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集体的建设方法

2024-10-09

初中班集体的建设方法(共6篇)

初中班集体的建设方法 篇1

班级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基本单位, 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摇篮。班级管理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好坏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成长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性格、爱好、特长和学习能力各有千秋, 要想把他们组织成一个讲文明、礼貌、守纪律、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教师就要做烦琐而细致的工作。结合多年的班主任经历, 笔者认为, 要建设优良的初中班集体, 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知人善任

1. 要建立一支得力能干的班干部队伍

在班级日常工作管理中, 班干部承担绝大部分的工作, 是班主任最得力的助手。由于班干部工作的重要性, 班干部应由学生中最能干的、责任心最强的同学来担任。

班委会的成立要经过一至二周的细心观察。在观察、谈话、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情况记录下来, 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其思想、兴趣爱好、健康状况、心理特点、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了解清楚就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对学生情况了解和学生间相互比较了解的基础上采用竞选与民主投票的方式产生班长与团委书记。班委会也并非终身制, 每学期要经过选举适当淘汰部分不称职班干部。

2. 要善用学生的长处

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里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一面。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善用学生的长处, 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才更有利于学生和班组的成长。张××同学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 但他的体育运动能力很强。在田径运动上笔者引导他报名参加了400米跑。在比赛场上, 枪声一响张××同学就如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冲出起跑线。最后张××同学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他自豪地向笔者亮起了银牌, 笔者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从此, 张××同学, 他能以班集体的荣誉为重了, 不再动不动就和同学吵闹了, 期中考试也考出了自己最好的成绩。

二和谐班风

1. 要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

教师是建设良好班风的关键, 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师德, 要改变那种“踏着铃声进教室, 踩着钟点等下课”的做法, 和学生融成一片, 学生“尊其师”方会“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要用真情浇灌学生, 做到严宽相济。作家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 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作为教师, 心中要有一轮太阳, 要把阳光撒向每个学生。

2. 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习惯、接受家庭教育的程度各不相同, 因此, 他们在班级的表现、学习成绩等方面就参差不齐。班主任应注意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用同样的标准来对待优等生和问题生, 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 利用有利时机与学生“闲谈”, 以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 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及时对症下药, 以使班主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 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矛盾

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 如果处理不当, 致使矛盾升级, 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伤害, 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处理时注意方法、讲究民主, 有利于建立一个互让团结的班集体。

三活动推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建设优良班集体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容易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回失去的自我, 找回自信, 使整个班集体充满活力、凝聚力。笔者在实践中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类活动:

第一, 将每周的班团课开设成活动课, 让同学们自由评议时事及学校班级的大小事情。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又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第二,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组成班级篮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等, 与兄弟班级进行比赛。开展这些活动, 可使同学们学会交往, 学会与人相处。

第三, 开展班级文艺活动, 如演讲赛、朗读赛、辩论赛、小话剧等。这些活动既增进了友谊, 又培养了各自的能力, 更为单调的学习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心理疏导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 但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期, 心理发展上不成熟、情绪波动大, 班主任必须充分重视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作为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应抓住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 加强家校沟通, 注重情感交流

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一方面利用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 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班主任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 提高教育效果。

2. 鼓励关爱, 扶起自信之树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与关爱、理解、信任度缺乏有关。教师对孩子要充满爱心, 对学生抱着保护、爱护、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 用关爱的心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而受到伤害的学生, 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安慰、耐心的心理引导给以安抚, 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使他们慢慢找回自信, 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五结束语

当然, 要建设一个优良的班集体, 除上述四点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 每学年开学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也是最重要的时刻。刚刚从小学毕业踏进中学校门的新生, 一切都是那样新鲜, 而且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有很大差异。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条例, 将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量化, 通过制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争做文明优秀的学生。

总之, 只要为人师表者抱有一颗公仆之心, 愿意放下自己的臭架子, 肯俯身为学生服务, 一个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责任编辑:高照]

初中班集体的建设方法 篇2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班集体建设 方法与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型教育,学校和班级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要使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经济、文化、生产岗位的需要,作为学生道德情操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应该明确自己所担负的神圣职责,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使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广阔平台。

