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2024-10-04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精选12篇)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 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它是工程和教育两个系统的“交合”, 既具有一般的教育共性, 又具有显著的工程特性。因此, 在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中, 既要突出科学知识的教育, 又要加强工程技术教育。而“科技创新孵化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和社会每年对高校随着国家和社会每年对高校科技投入的增加, 高校的科技成果也在逐年增加, 但是这些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状态, 离真正走向社会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如何将这些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高校迫切面临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由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 其需要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另一方面, 由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 因此由高校直接进行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不太适合的。由高校联合自己的校办产业公司共同创办“科技创新孵化器”对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则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科技创新孵化器”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理想模式, 大学不但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 更是创新之源。

1 科技创新孵化器的涵义及功能

科技企业孵化器 (简称孵化器) 是一种向在孵企业提供战略性的、有附加值的干预控制和商业支持的共享空间设施, 是一个由个体和企业构成的组织网络系统。简单地说, 就是加速高科技企业或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发展能力的机构。

孵化器既具有孵化功能又具有经济社会功能, 技术创新是其功能的本质所在。孵化器内的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它是以企业为主体, 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机制。通过这种研究开发形式, 既可以帮助创新企业解决关键技术, 开发和主导产品升级换代, 进行技术和项目储备, 又可以将技术依托单位相对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 并最终在企业中转化为生产力。

2 创新科技孵化机制对应用型本科院的重要性

孵化器的创新机制是实现孵化器技术创新功能的根本保证, 创新科技孵化机制, 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在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和传播创新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科技孵化机制, 有机整合产学研科技创新要素, 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 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企业孵化, 建立了兼备“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企业孵化基地、服务社会基地”的多功能科技产业园。在服务教育教学、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和孵化科技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

2.1 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 实现高校功能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产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孵化科技企业, 最终目的都是间接或直接为社会服务。因此, 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必须依赖于科学研究功能的发挥。坚持“产学研”良性互动, 注重科技创新与科技孵化,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支撑保证和重要途径。如南京工程学院紧密结合专业学科优势, 面向大机电行业, 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企业孵化,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生力军, 两者构成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要部分。南京工程学院注重科技创新与科技企业孵化, 强化“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的有机链接, 架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平台, 不仅可以增强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体现“科研促进教学”的重要支撑作用,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2 完善科技体系创新, 促进科技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构建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在管理创新的支撑下, 结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依托学校优势与特色专业学科, 开展应用性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孵化高校科技企业, 主要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院可以依托学校优势学科, 交叉融合相关学科, 以应用研究为重点, 大力促进知识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为重点, 广开渠道, 创造条件, 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 承担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 同时还要争取政府和行业内的各类基金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 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科研的水平, 造就一批学有专长的科技骨干, 而且有利于了解和跟踪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同时还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发前景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 为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丰富的源头资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不断更新科技创新观念、明晰科技创新思路, 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 整合科技创新要素资源, 营造科技创新人文环境, 重点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 着实推动管理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依托优势专业学科, 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建设, 架构全方位、多样式的产学研合作链, 积极推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孵化高校科技企业, 走出一条特色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 实现技术创新。

3 创新科技孵化的对策

3.1 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与科技企业孵化机制

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与科技企业孵化机制, 强化“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的有机链接, 架构“源头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管理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下, 通畅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创新主渠道;通过学校科技产业园的聚集功能与效应, 实现技术资本、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结合, 完善 “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资本运作”三大产业化操作平台, 形成“学校自行孵化、寻求社会资本、实现社会化、进入资本市场、现代企业管理”的产业化基本发展模式。可以建立以纵向课题为载体、成果产业化到科技企业孵化、企业改制的“自主创新孵化模型”;也可以建立以横向科技合作课题为载体、共建研究所到科技企业孵化、企业改制的“校企联合孵化模型”;还可以建立以教学仪器开发、校办产业到科技企业孵化、企业改制的“自我拓展孵化模型”等形式, 形成并完善了富有学校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机制。

3.2 完善科技企业体制改革实现产业良性发展

坚持走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的产学研合作共赢的道路, 注重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规范企业管理, 全面推进和完善科技企业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科技产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学校科技产业可以实行股份制, 走规范运营、规范发展的道路, 可以将其“放飞”融入社会。学校确立“理顺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与架构,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建立以资产为纽带, 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有效管理和经营国有经营性资产, 规避学校科技产业经营风险”的主体目标, 使科技产业总体上一直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例如, 南京工程学院的康尼公司在发展壮大过程中, 所涉及的领域是以机电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特点是科技含量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收益高。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 公司从产权角度着手改革, 改变投资体制, 转换经营机制, 克服体制的各种弊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成功地引进了外部资金,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资本的运作规律发展企业。

3.3 构建科技产业孵化园实现产业特色化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技产业园兼备“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企业孵化基地、服务社会基地”等多种功能。首先, 科技产业园可以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例如, 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公司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下达的“城市轨道车辆自动门系统”国产化开发和产业化专项, 就是集成了自动化控制、先进制造、新材料等多种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鼎牌电器公司与我院电力工程研究中心合作, 开发了GSA2000变电站微机自动化保护装置项目, 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被认定为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 成为企业又一个经济增长点。其次, 科技产业园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 例如, 以春兰集团第一条冰箱压缩机生产线的研制项目为载体成立的机电研究所, 相继成功地承担并完成了重庆宗申集团等数十家单位委托的“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箱盖生产线”、“气动三联件阀体自动生产线”、“大规格冰箱压缩机装配生产线”等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制任务, 发展到今天的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南京聚星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再次, 科技产业园又能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摇篮。例如, 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公司在自主创新和创业发展过程中, 公司董事长金元贵高级工程师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典范, 他获得了“国家七五科技突出贡献者”、“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南京市第十届优秀企业家”和第二届中国企业改革百佳人物”候选人等多种荣誉称号。最后, 科技产业园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 通过康尼公司建立了以我校为主体, 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 铁道部研究院、南京浦镇车辆厂研发中心等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链。此外, 我校科技产业园还在引入创新创业资金、引进各种中介服务、利用和开发园区土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辐射等方面发挥着综合服务功能。科技产业园还在引入创新创业资金、引进各种中介服务、利用和开发园区土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辐射等方面发挥着综合服务功能。

3.4 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教学模式促进科技队伍建设

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企业进行技术研发, 不仅培育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而且从观念上、过程中和能力上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和企业的“应用与开发”三方面均主动探索新的合作教学模式。例如, 2001年6月起, 学校与科技企业康尼公司联合举办了四期“康尼工程实践强化教改试点班”, 进行本科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通过与校企携手进行合作教育, 借鉴德国“3+1”和“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完成本科教学计划, 掌握了扎实、宽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利用最后一学年的寒、暑假和周六、周日空余时间以准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工程实践训练, 采用工学交替, 定岗实践的方法, 利用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的融合, 不仅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以致用, 深化了理论知识, 锻炼了工程技能, 受到了真正的企业教育和就业教育, 而且企业也完成自身需要的一定的项目计划任务, 并实现初步的人才挑选, 从而调动了学生实践和企业接受实践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赢。长期以来, 我校与江苏省电力公司、扬州第二热电厂合作, 完成了火力发电厂仿真系统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工作;在此基地上, 适时建立了江苏省电力仿真中心, 以此建立起产学研合作链, 目前该产学研合作链上共有中电联、江苏省电力公司等数十个企业, 成功开发了几十台 ( 套 ) 电厂仿真系统, 完成了校内相关专业学生和校外企业超过千人次的电力仿真培训。

3.5 搭建孵化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孵化企业筑巢引凤

搭建孵化科技创新平台, 促进孵化企业筑巢引凤,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孵化器科技创新平台是由孵化器内的各高新科技产业公司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接口和联系所构成的一组共有结构和制度性安排。在创新平台中, 高新科技产业公司、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机构与政府等创新主体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金、技术及知识等各种创新资源形成了创新流。通过官、产、学、研合作, 各高新科技产业公司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网络关系, 这种联系网络反过来又促进了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创新流进入技术创新平台, 首先进行资源整合, 使创新资源流向能产生最大收益的行为主体;然后, 选择好的技术研发子平台, 实现技术科学化与技术产品化;通过孵化与扩散子平台, 初步实现产品产业化;最后, 利用发达完善的信息网络, 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大量信息, 从而引导、转化和传播技术创新,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孵化器通过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凝聚技术资源, 吸引创业人员前来创业。一是, 孵化器牵线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 沟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 促进创新主体的互动, 加强了创新体系内各参与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二是, 孵化器通过技术引进, 不断丰富技术支撑体系的内容, 并为创业者提供技术转让服务, 提高技术转化率;三是, 孵化器根据自身优势, 引进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进驻孵化器, 在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拓展, 不断开发自身的核心技术, 构筑技术优势, 为在孵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总之, 应用型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 注重科技产业孵化、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探索和完善多元化科技孵化机制, 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闵维方.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与大学的使命[J].教育研究, 1998 (9) :34-36.

