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改革

2024-11-04

课型改革(精选12篇)

课型改革 篇1

语文的课堂转型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更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构建, 教学取向的纠正, 教学课型的改革。其中, 教学课型的改革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 是实现课堂转型的最好抓手。近几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改革语文课型, 通过创新课型促进课堂转型, 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变滚一遍为能级式, 改革阅读教学课型

纵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 每篇课文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学习生字生词, 朗读课文, 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文章中心。文本分析、理解感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趋向。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就在字词句段篇中“滚一遍”, 在几百次“滚一遍”中模模糊糊完成语文学习。这种从头到尾“滚一遍”课型的特点是追求课文内容理解的完整性, 其最大的弊病是过于重教知识, 忽视了教方法。

鉴于“滚一遍”阅读课型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较大的改革:教学内容由课文内容改为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重心由教知识改为教方法。把“滚一遍”式教学改为能力逐级递进式教学, 我把它称之为“能级式”阅读课型。

1、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是梳理阅读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式;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句;读懂文章思想内容;认识并欣赏文章的表达形式。每一项教学内容要精细分配到各年级、各学期, 并配置相应的课文。

每个年级都要构建一张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排片表”, 这是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前提和基础。

2、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途径和方法

打破现有教材以课文主题为单元编排依据的顺序, 按照结构化语文课程内容“排片表”开展教学, 是实施“能级式”阅读课型的主要途径。换言之, 教学的顺序不再是从教材第一课教到最后一课, 而是按照阅读教学内容, 逐项进行教学。教学时, 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教师用来完成某项教学内容的抓手、例子。

这种“能级式”阅读教学打乱了原有教材的编排顺序, 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备课方式、教学方式都要作相应的改革。每一项内容的教学由2~3篇课文组成一个教学单位。在设计教学时, 分“自读点拨课”和“方法指导课”两类课型实施教学。

第一类是“自读点拨课”:主要教语文知识。以学生自读, 教师点拨为主。其教学流程为:读书→自测→勘误→巩固。

第二类是“方法指导课”:主要教阅读方法, 或进行能力训练课。以“范例———迁移”为基本模式。其教学流程为:范例→总结→迁移。

可见, “能级式”阅读课型追求的是阅读教学本体性内容的完整性, 教学过程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 目的是通过序列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变放羊式为课程化, 改革课外阅读课型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般是没有争议的。但是, 因为带有“课外”两字, 实施起来另眼相看、大打折扣, 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问题是“放羊式”的课外阅读方式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充分体会到课外阅读“课程化”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做法。

所谓课外阅读“课程化”, 是指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 使之与课内阅读 (指语文课本的阅读) 一样, 有固定的教学课时, 有丰富的阅读材料, 有具体的教学过程, 有及时的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要“课程化”, 课程内容的确定至关重要。指导学生读什么, 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效果。由于绝大部分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配套书目知之甚少, 为孩子选择阅读书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小学生自己寻找课外读物难度较大。因此, 课外阅读读什么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统筹的大问题, 我认为有三条选择的途径:第一条是随文推荐必读材料, 即学完某篇课文或某册教材后, 教师向学生推荐必须阅读的篇目, 可以学一篇荐一篇, 可以学一篇荐一本, 还可以学一册荐一批。第二条是教师自编校本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教学的需要, 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第三条是学生自寻泛读书籍,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借阅自己喜爱看的书籍。通过阅读量的递增, 逐步达到阅读质的飞跃。

有了课外阅读材料, 如何实施呢?笔者在实践中还探索了三类课外阅读指导课型。

1、好书推荐课。目的非常明确, 即推介阅读书目,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教学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书本内容、作家生平, 挑选部分精彩段落引导学生读一读;有时候可以让学生互荐好书, 每人准备一张荐书单, 向同伴推荐好书。好书推荐完毕, 要向学生讲清阅读时间和阅读要求。

2、读书交流课。学生在规定时间里阅读完书籍后, 要及时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课既是阅读后的交流, 同时也是对阅读的检测, 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使课外阅读达到一定的广度。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摘抄的语句, 朗读文章精彩的片段, 复述书中有趣的故事, 谈谈自己读书的感想。

3、读写链接课。在读书交流的基础上, 还要进行读写链接, 练习写作。教学时或仿写片段, 或续写故事, 或评价人物, 或写读后感。以写促读, 加深理解, 使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 切实改变课外阅读“浅阅读”的状况。

上述三类课外阅读指导课型组合在一起, 实际上是一条完整的课外阅读链。推荐好书是课外阅读的前提, 读书交流是阅读过程的监控, 读写链接是阅读效果的提升。它与“放羊式”的课外阅读有质的区别。学生的阅读过程不是简单的默读过程, 而是读讲结合、读摘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综合学习过程。

三、变单轨型为双轨型, 改革作文训练课型

怎样在作文起步阶段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让学生卸去“写什么”的 包袱 , 而致力于 “怎样写 ”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双轨型”作文课型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双轨型”, 是就学生习作材料来源而言的两类作文课型:一类是基于阅读的表达课, 另一类是基于生活的表达课。两类作文课型的习作材料来源不同, 指导方法也有区别。

1、基于阅读的表达课

这类课型主要以课文内容为语言表达的训练素材, 通过文本内容的重组、文本空白的补充、文本语言的转述、文本故事的续编等方式, 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意在积累、内化、转化课文语言, 改造学生的伙伴语言, 攻克学生的语言关, 特别适合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当然, 只要表达的语境合适, 对四、五年级同样适用。其基本教学流程是:读文→创境→口述→动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创设表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基于生活的表达课

这类课型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表达实践的训练素材, 重点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表达生活的能力。其目的是学习、运用写作方法, 学会表达。其教学流程为:读文→明法→命题→用法→动笔→交流。虽 说表达材 料来源于 生活 , 但写法借鉴还应来自于课文, 或者说来自于例文。

综上所述, 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转型要立足于课堂实践, 要从课堂实践中的真问题出发, 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但切忌“见木不见林”, 简单地一篇一篇教课文, 而应从学科性质、课程内容、教学取向、教学心理等多方面探寻语文课堂转型的科学规律。综

课型改革 篇2

一、新授课

新授课就是教学新内容、新知识的课,是基本课型之一。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中,新授课占课时总数的70%以上。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通过新授课。新授课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认识三个问题

1、新授课的特点是“新”

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新方法、讲出新味道、保证新收获。在教学对象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同是语文课,面对议论文、记叙文、古诗文的不同文体,教学方法应该有别;同是数学课,面对概念、公式、例题的不同形态,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味道”指的是知识给人带来的美感。语文课,要讲出它的语言美、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哲理美、生活美等;数学课,要讲出它的简单美、对称美、整齐美、和谐美、奇异美等。新收获就是新进步。学生有无新进步,是可以通过观察、反馈等手段加以验证的。

2、新授课联着旧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指导学生温习旧知识,消除拦路虎。知识的新旧是相对而言的。在知识的链条中,已学的知识为旧知识,未学的知识为新。在严密的学科体系中,知识的链条是互相扣合衔接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不可或断。所以,一切新知都以旧知为基础。在新授课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复习旧知,但仅仅靠这个环节还不知以修补断缺的知识链条。要真正消除拦路虎,需要做较多的工作——包括课下辅导、集中补课、同学互助等。

3、新知识不都是难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切忌照本宣科、主次不分。新授课的内容不都是“全新”的。因为不管哪一学科,学生都不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因为新知识以旧知识为背景,是能够超前学习或通过迅速扫描而粗知一恶二的。所以当讲授新内容时,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并不“新鲜”了。“新鲜”的地方,一是他们自学时没有弄懂的知识,二是理解错误或不到位的知识。在新授课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这些“新鲜”知识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认真对待,这样才有可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抓住一个关键

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关键之处是什么?就是对知识的当堂理解。当堂理解不到位必然导致不能当堂巩固,不能当堂巩固又必然导致不能阶段巩固——由堂堂欠账导致周周欠账、月月欠账和年年欠账。所以当堂理解应该成为新知教学的核心任务。

1、当堂理解的策略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应针对他们在特定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学习内容理解所应该和可能达到的标准。究竟某一种知识需要强化多少次学生才能到达应有理解水平,需要认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2、当堂理解的标准(1)初步理解

