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退出

2024-10-14

专业退出(共7篇)

专业退出 篇1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授知识的基地, 其主要职能是培育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高校各个不同的专业来组织实施的。专业的设置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有着直接联系。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 产业结构模式也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提高之中, 对于不同种类、层次、规格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针对目前的产业发展特性, 专业设置必须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以产业结构变化特征为指导, 有的放矢, 在合理匹配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为了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凝练专业特色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 确保办学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许多高校在专业建设中采取了相关监督措施, 对专业进行定期评估和规划, 及时对专业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此基础上, 逐步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1 高校专业退出的背景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是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重要风向标, 可以为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的必然需求。2004年, 教育部对原国家教委在1996年发布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两个重要的办学标准文件进行了重新修订, 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试行) 》。上述文件建立了社会对高校教育的监督机制和办学主体的退出机制, 同时也为高校专业的设置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强化科研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及创新、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质量, 2012年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2) 《意见》指出高等院校应通过建立、健全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及布局、调整学科专业及类型, 从而达到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 还需建立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发展及关键人才供需、培育效果的年度报告机制, 健全学科专业预警及退出评价机制。文件提出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 如无特殊情况, 建议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2 高校专业退出的内在因素

专业的退出通常是因为高校在统筹安排上缺少对专业体系进行科学定位与合理规划的结果。为了对高校专业退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文通过分析某些专业退出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深入分析了专业退出的内在因素, 以供相关院校作为参考。

2.1 教学计划相对繁重

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教学计划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要求。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规模来合理有效地规划课程结构、整合课程模块、科学设置课程。某些专业在设立初期, 对自身特点认识不足, 没有为本专业量身定做教学计划, 而是通过照搬其他院校专业制定, 结果导致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某些专业教师很难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只能被迫依靠外聘教师来缓解教学的压力, 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相对繁重的教学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与师资力量不相匹配, 是影响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校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 某些学校新建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 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不相适应。许多大学从招生开始就存在学生数量与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 数量有限的教师根本无法满足合格培养学生的要求,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而且, 某些新专业建立初期招聘的多是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与此同时, 许多教师还是在读博士生, 在有限的时间内承担教学、科研、攻读学位等一系列任务, 工作难度相当大。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专业建设快速发展动力必然不足。

2.3 专业队伍发展不均衡

专业教师队伍是落实执行人才培养目标, 调整完善课程体系, 执行教学计划, 改革创新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3) 许多新专业建立之初, 往往需要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 以便能够建立优秀的专业教师团队。同时, 学校还应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进修深造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科最前沿发展动态,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一些大学教师队伍发展相对不均衡, 不仅总量不足, 而且缺少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缺少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团队, 缺少学术骨干。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及结构相对不合理, 基本均为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 没有形成梯队规模, 也缺乏必要的教学与科研培训。在此条件下, 年轻教师需要尽快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逐步改进教学质量。专业队伍发展不均衡对专业的良好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4 专业教师相关激励措施欠缺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人才培育质量的逐步提高, 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而高校之间的竞争, 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高标准师资力量的竞争。专业教师是高校的重要支柱, 其工作质量与成效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质量。因此, 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潜在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对教师个体进行合理有效地激励可以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鞭策自己, 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内在潜力, 充分激发其创新性、创造性,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 对于一些师资力量较小的专业, 每个教师承担的工作量较大, 教师负担重。如果在专业发展中能够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 那将不仅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形成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 还能维护现有教师的稳定性, 吸引校外优秀教师的加入。

2.5 专业文化欠缺

专业文化是高校专业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价值标准、行为准则与思维方式等综合作用的成果, 是高校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产物。互相融入使成员心理内部产生认同和归属, 从而逐步形成共同的、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最终发展为一种文化特征。专业文化在团体内的认同度及存在感与专业发展紧密相连。专业团队的凝聚力越强, 合力越大, 专业文化的内涵就越丰富、正面感染力就越明显。往往越是成熟的、高水平的专业越是具有深厚的、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理论体系和一系列相适应的研究方法。而不成熟的、缺少凝聚力的专业往往难以形成大家共同认同的文化特征。因此, 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形成教师认同的、独有的专业文化是专业是否成熟的标志, 也是专业能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

2.6 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

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发展状况是决定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专业设置的问题会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反之, 毕业生就业率也会直接对专业设置及发展产生相应影响。因此, 高校在专业设置前必须在分析市场信息、监测市场动态的基础上, 充分掌握国家发展战略及产业结构特征, 了解专业设置的切入点及专业规划与市场的相对关系, 设计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学校整体发展相吻合、与办学条件相匹配的专业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等战略框架, 以保证科学、理性、全面地进行专业设置。高校还应及时分析毕业生就业率变化, 根据目标市场变化优化专业结构, 调整专业规划。对于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 如果市场供需关系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而听之任之, 不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调整, 专业发展将会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必然无法培养高素质人才, 难以稳定发展, 最终专业退出也将难以避免。

3 避免高校专业退出的对策

为保证高校专业可持续发展, 避免专业退出, 专业的设置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社会需求、产业结构、就业情况、专业学科依托、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以及对学校总体水平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 专业设置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 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应与学校定位及发展规划相适应, 招生规模适度。 (2) 要立足于高校的基础学科发展水平, 使基础学科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 新专业才能具有长足发展潜力。需要处理好新建专业与原有基础专业之间的关系。 (3) 必须解决好师资力量问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应与专业特征相适应, 并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知识结构合理, 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承担课题的能力。需要有资历的专业带头人, 并与多位骨干教师组成一定规模的教师团队。 (4) 需要制定实事求是、合理有效的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激励制度, 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和学术氛围, 促进专业健康发展。 (5) 需要具备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

4 结语

为避免高校专业的退出, 专业的设置在适应社会需要、立足自身实际教学条件的基础上, 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的具体要求, 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高校要建立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 整合专业资源, 使专业设置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发展需要, 更加符合自身办学特色, 发挥优势, 办出水平。

摘要:本文从高校专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出发, 分析了高校专业退出的背景, 探讨了专业退出的内在因素, 提出了避免专业退出的对策, 以供相关院校作为参考。

关键词:高校,专业,退出

注释

11 俞佳君, 钟儒刚, 彭少华.高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历史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1.12 (1) :78-80.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 2012.11:20-24.

33 高莉.新建专业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日语专业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9.9 (3) :178-180.

44 胡玲.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兰州大学, 2007:18.