[2]奚立泽, 等.产品创新的孵化器——工业创新中心的理论[J].中国机械工程, 2002 (4) :45-47.

[3]国家教委工科处.赴美考察团.“回归工程”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1996 (3) :56-57.

[4]赵玉林.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自组织机制[J].科学研究, 1996 (6) :78-79.

[5]罗公利, 等.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机制建设[N].光明日报, 2007-11-06.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篇2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科技计划,指由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立并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及相关的其他科学技术活动。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重要技术标准,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和保障作用的各类技术标准。

第四条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应当遵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与前瞻性发展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标准化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引导与统筹政府、行业、地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全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科技计划主管部门要将技术标准战略贯穿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带动相关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试验验证,以及与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相关的重要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数据、计量、检验、检疫、检测设备与方法等的研究和改进。

第六条各类科技计划应根据本计划的.目标与功能定位,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重点地支持能带动形成重要技术标准的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第七条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在研究制定科技计划和项目申报指南时,应征求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关于技术标准发展的意见,征求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及标准联盟等行业组织和有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技术标准意见。

第八条对具有以下作用的科技计划项目,可根据相应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在立项时给予优先考虑:

1.有助于形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要公益性技术标准;

2.有助于重要技术标准形成国际标准;

3.有助于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标准;

4.有助于形成显著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标准;

5.有助于形成促进军民一体化的技术标准;

6.有助于形成我国重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标准。

第九条涉及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在立项时要对相关技术标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并将形成的技术标准作为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项目验收时,要对重要技术标准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今后继续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依据之一。

第十条鼓励企业结合项目实施,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相关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一条项目研究成果有望形成重要技术标准的,项目承担者在项目验收报告中提出后续技术标准相关研制的建议,在科技计划滚动立项时应予以优先支持。

第十二条鼓励企业等社会各方面投入重要技术标准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多元化投入方式。

第十三条科技计划通过涉及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关项目的实施,带动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国际标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人才及重要技术标准推广应用人才。鼓励承担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的研究人员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活动。

第十四条结合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支持有能力的研究开发机构成为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发基地。

第十五条将重要技术标准相关专家纳入科技计划专家库,为涉及重要技术标准相关项目的立项评审与组织实施提出咨询意见。

第十六条建立科技计划形成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快速工作机制,对科研成果可形成国家、行业或地方重要技术标准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及时纳入标准制定工作程序,并优先列入标准制定计划。

第十七条建立科技计划形成重要技术标准成果的信息通报制度。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形成的重要技术标准相关信息与成果,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备案。建立科技计划主管部门与标准化主管部门定期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将形成的重要技术标准信息在相关的政务网站及媒体进行发布,促进重要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德国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非常高,这要归功于德国特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整合,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完美的组合。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研究我国高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概述

德国高校由综合性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师范大学、艺术大学四类学校组成,其中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奠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地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社会各个产业和部门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提高,恰逢又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此时迫切需要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原工程学,机械专业,经济学等专业的高级专业学校的基础上,西德建立了应用科技大学。1976年德国颁布《高等教育法》,并在该法中明确规定综合性大学、应用科技大学是处于同一层面的教学机构。

1991年两德统一后,应用科技大学得到飞跃式的发展。从1990-2000年11年间,德国所有的应用型科技大学的数量、以及在校总人数均呈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在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各种专门技术的高级应用型的职业工作者,例如:工程师,建筑师。学校对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也大多集中在各种技术型企业,例如宝马、博世等大企业。这类大企业面向学校招收实习生,为自己的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这样一来提高自身人才的储备管理,也完善了校企合作。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德国的企业发展的速度领先其他国家的秘密武器就是本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为其提供的高质量人才。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的特征

德国综合性大学与应用科技大学处于同一教学水准,但是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差异较大,综合性大学较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偏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如自然科学,而应用科技大学较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土木工程专业,机械专业,这类专业对实践性培训要求非常高,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从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看,应用科技大学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各类专业的基础科学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保证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规定为4年,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一些基础实验之外,德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还安排学生有两个完整学期的实习,一般集中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实习。第一个实习期主要组织学生去社会各部门的工厂进行专业基础实习,目的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及基本工程技能;第二个实习学期要求学生到不同企业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专业人员,如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或车间的技术管理人员指导完成一定的工程任务,一般是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加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应对和解决困难的反应能力。

其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用科技大学采用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二元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相互依赖,学校向企业输出人才。学校是企业发展的摇篮,是培育人才的大本营。应用科技大学一般设立在著名大企业的周围,这些应用科技大学设置的专业适应企业的需求,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

最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应用科技大学对教授聘用有着严格的制度,教师录用的门槛非常高,具备教师的从业资格,而且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对于年轻的教师需要严格筛选,而且学校组织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考核评估。年轻的教师需要三年以上的校外从业资格证明,以保证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兼职教师也需要相关的资质证明,兼职教师主要是负责开展知识讲座,技术培训这类实践环节的课程。定期举办相关技术知识大赛,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应变技能。

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的经验, 对我国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探索实践有着非常大的启发,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部门经济都需要大力发展,需要相关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我们要借鉴德国的经验,积极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

1.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根据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标志培养,现代社会,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技术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务实能力,除教授基础知识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理论,还需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别是专业技术很强的科目,例如土木工程,机械专业,计算机专业,需要学生到实践中去适应锻炼。加强提高学生业务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体系”是整个大学教学活动的中心,我们必须要完善教学的课程体系。在中国的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教师授课主要是以理论,基础知识为大纲,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弱,这一部分主要靠学生在社会上实习锻炼为主。课程体系改革,可以借鉴德国成功的经验,改善课程结构,对相关专业进行改革,将其实习期作为毕业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开设灵活和实用性强的课程,课程体系围绕市场变化进行调整,教学和考核体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本原则,同时将毕业生送入社会后,要加强社会各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考核和反馈,接受行业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体系以及反馈系统,这样可以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针对性的输出人才,达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2.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科研的成果。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以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结合教学大纲进行基础理理论的教授。

实践课程包括基本业务技能、岗位综合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适应技术岗位的能力,例如机械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应该让学生去相应企业进行技术实习,获得相应的资格证或是技术实践合格证明,再予以发放毕业证书。

3.转变教学模式,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

在我国,由于教学传统上“重理论轻应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到社会各部门就业,立刻陷入了无法开展工作的局面。这样就加大企业各部门培训的人力,物力成本,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该届毕业生原因都集中在这里。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经济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国内外应用性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与实践》(编号SGH140907);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第七批教改课题《国内外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与实践》(编号071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莹.对德国教育“发展动力”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2] 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3] 杨春生.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10(1)

[4] 钟小斐.借鉴德国经验建设应用型大学[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3)

高科技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 篇4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 以计量做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 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逻辑依据是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产品耗费作业, 作业耗费资源, 资源消耗产生成本。

传统成本法, 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对象, 以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 (如机器小时) 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作为所有间接制造成本的分配依据, 所得的成本核算结果并不完全真实、相关。与此不同,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 以各项作业的作业量及单独确定的分配率为依据, 分配归集共同成本, 有助于提高成本数据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提高了成本计算结果的精度, 还引导企业经营者对成本动因高度关注, 从而克服传统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不足, 使传统成本法下的很多不可控的间接费用, 都能在新的核算系统中找到相关责任人, 并施加必要的成本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实行了信息化管理, 拥有大量高素质会计人员, 为作业成本法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及时制、零存货制度、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理念、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不断完善为强化作业中心和价值链的管理提供了条件, 使高科技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 提高其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成为可能。

二、高新科技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许继) 整个作业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在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构建,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01 年6 月, 至2002 年12 月成功地为许继电气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 (ABC) 。第二阶段是从2003 年初到2005 年3 月, 成功地在许继实施了作业管理 (ABM) 。

首先, 许继重点解决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冲突。设计方案时设置了过度科目 (产品线成本-XX产品-费用) , 将研发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先分摊到各产品线中再分配到产品上; 委托软件公司编制了专门的作业成本法软件系统, 系统可以自动从同一套数据中分别获取用于对内决策和对外公布的两组报告数据。其过度科目和改进的软件系统使作业成本法与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有效地衔接起来。

