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业务控制(共12篇)
预算业务控制 篇1
摘要: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在高校预算管理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针对当前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业务风险,本文从提高认识、战略目标、业务工作、资源配置、基础信息、编制方法、政策规定、全员参与、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控制预算编制业务风险的具体建议,旨在提高高校预算编制水平,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高校预算编制,风险,控制
一、高校预算编制主要业务风险
(一)对预算编制工作认识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为:部分学校领导认为预算编制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 没有把预算编制工作置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之中,而是将其视为财务部门行为,“过分”强调财务部门的职责,让财务部门“闭门造车”,导致高校预算编制具有随意性、盲目性,预算的计划性、预见性、连续性不强,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高,无法保障预算资源配置、经济监督、指导控制等职能的发挥。
(二)预算编制部门参与不够。 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责任意识淡薄,受“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的偏见以及部门院系预算申请数与学校最终下达指标差距较大等因素的影响,部门院系参与度较低,横向、纵向信息沟通不畅,相互衔接配合不够,预算项目之间缺乏整合,有时虽有一些职能部门参与,但热情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与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脱节。
(三)预算编制依据信息不足。 主要表现为:高校对财政预算编制政策掌握不全面,理解不透彻,缺乏财政预算编制政策信息;编制预算依据的人、财、物等基础数据不准确,家底不清;将可行性研究不充分、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纳入预算,夸大项目经费预算,虚报、加大预算资金总量,造成“小项目大预算”;项目支出预算不够细化,未落实到具体经济科目或具体实施部门;对定额支出标准的核定,没有经过充分调研、计算和测试,缺乏科学认证等,导致学校预算与政策法规、学校年度目标与实际工作相脱离,影响预算编制准确率。
(四)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高校预算编制方法选用不当,或强调采用单一的方法,使得预算可能成为不合理费用的“保护伞”,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长期以来,受技术、人力和利益驱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多数高校预算编制仍旧没有摆脱过去粗放型观念, 仍然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即“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固化了预算资金的分配格局,注重量的变化,忽略了定额和标准的变化,不利于支出结构的优化。在编制项目支出时,相当一部分项目支出缺乏科学认证,主观性强,随意性大,“领导定项目、部门争项目”的现象比较严重,资金分配有失公平。导致学校预算脱离实际需求,大量资金闲置或浪费,影响学校合理安排预算。
(五)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 主要表现为:收入预算不完整,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营收入等正常收入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预算,少报、漏报、瞒报、不报一些常年保持在一定水平甚至逐年增加的预算外收入, 造成大量“不可预见”经费游离于财政预算控制之外;动用以往年度结余资金安排本年支出未纳入预算进行管理; 对高校事业支出只重视控制开支标准,忽略了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未编制绩效预算; 对应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支出未按照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存在不编、少编、漏编政府采购预算现象;非财政性资金与财政性资金脱节, 导致大量资金 “体外循环”,逃避财政监督,极易诱发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同时,也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收支状况。
(六)预算编制存在“两张皮”现象。 主要表现为:“一张皮”是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粗线条预算,即部门预算,从布置编制预算到预算指标批复下达,历经“两上两下”程序,一般从上年的9 月份开始,到预算年度的2 月份下达,时间跨度长达6 个月,但留给预算编制单位的时间却不多,“一上”的编制时间约20 天,“二上”的编制时间约10天,两次总计不到1 个月,对规模较大的学校,编制过程短、时间仓促;“另一张皮”是高校内部可执行的详细预算,即校级预算, 一般在预算年度的3—4 月份编制下达。 “两本预算”之间资金配置脱节,预算金额不一致,内容有差异,口径不统一,导致部门预算与学校预算、执行预算相脱节,有损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高校预算编制主要业务风险的控制
(一)以高校预算编制为起点,突出预算编制重要控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 是一项政策性强、 要求高、复杂细致的专业工作,是高校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加强和做好预算编制控制环节的工作, 对预算执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发挥预算控制的作用至关重要,为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提供客观标准。高校预算编制质量的高低影响着预算职能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预算管理工作绩效。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要亲自抓、抓具体,组织好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加强对预算编制主要业务风险的控制。
(二)以高校战略目标为导向,明确预算编制目的控制。高校战略目标是对学校远景的描述和实现过程的规划,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发展战略目标不同。预算编制是将学校战略目标转化为短期的、具体的、可行的、可量化的预算目标及指标体系的过程。 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阶段性计划, 引领一定时期包括财务工作在内的学校工作方向,财务部门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完整、延续的中长期财务规划。 被尊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大师的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预算不是一场数字游戏,而是围绕战略目标的设立而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 ”所以,高校应以学校战略目标为方向,采用“长计划,短安排”方式,统筹考虑预算年度的事业活动,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编制滚动预算,避免短期行为,将学校年度预算与中长期财务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预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
(三)以业务工作计划为前提,加强预算内容完整控制。高校预算是学校根据长期发展目标和预算年度工作任务编制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它既是学校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依据, 又为完成预算年度工作任务提供了财务支持,体现学校工作重点和资金投入范围、方向。 高校应明确各部门院系的预算编制责任, 结合预算年度工作目标、自身业务性质和履行工作职能,将各部门院系的收支业务、政府采购、建设项目等各项经济活动纳入预算的编制范围,加强财政性资金的统筹安排,综合平衡,根据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编制反映学校各项收入、支出和政府采购的全口径预算,保证学校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四)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控制。 高校预算从本质上说是高校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或工具, 预算编制过程同时也是资源的配置过程。现阶段,高校事业发展与资金供给、学校利益与部门利益、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人员经费支出与公用经费支出、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硬件支出与软件支出等诸多矛盾突出,财务风险不断增加,现有财力显然不可能满足各方需求。 因此, 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把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摸清家底,掌握现有资源分布情况,重视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综合分析学校内部各学院教学、科研效益,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积极推进绩效预算,合理进行资金分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新模式, 从财力上促进资源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和共享开放,实现最佳组合,实行最佳运行,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五)注重收集基础信息,增强预算编制准确控制。 高校基础信息资料是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 基础信息的准确与否与预算的编制质量密切相关,没有全面准确的信息,就无法编制科学的预算。 基础信息的收集要靠学校相关部门的长期积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不能临时估计或大约预计。为此,高校应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系统,如:人事部门的在职教职工信息,离休、退休人员信息,长期聘用人员信息等,教务部门的本科生学生信息,研究生管理部门的研究生信息,后勤管理部门的房产信息,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信息,设备管理部门的专用设备、一般设备信息等,财务部门近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等。只有夯实各项基础性工作, 认真统计整理并仔细审核分析预算编制所需基础性数据信息, 才能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六)综合运用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控制。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创新的基础。 预算编制有增量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复式预算等方法。高校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 从注重资金投入的预算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预算,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综合运用预算编制方法,统筹财政教育经费拨款、专户管理事业收入和学校自有资金以及以前年度结余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整体效益。 遵循“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对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应根据在职教职工、离休人员、退休人员的实有人数和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据实编制;对商品和服务支出,应区分教学部门和非教学部门,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制定定额,统一编制口径,按定额编制,同时,积极探索实物费用定额制度,逐步构建预算定额管理体系;对项目支出,应坚持审慎原则,建立健全项目立项论证和预算审计制度, 细化支出内容,实行一事一议,对通过论证项目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视资本性支出和非资本性支出,实行专项项目滚动预算。 高校应正确处理好“吃饭”和“建设”的关系,优先保证人员经费等刚性支出,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经常性公用支出。 然后根据财力情况,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学校项目支出。
(七)全面掌握相关政策,保证预算编制政策控制。 为了规范指导预算编制工作, 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 高校预算编制人员应认真学习编制预算的有关政策规定, 深刻领会编制预算的有关精神, 全面掌握相关政策内容,准确理解与把握预算编制的具体要求,熟悉预算收支科目和预算表格,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收入预算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结合收入渠道的增减变化进行测算,做到应报尽报;支出预算中的人员福利支出要符合各项政策规定, 项目支出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宏观管理的要求,体现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勤俭节约的原则。
(八)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强化预算编制参与控制。 高校年度预算的编制涉及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党组织建设等方方面面,关系到整个学校预算年度的工作。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的前馈控制机制,包括增强部门院系参与责任意识,推进全员预算管理理念, 构建预算编制的组织架构, 设置预算编制的职能部门,明确预算编制的工作职责,完善预算编制的工作制度,宣传预算管理的相关政策,培训校内基层预算编制人员,调动部门院系参与预算编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动全员参与预算管理。
( 九) 提高编制人员综合素质, 提升预算编制水平控制。 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不仅指财务部门具体编制者,还包括学校内部部门院系申请预算资料填报人员和学校预算审批者。 部门院系申请预算资料填报人员作为预算编制参与者,熟悉本部门教育教学过程或科学研究过程等业务活动的现实需要,了解未来发展趋势,但缺乏财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对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多, 其预算申报资料是高校预算编制的第一手资料,预算指标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目标;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正好相反,熟悉财会、经济、金融等业务知识,但对教育教学过程或科学研究过程等工作知之甚少,在汇总校内申报资料的基础上,力求收支平衡是其追求的目标;学校预算审批者中既熟悉教育教学业务或科学研究业务,又知晓财会、经济、金融等知识的则更少,统筹全局,综合平衡,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全面性、完整性是其追求的目标。 因此,高校应针对预算编制人员进行专门的“补缺”培训,普及预算管理知识,提高预算编制技能,全面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乔春华.高校预算管理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2] .黄永林.高师财务管理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预算业务控制 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以下简称补助经费),是指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转移支付资金。本办法所称城市、农村地区划分标准:国家统计局最新版本的《统计用区划代码》中的第5-6位(区县代码)为01-20且《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中的第13-15位(城乡分类代码)为111的主城区为城市,其他地区为农村。
第三条:补助经费管理遵循“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客观公正、规范透明,注重实效、强化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补助经费由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重点确定支持内容。现阶段,重点支持本办法第五条至第七条所规定的.内容。
第五条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主要包括:
