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效率(共12篇)
金融服务效率 篇1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无论在增量还是存量上, 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都占了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从宏观层面无法证实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孰优孰劣, 从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看, 也没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最优金融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但从近年来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中反映出的问题看, 需要通过发展直接融资体系、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及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等措施, 改善金融结构, 促进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
金融结构是如何影响金融功能的
自戈德·史密斯 (1969) 将金融结构定义为各种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 并提出金融发展即金融结构变化的观点后, 国内外学者对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其中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但相关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看法。直到1995年美国著名学者默顿与博迪提出金融功能的观点后, 相关争论才逐渐平息。
默顿与博迪认为, 金融结构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金融体系的功能;金融结构是变化的, 而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稳定;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是在不确定环境中, 在时间与空间上便利经济资源的配置与拓展;同时为实现基本功能, 金融体系具有支付清算、资金融通与股权细化、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风险管理、信息提供以及解决激励问题等六大核心功能。莱文 (1997)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金融功能进行了重新解释, 认为金融体系的作用在于减少由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所带来的市场摩擦,
从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看, 也没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最优金融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
进而实现风险改善、信息获取与资源配置、监控管理与加强企业控制、动员储蓄、促进交易等功能。
上述表述虽然各不相同, 但实质内容却基本一”
致。从宏观层面看, 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通过动员储蓄、配置资源, 促进经济增长;而从微观层面看, 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支付结算、提供投融资服务、传递信息、风险管理与分散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解决激励约束问题。关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争论, 实际是对宏观层面金融功能总体优劣问题的讨论, 由于实证分析的局限, 至今难以形成一致结论。但从微观层面看, 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体系在具体金融功能上寸长尺短, 各有所长。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经济社会不同领域对金融功能需求的重心不同, 在制定金融发展政策时可根据金融功能需求的重点变化或者金融功能发挥的薄弱环节, 制定适宜的金融发展政策, 改善金融结构, 促进金融功能的发挥。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具体金融功能上的差异
从微观层面看,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 支付结算功能, 主要由银行等金融中介承担, 金融市场体系在这方面的功能较弱,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速发展, 但其支付结算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银行体系。
其次, 对于投融资功能, 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银行充当信用中介, 属于间接融资, 具有规模经济、节约成本的优点, 但银行体系“续短为长”的特点以及天生的谨慎性决定了其存在期限错配劣势以及对创新创业等高风险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企业或政府的融资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实现, 企业或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筹集资金, 属于直接融资, 其优点是可通过金融市场获得与其资金需求相匹配的长期资金, 可以实现不同风险水平与风险偏好的投融资需求, 缺点是融资的固定成本高, 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只有在融资规模较大时其规模优势才能体现。
再次, 在信息传递方面, 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融资方承担了定期信息披露义务, 市场透明度高, 金融市场竞争性价格机制可以防止价格信息的失真;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融资方的偿付能力属于银行的私人信息, 银行体系的相对垄断地位可能会扭曲价格信息, 所以信息传递功能较弱, 外界难以确切掌握金融体系的风险。
还有, 在风险管理与分散方面,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实体经济的投融资行为主要通过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实现, 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承担了主要的金融与经济波动风险, 家庭企业远离按市场定价的资产价值的波动;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金融与经济波动风险由家庭与企业承担, 同时金融市场可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提供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
最后, 对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解决激励问题, 传统理论认为, 银行等金融中介在信息搜集和风险处理方面具有优势, 可以通过信贷配给及对企业的事后监督控制风险, 而金融市场在事前信息搜集、事后监督方面的激励机制较弱, 难以有效地克服金融交易中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在实际运作中, 由于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委托代理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银行在项目筛选以及事后监督方面会打折扣, 而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某种程度上会对融资对象形成较强的外部约束, 特别是在其融资需求较大程度依靠金融市场的情况下。
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与功能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无论增量还是存量上, 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占了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从宏观层面无法证实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孰优孰劣, 从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看, 也没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最优金融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但从近年来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中反映出的问题看, 金融体系各项具体的金融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金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从投融资功能看, 一方面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超过100万亿, 居民与企业存款余额超过70万亿, 分别约为GDP的2倍和1.5倍, 无论从历史纵向比较, 还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这个比例都是比较高的;但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普遍感到资金紧缺, 中小企业融资难, 甚至是银行在特定时间节点也会出现“钱荒”。这两个方面说明, 现有的金融体系投融资功能未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 一方面大量资金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 另一方面经济的一些领域缺乏资金。
其次从信息传递功能看,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不透明问题一直是境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影子银行目前的资金使用以及杆杆率水平看, 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 而信托资产主要投资于贷款, 在项目筛选与审查上执行了与贷款同样严格的审查程序, 本质上属于规避金融监管与利率管制的创新, 而且总体杠杆率水平不高, 并不具备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市场对影子银行体系过度悲观评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透明度不够, 金融体系信息传递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如果相关融资行为通过金融市场体系的直接融资实现, 通过定期的信息披露以及相关金融工具竞争性的交易价格可以有效传递相关信息。
再次从风险管理功能看, 一方面我国银行体系吸收与承担了绝大部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 银行信贷资产接近85万亿、债券规模接近10万亿, 而保险、信托及证券基金业管理资产规模不足20万亿;另一方面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并不发达, 利率衍生品市场尚未起步, 银行缺少有效管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工具, 难以向银行体系外转移或分散风险, 致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缺乏弹性。
最后从不对称信息下解决激励约束问题的功能看, 目前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问题是境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地方政府承担了城镇化战略推进过程中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职责, 在现有财税政策及金融体系下, 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直接或间接获得融资支持。如果城镇化融资通过金融市场实现, 比如债券市场或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一方面地方政府可获得与资金需求相匹配的长期资金,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交易价格能够反映投资者对项目的评价, 反过来会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与项目选择。
改善金融结构与功能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情况看, 由于直接融资比例偏低, 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滞后, 导致金融结构失衡, 金融体系的各项具体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在当前的环境下, 需要通过发展直接融资体系、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及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等措施, 改善金融结构, 促进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
一是放松管制,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 放松管制, 弱化行政审批, 强化信息披露, 建立事后问责和民事赔偿制度, 夯实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 促进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资主体归位尽责, 逐步实现股票发行制度的完全市场化;加快发展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 通过建立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放松挂牌上市企业标准, 强化市场参与主体归位尽责的自律体系, 建立和完善各层次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 加快全国统一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扩容与发展;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促进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 探索建立跨市场执法机制, 逐步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
二是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金融体系自身对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散功能的需求迫切。建议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为金融体系提供有效风险配置与管理的工具。具体而言, 建议加快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体系及配套税收政策, 建立统一的证券发行与交易平台, 稳步推出国债期货等利率衍生品以及信用衍生品等金融工具。
