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光凝治疗(精选7篇)
激光光凝治疗 篇1
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指回流黄斑区血流的约5~6支小静脉, 当临近血管发生病变时, 如动脉硬化、血管炎、毛细血管出血等, 会导致上述小静脉阻塞, 即为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 (MBRVO) [1,2]。临床中MBRVO较常见, 通过常规眼底检查不易诊断, 常常造成误诊。药物或手术治疗均不能完全阻止其病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产生。目外对MBRVO激光光凝治疗的报道不多[3], 通过激光光凝疗法, 能够有效封闭病变血管、减少出血, 使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回流压力大大减小,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症状。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眼科对90例 (90只眼) MBRVO患者展开激光光凝治疗, 效果确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我院眼科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 共计180例180眼, 其中男108例 (60.0%) , 女72例 (40.0%) , 年龄30~81岁, 平均50.3岁, 右眼90例 (50.0%) , 左眼90例 (50.0%) 。随机分为激光治疗组 (治疗组) 和药物治疗组 (对照组) 。纳入标准:经检眼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MBRVO。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 给予复方丹参、三七片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应用YAG联合激光机治疗 (Opodn公司生产) , 氪黄光波长547 nm, 光斑50~100 pm, 功率0.2~0.3 w, 视网膜出现中度灰白色反应为准。直接光凝治疗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域, 间接光凝出血区, 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开血管, 术后根据荧光素渗漏情况判断是否进行补充光凝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激光光凝后6个月复诊, 显效:未发现新生血管, 未出现玻璃体积血;有效:治疗前新生血管部分消退, 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有一定存在;无效:症状加重或恶化。有效=显效+有效。
2 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63 (70.0%) , 有效18 (20.0%) , 无效9 (10.0%) , 优良率95%。对照组:18 (20.0%) , 有效18 (20.0%) , 无效54 (60.0%) , 优良率40%,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性, 见附表。
3 结论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MBRVO) 是常见眼底血管病变, 临床中发病率仅次于糖尿病眼底病变[4]。对MBRVO患者早期采取激光光凝治疗, 能够显著促进病变部位出血及水肿的吸收消失, 防止新生血管的形成, 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避免病情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5,6]。两组临床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40%, 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除了应治疗全身相关病变, 对黄斑水肿可采取较为积极有效的光凝疗法, 可减轻疾病对视力的影响,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MBRVO病人进行早期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惠蓉.编著.跟微循环及其相关疾病[J].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113-127.
[2]钱彤, 黎晓新, 尹虹, 等.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疗效观察[J].眼科研究, 2010, 28:79-82.
[3]高磊, 姜鹏飞, 刘淑君.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后眼内炎诊断和治疗 (附1例报告) [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9 (1) :198-200.
[4]张惠蓉, 王欣, 鹿新荣, 等.视网膜静脉阻塞致黄斑水肿患者相干光断层扫描和视力预后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 2005, 41 (10) :912-916.
[5]王康孙, 等视网膜中央静脉及分支静脉阻塞激光治疗的时机选择激光在眼科的应用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教材) [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20009.
[6]邹绚, 戴荣平, 董方田.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伴黄斑样水肿患者对光感受器细胞层变化与视力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华眼科杂志, 2010, 46 (11) :1006-1010.