专业退出 篇2

一、专业退出的概念

专业退出指的是一个高等学校从原来的学科专业领域中撤出来, 即高校放弃培养或提供建立在科学分类和职业分工基础上的某一学业门类的学生给某一特定市场。①

二、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优劣分析法, 由四因素构成。两个内部因素:S (strengths) 即优势、W (weaknesses) 即劣势, 两个外部因素:O (opportunities) 即机会、T (threats) 即威胁。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 助新建本科院校利用优势、减低威胁, 利用机会、回避弱点, 及早、及时完成展业退出机制的构建。

(一) 内在优势

形式认知清楚。2006-2014年, 我国共有44所新建本科院校的88个专业申请专业退出。从各年退出数据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数量稳中有升。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认识到专业退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积极参与退出的体现。

注重特色打造。2007-2011年, 共有19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204个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虽较老本科院校相距甚远, 且明显的后劲不足, 但打造专业特色的意识已植根, 为专业退出埋下伏笔。

(二) 内在劣势

专业自评机制未全面建立。目前, 我国较少高校, 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专业自评机制, 使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去留”缺少考量、约束标准, 影响院校主动专业退出的数量和质量。

自身定位不明确。据调查,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所学专业70%以上集中在工学、文学和管理学。专业设置盲目趋同且集中, 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意识不强, 夹于高职院校与老本科院校间, 对自身定位缺乏正面认识。

(三)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外在机遇

加快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目前, 我国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稀缺, 数量、结构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加快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型升级, 是新建本科院校做大、做强、做特, 并与老本科院校形成错位竞争的需要。转型升级, 需要专业改造升级, 为专业退出提供外部推力。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2011年, 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有了量身定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专业设置形成一定威慑, 同时, 为专业退出合理认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的外在威胁

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度不够。2011-2015年, 连续5年的教育部关于下一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通知中, 都对专业退出做了相关阐述。但纵向梳理专业退出政策法规, 不难发现, 国家、各级政府对专业退出的重视度不够, 尚有很大完备空间。

社会参与缺失。目前, 我国的专业设置和退出均局限于“国家———高校”两点之间。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性的本科院校, 由省、市共建, 市管为主。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高校决策的影响过大, 使新建本科院校可能为局部利益急功近利, 回避专业退出。

三、规避专业退出的建议

专业退出, 需要不断完善专业设置,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努力。基于SWOT的分析结果, 提取规避专业退出建议如下:

(一) 政府层面

进一步放开专业设置的自主权。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缺乏, 带来较多弊病。因此, 进一步放开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是规避专业退出命运的有效手段。但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实际情况的考量, 我国目前不具备完全放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条件, 方向上应该是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逐步放开对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限制。②

发展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严格意义上说, 我国还未建立独立于高等学校与政府的第三方质量评估中介机构。因此, 政府需抓住时机, 为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待时机成熟, 促成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 对于专业进退问题交由评价机构独立决断。

(二) 新建本科院校层面

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要从理念转变开始, 认识到专业设置量的多寡, 只是衡量各院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 长足发展, 唯质为先。

明确自身定位。目前, 我国只有约10%的新建本科院校明确自身定位———应用型本科。及时、清晰、理性的定位办学理念, 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 在明确自身定位基础上,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降低专业退出的风险。

总之, 我国主动申请的专业退出的新建本科院校虽少, 但退出已成趋势。因此, 构建专业退出机制、健全专业退出相关政策法规是目前急需完成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旭.试析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退出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87 (6) .

专业退出 篇3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副主任林念修同志、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河北发展改革委、鞍钢集团攀钢、杭钢集团做了典型发言, 介绍了本地区、本企业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做法和经验。

会议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有关地区、部门和企业要充分认识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大意义, 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要准确把握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要求, 紧紧围绕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研究、部署和推动工作。 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 地方组织、中央支持, 突出重点、 依法依规的原则, 统筹处理好 “禁住”、“退够”、“升级”三个方面主要任务, 全面禁止新增钢铁产能, 通过依法依规退出、引导主动退出等方式切实退出钢铁过剩产能, 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 积极稳妥化解钢铁过剩产能, 促进钢铁产业脱困发展, 实现推动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的最终目标。

会议强调, 当前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抓紧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有关部门加快建立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各有关地方3月底前务必完成省级领导小组的组建工作。 二是抓紧制定实施方案, 研究提出产能退出总规模、分企业退出规模及时间表, 报国务院备案。同时,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与省级人民政府、 国务院国资委签订责任书, 作为考核任务完成情况的依据。 三是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抓紧研究制定专项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以及财税、金融、社会保障、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8个方面的专项政策措施。 四是针对涉及企业职工转岗、安置、再就业等问题, “一企一策”地研究制定应对预案, 坚决确保社会稳定。 五是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 将任务年度完成情况向社会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企业要予以问责。 六是加强政策解读, 回应社会关切, 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银监会等部门相关司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在京有关中央企业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主会场的会议, 各地区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资系统、重点钢铁企业的负责同志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专业退出 篇4

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风险企业的成功运作来实现高额投资回报。风险投资的退出是指将风险企业的资产变现, 以收回风险投资资本, 并获得回报的经济行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环节, 也是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和实现风险投资目标的关键环节。风险投资退出决策的核心问题是退出方式和时间。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发行新股、股权转让和清算, 其中IPO和股权转让是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途径。而多数学者认为IPO是风险投资最佳的退出方式。究竟什么方式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路径?本文拟通过对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退出好耶广告网络公司 (简称“好耶”) 一案进行分析来得出结论。

二、文献回顾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一直是风险投资研究的焦点。Barry, Muscarella, Peavy和Vetsuypens (1990) 利用了一个包括1978~1987年间的433例有风险IPO和1 123例无风险IPO的样本, 对风险投资家在IPO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 证明了风险投资家持有大部分拟上市公司的股份时, 有风险IPO在第一个交易日的回报较小。Black和Giison (1998) 认为收购方式虽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但不利于风险企业家实行对企业的控制权, 容易引发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利益冲突。Kaplan和Stromberg (2003) 收集了1998~2001年23个国家的70家风险投资公司的145项投资进行研究, 发现产生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国金融体系的不同。Hsu (2006) 对696个企业的分析显示, 风险投资确实推进了战略联盟和技术许可这两种协作活动, 增加了创业企业IPO的可能性。

三、好耶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风险投资以来, 风险投资业有了很大发展, 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006年我国市场发生的创业投资总额为17.78亿美元, 而美国同期的创业投资基金大约为260亿~300亿美元,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缓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据统计, 2005年我国319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631.6亿元资本, 退出总收入仅10.3亿元。2006年,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和《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07年) 〉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以及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意见》, 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 扶持发展区域产权交易市场, 拓展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促进更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市场, 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以IPO和股权转让为主, 其中采用IPO方式的比例不断增加, 并于2007年首次超过股权转让。据我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 在全国2007年91.75亿元风险投资的退出金额中, 有50.24%的金额是通过资本市场上市交易实现的。其中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风险投资金额比例为45.46%;以清算方式退出的风险投资金额比例为4.30%。在IPO方式中, 共有77家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另外, 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大都建立了创业板市场, 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顺畅的退出渠道。我国为鼓励风险投资, 正积极筹办创业板和扩大主板市场的中小企业板。