三是以新基金法的实施为契机, 积极培育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我国金融结构的改善意味着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的比重将逐步增加, 金融工具将更加丰富, 在此程中需要培育一支强大的、种类丰富的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 为不同风险偏好与风险承担能力的家庭提供多样化的资产管理服务, 实现与不同风险特征、品种多样的金融工具的对接。目前新基金法已正式实施, 建议以此为契机, 放松各类基金管理机构的设立或备案限制, 明确税收政策, 避免重复征税, 通过积极引导和培育, 大力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
金融服务效率 篇2
内容预览:
自70年代以来,金融管制普遍放松,金融自由化席卷全球,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直接促进了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技术的爆炸式增长,使金融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一深刻的变化中,作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的金融工程,于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中出现,并伴随和推动着金融创新的变革。至90年代,大规模、大范围地运用金融工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解决日益复杂的金融、财务问题的金融工程化趋势已不断加强,金融科学已从传统的描述性和分析性的阶段过渡至到了工程化的阶段,开始大规模地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金融工程已对全球的金融经……
对不起,阅读本文需要消耗 1 点!而你目前只有 0 点可用。点数不足,无法阅读本文。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充值。
中国金融资产效率远逊印度 篇3
中国和印度,众所周知是世界上两个新兴的经济发展大国。它们吸引了全世界投资人、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热切关注和充分想象。但是它们经济的腾飞表象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虽然两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都表现出强有力的势头,但是中国在工业化进程方面胜出印度一筹,绝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在经济自由化方面走在了印度的前面,一个重要因素被普遍忽视:两国不同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效率。
金融资产存量,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及可提供的中介资本的总量,而印度仅仅只是中国的六分之一。中国拥有占世界4%的金融资产,印度却只有仅仅不到1%。中国和印度两个经济体的规模只能部分地解释上述差异的存在;因为从金融深度指标来看,即金融资产存量与一国GDP之比,印度只有137%,而中国达到了323%。
截止到2003年的10年中,印度的金融资产存量年增长率为12%——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中国14.5%的增长水平。而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保持下去,到2010年,中国将拥有14万亿美元的巨额金融资产,这一存量足以使其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量,而印度却仍然只是一个小玩家。
当然,规模并不能说明一切。金融系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同样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印度似乎表现出了一些优势。
一个突出的优势表现为:中国近三分之二的金融资产是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的,而印度的這一比例还不到二分之一;但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贷款记录令人怀疑,关于不良贷款率的确切数据,从25%到高达60%,说法不一。而在印度,这一数字在15%到20%左右。
印度的资本市场也表现较好。孟买股票交易所(BSE)建于1875年,虽然尚谈不上高效率,也是亚洲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而中国直到1990年才有自己的证券交易所。而且在印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数量是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的四倍,后者的上市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政府持有市场上近四分之三的股份。
但是不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没有发展起一个有效的公司债券市场。在中国,企业债市场仅仅占整个金融资产存量的5%,而印度的这一比例只有1%。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公司债存量正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而印度几乎是零增长。
相比较而言,公司债却是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金融资产存量中比重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组成部分,其规模几乎达到这些经济体金融资产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当然,尽管印度的资本市场和银行系统表现出的效率略高于中国,但是两国在可利用中介资本的总体规模上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巨大鸿沟——尽管假设中国的银行存款缩水25%,以消化这个国家的巨额不良资产,中国的金融资产存量仍然超过了4万亿美元,这几乎是印度的5倍。
还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200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并不能将资本从储户那里转移到借款人手中,因此也不应该被考虑在可利用中介资本的总体规模之内。这样,印度金融资产存量还将进一步降低至7000亿美元。
无论采用何种计算口径,印度金融系统中循环的货币量大大少于人们的期望。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理由之一是印度的国民储蓄率虽然可观,也仍然只有中国的一半——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达到了40%。
本来,国际资本的流入有可能会部分地弥补印度国内资本匮乏的境况,但不幸的是,在资本流入方面的差距恰恰反而扩大了中印两国在可利用中介资本方面的差距。2003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GDP的3.7%,但是印度只有0.9%。
因此,印度的经济腾飞并没有为社会投资提供足够的持续的资金,并相应积累更多的实物资本(如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建筑)。2002年,这个国家在实物资本方面的投资为GDP的23%,中国是40%。这一因素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在重工业和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巨大,而印度在资本密集度较低的商业服务外包部门取得了成功。
从另一方面说,印度在进一步发展其金融体系方面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印度政府进行的新一轮经济改革,包括允许年金更多的投资于资本市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私有化,都将促进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另外,向海外公司和侨民开放更多的可供投资的经济领域,也将会大有裨益——中国的实践经验表明,这方面的举措颇具效率。
可以得出结论:自1991年印度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是要继续这种增长,根据其竞争对手——中国的经验,印度需要的是大力发展其金融体系。
金融规划沿革与金融效率分析研究 篇4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 (下简称金融规划) , 是经国务院审批的国家专项规划, 是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及科学发展观目标编制的金融中期发展改革规划。该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编制, 对完善金融体制机制、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 金融界限不断拓展, 金融的功能与作用早已超越其发展初期的定义范围。其金融货币化功能、风险管理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在金融创新下不断发展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而金融的脆弱性及金融危机的破坏性使金融规划的制订极具急迫性和必要性, 亦对相应的制度安排、政策制定与规划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金融效率研究
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的四个环节包括:财富虚拟化进程c/ω、金融规模扩张c/c、金融资本化进程及资本转化产出。如图1所示, 财富虚拟化进程是国民财富进入金融系统的过程, 是一国居民在金融体系中实现财富积累的过程, 同时也是固化财富从消费末端实现再流通的过程。财富的分配致使财富分散化和固化。由于分配使财富分散到各劳动个体上, 使财富的利用率较低;同时财富的固化也使财富被进一步转化形成固定资产、长期负债等低流动率资产, 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而金融虚拟化进程能将分散化的财富重新实现积聚, 通过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 实现固化财富的再流通, 为资本化提供条件。
金融规模扩张是考虑在国民财富向金融体系转移过程后金融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张过程。其扩张速度及产业规模占比是体现金融体系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检验金融系统活跃性的因素之一。
金融资本化进程是金融资产向实体经济提供资本支持的过程。金融资产的形成是固化财富的虚拟化的结果, 但金融资产的运用却是多样的, 即可在金融体系内部实现自我增值或风险转移。只有向实体经济投放的金融资产才能实现资本化。股票和债券等证券的发行是典型的固化财富虚拟化与金融资本化的统一, 而银行存款的形成仅仅是实现财富虚拟化的过程, 银行贷款才是实现金融资本化的进程。
资本转化产出是金融资本化后所实现的财富支持对实体经济的推动效率, 实际上是实体经济使用资本化资金的效率, 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最终成果。资本转化率是体现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
三、实证分析
(一) 样本选取
本文样本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年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披露公报及国泰安数据库, 以1978~2010年中国33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数据为初始样本。
(二) 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根据金融推动实体经济路径, 本文建立以下的模型
其中W代表国民财富;FIN代表金融资产总量, CAP是金融资本化总量, 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 FP代表金融规划的调整与完善程度, t代表时间。
对于金融资本化总量CAP, 本文使用广义社会融资规模进行衡量。广义社会融资规模包括债券发行额、股票融资额、银行贷款额以及其他信托担保资金等, 目的在于衡量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带来的实际资金支持。
由于FIN是CAP的自变量, CAP是Y的自变量, 依次将 (1) 式代入 (2) 式, 再将 (2) 代入 (3) 式得 (4) 式, 即
合并得
化简得
由于变量都属于时间序列数据, 检验存在单位根, 简单回归可能导致伪回归的出现。为消除单位根, 本文使用差分法使各变量趋于平稳, 得到以下修正模型
同理, 通过 (7) 式、 (8) 式、 (9) 式的迭代得到 (10) 式得
四、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中国的历年度数据对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分别对 (7) 式、 (8) 式、 (9) 式和 (10) 式进行回归分析。其中 (7) 式、 (10) 式中国民财富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时间为1978~2003年;而 (8) 式、 (9) 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时间为1978~2011年。为消除回归可能出现的异方差, 回归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权重为各式首个变量的标准差。
(7) 、 (8) 、 (9) 、 (10) 式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报告了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7) 式中ΔdWt的系数在回归中显著为正, 且大于1, 表明国民财富的增长能有效带动金融资产形成, 同时金融资产增长速度比整体国民财富积累速度更快。 (8) 式中ΔdFINt的系数亦显著为正, 但系数小于1, 表明金融资产的增加能推动资本化进程, 但其增速慢于金融系统规模的扩张。 (9) 式中ΔdCAPt的系数显著为负, 但数值较小只有0.19, 表明金融资本化增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承不断减少的作用。由于回归数据经二阶差分处理, ΔdCAPt和ΔdYt均指加速率, 所以并非表明金融资本化与经济增长成负相关, 而是指随着金融资本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促进效用不断削弱。 (10) 式回归是整体测量国民财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其系数亦为显著正相关, 但整体促进效率较低, 只有0.32。
(7) 、 (8) 式所表示的国民财富虚拟化进程及金融资本化进程中, 金融规划的完善程度对这两个环节的影响在回归中未能体现。由于FPt在 (7) 、 (8) 式回归中并不显著, 所以回归无法反映出金融规划的逐步推进对财富虚拟化和资本化进程有何影响。但在 (9) 、 (10) 式中, FPt均为显著正相关, 表明金融规划的逐步完善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 这表明金融规划整体上在实现财富积累增长上亦得到了有效支持 (如图2所示) 。
五、结论及展望
金融规划的目的在于提高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 但究竟是以完全市场化、完全放开金融限制、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 还是以政府制定框架、以金融规划指引金融体系发展, 这一问题是众多专家学者的讨论关注点。但从历史的角度看, 金融规划的推出与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体经济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陈柳钦, 曾庆久.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 2003 (11) .
[2]韩云虹.基于金融规划的中国国民总储蓄变动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 2009 (05) .
