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体验

2024-07-28

工作体验(共12篇)

工作体验 篇1

价值是什么?在某个领域中又将什么作为价值?作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 在面对青少年的问题时, 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又要怎样来体现我们的价值呢?也许仅仅以一种泛泛的“同理心”“个别化”是难以负荷我们面对的青少年案主的需求的, 那么本文将对青少年所遇问题与矫治中的专业价值进行讨论。

一、青春的视角与“问题”分析

青少年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青春期的个体与社会因素之影响, 本文将从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分别转换为青春的视角去审视青少年之困扰。

(一) 生理上的困扰

从青春的视角来看, 青春是懵懂的、缺乏知识的阶段。当身体发生变化的时候, 个体会产生一种忧虑。如, 女性在青春期胸部发育时, 过快过早的发育会使其差别与同龄群体, 那么, 她会刻意地去穿紧身衣来抑制身体的变化。这是不正确的, 显然是一种知识的缺乏。如果, 在此时有相应知识的支持, 这种恐慌将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那么, 可见青少年出现关于生理变化的恐慌一类的情绪, 是由于对知识的缺乏造成的。

(二) 心理上的困扰

生理的变化, 伴随着两性心理的形成, 两性自身会对自身性别有一定的认同, 同时会对异性产生兴趣, 或者说是好感, 或者说是好奇。那么, 在本不区分性别的同龄群体中, 产生了性别的区分, 对于青少年阶段的人来说, 如何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将成为其能否顺利通过青少年阶段的重要考验。

针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 无论现代再怎样进步, 传统的原则与道德是难以逾越的 (就目前而言) 。那么, 对异性的期待或者排斥将会进一步激化, 那么, 面对这样群体分化, 我们这些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其在处理两性关系上的正确指导。

由于两性关系的原因造成的朋辈群体间关系的失调仅仅是青少年所面对的困扰中的冰山一角。那么, 对于心理层面上的困扰, 则需要社会工作者帮助其进行心理调试。

(三) 社会环境中的因素

人无法脱离环境而生存, 环境作为一个体系而存在, 人与环境间需要相互适应, 相互调试。一旦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失调, 势必会造成困扰。

进一步讲, 环境的变更过程中, 如果没有进行恰当的调试, 势必会造成两者间的失调。对于青少年而言, 这个阶段环境变更的频率会相对于人生其他阶段要高。并且青少年的情绪易波动, 自我调试功能差。如升学, 在中国升学是一种优中选优的过程, 中学走向高中, 原来环境中的“红人”未必会一直“红”下去, 那么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 青少年能否顺利地适应?大部分青少年由于其年龄的特征是难以迅速适应的。就在这一个时期内, 其困扰将由此而生。

适应能力的训练与自我调试功能的培养将成为对于解除该方面困扰的最优途径。

二、青少年犯罪

就青少年犯罪而言, 由于其心理发育与道德构建的层面讲, 其犯罪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其道德的构建尚不成熟, 那么, 他的行为是符合其主观道德的, 然而被界定为犯罪, 则是因为其违背了社会整体中普世的道德标准。那么, 我认为“犯罪”以“越轨”来表达更为贴切。

首先, 我们不能真的将他们作为“越轨者”来看待, 要将他们正常化, 切勿将其标签化, 给予其“越轨者”“病者”的标签。一旦这样, 我们的工作便会适得其反, 更加会助长其“越轨”的行为。其次, 我们要帮助其消除或减少周围客观世界给其标签的影响, 因为环境与人本身是相互影响的, 那么, 即使社会工作者再去理解, 再去以一种“优势视角”去看待案主也是无济于事, 那么消除周围标签将是对案主的“矫治”极其有利的。再次, 给予机会, 给予其重回轨道的机会, 往往越轨者难以回到常态的轨道就是缺少机会。只有有了回归正轨的机会, 案主才能够真正地获得“矫治”。最后, 通过以上过程, 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 从而促进其不再偏离普世的价值、常态的轨道。

三、价值与理念的体验

我们需要本着一种同理心的理念贯穿始终, 作为成年人的社会工作者来说, 切勿按照自己本身的价值去测量青少年, 因为我们与他们的价值观程度不一样。

包容的价值观, 给其价值观成长以鼓励, 进而引导其走向普世的轨道。

切勿以自身经验给予其强加性质的建议, 要保证其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从而使之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改变。

摘要:青少年是个体从家庭与社区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成长必定伴随着困扰, 生理上的困扰、心理上的困扰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困扰, 这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青少年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同样的, 帮助其解决此问题势必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 本文主要以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为主线对青少年“问题”及其矫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

参考文献

[1]Dennis Saleebey (美)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时间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Dennis Saleebey (美)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时间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05, P249.[2]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05, P249.

[3]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5, 第一版.[3]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5, 第一版.

[4]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九章, 青春期)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P255.[4]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九章, 青春期)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P255.

工作体验 篇2

本网讯(管理部 楚雯)3月11日,集团公司总经理杨云超在例会上号召各部门正科以上人员到生产车间进行岗位体验。

当日,杨总践行了自己的倡议,开完早会后,布置完手头工作,换好工作服就来到公司的联丰不锈钢冷轧车间,他按着车间工作规程,同车间人员一起清扫地面,擦拭机器设备,与技术人员一起讨论轧机的运行和生产情况等,整个工作日,杨总就把自己当成了车间普通一员,亲力亲为。

温泉旅馆工作,体验别样日本风情 篇3

我在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位于长野县松本市)留学期间干过两份工作,第一份是在私人温泉旅馆工作,时给900日元。女生的工作内容是接待客人(通常是本地的公司或旅游团)、配膳、席间服务、餐具清洗、宴会场所打扫等;男生则主要负责客房打扫、床铺整理、宴会场地布置、旅馆卫生清洁等。

工作时间通常是晚上6点到10点或11点,连着第二天早上的5点到8点。因为工作时间主要是按照客人晚宴聚会的具体安排和早餐时间来制定的,所以既有可能提早下班也有可能推迟下班。