(二) 案例简介

好耶成立于1998年10月, 是一家集网络广告技术服务、线上营销服务和效果营销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网络互动营销服务公司。2000年3月, IDGVC向好耶投入第一笔300万元人民币投资, 连同贷款在内, IDGVC在好耶第一轮融资过程中累计投入了182万美元, 占其股份接近40%。在2000~2004年间, 好耶进入了商业化运作的快速发展期, 保持营业收入每年超过100%的高速增长, 2004年好耶实现营业收入2亿多元人民币, 利润超过了2 000万元人民币。

2005年12月, IDGVC联合Oak Investment Partners向好耶投入总计3 00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 加上第一轮投资, IDGVC占好耶的股份达到41.8%, 成为好耶的最大股东。与此同时, 好耶成立了由王建岗 (好耶创始人, 现任CTO) 、章苏阳 (投资方代表, IDGVC合伙人) 、朱海龙 (管理层代表, 时任好耶CEO) 组成的公司董事会。2005年年底, 以朱海龙为首的管理团队开始筹备好耶独立上市。2006年9月, 好耶正式启动纳斯达克上市程序, 计划融资1亿美元。

然而, 2007年3月1日好耶与分众传媒控股有限公司 (简称“分众传媒”) 达成协议并公告: (1) 分众传媒以7 0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55亿美元的分众传媒普通股收购好耶的全部股份; (2) 2007年4月1日到2008年3月31日, 好耶若达到预定的收益目标, 分众传媒将再向好耶支付价值7 500万美元的分众传媒普通股; (3) 朱海龙将继续担任好耶CEO; (4) 分众传媒承诺, 两家公司在合并完成后不进行裁员。

那么, IDGVC为何由同意好耶到纳斯达克上市转为将好耶出售给分众传媒呢?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三) 案例分析

1. 资本市场——纳斯达克的检验。

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是风险投资选择IPO退出方式还是股权转让退出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好耶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前, 美国已经有Value Click、a Quantive和Double Click三家和好耶商业模式类似的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 好耶最初的效仿者和主要竞争对手Double Click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市值超过百亿美元, 但因市场环境和自身原因, 其在2005年以11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而Value Click和a Quantive的市值均在20亿美元左右徘徊。对比中美两国模式相近的互联网公司, 如百度当时的市值大约在30亿~40亿美元之间, Google当时的市值则超过了1 300亿美元, 百度的市值还不到Google的1/30。因此以Value Click和a Quantive为参照, 好耶要实现融资1亿美元、市值4亿美元的目标显然有很大的困难。

2. 风险企业——好耶自身的特点。

好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广告技术和服务公司, 其商业模式是利用互联网广告管理技术, 进行互联网广告代理, 从而取得服务收入。好耶的主营业务有两大块: (1) 技术输出服务收入, 主要来源于自主研发的网络广告管理系统软件和富媒体广告联盟。 (2) 网络广告代理服务收入。好耶是新浪最大的网络广告代理商, 2002~2005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我国最大的网络广告代理公司。但仔细分析好耶的主营业务, 其前景并不看好:其技术部分虽有较大的优势, 但正受到MSN等公司的严峻挑战;其网络媒体代理业务虽因介入得比较早而拥有一些优势资源, 然而网络资源越被看好, 竞争者便越多, 利润便会越来越少。2006年, 好耶的总收入大约为5亿元, 而净利润只有几千万元, 且利润率还在连年降低。另外, 好耶技术服务收入虽高, 但是这块收入贡献只占10%左右。所以从总体看, 好耶主营业务的竞争力并不强, 若一味地将其包装上市, 其价值必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此时分众传媒愿意出比IPO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好耶, 因此, IDGVC权衡利弊, 决定让好耶放弃IPO, 而将其出售给分众传媒, 这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3. 股权购买者——分众传媒收购意愿。股权购买者的收购意愿有两个决定条件:

(1) 股权购买者自身的战略。当风险企业符合股权购买者的意图时, 购买者便表现出强烈的收购意愿, 即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入对方的股权, 这便增加了股权转让的可能性。分众传媒的战略是打造国内最大的生活圈媒体群, 为了这个战略目标, 它已进行过多次收购:2005年10月, 它以逾1亿美元收购框架传媒有限公司;2006年1月, 它以3.25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聚众目标传媒 (中国) 控股有限公司;2006年6月, 它又以约3 000万美元收购北京凯威广告技术有限公司;2006年8月, 它完成对Appreciate Capital公司的收购。分众传媒的战略就是整合优质资产, 一旦看到符合自己战略的企业, 就要千方百计地将它收购。好耶正好符合分众传媒的战略, 通过收购好耶, 分众传媒便进入我国高速增长的互联网广告市场。

(2) 股权出售者与股权购买者之间的信息对称程度。若股权购买者与股权出售者所拥有的信息对称程度较高, 则股权转让的可能性就大, IPO的可能性就小。分众传媒和好耶曾经同在上海市江苏路的一座办公楼的同一楼层办公, 分众传媒的总经理江南春是好耶一子公司的投资人之一。IDGVC既是好耶的股东, 也是分众传媒的股东。分众传媒具有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条件是其顺利收购好耶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影响IDGVC退出好耶的因素之一。

4. 风险机构——IDGVC的控制权。

风险投资者往往寻求拥有风险企业的控制权, 并通过影响或控制企业董事会在企业经营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行使控制权。但拥有控制权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保证其已投入资金的安全, 最终目的是选择最有利的退出渠道以获得最理想的回报。此次分众传媒收购好耶给出的市盈率是25倍, 占好耶41.8%股份的IDGVC从中获得约2 500万美元, 另加价值4 000多万美元的分众传媒股票, 这使IDGVC在成功退出的同时又获得了一个获利前景看好的投资项目, 因而其选择股权转让方式便在情理之中。

四、启示

1.风险资本退出方式没有最优, 只有最合适的。通常认为IPO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 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绝对最佳。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并且各种退出方式适用的情况也不一样, 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决策是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结果。风险投资者应当构建风险投资退出绩效评价体系, 比较各种退出方式的优劣, 以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退出方式。

2.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科学决策。从风险企业的角度考虑,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最优决策是使利益相关者收益最大化。要实现退出的最优化, 风险企业必须构建有效的利益制衡与激励机制, 明确地界定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边界, 合理配置退出决策权, 进行科学决策, 以避免像好耶那样出现二次决策, 造成企业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中国风险投资年鉴 (2007)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7