金融服务效率 篇5
为进一步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办事效率,医保中心服务窗口对以下2项审批事项申报材料进行简化:
一是取消对“门诊特殊病种和诊疗项目申请”行政服务事项中,对提供“近期出院小结或医院出具的疾病证明书”的要求,简化为:仅提供由定点医院填报确认的《门诊特殊病种和诊疗项目审批表》即可。
二是取消对“转外(省外)就医申请”行政服务事项中,对提供定点医院填报确认的《转院申请表》的要求,简化为职工在医保中心填报书面备案表申请即可。
涵江医保服务窗口以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满意为主线,把审批项目再精简,审批流程再优化,服务效率再提高,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窗口。通过简化审批事项申报材料,给参保对象提供了更高、更快、更优的服务。
涵江区医保中心
金融服务效率 篇6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馆舍扩张 服务效率 效率损失
宽敞的馆舍和现代化的设施,是办好图书馆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虽然图书馆数字化趋势使读者对馆舍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弱,但是,目前馆舍仍是图书馆开展文献服务的基本前提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在延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图书馆馆舍建设高潮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图书馆新馆建设[1],馆舍建筑造型标新立异,建筑面积大幅增加 [2],以至于陷入“大”的迷失[3]。然而,对于馆舍扩张服务效率的探讨,大都停留在提高馆舍面积利用率方面[4-5],关于馆舍服务效率即馆舍扩张与服务能力增长的关联性、馆舍扩张对服务能力增长的影响等,却鲜有关注和重视,以至于馆舍扩张偏离了本意和初衷,馆舍扩张条件下的服务效率受到损失。
盲目的馆舍扩张,会形成“扩张黑洞”,产生“沉淀成本”,造成“巨大浪费”。因为,在馆舍扩张过程中,读者需求是外在条件,服务能力才是内在基础,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匹配互动,才能实现有效扩张,达到“扩张均衡”。测算馆舍扩张服务效率,其根本目的在于观察馆舍扩张与服务能力的匹配程度,揭示馆舍过渡扩张陷阱及可能的影响,探索馆舍扩张的“有效边界”,提供解决馆舍扩张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不均衡”、“不可持续”等问题的思路。
1 服务效用影响: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
馆舍扩张服务效率主要揭示的是图书馆馆舍扩张过程中读者服务对馆舍利用的有效性。最能够反映馆舍利用水平的是馆舍扩张所产生的服务效用。关于服务效用,我们可以从借书证发放、流通人次、外借册次、举办活动次数、参加活动人数5个方面来反映和揭示。本文以中国公共图书馆为对象,实证计算馆舍扩张的实际服务效率,揭示馆舍扩张的有效性,度量馆舍扩张服务效应的真实状况,探讨中国图书馆馆舍扩张的未来之路。
1.1 趋势与幅度
从1990年到2007年,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由326万平方米扩张到741万平方米,增长了2.27倍[6]。图1是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趋势图,由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公共图书馆扩张过程中,1990-2007年期间虽然有两次小幅回落,不过总体上是单边增长的,是持续平稳扩张的。
1990-2007年期间,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年均扩张24.9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4.9916%。增长幅度最大的年份是2000年,增长幅度是92万平方米,其次是1998年,增长幅度是75万平方米。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虽然总体上是持续、平稳扩张的,期间也有两次紧缩的状况,一次是1997年,缩小幅度为23.9万平方米;一次是2001年,缩小幅度为36万平方米。2001年的紧缩是由于2000年增长幅度过大形成的,而1997年的紧缩,却为1998年的大幅度扩张提供了空间,如表1所示:
1.2 指标与数据
馆舍扩张服务效率是指在技术水平和人员设备等条件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图书馆馆舍扩张所引起的服务量的相对变动。对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进行测算,首先需要进行指标遴选和数据采集,这是测算的依据和前提。
关于指标遴选,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①所选指标能够直接表达测算目的;②所选指标容易获得可靠数据。馆舍扩张最直观、最重要的表现是建筑面积的扩大,因此,我们以建筑面积增长量简化替代馆舍增长量。
馆舍扩张服务效率直接反映服务增长量与馆舍增长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由于服务增长量无法综合精确计算,所以,我们分别从借书证发放增长量、流通人次增长量、外借册次增长量、举办活动次数增长量、参加活动人数增长量5个方面简化替代服务增长量,从5个角度对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进行测算。因为借书证发放、流通人次、外借册次、举办活动次数、参加活动人数和建筑面积指标的数据容易采集和获取。
关于数据采集,主要从易获得性和高可靠性两方面考虑。因此,本文测算数据全部采集自《中国统计年鉴》。
1.3 方法与模型
对于馆舍扩张服务效率,从投入产出角度考察比较直观、方便。因此,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方法,借用编制投入产出表和建立数学模型来实现。所谓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参照经济理论中投入产出技术,依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我们编制了图书馆馆舍扩张投入产出表(见表2),并在图书馆馆舍扩张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建立了图书馆馆舍扩张服务效率数学模型(见公式1-公式5)。
由于图书馆馆舍扩张投入产出表是实物投入产出表,计量单位不同,纵列不能相加,所以无法从整体上反映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产出的综合服务量,只能分别计算每个服务项目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下面是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建立的基于不同服务的馆舍扩张效率数学模型。
基于借书证发放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为: (1)
基于流通人次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为: (2)
基于外借册次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为: (3)
基于举办活动次数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为: (4)
基于参加活动人数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为: (5)
2 效率及效率损失:馆舍扩张数据分析
利用图书馆馆舍扩张服务效率数学模型(即公式1-公式5),能够很简单地计算出基于借书证发放、基于流通人次、基于外借册次、基于举办活动次数、基于参加活动人数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见表3-表7)。根据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结果,我们对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进行了判断和分析,获得并掌握了馆舍扩张对不同服务所产生的影响和效用。
2.1 基于借书证发放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借书证发放虽然不是图书馆的服务目的,但却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本前提。借书证发放数量代表了公共图书馆的有效读者数量,是图书馆服务效用的指标之一,能够反映一个图书馆面对有效读者应该具备的服务能力的大小,也能够反映一个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以及一个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容量与空间。
由表6可以看出,1990-2007年期间,基于借书证发放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是有效率的,其平均效率为1.9457个/平方米。其中,1992-1996年期间,建筑面积的增加如其他年份一样是持续的,而借书证发放数量却没有因此而增加,反而是下降的,表明1992-1996年5年间,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从借书证发放角度看,是没有效率的,效率损失状况是存在的。而18年中其他13个年份都是有效率的,效率最大的年份是2002年。也就是说,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对借书证发放影响最显现的年份是2002年。从均衡角度分析,基于借书证发放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虽然是有效率的,但其趋势并不稳定,是偏离效率最大化的,如图2所示:
2.2 基于流通人次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中,流通服务不仅直接面向读者,还在社会上起到知识增值的作用,是图书馆最重要、最传统的服务项目。流通人次的多少,直观反映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表4可以看出,1990-2007年期间,基于流通人次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是有效率的,其平均效率为32.3524人次/平方米。也就是说,建筑面积的增加可以促进流通人次的增加。但是,期间还是有5个年份没有效率,表明效率损失还是真实存在的。没有效率的年份分别是1991年、1992年、1993年、1996年、2003年。 效率最差的年份是1996年,最好的年份是1995年。也许是1995年借书证发放增长过快,导致了1996年的回落。值得关注的是,从2004年起,效率稳定在平均线附近,表明基于流通人次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服务效率已经趋于均衡状态,其效率值也已经趋于最大化,如图3所示:
2.3 基于外借册次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外借是指图书馆允许读者通过必要手续将馆藏文献携出馆外,并在规定期限内享受自由使用的权利同时承担保管义务的服务方式。外借册次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图书馆服务效用的指标,也是最能够反映一个图书馆服务实力的指标。
由表5可以看出,1990-2007年期间,基于外借册次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是没有效率的,其平均效率为-271.1010册次/平方米。18年间效率最好的年份是1996年,效率最差的年份是2007年。2007年外借册次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可能是由于电子文献广泛被读者接受和数字阅读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但也从反面证明了馆舍扩张幅度不能过大、速度不能过快。虽然18年间10年是有效率的,但是总的结果的确是没有效率的,表明了馆舍扩张过快真的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和效率损失。如图4所示:
2.4 基于举办活动次数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图书馆举办各类活动,诸如剪纸培训、书画交流、主题阅读、走近图书馆等专题活动,可为读者提供不同层面的文化大餐,从各个角度丰富读者的阅读生活。图书馆举办活动的次数,不仅是反映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拓展空间。
从表6可以看出,1990-2007年期间,基于举办活动次数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是有效率的,其平均效率为822.6832次/平方米。18年中有6年是无效率的,12年是有效率的。效率最好的年份是1996年,最差的年份是2006年。相对于1995年,1996年中国公共图书馆举办活动次数提高很多,而建筑面积相对扩张幅度不大,因此从相对角度看,效率很好。2006年的无效率,主要原因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举办活动次数的大幅度减少,好在2007年效率反弹很大,达到3 470.8182次/平方米,虽然还没有达到1996年的7 172.6667次/平方米的幅度,但是已经达到次高点了。然而,这种不稳定状态正好说明了基于举办活动次数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是存在效率损失的,是偏离效率最大化的,如图5所示:
2.5 基于参加活动人数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
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专题活动,是读者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的常规做法。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专题活动人数的多少,不仅反映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也反映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由表7可以看出,1990-2007年期间,基于参加活动人数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是有效率的,其平均效率为18.9231人次/平方米。18年中13年是有效率的,5年是没有效率的,效率最好的年份是1996年,最差的年份是1992年。从2004年起,基于参加活动人数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服务效率开始窄幅波动,有趋于均衡、达到最大化的态势,如图6所示:
3 理性与有限理性:馆舍扩张结果评价判断
总结1990-2007年期间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服务效率,是为了了解18年间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对服务能力的影响,并以此评价和判断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是否适度、是否过度等问题。下面,我们从有效、无效、均衡、波动4个方面对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结果进行评价和判断。
3.1 有效:扩张在理性范围内
公共图书馆馆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结果中,基于借书证发放的馆舍扩张、基于流通人次的馆舍扩张、基于举办活动次数的馆舍扩张、基于参加活动人数的馆舍扩张4项都是有效率的,只有基于外借册次的馆舍扩张是没有效率的。以此判断:1990年-2007年18年间,中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舍扩张基本还在理性扩张范围内,没有走入非理性泥潭。换句话说,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总体上是适度的。
3.2 无效:扩张还只是有限理性