我工作的温泉旅馆有许多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占多数,当然还有韩国、蒙古、越南等地的留学生以及日本人。工作时通常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主管带着两位共同负责一个宴会的始终。

因为温泉旅馆是一项十分能体现日本特点的工作,所以旅馆会免费提供改良版的和服作为工作制服,夏冬各一套,还有三双白袜子和一双木屐,清洗自行负责,辞职时原样归还即可。因此如果你想体验别样的日本风情,在温泉旅馆工作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温泉旅馆受季节、国民节假日等影响很大,工作也带有相应的不稳定性。在淡季,有可能一个月只有三四次工作;但旺季的时候有可能一星期就有三四次工作。

我的第二份兼职是在日本PIZZA-LA比萨连锁店(在日本PIZZA-LA与PIZZA HUT一样有名)长野县松本市分店当店员。比萨店也受节假日影响,但工作相对稳定,一周3-4次。但是由于PIZZA-LA只提供电话或网络订餐,因此订单少时经常会被要求早退。虽然我工作的时候也常被要求早退,但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我是负责店内工作的,主要制作比萨、意面、炸鸡翅、甜品、蔬菜沙拉等,还有揉面团、冰箱清洁、洗碗、清洗烤箱、蔬菜分类摆放等。其间还要不定时地参加考试,因为每一种比萨(店内有30多种,因季节会换新品)的制作流程都要牢记。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大家相处愉悦和谐,日本人也很亲切。尤其是店长非常热情,教我怎样做披萨、意大利面和蔬菜水果沙拉,怎样处理账务等等。在半年多的打工时间里,不仅我的日语有了迅速的提高,交到了许多日本朋友,也培养了我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和责任感。最终从面团到烤制完成,我在短短五分钟之内就能做完一个比萨,我还经常指导新人。

其实我刚去日本的时候,日语说得不好。温泉旅馆的打工是我第一次打电话应征,虽然一次性成功了,但在打电话应聘和面试的时候都非常紧张。从第一份工作辞职到正式确定第二份工作我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其间我每天都在网上浏览打工应聘消息,打了近8家店的电话。所以,那些想到或初到日本的留学生们,千万不要因为电话被拒或面试被拒一两次而担心,因为为了找一份合适的打工打十次以上电话才成功的大有人在。

工作体验 篇4

英国学者Simon和Tim于1990年首次提出雇主品牌的概念, 并将雇主品牌定义为雇主回报给员工的功能利益、经济利益和心理利益的总和。其中功能利益是指雇主向员工提供有利于职业发展或其他活动的机会;经济利益是指雇主向员工提供的薪酬;心理利益是指由雇佣关系产生的归属感、方向和目标等。Pierre等认为雇主品牌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将企业描述成最佳工作场所。

国内学者朱飞认为雇主品牌是企业所计划的一项长期战略, 是员工、潜在员工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独特认知、与企业维系情感的管理工具。皇甫刚等提出雇主品牌是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定位, 它包含外部雇主品牌和内部雇主品牌两个部分。外部雇主品牌就是在潜在员工中树立品牌, 吸引他们来企业工作。内部雇主品牌则是企业对员工做出的某种承诺, 体现为员工工作体验。

二、雇主品牌与员工工作体验

最早提出工作体验这一概念的美国薪酬协会的Kabin教授认为:在报酬体系中除却薪金、福利之外的所有员工希望得到的非经济性报酬的内在需求, 都可以归纳为“工作体验”。随着整体性报酬的概念逐步提出, 更多专家学者认为员工工作体验应该包含员工对于经济性报酬的感知。西方著名咨询机构Versant Work认为员工工作体验是雇主品牌的基础, 工作体验既涉及有形的工资、福利、股权, 也涉及无形的组织文化、成长机会、认可及管理风格等。

中国雇主品牌研究中心将员工工作体验定义为员工对于企业给予的报酬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从薪酬福利、工作本身、管理风格、团队合作、职业发展和组织实力六大维度进行员工工作体验的测量, 测量结果可以直接显示出企业雇主品牌建设的情况。

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的Davies专家指出雇主品牌的建立能带给员工感知企业工作环境的差异化、企业吸引力、企业满足感和组织忠诚度这四个维度的工作体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Lara和Mark教授认为成功的雇主品牌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体验, 同时员工工作体验也是准确衡量雇主品牌不同阶段性建设效果的客观性依据。

三、雇主品牌与员工工作投入

在雇主品牌与员工组织行为的研究中,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马丁教授认为一位员工在陌生的组织环境中最先开始的是由组织文化熏陶而来的组织认同。在长时间的认同与认可下, 员工由原子化形成了对组织的归属感, 进而贴上了组织身份的标签。最终, 由员工投入所带来的归属感、满足感和忠诚度晋升为员工的组织化人格特征, 并以自身行为在组织内、外彰显出特定企业的雇主品牌的魅力。

Kahn将工作投入定义为组织成员控制自我, 以使自我与工作角色相结合的过程。从员工心理认知状态分析, 工作投入是指个体心理上对目前工作的认同程度及重视程度;从员工工作绩效角度分析, 工作投入是指个体对自己工作绩效的强烈责任感和承诺意愿。

Dougias和Brou的实证研究发现, 工作投入对于个体绩效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潜在决定变量。而国内学者熊心悦通过实证研究, 证明良好的雇主品牌与员工工作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四、研究结论

雇主品牌在人才激励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它可以将企业塑造成员工的理想供职对象。罗马尼亚国家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院的Mihaela教授认为雇主品牌能带给员工和潜在应聘者相关的工作期望和回报, 并激发他们保持一种继续工作或进入工作的战略思考与行为。Martin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雇主品牌是对企业差别性工作体验的表达, 员工为了获得这种工作体验而工作, 良好的工作体验能促进员工工作投入。

由此, 本文总结出, 企业良好雇主品牌的打造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体验具有积极的影响, 而由雇主品牌所增强的员工工作体验又拥有巨大的潜力来驱动员工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主动地进行工作投入。因此, 如果将企业雇主品牌建设的效果视为自变量, 员工所获得的工作体验视为中间变量, 员工工作投入程度视为结果变量。那么, 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雇主品牌的塑造对于员工工作投入具有显著性地回馈。

在以人才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今天, 企业间的竞争也由末端的产品竞争变成源头的人才竞争。企业雇主品牌的建设是组织吸引、保留、激励和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 是保障企业基业长青的蓝海战略。企业只有搭建好出色的雇主品牌才能使员工得到期望的体验, 激励其不断投入到工作中, 进而达成组织的目标绩效。

参考文献

[1]皇甫刚, 赵路.雇主品牌研究综述.现代经济信息.2010 (8) .