激光光凝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眼科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共354例 (497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其中男性184例 (257眼) , 女性170例 (240眼) , 年龄37~75岁, 平均年龄 (62.3±10.8) 岁, 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进行临床分期, Ⅱ期157眼, Ⅲ期140眼, Ⅳ期120眼, Ⅴ期80眼。治疗前视力<0.1者57眼, 0.1~0.3者300眼, 高于0.4者140眼, 合并黄斑水肿者190眼。354例患者采用532nm激光治疗仪进行治疗。
1.2 方法
首先糖尿病患者注意服用降糖药物, 控制血糖。术前注意对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视力、眼底、视野等进行检查。采用德国蔡司532nm激光治疗仪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激光参数设置:光斑直径为150~200μm, 赤道部到周边部为300~500μm, 曝光时间为0.1~0.3s, 功率为100~400mW, 间隔1个光斑直径。光凝方式选择, 对于黄斑水肿患者应先进行黄斑区光凝, 强度为Ⅰ级光斑, 在1~2周后进行全视网膜光凝。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次全视网膜光凝, 光凝的强度为Ⅱ级光斑, 分别通过2~3次进行, 光斑总数约为800点, 早期视网膜病变采用标准的全视网膜光凝, 光凝范围调整为视乳头上下和鼻侧外1DD、黄斑颞侧1DD外和将上下黄斑血管弓至视网膜赤道壶腹部以外, 对颞侧上下血管弓之间的后极不需要做光凝, 光凝强度为Ⅲ级光斑, 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周以上, 分别通过3~4次进行, 光斑总数为1000~1500点。对于较为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进行超全视网膜光凝, 光凝范围覆盖除了上下黄斑血管弓之间的黄斑区以外部分, 光凝尽量贴近视网膜周边部, 和鼻侧边缘接近。
1.3 观察指标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 疗效评价标准:有效——视力提高≥2行, 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完全或者部分吸收, FFA显示视网膜新生血管、无灌注区完全消失或者部分消失, 荧光素渗漏完全消失或者部分减少;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建立数据库,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 (表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Ⅲ期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Ⅳ期、Ⅴ期患者有效率,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病变的改变, 首先累及视网膜微血管, 常见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往往失去了原有的屏障功能, 进而发生视网膜渗漏和闭塞, 大面积的毛细血管闭塞区域会引起视网膜缺血缺氧性病变, 进而有新生血管出现, 视网膜出现水肿和出血, 出血过于严重会进入玻璃体, 出血激化膜形成, 进而对视网膜造成牵拉, 引起视网膜脱离或者出现青光眼, 引起失明。有研究表明[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往往由于毛细血管周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害, 视网膜内屏障会因此遭到破坏, 进而使视网膜的毛细血管发生闭塞, 导致视网膜组织出现缺血缺氧, 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发生释放, 从而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4]。532nm激光治疗仪的波长为532nm, 属于纯绿光, 位于氩绿激光和氪黄激光之间, 穿透能力强于氩绿激光, 减少了对于屈光间质的弥散, 可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的目的主要是有效的保护黄斑部中心的视力[5]。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原理主要是利用激光热效应凝固、破坏视网膜代谢旺盛的区域, 形成广泛的瘢痕性结构, 破坏视网膜的缺血、缺氧区, 有效的降低视网膜氧气和能量的消耗[6]。并且有利于营养物质和氧更好的从脉络膜向视网膜内层进行扩散, 进而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循环[7]。激光光凝治疗之后可以有效的促进视网膜由于破坏而变薄, 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弥散性的进入视网膜内层, 改善视网膜的微循环功能, 更新视网膜色素上皮, 有效的促进产生新生血管抑制因子, 降低新生血管出现和已经形成的新生血管的消退, 有效的预防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激光的光凝治疗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新生血管发生萎缩, 消减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从而有效的防止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发生脱离。光凝治疗还可以直接封闭扩张渗漏的毛细血管, 从而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缓解视网膜的水肿。促进视网膜血管氧分压的提高, 诱发视网膜血管发生自动收缩, 促使小动脉变窄, 有效的减少对于黄斑部毛细血管的灌注, 减少黄斑区毛细血管的渗漏, 利于视网膜出血的吸收, 改善视网膜无灌注区, 进而提高视力。笔者分析我院眼科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共354例 (497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临床分期, 分别采取532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Ⅲ期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Ⅳ期、Ⅴ期患者有效率, 提示532nm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对于病情较轻患者, 其有效率更加理想, 应尽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治疗, 从而提高患者预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李翠英.氪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13, 21 (1) :26-27.
[2]宋碌慧.倍频光凝532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 (1) :69-70.
[3]赵芳, 张雷.532 nm半导体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09, 18 (4) :239-241.
[4]张守遐, 肖彩群, 何仕浩, 等.倍频532 nm激光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广东医学, 2012, 33 (11) :1796-1797.
[5]谢维, 姚淑玲, 张严, 等.半导体532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6例[J].淮海医药, 2012, 30 (6) :496-497.
[6]文勇.532nm绿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4 (14) :1694-1695.