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结果中,虽然只有基于外借册次的馆舍扩张是没有效率的,其他4个指标都是有效率的。但是,外借册次对于图书馆服务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加权相对来说也应该是最大的。因此,虽然只是基于外借册次馆舍扩张没有效率,却表明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在馆舍扩张过程中,还存在不理性的地方。换句话说,中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舍扩张还只是处于有限理性当中,其效率损失是存在的。
3.3 均衡:扩张有效率最大化趋势
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结果中,基于流通人次的馆舍扩张基本趋于均衡状态,而基于参加活动人数的馆舍扩张,也有趋于均衡、达到最大化的态势。以此判断:1990-2007年18年间,中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舍扩张存在效率最大化趋势。换句话说,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至少在两个方面(流通人次、参加活动人数)不仅符合读者需求,而且与读者需求增长趋于同步。
3.4 波动:扩张还存在浪费现象
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结果中,基于借书证发放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基于外借册次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基于举办活动次数的馆舍扩张服务效率都处于波动之中,不管其是有效率的还是没有效率的,都偏离了收益最大化目标。以此判断:1990-2007年18年间,中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舍扩张存在效率最大化偏离。换句话说,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至少在3个方面(借书证发放、外借册次、举办活动次数)不能与读者需求增长趋于同步,其扩张在局部是存在浪费的。这种浪费表明了“大”的迷失在图书馆馆舍扩张过程中的确是很显现的。
4 前提条件与没有效率:需要说明的问题
4.1 关于“前提条件”
关于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的前提条件,是需要进一步说明与探讨的第一个问题。馆舍扩张服务效率是假定在技术水平和人员设备等条件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图书馆馆舍扩张所引起的服务量的相对变动。在这里,一定要注意“在技术水平和人员设备等条件不变或变化不大情况下”这个假定前提条件。也就是说,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只考虑了图书馆建筑面积变动对服务效用的影响,没有考虑同期其他诸如技术水平、人员设备等因素变动对服务效用的影响。因此,馆舍扩张服务效率计算结果是忽略了其他因素变动前提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4.2 关于“没有效率”
关于基于外借册次的中国公共图书馆馆舍扩张的没有效率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说明与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外借册次的减少,可能是数字阅读不断扩大造成的,因为数字阅读扩大的结果,必然是外借册次的减少和下降,并不代表图书馆服务量减少了。如果我们将数字阅读点击量与外借册次量合并,图书馆的借阅量可能是增加的。但是,数字阅读不需要物理的馆舍空间,只有外借册次才与馆舍有关联,这就进一步表明,随着数字阅读的不断增加,馆舍扩张速度需要逐步放缓,不然,没有效率和效率损失的问题将继续存在并扩大。
参考文献:
[1] 孙红雯.对图书馆馆舍建设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5):129-130,132.
[2] 黎震.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探讨.图书馆论坛,2006(3): 264-265,274.
[3] 万国珍,卢瑞,王茜.走出“大”的迷失,彰显图书馆文化底蕴——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6(1): 78-83.
[4] 刘云丽.改变藏书布局提高图书利用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7): 111.
[5] 王元忠,张玉霞.再论提高馆舍面积利用率——以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 40-43,6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8.
[作者简介] 雷润玲,女,1957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余篇。
任效娥,女,1954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1篇。
翟美珠,女,1955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7篇。
王晓丽,女,1961年生,馆员,发表论文20余篇。
我国金融效率研究综述 篇7
一、金融效率的定义
“效率”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在生产意义上, 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在分配意义上,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达到帕累托有效。基于此, 我国学者分别对“金融效率”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1.1基于生产意义上的定义
王广谦 (1997) 首次对金融效率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他以金融的运作能力来表示金融效率。汪永奇, 程施骏 (2002)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认为金融效率是指金融的运作能力、对经济的贡献能力以及国家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大小。
而杨德勇 (1999) 则将金融效率定义为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多发挥的效率, 即把金融要素的投入和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
1.2基于分配意义上的定义
自白钦先提出了金融资源论后, 学者们开始分配含义上去诠释“金融效率”这一概念。王振山 (2000) 认为金融效率是指在金融市场上, 在健康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和有效的金融调节机制下, 由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完成的或由融资双方或多方在市场服务体系下实现的金融资源的帕累托效率配置。
沈军 (2003) 认为, 既然金融是资源, 金融效率即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而胡慧敏 (2006) 则认为金融效率就是一国金融资源的配置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金融资源投入对金融产业的产出效果、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
1.3其它定义
刘长青 (2004) 将金融效率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 金融市场没有因为自身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并能通过自身效率提高对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起适当的拉动作用。辛念军 (2006) 则将金融效率界定为金融作用效率, 即金融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整体在经济体系里发挥作用的力度、效果。
二、金融效率影响因素
学者们通过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均得出了我国金融低效率的结论。对于影响我国金融效率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我国金融效率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监管因素以及价格因素这样四个方面去分析。
2.1外部因素
(1) 宏观政策环境。高西有 (2000) 认为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宏观金融调控也向市场化推进, 但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和资源配置中存在大量的政府干预, 导致了我国金融的低效率运行。另外, 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能力也是衡量一国金融效率的重要宏观因素。但汪永奇、程希骏 (2002) 认为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不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这也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
(2) 外部经济环境。赵崇生、高新才 (2004) 将影响我国金融效率的外部经济环境界定为一个非完全市场的企业体系。我国的企业, 尤其是大量的国有企业尚不能完全自主经营, 其投资和交易行为在很大上不规范、非理性的, 使得其投资效率非常低下。而由于国有企业资金的软约束, 其资产负债率过高, 并使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 从而制约着我国金融效率的提高。
(3) 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信用是由政府信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等组成, 政府信用对整个社会信用起着导向作用, 而个人信用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信用程度。企业则是金融效率赖以实现的重要载体, 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 企业信用的丧失也成为我国金融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内部因素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是影响我国金融效率最主要的内部因素。在间接金融中, 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信制度, 商业银行不能得到企业完全真实的信息, 从而产生了大量不良信贷资产。而在直接金融中, 由于上市公司、证券承销商及其他中介机构提供不实信息, 价值于内幕交易等, 经常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王振山, 2000) 。在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 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 进而导致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2.3监管因素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 行政性监管一直是我国金融监管中最主要的监管方式之一。郭子润 (2003) 认为行政性的监管导致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力的竞争, 其运作的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刘明显 (1998) 认为, 在这种以政府的行政性监管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当中, 由于政府效率的低下, 也势必导致金融效率的低下。
2.4价格因素
郭子润 (2003) 认为金融资源有效分配的重要前提就是金融资产价格能够准确反映其价值。在均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货币价格的利率和汇率应该由市场上资金供求来决定。但长期以来, 我国的利率和汇率都是由央行制定的。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的僵化导致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货币价格不能准确反映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金融的配置依据的是错误的价格信号, 因此其配置必然是低效率的。
三、提高金融效率的建议
3.1宏观调控层面
针对我国宏观调控层面上的不足, 杨徳勇 (1997) 认为应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市场化, 而在宏观金融管理模式上应实现法律环境以及微观金融监管的市场化。胡慧敏 (2006) 则认为完善我国调控体系的重点是赋予中央银行充分的自主权, 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完善宏观调控协调机制。而金华 (2007) 则提出, 我国宏观金融改革的目标是赋予中央银行独立进行金融决策的能力, 排除行政干预, 并实现宏观调控手段的间接化。
3.2金融市场层面
在该层面上, 杨德勇 (1997) 主张为微观金融主体提供市场化的环境条件, 以尽量减少其中政府干预的影响。刘明显 (1998) 则认为应积极推进金融业的组织创新, 降低金融垄断, 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促进并保证金融公平竞争。胡慧敏 (2006) 认为应该从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产业结构、推进市场化的利率机制等方面来提高金融市场层面上的效率。在金融环境的构造上, 汪永奇、程施骏 (2002) 认为应加强社会信用管理, 建立严厉的失信惩戒机制, 健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金华 (2007) 也认为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金融体制改革能够在其约束和指导下健康有序的发展。
3.3金融机构层面
对于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 杨徳勇 (1997) 认为应尽快实现微观金融主体的市场化, 高西有 (2000) 则认为应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改革, 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上市;而金华 (2007) 则提出应改变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模式, 采取混合经营的方式, 以适应金融机构发展的需求。
3.4国有企业层面
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 胡慧敏 (2006) 认为首先应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同时逐渐减少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刚性依赖, 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最后应以市场为导向, 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 增强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四、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造成我国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在于我国金融运行中大量的政府干预。因此, 减少政府对于金融的直接干预, 并将我国金融引向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是提高我国金融效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汪永奇, 程希骏.金融效率与金融管理[J].价值工程, 2002, (4) :48-51.
