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渔农村

2024-10-19

新渔农村(精选12篇)

新渔农村 篇1

2010年2月23日, 笔者从江苏省电力公司获悉, 泰兴市供电公司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2009年度“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 在江苏省电力公司16个受表彰的县市供电公司中位列榜首。

据了解, 2009年泰兴市供电公司加大力度全面启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 按照江苏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要求, 制定实施方案, 坚持“政府发动、乡镇主动、电力推动、百姓互动”的原则, 在具体工作中, 按照“总体布局、典型先行”和“布局合理、设备先进、适度超前”的原则, 力求10~15年不落后的标准, 主动与规划部门共同确定线路通道、变压器布点位置, 促进电网结构优化, 城乡环境美化。该公司投资6 651万元, 建成9个电气化镇, 109个电气化村, 新建、改造农村电网10kV线路106.66 km, 400 V线路490.10 km, 新增配电变压器167台, 总容量26 345 kV·A;更换农村居民客户接户线48 079户、1 145.75 km, 电网结构、供电可靠性明显改善。

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 泰兴市已逐步建成了符合农村特点, 并且能持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供电网络, 农村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 电能损耗明显降低。该市蒋华镇2009年人均年生活用电能量为194 kW·h, 创历史新高。该镇六圩村通过电气化示范村建设, 低压线损率大幅度下降, 由上年的6.45%下降到2009年的4.82%。该市七圩镇七圩村经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改造, 新建改造10 kV线路6.36 km, 新建改造400 V线路11.2 km, 将过去的8 m电杆全部更换为10 m或12 m电杆, 400 V主线全部采用120号绝缘线架设, 电杆统一按新农村建设规划排列, 新建和改造10个台区, 新增容量1 250 kV·A, 大大提高了农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

七圩村村民张德本一直想兴办现代化养鸡场, 苦于电压低, 始终未能如愿。看到配电台区换上250 kV·A变压器, 觉得致富的机会来了, 于是在2010年春节前添置了一套饲料加工设备, 办起了1个万只养鸡场。春节前, 许多百姓还增添了大功率的空调器和高档家用电器。该村党总支书记钮纪平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真正让村民过上了现代化生活。”

新渔农村 篇2

●农村经济底子薄,农业“造血”功能差,加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决定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任务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工作,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子,逐步建立抑制返贫的长效机制。

●积极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需要处理好主观愿望与科学务实的关系、建设新农村与保护村寨历史文化的关系、政府引导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建设新农村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统一部署与分类推进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努力破解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难题,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充分认识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底子薄,农业“造血”功能差,加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极其有限,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任务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在全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后提出来的。而西部地区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以贵州为例,200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1.065%,人均GDP仅为全国的35.4%,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的59.67%,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比全国滞后10到18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

城乡差距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难度大。农村内在的封闭性以及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性差,使西部地区农村某些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同时,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有限,西部各省区市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较少,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二元结构突出。

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重。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而且集聚了全国90%以上的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任务相当艰巨。

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调整农业结构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更为艰巨。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不足且标准低。农业经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民组织化和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尚未根本好转,无法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

结合实际选好着力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当前,西部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西部地区实际,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新提高。西部地区应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提高农民素质。统筹推进贫困地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子,坚持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继续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和定点扶贫,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工作,逐步建立抑制返贫的长效机制。

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使农业农村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有新增强。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做大做强名优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旅游和红色旅游,积极发展农村商贸、餐饮、运输、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切实做好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注意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使乡村面貌有新改变。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应转向农村。围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以沼气和农村小水电代燃料为重点的能源建设,继续扩大农村电网覆盖率和入户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村寨。

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环节,培养和造就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建成新农村。因此,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在进一步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开展合作医疗等措施,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每个农民患病都能得到治疗,身体健康得到保证。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工程,并把三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破除陋习。大力开展“学在农家,富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活动,支持保护和开发建设特色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

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组织保障,健全和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西部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搞好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干部长期受教育、群众普遍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主观愿望与科学务实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对发展观念、领导方式、工作部署和投入重点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坚持政府倡导、农民主导、典型引导的方式,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不能强制推行统一模式,而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防止大起大落。根据新农村规划的重点项目,分类指导,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强资金、物资等投入的整合,让群众主动参与、看到实效、得到实惠。

建设新农村与保护村寨历史文化的关系。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村寨发展的历史,既提高村寨的现代化水平,又妥善保护村寨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村寨古朴淳真的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政府引导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应充分尊重西部地区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多元投入、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思路,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特点的又快又好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建设新农村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中央明确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加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等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也为西部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赋予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快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等战略以新的理念,将这些战略的实施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农村新美景 篇3