一、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朝气和活力

毋庸讳言,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是中考中的受挫者,许多学生是抱着“混”的心理走进中职学校。班主任应该尽快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用“师爱”打动学生,聚拢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新奇和欢乐所取代,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班主任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做组织者,又做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例如:在新生军训期间,我和学生一样顶着烈日,共同进退,短短一周的共同生活,很快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宿舍文化和卫生中,我每次都参与学生当中一起完成,尽管自己每次都累得不行,但师生情感加深了,也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增强了新集体的凝聚力。

二、 制定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充满“人情味”

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风正,学风盛”,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多设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另外,“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班规的制定不需面面俱到,更要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犯错后不要马上处罚,可先提醒、后警告,或罚以娱乐节目等等。对于新班级,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逐步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的综合评比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每学期一次的流动红旗既是见证更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三、 建立卓越精干的班干部队伍,使班级“分权”“分层”合作

中职生大都较为单纯,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大展身手。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并且会大大减弱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实行班级工作“分权”,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员都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能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当然,选出的这些班级干部毕竟不是完美的,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组织他们学会制定计划及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四、培养充满自信的学生群体,尽快适应中职学习生活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开学初,很多学生由于没有能够考上高中而消沉不已。我就多次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更注重培养学生在自我暗示中培养自信,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有了自信,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就能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对策。我还邀请了几位学习、就业都比较优异的老生来到班上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介绍他们是怎样较快适应中职学习生活的,从整体讲他们的学习经验体会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老生的现身说法,对新生是大有帮助的,使他们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我还经常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请任课老师进行各科学习的具体指导,包括听课习惯、作业要求、学法指导等,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真正地学会学习。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

中职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灵魂”塑造“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所以,在良好班集体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与良好的师表形象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努力学习借鉴名师育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上,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路子,把学生塑造成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在未来的求职就业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许彦周. 中职学校班级建设和学生教育的几点体会.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2(11).

[2]吴东林. 构建当代中职班主任工作新模式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2(23).

初中班集体的建设方法 篇3

一、地域文化、乡贤精神对初中学生的道德成长的影响深刻

水土养人, 文化育人, 文化是随生活、随体验而潜移默化地深入人的心灵, 人的成长就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和一定的文化传统下不断作用的过程。可以说:是特定的文化促进人的精神道德发展。一般初中生生活环境的局限, 所处的社会区域具有文化同源, 所接触的道德品性具有文化共性。乡贤, 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的人, 在一定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 在某一学科、领域、行业有过重大贡献或德、行、事得到社会和历史承认的地方性知名人物。因此, 乡贤可以认为是地域文化的精神代表, 地域文化的传承精英和创造者, 他们对初中学生成长的文化影响具有引领性, 乡贤精神在初中生成长中具有特定的渗透力。

1. 初中生对地域文化、乡贤精神有文化认同感

学生从出生、牙牙学语到进学校求学, 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地缘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地域文化的特质始终伴随学生的成长、交往、学习环境及生活的所有内容, 相同文化下的思维方式, 包括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无不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 而且这种影响与生而来, 影响深远。地域文化与初中生成长的互动中, 乡贤精神, 乡贤的情操、品德、人格、才学, 乡贤成长的历程、其轶事、其表现出的责任感和大爱, 乡贤的文化成就、造福桑梓的物具、生活的场馆和经典的教育语录等都给予初中生心灵以震撼, 而乡贤成长的文化与初中生身处的文化环境同根同源, 共同的文化滋润更容易产生共鸣与影响。

2. 初中生对乡贤有全方位、真实的零距离接触

乡贤, 其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和民族精神, 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信、亲、敬、学的真实的道德榜样。学生生活的环境, 生活的文化影响, 学习的榜样都是乡贤及其精神的辐射区域。回到家, 家族的长者是乡贤的忠实宣讲员, 乡贤的一事一言都成为民众的道德追求的集中表达;走上社会, 乡贤的成就, 德、行、事, 对家乡的影响深入而广泛, 处处留痕, 时时有声;进入学校, 地方文化的特色教育, 名人榜样的引领, 文化的魅力, 又是无声潜入学生心灵, 成为学生成长的旗帜、标杆、导向和楷模。全方位真实的了解、感受和熏陶, 让学生领略了乡贤精神及其道德力量, 见贤思齐, 广泛地影响和促进自我教育和成长。

