁多, 除了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外, 还有可食用组织中兽药和农药的残留及化学物质的污染。

1.1 动物疫病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由于许多动物疫病可以通过动物源性食品传播给人, 从而威胁人的生命和健康, 并可以在人群中传播, 已成为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目前已知通过食品传染人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有上百种, 如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布鲁杆菌病、结核病、旋毛虫病等, 这些疾病都直接危害人的生命与健康。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大部分呈散发性, 但个别疫病呈地方流行性, 甚至在局部地区呈暴发性, 给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1.2 兽药残留及其危害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 兽药的作用范围和使用数量也在扩大。兽药在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生长、缩短养殖周期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因兽药残留而出现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由于中国养殖业普遍规模小、水平低、动物卫生条件差, 兽药使用不规范, 滥用抗生素、磺胺药、激素等违禁药品, 没有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 导致畜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医学界已证实, 人类常见的癌症、畸形、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等问题以及某些食物引起的中毒、过敏反应, 往往与畜产品中抗生素、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有关。长期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 特别是人畜共用的抗生素, 由于致病菌耐药性传递等问题, 使人类自身的耐药性增强, 从而降低了人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1.3 农药残留及有毒、有害物质

2009年沈萍研究发现, 一些稀有元素和重金属元素 (如砷、铜) 在养殖业生产中大量使用, 这些元素在动物体内的超标常常不影响动物健康, 对动物还有促长和保健作用, 但如果人长期食用这些动物性产品, 就有可能使其蓄积于人体内,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 (如氮、磷、砷、铜等) 通过粪尿排入土壤和水中, 严重污染环境。另外, 我国畜产品出口有很大的价格优势, 但发达国家采用“绿色壁垒”, 即采用降低残留、提高检测指标等措施来限制我国的出口。特别是加入WTO后, 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我国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

1.4 饲料原料的污染和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

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当前, 在动物饲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来配制饲料的原料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工业及各种农药、杀虫剂、消毒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使饲料原料中有机氯、磷、砷、汞制剂的残留;饲料在加工、储藏、运输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当, 导致饲料变质和微生物污染, 引起饲料发霉, 使饲料中细菌总数超标, 同时产生细菌毒素、霉菌毒素等, 是引起神经和肝脏、肾脏致癌的因素;饲料中滥用抗生素和非法使用国家禁用的促生长素类药物, 致使饲料中药物残留超标等。这类饲料不仅影响动物的正常健康生长, 而且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在动物体内蓄积, 经食物链继而进入人体, 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1.5 动物源性食品加工过程中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不仅在畜牧业投入品中和畜禽饲养过程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动物防疫条件和卫生条件不达标, 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 成为了困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又一隐患。主要表现在: (1) 加工场地条件不能达标。 (2) 运输条件不合格。在运输过程中没有采用专门的运输工具, 如敞开式运输, 既污染了环境, 同时又可能受到外界不洁环境的污染。 (3) 动物源性食品掺杂使假现象突出, 如假奶粉、注水肉、加工病害畜禽在各地屡禁不止。

1.6 其他因素

目前, 动物产品常规检疫主要靠感官和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设备十分简陋。开展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的手段和仪器、设备更为匮乏, 极大多数动物产品检疫点未开展此方面的检测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不配套;畜牧兽医执法的基础设施薄弱, 难以对违法行为作出及时有效的打击;防、检、监督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客观上难以保证动物产品的安全生产。

2 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如何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保持消费者的信任度, 需要政府、畜禽的饲养者、屠宰加工者、兽药及饲料生产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2.1 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

我国已制定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等, 但需加强执法的操作性;改革执法上的缺陷, 改革目前执法主体多头、部门分割、结构重叠、职责不清等问题。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 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等部门各行其政, 职能交叉。动物饲养、运输和屠宰的检疫监督工作由农业部门负责;动物源性食品进入市场后的管理工作由工商与卫生部门负责;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出口的相关工作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国家在划分各部门职能上, 不同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各行政的职能授权不同, 造成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链被分割管理。这种由于职能设置造成的管理分散、责权分离、部门间协调不力等问题, 容易造成有利益争着干、有责任互相推脱的现象, 严重制约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

2.2 加大技术力量投入

积极培训检验、检疫等技术人才。尽快完善药物残留物质监控和微生物项目检测的标准和方法, 以保障畜产品的卫生安全。政府应加大投入, 建立检测实验室和配备相关的检测设备, 尽快完善检测规程和方法, 切实提高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水平。

