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2024-10-03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共12篇)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篇1

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任务之一,须深入研究,掌握其规律,以便更加有效地加以实施。本文拟从基本结构、组织实施和持续改进三个方面,对铁路基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一些探讨。

基本结构

安全文化的架构模式很多。如何科学地找出确定基本架构的依据,并选择铁路基层企业安全文化的组织结构,细化铁路基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构成,必须坚持历史发展规律与理论逻辑相统一,认真对待,以克服文化建设的盲目性。

铁路基层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框架要充分考虑到国家标准、国家和行业规划、企业安全风险管理需要、铁路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铁路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实际、铁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

结合当前实际,笔者认为铁路基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风险管理要互相融入;二是要紧密结合安全生产的实际;三是要注重继承与创新;四是要注重操作性和实际效果;五是要重视个性,注重发挥站段、车间、班组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开展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创建活动。

基于以上的考虑,笔者建议铁路基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模式应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安全精神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安全目标、安全承诺等。其中,安全价值观是指企业和职工衡量安全生产的价值标准。安全愿景是指企业安全生产的远期设想。安全使命是指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所担当的长远的社会责任。安全目标是指企业在各个阶段的安全生产所要实现的预期值。安全承诺是基于企业和职工信用向公众做出的“安全义务合同”。

第二层是安全行为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标准、安全职责、安全规程。其中,安全法规是指与企业业务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安全标准是指安全生产的合格参数。安全职责是指企业和职工所应承担的职位责任和义务。安全规程是指企业标准化作业的有关制度。

第三层是安全制度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文件;二是技术和标准文件体系;三是综合管理文件体系;四是绩效管理文件体系;五是相关文件体系,如安全宣传、安全教育等,同时包括外来文件。

第四层是安全物质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标识、文化标识、企业标识、安全标志性器物等。

组织实施

铁路基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自身的规律,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实现途径来。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流程来进行:

1. 诊断。

即要对铁路基层企业安全文化的理念、制度、行为和可视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铁路基层单位可对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标准》,制作问卷和量表,开展普查和抽样调查,并应用专业的诊断工具,进行分析,撰写评估报告。

2. 规划。

即要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标准》为指导,明确铁路安全文化的构架结构、推进措施、组织机构和经费保证。铁路企业主要领导要亲自推动。规划要纳入企业战略管理,要分解各部门和各级组织的职责分工及任务。规划具体条款要纳入企业管理标准,涉及安全标准的内容要纳入企业技术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 理念建设。

即要集中提炼铁路基层企业安全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求各基层单位和各专业系统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标,并开展安全承诺。理念建设要尊重一线职工的意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做法。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既要使理念的提炼和实践有群众基础,也要适应时代和现实生产的要求。条件成熟后,逐步推行企业安全理念识别系统(MIS)建设。

4. 行为规范建设。

即要根据安全法规、安全标准、安全职责、安全规程,对岗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制定安全作业指导书。铁路基层企业要组织全员查找安全风险源,进行评估,并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要重点抓好作业规范和程序建设,按照综合性规范和程序,以及安全专业性规范和程序进行分类,分别制定和推广职工作业标准化和安全管理行为规范化的具体指导书。条件成熟后,逐步推行安全行为识别系统建设。

5. 制度建设。

铁路基层企业要组织专业力量对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和标准、综合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外来文件等相关文件体系进行梳理,及时废除过期文件,及时制订新的文件,及时将技术标准文件转化为作业标准。同时,要加强安全制度的学习和培训,建立制度落实的检查考核机制,形成“落实制度光荣、不落实制度可耻”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氛围。

6. 可视化建设。

铁路基层企业要大力推进安全可视化管理和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管理、看板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整理铁路基层单位的安全标识、企业文化标识、企业标识。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设安全视觉识别系统。

7. 考核激励。

铁路基层企业要参照国家安监总局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标准的13类54项指标,细化铁路基层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考核制度,分年度进行考核,纳入班子成员和管理层、操作层人员的绩效考核,直接与收入和岗位任职挂钩。

8. 持续改进。

主要包括再诊断等环节,形成新的循环。

持续改进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要求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安全学习模式,实现动态发展的安全学习过程,保证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铁路基层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分年度制订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方案,形成职工和企业的安全自主学习和改进机制。

引入学习型组织建设方法

安全学习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过程。铁路企业要适应新的技术和装备条件,适应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必须更加深入地进行改革创新,应该有一套新的模式,来推进新型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同时,要积极建设铁路基层企业的自我学习机制,创新性地应用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五项要素理论,努力寻求安全文化建设在实质上的发展和提升。

信息化

铁路基层企业应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展示企业安全文化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安全制度和标准数据库供职工随时查询,形成铁路质量安全管理平台、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平台、安全文化绩效考核平台。

科技兴安

铁路基层企业应将科技和装备作为铁路安全工作的重点。着力研究和建设安全科技文化和安全装备文化。形成用科技和装备保安全的科学理念,养成安全科技攻关和安全装备科学管理的良好行为,制订完善安全科技攻关和安全装备科学管理的制度体系,努力推出标志性的成果。

专业化

铁路基层企业应建立自身的安全文化专家队伍,深入研究铁路基层企业安全文化诊断、评估、构架设计、实施、考评等环节的专业化理论和工具。特别要以典型事故为重点,从事故调查开始,就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归因分析,倒推出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并制订措施,加以整改、提升。

引入社会评价和外部认证

铁路基层企业应引入第三方,定期组织社会各方面代表、专家,对铁路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巡视、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条件的单位,特别是对外经营单位,可以引入外部认证,进行专业化的验收,取得专业的资质。

社会和消费者协同改进

铁路基层企业要建立由社会人员(有关的关联人员,如重要装备供应商等)和消费者(主要是旅客、货主)组成的安全咨询团队,定期或在重大故障发生后,组织巡视检查活动,从外部获得意见和动力。加大承包商和供应商在企业安全绩效改进方面的作为。如实行让承包商和供应商参与工作准备、风险分析和经验反馈活动等。

职工参与改进

铁路基层企业要扩大职工参与安全事务管理的力度。成立职工安全改进小组,定期召开有职工代表参加的安全会议,开展岗位风险预见性分析和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的自查自评活动。

企业文化整体再造

铁路基层企业要从整体出发,谋划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形成安全文化与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必要时,可进行流程的分析和再造,力求用企业文化的整体功能推动安全文化的深入发展。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

铁路基层企业要将政治工作的优势发挥好,把各铁路局企业文化处的职能落实好,用政治优势、党团组织的优势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要纳入各级党团工会组织的日常工作和绩效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与安全风险管理一体化推进

铁路基层企业要把风险评价、风险控制贯穿到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强化职工安全风险理念,形成提前防范、全面防范、科学防范的意识,制订和落实安全风险管理的体系文件,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和绩效考核机制。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篇2

【论文摘要】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铁路运输生产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旅客和货物安全、快捷地运送到目的地,而铁路运输生产的作用、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铁路运输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干部职工的安全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因此,为确保铁路安全正点、方便快捷、高速高效,就得全面抓好职工的安全教育,职工的安全教育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安全存在于社会各行各业、各个环节之中。对我们身处生产一线的职工来说,安全不仅属于企业也属于社会、属于家庭、属于自己。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铁路运输安全不仅影响着企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1.安全教育就是保证职工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职工的安全教育是保证运输生产安全的关键,只有职工在安全意识上从一种本能的反应上升到在主观上去认识运输生产的客观规律、去阻止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观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抓好运输生产安全,因此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想做好安全教育就得从职工思想入手,在对安全的认识上,有两种看法:一种人认为事故发生是必然现象,只要火车一动,就必然有事故发生,事故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看法是把安全与生产对立起来,看不到安全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认为安全生产的规律是不可认识、不能把握的;另一种人的看法是认为发生事故是偶然现象,事故是可以认识的,在正常情况下,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从哲学的因果关系来看,事物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是指在同样条件下,某种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这样发生,也可能那样发生的趋势,必然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现象必然发生,且合乎规律、不可避免的趋势。凭经验和直觉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很不够的。而能事先预测到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防止和消除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这就需要职工从思想认识来做保证。只有对职工做好安全教育,提高职工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和认识程度,才能真正确保安全。安全管理包括对人和物的管理,对事物的管理,如生产过程的管理,探索事故发生的规律和预防措施;对人的管理,即对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的了解和掌握。在处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时,要始终把解决安全问题放在首位,经常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不要出了事故才讲安全,不出事故就忘记安全。

