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退出

2024-10-05

市场退出(共12篇)

市场退出 篇1

本轮产能过剩企业退出, 应以市场手段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自主性。

中央对于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 提出了“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要求, 并强调本轮产能过剩企业退出, 应以市场手段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自主性。

本轮产能过剩主要源于周期性原因和政策体制性原因, 在需求方面体现为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全球性需求低迷, 在供给方面体现为由政策和体制原因促动的产能过度扩张, 从而在整体上加大了本轮产能过剩的问题和由市场自发调整的难度。同时, 结构性产能过剩仍然存在, 一定数量的失去竞争力的“三高”企业需要退出。

过去我们解决产能过剩手段主要是以行政调控为主, 当时是处于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推进的, 如今以行政力量为主来强制要求企业退出、解决产能过剩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并且随着我国市场体制和各类市场的逐步完善, 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市场化解决产能过剩的环境和手段。

企业虽然可以自发对产能过剩作出一定调节, 但严重的产能过剩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 还是需要国家统一实施市场化退出措施有序推进。因此建议借鉴国际经验, 成立专业化的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实施企业退出的政策抓手和操作平台。

日本为了解决金融机构大量不良债权问题并刺激经济复苏, 先后成立过“整理回收银行”、“住宅金融债权管理机构”、“整理回收机构”等, 但仅着眼于金融机构不良债权的处置, 新的不良债权不断出现, 产业难以复苏。2003年日本成立了产业再生机构, 让其在对国民经济或金融系统有重大影响的、陷入困境但有经营前景的大型企业援助和重整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政府支持管理、专业人士市场化运作下, 产业再生机构在日本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银行不良债权比率大幅降低。

为了对原东德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和退出, 德国1990年设立了托管局, 由德国联邦政府委托托管局对原东德国有企业整体进行托管。德国托管局将8000多家原东德国有企业分解成12000多家中小企业, 逐户调查评估、制定重组方案、分类分步处理、出售与治理并举、采取专门措施解决失业职工安置问题。在政府授权、提供充足资金保障的支持下, 通过解决债务、分流人员、引入投资者、加强治理等专业化、市场化运作, 解决了原东德国有企业退出的问题。

在我国, 国务院国资委先后明确了中国诚通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中国国新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经营的试点单位。若干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专业资产经营平台来解决困难企业重组和退出问题。重庆2004年成立了重庆渝富经营资产管理公司, 用市场化的手段集中处理大量不良债务, 通过土地、资产、人员的分离, 加快企业破产和调整的进度, 有效地盘活利用企业资源, 妥善安置了职工, 被外界称为“渝富模式”。上海于1999年起, 先后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大盛资产管理公司、盛融投资有限公司, 来处置国有企业的不良债权, 2007年把国际集团和上述3家公司做了资产整合, 组建了新的国际集团和国盛集团。此后国盛集团在处理企业不良债务、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诚通集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的一家资产经营试点企业, 2005年以来, 先后整合了中国普天集团所属8家企业、中国寰岛集团、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等数十家困难企业, 整合相关资产350多亿元, 前后共清理退出了近300户企业, 分流安置职工近4万人。

实践表明, 借助资产经营公司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首先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自主退出的主体作用;其次有利于发现和盘活退出企业的价值;第三有利于打造具有规模经济性和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退出机制, 市场化地实施企业退出涉及的债务、职工、税费等政策。

市场退出 篇2

2006年,谷歌推出中文站点Google.cn,由李开复掌舵运营。2009年李开复辞职建立新公司,他的继任者是刘允。谷歌在中国雇佣了数百名销售人员和工程师,设立了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办事处。最新的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69.5亿元,其中百度和谷歌中国两家市场份额之和超

96.3%,基本垄断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其中百度占据了63.1%的市场营收份额,谷歌中国占33.2%。但是谷歌是个互联网公司,名气很大,块头更大,其商业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但它现在的架势让人看不懂了。它向中国提出了政治要求,而这种事情通常是大的商业公司极力避免的。谷歌在中国经营三年多,但似乎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了解的程度还很低。中国是主权国家,不是19世纪时的租界,外国企业没有治外法权。在中国经商,想游离于中国法律之外,是对21世纪中国的误读。西方社会、跨国公司对中国建设性的批评和善意的主张,是有助于中国发展的。但如果背后隐藏政治企图,并想用一种威胁的方式来迫使中国就范,根本行不通。中国社会目前已经相当开放,互联网的成长不断激励着它,今后的中国只能更加开放。但是,任何开放都是有度的,而且开放要有一个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的门该开多大,路该怎么铺,要中国人自己来设计、安排,外界怎么说,只能作为参考。一个互联网公司,即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最丰厚的资金,就想左右这一进程,都是狂妄的。从种种原因来看,谷歌退出中国市场有自己公司内部原因,第一他受到了黑客的攻击谷歌表示,去年12月中旬,公司辨识出“来自中国”、针对其企业系统的“技术高度复杂、有目的性的攻击”,在此次攻击中,谷

歌公司的知识产权遭到窃取。同时谷歌已经发现证据证明有人企图侵入其Gmail邮件系统,但仅成功进入两个账户。公司还发现证据表明,另有“至少”20家金融、媒体以及其它领域的公司也受到类似攻击。第二,受到了公司领头人的一些错误指导,想抵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自己有资金,有实力,就可以在政治上谋求更高的地位,企图妄想占领整个中国的搜索引擎行业,但他的野心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谷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德拉门德在公司网志(blog)上发表声明称:鉴于类似网络袭击及其中所揭示的监视问题,再加上过去一年中国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进一步限制措施,使我们决定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业务的可行性。谷歌公司面对全球迅猛增长的政府网络审查制度,特别是在亚洲和中东地区,越来越感受到这一制度对其在线广告驱动的商业盈利模式的威胁,希望政府官员更多考虑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是关注政治和任期。美国的人权激进分子对谷歌反对网络审查制度的行动表示欢迎,他们曾苛刻地批评谷歌去年同意中国政府对其在中国的网站进行审查。

第三,是因为谷歌并不是一个国营企业,而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在中国市场却被中国其他搜索引擎攻击,使他并没有还手之力,他并不了解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他以为凭借自己在中国的重要性,就可以在政治上谋取一点地位,这是他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中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不管你对中国有重要,只要你触犯了中国的法律,中国也会毫不犹豫的做出正确的做法,宁可不要你,也不能让中国社会混乱,其次;他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虽然现在很开放,但那是一种方式,并不代表他可以什么都接受,对自己国家有利的他肯定会来者不拒,但如果危害到国家的安危的那是一定要打击的。制度,不想受到中政府网络的监管和控制。以为

第四;谷歌因为是一家上市企业,所以频频受中国本土网站的猛烈攻击,使他在中国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自己在中国四年多的投入全都是白费,不仅失去了巨大的资金,而且还是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他不是没有实力,而是他把他的实力的放在和中国政府相对抗上了,不会有任何一个公司等让一国家为他改变制度,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在谷歌反对中国审查网络的时候,美国人却叫好呢!这又进一步让谷歌陷入绝境,这难道是一个阴谋吗?一个网站公司的推出为什么会牵动一个经济大国呢?谷歌做为美国企业,本来就对中国市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等的理解和适应并不够透澈,造成水土不服,企业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产生了碰撞,这样就加速了谷歌在中国的消失速度。第五;从消费者的心里来看,每个中国人都是爱自己国家,如果你是刻以来搞破坏的,那我们宁愿不要你,就算我们此时还离不开你,我也不会手软,我们要的是和平竞争,而不是靠某些特权来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值,没有人愿意接受一个挑战中国政府的外来企业,不管你对我们有多重要,谷歌创始人开始时说过,“谷歌通过传播自由民主思想”,并说不作恶。但是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他不是由谷歌公司来单方界定的,也不是由美国一个国家说了算,它是由所有人对他的评价。当然说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一点影响都没有也是不可能的。至少还有极少部分中国网民在用

Google.cn网站。收到波及Google的Gmail服务业完全可能被中国政府切断。但Gmail的电邮服务的替代者多得数不胜数。

PE退出新渠道——次级市场 篇3

2008年8月18日,据私募股权新闻(P r i v a t eEquity News)的消息透露,高盛投资银行、瑞士信贷集团联合投资公司列克星敦投资(LexingtonPartners),以及罗素投资集团(Russell Investments)旗下的磐石基金(Pantheon Ventures)宣布将共同募集史上规模最大的次级市场基金(S e c o n d a r yFunds)。2007年,次级市场投资商(SecondariesInvestors)科勒资本(Coller Capital)成功募集48亿美元基金创下了当时的历史纪录,今天这四家公司联合打破了这一纪录成功地募集总额为50亿美元的基金。

次级市场基金是指专门用于购买投资公司所拥有的投资组合公司的基金,这类基金投资那些他们认为价值被低估的企业,为最初的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流动性。次级市场基金的特点是期限短,配备已选定的初始组合并利用杠杆效应,它具有良好的风险回报特性。一个功能完全的PE次级市场能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投资者可自己选择出售时刻,不受基金管理部门以及其他股东的影响,以便在有利的市场环境下提前实现盈利、减低差额上税带来的负担、满足预料之外的流动资金需求或转让财产。

今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人转向PE次级市场寻求新的退出途径,2008年有限合伙人出售其在大型并购基金中股份的销售量已经达到18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约增长了20%。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在PE次级市场中的私募股权基金总额也有了成倍的增长,根据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全球针对次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将达到300亿美元,相当于已募集的并购基金的四分之一。促使专注于次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银行希望能够通过次级市场出售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项目组合。

