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事业(精选8篇)
消防事业 篇1
胡锦涛总书记“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的重要批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新时期消防工作和消防队伍建设提出了总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多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消防科技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为推进消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全力推动消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火灾形势持续稳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感和满意度,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1 消防科技工作要为消防现实斗争服务
2009年,全国火灾形势保持总体稳定。1至12月,共发生火灾12.7万起,死亡1 076人,受伤580人,直接财产损失13.2亿元(不含央视新址园区火灾损失),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5%、22.3%、15.7%和23.4%。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各类事故易发的特殊时期,传统与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相互交织,消防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赋予公安消防部队承担“应急救援”的新职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提出要建立以公安消防队伍等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给公安消防部队提出了新任务;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战略的实施,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民生,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公安消防部队维护火灾形势稳定,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安全需求日益增长,对消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期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消防科技工作的发展,必须立足为消防现实斗争服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消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1.1 要围绕消防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不断提高社会防控火灾能力
社会防控火灾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需要依靠消防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的新成果,为社会提供火灾防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施。加强对城市防控重特大火灾及其他特殊灾害事故的能力进行整体规划和研究,完善重大火灾隐患分级管理机制和重大火灾危险源分级监控机制,推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加强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技术、消防远程监控技术及消防力量优化布局的研究与应用,为量化评定火灾风险等级、科学规划消防力量、合理配置消防资源提供依据,降低城市区域和重要场所的火灾风险。
1.2 要围绕公安消防部队的新任务,不断提高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灭火救援力量和能力建设,深化打造“消防铁军”,实现科学高效地扑救各种重特大火灾、处置各种大型灾害事故,需要依靠消防科技在灭火救援装备、训练设施、实战技术等方面提供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科研计划项目,在灭火救援装备和应用技术、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技术、消防通信装备技术、现场处置与训练技术等灭火救援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加强科技练兵,强化扑救高层和地下建筑、石油化工等现代火灾的技术战术研究,强化有毒、高温、浓烟、缺氧等复杂环境下救人、避险、灭火的技能训练,切实提高灭火和应急救援处置水平。
1.3 要围绕消防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提高消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实现消防监管职能由“行政管理”到“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变,提高消防工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依靠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提供有效的支撑。围绕新时期消防工作的改革与发
展,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公共消防管理制度、消防监督管理行为规范等软科学研究,取得一批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为消防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1.4 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提高“三项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消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深化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手段提供技术支持。消防信息化建设自身就是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科技在消防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在提升工作效能、提高消防队伍战斗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持“信息主导警务”,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逐步搭建网上执法平台,实现执法办案和行政审批的网上受理、网上立案,网上审批、网上监督,做到以信息化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切实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2 消防科技工作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近年来,部属消防研究所和公安消防部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消防科技新成果。2001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达7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获公安部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8项。但是,消防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尤其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性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新时期我国消防科技工作的发展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成果转化,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推动消防科学技术发展取得新突破。
2.1 要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打牢创新基础
体制和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是消防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支以各级公安消防部队、部属消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他消防科研机构为主体,大型消防企业、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补充的消防科技力量体系。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防科技发展的新机制,动员、引导、吸纳全社会的消防科技资源投入消防科学技术工作。依托部属消防研究所,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消防企业的作用,促进消防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充分发挥整体效能优势,尽快构建以需求为导向、市场为载体、应用为核心,“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消防科技创新体系。
2.2 要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攻克关键技术
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是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消防科研单位和公安消防部队要树立占领技术制高点的意识,主动跟踪和收集国际消防科技最新动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凝炼消防现实斗争中的科技问题,突出消防科技发展重点。加强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努力攻克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中亟待解决的核心关键技术。鼓励公安消防部队一线官兵结合实战在灭火救援、个人防护装备应用等领域发明创新。拓宽思路,正确处理把握创新与合作,创新与引进,创新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广泛开展国际和地区消防科技合作,重视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2.3 要加大成果转化,努力提升综合效能
科研成果不进行开发应用和推广转化,就不能形成生产力和战斗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科技自主创新的落脚点。建立以消防现实斗争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加强消防科研单位与消防实战部门和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加快消防科技成果向实战应用的转化,尽快建立以公安消防部队、部属消防研究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消防企业为主体的消防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公安消防部队要加大对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提高部队战斗力。大力推进消防成果产业化,将消防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消防产业中去,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4 要落实政策资金,努力提供良好保障
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加强政策引导,积极鼓励、支持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完善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等制度,在消防科技工作中鼓励“冒险”,分散风险,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消防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新形势下消防科研工作的需要,保障公益性消防研究的顺利开展。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和沟通,拓宽申请国家支持的科技立项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将消防研究经费纳入预算,充分发挥基层公安消防部队在消防科研方面的作用。引导社会和特殊行业部门加大消防科技投入,重点解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消防重大科技问题。
3 消防科技工作要充分发挥骨干人才作用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是消防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和部属消防研究所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目前,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共有专业技术干部1.2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
600余人,中级技术职务3 600余人;部属四个消防研究所共有研究员38名、副研究员149名,并建立了2个博士后工作站,新招收一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充实到科研一线,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消防科研人才队伍。但是从总体看,科技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消防现实斗争的新需求。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消防科技人才战略,通过完善“四项机制”,大力加强消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1 要完善岗位管理机制,切实优化人才结构
对消防科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是深化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消防监督、灭火救援岗位资格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评任制度,推动实行专业技术领导岗位任职资格制度,优先选拔科技素质较高的基层消防复合型人才到领导岗位。以公安消防部队的消防监督、科技管理、火因调查、灭火救援、装备管理等岗位为重点,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执法执勤力量中的比例,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结合部属消防研究所正在开展的岗位设置工作,实现“定岗定责定效益”,实行学术带头人制度,加强科技骨干队伍建设。