(一)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执行。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和免费为小学一年级新生提供正版学生字典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含以为基数核定的出版发行少数民族文字教材亏损补贴),具体根据各省份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补助标准、教科书循环使用等因素核定。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规定比例分担,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具体根据各省份义务教育寄宿生数、寄宿生贫困面、补助标准、分配系数等因素核定(补助标准、分配系数及分配公式详见附表,下同)。中央财政对城市学生的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从20xx年春季学期开始。
(二)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北方取暖地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规定比例分担,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具体根据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各省份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规模较小学校数、分配系数等因素核定。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由中央统一确定。
本办法所称公用经费是指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正常运转、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和其他日常工作任务等方面支出的费用,具体支出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支出。其中,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三)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支持公办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中西部地区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规定比例分担,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具体根据各省份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数、生均校舍面积标准、安全校舍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面积补助标准、分配系数等因素核定;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奖补,补助经费具体根据各省份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财力状况、校舍安全保障投入及危房改造成效等因素核定。
(四)对地方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给予综合奖补,中央财政补助经费根据相关省份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等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情况、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工作努力程度等因素核定,地方可统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支出。
现阶段,以各地实际发放乡村教师月人均生活补助标准与中央综合奖补标准(月人均200元)的比值为参考值,设立综合奖补标准调整系数。中央财政按照综合奖补标准、参考调整系数核定相关省份综合奖补资金。
第六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对特岗教师给予工资性补助,补助资金根据在岗特岗教师人数、补助标准与相关省份据实结算。
第七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营养膳食补助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用于向学生提供等值优质的食品,不得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不得用于补贴教职工伙食、学校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劳务费、宣传费、运输费等工作经费,具体根据国家试点地区覆盖学生数、补助标准核定;对于地方试点,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补,具体根据地方试点地区覆盖学生数、地方财政投入、组织管理、实施效果等因素核定。现阶段,对地方试点膳食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天4元以上的省份,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2元标准给予奖补;对未达到4元的省份,按照每生每天1.5元的标准给予奖补。
第八条: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实际以及财力状况适时调整第五条至第七条相关补助标准及分配因素。
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分配公式为:某省份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资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
第九条:省级财政、教育部门应当于每年2月底前向财政部、教育部报送当年补助经费申报材料。申报材料需经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核后报送。逾期不提交的,相应扣减相关分配因素得分。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一)上年度补助经费安排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上年度补助经费使用情况、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地方财政投入情况、主要管理措施、问题分析及对策。
(二)当年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当年全省义务教育工作目标和绩效目标、重点任务和资金安排计划,绩效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考核。
(三)上年度省级财政安排用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资金统计表及相关预算文件。
第十条:补助经费由财政部、教育部共同管理。教育部负责审核地方相关材料和数据,提供资金测算需要的基础数据,并提出资金需求测算方案。财政部根据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相关规定,会同教育部研究确定各省份补助经费预算金额。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明确省级及省以下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在经费分担、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切实加强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财政部和教育部于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中央预算后三十日内正式下达补助经费预算。每年10月31日前,提前下达下一年度补助经费预计数。省级财政、教育部门在收到补助经费预算文件后,应当在三十日内按照预算级次合理分配、及时下达,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十二条:补助经费支付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其中,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包括免费教科书、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费、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和综合奖补等补助经费)拨付暂按照现行有关规定执行。补助经费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执行。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由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按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统一组织采购。
第十三条:省级财政、教育部门在分配补助经费时,应当结合本地区年度义务教育重点工作和本省省级财政安排的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加大省级统筹力度,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省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按责任、按规定切实落实应承担的资金;合理界定寄宿生贫困面,提高资助的精准度;合理确定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项目管理的具体级次和实施办法;统筹落实好特岗教师在聘任期间的工资津补贴等政策;指导省以下各级财政、教育部门科学确定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及经费补助方式等。
第十四条:县(区)级财政、教育部门应当落实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区域内相关教育经费的统筹安排和使用,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实际情况,向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保障规模较小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加强学校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规范学校财务管理,确保补助经费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县(区)级教育部门应会同财政、建设等有关部门,定期对辖区内学校校舍进行排查、核实,结合本地学校布局调整等规划,编制校舍安全保障总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本省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项目管理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项目,项目实施和资金安排情况,要逐级上报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支出,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支出;制定完善内部经费管理办法,细化公用经费等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做好给予个人有关补助的信息公示工作,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十六条: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开展补助经费监督检查和绩效管理。地方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应当加强补助经费的监督检查和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按照规定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基础信息管理,确保学生信息、学校基本情况、教师信息等数据真实准确。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对补助经费实施监管。
第十七条:补助经费要建立“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机制。严禁将补助经费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对外投资等支出,不得从补助经费中提取工作经费或管理经费。对于挤占、挪用、虚列、套取补助经费等行为,按照《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八条: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补助经费分配方案的制定和复核过程中,违反规定分配补助经费或者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或项目)分配补助经费以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按照《预算法》、《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追究责任,并视情况提请同级政府进行行政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预算与预算控制 篇3
【关键词】预算;激励;控制;分析
一、预算的作用
预算是量化表达的(通常是货币金额)、涵盖一个特定时期(通常是一年)的计划。预算要对单位所有可能的交易或事项进行总体预测。预算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预算,使得企业的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个岗位以至每个员工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各责任单位的约束条件,从而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一旦批准了的预算就具有约束力,特别是对非随着业务量变动的费用控制更是如此。下面就预算的作用进行探讨:
1.计划
重大的计划决策通常是在战略计划活动中制定的,而编制预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计划的完善过程。
2.传达
公司的计划要得到实施,必须让每个员工得到权威和有效的信息。已通过的预算是经过董事会批准的,因此,是传达关于计划最有效的手段。
3.激励
预算过程能为激烈管理者向着其责任中心的目标及公司的目标努力工作强有力的因数。当管理人员在完成预算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时,动力是巨大的。
4.控制
管理控制的目的是要获得满意的结果。预算是控制日常行动的基准。通过分析实际结果与预算的差距可以帮助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领域,可以提示在预算中没有预见到的可开发的机会,确定原来预算在有的方面是不合理的。
5.评估
全年的实际结果与预算的比较可作为年底评估每个责任中心及其管理者业绩的一个重要因数。
6.培养
制定预算是培养管理者的一种工具。预算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其他部门与本部门的关系。
二、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不是一种单纯的管理方法,而是一种管理机制。预算控制的根本点就在于通过预算来代替日常管理,使预算成为一种自动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战略导向:强调预算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首先预算目标实际上是集团的战略目标,没有战略意识的预算不可能增强集团的竞争优势。其次预算的战略性,还应该体现不同类型企业集团战略重点的差异。最后,预算管理的战略性体现于它沟通了集团战略与经营活动的关系,使集团的战略意图得以具体贯彻,长短期预算计划得以衔接。
2.风险自抗:风险缘自于市场竞争的客观存在,是任何经济组织都无法回避的最基本的约束因素。但通过合理预期以及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性,风险性却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以规避。预算控制不仅以市场预测为基础,而且更进一点针对预测的结果及其可能的风险事先制定相宜的应对措施,从而使预算本身便具有了一种主动的反风险机制特征。
3.权力制衡: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人性化自我控制。
企业集团治理的目标之一,是期望通过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的界定,在内部搭建一个制度平台,从则实现人本基础上的决策与管理的法治化,特别是确立董事会与经营者两个核心层面各自必须遵循的基本治理规则——一种融会着决策的官僚制(程序化)与民主制制衡统一的关系准则。实现这种构想,一种理想的途径就是引入预算控制制度。
4.奖罚兑现:奖优罚劣是预算控制之所以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的策源地。然而,要使奖罚真正转化成预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总部必须考虑集团的组织结构特征、管理文化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奖罚原则,建立奖罚制度与可操作性的奖罚细则。
5.总结改进:一届预算期满,总部必须对集团预算目标及各层次责任目标的执行的成绩与缺陷、经验与教训、优劣差距与生成原因等進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与评价,这不仅是结束本期预算工作的必要程序,而且也是制定下期预算的目标,提高未来预算控制效果的前提基础与重要保证。因此,总结与改进环节实际上发挥着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标志着下一预算控制循环日开始。
预算制度的思想内核在于认同人的自我价值判断以及因此而诱发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通过激励机制和约束的制度形式,谋求人的个体价值与企业团队价值相互趋同,从而将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与责任感,凝聚成企业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
单位要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要严格进行控制,必须有一个适当的预算程序。第一,确定预算的方针和目标;第二,编制预算,包括原则、草案、协调、复议、审批;第三,执行、监控和调整,第四预算的考评。
结合我们公司的具体情况,部门多,且分散,生产经费比例占绝大多数。这要求的预算编制人员不但有较高业务知识和高度责任感外,还应该走出去,到各业务部门实地考察,掌握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预算执行因有专人控制,这部份还是做得较好,预算分析这块还比较欠缺,短期改进目标是在以后年度实行按月、季、年对预算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为预算控制、奖惩、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葛雪.基于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研究[J]. 现代商业. 2014(12).