相当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识记”。一是“识”:知道客观事物是什么或叫什么,即辨认、识别以确定事物的名称;一是“记”,即巩固在大脑中,能准确地回忆和提取。文字、符合、词语的学习主要是到达这种理解。具体标准如下: ①能背诵、能默写 ②能描述、能说明;

③能确认、能识别、能选择、能提起。(2)深入理解

相当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领会”。知道客观事物的为什么,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把握材料的意义和中心思想。概念、原理、法则等的学习必须到达此种理解。具体标准如下:

①能复述、能变换、能分解、能压缩、能扩展; ②能理解、能运演、能比较;

③能举例、能阐发、能分析、能概括; ④能类比、能推论、能引伸;

⑤能联系、能贯通、能探幽、能发微。

3、理解标准的使用

以上列举的各项理解指标,同时也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考评标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能复述”是一个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复述某一内容;作为教学方法,是在具体 教学实践中,针对某一内容的教学由学生复述一番;作为考评的标准,是通过口头复述或书面复述的反馈检测来了解学生理解的情况。

从当堂理解的角度说,作为教学方法,这些理解标准为我们进行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学习,达到应有的理解程度,从而使所学知识保持较高水平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性。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法,从多角度、多侧面强化其认识。有了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三)复习课的方法

1、系统复习法

系统复习法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复习的方法,它依据教材呈现的知识体系循序进行。

(1)导学式

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接着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研讨。这种复习方法适合于对难度较小或大家比较熟悉的知识的复习。因为,“师生共同回顾”实际上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群答,而群答就可能滥竽充数者,所以一定要是连薄弱学生都能明确理解和会员的知识才宜使用此法。

(2)自主式

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最后测试、反馈、点拨。这种方法适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的复习,但必须指导、组织和管理到位,不得放任自流。独立学习到什么程度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到什么程度才进行反馈,都要认真对待。同时还要注意:

测试要定时定量,反馈要全面准确,点拨要精要得体。(3)纲要式

指导学生把知识概括成纲要、表格、图示、口诀等,以加强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适合系统归纳、总结式复习和对重点知识的强化复习。具体的编写绘制工作,可在统一指导下由全体学生集体操作,也可以独立或分组进行。集体操作的方式,有利于集中智慧,加深印象,但不利于人人参与;独立于分组的方式,有利于人人参与,但还需及时全面反馈了解,并加以认定。

(4)竞赛式

学生竞选章节主持人,然后组织全班同学竞猜、竞答、争论、研讨等。这种方法比较有趣味,易于调动学生热情,可以一用。但要注意:第一,要有具体的操作规则和激励措施;第二,对学生主持人设计的试题,要进行适当的审查;第三,要合理调控,准确评价,及时点拨。

(5)训练式

按课本结构,设计系列试题,以做题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这种复习方法,以训练带动复习,适合于在系统复习之后进行。

(6)自测式

引导和启发学生出题互测。可有几种变式:一人出题全班作答,或几人出题全班作答,或我出你答或我们出你们答等。

(7)资料式

针对重点内容,指导学生编写复习资料,并进行验收、评比。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编写的过程也是研究攻关的过程。编写时要立足教材,博取多家,认真比较,择其精华。

【二】复习课基本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抓好“复习课”教法的探索。为此,通过认真分析总结,我们认为以下的“六步”基本模式比较符合复习课的基本结构。

1、出示复习目标。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目标要简洁,可检测,切忌空泛。

2、回顾梳理知识。可以通过问、说、练等多种形式来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知识点,给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要点体系。此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切忌教师一讲到底,上成新授课。

3、明确考点考试。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考试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命题的角度和方式,特别要做好“一题多变”的工作。

4、经典试题示例。通过经典的试题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角度和规范。

5、当堂巩固训练。针对目标和考点,采取多种命题样式当堂训练,并当堂反馈。此环节至少安排20分钟,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完成情况,将巡视中发现的典型的问题及时评讲到位,做到堂堂清。

6、及时拾遗补缺。针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辅导、补缺,特别是要注重个别辅导(此环节可以延伸到课外)。同时通过作业进行强化巩固,作业的设计既重点突出本节课的要求,又兼顾整个考试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做到反复滚动训练。

(二)讲评课的基本要求

1、基本情况介绍

介绍与本次考试有关的情况,让学生对次考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是讲评课不可或缺的内容。介绍情况就是概略地评,应在对试题正式讲评之前集中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试题情况介绍

包括试题数量、内容范围、试题难度等。对于试题难度,除了说明预设的难度以外,更重要的是统计出每道题的错误率,作为具体讲评的起点。

(2)考试结果概述

包括年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班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

(3)存在问题说明

主要指出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答题规范与技巧、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扼要说明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展开剖析,重锤敲打。

(4)“亮点学生”名单

包括:总分班级前几名,单项班级前几名;总分进步较大者,单项进步较大者。获取这些信息,需要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备课时将学生的姓名写在教案上,上课时给予赞许或表扬。

2、信息采集方法(1)全面统计法

可借助电脑进行操作。其优点是:范围广、数据准、效率高;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具体。

(2)抽样调查法

在自己执教的班级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试卷,进行逐项调查分析,并做好记录。其优点是:了解一手材料,有助于评讲时有的放矢;不足之处是,不够精确,劳神费时。

(3)两者结合法

兼用全面统计法和抽样调查法。对于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年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班级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等,可以借助电脑做精细调查;对于试题难度既可以借助电脑精确分析,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前者用于了解整体情况,后者用于设计班级讲评教案;“亮点学生名单”必须用定量的方法对学生答卷进行全面了解;对于“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答题规范与技巧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宜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加以解决。

(三)讲评课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要在统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讲评,根据试题的错误率分为不讲、略讲、详讲的等不同类型,以区别对待;不能不分主次地从头讲到尾。

2、主体性原则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认真发表、大胆质疑、细心运作等;不能不组织、不发动、不指导、不管理、不反馈,老师一讲到底。

3、理据性原则

要结合教材信息、题干信息、材料信息等提取知识、剖析试题、组织答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有效地识别信息、提取信息、迁移知识;不能离开教材考纲和题干材料等泛泛而谈。(理据性原则也叫“充足理由”原则)

4、类化性原则

要重点讲思路、讲意图、讲方法、讲规律、讲技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设计,善于读文读图读表,善于组文绘图制表,让学生感到真切、印象深刻、心领神会、触类旁通。

5、强化性原则

要进行有效的横向比较、纵向贯通、深层挖掘、精细剖析或变式训练,以拓宽视野、深化理解、促其顿悟、固其技能;不能搞简单重复。

6、巩固性原则

要重视和加强课堂小结的设计、组织和指导,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纠错反思、总结经验、交流感受,确保人人有收获、个个能提高;不能讲完就结束。

7、灵活性原则

讲评试题是讲评课的主要任务。但要做到一题一法,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法;不能用一种方法讲到底。

(四)讲评课的基本方法

1、简单点评法 简要陈述试题的考点、思路或答案等,目的主要在于确认其正确性。对于一些难度不大、学生出错较少的试题可用此法。

2、变换思考法

对某些难度不大的试题,在进行讲评后再进行临时变换,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探究,以检查其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3、重做反思法

对某些试题在讲评之前,老师先做一些铺垫性指导、启发工作,让学生重做一遍,然后再行反馈和总结。

4、局部探究法

对于一些有特殊步骤或难点、疑点的试题,老师可先撇开部分步骤,做局部讲解或提示,然后让学生重新思考或运作。

5、分步探究法

对于某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从审题到做题将其分解为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一个个地解决。

6、循环讲解法

对于某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或步骤,实行老师、学生轮流讲解的方法:老师详讲——同桌对讲——全班选讲。

7、群体诊断法

老师说明学生常犯的错误,或学生自己说明错处,全班学生为其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8、发散反思法

一题多想——想运用的知识、变换的方式或新的设计角度等;一题多解——寻求多种解法,鉴别最佳解法;归类思考——为试题所用的知识归类,为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类等。