3.2 要完善引进培养机制,切实提高人才素质
多途径引进人才,全方位培养人才,是实现消防科技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有“高等院校接收、部队院校培养和专门人才选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渠道基础上,鼓励部属消防研究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高水平研究性人才,鼓励公安消防部队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建立消防专业实验室与国家重点工程之间相互联络的机制,以消防专业实验室参与解决国家重点工程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消防技术难题为途径,造就消防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消防科技人才。完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通过选送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合作研究等方式,使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3.3 要完善调配流动机制,切实盘活人才资源
加强人才调配和交流学习,是有效盘活人才资源,提高人才素质,解决消防科研、教学与实战脱节的重要手段。建立公安消防部队、部属消防研究所的科技人才统一调配制度,充分保障消防科研重点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建立双向代职制度,有计划地安排部属消防研究所科研人员到公安消防部队一线学习锻炼,安排部队专业技术干部到部属消防研究所开展实战性科技项目研究。推行聘用制的方法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实现消防科技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
3.4 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切实激发工作热情
根据公安消防部队和部属消防研究所不同岗位和各类专业人员的不同特点,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实现绩效管理,激发科技干部工作热情,充分发挥科技干部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方法。建立部属消防研究所科研岗位内部竞聘制度,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借鉴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经验,推进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设立消防专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优先为消防专业技术骨干解决职级待遇,努力营造干事创业,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
消防安全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信在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指引下,通过公安消防部队全体官兵和广大消防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消防科技工作一定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一定能够为促进消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消防事业 篇2
1、论证我校消防应急预案的可行性。
2、师生熟悉消防应急的逃离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3、让学生掌握遇到消防事故的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二、演练的预定目标
师生能按预定的方法和路线迅速的逃离危险地带(教学楼),转移到安全地带(学校大操场);本次演练要求迅速有序;使学生初步掌握遇到消防事故时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三、演练指挥:
领导小组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政教处、团委会、保卫处、总务处及涉及到的相关人员
信号员
四、疏散演练步骤:
(1)3:25政教处主任在广播室广播:达明中学消防演练准备开始,请在5分钟之内有关老师和同学各就各位。
(2)灭火组(宿舍管理员)在唱风楼二楼和立潮楼三楼生起一堆烟火。
(3)3:30准备妥当,政教处主任在广播室广播:达明中学消防演练正式开始。
(4)政教处主任模拟拨打“119”火警电话:“达明中学向119报告:我校学生教学楼发生火警,被困学生有2600多人,请迅速前来抢救,联系电话。”
(5)灭火组柏茂春拉响消防警铃。
(6)广播(重复2次):各位师生,唱风楼二楼发生火警,请大家保持镇静,按疏散线路有秩序地进行疏散,逃生时要注意用湿毛巾(湿手帕)捂住口鼻,弯着腰撤离火灾现场,到足球场按指定站立位置集队。
(7)灭火组用灭火器和消防栓高压水枪将火扑灭。
(8)疏散组的老师要稳定学生的情绪,大声地指挥,教育学生撤离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撤离,注意楼梯口行走安全。
(9)相关同志分布在校道位置,引导学生向操场疏散,不要阻塞消防通道。
(10)z和z广播(重复):请同学们向操场疏散,不要阻塞校道,以免妨碍消防车通行,同学们撤离到足球场后,按指定位置站立,各班班主任整理好队伍。
(11)学生撤离到足球场后,广播室广播(重复):各班班主任整理队伍,检查人数,报告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向校长报告。
(12)向119报警5分钟后,消防救火车和救援云梯车到达学校,保安员引路至火警现场。
(13)消防员继续扑救火灾直至将大火扑灭。
(14)疏散演练完成。
五、演练路线
全体师生从危险区(教学楼)转移到安全区(空旷的操场)。具体线路为:
(一)、唱风楼高一年级1、2、3、7、8、9班同学从教室出门沿走廊从东楼梯口撤离,其它班级从西楼梯撤离,一楼的14、15、16从东边撤离,17、18班从西边撤离。
(二)、撤离顺序为先高楼层,后低楼层(一楼直接撤离)。
六、人员分工
1、各班的组织教师:各班主任
2、各楼梯口人员:
一楼东楼梯口
一楼西楼梯口
一楼与二楼东转角处(即楼梯平台)
一楼与二楼西转角处(即楼梯平台)
二楼与三楼东转角处(即楼梯平台)
二楼与三楼西转角处(即楼梯平台)
3、组织灭火
4、其他:
①、安全区(即操场)组织。
②、学生逃离危险区后,各班主任组织清点学生数,及维持本班纪律。清点人数后向年级主任报告。(报告,x年x班x人,全部安全撤离,报告完毕),年级主任向总指挥报告。
③、摄影与摄像z
七、由消防队员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演示。
八、各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
1、各班的组织教师:负责本班的学生清点工作;组织好本班学生有序的逃离现场(即教学楼);最后在安全区再一次清点本班的人员是否都安全撤离。
2、各楼梯口及楼道的教师:组织好逃离的学生有序的撤离。
3、安全区组织人员:组织好安全逃离的学生的集合和纪律维持工作。
九、疏散原则:
1、疏散时,学生必须用毛巾或手帕等(自带)手捂口鼻,弯腰远离建筑,撤离到安全空旷地带;
2、严禁推搡、拥挤、抢先,有序安全撤离;
3、楼梯疏散撤离队伍发生冲突时,按先到优先原则,一律听从引导员指挥;
4、教师疏散撤离时,特别照顾特殊学生(特异体质;患病学生)。
十、其他事项:
1、各位教师一定要正确、认真地对待本次演练,要让学生有序地撤离,避免学生互相推挤、踩踏等事发生。
2、各位教师要在学生撤离后再自己迅速撤离。
十一、安全区各班级位置
从东向西:高一(1)至高一(18)
(各班级面向南站四列纵队,报告顺序:前排东侧班级开始依次进行)
浅谈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 篇3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火灾,消防安全
1.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人员、物质等流动越来越频繁, 因此, 为保护国家财产以及人身安全, 社会和各企事业单位都要注意消防安全问题。我国的消防法制也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 由于火灾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财产安全, 所以“安全第一”始终是消防安全的方针。无论是学校, 医院, 还是家庭, 一旦发生火灾, 势必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心理。企业消防仍然是我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点。
2.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事业单位也不断壮大, 但是, 在迅猛发展的同时, 我们还是不能忽视消防安全问题的存在和隐患, 不只是因为火灾影响的可怕, 更重要的是问题和隐患处理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有效地防止火灾的发生。影响企业消防安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工作人员的消防意识自救本领不够全面
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不仅只是消防机构的工作, 也是每个人要注意的问题。一些企业为了省钱, 雇佣了消防专业素质较低的工作人员, 这也增加了企业的消防安全隐患。
2.2 企业的消防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培训工作只是走形式。教师授课也是照本宣科, 应付一下。甚至有些企业的消防制度只是挂在一边, 并没有落实。企业为追求利润, 降低成本, 不往消防安全工作上投资, 普遍消防设施的老化、灭火器数量不足、消防水带老化短缺等问题。一旦火灾发生, 就会因无力处理初期火灾而酿成更大的火灾。
2.3 企业生产场地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
消防设备生产上存在质量问题。如消防设备中的自动报警系统包括光电感烟探头、插定感温探头、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喷淋头、流量计、报警阀、压力开关、水泵、消防电梯等。这些设备在消防系统中必不可少, 有些生产厂家为了减少投资, 往往会偷工减料, 所生产的设备不达标, 在市场上流通会给企事业单位带来消防安全隐患。
3.消防安全中注意事项
每个企业在成立之前都应该首先考虑消防问题, 依据国家的法律要求来制定企业相关的消防安全制度和规范, 并且不断的完善优化, 同时加强消防人员的安全和自救意识, 提高消防管理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注意消防安全其本质就是保证人身和财产不受损害, 首先就是从个人素质抓起, 然后是对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要求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方面, 最后是生产消防设备的厂家生产消防设备时要注意的问题。
3.1 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目前, 消防安全教育已经在大众人群中广泛普及。如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大学中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并且能在危险情况下用灭火器等消防设备自救等。消防安全教育是企事业单位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和防止事故发生而进行的活动, 是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3.2 加大消防资金的投入
加大消防资金的投入, 及时更新已经老化的设备, 实现彻底的本质安全、系统无漏缺、管理无大意、设备无故障、工作人员操作规范等。把消防安全融入建设和科技进步之中, 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要实现彻底的安全, 是不切实际的。另外, 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的安全工作, 可以定期请消防专家进行现场勘查, 及时发现问题, 以免出现火灾事故。
3.3 严厉打击生产不合格的消防设备生产
一些消防设备的老化、缺乏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企业也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 将生产工艺改善, 预防为主, 尽量减少或消除危险的因。例如, 把已经老化的设备淘汰, 购进先进的消防设备, 保证企业的人员和财产安全。
3.4 强化消防监督
(1) 消防监督的落实是消除安全隐患、预防重大火灾事故, 改善工作人员的环境条件的有力保障。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 强化企事业单位工作现场的安全检查, 定期专门进行现场督察, 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将事故隐患消除。
(2) 在消防安全检查中, 要严禁违规违章操作, 提倡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检查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 按规章制度行事, 从细微之处入手, 不漏掉任何事故苗头。
(3) 在选择消防给水系统时要相应的选择探测器。根据消防区域的大小、可能发生初期火灾的范围等条件来选择。如房间的高度, 工作区域中都有哪些可燃物, 火灾可能发生的走向趋势。对于火灾发展迅速的、有强烈的热辐射的场所, 应选择火烟探测器;对那些火灾形成后不能预测的场所, 应根据模拟实验来选择探测器的种类。无论什么探测器, 都要符合国家的相关生产规定和标准。
4.结语
总的来说, 加强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注意消防安全工作的落实是提高安全管理的关键部分。强化员工的消防安全素质, 创新消防管理方式, 加大消防资金的投入, 及时更新旧的消防设备, 树立企业的安全思想、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这些对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的消防安全意识起着重要作用。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改善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技术, 逐步建立良好的消防安全管理系统, 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在理论的基础上, 加大实际操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以往的消防安全培训只是纸上谈兵, 目前的许多培训机构或者单位专门设置实际操作灭火系统, 让人们详细了解消防工作的过程, 增加了人们的自救本领, 这为消防安全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1995 (2005年版)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某省“十三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篇4