2.3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畜产品安全科普知识的普及, 提高国民素质。畜禽产品出口难以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 除技术原因外, 还有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够。通过宣传、技术指导、咨询服务, 使他们自觉遵守《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规, 合理安全使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 确保动物饲料和动物产品安全。

2.4 加强畜禽养殖过程的监控

目前, 对畜禽养殖过程的监控, 从内容、方法、标准、要求上尚不规范,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认定仍停留在终端产品上。在饲养过程管理中,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加强对饲养场 (户) 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畜禽产品生产产地的环境管理, 严格执行畜产品生产卫生要求, 从源头上把好畜产品质量关。加强用药监控, 优先使用疫苗预防动物疾病, 疫苗必须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要求。所用药物必须是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生产的、具有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和未被批准的药物, 限制或禁止使用人兽共用的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 尤其是禁止将它们作饲料添加剂使用, 对允许使用的兽药要遵守休药期规定。因此, 做好畜禽养殖过程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检测, 是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2.5 兽药生产监管

兽药生产企业要加快GMP (生产管理规范) 改造进程, 实行GMP管理, 加快对高效、无毒、低毒、低残留兽用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无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兽药标签上要严格规定兽药的使用对象、适用症、使用剂量和使用期限。

2.6 加强饲料安全的监测

饲料是动物源性食品的物质基础, 饲料质量的好坏和安全与否, 直接关系到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因此, 作好饲料生产、使用过程的安全检测是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关键。饲料生产企业应按不同饲养阶段生产饲料, 特别是生产可供屠宰前使用的不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加强对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及配合饲料的监控, 采用GMP制度管理, 保证饲料质量。严格控制生产全过程, 健全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在确保质量的同时, 要重视研究, 采用高新技术, 提高产品的档次, 并开发一些质量高、安全性好的新产品。

2.7 做好屠宰安全检疫

检验屠宰动物的安全与健康, 直接关系到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法定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以及免疫抗体残存情况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和临床健康检查, 对屠宰动物的安全与健康做出评估。屠宰环节动物产品的检疫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关键, 不容忽视。因为, 有些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生前是难以发现和检出的, 只有宰后按照特定的检疫程序、技术规范, 触检、剖检一定的部位、组织器官才能发现和检出, 这也是实施屠宰检疫的主要目的。做好屠宰企业和动物食品加工企业的卫生条件审核及生产技术评估, 生产设施、设备、环境卫生是否符合生产要求, 是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要素。同时, 食品卫生部门也应定期对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技术水平进行评估, 对企业生产的动物性食品按批量进行安全与卫生检测。防止一切不符合食品卫生质量标准的动物产品上市, 保证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及监管 篇6

食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的定义是指“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 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的监管,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实施的, 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部门技术规程及标准进行的强制性管理活动, 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 确保食品 (动物源性食品) 从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 到销售的全过程中食品安全, 完整并适用于人类食用, 同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 诚实而准确地贴上标签。按此定义, 安全管理理体制, 即指国家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 (动物源性食品) 是否安全进行的监督管理。其目的是使市场上的食品 (动物源性食品) 都处于安全状态。

1 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监管:政府监管机构承担政府的监管职能, 具有专业监管性及独立性, 集准立法权, 行政权和准司法权为一身, 承担法律责任, 技术责任。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原有各部门的职能基础上经过调整, 实行了“分段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体制为辅”的分段监管体制。虽存在着体制上的稳定性和新旧职能上的关联性, 但仍存在着诸多弊端。

1.1 条块分解, 监管涉及多个部门, 衔接不利

农业部门负责动物及未经熟制的动物产品的安全, 同时肩负着动物疾病的防控责任。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农业部门除防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发展, 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 发展经济,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必须, 同时要有效地控制现在人畜共患传染病160种,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几百种, 有134种在公共卫生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共有86种病有动物宿主, 可能将疾病从动物传染给人。如“非典”等。农业部门负责对动物的生产、流通、动物产品未经加工熟制的初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加工熟制后的监管, 商贸部门对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管, 工商、质检部门对动物食品质量的监管, 政府食品安全办对动物源性食品的综合管理等, 各部门自成体系, 职责交叉各有各的利益追求, 造成动物源性食品监管链条断裂。责任推诿, 监督失控, 都为相对独立的自身主题参与国家预算资源分配。