其次, 许继采用作业成本法以突破传统成本法的限制。许继于2002 年最先在其核心部门之一的保护及自动化事业部试点运行作业成本法。该事业部采用作业成本法成效与经验对于许继进一步降低成本、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有着重要作用。作业成本法弥补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 帮助企业改进增值作业、发现并减少非增值作业。

目前, 许继进一步完善管理系统。许继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实施了ABM, 通过标准作业成本系统、作业预算系统和作业基础业绩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应用,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与成本管理系统有了较好的整合。

三、影响高科技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因素

(一) 环境

(1) 市场竞争在前期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价格竞争实质上就是成本竞争, 因此成本控制在市场竞争中尤为重要。许继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管理层开始寻找新的会计管理方法以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竞争力。 (2) 外部专家与外部交流在前期采纳阶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经验, 企业均需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 通过经验交流或让其参与项目实施, 帮助企业突破原有方法的固有观念和种种限制, 以减少变革阻力。

(二) 个人

在前期阶段, 管理者的主动性和认可度会直接影响企业是否采纳作业成本法。比如, 许继的高层提出要建立一套成本核算系统, 为研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提供帮助, 作业成本法以其适用性和优越性得到了管理层一致的认可和支持。

(三) 组织

(1) 集权化在前期阶段有促进作用。上述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均由高层领导发起的, 整个过程自上而下, 上级管理人员组织协调, 基层工作人员积极参与。 (2) 管理者的支持和员工的配合对各个阶段均产生重要影响。管理者是否愿意投入足够资源、是否努力号召全体员工参与, 以及员工是否积极配合等都直接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效果。 (3) 职能专业化在前期的采纳阶段和后期的融合阶段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兼具财务会计、组织管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跨职能团队具有较高的执行力, 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许继为作业成本法项目专门组建了实施团队。没有专门成立团队的企业, 也安排了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负责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推进。 (4) 组织体系在中期阶段发挥重要。明确的目标是前期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比如, 许继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最初目的是降低成本费用, 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 (5) 培训和内部交流在前期阶段均有重要作用, 对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和沟通交流, 将作业成本法渗透到公司各个层级, 便于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中期后期, 许继电气会在每月召开例会, 集中解决本月遇到的问题, 同时部署下月的推进计划。

(四) 技术

(1) 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各个阶段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需要手记大量的成本动因信息, 需要更好的信息技术支持。许继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ABM系统。 (2) 与现有信息系统兼容在前期阶段, 许继能与整个财务软件系统兼容, 可同时提供对内对外两组成本信息。 (3) 作业成本法模型的合理性和决策相关性在前期阶段需重点考虑, 如模型中各要素选择不合理, 实施过程中核算结果的精确度会降低, 从而影响效果。遵循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了合适的资源、作业和动因。

(五) 任务特征

明确的目标是前期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比如, 许继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最初目的是降低成本费用, 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 其高层充分认识到产品成本中很大一部分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 因此他们应用作业成本法对事业部的研发费用进行合理分配, 为研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提供帮助。

四、高科技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启示

一是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受制于资金、信息系统、高素质人员及期限长等限制, 我国中小企业短期内难以全面推行, 但高科技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完全有可能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展开, 因各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关键影响因素。二是高科技企业不应仅局限于作业成本法模型和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还应逐步建立完善的ABM体系, 融入ERP系统, 结合平衡计分卡、EVA等绩效评价体系, 使整体的经营管理最优化。三是作业成本法的广泛应用还需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对软件开发企业给予支持, 尽快开发出适合我国企业的作业成本法软件, 降低企业自行开发的成本, 并制定相应会计准则, 使应用作业成本法有理可循。四是加强专业培训, 尤其是对高管层的培训, 提高人员成本意识, 管理者对于采纳作业成本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 企业的变革阻力就越小。

参考文献

[1]于晓静, 孙婧.我国持续审计运行的保障措施[J].商品与质量, 2011, (10) .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篇5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应用研究课题指南征集意见书教授:

为做好2013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应用研究课题申报指南的发布工作,拟向您征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应用研究课题指南。

一、设计应用研究课题指南的原则

1.此次征集的应用研究课题指南为信息、能源、交通、材料、生物、环境等六个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类课题。

请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要,在有关学科领域中提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直接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能真正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技术问题或能切实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课题题目。不包括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2.国家在相关学科领域内已安排了的研究内容或课题,不再列入征集范围。

3.课题题目及其研究内容的设计要适度,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不能太宽或太窄,要给广大的申请者留有余地。研究内容也不能过于分散,要突出优势和创新性。

同时,请参考下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应用研究课题申请条件和相关情况进行设计:

1.申请者为年龄在35岁(含35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

2.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3.课题资助经费2万美元;

4.课题执行时间3年。

二、推荐课题指南的格式要求

1.课题题目

2.问题综述(简述课题指南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标及预计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字数不超过800字。

3.课题所属领域(请填写信息、能源、交通、材料、生物、环境等六个研究领域)

4.课题所属三级学科及代码

相关内容填写完成后,请于5月31日前将电子文档提交你校科研(技)处。

感谢您的支持!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创业;平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25—02

国无农不稳,民无食不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农业科技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根本出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关键支撑;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首要选择;转变农业發展方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核心依托 [1]。依靠农业科技推广,实施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力和竞争力,将农业科技成果更有效地送进千家万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农业,出路在科技,关键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强化扩大内需的引擎。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得到推广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潜在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农业要实现从自给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的伟大变革,客观上要求重要的生产要素农业科技成果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一方面,总量很大,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的很少,据统计转化率仅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即有相当部分的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得不到转化应用,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5%~85%。农业科技成果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显不够,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及推广工作任重道远。

二、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与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双赢”

1.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倡鼓励农村创业。大学生就业难、农业类大学生就业更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农的毕业生大多改了行,且学农的人数越来越少。没有创业,难有就业,创业人才是每个社会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动力作用和示范作用,一个社会创业人才的多少,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农业创业人才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出新型的创业人才,不仅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而且为其他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

2.大学生农村创业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相互提供支撑。面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农业发展急需且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严重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提倡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是一个一举多得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到农村创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有生力量,有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农村推广,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创业促就业,既可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可提供部分就业岗位,是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又能有效破解新农村建设中人才难题。

大学生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进行创业,是一个结合点、是一个平台和桥梁,既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又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是一种新的就业模式,更是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一种创新,值得深入研究。

三、创建创业教育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高校,不仅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生产基地,更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批发基地,但目前普遍存在体制不顺、积极性不高、成效不明显、转化率低等问题。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建创业教育平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农村创业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创业教育平台。

1.前期调研。前期调研工作主要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研、网络调研等方式,收集有关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学生情况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结合学生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计划。

2.激发创业激情。点燃创业激情、追逐创业梦想、促成创业行动。通过各种激发方式,激发学生敢于创业的精神和勇于创业的激情,尤其是要激发学生农村创业的勇气,如创业教育大讲坛、校友农村创业成功事例、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逐步形成敢于创业、勇于创业的氛围。

3.专业与创业知识学习。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农业科技知识和推广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学生创业的一个基础,也是学生创业的一个资本,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技能,创业成功率才能得以提高,也才能使创立的企业之生存能力增强。二要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学习,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各种创业知识,如“开业知识”、 “创业经营与管理”、“创业法律知识”等。

4.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习实训。在实践中学习创业,贯彻工学结合理念,农业推广专家讲座,相关企业参观学习、顶岗实习等。由科研人员、推广专家、老师组成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指导、控制和评价,增开案例教学课程,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

5.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村创业指导。鼓励创业,做好辅导。对决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迈出农村创业步伐的同学,一是鼓励支持;二是创业辅导,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提供农业科技成果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支持。

6.跟踪反馈与总结提高。对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建立创业辅导和跟踪机制。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农业推广创业成功率,另一方面根据实际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完善创业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农科成果推广与创业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与大学生农村创业平台研究,一是能够解决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大学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创业模式是一种创新,对破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大学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创业能够很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大学生农村创业平台工作机制

大学生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创业,可以通过基础建设、典型示范、技术组装、农技培训有机结合、扶持优势龙头企业等平台来实现。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围绕当地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转化,提高农产品优质率、科技成果转化率、资源利用率。通过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模式,促进适合当地农业的科技成果的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中国农业类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数量多分布广,信息资源丰富,传播能力强,构建以农业类大学生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形成类似于工业产品经销商、代理制度,吸纳农科单位、农业院校和社会团体加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络,形成合力,通过推广网络的纽带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校及相关科技部门的纵、横向联系与协作,引进、吸收和掌握大批具有实用推广价值的关键性科技,增加技术储备,并千方百计地将这些科技推广到农业生产当中,在推广前期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物质便利。

3.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必须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创业活动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讲座、示范等方式,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引导生产,逐步构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直销网络。

4.产业示范效应。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园区结合,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辐射源。建立农业新技术示范网络,使之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子种苗的繁育基地,农业科技培训的基地和生产经营基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5.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大学生通过自身创业或农技服务等方式,催生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载体。农业龙头科技企业有着天生的创新潜质,出于竞争的需要,对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开发和应用比较积极,为农技推广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哺农业科研院校,良性互动,促进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农村创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理念,是一种区别传统农技推广的全新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就业;有利于科研院所和高校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和转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基层推广体系加快推進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回良玉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09-10-22.