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消防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内蒙古消防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深入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消防工作责任制,积极改善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升,全区火灾形势保持相对平稳,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消防工作责任落实不断强化。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和消防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连续实施消防重点目标建设,累计投入210.98亿元完成全区重大火灾隐患和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自治区政府坚持连续21年签订政府责任状,并
每年组织全面考评验收,累计投入450.15万元对消防工作突出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行业部门、大型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二)社会消防安全环境逐步改善。先后开展“清剿火患”战役、大排查大整治、人员密集场所门窗设臵影响逃生灭火障碍物整治、在建工地消防安全整治、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整治、重大火灾隐患集中整治等30余次专项行动,全区共累计检查单位133.6万家次,发现火灾隐患712.2万处,督促整改707.3万处,挂牌督办重大隐患单位5425家,责令“三停”单位15572家。
(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11年至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地方消防经费总量达26.19亿元,年平均增幅达7.36%,经费总量是“十一五”同期的2.3倍。全区495个建制镇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完成率达52%。全区新增市政消火栓10891座,消防水鹤509个。全区投入消防装备建设经费7.1785亿元,新购执勤消防车321辆,战斗执勤车辆总数达到947辆,同比“十一五”时期增长32.8%。购买消防装备、器材等14.02万套(件),装备建设投入同比“十一五” 时期增长17.8%。新建自治区消防指挥中心1个,新建盟市级消防指挥中心9个,新建并投入使用消防站41个,在建消防站12个。
(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壮大。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区全部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同时加强人员配备和装备建设,有效整合了公安、医疗、电力、燃气、气象、市政等部门应急救援资源,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每年至少开展1次实战拉动演练,加强协调配合,极大的提高了救援能力,并随时
做好了应急救援准备。
(五)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不断发展。全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共配备消防车652辆,专职消防队员5019人,其中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共有1851人,消防文员共827人;全区企业专职消防队有126个,配备消防车530辆,专职消防队员3168人。全区登记在册的志愿消防队218支,消防队员人数达4699人,消防车辆37辆,消防摩托车2辆,手抬消防泵142台。现役消防力量为主,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辅的消防力量体系不断完善。
(六)消防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自治区颁布实施了《内蒙古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内蒙古自治区专职消防队建设规定》等多部法规和规章。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建筑电气检测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控制室管理规定》等10部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类地方标准。
二、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区工业化、城市化、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区消防事业既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诸多可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突出表现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消防安全保障能力滞后,日趋繁重的消防任务与消防资源严重不足的“两大基本矛盾”,直接影响着火灾形势的稳定和消防事业的发展。
(一)消防法制体系不健全。消防法治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消防法规只有《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消防法律法规还与当前消防工作发展和形势任务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消防执法工作的需要。对城镇、农村的规划、消防安全布局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大型物流、超大空间和超大面积建筑等工程项目,仍然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消防技术标准。
(二)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对消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落实还不到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基层政府组织机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不到位,基层消防工作存在盲区。部门行业对本系统、本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力度不大,部门之间联动互通机制不健全,主观能动性不强。部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消防组织不健全,消防制度不落实,违法、违规、带“病”经营现象仍然存在,单位场所火灾隐患难以彻底清除。
(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有欠账。全区495个建制镇,还有238个未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城市公共消防水源建设未能与市政建设同步,市政消火栓建设滞后,全区应建市政消火栓34476座,实有16344个,建设率仅为47%。“十二五”规划应新建86个消防站,目前尚有28个未开工建设,开工率仅为67.5%。
(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缓慢。“十二五”期间全区应建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99个,目前仅建成18个,建队率18%。需发展2490名政府专职消防队员,目前实有1851名,完成74.3%;应有191个乡镇志愿消防队,目前实有69个,完成36%。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工资待遇偏低,难招难留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6540人,同期离队人数达
到1611人,离队率达到24.6%。政府专职消防队,特别是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队伍建设标准不高。
(五)重大火灾隐患整治推进缓慢。全区还有112个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及25个区域性隐患未整改完毕。全区各类工业园区有774家企业未办理消防手续擅自施工、投入使用,先天性火灾隐患严重。包头北梁、满洲里连片木器厂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消防安全条件简陋。各地老城区、老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存在较大火灾隐患,极易引发群死群伤火灾事故。鄂尔多斯、包头、呼市等地区煤化工产业、炼油厂及油库扩容建设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已与青岛、大连、上海总量相当,大型石化类高危单位火灾风险急剧增大。
(六)消防警力严重不足。“十二五”时期,全区县级以上政府均依托公安消防部队挂牌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但消防警力严重不足,148个消防中队平均现役警力不足20人,虽然各地政府征召合同制消防队员补充,但平均每个综合应急救援队执勤力量仍然不足25人,低于国家规定的不得少于30人的标准。全区有社会单位43多万个,重点单位近4万个,而一线防火监督人员总数仅为586人,5人或5人以下的大队有65个,3人或3人以下的大队有65个,消防文员409人,现役监督人员与消防文员比例未达到1:2,无法满足日益繁重的监督检查任务要求。
(七)公民消防安全知识普及率低。部分单位对消防宣传不够重视,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社会单位员工消防基础知识薄弱,“四个能力”水平不高,持证上岗率较低,部分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不会熟练操作自动消防设施。特别是农村牧区消防宣传教育缺乏统筹安排,宣传不到位,全区公民消防安全知识知晓
率仅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全民消防”理念,以改革、发展、稳定、创新为主线,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 “8337”战略发展大局,积极创新社会消防管理,扎实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深入打造公安消防铁军,全面加强灭火应急救援工作,全面夯实城乡火灾防控基础,不断提升公共消防安全水平,有效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内蒙古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四、编制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着力提升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消防工作一体化;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改善社会消防安全环境;坚持依法治火、科技兴消,着力完善消防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施救,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着力完善消防管理体制机制。
五、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符合内蒙古区情的地方性消防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灭火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形成,群众消防安全素质显著提高,全区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明显提高。
(一)全区火灾形势更加平稳。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推动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提高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和火灾隐患治理水平,确保火灾形势持续平稳。实现十万人口火灾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发生。
(二)消防法制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加快地方性法规立、改、废工作,制定、修订地方消防法规、规章和标准,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消防法规标准体系。
(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坚实。编制、修订、实施好城乡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全区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消防站建设满足灭火救援需要;城市和县城建成区市政消火栓建设率达到100%,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四)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消防站建设、消防车辆器材装备达到国家标准。加强灭火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装备和人员达到规定标准,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加强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规范合同制消防员招收、管理和使用,政府、企业专兼职消防力量和农村、社区志愿消防力量建设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健全完善。
(五)消防经费保障更加有力。要强化依法落实和有效管理经费,进一步完善消防事业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全区消防经费保障水平。在经费使用上要坚持突出保障重点,搞好科学统筹,强化使用效益,优化资源投向投量的原则,促进财力资源向战斗力有效转化。
(六)国民消防安全素质稳步提升。进一步落实国民消防宣
传教育培训纲要,将消防法律法规、火灾预防知识、火灾扑救、疏散逃生和自防自救知识纳入全民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和特殊工种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率达到100%。
六、主要任务
(一)强化消防工作考评和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推动行业部门落实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强化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自治区消防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对各地区、各部门消防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单位因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火灾防控措施不到位,发生人员伤亡火灾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单位负责人、上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依纪追究各市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责任。