9、畅谈交流法

指导学生谈体会、谈经验、谈教训等,进行深度总结,将讲评的成果化为学生的内在收获,使学生人人有提高,个个得进步。

【三】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

试卷讲评教学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涉及师生、生生之间的综合互动。只要有教学就必然会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会有反思———试卷讲评。可见,试卷讲评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做好测试后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通过讲评要使学生能够做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试卷讲评的原则: 1.时效性:

考后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学生完成一份语文试卷经历了从识记理解到鉴赏评价表达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他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效如何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只重分数不重反思太过功利,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试卷讲评和结果反馈的相对滞后。有的老师由于改卷的难度大或者备课任务繁重而把试卷发放和讲评安排在考试过后一个星期甚至更后,而此时学生解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早已消失尽,能够刺激学生的也就只剩下分数了。因此,应及时将考试的结果和答案反馈给学生。

2.实效性:

做好每次考试的分数统计工作,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条件。

为了追踪,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的进展情况,作一份详细的得分统计表是有必要的。统计表可按照试卷结构来进行设计,如语文;A卷:语音、字形、句子衔接、成语运用、节奏划分、课内文言文、默写、议论文阅读、作文。B卷:诗歌鉴赏、课外文言文、名著阅读、散文阅读、语言运用等各项。每次考试过后由学生自己将得分情况分项填好,教师再加以整理统计出各项的平均分及得分率,并掌握最高分、最低分以及进步情况。这样做如果形成了习惯的话工作量并不会很大,却对于讲评课确定难点重点以及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很重要的作用。

3.突出重难点,讲评课不能面面俱到:

(1)知道学生在公布答案之前做好试卷分析,答错的题目进行更正,答对的题目也应理清解题的思路。一般来说,语音、字形、默写等识记类的题目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比老师在课堂花几分钟匆匆带过的效果好的多。每次讲评安排几道题目由学生来介绍解题思路,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讲评更贴近学生的心理。

(2)每次试卷讲评都应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两个重点采用专题式的奖品模式,宜精讲不宜多讲

4.举一反三,总结规律:

就考试来说,考查点是相对稳定,但命题人却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让应试者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因为变换情景,学生很可能会由于思维的定势造成失分,因此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所以每道题按原题讲完后,教师要把原题进行变化,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小结和反思,即对某个知识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发散延伸,引发设题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还要善于将试卷分类,总结答题方法与技巧,并教会学生进行比较性小结归纳。

5.突出学生主体,重在点拨

赞可夫曾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所以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步骤(课前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考卷情况,认真填写得分统计表。

2、教师统计分析答题情况。

3、老师研读试卷,吃透试题内容,把握命题的立意,感受整个试题的难度。

4、确定讲评的目标和重点。一堂课突出解决两三个问题,重点讲解那些技巧性强、典型性强的试题。如果平时讲课中有漏掉的知识点,这时是最好的补漏机会。

(课堂讲授)

1、介绍题型和出题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从命题意图、试卷特点(题型、难度、知识点、能力点)学生得失分情况等角度作简要评价,以求“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2、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确定矫正内容。①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②

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③

在以往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④

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⑤

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3、分析、讲解(1)讲错例。

教师要引导出错的学生说出出现错误时的心理,以暴露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2)讲思路

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要引导学生思考试题在考查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解题突破口在哪?用什么方法解题最好。

(3)讲方法

抓住典型题目,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突破已有思维定势,敏锐抓住试题本质,排除干扰,速解、巧解,得出结论,解题要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4)规律

即归类讲解,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真正使学生分析一道题,明白一个道理;纠正一道错题,会解一类题。

(5)讲变化

讲评中不能就题论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不同的起点进行提问。如可以对习题的提问方式和题型进行改变(改一改);对习题所含的知识内容扩大使用范围(扩一扩);从某一原题衍生出许多新题目(变一变).4、课堂小结

浅谈语文阅读课型 篇3

我们知道,一株植物的生长,需要播种、施肥,才能开花、结果。但能否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硕大的果实,就要看我们是否按时播种,及时施肥,正确给花授粉,保留质量较好的鲜果让它吸取充足的养料健康成长。语文阅读课型的实施开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播种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阅读课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燃起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走进文本,与作家,作品对话,进行心灵沟通,感受阅读的乐趣。

1、激趣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一节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捕捉学生的心理需要,设计好导语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学生就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采用多变的阅读方式丰富课堂教学。

阅读课型教学重在让学生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与文本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单一的朗读肯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调动学生兴趣。如:带问朗读可以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学生竞读会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小组合作朗读会增强小组协调能力;默读会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施肥阶段——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也讲究科学的方法,我们人体大脑每天吸收的信息知识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所以,教会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读无所获,厌倦阅读。有那些科学的阅读方法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朗读。它是阅读的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语音,词义,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丰富,更完美地表情达意。

2、浏览(速读)。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获取文章的一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形成。

3、默读。默读时大脑将视觉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记能力。

4、精读。精读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词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5、品析。是对章,段,句,字词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6、复述。复述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保持原样或重新组织语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记忆能力。

7、背诵。是对原文的强化记忆。有助于学生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开花阶段——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材料比较广泛,内容比较繁杂,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教师选择的读物不能单一,否则,学生不能接受。教师要选择具有教育性的,知识性较强的读物。如: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幻)作品,寓言,童话以及一些历史文化读物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文学的魅力,享受阅读的乐趣。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1、读必记。读过什么内容必须记住,这是积累的源泉。积累多了,学生视野开阔了,兴趣就浓了,阅读能力就会提高。

2、读必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与思考也是紧密联系的。学生阅读不思就会造成读死书的现象,这是不可取的。

3、读必写。读写不分家,这是阅读的一个常理,读写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个捷径,是写作的前提。因此,要让学生养成逢读必写的习惯。

结果阶段——开展活动、展示自我

课型改革 篇4

开展案例教学, 将生活中复杂、生动、鲜活的经济活动融汇于经济理论教学之中, 是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然而, 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技巧, 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应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

1 教学案例的类型

1.1 单项案例与综合案例

案例从其内容上讲, 可分为单项案例与综合案例。

单项案例, 是根据经济活动的某一环节或某项具体业务的处理选取或设计的案例。如会计教学案例中, 企业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案例, 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案例, 工资核算案例、成本核算案例等。单项案例侧重对个别典型业务与事项的处理, 具有独立性。运用单项案例有利于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综合案例, 是就经济活动中的某一阶段或具有相互联系的经济业务的处理选取或设计的案例。综合案例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性, 多种知识与方法融为一体,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案例, 既包括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又涉及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政、信贷、金融甚至企业生产工艺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对开阔学生视野, 全面培养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1.2 操作性案例与非操作性案例

案例从其运用方式上讲, 又可分为操作性案例与非操作性案例。

操作性案例, 是根据提供的业务资料, 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对具体业务进行处理, 旨在提高实际动手技能的案例。

非操作性案例, 不要求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处理, 而是要求学生对某项工作的程序、方法、结果或分析报告, 进行观察思考、讨论质疑, 侧重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

2 案例选取与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 真实性

称之为案例教学, 就绝不可虚构。强调真实性, 一方面要求案例应符合理论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 解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的问题, 所以, 案例应体现课程理论的要求, 而不能将实际中各种“五花八门”的做法渗入到案例之中, 以防将学生引入歧途。另一方面, 案例应接近实际, 准确反映实践活动。选取与设计案例应以经济活动中常见的经济现象为基本素材, 并抓住经济改革发展的脉搏, 对现实做出真实可靠的反映。

2.2 典型性

这实际上是一个共性与个性如何处理的问题。经济管理实践性强, 涉猎的行业又十分广泛, 几乎无所不包。考虑时间因素的限制, 就必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内容,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设计会计教学案例时可以工业企业为主, 再辅以其它行业的特殊问题。

2.3 规范性

经济管理工作是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这样, 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中就应注意将有关的财经法规、制度的内容贯穿于其中, 使案例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 让学生, 增强懂法、执法的职业意识, 明确职责的严肃性。

2.4 超前性

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实际专业工作, 而是要有一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能力, 这种能力的最大特点就是创造性。所以,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择时, 有些要让学生“伸手就摸得着”, 案例不应完全受教学大纲所限, 可适当融入一些随着经济发展将不断出现的各种类型业务的处理,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呈现一种动态的更新的特点。这就要求选择的案例要“新”。如在管理会计的案例中设计“平衡记分卡”案例,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际上先进的业绩评价方法;在“企业集团业务处理”案例中也应适当涉及按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跨国经营业务、跨行业经营业务及外币报表折算业务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为学生今后实际从事这些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2.5 实用性