PE次级市场抢夺战

当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想退出全部或部分他们所持有的基金份额时,这种销售被称之为二次销售。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大多数时候二次销售是不为公众所知的,五年前99%的二次销售交易是秘密进行的,而今天仅有80%的交易是在低调进行的。8月中旬高盛投资集团、高山投资(AlpInvest Partners)以及加拿大养老基金(CanadaPension Plan)便高调地从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集团(Fortis)和西班牙国际银行(Banco Santander)以超过15%的折扣购得从荷兰银行(ABN AMROBank)剥离出的AAC投资(AAC Capital Partners)及其拥有的投资组合,交易总额约为10亿美元。高山投资次级收购团队的合伙人伍特·摩尔(WouterMoerel)指出:“二级销售是希望能够调整资产负债表,这种交易通常比其他交易做决定的速度要快,资产净值的折扣从之前的一位数已经上升到两位数,如此合理的价钱次级市场投资商们又怎么可能错过。”

随着次级市场交易的繁荣,一些专注于这一高成长性市场的次级市场基金也随之成长起来。私募股权咨询公司坎贝尔·鲁坦斯(Campbell Lutyens)的副总裁理查德·古沙维斯(Richard Gusovius)估计目前全球银行欲出售的资产总值约为200亿美元,日渐壮大的次级市场基金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2008年3月,日本野村(Nomura)银行聘请次级市场投资公司绿色公园资本(Greenpark Capital)的乔·托普利(Joe Topley)为其建立次级市场买卖业务,他们相信这是一个进入次级市场的正确时点。该银行将投资5亿美元用于私募股权投资的次级市场交易,一旦该业务部门拥有完整的投资后还将引入第三方投资人,届时野村银行用于次级市场交易的管理资金将达到10亿美元。初期,该团队将专注于欧美等地价值在500万至5000万美元之间的项目。托普利表示:“目前次级交易市场中的项目越来越多,就算是没有深入的参与这些交易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一健康、具有潜力的市场。”

由于资产贬值和经济环境衰退,PE次级市场中最大的变化是2007年公司专注于资产管理,而今年公司将焦点转移到资产重组上。科勒资本的合伙人蒂姆·琼斯(Tim Jones)表示:“由于经济环境的转变,现在投资公司不得不快速地做出抉择。投资公司和投资人开始出售其核心业务之外的资产,并购公司也开始着手在次级市场出售投资组合公司,这将是未来两年的主要趋势。”由于不确定性导致市场需求的变化,现在项目的退出的时间通常情况下会比以前多出一年至两年的时间,因此,通过次级市场出售投资组合公司是私募股权公司和银行最快速有效的退出方式。

近期,英国上市私募股权公司3i开始频频出售旗下投资机构的投资组合公司,这是3i近期剥离旗下中小型企业投资的计划之一。科勒资本也在今年6月收购了英国科技和医药信托公司所有的全部投资组合公司,总价值约为4800万美元。

根据科勒资本最近出具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投资人支持次级销售行为,与仅有五分之一通过次级市场销售资产的有限合伙人相比,有三分之一的有限合伙人都有过通过次级销售购买资产的经历。

尽管有限合伙人认为流动性将是未来几年导致出售资产的重要原因,但投资人对普通合伙人出色表现的期望更是推动次级市场销售的加速器。风险投资公司和并购公司投资人通过次级市场来调整他们的投资组合,是促进次级销售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近年来,次级交易市场中的交易宗数有了明显的增长,出售投资组合公司交易也比去年更具挑战性。在未来的一至两年内,次级市场繁荣的景象仍将持续。

新的退出渠道

经过私募股权投资的繁荣之后,在次贷危机重创下的银行开始出售它的非核心业务以增加资金和资本流动性。从去年七月遭受了345亿美元的损失之后,花旗集团宣布开始出售旗下价值400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私募股权投资的公司组合也在此次销售之列。

其他的银行机构如皇家苏格兰银行、美林集团等也加入了出售非核心私募股权投资的行列。这一切对次级市场投资人从金融机构购买资产来说可谓是天赐良机。专注于次级市场投资的荷兰投资公司高山资本(AlpInvest Capital)的合伙人嘉科·海克特(Tjarko Hektor)表示:“保守的估计2008-2009年次级交易市场中的投资机会约为150亿美元。这绝对是笔可观的数目。”

科勒资本的合伙人蒂姆·琼斯表示:“不论是因为在次贷危机中受到了重创还是因为银行家

们认为现在是调整资产负债表的正确时机,所有的银行都希望能够巩固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将亏损保持到最低限度。”

银行一直都是次级市场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期银行就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摩根大通和德意志银行都在那次动荡中出售了超过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上一次私募股权投资繁荣结束时,投资于科技类初创企业的数十亿美元随着这些公司全球价值的贬值灰飞烟灭,数以万计银行下属的私募股权投资被毫无保留的出售。经济繁荣时期,银行会大举扩张业务,与普通合伙人建立合伙人关系,建立内部运作,一旦当他们当业务过于庞大的时候,资产负债表就会表现的过于繁冗,这时他们就会开始迅速地处理自身的非核心业务。但也有投资人建议银行对于出售资产不应操之过急,应该等待适合他们的定价而不是将资产降价出售。

次级市场交易中为卖方提供咨询的私募股权咨询公司坎贝尔·鲁坦斯(Campbell Lutyens)的执行合伙人安德鲁·西利(Andrew Sealey)指出:“那些面对资本流动性压力的银行表现出在私募股权投资出售方面的新问题,以前银行不需要有流动性方面的考虑,但自从次贷危机之后,这就成为了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同时规则方面的改变也为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定(BaselII)的生效,很多银行持有私有股权资产的成本有所提高,有的甚至提高了一倍之多。”

随着基金投资组合公司平均的盈利能力降低,短期内私募股权投资盈利的潜力也在降低。因此次级市场中一派繁荣景象,与去年相比,今年次级交易市场中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样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基金的规模都有了大幅的提高,这为银行提供了良好的退出机会,同时次级市场提供的价格也是相对合理的。

我国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法律思考 篇4

一、我国目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现状

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即市场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 经过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后, 丧失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 从而退出市场的制度, 包括条件、程序、过程和方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 市场主体退出方式有两种: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主动退出即市场主体自己因歇业、解散等原因申请注销, 是市场主体意志的体现。这种方式从法律规定上来说是非常明确的, 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去认真执行。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资人搞假破产、假清算骗取注销登记。现在市场主体退出的基本特点是“四多四少”, 即强制吊销执照的多, 主动申请注销的少;因企业改制撤并申请注销的多, 因依法宣告破产申请注销的少;国有集体企业提出注销申请的多, 私营企业提出注销申请的少;因未年检吊销执照的多, 因其他违法行为吊销执照的少。被动退出即登记主管机关依法吊销违法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 是一种处罚性质的行政制裁。这种退出方式一般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严重违反登记管理法规。二是市场主体发生了严重违反市场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两种退出方式互为补充, 普遍为世界各国认同和采纳。如果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市场竞争井然有序的话, 市场主体在歇业、破产、解散、依法关闭时申请注销退出市场应该是主要方式, 市场管理者对严重违法的市场主体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应该只是作为市场主体退出的辅助方式。而目前, 少数市场主体认为主动退出一般需要清算、公告债权人、完税、还债、销户等步骤, 手续多、程序繁, 而不去办理注销登记;更多的情况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资人为了逃避债务、税收, 钻法律空子, 在退出市场时, 不是主动办理注销登记, 而是采取“销声匿迹”的方式坐等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事实上工商部门每年都要通过年检依法吊销一大批“三无”企业、查无下落企业、不参加年检企业, 而真正因为严重违反市场管理法规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却并不多见。吊销营业执照是位于限制人身自由之后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 应成为制裁市场主体制假售假、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严重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 如今却成了市场主体退出的主要渠道。这种“本末倒置”的退出市场方式, 从事实上证明当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不但不能实现国家保护债权人权益和国家税源的立法初衷, 相反却危及交易安全,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行政处罚的严肃性。

二、市场主体无序退出现象成因的法律分析

市场主体无序退出现象的产生, 有市场环境不够纯净、市场参与者素质高低不一、市场监管乏力等因素的影响, 但究其原因相关法制体系建设的不统一和不完整是最主要的。

1. 市场主体退出的法律规定缺乏系统性、操作性。

一是市场主体法律规定众多、杂乱。有以责任形式为基础的、有以所有制形式为基础的、有以投资人身份为基础的。由于受立法思路不同和历史条件不同的影响, 对市场主体退出都有着类似的规定, 但又不尽相同, 给实践操作中相互之间的把握带来困难。二是破产清算的法律缺乏系统性。虽然目前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规范, 所带来的掌握难、理顺难、理论研究难等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普通执法人员、投资人执行起来很难把握。三是破产清算之外的清算没有明确、完整的法规来调整。

2. 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退出的最终标准不明确。

从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表述中发现, 不同的市场主体其退出标准是不同的, 这就给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增加了困难, 导致各地执行情况是各自为政。静态意义上的退出标志 (吊销或者注销) , 和动态意义上的退出标志 (清算终止) , 何为市场主体的最终退出标志, 或者是互为前置要件模糊不清。从市场主体登记行为的法律定义分析, 其含有确认民事主体资格和经营主体资格双重性的特性来看, 吊销营业执照只能视作为取消了经营主体资格, 而不能视同市场主体的完全退出。