1.2 由于分段管理造成人员不足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由于沿习了多部门分段管理的模式, 首先表现出机构重叠, 各职能部门都要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 各部门的人员不足, 如吉林省桦甸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共有26人, 负责全市畜禽定点屠宰场一处, 大牲畜定点屠宰场二处, 生猪定点屠宰场一处, 犬类定点屠宰场一处, 乡 (镇) 生猪屠宰场8处的动物卫生检疫及全市动物监督工作, 全市十二处屠宰点 (厂) 的动物检疫需48人, (按国家检疫规程规定) 不含全市动物的饲养等环节的监督人员。全市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已14年取消各种休假, 战斗在动物卫生的第一线。而其它涉及的部门人员只能是在其所负的环节出现问题时进行监管, 造成人员浪费。

1.3 技术手段不到位

就吉林省桦甸而言, 现对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监管手段是在保证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依法从动物饲养场的选址, 动物的饲养过程, 疫病防疫, 动物饲养原料的来源及添加物, 兽医用药, 动物的流通, 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部门及产品追踪体系上逐步得到完善, 但仍处在行政管理层面, 在生产、流通方面建章建制建档留册, 肉品检验方面仍处在光学及凭经验检验的水平上, 按要求需化验室检查的基本技术条件及设备不足, 不能够真正达到规程的要求。而相关各部门大多配套了相关的化验室, 由于条块管理, 不能发挥现有设备应有的作用, 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留下隐患。

1.4 生产、流通、加工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

生产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如育肥动物为促进其动物蛋白的转化率而非法添加, 如瘦肉精;非法使用药物, 不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如肉食鸡的饲养;药物使用不正确, 药物剂量, 用药途径, 药品自身质量等问题造成的食品安全;环境、水、空气、有毒有害物质, 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等;流通、加工环节的注水肉、注胶肉, 贮藏、运输条件的卫生安全等。

1.5 执法力度不够

特别是在生产、加工中, 破坏动物源性食品应有的营养要素, 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动物源性产品认定及处罚力度不够。

2 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2.1 监管一体化

实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一体化, 打破各部门条条框框, 实现人员、物力、财力整体整合, 实现“牧场到餐桌”一体化管理, 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形成独立司法主体, 既节省了人力, 发挥了现有设备的优势, 减少政府资源浪费, 又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真正收到实效。

2.2 提高准入门坎

提高准入门坎, 生产环节全面实行三个级别动物源性食品管理。一是有机食品, 即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 饮料添加剂等物质, 不利用基因工程,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促进生态平衡、物质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二是绿色食品, 是遵循可待续性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 标志的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三是无公害食品:指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准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动物源性食品。

加工环节推广ISO.HACCP认证质量体系化管理, 取消实行定点屠宰对'日宰生猪3头以上'的建定点屠宰场的规定, 提高加工环节的门坎, 使其自身管理达标, 并实行市场一票否决制, 不达标企业进入流通环节一票否决。

2.3 促进规模生产, 标准化加工

我国现有动物生产规模现已达到60%, 发达地区已达到80%以上。对淘汰农用动物实行短期育肥或市场挂牌出售, 优质优价。

2.4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宣传, 提高生产加工企业的自律性, 广大消费者, 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弱势群体, 要加大法律法规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常识的宣传, 达成一种社会舆论环境, 企业本身在法律和监管措施的制约下, 才能加强自律, 提高产品安全质量, 做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力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2.5 制度考核

对所有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人建立违纪档案, 实行淘汰制, 诚信制考核, 对在政策内屡教不改、钻政策空子的企业实行淘汰制, 定期向社会公开。

2.6 增强法律权威性

完善法律法规, 理顺了管理体制, 增强技术手段, 才能保证监管的公信性、公证性、合法性。

3 小结

浅谈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措施 篇7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消费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充分认识畜禽产品“安全、优质、营养”的价值, 全面创造发展安全畜禽产品的氛围。使广大养殖场户认识到, 畜牧业的发展最终是传统生产方式被新型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同时加大《动物防疫法》、《检疫管理办法》等相关兽医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悬挂过街条幅等途径, 把宣传和具体工作实施紧密结合起来, 向全社会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宣传使广大养殖场户都懂得畜牧兽医行业的法律法规, 切实做到依法治牧, 依法规范养殖行为。切实做到生产的产品无公害、无污染, 得到有关部门的认证, 使畜禽产品及早打入国际市场, 使广大养殖户切实得到利益, 增加收入。