这是案例教学实效性方面的要求。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因此, 任何案例都不可信手拈来, 需经过充分地筛选、比较、论证, 甚至要采用“沙里淘金”的办法, 选取最精华的东西, 使案例教学取得实效。如会计教学中“企业成本核算”案例的设计, 应选择有行业代表性, 规模适中, 企业内部管理规范, 基础工作健全, 既能体现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又便于几种方法结合运用的案例。

3 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的设计也包括案例教学方法的设计。案例教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 须针对不同类型案例来设计教法。

3.1 讨论法

这是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使用的一种方法。有时由于一些有确定因素的存在, 经济业务的处理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通过讨论可使不同思想产生撞击, 有利于训练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对非操作性案例就可采用讨论法, 要求学生就各企业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的不同方法进行讨论, 通过比较、论证可使学生发现实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这种方法的应用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3.2 质疑法

这是由学生根据案例充分地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质疑、答疑、存疑几个部分。其中, 可由学生质疑, 教师答疑;教师质疑, 学生答疑;遇到有争论的问题可以采取存疑的办法。经过反复质疑、答疑, 从中筛选出优选方案。

3.3 提示法

这种方法即教师对案例的处理方法不直接发表意见, 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 使学生独立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在运用综合案例进行教学时, 对于较复杂或容易忽略和环节需应用提示法, 引导学生操作。

3.4 操作法

闭合圆式课型 篇5

□ 侯黎明

上海市金苹果学校的“循环课堂”拥有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复习提升、检测反馈4种课型,这4种课型呈现出闭合圆的态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截取、独立成课。

“循环课堂”的几个片段

“循环课堂”是上海市金苹果学校的高效课堂新模式。近几年来,金苹果学校开展了以“颠覆传统课堂,再造学校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改革。在一节小学五年级语文“重组主题”的公开课上,出现了下面几个片段——

片段一

生1:如果文中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又有哪些办法来面对呢?

生2:如果德军闯入我家,我会立刻把情报看一遍,记在脑子里,再把情报烧掉,这样德军就无处可寻了。

生3:如果“大军兵临城下,城内弹尽粮绝”,我会模仿诸葛亮,打开城门,来一个“空城计”。生4:如果是我,我会让士兵夜袭敌军阵营,放火烧了他们的粮草。

片段二

生1:看来,我们想的办法都行不通。《半截蜡烛》中,伯诺德夫人藏情报的地方十分特别,因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一曲胡笳救孤城》中,刘琨想出的办法也十分巧妙。两篇文章有个共同点,你觉得他们的办法好在哪里?

生2:能不战而胜。

生3:都是智斗,以智取胜。

生1:大家说得不错。我也有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主人公用智慧与沉着取得了胜利,他们想到了巧妙的办法,战胜了敌人。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战斗的最高境界。

片段三

生1:我们分析一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不战而胜”的。

生2: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不战而胜”。“不战而胜”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不经过战斗就获得胜利。

生4:《半截蜡烛》中,杰奎琳以“上楼睡觉”为借口,端走了快要熄灭的蜡烛,保住了情报,更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这就是“不战而胜”。

生5:我来说《一曲胡笳救孤城》这篇课文。刘琨只吹奏了一支动听的胡笳曲,就勾起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使他们士气大减,连夜撤兵,这不正是“不战而胜”吗?

以上片段都发生在金苹果学校的一节合作展示课上。与常见的高效课堂流程不同,这节合作展示课的时间全部用于展示,而展示的内容,也不是一节课的知识,而是经过了教师的教材整合和结构调整,展示了相关联的许多内容。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整节课上,掌声、笑声、辩论声不断,学校将这种课堂状态,形象地称为“三声有幸”。

“循环课堂”的基本理念

金苹果学校的“循环课堂”,德智相融,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既促进了师生的自我建构、他我交融,更能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循环课堂”的核心,在于“成长为本”、“问题导引”。

为体现“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学校进行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首先确立了“以学为先,学导同行”的理念。在观念改变上,开展了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在空间改变上,学生围坐、前后两大黑板;在流程改变上,将学习前置,先学后导、导学同行、学道贯穿;在行动改变上,教师站位退后,学生抢占黑板主阵地,成为真正意义的课堂主人。

此外,学校强调教师建立基本的课堂理念,它们分别是“三讲”、“六不讲”。

何谓“三讲”?教师要“讲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讲提炼出的重点和难点”,“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概念”。

何谓“六不讲”?学生没有预习,教师不讲;学生没有问题,教师不讲;遇到问题,学生不进行讨论,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通过讨论理解的,教师不讲;讲了也没有意义的,教师不讲。

这些基本理念,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学校以“成长为本”的教育改革思想。

学生需要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如果将“问题导引”引入教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就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引”模式突出了导航的引导性、学习的自主性、合作的探究性和展示的充分性。学生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多深,这些都是在问题、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把握问题的解决,再生成新的问题,就是把握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注重问题的解决,再产生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注重学生成长的价值。“循环课堂”的课型流程

为落实“成长为本”和“问题导引”,学校改变了原有的课堂结构,形成了“循环课堂”的4课型流程,即自主学习课、合作展示课、复习提升课、检测反馈课。

自主学习课给予能力支撑。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学。在课型上,与之相匹配的是自主学习课。

自主学习课上的自主学习是有规划的。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时,会整合教材、规划流程,将单元模块式的内容让学生集中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并提供帮助,然后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详细评价。这样的自主学习,确保了每一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也为后续的小组讨论、合作展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展示课激发学习潜力。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习成果最直观的反映,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最直接途径,也是课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展示已经形成了高效课堂的独特文化。展示面向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凝聚了全体组员的智慧,让学生释放自己、展示自己的同时,也充实、完善了自己。

聚焦黑板,生进师退。学生的每一次展示都要坚持“主题化”原则。首先,组长要依照“学习方案”,对组员布置任务、让他们分工合作。展示开始,全体学生聚焦黑板,生进师退。退在一旁的教师,关注全局,关注展示的内容与进程,做倾听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

质疑对抗,大胆表达。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勇于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学习,这是实现课堂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教师应该“设疑激趣”,让学生关注知识的生长点与能力的提升点,让他们能够在质疑中提高、在对抗中升华。精心点拨,突重破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求教师时刻聚焦黑板,关注展示和质疑的学生。教师既要引导巧妙,又要点拨到位。对于疑难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帮助他们将知识“形成网”、“织成块”,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复习提升课提高课堂效益。

复习提升课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回顾、总结和提升。教师应该做到:精讲、少讲,把问题交给学生;增加容量、思维量、训练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学校为复习提升课制定了流程:概括导入、展示目标——梳理知识、构建框架——自主复习、落实双基——达标练习、提升能力。这几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课堂知识。

检测反馈课保证目标达成。在检测反馈课上,教师会结合学情,尽可能将检测的内容和形式,做到精练、有趣、实用,并将固定练习和随机练习相结合、个人练习和小组参与相结合,设计出对子法、小组检测法、限时训练法等多种检测方案。

以上4种课型呈现的是一个闭合圆的态势。对于一个课题的学习,不管需要几个课时,原则上都要经过这些环节点。教师可以根据课时量的需要,灵活截取、独立成课,但必须与下一节课无缝对接。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总结反思、检测训练等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则负责观察、引导、点评等工作。由于“循环课堂”对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有组织、时间、空间上的保障,因此,确定了“成长为本”和“问题导引”的理念,也就保障了学生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课堂自然也就是高效的。学生真正享有了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并在享有的过程中,孕育未来,走向未来。