预算业务控制 篇4
一、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的成因
目前在很多铁路运输站段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被截然分离开来, 形为“两张皮”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就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上下级单位之间沟通协调渠道不通畅的问题。
(一) 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清
铁路运输企业的垄断性, 使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不强, 思想观念深处仍残存着计划经济的影响, 对全面预算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 许多铁路运输站段认为, 全面预算是在财务部门制定的年度收支预算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得来的, 全面预算管理纯属财务行为, 应该由站段财务部门全面负责制定和控制, 运输生产、客货营销等部门只是配合完成, 甚至认为预算与己无关, 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消极应付, 造就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两张皮”滋生的温床。
(二) 财务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铁路运输站段按照“基数+调整”的预算编制方法, 以上年参数为基数编制财务预算。财务预算编制人员根据集团公司统一下发的预算总数, 将重要科目按照指定金额下达, 剩下的科目按照预定比例, 在上年预算的基础上压缩得来。财务预算编制人员与业务人员缺乏沟通, 财务预算编制缺乏分析当年信息, 使财务预算与生产实际情况失去内在联系, 造成预算同生产脱节, 财务预算成了摆设, 出现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会计核算“两张皮”现象, 削弱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
(三) 缺乏有效的业绩考评机制
在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方面, 铁路运输站段存在考核机制不完善, 考核不力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考核部门职责不明确, 考核内容不具体, 考核工作未能形成制度化, 考核标准缺乏规范化等方面, 致使预算考核不到位, 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相安无事, 各行其路。
(四) 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
铁路运输站段虽然建有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但预算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职能, 没有一个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有些站段的预算委员会形同虚设, 仅由单位负责人挂帅, 财务部门为主, 全面预算管理往往变成财务部门的职责。使得全面预算这项系统管理工程, 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加以规范, 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 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所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或人员来进行协调和仲裁, 影响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五) 运行机制缺乏严肃性
铁路运输站段的部分领导及职工没有认识到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对于站段既定的财务预算方案, 领导缺乏将预算落实到位的责任感, 带头突破预算控制指标, 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处理突破预算的问题, 片面地强调业务部门, 强调客观因素的影响, 随意开口子、批条子, 财务预算频繁变动, 使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有可乘之机, 不能适应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的需要, 致使预算刚性不足、约束力不强, 预算管理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名存实亡。
二、解决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的思考
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在执行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现象,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全面预算管理作进一步的完善。
(一) 设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
铁路运输站段设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委员会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 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领导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段长、党委书记担任, 段其他班子成员、总会计师任副主任, 财务科长、经营科长、人劳科长、线路技术科长、材料科长、安调科长为成员。其主要职责是按照集团公司下达的预算目标, 研究拟定站段年度经营目标和计划;审议预算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根据财务预算执行结果提出考核和奖惩意见。在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 由财务科负责日常的管理与组织工作。组织站段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核、汇总及报送工作;组织下达预算, 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制定预算调整方案;分析和考核各部门预算完成情况。
铁路运输站段设立了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 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当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出现“两张皮”时, 能够及时进行协调和仲裁, 及时修订财务预算, 减少财务预算管理出现的漏洞。
(二) 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尽管大多数铁路运输站段都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但不同程度的基础管理工作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作用和最终的收获是完全迥异的。站段编制财务预算的基础一般是各项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 而每一项业务预算要求各种业务的开展必须规范, 业务流程也必须科学。因此, 铁路运输站段要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 从生产等各个环节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实现基础信息共享, 为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两张皮”的融合构建平台。
(三) 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
编制预算要坚持保障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要将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项目上, 要注意“好钢用在刀刃上”, 保证重点项目资金的高效配置和使用, 避免资金浪费。同时, 安排预算时还要兼顾一般,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分配资金, 不能厚此薄彼, 苦乐不均。
预算编制采用“二上二下”的方法, 从基层开始, 自下而上逐级结合, 自上而下逐级分解。预算的制定应当是各参与方之间重复博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也是反复的, 直至达到最后的一致。编制预算要公开预算方案, 公开调整预算的原因, 充分发挥铁路职工的外部监督作用。将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现象扼杀在民主的摇篮里。
(四) 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
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宣传, 尽量吸收业务部门参加。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要充分沟通, 了解变化情况, 确保预算编制质量。财务部门系统分析重大影响因素, 特别是分析和把握影响运输生产安全的主要变动因素;业务部门要收集、核实相关业务工作量、资产实物数量、价值、状况和人员数量、结构等, 同时要对近年来的变化情况、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和趋势分析。预算编制人员要尽可能多地直接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 熟悉生产过程、定额, 了解编制业务预算的流程, 掌握业务预算编制的准确度, 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使编制的财务预算切合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 得到业务部门等预算执行者的支持, 提高他们完成预算指标的主动性, 抽空了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现象的人脉构成因素, 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达到预期效果。
(五)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铁路运输站段必须制定具有权威性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以制度促建设, 规范全面预算管理, 杜绝领导干部开口子、批条子等凌驾于管理制度之上的行为, 严肃预算管理的执行, 使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现象无生存空间, 保证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六) 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
铁路运输站段要将预算执行与考核挂钩, 确立“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生命线”的新理念, 建立完整的预算考核体系, 明确考核部门职责, 规范考核标准, 规定考核内容, 将考核工作制度化、常规化, 提高考核工作的影响力, 增强考核工作的权威性, 无正当理由, 超预算考核, 节约奖励,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提高铁路职工对预算考核的热情, 使其有章可依, 有章必依, 彻底解决铁路运输站段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两张皮”问题。
参考文献
[1]潘爱香等.全面预算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2]韩冬梅.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 2005年
预算业务管理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霍邱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杜绝违纪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我单位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财务管理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单位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我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监控制度,防止财产、资金流失、浪费或被贪污、挪用。
第三条 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决策机制管理等项管理。
第四条 综合股主要负责我单位的财务工作。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五条 应当按照规定编制部门预算,报县财政部门按法定程序审核、报批。预算由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组成。
第六条 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财政拨款、其他收入等包括实物必须列入收入预算,不得隐瞒或少列,更不得另设账户或私设“小金库”。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或财政预算内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及时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滞留在单位坐支、挪用。
第七条 编制的支出预算,应当保证本单位履行基本职能所需要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其他弹性支出和专项支出应当严格控制。
支出预算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专项支出。人员支出预算的编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标准,逐项核定,没有政策规定的项目,不得列入预算。日常公用支出预算的编制应本着节约、从俭的原则编报。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预算的编制应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标准,逐项核定。专项支出预算的编制应紧密结合单位当年主要职责任务、工作目标,并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本着实事求是:从严从紧、区别轻重缓急,急事优先的原则按序安排支出事项。
第八条 对财政下达的预算,我们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用款计划和项目支出计划。预算一经确立和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和追加。
第九条 应加强对财政预算安排的项目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的申报、论证、实施、评审及验收制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专项资金应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不得虚列项目支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浪费、套取、转移专项资金,不得进行二次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条 应建立健全支出内部控制、稽核、审批、审查,完善内部支出管理,强化内部约束,不断降低单位运行成本。各项支出应当符合国家的现行规定,不得擅自提高补贴标准,不得巧立名目、变相扩大个人补贴范围;不得随意提高差旅费、会议费等报销标准;不得追求奢华超财力购置或配备高档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和其他设施。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一条 局机关收入应全部纳入财务核算,在业务活动中与其它单位或个人发生的一切款项,应该及时开具财务票据、收取款项、登记入账,不得截留、隐瞒、挪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十二条 我局财务支出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
第十三条 财务支出的统一审批程序。经常性的支出,由经办人写明事由并签名,送副局长审核(500元以下由分管副局长审核),局长审批,才能报帐。
第十四条 经常性支出管理办法。为维持局机关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结合机关事务工作的行业特点,对经常性支出实施下列管理办法:
(一)局机关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按照县里的有关文件支出,同时执行本行业有关奖金、补贴,聘用人员按劳动合同约定发放基本工资、资金、福利。
(二)会议费、差旅费按县财政有关文件规定标准支出。
(三)接待工作应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按照我局制定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准批量购买和存放接待酒水。
(四)公车平台支出费用,按照车改领导小组会议纪要及有关招标文件执行。
(五)购买单价500元以上的物品、设备,需事先经局长同意,才能购买,并给予支付。凡是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内的物品。要按照政府采购规定和程序采购。
第十五条 专项支出管理办法。局机关的专项或者特定工作任务,时间紧、要求高,专项支出应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及时支付。
第三章 采购管理
第十六条 货物购置、工程(含维修)和服务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七条 采购代理机构进行政府采购活动,应当符合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更高、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的要求。
第十八条 采购代理机构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政府采购工作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1、擅自提高政府采购标准:
2、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3、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与投标人进行协商谈判;
4、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不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5、与供应商恶意串通:
6、在采购过程中接受贿赂或者获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7、开标前泄露标底:
8、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采购文件,或者伪造、变造采购文件;
9、其他违反政府采购规定的行为。
第四章 资产管理
第十九条 资产是指本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含:现金、各种存款、往来款项、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我们必须依法管理使用国有资产,要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第二十条 应加强对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建立、健全其内部购置、保管、领用等项管理制度,对存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
第二十一条 固定资产应实行分类管理。固定资产一般可划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类型。单位应按照固定资产的固定性、移动性等特点,制定各类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明细核算,不得隐匿、截留、挪用固定资产。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实物登记卡,详细记载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出租、投资、调拨、出让、报废、维修等情况,明确保管(使用)人的责任,保证固定资产完整,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第二十二条 固定资产不允许公物私用或无偿交由与单位无关的经营单位使用。