盛夏时节,走进太平沟村,只见水泥路平坦、整洁,绿树鲜花把小村庄装点得分外漂亮。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走在土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小村的蝶变发生在2010年,那一年太平沟村被德惠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当年就建设水泥路22公里,改厕500户,852户农民用上了自来水。

今年年初,该村又被德惠市确定为全市6个新农村建设样板村之一。目前总投资1238.7万元的农民会馆、休闲广场等工程选址已全部完成,所有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

太平沟村的变化只是德惠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从今年年初开始,德惠市决定利用三年时间,把“一带六村”即102线两侧米沙子镇太平村、朱城子镇西兴村、布海镇吉家村、夏家店街道许家油坊村和苇咀子村、达家沟镇合义村,打造成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新渔农村 篇4

关键词:舟山城镇化,渔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新渔农村

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 舟山地区的“三农”问题也显得相对突出, 舟山地区“农”的主体不同于其他地方, 主要表现为“渔农”, 即渔农村、渔农业、渔农民。要统筹城乡发展, 破解舟山这特有的“三农”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从理论上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的渔农村发展政策都是在尝试和创新对这一问题的破解。在建设群岛新区, 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 去分析渔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 对照舟山渔农村社区的建设规划, 研究舟山城镇化的可行路径, 探索实现舟山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 既是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 也是群岛新区现实发展的需求。

1 舟山渔农村社区的内涵与实践模式

我们对社区的定义往往归结于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渔农村城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渔农村社区的建设。这个社区大体上包括三种要素, 即地域、交往和价值, 社区是以共同居住的地域为基础, 具有共同的社会联系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是一种地方性社会。不同于城市社区, 舟山的渔农村社区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沿海岸线零散分布、人口聚集程度相对低、生活方式比较传统等方面。

基于渔农村社区所具有的各类条件不同, 其内涵和定位不同, 渔农村社区的建设实践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舟山的渔农村建设实践主要有以资源优势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以地理区位为特色的临港产业。从舟山渔农村社区的功能定位来划分, 大致可分为服务型社区、管理型社区和综合型社区。而从渔农村社区格局分布来看, 渔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又可归纳为“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三种基本模式, 如图1。

注:正六边形代表行政村, 椭圆代表社区.

2 舟山渔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

我们从舟山渔农村社区的内涵和渔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模式中可以发现, 渔农村社区建设, 有利于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三农”问题。随着这种渔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广, 我们就有必要去思考舟山渔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从2003年“三农”问题提出伊始, 统筹城乡发展一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基于舟山目前的地理区位、人文环境、政策背景等因素考虑, 舟山渔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向有两个:“新渔农村”或小城市 (中心镇) 。对于舟山现有城镇, 其城市总体规划中就主要城镇职能分工, 如表1, 所以我们在建设“新渔农村”或小城市 (中心镇) 之时就要提前对待建体进行职能分工。

资料来源:《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20年) .

渔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实现一定的“规模经济”以后, “渔农村社区”就走向了“城镇化”。这样的规模转变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 舟山原有农业基础薄弱, 渔业也逐年衰退, 为适应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经济第二、三产业迅速崛起。“新渔农村”将有大量劳动力流入二、三产业, 基于舟山实际, 旅游业及旅游服务业将成为社区经济的主导产业, 这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深刻变革, 将使得广大“渔民”、“农民”转变升格成为“市民”。

3 舟山渔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径

推进舟山渔农村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过程, 建设舟山新渔农村是一条长路, 下面将通过几方面, 就舟山渔农村城镇化建设路径进行分析。

3.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做好渔农村城镇化, 首先就需要统筹, 而我认为的这个统筹的首要基点就是公共服务, 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目前舟山渔农村实际来看, 要做好如下两方面的制度安排。

3.1.1 渔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应以渔民、农民需求为导向。

按需分配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分配方式, 我们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以需求分配为导向, 最大限度的满足渔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这样一来, 渔农村的实际需求将是决定公共服务种类、公共服务量、公共服务程序等因素的重要指标。

3.1.2 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建。

庞大的公共服务体系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 除此之外也不是光有资金就能构建的。基于财政有限和分配格局复杂的情况, 完全由政府承包是不可行的, 让渔民、农民分摊也是不现实的, 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动用各方力量, 搭建一个服务供给平台。

3.2 城乡综合配套完善化

在渔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加快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 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努力打破城乡二元分隔, 创造平等发展环境。舟山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完善的综合配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 全面完成渔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根据舟山市委办、市府办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渔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舟委办发[2014]47号) 文件精神, 对于渔农村集体资产量化, 股权享受对象的界定, 股权的设置、管理以及分红, 防违纪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规定, 在新渔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要抓紧完成渔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3.2.2 深化渔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渔农村的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 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开放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深化与城乡统筹就业相衔接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为城乡统筹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3.2.2 加快推进渔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确权和退出使用工作。