激光光凝治疗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抽选对象共46例,患眼共87只,来院治疗时间2012年3月—2015年3月,全部患者均满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都是学生,了解并知晓该次研究目的和意义,愿意配合完成整个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近期有眼睑、结膜炎症的患者;以往实施过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手术患者;1年内实施过白内障手术患者;并急性感染患者,对该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资料不全患者;中途退出治疗者。按照随机对照分组的方式将46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有23例,患眼45只,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3例、10例;其年龄范围18~23岁,平均年龄(20.15±1.06)岁。实验组有23例,患眼42只,男性病例数为14例,女性病例数为9例;年龄范围18~24岁之间,平均年龄(20.18±1.01)岁。用统计学软件统计比较两组病人男女组成、平均年龄资料,经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两组结果之间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实施常规药物治疗,首先应控制糖尿病,对血脂偏高以及视网膜黄斑区和其附近出现环形硬性渗出的病例,指导其低脂饮食,同时使用降血脂药物;对并高血压病患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结合病人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是否使用阿司匹林。在该基础上,实验组患者加施激光光凝治疗,所用设备为532倍频半导体激光仪器,生产单位为德国Zeiss公司,功率在200~700m W之间,曝光时间在200~300 ms之间,光斑直径在100~300 um之间,Ⅲ~Ⅳ级激光反应斑。若患者存在黄斑水肿,则激光功率设定为100 m W,曝光时间在100~200 ms之间,且光斑直径在50~100 um之间,予以格栅光凝治疗,治疗原则以淡灰白斑为主,每次间隔时间为5~7 d。两组患者均治疗1年,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若有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以保证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和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评判标准:①治疗后,病人视力提高≥2行,微血管瘤以及眼底出血渗出显著减少,同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见新生血管或者无灌注区基本消退,且荧光漏渗消失表示显效;②治疗,病人视力提高≥1行,微血管瘤以及眼底出血渗出均减少,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见新生血管或者部分无灌注区消退,同时荧光渗漏减少表示有效;③治疗后,病人视力和眼底病变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新生血管未消退或者增加,另外荧光渗漏未发生变化或者扩大[4]。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相加之和。
1.4统计方法
建数据表,用专业软件(SPSS 20.0)对该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各组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比较检验;各组计数资料用%表示,以χ2比较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5%,通过软件的比较检验,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两组数据对比所存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明显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对照组为31.1%(14/45),实验组为11.9%(5/42),通过软件对该指标的分析可知,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少,组间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代表P<0.05。
3讨论
导致成年人低视力及视力丧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人因胰岛素代谢发生异常,导致眼组织、血管微循环和神经变化,使眼的营养以及视功能受损,继而引起视网膜病变[5]。糖尿病病人微血管病变通常发生于肾脏和视网膜,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眼盲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及时且有效地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也变得非常重要。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中,激光光凝治疗原理为经激光热效应使视网膜代谢旺盛区域凝固以及破坏,形成为一种广泛瘢痕性结构,继而使视网膜氧气和能量消耗下降。通过激光光凝治疗,病人视网膜变薄,氧气以及营养物质可更加容易地弥散到视网膜内层,以此有效改善病人视网膜微循环,防止视网膜病变进一步进展,改善视网膜缺氧及缺血现象,便于新生血管萎缩,使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消退或者停止,以此预防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6,7]。该次研究笔者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用激光光凝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和仅实施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基于药物治疗加施激光光凝治疗的实验组,所获总有效率可达90.5%,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
综上可知,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应用激光光凝治疗,安全有效,可行性强,效果良好,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均比较高,推荐运用。另外,在临床中实施激光凝光的主要目的为黄斑部中心视力的保护,但其作为一种治疗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损害,故在实践中,应对治疗法予以规范,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合理选择光凝范围和明确光斑大小、输出功率以及曝光时间等,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控制好病人的血糖,对于存在高血压和高血脂疾病患者,须予以合理且及时的对症治疗,从而阻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的发展,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整理2012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接收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患临床资料,参与研究的病例数总共有46例,采取随机对照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3例(45只眼)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23例(42只眼)在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予以激光光凝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0.5%)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要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1.9%)明显比对照组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基础上,应用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可行性强,推荐运用。
关键词:激光,光凝,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参考文献
[1]何丽琴,毛羽佳,蒋道源,等.激光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及施图伦滴眼液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病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141-142.
[2]董如娇,陈芳,赵霞,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个性化视网膜光凝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11):1261-1264.
[3]何丽琴,张宝琴,夏琼,等.上饶地区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9):1086-1089.
[4]贾洪强,李京,刘敏,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凝前后早期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8):994-998
[5]毕苗苗,洪森,周鸿雁,等.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老年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377-1379.
[6]吕刚,张伟,唐连志,等.多波长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9):689-691.