[2]张杉, 陈加洲.工作投入、工作卷入与工作嵌入的研究综述.华东经济管理.2009 (12) .

[3]Pierre Berthon, Michael Ewing, Li Lian Hah.Captivating Company:Dimensions of Attractiveness in Employer Brand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5 (2) .

[4]Simon Knox, Cheryl Freeman.Measuring and Managing Employer Brand Image in the Service Industry.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 (22) .

城管工作初体验 篇5

时光匆匆,来到XX城管庄市中队上班已经一周多了。在这一星期中自我感觉还是有不少的变化,我在中队中队长和同事们的关心指导下,已经从最初的对城管工作的不懂和紧张,到现在能比较熟悉我们中队所面对的主要工作。我将这几天的工作心得归纳为这几点:

第一,中队充满家庭的温暖

从上班报到开始我便感受到了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大家都对我笑脸相迎,让我一下子消除了新到陌生环境的不适。从帮我安排办公室、带我熟悉生活环境,到会议室耐心为我们讲解规章制度等等。这其中都有每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点滴关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第二,城管工作“千头万绪”

刚开始时我认为城管工作是一个主要面对城市市容管理方面的工作。真正进入到中队一线行政执法工作中去时,我发现城管的工作内容还有很多,可以说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到庄市中队的实际执法工作中,整治无证清运渣土车便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在整治过程中,需要所有参加整治活动的执法队员的配合,作为我们新近人员,就要加快熟悉相关涉及渣土清运的证明物件,如渣土清运证。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所驾车号与核准车号是否一致、所驾车辆行驶路线是否与核准路线一致等内容。这就要求我要平下心来,做到每一辆车认真核实车牌车型、行驶路线等等。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

第三,行政执法工作要用“心”

行政执法工作是一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面对这份工作我们需要三心:文明用语要热心,填表制表要细心,微笑服务要真心。我决心把这三心认真履行到工作实际中去,时刻检验自己的工作。

第四,行政执法工作要树立严格的工作纪律

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甚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到镇海城市管理部门的形象,这就要求每位行政执法人员寓工作于服务之中,按章执法,用优质服务来影响社会。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的行政相对人形形色色,良莠不齐,当然有很多行政相对人是理解和支持我们工作的,也有的行政相对人却一肚子怨气,满腹牢骚、怪话,更有的是骂骂咧咧。遇到这些出口不逊的行政相对人,我都不能发脾气,而是要用礼貌的语言去解释,用善意的微笑去化解,使他们能够理解我们的工作,从而配合我们的工作。

一星期的工作生活让我接触到以前所未知的领域,让我知道,我们现有的政府行政执法队伍中还有这样一群人,在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市民营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做出无私奉献。他们不求私利,他们默默无闻辛勤工作,而从今往后我也将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我为我的岗位而自豪。

工作体验 篇6

职校学生如何能无缝输入到企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理论教学中是学不会,必需在习练中获取,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体验职业情境,上课模拟上班,学习对接工作,角色对接岗位,在专业学习中积累职业经验,是企业、学校所追求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传统课堂教学因学生个体差异,吸收率参差不齐,就业适应力不高。专业项目教学中,存在有的学生,掌握快、吃不饱;有的学生,学习慢、跟上进度很吃力。专业课课堂上教师角色多元化,做到对每一位学生恰如其分的及时给予指导,提出了更高挑战。为让全体同学都能顺利、坚持完成课程的整个项目,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帮助,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我偿试了采用学生工作指导书提高电子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关键词】职业经验;个体差异;工作指导书;电子专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1

在《电子工艺基础与技能》课程中,对于已接解专业的第二学期的学生,在已学习好焊接技术、常规元器件识别技术、万用表的操作和功能的基础上,设计《MF47指针式万用表制作与调试》项目,将学生学习任务设计成为学生工作指导书,按工作任务顺序、岗位分解为若干个子学习任务,学生在订单描述(接订单)-信息咨询-生产/制作(工作任务A)-安装(工作任务B)-使用与调试(工作任务C)-维修(工作任务D)-完成订单(评估)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堂中模拟职业情境,对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时间管理、成本控制、品质检测等环节中进行体验,提升职业能力。

一、《工作指导书》的设计内容及意图

1、目录:包含有引言、学习任务A-C等、反思。

2、工作页:以表格的形式为每一个步骤编制单独的一页。包含所在的结构单元、所属任务的子任名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图表、照片等、简述方法和材料、工作页的说明、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指示、说明、附加信息、所需时间、页码等信息。

在教学中,学生《工作指导书》中含有目录、页码供学生查找,有总任务、子任务的描述,完成子工作任务的顺序和所需的资料(图片、文字、视频)供学生自学,明确的操作步聚、记录数据的表格、重要操作的示意图、温馨提醒的注意事项、时间的管理、任务考核分值分配等等。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工作指导书》,在老师或学习优秀的同学协助下完成项目。学生《工作指导书》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与任务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红线,有利于指引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对教与学提供任务引领,实现学生对时间、成本、工作目标等的自我管理与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與老师评价。多角色偿试,多元综合评估。

二、学生《工作指导书》节选示例为导向

1、“MF47万用表制作与调试”岗位及完整工作任务过程(24课时)

2、工作任务A A1

借助资料识别、检测元件:

关于万用表组装所需要的其他一些资料。包括:

材料清单、电路图纸、元件资料、万用表使用资料

将讨论所有元件的数值及安装的正确位置,特别区分清楚各电阻的数值不混淆、不错位。有极性的元件注意极性正确性。

识读信息参考图片(略)、记录表格(略)

元件引脚整形:引脚整形指导图片、微课等。(略)

元件安装:线路板元件反面元件的安装见图。(略)

万用表组成:图片(略)

在执行工作任务AA1时,学生对已学的色环电阻识别及各类元件识别、检测进行巩固与复习。注意:深入理解元件的对号入座,增强万用表工作的安全性。

所需时间:4课时 起始时间: 终止时间:

第 X 页,共 Y 页

因篇幅所限,本文节选了1个子工作任务的设计示范说明。在改革创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电子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学生《工作指导书》,模拟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为了工作而学习的意识,逐步在课堂的工作中学习而习得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熟悉工作流程、工艺要求、岗位管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职业体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树立自信心,适应从职业学习走向就业工作,大力提升了电子专业职校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刘邦祥译.借助学习任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邮版社,2010.3.