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研究 篇5

一、建立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定的“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上农业机械如不符合这一原则, 则应退出使用 (予以报废) 。这是法律从理论上做出的原则性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在用的农机无法执行这一规定, 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1、农机技术性能恶化, 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超期服役, 使磨损、腐蚀、老化等自然现象加剧, 这是有形损坏;随着技术进步, 新农机的技术集成水平、安全保障水平、节能环保水平、智能化水平等不断提高, 在用机械存在着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贬值, 使旧机械的使用性能大打折扣, 这些老旧机械不但使使用效率降低, 而且不利于安全生产。据统计, 陕西省近10年来共发生各类农机事故近5000起, 其中四成以上是拖拉机突发机械失灵故障所致, 其中50%是使用年限15年以上的报废拖拉机所致。超期使用的农机, 技术状态严重恶化、排污加重、噪声加大, 还会影响驾驶人的听力及中枢神经系统, 使其精力难以集中, 情绪浮躁, 应急能力下降, 酿成不该发生的事故,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2、能耗增加, 使用成本上升, 浪费惊人

据调查测算, 超期使用的拖拉机油耗比正常值高15%~25%, 超期使用的联合收割机油耗比新机高15%以上。按陕西省农机作业年耗油180万吨计, 超期使用及技术状态恶化的机械按50%计, 每吨油按6500元计, 每年至少浪费燃油13.5万吨, 每年因此损失8.755亿元, 还不包括这些机械因维修增加的支出费用。照此推算, 全国因此造成的浪费是不可低估的。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 严重危害到农机化的健康发展, 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也不种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超期使用的农机对环境污染不可小视

农业机械正常使用情况下, 排气为无色或浅灰色。超期使用的农机, 由于技术状态恶化, 排气为黑色 (炭烟) 或者篮烟, 排放物严重超标, 致使空气质量等级下降,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据环保专家实际检测分析,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非正常使用时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红血蛋白有很强的亲合力, 亲合后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从而削弱血液向各组织输氧功能, 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等机能障碍。同时, 超期使用的农机排放物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化学液体、废塑料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大量散发在空气中, 会恶化人居环境, 对人类健康不利。

4、超期使用农机, 不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近30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举世瞩目。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 已成共识。这一战略举措要得以实现, 就必须加快技术的更新换代步伐, 农机领域也概莫能外。据初步统计, 我国农业机械目前的技术水平、质量等级、结构性能和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人机工程、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机械化技术, 差距更大。近年我国形成了一批节能环保、技术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集成化程度较高的农机产能, 以支持农机更新换代。而大量超期使用农机不能退出使用领域, 会迟滞这一进程。

二、建立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的难点

我国农机化与发达国家相比, 有其特殊性。拖拉机要兼营农业运输, 联收机要跨地区作业, 这一特色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成做法。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动车辆报废更新机制, 但我国农民农机经营的特殊性, 农业的小生产地位及与此相适应的农机经营家庭化、小型化, 使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 决定了也不能借用之。因此, 要建立我国在用农机的退出机制时, 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从实际出发, 积极、稳妥、有引导和在国家支持下逐步推进。

1、农民经济实力差, 报废在用农机无力承受

我们在下乡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进入农村的手扶拖拉机和皮带传动的小四轮拖拉机拥有量很大, 其使用年限大都在15~20年以上, 是农机退出的主要对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接近报废的拖拉机大量从平川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向丘陵和山区, 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运输的主力, 是当地农民家庭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经营性收入来源。如果国家没有任何补偿, 让其强制报废, 农民是无力承担的。以陕西省南郑县为例, 这类农机占全县农机拥有量的45%~55%。另一方面, 因其只在小区域内活动成为监管的盲点。

2、机动车辆报废制不适用于农机

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改委、公安部、国家环保总局《农用运输车报废标准》的通知 (2010年3月13日) 。农用运输车 (包括三轮农用运输车和四轮农用运输车, 下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报废:1) 三轮农用运输车和装配单缸柴油机的四轮农用运输车, 使用期限达6年的;2) 装配多缸柴油机的四轮农用运输车, 使用期限达9年的;3) 装配多缸柴油机的四轮农用运输车, 累计行驶里程达25万公里的;4) 因各种原因造成农用运输车严重损坏或者技术状况低劣, 无法修复的;5) 长期使用后, 整车耗油量超过企业定型车出厂标准值15%的;6) 不符合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7258-1997) , 经修理和调整后仍达不到要求的;7)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 经修理、调整或采用尾气污染控制技术后, 仍不符合要求的。达到报废年限或者累计行驶里程的农用运输车, 依据国家机动车安全、污染物排放有关标准检验合格的, 可以适当延长使用年限, 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延长使用年限的车辆, 应当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 增加检验次数, 一个检验周期内连续两次检验不符合标准要求的, 应当强制报废。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在本标准发布时已达到本标准的报废条件的, 可以在本标准发布后12个月内报废。

这可以说与在用农机的退出机制比较接近,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此规定相配套的是, 一是国家实行了汽车和家电下乡政策, 车主淘汰旧车可以得到相应的补贴支持, 而农机却没有这一政策。二是机动车辆以上路为主, 公安交警可以通过检查和处罚来保证政策执行力, 达到强制报废之目的;而农机有的上路, 多数不上路 (只从事农业生产) , 因此这一规定不适用于农机。

3、国外农机报废规定

国外农机报废制度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说德国的农机产品一般比较耐用, 设计使用年限都在10~20年, 而日本的农机产品在10~15年左右。发达国家以使用年限来确定农机报废标准, 实行强制报废, 并为农机用户提供高于购机补贴的支持, 以鼓励其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 加速农机更新换代步伐。

4、农机退出机制的标准建设滞后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 对在用农机的退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但如何操作, 却没配套规范, 成为实践中的大难题。

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对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的规定

1、《道路交通安全法》该法第121条赋予农机主管部门拖拉机注册登记和年检、驾驶人考证及审验权, 而机动车辆强制报废内容却不包括在内, 说明由于农机的特殊性应实行特殊的在用农机退出机制。

2、《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本法所称农业机械化, 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 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本法所称农业机械, 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其中促进农机化发展原则, 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制定在用农机退出的标准, 但没有具体规定。

3、《拖拉机登记规定》该规第25、26条规定, “已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拖拉机, 拖拉机所有人申请报废注销时, 应当填写《拖拉机停驶、复驶/注销登记申请表》, 向农机监理机构提交拖拉机号牌、拖拉机行驶证、拖拉机登记证书。因拖拉机灭失, 拖拉机所有人向农机监理机构申请注销登记的, 农机监理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日内办理注销登记, 收回拖拉机号牌、拖拉机行驶证和拖拉机登记证书。因拖拉机灭失无法交回号牌、行驶证的, 农机监理机构应当公告作废。拖拉机所有人因其他原因申请注销登记的, 填写《拖拉机停驶、复驶、注销登记申请表》。农机监理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日内办理注销登记, 收回拖拉机号牌、拖拉机行驶证和拖拉机登记证书。”