[3]、刘长青.有效金融效率及我国金融改革实证评价[D].河海大学, 2004.
[4]、辛念军.经济增长中的金融效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高西有.中国金融体制的效率评价及改革[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 (6) :36-40.
[6]、赵崇生, 高新才.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一个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4 (6) :38-45.
[7]、杨德勇.金融效率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8]、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9]、沈军.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与我国金融效率实证考察[J].金融论坛, 2003, (8) :8-10.
[10]、胡慧敏.我国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 2006.
[11]、金华.金融创新是提高我国金融效率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 2007 (3) :59-60.
金融服务效率 篇8
一、企业集团面临的经营困境
面对钢材消费难以大幅增长, 钢铁产能扩张难以有效遏制, 钢铁产能和产量不解决到可控范围, 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 原燃料高成本现状难以改变, 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依然存在的不利局面, 集团公司经营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仍是集团成立以来经营最为困难的时期。
一是2012年以来由于经营持续亏损, 与前几年相比, 资产质量正在朝着加剧生产经营困难的方向变化。资产经营压力持续增加, 优质企业和非优质企业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淘汰出局的情况难免发生, 企业面临困境。
二是增支减利因素巨大。一是由于固定资产转资、财务费用增加、环保运行成本上升等, 各项增支减利因素不断增加, 二是钢材销售价格持续低迷, 企业效益越来越差, 实现减亏扭亏, 仍是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是国务院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及政府和社会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 需要我们增加环保投入, 并带来成本上升。作为国有大型钢铁企业, 在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环境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某集团成立以来, 累计用于环保的支出超过50亿元以上, 后续仍将按照国家的要求和规定继续加大环保节能投入, 集团经营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加。
四是随着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钢铁精品基地的全面建设, 该项目计划投资数额巨大, 虽然山东省政府对该项目给予一定的资本金支持, 但与既定的资金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整个集团将大幅度增加资金需求, 各方面工作任务加重, 势必对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二、财务公司助力企业集团降低融资成本的措施
某财务公司根据集团实际需求, 找准经营定位, 积极发挥金融功能, 通过加强资金集中、拓展融资顾问服务范围、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多渠道服务集团, 有效缓解了集团经营压力, 提高了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率。
1. 遵循集团效益最大化原则, 多举措推进集团资金集中工作
得益集团大力支持, 加大对全资、控股或控制成员单位的资金归集力度, 为集团资金集中效果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新设立客户服务部, 专职做好与成员单位的沟通交流工作。2013年全年, 累计走访客户50多次, 带回需求及问题200余个, 其中80%的需求及问题已经为成员单位解决。通过抓重点单位、关键账户, 定期对这些单位和账户进行跟踪分析和通报, 促进成员单位主动进行账户挂接。归集账户占比达到55.4%, 资金集中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定期存款、协定存款、贷款利率下浮等符合市场规律的一系列措施, 积极让利于成员单位, 增强财务公司吸引力, 更好的促进成员单位发展。
2. 拓展公司融资顾问服务范围, 协助集团完成各项融资业务, 确保资金链安全
一是协助集团做好资金平衡工作。每月根据集团拟到期的债务及重点项目开展情况, 结合各单位的资金需求, 按月编制集团资金滚动预算和当月的资金收支计划, 协助集团对当月及全年的融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二是协助集团加大一级市场融资力度, 2013年以来共协助集团注册160亿元一级市场融资额度, 平均发行利率5.5%, 节约财务成本9000余万元。三是协助集团做好融资工作, 对集团内成员单位银行授信进行统一管理和匹配, 并重点做好母公司融资工作。特别是在下半年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及时协调各金融机构, 有效确保了各类贷款的续作。同时针对集团重点项目, 积极与国开行、各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进行洽谈和商讨, 对项目资金运作提出建议和方案, 为重点项目融资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更多的渠道。
3. 创新金融服务手段, 助力集团发展
一是人民银行再贴现业务取得新突破, 将库存票据转给人民银行取得货币资金, 有利于增加公司头寸, 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将空出的票据规模可再办理流贷或贴现, 解决部分成员单位流动性不足问题, 提高财务公司服务能力, 从而形成用货币资金为成员单位办理银行承汇票贴现, 再将贴现的银行承汇票在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得到货币资金的良性循环。2013年累计向人民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质押回购式再贴现金额12760万元, 实现息差收益600余万元。二是积极利用财务公司融资功能, 通过齐鲁银行办理同业业务融入资金9.9亿元, 在集团最需要资金的时候提供了有利支持。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成员单位生产经营情况, 在做好公司资产风险防范的同时, 积极研究新的金融产品, 多方面、多渠道向成员单位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四是加大结算区域, 目前公司已搭建完成集团内部结算平台, 40家成员单位在公司开立内部结算账户;同时公司持续致力于外部资金结算占比的提升。2013年, 财务公司信息系统结算量63285笔, 结算额3880亿元, 公司支付结算功能逐步得到发挥和提升。
4. 加强保险服务, 多渠道服务集团
2013年, 某财务公司进一步加强在保险业务上服务集团的能力。开展成员单位的保险代理业务, 为成员单位共计投保资产48.0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24亿, 增幅达49.98%;代收代付保费399.11万元, 同口径降低226.18万元, 降幅为48.00%;实现代理费总收入78.11万元。代理确认的索赔总额近300万元 (报损金额) , 占支付保费总额的75.16%。
5. 加强同业业务运作, 提高资金存放收益水平
2013年以来, 公司不断细化同业资金存放工作, 累计实现同业存放利息收入6870万元, 相比成员单位直接存放在银行多获取利息收入5400余万元。特别是2013年6月份, 受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影响, 同业存放利率大幅上涨, 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13%, 财务公司抓住机会, 果断运作同业资金, 办理定期存放, 实现了较好的存放收益。
三、思考与启示
某财务公司的做法, 对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集团面临严峻的经营形势下如何发挥作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 立足集团实际需求, 积极拓展服务范围, 夯实财务公司经营基础
财务公司的经营宗旨是“依托集团、服务集团”, 企业集团是财务公司的立足之本。集团在各个时段、各个层面对财务公司有不同的需求和要求, 财务公司要在集团整体战略下, 深刻把握各层级的不同需求, 配合集团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业务。特别是在经营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情况下, 财务公司更应从集团角度出发, 协助集团及成员单位在最需要的环节给予支持和配合, 与集团谋求协同效应, 助力集团应对风险, 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切实发挥集团资金管家作用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财务公司的核心功能, 也是企业集团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内在需求,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资金管家, 要充分利用金融平台的作用, 充分发挥集中资金的作用, 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缓解集团及成员单位资金周转压力, 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3. 提高资金运作水平, 积极拓展盈利空间
提升服务器管理效率 篇9
提高远程关机效率