激光光凝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接收的80例 (160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51例 (102眼) , 女性患者29例 (58眼) , 患者年龄最小为41岁, 最大年龄为72岁, 平均年龄56.9岁;糖尿病史最短为1年, 最长为24年, 平均病程为12.2年;其中35例 (70眼) 患者为1型糖尿病;45例 (90眼) 患者为2型糖尿病;治疗前35眼视力<0.1, 75眼视力为0.1~0.3, 50眼视力≥0.4;所有患者血糖均控制在9.5 mmol/L以下。
1.2 方法:
利用由德国Zeiss公司生产的532倍频半导体激光进行治疗, 参数:功率应设置为200~700 m W, 光斑直径应设置为100~300µm, 曝光时间为200~300 ms, Ⅲ~Ⅳ级激光反应斑;对于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 激光参数应按以下标准进行设置, 即功率为100 m W, 光斑直径为50~100µm, 曝光时间为100~200 ms的格栅光凝治疗, 以Ⅰ级激光反应斑最佳。上述治疗每隔5~7 d进行一次, 5周内完成单眼激光光凝治疗。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患者视力提高程度超过2行, 微血管瘤及眼底出血渗出现象明显改善,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或无灌注区完全消失, 且荧光渗漏现象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视力提高程度达1行以上, 微血管瘤及眼底出血渗出现象明显减少,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或无灌注区部分消退, 且荧光渗漏现象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视力无显著改善, 且眼底病变无明显好转, 荧光色眼底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无消退甚至增加, 荧光渗漏现象无改善甚至扩大[1]。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80例 (160只眼) 患者经光凝治疗后显效71眼, 有效69眼, 无效20眼,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2.2 并发症情况:
本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为期随访12个月的随访, 本组80例 (160眼) 患者中6眼发生黄斑水肿现象, 给予患者再次光凝治疗后患者水肿症状均消退;7眼发生玻璃体积血现象, 给予其玻璃体切割术治疗, 同时术中行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并补充激光治疗, 所有患者均痊愈, 且本组8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视网膜剥脱或青光眼现象。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及成年人发生低视力及视力丧失现象的一项主要因素[2]。据报道, 患糖尿病的患者其4年后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概率可高达55%, 而患糖尿病15年后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概率则高达97%, 不仅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而且极易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担[3]。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激光作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方式, 据调查, 该治疗方式可使约50%的糖尿病患者避免致盲[4]。
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斑的原理主要是激光热效应可对视网膜代谢旺盛区域进行凝固及破坏, 从而可形成广泛的瘢痕性结构, 使视网膜氧气及能量消耗减少。患者采用激光治疗后其视网膜往往会因破坏而变薄, 使得氧气及营养物质更易弥散如视网膜内层, 从而可有效的对患者视网膜微循环进行改善, 同时还可有效的减少新生血管生成, 预防视网膜病变进展。且临床研究表明及时给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治疗害了有效的对患者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进行改善, 且有助于促进新生血管萎缩, 并可促进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停止或消退, 进而可达到预防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离现象发生[5]。
给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光凝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黄斑部中心视力, 然而该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其治疗的同时还可能会对患者的视网膜造成光损伤, 因而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及局限性。第一, 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继发性眼底出血现象, 其主要和患者病情及术者操作手法有关。另外, 部分女性患者经期行激光治疗也可能发生不明出血现象。对于即时少量出血现象通常应及时行镜下封闭出血点、加压操作, 并停止继续治疗, 通常应在次日调整能量后行后续治疗。第二, 近期视力下降及黄斑水肿加重。部分患者经激光光凝治疗后还可能发生近期视力下降及黄斑水肿加重现象, 其可能和患者原有的眼底病程度有关, 是眼底光凝的正常反应, 通常治疗后几天该症状可逐渐消失或减轻。第三, 损伤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水肿、后极部出血、渗透、萎缩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中心凹标志不明显, 使得治疗时极易发生中心凹误伤现象。第四, 视野损伤及胖中心暗点。神经纤维层受损及小血管闭塞等现象都可导致视野缺损及旁中心暗点现象发生, 患者多为光凝时间较长及光斑较多的患者。第五, 部分患者在行激光光凝治疗后还可能引起色觉障碍现象, 或可导致原有的色觉障碍加重。第六, 视网膜下纤维化, 患者在行激光光凝治疗是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造成刺激则极易导致视网膜纤维化现象发生, 其主要是因治疗时采用的是小光斑、高能量密度的激光光凝所致, 通常可利用低能量、大光斑的激光光凝进行避免。因此, 在给予患激光光凝治疗时必须要严格各项操作, 以避免各项不良反应发生;同时还应严格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从而有效的减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 增强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80例 (160只眼) 患者经光凝治疗后显效71眼, 有效69眼, 无效20眼,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治疗后随访1年6眼发生黄斑水肿现象, 7眼发生玻璃体积血现象, 给予其针对性治疗后均痊愈, 且无1例患者发生视网膜剥脱或青光眼现象。这就表明给予糖尿病并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患者视力,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龙, 李秋明, 王梦华.曲安奈德辅助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3) :23-25.
[2]廖凯, 赵旭丽, 袁安.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评价[J].海南医学, 2014, 25 (8) :1135-1137.