3. 法律法规对无序退出市场主体缺乏严厉的惩戒性规范和有效的防范手段。

不按规定办理注销手续的行政制裁是吊销执照, 这正是部分恶意退出者求之不得的好事。仅有的市场禁入条款, 也只限于部分有不良行为记录的法定代表人, 而除此以外的其他企业负责人, 以及投资人却不受该条款约束。再有对不按规定组织清算的也只有禁止性规定, 而无追责性保证条款。加之又没有其他诸如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制约机制作补充, 对市场主体无序退出行为的监管和防范相对处于听之任之状态。

4. 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退出程序的规定不完善。

一方面是根本就没有程序性的相关规定。如个体工商户的收缴营业执照退出程序、非公司企业法人企业的直接注销程序、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清算程序等, 都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另一方面是有的程序性规定也各不相同。如同样是法人类市场主体, 公司注销必须提供清算报告, 而非公司企业法人就较为灵活, 允许用落实清算责任的保证作替代。再者就是有的程序性规定形同虚设。如按规定, 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被吊销执照后, 必须履行清算程序, 并办理注销手续, 但事实上普遍难以落实。

三、完善和规范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思路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应以“宽进严出”为原则, 以进出畅通为目标, 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退出的各项制度, 进一步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从法制体系层次和实践操作规程方面加快疏通市场主体的退出关, 提高市场主体的合格率。

1. 明确市场主体退出的标准。

从经济学的角度, 我们认为市场主体退出的标准是出于市场退出成本与收益比较, 出于市场主体经济性亏损的大小, 或预期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时, 所进行自觉的调整性退出。从法律的角度, 市场主体退出标准为, 必须经过实质意义上的清算程序 (除合并、分立外) 和形式意义上的注销程序, 才能完全退出市场。即实体上市场主体全部财产被依法清算, 并了结一切债权债务, 为市场主体退出的内在标准;在程序上向登记机关完成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 为市场主体退出的最终标志,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 优化和简化注销登记程序, 降低退出成本, 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正常途径合法注销。

一是对小规模公司、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的退出, 可以设置简易程序, 提高退出效率。二是对企业分支机构的注销应更加简捷方便, 只要由其上级单位承诺承接债权债务即可办理。三是政府主管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 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3. 明确清算主体的严格责任, 即直接负有清算义务的市场主体设立人、投资人, 在其批准或投资设立的市场主体出现解散事由时, 应履行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的义务。

逾期不清算或不依法清算的, 特别是处分了应清算市场主体的财产, 视为放弃对所设立或投资的市场主体所负有限责任, 而直接享有和承担终止市场主体的债权和债务。因延迟履行清算义务, 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应对所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对没有造成损失的, 应由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进行清算, 承担因指定清算所增加的清算费用。如果市场主体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财产下落不明而不能举证的情况下视为处分了市场主体的财产。对于故意逃债和变相逃债的, 应当建立起追究市场主体的严格刑事责任制度。

4. 建立市场主体信用制度。

市场退出 篇5

计分析报告

2010年01月28日 14:03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根据ChinaVenture旗下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退出呈现如下特征与趋势:

关键发现

2009共有187家中国企业IPO,共计融资567.66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加了45.0%和157.2%。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IPO融资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境内IPO融资活跃,境外IPO融资稳步增长。上交所IPO融资金额最高,达164.45亿美元,占总融资金额的66.3%;深交所IPO企业数量最多,为52家,占总量53.6%;创业板IPO企业共计36家,占总量37.1%;港交所仍是中国企业境外IPO首选。

VC/PE背景企业IPO数量为73家,共募集137.54亿美元,IPO数量环比增长356.3%,融资金额环比增长214.9%。

本共有381起中国企业并购案例,比上一年下降18.9%,已披露并购案例总金额439.48亿美元,比上一回落35.4%。

VC/PE背景企业并购案例16起,涉及并购金额43.68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并购案例数量方面与去年持平,并购案例金额出现大幅提升,增幅达681.4%。

目 录 目 录 IV

1.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退出综述 1 1.1中国企业IPO综述 1 1.2 中国企业并购综述 2

1.3 中国投资市场退出相关法律法规概要 2 1.3.1创业板IPO管理办法发布 2 1.3.2创业板相关配套规则发布 3

1.3.3证监会修改《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允许合伙企业开设证券账户 5 1.3.4国有股转持办法引发争议 国有创投豁免有待批准 5 2.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退出分析 6 2.1 中国企业IPO分析 6

2.1.1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分析 6 2.1.2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行业分析 9 2.1.3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地区分析 11 2.1.4 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分析 13 2.1.5 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行业分布 14 2.1.6 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投资回报率分析 15 2.2 中国企业并购分析 17 2.2.1 中国企业并购统计分析 17

2.2.2 VC/PE背景中国企业并购统计分析 19 3.ChinaVenture观点 22 图 目 录

图2.1.1-1 2008Q1-2009Q4中国企业IPO规模 3 图2.1.1-2 2009年中国企业IPO数量交易所分布比例 3 图2.1.1-3 2009年中国企业IPO金额交易所分布比例 3 图2.1.2-1 2009年中国企业IPO数量行业分布比例 3 图2.1.2-2 2009年中国企业IPO金额行业分布比例 3 图2.1.3-1 2009年中国企业IPO数量地区分布比例 3 图2.1.3-2 2009年中国企业IPO金额地区分布比例 3

图2.1.4-1 2008Q1-2009Q4 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规模 3

图2.1.6-1 2008Q1-2009Q4 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平均投资回报率 3 图2.2.1-1 2008Q1-2009Q4中国企业并购规模 3 图2.2.1-2 2009年中国企业并购数量行业分布比例 3 图2.2.1-3 2009年中国企业并购金额行业分布比例 3

图2.2.2-1 2008Q1-2009Q4 VC/PE背景中国企业并购规模 3 表 目 录

表2.1.1-1 2009年中国企业IPO规模 3 表2.1.1-2 2009年中国企业IPO交易所分布 3 表2.1.2-1 2009年中国企业IPO行业分布 3 表2.1.3-1 2009年中国企业IPO行业分布 3 表2.1.5-1 2009年VC/PE投资背景中国企业IPO融资行业分布 3 表2.2.1-1 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规模 3

表2.2.2-1 2009年VC/PE背景中国企业并购规模

31.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退出综述 1.1中国企业IPO综述

根据CVSouce统计显示:进入2009年,国内IPO市场经历了触底反弹到全面复苏的全过程。第一季度仅有9家企业成功IPO,融资金额不足2亿美元,为近两年来的最低值。从第二季度开始,随着国内经济的率先回暖,IPO市场也走出了寒冬,第二季度IPO案例11起,融资金额23.39亿美元。第三季度IPO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IPO数量激增至51起,接近金融危机前的峰值。第四季度IPO市场达到空前的繁荣程度,共计发生116起IPO事件,融资金额达到35.52亿美元的高位数字。在国内经济快速复苏,创业板开板等综合利好因素刺激下,2009年国内企业IPO活跃程度超出预期,完全恢复甚至超越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交易所分布方面,境内融资表现活跃,其中深交所仍是各家企业上市的首选交易所,97家境内IPO企业中52家选择在此IPO,创业板的高市盈率和相对较低门槛也吸引了36家企业成功实现IPO,另外有9家企业选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IPO,企业数量虽然较少,但融资规模普遍较大,在上交所IPO企业融资金额总额高达164.45亿美元,占融资总额66.3%。

另有90家中国企业在12个境外资本市场实现IPO,境外IPO活动延续稳步上升的趋势。香港交易所依然在IPO 数量和融资金额两方面领先于其他各境外资本市场,57起IPO案例占2009年境外IPO总量的63.3%,294.58亿美元的融资金额占总融资金额的92.1%。

行业分布来看,2009年共有17个行业的中国企业实现IPO,其中制造业企业无论在IPO数量还是融资金额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的企业,能源、IT、医疗健康、连锁经营、房地产等均为发生IPO数量较多的行业,金融业IPO数量不多,但平均单笔融资金额较大,因此总体融资金额在各行业排名中较为靠前。本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显著增加,大幅超越2008年的市场表现,IPO企业数量共计73家,合计融资金额137.54亿美元,其中IPO数量环比增长356.3%,融资金额环比增长214.9%。

1.2 中国企业并购综述

相对于国内IPO市场的火爆表现,中国企业并购市场的表现则略显疲软。根据CVSouce统计显示:全年共发生并购案例381起,涉及并购金额为439.48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2009年并购案例例数量下降18.9%,涉及并购金额下降35.4%,表明IPO市场的复苏,使得更多的企业重新将IPO作为首选退出方式,导致并购活动活跃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从行业分布来看,2009企业并购涉及19个行业,其中制造业、能源和IT行业的并购数量位列前三位,分别为67、60和44起,分别占并购案例总量的17.6%、15.7%和11.5%;并购金额方面,能源行业并购金额高达260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金融行业和制造业分别以45.35亿美元和22.03亿美元的并购金额紧随其后。

根据CVSouce统计显示:,2009年共发生VC/PE背景并购案例16起,其中已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11起,涉及并购金额43.68亿美元,平均并购金额3.97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并购案例数量持平,并购案例金额出现大幅提升,增幅达681.4%。

1.3 中国投资市场退出相关法律法规概要

1.3.1创业板IPO管理办法发布

中国证监会于2009年3月31日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办法》共分为6章58条,对拟到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发行条件、发行程序、信息披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值得关注的是:(1)《办法》强化了保荐人的作用:要求保荐人出具发行人成长性专项意见,督促企业合规运作,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督导发行人持续履行各项承诺。对于创业板公司的保荐期限,相对于主板做了适当延长。相关要求将体现在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及交易所对创业板保荐人的相关管理规则中;(2)在发行审核委员会设置上,专门设置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在证监会相关职能部门初审的基础上审核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3)设置投资人准入制度:《办法》规定创业板市场应当建立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投资者准入制度,向投资者充分提示投资风险;(4)创业板的真正首发还要等发行体制改革的具体落实。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将着力解决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价格背离太大的问题。