浅谈精神病科护士长工作体验 篇7

1 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作为科室护士长, 既是临床一线的工作者, 又是基层管理者, 护士长的一举一动都在病人和护士的视线里。首先要自己过得硬, 要有良好的品德, 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 处处在前, 如有的病人大小便失禁, 必须带头去给病人清洗, 换床单, 不能因为自己是护士长, 让年青的护士去做脏、重、繁的工作。待人要诚实,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分配要合理, 对工作积极, 做事认真, 勤劳肯干的护士给予奖励, 不能因为自己是护士长就多分奖金, 否则人心涣散, 无凝聚力。要尊重同事和病人, 作为基层护士长, 不能骄傲, 对下级不能盛气凌人, 对成绩突出的护士不能嫉妒, 还要奖励, 不能打压有才能的年轻人, 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同事和病人, 有的护士对有成绩的护士背后指三道四, 挑别人的刺, 我知道后当面指责她们, 并鼓励她们要向成绩好的护士学习, 要搞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对待分工要公平、公正, 同事之间要互学互帮, 有的护士所管病房长期病人较少, 有的护士所管病房病人多、重病人, 难病人也多, 其工作量大, 我在工作之余主动帮助工作量较大的护士, 在我的带动下, 全科护士互学互帮, 团结一心, 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无医疗差错和事故。近年来, 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护士小组或先进科室。

2 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护理水平

医学博大精深, 护理学作为医学专业的一部分, 其知识范围极为广大, 只是临床护理这部分就有许多专科, 如内科护理, 外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五官科护理, 外科护理又分为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外科等护理专业, 随着医学发展, 分科更细, 而且每门专业发展迅速, 每5年左右更新换代一次, 手术每年都在改进提高, 护理技术必须跟上手术的发展需要, 因此, 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了解本专业的技术发展前沿, 掌握适应新技术的护理技巧, 如果所学知识有限, 不懂如何跟上医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就可能会出现医疗差错, 闹医疗纠纷, 这一点在兄弟医院发生过。护士长作为一个科室的管理者和技术指导者, 自己必须过得硬, 否则下面的护士求助你帮助解决护理难题时就会很尴尬, 护士长除自己的技术要过硬外, 还要让病区每个护士的护理技术进步, 从护理的礼仪、仪表、仪态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专科业务培训、三基理论考核、新课题、新知识讲座等方面努力, 让每个护士从各个方面吸收护理技能和护理知识, 做到人人培训、人人过关, 使每个护士具备过硬的专科业务素质。

3 人性化管理病区

精神科病人均为残疾人, 智力和思维异常, 由于护士长期处在一种异常环境中, 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虽然精神科与外界隔离, 护患冲突偶然也是有的, 护士长在实施管理时, 首先要对本科的护士有一颗仁爱之心, 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进病区前先调整心态, 不能带情绪做护理工作, 在遇到麻烦时, 护士长要亲临现场, 指导并亲自操作。对重、脏、苦、繁的工作要身先士卒。对病人要有同情心, 精神病患者都是不幸的人, 许多人才华横溢, 因为受到挫折而发病, 尽管他们是人, 更不能体罚病人,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和科主任联系, 配合医生治疗并理好病人, 让病人早日康复。

4 关心年青护士的成长

工作体验 篇8

体验式管理则强调“以人为中心”, 是在充分尊重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和手段作用于人的深层内心, 通过润物细雨、潜移默化, 使组织成员逐步认同与接受组织价值观、组织目标和组织要求, 并形成内约束和内驱动力, 进而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因此, 体验式管理的作用更为深刻、稳定与持久。

1 体验式管理基本特征

1.1 内驱性

体验式管理主要强调“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主要不是依靠强行实施的方式, 如发号施令、制度约束等, 而是通过亲身体验与引导等方法, 通过润物细雨、潜移默化促使组织成员将组织目标、外在规定与要求内化, 进而激发出一种内在力量与动力, 促使组织成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舞斗志、挖掘潜力、积极进取、努力创新, 为组织目标自觉奋斗。

1.2 感应性

体验式管理强调以身体之, 有效的促使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平等、互信、真诚的交流与沟通, 使大家在亲身体验中得以互通与感应, 产生共鸣, 形成共识。同时, 通过组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和组织文化建设, 来感应、熏陶、示范、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与行动。

1.3 内化性

体验式管理则强调人们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使组织成员自觉自愿与主动地去贯彻执行;强调对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组织文化与精神的培育, 一旦形成必然能产生持久内化的功效, 能长期稳定地规范与指导组织成员的行为。

1.4 适应性

体验式管理更注重管理中主动去顺应与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和新的事物, 要求在管理中不断变换手段、改革方法、更新内容、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注重管理中矛盾的对立统一, 注重把握好管理中的“节”与“度”, 倡导处理问题的“得当”、“合宜”、“适度”、“恰到好处”和“动态平衡”。

2 体验式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启示

2.1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 是从事学生管理者必须树立的一种管理哲学观。管理者在制订计划、确定任务和思考问题时都应紧紧围绕“培养人才、服务学生”这一主题, 使管理中的各个细节都能体现出一切为学生成才服务的良苦用心。当今管理者要加强对大学生内心世界和成长规律的研究, 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沟通学生、理解学生、诚待学生、尊重学生, 实行民主管理, 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成长空间。

