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

2024-10-23

档案事业(精选12篇)

档案事业 篇1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文化渗透在社会的各个细胞。档案作为社会历史的见证和悠久文化的积淀,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助档案,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 把握现在, 规划未来。

档案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核心文化, 集结了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粹, 又承接了以往的优秀文化传统。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既符合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 又符合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这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文化功能, 主动融入社会, 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全面记录和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打造特色档案文化品牌, 努力在文化强国征程中建功立业。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要不断解放思想, 强化档案文化主阵地。档案馆要在切实做好文化资源存贮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这一优势, 纵深度、全方位地挖掘开发档案文化, 通过展览、网络、作品、视频等多平台、多内容、多媒体形式, 充分展示地方历史文化, 将档案馆建设成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档案文化元素的城市文化阵地。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要借力文化支点, 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在现代传播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 档案馆作为档案文化主阵地, 应强化大局意识, 捕捉社会热点, 寻求文化支点;积极与社会文化界合作, 推出档案文化品牌, 使档案馆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彰显“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进而营造各方关注、支持和参与档案工作的浓厚氛围, 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知, 从而实现档案事业科学有序、高效快速发展。

丰富的档案遗产是弘扬档案文化的基础, 厚重的档案文化则是对档案遗产的挖掘、提炼与升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为推进档案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如今, 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 已成为档案部门的自觉行动。在文化强国征程中, 档案部门正在积极借力顺势, 强化内功,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油给力!

档案事业 篇2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管理;运用

一、电子档案的优势与特质

(一)方便高效

首先,在建档时,电子建档比手动建档需要更少的劳动力与劳动时间,使工作人员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并高效率完成工作。

网络系统也为电子档案的归档管理和信息利用开通“绿色通道”,使归档质量和检索速度得到提高。

其次,利用计算机处理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将信息按件整理归档,告别以卷为单位整理档案的方式。

立卷时,通过随机管档,变集中立卷为随机整理立卷,将过去集中的工作量进行拆分,提高立卷管理水平,使归档更加及时,减少错误的发生,档案检索利用的速度大大提高。

(二)可以快速完善档案

无论是文件补充还是漏交的文件归档,相比于传统以卷分类的管理方式,计算机管理按件存储的方式,更利于档案管理人员快速添加或删减档案。

计算机档案管理避免了传统档案拆开重新整理的繁琐程序,只需要在计算机上更改档案目录即可,可行度高,轻松解决文件堆积的问题,既可以节约工作人员的时间,又可以满足事业单位及时完善档案的需求。

(三)保密性和快捷性

计算机管理档案,可以查阅单份文件,查阅快捷。

而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者想要查阅文件必须整卷打开,文件利用率低并且其他文件容易被泄露,不利于文件的保密,尤其是绝密文件。

(四)电子档案管理对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管理档案和传统档案管理相比较,在档案的质量上有明显不同。

传统纸质档案,每个立卷人理解方式都不同,这一点直接导致档案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不便于日后对档案的利用。

传统档案归档需要大量人工操作,浪费很多时间,时间不合理分配使管理人员只能耗费大量时间归档,而编研工作停滞不前。

电子档案管理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电子档案管理能帮助档案管理人员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使档案在利用时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档案管理人员有时间去加强其他业务。

二、电子档案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档案认识的局限性

目前很多档案管理者对电子档案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对电子档案没有统一的认识,进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时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档案管理人员方面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直接接影响到工作质量,因此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上都应尽力提高,管理人员在具备较高政治思想的同时还应该拥有微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工作能力,展现出电子档案管理的工作特点和优势。

目前,在很多事业单位中,频繁的人员变动与较大的工作量,影响了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也因此不能长期稳定发展。

(三)电子档案安全方面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带动了科技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拱了犯罪平台,电子档案管理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将档案分类管理的形式虽然比纸质档案管理更方便快捷,但是存在更大风险,在计算机将文件传送或接收过程中,很容易被病毒侵入,病毒会截获文件或更改文件信息。

全国有很多关于电子档案内信息被窃取的报道,这是使用电子档案时需要引起重视和尽量避免的问题。

(四)档案管理方面的不足

电子档案的存放载体与纸质档案的载体不同,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的以纸为载体的纸质档案,并能存放好纸张,而很多档案管理员现在还不能完全适应电子档案,对于U盘等电子档案的载体不能充分认识,随意对待这些存储工具。

(五)电子档案的保存与标准化进展问题

电子档案虽简单方便,但使用电子档案的相关部门并没有为大量电子档案的存储做好充分的准备,保障电子档案长久安全完整的措施还有待提高。

很多事业单位,根据单位需求随意建立电子档案,使电子档案距离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标还有很远。

三、事业单位的电子档案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素养,合理改进工作方式

首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加全面掌握电子档案的要领。

其次,管理人员可以制作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内容相同的档案,一起归档。

(二)改善管理方式,培养档案管理人员

电子档案管理决定了工作人员需要极高的工作素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人需要合理控制工作人员的流动性,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其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并且全面掌握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成为综合型人才,并且能对电子档案管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对自如。

(三)健全保障机构,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

首先,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事业单位持久发展的根本。

档案管理部门也需要制度维持运转,加强各部门电子档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提高电子档案的灵活性,便于档案集中管理。

其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保障措施,比如在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等,防止信息泄露。

最后,严格监控档案的使用,对于绝密文件,要建立相应的跟踪监控系统,防止重要文档丢失或被窃取。

(四)加强电子档案的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完全掌握常用的电子档案存储载体的使用方法,如U盘,光盘等,加强电子档案保护意识。

(五)改善管理环境,规范档案管理

首先,事业单位应该以设备投入为主要方式,配合创新的思想。

创建既符合本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特点,又能高效的分类保存事业单位的电子档案,加速档案现代化标准化管理。

其次,有关部门应该推出统一档案管理软件,规范电子档案格式,使电子档案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同时节约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资金不足的事业单位,应尽力协助其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电子档案为人们带来的便利也越来越多,虽然电子档案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但仍然值得推广使用,解决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规范和统一的问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有关部门和档案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完善后的电子档案管理终将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凤阳.信息时代电子档案管理之我见[J].华章,(21):325-325

[2]杨玲花.浅析高校电子档案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商情,2013(24):214

发展档案事业 共建美好大兴 篇3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全区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档案工作也取得较大成绩,全区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档案部门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也是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关键年。全区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主动热情地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为部门工作服务、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努力推进档案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下面,我就如何结合新形势,做好当前的档案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强化责任意识,加快实现档案工作的理念创新和工作创新

档案工作是基础性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工作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档案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各项事业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加快档案资源建设步伐,提高档案社会化利用水平,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工作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