二、地域文化、乡贤精神在初中班集体文化建设中的影响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对班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是一个团结进取, 有文化精神, 充满活力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 文化是班级凝聚力的核心, 文化是班级战斗力的源泉, 文化是班级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 我们在培植学生共同认同的班级文化时, 引入地域文化、乡贤精神, 有效推进了班集体文化建设。

1. 用乡贤精神铸就班魂

魂, 精气, 精神。班魂, 班级的精神, 追求, 目标, 是班级发展的动力之源和支柱。乡贤的成长是一个奋斗的历程, 是一个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情操、品质和思想, 是后人, 特别是同一地域范围内的初中学生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源泉, 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文化动力。选择乡贤中合适的人物及其精神作为班级的精神追求和目标, 并以此命名班级, 能得到文化同源的全班学生的共同认可。

如七 (1) 班, 根据我镇处在泰伯奔吴开发江南之始地, 流传着泰伯至德天下的典故, 选择泰伯这个历史人物作为学习的楷模, 通过收集资料、班级讨论、参观历史古迹, 全班一致确定以泰伯奔吴的精神——谦让、尚德、开拓、创新作为班魂, 把班级命名为“至德班”。

如七 (2) 班, 选择清代著名学者, 清史重要研究资料《履园丛话》的作者钱泳作为乡贤研究对象, 组织全班学生收集钱泳的书法作品, 感受并阅读他的作品, 诵读他书中引用的《明日歌》, 真正感悟他的字从“鹤”改为“立群”的释义, 把班级命名为“立群班”, 确定班级精神——把握今朝, 努力学习, 做一个有成就的人。

2. 用乡贤精神凝聚班心

班心是班集体共同的取向, 是一种团队精神, 一种团队的合作意识。它富有凝聚力, 战斗力、向心力, 它蕴含着一股引领着班级成员为了同一个目标砥砺前行的合力。班心体现着班级集体的内在关系, 它既是温暖的, 也是团队合作的;它可以体现为个人的责任感, 也可以展示为集体的荣誉感。一句话, 班心就是每一个成员共同的心愿和远景。每一个学生有了这种强烈的班心, 他或她就会处处维护班级, 时时为班级争光, 就会默默地尽自己的力量为班级成长做贡献。

组织全班学生学习乡贤——与诺贝尔擦肩而过的邹承鲁的事迹。他是我镇杰出的生化科学家, 在研究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过程中, 承担把天然胰岛素拆分, 然后看能不能合起来。对胰岛素合成的课题来说, 不仅是一步, 由此而确定了总体研究的途径。合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 邹承鲁院士的团队精神和在成果面前不贪功的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班级每一个成员, 揭示班级团队的重要性, 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意识到每一个同学的进步都离不开集体的共同作用。

3. 用乡贤精神优化班风

班风, 班级集体的氛围, 班级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无形的压力, 也为班级成员的学习进步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好环境, 它是一种班级整体的精神状态。

一个人的进步需要一个好的环境。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乡贤——撰写《瞻桥小志》的王鉴。王鉴, 隐居于瞻桥时, 经常与友人一起吟诗、品诗, 切磋诗词, 一起治学。在这个共同学习的氛围中, 奠定了王鉴深厚的文学功底, 也是在与同行的对诗、品鉴中, 使得自己的志、传、诗、辞、赋、文, 得到许多提升。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认识到共同的良好氛围是班级进步的重要因素。好的班风, 有利于推动个人道德素养、知识能力的发展。好的班风, 能带动每一个成员积极进取, 努力向上。班风, 就是好的育人环境, 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乡贤, 如果说是一棵棵幽兰的话, 那么, 以乡贤精神高扬班风, 就能使班级成员在“久熏幽兰人自香”中得到陶冶, 得到强化。

4. 用乡贤精神激活学习动力

班级是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文化与知识学习的共同体, 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价值的共识和班级学习活力的激发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 激活班集体个体的学习活力, 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 才能实现班集体学习价值的共识, 促进班集体建设。