2.安全教育是保护职工生存权的重要措施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就是按照铁路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通过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改善劳动条件,最有效地调动劳动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安全生产,达到杜绝事故和减少事故,减少和减轻对职工的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抓好安全教育是保护职工生存权的重要措施。[!--empirenews.page--] 3.做好职工的安全教育是保证铁路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职工有安全教育,可以说从有铁路开始就有它的存在,有安全就有效益。实践证明再好再新的设备,只要使用者不认真照样会发生事故。相反,设备虽然落后一点,只要狠抓管理,加强维护工作,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就有可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再有一点就是职工的安全意识、职业责任、劳动纪律、技术作业标准、群体安全和生产过程中的自控、互控、他控都要靠人的控制能力去体现或完成。搞好安全管理的目的,就要充分体现“安全运输”是最现实的生产力,是最有效的挖潜扩能,因此,安全教育是保证安全运输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2]下一页 4.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的可控能力是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人的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安全意识只是一种安全愿望,职工要实现这种愿望,必须通过以自身的安全素质和技能为支撑的行为去实现。故此,应通过各种途径与渠道,大力开展职工安全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职工在劳动作业过程中对安全的可控能力。在加大安全技术装备投入的同时,还应着力培育职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素养,使职工能尽快熟悉掌握、正确使用新技术新装备。当前铁路运输生产任务繁重,部分管理人员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有些在潜意识中存在凭经验、凭感觉的侥幸心理。这种状况对职工安全意识的侵蚀作用,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5.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班组管理

铁路安全运输稳定与否,更与班组安全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最基层的管理单元,是企业进行思想、技术、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组在铁路企业生产结构中虽然是最小的生产和管理的一层机构,但它是铁路安全运输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都体现在班组安全管理之中,班组的管理水平和职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铁路的安全,反映铁路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着整个运输工作的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1 班组的安全教育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保证

人力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它是一种力量或能量。安全生产的实践证明:在安全生产中,最重要、最持久的决定因素是人,是人的安全素质。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导作用,任何先进的、现代化的设备条件,都不能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作用。造成事故的因素有:指挥决策的失职与失误,管理上的疏漏与渎职,生产作业

过程中的违章与失误等,而人的安全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安全素质包括人的安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生理因素、心理素质、群体素质,这几个素质都达标或处于最佳状态,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发挥正常,使安全生产处于有序可控状态。而安全运输是铁路企业各项工作的中心,是铁路的生命线。铁路企业生产效率要想提高,设备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物资消耗达到最低水平,安全运输能够得到有力的保证,生产任务能够及时完成,都必须依靠每一个职工的努力,通过班组的活动来实现。班组的安全教育工作扎实了,铁路企业的安全运输就有了保证。[!--empirenews.page--] 5.2 班组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化表现在班组负责人抓好班组管理,而班组教育的核心在于抓好班组安全管理,班组的其他方面管理都是为安全管理服务的,因此,抓好班组安全管理是保证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工班长在做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劳动纪律、作业纪律、作业标准、规章制度都要靠人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在进行一项工作中或作业过程中的自控、互控、他控、联控要靠人去完成,通过自身遵守和互相监督,实现规定目标和标准,这就要依靠控制手段。班组来自一线远离站、段所在地,独立承担繁重的生产任务。为保证安全运输生产,班组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决不能有半点闪失和发生失控现象,否则班组缺乏战斗力,安全基础就不稳定。因此,必须把班组的安全管理作为铁路企业管理中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来抓。只有班组安全教育工作实实在在搞好了,铁路企业安全生产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对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铁路;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一、领会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

(一)安全文化建设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丰富和延伸。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对科学技术和安全管理手段的发展和补充,是刚性管理和柔性约束的有机结合,安全文化观念的引入,是对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不仅能够进一步整合原有的安全文化资源,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提升安全管理理念,全面推进安全工作的稳步发展。

(二)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职工安全理念,确保安全生产良性循性的必然要求。安全是铁路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和局直管站段稳步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确保运输安全生产,归根到底是职工能否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能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感的问题。安全文化坚持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人本主义思想,以确立安全价值观为最终落脚点,强调通过系统的教育和管理,使职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实现“要我安全”和“我要安全”的思想观念上的彻底转变。

(三)安全文化建设是加强安全基础建设的动力源泉。安全文化是将文化管理导入段安全管理的有效载体,它以确立安全价值观为核心,以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为目标,以保护企业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宗旨,体现了以安全为永恒主题的精神,将安全文化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导入铁路安全管理,不仅能够夯实安全基础,提升安全管理和保障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安全稳定、队伍稳定。

二、正确把握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关系

(一)正确处理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安全文化是各项工作包括安全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注重用文化的力量影响职工行为,是一种软约束;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注重通过强制性手段限制职工行为,属于刚性约束。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贯穿“刚柔并济”的原則,坚持安全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的尺度,在安全管理中则要充分体现安全文化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方向。

(二)正确处理具体活动与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的关系。安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从安全理念、行为养成、管理制度、设施设备等诸多方面加以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因此,要防止把具体活动当作安全文化的全部内容,只注重活动,不注重形成个性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的做法。要用活动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用安全体系保证各项活动正常有效进行。以确保安全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三)正确处理环境改造与素质提高的关系。环境改造必须与职工教育、培育素质相结合,规范管理必须与强基达标相结合,减形式主义的负担必须与加安全生产的压力相结合,坚持安全在行为、在习惯、在养成的理念,从最基本、最细微的小事抓起,不断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明确标准,规范行为,培育良好生活、工作习惯,最终让标准成为习惯。

三、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文化素质。领导者是铁路企业安全文化最有力的推进者,通过他们充满激情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给员工以极大的信心。领导自己的行为就是员工最好的榜样,对铁路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断进行培育,就能最有效地加快安全文化建设速度,以积极行为在领导的实践中,在铁路企业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第二,紧紧围绕铁路企业实际,推进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铁路企业安全文化推进过程中,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站段要注重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在“拿来”的同时,先消化吸收,然后结合部门和站段的生产特点推行。可以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启动后完善、先见效后提高”的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抓好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第三,不断创新铁路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手段和方式。在坚持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同时,要根据铁路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情况,根据员工的思想状况,及时地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

第四,安全文化对全体员工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导向、约束和凝聚作用,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每一名员工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努力使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企业的安全价值观。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良好的安全氛围熏陶人,对员工潜移默化,最终形成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奋勇拼搏、开拓前进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可靠感、依靠感和归属感。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

关于铁路企业班组管理建设的探讨 篇4

关键词:铁路企业,班组管理,企业文化

铁路企业的生产班组与其他企业一样, 是日常生产经营的基础环节, 它就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组成一样, 班组是企业整体运行环节的基本点, 在生产过程中, 只有发挥班组具有的最大功能, 才能发挥班组的最大生产力, 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实现铁路企业的综合发展效益。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 要明确班组管理建设的意义, 用科学创新的理念, 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提高, 班组的管理水平提高了, 才能实现铁路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一、企业发展与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铁路企业要发展, 必须要认识到班组管理建设的重要性, 尽管班组管理建设是比较复杂的工作, 但班组是铁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环节, 是企业发展的功能细胞, 在企业中, 不同的班组管理建设的环节是不同的, 它不仅包括铁路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环节, 还包括铁路企业的管理环节。因此, 铁路企业要实现综合发展, 提高为乘客的服务功能, 就必需提高对班组管理建设的重视, 利用科学的管理理念, 确保其班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使铁路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正常运行。显然, 做好铁路企业的班组管理建设工作, 不仅够提高铁路企业的管理效率, 而且还能促进铁路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能力的提升。显而易见, 铁路企业的发展与班组管理建设,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企业发展对班组管理的具体要求

铁路企业内部组成, 是由不同的班组各个环节构成的, 这些班组就是一台机器的小螺丝钉, 虽然质量不大, 但功效强大, 不能有丝毫纰漏, 否则就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打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 必需做好积极的班组管理建设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铁路企业内部相关班组的有效协作, 这样才能保证铁路企业的安全运转, 促进铁路企业经济的发展。因此, 铁路企业要以发展的总规划为目标, 根据铁路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情况, 进行相关班组工程的建设, 满足铁路企业的发展标准要求, 实现班组管理的科学化, 达到促进班组建设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对其中的考核目标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规划, 以确保铁路企业班组建设的可操作性, 这样就可以制定统一性质的班组管理建设目标, 有利于实现铁路企业班组建设系统的健全, 确保铁路企业基础班组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性。