2.2 “顺势推舟”

“无为而治”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无为”不是不管或少管, 任其自然, 无所事事而坐享其成之意, 而是指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与方式, 尊重其客观规律“顺势”去“善为”, 即在管理中重规律、重德行、重内在、重激励、重和谐, 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 充分调动与发挥他们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大学生自身“有为”, 帮助与引导大学生把社会要求、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组织目标内化, 进而外化为自觉行动, 从而实现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最终实现“顺势推舟”的管理目的。

2.3 自主管理

大学生自主管理符合当代大学生成才需要与思想特点, 能使该项工作更接近于大学生实际, 在大学生中更具广泛的可接受性, 它在大学生管理中有着突出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者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对他们充分信任、大胆放手, 倡导其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的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应不断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的能力, 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通过自主管理,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发挥他们的天资与才能, 发掘他们的潜能与自身价值, 锻炼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自觉性,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促进他们将学校目标转化为自己的目标。

2.4 注重共同文化的培育

德国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说过:“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但它可以改变人, 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此, 管理者应注重大学生共同价值观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 进行正确定位, 师生员工共建, 将学校个性与共性、时代特色与自身风格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学校智慧和学校哲学。这种体现先进人文思想与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精神一旦形成, 必将对大学生的精神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巨大作用。

2.5 换位思考

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的言传与身教相比, 后者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不仅在管理上、业务上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提高, 使自己成为能者、强者, 更重要的是在深刻体会学生的处境与心情。管理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德行来影响与感召大学生, 此时, “无声胜有声”, “无为胜有为”。

3 体验式管理模式探索

通过对体验式管理的含义及其特征的梳理, 我们认为在体验式管理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强调学生亲身体会是体验式、鼓励学生积极总结思考是体验式管理的三大关键点, 关注学生实践,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 在做中学,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及主人翁意识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力手段, 这也正是体验式管理的根本要义之所在。根据这一导向, 体验式管理可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模式。

3.1 情境式管理

情境式管理是指在管理学生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管理情意场”, 使学生“ 触景生情”, 领会管理者所表达的理念,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管理。

情境式管理以创设情境为核心, 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 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意义感。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合作解题, 管理者应做好导演角色, 使学生由创设情境中的剧情的观众转化为身在其中的演员, 共同完成创设情境的任务。

3.2 项目式管理

项目式管理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自我管理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管理者 “一言堂”, 唱“独角戏”, 而没有真正让学生体验其中。而项目式管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管理者布置完项目任务后, 主要担任辅导性角色, 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规划, 最后有立体性成果评价项目的得失,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因此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加, 管理效果显著。

项目式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转变了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 由个体独立管理转变为团队互动管理。此外, 由于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瓶颈, 而这些瓶颈往往是项目所要传授知识的硬核所在, 因此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关注程度更高、吸收更深刻。

3.3 互动式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与具体管理现实及情境式管理、项目式管理结合起来实施,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某现实生活实例、自己曾亲身参加的一个活动进行讨论、准备、组织和分享。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 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互动建立的基础正是学生独立思考, 而之后的讨论甚至是争辩则有助于学生懂得多视角观察, 全方位思考的重要性。另外, 彼此热烈互动的过程更是同学之间情感交流, 思维火花碰撞的难得机会, 也是发掘自我潜力, 展示魅力, 实现优势互补, 懂得尊重队友意见, 形成团队合作的过程。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互动式管理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积极参与, 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归根到底要由学生决定, 互动式管理的开展有助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更充分的交流沟通的根本目的。

3.4 实践式管理

目前学界对于“实践式管理”的内涵尚无明确定义, 此处所指的实践式管理并不等同于以往的管理, 而是指在实际的场景中管理, 在该情境中管理者带领学生完成对于管理观念的传授。这种管理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感知、联想和情感,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在校园与行业之间建立起过渡的桥梁。

综上所述, 体验式管理也必须秉承体验的众多特征, 强调人的亲历性, 力图通过理性的认知引导、感性的情感招呼达到对学生的整个内心产生深刻影响, 使之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深远影响。

摘要:随着体验式经济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强调“以人为中心”, 充分尊重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润物细雨、潜移默化, 深层内心的方式, 使组织成员逐步认同与接受组织价值观、组织目标和组织要求, 并形成内约束和内驱动力, 进而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而这种管理方式就是体验式管理, 尤其在当今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这一新的管理理念, 对增强其适应性与提高其内在质量有着深刻的意义。

工作体验 篇9

一、《小组工作》课程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正在逐渐走热。但是, 正因为其是一门新专业, 所以目前尚有很多地方面临困境, 特别是实务课程的教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专业实践环节。《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正面临一系列教学教育难题, 对此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模式重课堂, 轻参与。目前的《小组工作》课程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知识讲授, 学生则是被动的教学对象。课堂知识讲授固然重要, 但体验式、参与式学习模式更为重要, 有体验、参与才会有进一步的反思, 才会有更多的经验积累, 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已有的理论知识, 能力才会有更快的提高。

二是教学手段重灌输, 轻启发。目前的《小组工作》课堂教学模式中, 往往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主要是向学生灌输原理和技巧, 但缺乏足够的示范、模拟和参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关的原理和技巧, 也学不会举一反三去灵活使用, 使学生感觉课堂所学脱离实际或者不能应用于实际, 从而也难以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是教学内容重理论, 轻实务。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应用性学科, 虽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用, 但受多种因素限制,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实现真正的转变,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还很严重。当前, 《小组工作》课程教学呈现出“纯理论的知识讲授多、实践性的操作练习少”的状况, 体现不了《小组工作》课程的实务性特征, 也无法让学生真正获得实务技巧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鉴于此, 有必要进行《小组工作》课程教学改革, 突破专业教学的瓶颈, 探索适合专业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 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二、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我国《现代汉语辞海》对“体验”的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 强调体验者的“经历”。一般意义上“体验”, 是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 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 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 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 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体验式学习 (Experiential Learning) 又称发现式学习、经验为主学习、活动学习或互动学习, 是由学员自愿参与一连串活动, 然后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体验, 使他们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和感悟, 并且能将这些知识和感悟应用于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即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 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一般认为, 体验式学习的理念主要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者只有通过实践, 尤其是自己动手操作, 才能学会知识, 发展技能。由此可见, 体验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不再是单向式的知识传授, 而是一个互动式的学习过程, 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 参与性。以行动学习为主, 强调学习者亲身参与并体验活动的完整历程, 并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