创业板的推出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预计将影响内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竞争格局,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考虑境内IPO退出。

1.3.2创业板相关配套规则发布

发审委办法修订

证监会于2009年5月13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修改内容包括:

1、设立单独的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

2、适当增加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人数,并加大行业专家委员的比例。“创业板发审委委员为35名,部分发审委委员可以为专职。其中中国证监会的人员5名,中国证监会以外的人员30名。”

3、强调创业板发审委委员的独立性。“主板发审委委员、创业板发审委委员和并购重组委委员不得相互兼任。”

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修订

证监会于2009年5月13日发布了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修改内容包括:

1、较之主板,延长了一个会计的持续督导期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持续督导的期间为证券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3个完整会计;创业板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持续督导的期间为证券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2个完整会计。”而对于主板,上面两处期间分别为“2个完整会计”和“1个完整会计”;

2、实行保荐机构对发行人信息披露跟踪报告制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持续督导期内保荐机构应当自发行人披露报告、中期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披露跟踪报告,对本办法第三十五条所涉及的事项,进行分析并发表独立意见。发行人临时报告披露的信息涉及募集资金、关联交易、委托理财、为他人提供担保等重大事项的,保荐机构应当自临时报告披露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分析并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发表独立意见。”

3、适当调整对保荐代表人的个别监管措施。2008年版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出现“公开发行证券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中国证监会可根据情节轻重,自确认之日起3个月到12个月内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情节特别严重的,撤销相关人员的保荐代表人资格。新办法将上述对保荐代表人的个人监管措施的适用条件修改为“公开发行证券并在主板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即该项监管措施不适用于创业板。

创业板投资者准入配套规则发布

中国证监会2009年7月1日发布了《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规定》,其配套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办法》、《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业务操作指南》(深交所、中证登)、《创业板市场投资风险揭示书必备条款》(中证协)也相继发布。

上述规定确立了创业板市场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适度设置了投资者入市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规定,自然人投资者申请参与创业板市场,原则上应当具有两年以上(含两年)交易经验。自2009年7月15日起,投资者申请开通创业板市场交易时,证券公司应当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市场风险,并在营业场所现场与投资者书面签订《创业板市场投资风险揭示书》。

证监会发布受理创业板发行申请等三个公告

2009年7月20日,证监会公布了受理创业板发行申请等三个涉及创业板的公告,分别为《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8号--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2009]17号)、《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9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文件》([2009]18号),以及《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有关事项的公告》([2009]19号)。

根据19号公告,证监会于2009年7月26日起依照法定要求和程序受理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保荐机构应指定两名保荐代表人负责一家创业板发行人的保荐工作;创业板发行人报送的申请文件中,财务资料的报告期为最近三个完整的会计及一期,招股说明书和审计报告中最近一期会计数据的有效期应不少于3个月。

1.3.3证监会修改《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允许合伙企业开设证券账户 中国证监会于2009年11月20日发布《关于修改〈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的决定》,对2006年《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增加第二款“前款所称投资者包括中国公民、中国法人、中国合伙企业及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投资者。”。证监会在《关于修改〈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的说明》中指出,上述“其他投资者”包括《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创投企业。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进一步解释,上述创投企业包括采用中外合作非法人形式的创投企业。

《证券法》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投资者申请开立账户,必须持有证明中国公民身份或者中国法人资格的合法证件。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中国自然人、法人依法可以开户。此后,证监会又以规章的形式增加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开户主体,但合伙企业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形式的企业一直没有明确的开户依据。上述修改完成后,长期困扰有限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及非法人制创投企业的证券开户问题得到解决。

1.3.4国有股转持办法引发争议 国有创投豁免有待批准

2009年6月19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社保基金会联合发布了《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实施办法》(“《转持办法》”)。《转持办法》对于缓解国有股减持压力,充实社保基金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操作中,《转持办法》的规定因过于原则化,使得大量具有国有成分的PE/VC可能被划入具有转持义务的国有股东行列,对于PE/VC的资金募集及投资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将不利于贯彻国家当前大力发展PE/VC的政策,相信也不是《转持办法》的初衷。关于《转持办法》的相关争议仍在继续,PE/VC业界通过行业协会等途径向相关部门反馈意见,建议在制定《转持办法》的实施细则时,充分考虑PE/VC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考虑PE/VC作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在资金募集和投融资方面区别于传统行业的特点,对现行《转持办法》进行修改完善。

《转持办法》发布后,财政部和发改委就国有股转持政策对创业投资企业的影响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应的建议。此后,财政部组织起草了关于国有创投股豁免转持的政策,并吸收了有关部门的意见,目前该方案仍在等待国务院批准。

2.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退出分析 2.1 中国企业IPO分析

2.1.1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分析

根据CVSouce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共计187家企业实现IPO,总计融资金额为567.66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金额为6.11亿美元。其中,97家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IPO,融资金额为247.90亿美元,平均融资金额2.56亿美元;另有90家中国企业在境外12个资本市场成功实现IPO,融资金额为319.75亿美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3.55亿美元(见表2.1.1-1和图2.1.1-1)。

通过CVSouce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进入2009年以来,IPO市场呈现出快速复苏的态势,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融资金额,均出现大幅上升,并于第四季度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点。

交易所分布方面,97家境内IPO企业中9家企业选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IPO,包括中建集团、中国中冶和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大型企业,融资金额高达164.45亿美元,占融资总额66.3%;52家企业选择在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金额为58.24亿美元,占融资总额的23.5%,其余36家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实现IPO,IPO企业数量占IPO总数量53.6%,合计融资金额为25.21亿美元(见表2.1.1-

2、图2.1.1-2和图2.1.1-3)。

90家中国企业在12个境外资本市场实现IPO,境外IPO活动延续稳步上升的趋势(见表2.1.1-1)。香港交易所依然在IPO 数量和融资金额两方面领先于其他各境外资本市场,57起IPO案例占2009年境外IPO总量的63.3%(见图2.1.1-2),294.58亿美元的融资金额占总融资金额的92.1%(见图2.1.1-3)。纳斯达克市场有7家中国企业IPO,共融资16.50亿美元,分别占IPO企业总量和总融资金额的7.8%和5.2%。此外,新加坡主板市场、马来西亚吉隆坡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等也有中国企业IPO,但案例数量及金额相对较少(见表2.1.1-

2、图2.1.1-2和图2.1.1-3)。

2.1.2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行业分析 根据CVSouce统计显示:,2009年共有17个行业的中国企业实现IPO,其中制造业企业无论在IPO数量还是融资金额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的企业,实现IPO企业共计62家,占总量的33.2%,融资金额179.78亿美元,占总体融资金额的31.7%。除制造业外,能源、IT、医疗健康、连锁经营、房地产等均为发生IPO数量较多的行业。金融业虽然仅有6起IPO事件,但平均融资金额高达17.28亿美元,远远高于总体平均融资金额(见表2.1.2-1)。

2.1.3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地区分析 根据CVSouce统计显示:IPO案例数量方面,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为北京、深圳、广东,其数量占比分别为16.7%、11.2%和10.2%。在IPO融资金额方面,位居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其各自占比分别为43.4%、14.3%和8.2%。

2.1.4 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分析 2009年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数量共73家,合计融资金额137.54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无论是IPO案例数量还是融资金额方面,均出现整体大幅提升。其中IPO数量环比增长356.3%,融资金额环比增长214.9%。

2.1.5 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数量和融资金额行业分布

2009年具有VC/PE背景的上市企业共计73家,其行业分布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制造业、IT、医疗健康和连锁经营四个行业,合计51家,IPO数量占比为69.9%,四个行业融资金额总计为64.35亿美元,占全部VC/PE背景企业融资总额的46.8%。VC/PE背景企业IPO事件在其他行业分布较为分散,其中金融业及房地产行业IPO案例数量虽然较少,但平均单笔融资金额较高,分别为31.10亿美元和5.85亿美元,大大高于1.88亿美元的总体平均融资金额。

2.1.6 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投资回报率分析

2009年187起上市案例中,共计73起案例具有VC/PE投资背景,通过IPO方式,投资机构实现退出,并获取了高额回报,平均账面回报率为5.09倍。10月份开板的创业板,凭借较高的市盈率,使得上市企业获得了较高的估值,各家投资机构因此获得了丰厚的价值回报,其中德瑞投资所投资的特锐德电气,账面回报率达到了225.10倍,另外,信中利投资华谊兄弟,以及深创投与康沃投资一起投资网宿科技,分别获得了21.60倍、21.27倍和22.91倍高额账面回报率。

2.2 中国企业并购分析 2.2.1 中国企业并购统计分析

根据CVSouce统计显示:2009年全年共发生并购案例381起,已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295起,涉及并购金额为439.48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案例123起,已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89起,平均并购金额为3.41亿美元;境内并购案例258起,已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206起,平均并购金额为0.66亿美元(见表2.2.1-

1、图2.2.1-1)。

与2008年相比,2009年并购案例数量下降18.9%,涉及并购金额降幅更是高达35.4%。IPO市场的复苏,使得更多的企业重新将IPO作为首选退出方式,导致并购活动活跃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从行业分布来看,2009企业并购涉及19个行业,其中制造业、能源和IT行业的并购数量位列前三位,分别为67、60和44起,占并购案例总量的17.6%,15.7%和11.5%(见图2.2.1-2);并购金额方面,能源行业一枝独秀,并购金额高达260亿美元,占并购总额59.1%,金融行业和制造业以45.35亿美元和22.03亿美元的并购金额分列2、3位(见图2.2.1-3)。