(二)建立健全消防法规和配套文件。修订《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出台《公共消防水源管理规定》等一批政府规章,出台《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识化管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标准》
等一批地方标准。提请自治区人大对《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等地方性消防法规进行立法后评估。根据《立法法》赋予各市立法权的实际,指导各盟市根据实际做好消防立法工作。自治区消防部门制定出台一批消防执法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全区消防法律体系。
(三)完善社会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推动教育、文化、民政、卫生、旅游等行业部门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对所属单位实行标准化管理,逐步推动行业重点单位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深化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总结推广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网格化”管理经验,推动纳入综治管理平台。深化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落实“户籍化”管理,每年开展“四个能力”建设达标检查,一般单位开展“一懂三会”达标检查。探索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工作区域协助组织,定期研究部署、交流探讨、互检互查,实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2016年,20%的重点区域建立协助组织;2017年,50%的重点区域全部建立协助组织。推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动火灾高危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评估制度,鼓励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创新消防管理模式,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探索建设政府主导下的城市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前发现火灾隐患,降低火灾风险,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四)切实加强消防安全源头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落实消防管理和监督职责。行政审批部门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要严格依法审批,凡不符合法定审批条件的,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相关
许可证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不得核发相关安全生产许可证照,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文化、文物、人防等部门不得批准开办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社会福利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医院、博物馆和公共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工商部门要把好市场主体登记准入关,凡国家法律法规将消防审批列为市场主体登记前臵审批的,要加强登记审查。文化部门依法对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检查不合格,以及被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查封、责令停产停业的公共娱乐场所,予以取缔或吊销文化经营行政许可证。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宾馆、景区,在未消除隐患之前,旅游部门不得评定为星级宾馆、A级景区。
(五)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安全生产监管、工商、质监、交通运输、铁路、公安等部门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的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运输、经营行为。对生产、销售不合格或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由质监部门或者工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从重查处。对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依法查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检查职责,督促整改火灾隐患,查处消防违法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公安派出所负责对辖区列管单位、苏木(嘎查)、村(居)民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实施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受理消防安全举报、投诉,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其他相关部门要依法承担监管职责,并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消防安全工作。
(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将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建立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成自治区级应急训练基地,加强各级综合救援队伍人员配备、器材装备配备和训练,提高应对处臵能力。进一步发展特勤网络化力量体系,在加强消防特勤中队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在确保常规火灾扑救任务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以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煤化工、大型火力发电厂和危险化学品、公路、地震、隧道、地铁等灾害事故灭火救援为主战力量的专业化队伍,配备必要的专业装备,制定专项预案,开展针对性训练,适应各类事故处臵的需要,提高灭火救援的专业化水平。
(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深入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构建公安现役消防队伍、政府专职消防队伍、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和志愿消防队伍“四位一体”的城乡消防力量体系,健全“建、训、管、用、养”机制,完善经费、工资、医疗、保险、抚恤等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健康稳定发展。其中,消防站数量未达到国家标准的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建成区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5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和其他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密集的乡镇、街道;全国和自治区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省级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边境贸易口岸,应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大型煤化工企业、大型发电厂、民用机场、主要口岸;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型企业;储备可燃物资的大型仓库、基地;上述单位以外的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业;距离公安消防队较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
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30%以上常住人口超过1000人的行政村、自然村建立有志愿人员和基本消防装备器材的志愿消防队;火灾高危单位和其他人员密集、性质重要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面建立志愿消防队。
(八)全面加强灭火应急救援装备及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新建、改建消防站器材装备全部按照一级普通消防站标准配备。加强消防战勤保障车辆、特种装备器材、通信设施、军需被装以及灭火药剂、油料、食品等救援物资的储备, 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形成“集中调度、平战结合、联勤保障、反应快速、协调有序”的全区消防战勤保障网络,实现灭火应急救援保障能力5小时覆盖全区的目标。
(九)加强消防规划编制修订并确保同步实施。2016年,100%的城市、县城和70%建制镇完成城乡消防规划(消防专篇)编制修订。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安全规划实施内容的滚动编制机制,规划实施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相一致,在基础数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时序方面与城乡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确保消防站、消防训练基地用地纳入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要分解落实各类消防规划中确定的建设任务和建设时序,逐年研究制定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计划,稳步推进。要提高消防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依法做好消防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和总结,将城乡消防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全面纳入城乡规划督察内容,确保实施有效性。
(十)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坚持消防站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的原则,保证消防站的数量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同比增长。
至“十三五”末,计划新建、迁建、改扩建消防站57个,其中培训基地9个、灭火救援物资储备及装备维护中心7个,战勤保障消防站7个、特勤消防站3个、普通一级消防站34个。优化消防站建设结构,建成高层、地下、煤化工、电力、地震、公路、隧道等特殊功能需求的专业消防站。加强市政消防供水建设,在城镇规划区域范围内,市政消防给水应当与市政给水管网同步规划、设计、建设与使用,有条件的地区,道路两侧市政消火栓宜交错布臵,2016年城市和县城建成区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要达到85%,力争2017年底达到100%,完好率达到98%以上。加强消防车通道建设。城镇应当按照当地市政道路路网结构和建设计划,优先打通断头路和拓宽巷道,提高道路承载大型消防车的能力,并按照要求设臵消防车回车场地、保留消防车作业面,不得设臵影响消防车通行的路障,确保消防车通行能力。
(十一)大力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建成灭火救援应急通信装备体系,各地配齐卫星移动站、海事卫星图传设备、北斗导航、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含中转台、固定台、车载台)、公网卫星电话、室内实时定位等模块化、集成化和轻型化的应急通信装备。升级扩容消防基础通信网络,开通119报警专线和调度专线1:1备用线路,建成至当地政府应急办和联勤联动单位的应急联动专网,扩容指挥调度网并延伸至非现役消防队,加入当地公安机关PDT数字集群系统并建设超短波数字常规通信网,升级3G通信网至4G通信网。依托4G、物联网、三维定位、实景地图等新技术,实现移动终端应用辅助应急处突和消防监督。开展消防数据中心建设,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开展决策分析平台二期建设,形成消防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支撑框架。建立信息资源联通共享、高效集成的系统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全面实现消防数据社会互联、共享与交换。
(十二)加强消防建设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按照事权、财权划分原则,着眼消防事业发展和部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对消防工作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财政部门要对消防装备建设经费等业务经费给与保障。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加强本单位消防设施建设,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各地要进一步落实内财预[2012]1849号文件,至2017年,消防基本支出保障标准市级(含城区)要达到10万元/人/年;县级8万元/人/年;政府专职消防队人员经费保障标准市级(含城区)达到7万元/人/年;县级标准5万元/人/年。
(十三)积极推进社会消防技术服务。贯彻落实《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严格核发消防设施维保检测、消防安全评估等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强化临时资质过渡管理和执业监督。制定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严格市场准入,规范消防技术服务市场秩序,通过建立“内蒙古消防不良信息公告平台”,抓好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监管工作。配合公安部消防局,开展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工作,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注册消防工程师和社会消防技术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注册审批和执业行为全过程监管。