组织学生走近乡贤, 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钱穆。邀请专家畅谈大师在家乡读书的轶事, 始终坚持晨读经子, 夜读史书, 午间读闲杂书和阅读报章杂志的学习习惯。出任泰伯图书馆馆长后, 整天泡在历史问题的追寻中, 读经判史, 阅古籍探究历史问题, 积累了大量经史子集方面的知识, 探索许多历史上的疑难杂问,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最终成为国学大师。

走近乡贤, 自学成才的将军诗人——朱增泉。小学毕业, 年轻的朱增泉参军后发现自己知识远远不够, 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勤奋刻苦, 善于思索, 笔耕不辍。他经常给自己定下目标, 给自己加压, 军旅生活中常常手不释卷, 深入生活, 历经提炼, 最终成为军功卓著, 文坛著作宏富的将军。

成功的乡贤事例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斗志, 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 最终促成实现班级集体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 教育发展始终离不开一个‘基因’, 这个‘基因’就是民族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因此, 在班集体文化建设中, 也应融入民族的“根”, 而对于初中生影响深刻的地域文化、乡贤精神是最直接的本源文化, 合理运用能有效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 焕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1990

[2].尹后庆, 《教育发展与文化弘扬相得益彰》[M], 《江苏教学》, 2010

[3].《乡贤之光》, 无锡市后宅中学校本教材

初中班集体的建设方法 篇4

近年来上海相关部门对制约农村地区发展中的“集体建设用地制度”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启动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试点工作, 包括在全市层面选择若干个村庄同步开展村庄规划试点的编制工作。本文基于此背景并结合笔者参与的村庄规划试点工作, 对适宜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背景下上海郊区农村发展的村庄规划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上海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概述

(一) 上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意义

上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正是从节约集约用地的角度出发, 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在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形成上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过程中作出的重大部署。目前, 上海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流转的潜力很大。一方面, 集体建设用地总量较大;另一方面, 由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上的双轨制, 集体建设用地粗放低效、闲置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资产价值没有真正体现。

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有利于实施城乡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利于促进新城和村镇建设, 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显化集体土地价值,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 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使用, 增加土地流量, 严格保护耕地。

(二) 上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上海市《关于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下文简称《若干意见》) 中提出了如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总量控制。严格按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耕地总量平衡的要求, 强化流转的计划管理, 合理确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结构和时序。二是有偿使用。除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性用地、农民在规定标准内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等情况外, 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全面实行有偿使用, 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化配置, 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三是同地同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使用期限等方面, 与国有土地享有同样权利, 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四是保障权益。合理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 充分尊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流转意愿, 流转收益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和提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水平, 注重保护其长远利益和生计。在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时, 按照法律规定, 对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进行补偿。

(三)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途和流转方式

根据《若干意见》, 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原则上均可流转。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可以用于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经营性项目。禁止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商品住宅开发建设。国家和本市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和服务设施等公益性项目建设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 依法征收为国有后使用。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上, 除了土地使用权的实体流转外, 积极探索指标流转方式, 即通过土地整治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并加以保护利用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在满足整治区内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后, 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流转。

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下的村庄规划方法

(一) 编制模式的转变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背景下, 村庄规划的编制模式更应从“自上而下”逐步向“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模式转变。

在规划层面, 具体体现在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两个方面, 而这两项也恰恰是村庄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用地规模方面, 根据上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中“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即根据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耕地总量平衡的要求, 村庄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不能超过村庄内现状建设用地规模, 耕地总量必须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要求。因此, 村庄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的上限取决于村庄内现状建设用地规模的大小。人口规模方面, 由于村庄规划中的目标对象是非常明确的, 即村域范围内的现状人口, 因此在没有其他外在因素如市政动迁等产生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下, 村庄规划人口规模应以现状人口规模为依据。这样以人口为计算标准的居住用地和住宅建筑规模的确定才能科学合理, 才能避免原有村庄规划中自上而下的人口规模分配与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发生。同时, 村庄规划的编制也要与上位规划相衔接, 确保村庄规划总的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符合区域发展的宏观要求。因此村庄规划在编制过程中既要满足“自下而上”的客观需求, 又要兼顾“自上而下”的发展要求。