(一) 班组长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铁路企业班组系统的管理建设, 有利于铁路企业整体管理体系的运行, 班组长是铁路企业基层单位的领头羊, 他的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他的影响具备广泛性, 也制约着铁路企业班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 提高对班组长选拔的标准, 不仅可以选出合格的班组长, 确保班组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 由于要按照技术水平, 职业水质, 以及人际关系等进行班组长资格的具体考核, 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运行的人性化管理。把职工推选出来的人选作为班组长, 这样就可以保证班组长不仅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 专业能力, 还要具备先进的思维理念, 能够进行日常环节的科学化管理。这样就会有利于实现班组建设工作质量效率的提升, 使班组工作实施科学化管理, 实现班组的综合工作效益的提升, 有利于企业整体环节的顺利运行。有利于规范班组长的管理模式, 促进班组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班组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的方法

为了提高班组的管理水平, 需要进行班组民主管理会的建立健全, 这是我国民主管理主要模式。在铁路企业的管理模式中, 要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在管理工作中, 要实施进行班组方案以及其他情况的表决, 来促进班组民主管理会的可持续性, 要发挥工会的作用, 班组工会组长要行驶主持工作的权力, 参与班组的各项管理工作, 要进行班组生产情况以及其他情节汇报工作, 进行班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民主管理会开会时间的具体规定, 做好积极的会议准备工作, 以确保相关环节的有效进行, 积极做好档案备案的工作, 及时开展一些开拓性的活动, 以确保民主管理系统的健全, 以促进日常班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有利于促进班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 班组管理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发展

为了促进日常班组建设, 我们要建立班组的安全文化, 以有利于融洽氛围的产生, 在此环节中, 各组要及时明确各个季度的安全活动主题与相关目标, 以确保日常班组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做好积极的班组教育规划活动, 有利于建立健全相应的班组舆论体系, 有利于班组安全文化的建立, 企业的发展必需确保企业具备凝聚力, 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无往不利, 从而促进企业整体环节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进行感情投资, 以确保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形成, 进行班组管理的人性化控制, 发动感情优势,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其安全责任意识。企业文化建设要与警示教育结合起来, 要重视对发生事故的经验教训, 对每一次事故都要进行相关环节的记录, 如发生的时间、性质、教训, 按照时间、分类编辑资料以及图文并茂等, 把这种教训时时刻刻在班组举办“重温历史、警示安全”系列事故案例展和安全漫画展, 警示职工;在生产作业点悬挂了人性化的安全警示牌, 使安全文化落实到作业现场, 保证消除不安全思想和行为。

三、结语

班组管理建设是铁路企业发展的基石, 只有铁路企业的班组充满生机, 铁路企业才有活力和后劲, 才能发掘出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随着市场竞争局势的激烈, 加强企业内部班组建设刻不容缓, 这需要所有铁路员工的不懈努力, 为小康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志宇.电力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7)

[2]邵波, 王献国, 申海洋.加强班组管理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7)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篇5

2013年第21号

《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审批办法》已于2013年12月16日经第13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2月23日起施行。

部长 杨传堂 2013年12月24日

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审批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行政许可工作,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铁路运输基础设备是指铁路道岔及其转辙设备、铁路信号控制软件和控制设备、铁路通信设备、铁路牵引供电设备。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目录由国家铁路局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的企业,应当向国家铁路局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取得“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许可证”(以下简称“生产许可证”)。

第二章 条件与程序

第四条 申请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测、检验合格的专业生产设备;

(二)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

—1—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五条 申请企业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行政许可申请书;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三)生产设备、设施及相关计量器具明细表;

(四)专业技术人员名单、技术职务、技术等级、所学专业和所从事专业等材料;

(五)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有效运转的证明材料;

(六)申请企业拟生产的产品目录清单及申请产品的相关标准、技术条件、设计和工艺等技术材料;

(七)拟生产产品试验、验证、考核、认证等相关材料;

(八)技术评审(鉴定)证书或者审查意见;

(九)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材料。

行政许可申请书采用格式文本,文本格式由国家铁路局制定。第六条 国家铁路局对申请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三)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企业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国家铁路局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国家铁路局行政许可专用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七条 国家铁路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需要时可组织现场核实、检验、检测及专家评审。

第八条 申请材料经审查合格的,国家铁路局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不合格的,依法作出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说明理由并送达申请企业。

第九条 国家铁路局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国家铁路局负责人批准,可以

—2—

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企业。

检验、检测和专家评审时间不计算在上述期限内。

第十条 国家铁路局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自作出许可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企业颁发、送达许可证件。

第三章 证书管理

第十一条 生产许可证应当注明企业名称、生产地点、适用范围和有效起止日期。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后,被许可企业需要延续已取得的生产许可证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0个工作日前向国家铁路局提出申请。

第十二条 被许可企业生产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包括生产地址变化、生产线重大技术改造、委外加工企业变更等)时,应当向国家铁路局重新申请许可。

第十三条 被许可企业名称、生产地址名称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国家铁路局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国家铁路局及其铁路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被许可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时被许可企业应当配合检查并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被许可企业应当按向国家铁路局提交企业产品质量保证和安全管理情况自查报告。

第十五条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取得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条件的保持情况;

(二)生产许可证使用情况。

监督检查不合格的企业,应当进行整改,并在6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铁路局提出复查申请。

第十六条 申请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国家铁路局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企业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铁路局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

—3—

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企业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铁路局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一)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被许可企业依法终止的;

(三)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四)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国家铁路局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05年4月1日原铁道部公布的《铁路运输安全设备生产企业认定办法》(铁道部令第15号)同时废止。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篇6

关键词:铁路运输;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成为每个行业在寻求发展突破时的主要着眼点。铁路运输行业有自身发展特点,对于高技能人才有着更多技术与能力上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对于铁路运输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上,需要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高速发展,铁路运输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也在火热进行,但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许多职工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铁路运输行业,这种被动发展的局面严重阻碍了铁路运输事业的创新与进步,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于铁路运输企业,搞好人才队伍建设。

一、高技能人才的涵义及对行业发展的意义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各个生产服务领域岗位上,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工作实践的关键环节解决技术与操作上的难题的工作人员。将这一定义延展至铁路运输行业,就是指在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工作人员中具有高级工及其以上职业技能认证的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铁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紧密结合,高级技能人才应当熟练掌握铁路运输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合理运用,并且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第二,人才培养目标与铁路运输企业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就是指人才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和职业标准接受职业技能培养,以满足铁路企业需求。第三,铁路高级技能人才还必须将自身技能与经验进行传承与发展,在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收获新的内容,并将吸收的新鲜内容化作工作动力与业务能力,继续应用在铁路运输岗位上。

高技能人才所具备的特点与能力,能够充分满足铁路运输行业的需要,人才自身所具备的学习、实践能力,也可以帮助铁路运输行业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人才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目标角度

从铁路运输发展战略高度上来说,想要实现铁路运输跨越式发展及改革创新,就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够帮助铁路运输行业尽快实现战略目标,从战略高度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各个铁路运输企业的齐头并进,为各个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战略发展角度

中国铁路总公司对于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其中具体要求了对于铁路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即铁路工人必须拥有更高的知识素质水平,具备更扎实的操作技能,能够对当前不断发展的新设备、新技术熟练掌握,并且具备更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该要求的提出为我们培养人才队伍具体规划了发展方向,我们需要依照该内容不断更新思路,保证铁路运输事业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三)当前形势角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铁路运输尤其是铁路货运有了更高的要求,货运能力与效率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脚步快慢,从目前铁路货运的发展形势来看,我们急需一批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的工作人员对铁路货运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通过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切实保障货运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确保我国经济事业能够继续向前发展。

二、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及问题

伴随着我国铁路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铁路建设开始关注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空前,各个铁路企业在进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办法,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高技能人才的选拔与激励,为员工积极发挥创造力、努力提升自身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这种趋势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个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保证了企业各个环节人才的需求。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由于当前形势发展下各种因素的制约与阻碍,铁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人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当前我们在进行铁路人才培养与储备过程中,存在着认知上的不足,我们需要人才,但我们对人才的认识太过于片面,导致很多人才并不能真正发挥实际功效。目前我们对于铁路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指标限定在学历、资历,这使得我们在选拔、任用人才的过程中大大限制了人才的发展面向,资历与资格的条件限制使得人才年龄普遍偏大,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架构和操作能力已远远不能跟上当前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真正能够胜任职位的青年人才却因资历与资格的不够与评价体系无缘,没有办法真正投入到工作中,这就出现了人才运用上的矛盾。所以,人才评价体系内容上的不完善,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人才培养制度的欠缺