(十四)推进消防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加快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站规划建设进程,扩充鉴定工种及等级,积极推进灭火救援员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建设和中、高级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
能鉴定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设立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地级市普遍建立社会消防培训机构或培训点,推动将消防安全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内容,推进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一站多点”建设,加强社会消防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工作。2016年至2020年,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比例分别达到60%、70%、80%、90%、100%,消防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持证上岗率分别达到60%、70%、80%、90%、100%。
(十五)提高消防科技支撑水平。以现实斗争和实战需求为导向,争取国家和公安部科技计划立项,重点开展消防基础理论、建筑防火、工程消防、火灾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区内大专院校职能作用,加强火灾科学基础研究。组织科技人员到国家消防研究所考察,研究落实联合研发和成果应用的工作措施,完善消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推动装备类成果采购配备和实战应用。
(十六)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不断完善自治区级消防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至“十三五”末,各盟市完成消防培训基地建设,形成省、市两级消防培训基地体系。完善并推广“草原119”体系,在牧区、农村、社区建立消防志愿服务组织,推广联防联治模式,夯实基层消防工作基础。落实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牧区)、进家庭、进机关、进网络工作标准,强化面对面宣传教育和入户指导,推动消防进教材、进课表、进军训,探索消防教育纳入地方院校教育体系。建设应用移动互联网消防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国民消防安全素质调查机制,以及媒体公益宣传常态机制。
七、重点推进项目
(一)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快补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至2020年完成市、县(区)、重点镇、独立建制镇、自治区级以上和其它已编制总体规划工业园区的消防规划编制审批;全区市政消火栓的建有率和完好率分别达到100%;各危险品生产和储存比较集中的园区和地方政府分别按实际需要储存一定量的灭火药剂,2016年各地灭火剂储备泡沫不少于20吨、干粉不少于5吨,100%执勤中队装备配备达到国家标准,基本防护装备达到《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16-2017年加强消防员灭火防护头套、防坠落辅助部件、强攻灭火所需隔热防护服、避火服,以及化学防护服装等的配备,2018年推广应用消防员单兵定位装臵,通信型呼救器,具备无线通信及降噪能力、带高压应急充气装臵的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2020年全部按要求配备完毕;所有特勤站、一级站完成“四个一”灭火救援基本作战单元的配备,建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战勤保障力量网络。
(二)推进重大火灾隐患、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改进程。要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对存在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区域性火灾隐患的,当地政府要制定并组织实施整治工作规划,及时督促消除火灾隐患;对存在严重威胁公共消防安全隐患的单位和场所,要督促采取改造、搬迁、停产、停用等措施加以整改。要严格落实重大火灾隐患立案销案、专家论证、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当地人民政府接到报请挂牌督办、停产停业整改报告后,要在7日内作出决定,并督促整改。要建立完善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制度,及时查处受理的火灾隐患。
(三)推进呼市、包头、鄂尔多斯石化产业灭火救援能力建设。对辖区的石化企业逐一进行调研,摸清危化品总量、工艺流程、储存方式、专职消防队伍、消防设施、车辆装备、物资储备等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应对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灭火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和社会联动机制,完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强化灭火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臵水平。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扑救的技战术研究和应用,强化各级指战员专业训练,加强执勤备战,不断提高快速反应、攻坚作战能力。要加强消防训练基地和消防特勤力量建设,优化消防装备结构,配齐灭火应急救援常规装备和特种装备,探索使用直升机进行应急救援。
(四)建设城市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整合报警远程监控、消控室视频巡查等功能,探索建设政府主导下的城市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推动地方政府将推广应用独立式智能火灾报警系统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有计划逐年在在无自动消防设施且人员较为集中的重要场所、出租房及弱势群体家庭,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点式(区域)智能报警装臵,减少“小火亡人”。2016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调研,在呼和浩特市、等小火亡人比较突出的盟市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面向全区推广,力争“十三五”末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建设工作。
(五)推广安装简易消防设施。结合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积极推广安装简易喷淋、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等实用
技术,对涉及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的场所以及“三合一”场所集中密集区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投入专项经费统一安装。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自治区防火安全委员会督导作用,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规划内容,并纳入政府年终工作考评体系。对规划中确定的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与有关盟市及相关部门签订责任状。
(二)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消防站建设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提供相应建设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公安现役消防部队地方保障的公用经费列入预算,并根据财力情况逐步提高标准。多种形式消防队的运转和保障经费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安排。驻区各保险机构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消防责任保障金,用于消防事业建设需要。旗(县、区)以上城市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自治区消防总队和各盟市财政对贫困旗(县、区)消防大队(中队)的运转和消防装备建设,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强化问责,定期检查。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奖惩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的单位要给予处分。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定期将实施情况向自治区政府报告。
(四)统筹实施,按期完成。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建设节奏,制定分实施计划,保证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
消防事业 篇5
关键词:社会消防,模式,机制,创新
0 引言
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部署的“三项重点工作”和公安部提出的“三项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解决一些“久治不愈, 管理乏力”社会难题的关键。创新决定平安度, 创新决定竞争力, 只有与时俱进, 探索建立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科学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1 正确理解和认识消防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1 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幸福安康、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2 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1.3 要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来支撑。
1.4 要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
2 正视消防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努力开创社会消防工作新局面
2.1 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管理难度不断增加
新型行业不断增多,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影响社会安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管理的对象、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管理难度不断增加, 基层官兵不堪重负, 已经成为制约消防工作的一个难点。
2.2 消防经费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缺乏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日益增长并没有带来消防经费的不断增长, 社会管理创新仍然受到经济基础的极大制约。
2.3 城市综合管理不善导致消防安全源头性问题
当前, 一些因城市综合管理问题衍生的火灾隐患不断显现, 由此导致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也时有发生。如违法建设导致消防安全条件先天不足, 北京市旧宫镇“4.25”重大火灾事故就是典型教训;擅自改变建筑使用性质导致原有消防设计不能满足生产、居住或营业消防安全需要, 单位大量使用可燃、易燃装修材料增大自身火灾荷载及火灾危险性, 非法经营或未经消防行政许可的营业性场所火灾隐患情况突出等源头性问题, 对区域消防安全都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
2.4 单位及群众整体消防素质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缺乏群众基础
部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 应该有的消防设施器材不按要求设置, 应该执行的消防安全岗位责任分工、防火巡查 (检查) 、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宣传培训教育等工作不按要求落实, 特别是一些生产和经营单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短期行为, 带险生产、违章经营和随意改变使用性质的现象屡有发生。
2.5 管理机制运行不畅
从外部看, 消防部门在社会管理中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 往往是消防部门一家单打独斗, 导致管不胜管、防不胜防。从内部看, 消防机构自身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还不够科学合理, 导致办事效率和质量不高、公信力下降。
2.6 公众对消防服务管理水平的期望值增高
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和维权观念、消防素质明显提升, 对其生产、生活及消费环境的消防安全保障需求不断增长, 同时对政府加强消防服务管理的愿望更加强烈、期望值更高。
2.7 互联网时代赋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监督权
新世纪全球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 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 网络这一新生传媒工具, 较电台、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速度更快捷、宣传面更广泛, 使得公众对各类政务工作和社会问题拥有更多的知情权、监督权。
3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消防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3.1 坚持以最大化为主导, 创新人才使用激励机制
治国兴邦, 人才为急;执政兴国, 惟在得人。人才问题是关系消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是社会管理创新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 因此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3.2 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 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举措