[3]常宏, 张天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的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29 (2) :223-225.
[4]段惠静, 付玉芳, 孙桂芳, 等.芪明颗粒加迈之灵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 (4) :531-532.
激光光凝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 (149眼) DR病人, 其中男61例 (89眼) , 女39例 (60眼) ;年龄40岁~77岁 (61.4岁±6.7岁) ;糖尿病病程2年~20年 (7.6年±3.2年) ;DR病程2.1年±0.6年;对所有病人进行眼底、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检查, 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将其分为3期, 其中DR增殖前期23例, DR早期增殖期49例, DR高危增殖期28例。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糖尿病肾病伴有严重肾衰竭, 合并其他眼病以及严重过敏性体质的病人。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采用OcuLight TX激光光凝仪 (IRIDEX Corporation生产) , 光凝的直径为100μm~500μm, 曝光时间为0.1s~0.2s, 能量200mW~600mW, 对于DR增殖前期与DR早期增殖期的病人行次全视网膜光凝手术, DR高危增殖期病人行标准的全视网膜光凝术, 病人必要时补充光凝。术前、术中及术后均进行护理干预, 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评定。
1.2.2 护理方法
1.2.2. 1 术前护理
术前对所有病人的血常规、心脑血管功能、视力、视野、眼底血管造影等进行检查, 检查前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向病人解释检查的目的与必要性。术前对病人讲解激光光凝术的目的、原理以及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等, 对病人提出的任何疑问耐心悉心给予解答。部分病人对手术抱有恐惧心理, 害怕手术失败会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等, 因而表现出焦躁与忧虑, 医护人员需要对病人进行安慰, 强调本院激光光凝手术的安全性和设备的先进性, 并告知病人只要严格遵守医嘱, 手术风险会降至最低。
1.2.2. 2 术中准备
将病人安置于激光机前坐好, 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前提调整仪器高度, 固定头部。充分散瞳, 以确保术野清晰, 告知病人不可随意乱动, 如出现极度不适或疼痛难忍时举手示意。非术眼在医生的指导下紧盯固定灯, 术眼采用倍诺喜滴眼进行表面麻醉, 手术期间告诫病人尽量避免眼球转动, 防止激光出现偏差从而误伤眼组织。
1.2.2. 3 术后护理
大多数病人对外科手术有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普遍认为只要在身上开刀就存在着较大风险, 尤其是眼部疾病, 病人往往担忧手术失败导致视力反而下降甚至失明。或者术后虽然好转, 但是担忧日后复发, 以及一旦复发再行手术的风险和相应的经济费用等, 表现出心神不定、寝食难安、焦虑、恐惧等, 对病人康复带来诸多不利。因此, 对病人的术后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医护人员应当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耐心对病人讲解术后注意事项, 鼓励病人将内心的担忧说出来, 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病人采取相对应的交流方式。部分病人可能期望值过高, 由于术后初期术眼肿胀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视力下降, 病人由此产生焦躁不满情绪, 针对此情形, 医护人员需告知术后初期肿胀是一种正常的术后反应, 鼓励病人遵从医嘱, 保持心情舒畅, 不久便会消退。部分病人由于年龄较大, 且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再加上视力障碍, 心理负担很重, 表现出淡漠厌世等情绪, 护士此时需对病人进行鼓励, 为其讲解老年病人或者伴有合并症的病人手术成功的案例, 进一步减轻其心理负担, 培养其乐观的生活态度, 使其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治疗。
1.2.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术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 (LogMar视力表) , 黄斑水肿消失, 视网膜微血管瘤消失, 眼底荧光造影显示无新的渗漏灶生成;无效:视力减退2行以上, 眼底部可见新的出血或渗液, 眼底荧光造影显示有新的渗漏灶形成[4]。
2 结果
本组100例病人的手术时间为30min~55min (38.4min±4.2min) , 术后149只患眼中有效148眼, 无效1眼, 总有效率为99.3%。100例病人均未出现玻璃体积血、角膜损伤以及视网膜脱落等严重不良反应。对所有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 结果95例病人表示满意, 满意度为95%;术后随访1年, 仅有1例病人复发, 术后复发率为1%。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而由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且糖尿病发病时间越久越容易并发DR[5]。目前治疗DR最好的方法为激光光凝术, 该手术可以破坏部分或全部相对缺氧的视网膜组织, 减少该部分耗氧量, 缓解残留的视网膜组织缺氧状况, 不再诱导生成新的血管, 并消退已有的新生血管, 从而达到保护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目的[6,7]。
本研究在激光光凝术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进行护理干预, 术后患眼有效率为99.3%, 无视网膜、玻璃体积血、角膜损伤以及视网膜脱落等严重不良反应, 且在护理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式护理, 令病人感觉到温暖和呵护, 产生了正面影响, 病人能够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病人对本次医疗服务的满意率高达95%。术后随访1年, 复发率仅为1%。综上所述, 积极的护理干预辅助激光光凝术治疗DR疗效满意, 不良反应较少, 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红, 卞烂焰, 刘林平, 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光凝治疗效果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9 (2) :380-381.