渔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是深化渔农村改革,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产权基础。我们通过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 依靠法律的确认来保护渔农民已经享有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 也是为接下来赋予广大渔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相应的产权基础和法律依据。

3.3 渔农村基础设施普及化

普及完善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渔农村的延伸, 应当在现有基础上,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实施规模, 充实建设内容。舟山城镇化最急需普及的基础设施莫过于电网、水网、路网三大块了, 做好“三网”贯通就能基本形成方便渔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3.3.1 电网。

这几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舟山地区负荷增长速度相对放缓, 原规划预测负荷已不能适应舟山地区经济社会需求。根据近几年舟山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负荷实际, 相关论证预测资料显示, 2015年舟山地区最高负荷为103万kw, 2020年为219万kw。目前电力供需充足稳定, 从侧面反映如果城镇化的大幅度推进将导致舟山地区用电紧张, 渔农村地区供电必然受限, 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电厂建设和电力联网, 另外渔农村原有老旧电网需要改造提升, 以此切实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生产、生活质量。

3.3.2 水网。

坚持“开源节流”的基本方针。舟山需要实行本地水资源开发与实施大陆引水工程相结合, 解决舟山的水供需矛盾。渔农村地区较舟山城市地区有较多的淡水资源, 通过继续投资渔农村地区水库、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20年) , 第八十五条水厂规划建设和第八十六条建立水源保护区, 切实保护供水水源。除此之外还需加快推进大陆引水工程建设, 继续谋划实施海水淡化项目, 为舟山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3.3.3 路网。

随着舟山连岛工程的不断升级, 舟山本岛与大陆的连结越来越密切, 本岛的“一环三纵”公路网络系统保障了舟山本岛主干线的畅通。渔农村的城镇化仅有这些主干线是远远不够的, 便利的交通是地区发展的基本保障, 舟山渔农村相对分散,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做好岛际交通资源的整合, 通过路网建设使交通干线畅达每个社区, 实现“区区通”。

总的来说,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视角, 在此基础上进行舟山渔农村社区建设, 促进舟山新渔农村发展, 以渔农村建设推动舟山城镇化新进程这样一条群岛新区城镇化新路径是相当有借鉴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 2007 (4) :12-15.

新渔农村 篇5

孤山村是麻坪镇的南大门,与城关镇接壤,全村9个村民小组,269户,1072人,耕地面积1360亩,区域面积345.1公顷,XX年人均纯收入达2072元。XX年市、县把该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麻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孤山村全体群众的苦干实干,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上均取得了可喜成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群众生活日新月异。XX年孤山村党支部被市委命名为标杆支部,该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文明村镇、被洛南县政府评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一年来的成绩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活条件下不断提高。一年来,改造高压线路300米,解决了全村人的用电问题;硬化6个组级水泥路XX米,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困境;投资6万元,建成五间标准化村级党员活动室。投资7万元,硬化活动场地700平方米,修建了篮球场;去年该村遭受2XX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但全村群众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修复水毁农田200亩,水毁河堤1100米,水毁道路800米。

——主导产业逐具规模,农民收入有效增加。该村优质良种核桃建园达540亩,中药材种植100亩,新发展的280亩优质柿子建园已全部挂果。全村发展千只以上养鸡大户45户,养鸡达5万余只,产值300万元,净收入100万元;10头以上养猪大户15户,年出栏达1500头,产值120万元,净收入30万元。有序组织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全村年劳务输出400余人,人均年收入5000元,劳务收入达200万元,净收入达150万元。XX年全村总产值达到550万元,人均纯收入2072元。

——环境卫生规范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一是修建了100户沼气池,将农村不用的畜粪、桔杆等原料充分利用,酵化成气,解决了粪堆乱堆、柴草乱放现象。二是投资2500元修建了5个垃圾池,对全村的生活垃圾予以集中倒放和统一清理。三是制订了卫生公约,全村划分三个卫生责任区,各负其责,道路、庭院卫生定期打扫、定期检查,形成制度,使群众在卫生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是实施涂白工程60户。通过一系列卫生综合治理,有效改变了脏、乱、差现象。同时,倡导家家绿化、户户养花,美化庭院,对村庄中心区域进行了绿化,大力建设花果型庭院经济,每户栽植花果树木19株,全村村容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道德实践活动及“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今年年初,他们又召开全村群众大会,总结去年来的成绩,安排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及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20余人;开办农民技校,通过技术培训,使每户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1项专业技术。开办村民阅览室,充分利用省文化厅捐赠的5万余元书籍、光碟、乐器,组建40余人的村级乐教队,今年春节组织200余人的社火表演及文化演出,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村级活动室、活动场地建设力度,修建农民文艺、体育活动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投资1万元,修建科普文化长廊,定期宣传科普知识、文化知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这个科普文化长廊成为全村的又一个亮点。