就单个并购案例来看,并购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量级并购交易多集中于能源行业,例如兖州煤业斥资27.74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公司,中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以13亿美元收购中亚石油有限公司持有的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石化以72.40亿美元巨资收购英国阿达克斯石油公司,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案。

2.2.2 VC/PE背景中国企业并购统计分析

根据CVSouce统计显示:2009年共发生VC/PE背景并购案例16起,其中已披露金额的案例数量为11起,涉及并购金额43.68亿美元,平均并购金额3.97亿美元(见表2.2.2-

1、图2.2.2-1)。

与2008年相比,并购案例数量方面与去年持平,并购案例金额出现大幅提升,增幅达到681.4%,主要原因是2009年发生了多起大规模并购事件,直接拉高了总体并购规模,例如挚信资本、鼎晖、新天域等PE机构联合投资的协鑫光伏被保利协鑫以25.69亿美元收购,该案例是本并购金额最大的VC/PE背景中国企业并购案例。另外,IDG资本所投资的钧石能源被红发集团收购案例,以及新天域、高盛、弘毅联合投资的新世纪百货被重庆百货收购案例,并购金额均在5亿美元左右,为2009年规模较大的并购案例。

VC/PE背景中国企业并购行业分布较为分散,连锁经营行业有四起并购案例,能源行业有三起案例发生,其次为电信及增值、互联网和医疗健康,各有两起案例(见表2.2.2-1)。

3.ChinaVenture观点

根据CVSouce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IPO表现呈现良好的回升态势,企业并购活动活跃程度虽然较之2008年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而且VC/PE背景企业并购活动空前活跃,这使得2009年国内退出市场一片繁荣,各家投资机构也随之收益,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创业板适时的推出,使得国内资本市场建设日趋完善,退出渠道进一步扩展,这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因素,势必将进一步激发投资热情,而随着投资热度的上升,具有VC/PE背景的企业退出事件预计在2010年会进一步增加。

英派斯选择退出西部市场 篇6

当大批体育用品企业纷纷涌入中西部城市“跑马圈地”时,英派斯的选择令人不解,“西部健身器材市场的开发,包括目前室外健身工程中的农村工程,对于产品的需求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技术含量仍然较低。政府在招标过程中,仅仅以最低价中标,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竞争。”郑国良说,“不只是我们,很多知名健身器材品牌都退出了这个市场的争夺。一个产业,如果只唯低价,未来是危险的。”

近年来,以欧美为主要外销市场的我国健身器材行业整体利润走低,再加上制造商多是小规模企业,竞争激烈,于是生产线下移,减少成本支出成为企业的选择。

事实上,体育用品制造业,尤其是为国外品牌代工的体育器材制造业,是率先进驻中西部城市的,“因为健身器本身体积大、重量大,运输费用高,而且有运输消耗。为了在全国的战略布局,同时加快客户反应速度,我们早在2007年就规划了成都工业园。”英派斯瞄准西部市场已久,“遗憾的是,因为当地产业园区规划,我们最后撤销了这个计划。”据了解,这片位于成都温江的体育产业基地是西部第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立之初就有包括英派斯在内的18家体育产品企业签约,预计产值达3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仍要进驻,中西部地区依然是一块沃土。”郑国良表示。

中西部地区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让企业难以割舍,虽然英派斯两次进军西部都以受挫告终,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向二三线市场的拓展。正如国家先后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样,英派斯率先倡议“健康惠民”,“这个倡议的最终落脚点在社区,目的是让更多的老百姓成就健康之道,这既符合国家关于全民健身规划的要求,我们也从中推广了自己的产品。目前,我们已经从一线城市推进到二三线城市,像长春、武汉等城市都已受惠。”

市场退出 篇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放开武器装备市场, 让更多的、更有活力的民企进入武器装备市场中来, 为我们的武器装备市场带来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经济的腾飞, 民营企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蓬勃发展, 在我国经济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效率, 技术创新能力, 赢利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如何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 促进武器装备市场更快更好地发展, 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武器装备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势必有很多老的企业不能适应新的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 然而由于我国对军工企业退出市场的管制, 很多没有活力的军工企业还存在于市场之上, 苦苦挣扎却又不得寸进。对于这些企业, 国家和地方每年补贴大量资金, 可还是无法改变企业设备陈旧、基础设施老化, 科研生产设施和技术得不到及时改造和更新; 部分企业职工生活困难; 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队伍素质下降, 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状态。而与此同时, 很多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人才储备雄厚、善于抓住机遇、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 拥有参与武器装备市场竞争的绝佳条件, 但却不得其门而入。鉴于这种矛盾的情况, 改革武器装备市场退出机制, 使市场“吐故”而后“纳新”, 吸收新生力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2 武器装备市场退出规制的含义、种类与作用

所谓退出规制, 指的是政府对市场上现存的企业退出该市场的行为进行管理或者约束, 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市场退出规制主要有两类:

2. 1 间接行政介入

包括以行政财力帮助企业解决债务等难题; 部分介入企业的兼并、改制、资产转移等退出的具体操作。

2. 2 直接行政介入

包括行政接管、行政关闭、变更企业经营范围等行为。武器装备的研发生产需要十分庞大的资金支持, 需要规模庞大的机器设备与厂房, 所以军工企业的固定资产额都十分庞大。这种庞大的固定成本造成了武器装备市场的自然垄断性质, 即市场上的产品由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时比由大量企业提供更具效率与成本优势。对于自然垄断市场, 政府需要控制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以维持市场上的效率, 一方面防止过多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导致固定资产的重复建设与浪费, 另一方面也防止规模庞大的企业倒闭带来固定资产的流失。

武器装备市场事关国家安全, 该市场上企业的生产能力对维持国家军事作战能力和处理突发战事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处于和平发展阶段, 军工企业处于和平时期的生产规模, 产量远没有达到企业生产最有效率的规模。但是我国周边环境复杂, 尤其最近几年各种危机不断, 南海局势十分紧张, 战事一触即发。这就要求军工企业在维持平时生产的同时具备快速增产的能力, 以满足突然爆发的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所以, 目前来看效率低下的军工企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被市场淘汰。面对这种局面, 国家需要对市场的进入和退出进行合理规制, 保证市场稳定有效地运行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剩余生产能力以满足战时需求。

3 我国武器装备市场退出规制历史及存在的问题

对国有军工企业退出市场的规制早在1986年就已经产生。1986年12月,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企业破产法 ( 试行) 》。这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破产制度的建立, 对搞活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法律颁布之前国有企业约有1 /4左右亏损。1982年有444家建厂后亏损总额超过赢利总额, 其中49家历年盈亏相抵后净亏大于固定资产净值。这些实际上早已破产的企业一直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 让它们长期无偿地占有其他赢利企业的劳动果实。干部和职工对亏损也不负担任何责任。《企业破产法 ( 试行) 》的颁布使得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 可以依照该法规定宣告破产。让亏损国有企业依法破产, 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对这些企业的补贴, 另一方面也为有活力的企业进入创造了空间。但是, 《企业破产法 ( 试行) 》中规定公用企业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企业, 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资助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帮助清偿债务的不予以破产, 这导致很多军工企业依旧靠政府补贴维持亏损经营状态, 不能适时退出市场。这一阶段, 军工企业破产重组存在很大问题, 一是《企业破产法 ( 试行) 》刚刚颁布还存在很多问题, 很多程序无法顺利执行; 二是这一阶段对军工企业改制的目标很模糊, 没有提出明确的道路, 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明确要走西方发展模式; 三是国家对军工企业的态度还十分保守, 不能放开, 导致很多可以走向赢利的军工企业错过了良好的机会; 四是退出市场的军工企业善后存在很大漏洞,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199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 这一通知拉开了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序幕。企业政策性破产是由政府主导、法院实施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破产行为。国有困难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平稳退出市场, 使国有企业的结构得到优化。政策性破产可以说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解决国有困难企业退出市场的一项成功的制度创新。自该通知颁布之后的几年内, 《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军工企业改革脱困方案的通知》、《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多部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 在众多政策性文件的指导下, 多家军工企业进行了破产重组。这一阶段破产的军工企业大多为资源枯竭的核矿冶企业;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以及根据军工行业整体结构调整需要实施关闭的企业。除了进行破产的军工企业, 我国还通过重组等方式成立了十大军工企业, 一些军工部门已出现了武器系统、重要系统和零部件制造方面的有限竞争。不过, 这一阶段国防工业改革的真正目的不是推动产品竞争, 而是促进“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竞争。可以说, 这一阶段的规制目的还主要在于提高政府部门效率, 而不是促使军工集团公司在自由市场中进行真正竞争的努力。国防工业在某种程度上仍被视为政府机构而不是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

2006年8月27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新《企业破产法》的出台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市场主体提供了一条平等的退出渠道。与此同时也为已历时十多年的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设定了最后的大限———享受非市场的特殊政策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破产将在2008年退出历史舞台, 依法破产也将成为国有军工企业退出市场的主要途径。新《企业破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政府从全面管理企业破产事务转为基本退出企业破产事务, 只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进行管理。从此, 军工企业等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同样的淘汰竞争, 这使得装备市场更加公平有效, 竞争更加充分。