[2]彭庆瑞,曹凑贵,范金凤.浅议农业高等院校学生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

[3]李玉白,黄红焰,唐光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4-65.

管输企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 篇7

服务是管理的更高境界。目前, 国家在创建服务型政府, 各地区也在努力整合科技资源, 建立专门的科技服务机构, 试图为本地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 “一站式”的科技服务[1 - 4], 其主要从政府宏观视角, 着眼于地区的产学研结合, 已有学者对此种服务模式的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5 - 6], 而针对大型企业内部科技活动全过程及其全部参与者, 相对具体而操作性强的科技服务体系, 则尚未见报道。

目前, 国内70% 的石油和99% 的天然气依靠管道输送。截至2011 年年底, 其中中国石油所辖油气管道里程达60257km, 约占全国的70% , 其中原油管道14807km, 天然气管道36116km, 成品油管道9334km, 分别占全国的66% 、75% 、50%[7]。在前期的研究和实践中,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已经建立了适合管输企业的科研管理体系[5]和科技成果管理体系[6], 将科研管理体系和科技成果管理体系进一步融合深化为科技服务体系, 寓服务于管理, 将能够更好的促进公司科技活动的进行。

1 管输企业科技研究特点

1. 1 业务发展驱动

管道运输作为石油行业的上下游桥梁专业, 其科研特点与油气勘探开发等上游专业有较大的区别。油气勘探开发专业的科技对业务的引领作用较强, 典型案例有: 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的建立, 推动了大庆油田的发现; 水平钻井及分段压裂技术的突破推动了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 并带来了世界能源格局的改变。而管道运输专业的科技活动往往由业务发展推动, 对业务起保障作用。

对于管输企业来说, 管道的安全运行和高效输送是始终不变的两大业务需求, 而管输介质的变化, 管道用钢的不断升级和在役管道的逐渐老化, 以及管道运行地理环境的日趋复杂, 则不断对管道安全运行和高效输送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因此, 管输企业的科研布局, 除持续在管道输送储存、检测评价等技术领域中不断深化研究新的技术手段外, 同时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不断完善技术体系, 满足业务需求, 近年来, 发展了完整性管理等新的技术领域。

1. 2 集成创新为主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的管输企业, 在40 多年的实践过程中, 建立了管输行业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管道输送与储存、管道检测与维护、管道完整性评价、管道设备与自动化、管道经济与信息等技术领域。

与石油行业的上游专业油气勘探开发和下游专业石油炼化相比, 管道运输专业的技术密集度较低, 但其涉及专业面却十分广泛, 包括数学、力学、计算机、机械自动化和经济管理等, 利用各专业已经成熟的理论和已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是管输行业的显著特点。以管道输送与存储技术领域为例, 即需要集成流体力学、应用数学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原油管道结蜡模拟和天然气管道运行优化等技术的开发。

2 管输企业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整体架构设计, 其载体是管输企业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 而其对象则为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类活动主体。

2. 1 科技服务体系载体———管输企业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

在前期的研究与实践中,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先后建立了适合管输企业科技项目研发的科研管理体系 ( 科技需求收集———科技规划———科技计划———科技研发———成果应用———后评价, 通过反馈过程与科技需求形成闭环) [8], 和针对科技成果管理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 ( 成果研发———技术集成———成果认定与发布———推广应用———后评价, 通过反馈与反哺过程与成果研发形成闭环) [9]。

科研管理体系与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既紧密联系, 又相互独立, 科研管理体系针对的是单个科研项目研究过程, 成果管理体系针对的是将多个研究课题的成果集成并应用评价的过程。对于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 则应既包括单一课题的研究, 也包括多个课题研究成果的集成应用, 因此应将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两个管理体系互相耦合, 见图1。

管输企业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了从生产需求调研到成果集成应用后评价的8 个节点, 以及反馈与反哺过程, 覆盖了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形成了科研项目的全闭环管理。

2. 2 科技服务对象———管输企业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活动主体

在管输企业科技活动进行过程中, 主要有四类参与主体: 企业决策层、科技管理层、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 其在管输企业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活动阶段如图2 所示。各类活动主体科技服务需求主要为:

( 1) 企业决策层。著名经济管理大师熊彼特认为, 企业家的职能是将新的发明引入公司生产体系。在管输企业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中, 公司决策层主要参与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年度科技计划的审核。因此, 了解油气储运行业及企业自身科技发展动态是公司决策层最重要的科技服务需求。

( 2) 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是管输企业科技项目部署的具体执行者。以中国石油管道公司为例, 科技管理部门全面把控从技术需求调研到规划编制、计划下达、技术集成以及成果应用与评价等科研项目的全部环节和参与全部过程管理。因此, 科技管理部门不仅需要了解行业科技动态, 更要对公司已有技术的应用、在研技术的进展以及业务发展中新的技术问题等情况全面掌握。

( 3) 科研人员。科研人员是科研活动的核心, 其科技研发过程的具体完成人员。为了保障科技项目的高质量开展, 科研人员需要准确把握公司业务中现存的技术问题, 并及时了解该技术问题的国内外现研究现状, 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途径和技术路线。

( 4) 生产技术人员。管输企业科技项目活动进行终极要义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项目研究成果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决定了项目开展的意义。在管输企业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中, 生产技术人员承担着成果应用与评价的重要职能, 而其前题是生产技术人员能够方便、准确地了解本公司已有的和在研的技术成果, 以便一方面将不同的技术成果应用于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 通过便利的渠道将新的技术需求快速的反馈给公司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研发人员。

3 科技服务体系在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的应用

科技服务体系中包含的全生命周期科技管理模式, 覆盖了科技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管理的全部环节。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应用该管理模式从管理理念和指导思想上规范了公司的科技管理工作, 在应用过程中建立了技术需求收集与反馈的方法, 完善了科技规划、计划的流程, 强化了项目研发过程管理, 并全面组织了对公司多年技术成果的集成和历史研究研究课题的评价, 从而实现了对成熟技术成果的认定和进一步推广, 并明确了未来需重点研究的技术需求。

根据所建立的科技服务体系,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开发了科技服务平台, 针对全生命周期科技管理模式的8 个环节, 分别开发了8 个功能模块, 实现了在线规划、计划以及后评价管理, 并建立了科研课题数据库、技术成果数据库和技术需求数据库。各功能模块建立与应用情况如下:

( 1) 生产需求调研模块。建立了需求调研模板, 生产技术人员可动态地反馈管道运行中遇到的、尚无成熟解决方案的技术问题, 形成技术需求数据库。科技管理部门定期对技术需求进行评估, 筛选出需自主科研立项解决的技术问题, 纳入公司科技发展滚动规划; ( 2) 科技规划模块。建立了公司科技规划编制方法与流程, 共包括6 个步骤、18 个节点。在本模块分领域介绍了公司科技发展规划中部署的主要科技项目, 使科研人员课题申报做到有的放矢。

( 3) 科技计划模块。规划的科技项目通过计划具体实施, 科技管理部门通过本模块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本模块建立了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技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等信息数据库, 并按照技术领域、研究方向、主体技术分类, 把历史课题归入56 项主体技术。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和研究时, 可通过此模块全面了解相关或相近的历史研究课题, 避免了重复研究。

( 4) 科技研发模块。科技研发过程管理是科技管理的核心环节。本模块实现了具体研究项目的开题、中评估和验收等过程管理, 并动态发布国内外以及本公司在管道技术方面的重要科技进展, 公司决策层可及时了解国内外管道技术动态, 把握公司技术发展方向。