——战斗堡垒基础强化,干部作风深入民心。抓好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堡垒。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支部班子成员及广大党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支部书记多次参加省、市、县的培训班,深入华西村等省内外考察学习,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高标准配齐党员活动室、办公室用具,各项目标任务、规章制度统一上墙,规范齐全。深入开展了“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全年培养红星党员5名,该支部分别被商洛市委、洛南县委、麻坪镇党委命名为标杆支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认真做好党务、村务公开,村组干部、广大党员遵纪守法,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深受全村群众拥护。

采取的措施

麻坪镇在新农村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抽调农、林、水、牧、国土、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干部为成员,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按照上级要求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孤山村实际制定了远景规划。

二是广泛宣传,全民参与。XX年3月孤山村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镇党委、政府先后五次在孤山村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新农村建设决定和方针政策,市县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措施,宣传镇村的新农村规划和发展蓝图,把广大村民的热情、思想、行动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在建设过程中,广大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为建设美好家园献言谏策、出力流汗。

三是明确任务,夯实责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一开始就统一安排部署,明确各个时期的具体标准层层分解任务,夯实各级责任,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上下联动,资金捆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各级的投资总是有限的,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作用,麻坪镇采取资金捆绑的方式,比如组级道路硬化只投资水泥,群众投工投劳,每家每户的院落及出路镇村只提供机械,涂白工程镇村只补助每户2吨水泥,群众自己买瓷片并投工。

五是定期督查,严明考核。镇党委、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也列在年初为民承办的十件实事项目之首,定期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阶段工作进行督查指导,解决资金困难,督促群众上劳,督查站所、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每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并极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几点启示

孤山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是喜人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是各级抓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一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还缺乏积极主动,被动应付,有的甚至借机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存在“上热下凉”,忙了干部,有的甚至包办代替,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建设的热情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重“硬件”轻“软件”还比较突出,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产业发展及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文化体育及村级组织自身建设等“软件”还跟不上,“软件”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四是急于求成。个别干部群众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这种急于求成思想会背离新农村建设的初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才能最终实现。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前提,产业是支撑、“硬件”是基础、观念是根本、文化是动力、组织建设是保障,要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一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循序渐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二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以明晰的主导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三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资金捆绑。建设新农村没有投入就是一句空话。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韩国新农村建设搞得非常成功,在于有一个好的机制,就是“以物代补,以奖代补”,政府向农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要求农民在各自的居民区自行开展修房修路和改水美化活动,鼓励农民主动创造美好生活。四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能把政府的扶持引导变为大包大揽,要重视组织和发动农民广泛参与,激发农民的活力、使广大农民自觉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五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农村发展不只是要钱、要物、更要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形成学科技、谋发展、比观念慰然成风。六要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掀起根除“脏、乱、差”,向陈规陋习宣战热潮,制定规范化和长效性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文化图书室、娱乐健身场所、科技培训中心等,丰富农民生活,活跃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七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干部自身素质,村组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村组干部用好新农村建设的物资,要廉洁自律不能违法乱纪;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新渔农村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认识误区;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7-0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农村建设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是解决三农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农业生产率发展缓慢造成的问题日益凸显。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必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有文化、懂科技和管理的农民必定能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尽管最近几年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多,国家对农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但是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包括贫困地区来讲,还是传统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有限。而农村的一些配套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目前都不是很完善,教育和社会保障也很不完善,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新农村建设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而关键为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与城市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却一直在加大;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过去城乡收入差距是2.6比1,而现在将近是3.4比1。农民的收入问题折射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系统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建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是狭隘的新农村建设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把新农村建设仅理解为完成特定的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如果不从本质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很大程度上的无效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二是片面的新农村发展观。在许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许多人认为只要治理好三农问题,也就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三农占有重要的部分,但如果片面追求问题的解决,就可能陷入因果颠倒,治标不治本的误区。如果农村的法制建设和其他规范系统的体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三农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和实质的解决。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依靠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例如合理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资源平等配置的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以及保障这些制度实施的法制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本质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是机械的新农村发展观。各个农村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应对。各地需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政策、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遵循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要妥善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有的地方领导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只抓经济很少考虑文化的发展,形成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普遍现象,导致了很多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很大的阻力。固然,经济的发展可以大量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然而“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摇篮,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必定会制约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1]。只有协调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2]。

二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制度创新,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调整城乡发展战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国民待遇上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均等,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全面研究城乡这一整体,认真梳理城乡存在的问题,全面统筹加以解决。