阅读教学导入课型摭谈 篇6

但是,很多时候,基于导人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的认识,我们可能只是关注于它的基本作用——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位作家的什么文章。也就是说,只是把它作为整堂课的开场白而已。为了把这个开场白设置得精彩,教师们在这一环节上或激情吟诵,或慷慨陈词,或乐声袅袅,或图片显示,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番苦心大都是为了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以便学生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但这样的导入目的,笔者认为是缺乏战略意识的。大家只是把它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诸多环节的一个来看待,大家更注重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的作用来呈现,一旦这个环节结束,导入的作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即不再对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强大作用)。尽管有人会辩驳:我的导入所营造的氛围及激发的情绪是弥漫和维持于整堂课的始终的!但事实上我们都明白,这样的氛围和激情在整堂课中维持不了多久。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来重新审视“导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不要只关注其形式上的创新,而应该从整堂课的战略全局意义上来深刻思考导入的设计,以充分借助这一环节来经营整个课堂。也就是说,真正艺术的导入应是基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纲领式的设计,是应该使其能时刻参与和控制整个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要体现出它全程管理的意义。惟有这样的导入,才能真正成为有效勾连整个课堂活动的设计。

下面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几篇文章的教学,试介绍基于这一理念设计的三种导入课型,以抛砖引玉。

第一种课型——以学法指导为特征的导入课型

所谓以学法指导导入的课型,强调课堂教学的起始是学法导人,终点仍是学法导入,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围绕学法展开,每个环节都呼应这个导人。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教学,作为高中学生的第一课(同时也是第一首词),能否让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法有个良好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将对学生未来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理应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诗歌鉴赏是需要学法积累的,以便尽力消减学生的畏难情绪,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树立信心。于是,我针对该文本的文体特点,设计了从“人、景、情”三个基本点来鉴赏诗歌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型,整堂课以学法导人,主体环节分别围绕其中一个字来设计,串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学法导入。问题设计:面对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去阅读和鉴赏?请大家分别用几个字来概括。(从学生回答情况来看,能提及人、景、情三字,教师板书这三个字,然后明确此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析人。此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①词的作者(毛泽东)信息,重点是写作背景及创作此词的年龄,以切合本专题“吟诵青春”的编写意图。②辨析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明确写作原因、地点、心情、季节特征等。③探讨作品中其他人(群体形象),如“同学少年”、“百侣”等一批有志青年,关注他们“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浪遏飞舟、指点江山、主宰沉浮”的形象,从而拓展主题的深度,明确作品不只限于毛泽东个人的壮志与抱负,更是上世纪20年代这批杰出青年的真实写照,也正因此,作品有了更深广的意义和厚度。

第三环节——赏景。此环节通过一个“看”字,引导学生赏析词中的写景文字,从用词(色彩词、动词、数词等)、写景角度等方面人手,把握这幅湘江秋景图的特征和由此营造的意境。思考这样的景会引发出作者怎样的情思。

第四环节——体情。承上环节,赏析词“立而观景——借景抒情——深沉发问——哲理思索”的写作思路,从而把握词作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此环节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本课的教学环节及内容,强调“人、景、情”的诗歌鉴赏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种课型——以能力迁移为特征的导入课型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写景抒情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但是面对其他诗歌,学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学法知识和能力可能会成为思维定势而影响到实际的运用效果,从而产生失望和迷惑。为此,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方法是需要因材应变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的。如《相信未来》一诗的教学便是个可以借助的课例。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问题:同为诗歌,《沁园春·长沙》是古典写景抒情诗歌的代表,而《相信未来》则是新诗(现代诗歌)的佳作,那么前面所学的“人、景、情”三字法能否适用本诗的鉴赏性阅读呢?

此问既是对新问题的质疑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学生自然会用这三字去尝试解读《相信未来》这首诗歌,并马上意识到其中“景”字难以落实,于是旧知识、旧方法自然会与新问题产生激烈的冲突,此时教师再适时点出“意象”鉴赏法,便能水到渠成地走进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找意象、品意象中再自然带入“人”和“情”的探究与把握,整堂课的主体环节便自然展开,进而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总结时再略作加强,明确本诗的鉴赏方法变为了“人、意象、情”三字法。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面对新的文本时可能需要作新的调整,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文体特点本身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样的导入,显然也是基于该课型的教学目标和环节的整体需要而设计的,是能够宏观调控整个教学过程的。

第三种课型——以高效解读文本为特征的导入课型

文本解读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无法用统一的模式来操作。正因如此,教材的解读便成为了一门艺术,同时也造就了许多教材艺术解读和处理的大师。

文本解读对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高中较初中而言,阅读教学的重点越发向个性化鉴赏要求靠进;另一方面,在考试限时的这一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对试卷上现代散文、小说等文本的阅读鉴赏必须要求我们的学生尽量做到省时、高效。因此,快速高效地解读文本便成了语文考试特别是未来语文高考决胜的关键。而面对试卷上的此类文本,惟有善于选好切入点,全文的思路、内容、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问题才会在解读过程中如“春风般扑面而来”。在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抓住文题中“始得”一词,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如下几个关联性的导人问题:①文章作为一篇游记,以《西山宴游记》为题便可以了,为何作者要“画蛇添足”,加上“始得”这一如此“怪特(文中词)”的词?请大家从文中找找能解释这个问题的理由。②文中有几处写到“始”字的?③“始得”一词与文中哪句话有最直接的联系?依据问题,让学生先发现文章内容结构上的特点,即真正写西山之游的只是第二段,那么第一段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就自然浮出水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内容,明白虽然也写了游玩,但作者显然否定了这“始”前之游,那么“始”前游与“西山”游有什么区别,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这两种游的不同之处。在分析第一段文字的过程中,发现“恒惴栗”一句的独特价值,明确作者的游玩心境,然后去对照第二段“西山之游”的心境,从而明白“西山”的“怪特”给作者带来的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用心便不难理解了。

当然,本课型只是文本艺术解读的一个案例,无法适用千变万化的文本。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的例子和方法的累积、体悟、实践,学生才可能历练出独立自主的个性化阅读的综合能力来。语文教师若能经常结合不同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艺术化、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构建起文本高效解读的能力和创新阅读的意识,高中阶段的阅读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在充满智慧和灵感的过程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本期视角:课型探究 篇7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型主要有识字写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复习课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型主要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等。本期视角旨在引领教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应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以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和大家共同探讨了练习课和复习课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 希望能引发广大教师对课型的实践探究和思考。

课型改革 篇8

一开始拿到课题, 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这是一篇课文阅读教学, 并不难。于是我便“精心”设计起自以为非常得心应手的教学设计来。这是一篇介绍世界各地不同少数民族的载体文章。课文分别列举了Inuit Experience, Aborigine A d v e n t u r e , M y s t e r i o u s M a o r i s , N a t i v e A m e r i c a n I n d i a n Adventure. 那么板块教学的痕迹明显不过。文章由初始导入和四个板块构成。

那么顺理成章地我便形成基本的课文处理模式:

第一步骤:Scan the four tours to find out in which countries these ethnic groups live.

第二步骤:Careful Reading

详读这一块设置了四种操练模式, 对于Inuit Experience, 我设置了任务型阅读;对于Aborigine Adventure, 我设置的是问题回答;对于Mysterious Maoris, 我设置了听力及填空;最后一部分Native American Indian Adventure, 由于内容较为简单, 所以我采用了正误判断训练。

我甚至还设计了第三步骤Discussion: Can you list some special customs in minorities of China? (最后证明没有必要存在。)

简化reading课型作为project课型的一个信息提供

后来自习思考, 发现这不是一节reading课, 并且本课的任务是making a reference book. 那么让学生完成一本参考书目才是教学目标所在。如何将任务操作加入课堂教学之中?所占比例又是多少?之间怎么衔接?