(2) 情境性。重视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把学习置于一定情境中, 让学习者进入情境或介入实践活动, 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和体会。

(3) 主体性。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参与者, 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与接受者, 学习的过程不单是以教学者为主, 而是教与学互为主体性。

(4) 趣味性。强调学习是一种乐趣, 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引导, 通过有趣的、轻松的学习模式寓教于乐。

综上, 体验式学习的核心是“做中学”, 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 让学习者通过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 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简言之, 就是先行后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小组工作》作为一门实务性特征明显的方法类课程, 教师理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 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通过反省、分享、总结等途径获得知识、发展专业技能。

三、《小组工作》课程的体验式学习教学改革

如前所述,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就目前的教学方法来看, 学生普遍反映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 亟待改革。而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情感陶冶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验式教学, 正是符合当代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

1.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首先, 在课程教学理念上, 反思传统的教育观念, 创新教学思路, 引入体验式学习理念, 强调“做中学”, 即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自身经历、相关理论知识、专业价值观、实务技巧整合为一体, 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取向, 重视学生实务技巧的学习与运用。与传统教学相比, 体验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以及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能力, 能够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的内在联系, 并能够“设计”出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地“体验”。

其次,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需要进行创新、调整。基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 应用体验式学习理念, 增加体验性、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 形成包含理论教学 (理论讲授36课时) 、实践教学 (小组游戏活动3课时、小组工作方案设计3课时、小组工作方案实验室模拟6课时、小组工作实习1~2周) 的更为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并结合课外的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调查、小组工作案例模拟、小组工作活动开展等方式来探讨课程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从而使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 不断锻炼其小组工作知识和技能。

2.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方面, 强调能力培养,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 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理念及方法的应用, 包括案例教学、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工作方案策划与实施等现代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学习小组工作,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其中根据课程特点突出应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是分组活动进行小组式教学, 其实质是一种“小组”式的体验式学习。例如, 以“small group work”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组, 在各组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游戏、案例讨论、情境模拟等活动, 来实践小组工作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技巧,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并不断锻炼提升小组工作技能。一般可6人为1组, 人数太多就不便于每个组员的充分参与。

二是游戏活动与情境模拟, 其实质是创设仿真的体验式学习情境。为此笔者编写了《社会工作小组游戏集》,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游戏与活动练习。例如, 开展小组游戏工作坊、小组活动情境模拟、小组工作方案策划等, 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练习小组工作方法, 了解、掌握小组工作的实施技巧和相关伦理规则, 甚至能够尝试失败带来的体验和教训, 这些互动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三是小组工作方案设计及演练 (即小组工作方案的策划与实施) , 其实质是进入实际的体验式学习情境。笔者通过编写的《小组工作实务指导手册》对小组工作方案的设计、组织开展等内容进行规范指导。例如, 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大学生新生成长小组”、参加在杭高校社会工作案例模拟大赛, 以及社区及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小组工作专业实践等, 让学生通过社会现场的实际操作, 了解、掌握实际小组工作的操作流程及相关工作技巧, 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理解, 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体验式学习的核心是“做中学”, 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完全符合现实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要求, 有助于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 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体验, 能够提高教师对知识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能动构建作用,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 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 笔者所教授的《小组工作》课程初步构建了“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领悟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工作技巧, 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小组工作的兴趣,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实现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但从目前我校以及我国高校整体范围来看, 《小组工作》课程体验式教学尚属探索阶段, 如何把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高度关注学生发展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发展,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龚逾慈.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探索[J].社会工作 (学术版) , 2011, (7) .

[2]徐丙奎, 何雪松.互动式体验学习与《社区工作》课程的重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工作体验 篇10

一、高校思政课堂上进行体验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涉及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得以有机改善,此类培养模式被认证为隐性教育,实际上就是借助长期且潜移默化的教育,令大学生透过理论知识掌握过渡转化到情感认知等级层次上。所以说,为了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更为有效,就必须预先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并且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当前许多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始终会沿用理论灌输模式,长此以往,必然会令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吸纳合理数量的精华知识,并将此转化成为标准的价值和人生观念。

由此看来,体验式这类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显得十分必要。体验式课程,主张凭借体验作为主流教学形式和宗旨,在教育环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过于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尽量借助简易明了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在此类背景下,学生便会在长期学习中形成一类可靠的知识体系,加快各类知识要素的串联进程,这样学生在后续学习实践中便会快速地联想并予以融合应用。

二、大学生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的发展困境

体验式思政理论教学课程的主体问题一直引起学术界的全面争论,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学说便是双主体说。该类观念认定,在大学生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之中,教师和学生将互为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双主体学说开始引起理论界的主流风暴。但是,此类观点还是引起许多思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质疑,其中批判性观点表现为:第一,大多数状况下阐述的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类偏义复词,其基础性含义即教,并不会将教和学两类内涵词汇并列概括,就是说思政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双边互动现象并不存在,主动权始终在思政教师手中,即便是大学生个体存在显著的能动性,不过一切活动始终要遵循教师思想的统筹安排。第二,基于一切体验、探讨、思考、反思、内省、批判,以及各类情感因素的培养,都属于大学生自主化实践项目,因此真正的主体,必然是经历多元化实践项目以掌握丰富思政理论内容的大学生群体。

截止至今,关于高校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的双主体问题,一直限制着该类学科的建设发展进程,不同学术专家和指导教师更为其前沿问题争吵不休,同时从中衍生出的其余问题更是存在五花八门的解释,客观层面上使得高校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推广实效全面萎靡。也就是说,教学主体的多元化纷争现象,不单单映射出当前高校思政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冲突迹象,某类层面上更加令人们对体验式课程认知上产生严重的紊乱迹象,至此大学生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陷入艰难的实践困境之中难以自拔。想要透过源头上解决该类问题,就必须要求相关教学主体重回教学远点,尝试透过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体角度,进行有关基础性理论问题系统化审视。