三要加强政府引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处于主体位置,他们对农村发展推动作用的大小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程度。因此在实践中,既要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撑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就目前新农村的建设实践来看,大多数是政府组织、政府投资,以行政推动的方式展开,农民的参与程度非常低,造成工程质量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必须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四要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不切实际地求新,一味地盖新房,修新路,修建水电工程,使得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分配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做到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发展并重。为使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得到更好的建设,应该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成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手段。一是要以扶持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给农民带来增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把建设农业和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结合起来,加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4]。

四、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是夯实经济建设这一基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乡村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充分发挥地方经济优势,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鼓励民众创业工程,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与此同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扶植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着眼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自给自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五位一体”为原则,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经济模式。不断完善征地制度,使广大农民确实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受益。不断减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城乡生产生活要素等价交换和资源共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打好创新这张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农业集群发展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实践农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选择性、针对性地发展区域性经济。加大农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创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积极探索其发展规律,不断挖掘其内在价值,把握其独有特点,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超越。同时,要注重原始创新、集体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农业集群创新。

三是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状态和整体水平。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向农村的倾斜,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增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确保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村精神文明氛围,增强农村的整体竞争力,将社会上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广阔的土地上。不断推出面向农民、服务农民的重点惠民工程,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技术上的帮扶工作,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网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在农村生根发芽、全面发展。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基本实现转型,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尽管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给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多发展契机。如果能抓住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政策和制度的创新,调动社会全方位的资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就会顺利推行并达到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40-43.

[2]徐晓红.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J].党政论坛,2006,(9),13-15.

[3]秦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37-43.

[4]郑良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128-131.

服务新农村, 建设新成教 篇7

一、转变成教思维, 紧跟时代步伐

在新形势下, 成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需要, 而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坐在家里办教育, 等着培训送上门”的模式上。

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成人教育中心校要坚持面向市场, 面向农民, 面对实际,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农民“口味”的方式、方法对农民进行教育, 农民需要什么, 我们就培训什么, 提高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

扩大“订单式”培训, 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类型、多规格的教育培训。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特色”上做文章, “活”字上下功夫, 强化实用技术培训, 加强新增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创业培训, 培养行业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与此同时, 广泛开展关于居民的道德、法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生活保健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新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健全培训载体, 形成高效培训网络

目前我们的成人教育培训市场还处于一种长期以来分散的、随机办学的格局。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业各自为阵。成人教育中心校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虽然拥有舒适的教育环境, 优秀的师资队伍, 但却常常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我们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载体, 形成高效的培训网络。这个网络应该以电大、市技术学院为龙头, 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载体、为基础, 以社区教育中心、各部门、各行业、企业和各村农民学校为补充。只有实现横向、纵向的联合, 资源整合, 资源共享,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成人教育中心校的主体性作用和功能性作用。这样就能以较小的社会培训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培训效果。

三、在困境中求出路, 在创新中求发展

农村成人教育当前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法制建设仍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 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投入不足, 培训方式、手段落后。农村成人教育经费, 在许多乡镇得不到落实, 撤乡并镇后, 一部分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便“断奶”。

虽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但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积极地在困境中谋求出路, 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坚持农村成人教育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方针, 正确处理农村成人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把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成农民学习中心的理念, 要求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承担社区教育的任务, 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 对当地农民广泛开展新技术培训, 对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岗位培训, 对需要接受初、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民进行职业教育, 以及开展法制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老龄教育等。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是提高国民素质, 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创建乡镇学习中心, 构建农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建立农村学习型社会。

发展农村物流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纽带,我国物流业的平衡发展离不开农村物流的健康发展。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物流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当前农村物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农村物流渠道混乱,造成流通成本的居高不下;熟悉农村物流的中高级人才匮乏;农村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物流作业不规范。

3 农村物流发展的相关建议

(1)加强对农村物流的规划。协调区域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加强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和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制定区域物流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物流建设及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强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布局与建设。

(2)积极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培养供应链核心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物流运作模式;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减少恶性竞争;大力扶持和发展包括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农村物流企业。

(3)建立“专家型”农资配送和农技服务队伍发展农资配送。大力发展农村推广员,把在农村威望高、有影响、号召力强的“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等整合到农资邮政配送推广员队伍中,推动农资配送业务的快速发展。

(4)普及物流知识,培养农村物流人才。一方面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设置农村(下转第55页)(上接第41页)物流专业、举办培训班等,提高从事农村物流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的公务员和企业员工的素质。

4 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

(1)农村物流加快发展的趋势。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物流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效应的扩大,无疑也会促进农村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农资物流的发展,这给众多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抢先进入这一领域就有获得“第一桶金”的机会。

(2)农产品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工业化趋势。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市场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农村专业化分工会进一步细化,农产品的商品率会大大提高,农业的“工厂化作业”会出现,农村物流量会成倍增加。