当前, 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 物联网、泛在网、富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 令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 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 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 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
3.3 坚持以社会化为主导, 创新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举措
一个人、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改变消防工作仅靠消防部门“单打独斗”局面, 树立“大消防”理念, 坚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 推进政府相关部门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并实施项目化管理和年度考评, 真正实现社会消防管理齐抓共管局面。
3.4 坚持以精细化为主导, 创新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举措
要创新机制,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督火灾隐患的整改工作, 比如火灾隐患零容忍制、火灾隐患星级评定制等, 都可以进行尝试。
3.5 坚持以专业化为主导, 创新灭火应急抢险救援举措
要建设集消防执勤力量、地理信息、灭火救援预案、危险化学品专家组等社会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库, 以此为基础, 构建具有灾害事故风险评估、辅助决策等功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信息管理平台, 完善包括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责任区一体化调度体系, 提升灭火和应急救援决策力。
3.6 坚持以规范化为主导, 创新消防行政执法监督举措
要从上级部门着手, 深入理解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 制定规范、简单、好用的执法指导书册, 在规范基层执法工作的同时方便基层使用, 但要坚决杜绝朝令夕改。
3.7 坚持以区域化为主导, 创新地区消防警务合作举措
要走大消防发展之路, 加强区域消防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3.8 坚持以制度化为主导, 创新火灾事故责任追究举措
对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社会单位, 依照《消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法律法规, 给予行政处罚, 并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
消防事业 篇6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各类灾害事故多发的历史时期。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再到2009年HIN1甲型流感,乃至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突发灾害事件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灾害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也敲响了加快建设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警钟,对我国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作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是我国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它不仅担负着企事业的消防保卫任务,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社会灭火救援任务,为减少人员伤亡和保障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依靠行政手段创建起来的专职消防队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江苏省为例,自1996年以来,新建专职消防队仅有95个,而自行撤销或已“名存实亡”的近300个。
目前,关于对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公安消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但是,针对新形势下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运行模式、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系统、科学的研究。为此,我们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先后深入走访湖南、广东、山东等省(市)的公安消防队及企事业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参观、查阅资料等形式,就新形势下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研究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文针对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的对策措施,为我国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当前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经费保障的现状
当前,我国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是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最主要、最重要的经费来源。这一部分经费用于专职消防行政费用、专职队员的工资及福利、执勤器材装备建设与配备等。二是地方财政补偿性投入。这一部分经费在2008年10月28日通过的新《消防法》中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事业专职消防队参加扑救外单位火灾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等,由火灾发生地的人民政府给予补偿。三是部分专职消防队伍利用执勤训练之余,开展副业,提高副业收入,这部分收入可以用来添置必需的器材装备、改善队员伙食、购买生活日用品等。后两部分经费只是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经费投入的有效补充,不能起根本性作用。目前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例如:广东省、江苏省相继出台了《广东省专职消防队建设管理规定》,《江苏省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执勤管理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了专职消防队的建设标准、经费保障渠道等内容。湖南等地科学整合企事业专职消防队,政府统筹规划专职消防队伍的经费使用,对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是,由于机制体制的问题,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职消防队经费保障问题。
2当前经费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2.1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现行《消防法》关于企业建立专职消防队的法律条款缺乏具体细化的内容,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企业范围过于笼统,企业建立专职消防队的责任主体、义务对象不确定,实践中难以操作[1]。《消防法》没有设定企业不依法建立专职消防队的法律责任,也没有任何激励性措施,挫伤了依法建立专职消防队企业的积极性。尽管《消防法》明确了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的职能及相关的损失补偿问题,但是消防业务经费指标不明确,无标准可依,专职队经费争取是困难重重[1]。1987年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下发的《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组织条例》已明显滞后。关于专职消防队的职能、经费保障等也都远远不能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此外,缺乏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国家的法律、法规一般是指导性,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等。
2.2经费保障机制与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发展不相适应
第一,经费来源单一,投入缺乏稳定性。企业专职消防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直接受企业经济效益和领导重视程度的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领导重视,专职消防队一般都比较兴旺,一旦企业经济效益发生“逆转”或领导不重视,专职消防队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许多企业正在改制转型,造成企业暂时经济困难和效益滑坡。部分主管部门领导和企业决策人物,为了减员增效,提高资金利用率,扩大再生产,大大压缩消防经费开支,致使消防队车辆超期、装备落后,无法继续执勤。有的单位,基本上处于艰难维持之中,有的则直接撤队,名存实亡。但是,当企业效益不好时,企业本身危险性并没有改变,甚至加大,给当地埋下了巨大安全隐患,因此亟需改变这种经费投入模式。第二,经费保障无标准可依,经费投入随意性大。《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组织条例》只规定了哪些单位需要建专职消防队,但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建设没有明确规定,比如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的营房建设、人员配备、器材装备以及专职消防队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伤亡抚恤安置等经费投入都没有标准可供参考。这样会导致两个最直接的后果:一是专职消防队的负责人争取经费难度加大,完全靠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进行投入;二是现役专职消防队无法对其考核,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经费投入难以保证。企业每年对专职消防队应该投入多少经费,是否落实到位,没有一个部门去监督管理,只能靠企业自觉。
2.3企事业专职消防队运作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第一,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当前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经费问题的根本原因。企事业专职消防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依靠行政手段创建起来的,不必去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驱动下,企业必须考虑经济效益。而专职消防队只有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给单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因此,许多企业忽略了专职消防队的经费投入[2]。第二,企事业专职消防队职能单一,作用不突出也是阻碍其健康发展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政府缺乏有效的市场手段调动企业建队的积极性。企事业专职消防队承担了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承担了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地方政府除了补偿在执行任务时产生的财产损失外,没有其他任何支持;对伤亡的消防队员也没有任何其他的优抚政策。据统计,1998年湖南全省共有140支企业专职消防队,到2006年,不到8年的时间就有45支专职队因企业效益不好或企业转型等原因无法生存而相继被撤消或失去执勤能力,现在仍有31支因队员工资、装备更新等经费无法保障而濒临绝境[2]。
3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构建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经费保障新机制
传统的经费保障模式保障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专职消防队伍的发展要求。因此,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政策保障的经费保障新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制约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和消防工作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
3.1制定、修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要尽快修订完善《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组织条例》(简称条例),进一步明确专职消防队伍建队、养队的标准。建议:一是亟需在条例中对《消防法》第三十九条进行细化,明确各类企事业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就必须建立专职消防队,明确建队要求与标准;二是制定各类企事业专职消防队建设标准,包括站舍建筑标准、车辆装备器材配备标准、人员配备标准;三是在条例中,要对消防业务费的保障项目和范围进行调整和修订,要明确规定专职消防队伍的日常办公、训练、灭火救援等日常经费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四是明确专职消防队伍经费筹措、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公安消防部门指导与监管职责,促使企事业单位依法履行社会责任;四是制订包含更多激励、引导内容的政策措施,如:企业专职消防队固定资产折旧、消防车辆装备税费减免、将专职消防队运行经费摊入成本、专职消防队员的职业资格制度和与其高危险职业相适应的工资福利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对于建立专职消防队的企业下调保险费率、建立对企业专职消防队扑救本企业以外火灾时各项损耗的合理补偿机制等[1]。通过强制手段对各类企业消防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发展作出明确规定,保障专职队资金到位、管理科学、发展稳定。
3.2科学整合企事业专职消防队,宏观调控经费投入