2007年国防科工委制定出台了《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 根据规定, 经国防科工委批准, 国有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可以对国有控股的军工企业实施整体或部分收购、重组。但是, 上述收购、重组行为必须受到国防科工委的监管。规定中指出, 国有独资的军工企业, 应改制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国有企业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鼓励两个及两个以上军工集团公司 ( 或其他国有企业) 对其共同持股; 国有绝对控股的军工企业, 鼓励境内资本参与其改制, 可以在境内资本市场融资; 国有相对控股的军工企业, 鼓励境内资本以及有条件的允许外资参与其改制, 可以在境内资本市场融资, 经批准可以到境外资本市场融资; 国有参股的军工企业, 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引入境内外资本参与其改制。《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的出台为国有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收购、重组军工企业提供了政策依据。使得那些经营不善但是确有潜在赢利能力的军工企业可以通过收购、重组重新焕发活力, 这无疑为武器装备市场内的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 用三到五年的时间, 基本实现: ①培育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 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 ②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③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在财政投入、税收政策、市场准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公平化; ④军品市场退出制度健全完善, 军民资源开放共享; ⑤装备竞争性采购、集中采购、一体化采购工作稳步推进。文件还指出除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少数企业外, 要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 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推进股份制改造, 依法妥善安置职工。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该《意见》的出台, 加速、深化了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 并为有实力的民营资本和企业拓展军品业务提供机会, 也为军工企业重组、兼并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政策依据。

4 对我国装备市场退出规制的几点建议

4. 1 建立健全军工企业退出机制

不能适应市场的军工企业及时退出市场可以为优势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可以提高武器装备市场整体效益。而军工企业的特殊性使得针对一般企业的退出方式不能完全符合军工企业退出市场的需求。因此, 需要针对军工企业退出市场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 使那些地位不重要、缺乏效益、创新能力差、竞争能力弱的军工企业能够依法顺利及时地退出市场, 为国家节约资金, 为其他企业创造空间。在建立军工企业退出机制时, 一是注意建立退出标准, 使得军工企业退出符合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够威胁到国家战争动员的能力。二是要设计好退出程序, 避免国有资产的大面积流失。三是严格依照法律进行破产、重组, 避免军工企业退出过程中的违法牟利行为。四是注意军工企业退出市场后技术设备的处理, 保证国家军事秘密不因企业破产而泄露。

4. 2 完善政府救助机制

我国面临淘汰的军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 这些企业退出市场后会给社会造成很多遗留问题。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鼓励以重组、兼并的方式引导和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军工企业继续参与市场活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军工企业的退出势必造成大量工人下岗失业, 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为此, 政府救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需要积极地为这些员工提供职业转换教育并为其寻找岗位。同时, 对于企业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间, 应积极引导优势企业进行补空。对退出企业的债务进行处理, 尽量减轻企业负担。

5 结 论

我国武器装备市场退出规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从开始的国家完全保护, 到政策性破产, 再到无差别的面对淘汰, 发展到如今利用兼并、重组方式以退为进参与市场竞争, 其中体现着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政府对武器装备市场中企业态度的转变。作为政府, 需要根据不同环境调整规制手段与强度, 保证规制跟得上时代步伐, 赶得上市场变化。从我国装备市场退出规制的发展可以看到我国政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军情的装备市场规制道路的决心与毅力。未来, 我国武器装备市场规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我国武器装备市场也一定会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简兆全, 占孙福.劣势国有企业退出市场过程中的控制问题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9 (3) :60-63.

[2]贾宏伟.依法破产将成为国有军工企业退出市场的主要途径[J].国防科技工业, 2006 (12) :26-27.

[3]郝维英.规范企业有序退出市场之法——读新《企业破产法》有感[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1) :128.

市场退出 篇8

自从中银信、中农信、海发行等事件以来,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就层出不穷,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及国家隐性担保逐渐弱化, 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 以及具有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特别是当大批看好中国经济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就需要全面开放的金融领域来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 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会使一部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金融机构被淘汰。随着金融机构破产案例的增多,建立更加程序化、市场化、法制化的退出机制已是大势所趋。将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

二、从不同层面看金融市场的退出机制

1、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方式

(1) 区别对待不同规模的银行。可以把银行分为大、中、小及微小银行,对小银行和微小银行不宜采用清算的方式,因为成本大、时间长、费用高,而应迅速转让、出售。这样,不仅损失少、过程简单,而且对公众的生产生活影响也较小。

(2) 区别对待银行的资产。倒闭银行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是坏的,对不同资产应区别对待,把好资产以平价或高价转让、出售,坏资产卖给管理人或资产管理公司,好的资产价值高,可以弥补一部分坏资产的损失。倒闭银行还存在有价值的资产,一是牌照,二是网点,可以与不良资产打包转让,通过转让使这些有价值的资产弥补其损失,总之,凡是有价值的资产都要充分利用。

(3) 区别行政模式与司法模式。行政模式适用于《商业银行法》下的处置,通常在法庭外解决,如合并、出售、重组等方式都是在法律程序外完成的,它舍去程序和实体上的保障,可能更高效,更能迅速地进行干预。

2、从宏观角度选择市场退出方式

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 牵涉到债权人、债务人、股东和职员等多方面的利益调整, 事关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 因此在安排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时, 既要考虑处置的效率和成本, 同时又要注意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 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处理的过程中, 要依据其管理水平、资产质量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分门别类地加以规范处置。

(1) 规范或改制。对经营情况基本正常或资不抵债程度较轻的金融机构, 在清产核资、锁定损失、落实损失弥补措施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帮助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提高该机构的收贷收息能力, 增强对经济的支持能力。

(2) 收购或兼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在不可救助、救助失效、中央银行接管未达预期目的或接管期间未寻求到接收机构的情况下, 引导、鼓励其他有实力、有需求的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全额收购其股份, 承接原金融机构的全部资产和合法负债。从实践中看, 这种市场退出方式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最小。

(3) 破产或撤销。对于长期性的资产质量差和严重财务亏损已出现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 由于其风险积淀时间长、亏空金额大、救助成本高, 难以借助中央银行的临时性救助解决问题, 也不可能通过外部形势的好转恢复生机, 更不可能通过改组班子扭转长期的亏空, 可以果断地采取市场退出的办法来解决。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措施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影响金融稳定,甚至引发社会风险。为此,着眼于保护存款人和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本着早预警、早救助、早处置、早退出的原则,应尽快建立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风险处置体系。

1、建立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主要是采取解散、关闭、购并、破产等方式,实施条件、程序都涉及众多法律关系和法律制度,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综合作用的系统,所以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也就是法律为金融机构退出市场提供的机制,亦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运行性法律机制。

2、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模式

从市场份额和经济体制需要等各方面因素看,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绝对优势,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对国有银行将会“淡化”,国有银行的板块与份额本身已经形成优势。而对于贫困地区一些资不抵债的中小金融机构,是仍然依靠财政资源、中央银行再贷款、央行票据进行救助,还是统一采取市场化做法,引入退市机制,还需要认真研究。并且,针对中小银行的种种问题,也可以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区域联营、实施资产置换、鼓励并购、扩大经营范围等等手段加以解决。

3、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危机救助机制

特别是要尽快大面积地清除尚存的清偿性风险,然后再抓紧建立与市场退出机制相对应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多部门综合配合、缓释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机制。在我国金融竞争加剧、金融风险上升的市场环境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而当务之急是尽快付诸实施。存款保险机构不仅是一个提供事后补救措施的机构,同时还应该是个高效的监督管理机构,承担存款赔付职责外的包括投保金融机构风险监管、接管、接收、重组、拍卖、回收处置危机机构债权债务等在内的多重职能,使之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危机处理机制和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庄守宝.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分析.中国集体经济, 2007/2.

市场退出 篇9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公司非破产终止程序的任意性、非公开性和缺乏监督。针对这一现象, 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就是建立特别清算制度。特别清算是相对于普通清算而言的一种清算制度。普通清算是在公司解散时按法律规定的程序, 由公司自行组织的清算;特别清算是指在普通清算发生显著障碍或公司有负债超过资产之嫌时, 依法院的判决并在法院监督下所进行的特别的清算程序。特别清算的意义在于, 当公司解散后不按期组织清算时, 通过强制启动特别清算程序来堵住公司逃避清算、逃避债务的法律漏洞。特别清算制度发挥作用需要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对于公司是否出现解散事由, 以及解散之后是否依法自行组织清算, 需要充分的信息公开。这就需要建立公司在终止环节的解散登记和清算登记程序, 以此作为特别清算制度的配套和保障措施;同时将注销登记与以上程序衔接, 共同构建一套透明而公平的市场退出机制。

在公司终止程序中的工商登记管理, 包括解散登记、清算登记和注销登记三个环节。

解散登记

公司按规定解散的, 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 开始清算。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而进行清算的, 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申请, 并及时组织清算组清算。这是现行立法关于启动强制清算程序的规定, 但从制度设计的严密性来看却不健全。因为现行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办法》对公司的解散和清算登记制度都没有规定, 所以对公司清算的监督和强制程序难以落实。根据公司法, 公司解散是公司非破产终止的原因, 包括自愿解散和非自愿解散。前者包括因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解散事由而解散, 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外商投资的公司董事会决议解散, 以及因公司合并或分立需要解散;后者包括被工商机关依法吊销营业执照、被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责令关闭、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撤销公司登记而解散以及司法解散。在自愿解散的情况下, 债权人很难及时掌握有关信息, 更难以获取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等必要的证据;在非自愿解散的前三种情况下, 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休眠公司就是以上问题的突出表现。休眠公司, 是指那些停止营业活动并且未经解散和清算而又闲置商业登记的公司, 如我国一些长期未进行年检的公司。针对休眠公司, 日本和韩国的公司法通过拟制解散和拟制清算制度宣告其人格消灭;我国香港的《公司条例》则采用“公司名称别除”制度。按照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 公司不按照规定接受年度检验的, 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并限期接受年度检验;逾期仍不接受年度检验的, 吊销营业执照。其实, 对于休眠公司的各种规定, 目的都是以法律手段促其清偿债务并消灭其人格。但是采取以上的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 就是要在公司休眠等解散事由出现后, 通过登记和公示程序, 将其后续的清算和注销行为纳入监管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这就需要解散登记。由此可见, 建立公司解散的登记和公告制度对于保障债权人的知情权至关重要。