[2]彭晓燕, 张永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趋势[J].眼科, 2011, 20 (4) :217-221.
[3]朱春娟.激光光凝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6) :1170-1171.
[4]李永红, 李鸿翎.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6) :4579-4580.
[5]张健, 常海莲, 戴荣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 2011, 46 (12) :52-53.
[6]滕岩, 刘英伟, 杨明明, 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黄斑区功能与形态变化[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0, 26 (2) :120-123.
激光光凝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眼科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应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PRP) 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患者289例 (384眼) , 其中男151例 (204眼) , 女138例 (180眼) ;年龄33~74岁, 平均61.7岁, 糖尿病病程5~21年, 平均12.4年, 术前常规进行视力, 裂隙灯, 眼底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检查。按照2003年制定的国际DR标准进行分期[2]:113例 (135眼) 是重度非增生期DR, 但均伴有临床有意义的黄斑水肿 (CSME) ;176例 (249眼) 是增生期DR。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视力, 裂隙灯, 眼底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检查。术前局部点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 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 借助全视网膜镜, 采用德国ZEISS公司生产的Visulas倍频532激光治疗仪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先做黄斑格珊光凝, 然后再做全视网膜光凝。激光参数选择:1黄斑区光凝:光斑直径100µm, 曝光时间0.1 s, 功率80~100 mW, 以产生Ⅰ~Ⅱ级光斑反应为宜, 两个光斑间距一个光斑直径。2全视网膜光凝:靠近后极部光斑直径约200µm, 后极部以外为300~500µm, 曝光时间0.2 s, 功率调至Ⅲ级光斑反应, 总光凝量1600~2000点, 分3~4次完成, 两次光凝间隔1周, 术后常规局部滴普拉洛芬滴眼液5 d, 并用改善循环类药物。治疗完成后2周复查眼底, 3个月左右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 检查, 根据FFA检查结果, 决定是否行补充光凝治疗, 术后随访1年。
疗效判断标准:末次光凝3个月后FFA检查及眼底彩色照相提示原有视网膜水肿消退, 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基本消失, 原有新生血管消退, 无新的新生血管出现为治疗有效, 否则为无效[3]。
视力判定标准:光凝前及光凝后3个月比较, 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为视力提高, 减退2行或2行以上为减退, 介于二者之间为无变化, 光凝前视力低于0.1者, 以视力增减0.02为标准判定视力提高或下降。光凝后视力稳定不变或提高者为治疗有效[4]。
2 结果
2.1 视力
本组患者289例 (384眼) , 术后随访1年, 经光凝治疗后, 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 视力提高和稳定者占94.81%, PDR视力提高和稳定者占90.76%, 两组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眼底情况
重度NPDR有效率为90.37%, PDR有效率为83.53%, 两组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3 并发症
激光治疗后未发生眼压升高, 角膜变性, 视网膜出血, 晶状体混浊等光凝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改变为长期高血糖造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减少, 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失去屏障功能发生渗漏, 闭塞, 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 导致视网膜缺血, 缺氧, 水肿, 诱导血管生长因子生成, 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最终由于新生血管破裂引起严重玻璃体积血, 进而发展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失明, 或者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不但视力丧失, 而且疼痛难忍。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尤为重要。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方法, 可显著降低致盲率[5]。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PRP) 可以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减少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发生。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本原理是光凝破坏视网膜缺血, 缺氧区, 阻止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破坏耗氧多的视网膜外层, 减少视网膜的耗氧量;光凝后形成的瘢痕使视网膜变薄, 使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氧易于向视网膜内层弥散, 改善内层视网膜的氧供应;光凝还可以直接封闭微血管瘤和扩张渗漏的毛细血管, 减轻视网膜水肿。根据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组 (ETDRS) 报告, 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稳定和改善病情。提高激光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把握治疗时机, 一般认为增殖前期和早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是施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PRP) 的最佳时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严重致盲眼病之一, 我国现阶段仍有许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患者发展成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才开始激光治疗, 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应加强教育, 控制好血糖的同时, 要定期复查眼底。一旦发现临床有意义的黄斑水肿要积极的采取激光治疗。只有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才能更加安全有效[6]。
摘要: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应用德国ZEISS VISULAS 532 nm激光对289例 (384眼) 重度非增生期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分34次完成, 术后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和眼底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62眼 (16.15%) , 视力无变化292眼 (76.04%) , 视力下降30眼 (7.81%) , 有效率为90.76%。结论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确切, 显著降低了致盲率, 能使部分患者提高视力。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王玉, 范传峰, 夏信昌, 等.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疗效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9, 25 (4) :275-278.