铁路运输企业由于自身企业需要,通常将发展重点放在人才的运用与盈利环节,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这就导致许多人才只能片面的满足企业发展的某一方面需求,没有发展与创造能力,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利用目光较为短浅,也没有真正对企业长期发展做出规划,并且没有制定出能够满足该规划的人才培养制度。主要体现在:首先,对于人才发展的意识树立不足。对人才的需要只是短时期内的需要,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赢利,并没有将企业的长期发展与人才团队建设工作相结合;其次,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人才不能够接受更多技能的培训,无法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久而久之,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最后,对于人才的管理机制与考核机制尚不完善,企业无法客观公正的对待各种人才,很多情况下不能人尽其用。

(三)人才培养事业总体发展落后

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新时期发展环境中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水平仍十分落后,不能跟上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极度限制了铁路行业跨越式发展,这种整体落后的发展局面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们固有思维将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看的较低,所以通常对人才知识上的培养要重于技能上的培养。其次,铁路运输企业对于人才的培训设备与手段都十分落后,这直接导致了人才输送不畅,阻碍了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四)人才分布不合理

在现有的技术人才领域,我们对于人才的分配仍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首先,地区之间的不合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高技能人才通常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偏远地区的铁路运输行业人才匮乏,导致双方差距逐渐加大,形成恶性循环;其次,行业内部分布不合理。铁路运输行业所需人才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管理等,而当前我们在对人才技术培养时往往只注重某一方面,对于各种人才的认可程度与使用效果不佳。

三、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铁路运输企业在对人才的培养上仍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逐渐成为各个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常态,严重阻碍着企业在行业内的发展,限制了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进步,所以,我们应当加快人才建设事业的转型,切实落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真正培养出符合铁路运输企业发展需要,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铁路高技能人才。笔者对于人才队伍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训体系

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立足于自身企业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现实情况进行人才培训,打造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优秀人才。

第一,建立一支能够满足铁路货运的人才队伍。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货运任务日益繁重,国家对于铁路货运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于货运工作的各个环节,让人才发展能够满足各个环节的需求,通过对铁路货运实际工作的讲解,让被培训者能够亲身感受铁路货运工作的实际氛围。第二,不断更新培训体系。当前时代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也为人才的培训提供了许多机遇与出路,所以,我们在对铁路运输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应不断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开发更多的技术可能,不断更新培训体系,让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适应新技术和新设备,通过对一批先进技术人员的培养,带动整个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第三,人才团队的配合。我们对人才团队的建设,应立足于高素质人才为核心骨干,同时必须建设一批能够辅助高级人才的熟练制工人队伍。随着铁路运输行业在市场运作下的不断发展,其用工制度和薪酬制度与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接轨,用较为丰厚的薪酬吸引人才、用更加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用劳务发包的形式使用人才,能够极大促进人才的引进工作,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对劳动力水平的优胜劣汰,保证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建设以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可以让铁路运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活力,同时将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工人与人力资源市场接轨,可以激发整个企业人才团队的学习活力和竞争能力,这二者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推动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

(二)推动企业管理,完善人才团队建设

企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具体在铁路运输行业上,就是将管理手段运用至铁路运输事业的方方面面,通过企业管理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进一步约束与规范,保证企业对于人才的有效应用。

第一,在对人才的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对人才进行引导与控制,了解人才需求,对人才进行鼓励与刺激。人才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包括对于工作能力与回报的比例关系,企业应当注重人才的需要,增强对于人才的激励与回馈,这样才能不断激发人才的内在潜能,让他们能够自愿接受各种学习与培训,更好地投入至企业工作中。第二,在对人才的管理过程中,根据人才的能力情况开展特色教育。企业特色教育包括:首先,是能够让人才适应企业进步的职业教育,开展“定单式”的多种层次、门类的具有企业针对性的教育,目的是增强铁路运输企业服务的有效性;其次,还应对人才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教育,让人才了解企业发展规划与目标,让人才的发展能够与企业的发展形成一致性,更好地激励人才为企业发展而不断奋斗的精神,与此同时也要让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对于员工的带动功效。第三,我们要对企业内部的人才进行动态优化。我们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发挥,充分保证每个人的才智都能够在合适的岗位进行发挥,实现岗位和工作人员的动态优化,加大单位之间与岗位之间的劳动力的流转,使人力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带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 建立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想要进一步推动铁路运输企业人才体系的培养,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让所有人才培养环节都能够有体制保障,从各个细节入手,切实保障铁路运输人才的各项权益,减少人才使用限制,能够帮助更多真正有才能的员工投入至企业发展中。

第一,提高对于人才的薪资待遇。合理完善的薪酬体系能够让人才真正得到应有的回报,适当对其薪资进行提高,能够带动人才在企业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激励手段符合市场竞争发展需求,能够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铁路运输人才。第二,降低人才准入标准。根据上文对当前铁路运输企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对于人才选拔与考核标准较为单一,对于人才“资历”的注重大于“能力”,我们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工龄和年龄的准入标准降低,对于人才的考核也应更注重能力的高低。第三,对当前用人机制进行改革。当前铁路部门的人员录用通常是采取指令性任用,自主用人权的缺失使得许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并没有机会在这个岗位进行工作,无形中浪费了对于人才的培养。第四,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我们应当将岗位薪资同绩效考核切实挂钩,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的各项规范与标准,让绩效考核能够真正反映出人才的真实工作水平与难度,并且根据绩效考核成绩将薪资分成不同等级,激励高技能人才能力的不断提升。第五,在企业内部落实企业化管理,完善用工制度。企业化管理更注重竞争的作用,我们应在铁路运输企业贯彻这种趋势潮流,打破铁饭碗的固有模式,真正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氛围,对高技能人才同样采取末位淘汰制,不断刺激高技能人才自觉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在竞争中保持不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高技能人才对于铁路运输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在当今社会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促进高技能人才团队的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包括人才培养、管理等各个面向和各个环节,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我们不仅要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更要求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照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改革与创新,配合相关政策,与社会一道,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丹.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及解决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

[2] 何应林,宋兴川.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职教论坛,2006(01)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篇7

几十年来,安全一直是铁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安全第一”的思想已经牢牢地扎根在铁路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心中。随着近年来铁路运量的快速增长和铁路企业对安全的空前重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铁路员工的心理和身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当前的政治和安全形势下,一方面抓实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提升铁路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缓解铁路职工各种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创设铁路企业良好的发展氛围,这是一个复杂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作为一名铁路员工,深感唯有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挖掘企业文化内涵,抓强抓活企业文化活动,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和竞争力。

二、当前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铁路运输系统的员工达到204 万余人,分散到10 万公里的运营线路上,员工劳动强度大,且又具有流动性、风险性等特点,企业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企业员工延续了几十年的铁路奉献精神,能吃苦,能打硬仗,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另一方面是企业任务重,责任大,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所限,员工参与企业的各种文化活动少,而企业对员工的价值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善,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对安全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文化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采取相应的对策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没有了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就像是死水一潭,企业没有了人气,职工没有了心气,企业没有了活力,职工没有了动力,效益就更无从谈起,这样的企业,终究会走不下去。人是运输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和行为主体,更是企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职工的安全,制定公平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是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深化企业文化,壮大企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尽管近年来铁路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但是依然离不开铁路职工的日夜奋战。一是要了解爱护职工。要以职工为本,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关心爱护职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职工的潜力,为企业发展出言献策,才能坚守岗位,始终如一坚持标准化作业,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生产。所以企业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职工的文化,核心是“了解、关心、尊重、帮助、包容职工”。关心帮助职工,不要大话,而要实实在在地动真的,真心与职工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掌握职工所“需”,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温暖和体现。如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慰问特困,让职工公平充分享受医疗、休假等福利,注重发现解决职工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以排忧解难,不仅让职工的心“暖”起来,而且还要“亮”起来。二是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目前的大部分国企,缺乏把职工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治理和发展中。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出台的各种办法,职工参与度不高,在决策过程中难以真正体现职工的思想和利益,职工不能得到应有的权利和尊重,职工的付出难以得到科学准确的评价。领导与职工层次分明,或者说是存在等级观念,在心理上让职工容易产生一种不良情绪,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我们只有把职工当主人,让职工参与企业发展决策,充分享受红利分配,才能让职工有主人翁的感觉,才能够主动勇挑责任和重担,主动自愿为企业“出力流汗”。三是提升企业的凝聚力。要提升企业凝聚力,就得把职工团结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积极向上的群体性活动。例如篮球、足球比赛、毽球、羽毛球、拔河、乒乓球比赛、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技术比武……,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倡导企业发展理念,弘扬企业精神,凝聚企业向心力。