(二) 功能布局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农村地区发展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问题, 而经济发展则是以产业发展为依托, 因此村庄规划布局必须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过去的村庄规划除了农业用地外往往并不预留工业用地或三产发展用地, 因此村庄的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而随着上海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政策的试行,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用途将会多元化, 也更符合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若干意见》中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途的规定, 即:“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除了禁止进行商品住宅开发建设外, 可以用于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经营性项目。”因此在这一背景下, 村庄规划在功能布局上除了安排农业用地外, 更要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预留一定的二产或三产发展的用地空间。这样村庄的功能才是健全的,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三) 集中居住点与城镇化相结合

通过对上海郊区尤其是上海近郊地区农民的调查发现, 本地劳动力基本都进入周边的企业或外出务工, 以纯农业生产作为唯一经济来源的家庭数量很少, 原有的农村承包责任田基本由种田能手或外来务工者承包种植。因此, 原有上海农村地区居住地与农田作业区之间耕作出行的距离限制因素正逐步减弱甚至消失, 部分地区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居住与农地分离的现象。同时, 伴随着上海郊区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居住与农地之间分离的现象将越发明显, 传统农民也正在向职业化农民转变。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地区在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配置方面与镇区相比差距较大, 人们也更愿意在镇区或者靠近镇区居住生活, 因此村庄规划中集中居住点的布局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尤其是紧邻镇区的村庄更应将农民集中居住用地布置在靠近镇区的地方, 使村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镇区的公共设施资源。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村民集中居住点统一纳入到镇区的规划建设, 这样的规划布局也更有利于实现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 居住模式与需求相结合

上海郊区农村传统独门独户的居住方式已经根深蒂固, 要刻意地改变也并非易事。因此在村庄规划中对于集中居住点内的住宅布局和住宅建筑的设计, 也必须要重视农村地区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和地缘特征, 尊重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

当然如果完全延续这样独门独户、前庭后院的建筑布局, 那无疑不利于建设用地的节约利用, 反之我们也不能在规划中一味地提高用于可出让的流转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或指标而压缩农民集中居住点的用地面积, 或是提高集中居住点的容积率。因此对于新建集中居住点内住宅建筑类型的选择, 必须要尊重本村农民的意愿,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 确定合理的用地面积、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比如老年家庭比较喜欢独门独户的低层住宅, 年轻家庭则能接受诸如带电梯的小高层公寓等。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 对不同类型的住宅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并要反复征询村民的意见, 不断完善和优化方案。尤其是针对临镇型的村庄, 其规划集中居住点更应靠近镇区, 同时在规划设计中可以采用低层联排、多层乃至小高层结合的布局方式, 一方面可以满足农民不同的居住需求, 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上与镇区能较好地融为一体。

(五) 保留传统村落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从前几年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效果来看, 虽然更多地是以村落环境整治为主, 但对农村地区的环境和风貌改善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多数的村庄中, 都有能够体现其村落自然肌理特征的典型建筑群, 因此在村庄规划的整体布局中, 要珍惜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村貌和环境改善方面取得的成果, 有选择性地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住宅组团进行保留。一方面, 保留了农村地区富有特征的建筑肌理, 延续了乡村生活的传统文脉;另一方面, 可以赋予这些保留建筑群新的生命力, 比如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功能上可以改造成农家博物馆、农家宾馆、农家生活体验区等, 成为乡村旅游很好的空间载体, 同时也为本地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六) 土地平衡与经济平衡相结合

以往村庄规划存在的实施难问题, 咎其根本原因是建设资金的缺位, 而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上市交易等机制的建立可以化解这一难题。基本模式为“土地出让金平衡建设资金”, 即通过村庄规划中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用规划为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金来平衡村民原有住宅的拆除、宅基地的复垦、村民新住宅区的兴建、村民福利保障方面的资金等。当然土地与经济的平衡牵涉到的面很广, 同时由于每个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不一样, 也很难做到在一个村庄范围内实现土地与经济的平衡, 因此最好在整个镇域层面乃至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引导下进行土地与建设资金的平衡, 比如可以借鉴天津等地在小城镇改革试点中采用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成功经验。在村庄规划中, 引入土地平衡与经济平衡的概念, 将更加有助于提高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 改变传统村庄规划只是“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