认真研读教参之后, 我才意识到文章只是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提供一个信息来源或者信息模板, 那么重点明显是在于后者。时间分配自然也倾向于学生活动。但是前面文章内容较多, 处理起来也需要时间, 所以初步我将课堂设置为20+25的时间教学模式, 即:文章处理20分钟, 学生活动25分钟。初见眉端, 让我欣喜若狂。问题是怎么设置学生活动成了下一个大问题。

学生活动是否精彩是一节project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仔细研读学生活动的具体要求:Choose a country and research its unique culture.很明显指导学生课前做好信息搜集至关重要。

于是首先我给学生分成了8个小组, 每组5个人, 然后给他们提供了准备的步骤:which minority—what topics—where to find—who to search—who to write—who to draw—who to present. 由他们自己小组分工去完成。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任务。当然这只是课前准备, 具体的一些细节和组织, 课堂上还得给他们一些时间去润色。就这样, 这一部分的操作基本上完成。那么上面提到的25分钟基本可以分为再准备时间10分钟, 展示时间15分钟。

环节组合中, 细节彰显优秀

虽然大体框架已经出来, 怎么把它们串成一节成熟的公开课, 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主体框架:导入5分钟, 文章处理15分钟, 学生准备10分钟, 学生展示15分钟。

导入设计:这部分作为课堂的入门, 作用不言而喻, 不能太过花哨, 防止有喧宾夺主之意, 也不能过于死板, 毕竟也要引发学生对于新话题的兴趣。最终我截取了一段关于中国台湾少数民族的视频报道, 新颖且富有正能量, 并设置简单问题作为开场, 事后证明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在导入之后, 我并未直接进入阅读教学, 而是呈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Reading: Read the travel brochure in your textbook;

2.Conclusion: How to make a reference book;

3.Project: Work in groups and choose a minority to make a reference book. 这样做让学生意识到这节课我们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上课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这一步骤不可以省略。

教学步骤衔接:由导入到教学目标呈现, 由文章处理到学生活动前的指导, 再到学生准备及活动展示, 每个步骤都应该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衔接, 使得每个步骤都显得不多余, 彰显每个步骤的独立地位。

“剧本课堂”课型结构探索 篇9

关键词:剧本,课型结构,读写实践

什么是“剧本课堂”?

“剧本课堂”就是以课文、剧本为载体,将语言训练融合在“剧本”里,巧妙植入听说读写,或导或演,或编或创,将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剧本课堂”丰富了语言训练的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应当说,“剧本课堂”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课文的体裁不同,与各种类型“剧本”的契合度也就不同,因此,开发的“剧本”样式不同,相应的“戏路”当然也不同。下面,笔者以平时教学实践中探索过的几种不同的课型结构为例,来阐述“剧本课堂”的具体操作方式。

一、寓“人”于戏,创编故事剧本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写人叙事的,教师一般会围绕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归纳的训练、有感情的对话朗读、人物形象的感知等相关的教学活动。这与电影拍摄中的剧情介绍、台词练习、角色塑造极为相似,教师可以“电影剧本”为载体,通过“情境演读”,展开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

在“剧本”情境里,这类课文的课型结构一般为:

适用课文范围:文学小说,如《将相和》《夜莺的歌声》《小嘎子和胖墩摔跤》《晏子使楚》《金钱的魔力》等;童话寓言,如《扁鹊治病》《小木偶的故事》等;文学剧本,如《半截蜡烛》。

下面以《孔明智退司马懿》为例,谈谈具体操作方式。

(一)导演说戏,以“说”梳理“读”,初识人物角色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原本比较排斥的概括归纳、分段写段意的练习,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它变得有趣、好玩。在“剧本情境”里,课文的内容概括隐匿成了“剧情介绍”,学生的角色也转换成了“导演”。在这种特定的角色情境里,通过“导演说戏”进行角色体验和任务认领,学生能更投入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演员演戏,以“演”创设“读”,诠释人物个性

在整体把握“剧情”之后,接下去进入“剧本课堂”最精彩的环节———即兴“导”“演”。“剧本课堂”运用情境教学,通过“演员演戏”,在台词练习、服装道具安排、神态动作的场景设计中进行人物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此时,在学生对台词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军中传令”情境,通过“师生配戏”把学生带入了当时的紧张氛围中,读得入情,演得入境。这样的表演,学生不仅能更深地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还能深刻地认识到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三)编剧续戏,以“写”拓深“读”,丰富人物形象

有些课文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但是最后,往往戛然而止,没有完整的结尾。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情节,让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合理性和延续性补全故事内容,进行剧本创编。在《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情节创编,试着写一写司马懿中计后的情节。在展开司马懿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孔明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起来。这样的情节创编实践活动,学生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次练笔,还有对孔明这一人物形象更进一步的感知。

(四)观众评戏,以“议”交流“读”,解构人物内涵

当然,“剧本课堂”不能仅停留在表演的形式上,不能只追求热热闹闹的场面,还应该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引发探究与思辨。课堂上,教师借“观众评戏”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易中天的三个评论如一块巨石,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们通过提取课文信息,结合《三国演义》中孔明相关事例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寓“诗”于戏,创编诗意剧本

小学课本里收录了50多首古诗词,每一首经典诗歌背后,都有着诗人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情感密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字词品读、画面想象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撰写“微电影剧本”再现情境,以此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震撼。

在“剧本”情境里,这类课文的一般课型结构为:

适用课文范围:思乡诗词,如《秋思》《长相思》等;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描写社会生活情景、自然景观的,如《清平乐·村居》《独坐敬亭山》等。

下面以《长相思》为例,谈谈具体操作方式。

(一)诗中寻景,入戏先入境

诗人的情感不直接表露,而深藏于所描绘的景象之中。诗词学习,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去体会景中所包含的情感,领悟其中的意境。

如《长相思》教学中,教师以“诗词微电影剧本”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画找、悟读、想象等方式,将诗中的“山水”“寒灯”“风雪”意境具体化,脑海中产生一个个“有形的图画”,即“景”。微电影镜头式的画面捕捉,使诗人的内心情感通过具体的景、物逐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披景入情,因景寻情,品出个中之情。

(二)“本”中构境,入戏必悟情

学生通过“诗词微电影剧本”这个载体,在“寻景”的过程中,已经借助想象外化客观之景,捕捉诗人内在虚化之情。但要走进诗人内心,还需深入“剧本”,进一步再现诗词意境。

如《长相思》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山水”“风雪”“寒灯”三组镜头中,选择一组镜头,试着写一写情境画面。

通过微电影情境画面的再现,学生在对人、景与物的描写之中,将各种意象组合,勾勒出作者的生活图景,融情入景,使无情的事物有情化,构筑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心中悟情,入戏须走心

微电影构筑了诗词的意境,使“情”有了依托,“境”有了灵魂,诗句里隐藏着的作者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在无形之间相融了。这时,我们通过微电影剧本中“角色”的倾诉,让学生入情入境,与文中的人物会面,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如在《长相思》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为自己设计的情境画面配上内心独白。此时,学生的情感像泉涌一般宣泄,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这便是“入情入境”。微电影剧本,不仅让“景”生动起来了,“境”丰富起来了,而且让“情”也丰满起来了。这样的抒写表达,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诗句表层走向诗句深处。

三、寓“景”于戏,创编风情剧本

小学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散文。教师教学这类课文时,往往会出现非常尴尬的情景:一旦播放完视频、图片,学生的兴趣也就过去了,文字中的美景以及作家表达美的方法似乎已无关紧要了。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深入文章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呢?“风光纪录片电视脚本”这一新鲜事物,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大门。

适用范围:写景类散文,如《乡下人家》《五彩池》《草原》等;状物类散文,如《爬山虎的脚》《白鹅》等。

下面以《林海》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方式。

(一)剧组采风,分镜取景

教学此类文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介绍了哪些景物,知道课文的内容结构。在《林海》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电视宣传片“剧组采风”的活动,以“宣传片脚本”为载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默读思考,聚焦描写“岭”“花”“林”的段落,提取课文信息,理出分镜头主景,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从而对文章脉络有了一个清晰的整体感受。

(二)导演定位,按序布景

通过“剧组采风”活动,学生知道文章介绍了哪些景物,接下去的学习活动就是通过对课文中重点段落、优美词句的评析,了解景物的特点,明确描写的顺序和观察的角度。与其让教师带着学生“看风景”,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拍风景”,这便是“导演布景”。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优美词句的品读,提取了课文的关键信息,提炼出了景物的特征,并对作者的观察角度有所关注。这一切都是在“导演布景”的任务驱动之下积极完成的,没有了教师的琐碎分析,学生完全是自主的。课文的“景”已在学生心中,并通过“宣传片脚本”进行主观表达,这是知识的吸收、内化、理解和运用的过程。

(三)演员配词,诗意释景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方法来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感染读者。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句,体会寓情于景的意境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配解说词”的活动,开展朗读训练。