在国外相关立法中, 公司解散的登记备案制度早有规定。如《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规定:公司解散应向商业登记所申请登记;不适用登记规定时, 法院应依职权将解散及其原因申请登记。同时还规定:第一次的清算人及其代表公司的权限应由管理董事向商业登记所申请登记;清算人及其每一次变动均应由清算人向商业登记所申请登记;法院任命或撤换清算人应依职权进行登记。并且该法还规定了管理董事或清算人违反以上义务时, 由登记法院处以罚款以使其遵守。《美国标准公司法》对公司在自愿解散和强迫解散的情况下的一系列的备案程序规定得更加严格, 其中包括:在各种自愿解散情况下, 由公司向州务卿递送解散条款或解散声明, 经州务卿同意并备案, 以便监督公司通知、公告债权人申报债权;在公司撤销解散声明的情况下, 公司应将撤销声明递送州务卿, 经其同意后由其备案;在被迫解散事由出现后, 州务卿有义务在每年12月底以前随时向州首席检察官出具证明, 列出应予强迫解散的公司名称和事由, 以便州首席检察官以该州的名义提起解散该公司的诉讼;一旦法院颁发了解散裁定, 该法院的书记有义务将裁定的证书副本呈送州务卿备案。对于公司解散的登记公告制度, 日本商法规定, 公司解散时 (除破产以外) 进入清算程序;代表董事应及时向股东发出解散通知, 有发行散股的公司要进行公告, 或在一定期限内, 在本公司或分公司所在地办理解散登记。鉴于国际经验, 我国公司法可以规定:公司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的一定期限内, 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解散的备案登记并公告。建立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是解散登记标志着公司进入终止程序, 应停止经营活动;二是便于工商管理机关对公司进入下一步的清算程序进行督促;三是当公司逾期未组织清算时, 便于有关权利人取得证据及时启动强制清算程序。

清算登记

从公司退出市场的管理环节看, 如果仅设置解散登记和注销登记制度, 两者的衔接还存在法律漏洞。工商管理机关既无从了解和督促公司解散之后清算程序的继续进行, 也不利于督促公司在清算结束后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我国公司法规定, 有关权利人有证据证明公司解散后逾期未组成清算组是启动特别清算程序的必备条件;在公司自行组织清算的情况下, 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 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 清算方案报股东会、股东大会确认即可。也就是说, 清算完全在公司内部控制下进行, 既没有法院和工商管理机关的介入和监督, 债权人也无权了解和过问。因此, 即便债权人了解到公司解散的信息, 但是对于公司是否如期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债权人也难以知情和举证。同样, 工商管理机关对此也无从了解和监督, 因此公司借逃避清算以逃避债务的做法得以大行其道。此外, 根据现行公司法关于普通清算的规定, 清算活动完全由公司内部人控制, 既没有法院或工商机关的外部监督, 也不存在债权人的内部制约, 这又为违规清算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在实践中还会出现公司经清算终止甚至办理了注销登记, 但是过后发现清算组有不依法充分公告、通知债权人, 或转移、隐匿财产等违法行为, 而此时作为债务人主体的公司已经消亡, 并且因为时过境迁, 债权人维权面临着重重的法律障碍和现实困难。可见, 在公司清算环节建立登记和公告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的管理程序由两个环节组成: (1) 要求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并在清算组成立后的一定期限内将其组成情况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备案登记并公告。这样, 一是便于工商管理机关监督和督促公司开展清算;二是当公司逾期未进行清算时, 便于权利人及时启动强制清算程序;三是可以运用登记的公示职能, 强化清算组成员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 便于事后落实和追究其违法责任。 (2) 要求公司将清算方案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备案登记和公告。这样, 一是可以增加普通清算程序的透明度, 便于债权人及时了解债权的实现状况和公司的终止进程, 必要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二是使工商管理机关掌握公司清算的进程, 为下一步对公司注销登记的监管提供依据。

注销登记

公司必须经合法清算并办理注销登记才能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终止, 即在实质上必须经合法清算了结债权债务;在形式上履行法定的注销登记手续。只有上述两个条件同时具备, 公司才能从法律上退出市场。可见, 注销登记既是公司终止的形式要件, 也是判断公司终止的标志, 办理注销登记是公司终止的法定程序要求。但是, 在缺乏监督和处罚制度的情况下, 不履行注销登记程序就事实上终止公司的做法很难杜绝, 如休眠公司。在正常情况下, 公司自行组织清算, 清算完毕由清算组向工商行政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在非正常情况下, 即使公司未按期办理清算登记, 权利人也可根据有关信息, 及时申请启动强制清算程序;强制清算完成之后仍通过注销登记程序终止公司。这样, 三个登记管理环节相互衔接形成严密科学的管理体系, 注销登记就变得顺其自然了。

市场退出 篇10

一、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美国有关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周密详尽。其市场退出法律主要有: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也称作《1933年银行法》,该法第12b款规定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RTC),这是问题银行市场退出制度执行者。1960年颁布《银行合并法》(1966年修正)是针对于银行并购的法律。1987年《银行公平竞争法案》(CEBA)过大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紧急跨州收购权限,允许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建立桥梁银行(Bridge Bank)。1989年国会通过了《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强化法案》,该法撤销了联邦储贷保险公司,设立联邦重组信托公司,决定动用纳税人的钱解决储贷机构危机。1991年颁布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案》(FDICIA)规定和改进了有关银行资本充足、救助措施、市场退出成本分析等问题,这一法案对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出来问题银行的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美国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主持机构,主要包括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储备银行三家机构。在美国,关闭一家银行的命令只能由该银行的注册机构——货币监理署或州银行监管当局签发。一家问题银行被货币监管当局宣布倒闭后,其所有权就归属于银行监管部门。货币监理署或州银行监管当局在接管一家银行之后,一般立即将其转交给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由其具体负责清偿工作。

在美国,金融管理当局注意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监管,对于出现问题的银行提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警告,甚至可以向监管对象人发出如不补足资本金便停职或开除银行有关人员职务的命令。对于积重难返,采取补救措施无力的问题银行,让其退出市场。FDIC处理问题银行时使用三种手段:购买和承继(P&A)、存款偿付(Deposit Payoff)和营业银行援助(OBA)。在美国监管当局和存款保险机构在处理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时,是非常谨慎的,甚少采用关闭或破产程序。

(二)日本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在日本,大藏省是日本金融的行政主管机构,对所有登记注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日本有关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主要有:1971年4月,日本公布实施了《存款保险法》,成立了存款保险机构。依据该法规定各金融机构被强行要求加入存款保险制度,当金融机构不能支付存款时或宣告破产时,由保险机构支付保险金;1986年,为了适应其他银行对问题银行进行兼并,日本对《存款保险法》进行了修改,在新法中扩大了存款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仅存款得到保险,而且只要获得大藏大臣的批准,金融机构的兼并和业务转让也可以从存款保险机构获得资金援助。在实际运行中,存款保险机构从未对存款者支付过保险金,而是在大藏省直接指导下,用于救助问题银行,间接地保证存款者的存款安全;1998年10月12获参议院通过并于同月16日公布了《金融再生关连法案》,它是七部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相关法律的总称,主要包括《金融机能再生紧急措施法》、《金融再生委员会设置法案》、《完善与<金融再生委员会设置法>相关法律的法案》是处置问题金融机构包括问题银行的法律框架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根据该法,确立问题银行处置原则:问题银行不良债权等财务内容及其经营状况必须公开;为确保经营的健全性应使濒临破产的问题银行不再存续;应明确破产问题银行股东和经营者等的责任;应使存款人得到保护;应维持问题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应能使问题银行破产处理的相关费用达到最小。(戴丽霞,2005)

日本处置问题银行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类:由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问题银行提供援助,由政府安排银行间的兼并和存款保险制度。(1)当银行面临因暂时的流动性不足引发的经营危机时,由中央银行通过贷款向其提供流动性;(2)通过其他银行对由于经营错误而处于危难的银行进行兼并,使之度过难关继续存在。该方法可有效的减少倒闭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混乱长期为日本政府所采用;并以行政手段作保障。当难以找到愿意承担兼并的银行时,日本还采取了建立新的银行继承破产银行业务的方法;(3)当问题银行因破产等原因无法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偿还存款人的存款,对银行的合并、重组等提供资金援助,有的救助而不至于使其破产,而有的不救任由其破产。

(三)英国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监管的国家,英格兰银行是英国中央银行,同时作为金融监管当局,也是问题银行市场退出负责机构。2009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2009银行法案》,为了解决在危机发生后,监管当局缺少有效的手段对失败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以防金融风险扩散这一问题,该法案建立了特别处理机制(简称SRR)来干预和处置问题银行,在SRR启动后,由英格兰银行负责问题银行整个处理程序,并协调财政部、金融服务局以及金融服务保险计划公司采取流动性支持等相应的具体措施。

SRR对于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操作方式有:一是私人部门并购,即把问题银行的全部或部分业务转让给其他私人企业;二是引入过桥银行,即由英格兰银行设立一家全资拥有的公司(过桥银行),将问题银行的全部或部分业务转让给该公司;三是暂行性国有化,由财政部指定的公司或者全资拥有的公司来接收问题银行的业务。