4、《拖拉机禁用与报废》 (GB/16877—1997) 国定标准规定, 大中型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5年、小型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0年, 经修理仍超过禁用标准的要报废。但其一是不够具体, 二是经过10多年发展和变化, 已与现实要求相脱节, 三是无相应的配套监管措施, 四是无支持鼓励措施, 实际上流于形式而无法实施。

5、《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 “国家建立落后农业机械淘汰制度和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报废制度, 并对淘汰和报废的农业机械依法实行回收。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达到报废条件的, 应当停止使用, 予以报废。农业机械的报废条件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达到报废条件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 应当书面告知其所有人。

国家对达到报废条件或者正在使用的国家已经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实行回收。农业机械回收办法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制定。回收的农业机械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监督回收单位进行解体或者销毁。”这是目前建立在用农机退出机制最权威的规定。根据该条例, 建立农机退出机制迫在眉睫, 有法可依。

6、2010年7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在这个“国22条”里, 第9条强调指出, 要尽快“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 抓紧研究以旧换新办法, 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 促进安全、节能、环保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国22条”表明, 一是在用农机退出机制以以旧换新为主;二是国家将对在用农机退出使用给予必要的扶持。

四、在用农机退出制建议 (标准)

建立我国在用农机退出机制, 应考虑以下问题:一是要制定农机强制报废办法及实施细则。二是要有相应的监管措施, 保证其落实。三是要综合研究, 提出多种退出条件, 符合二个以上条件的在用农机纳入强制报废范围, 农业机械的使用条件比较特殊, 差异较大, 以拖拉机为例, 就其使用强度而言, 纯农田作业拖拉机与兼用型拖拉机差别就很大, 后者可能全年使用, 而前者只是季节性使用, 后者使用强度可能是前者的数倍;再以联合收割机为例, 参加跨地区作业与不参加跨地区作业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前者可能全年使用期在5个月以上, 而后者年使用仅有10天左右, 150天与10天相比, 使用强度相差15倍!再如拖拉机配套机具, 农田作业机具年使用不足2个月, 而农产品加工机具则可能是全年使用, 两者使用强度相差数10倍。四是要综合借鉴《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条件》 (GB16151—2008) 、《机动车安全技术条件》 (农机部分) 、《拖拉机禁用与报废》 (GB/T16877—1997) 及部分省制定的在用农机报废办法。基于以上考虑, 拟提出主要农机退出使用标准如下。

(一) 拖拉机报废标准

1、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拖拉机一律禁用。

1) 在标定工况下, 燃料消耗率上升幅度大于出厂标定值20%的。

2) 大型和中型拖拉机发动机有效功率或动力输出轴功率降低值大于出厂标定值15%的。

3) 小型拖拉机发动机有效功率降低值大于出厂标定值15%的。

2、经过一定时期使用后,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拖拉机应报废。

1) 大型链轨式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2年 (或累计作业1.5万小时) , 经过检查调整或更换易损件后, 技术状况仍属1) 条或2) 条的。

2) 大型和中型轮式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5年 (或累计作业1.8万小时) , 经过检查调整或更换易损件后, 技术状况仍属1) 条或2) 条的。

3) 小型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0年 (或累计作业1.2万小时) , 皮带传动拖拉机 (手扶和小四轮拖拉机) 使用年限超过8年 (或累计作业1万小时) , 经过检查调整或更换易损件后, 技术状况仍属1) 条或3) 条的。

4)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损坏, 无法修复的。

5) 预计大修费用大于同类新机价格50%的。

6) 未达报废年限, 但技术状况差且无配件来源的。

7) 国家已明令淘汰的。

(二) 联合收割机报废标准

1、具有下列条款之一的联合收割机禁用。

1) 配套发动机油耗超过出厂标定值20%。

2) 配套发动机功率降低值大于出厂标定值15%。

3) 作业时的损失率、含杂率分别超过出厂标定值的10%和20%的。

4) 经两次年检不合格的。

2、经过一定时期使用后, 具有下列条款之一的联合收割机应报废。

1)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使用年限15年 (或参加跨地区作业者使用年限8年或累计作业1.5万小时) 、半喂入联收机使用年限20年 (或参加跨地区作业者使用年限8年或累计作业2万小时) , 经检修后技术状态仍属1) 、2) 、3) 的。

2)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损坏, 无法修复的。

3) 预计大修费用超过新机价格50%的。

4) 未达报废年限, 但技术状况差且无配件来源的。

5) 国家明令淘汰的。

(三) 拖拉机配套机具及相关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报废标准

1、累计使用年限达10年以上的。

2、工作效率降低30%以上的。

3、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损坏, 无法修复的。

4、预计修理费用超过新机价格50%的。

5、经反复调整, 仍不能达到作业 (加工) 技术要求的。

6、未达报废年限, 但技术状况差且无配件来源的。

7、国家明令淘汰的。

五、对退出使用农业机械的处理

对退出使用的农业机械采取严密而配套的处理措施, 防止其报而不废, 是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的重要环节。只有采取强有力的处置措施, 强化行业管理, 实行法律、法规、规章及经济等手段综合整治, 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 才能使报废农业机械消失, 消除其负面影响。

1、实行严格的退出机制。对达到报废条件的农机, 或虽末达到报废条件, 但功率降低、油耗超标、主要构件严重损坏, 经检验不合格或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农机实行强制报废。报废农机由其所有人依法交由国家定点回收企业, 由回收企业折价支付农机所有人价款后出具证明。回收企业对回收农机在监管部门监督下进行破坏性拆解, 以防止其零配件流入市场或拼装农业机械坑农。

2、对回收企业进行资质认证和监督管理。对出售回收机械零配件及总成者给予严厉处罚直至吊销其资质证;对拼装农机予以没收, 并处拼装农机所得10倍罚款, 吊销其资质证书;具有以上情形, 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县级农机监理机构要依法负责退出使用农业机械相关证件的回收及注销;相关证件因种种原因不能收回的应限期公告作废。

六、五种对策保证农机退出机制实施

1、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建议由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出台《农机报废管理实施办法》, 会同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出台《农机报废与禁用标准》。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农机工业现状及农机产品质量, 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法规、规章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使农机退出机制可供操作, 便于落到实处。