第二十三条 不得随意处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调拨、捐赠、报废、变卖、转让等,应当经过中介机构评估或鉴定,报财政部门批准。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应当转入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
第二十四条 在维持本单位工作正常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投资的,应当进行申报和评估,并报财政部门批准。投资取得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不得将财政拨款转作经营性使用。
第二十五条 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资产进行账务清理、对实物进行清查盘点。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
第二十六条 因机构改革或其他原因发生划转、撤销或合并时,应当对单位资产进行清算。清算工作应当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国有资产的移交、接收、调拨、划转和管理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六章 建设项目管理
第二十七条 小额单项工程项目(含基建工程新建、改扩建、修缮和设备的购置、安装、改造、维修等),应先编制经费预算,经分管副局长审核,并报局长审批后方可实施。工程或维修结束后,由承办工程的公司据实报销,经分管副局长根据预算审核后,报局长审批;超出预算金额的,应附书面说明,报分管局长审核后,由局长审批。
第二十八条 大额单项工程项目(含基建工程新建、改扩建、修缮和设备的购置、安装、改造、维修等)按政府采购管理规定适用招投标的应按政府采购方式实施招投标,工程验收合格后应申请审计部门对工程进行专项审计,根据建筑工程预算书编制的预算和财政局核拨数,按合同规定预付工程款。禁止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政府专项拨款资金。按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
第七章 合同管理
第二十九条 局机关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或从事民商事法律行为时,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谈判、协商一致,订立合同、协议及其他合意性法律文书。
第三十条 我局所签订合同,主要包括下列类型:(一)国有资产的建设、养护、出租、承包、买卖合同;(二)政府采购合同;(三)招商引资合同;(四)其他合同。
第三十一条 订立、履行合同,实行事前法律风险防范事中法律过程控制、事后法律监督和补救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十二条 订立合同实行法制审核、逐级备案制度。签订合同应当明确相关负责人具体负责合同的谈判、起草、履行等事宜。我局订立的合同,由办公室送县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审核并书面报备。办公室每年对合同签订、实施、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清理。
第三十三条 合同负责人员的主要职责:(一)负责合同项目的调研、评估、提供初步意见;(二)审查合同相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履约能力;(三)负责订立合同的协商与谈判、合同文本的拟定与修改;(四)将合同文本等资料整理完善后进行合法性审查;(五)县政府或县政府授权或委托签订的合同应当及时报送县政府法制办审查;(六)根据要求提供相关材料,配合县政府法制办对合同进行、监督、检查;(七)负责合同履行,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八)负责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九)保管合同文本及与履行、变更、解除合同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负责按规定整理、移交。
第三十四条 合同一般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合同主体的名称(姓名)、住所;(二)合同标的或者项目的详细内容;(三)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四)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五)违约责任及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六)合同变更、解除及终止的条件;(七)合同争议解决方式;(八)生效条件、订立日期。
第三十五条 订立合同不得有下列内容:(一)超越我局职权范围的承诺或者义务性规定;(二)违反法律规定作为合同保证人;(三)临时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和内设机构作为一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损害国家、社会公共 利益的约定。
第三十六条 对涉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以下简称重大合同)谈判、起草时,合同负责人员应当及时与县政府法制办沟通,听取法律意见。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对出现的合同纠纷应邀请政府法制机构参加谈判或召开由有关单位、法律专家参加的论证会,听取意见,研究讨论解决合同纠纷方案。
第三十七条 合同审查后,合同负责人员根据审查意见对合同草拟稿进行修改,并与合同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形成合同正式文本。合同正式文本由我局法定代表人签署。合同签署后,应当加盖公章。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规定应当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合同,由合同负责人员依程序报批。
第三十八条 合同当事人一方为政府的,合同承办部门应当在合同签订后5个工作日内,将合同意向书、合同文本、签约审批材料、签约中的来往电函、会谈纪要等相关文件材料复制件报送县政府法制办备案。合同内容涉及国有资产的,合同承办部门应将合同文本同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合同有从合同或其他由主合同约定的相关协议或备忘录等,也应当一并备案。
第三十九条 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发生情势变更、相对人资产经营状况变化等特殊情况的,我局应当向县政府法制机构通报。
第四十条 订立合同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和资料,合同承办部门应当立卷归档。
第四十一条 违反规定,未经法制审核擅自签订合同、或经法制审核有不合法内容而实施的、或不按时移交合同资料、规避合同监督管理的,应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合同负责人员违反合同管理规定,徇私舞弊、失职 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财务机构
第四十二条 按照规定配备会计人员,负责对我局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和核算。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三条 会计、出纳人员,必须分设,银行印鉴必须分管。不得以任何理由发生会计、出纳一人兼,银行印鉴一人管的现象。
第四十四条 按照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根据实际发生的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局长对我局的财务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依法负责。
第四十五条 在工作中不得有下列违反会计管理规定的行为:
1、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编制依据不一致的财务会计报告;
2、明知是虚假会计资料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报销支出事项,提供虚假会计记录和其他会计资料;
3、另立账户,私设会计账簿,转移资金;
4、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
S、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
6、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
7、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8、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9、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信息资料:
10、随意将财政性资金出借他人,为小团体或个人牟取利益:
11、其他违反会计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六条 财务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在交接手续未办清以前不得调动或离职。交接时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财政局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可派人会同监交。一般财务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可由财务分管负责人监交。财务会计人员短期离职,应由单位负责人指定专人临时接替。
第九章 财务监督
第四十七条 应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监督体系。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监督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财务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依法进行财务监督。
第四十八条 财务监督是指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核、检查的行为。内容一般包括: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收入和支出的范围及标准、专用基金的提取和使用、资产管理措施落实、往来款项的发生和清算、财务会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
第四十九条 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申报、审查程序。预算的编制应当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单位事业的发展计划,应当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有保有压、收支平衡”的原则。对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可靠,各项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有无漏编、重编,预算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执行,有无随意调整预算或变更项目等行为事项进行监督。
第五十条 单位收入的监督。收入是指我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拨款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这部分资金涉及政策性强,应加强监督,其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1、单位的收入是否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2、各项收费是否符合国家的收费政策和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应收尽收,有无超收乱收的情况。
第五十一条 单位支出的监督。支出是指我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支出管理是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其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1、各项支出是否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讲求经济、实效、有无进一步压缩的可能。
2、各项支出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使用;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有无互相攀比、违反规定超额、超标准开会、配备豪华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及其他设施。
3、基建或项目支出与经费支出的界限是否划清,有无基建或项目支出挤占单位经费,或单位经费有无列入基建或项目支出的现象。应由个人负担的支出,有无由单位经费负担的现象。
第五十二条 资产监督即对资产管理要求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的检查督促,包括:
1、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现金使用范围使用现金;库存现金是否超过限额,有无随意借支、非法挪用、白条抵库的现象;有无违反现金管理规定,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的情况。
2、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是否及时清理、结算;有无本单位资金被其他单位长期大量占用的现象。
3、对各项负债是否及时组织清理,按时进行结算,有无本单位无故拖欠外单位资金的现象,应缴款项是否按国家规定及时、足额地上缴,有无故意拖欠、截留和坐支的现象。
4、各项存货是否完整无缺,各种材料有无超定额储备、积压浪费的现象;存货和固定资产的购进、验收、入库、领发、登记手续是否齐全,制度是否健全,有无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大材小用、公物私用、损失浪费,甚至被盗的情况。
5、存货和固定资产是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是否存在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问题;固定资产有无长期闲置形成浪费问题;有无未按规定报废、转让单位资产的问题发生。
第五十三条 应建立健全内部监控、财务公示等制度,应确定专(兼)职人员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审查。单位的财务执行情况,应在一定的范围、时期内公示,接受组织监督。
第五十四条 应自觉接受审计、财政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五十五条 单位领导工作调动或者离职,必须经同级审计部门进行任期离任审计。
第十章 附则
预算业务控制 篇6
关键词 预算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 影响
预算控制就是要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设计预算工作业务流程,确定控制要点,并借助会计系统控制,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等业务活动实施监督与控制,保证单位各项生产经营与业务预算的有效执行,保证单位生产经营与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企业预算控制与管理的目标
预算控制与管理的目标可以总结为管理决策和管理控制,这两个不同的目标对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在销售预算的制定过程中,销售人员掌握着未来销售情况这一专门信息,如果预算仅仅是为了向管理决策提供服务,销售人员就会把他所掌握的信息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各部门进行分享;但如果预算的目的之一是作为业绩评价标准,销售收入数值要在年末用来对企业销售部门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并由于这一信息的不对称性,销售人员就会对其所掌握的信息进行一定的“裁剪”,以在不被人识破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于是销售部门有可能会有意低估未来的销售收入金额,从而有利于对其业绩的评价。
二、预算控制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预算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具体化,是企业生产经营与业务活动的“将来时”。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单位内部预算控制的重要性,及其在内部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分析与考核诸环节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弊端。
(1)编制预算的基础和前提不可靠,指标制定脱离实际、过高或过低,编制程序不规范,审批手续不严格。
(2)预算指标未层层分解,未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各项保障措施不得力,管理不到位,开支审批不严格,预算执行随意性大,预算规定是一套,实际执行另一套,致使预算对企业生产经营与业务活动的“软约束”。
(3)调整预算未进行市场调研、资源平衡,调整事项与单位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目标联系不密切,调整程序不规范。
(4)预算考核程序不严格,未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奖惩制度不健全,奖惩不落实。
(5)预算分析走过场、流于形式,未能很好地总结经验,不能为下期预算的编制提供借鉴。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企业都非常重视预算控制的作用。经过批准的预算就是法令,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和单位都必须严格履行,完不成预算,将要受到处罚。预算控制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该系统的组织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预算控制的内容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其决策权都应落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与协调。
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凭证记录,严格执行生产经营月度计划和成本费用的定额、定率标准,并加强监控。管理制度、凭证记录是保证生产计划、费用定额,以及定率标准能认真执行的基础工作。单位尤其是企业单位,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和制定出一套适应管理需要的管理制度和凭证记录。比如,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环节,就应当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审批程序、成本核算与费用分配制度,并设计与之相应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费用的发生与分配记录凭证。保证成本费用预算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并为预算考核提供可靠的依据。
2.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体系的建立包括预算项目、标准和程序。实际上,并非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可以进行预算控制,只有那些有必要控制,并且具有可控性的项目才能进行预算控制。例如,外币资金是企业货币资金的重要部分,对其风险有必要进行控制,但是造成汇兑损失的汇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对此无法控制。制定预算标准是进行预算控制的前提,也是进行预算调整和预算执行考核的主要依据。因此,预算标准的合理性关系到全面预算的质量。预算标准的制定应该以财务系统的信息为基础,结合趋势分析方法,对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分别制定标准。
四、结论
预算控制是对实际的科学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对于实际和预算之间的差异要不断修正。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然后对实际或者预算进行调整,从而减少差异。
参考文献:
[1]张思.关于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中国连锁,2013,10:218-220.