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消防力量分布、火灾规律特点等实际情况,加紧对企事业专职消防队进行撤并整合。一是对城区发展空间不大、难以维持现状的、相对集中的企业专职消防队,进行整合(2-3个队整合为一个队),对其分散的消防车辆、技术装备、设施器材等资源进行有效重组,选择其中条件较好、位置适宜的队址组建新的专职消防队。建站资金由企业按原来三年投入的平均值一次性支出,之后不再承担任何费用,由政府出台政策规定,三年后由受益的市(区)政府出资并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二是对相对分散、难以维持现状的企业专职消防队,采取“企业自给、政府补贴扶持、职能扩大,政企合办”的办法。专职消防队的职能除担负本单位防火灭火任务外,还必须承担本辖区范围之内的灭火救援任务。这样既改善了企业专职消防队的生存环境,又提高了企业在驻地的形象,是兴企利民的大好事。三是对生产效益好,经费有保障,车辆装备较齐全,战斗力相对较强的企事业专职消防队进行优化、规范,进一步巩固加强,理顺管理机制,发挥其资源优势,以现有队为基础,划分责任区域,扩大其执勤范围。由公安消防部门对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训练、统一指挥,在保卫本辖区消防安全同时,参加社会灭火救援,实行有偿服务[3]。
3.3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体系
要提高专职消防队的经费投入,确保专职消防队伍健康稳定发展,光有企事业单位还不够,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援助,而且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参与、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政策保障的经费保障新机制,把专职消防队从争取经费的“泥潭”中彻底解脱出来。
一是企事业为主、政府补贴为辅。企事业独立承办的专职消防队的经费主要由企业自行解决,企业应将消防经费列入每年的经费预算中,专款专用。模式可以是总额包干、定额定编或其他模式。若承担驻地任务的,受益当地政府每年要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政企合办的专职消防队,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具体分摊比例政府应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政府补贴经费应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中,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企事业专职消防队承担了驻地消防任务,政府没必要再建消防站,政府应将每年省下来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投入到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中;二是从当地安防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费用用于补贴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可以采取对企业减少税收的方法解决,减少的税金应全部进行消防投入[4]。
二是鼓励社会参与,个人依法赞助。专职消防队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企业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多方位、多渠道争取社会参与,向社会和民间人士募集一部分资金[5]。可以成立消防公益基金组织,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个人捐款。此外,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实行消防税收制度。例如英国和德国的消防经费主要来源于消防税收。
三是市场调节,发挥最大效益。要增加市场对专职消防队伍经费保障的投入力度。建议要加强与劳动、保险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部分消防经费可以来源于保险业,由政府出面,从保险公司每年的保险费中收取一部分作为消防专项经费;另一方面,可减免专职消防队员劳动、伤残、社会保险等费用。建议要主动协调交通、税务部门,减免地方消防车辆养路费、通行费等相关税费。
3.4抓好经费预算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以上措施和对策,能够有效地缓解专职队伍经费供需矛盾,但我们还要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实现把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
3.4.1 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把握资金投向投量
始终把预算管理当作经费使用的“龙头”来抓。在预算安排上,注重把好政策导向,将有限经费投入到提升专职队伍防灭火能力的工作中,投入到提高专职消防队伍战斗力建设中,确保经费投向正确合理[6]。
3.4.2 完善财务监督机制,严格管理和控制经费使用
依据消防法的有关规定,政府可委托公安现役消防机构,建立专职消防队财务核算中心,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要定期检查考评生活费、财务票据、预算外经费和资金账户等,对所属单位的财经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确保财经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要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格控制会议、差旅、车辆燃料、维修和接待费等行政消耗性经费。
3.4.3 健全审计监督机制,确保消防经费到位、支出合理
政府审计部门每年定期对企事业、政府投入的消防经费进行监督审核,客观反映企事业的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将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消防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执法部门,执法部门根据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督促其落实或改正,确保消防经费到位、支出合理。
3.4.4 把重大经费开支的事前论证作为决策的必要程序
重大经费开支项目应听取专家、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专职消防队站建设、营房装修改造、大宗物资采购、现代化车辆装备的投入,事前应经过各方面、多层次的可行性咨询、论证,落实责任追究和招投标制度。专职队建设应有长远性、计划性和连续性,防止决策上的失误和投量上的浪费[7]。
3.4.5 建立录用、培训与考核制度,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要把人才建设作为推动经费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建立录用、培训与考核制度,必须把选配后勤人员、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作为经费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见事不见人,见物不见人,重财轻人”的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和使用,把“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业务精”的同志选调到后勤管理工作岗位上来[8]。同时,要注重加强骨干人才队伍的培训,狠抓人员学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训,采取以审代训、以会代训、分类轮训、训考结合等多种形式组织培训[7]。此外,还要重视考核,每年对本级和下属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定,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4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火灾和各类灾害事故持续增长,既反映和暴露了专职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又是专职队伍取得长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拓展思维、创新理念,要吸取和积累专职队伍建设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政策保障的经费保障新机制,不断抓好经费预算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宏观调控经费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落实专职消防经费保障标准;要利用政府树立“公共财政”观念的时机,争取专项经费投入,积极开拓财源,增加预算外经费收入,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体系;同时,还需借鉴国外先进的、好的做法,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上狠下功夫,把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司戈.建立促进企业专职消防队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5):429-434SI Ge.Building long-term mechanism of encouraging in-dustrial fire brigades'continuous development[J].Fire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30(5):429-434
[2]湖南消防总队,全省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D].2006
[3]高维英,郭其云.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职业时空,2008(12):31-32GAO Wei-ying,GUO Qi-yun.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forms of fire fighting forces,promoting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J].Career Hori-zon,2008(12):31-32
[4]青岛消防支队.全市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D].2009
[5]何金华,卢文春.对当前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22(增刊):69-70HE Jin-hua,LU Wen-chun.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fire brigades on the current[J].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pplement),2003,22:429-434
[6]田小斌.建立完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
[7]侯泊寒.浅谈消防部队建立新型经费保障机制的途径[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18-119HOU Bo-han.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mechanism of finance security in fire prevention troops[J].Journal of Henan Public Security Academy,2010(3):118-119
消防事业 篇7
关键词: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问题
前言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越发的激烈, 企事业单位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 则需要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业绩和效益的提升, 但企事业单位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消防安全的难度, 一旦由于消防安全隐患引发火灾, 则可能给企事业单位带来灭顶之灾, 使其失去生存和发展的资本, 所以加强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是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1 当前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消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使我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更深入的开展, 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 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机率。
1.1 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将业绩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较为忽视, 从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严重脱节, 单位从上到下对消防安全意识都较低, 使火灾隐患较为突出。一些单位根本没有制定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制度, 即使有制定的在内容上也不够完善, 具体落实情况也不好。整体环境上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轻视, 使企事业单位内安全管理人员只是一个摆设, 消防安全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起来。
1.2 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经费缺乏
由于对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所需经费也纳入了企事业单位的预算之中, 但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为了满足生产及其他需求而对这部分经费进行随意挪用, 从而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 消防器材损坏、缺失问题严重, 由于缺少经费无法及时的进行补充, 使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1.3 部分企事业单位内部消防工作管理混乱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不仅与单位的领导人员的重视息息相关, 而且还要具有熟练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这是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部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与缺乏高素质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具有直接的关系。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仅组织性较差, 而且各方面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都无法到位, 各项消防安全管理活动都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不仅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档案存在着不健全的问题, 而且消防安全管理台账也没有详细的进行登记。