( 5) 技术集成模块。单个课题的成果需与之前相关或相近的研究进行集成, 方能形成具备较强适应性的技术。本模块建立了对中国石油管道公司7大技术领域, 21 个研究方向, 56 项主体进行技术集成的方法, 并对公司近年来所开展的400 余项研究课题按照56 项主体技术进行了集成, 对各主体技术细分现有技术、在研技术和待研技术, 明确了每项主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状态, 建立了集成后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生产技术人员可针对具体生产问题在数据库中查询技术应用方案。

( 6) 成果发布模块。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由此模块发布技术集成后形成的技术成果, 并在此模块建立了公司有形化成果 ( 标准、专利、软件、产品等) 数据库。

( 7) 推广应用模块。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对已经认定与发布的每项科技成果均制定了推广应用方案, 并通过本模块对推广方案进行发布, 并对应用情况进行跟踪。

( 8) 后评价模块。建立了对包括成果应用范围、效果、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在内的后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本模块实现对科技成果应用情况的评价。根据建立的后评价方法, 组织对公司 “十一五”以来开展的80 余项重点研究课题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 应用情况良好的, 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 实现了对科研的反哺; 应用情况未达到预期的, 反馈形成了新的技术需求, 进入科技管理的下一轮循环。该平台以科技服务体系为基础, 围绕管输企业的核心业务, 以解决管道运行的技术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企业决策层、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等用户的不同需求, 开发出了相应的功能模块, 不但实现了全过程信息化科技管理, 同时实现了从生产到生产, 从用户到用户的闭环科技服务。

4 小结

管输企业科技服务体系覆盖了管输企业科技活动全过程, 能够为科技活动全部的参与人员提供所需的科技服务。中国石油管道公司通过该服务体系, 寓全过程管理于全过程服务之中, 避免了科研与生产脱节, 促进了科技工作的高效率和规范化,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水平, 从而保障了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孙逊, 孙峰.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及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25) :3-5

[2]谭钢.面向中小企业的广西引进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12) :1-2

[3]刘艳.郑州高新区全力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2 (9) :3, 第B06版

[4]李丽娜.关于建设“一站式”科技服务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业, 2012, (11) :3-4

[5]杨名, 王多祥.基于国际比较分析的中国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2013, 33 (276) :6-9

[6]李楠, 康健.科技服务系统中资源按需集成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 (3) :46-49

[7]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报, P29

[8]张玉志, 康力平, 钱成文, 等.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探讨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33 (276) :89-92

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研究 篇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政府鉴定为主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不适应新形势下对科技成果评价的多样化需求。2009年10月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启动,《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可以说,国家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只是对科技评价工作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规定,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就必须细化政策法规的具体条款,规范服务流程和评价行为。因此,作为科技成果被科学、合理、公正评价重要保证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为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应用技术类成果在我国的科技成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根据建设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在对应用技术类项目各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1 构建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科技管理的各项管理办法为依据,注重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引导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根据评价目的,并结合科技成果所处的阶段,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果评价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同时,科技活动的阶段不同,项目研究的内容就不一样,阶段成果的用途也有所区别。因此,明确评价目的,实施分类评价,是保障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3)公正、科学、有效原则。评价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必须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这就要求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可评价的因素,寻找能普遍反映成果状况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在公正的基础上,对指标的选取要科学:一是指标要能确实反映成果的状况,即具有针对性;二是要保证根据指标收集的数据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即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指设立评价指标的最终目的是能作为评价工作中成果评价的有效标准和依据。

2 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2.1 目标导向性原则

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评价目标决定了成果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和所依据的标准。应用技术类成果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所解决的问题和目标不一样,且成果评价委托单位对不同阶段成果有不同的评价需求。因此,对应用技术类成果进行评价时应结合成果所处的阶段和委托单位需求。

2.2 系统性原则

成果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用系统的观点把评价对象看作有机整体,把反映成果状况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成果。如果指标体系不具备完整性,就会遗漏某些重要情况,那么评价结果就会有偏颇,从而造成评价工作的失误。

2.3 独立性原则

指标体系所列评价指标尽可能相对独立,即同一层次的指标与指标间内涵不雷同,外延不交叉。相关联的指标应尽可能选择其中一个指标来说明成果的某个方面,对隐含的相关关系,要设法以适当的方法予以消除。

2.4 可操作性与可对比性原则

指标的涵义必须明确,具有权威性、广泛性和代表性,指标收集的数据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避免加入个人的主观愿望。同时,指标体系内部与外部的同类指标之间要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或空间可比性,这样才能从时间或空间角度综合评价成果。

2.5 层次清晰和简练原则

层次设计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之一。单从层次分析原理出发,指标体系既可设计成单层次,也可以设计成多层次;但从模糊数学的观点来看,单层次的灰度大,多层次的灰度小。然而,层次过多,不仅会使评价工作复杂化,而且影响指标的完整性。

3 应用技术类成果

成果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成果的转化。因此,从促进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说,科技成果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每一个科技成果的属性,用途或行业领域等,而应该通过评价,界定每一个科技成果的价值。界定成果价值就是要明确“成果本身是谁”和“用来干什么”这两个基本问题,即成果的属性和用途。

根据成果属性,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三大类。成果在科技活动中所处的研发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正是体现了成果的用途。任何项目从立项到结束都有时间段,都有阶段性成果。这里,根据成果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应用技术类项目被分为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推广三个阶段。其中,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则解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实现问题;应用研究类科技活动则解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应用问题;生产推广类科技活动则解决成果产业化过程所涉及的科技、经济、社会问题,以及风险和经济与社会效益。

4 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框架

4.1 基本概念

《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提出,科技成果是指由组织或个人完成的各类科学技术项目所产生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具备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等属性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和新工艺等;应用技术类成果主要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而进行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后续试验和应用推广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根据定义,作为成果,必须具备一定的属性,如,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同时,作为应用技术类成果,还具备实用价值。而实用价值就是指科技成果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用来干什么”。

4.2 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选择

(1)指标选择。

根据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生产推广三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技术水平、应用推广、效益与影响、风险是应用技术类项目科技活动各阶段成果共涉及的四个层面。其中,技术水平是以技术可行性、创新性、先进性予以表征;推广应用主要表现在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情况以及市场情况;效益是指潜在和已实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推动研究领域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或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风险主要指降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可以看出,这四个层面主要涉及到技术、市场、对研究领域或行业或产业的影响、经济、社会、风险六个方面,见图1。

结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应用技术类成果在这四个层面、六个方面表征的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同时,根据所属的研究阶段不同,成果在这四个层面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这可以通过指标权重的设置来实现。

(2)文献调研验证。

以“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或评估指标”为主题对同方知网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0年7月15日)。通过检索,共检索到与非医学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密切相关的有21个(文献来源见参考文献)。通过拆分、合并(如技术水平拆分为创造性和先进性,新颖性与创造性合并,等等),共抽取出16个评价指标,各指标出现的频率见下表所示。根据各指标出现的频率,这16指标的排列的顺序为:创新性、先进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难易复杂度、推广前景、科学性、成熟度、适用性、市场因素、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技术文件、知识产权状态、论文引用评价、成果风险评价、技术壁垒评价。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文献调研抽取的16个指标中的4个指标,即技术文件、知识产权状态、论文引用评价、技术壁垒评价,在评价指标中没有列出。但是这4个指标已分别包含在科学性、创造性与先进性、对研究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风险中,所以不需要再列出。

4.3 评价指标及含义(表2)

续上表

参考文献

[1]刘岩,等.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科技成果纵横,2009(5):31-34.

[2]瞿丽曼.基于情报分析法的科技成果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09(8):84-87.

[3]何浩,钱旭潮.科技成果及其分类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7,(6):14-17.

[4]石中和.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4-58.

[5]吕超.基于粗糙集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价指标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2008(2):31-34.

[6]何有琴等.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指标及体系建设的现况评述[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6):9-12.