善于使用Windows服务器系统内置的shutdown命令, 可以远程关闭局域网中任意一台在线的终端, 从而大大提升网络终端关机效率。比方说, 如果想在下午2点钟准时远程关闭主机名为“computer”的终端时, 只要依次点击“开始→运行”, 在运行对话框输入“cmd”并回车, 在弹出的DOS命令提示符下, 输入字符串命令“at 14:00 shutdown-m\computer-s”即可, 其中“m”参数用来设置被关闭的计算机, “s”参数用来指定执行关闭系统操作。
但是, 在远程关机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远程系统中的一些应用程序无法关闭的现象, 我们可以使用“f”参数, 强制关闭远程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例如, 在系统运行对话框中, 执行字符串命令“at 14:00 shutdown-m\computer-s-f” (如图1) , 就能快速远程关闭主机名称为“computer”的终端系统了, 而不会由于某些程序无法关闭而造成关机失败。
提高补丁更新效率
Windows服务器系统更新完补丁程序后, 会自动弹出提示, 建议用户重新启动Windows系统, 新安装的补丁程序才会生效。实际上, Windows系统会不会重新启动, 跟被安装的漏洞补丁程序特性有一定的关联, 有些补丁程序要求重新启动系统才能生效, 这时用户是无法让计算机系统拒绝重新启动的, 但也有些补丁程序没有强制要求系统启动, 用户可以巧妙利用补丁程序命令的参数, 来避免计算机重新启动。
在更新补丁程序之前, 可以点击“开始→运行”, 在运行文本框中输入“cmd”命令并回车, 在DOS命令行下, 使用“cd”命令将当前路径指向目标漏洞补丁程序所在的文件夹, 再输入“xxx/?”字符串命令 (其中“xxx”为系统漏洞补丁程序的名称) , 从返回的结果中, 看看补丁程序有没有包含“z”参数, 如果包含有这种命令参数的话, 就意味着目标补丁程序在更新安装结束后, 可以不通过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达到生效目的。
返回DOS命令行提示符, 再执行“xxx-z”命令, 开始安装补丁程序。安装结束后, 对应补丁程序就不会强制要求计算机重新启动了。
提高共享访问效率
共享访问是局域网中一项频繁进行的操作, 不同场合下的共享访问, 需要使用不同的访问技巧。当用户访问Windows服务器中的共享资源时, 有时会看到共享访问速度明显不快,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就是同时访问共享资源的人数太多。
为了提高共享访问效率, 可以使用net share命令的“users”参数, 限制特定文件夹的同时访问人数, 确保服务器不会被过度消耗。例如, 要将本地服务器中的“abc”共享文件夹同时访问人数设置为“10”时, 只要依次点击“开始→运行”命令, 弹出系统运行对话框, 输入“cmd”命令并回车, 输入命令“net share abc/users:10”即可 (如图2) 。
此外, 如果开通文件夹的共享缓存功能, 也能有效提高共享访问效率, 因为当用户初次访问服务器系统中的共享资源时, 这些被访问过的共享内容就会被自动缓存起来, 日后用户继续访问相同的共享内容时, 系统就会直接从系统缓存中调用, 访问速度要快许多。例如, 在开通“abc”文件夹的共享缓存功能时, 可以使用net share命令的“cache”参数来帮忙, 只要在DOS命令行工作窗口中, 执行字符串命令“net share abc/cache:automatic”, 就能开启特定共享文件夹的自动缓存功能。
提高映射连接效率
合理使用网络映射连接功能, 能够轻松地将局域网服务器中的资源映射到本地计算机的一个磁盘分区中, 日后用户只需要像访问本地磁盘中的文件那样, 快速访问网络资源。
在缺省状态下, 创建好的网络映射连接会在下一次登录系统时自动断开, 用户需要重新设置才能继续使用网络映射。为了改善网络映射连接效率, 可以使用net use命令的“persistent”参数, 强制网络映射连接每次登录系统后始终有效。依次点击“开始→运行”, 输入“cmd”命令并回车, 在DOS命令行工作窗口, 输入“net use/persistent:yes”, 就能强制存储已经创建的网络映射连接了。命令执行成功后, 继续输入“net use”命令, 从返回的信息中, 可以发现“会记录新的网络连接”提示内容, 这就意味着每次登录计算机后, 都会自动重新恢复之前创建的网络连接, 包括映射网络连接。
倘若要取消某个网络映射连接时, 可以使用net use命令的“delete”参数来帮忙。例如, 要取消与X盘映射的网络连接时, 只要在DOS命令行中, 执行命令“net use X:/delete”即可。
提高IIS重启效率
IIS服务器在长时间运行后, 容易出现Web网站无法启动或IIS进程中断的故障, 这些故障能通过重启计算机来解决。对于IIS 5.0以上版本的服务器系统, 还可以通过快速重启IIS服务的方法, 来提高Web站点的运行状态。
在本地重启IIS服务, 只要进入IIS控制台窗口, 选中主机名称, 选择“操作→重新启动IIS”选项即可。
要想快速远程重启服务器的IIS服务, 可以使用iisreset命令的“restart”参数来进行, 只是该命令要想正常使用, 一定要先在Windows服务器中安装好IIS组件。例如, 要远程快速重启IP地址为“10.176.34.16”服务器中的IIS服务时, 可以先打开DOS命令行窗口, 在该窗口的命令提示符下输入“iisreset10.176.34.16/restart”命令, 这样, 服务器就会先停止然后快速重启所有Internet服务。
如果想在重启远程IIS服务中遇到意外时, 强制重新启动远程计算机, 可以使用iisreset命令的“rebootonerror”参数来进行。只要在DOS命令行窗口中, 执行字符串命令“iisreset 10.176.34.16/rebootonerror/start”即可, 这有利于提高IIS重启效率。
提高远程登录效率
在规模较大的网络环境中, 网络运维人员经常会使用telnet命令进行远程配置或管理。可是, 使用telnet经常会遇到登录连接效率不高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同时连接服务器的人数太多, 严重消耗了服务器的资源。
为了提高远程登录效率, 我们可以使用tlntadmin命令的“maxconn”参数, 限制远程服务器的最大telnet连接数量。例如, 要将IP地址为“10.176.0.6”服务器的最大telnet连接数量, 设置为“3”时, 只要依次点击“开始→运行”命令, 输入“cmd”, 执行命令“tlntadmin1 0.1 7 6.0.6 c o n f i g maxconn=3”即可。当上述命令被执行后, 可以继续输入“tlntadmin 10.176.0.6config”命令, 从返回的结果中, 就能看到最多连接次数的数值被设置为了“3”。
提高特权操作效率
为了让服务器高效、安全运行, 很多网管员不会轻易使用系统管理员账号。不过, 服务器系统中的不少程序可能要在特权账号状态下才能正常工作。但长时间在特权状态下工作, 容易给服务器带来安全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Windows Server 2008系统自带Run As命令的“user”参数, 来实现在普通权限登录状态下进行特权操作的目的。
首先以普通用户账号登录服务器, 依次点击“开始→运行”命令, 输入“cmd”命令并回车, 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命令“runas/user:<xxxyyy>cmd”, 这里的“xxx”代表Windows服务器系统所在特定域名称, 如果本地服务器没有位于局域网域环境时, “xxx”就表示Windows服务器系统使用的主机名称, 而“yyy”表示维护系统时需要用到的特权账号名称。
一旦Windows系统成功执行上述命令, 系统将弹出一个输入特权账号密码的对话框, 输入密码后再进行确认。在之后弹出的对话窗口中, 管理员就能对Windows服务器系统进行特权管理操作了, 而不需要先注销系统再使用特权账号重新登录。当特权管理操作结束后, 管理员一定要记得及时关闭特权操作对话框。
提高会话管理效率
在维护局域网服务器时, 经常会遭遇服务器反应突然变得迟钝的现象。碰到这类问题时, 网管员经常会检查与本地系统建立的会话连接信息。尽管一些外力工具能够观察到网络会话信息, 但在一定场合下, Windows系统自带的“net session”命令, 也能提高会话管理效率。
比方说, 要观察其他系统与本地服务器的会话信息时, 单击“开始→运行”, 执行“cmd”命令, 在DOS命令行窗口输入“net session”命令, 从返回结果中就能直观看到局域网中有哪些计算机与本地系统之间创建了会话连接。一旦看到来历不明计算机, 不妨通过上述命令的“/delete”参数, 强行断开相关会话连接。
例如, 当发现一台名称为“server1”的可疑计算机在与本地系统会话时, 使用“net session//server1/delete”命令, 强制断开“server1”计算机与本地系统的会话连接, 并关闭本地系统中所有为该会话打开的文件。
注意, 如果上述命令忽略了计算机名称, 直接使用“net session/delete”命令时, 那本地系统中的所有会话都会被关闭。
当然, 在通过“net session”命令关闭某个会话连接前, 建议大家要相当小心, 因为这项操作可能会造成数据发生丢失。
金融服务效率 篇10
1.1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受大萧条影响, 金融监管思想得以面世和发展。随着规制经济学的日益成熟, 人们在经济分析时开始融入了规制过程的理念, 如此一来, 实现了经济法则、经济运行的融合, 为接下来金融监管体系的出现和完善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该理论发展之初, 公共利益监管理论等针对其必要性展开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实施金融监管, 不仅有助于维护金融部门的安全, 而且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终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1]。
1.2金融监管的效率
对金融监管成本说进行分析可知, 受监管成本的制约, 金融监管需要面对效率这一问题。在金融监管过程中, 涉及各种费用的支出, 所以过度监管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监管效率的大幅下降, 换而言之, 金融监管具有理论上的边界, 对该边界进行设定时, 应遵循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二者相等的原则, 即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二、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金融机构组织、金融业务及产品、金融体系结构日趋复杂;二、金融监管理念的相关变化;三、在制定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过程中, 各国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上述因素赋予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2]。
2.1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融监管复杂性与金融监管效率的分析框架