2.树立职工认同的价值观。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发展靠文化,市场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的竞争。战后日本惊人的发展速度,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特有的管理方式,高度集中的价值观念认同。而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缺乏的是价值认同感。我们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时束手无策,不知怎么干,甚至个别人错误认为文化建设作用不大。其实,作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文化层面的纽带,必将一盘散沙。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一种信仰,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它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的愿景、目标、理念、精神等。企业有了这个层面的建设,就需要得到职工的认同。脱离了实际,夸夸其谈,适得其反。企业的价值观要切合实际,对职工的承诺要兑现,要经受得起考验。有了价值观体系,更重要的是在职工中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阵地,让职工在心理上真心为实现企业的发展努力奋斗,让职工更有信心、有希望,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企业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为企业,也是为自己实现心中的理想而拼搏。那么我们的安全工作就不会出现被动管理,诸如以罚代管的局面。

3.塑造领导示范文化。看一个企业的未来,就要看他的管理者的现在。从企业负责人的一言一行,每位管理人员的一举一动,就可以判断出大概。一些企业的不良之风就是从企业领导和管理者身上来的,企业也是从企业领导开始垮掉的。如果企业的文化建设从领导开始,模范带头,职工就会相互效仿,形成示范效应,这种无形的影响比发奖金的效果要好得多。领导能够亲自带头,身前士卒抓生产,破釜沉舟抓倡廉,这种实实在在的文化建设比在大会上讲一百遍都要好。如果企业领导今天在会上头头是道,大谈特谈企业发展,谈反腐倡廉,明天就被谈话,就被带走,这样的情景让职工如何想,如何做,必然导致职工无所适从,带领引导职工为企业奉献只能成为笑谈。领导的人格魅力,是企业最好的文化品牌,是企业最好的文化窗口,所产生的效果绝对是无法估量的,而且对企业的形象,对职工的塑造是正面和积极的,是一种有形的示范,无形的教育,是最好的课堂和案例。

4.创新文化建设新思路。中国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台的企业家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世界上所有的高科技都可以买到,唯独文化买不到。企业文化是海尔的灵魂,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创新。那么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创新,当前首要任务是拓宽建设思路,让企业文化与时代同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不要总在过去的老路子上徘徊。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发生改变,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思路和办法来教育职工,帮组职工,发展壮大企业了。而是要创新思路,与时俱进,用新文化、新理念、新价值观引领职工的文化生活,在“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传统铁路精神的基础上,大力倡导新时期“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铁路精神,把企业与职工的切身利益充分结合起来。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实际上我们的职工中有许许多多“高手”,我们需要职工的健康,需要职工的奉献,我们更需要职工关注企业,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把企业的发展与每一位铁路员工的发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送图书到基层,送健康到岗位,我们还可以畅通职工信息渠道,从职工中采集合理化建议、通过职工对领导的工作作风、工作业绩进行评议,对职工的付出合理科学评价,多方式让职工体会到企业的关心和温暖,让职工切实感受到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价值,企业传递的正能量。我们可以在铁路客货窗口设立职工“委屈奖”,让受苦受累受气的职工吃到慰问餐,登上光荣榜、享受休养福利、收到委屈奖励等等。只要我们重视职工的心声,从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铁路的服务质量就会上一个台阶,铁路的做大做强指日可待。

四、结束语

职工是运输生产企业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我们只有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好一切资源,抓好人的引导和管理,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和思路,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好人力资源,才能确保职工家庭幸福美满,企业繁荣富强。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只有我们与时俱进,积极努力与探索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搞好企业与职工、职工与家庭的关系,深化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变压力为动力,大家一起立规矩、守规矩,标准一条绳,干活一条心。那么,企业会因“我”而壮大,“我”为企业一员而骄傲。

摘要:在当前的政治和安全形势下,通过深化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抓实铁路安全生产,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缓解铁路职工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为企业和职工创设良好的发展和工作氛围,提升铁路企业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铁路,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篇8

1 职工队伍现状

1.1 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

铁路非运输企业由于其特殊性, 长期以来就是铁路主要运输站段的“蓄水池”, 导致职工队伍年龄结构老化,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例如, 太原铁路局非运输企业A, 2014-10在册职工139名, 其中, 50岁及以上职工66人, 所占比例为47.48%;36~49岁职工48人, 比例为34.53%;35岁及以下职工25人, 比例为17.99%, 预计2014-11—2016年年底, 将有23人退休。

1.2 中层管理人员青工比例较低

铁路非运输企业多由从主要运输站段抽调的人员或多家公司重组组建而成, 在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上缺乏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 致使非运输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以50岁人员为主, 青工比例较低。例如, 上述提到的非运输企业A, 中层管理人员28人, 其中, 50岁及以上14人, 所占比例为50%;36~49岁11人, 比例为39.29%;35岁及以下3人, 比例为10.71%.

1.3 青工文化水平较高

铁路非运输企业35岁及以下的青年职工大多是企业成立以后接收的全日制大学生, 这部分职工文化水平较高, 思想活跃, 是铁路非运输企业的新鲜血液。例如, 上述非运输企业A, 35岁及以下的25名职工全部为专科及以上学历, 其中, 全日制本科、研究生21人, 比例为84%.

2 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职工老龄化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2.1.1 劳动力将逐渐减少

企业职工老龄化严重, 必将导致企业劳动力比例下降, 产生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引起企业劳动力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的减少。就非运输企业A而言, 50岁及以上的职工占在册职工人数近一半, 3个年龄段职工的比例为5∶3∶2, 人员构成呈倒三角形, 这种结构将会导致企业职工逐渐萎缩, 发展后劲不足。

2.1.2 影响工作效率和创新发展

随着职工年龄老化的发展, 虽然老职工因其年长而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 但难免因此变得墨守成规, 不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另外, 中老年人在体力和生理等方面的素质逐渐下降, 各种慢性病不断出现, 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 这将不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创新发展。

2.2 中层管理团队活力不足

2.2.1 中层岗位将出现空缺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青工比例较低, 将会出现中层管理人员大面积退休, 岗位出现空缺的问题。就非运输企业A来说, 3个年龄段的中层管理人员比例近为5∶4∶1, 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下一步发展。

2.2.2 开拓性思维不足

铁路非运输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大部分为老铁路职工, 在经营、管理上开拓性思维不足, 主要停留在“依托铁路”“靠政策吃饭”的思想窠臼中, 使企业的管理缺乏活力, 市场开发摆脱不了铁路的束缚, 在铁路外市场上开发不足。

2.2.3 法律风险意识薄弱

铁路非运输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长期从事铁路工作, 视界范围相对狭窄, 管理认知局限于铁路规章制度之内, 法律风险意识薄弱, 由此产生了经济纠纷、劳务纠纷等问题。中层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使公司在经营、管理、用工上存在着法律风险, 也影响着普通职工的思想行为, 使一些职工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于不顾, 只听从经理指挥, 做出一些违规甚至触动法律的事情。

2.3 青工有待进一步培养

2.3.1 归属感逐渐淡化

非运输企业青工大部分为直接进入公司的全日制大学生, 工作时间都不是太长, 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 经历了企业经济下滑、站段多经企业回归、货运组织改革等大的变动, 使这部分职工产生了工作不安定感。

2.3.2 自我价值没有得到更好的实现

受铁路非运输企业岗位编制限制和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影响, 青年职工在非运输企业中受提拔的机会较少。就非运输企业A来说, 21名全日制大学生中, 目前只有3名进入了企业中层管理岗位, 而同期进入主要运输站段的大学生在定职3~5年的时间内就会走上中层及以上的岗位。通过横向的比较, 非运输企业青工会产生失落感, 甚至出现得过且过的思想。

2.3.3 进取精神不足

作为青年职工, 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也承担着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但在工作岗位上并没有为企业带来明显的创新。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个: (1) 铁路企业目前管理体制的束缚使从事办公室工作的青年职工忙于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的落实; (2) 对大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不足, 能参与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的寥寥无几, 重复性的工作使年轻职工丧失了对工作的兴趣, 有市场开发项目的想法也是一想而过, 不知从何下手, 对现有工作以完成规定任务为目标。