[7]张立坤.科技成果推广价值评价指标[J].航空科学技术,2000(3):16-18.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篇9

1背景

1.1消除“数字鸿沟”

湖北省科技资源在城乡间、先进和落后地区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武汉地区集中了全省独立科研机构数量的45.19%、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7.40%、科技经费筹集额的71.06%、科技项目数的67.44%,是全省科技资源的聚集中心。

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面向基层和广大农村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利用,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打破城市乡村、先进落后地区的空间制约,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扩大知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辐射力,消除基层的科技资源缺失,促进地区科技和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1.2集成社会资源

目前湖北省政府部门、涉农单位已建立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服务设施和机构,建设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而且在部分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是,在基层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分散的、单个的用户在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的利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仍存在局限。

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形式,按照“集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和传播功能,对基层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把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到县、乡镇、村、龙头企业和专业户,调动、分配和优先使用各种资源,面向农民和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有利于提高湖北省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增强国民经济实力。

1.3科技进村

农村科技工作的水平体现着“科技富民”的能力,制约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服务工作中,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农村信息员和技术服务型专家结合的社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是加强农村科技工作、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突破口,能够面向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农村科技部门和“落地入户”的农村信息服务“基层队伍”的作用,实现科技、市场、政策信息的进村入户,现场帮助农民和中小企业解决在发展经济中的困难和问题,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时空阻隔,提高了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体系方案

2.1 总体目标

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总体目标是要使该系统成为湖北省农村科技经济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成为面向农民、面向中小企业、面向政府决策各个环节的主要平台;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农村科技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环节;成为倡导科学文明,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力争将该系统建成全国一流,体现中部特色,运作效率高、社会效益好、辐射面广、技术先进、信息资源丰富的省级示范性系统。

2.2 主要任务

在对农村科技信息深层次、全方位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按照统一通信规范格式将海量分散的、异构的信息资源整合一起的软件平台,它有效地共享和管理分散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

(1)统一的用户输入接口,用户可以使用不同的输入方式(手机、短信、Web浏览、电话等等)与平台进行交流。

(2)建立智能的搜索查询方式。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查询、模糊搜索等多种查询方法对共享平台的科技信息进行快速查找,方便实用。

(3)建立强大的中央级服务平台。拥有权威、全面、内容新、数量庞大的农村科技信息。

(4)有地方特色的可扩展的地方级服务平台。地方级服务平台的信息是有地方特色的、实时性很强的信息,并可以扩展下一级地方级服务平台。

(5)灵活的信息扩展功能。信息库可以动态地加入、删除、更新。地方网站通过申请、认证加盟到信息服务平台。中央级或地方级服务平台可以访问远程或本地的信息库,调用整个信息共享网络信息库的资源。

(6)有众多的信息服务系统。如专家咨询系统、信息订阅系统、专家系统、统计系统和多媒体课件等,并且提供了API接口,可以方便地接入新的信息服务系统。

2.3 技术路线

系统建设采用“虚”、“实”结合的办法,建设全省统一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联盟的提供系统———湖北农村科技资源网,内嵌自主开发的基层智能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域名、统一访问界面、覆盖全省且上联国家中心网的大型宽带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主平台,实现宽带互联和全省科技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具体措施为:

(1)通过光纤互联的形式,实现湖北农村科技网与湖北教育信息平台的“对接”,加强湖北省科技信息与教育信息的集成。

(2)采用统一智能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有关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数据的提取与集成。

(3)采用中心提供空间的形式,用户则使用10M、100M等速率的光纤或其他方式接入,实现对市县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

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整合工作可分内容、分阶段实行。计划首先确定整合目标并提供管理与技术的双重保障;其次,依据管理规范与技术标准建立标准平台;最后在标准平台上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新增信息资源与转化原有资源)。系统目标为:

(1)统一的域名访问。

(2)统一的用户访问界面。

(3)统一的信息内容提供。

(4)统一的用户管理。

建设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以整合现有的硬件设备、信息资源、专业人才为原则,将现有的科技、农业、气象、教育、信息产业等部门,地市科技信息网等相对分散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建成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省级科技信息资源库,提供分类科学、实用有效的科技信息,同时与国家科技部农村中心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资源对接,共建共享。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建设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网络参与单位。即网络参与单位共同确定资源建设的重点,统一标准、格式,分工实施,统一发布。

整合资源包括地区数据、气象数据、气候特征数据、土壤数据、农业专家数据、品种信息(作物类、果树类、蔬菜类、牧草类、观赏园艺类、特种经济植物类、畜牧类、水产类、特种养殖类、宠物类、普通农药)实用技术(实用技术、农业基础培训、绿色食品、科技成果、新闻动态、生活百科、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市场信息、企业信息、产品信息、用户信息、基层教育等各种信息资源。

3 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可以说目前湖北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农村通信和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农村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信息化建设协调难度大,农村信息化存在的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体制性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其次,全省涉农信息内容丰富,但资源共享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绝大部分涉农信息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和部门,面向广大农民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硬件”建设有待加快,同时诸如人才支撑、组织管理、后续服务等“软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建设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应采取以“村村通工程”为基础、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为契机、“多网合一”综合建网的方式来推进,技术方式上采用光纤敷设+PON的模式以满足农村地区的宽窄带综合通信需求。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协调解决农村信息化接入点建设过程中征地、供电、赔偿等问题,简化审批手续,实行特事特办,不断降低建设成本。

(2)加快推动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步伐。以“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为原则,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当前分布在各部门、各地区的涉农信息资源,建立统一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另一方面,加强本地信息的采集和加快整理工作,提高涉农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和业务应用的推广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化致富的认识,使农民群众能积极使用各类信息化新业务、新技术,提高农村电话使用率,实现农村信息化的良性发展。适时开发农村信息化产品,大力推进信息业务和技术在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与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应用,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4)充分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农村信息化起点低、条件相对落后,需要地方政府的协调和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应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政府支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争取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取得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重要的指挥、组织、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1]伍玲.试论农业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与开发.情报科学,2004,(2).

[2]李哈章.搞好我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促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图书馆2002,(3).

[3]廖小燕.试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图书情报知识,2003,(2).

[4]白茹莉.网络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3).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篇10

关键词:地质矿产勘测,高科技技术,应用研究

地质矿产勘测技术发展至今, 已经有非常久的历史了, 勘测技术也可以说是各式各样,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工业领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而我们要更加注重的就是要把传统的勘测技术与现代的先进的新型勘测技术相结合, 以提高矿产的勘测工作效率,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 中国地质矿产勘测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总的矿产储备量居全世界前几位, 其中有些矿产的储备量更是居世界第一位, 可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 人均矿产资源的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并且矿产的使用率不高,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这也就加剧了我国对于矿产的迫切需求。自建国以后, 我国的矿产勘测技术突飞猛进,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过,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虽然我国的矿产储备量很高, 但是还有个别种类的矿产资源满足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需求, 仍需要从外国进口,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改进勘测技术, 使用高科技技术, 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

2 新形势下高科技在地质矿产勘测中的应用

2.1 GPS在地质矿产勘测中的应用

2.1.1 GPS含义和原理

全球定位系统 (英语: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通称GPS, 它是一个中距离的原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 可以为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地区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该系统包括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地面上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它需要各个部分的协调工作, 才能确保定位的准确从而获得比较精确地数据。

GPS的工作原理, 是对卫星所发出的信号进行处理和汇总, 将汇总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 最后对正确的空间位置进行定位。DPS技术应用于全球各个领域, 尤其对于地质的勘测有极大的帮助, 它具有一定的定位功能, 发出的信号和提供的数据具有实时性。GPS对于外界的干扰具有很好的抵制作用, 抗干扰能力强, 而且对于数据具有保密的功能。GPS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五个监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一个主控站。主控站主要是对卫星发出的信号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 然后传输到注入站, 注入站再将这些信息和数据输送到存储器中, 然后GPS将定位的结果呈现出来。

2.2 GPS在地质矿产勘测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步骤

2.2.1 GPS进行野外采集的准备工作

首先将GPS进行初始化, 使GPS不留原始的数据, 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定位。在初始化完成后, 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建立横向和纵向的测量系统, 在用GPS进行定位时, 最好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GPS, 以其中的一台作为基准, 另外两台作为数据的参考, 找出这三台GPS在定位中存在的误差, 最后综合这三台GPS的定位状况, 做出合理分析, 得出最终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野外定位之前, 需要对每一台GPS进行初始化设定, 从而使三台GPS达到同步的标准。

2.2.2 对GPS野外站点进行位置的选择

通常进行地质勘测的地区都位于山区, 山区的树木茂盛, 通视条件一般都比较差, 于是, 在进行野外站点的选择时,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 尽量选择通视条件较好, 视野相对开阔的地方, 这样有利于卫星对当地数据的收集, 提高GPS定位的精确度。

2.2.3 GPS野外站点的数据采集工作

GPS在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 数据的精确度受到卫星的高度、当地对卫星干扰的大小等方面的影响。所以, 在信息采集的时候, 要保持卫星信号的良好, 进行数据采集时要保持15分钟以上, 根据距离的长度, 相应的增加数据采集的时间。如在定位的距离大于5000时, 数据的采集工作要持续30分钟以上。如果定位的距离大于10千米时, 数据采集工作要持续45分钟以上。