三、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科学化组织体验式教学课程的方式

(一)应该贯彻的规范守则

第一,教学目标要尽量保证全面,就是说教师预先针对思政课程内容、学生专业技能、情感素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改造。归结来讲,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类系统性工程,想要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规划布置多元化教学体验项目,就必须预先针对思政教师综合素养、情感掌控、教学规划等方面进行合理化改造。

第二,教学模式要尽量贴合学生兴趣,方便激发该类群体强烈的学习欲望。兴趣始终是最佳的指导教师,欠缺趣味性,任何创新式教学方式都无用武之地。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式课程内容过程中,要尽量尊重并迎合学生个体心理诉求。

第三,教师应该多地组织大学生进行体验式课程内容互动交流。体验式教学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多元化体验课程研究和实践活动之中,毕竟互动才是强化体验实效的关键路径。因此,有关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多沿用计算机信息等创新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景,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且更深层次的互动。

第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参与各类体验实践之中深化已学知识。要求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遇,令他们在快速消化体验式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内心感知。

(二)需要应用的管理措施

首先,直观感悟式课程教学。当前大学思政教师在讲解体验式课程环节中,经常会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图片、动画等,其优势在于督促学生观察不同类型且较强归纳性的图标基础上,加深个体的记忆进程。归结来讲,此类体验式教学手法强调直观感悟性,目前可以说最受大学生欢迎。

其次,角色模拟式课程教学。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和模拟,借此强化个体知识学习实效,包括政治课程基础性知识都能够得到精确化理解和把控,最终令思政教育中过于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清晰和透彻。

再次,动手互动式课程教学。此类教学方式能够激活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潜能。学生可以借助实践操作途径强化彼此之间的凝聚力,使得他们对思政体验式课程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最为重要的是,在动手操作的总结发言环节作用下,可以辅助学生更为主动的挖掘知识,进一步提升个人领悟水平。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放假,多带领学生到纪念馆、博物馆和养老院等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参与,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自发的组织社会实

践活动。归结来讲,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尽量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如开展新闻要点剪辑等动手操作,令大学生对既有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

最后,演讲和表演式课程教学。此类课程教学模式主张邀请专业学术专家到思政课题上做主题报告,令学生在各类趣味性话题引导作用下进行深入性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借助此类主题领导学生进行演讲竞赛,使得学生在流畅性演讲基础上,锻炼自身表达实力,还可以利用知识讲授形式加深自身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实效。以上结果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念树立,有着较为强劲的支持辅助效用。

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改革,还面临一类较深的挑战问题,就是怎样针对大学生体验式学习成果,加以合理化考核和评估。尽管说许多高等院校在思政课程上都开始极力推行体验式教学理念,不过后期考核环节中却始终凭借几张材料定成绩,此类过分关注理论而忽视实际应用的考核评估方式,不单单不能客观验证学生学习后的实际状况,同时更会全面削减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和主动性,造成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课程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功利化思想。往往大学生在完成学分任务过后,获取的都是过于单调的语言符号和空洞的理论教条,其对于思政理论课程的理解始终限制在初步等级层次上,不足以转化成为标准的世界、价值和人生发展观念,更加难以构建起完善且立体化的马列主义信仰体系。因此日后需要适当加大成绩所占权重,同时关注对大学生思政体验式课程学习质量和思想发展状况,保证予以科学化校验评估。另外,督促学生摒弃以往死记硬背等不良学习习惯,要求各类学生时刻谨记应用马列主义理论内容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再就是凸显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针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等加以重点化考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政工作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类创新课程模式,能够大幅度提升现代我国高校思政教学质量,令大学生群体在学到更多可靠性专业技能前提下,形成极为完善的思政素质。在以上工作流程支持作用下,相信今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势必绽放出十分耀眼的光芒,进一步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创设更大的贡献。

摘要:思政教育是提升人们思想层次,改善人们价值和世界观念的特殊路径,特别是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往往能够辅助大学生尽快树立起标准的人生和价值观念,避免该类群体遭受各类消极思想侵蚀的同时,使他们朝着社会提出的人才标准方向持续靠拢。可透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始终存在一些弊端,无法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欲望,想要予以改善就必须开展体验式教学改革活动。由此,笔者决定以体验式教学课程研究为基础,探讨如何改善大学思政教育质量并促进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程,体验式教学,应用细节

参考文献

[1]汤玉华.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29):125-146.

[2]王志红.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1,28(26):77-89.

工作体验 篇11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验

中国分类号:G718.5

引言:

高等院校学生的职业体验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今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少高校毕业生缺乏职业体验的机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状况

“就业指导”一词,最先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费克兰·帕森斯提出来的。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被认为是最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1]

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这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实力。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上升。高等院校的就业率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點,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校期间就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诸多高校也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学校教学的课程上,还设立了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处或者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各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高度关注,使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面临新的生机。

二、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处在发展初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多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如果问题得到快速的解决,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就会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高校就业指导时间相对滞后

无论是大专院校还是本科院校,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于在最后临毕业那一年让学生出去实习,这种就业指导理念不符合国家的“全程化指导”要求。据统计,在上大一期间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高校只有17.6%,而52.9%的高校都是在学生大四的时候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只有58.8%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赞同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由于就业指导课程在时间上按排相对滞后,很多高校大四才安排课程,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是考研究生,没有时间参加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上就业指导的课程,很多高校并非没有安排他们的课程。这样的时间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绩效。

(二)高校就业指导理念难以满足就业率的提高

就我国现在的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情况来看,他们更注重学生的就业安置问题而忽略了就业指导理念,他们以把毕业大学生“送出校门”为重点,从而忽视了从本校毕业的学生的就业质量。在这种错误理念指导下,迫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由于高校过渡盲目的注重就业率,使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时盲目的择业,有的大学生虽然一毕业就找到了工作,但所找的工作根本就不是根据自己的择业计划而找的,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就觉得枯燥、乏味,最后直接从用人单位辞职,这就大大降低了就业率。