2.3.4 法律观念薄弱

作为年轻、有文化的阶层, 在中共中央“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 青年职工理应具有正确的法律观念, 但实际却与之相反——大部分青工工作中对领导惟命是从, 忽视了一些法律规范。就非运输企业A来说, 在公司连发劳务纠纷的情况下, 个别青工居然有“委外人员为自己公司工作了十几年, 就是公司职工的”错误思想, 感性大于理性。这与中层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影响和职工法律学习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2.4 考核激励作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 铁路收入分配一直是“大锅饭”形式, 虽然近几年强调向一线、艰苦岗位倾斜, 但也是小范围的轻微倾斜, 大的方向还是职位越高收入越高, 这造成基层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目前的考核办法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3 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铁路非运输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3.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改善年龄结构

在铁路现有的政策下, 全局内调剂或招聘年轻、有文化的职工进入公司工作, 改善公司职工整体年龄结构;每年有计划地招聘一定数量的全日制大学生, 充实企业年轻职工队伍。

在人才引进时, 要充分考虑人工成本的增加、企业经营生产需求和经济能力的可承受度, 小批量、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引进。以非运输企业A为例, 在假定没有人员调出的前提下, 2015年引进12名, 2016年引进11名, 这样可以保证在册职工人数不变, 公司人工成本保持稳定, 到2016年年底公司在册职工结构由目前的5∶3∶2调整为3.7∶3∶3.3, 逐渐改善职工年龄结构。

3.2 强化青工培养, 激发企业活力

对于青工而言, 同一项工作激情周期大概为3~5年, 如果工作富有意义和挑战性, 工作激情周期会相应延长。工作激情过后, 就会进入平静、厌倦期, 工作创新性、工作效率、质量就不再会有太大的进展。因此, 在年轻职工的培养上, 重点要充分利用职工的工作激情期, 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委以重任。将年轻职工放到重要、富有挑战的岗位, 加任务、压担子, 提高其生产管理和协调能力, 激发创新能力。 (2) 轮岗锤炼。让年轻职工在不同岗位轮岗锻炼, 使其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各运作环节, 充分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知识。 (3) 定向培养。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模式, 由各中层管理人员选取一两名有能力的年轻职工, 重点培养, 全面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 掌握市场开发技巧, 能一人管理起一个部门或项目, 以储备中层管理人才。 (4) 开阔视野。利用年轻职工对新鲜事物接受快、想法多的优势, 组织青年职工去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 学习市场开发知识, 通过信息网络寻找有利的投资加盟项目等, 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3.3 完善用人机制, 体现职工价值

企业完善用人机制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完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在路局的规定下, 以经营管理能力为主要指标, 发掘有想法、有能力、年纪轻的高素质人才, 使其走上重要的经营管理岗位。 (2) 建立课题攻坚小组。该小组由有经验、有特长、有思想的职工组成, 针对债权清理、业务拓展、项目开发等课题, 由该小组全力去解决。 (3) 组建新项目运作小组。该小组由管理经验丰富、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组成, 负责开拓、初期运作新的项目, 等项目运作成熟后交由业务部门经营, 重新开发、运作新的项目。通过多种平台, 让职工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使职工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3.4 加强思想沟通, 凝聚团队向心力

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沟通工作, 尤其是加大对一线职工的关心、爱护, 不能让职工感觉没人管、没人问, 企业领导即便不能经常前去探视、慰问, 也要不定期打电话问寒问暖, 使职工体会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从而提高企业的向心力, 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3.5 强化法律教育, 规范经营行为

企业的运营逃不了法律的束缚, 经营中的维权离不了法律武器, 一个好的经营者不仅需要较高的市场敏锐性和管理能力, 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 才能使企业守好法、用好法。企业要将中层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知识培训作为重点, 聘请经济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 通过实际案例, 讲清法律的重要性, 规避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3.6 改善考核分配, 发挥激励作用

学习成功企业考核的分配经验, 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不以职位高低论收入, 按职工实际贡献大小定分配, 充分发挥考核分配的激励作用, 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通过对铁路非运输企业职工年龄结构、文化构成、自我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指出铁路非运输企业存在职工年龄结构老化、青工培养不足等问题, 提出铁路非运输企业加强人才引进、青工培养、考核激励等具体措施, 对铁路非运输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篇9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人员素质建设的关系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建设是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标准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制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个人的客观性、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 《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制定了公正、客观、保密、胜任四项职业原则。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C I I A) 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 的《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 对审计人员在诚信正直、客观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保密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企业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中, 也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例如, 铁路企业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审计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 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独立公正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由此,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主要涵盖两方面:道德品质和胜任能力。道德品质方面要求审计人员遵守客观、公正、保密、诚信正直、廉洁、勤勉等职业道德。专业胜任方面, 一是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所必须的审计、会计、财务、税务、经济、金融、统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法律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 以及与组织业务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语言文字表达、问题分析、审计技术应用、人际沟通、组织管理等职业技能;三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必要的谨慎性。

(二) 内审质量控制与人员素质的关系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直接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均要由审计人员实施, 各人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了每个环节的质量, 乃至整个项目的质量。因此, 如果不注重人员素质建设, 审计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 审计工作将无法达到监督效果。

二、铁路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铁路企业逐渐认识到规范经营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内部审计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但由于长期以来, 铁路企业审计工作不受重视, 导致人员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审计人员主观能动性不足

由于长期在企业内部工作, 审计人员与相关单位人员熟悉, 碍于面子, 存在不作为、懒作为现象。另外, 部门待遇低, 工作量大, 出现了思想懈怠、士气不高的情况。

(二) 审计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

1. 审计专业素质不强

目前审计人员基本是由财务人员转型过来, 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及专业审计专业训练, 对审计工作缺乏清晰的理解。在审计过程中, 对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 如何操作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程序, 以及对各种审计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不熟练。审计专业知识是从事审计工作的基石, 缺乏审计专业素养, 严重限制了审计工作质量。

2. 知识结构状况单一

目前铁路企业审计方向由原来查错纠弊式的财务审计, 扩展到了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及风险审计, 需要法律、税务、工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目前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主。

导致出现上述问题, 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人员思想素质不过硬。由于长期以来重业务、轻思想的倾向, 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造成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不过硬。二是工作制度缺乏激励机制。铁路审计部门在考核激励、用人机制等方面, 缺乏有效的办法, 难以用制度来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去主动工作、主动提升工作技能。

三、铁路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建设对策

通过建立审计队伍精神体系、建立质量为导向的考核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审计队伍。

(一) 以部门文化为抓手, 建立职业道德精神体系

确保思想高度统一, 可以通过建立全体审计人员认同的精神体系实现。作为审计系统的精神体系, 应该是企业精神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铁路审计系统的精神体系, 应该建立在当代铁路职工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 通过长时间工作实践验证, 并且具有审计工作特色。从层次上来看, 应该分为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两个层次。核心价值观是核心要素, 也可以成为系统或部门精神。行为规范则包含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 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一个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适合本系统的精神体系, 是审计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

1. 培育审计系统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部门精神体系的核心层, 也可以称为部门精神。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部门的价值观是部门全体人员共同的价值准则, 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 每个人才能产生共同的价值目标, 才会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审计人员行为的取向和追求的目标, 因此, 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保持思想高度统一的关键措施。

G T铁路企业审计部门在长期实践中, 不断尝试培养审计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审计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三种意识”和“四种精神”。“三种意识”是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廉洁意识;“四种精神”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这种审计系统的核心价值观, 号召审计人员服从铁路事业发展需要, 以强烈的责任心为主导, 廉洁自律, 热爱审计工作, 在工作中勇于奉献, 不怕吃苦, 团结协作, 争创一流审计队伍。

2. 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塑造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机制, 具体体现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是每一个审计人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审计人员通过执行制度, 可以更具体的理解核心价值观;理解核心价值观后, 又能自觉执行行为规范。每个审计人员的思想水平、道德标准、性格爱好、行为方式各不相同。通过执行统一的规范, 可以引导、规范大家走到共同的道路上, 向共同的目标前进。

以G T铁路企业审计部门的行为规范为例, 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和“十不准”。“八个字”是依法、规范、程序、文明;“十不准”是审计工作廉政建设“十不准”, 主要内容是包括不准入住高档酒店、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赠送物品等。行为规范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依法依规、遵守内部审计基本规范、充分执行审计程序, 注重文明审计, 同时坚决执行廉政纪律。