2、实行在用农机退出的补贴政策。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经常态化, 随着补贴资金逐年增加, 我们应该有能力来做这件惠民之事。经过近几年高速发展, 我国农机化水平达到50%, 今后应该是量效并重以质为主的新发展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从优化农机结构的思路出发, 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同时, 通过建立在用农机的退出机制来提质增效。对在用农机退出实行补贴引导制, 鼓励其报废。对于不同机械给予不同的报废补贴, 且补贴标准应高于新购机者, 即补贴标准为新机具价格的40%, 取消单套机械补贴的最高限额, 以鼓励应用大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成套化、复式作业机械。可以在年度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切块 (如30%~40%) 应用于支持农机报废更新, 以推动农机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 有条件的省、市、县 (区) 应建立在用农机退出补贴基金, 与国家补贴资金叠加使用, 加速农机更新换代进程, 促进区域性农机化提质增效,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规范农机报废更新的补贴管理。一是申请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的对象, 必须是在农机管理部门有登记注册或管理档案的机械。一方面防止补贴资金被冒用, 另一方面促进农机管理的规范化。补贴资金可参照农机购置补贴办法管理, 由农机部门根据农户申请, 交验回收企业出具的报废机械证明书, 交回原机械的相关证件 (办理旧机注销) 后, 按农机购置补贴程序办理购机事项。

4、完善农机惠民政策。由于我国农机化比较特殊, 拖拉机要上路兼营农业运输, 联合收割机跨地区作业也要上路。这两种类型的机械相比较而言经营效益高一些。而随着规模化、机械化家庭农场的发展, 纯农田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的农机开始大量涌现, 其经营效益相对较低。国家应及时调整政策, 支持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对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的农机, 一是应免缴“交强险”, 二是免培训、办证费, 三是免年检及相关管理费, 减轻农民负担, 四是对其申请农机报废更新给予优先, 以支持其发展规模化农业, 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研究 篇6

一、建立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定的“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上农业机械如不符合这一原则, 则应退出使用 (予以报废) 。这是法律从理论上做出的原则性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在用的农机无法执行这一规定, 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1. 农机技术性能恶化, 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超期服役, 使磨损、腐蚀、老化等自然现象加剧, 这是有形损坏;随着技术进步, 新农机的技术集成水平、安全保障水平、节能环保水平、智能化水平等大大提高, 在用机械存在着无形损坏, 即机械因技术进步带来的贬值, 从而使旧机械使用性能大打折扣。这些机械如果不能在监督管理下退出使用, 不但使用效率降低, 而且极不利于安全生产。据统计, 陕西省近10年来共发生各类农机事故近5 000起, 其中四成以上是拖拉机突发机械失灵故障所致, 50%是使用年限15年以上的报废拖拉机所致。超期使用的农机, 技术状态严重恶化、排污加重、噪声加大, 还会影响驾驶人的听力及中枢神经系统, 使其精力难以集中, 情绪浮躁, 应急能力下降, 酿成不该发生的事故,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损失。

2. 能耗增加, 使用成本上升, 浪费惊人。

据调查测算, 超期使用的拖拉机油耗比正常值高15%~25%, 超期使用的联合收割机油耗比新机高15%以上。按陕西省农机作业年耗油180万吨计, 超期使用及技术状态恶化的机械按50%计, 每吨油按6 500元计, 每年至少浪费燃油13.5万吨, 每年因此损失8.755亿元。这还不包括这些机械因维修增加的额外支出费用。照此推算, 全国因此造成的浪费是不可低估的。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 严重危害到农机化的健康发展, 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也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 超期使用的农机对环境污染不可小视。

农业机械正常使用情况下, 排气为无色或浅灰色。超期使用的农机, 由于技术状态恶化, 排气为黑色 (炭烟) 或者蓝烟, 排放物严重超标, 致使空气质量等级下降,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据环保专家实际检测分析,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非正常使用时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红血蛋白有很强的亲合力, 亲合后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从而削弱血液向各组织输氧功能, 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等机能障碍。同时, 超期使用的农机排放物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化学液体、废塑料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大量散发在空气中, 会恶化人居环境, 对人类健康不利。

4. 超期使用农机, 不利于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近30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举世瞩目。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 已成共识。这一战略举措要得以实现, 就必须加快技术的更新换代步伐, 农机领域也概莫能外。据初步统计, 我国农业机械目前的技术水平、质量等级、结构性能和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人体工程、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机械化技术, 差距更大。近年来在加速发展中, 形成了一批节能环保、技术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集成化程度较高的农机产能, 以支持农机更新换代。国家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实际上已有这样的用意。而大量在用的超期使用农机不能退出使用领域, 会迟滞这一进程, 阻碍发展。

二、建立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的难点

我国农机化与发达国家相比, 有其特殊。拖拉机要兼营农业运输, 联合收割机要跨地区作业, 这一特色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成做法。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动车辆报废更新机制, 由于我国农民农机经营的特殊性, 农业的小生产地位及与此相适应的农机经营家庭化、小型化, 使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 决定不能借用之。因此, 要建立我国在用农机的退出机制时, 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从实际出发, 积极、稳妥、有引导和在国家支持下逐步推进。

1. 农民经济实力差, 报废在用农机无力承受。

我们在下乡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进入农村的手扶拖拉机和皮带传动的小四轮拖拉机拥有量很大, 其使用年限大都在15~20年以上。这些在用拖拉机应该是农机退出的主要对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接近报废的拖拉机大量从平川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向丘陵和山区, 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运输的主力。这样一台 (套) 农机虽然价值极低, 但仍然是当地农民家庭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经营性收入来源。如果国家没有任何补偿, 让其强制报废, 农民是无力承担的。以陕西省南郑县为例, 这类农机占全县农机拥有量的45%~55%。另一方面, 这类机械只在小区域内活动, 承担农村的农业生产作业、生活性运输, 很少到经济发达地区, 因此也会成为监管盲点。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机动车辆报废制不适用于农机。

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改委、公安部、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农用运输车报废标准》 (2010年3月13日) 的通知规定, 农用运输车 (包括三轮农用运输车和四轮农用运输车, 下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报废:1) 三轮农用运输车和装配单缸柴油机的四轮农用运输车, 使用期限达6年的;2) 装配多缸柴油机的四轮农用运输车, 使用期限达9年的;3) 装配多缸柴油机的四轮农用运输车, 累计行驶里程达25万公里的;4) 因各种原因造成农用运输车严重损坏或者技术状况低劣, 无法修复的;5) 长期使用后, 整车耗油量超过企业定型车出厂标准值15%的;6) 不符合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7258-1997) , 经修理和调整后仍达不到要求的;7)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 经修理、调整或采用尾气污染控制技术后, 仍不符合要求的。达到报废年限或者累计行驶里程的农用运输车, 依据国家机动车安全、污染物排放有关标准检验合格的, 可以适当延长使用年限, 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延长使用年限的车辆, 应当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 增加检验次数, 一个检验周期内连续两次检验不符合标准要求的, 应当强制报废。