英国《1987年银行法》第11条到第14条规定,如果某一授权银行的授权标准不能满足,或该银行不能履行法定义务,威胁到存款人利益时,英格兰银行有权采取措施,对其部分活动及业务范围予以取消、禁止或限制授权,直至吊销其执照。关于破产,《2009银行法案》建立了整套的银行破产程序,规定了银行破产的条件:已经无力或者将无力偿付债务、银行破产符合公共利益以及银行破产合乎公平。并规定,银行破产申请只能有英格兰银行、财政部和金融服务部向《1986年破产法》规定的有关法院提出。(成经纬,2010)

在英国,对银行许可证的撤消条件较宽,当银行不符合颁发许可证的条件,或违反审慎义务,或金融服务管理局认为“存款人或潜在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任何损害”时,金融服务管理局就有权撤消或限制银行的许可证。当一家问题银行最终被责令关闭或自愿终止业务的申请被批准后,金融服务管理局必须撤销银行许可证。而在问题银行的破产上,当提出破产的申请人是银行董事或债权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该申请应当呈交金融服务管理局,并有权要求听证。虽然在破产程序中金融服务管理局仍继续履行其监管权,但并不直接参与破产程序的运作,破产在法院主持下实施。在法院发布破产命令后,应任命1名管理人临时从事银行的管理活动。

与美国相类似,英国也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在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时,通过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者利益,英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方式不同于美国,其目的是建立和保持一个稳定基金,即存款保护基金,以保护授权银行的英镑存款及无清偿能力或受制于行政接管的授权机构。

(四)德国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德国是实行全能银行制最为典型的国家,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等并无严格区分,并且银行与其他法人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相互持股,其银行业务范围极其广泛。如果全能银行一旦倒闭,其所带来的负面外部性较大,鉴于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强负外部性,德国的金融法律尽可能的谨慎对待银行的市场退出,银行危机补救措施完善,对有风险的银行一般采取由其他银行给予帮助的办法,尽可能予以挽救,减少银行关闭或破产的可能性。德国的银行市场退出率相对是很低的。

德国关于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法律主要有:《德意志联邦银行法》、《信用业法》、《德国支付不能法》(1999年)等。在德国,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由联邦金融监管局全权负责,由联邦金融监管局决定问题银行是否退出以及以何种方式退出,在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方式的选择上,德国联邦金融管理局根据《信用业法》区分不同性质的银行采取不同的退出方式。对德国公法银行不适用破产程序,其债务由国家偿还;对私有制银行,在出现严重问题时先由联邦金融管理局实行关闭,如有其他金融机构愿意接收的不适用破产程序,如无其他金融机构接收,且又资不抵债的,必须适用破产程序;对于合作银行一般由同业协会接管和兼并,由合作银行同业协会和存款保险公司组织偿还债务。在破产程序上,问题银行破产申请只能由联邦金融监管局来提出。根据德国《金融法》的规定,当商业银行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监管部门应吊销其营业执照,关闭该银行:(1)不能支付到期存款;(2)管理的财产出现危险无法解决;(3)领发许可证后一年未开展业务,许可证自动失效。(周立雄,2004)

德国银行的市场退出的总体路径是挽救——寻求收购——撤销银行经营许可证一一破产,基本都是行政法律程序,并无司法的介入,这是非常符合处理问题商业银行的成本最低原则。

二、完善我国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建构

我国现行的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比如缺乏系统健全的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依据;问题银行市场退出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行政色彩浓厚;问题银行接管的法律规定过于粗线条,操作性差;问题银行撤销的法律适用性差;问题银行破产的法律规定不统一,存有冲突;缺乏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行为,必须借鉴国外有关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法规,对现有制度安排进行完善和创新。

(一)制定专门的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在借鉴国外有关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一部以“早期介入、严格退出”为指导思想,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的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或条例。当然,也可以制定专门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或条例,在其中安排专门的章节规定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制度。但基于法律统一性和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法是更优选择。

(二)弱化市场退出的行政干预,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

在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过程中,政府干预应建立在市场机制和法律基础之上,并应当注重与市场机制的密切结合。处理问题银行时应将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给予市场机制更多的信赖,即通过干预、修补市场失灵的部分,通过监管为市场纪律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市场失灵,又可以减轻政府干预带来的道德风险和寻租。政府作用应侧重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宏观调控的实施,其职能应集中于引导、规范、监督、服务等方面。

(三)健全问题银行接管的法律制度

为了接管工作顺利开展更好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接管组织的权限范围,接管组织的权力主要应有:(1)占有、收集以及集中被接管问题银行的财产,并且为该目的,提起必需的法律程序;(2)处置被接管问题银行财产的权力;(3)提出或抗辩解散被接管问题银行的申请的权力。接管组织应既具有专业知识又能够合理管理金融机构,维护债权人利益的人员构成,可以由金融监管机构的专业人员、银行业协会、其他专业机构如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组成。

关于接管条件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接管条件,建议删除现有“可能产生”这种模糊用语,并列举明确的条例,在尽可能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基础上增加有关资本、盈利水平方面的规定。可将商业银行接管的条件改为以下情形:(1)银行资产少于负债;(2)银行无法偿还存款人的存款或其他债权人的债务;(3)银行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运营下去而申请接管。

在现有法律规定接管终止的三种情形下,可以增加几种法定情形:(1)命令或裁定终止;(2)接管因自愿解散而终止;(3)接管因被接管的问题银行与债权人和解协议而终止。

(四)完善问题银行撤销的法律制度

首先应当细化问题银行撤销的启动条件、审批程序等内容,保证撤销程序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当在法律中规定问题银行明确的抗辩权,保证其市场地位不会受到随意损害;再次应在法律中有保护债权人权益的规定,并规定监管机构应定期公告被撤销的问题银行清算的进展及资产处置状况,建立类似“债权人管理委员会”的资产处置监督机构,监督托管、清算过程,防止被撤销的问题银行妨碍清算以及清算组成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五)构建问题银行破产的法律制度

问题银行破产的诸多具体法律事项和实施细则都需要统一立法,构建一个从上到下的问题银行破产法律体系,我国适宜在《企业破产法》的原则性指导下,以规定实施办法为主要方式,构建我国的问题银行破产法律体制。该实施办法需要在确定问题银行的范围、破产标准、破产申请人、破产管理人、个人债权保护、重整程序、变现程序等方面做出具体的细节性规定,使问题银行破产真正达到程序清晰、有法可依。

关于内资和外资银行破产原因不同的情形,可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银行破产的原因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并经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确认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恢复正常经营能力”,同时尽可能列举常见的银行破产情形,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负债率等数据做出具体量化的标准规定,方便实践操作。

明确问题银行破产申请人,应将监管机构、问题银行自身及债权人同时列为破产申请人。对于债权人,申请破产是债权人应有的权利。个人债权人也可以申请问题银行破产,则难免会出现恶意申请破产的情况,不利于银行的经营活动和整个金融界的稳定。但是问题银行自身了解其经营状况和风险情况,而债权人的利益也不能忽视,完全剥夺金融机构自愿破产和债权人申请破产也是不适宜的。(周柳,2010)

(六)适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孟山都退出草甘膦市场? 篇11

该报道发出后,众多网站均转载,但业内对此普遍持怀疑态度,而笔者查阅孟山都官方网站,并未查到相关信息,中化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农化事业部的王如敬亦明确表示,此消息不可信,或是带有某种目的的炒作。

近期,草甘膦价格持续回暖,价格已经上涨至2.8万元/吨,受此消息影响,草甘膦个股表现强劲,逆势上涨,江山股份涨停,新安股份大涨6%,扬农化工盘中冲高涨近7%。在部分上市公司及化工行业分析师看来,孟山都退出草甘膦市场的消息在此时传出,极有可能是股市方面的操作所致,并不可信。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石油化工行业分析师郭荆璞也在其微博上认为,如果孟山都真的要放弃草甘膦,为什么不是市场极度低迷的2010-2011年,怎么会在草甘膦眼看就要好转的现在呢?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世界农化巨头,孟山都的业务主要是农药和种子,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种子和草甘膦除草剂的搭配,这种销售模式一直是其销售利润的主要支撑点。近两年来,孟山都种子业务突飞猛进,特别是随着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的增加,孟山都种子业务一片向好。如果孟山都退出草甘膦行业,草甘膦供应量大大减少,涨价是不可避免的,农民继续种植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打击,这对孟山都推广其种子业务将造成极大的影响,单从这方面来看,孟山都不可能放弃其草甘膦的业务。

笔者了解到,尽管前两年草甘膦市场极度低迷,但孟山都高层多次公开表示,不会放弃草甘膦业务。如今草甘膦市场价格飞涨,前景看好,孟山都如果选择退出,就是自断其臂,不可理解。尽管市场有传闻,美国环保要求高,迫使孟山都降低负荷,但很多业内人士均表示,孟山都完全可以通过一些相应的手段来提升工厂标准,使之合格,退出市场纯属无稽之谈。

市场退出 篇12

央行近日召集银行、支付宝、财付通等负责人开会, 要求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给比特币、莱特币 (一种基于“点对点”技术的网络货币) 等交易网站提供支付与清算服务。

央行上述会议要求, 对于已发生业务的支付机构, 应解除商务合作;对于存量款项, 可在2014年春节前完成提现, 不得发生新的支付业务。目前在比特币交易网站上出现的支付宝接口, 都属于个人账户之间的交易行为。

点评:央行对比特币的监管, 已从银行延伸至第三方支付。目前, 比特币基本沦为投机取巧的工具, 且在安全、技术以及监管方面存在隐患, 相信这是央行紧急出拳的重要考量。

上一篇:检测算子下一篇:网络营销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