3.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和谐的工作氛围, 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 核心价值观可能会有不同效果。从多年的实践来看, 笔者认为和谐的工作氛围, 能使核心价值观发挥更好的效果。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 审计人员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友好相处。G T铁路企业创造和谐工作氛围, 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用心去工作、主动去工作、快乐去工作。通过这三句话, 鼓励审计人员克服畏难情绪, 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保持主动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既对工作有利, 也能对审计人员个人生活起到正面作用。为了创造和谐氛围, 要坚持以人为本, 帮助审计人员调整心理状态。一是创造畅所欲言的环境, 尊重审计人员的意见, 二是切实帮助审计人员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提倡审计人员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

以上提到的“三种意识”、“四种精神”、“三句话”、“八个字”、“十不准”, 是TG铁路企业在建立在和谐氛围下的审计系统精神体系的初步探索。这个精神体系, 使审计人员形成了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也为审计人员营造了和谐的环境, 为建设审计队伍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考核制度, 引导审计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以质量为导向的考核制度, 是指为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规定各个工作环节的内容和标准, 采取科学的方法, 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的制度。充分利用好考核制度的正面作用能激发审计人员的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审计业绩考核可以增加队伍的活力, 创造一种竞争氛围, 增强审计人员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增强审计队伍的忧患意识和凝聚力。同时, 以质量为导向的考核, 能够直接起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作用。

部分企业制定了审计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 注重利用考核制度的正面作用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考核制度应规定日常工作和审计项目从立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编制、现场审计证据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 到撰写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决定执行追踪落实每个环节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 以及考核方法。工作完成后, 按标准进行对工作结果加分或者扣分, 形成考核结果。对每个审计人员的考核结果分月汇总、按季考核。考核结果与审计人员的待遇、个人岗位、年度评先、职务晋升挂钩, 从而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提高工作质量的目的。

(三) 利用培养选拔手段,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1. 立足既有审计人员,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

立足既有队伍, 加强培训, 是目前阶段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根本途径。要鼓励审计人员在业余时间自学, 在实践中学习, 注重经验总结, 开展审计理论研究,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开展培训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聘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 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审计人员理论认识水平。审计人员在业余时间和在工作中学习, 是目前提高素质的主要方式。在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中, 审计人员更能认识到自身缺乏的知识技能, 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开展审计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也是提高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审计人员应该努力加强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要双管齐下, 积极开展审计理论研讨研究。在脱产培训的同时, 提倡在实践中学习。精湛掌握、运用专业审计技能的同时, 深入学习经济学、商法、税收、金融、量化方法和信息技术等知识, 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的知识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

2. 选拔引进人才, 完善审计队伍知识结构

目前铁路企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尤其是高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引起世界关注, 为铁路树立更加正面的形象。这为铁路企业吸引各种专业人才提供了条件。审计系统可以利用这一契机, 选拔各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 完善审计队伍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宝庆.现代内部审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1.

[2]陈春花, 曹洲涛, 曾昊等.企业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7.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篇10

一般来说,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有三个层面的内容:表层主要是指包括站容段貌、职场环境等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层主要是指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作业标准等安全管理制度及其运作和落实机制的建设;深层主要是指包括安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和价值观等积淀于铁路企业及广大干部职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的建设。深层安全文化建设是这三个层次中最重要的核心, 起着支配、决定表层和中层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而表层和中层安全文化建设也会促进和推动深层安全文化建设, 三个层次是有机统一、互相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加强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是铁路加强运输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需要

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铁路匀速的安全状况会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产生重要影响, 责任非常重大。深入开展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功能的特殊优势, 借助文化的广泛渗透力和影响力, 对内有利于强化铁路企业干部职工“安全第一”的意识, 推动铁路运输安全基础建设, 把铁路企业长期形成的具有本系统特点的安全管理经验, 提升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加以定位;使铁路安全信用增强, 对铁路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是全面深入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当前铁路跨越式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 安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运输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要实现快速扩充和快速提高。要实现这种超常规的发展, 必须要有坚实稳定的安全生产做基础和保证。如何更加有效地确保安全生产, 这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此,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提高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 对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 铁路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要深刻把握新体制下铁路运输安全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强化安全理念, 规范安全行为, 提高安全文化素质, 为确保运输安全生产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我们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统一性原则。即在认识上要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实现安全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相统一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核心;企业安全品牌与塑造企业整体形象相统一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市场竞争战略。

2、关爱性原则。安全文化建设注重培养职工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关心职工的安全意识, 尊重职工的生命, 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 不允许危害和侵犯集体安全和个人安全的任何行为存在。

3、激励性原则。强化完全激励的作用, 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注意激励多数人, 形成多数上, 少数带的局面。

(二) 加强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工思想教育, 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 “安全第一”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企业应从引导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入手, 狠抓安全教育, 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素质。一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以构筑“安全第一”共同价值观为核心, 利用各种教育手段, 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思想教育, 增强确保运输安全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二是深入开展教育培训, 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作业技能和素质。深入开展跨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培训, 加强职工基本功的培养, 提高安全文化素质。三是着力培育安全职业道德, 养成遵章守纪、标准化作业的行为习惯。加强职工安全职业道德培养, 使遵章守纪意识内化为道德操守、行为自律, 把坚持“安全第一”理念培养成每名职工生产行为的第一需要。四是加强安全环境建设,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生活、工作、学习条件, 以及对职工发生影响的思想环境和实际困难, 依靠企业整体文化建设氛围的形成, 去组织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激发干部职工合力保安全的热情和干劲。

2、培养企业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意识

铁路企业的生产环境尽管比较复杂, 在客观上存在着引发事故的各种隐患, 但最终造成事故的却绝大多数是人为的因素, 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行为不自觉。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借助安全文化的力量, 发挥安全文化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安全文化的凝聚导向作用, 夯实跨越式发展安全思想基础, 使跨越式发展这一共同愿景进一步深入人心, 使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是要发挥安全文化的激励约束作用, 使共同愿景和安全理念的教育具体化。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 树立学习榜样, 形成示范导向;深化案例警示教育, 加强舆论监督, 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使职工打牢“安全第一”思想基础。三是要发挥安全文化的协调融合作用, 增强职工与企业共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激发干部职工立足岗位保安全, 为铁路跨越式发展作贡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宣传跨越式发展的美好前景, 使干部职工把企业的奋斗目标融入个人的理想追求, 做好思想工作, 注重化解矛盾, 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确保运输安全, 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力量。

3、建立长效机制, 扎实推进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铁路安全文化建设要防止和克服短期行为, 一步一个脚印地抓, 坚持不懈地抓, 致力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1) 建立安全战略指导机制。铁路企业应该依据国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 考虑铁路企业的生产特点, 从铁路运输发展战略的高度上, 制定符合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特点的安全指导方针。同时还要根据国家、社会在不同时期对铁路运输企业的不同要求, 建立相应的铁路运输安全运行指导机制, 明确不同站段安全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安全生产策略执行方针, 确保铁路企业总的安全指导方针在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落实。

(2) 建立协调制度。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 统筹安排, 形成合力, 是有序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建立协调例会制度, 定期交流、研究、安排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及时推广典型经验, 分析解决推进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以确保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发展。

(3) 建立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必须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 要根据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任务科学设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指标体系, 定期对安全文化建设的绩效进行考评和奖惩。没有这样一种考评激励机制,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就缺乏持久强大的动力。

(4) 建立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在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立和推行过程中, 关键要解决对制度理解的差异和执行态度不同的问题。铁路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执行落实能力的建设。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 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 员工不执行, 干部不监督, 就体现不出来。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执行的关键是制度的完善和覆盖面及标准的准确性、严肃性。在铁路企业的部分基层站段中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达标不规范、执行不严肃的各种问题。要解决安全文化的执行问题, 必须抓住制度健全、培训及时、执行到位等3个环节。在运输安全文化建设中, 员工掌握了制度、标准, 就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4、提高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 铁路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特别是在安全规章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象, 依法进行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强。而且,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生产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 我们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安全生产和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实现依法管理、依法保安全。

参考文献

[1]郝斌, 铁路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6年第四期

高速铁路与铁路职工队伍建设 篇11

关键词:高速铁路 队伍素质 队伍建设

高速铁路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涉及铁路建设、经营、改革、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涉及机、车、工、电、辆等各个生产部门,为了确保高速铁路质量,需要不断提升先进技术水平,同时更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1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

连接秦皇岛及沈阳的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第一条设计时速为250公里的铁路,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前期实验路段。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