图2是基于金融监管效率角度而得到的一个分析框架[3], 用于分析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否科学。该分析框架的核心思想在于, 如果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能够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 则表明金融监管复杂化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如果金融监管复杂化所消耗的成本大于复杂化所创造的金融效率, 则需要对金融监管予以一定的简化。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金融创新也将面临更大的难度;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复杂化, 不仅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而且给金融安全埋下了隐患。
2.2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金融监管成本指的是, 监管工作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支出;金融监管收益指的是, 避免不实施金融监管所产生的那部分损失。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 其本质在于通过有限的监管资源来达成监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若监管效率用F (X) 来表示, 而金融监管成本及收益分别用C (X) 、R (X) 来表示时, 那么三者满足如下关系:F (X) =R (X) -C (X) 。R (X) 和金融监管复杂性成正比关系, 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转为放缓趋势。当R, (x*) =C, (x*) 时, F (x*) 取最大值, 换而言之, x* 时金融监管复杂性达到了最优状态。以x* 为界, 左侧取值时, 金融监管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适当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右侧取值时, 金融边际收益小于金融监管边际成本, 该种情况下, 提升金融监管复杂性是得不偿失的, 将会造成金融监管效率的持续下降, 应简化金融监管, 以促进金融监管效率的提升[4]。
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最优化分析
2.3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金融监管而言, 其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最佳平衡 (即金融监管效率) 取决于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值得一提的是, 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固定的, 尤其是变化速度这一点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加剧将会促使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即前者对后者的诸多影响因素中, 绝大多数属于确定性的;但是金融监管复杂性对金融监管收益的影响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后者高低通常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时, 金融监管的复杂性才能真正为金融监管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一、金融监管复杂性能够带来良性影响, 如能够带来多层次的或者一定深度的金融创新, 不仅如此, 该创新本身所具有的金融风险远远小于其多样性所营造的金融安全;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且数量众多的模型能够对未来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处理;三、针对金融监管这一领域所制定的各项激励相容机制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总之, 当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边际成本时, 才有必要对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做进一步的提升, 反之亦然[5]。
三、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
金融监管应趋向于复杂, 还是趋向于简单?面对一系列金融风险, 应选用何种监管模式, 简单底线式更佳, 还是高度敏感式更好?对于上述问题, 金融监管准则的复杂性一时也难以给出十分明确而具体的答案, 其焦点问题集中在一点, 即采用何种办法或者措施, 借助相对有限的监管资源在成本最小化的模式下去更好地达成一系列金融监管目标。由上文有关成本效率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 在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监管成本的增加, 然而金融监管收益增加与否却不一定, 这是诸多外生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因此, 若想实现对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要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合理化降低,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供一系列有益条件以促进金融监管收益的增加。
首先, 在制定金融监管路径的过程中, 应将自下而上的监管作为基础, 与此同时, 予以自上而下监管的补充或辅助。金融复杂性、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安全三者之间所具有的相关性并不算十分明确, 所以, 利用对监管路径的有效限制进而削弱或者避免金融复杂性、金融监管复杂性之间所产生的内外互动影响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所谓自上而下的监管指的是, 针对金融结构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 为大小金融机构划分目的明确且界限清晰的业务范围, 最终保证监管工作更具主动性, 更具系统性;所谓自下而上的监管指的是, 在面对金融体系的一系列创新或者变化时, 应对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监督并规避, 从有别于金融结构或者体系的其他角度对其展开相应的规制[6]。
其次, 在制定金融监管措施的过程中, 不仅要基于定量模型的相关分析, 而且要辅以相应的定性分析。如果对数量模型表现出了过度的依赖性, 那么随着金融风险多样化的加剧, 相应的度量模型将会更加复杂。需要指出的是, 在实际应用环节, 复杂程度过高的数量模型已经饱受质疑, 但是过于简单模型无法实现对真正情况的高效拟合, 有鉴于此, 对一系列金融风险展开定性化的监管以及判断也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定性分析结果予以适度引用, 可以有效弥补由于高度复杂的数量模型分析所产生的有关模型风险, 另外, 也避免借助定量模型来选用参数的发生, 如此一来, 在某种程度上大幅简化了金融监管的实施。
最后, 对融入了激励相容这一理念的金融监管予以再次的、重新的审视。由微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短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而微观监管则强调保证单家机构的安全性以及稳健性, 二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差异;由宏观视角可知, 银行致力于自身利益的追求, 而金融监管则强调整体安全, 实现二者的激励相容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此一来, 是否需要赋予银行更大的权力, 如自由裁量权, 又如参数选择权, 是否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检验内部模型所能达到的准确性, 促进金融监管复杂性的进一步增加, 便需要监管当局及相关政府机构予以重新审视。在监管资源并非绝对足够的条件下, 对全部银行均赋予内部模型的选择权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将会让监管工作承受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建议采用类似杠杆率的简单监管模式, 同时, 针对那些重点银行制定并采取更为严格且复杂的监管原则, 还有监管标准, 为其配置较大份额的监管资源。
四、结束语
金融监管复杂程度合理与否, 其关键在于成本收益能否达到最佳平衡。为实现这种平衡, 应基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 对相关路径、方法以及理念等予以进一步的改善, 从而完成对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 尽可能地增加金融监管复杂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收益。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金融监管的效率, 然后重点探讨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最后探讨了降低金融监管复杂性所带来的监管效率。通过一系列分析得出结论, 监管局应致力于金融监管复杂性的降低, 为金融监管带来更高的收益。
关键词:金融监管效率,复杂性,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丁玲华, 王仁祥.基于金融效率角度的金融监管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 (04) .
[3]李海海.效率与安全:金融制度的选择困境——来自美国的经验与教训[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05) .
[4]张铁伟.效率与安全: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发展[J].现代商业.2011 (20) .
[5]安辉, 钟红云.基于金融市场效率的美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J].预测.2011 (06) .