2 切实抓好畜禽疫病的防治

畜禽疫病的防治是生产安全畜禽产品的关键环节。因此,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保证畜禽的健康安全。必须正视现有的畜禽疫病, 了解本地疾病的发生规律, 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根据科学的防疫程序进行疫病防治;贯彻综合性防疫措施, 坚持以防为主, 做好卫生防疫、定期消毒、疫苗免疫工作;综合性防疫措施的核心是疫苗免疫, 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疫苗免疫制度和疫苗免疫程序, 并认真执行;定期进行舍内外环境和用具消毒, 选择高效低毒的消毒剂, 每周对圈舍环境消毒一次, 用具消毒两次。对产仔的母畜和产房更要注意彻底消毒;对发病的畜禽, 首先执行绿色治疗方案, 首选中成药治疗, 其次慎用抗生素治疗, 但康复后出栏的畜禽, 只能做普通畜禽处理。

3 狠抓饲养环节监管, 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

3.1 严格审验动物防疫条件

按照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动物养殖场的防疫条件从严审核, 不符合防疫要求的限期整改, 确保动物饲养场布局建设、设施设备、制度等符合防疫要求。

3.2 强化防疫监督

监督饲养场 (户) 按照动物防疫规划进行免疫和消毒, 监督规模饲养场建立防疫档案和畜禽养殖档案, 监督落实动物检疫报检制度的落实, 监督饲养场 (户) 按照国家标准对病死动物及污水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工作, 基层检疫人员坚持进村到户, 严格按规程检疫, 凭免疫耳标和有效的免疫证明出具产地检疫证明制度。

3.3 加强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的监管

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的形式, 对规模养殖场用药、用料情况进监督检查, 查阅使用记录, 实地检查料房、药房, 凡发现使用违禁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 依法进行查处。

3.4 加强种畜禽调运审批监管和疫病监测

严格执行种畜禽、乳用动物调运逐级审批制度, 每年春秋对种畜禽、乳用动物进行动物疫病监测和免疫检测, 保障种畜禽和乳用动物安全。

4 狠抓生产环节监管, 确保出场肉品卫生质量

严格屠宰检疫管理, 是保障肉品质量安全,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关键环节。要始终坚持严把“四关”制度, 即:入场验证关、屠宰检疫关、检疫出证关和病害动物及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关。动物凭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畜禽标识 (偶踢动物) 入场屠宰;实施同步检疫, 头、蹄、内脏、胴体对照检查, 有宰必检, 同时回收免疫耳标并做好各项记录, 对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依据国家标准严格实施无害化处理, 做到了动物屠宰检疫率达到了100%, 屠宰场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 免疫耳标回收率达到了100%。同时, 积极开展严厉打击收购加工经营病死动物及染疫动物产品违法行为的专项活动, 对违法行为严厉打击, 对查出的大案要案公开曝光, 为社会监督营造良好氛围。

5 加强饲料安全评价和畜禽产品卫生安全监测技术

饲料安全和畜产品安全的监测, 是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措施, 对规范市场管理、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减少中国畜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意义重大。为此, 我国在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与饲料安全的监测技术方面, 应积极采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自我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从源头上加强监测与管理, 对迅速提高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十分紧迫、合理和必要的。

6 推行产品市场准入制, 建立健全追溯体系

逐步推进产品市场准入,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和质量追溯体系,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实现动物性产品的追溯, 有效的防止不良动物产品流入市场。通过追溯系统可以使消费者了解到动物进圈、兽药和饲料使用情况, 以及防疫消毒、隔离治疗、休药期、出栏、屠宰、检疫检验、冷却、销售等原始数据, 同时加大对动物标识的管理, 对没有有效免疫标识的畜禽一律不准上市流通;出现问题的畜禽, 将按标识号码索查免疫档案, 并追究有关责任。实践证明, 在畜牧业中广泛推广信息可追溯制度对于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实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7 结束语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之我见 篇8

1.1 科研项目必须有可考证性和延续性

科研工作者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考证科研项目, 严格权衡该科研项目的利弊, 杜绝只谈利益而忽视弊端。科研工作者应坚决摒弃项目结题就宣告该项目科研结束的观念, 必须注重科研延续性, 时刻关注自己项目的发展, 真正以专家身份指导生产, 一旦发现该项目弊大于利时要及早上报。

1.2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科研单位及科研管理部门要时时监管, 协调生产监管部门的及时反映, 尽早结束不安全项目在生产中的应用, 减少不良后果的产生。科研工作者、科研单位及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对科研项目各负其责。