2.2.4 GPS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将三台GPS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 得出最准确的数据信息。在进行结算的时候, 各项数据都要进行准确的输入, 否则都会使整个地质勘测工作无法正常的运行, 数据要保留小数点后的四位, 尽量地提高数据结算的精确度。

2.3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测工作中的应用

2.3.1 遥感技术对矿产资源的识别作用

岩石的类别和组成成分是矿物质形成的基础条件, 遥感通过对一类岩石的类型和组成成分进行分析, 进行数据的整合, 发现岩石中是否有矿物质或预测这类岩石是否有成矿的可能性。遥感技术对岩石类别的识别主要通过图像的增强效果、图像的变换和进行图像分析的方法, 通过增强岩石在图像中的色调、颜色和纹理, 从而更清晰地观察岩石的类别。遥感技术在矿产勘测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对岩石类型的识别主要依靠光谱和空间特征的差异, 高光谱下的遥感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数据精确等特点,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矿产的勘测工作。高光谱的遥感可以有效地区分岩石的含矿量, 提高矿产勘测的效率。

2.3.2 遥感技术在矿产勘测工作中可以提供矿化蚀变信息

岩石蚀变信息的收集与提取是矿产勘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岩石蚀变的类别与岩石的化学成分、相关的矿床类别是密切相关的、岩石蚀变的范围通常大于岩石矿化的范围, 因此, 岩石蚀变可作为矿产勘探一个重要方法, 有助于进行矿产的勘测工作。

岩石蚀变时, 其在种类、颜色、结构等方面与其他周围的岩石具有一定的差别, 这些差别用遥感技术鉴别时体现出光谱的差异。光谱的差异为遥感技术提取矿物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 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矿产的勘测工作。

2.3.3 遥感技术对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

遥感技术对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是矿产勘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矿产专家的多年实践, 矿化蚀变带是有规律可循的, 它总是沿着一定地质构造分布。遥感技术对地质构造信息的获取主要呈现出线性的影像和环行的影像, 根据不同的成矿条件, 可以得出不同的成矿信息。

有些岩石区域的成矿纹理比较模糊, 遥感技术使岩石的线性行迹、纹理等信息变得清晰, 通过遥感技术对呈现的影像进行相关的处理, 如增强边缘的线条、通过比值的分析, 使构造的轮廓清晰地展现出来。遥感技术通过对线性和环行的影像进行分析和统计, 确定矿物的构造和分布情况, 确定矿产分布的规律, 对地质矿产的勘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20世纪以来, 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地质矿产勘测的工作中, 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地质矿物勘测工作的效率, 扩大了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测与开发, 获取更多的矿产勘测信息, 需要更精准的高科技技术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宋洪亭, 陈洪霞.GPSPTK技术在地质矿产勘查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31) .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篇11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职场责任动力学研究所的开设,象征了高校在创新创业上的应用型科教实践精神,也开创了中国高校引进原创的中国先进的数字化责任管理理论、新型应用管理理念与技术的先河。

《职场责任动力学》精品资源课程的开设将会帮助即将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大学生形成一套全新的职场的前瞻性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在职场的行为的八种规律与评价,也即4R8C评价(四种责任八个高低阶)和职场沟通4R8C的规律,并通过责任性格测试了解到自己的责任性格类型与责任熵,从而推测出自己进入职场后将会经历哪几个阶段,未来应该如何应对以顺利通过每个阶段的考验,让职场少走弯路。

科技应用研究论文 篇12

对投入与产出的定量研究由来已久, 有基于各种生产函数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超越生产函数、固定弹性生产函数等进行数据定量分析以求得到函数系数的, 也有针对行业或企业具体情况编制投入产出表进行研究的, 以及其他基于定量方法直接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的[1,2,3,4,5,6]。

近年来, 国内外仍然有大量的相关应用研究在不断地丰富投入产出理论。有的研究[1]通过2000年之前40年的相关数据, 将资本、劳动和进口作为投入, 而将消费品以及投资作为产出, 建立了投入产出的一个成本函数, 通过拟合方法计算函数的系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资本与劳动和进口间的替代关系, 给出了南非放宽国际贸易的建议。有的研究[2]充分考虑了1970—2003年意大利的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面板数据, 利用改进的最小二乘法对相关变量构成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 得出自变量对长期投入弹性评价有很大影响的结论。有的研究[3]在美国、欧盟以及世界经合组织国家的多国范围内使用一种基准模型, 根据人口统计的变迁情况定量地研究了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国家不断老化的人力资本对资本报酬率的影响, 给出了关于各国福利分配的预测和建议。有的研究[4]以GDP作为产出, 考虑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投入, 对加拿大等53个国家1965年到1990年的数据使用DEA方法分析其投入产出效率, 并进行回归分析, 就适当的技术用以解释生产力增长做了实证研究。有的研究[5]以我国台湾1978—1999年间的相关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 测量台湾地区的全因素生产力增长率, 定量化地将增长率与同期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报酬率进行关联分析, 得出投入驱动型增长的假设不适用于研究年份中台湾经济发展情况的结论。有的研究[6]基于六个国家相关R&D项目的投入产出资料, 使用DEA方法对各地区R&D项目的效率进行测定, 并以此为R&D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从投入产出数据间灰色关联度最大的拟合准则出发, 将一种创新的线性拟合方法应用于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同时, 该模型算法的优越性也改进了一些其他方法所存在的不足。

2 相关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

投入产出定量关系相关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广, 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包括基于经典生产函数进行数据分析在内。以下方法是当下使用较多的几种, 相对于文章所提出的模型, 这几种方法都有其值得改进的地方。

2.1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邓聚龙教授1982年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操作方法是按照灰色关联度计算式直接代入数据进行计算。灰色关联分析有对小样本数据的满足程度高、计算简单、便于操作等优点[7]。

但是, 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关联计算式本身有其不足, 本文模型所使用的灰色关联计算式是改进了这些不足后的计算式。灰色关联只能对序列间两两进行分析, 没有多元分析的形式;灰色关联度本身体现的只是一种数字上的关联程度, 除了进行不同投入要素间的对比外, 无法说明灰色关联度的管理学和经济学意义。

2.2 因子分析法

1904年Charles Spearman发表的一篇名为《对智力测验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的论文被视为因子分析的起点。该方法在计算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变量转换, 选取方差贡献率较大的几个公共因子用以代替全部因子的信息, 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前几个因子。

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得到的因子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并没有明确的意义, 在对要素进行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时无法清晰区分不同的要素;通过降维, 该方法简化了对要素的分析, 但也正因为如此可能损失掉一些有用的信息。因此, 因子分析法比较适用于做综合评价, 其缺陷在于无法对各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做较细致完整的评价。

2.3 数据包络分析

1978年, A .Charnes, W.W.Cooper和E.Rhodes给出了评价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即DEA。DEA具有“天然”的经济背景, 在此方法下, 可以直接利用相关数据建立非参数的模型进行经济分析[8]。

然而, 在应用中DEA有其不足:一是使用DEA模型需对每种要素的投入和产出都有很明确的定量化度量, 这样的研究要求对某些很难用量化数字表示的投入显然是不适用的。二是DEA方法对于无效的决策点也能够找出其在生产前沿面“投影”, 给出调整建议, 但是无法指出不同要素投入与产出间明确的关系。

2.4 线性回归

英国生物学家Galton最先提出了线性回归而建立要素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式, 线性回归是被使用最多的一类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 线性回归能够得到要素投入与产出间直接的线性关系式, 而且具有众多良好的统计学性质。

但该方法也存在其缺陷:一是线性回归的结论拥有令人满意的统计学特性的同时, 也要求线性回归满足相关的经典假设, 在小样本、贫数据的情况下其有效性必然会降低。二是线性回归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不满足对称性, 即得到的估计式y=a+bx, 反过来用y表示x却是不成立的[9], 而要素的投入与产出往往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在研究相互关系时这样特性的关系式显然是令人尴尬的。三是线性回归方法不考虑投入增加而产出减少的情况, 对所有数据直接进行拟合, 可能会包含一些错误的信息。

而在所有定量描述形式中, 线性关系无疑是对所表达信息的准确性和简明程度结合最良好的一类。除了经典的线性回归方法外, 它还不断地被研究者与其他方法一起综合使用。杨海英、沈梅子 (2006) 在对相关数据线性回归后利用灰色模型建立n次累加残差修正模型对线性回归的残差进行修正, 提高了预测的精度[10], 在回归分析时只对关联度较大的因素进行回归, 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还有很多类似综合使用线性回归方法的文章, 但是都没有改变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也没有消除线性回归的不足。