(三)高校就业指导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

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已经设立了就业指导理论课程,但从学生自身的满意度来看,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教师讲课内容空洞无味。很多高校的教师在讲就业指导这一课程的时候,过多的都是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点讲解,没有就现实存在的就业问题做出很好的分析。

很多高校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课程的安排上,也没有引起重视,有的甚至是敷衍了事,选择在周六周日或者是晚上给学生们讲课,在这该课程并不计入学期考试的范围内,很多学生对于上就业指导的课程,都是抱着一种应付的心理状态,而没有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去真真正正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毕业后的择业方向。

(四)高校就业指导效果难以实现人职匹配

据调查,我国有近40%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是盲目的选择择业,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北京、上海、广东等这样的一线城市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由于大城市的竞争更加的激烈,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期待值又很高,就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荒。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根本就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方向的工作,很难实现人与职业的匹配。

三、高等院校毕业生职业体验的重要性

(一)是大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因素

大学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大学时期的学生赋予青春的活力与朝气,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在校期间可以让大学生尝试更多的社会实践,让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学会用心感受生活。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可以磨练大学生们的意志,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以后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独自面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符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毕业生感到了就业的压力之大,2014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预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会再上新高,达到749万人。每到毕业季就会有扎堆找工作的现象,对于一些用人单位和企业来说,劳动力资源总是供过于求,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实。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职业体验的培训。学校可以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分配学生在校期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进行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这样可以很好的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了解工作中的礼仪,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使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工作中出现的困难。

总之,21世纪是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他们是祖国的接班人,高校在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中,必将使用新的方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职业体验,能够很好的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不怕困难,积极面对的人生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维维. 当代大学生职业体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06-01

工作体验 篇12

一、班风建设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良好的班风对整个班级建设、学生成长都有着较大影响。

1. 狠抓纪律, 确立班规班纪。

主要以学校的学生管理守则为准, 同时针对性地制订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规, 并加以检测和督促, 使学生“有规可循, 有章可依”, 为良好班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本班实行“轮流值日”制, 每个学生轮流当班, 记录班级当天情况:课堂纪律、自习课纪律、卫生状况等。“轮流值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同时也让其体会到班干部管理工作的不易, 培养他们换位思考的能力。

2. 抓好班干部培养。

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 作为班主任的助手、班集体的带头人, 他们的工作能力、在同学中的威信, 往往能决定一个班集体的精神面貌与风气。精选一批较为精干的班干部, 并抓好班干部的培养:鼓励他们大胆工作, 开拓创新;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起模范带头作用;对班干部适时地表扬, 宣扬他们所做的工作, 帮助其在班级树立威信;整个班干部团队要团结协作, 共同将班级建设搞好。

3. 班级日常行为测评。

班风建设, 除了纪律约束、管理之外, 我还制作了班级日常行为考核评分表, 并将它张贴于班上, 每学期末对学生的考评分进行排名。由于考评表是公开张贴的, 彼此之间的行为表现都能看到, 加分、扣分一目了然, 一般来说, 大部分同学都不希望自己的那栏“太难看”。李华和刘宇是我曾经为之头疼过的两位同学, 自控力较差, 晨跑总是起不来, 做事拖拉, 上课也经常迟到, 找他们谈了几次, 效果都不太理想。自从采取日常行为测评之后, 竟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刚开始表上大面积扣分的红色, 到后面红色的逐渐消灭, 甚至到最后出现许多加分的黑色, 可见改变的不止是一点点。让学生真正有些改变, 光靠苦口婆心教育是不够的, 还需要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意识到作为班级一分子, 要有集体荣誉感, 给班级争光, 而不是拖班级后腿。

二、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个班级的精神所在, 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 良好的学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健康蓬勃的发展。

1. 相互交流, 相互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由多方面造成的, 开学初期, 我特意开展了一次关于学习的主题班会, 让成绩较好的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让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2. 多总结归纳,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 往往存在专业知识繁多、知识点记不住等情况, 开学初期, 同学们普遍反应某专业课学着有些吃力, 听不懂, 甚至有同学出现焦躁、厌学情绪。为此我在班级开展了“笔记行动”, 鼓励同学进行自学, 对所学知识点反复学习、理解, 看懂之后总结归纳, 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3. 善于利用时间, 安排学习。

与高中生相比, 中职生的课余时间较多, 加上作业较少、没有升学压力、自控力又较差, 所以大部分学生一下课就看电视、玩手机、听音乐, 甚至有些学生还织围巾、绣十字绣等, 无所事事, 毫无时间观念。因此, 我常利用班会课用一种轻松愉悦的讲话方式给他们算时间和金钱账, 讲讲青春的短暂、时间的宝贵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教育他们学会利用大块时间, 善于利用零散时间, 合理分配时间, 尽可能地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 真正做到在学校学有所成。

4. 鼓励勤学上进, 建立电话激励制度。

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一方面经常到班上了解情况, 狠抓制度落实;另一方面也采取激励措施, 对成绩优秀者、学习积极分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建立电话激励制度, 对每学期成绩排名前五、学习进步十名以上者, 以电话的形式联系家长, 谈谈孩子在校的表现, 并给予肯定和表扬, 同时也希望家长能够进一步的关心和鼓励孩子。

三、思想教育

1. 周记交流, 无声胜有声。

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作为班主任, 我建立了“学生个人档案”, 上面记录着每个学生的个性及优缺点。由于平常还要忙于教学, 不可能时时掌握学生情况, 因此, 周记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周记, 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教育。对于周记的批阅, 不能流于形式, 而应该用心去看、去评阅, 有时候, 一句鼓励人心的话, 一段肯定赞扬的话语, 都可以给予学生很大的动力。

2. 倾听和引导, 开展主题班会。

从当今中职生的心里特点来看, 很多学生的思想都不够成熟、对眼前和未来尚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因此, 班主任的引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引导学生, 首先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通过日常谈心、周记, 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爱心, 赢得他们的信任。

上一篇:桩基新技术创新应用下一篇:固体物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