[2]张捷.加强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3,17:118-119.
[3]梁世芳.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130-131.
预算业务控制 篇7
在设计和开发部门预算应用系统时, 系统用户涉及预算单位、预算部门和财政各个处室的业务人员, 财政需要不时地发布各种业务文件 (如: 通知、政策、标准 等 ), 用来指导和规范预算单位和部门填写和编制各种预算业务数据, 业务人员需要及时获取和查询相关业务文件, 传统的纸质文件传送和阅读方式显然不是最佳选择。所以, 业务文件信息化管理是高效工作方式, 预算业务文档库也是部门预算系统在线协同办公的内在业务需求, 在业务系统内, 用户就可以随时发布、查阅相关业务文档, 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预算业务文档库涉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非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Word、Excel、PDF、扫描图像、视频等格式的各种文件, 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文档标题、摘要、 关键字、业务分类、 文档所有人、类型等关系型描述数据, 用以高效率的文档检索、分类管理和统计。
2 文档库技术设计
2.1 .Net 技术
基于.Net Framework 4.0技术框架, 应用Winform的高性能实现文档前台UI操作, 主要包括: 文档的添加、删除、修改、上传、 下载和相关数据保存, 实现多类型 (Word、Excel、PDF、图像 ) 文档的查阅和浏览。关键涉及.Net技术如下 :
2.1.1 访问注册表查询文档的关联处理程序
应用.Net C# 技术访问注册表, 主要涉及访问注册表查询文档的关 联处理程 序 , 再用C# 调用文档 处理程序 , 并在Win Form窗体嵌入式展现或外部单独展现。如扩展名为.doc的文档 , 查询注册 表HKEY_CLASSES_ROOT HKEY_CLASS-ES_ROOT.doc 项下的默认键值为“Word.Document.8”, 再依据“Word.Document.8”查询注册表 [HKEY_CLASSES_ROOTWord.Document.8shellOpencommand] 的默认键值 (如 : C:\ProgramFiles (x86) \Microsoft Office\OF FICE11\WINWORD.EXE) , 获取扩展名为.doc的文档的处理程序WINWORD.EXE, 然后再调用该程序显示文档, 供业务用户查阅。如扩展名为.pdf的文档, 依据同样的处理方式找到正确的关联处理程序来显示文档。
2.1.2 文档解压缩技术
应用.Net C# 技术调用平台类库或第三方.Net类库实现文件解压缩功能, 以提高文档数据的网络传输性能, 节省后台存储空间, 提高服务器处理文件性能。在.Net Framework 4.0平台上最为人所接受解压缩技术是Zip, 既可以应用System.IO.Com-pression命名空间下各种Zip类库 , 实现各种形式的解压缩功能, 第三方开源ICSharp Code.Sharp Zip Lib类库, 也提供了稳定高效的文件解压缩功能。具体的文件解压缩包装类代码省略。
2.2 Oracle Secure Files 技术
Oracle Secure Files技术是从11g版本提供 , 具有集关 系型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之所长的技术架构来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业务数据, 支撑企业级非结构化业务数据大规模应用。O-racle Secure Files Lob为非结构化数据提供高并发、高性能和高读 写的技术 解决方案 ; 同时 , Oracle Secure Files Lob提供针对文档库应用的许多高级特性 (如: 消除重复、压缩、加密、缓存等)。
2.3 分布式 SOA 技术
分布式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提供松耦合服务应用, 提高应用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Net Framework 4.0的WCF ( Windows CommunicationFoundation) 数据通信技术框架 , 设计和开发基于分布式SOA设计理念的Web数据服务, 实现文档数据的上传、下载、保存相关数据和检索文档等服务接口。
3 数据库设计
3.1 文档表结构
3.2 文档基本信息表结构
3.3 文档分类码表表结构
4 界面 UI 设计
4.1 文档库上传编辑界面
文档库上传编辑界面设计如图1所示, 该界面实现文档库的文件上传、下载、添加、删除、 修改等功能, 添加关联文档功能, 方便用户查阅相关文件。在上传、下 载文档时 ,客户端实现文档的解压缩和分段传输功能, 提高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4.2 文档库查询界面
文档库查询界面设计如图2所示, 该界面实现文档库的检索功能, 依据文档的标题、摘要、所有人、上传时间、 关键字、文档类型、文档分类等基本信息检索用户需要的文档。同时, 依据文档类型, 调用本地计算机上对应的处理程序展现文档, 方便用户查阅相关文件, 提升用户体验。查看或下载文档时, 客户端实现文档的解压缩和分段传输功能, 提高系统性能和减轻服务器并发压力。
4.3 文档库上传下载界面
文档库上传下载界面设计如图3所示, 该界面实现文档库的上传下载功能, 依据文档ID调用SOA服务和相应接口,实现文档的解压缩和分段传输功能, 提高系统性能和减轻服务器并发压力, 实现文档的网络传输时间计算、上传下载进度动态显示和网络带宽估算, 提升用户体验。
5 结语
预算业务控制 篇8
不少电力企业在实施ERP之前,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度较低,会计工作相对独立,往往滞后于业务发生,很多业务数据未能实时反映到财务账面上,数据间联系和控制松散,无法实现电网公司财务管理“五集中、六统一”的思想,不能满足企业实时监控的要求。
1 预算、业务、财务一体化目标
电网公司财务管理的设计目标可以表述为“五集中”(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预算集约调控、风险在线监控),“六统一”(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成本标准、统一组织体系)。某电力公司结合国家电网财务管理的设计目标,确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和提升方向,预算、财务、业务一体化是该电力公司财务系统设计的重中之重。
2 预算、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设计成果
根据该电力公司财务管理的业务特性,按业务流转逻辑分层设计了财务管理的二级流程12个,包括总账管理、电价管理、往来核算、项目核算、资产管理、薪酬核算、税务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产权管理;按照流程分级原则,设计了财务管理的三级流程44个,覆盖该电力公司财务管理的所有业务域。预算、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设计建立了覆盖项目、成本等各项业务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业务环节与财务的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业务过程即财务过程。
2.1 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设计的目标是:(1)建立预算管理的统一数据模型,统一预算编制规则、校验规则,统一预算编制时效期和上报审批流程;(2)搭建覆盖该电力公司全口径的预算控制体系,包括项目、成本、固定资产零购等大类的预算。项目预算包括基建项目、技改项目、大修项目、科技开发项目、信息项目等,通过预算控制物资采购、服务采购、费用报销等全部业务。
项目预算双维控制是指财务系统控制总盘,项目系统控制明细(见图1),通过项目预算对接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在业务环节通过各类项目储备库的构建,开展对支出项目的集中评审和重要性评级,增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在财务环节将预算内容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实现预算总额和明细项目相吻合,为资金支出的可控和在控创造条件。
成本预算将预算下达到归口费用单位(包括定额费用、专项费用和其他的一些业务费用),将所发生的费用动态更新到归口的费用单位,实现费用的控制。对固定资产零购进行集中管理,制定采购标准和预算,单独进行预算执行和跟踪,控制费用。
资本类基建和技改项目,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能分解到单体工程的项目预算就控制到单体工程,由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 Structure,WBS)进行项目预算总额控制,财务基金管理模块进行年度预算控制,即在采购环节(采购订单提交时)由项目管理模块WBS进行总额预算控制,项目领料发货环节通过WBS推导基金管理预算控制单元的方式在项目发货时进行预算控制,此时既占用年度预算又占用WBS实际预算总额。其他不能分到单体工程的资本项目,除一次和二次技改以外的技改类项目、小型基建项目、营销项目、科技信息项目、培训项目、综合后勤项目以及农维资本项目等,预算控制到项目,在采购订单提交和项目领料发货环节既占用WBS预算,也占用基金管理对应的项目预算。
成本类的检修项目、购置项目、咨询研发项目、农维成本项目和其他成本项目的预算都控制到项目。检修项目WBS挂维修订单,由于成本类项目不跨年,项目总额预算等于年度预算,所以在采购订单提交环节是通过WBS控制年度预算,项目领料发货环节通过WBS推导基金管理预算控制单元的方式进行预算控制,此时既占用WBS年度预算,又占用基金管理对应的项目预算。
配网物资的储备采购按材料采购的预算进行控制,材料采购预算通过预算编制系统将材料采购预算项目的预算值下达到ERP系统,ERP系统通过相应的承诺项目在采购订单环节进行预算控制,配网物资后续领用的预算控制按照上述各个相应项目的成本预算进行控制。
2.2 业务财务一体化
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设计目标是使业务、财务的信息和数据内容符合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财务部门需结合财务分析和核算要求,明确财务与营销、交易、发策、基建、生产、合同、人资等业务部门进行数据和信息集成时的具体要求,结合信息和数据归集的必要性、重要性,确定财务与业务进行信息和数据集成的范围和内容。财务与业务部门制定协同规则,明确在上述各业务的各个环节与财务进行集成,并按照规则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完成制证工作的财务与业务信息均不得修改,确保财务与业务数据一致。
物资与财务管理一体化设计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资的需求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都与财务管理无缝集成,所有物料的异动(收、发、转、盘、退)都会自动产生财务凭证,具体设计点清单如表1所示。
项目与财务管理一体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1)项目计划阶段,项目预算与财务预算集成;(2)项目建设阶段,项目日常成本核算与财务成本归集的关联;(3)项目验收投运阶段,项目成本自动分摊与自动转资,具体设计点清单如表2所示。
设备与财务管理一体化主要体现在设备和资产台账的联动,以确保企业的账、卡、物的一致性,同时将检修、抢修工单与财务成本的归集关联,具体设计点清单如表3所示。
营销与财务管理一体化主要表现在营销的各项业务(应收预收电费、实收电费、销根、其他业务收入、结算单驳回)与财务系统集成,具体设计点清单如表4所示。
人资与财务管理一体化主要表现在薪酬核算、员工主数据与财务核算之间的联动,具体设计点清单如表5所示。
3 预算、财务、业务一体化设计应用成效
预算、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设计和成功实施,实现了数据、核算口径、业务流程的统一,加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保证财务业务的完整性和财务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统一性。通过事务驱动,原来离散、静态、脱节的管理将变为流畅、动态、面向过程的管理,有助于解决数出多门,报表不一的长久困惑,大幅提高财务业务系统的运行质量。
目前,该电力公司ERP系统已完成到县公司层级的全省覆盖,财务凭证100%都是由前端业务产生,系统内的财务业务数据量也在稳步增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从大量的制证工作中摆脱出来,更多地参与企业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增强了管理决策效能。
4 结语
预算、财务、业务一体化方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要反复推敲、不断优化方案,并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才能稳步推进资产管理最优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益华.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和思路[J].现代电力,2004,21(6):93-97.WANG Yi-hua.Probe of Total BudgetManagement for Power Enterprise[J].China Modern Electric Power[J].2004,21(6):93-97.