3 理论假设和模型的建立

3.1 模型假设和建立的思想

假设1:假设有序列X= (X1, X2, …, Xj, …, Xn) , Y= (y1, y2, …, yj, …, yn) , X, Y分别为投入和产出。其中Xj= (x1j, x2j, …, xij, …, xmj) T, 而yj, (j=1, 2, …, n) 分别为Xj投入下的产出。

假设2:假定无论在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的企业生产中, 宏观经济的掌控者或者企业管理者不会允许投入增加而产出减少的情况出现, 如将投入要素数据按递增顺序排列, 即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序列都是单调递增的。

现实的情况是, 由于决策失误导致要素投入比例不当或其他原因, 投入增加而产出减少的情况是可能出现的, 但是, 显然这样的要素投入比例不能在合理的生产和管理范围内正确反映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所以, 对于这种错误的投入与产出信息得出的关系在单纯研究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时不应做考虑。

基于这样的两个假设, 在这里, 我们把已知信息的所有点当作一条折线, 试图找出与这条折线灰色关联度最大的一条直线, 并把它用来拟合已知信息, 得到研究想要的线性关系式。

3.2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式

鉴于已知灰色关联度方法的不足, 本文根据陈华友教授提出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式给出一种改进的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11]。

ξ (yjxi) =sign (a (1) (yi) a (1) (xi) ) 11+ (|a (1) (yi) σY2|-|a (1) (xi) σX2|) 2i=12n

其中

signx={1x00x=0-1x0

2.3 拟合模型的建立

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式, 把灰色关联度最大作为拟合准则, 该方法在建立拟合模型时通过规划方法找到各影响因素的系数。至于常数项的获得, 模型选择在得到自变量的系数后由估计式α=Y-βX求解。虽然这一点与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一致, 但是却不会导致变量间的不对称情形。鉴于此, 在以下模型拟合方法中文章仅介绍求解自变量系数的规划方程。

(1) 一元投入要素

投入要素是一元时, 设其为X= (x1, x2, …, xn) , 令y0=a+bx为与已知信息的所有点所连成折线灰色关联度最大的直线。设直线上与X相对应的点分别为Y0= (y01, y02, …, y0n) , 对直线的求解可转化为如下规划问题:

max1n-1j=1n-1sign (a (1) (yi) a (1) (y0j) ) 11+[|a (1) (yj) σY2|-|a (1) (yoj) σY02|]2j=12n ()

由假设2可知, 在这里XY都是递增的正数列, 显然Y0也将是递增的正数列。由此, 可以得到:a (1) (yj) a (1) (y0j) a (1) (yj) σY2以及a (1) (y0j) σY02的符号都为正。

y0=a+bx, 所以a (1) (y0j) =a+bxj+1-a-bxj=ba (1) (xj) 且σY02=b2σX2

不妨令Κ1j=a (1) (yj) σY2Κ2j=a (1) (xj) σX2c=1b

(Ⅰ) 式可做如下简化:

max1n-1j=1n-1sign (a (1) (yj) a (1) (y0j) ) 11+[|a (1) (yj) σY2|-|a (1) (y0j) σY02|]2=max1n-1j=1n-111+ (Κ1j-Κ2jc) 2

, 与maxj=1n-111+ (Κ1j-Κ2jc) 2有相同最优解。

(2) 多元投入要素

投入要素为m (m>1) 元时, 设y0=a+bx为与已知数据灰色关联度最大的直线, 此时将直线求解转化为规划问题。令β= (b1, b2, …, bm) T, 拟合直线上与X= (X1, X2, Xj, …, Xn) 相对应的点Y0= (y01, y02, …, y0n) = (α+X1Τβ, α+X2Τβ, …, α+XnΤβ) 。

要说明的是, 此处的Xj不同于假设1中的含义, Xj= (x1j, x2j, …, xmj) , j=1, 2, …, n.

AX的协差阵, 则原拟合问题即求如下规划的最优解:

max1n-1j=1n-111+[a (1) (yj) σY2-a (1) (y0j) σY02]2 ()

Κ1j=a (1) (yj) σY2 () 式与下式有相同最优解:

maxj=1n-111+[Κ1j-a (1) (XjΤ) ββΤAβ]2

4 应用实例

4.1 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

应用灰色线性拟合方法对“九五”以来, 即1996年到2007年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考虑科技产出的难以界定, 模型中产出指标Y使用企业总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而投入考虑人员和经费的投入, 投入指标分别选取了每年的科技人员数 (L) 以及科技经费筹集额 (K) 。同时, 为了验证在小样本情形下新方法的有效性, 拟合过程没有使用所有数据, 而是选取了研究的12年中前6年的数据, 其他数据用以和线性回归的结果进行对比检验。数据见表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

(1) 灰色线性拟合方法

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以及lingo规划软件求解规划方程, 可以得到相同结果, 解得与已知点灰色关联度为1的直线, L和K的系数分别为:198.08和44.38。由此可进一步求得常数项, 得到新方法下的拟合方程, 记为方程1, 即:

Y=-15940.01+198.04L+44.38K

(2) 线性回归方法

使用Eviews5.0软件对表1中数据进行线性拟合, 由检验结果可知, 该拟合模型通过F检验、t检验等其他检验得到拟合方程, 记为方程2, 即:

Y=-377.42+106.95L+40.65K

4.2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为了检验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线性拟合方法的有效性, 选择下列两个误差指标将方法的结论与线性回归进行对比以评价拟合效果。

误差平方和:SSE=j=1n (yij-yj) 2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ΜAΡE=1nj=1n| (yij-yj) /yij|

其中, yj为表1中第j年的主营业务收入, y1jy2j分别为方程1和方程2直线上与相应投入对应的产出值, i=1, 2, j=1, 2, …, 12。按上述两个误差指标全部年份的拟合误差, 结果见表2所示。

5 结束语

从表2中可以看到, 仅使用前6年的数据评价“九五”以来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 灰色线性拟合方法效果较传统的最小二乘法更好, 更能反应投入产出间的真实状况。在实际操作中, 研究常常得不到完备的数据来进行拟合, 从而本文提出的方法在此将有其适用性。这也正是灰色系统理论对小样本、贫数据的优势所在。

在对企业投入产出的研究过程中, 可以看到科技投入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分配提供了建议, 应考虑合理调整科技投入以期获得最大的产出。对于科技款项的用途, 建立相应的科技支持计划, 尤其是对与企业业务相关的适用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支持, 建议企业制定和建立相应的科技计划。资金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建立和健全科技型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 留住企业自有科技人力资源, 并积极引进科技人才, 培养了解和适应本企业发展情况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把创新人才培养加入到各项绩效评价中去。

参考文献

[1]LILA J TRUETT, DALE B TRUETT.A cost function analysis of im-port demand and growth in south africa[J].Journal of DevelopmentEconomics, 2003, 70 (4) :425-442.

[2]MAURO COSTANTINI, SERGIO DESTEFANIS.Cointegration analy-sis for cross-sectionally dependent panels:the case of reg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s[J].Economic Modelling, 2009 (26) :320-327.

[3]DIRK KRUEGER, ALEXANDER LUDWIG.On the consequences ofdemographic change for rates of returns to capital, and the distributionof wealth and welfar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7, 54 (1) :49-87.

[4]BART LOS, MARCEL P TIMMER.The‘appropriate technology’explanation of productivity growth differentials:an empirical approac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8, 77 (8) :517-531.

[5]CHI-YUAN LIANG, JIA-YUAN MEI.Underpinnings of Taiwan’s economic growth:1978-1999 productivity study[J].EconomicModelling, 2005, 22 (3) :347-387.

[6]HAKYEON LEE, YONGTAE PARK, HOOGON CHOI.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R&D programs with heteroge-neous objectives:a DEA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6) :847-855.

[7]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36-137.

[8]蓝伯雄, 鲁国华.确定任意投入—产出组合规模弹性的DEA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 2006, 14 (6) :34-39.

[9]黄杰, 蔡希洁, 林尊琪.一种对称的线性拟合数据处理方法[J].计量技术, 2000 (5) :47-49.

[10]杨海英, 沈梅子.基于灰色组合模型的发动机研制费用估算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6, 36 (10) :161-166.

上一篇:历史阶段下一篇:学会做自己的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