几年来,全区档案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仍然在制约和影响着全区档案事业的整体发展。比如:档案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的问题;社会档案意识还不强,发展档案事业的经费投入还不够,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程度还不高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积极争取多方支持的同时,更要有勇气承认差距,敢于从自身革新,以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谋求档案工作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新形势下要做到档案工作的理念创新和工作创新,就必须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规律、新特点和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新需要,进行档案工作的开拓创新。比如,随着现代化办公技术的广泛推广,电子文件等新型载体档案的不断出现,就是对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无法回避的挑战。再比如,如何将档案资料所承载的数据、信息、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变为丰硕的精神文化成果,产生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因此,我们的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就不能就只满足于簡单的保管好和被动的应付查找,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不断提高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树立新的档案理念,大力推动传统档案观念向现代档案观念的转变,大胆变革不合时宜的发展观念和工作方式,大手笔推陈出新,以实现档案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服务功能,努力开创全区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全区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区工作大局,明确职责,找准位置,突出服务功能,实现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一, 要努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档案作为一种以特定形式存在的资产,记载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要进一步强化中心意识,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优势,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不断拓展档案服务领域,使档案工作延伸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固定资产投资、民营经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特色产品等各项领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 要努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保存的党政机关政务文书,反映了我区党政领导和机关的重要公务活动,凝聚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智慧。要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资源,为领导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服务,发挥好档案资政决策功能。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用为档案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公民利用档案的实际需求。要配合政务公开,继续深化现行公开文件服务工作,逐步实现已公开现行文件的网络化服务,使档案工作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群众。

第三, 要努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档案工作承担着积聚和保存历史文化财富,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延续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依法做好各门类档案的接收工作,把全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形成的各种重要文件资料全部收集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热点问题,通过建立档案宣传网页、适时举办展览、编辑出版书籍画册、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为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做出应有贡献。

三、切实加大档案执法力度,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档之路

档案部门要尽快转变多年来重指导、轻监督,重业务、轻法制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好档案法律法规这一有力武器,勇于执法,善于执法,用法律法规来要求和监督档案工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的新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档案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制意识,增强人们遵守档案法律法规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和促进全区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依法治档。

四、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和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各单位要将档案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关心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各单位分管领导要把做好档案工作作为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督促落实。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档案部门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下一步,各级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机关和高素质、专业化档案干部队伍的目标,扎实做好几项工作:一是积极营造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已经将筹建大兴区档案馆新馆列入区“十一五”规划,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协调,准备将区档案馆建设成为面积较大,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档案馆。新馆的落成必将极大改善档案局馆的办公条件,为全区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要切实抓好档案人才培养,以人才资源开发推动档案工作发展。通过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多渠道选拔培养热爱档案工作、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等途径,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稳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这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增加设备投入,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进程,切实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安全,切实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以此带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工作,为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作好基础准备。

档案事业 篇4

档案宣传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 齐齐哈尔市档案局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了档案宣传工作, 有效地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社会认知度, 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 树立了档案部门的良好形象。

一、锐意创新, 实现“三个”转变

1. 变虚为实。

以往的宣传之所以显得“虚”, 症结就在于“哗”而不实。人们习惯于阵发性的宣传鼓动, 往往在集中大规模宣传 (如悬挂横幅、张贴标语、邀请有关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媒体报道) 后, 便告一段落、无声无息。这种阵发性的宣传毕竟“虚”多“实”少。相比而言, 扎实的宣传才更有效应、更有威力。

2. 变懒为勤。

这里所指的“懒”, 并非是大家不愿意宣传, 而是不勤于宣传, 平时只注意断断续续的“时效性”, 而缺乏扎扎实实的“经常性”。一桩在历史上本来就久藏深闺鲜为人知的事业, 一下子要让社会公众了解、理解, 确非易事, 这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持之以恒的毅力, 使宣传工作变“懒”为“勤”。

3. 变窄为宽。

笔者认为, 目前档案宣传面过窄。在覆盖面上, 往往只停留在街道、城市人口稠密的地方, 却很少光顾乡镇、农村;在人员调动上, 似乎只是档案部门甚至宣传科几个同志的事, 没有广泛发动基层的档案员, 更没有发动其他部门广泛参与;在宣传形式上, 也仅限于标语、横幅、会议、报告, 很少出现新鲜的、富于趣味的、易于接受的新形式。档案宣传范围窄, 宣传成效自然也有限。因此, 笔者认为应多方联系相关人员做好档案宣传工作, 拓宽档案宣传工作的服务渠道, 使档案宣传工作的扩展面由“窄”变“宽”。

二、利用网络, 打造档案宣传工作新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宣传的作用愈益明显。为此, 齐齐哈尔市档案局2002年开设了“齐齐哈尔档案信息网”, 努力将网站建设成为集档案业务工作、地方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信息传播平台。为服务社会, 在网站上挂接了100多万条开放档案的文件级目录, 3万多条照片目录, 5万多条人物信息或索引, 1万多份全文现行公开文件, 初步满足了用户远程查阅档案文件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把网站作为传播齐齐哈尔地方历史文化的窗口, 发挥档案馆的资源优势, 突出档案内容特色, 将各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网站传播给社会。在网站大大小小40余个栏目中, 有半数是宣传地方历史文化的, 如“历史聚焦”、“老照片”、“老新闻”、“老街道”、“历史上的今天”等。同时, 还举办了网上展览, 如“东方巨人毛泽东”、“伟人的足迹———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档案记忆中的齐齐哈尔与电影”等。为扩大社会影响, 还借助网站平台创办了“城市档案论坛”, 扩展了档案信息传播的辐射面, 拉近了网站与社会大众的距离。目前, 网站的访问量已达到800多万人次, 架起了一座档案馆联系社会的重要桥梁, 开辟了档案宣传的重要阵地。

三、注重实效, 加强对档案宣传效果的评估

目前, 我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都已逐渐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加大了档案宣传工作的力度, 在宣传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由于缺乏对宣传工作效果的评估, 致使档案宣传工作的作用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不利于档案宣传工作的良性化发展。因此,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应结合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 采用专门机构评估、内部机构自我评估, 或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评估, 采取多样的评估方法 (如抽样调查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 , 综合考察影响评估工作的各因素 (如宣传对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 将评估工作贯穿于整个宣传工作, 最终实现对宣传工作的宏观控制, 推动档案宣传工作的发展。

四、整合力量, 走联合宣传之路

档案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程, 非一己之力所能胜任。这要求档案部门在明确自身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注重借助社会部门的力量来共同完成, 以实现档案宣传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1) 档案部门与图书、情报、史志、博物馆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协作。通过这种协作, 一方面可以借鉴相关部门宣传工作的经验改善自身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档案部门宣传力量的不足, 解决经费短缺等问题, 同时还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 (2) 档案部门与社会机构合作, 尤其是与政府宣传部门、新闻机构、工商管理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等机构合作, 借船出海, 扩大档案工作影响, 推动档案宣传工作的发展。如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城建档案馆和上海市文管会联手在上海标志性建筑———外滩天文馆内设立了外滩史陈列室, 展现外滩历史, 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3) 档案部门与国外相关部门合作, 开展国际档案宣传, 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 促进我国档案界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 实现档案资源的全球化共享, 从而有力地推进我国档案宣传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喜龙.档案宣传工作三个“三”.档案管理, 2008.5