(3)农产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随着以农业“工厂化作业”为内容的农业现代化的出现,需要农村物流体系与之相适应,使之形成价值链,产业的增值性将会得到体现。

(4)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趋势。一是农产品商流的现代化。农产品商流过程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支撑完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农产品物流现代化。采用多种现代化物流技术,如运输技术、库存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集装箱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采用多种配送技术,如电子标签拣货技术、自动识别技术、EDI技术、GIS技术、交叉配送技术、准时制配送技术、ABC配送技术、配送管理系统、JIT技术、GPS技术、RFID技术等。三是农产品信息化、现代化。农产品信息系统和交易平台建设,使之成为真正引导农产品生产、交易、消费的作用。四是农产品资金融通的现代化。主要是农产品交易的电子结算、商品交易市场的电子化管理等。

5 结束语

新渔农村 篇9

1 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形成覆盖全县的骨干网架

该局着眼于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 建成了南阳市首个县级供电企业集控中心, 建成220kV变电站1座, 110 kV变电站6座, 35 kV变电站4座, 增容改造变电站10座, 变电站均实现了综合自动化。35 kV以上变电容量由236.35 MV·A增至1 081.8MV·A, 增长近4倍, 电网主网架初步实现了由35 kV向110 kV过渡。先后完成了城网改造、户户通电、农田机井通电、扩大内需等工程, 形成了覆盖全县的骨干供电网架, 户通电率100%。

2 优质服务西峡电力展新姿

2007年的“7·30”洪灾和2010年的“7·24”洪灾均使该县电网受损严重, 特别是2010年的“7·24”洪灾涉及全县各个乡镇, 受灾面积达90%以上。导致1座110 kV变电站部分设备损坏, 3座35 kV变电站全站停电;35 kV线路倒杆断线16基4.15 km;10 kV线路倒杆断线989基99 km;0.4 k V线路断线268 km;299个台区受损停电, 其中82个配电台区完全损毁;造成4.21万户居民停电, 直接经济损失4 317万元。灾情发生后, 全局干部员工及农电工不怕疲劳, 连续作战, 在河南省电力公司规定的时间内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了供电, 获得省、市公司“抗洪抢险功臣集体”表彰及县委、县政府通令嘉奖。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等12家新闻媒体均对该局克服困难、善打硬仗的抢险事迹予以了报道和宣传, 彰显了“国家电网”品牌形象, 谱写了西峡电力抗洪抢险的赞歌。

该局在围绕服务政府工作大局, 服务电力客户,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大力开展了“农电连心工程”特色服务, 注重关爱弱势群体, 干部职工捐款11.388万元设立了“西电光明爱心基金”, 帮助解决全县158户特困户的用电问题。新建或改造了供电营业窗口, 统一了国家电网视觉识别系统, 建成了95598呼叫中心, 规范了供电服务流程, 客户满意率100%, 客户故障报修回访率100%, 连续6年行风评议名列全县第一名, 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客户好评。

3 科学规划全面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2007年以来, 该局启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程, 先后投入1 750余万元, 高标准完成了15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的建设工作, 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8.9%;完成了243个新农村电气化行政村的建设工作, 占行政村总数的81.8%。累计改造新型配电柜 (箱) 209个, 改造或更换配电变压器122台, 新建 (改造) 10 kV线路43.74 km, 0.4 kV线路41.4 km, 下户线24 760处, 集表箱26 886个。2008年12月通过了新农村电气化县 (B类) 验收, 被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 成为南阳市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县。

4 规范管理全面完成标准化供电所建设

2009年以来, 该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 制定了标准化供电所建设评价标准、《新建标准化供电所设计和原有供电所改造统一规定》, 编制了《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基础资料标准》等。从实际出发, 实行分电压等级管理, 实现了“输电管理、配电管理与营业销售”的分离;按专业分工, 实现了“抄表、核算、收费”的分离;遵照“精简高效, 按需设岗, 依岗定人, 一人多岗, 一岗多责”的原则, 在供电所实行“一长三员二班”的管理模式, 形成了“专业有分工、工作有记录、同业搞对标、成绩凭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至2010年全面完成了17个标准化供电所的创建工作, 其中丹水供电所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 2010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供电所”。达到了岗位健全、分工明确、职能清晰、细则严明、考核健全、运转高效;实现了办事流程规范, 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5 推进农电改革实现农电管理城乡一体化

该局通过作业组织专业化整合, 推进农电改革。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综合职能由原来的一个部门、一个领导主管变为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领导主管, 充分利用了专业资源、发挥了专业特长, 率先实现了县域内城区和农村供用电管理城乡一体化, 实现了农村供用电秩序稳定、农电工队伍稳定, 确保了设备完好率100%, 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了99.04%, 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86%。