2 监管及消费环节控制

过去只注重对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监管, 而忽视了最重要的生产环节, 事后的监管往往于事无补, 如何从生产源头上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是应该更为关注的课题, 应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推行“健康养殖”的理念。目前, 我国饲养环境差, 饲养方式和水平落后, 易造成疫病流行, 也是影响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规模化养殖, 推行健康养殖方式, 做到科学选场、科学引种、科学饲养, 从而在生产源头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科学合理用药, 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不规范使用或滥用兽药, 不但不能很好控制疫病, 还会导致畜禽产品中的兽药大量残留, 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严重影响到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严重影响畜牧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外贸进出口事业的蓬勃发展, 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立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系统, 健全监管体系。我国兽医监管部门正积极推进动物标志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对动物加施标志, 可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从而实现在发生疫情或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 各级监管部门能及时作出反应, 对问题产品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 适时封存或处理。

3 知识信息源头控制

目前监管部门不透明、不公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机制, 导致消费者对该类信息不了解, 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易造成消费者恐慌, 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故政府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稳定、透明、公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机制, 及时向养殖户、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各种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及法律知识。一方面可震慑养殖户和企业, 另一方面, 帮助消费者消除恐慌心态, 理性应对。随着安全信息和法律知识的普及, 从信息知识源头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必将成为一条有效途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不仅关乎个人身体的健康和素质, 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稳定发展以及民族的兴旺与发达。只要政府健全食品安全法, 监管部门完善监管体系, 生产者提高动物源性食品质量, 消费者严把“入口”关,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消费者会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 走出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慌阴影, 畜牧业也会迎来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也是世界性攻关难题。

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篇9

动物源性食品处于人类食物链的顶层, 它的安全问题几乎体现了食品安全的所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对肉蛋奶等动物产品的需求量逐年上升,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突破了传统畜牧生产及经济领域, 成为政府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严把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关”与“质量关”, 就必须找到问题的源头。

“二战”以来, 世界人口出现了暴发式的增长, 迫使欧美一些国家开发出集约化的畜牧生产方式, 工厂式的饲养管理和繁育流程, 以缓解食品压力。这种生产方式在大幅度提高了动物生产水平和效益的同时, 常常忽视动物生理、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需求, 导致动物生产力和健康水平下降, 又迫使人们开发更强力的饲料添加剂、抗生素和加大这些化学制品的用量, 以保证产量。于是, 畜牧业走上了一条“集约化——患病和死亡率上升——单位生产水平下降——添加剂和药品使用量上升——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不良发展之路。如今, 中国畜牧业亦存在同样的问题。同时, 集约化带来的失业、饲用耕地增加和环境污染, 与食品安全一起给我们这个十四亿人口大国带来困扰。

如何在满足食品需要的同时, 改善这种生产方式, 成为源头上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农场动物福利的理念, 作为一种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已进入越来越多畜牧行业专家的视野。农场动物福利, 是指满足农场中饲养的动物的各种需求, 并使其免受不必要的痛苦。通过对繁育、饲养、运输、屠宰等各个环节采用农场动物福利标准, 让动物身心健康, 心情不会紧张和恐惧, 从而减少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防止添加剂和药品的滥用、防止动物产生毒素和有害健康的物质, 从而从源头上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在养殖、屠宰、运输等过程中严格采用动物福利养殖标准, 这是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以猪为例, 近期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动物国际合作委员会 (以下简称ICCAW)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等单位发布了《农场动物福利要求猪》, 是我国首部农场动物养殖标准。此标准严格规定了饲料、饮水、养殖环境、饲养密度、温度、通风、地面和照明等方面的要求, 并对养殖管理、运输和屠宰有细致的规定。按此标准, 猪能得到充分的食物和饮水、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比较愉悦的心情, 并能减少其不必要的痛苦。许多企业反映, 按照福利养殖标准生产的猪肉有无化学添加、肉质细嫩鲜美的特点, 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完善的福利养殖质量控制与评价准则, 系统的福利养殖企业和产品审核办法, 严格的监督与检察, 这是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线”。许多欧盟国家采用了先进的全程监测办法, 对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 对福利养殖企业进行表扬和颁奖, 并积极推广福利养殖产品。目前, ICCAW与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合作, 进行福利养殖评价标准的制定, 并开展审核员的培训与审核团队的建设。同时与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 (CIWF) 合作, 把“福利养殖金猪奖”引进中国, 通过中国福利养殖企业的评奖, 鼓励企业加入福利养殖的行列。

制作“福利养殖”标签, 对按照福利养殖标准生产的动物源性食品进行贴标, 并建立覆盖整个产业链的产品追溯系统, 这是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第三道防线”。消费者只要刷一下“福利养殖”标签的二维码, 就能获得此产品的产地、养殖模式、逐级相关企业、逐级检疫机构的相关信息, 让消费者真正买的明白, 买的放心。

上一篇: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下一篇:期权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