当代家庭档案事业的建设 篇5

本文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探讨了家庭档案的意义,并提出一些建设家庭档案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家庭档案事业的建设。

关键词 家庭档案 意义 建议

家庭是个人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它影响到个人的遗传和生长发育,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传播及康复。

建立家庭档案,深入了解和掌握家庭在疾病发生、发展、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因而家庭档案是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服务的重要特征。

1 家庭档案对建设家庭的作用

1.1 家庭档案是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家族的认同感的好帮手

在每个家庭的生活经历中,那些值得珍藏的东西和记忆正是家庭成员在生活中寻找的生活情趣和感情寄托。

建立家庭档案,可以使家庭成员增进彼此的理解,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也为家庭生活增添了生活情趣,这样也就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以及家族认同感。

正如档案工作者杜青敏说的,家庭档案真实记录了他们家十几年来的发展变化过程,见证了夫妻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真感情,再现了儿子成长的足迹,成为了他们家增强凝聚力的好帮手。

1.2 家庭档案可以证明和维护家庭在政治、经济、人身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9月l1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出了这样一个案例:当事人瞿某租住的房子中有一口井,是房主所挖,由于瞿某一时疏于看管,其女儿掉入井中失去生命。

瞿某认为房东在房屋内挖井是导致孩子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将房东告上了法庭。

但是由于证据不足,瞿某夫妇不得不撤诉:第一,瞿某夫妇的结婚证遗失,不能证明他们的合法夫妻关系;第二,孩子没有上户口,不能证明其与孩子的关系;第三,孩子不在医院出生,没有正式的出生证明,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孩子的生身父母是瞿某夫妇。

家庭档案是家庭各项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因此具有凭证作用,可以用来证明和维护家庭在政治、经济、人身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立家庭档案是非常实用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瞿某夫妇的家庭没有建立家庭档案,致使家庭在政治、经济、人身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证明和有效维护。

1.3 家庭档案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得力助手,处理家庭纠纷的重要依据

俗话说“空口无凭、字据为证”,平时注意保留的一个字据、一张发票、一份病例等都可能成为至关重要的依据,可以迅速地解决家庭纠纷,尽量减少纠纷对家庭和谐的影响。

去年,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家庭纠纷。

韦氏老人去世刚办完丧事,其儿子儿媳就闹开了,为老人生病一年期间轮流照顾老人以及老人医疗与办丧事等费用而发生争吵。

老三说老四、老五照顾老人次数最少,老二老三觉得自己照顾得最多。

老大家里经济收入不多,办丧事平均每个兄弟还要拿出1500元,认为老人生前的储蓄那么多(储蓄由老二管理),应该不需要拿出1500元那么多。

五兄弟争吵得真是不可开交。

老大拿出了自己保存的关于照顾老人的记录表,几兄弟根据记录表具体分析,得出结论:几兄弟在照顾老人方面都是一样的尽心尽力,不存在谁偷懒的情况。

接着老二也拿出了老人的储蓄本、给老人看病的医药费用发票以及办丧事的花费清单,几兄弟一算账,证明老二没有私自动用老人的储蓄。

这样一来,五兄弟马上停止了争吵,家庭纠纷总算解决了,一个大家庭又恢复了以前的和谐。

可见,建立和管理家庭档案可以提高家庭生活管理效率,使日常生活变得更有条理,从而减少家庭纠纷和烦恼。

1.4 家庭档案是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依托

家庭功能状况的好坏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及疾病的预防有关。

因而家庭功能评估是家庭评估中最重要的内容。

目前常用的家庭功能的.评估工具有家庭圈、家庭关怀指数(APGAR表)等。

APGAR表是最重要的家庭功能评估方法,它主要从5个方面反映某个家庭成员对家庭功能的评价,家庭不同成员的得分可能各不相同,从中可以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

测验时先让家庭成员自我评估,并在选项上打勾,将计算出来的分数填进记录表中,得出评估结果,包括功能良好、中度障碍、严重障碍3个等级。

2 家庭档案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家庭档案是社会历史的见证,是进行社会研究的可靠资料,可以作为国家档案的补充。

家庭档案是家庭历史的见证,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因此家庭档案也是社会历史的见证,能够成为研究社会的可靠资料。

家庭档案是个人和家庭的记忆,国家档案则是公共的记忆,个人和家庭的记忆可以补充公共记忆的一些空白,让公共记忆由抽象变成具体,由不完整变成完整。

家庭档案是国家档案的有效补充。

不能忘却的人间灾难唐山大地震,在国家档案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等统计数据,而当我们翻开受震当事人的记忆时,我们才能够看到地震时的细节,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们在受震时的脆弱与坚强。

纪录片《唐山大地震》展现了1976年唐山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大灾难,这一部纪录片正是由家庭档案和国家档案的结合而真实制作出来的。

(2)家庭档案是提高全民档案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建立和管理家庭档案的推广,人们会逐渐认识到建立家庭档案的意义和独特魅力,就会自觉地将档案概念和档案意识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档案意识。

(3)家庭档案的建立,是社会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是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

家庭档案成为社会思想教育教材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雷锋同志的档案就是传播精神文明的生动教材。

热爱祖国,处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体现着助人为乐、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精神,永不过时。

理论武装助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篇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许多新亮点,科学发展观可谓最亮之点。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才能下力气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所以解放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敢于正视现实,直面问题;才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所以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变化,明确方向,走在时代的前头;才能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激发前进的动力,以饱满的热情和进取的精神,创造性地推动发展。所以与时俱进就是使党的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只有求真务实,才能集中精力,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眼前和长远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所以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十八大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具体讲,就是要必须做到四个“更加自觉”,即: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推动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是档案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档案工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统筹,善于协调,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提高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用长远的眼光谋划档案事业的发展,用全局意识统筹档案事业的发展,用科学态度抓好档案事业的发展,推动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学习和掌握档案工作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按规律办事,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

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武装头脑。

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具有科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时代的理论品格,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回答。