如在《林海》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画找最富有特色的文字,为“主景”———“岭”“林”“花”配上解说词,聚焦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训练。“演员配词”的探究活动,既训练了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和渲染来感染观众,又使学生在感受文章言语形式的过程中领略了文字美和景色美。整个教学过程不失生动,不显枯燥,学生也学得快乐。

四、寓“理”于戏,创编思辨剧本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哲理类课文,蕴含启示、哲理、道德、价值观等。教学这类课文,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困惑:道德是非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可理解起来却很难,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并没有很深的认识和感悟。教学会陷入枯燥的说教境地。该怎样教学此类课文呢?我们可以利用“剧本课堂”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栏目录播脚本”为载体,聚焦话题,展开思辨。

在“剧本”情境里,这类课文的一般课型结构为:

适用范围:哲理类课文,如《钓鱼的启示》《中彩那天》《自然之道》等。

下面以《中彩那天》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方式。

(一)话题聚焦,抓住戏剧冲突

教学这类课文,教师首先要从课文描写的小事或现象中发掘内含的深意,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紧扣文本内容或表达特点设计问题,进而展开课文的学习。而这个话题的提出尤为重要,它必须能让学生广泛、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辩论、评议。话题可以由教师确定,也可以采取征集方式。

如在《中彩那天》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栏目录播”情境,以“录播脚本”为载体,向学生征集选题。

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创设了“今日说法”栏目录播的情境,设计了向观众征集本期话题的活动。学生通过默读思考、小组交流,完成了“新闻30秒”(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口播任务,并梳理了共同关注的几个话题:“车子该不该还回去”“代买彩票中奖,奖品该给谁”……最后师生共同确定议题。通过话题的聚焦,让学生直接面对核心问题,能有效地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思维动力。

(二)对话人物,体察人物内心

话题抛出后,教师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不仅要从形象的叙事中了解问题的根本,更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文中人物会面,在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感受是非观念。

如在《中彩那天》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本期话题“代买彩票中奖,奖品该给谁”,创设“新闻人物面对面”情境,设计了“人物采访”活动,让学生完成一次模拟采访。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中不同人物的价值观。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纷纷与文中的“父亲”“母亲”“我”对话。如有的学生面对文中的父亲,提出自己最想问的问题:“请问这位父亲,您为什么不马上通知库伯来现场取车,而要第二天还车呢?您梦寐以求的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既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又要还车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了急切了解答案的需求,会主动地开展探究。在还原“人物采访记录”的过程中,学生走进文本,自主研读描写父亲神态、行为的语句,以自己实际的体验,站在父亲的角度去亲历矛盾的过程,切实体会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三)观点碰撞,绽放思辨光芒

通过对话人物,学生对文中人物的价值观有了比较直观的体会。由于话题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认识,也有自己的观点,会积极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在教学中通过辩论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在争辩、交流中使学生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如在《中彩那天》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大众参与”的活动,根据本期话题“代买彩票中奖,奖品该给谁”开展辩论。此辩题能够引领学生探微索隐。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前后勾连,咀嚼课文语句背后的深意,品味细节之处的滋味。还车?留车?“利益”与“道德”的抉择,使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置身于矛盾冲突中,积极思辨。当学生的争论以正方“舍利益而取诚信”结束时,“道德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数的认识”课型初探 篇10

1. 实际情境是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的意义的基础

“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与代数”的重要概念,例如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数与代数本身具有抽象性,但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数与代数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知识的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形成数感和符号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标准”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的意义.对于数的许多重要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境中去理解,既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中应用有关的知识,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学习不再限于“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计算”的枯燥无味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 让学生在现实素材中感受大数,学会估计

“标准”中指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一般来说,数目比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较少,所以他们对于这些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就相对困难一些.因此,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在运用较大的数目时,往往采用取近似值的方法来表示.所以,让学生学会估计生活中的一些大数的范围,是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方面应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大数的意义.

3. 有效的交流和表达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字.每天的新闻离不开数字,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数字,如降水概率、汽油价格的上涨、移动电话的费用等.数字是不可避免的,没有数字,人们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和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标准”中在每个学段都指出要加强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就非常的重要,加强学生对“数”的应用意识和交流意识.学生学了“数”的知识后,能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交流身边的事物,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结合知识点的认识开展交流.在每个知识点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生活中所看到这些数的物体个数例如,学生认识了“5”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或序列用到了“5”这个数.再如,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有哪些是用数字描述的,有哪些可以用数或数码来描述,如说出你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为班级同学每人编一个号码,用数字描述一件身边的事.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还可讨论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感知大数,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能体会别人是怎样做的.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小考察.对于有些数,学生已经接触了,但有些则没有接触或接触较少.因此当学生形成数的概念后,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考察一些有关的数据,然后再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99.

[2]李新.夯实基本素养, 发展数学思考[J].小学数学教学, 2008.

初中英语“三课型”教学策略初探 篇11

【关键词】语言环境 听说教学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阅读范围 写作技巧

一、在教学过程中听、说结合

在英语“三课型”课例模块一的教学过程中听、说结合主要是训练听和说的能力。在听课文、听老师提问,认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清晰、准确、简洁的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将思维转换成口头语言,这就有一个构思、转换、执行的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达到从先想后说、边想边说、现想现说、不用讲稿也能说好一席话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语言习得规律,从听说入手,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我首先为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起了英文名字,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英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时,坚持以听说领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放录音磁带、幻灯、录像、投影或图片等,引导学生边看边听录音。结合所学内容,我经常选放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英文歌曲,如I Wanted You、Dreams、Me And You、Merry Chrastmas等歌曲。一次班上一个学生做值日报告时,说到那天是他的生日,正好歌曲磁带中有生日歌,我连放两遍,第一遍大家听,第二遍大家齐唱,气氛非常热烈。初一新教材每节课都有安排“Listen、read and say”,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幻灯片、教学图片配合录音材料,进行视、听、说的练习。在听录音时,我随着录音讲述的内容,用教棒在幻灯片上或图片上指出相应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逐步使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然后在让学生模仿着说,这有利于学生养成音、形、义直接联系的习惯。但是由于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英语基础都比较差,胆量也比较小,并且在小学的六年中已把他们的兴趣抹杀掉了。因此我们开展了一些比赛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听说能力。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口头、读、写同时参与,促使学生体验语气、语调等方面信息的内涵,形成 “语感”,尤其会使听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读、说结合

引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学会朗读知识,可以全文阅读,也可以分段阅读。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可以是全神贯注地快速阅读,也可以边读边找答案。阅读还可以分组阅读,可以是四人小组,也可以全班为一组,或齐读,或分组读,或自由读,方式灵活多样。目的是要在阅读中思考、体味,并且要表达出来。这样读和说才能有效结合起来。《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年级的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因此,教师在阅读技能的教学中应紧紧把握住培养语篇能力这一要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掌握的语言技能提高语篇理解能力,即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与分析、判断、逻辑思维、记忆、想象、联想、推理等能力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要加强对学生课内外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课外的英语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在学法指导上,教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泛读、快读、查阅式阅读、略读、精读、评价式阅读、欣赏式阅读等,这样才能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那么我们教师在处理阅读时力求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阅读中词汇的处理:文章中的重点单词或者是会影响理解的词,可以先提出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和词性、或通过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等技巧猜测词义和词性。2.进行阅读前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寻找主题句和判断、归纳文章大意;也可以让学生预设问题,如:问答题、补全答案、句子配对等。3.对答案可以采取的模式:通过pair work、group work 或者 work alone 等来完成。简单的可以自己寻求答案,稍微难的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得出答案,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才能共同提高。很多答案不是唯一的,那么,老师就要合理评价学生的答案。4.阅读后对语篇的处理:我们可以根据阅读材料设置更多的口语活动,拓展问题,也可以把阅读语篇变做听力材料做些活动。根据情况可以把文章稍作改动变成表格的形式或变成有空白的文章进行完型填空练习,对文章进一步巩固练习。好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背诵,这种背诵要理解的背诵。如果是语篇较长的,最好是选出好的句子或者好的段落让学生背诵。也可以找出重点句,打乱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顺序、补充完整句子、或者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宾语从句、重点短语、时态、动词词形、词性;也可以根据内容展开讨论、朗读比赛等。短的语篇可以做精读讲,稍长的文章可以做泛读讲,读懂大致的信息、读懂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速度,教给学生阅读策略。语篇阅读要与本单元的目标语言紧密结合,阅读文章与话题十分接近。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老师就要帮助学生选择难易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最好每周引领学生做一篇阅读短文,先布置给学生阅读、再检查答案、对好的部分再精讲。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便能很快得到提升。初中阶段应该尽早开始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达到自己喜欢阅读、独立完成阅读的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写