[2]张艳丽.浅析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9(18):41-43.ZHANG Yan-li.According to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J].Chins Foreign Trade.2011,9(18):41-43.
[3]王延伟,张丽娟.电力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对策探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9(5):1-3.WANG Yan-wei,ZAHNG Li-juan.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n Fin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J].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2009,29(5):1-3.
[4]王春林.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管理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9(24):189.WANG Chun-lin.The electric power en 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it management situation[J].China New Tech nologies and Products,2009,19(24):189.
预算业务控制 篇9
一、高校财政部门预算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高校在内部预算执行方面, 普遍存在着责任不明、制度不全、监督不力的现象, 影响了预算的顺利执行和预算运行的效率。因此, 应该加强和完善预算执行的监督与控制机制, 以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当年的部门预算一般从上一年7、8月份就开始编制, 经过几上几下, 一般需要到当年二月份前后才能批复。由于经过时间长, 当预算批复时原预算已不能完全表明当年的资金需要, 因而增加了在当年执行预算的难度, 并且批复的预算可能与编制时的金额不同, 这同样也增加了当年预算执行的难度。
当财政部门预算批复后, 各高校还需要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金额编制内部预算 (高校各职能部门及系、院等的预算) 。由于高校部门多, 预算金额大, 故内部预算编制时间一般较长, 因而造成经费指标下达延迟, 影响业务部门的正常工作。高校编制的内部预算资金是国家下达到高校预算资金的再次分配, 其结果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占有学校预算经费的多少, 实质上内部预算就是高校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尽管各个学校分配预算的标准不同, 但资金预算的编制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利益权衡的过程。一些部门为了自己业务开展更加顺利, 想方设法的努力争取更多的经费指标, 而学校与财务部门为确保预算分配更切合实际, 对学校发展更有利, 甚至多次研究, 以促使预算编制趋于准确、完善。因此有的单位内部预算指标下达常需几个月的时间, 有时单位内部预算指标下达时已经快半年过去了。因而, 在内部预算尚未下达前的这几个月中, 单位内部的部门预算如何控制, 会不会影响年度部门预算的执行, 这是一个高校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 会计的核算与监督体系是建立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的, 是通过会计报表来实现的, 所以不能进行实时控制、不能进行事中监督。当财政部门预算下达本单位后, 按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部门 (职能部门及系、院) 进行重新分配。财政部门预算主要是按会计科目即按经济支出的性质与用途进行编制的, 故如何协调单位内部预算与财政部门预算?实施部门预算, 依靠这一年的日常工作控制, 如何使单位内部预算符合部门预算?高校各部门的经济活动与总体目标之间存在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如何使一个单位的各个部分融合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各部门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等等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需要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财政的大预算体系———部门预算能够顺利实现的重要措施。
二、实行单位内部预算控制的方法
实行单位内部部门预算的目的在于克服高校部门预算中的不足, 强化对预算的检查监督, 推进依法理财和民主理财。在会计科目体系上, 要做到预算控制, 只能按照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及时、定期地将实际情况与预算标准进行对比, 对差异进行分析, 以确保预定控制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会计科目控制仍然是事后控制, 而不管将经费的使用或管理部门作为第六级科目都无济于事。一般高校内部预算在执行上基本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因而对分配到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中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给予正确、完整的评价。预算执行中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到位等情况。
实行能够事中控制的单位内部预算控制的方法首先是引进项目管理方法, 将分配到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分为内部部门使用的经费及其代为管理的经费两种。部门经费是指只对本部门的经济业务所使用的经费, 使用目的和范围都是本部门的经费, 如本部门的公务费。代管经费是按单位授权控制制度要求由职能部门代为管理的经费, 如资产产业处代为管理的全院使用的水电费等。对于部门内的经费可以按照不同部门的要求进行设置不同的项目。其次, 各个不同部门预算项目追加相应的预算额度。当然, 这个额度不能超出财政部门预算的额度, 如分配给各个部门的办公费总和不能超出财政部门预算的办公费额度。最后是在会计核算的会计软件中加入内部控制的功能。即在每录入一笔经济业务时, 只要是使用相关的支出类科目, 电算化软件都相应地跳出内部预算控制的窗口。在该窗口中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该部门的某个项目的经费已使用情况, 还有多少可使用余额。当某笔款项金额超过可使用余额时, 软件系统就自动拒绝报销 (凭证录入) 。
由于内部预算控制的实施是依附于在报销时录入会计分录的过程中, 所以要选择会计科目加入内部控制的功能。一般来说, 需要加入内部预算控制功能的会计科目是费用类科目, 而其他会计科目不需要此功能。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费用类科目都需要内部预算控制, 如人员类经费就不一定需要。但到底哪些费用类科目需要设置内部预算控制, 要财务人员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
三、实行单位内部预算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 关于预借款项问题。按照会计科目核算体系, 对于借款只用“其他应收款”核算, 而不用做费用支出账的。但在内部预算控制中, 应该进入内部预算中, 即减少该部门的可使用经费额度。因为对于一个部门而言, 无论是直接支出还是借款使用都是减少了该部门实际可用的经费额度。这种区别在平时即内部预算较为宽裕时是体现不出内部预算的优点的, 但在年底或内部预算剩余额度较小时, 就能防止借款报销时超出内部预算及超过财政部门预算。当年借款却未在当年报销, 虽然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实际支出小于部门预算数, 会使使用部门的预算产生结余 (结余数刚好等于借款未报销金额) , 但这正满足部门预算的“可以结余不能超支”的特点。预借款项的形式有借现金或领用填写有支付金额的支票。
其二, 关于领用空白支票。有时业务人员在准备付款时, 不知道付款的确切金额, 只能知道大致数字。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领用空白支票。业务人员在领取空白支票后, 先去对方单位付款, 再到本单位财务部门结账。在这个过程中一般存在一段时间差, 短则三、五天, 长则十多天。这类业务在会计科目核算体系中是不反映的, 最多在备查簿上做个记录, 但其实这也是一种借款, 一种未确定金额的借款。按照借款的原理同样也是减少了内部预算的可使用额度, 故也应该在内部预算中反映, 并按预计金额入账。将支票的预计金额作其他应收款的数字, 在贷方用“其他应付款———转账支票”进行核算。
如某系借空白支票 (有预计金额) 购买学生活动的物品, 其内部预算编码是10303, 预计金额是5000元, 实际报销金额为4000元, 则会计处理如下:
领取空白支票时:
交回支票存根并报销时:
当然交回支票与实际报销可以不同时进行。
其三, 关于隔年报销借款的问题。内部预算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有年度跨越性的项目经费, 专款经费、专项经费、课题经费。另一类是没有年度延续性的常规经费。这两大类经费性质不同, 所以年终处理的结果也不同, 对于一些常规经费的内部预算额度将随着年度结转而清除, 但对于项目经费如是不能随便将内部预算额度清除的, 为保证项目的延续, 应将内部预算额度予以继续保留。因而对于非课题的常规经费报销上一年度的借款时, 不能再冲减该部门的内部预算额度。故在内部预算中, 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用于这一类冲账用的预算代码。
其四, 预开发票的问题。有些付款单位需要在收到发票 (收据) 后才能付款, 有些高校就将预开发票视同借用支票一样进行内部预算控制的核算。笔者认为所预开的发票不是货币资金也不是有价证券, 故不能按所开发票金额进行入账, 应该用发票领用登记备查簿进行登记和管理。
其五, 关于预算项目调整的问题。内部预算项目是附生的会计科目上使用的, 故当结账后发现有内部预算项目需要调整时, 就需要借助于会计科目体系来实现。在会计凭证上, 借贷方的科目与金额都一样, 但就是预算项目不一样。如:某部门的3000元借款在录入凭证时误将其预算项目代码10701录成了10801, 则做调整分录时:
这样就恢复了10801这个预算代码的额度。
参考文献
[1]李素敏:《以效率为目标加强和完善高校预算资金管理》, 《理论界》2006年第5期。
预算业务控制 篇10
从目前的实际工作来看, 高校一般需编制两本预算, 一本是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 主要是按财政部门要求, 更多地考虑财政管理的需要, 做到收支平衡。另一本是学校的内部执行预算, 高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的事业发展计划将预算细化到学校各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使学校内部执行预算不能严格按上级批复的预算执行, 从而形成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两张皮”现象。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有效地高校内部预算控制, 使高校的预算管理适应财政预算改革的要求, 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预算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内部预算控制是高校对校内预算的控制, 是按照量入为出的预算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财力可能和承担教育事业发展任务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 做到收支平衡。过去高校内部预算控制是对预算内财政拨款、学杂费等预算外资金、代管经费和自有资金等所形成的全部收入进行支出安排, 由于财政拨款是按照“基数加增长”的方式下达指标, 当项目预算执行出现偏差时主要依靠等、靠、要向上级主管部门追加经费解决, 因此高校内部预算控制不太被重视, 形成了重决算轻预算比较粗放式的管理。近年来, 更是由于这种粗放式的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双重压力下,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个别学校不顾学校的财力可能, 盲目安排没有资金来源的预算支出, 出现了严重的预算赤字。