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所以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胡锦涛同志也强调: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中。比如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之中,在十八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处处可见,最突出的就是科学发展观。所以十八大报告中讲:“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方法论中渗透着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恩格斯讲:“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关键是要把握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反复探索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是邓小平,接着是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同志,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走近马克思》(作者陈学明、马拥军),书中介绍了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狂潮。但此时西方一些思想家如法国的德里达、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却不约而同地走近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他们并不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领悟到了其科学内涵。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提出了用“扬弃”的方法,继承马克思主义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对遗产进行消化、吸收和发展。德里达说:“不断地突破和发展马克思原有的理论,是马克思本人的要求,是马克思本人希望后人必须如此去做。马克思本人就是与时俱进的典范。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在以后的出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都根据历史发展的变化,对理论进行了新的修订和补充。由此可见,马克思对自己的理论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于十九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十九世纪,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然被运用、研究和发展。前几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一些学者、经济学家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寻求分析解决危机的“金钥匙”,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和实质是一种科学的判断,一百多年来并没改变,所以这些学者、专家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得到了验证,只要资本主义还在,马克思的著作就值得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武装头脑,才能把我们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才能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其次要以提高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践行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推动档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关键在于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提高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

要以推进“三个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要建立强大的档案事业发展保障体系,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现代化,安全工作规范化,馆舍建设标准化。要建立强大的档案资源体系,努力做到资源覆盖有拓展,接收进馆有规范,馆藏结构有改善,征集档案有重点,档案安全有保障。要建立强大的档案利用体系,努力做到档案查阅更便捷,信息公开更及时,利用形式更丰富,利用效果更明显,服务质量更满意。

要着力加强行政监管工作,加大依法治档的力度。

建立健全档案法规制度,严格执行检查,强化业务监督指导,落实测评检查工作。加强档案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要积极有效地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主体,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为重点,以资源共享为目标,整体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加强档案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通过学习培训、岗位锻炼、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努力成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要加强人才的分层分类管理,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完善人才发现和使用的激励措施,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营造有利于人才充分涌现的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精神,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提高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固步自封、循规蹈矩是没有出路的,也制约和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使我们在工作思路上不够开阔,工作方法上缺少创新,工作状态上不够振奋,工作成效上不够理想。

浅析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档案利用 篇7

1. 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

1.1 采用两级化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效率

疾控中心当中的档案主要包括两种, 即行政往来文件组成的信息档案 (文书档案) , 疾控中心业务科室开展各项工作时积累的业务型档案、技术型档案。为了管理好档案, 则应注意采用两级化的档案管理方法, 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条理性。在采用两极化的方法对疾控中心中的档案进行管理时, 应注意做到统一领导, 并根据疾控中心的具体机构设置情况采用科级、中心级等方法对技术档案、业务档案进行管理。在实施两级化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注意事项。首先, 应在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体系当中纳入业务档案管理的内容, 在管理业务档案时应注意遵循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一般性原则, 业务科室在收集、整理与上交档案的过程中必须接受统一领导, 并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认真履行本科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其次, 在管理业务档案中的卫生监测档案与疾病防治档案的过程中应坚持层次化的管理原则, 确保科级档案与中心级档案实现有序化与高效化管理。对于中心级的业务型信息档案, 在管理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定期立卷与归档工作, 并注意科学划分各类档案中的科目, 以保证归档的合理性。

1.2 运用现代科技技术, 强化信息管理

近年来各种传染病不断爆发, 公共性突发事件与新病种也层出不穷, 需要通过完善管理模式保证疾控中心内部档案的时效性、系统性, 以满足档案的利用需求。对此, 应重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现代化科技技术, 以确保档案管理方式具有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特征。对于疾控中心开展健康教育、科研活动、检验检测与疾病控制工作时积累的原始档案资料, 应及时进行信息化处理, 包括在计算机当中全文存储纸质载体资料, 利用软件系统建立好文件目录, 在检索工具中设置关键字词等。同时将原始资料中的电子信息资料及时上传到信息系统当中, 以便将单一化、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管理网络的过程中, 应把握好疾控中心各项工作的发展趋势, 如疾病防控要求等, 同时确保各级疾控中心可以通过系统及时、快速获取相应的疾控信息, 进而快速采取措施阻止疾病发生及传播。

2. 疾控中心的档案利用

2.1 拓宽档案利用范围, 充分发挥档案价值

疾控中心当中的各类疾控档案可以在公共健康安全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疾控档案所具有的作用, 则应注意拓宽档案利用范围。为了将利用范围拓宽, 则首先应了解档案所具有的科研价值、教学价值与社会价值, 为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与社会政策研究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档案信息利用渠道, 保证疾控档案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并让更多的人员能够认识到疾控档案在各个领域中起到的作用。例如, 当地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卫生管理措施、疾病防控计划与处理传染性、突发性卫生事件时可以对疾控档案加以利用。再如, 学校及医院等在进行科研及临床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疾控档案信息作为重要参照依据。此外, 卫生宣传机构在制作宣传材料的过程中也可以参照疾控档案。

2.2 合理开发档案潜能, 提高档案利用率

为了合理开发疾控中心中各类档案信息的潜能, 则可以从改变档案服务方式与强化档案编制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档案管理人员应主动与业务部门进行交流, 转变被动提供档案服务的方式, 主动为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提供档案服务, 包括网络查询服务、电话调卷服务及分发目录服务等。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避免拖延、推脱, 应做到热情周到, 从而使相关人员能够了解档案与方便利用档案, 为档案潜能的发挥奠定基础。档案编制指的是对原始档案信息进行加工, 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半成品, 以便将档案有效信息的收集时间缩短, 提升档案利用率。在编制档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原始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并合理选择编研题目, 保证编研题目的需求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实用性与针对性。例如, 在对档案潜能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疾控档案编制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重大疫情汇编等。

结语

综上所述, 管理好疾控中心的各类档案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质量, 则应注重合理选择管理策略, 并在此基础上确保档案得到充分应用。

摘要:管理好各类内部档案是确保事业单位能够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本市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及利用工作为例, 详细探讨了管理与开发利用事业单位档案的常用做法, 包括采用两级化管理方法, 运用现代科技技术管理档案, 拓宽档案利用范围及合理开发档案潜能。

关键词:档案管理,事业单位,疾控中心,利用

参考文献

[1]丁连明, 孟郊.浅谈疾控档案管理的现代化[J].职业与健康, 2013 (11) .

[2]罗利文.浅谈疾控中心档案现代化管理[J].中外医疗, 2011 (31) .

[3]袁敏敏, 凌霞.实验室档案管理要素初探[J].科技风, 2015 (11) .