金融服务效率 篇11
2009年3月2日正式启用的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以“依法审批、便捷服务”为载体,围绕服务理念、审批流程、体制机制和评价监督等四方面践,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创新理念 依法审批便捷服务
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在对全国30多个城市的审批工作情况和本市120余家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先后三次组织法学、行政学、管理学等方面专家研讨,创新性地提出了“依法审批、便捷服务”的工作理念,即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实施审批服务的“客户导向”,突出解决公众最关注的审批成本问题,不断提高审批服务的方便快捷程度,为公众节约每一分钟、每一分钱。审批理念的创新,为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转变方式 审批过程网络化
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在集中场地、人员、事项基础上,依托青岛市电子政务共享平台,建设了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将以往审批过程中独立办理的各个环节(如基本建设项目的环评、勘察、审图,企业设立登记的核准、办证、刻章等)进行梳理,科学编排,并纳入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进行再设计,实现了全过程网上办理和电子监察。“大厅+网络”模式的推出,使全部审批服务实现了“体内循环、闭合运行、流程互通、全程监控”,大大提高了办理效率,同时也从技术上保证了审批过程依法、规范、透明、受监督运行。
目前,青岛市及所属12个区市的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已采用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形成了两级联动的审批服务机制。
改革体制 联合办理助提速
针对传统行政审批体制存在的审批上多头管理和“批管合一”等问题,青岛市着力通过创新审批体制机制加以解决。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实行联合办理,是青岛市通过实践摸索建立起来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模式。以往申请人往往需要跑多个部门,重复提报相同的要件,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办理周期长。针对这一情况,青岛市创新性地推出“联办机制”,即将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由行政审批事务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各审批主体实行联办。各部门需申请人提报的相同材料,实行“一门受理、相互抄告”制度,申请人“一次性”递交材料,“一次性”领取全部证照(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证、公安刻章)。平均办理时间不到4天,企业仅需往返2次即可完成,审批效率提高近80%,企业跑政府次数、递交申请材料数量压缩了近三分之二。通过“联合办理”,投资8亿元的青岛港口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设立登记仅用了2小时零2分,创造了企业设立登记新纪录。
设立监督 保障审批依法高效
为实施有效监督,实现“审批依法、便捷高效”的目标,青岛市通过电子监察、视频监控、服务对象评价、义务监督员监督、民意调查等手段,建立起了多方共同参与的审批监督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全覆盖的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审批大厅实现了全部流程的电子监察,监察部门的电子监察系统能够对30多种违规或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和预警纠错。青岛市还在所有服务窗口设置了视频探头,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全部纳入全过程监控。此外,每项审批事项办理结束后,系统自动通过电子服务评价器和手机短信请服务对象进行评价,真正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评价。
金融服务效率 篇12
为了提升供电企业95598服务窗口的服务效率, 95598服务中心应从社会、从客户对供电服务的需求出发, 更新思想观念, 认真实践国家电网公司“八项承诺”内容, 扎实开展“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活动, 规范服务窗口理念, 提升员工素质, 打造一流的服务团队, 千方百计向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主要从健全工作制度、规范电话接入、规范受理业务标准等方面进行阐述, 以提升服务效率。
1 健全工作制度
1.1 首问负责制
第一个接到电话的人为首问责任人, 首问责任人无论业务是否对口, 都应认真倾听, 热心引导, 快速衔接, 使用文明用语, 认真答复或记录, 流程要做到闭环。首问责任人要做好客户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用电需求等内容的记录, 并在1个工作日内转交相关部门办理, 办理结果由首问责任人在业务办结2个工作日内按照标准答复客户。首问责任人交班时应将未处理完毕的业务连同责任一并转交接班人。当客户的要求与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相悖或超出本企业规定的服务范围时, 首问责任人应向客户耐心说明, 争取客户的理解。
1.2 五常管理制度
在95598供电服务中心推行“五常管理”工作, 以人员、物品、环境、现场、后台五个方面为突破口, 建立一种常态的管理机制。即人员管理常自律、物品管理常整理、环境管理常改善、现场管理常标准、后台管理常优化。
2 规范电话接入、结束服务标准
对电话接入的标准进行规范, 规范不同时节的问候语, 以及当系统出现故障、接听后遇客户不说话时 (无声电话) 的应答、接听后遇客户声音无法听清时的应答等特殊情况时应如何应对。要求95598接线员通话时要做到语言亲切、语气诚恳、语音清晰、语速适中、语调平和, 禁止使用反问、质问口气。并使用标准普通话, 若客户需要可使用方言。禁止使用服务忌语, 尽量少用生僻的电力专业术语。当接听客户电话时要认真倾听, 不随意打断客户。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说“是”、“对”等, 以示在专心聆听。客户表述不清时, 应适当引导或提示客户。忌烦躁、不懂装懂、推诿、搪塞客户, 不得出言不逊, 不得与客户发生争吵。
对结束电话服务标准进行规范, 必须等客户先挂断电话再挂电话, 不可强行挂断。对客户的建议致谢, 例如:“非常感谢您的宝贵建议, 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对客户的投诉致谢。例如:“非常感谢您的宝贵建议, 我们会尽快向有关部门反映, 并在×天内给您明确的答复”等。
3 规范业务受理标准
3.1 故障报修服务标准
接到客户报修电话时, 要根据情况进行受理:
1) 受理客户的故障报修业务时, 应详细询问故障情况, 向客户问清停电范围, 停电时间、地址、姓名、联系方式。如判断是客户内部故障, 且客户可以自行排除故障, 应电话引导和协助客户排除故障, 如“先生/女士, 您那里只有您一家停电了, 还是单元楼, 整个小区都停电了?……”如客户只有一家, 一个单元楼或由一个总开关控制的用户停电, 应先询问“您可以查看下开关是否跳闸、保险是否烧断……”。
2) 如无法判断故障原因或判断确属于供电企业维修范围内的故障, 要详细填写电子工单, 立即派发客户所在地的抢修部门, 安排事故抢修人员赴现场进行抢修, 报修工单内容应完整、准确。
3) 事故抢修完毕, 抢修人员电话回复坐席员, 95598供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反馈电子工单的抢修内容回访客户, 并对服务质量进行意见征求。例如“××先生/女士, 您好!我是××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 我们的抢修任务已经完成, 您那里有电了吗?您对我们的抢修服务满意吗?……欢迎您拨打95598供电服务热线。”回访完成后坐席员应检查工单的完整性并将工单归档。
4) 当客户重复报修时:要向客户说明目前故障的处理情况, 只作咨询工单处理。例如:“抢修人员已经出发去处理这个问题, 请您稍等。”“这个故障正在处理中, 预计还要××时间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请耐心等候。给您造成不便, 敬请谅解!”
5) 当客户报修为客户内部故障时:根据客户描述, 若判断是客户内部故障, 应电话引导和协助客户排查故障。根据需要向客户说明有偿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例如:“您的故障不属于供电局维修范围, 您可以联系有资质的维修队伍为您修理。”
6) 如果客户要求供电局提供有偿服务时, 可告知:“我们可以帮您联系有资质的维修队伍。他们是根据现场情况, 依据物价部门的规定进行有偿服务。您也可以拨打××电话直接与他们联系。”
3.2 投诉、举报服务标准
受理客户的投诉、举报时, 应向客户致谢, 详细记录客户的信息和具体情况。投诉和举报的记录内容应完整、准确、并立即转递到相关部门处理。详细询问客户并记录投诉、举报内容:首先安抚客户的情绪, 耐心聆听客户的投诉或举报。例如:“您先别急, 我们会尽力为您解决”。“很抱歉给您添麻烦了, 请您把具体的情况描述一下, 好吗?”对于正在处理中的投诉、举报的应答。“您反映的问题正在处理当中, 我们会尽快给您答复, 请多谅解。”等。
3.3 建议、意见服务标准
根据专业知识和相关规定、政策, 对客户的建议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相应的答复;对客户意见和建议进行记录, 生成电子工作单, 传递到相关部门;当客户所提建议具有可行性时的回答。“非常感谢您的宝贵意见, 我们会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当客户的建议与现行规定、政策相悖时要详细向客户解释并记录。例如:“先生/女士, 您好, 感谢您的建议。目前, 关于××的规定是这样的……, 请您理解和支持。”若客户仍然坚持意见时的应答:“我们会把您的宝贵建议反映到相关部门。”
3.4 回访服务标准
所受理的各类业务应实行闭环管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客户回访工作。回访客户时, 应做到用语标准, 态度诚恳, 征求客户对服务质量和处理结果的满意程度, 详细记录客户的意见。并使用礼貌用语, 例如:“您好!我是××供电局95598供电服务热线。打扰您了, 请问您是××先生/女士吗?”“因××原因我们暂时无法采纳您的建议,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在××月××日投诉、举报了关于××的问题, 我们是……处理的, 您觉得满意吗?”等等
3.5 特殊情况服务标准
从电脑系统故障、停电时、遇到难缠、骚扰客户时、遇到客户拨错电话时、遇到客户善意邀请时等问题时, 要根据问题的不同进行解决, 不得拒绝客户的要求, 不得使用不规范术语拒绝用户。客户的要求与政策法规或本企业制度相悖时, 坐席人员应答“真是抱歉, 根据现有的××规定, 我们还无法提供您所期望的服务, 请您谅解……”, 要向客户耐心解释, 争取客户理解, 不能与客户发生争执。当客户过于激动时, 可转由当值主管接待并做好进一步解释工作。
结语
只有真正做到用心去服务, 用语言去规范流程, 95598服务窗口的工作才能真正提升。把“微笑始终留给客户”, 以更高的服务标准来规范95598服务窗口的行为, 才能使“电力优质服务年”的活动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延伸, 来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
摘要:为了提升供电企业95598服务窗口的服务效率, 千方百计向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本文主要从健全工作制度、规范电话接入、规范受理业务标准等方面进行阐述, 以提升服务效率。
【金融服务效率】推荐阅读:
金融效率07-08
金融效率指标06-23
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问题研究论文05-10
医院服务效率总结报告09-06
金融支持服务08-10
金融后台服务08-19
金融理财服务10-27
服务金融文化11-02
金融司法服务11-08
金融服务优化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