这可以说与在用农机的退出机制比较接近,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与此规定相配套的是:一是国家实行了汽车和家电下乡政策, 车主淘汰旧车可以得到相应的补贴支持, 而农机却没有这一政策;二是机动车辆以上路为主, 公安交警可以通过检查和处罚来保证政策执行力, 达到强制报废之目的, 而农机有的上路, 多数不上路 (只从事农业生产) , 因此这一规定不适用于农机。

3. 国外农机报废规定。

根据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说德国的农机产品一般比较耐用, 设计使用年限都在10~20年, 而日本的农机产品在10~15年左右。发达国家以使用年限来确定农机报废标准, 实行强制报废, 并为农机用户提供高于购机补贴的支持, 以鼓励其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 加速农机更新换代步伐。

4. 农机退出机制的标准建设滞后。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对在用农机的退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但如何操作, 却没配套规范, 成为实践中的大难题。

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对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的规定

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21条赋予农机主管部门拖拉机注册登记和年检、驾驶人考证及审验权, 而机动车辆强制报废内容却不包括在内, 因而不能借用之。另一方面也说明, 由于农机的特殊性, 应实行特殊的在用农机退出机制。

2)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本法所称农业机械化, 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 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本法所称农业机械, 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其中促进农机化发展原则, 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制定在用农机退出的标准, 但遗憾的是却没有具体规定。

3) 《拖拉机登记规定》第25、26条规定, “已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拖拉机, 拖拉机所有人申请报废注销时, 应当填写《拖拉机停驶、复驶/注销登记申请表》, 向农机监理机构提交拖拉机号牌、拖拉机行驶证、拖拉机登记证书。因拖拉机灭失, 拖拉机所有人向农机监理机构申请注销登记的, 农机监理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日内办理注销登记, 收回拖拉机号牌、拖拉机行驶证和拖拉机登记证书。因拖拉机灭失无法交回号牌、拖拉机行驶证的, 农机监理机构应当公告作废。拖拉机所有人因其他原因申请注销登记的, 填写《拖拉机停驶、复驶/注销登记申请表》。农机监理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日内办理注销登记, 收回拖拉机号牌、拖拉机行驶证和拖拉机登记证书。”

4) 《拖拉机禁用与报废》 (GB/T 16877-1997) 国定标准规定, 大中型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5年、小型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0年, 经修理仍超过禁用标准的要报废。但其一是不够具体, 二是经过10多年发展和变化, 已与现实要求相脱节, 三是无相应的配套监管措施, 四是无支持鼓励措施, 实际上流于形式而无法实施。

5)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 “国家建立落后农业机械淘汰制度和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报废制度, 并对淘汰和报废的农业机械依法实行回收。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达到报废条件的, 应当停止使用, 予以报废。农业机械的报废条件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达到报废条件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 应当书面告知其所有人。

国家对达到报废条件或者正在使用的国家已经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实行回收。农业机械回收办法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制定。回收的农业机械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监督回收单位进行解体或者销毁。”这是目前建立在用农机退出机制中最权威的规定。根据该条例, 建立农机退出机制迫在眉睫, 有法可依。

6) 2010年7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在这个“国22条”里第9条强调指出, 要尽快“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 抓紧研究以旧换新办法, 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 促进安全、节能、环保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国22条”表明, 一是在用农机退出机制以以旧换新为主, 二是国家将对在用农机退出使用给予必要的扶持。

四、在用农机退出制建议 (标准)

建立我国在用农机退出机制, 应考虑以下问题:一是要制定农机强制报废办法及实施细则;二是要有相应的监管措施, 保证其落实;三是要综合研究, 提出多种退出条件;符合二个以上条件的在用农机纳入强制报废范围;农业机械的使用条件比较特殊, 差异较大。以拖拉机为例, 就其使用强度而言, 纯农田作业拖拉机与兼用型拖拉机差别就很大, 后者可能全年使用, 而前者只是季节性使用, 后者使用强度可能是前者的数倍;再以联合收割机为例, 参加跨地区作业与不参加跨地区作业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前者可能全年使用期在5个月以上, 而后者年使用仅有10天左右, 150天与10天相比, 使用时间相差15倍。再如拖拉机配套机具, 农田作业机具年使用不足2个月, 而农产品加工机具则可能是全年使用, 两者使用强度相差数10倍。四是要综合借鉴《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条件》 (GB 16151-2008) 、《机动车安全技术条件》 (农机部分) 、《拖拉机禁用与报废》 (GB/T16877-1997) 及部分省制定的在用农机报废办法。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提出主要农机退出使用标准:

1. 拖拉机报废标准

1)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拖拉机一律禁用: (1) 在标定工况下, 燃测消耗率上升幅度大于出厂标定值20%的。 (2) 大型和中型拖拉机发动机有效功率或动力输出轴功率降低值大于出厂标定值15%的。 (3) 小型拖拉机发动机有效功率降低值大于出厂标定值15%的。

2) 经过一定时期使用后,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拖拉机应报废: (1) 大型链轨式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2年 (或累计作业1.5万小时) , 经过检查调整或更换易损件后, 技术状况仍属1) 中 (1) 条或 (2) 条的。 (2) 大型和中型轮式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5年 (或累计作业1.8万小时) , 经过检查调整或更换易损件后, 技术状况仍属1) 中 (1) 条或 (2) 条的。 (3) 小型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0年 (或累计作业1.2万小时) , 皮带传动拖拉机 (手扶和小四轮拖拉机) 使用年限超过8年 (或累计作业1万小时) , 经过检查调整或更换易损件后, 技术状况仍属1) 中 (1) 条或 (3) 条的。 (4)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损坏, 无法修复的。 (5) 预计大修费用大于同类新机价格50%的。 (6) 未达报废年限, 但技术状况差且无配件来源的。 (7) 国家明令淘汰的。

2. 联合收割机报废标准

1) 具有下列条款之一的联合收割机禁用: (1) 配套发动机油耗超过出厂标定值20%; (2) 配套发动机功率降低值大于出厂标定值15%; (3) 作业时的损失率、含杂率分别超过出厂标定值的10%和20%。 (4) 经两次年检不合格的。

2) 经过一定时期使用后, 具有下列条款之一的应报废: (1) 全喂入联收机使用年限15年 (或参加跨地区作业者使用年限8年或累计作业1.5万小时) 、半喂入联收机使用年限20年 (或参加跨地区作业者使用年限8年或累计作业2万小时) , 经检修后技术状况仍属1) 中 (1) 、 (2) 、 (3) 的; (2)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损坏, 无法修复的; (3) 预计大修费用超过新机价格50%的; (4) 末达报废年限, 但技术状况差且无配件来源的; (5) 国家明令淘汰的。