在高铁技术方面,我国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公里、38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自此,在全国范围内,对高速铁路新线经过10多年的建设,以及对原有的铁路实施高速化改造,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高的铁路网。我国新建的时速达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里程截止到2013年12月底已经超过13,000公里,另有既有线铁路被改造成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近3000公里。

根据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方案,至2015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将会达到42条,基本建成“四纵四横”的全国快速客运网,其总里程将超过20,000公里。到2020年,中国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速铁路里程将会超过30,000公里,中国各省省会及50万以上人口城市将会被快速客运网覆盖。

2 从高速铁路特点看对职工队伍素质的要求

2.1 从铁路管理的方式上看。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事关国防、民生大计,是个涉及到机、车、工、电、辆各行车部门的一个大联动机,要求各个部门必须要协调动作,所以中国铁路历来有半军事化管理的性质。铁路在不断提速,服务质量在不断提高,对铁路职工要求更加严格。铁路安全运输的幕后,是许多遵章守纪,按标准化作业的铁路职工队伍。

2.2 从运输安全提出的挑战看。经过10多年的引进和自我创新,我国高速铁路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我国的高铁建设中,出现并使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无论是运营速度,还是技术装备,我国的高速铁路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面对运输安全工作,对于新技术、新知识,铁路职工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进而熟悉、掌握新技术新设备。

2.3 从服务质量提出的挑战看。帮助铁路职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随着高速铁路速度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样需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4 从运输经营提出的挑战看。对于高铁来说,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其运输经营需要巩固和强化市场营销工作。随着新线的建成并投入运营,以及对高速铁路实施客货分线管理,大幅度提升了铁路的运输能力。对如此庞大的资产如何进行管理,通常情况下,需要帮助铁路人员树立质量意识,建设一支高业务能力的经营管理队伍。

2.5 从技术创新提出的挑战看。在我国,客运专线目前处于集中建设阶段,新的技术装备在这一阶段也在集中生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许多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新的技术难题,这些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作保障。

3 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在铁路施工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人员起着最重要、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需要,更好更快的服务于现代化铁路,对从事高铁的职工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实现我国铁路职工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帮助铁路职工全面提升整体素质。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帮助大家树立新的服务理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适应铁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增强铁路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进而选拔、培养人才,同时提高技术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同时也要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比例等。

二是对行车工种队伍进行全面的优化。以配齐配强、提升素质为重点,对现有26个主要行车工种的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是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铁路职工队伍的重点和核心。通过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全面实施铁路的“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四是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以铁路管理机关、站段为重点,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上下更大的工夫,全面提升铁路现代化的能力。

高铁时代给铁路职工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站在世界铁路发展的坐标系上,以宽广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使铁路职工队伍尽快达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素质优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卢汝良.加强高速铁路职工队伍建设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07).

[2]张海波.我国铁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铁路基础建设企业 篇12

一、层次相对低下的“中国制造”现状

目前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 增值能力有限, 附加值较低,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 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国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 比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出口的大部分是计算机外围设备、电子元件、家用视听设备, 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低端产品。在重装备制造业, 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一路下跌, 我们的竞争优势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

国内大多数制造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工人都是初中及以下的毕业生, 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无法对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或解决, 他们被培养成了纯粹的操作工。

一间工厂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进口设备, 引进了国外最新技术, 购买了国外同样的材料, 但是为何还是无法制造出与国外同等精度的产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 可能是工艺路线的问题, 也可能是操作者技能的问题, 还有可能是工人的素质问题。先进的设备可以购买, 先进的技术可以学习, 先进的工艺可以模仿, 但最为关键的技术工人的素质和技能只能靠自身培养。层次较低的中国制造企业一线岗位迫切需要经过专业学习且具备良好人格魅力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

二、中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职毕业生不愿意到一线岗位从事技术工作的原因很多。一方面, 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将来当工人, “当工人没出息”的偏见使大批优秀人员被排斥在职业院校之外。另一方面, 部分在读的高职学生不能好好地定位自己, 认为高职大专生怎么说也算是大学生, “身份低下”的一线工人岗位与他们的身份不相配。传统价值观是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最大的障碍。传统观念中, “工字不出头”, 只有读书做官才有前途, 演变到现代社会则成为一味追求高学历、一门心思想考公务员、做“白领”。“城市里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很少愿意让孩子毕业后下车间, 做技术工人。”于是便出现了尴尬的场面:一边是许多企业追着职业院校抢毕业生, 一边则是职业院校学生连同家长四处奔波到各个“清闲单位”找铁饭碗。

社会认识的偏差使人们对技能人才认识不足, 这给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类院校的发展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经常把技术工人等同于一般的熟练工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技术工人的工作内容也增加了许多高科技含量。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社会对技术人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用人单位在进行工资、住房及其他福利分配时, 不能把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放在同一个天平上, 使技术工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使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面临很大的困境。

另外, 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上存在不足, 无法突出自己的优势。上与本科相比, 其理论层面不及;下与中技相比, 其操作技能无以竞争。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定位是“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经营服务一线的中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 以扩大规模为主旨的高职院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近年来,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 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也开始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格局。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之路带来的思考

如何缩小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距离, 使得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性更强是摆在高职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2006年, 教育部颁发16号文全面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之下,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下简称“广铁职院”)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 倾力打造校企合作特色鲜明的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 (下简称“示范园”) 。以示范园建设为平台, 探索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践行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生产性实践教学、专业与产业“零距离”对接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作为参与该项目运行的成员之一, 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思考一:“教学工厂”如何“项目式”安排课程?

教学工厂里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学过程安排在工厂车间里进行, 也不能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而是充分利用工厂现有资源实施现场性教学, 最好能够将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组织, 对每一知识点提炼成多个学习项目, 并将各个项目细分成多个任务, 以完成各个任务为目标实现教学安排。

广铁职院示范园自启用以来,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大力引进企业进校办厂, 比如与模具专业紧密结合的、主要经营汽车钣金模具研发和生产的广州大森机械有限公司, 已先后接纳数十名模具专业的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运作过程, 模具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甚至直接将实训课、课程设计等课程安排在校内企业进行。采用此方式安排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第一手企业应用知识, 提高实践动手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岗位,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但是, 刚步入运营的示范园尚缺乏科学、合理并与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学习评价制度, 即考核制度。新建立的这种考核制度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 并充分利用教学工厂这一教学环境和现代化手段。

思考二:如何最大限度实现校企合作, 争取企业资助?

在当前情况下, 许多大型企业都是非常注重与学校合作的, 但是往往这类企业多是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 而与职业院校联系不多, 这主要是社会一直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有关方面对职业教育没有正确把握而遗留下来的弊端。那么, 在我们职业教育改革的初期, 我们除了要加强和这些大型企业建立联系外, 我们还要把重点放到中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 和他们进行项目合作, 产品开发, 以不断提高学校的项目开发能力, 提高我们师资队伍的研发能力, 提高学校在业内的知名度, 同时获取一些企业的教育资助。

近年来示范园组织专任教师分别与园内的广州冠通、广州鸿辉等公司采用企业投入资金、学校投入知识和人力的方式合作研制山楂片自动切片包装机、数字化绞线机等产品投入市场。组织学生参与大通公司的机加工实践, 大通公司每年投入10万元作为学院优秀学生的奖学专项资金等等。通过校企双方各取所长并真诚地投入合作, 实现了校企双方互赢的局面。

思考三:如何处理好纯粹的职业教育与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的关系?

人们常说, 大学教育要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构关系,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身体、智力、道德、情感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而且要使他们超越“工具人”, 成为具有通融识见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从今天的形势看来, 我们非常有必要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上最新的日程并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过硬的技能, 更要有基本的涵养;既要掌握专业知识, 更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工学示范园也好, 教学工厂也罢, 都是重在技能的培养, 旨在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但是, 能干更要肯干。因此, 在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 我们更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四、结语

中国制造的路还很远, 但我们似乎已为其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充实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广铁职院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的建设是一个良好的尝试, 希望能继续完善直到完美, 其基地建设的经验能成为典范在全国推广。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制造业底层的人才状况, 明确指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再一次的飞跃, 关键在于基层技能人才的培养。文章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教学工厂”人才培训模式改革的实践经历为例, 探索了解决企业日益增长的对高技能基层技术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心理这一矛盾的办法。

关键词:中国制造,工学结合,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新.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江苏商论, 2008 (10) .

[2]周人杰.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J].对外传播, 2008 (2) .

[3]李钢, 金碚, 董敏杰.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41) .

[4]张阳熠, 王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9) .

[5]余芝轩.解读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

上一篇:城乡产业下一篇:政府区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