浅谈档案事业发展 篇8

关键词:档案事业,档案工作者,社会档案意识,发展

一、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一) 档案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 (录音、录像) 、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存储技术的发展, 产生了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档案数字化。

我国的档案事业正在进入“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档案数字化建设。首先,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档案事业作为当代文化信息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发展至今已进入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新阶段。所以, 我们应将注意力应转移到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上来, 这是档案工作宗旨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也是档案学理论发展的现实基础。其次, 档案工作的重点应从被动存储信息向主动和广泛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利用服务转变。通过对档案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整序等环节, 使档案信息实现数字化、系统化, 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 向社会提供服务, 缩短利用者检索档案信息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

(二) 档案馆的开放与公开。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逐渐加快, 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发展, 档案信息公开的程度也日益加大, 公共档案馆建设提上日程。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正逐步走向公共性、开放性。这主要表现在, 档案的开放力度、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以及服务满意程度。公共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区别, 在于服务理念上的差异。公共档案馆强调公共性和公开性的现代服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和需求;而传统档案馆往往带有的“国家意志”, 甚至与公众的需要对立起来, 因而给公众造成一种距离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民的文化素质与自我意识提高, 对信息的需求以及对服务的要求也提高, 传统的档案馆服务理念难以满足现代利用者的需求, 因此, 档案馆走向公开是必然之选。

二、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 理论创新。

加强档案理论建设, 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科学的档案理论对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理论创新源于实践, 档案学者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档案学理论, 另一方面要深入档案工作的一线, 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并找出方法, 解决问题。

(二) 制度创新。

符合中国国情的档案管理制度, 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保障。首先要完善档案法规体系, 以《档案法》为核心, 建立健全档案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和法规, 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其次, 要加强守法的力度, 加强依法行政。档案工作不仅要有法律支撑, 最重要的是要按照法律行事。只有按照档案法律法规进行工作, 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归档管理, 档案工作才能步入正轨, 才能有条不紊, 才能更好地提供利用。

(三) 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 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创新, 主要是档案保护技术的创新, 特别是针对目前档案管理与保护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出的解决办法上的创新。档案的保管, 特别是年代较久远的珍贵历史档案的保管以及特殊的新型载体档案的保管, 都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例如古老档案的修复与备份, 光盘、磁介质档案的读取, 胶片档案“醋酸综合症”等问题, 都是档案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加强档案保护技术的创新, 最大限度地延长珍贵档案的保存时间, 是档案保管和利用的基础, 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 思想创新。

思想创新, 主要是档案工作者档案意识的转变。一方面, 档案工作者要提高服务意识, 便被动为主动。以往, 甚至目前的档案工作中, 档案工作者都极为缺乏服务意识, 对利用者持有不耐烦的态度。因此, 档案利用困难, 是导致社会档案意识单薄的重要原因之一。档案工作者要积极主动的为利用者提供档案, 做好新时期档案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另一方面, 档案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只有档案被有效利用, 档案的潜在价值才能发挥出来。因此, 不管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各个环节上要以方便利用为原则, 在档案管理的后期备份、电子存档、录入数据库等过程中也要以便于利用为原则。

三、档案事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一) 档案工作者。

1.树立服务意识, 变被动为主动。档案工作者应从社会需求出发, 努力构建完整的社会记忆, 而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保存历史记录。十二五规划的文件中, 国家把档案划为历史文化遗产、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发展档案事业, 这表明国家期待, 社会期待档案职业走出狭隘, 从国家记忆、社会文化、信息需求等多角度、多层面去开展档案工作。档案工作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保管, 而且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档案工作者首先应做好档案信息开发工作, 完善档案检索工具, 同时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去满足不同利用者对各种类型档案的需求。2.做好前端控制, 融入整个流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文件作为档案的新客体, 正逐步成为主流, 档案工作进入后保管时代。正如加拿大当代著名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所说“在电子环境中, 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 文件将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提供利用。”所以, 档案人员在做到前端控制下, 应努力融入电子文件的整个事务过程中。保证电子文件的背景、结构和元数据的真实性, 完整性, 有效性。3.构建信息中心, 优化资源配置。一直以来,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都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中心, 并且都逐渐向社会免费开放, 成为人们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场所。档案馆虽然保存着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 但是一直相对闭塞,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这造成了社会群体对档案馆等机构认识较浅, 甚至存在误解。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档案工作者应把档案馆拥有海量信息资源的这一天然的优势利用起来, 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从闭塞走向公开, 变档案载体存放仓库的档案馆为公民获取相关信息的中心场所。另外, 应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构建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实现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 更加方便了广大用户的利用需求, 成为真正的数字档案资源中央信息中心。

(二) 社会群体。

社会档案意识有待提高。所谓社会档案意识是社会群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主观印象, 是人们对档案性质、价值、作用的认识, 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而这一意识的形成前提就是档案为社会所认识, 为社会发挥了作用。而这一前提的前提, 自然就是档案部门和机构为社会提供档案服务。这也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具有社会意识。所谓档案工作者的社会意识, 就是对档案社会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就是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首先要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提高档案工作的开放程度与方便利用程度, 坚持以人为本, 让档案更大程度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让档案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接受并认可。

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其次要将档案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县级档案馆建设, 使档案深入百姓生活当中,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再次要从法律、政策和制度上下功夫。只有国家重视, 各级国家机构才会重视。只有重视, 才会出成绩, 只有成绩才能博得认可。

综上所述, 档案事业的发展, 需要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国家对档案事业的重视, 二是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的创新, 三是社会群体档案意识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档案事业也逐渐受到重视,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外的各种档案学理论随之进入我国, 我国档案学者的学术水平也蒸蒸日上, 中外档案学理论的碰撞, 必然会出现令人惊奇的火花。加之档案馆开放程度日益提高, 档案利用越来越简捷方便, 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意识逐步改善, 社会档案意识也逐渐提高。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但是其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应辩证的看问题, 谨慎对待, 档案事业的发展, 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肖春红.后保管时代档案职业角色新论[J].北京档案, 2011 (07) .

[2]范淑霞.重新认识档案作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N].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17.

[3]王扬;郝会明..村级档案工作有生命力吗[J].档案天地, 1997 (04) .

[4]周晓云.档案事业发展需要观念更新[J].湖南档案, 1987 (02期) .

[5]任越, 张全海.试析我国档案学术逆差现象及成因[J].档案学通讯, 2011 (06) .

[6]吴忠.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分析[N].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3 (S2) .

[7]罗辉.关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N].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0 (02) .

[8]聂志英.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J].山西档案, 2005 (S1) .