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 篇10

一、大力丰富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首先, 把反映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进步的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多种门类的档案资料收集起来, 把反映当地名人、名产、风土人情、乡土风俗、历史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收集起来, 确保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和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劳动力就业、人居环境治理、农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领域的专门档案。

其次, 以农村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市场动态等内容为主要信息资源, 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及时发布对农民致富有帮助的科技档案和农经信息, 为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利用劳动力就业档案为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利用合同档案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服务, 切实让农村档案真正成为各级领导的好参谋、科技兴农的好顾问、强村富民的好帮手,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服务。

再次, 运用现代化技术, 建立信息网络。现代化通讯手段和网络的运用、计算机的普及等, 都与档案信息的传播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 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并运用这些现代化工具, 档案工作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条件成熟的农村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优势, 增强档案信息的收集与传输能力, 将档案法规、档案馆藏介绍、开放档案的目录、档案业务工作流程、档案查阅手续、档案工作动态以及最新建设成果汇编等信息载入农村网站, 让档案信息融进农村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二、强化新农村建设中各类档案的管理

1. 强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档案的管理。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是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代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逐步规范管理。要全力把散存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制定好档案工作的基本工作制度, 保证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编制好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归档范围涵盖的内容应宽泛一些, 要考虑到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共性, 也要考虑到个性, 要涵盖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管理、产供销、技术指导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 并保持归档范围的相对稳定;对现有的文件材料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和组卷, 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 要加强档案的安全管理, 但不要苛求档案保管条件, 只要档案能得到安全保管、方便利用即可;对尚未建档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尽量把文件材料收集齐全, 初步建立起档案工作, 对缺失部分, 可在以后逐渐弥补、完善。

2. 强化农村民主建设档案的管理。

要把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当作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规范村务公开档案管理, 建立村民委员会工作记录簿、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记录簿、村民委员会基本情况登记册、村委会选举档案、村务公开档案, 并妥善保管。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文件材料的标准、格式, 把建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同普遍开展的村级建档结合起来, 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3.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档案的管理。

档案部门要与管理、建设、设计、规划、施工监理等部门密切协调, 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 切实加强对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生态保护、资源保护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公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交通、通讯、电力设施等相关建设项目的档案工作, 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档案齐全完整, 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 强化农村民生档案的管理。

为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要抓好农民保障工作, 而建立农民医疗档案、养老保险档案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环节。在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中, 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农民家庭健康档案, 使投保农民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甚至国外, 通过建立档案, 外出务工农民的个人信息、就业市场信息得到交流, 为农民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新途径。

三、提高农村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

1. 领导高度重视, 上下齐抓共管。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 要为档案管理人员收集和整理日常材料提供充裕的时间。各级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应经常深入农村指导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 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归档意识, 提高农村档案工作质量。

2. 树立参与意识, 强化应用观念。

积极参与是做好档案业务工作、优化档案服务的必由之路。农村档案管理人员应把档案业务基础做实, 先期掌握档案材料的形成情况, 超前预测档案需求的社会动向, 主动开展档案服务工作, 使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向更新更高的要求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档案的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和把握诸如农业科技、农村发展规划等信息, 如果将这些档案信息运用于经济建设和科技开发, 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或者与各行各业展开交流, 扩大档案信息的流通渠道, 就能使深藏不露的档案真正“活”起来。

3. 注重自我进修, 提高理论水平。

体验新科技 感受新农村 篇11

刚刚闭幕的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北京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次以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推介为主题的展览会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市民们的热情追捧,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展览会通过大量生动的文字、图片、实物、模型、互动产品、咨询、交流、现场洽谈等多种形式,宣传近年来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展示农村优秀科技成果和典型案例,开展农村科技成果推介,面向市民开展科普宣传。

展会期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农村科技摄影优秀作品,品尝用新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奇特果品,体会农业高科技设备的奇异功能,参观格式各异的节能生态房屋,欣赏富有乡土气息的农村科普表演节目,参加别开生面的农村科技擂台赛,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享受了新农村建设的“科技盛宴”。

展览会现场除了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以外,还有大量的实物、模型和科普互动展品,如新奇特的水果蔬菜和作物籽种,各种花卉、太阳能路灯节能减排计算器、科普互动展品、节能生态房屋、远程教育课件等,引起了市民的很大兴趣,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13个郊区县也组织了数千名农民前来参观,还有许多农民从郊区自发赶来参观。据统计,展会期间,前来参观的人数累计达到66万人次。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发展 篇12