2000年开始实施部门预算改革, 彻底打破了原来的经费指标管理模式。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打破基数的概念, 实行“零基预算”, 按照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部门预算, 同时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实施, 一方面使学校预算的权威性与约束力增强, 另一方面使学校的资金几乎没有调整的余地。从这几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 部门预算改革对高校的预算管理, 尤其是高校内部预算控制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体现出了积极的意义, 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带来一些新问题。
1.学校二级预算单位预算意识薄弱。
现在各学校二级单位普遍认为学校预算就是向主管部门要经费, 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校内预算分配时, 不顾学校整体预算与项目实际需求, 争经费, 争来后慢慢花, 导致高校内部预算控制的预算依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2.内部预算控制指标下达时间滞后。
由于预算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的滞后, 起不到事前控制的效果。由于高校部门多, 预算金额大, 故内部预算编制时间一般较长, 因而造成经费指标下达延迟。高校编制的内部预算资金是国家下达到高校预算资金的再次分配, 学校与财务部门为确保预算分配更切合实际, 对学校发展更有利, 甚至多次研究, 以促使预算编制趋于准确、完善。因此有的单位内部预算指标下达常需几个月的时间, 有时单位内部预算指标下达时已经快半年过去了。因而, 在内部预算尚未下达前的这几个月中, 单位内部的部门预算如何控制, 会不会影响年度部门预算的执行, 这是一个高校需要面对的问题。以项目管理为例, 项目预算在上年8、9月份完成, 学校的工作计划到3月份才出来, 预算控制指标通常在预算年度的4月份下达, 而这时有1/2的经济业务已经发生, 从而预算管理无法进行事前事中控制, 成为一种事后预算, 失去了预算控制的作用。
3.内部预算控制的约束力不够。
当财政部门预算下达本单位后, 按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部门 (职能部门及系、院) 进行重新分配。财政部门预算主要是按会计科目即按经济支出的性质与用途进行编制的, 实施部门预算, 依靠这一年的日常工作控制。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学校部门预算能够顺利实现的重要措施。一些高校预算执行人为存在“预算归预算, 执行另一张皮”的思想, 预算调整程序不规范, 预算弹性较大, 调整预算的随意性大, 变相支出, 难以严格、准确地反映预算控制管理的目的, 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得不到体现。在预算下达后, 没能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 使预算执行偏离计划的轨道, 执行和控制阶段未能真正发挥内部预算控制的作用。
4.内部预算控制的方法无法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改革的实施。
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 对不同类型的支出, 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 而按月编报用款计划的程序和审批的手续都很繁琐, 时限要求非常严格。同时, 政府采购的高度计划性与目前高校的管理水平状况存在一些差距。高校内部预算控制方法主要采用将总收入按院系等二级单位, 切块重新分配, 不能很好地使各二级单位预算支出按用款计划执行, 势必造成校内预算编制与上报的部门预算脱节, 导致有些项目急需用钱却没钱, 有些项目节余很多并被串项挪用, 甚至有些项目有计划, 但因预算外资金专户没资金而影响项目按时实施, 影响了预算的顺利执行和预算运行的效率。
二、加强高校内部预算控制的措施
针对这些新问题, 高校应转变思想观念, 认识到财政部门改革措施在高校实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建立起自己的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 推进和完善高校内部预算控制措施。
1.提升二级预算单位预算意识, 夯实内部预算控制基础。
高校的内部预算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部门预算实质是一体的, 其编制基础一致、编制过程合一、编制内容统一, 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部门预算的形成过程就是内部预算的形成过程。因此, 要切实转变“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一家的事”这一错误观念, 在“一上”时需要二级预算单位全员、全过程参与上报基础数据及相关资料, 它们既是财政部门确定定额标准的依据, 也是高校内部各院系、部门之间分配经费的依据。强化了高校的预算管理, 夯实内部预算控制基础。
2.改进校内预算编制方法, 强化内部预算控制的约束力。
部门预算将部门的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 对基本支出预算采用定员定额管理方式, 对项目支出预算采用项目库管理方式。应按此原则改进内部预算管理方法, 实行零基预算, 推行绩效预算, 编制以院系为主的内部预算, 使内部预算控制的约束力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对基本支出预算, 应按照财政部门制定预算定额的原则与方法, 以财政部门的高校预算定额为基础, 加入学校自有资金因素, 分类分档次建立学校内部基本支出定额体系, 从而确定学校各二级单位部门预算。即运用“定额加增长”的测算方法, 辅以零基预算, 对维持性经费如办公费、差旅费按人员测算人均定额, 对教学业务费按学生人数测算生均定额, 一切从零开始, 较好地克服基数预算的不足, 使内部预算控制指标更加切合实际。
对项目支出, 应建立自己的项目库, 还应建立项目评审制度和项目绩效考评制度, 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通过内部预算控制对列入当年预算的项目预算的执行和完成情况追踪问效。
学校各部门的经费还必须严格执行校内预算, 特殊情况的超预算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 经批准后执行。无论是预算定额还是项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年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项目支出结构以及项目结余情况的对比分析, 结合对二级单位的实地调研, 进行合理调整, 但调整必须和部门预算的调整一致。这样的预算调整机制, 可以保证年初时将校内预算先按上报预算下达, 解决部门预算未批复前的单位内部预算控制问题, 保证部门预算的顺利执行。
3.引进项目管理工具, 创新内部预算控制系统。
内部预算控制主要是事中事后控制, 对预算的执行及其结果进行控制、分析和评价。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手段, 创建内部预算控制系统。建立由财务综合查询系统、经费指标会计控制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组成内部预算控制系统。
财务综合查询系统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 在整合和嵌入各类查询功能的基础之上,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该系统可以整合财务数据资源, 经费使用部门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可以及时查询本部门经费使用状况、预算指标和用款计划的下达情况、个人借款情况、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以及个人薪资和学费缴纳情况。通过财务综合查询系统, 预算只要一经批准, 就可以及时将批准的预算按项目名称、金额初始到计算机系统中, 便于随时掌握各项目的支出结构情况, 可以避免一些人为因素, 增强预算管理应有的刚性, 进而实现项目预算控制的精细化。变全年预算一次下达使用, 为经费在预算指标内按用款计划使用。使内部预算与部门预算一致, 内部用款计划与财政支付系统一致, 使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与相应的预算项目联系起来, 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要求, 真正达到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的目的。
经费指标会计控制系统是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加入预算控制功能模块, 利用现有会计科目, 实现正常会计核算业务, 又实现内部预算指标控制。内部预算指标控制归根到底要反映到会计科目上。即在每录入一笔经济业务时, 只要是使用相关的支出类科目, 电算化软件都相应地跳出内部预算控制的窗口。在该窗口中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该部门的某个项目的经费已使用情况, 还有多少可使用余额。当某笔款项金额超过可使用余额时, 软件系统就自动拒绝报销 (凭证录入) 。一般来说, 需要加入内部预算控制功能的会计科目是支出类科目和往来款科目, 其他会计科目不需要此功能。但有些收入科目也需要内部预算控制, 如科研经费。到底哪些科目需要设置内部预算控制, 要财务人员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应该注意的是跨年度结转问题。对于一些常规经费的内部预算额度将随着年度结转而清除, 但对于项目经费则需要继续保留内部预算控制额度。因而对于非课题的常规经费报销上一年度的借款时, 不能再冲减该部门的内部预算额度。故在内部预算中, 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用于这一类冲账用的预算代码。预算项目和会计科目就像“经纬线”一样控制着校内预算的执行, 使内部预算控制指标更细化
建立绩效考核系统, 明确考核内容、指标, 将各部门预算申报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 对严格执行预算的部门要表扬, 并采取适当措施给予奖励, 对不严格执行预算的部门要批评, 并扣减其部门经费, 情节严重的, 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如果没有以预算控制为基础的分析和考核, 预算就会流于形式, 失去控制力。高校应利用挣值分析法、关键路线、成本—效益、因素分析等项目管理方法, 及时、定期地将实际情况与预算标准进行对比, 重点分析超支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与控制措施, 以确保预定控制目标的实现。通过绩效考核系统的科学分析、评价和考核, 发现预算管理中的可行之处与存在的漏洞, 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投入、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挂钩, 从而实现预算事后监督控制的精细化。
三、结束语
总之, 应抓住财政部门预算改革措施的本质, 积极地加以运用, 提高高校内部预算控制管理水平, 解决高校预算管理中“两张皮”问题, 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 细化预算, 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 最终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馨, 等.部门预算改革研究——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剖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文山东.对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思考[J].时代财会, 2003, (6) .