[2]刘晓玲, 孙心铨.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眼底病激光光凝的规范化治疗[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0, 26 (2) :101-104.
[3]武银铃, 叶小珍, 卢斌, 等.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 (2) :163-165.
[4]倪天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检测指标与药物治疗[J].药品评价, 2014, 11 (3) :46-48.
[5]Hussein KA, Choksi K, Akeel S, et al.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A potential new playe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J].Exp Eye Res, 2014, 6 (12) :4832-4835.
激光光凝治疗 篇7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光凝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有10%~25%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黄斑水肿, 而已并发严重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人群中, DME患者比例更高[1,2]。本研究对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的方式治疗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进行了疗效方面的回顾性分析, 除视力, 视网膜循环状态等传统指标外, 还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对黄斑中心凹的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 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7月于本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继发DME患者50例 (94眼) , 男23例 (45眼) , 女27 (49眼) ;年龄47~75岁, 平均 (57±1.5) 岁。糖尿病病程发现1周~25年, 平均 (12.O±5.0) 年, 随访时间最短12个月, 最长18个月。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包括以下3点:视网膜水肿增厚, 范围在黄斑中心500μm内或包括它在内的视网膜;硬性渗出侵犯黄斑中心500μm之内的视网膜;病变位于黄斑区任何一象限, 但有部分病变侵犯黄斑中心1 DD之内。依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luorecent fundus angiography, FFA) 及OCT对DME进行分型: (1) 局限性黄斑水肿型:FFA显示为, 黄斑区孤立的斑点状和 (或) 簇状强荧光或局部渗漏荧光素, 这些渗漏来自个别的或小丛集状的微动脉瘤和/或硬性渗出, 晚期渗漏仅占据黄斑的局部区域, 同时OCT表现为黄斑区轻度增厚; (2) 弥漫性黄斑水肿型:FFA显示黄斑区弥漫性渗漏荧光素, 范围达2 PD以上, 这些渗漏源自黄斑区广泛损害的毛细血管微动脉瘤和/或普遍扩张受损的毛细血管床, 造影晚期形成广泛荧光素渗漏占据整个黄斑区, 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增厚、海绵状肿胀, 神经上皮外层可见不规则的低反射区域; (3) 黄斑囊样水肿型:常合并有黄斑弥漫性水肿, 也可单独发生, FFA显示造影晚期在黄斑区形成花瓣状和 (或) 蜂窝样荧光素渗漏, 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轮廓变浅或消失, 神经上皮层内形成单个或多个低反射囊样液腔, 统计时, 弥漫性黄斑水肿合并有囊样水肿者归入囊样水肿型, 同时本研究排除OCT表现为黄斑前膜伴神经上皮层水肿或后玻璃体牵引伴黄斑水肿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倍频532 nm纯绿光治疗黄斑水肿, 根据黄斑水肿分型选择激光方法:局限性黄斑水肿实行焦点光凝, 弥漫性黄斑水肿和囊样水肿实行格栅光凝, 需做全视网膜光凝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 的。均在做第1次PRP时先做黄斑格栅光凝, 以免PRP加重黄斑水肿[3]。光凝术后3个月后根据FFA及OCT检查补充光凝。OCT检查所用设备为ZEISS Cirrus HD-OCT4000型, 选择Macular cube 512×128扫描模式。全部患者均在进行激光治疗前及随访过程中行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acuity, BCVA) 、眼压、眼底检查, FFA及OCT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本研究的测量指标经w检验呈正态分布, 均以 (±s) 表示。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的后的视力和CMT的差异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种类型的黄斑水肿患者治疗前及随访结束的平均BCVA和CMT比较
局限性黄斑水肿患者治疗前及随访结束的平均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9, P<0.05) ;平均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5, P<0.05) 。弥漫性黄斑水肿患者治疗前及随访结束的平均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平均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3, P<0.05) 。囊样黄斑水肿患者治疗前及随访结束的平均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9, P<0.05) 。激光光凝后CMT呈“山峰”样改变。见表1。