档案事业 篇9

档案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指社会成员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和能动制约的精神系统。具体地说, 就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 它包括全社会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 以及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3]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 其思想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档案开发利用的成效, 直接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

1 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档案意识现状

1.1 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档案中所含有的信息要转化成为现实价值,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但通过对大多数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调查可以发现, 档案大部分来自于单位的办公室或综合部门, 办公室或综合部门的工作人员, 大多成为了档案工作的兼职人员, 除了档案之外的其他工作往往会需要其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很难全心全意的从事档案工作。同时, 目前许多档案工作人员不是专业出身, 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仅仅把一些文件材料一并归入“石屋金匾”之内, 秘不示人, 不加以立卷归档, 对单位建设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也就很难体现, 最终影响了档案价值的真正所在, 使很多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档案成为了被收藏的摆设。

1.2 档案工作人员归档意识不强

尽管目前许多事业单位都承认档案的重要, 加强了档案管理工作, 但档案工作人员更多的还只是把处理完毕的文件进行转化后就归为了档案, 对档案形成的要素概念模糊, 归档意识薄弱。重视党政文件、红头文件及干部人事等文件, 而忽视了一些在单位建设发展中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建筑等档案资源。在事业单位文件向档案转化的过程中, 查考利用价值是档案形成的关键因素和条件, 因此“有文必档”或对文件价值的无法鉴定会导致档案质量的良莠不齐和管理资源的浪费, 反之不重视积累档案则会造成工作的被动和历史的空白。

1.3 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及整体素质还不高

档案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最有活力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4]档案工作人员能否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 不仅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状况, 同时还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及其所具有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及职业道德修养等整体水平和结构状况。目前, 一方面, 事业单位从事档案工作的档案人员多数为兼职, 业务能力不强, 工作压力大精力不够, 档案管理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 大部分事业单位对档案的利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得不到体现, 导致对档案工作人员存在的价值无法充分认识, 致使档案工作人员的地位长期以来得不到提升, 从而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减退, 整体素质提升越发困难。

以笔者所在的云南省民族信息中心档案工作为例, 从2008至今, 单位承担的各类信息化建设项目20余项。如云南省民族工作信息化建设项目, 具体实施了云南少数民族资源数据库和云南民族关系监测系统的一期项目等, 其中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项目是以信息资源利用为核心, 立足民族工作需要, 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收集、整理、保存、展示云南省世居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整合采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人才、民族经济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多种数据源。该项目自立项至今已6年多, 其数据分类、录入时间长, 形成的文件、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数量大, 记录的载体类型多, 对专业性要求较高。在项目进展过程中, 对前期原始记录材料、资料的收集, 对材料的归档等等都迫切需要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介入, 全身心投入, 并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提高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档案意识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 从根本上重视事业单位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也不直接从事社会管理、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活动, 而是以间接的形式 (主要是向社会传递档案信息) 为社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5]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 单位领导、办公室人员、档案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人员的思想意识影响着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 通过提高这部分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力度, 全面理解档案工作对单位建设发展的作用, 档案意识就更容易辐射到单位全体职工, 形成一定范围的档案观, 让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档案意识占主导地位。同时, 将档案工作纳入到单位日常的议事日程中, 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保证档案工作资金充足、设备到位与人员齐全。

2.2 依法建档, 健全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制度

《档案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原则精神的指导下, 制定的唯一的一部专门的档案法律。也是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的可靠法律保障。事业单位的档案是单位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 要在单位大力宣传建立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等现代舆论工具, 对档案法律法规进行宣传, 增强档案人员依法建档的法制意识。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根据单位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 将档案管理纳入单位日常管理中, 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 做到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如每个部门配备专人负责档案, 严格收集移交程序, 严格归档具体时限等, 从制度的角度, 让单位职工认识到档案对全局工作和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档案资源的创造者和利用者。

2.3 提高档案利用, 强化服务创新意识

档案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各项工作提供利用, 有效发挥档案的参考、凭借作用, 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档案工作人员要始终关注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因为档案提供利用工作, 不但是衡量档案工作开展的程度及质量高低的指标, 更是对档案工作最实际、最有效的宣传, 能让广大职工提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而且能在档案的收集等方面得到更多的资料来源, 促进单位档案意识的形成和良性发展。将档案工作服务于单位的中心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可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 大力加强工作中的主动性, 通过多样化的主动服务来满足单位日益增长的档案需求。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档案利用工作的多样化, 也更加需要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创造性的学习, 面对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 研究新方法, 拿出新办法, 全面提高创新意识。

2.4 加大培训, 提升档案人员专业素养

目前, 事业单位档案队伍不稳定, 人员素质偏低, 知识更新缓慢, 需要从创设制度的角度对档案人员素质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以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素质, 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5]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各个领域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管理手段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 也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成为既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又了解其他门类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在《云南省档案条例》中就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培训, 具备档案专业知识, 如每年云南省档案局都会组织多期档案基础知识培训班或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 以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3 结语

事业单位档案来源于事业单位建设发展工作中, 服务于事业单位人员, 档案工作人员档案意识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档案的准确、完整和规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事业单位对档案的需求也加剧增长, 加强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提高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的档案意识, 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事业单位档案是单位的宝贵财富, 我们要重视档案工作, 增强档案工作人员档案意识, 进而为档案收集、整理、立卷、保管、利用等奠定基础, 为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好服务利用。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M].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2005, 4.

[2]侯志东.高职院校兼职档案管理员档案意识缺失与对策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 2013 (30) .

[3]何讫.档案意识与档案信息化建设[J].兰台世界, 2005 (6) .

[4]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

档案事业 篇10

一、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的职能特征与优势

天津市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除了具有其他学术团体普遍具有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公益性与群众性的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比较鲜明的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程度的行政辅助性的职能特征。

1. 学术性与专业性。

学术性是学术团体组织最基本的属性,是推动和促进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档案工作委员会各会员单位之间,市教委、档案局、档案学会与高校档案工作人员之间互相连接的主要纽带。专业性是不同领域学术活动内容特点的体现,是专业领域内同仁之间相凝聚的黏合剂。抹杀了专业特点,就难以维系业内的同仁意识和团队结构,不利于培育会员从事本专业的荣誉感,不利于发扬为共同事业目标执著追求的奋斗精神和互助协作精神。

2. 公益性与群众性。

公益性即对公众有益。所谓“公众”,既指委员会内的会员公众,也指业内的同仁公众和社会公众。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服务,发挥有益于会员、同仁和社会的作用,是委员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则。群众性,表现为档案工作委员会的主体是广大会员,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高校档案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3. 相对独立性和行政辅助性。

我国各行业学会都有自己的章程、任务和活动方式,因此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有利于主动、灵活地开展活动。但是一般都缺乏独立运作的能力,影响了学会工作的积极性和效能。建立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由市教委副主任担任名誉主任,办公室主任担任会长,高校档案馆馆长担任秘书长,档案工作委员会理事会辅助市教委加强对高校档案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使档案工作委员会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意义上的行政性。

天津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使高校档案社团具有自身优势,并为逐步形成发展优势奠定了基础。

1.有利于加强对高校档案工作的领导。

理事会成员均系兼职者,要使档案工作委员会各项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必须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扶持。由市教委有关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有利于强化对高校档案事业的宏观指导,有利于争取同级档案行政部门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开展对高校档案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2.有利于各项活动的开展。

天津有各类高校55所,驻地分散,管理基础参差不齐。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要实现其宗旨,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必然要开展各种活动,需要教育行政机关的重视与支持。如一定的时间、相应的地点甚至必要的经费支持。很显然,如果没有教育行政机关领导或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要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3.有利于取得较高的效益。