1.4 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流于形式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国家不断的在强调, 也大力的进行了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安全消防意识。但应该意识到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的工作, 需要企事业单位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在实际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往往在授课进行一味的灌输, 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对课堂效果不重视, 这样就导致授课只是照本宣科, 授课教师缺乏专业性, 并没有将授课内容与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联系起来, 使授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之基层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意识欠缺, 对消防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 所以对于安全培训的内容存在着抵触的情绪, 不能主动去对培训内容进行掌握。这就更导致消防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2 如何加强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没有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我们耳濡目染都知道很多火灾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 加强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事业单位在生存与发展中的一项长远工作。
2.1 落实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企事业单位作为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 必须加强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责任人要对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在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上, 明确部分企事业单位内部逐级消防安全职责, 以建立责任制度, 形成责任“链条”。同时, 认真做好防火巡查、火灾隐患排查、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切实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2.2 要大力进行消防宣传制度, 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 经常对职工进行消防知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比如在的单位重点区域内张贴醒目的消防安全宣传标语, 定期在单位的内部广播、板报等播出活刊登消防安全知识及在消防安全防护上的先进事迹, 另外我们防火单位也可以利用“119”消防宣传日等重要时机向企事业单位大力进行宣传。要定期分批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灭火演练活动, 其中对重点工种人员要进行专门的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 做到持证上岗;对其他一般员工要进行普遍的消防安全教育;企事业单位要把消防宣传、教育、考核当作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 并可以把次项工作列入年终评比先进的一项内容。
2.3 加强企事业单位消防执法监督力度
严格执法是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实施消防监督所应遵循的宗旨。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公安消防机构建立起与部分企事业单位经营机制相适应的消防监督体制, 严守建审、验收等关口, 在源头上杜绝火灾隐患的产生;依法开展消防监督行动, 加强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检查, 避免“失控漏管”现象。针对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坚决运用消防法律法规, 努力消除不安全因素, 创建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2.4 完善企事业单位与消防机构联动机制
部分企事业单位要不断发展与壮大, 要“走出去”和“引进来”, 充分利用或共享社会资源。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也应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模式。“走出去”, 加强部分企事业单位与消防机构的联系, 让消防机构了解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环境、危险系数等, 将社会的防火管理模式纳入部分企事业单位管理;“引进来”, 加强与消防机构开展火灾演练,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提升部分企事业单位火灾的防控能力。
3 结束语
近年来, 企事业单位在经济的带动下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这样就导致各自在发展过程中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上又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所以需要企事业单位加强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 确保单位的正确发展及维护社会的稳定。针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使其得到有效的解决, 确保企业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都能具体落实到位, 得到很好的执行。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浅谈如何抓好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6.
[2]陈娟娟.中小型化工企业消防安全问题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 2009.
消防事业 篇8
关键词:消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优化措施
消防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之一,对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消防自身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宽,工作性质越来越复杂,同时对各项工作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国消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上存在有很大问题,笔者从目前消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对其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一、消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体系的整体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财务管理方面,由于体制和制度的问题,财务管理体系的整体意识在各大企事业单位部门普遍不强。在我国大多数消防事业单位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节约开支意识并未形成,不规范开支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提供足够的预算作为支撑,多数消防事业单位并未严格按照科学预算执行,一些消防事业单位甚至将预算外的资金当做本事业单位可利用资金,造成消防事业单位日常开支明显超额的严重后果。在此情况下,消防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只有对日常工作的开支的基本记录,更多的只是履行会计应有的职责,财务管理体系的工作在消防事业单位中并未得到真正落实。
(二)财务管理体系的预算编制不规范
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预算编制方式相似,消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是在上年基数加增长额的方式,这有利于控制国家财政支出总量。然而,在具体操作层,此预算编制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弊端:在国家财政支出控制数和资金利用最大化情况下,高标准财务管理体系的预算编制较为常见,预算编制在其执行过程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近年来,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改革中,提出预算编制应以零基预算为基础,将预算内和预算外的资金统筹在使用层面上,但在实际执行层面,零基预算执行较为困难,且在执行前需做大量的核实工作。此外,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不能将所倡导零基预算的要求落到实处,不能达到零基预算的效果。
(三)财务管理监督工作并未落到实处
财务管理监督工作的落实情况是消防事业单位考查其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工作的有效推行既可通过把握财务管理各方面的运行情况,也可通过有效控制、约束和改进财务管理体系。当前,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经费来源主要有三部分:国家财政支出,用于保障消防单位工作人员的生活费用及单位正常消防活动开支;地方政府支出,此经费的供给不均衡,主要用于消防事业单位管理办;自身收费,随着消防事业单位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国家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准许消防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用,此政策可有效缓解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压力。消防事业单位多层次经费来源,使得财务管理监督工作较为困难,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时,无法保证其独立性,不能有效发挥其职能,为财务管理监督工作带来隐患。
二、消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化措施
(一)提高消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国家财务部在2014年底发表《关于全面推进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一文,明确构建财务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指导原则,并强化财务管理这一制度建设的目的,明确表示加强国家财政部对消防事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建设。消防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响应国家的号召,打破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诸多瓶颈,将财务管理工作的范围逐步扩大,将思想融入到事业单位的工作中去。在具体推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站在财务管理的视角,增强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落实行动,有效解决财务管理体系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
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中,消防事业单位要合理编制当前预算,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并有效结合分析、考核和执行等工作,打通与预算有关的整个流程,将与财务有关的制度逐渐转化为与消防事业单位各部门都紧密相关的制度,并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
(三)优化建设消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为保证其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消防事业单位应设计出与自身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工作评价体系,为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进而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这不仅要考虑到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而且要考虑消防系统员工的水平和技能,并综合性考核消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
在财务管理体系中产生的预算编制和财务监督等问题,消防事业单位应加以重视,站在更为广阔的视角上,对此进行分析,并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关键点,行之有效地解决当前消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修亮.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强化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145-147
[2]王芳.基于管理会计的消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120-121
[3]王娟.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财务管理优化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2,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