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们书面作答,把一个个准确、通顺的答案按顺序分段写在本子上,暂时答不出和漏答的可写在后面,答案要紧扣题目要求,每个学生快速独立完成。当然,写不仅仅局限在书面回答题上,还可以与英语作文写作结合起来。英语“三课型”教学过程中的写是指书写和写作。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若书写不规范、技巧差、字迹潦草或错误百出,必然使人看不清或读不懂,令人生厌;反之,美观流畅的书写作品会给人美的享受,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产生较好的交际效果。英语中的写作就是学生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用英文影响别人的过程。英语写的技能包括书写端正、拼写正确、语句通顺、语法规范、层次分明、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英语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包括构思阶段、转换阶段和执行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根据图示写简单的文章、写日记、写信等。让学生逐步尝试写作,综合使用学过的语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英文写作活动时,也应该进行由易到难的练习。这类练习包括两个内容,从形式上看,在造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英文作文,即由短到长。从质量上看,在简单的英文作文的基础上,进行要求较高的英文作文练习,即:造句—看图说话、写情景—写段—写作文。由易到难地进行练习,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英文写作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我有几点建议:1.要求学生坚持用英文写周记,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复习所学内容,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周记具有储存信息、编码和组织资料、激发联想等功能,它们是语言内化和输出的过程。2.从低年级抓起,要求学生多练习写作看图作文。看图作文的图画内容必须是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的。动笔前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中的人物、事物、时间、地点、背景等,启发学生概括画中所表达的大意,并根据提示,积极构思一个意思完整、语言表达正确、能达到交际目的的短文。写作活动要关注目标语言,学会使用目标语言,重复巩固目标语言。同时,老师在培养学生写作的技能时应注意几个事项:1.让学生先思考、想好了再动笔,打草稿,修改后再加工整理。如果有的同学写作有障碍,可以分成小组,小组之间有的人写,有的人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2.写作中存在错误的处理:写作前先给学生做错误分析,然后总结;在写的过程中老师走到学生中去浏览、记录、指导。有些问题老师要集中讲;把错的句子写到黑板上,再把正确的句子写上,作对比,让学生看自己在写作中犯下的错误,让学生做到自查自咎,是否犯了老师提示的错误;或者选出优秀的学生告诉大家该怎么做。3.收集每组工作,互批或分批,也可以根据时间关系单独解决学生的错误。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传阅作文、提出意见,并讨论修改方案。在相互评阅与讨论后,学生自己先修改初稿,然后把修改稿提交给老师。通过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加学生的“读者意识”,使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编辑能力;同时能节约老师时间,使老师有更多时间用于教学活动。还有,学生常犯错误的处理意见:1.老师在巡查时发现的共有的问题要集中讲。2.写作文时,目标知识要重点强调。3.重点处理过的内容,学生仍然犯错误,要指出并要反复操练。4.写作时,影响了理解的内容要处理。老师在教学时总是害怕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写。我们应该从基础年级抓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方方面面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老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与实践。

课外阅读指导课型探索 篇12

1 读书笔记指导课

1.1 理论依据

学好语文, 首先要学会阅读。而学会阅读, 做读书笔记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好方法, 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甚至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奠定基础。

读书笔记教学法是指在语文课堂上由学生个体依据教师指定的学习目标, 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以实现学生自读、自研、自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以读书笔记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集传统的双基训练与现代创造思维培养于一体, 融“听、说、读、写、思”于一炉, 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现代教育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知识, 在自主探索中发展, 在自主探索中创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

1.2 模式目标

通过该教学模式的研究, 体现学科特点, 便于实际操作, 让学生喜欢读书, 学会读书, 自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3 模式框架

1.4 环节说明

1) 激趣, 想去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口头读的活动, 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 所以, 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 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结合我校多媒体的优势来化静为动, 集声、光、电为一体, 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 使其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迫不及待地想说, 想读。

2) 作记号, 有利阅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过程中, 大家常会发现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优美词句, 精辟的, 富有哲理的, 有启发性的, 那就把它记下来。我校学生是这样做的:

(1) 用“——”勾画不认识的字、词。

(2) 用“?”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简单质疑。

(3) 用“=======”勾画中心句 (重点句等) 。

(4) 用“△△△”勾画喜欢的词 (如四字词等) 。

(5) 用“~~~~”勾画喜欢的句子 (如比喻句、拟人句等) 。

作记号——这是最常用的读书笔记的一种方法。像上面的这些, 如遇到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都可以用符号勾画出来, 这样, 下次读书时就能引起注意, 提出思考。作记号之后对不懂的要马上进行交流, 同桌之间可以进行, 全班也可以进行。哪些是优美句子, 哪些是重点句子, 哪些用得好, 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交流, 扩展见闻, 增长知识。对不理解的问题, 可思考, 可查阅工具书, 也可交流。这既理解了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它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积累了扎实的知识。

3) 说体会, 深化阅读。

我记得有位大师说过, 读书有两个目的:一是语言的熏陶, 二是思想的熏陶。在看完一本书之后,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想法吧, 那么, 不要犹豫了, 把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整理成文, 这就是读书心得了, 即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 读后感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概括, 它的重点是在“感”, 是对文章主旨的感。大至一本书, 小至一句话, 你看了之后是怎么想的, 就怎么写。这样一来, 我们就领悟了作者的主旨, 思想得到了熏陶, 灵魂得到了净化。

4) 积累好词佳句, 运用阅读。

农村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书面语言能力更差。“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语。可现在有很多孩子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为了让学生养成喜欢读书, 善于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在教学中, 我几乎每篇文章都采取“读书笔记”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熟记文章中的喜欢的词语, 熟记喜欢的句子, 并且, 每人每期做一本“采蜜本”, 专门积累好词佳句, 把“厚书读薄”, 夯实基础。找准时机, 把做读书笔记的训练和作文训练结合在一起, 运用阅读。让学生明白, 要写好作文, 除了要善于积累生活素材, 还要善于积累书面材料, 积累好词佳句, 这样才能把作文写好。

1.5 模式条件说明

经过我校实验研究证明,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2~6年级的学生, 其中作记号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有效。学生在读书时, 就会抓住重点字、重点词、重点句, 进行阅读, 进行感悟, 进行积累, 而不会泛泛而读。学生积累了好词佳句, 说体会谈感受, 读说结合, 读写结合, 一定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年级越高效果越明显。

1.6 模式评价

本模式步骤简单, 操作方便。对课内和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我校实验研究证明, 本模式结合课程标准,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 可操作性强, 实用性强。其中, 激趣, 让学生想去阅读。作记号, 让学生有利阅读。说体会, 让学生自觉陶冶情操。积累好词佳句, 学以致用。教师做起来简单, 但却能立竿见影。

2 人物形象鉴赏交流课

1) 设计理念:本课型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交流, 在交流中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 培养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 打造学生个性自我。

2) 教学环节。

(1) 课外阅读, 说形象。

学生运用以前的阅读方法对短文进行充分地自主阅读, 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交流内容包括了两个, 一是交流故事情节, 熟悉短文内容。二是交流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互补充, 相互学习。最后,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指导。

(2) 联系生活, 议形象。

学生走出文本, 联系生活实际议一议文中的人物形象。在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打造个性自我。课外阅读中阅读不是最终的目的, 关键是否“成长”。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位时, 教师可适时点拨。

(3) 综合训练, 写形象。

学生光说还不够, 还应在纸上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声, 综合分析短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作的过程也是理清思路的过程, 学生把别人的体会和自己的见解整合在一起, 使自己理解更完整、更独特。既提高了自己鉴别能力, 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4) 升华情感, 评形象。

为学生专门提供交流的平台。学生再次交流自己的作品, 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体验阅读的成功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回归到学生自主阅读, 终身学习。

上一篇:人文景观公共艺术下一篇:营养配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