任何一个社会团体在开展活动时,都会有一定的目的性,而这些目的只有和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的工作目标相一致时,才能使其活动显示出社会效益来。档案工作委员会与会员联系密切,这种广泛的组织网络是社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因此,一定程度的行政化,不仅可以使档案工作委员会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而且通过教育行政机关的支持、参与,可以提高档案社团的社会地位,扩大发展空间,发挥潜力、增强活力。

二、强化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职能的重要意义

1.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高校档案事业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一个分支,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校体制、教学规模、教育需求、学科结构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革。例如,院校合并中办学资源的重组,新校区建设中的征地、置换,高职高专、民办学校、独立学院等多层次、多类型高校的相继出现,都成为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高校变革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拓宽思路,是高校档案社团必须应对的问题。

2. 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1)从关注档案实体的保管利用转向关注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要,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实体整理、保管、借阅到开展编研、专题信息服务、计算机检索服务、网络化、数字档案馆。因此,必须把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高校加强档案馆建设和办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检验标准。(2)从关注文件末端去向转向关注前端文件过程活动。校园网的建立和电子文件的产生,使档案管理的对象发生变化,档案管理部门应从参与校园网文档一体化设计开始,进行电子文件的获取、鉴定、著录,确保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这是实现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重要保障。(3)从单纯校内服务转向社会化服务。传统意义档案馆的机制、管理、服务对象是学校内部,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随着馆藏的丰富,高校档案馆在服务学校的同时,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服务成为必然趋势。

3. 档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现阶段,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提升,功能进一步扩展,用户需求多样,需要开发、整合与深层加工档案信息。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科之间知识融合、渗透,学科界限日渐淡化。这些变化,要求档案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有现代管理技能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力,从而形成档案人员复合知识结构的趋势。(1)档案人员任用证书化趋势。职业资格是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性质是一种行政许可,是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资质。2004年,上海率先试行了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明确了档案执业资格的取得、登记、失效等规定。我国目前还没有实行档案人员资格证书制度,但是其已经开始进入我国档案界的议事日程。(2)档案人员专业教育终身化趋势。专业化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入职前必须接受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还强调在任职以后应该根据专业活动的需要,保证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社会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包括了30年及其以上的生命周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档案管理经历了手工检索——自动标引——数字化的过程,专业活动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素养,以获得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三、围绕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档案社团作用

1. 学术研究的平台作用。

始终将学术研究的着眼点放在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和理论联系实际上。我国档案工作面临着许多重大转变和改革,现行档案工作的一些理论原则、方式、方法正处在一个既相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环境中。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每两年一次学术论文的评选已坚持多年,编辑出版了三辑《天津高校档案学术研究论文集》,并公开出版《高校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一书,推动了会员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理论与高校档案工作体制、管理和服务创新实践的研究,发挥了高校学术研究的先导作用。

2. 研究成果的培育作用。

建立选培机制,实现以点带面。到2007年底,天津市各类高校由1993年的19所骤增至55所。由于档案管理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档案管理还是兼职,管理水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使档案工作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的辐射面及工作量骤增。对此,档案工作委员会建立了选培机制,即在加强普遍培训的基础上,选择了档案干部综合素质较高、学校领导重视的高校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加大业务指导力度、细化深化咨询、提炼工作亮点与特色等,使其尽快成熟,取得经验和成果。以现场会、观摩会等方式进行推广,实现以点带面、资源共享、整体推进。

3. 行政辅助作用。

辅助执法检查,营造外部环境。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开展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如何促进高校档案管理与学校办学事业相适应,为学校发展提供档案支撑,是对天津高校档案工作的检验。档案工作委员会以加强档案行政执法为切入点,制定了《天津市高校档案行政执法考核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市教委、档案局联合颁发实施。该《标准》将行政执法检查与高校档案建设的要求有机结合,将档案馆(室)的制度建设、业务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内容作为对各校档案执法的实际效果加以规定,成为天津市第一个加强高校档案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各校对照《标准》认真自查,积极整改,发展档案事业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

4. 组织保证与宣传窗口作用。

(1)组织保证作用。①加强理事会建设。健全常务理事会决定大事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学术论文评审制度;增设了高校理事,在高校档案规范化建设、培训指导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学会小组,组建委属高校、市属高校与其他院校按照学校类型既相对集中又合理交叉,业务水平形成梯次,便于交流借鉴,与档案局协作组协调一致,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学会小组构架。(2)宣传窗口作用。①建立天津教育学会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网站。及时发布信息,为会员开通网上交流,扩大学术交流与教育培训的空间,得到了全市高校的广泛参与,吸引用户了解高校档案信息。②编辑会刊—一《天津高校档案工作简刊》以下简称《简刊》)。不断丰富《简刊》内容,增加信息量,增设“导读”、“新书介绍”等栏目,推荐国家及天津市有关档案管理权威性、方向性新书,方便各校选用,进一步增强了《简刊》的可读性和实效性。通过信息交流建立了与外省市多个地区的业务交流与合作。

摘要:建立具有学会职能和行政辅助职能的高校档案社团,是有利于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有益尝试。围绕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强化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职能,充分发挥档案社团作用,加强社团建设,推动高校档案事业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高校档案,社团组织,职能

参考文献

何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之八] 篇11

开场白: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每期一辩”以“何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为题开展了8个月的讨论。虽然讨论将告一段落,但讨论引发的深思却让档案人长期受益,而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活动则方兴未艾。为此,明年推出新辩题:“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和“我心目中的两个体系建设”,这意味着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将更加深入。

于先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4处提到“又好又快发展”,有9处提到“效益”。看来科学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而衡量又好又快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效益”,即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所以我觉得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也要用“又好又快”这个标准来衡量,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效益。

学 华:我同意用“又好又快”的标准衡量档案工作,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考虑效益。以今年的“北京市档案开发利用成果展”和去年的“北京市档案珍藏展”为例,两个展览都堪称精品,都受到空前好评。但是花了那么多时间,用了那么多经费,好不容易精心策划和制作的展览,却只能在极短时间内,供极少数人参观,真的让人很痛心。因为这两个短暂的展览不论是从效益的角度衡量,还是用“又好又快”的标准比较,其不尽人意之处都值得档案人深思。

叶 子:市档案学会组织到北京电信通信博物馆参观,让我大开眼界。此馆规模之大、设施之优,均令所有在京档案馆自叹不如。该博物馆隶属北京联通公司,馆长介绍公司机关大楼设计伊始就考虑了博物馆。在北京,财大气粗的企业很多,但像联通这样有远见、投巨资、高标准建设博物馆的领导极少。由此想到,北京市的两个精品档案展览匆匆收场,实在不能埋怨档案局领导,他们也是望洋兴叹、无能为力。