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体育的最重要问题是体育人口,体育经费、体育人才、体育运动设施、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服务产业。而新农村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1 . 1 新农村建设方便体育运动的开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人口集中到社区中来,这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发动和推广,社区中的人也就成了潜在的体育人口,为体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体育工作有利于开展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农村中有很多老艺人,他们是发展农村传统体育的宝贵财富,这些技术和文化是我们先辈人在实践中巨剑积累起来的智慧的结晶,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事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 2 新农村建设对场地器材和经费保障方面的政策支持

农村体育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就是经费不足和场地器材相对困乏,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城镇建设体现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小区建设中,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区必然存在大量的体育健身器材。健身长廊,健身路径,健身广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在小区中必然能找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设施的建立,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了使这些体育设施发挥他们的作用,得到正常的维护,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肯定会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政府的支持为体育经费来源以及体育经费的融资提供了保障,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 . 3 新型农村社区化的建设, 滋生了人民对农村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知识在农村比较匮乏,体育运动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干农活就是锻炼身体,做体育运动会被人冷嘲热讽,会被认为“吃饱撑的”根本无用。这种认识观念阻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这个群体对体育和健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作强度的下降,出现了很多由于缺乏正常锻炼而产生的富贵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而在农村主要的锻炼方式就是跑步,广场舞。活动的方式比较单一,能选择的活动项目也比较少。农村体育是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好农村体育对扩大体育市场满足体育需求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农村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有促进作用,同样农村体育的也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宣传发动作用、体现社区功能方面、丰富社区生活、增强新农村内涵等。农村体育有利于体现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2 . 1 农村体育的开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发动

新农村建设开建之初,小农思想、和乡土观念严重的影响着社区建设的进程,新的示范小区和新城镇的建成后,在政府的引导下,社区人民在体育广场翩翩起舞,在先进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尽情的释放着他们的快乐,社区的便利,社区的城市化生活,潜移默化的改造着人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偏见,客关上增强了人民对城镇建设得的积极性,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宣传,有助于减少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错误认识,通过体育媒介可以起到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的作用,对发动广大人们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2 . 2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城镇的内涵, 增添生活色彩有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人文特点和乡土气息,很多体育传统项目为新农村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比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花鼓,在柳林镇申请中心镇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柳林花鼓,降狮舞等一大批民间传统项目,广泛的宣传了柳林的光辉形象,展现柳林镇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这些文化特色大大地增强了新农村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把新农村建设成有文化,有特征,有色彩的城镇做出了很大贡献。

2 . 3 体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为乡村生活增添活力。尤其是集体的运动项目可以增进人民的感情,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可以展现新农村人民的精神风貌,在比赛中宣扬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精神文明进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发展好农村体育事业,利用好体育的社会功能,体育就能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服务。

2 . 4 农村体育经济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国外的体育市场为国民经济贡献值远远高于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体育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市场必然就有需求,农村体育事业的壮大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不同需求必然涌现出来,相应的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定会大幅增加,各种体育运动的技术培训,档次不同的健身指导,人们对运动中寻找快乐促进健康的需求等等。体育丰富了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开发农村体育市场,搞活农村体育经济,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

3 . 1 努力发展农村体育经济产业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体育经济,发展体育市场,也可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资料显示中国有九亿人在农村,但是农村的体育发展却很滞后,农村体育经济同样也存在着很大市场,在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同时,利用农村体育潜藏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拓宽就业途径,利用体育的平台,唱好一场经济发展的大戏。

3 . 2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服务产业

农村体育服务业的现状很薄弱,发展服务业可以解决农村体育服务行业缺失的短板,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体育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的体育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的体育人口数量也在显著地增加。但为农村体育服务的机构可以说少之又少,一方面体育人才大量闲置,很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抛弃专业另奔前程。另一方面,农村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来支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这种状况的发生主要原因还是农村的体育市场还不够强大,当然这种强大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发展体育服务行业也是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3 . 3 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休闲事业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农村休闲体育可以以本地的民土风情,独特风格为特点发展休闲体育经济,例如结合传统体育项目,建设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把体育元素整合到游戏中,使人们在休闲游戏的同时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例如农村体育发展可根据附近地貌地形特点,开发出登山、滑沙、攀岩、激流冲浪、迷宫激战、蹦极、山野马拉松、漂流、马术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吸引远近居民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体验挑战自然、战胜自我的快感,又能加快当地体育设施的健全和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刺激农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增加农民参与体育消费的欲望。农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浓厚,有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可以为农村休闲体育的发展服务。

4 结语

在实现中国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在,农村体育遇上了很好的发展契机,新型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他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同样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好发展好农村体育,让农村体育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人民生活,让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同飞,让中国的体育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之梦跨越。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的体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农村体育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等方法对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下一步农村体育发展的方向。

上一篇:暗挖施工技术方案下一篇:故意污染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