2.2 CMT随访变化趋势
治疗前94例患者的CMT均数为 (401±93) μm, 治疗后3个月为 (422±65) μm, 治疗后6个月为 (387±71) μm, 治疗后12个月为 (342±87) μm, 治疗后18个月为 (305±53) μm。见图1。
3 讨论
大于8个月的黄斑水肿将使视细胞凋亡、消失、组织变性, 最终会造成严重的, 不可逆的视力损害[4]。CME发病率高, 破坏性强且广泛, 因此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的探索CME的治疗, 主要包括曲安奈德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药物的玻璃体腔内注射, 激光光凝治疗,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短期内的效果要好于激光, 但是随着曲安奈德在球内的代谢, 疗效也会随之降低至完全消失[5], 且副反应非常多, 如并发性白内障及继发性青光眼等, 部分患者有类似于激素的反弹效应, 在治疗过程中黄斑水肿加重, 其安全性一直令研究者们担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玻璃体腔内注射能改善视力但对中心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无帮助, 研究时间尚短, 多数学者认为结论只能做参考[6,7]。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是目前通过多中心的临床对照实验证实对水肿吸收、消退有确切效果的治疗手段;美国ETDRS研究组报告对黄斑水肿采用焦点光凝或格栅光凝可减少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 避免视力下降[8,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组通过大样本随机临床研究指出, 在随访3年时, 激光光凝在治疗DME中有更大的益处及很小的伤害[10]。
由于DME的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方式多种多样, 对每个DME患者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治疗方式, 是决定其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中依据FFA及HD-OCT进一步将黄斑水肿分成局限性黄斑水肿, 弥漫性黄斑水肿, 囊样黄斑水肿3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黄斑水肿采用不同的光凝方法, 分型除依据FFA外, 还结合OCT的表现。O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查手段, 它能客观评价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程度及形态以及玻璃体与黄斑界面之间的关系[11], 本研究采用的OCT为ZEISS Cirrus HD-OCT4000型, 轴向分辨率可达5μm, 扫描速度更快 (27 000 Ascan/s) , 可减小眼球运动等因素对结果的干扰。从本研究的结果看, 激光光凝治疗可改善局限性黄斑水肿的视力, 而对弥漫性黄斑水肿和囊样水肿视力改善无帮助, 这可能与弥漫性黄斑水肿和囊样黄斑水肿病程一般相对较长, 视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逐渐增多有关, 而从OCT的随访结果看, 激光光凝治疗可以促进各型黄斑水肿的消退, 解剖形态均有所恢复, 由此可以看出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虽然只对局限性黄斑水肿的视力提高有帮助, 但均能促进各型黄斑区形态, 解剖结构的恢复, 由此认为, 解剖结构的恢复不一定代表视功能的恢复, 弥漫性黄斑水肿和囊样黄斑水肿一般病程较长, 黄斑区的视细胞如果长期处于水肿的病理状态, 细胞逐渐凋亡, 当凋亡达到一定数量, 即便病理的水肿状态消退, 解剖形态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但视细胞的感光功能已不可逆转, 因此, 对于早期的局限性黄斑水肿及早进行干预有利于挽救患者的部分视力;另外, 激光治疗虽然对后两型黄斑水肿的视力改善无作用, 但随访到12~18个月后, 患者维持住了原有视力, 亦是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研究依靠OCT设备将伴有黄斑前膜及玻璃体牵引的黄斑水肿病例排除, 使不适宜进行激光光凝或激光光凝容易导致水肿加重的患者排除在外, 增加了治疗的有效性, 减轻了治疗的副反应, 而以往通常只靠眼底检查及FFA来判定黄斑水肿的严重程度、治疗指征, 对于黄斑水肿的治疗方式也多单纯的讨论那种治疗方式更好, 而忽视了黄斑水肿的分型及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状态[12,13]。未来, 通过OCT这种操作简便, 可靠的设备对黄斑水肿详细的分型, 并依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能更具科学性。
另外, 治疗后随访的CMT曲线图显示黄斑区水肿的高峰出现在治疗后3个月, 之后便逐渐减轻, 正如其他研究所证实, 激光治疗黄斑水肿有相应的副损伤,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视力的轻度下降在治疗后三个月时显现出来,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现“山峰”型, 这与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不同[14], 后者黄斑区的厚度在治疗后1~2个月达到低谷, 即治疗效果的高峰, 之后随着药物的代谢便缓慢回弹, 黄斑水肿复发[5],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现“山谷”型。这说明黄斑水肿的激光光凝治疗与玻璃体腔内注药两者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不同, 对病程的影响也不同, 但本研究仅为统计数据的描述, 结果需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