田秀英:在不同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中,都至少有两个文博图书类的建筑。50年代是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80年代是北京图书馆新馆、抗日战争纪念馆;90年代是首都图书馆新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当代是首都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二期)。而在北京,从中央档案馆到区县档案馆均和历届十大建筑无缘,甚至连提名都不沾边。这说明硬件对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有巨大作用。

轶 强:从新中国诞生至今,档案馆无缘十大建筑:1、说明从上到下,人们对档案馆的重视远不如对文博图书部门的青睐。2、说明档案馆远不如文博图书部门那样贴近民众。3、说明档案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文博图书部门的发展,也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李 东:科学发展观最讲求真务实,但在领导是否真的重视档案工作上,我们的档案人恰恰缺少求真务实的精神,其表现就是盲目“表扬”领导。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只要领导来到档案馆,转上一圈,不管他此行是否真给档案馆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我们的档案报刊都要在头版头条登载,以赞赏他对档案工作的重视。长此以往,某些领导就会误以为只要我多来几趟档案馆,就算重视档案工作了。这能怪领导吗?

杨 明:我们都会唱国际歌,也都懂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实现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要靠我们自己。领导不那么重视档案工作,只能说明我们宣传的不够,呼吁的不够。这个宣传,这个呼吁,不单单是对某个领导,还有对整个社会的宣传。如今的互联网绝少为档案工作呼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极少有关档案工作的提案,而档案工作的困境更很少为社会所知。当档案工作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边缘化时,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就很难又好又快了。

任海英:我认为新中国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档案事业的总体发展基本上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但也不排除曲折、错误,尤其是问题的存在。我们既不能因为有问题,就一叶障目,否定成绩;也不能因为成绩是主流,就忽略问题的存在。更何况许多问题的产生,来自于横向上的发展比较和纵向上的认识进步。

档案事业 篇12

(一) 档案信息化使档案的检索和使用更加快捷方便。

运用先进的高科技管理手段把以往手工查询档案资料进行档案信息化处理, 采用电子目录和电子文档归档, 提供快捷的电子信息查询系统, 使用时只需输入关键词, 相关资料信息就可快速体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这种智能化检索方法, 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 同时还可采用电子加密技术对档案进行机密处理。电子档案的保存比纸质档案保存的年限长, 各档案馆可利用计算机进行联网获取档案信息, 几秒钟就可获取完整的档案信息。

(二) 档案信息化存贮无限化。

由于档案馆受空间的限制和制约, 许多能够反应的医疗、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馆藏档案无法被充分利用。档案门类较多, 尤其繁忙的业务活动须保留大量的归档材料, 档案信息量大、类别多这些材料全部以传统的方法贮存, 将占用很大的库房。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立卷难、提供利用效率低下和查准率不高等难题。如今计算机网络十分普遍, 采取高科技手段精准地进行档案的分类、录入和管理, 充分利用电子空间的无限性, 为数据库无纸化创造契机。

(三) 提高档案的运行效率。

互联网时代电脑的普及与应用把档案管理从馆藏的封闭空间推到互联网上。 在传统的档案归档方式中, 档案资料大多是以纸质化的形式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档案资料日积月累, 数量越来越多, 占用了大量的储存空间。另外, 由于纸张的特性, 档案库房还要按不同季节做好各项温度、湿度控制和防虫工作, 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着管理成本高, 使用效率低, 原件容易损坏等问题。大量的、逐年递增的档案资料又会增加很大的困难。档案信息化管理, 使档案信息更加形象、直观, 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档案检索和利用, 并且节省了大量的储存空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同时又保障了档案的安全备份, 可以极大限度地提高档案的运行效率。

(四)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其最终目的是进一步扩大档案资源的利用范围, 这是档案事业顺应社会信息化潮流的趋势所在。档案的信息资源可以将影像资料、教学情况、科研活动多层次、多结构、多视角的真实完整地保留下来, 使档案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得到可视化的体现, 其价值远远胜过文字说明。以往各个不同部门, 不同科室调阅档案存在一定的不方便因素。将档案信息化处理后, 利用和发挥网络的作用, 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地实现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 电子文件比档案原件更易于导航, 更有利于按需浏览保持随机存取, 提高馆藏档案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化体系的建设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各项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中, 档案等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也正在向信息化、现代化快速转移。档案的发展最核心问题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信息化程度的加深, 档案文献信息资源的内容在增加, 形式在变化, 范围在扩大。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已由以前单纯的文献资源建设发展为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等。一是文献资源建设日益科学化、系统化。文献资源建设是档案最基础最成熟的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科学系统地对文献资源进行选择、收集、组织、管理, 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网络化的普及,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做好实物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并进行网上联络和网上传递信息, 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网络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加以归纳, 满足社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把档案事业发展成一种信息产业, 这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档案工作者首先面临的问题, 档案的收集、整理、存贮、利用, 本质上就是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利用, 也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产业体系。作为特殊的知识产品, 档案信息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具有不可估量的超越时空的价值, 拥有永久的消费市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业已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加强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资源, 深层次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建立全文数据库、事实数据库、文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也可通过网络信息导航, 收集、加工、整理建立有关网络信息导航数据库, 为社会提供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导航服务。

(三)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为加快档案信息建设步伐, 建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档案资源共享的目的。一是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网站, 档案信息资源网站是档案机构在公共信息服务网站上建立的站点, 它一般是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 是档案部门联系社会的重要窗口。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的功能有:服务功能、宣传功能、交流功能。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的主要内容:档案工作信息、档案机构信息、档案资源信息、档案利用服务信息。二是档案工作网络化, 建立和完善局域网, 充分发挥网络交互作用,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档案馆网。

(四) 加强档案信息基础建设。

档案信息基础建设主要是硬件环境建设和系统软件建设, 硬件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根据功能需要, 必须建设大容量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大规模开发用户的访问服务管理系统、城域网系统、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和存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等。因此首先要从硬件上配备电子计算机, 提高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 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系统软件是由计算机设计者提供的一类程序, 这类程序的着眼点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 达到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 充分发挥计算机效率, 便于用户使用和管理的目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 精确度高, 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 在档案管理上, 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 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

(五) 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 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是档案部门的单一工作, 不能仅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 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 因此, 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从目前看, 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 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 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 甚至有电脑盲现象。档案队伍不稳, 人才流失严重。为了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就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 来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进程。首先档案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扎实的档案学理论知识, 以解决档案信息库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还应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边缘科学的专业知识。其次, 档案人员要熟悉专业知识, 具备分析、研究、综合、判断等各项工作的能力, 在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 文档处理的一体化, 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 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的管理过程中, 要求档案的管理比纸质档案的管理更具有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 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有, 档案工作者应具备计算机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存储保管、统计、利用等工作将逐步走向自动化, 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 从而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 使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达到质的飞跃, 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摘要:在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下一篇:儿科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