[3]张赛云.关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 (4) .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篇11
【关键词】会计预算;控制;实践;意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预算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会计预算的建设及强化控制方面。随着我国会计体系与国际会计体系的逐步接轨,会计核算方法、内容等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预算方案的制定根据不同的会计核算体系来合理制定。在此背景下,加强会计预算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会计预算控制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几点加强会计预算控制的有效途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目前我国会计预算控制的现状
(一)会计预算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会计预算计划反映出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更不能充分满足新型业务的需求,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同时,预算总额与实际资金利用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后期财务预算的制定,不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及浪费。例如,很多单位的工资发放、固定资产以及物资购置等方面的财务支出较大,并且拨款会直接进入职工账户或者物资供应商及采购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单位资金的整体流向,导致单位财务系统出现紊乱、漏洞或缺陷,不利于单位财务管理的高效开展。所以在进行财务核算时,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改善核算内容并将其精细化,同时进行精细化统计、分析与计算,确保财务核算的精确性,提高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另外,还要加强资金流向及变化情况的监管。现在多样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社会资产的不断变化,使得资产预算与清查手段、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很多适合企业会计预算的方法不能够满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求,因此,在改革和完善会计预算时,要实际区分企业与事业单位及政府职能部门,形成合理的会计预算体系。
(二)会计预算试点不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形势变得多样复杂化,会计预算试点出现不平衡现象。例如单位的物资采购,采购方式不同导致预算方式存在差异,即便是相同的物资在不同的时间内到账以及采用不同的付款方式,都会直接导致预算程序的不同。例如,部分材料已到账入库,但采购发票并没有到账;还有部分发票到账,但购买材料未到账;有的通过银行存款结账,但购买材料较少,就自行结账等,这些不同的结账方式,对单位的财务管理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增加了会计预算的难度,并且无法确保会计预算的精确性,影响单位资金的流动。
二、会计预算控制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并不断完善全面会计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预算成本控制的关键阶段就是会计预算的管理,完善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是控制会计预算的基础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会计预算管理体系,并严格监督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的落实。在建立会计预算管理体系时,要结合单位的实际经济活动,根据其不断变化的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以满足单位的财务管理需求。针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超资现象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处理,将资金的使用控制在预算的范围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另外,预算计划一旦制定就不能随意更改,会计预算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标准落实预算计划,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导向与促进作用。
(二)强化会计预算的监督和考核
监督与考核是促进会计预算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强化会计预算的监督与考核,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全面监管会计预算管理流程,全面统计、分析与处理会计预算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或即将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到详细了解、准确掌握,并且及时审核单位会计预算管理与控制方案,确保会计预算的真实可靠、安全与准确性。还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奖惩机制,对工作负责、态度认真的员工进行适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调动会计预算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外部监管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管理与控制。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一般都是当地财政部门拨款,因此需要加大财政部门以及相关职能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全面掌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资金流向,及时调整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保障单位资金的高效利用。
(三)提高会计预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会计预算人员是管理与控制会计预算的主体力量,其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会计预算的管理与控制成效。因此,在复杂的经济环境里,应切实提高会计预算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使之能够胜任单位的会计预算工作。在引进人才方面,单位可以公开招聘会计预算专业人才,并严格考核其综合素质,合格后方可上岗;针对现有会计预算人员,可以组织专业培训和教育活动,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内容的培训,使得会计预算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行业动态和信息,提高会计预算管理的时效性。
(四)强化风险意识
定期组织风险意识的培训与教育,同时还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单位会计预算人员以及领导阶层的风险意识以及工作能力,针对会计预算管理中存在风险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降低经济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概率。
三、结语
总之,社会资产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深入分析目前的会计预算现状,建立并不断完善全面会计预算管理体系,强化会计预算的监督和考核,提高会计预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实现有效控制会计预算的目标,促进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辉.会计预算控制的强化及实践意义解析[J].财会学习,2016,09:84-85.
[2]崔景恒.会计预算控制的方法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6:154.
预算业务控制 篇12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效能的前提是预算的真实性, 而现实中的“预算松弛”问题使预算的真实性受到侵蚀。当前, 企业集团普遍采取的是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 即参与型预算编制, 这样便于在集团中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使预算执行者能够对预算目标产生认同感, 并激发他们的自觉性。采取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编制方法, 下属预算责任单位的经理会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反应, 提出有利于自身但可能不利于整体组织的预算目标, 如利润目标设定较低或预算费用设定较高, 这种“宽打窄用”现象即为预算松弛。根据调研发现, 在企业集团中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和多种表现形式的预算松弛现象。
在企业集团复杂的经营环境中, 消除预算松弛现象是不可能的, 企业集团应结合自身所处经营环境“对症下药”, 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预算松弛程度及其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将预算松弛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
控制预算松弛的方法
不同企业集团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指标体系、预算过程控制等均不同, 但预算目标都在于提高企业的价值。为此, 企业集团应立足于集团总部的价值视角, 梳理创造价值的途径, 分析价值形成的机理、价值驱动的因素并进行重点控制。只有基于集团总部的价值分析, 才能有效解决分部、子公司与集团整体目标的背离问题, 减少预算松弛的负面效用, 增强集团的整合协同作用。
针对预算松弛的多方面影响因素, 企业集团应在充分考虑运营环境和预算特点的基础上, 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完善预算评价体系和预算编制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 最大限度地削弱预算松弛程度及其负面影响。
1.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企业集团应运用信息一体化技术, 整合各种资源和工具, 搭建预算信息平台。企业集团可通过多套信息系统、报告系统的集成, 使集团的数据收集、预测、报告、分析更快捷, 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在信息平台提供及时、相关信息的基础上, 将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具体执行部门的预算目标、执行情况动态地联结起来, 以克服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僵化、不易权变的缺陷。
2.制定合理的预算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 要注意预算的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 支持集团的战略导向, 充分发挥业绩考核在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 要进行综合评价, 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指标来衡量业绩。比如, 以“平衡计分卡”原理为指导, 进行财务、战略、非财务、市场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3.在预算编制方法上, 企业集团可采取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方法, 减少预算执行人员因发生不确定事件而造成的风险。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贯彻“刚柔并济”原则, 同时考虑环境变化、或有事项、业务流程的结构性变化对执行预算的影响, 在集团总部价值视角下进行预算管理。
4.加强对预算松弛的监管, 有效减缓预算松弛。企业集团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经常对下级单位提供的数据严格审查, 并对提供虚假数据的人员进行处罚, 以增加下级提供虚假信息的难度和成本。只有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改进, 才能取得控制预算松弛的预期效果。
案例分析
为了发挥预算的最大功能, 有效控制预算松弛, 一些企业集团根据自身的特点, 改进现行预算管理的某些环节,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某分公司 (以下称AB企业) 为了控制预算松弛, 在预算管理方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AB企业在预算编制中为了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建立了密切结合企业实际的“级差定额”预算编制模式、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相结合的模式, 即根据不同部门的条件、开发因素和生产规模的实际情况, 设定预算单元和预算依据, 科学制定级差系数、量化定额标准, 并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将具体定额传递到最基本的业务单元。“级差定额”的预算编制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1) 采用综合性指标, 并用统计规律分析和分级分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可定量描述的因素进行分析统计, 确定级差因素 (2) 采用层次分析法, 通过构造比较判别距阵并对一致性进行收敛判别, 得出权重的最终结果。 (3) 采用回归法和统计的方法, 分别计算因素特征值, 然后确定级差因素特征值。 (4) 根据以上步骤取得的数据, 制定由一级、二级、因素分级和因素特征值构成的成本级差参数对比表。为了保障编制预算的依据可靠、真实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 AB企业在上述编制模式下采取了以定额为基础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 AB企业的预算管理不是“重两头, 轻过程”的静态目标管理, 而是动态的过程管理。在执行预算过程中注重科学及时的分析、报告和反馈:制定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预算分析与财务部门预算分析相结合的双向分析制度;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所属单位每月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 主要采取差异分析和因素分析方法, 追本溯源, 查找每个成本数据背后的作业过程, 定量、定性分析影响成本数据的主要动因, 及时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拟采取的措施。
在考核与激励方面, AB企业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兼顾公平的原则。企业将预算指标考评工作纳入内部经营考核工作中,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KPI (关键业绩指标) 考评体系, 涉及效益类、营运类、控制类等指标内容。通过这种考核方式, 确保了企业各项预算指标落到实处, 使每个员工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把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 奖惩分明, 从而使企业与员工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AB企业立足于自身行业的特点, 从产生预算松弛的环节入手, 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考核与激励等方面加以改进, 保障了整个预算过程的完整性、真实性, 有效地减轻了预算松弛的存在程度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业基础预算———控制预算松弛的
有效管理模式
AB企业控制预算松弛的效果为企业集团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由于企业集团大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方法, 因此全面预算管理下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方式限制了控制预算松弛负面影响的有效性。作业基础预算作为一种更加细化的有效的预算模式, 比全面预算管理提供的信息更全面也更深入。作业基础预算以作业、流程、价值链为预算组织基础, 强调整体业绩, 增强了预算系统处理跨部门事项的能力。作业基础预算需要确定各职能部门、各业务部门提供的作业量和服务对象, 在这个确定过程中, 各部门要充分沟通、协调, 以做出最佳作业安排, 这样就有利于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 将预算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而不仅仅是每个部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