3. 拖拉机配套机具及相关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报废标准

(1) 累计使用年限达10年以上; (2) 工作效率降低30%以上; (3)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损坏, 无法修复的; (4) 预计修理费用超过新机价格50%的; (5) 经反复调整, 仍不能达到作业 (加工) 技术要求的; (6) 末达报废年限, 但技术状况差且无配件来源的; (7) 国家明令淘汰的。

五、对退出使用农机的处理

对退出使用的农机采取严密而配套的处理措施, 防止其报而不废, 是在用农机退出机制的重要环节。只有采取强有力的处置措施, 强化行业管理, 实行法律、法规、规章及经济等手段综合整治, 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 才能使报废农机消失, 消除其负面影响。

1) 实行严格的退出机制。对达到报废条件的农机, 或虽末达到报废条件, 但功率降低、油耗超标、主要构件严重损坏, 经检验不合格或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农机实行强制报废。报废农机由其所有人依法交由国家定点回收企业, 由回收企业折价支付所有人价款后出具证明。回收企业对回收农机在监管部门监督下进行破坏性拆解, 以防止其零配件流入市场或拼装农机坑农。

2) 对回收企业进行资质认证和监督管理。对出售回收机械零配件及总成者给予严厉处罚直至吊销其资质证;对拼装农机予以没收, 并处拼装农机所得10倍罚款, 吊销其资质证书;具有以上情形, 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县级农机监理机构要依法负责退出使用农机相关证件的回收及注销;相关证件因种种原因不能收回的应限期公告作废。

六、五种对策保证农机退出机制实施

1)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建议由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出台《农机报废管理实施办法》, 会同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出台《农机报废与禁用标准》。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农机工业现状及农机产品质量, 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法规、规章及相关规范性文件, 使农机退出机制可供操作, 便于落到实处。

2) 实行在用农机退出的补贴政策。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经常态化, 随着补贴资金逐年增加, 我们应该有能力来做这件惠民之事。经过近几年高速发展, 我国农机化水平达到50%, 今后应该是量效并重以质为主的新发展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从优化农机结构的思路出发, 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同时, 通过建立在用农机的退出机制来提质增效。对在用农机退出实行补贴引导制, 鼓励其报废。对于不同机械给予不同的报废补贴, 且补贴标准应高于新购机者, 既补贴标准为新机具价格的40%, 取消单套机械补贴的最高限额, 以鼓励应用大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成套化、复式作业机械。可以在年度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切块 (如30%~40%) 应用于支持农机报废更新, 以推动农机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 有条件的省、市、县 (区) 应建立在用农机退出补贴基金, 与国家补贴资金叠加使用, 加速农机更新换代进程, 促进区域性农机化提质增效,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 规范农机报废更新的补贴管理。一是申请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的对象, 必须是在农机管理部门有登记注册或管理档案的机械。一方面防止补贴资金被冒用, 另一方面促进农机管理的规范化。补贴资金可参照农机购置补贴办法管理, 由农机部门根据农户申请, 交验回收企业出具的报废机械证明书, 交回原机械的相关证件 (办理旧机注销) 后, 按农机购置补贴程序办理购机事项。

4) 完善农机惠民政策。由于我国农机化比较特殊, 拖拉机要上路兼营农业运输, 联收机跨地区作业也要上路。这两种类型的机械相比较而言经营效益高一些。而随着规模化、机械化家庭农场的发展, 纯农田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的农机开始大量出现, 其经营效益相对较低。国家应及时调整政策, 支持这一新事物发展。对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的农机, 一是应免缴“交强险”, 二是免培训、办证费, 三是免年检及相关管理费, 减轻农民负担, 四是对其申请农机报废更新给予优先, 以支持其发展规模化农业, 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透明退出”防止“数字脱贫” 篇7

2015年底,中央和省扶贫开发会议结束后,各地纷纷表态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巨大压力下,有的地方暴露出“数字脱贫”的病症,有的虚报数字代替脱贫实效,导致少数贫困户没有得到充分帮扶就“被脱贫”,有的贫困村造血功能尚未真正形成就“被摘帽”,等等。

“数字脱贫”的形成有着深层次原因。首先是急功近利。少数地方主要负责人为尽快获得政绩,不切实际,盲目攀比,出现一级比一级提前脱贫的部署。其次是急于脱钩。按照相关规定,贫困地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驻村干部不脱贫不脱钩,有的干部为了尽快脱钩,情绪急躁、工作浮躁,静不下心、沉不下身,直接影响精准扶贫的实施,精准脱贫更是无从谈起。可以看出,“焦躁症”是数字脱贫的病因。不管是贫困地区负责人,还是前线的驻村干部,一旦染上“焦躁症”,玩数字游戏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时开出《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这两方良药,明确了“如何退”“如何考核”的标准,为脱贫“焦躁症”患者打上了“镇静剂”。脱贫标准既要看收入也要看幸福指数,在年收入达标的同时,卫生、教育、住房等民生指标一个都不能少,比如“有安全住房”“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符合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件的家庭成员全部参加基本医保”等。以往贫困户存在“被脱贫”现象,缺乏脱贫标准是重要原因之一,以至于出现地方干部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干部说了算的情况。如今,确立了标准就要对标脱贫,不达标不能算脱贫。

阳光操作,才能堵住漏洞。脱贫工作做得不好,不仅容易出现“被脱贫”,也会形成“乱脱贫”“粗放脱贫”。如何透明有序退出?还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众所周知,贫困户不是算出来的,而是村民评出来的。同理,脱贫户是不是真的脱贫了也要依靠群众监督。《实施意见》规范了退出程序,强调公开评议。拟脱贫的贫困户在被群众认可后,方可逐级上报。通过群众评议、政府审批的脱贫户,才能经得起检验。贫困县摘帽,不仅要通过省级政府的核查,还要通过第三方评估,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和监督脱贫,才能让脱贫更公开、更透明,脱贫结果更有效、更可靠。

当前,脱贫攻坚的总决战已经打响,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让贫困户精准脱贫,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扶贫力度,也考验着各地的脱贫精度。脱贫攻坚既要匀速跑,保持节奏,规范有序,又要加速跑,冲锋陷阵,攻克“最后的堡垒”。脱贫攻坚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降格以求,更不能“被脱贫”“假脱贫”。脱贫成效有没有,不能靠写材料、码数字,只有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坚持脱贫标准,实施公开透明的脱贫程序,打好精准脱贫这一收官战,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日子。(转自中安在线)

上一篇:化工危险源下一篇:云南大理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