(七) 村庄类型与土地流转方式相结合

结合本次上海郊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的精神, 流转方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使用权流转, 另一类为指标流转。

使用权流转, 指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代表同意, 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可以通过租赁、出让等方式进行流转;各类用地的使用期限最高不超过同类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最高年限;政府参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建立最低限价制度。土地使用者依法有偿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通过转让、转租等形式进行流转。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可以用作抵押。

指标流转, 指通过土地整治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并加以保护利用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在满足整治区内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后, 可以在镇域乃至全市范围内流转。

因此, 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 应结合各个村庄不同的交通区位、经济状况、资源要素、发展潜力、上位规划要求等综合因素, 因地制宜地制定村庄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指标流转的比重。在上述各项因素中, 以交通区位对村庄类型进行的划分较为普遍, 一般分成临镇型村庄和独立型村庄。临镇型村庄由于靠近城区或镇区, 土地的价值往往高于远离城区或镇区的独立型村庄, 因此临镇型村庄的规划在编制过程中, 在本村范围内的使用权流转用地比重可以提高, 同时这些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要与镇区规划或上位规划相结合。独立型村庄由于缺乏区位优势, 土地价值相对较低, 因此在村庄规划编制时更宜采用指标流转这一方式, 当然独立型村庄如果自身或其周边的资源较为丰富, 也可以结合使用权流转发展如乡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 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上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的试点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次突破性的积极尝试, 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 根据“先规划、后流转”的原则, 村庄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成为了确保这项工作能否扎实推进的前提条件。

本文结合上海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 提出了“一个转变和六个结合”的村庄规划方法, 即编制模式的转变、集中居住点与城镇化结合、功能布局与产业结合、居住模式与需求结合、保留传统村落与旅游发展结合、土地平衡与经济平衡结合、村庄类型与流转方式结合。当然这样的规划方法难免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包括传统的公众参与、近远期建设问题等都须在村庄规划中予以考虑, 因此如何针对上海郊区不同类型的村庄, 因地制宜地编制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将是城乡统筹新形式下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 2010.

[2]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2010.

[3]包卫兵.编制村庄规划必须解决好的六个问题.小城镇建设, 2010 (2) .

初中班集体的建设方法 篇5

目前,国家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尚无相关技术规定,考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在土地质量、价格影响因素、影响规律、分布和利用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在九台区集体经营性用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中,主要依据《城镇分等定级规程》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同时参考《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并结合九台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特点,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1.1总体技术思路

通过影响九台区所辖的镇(乡)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镇(乡)土地评定土地等别。

在分等基础上,对镇(乡)所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镇(乡)为定级单元,将每一镇(乡)所辖的行政村为基本定级单位,根据行政村土地的经济、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将每一个乡镇所辖的行政村进行综合定级。

在综合定级基础上,调查九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样点,参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技术要求,结合集体建设用地特点,运用收益还原法、剩余法和成本逼近法等测算市场交易样点地价,在样点级别内,根据样点地价的分布规律,选用简单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级别不同用途基准地价。建立级别与价格的关系,再以价格检验级别,综合评定土地质量,最终得到商服、住宅、工业3种用地类型的基准地价。

1.2镇(乡)土地分等

参照九台区新一轮城镇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确定辖区内镇(乡)土地等别。

1.3集体建设用地定级

1.3.1定级方法

定级技术途径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影响土地级的因素(因子)选择,建立在《规程》规定的因素(因子)体系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特尔斐法进行选定;影响土地级的因素(因子)权重值采用特尔斐测定法;土地定级单元的总分值计算采用多因素分值加权求和法。

1.3.2定级技术程序

建立影响行政村间土地级的因素、因子体系;确定各因素因子的相应权重;分析因素因子的影响方式,建立评价标准;对各行政村因素因子的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加权计算各行政村总分值,并初步划分行政村土地级;验证分等初步结果,制定分级基本方案,开展意见征求,对行政村土地级进行调整并定案。

1.4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1.4.1基准地价内涵

根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行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的规定,在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年期时,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期确定,即商业:40a、住宅:70a、工业:50a。

九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内涵:以2015年10月8日为估价基准日,设定土地开发程度为“三通一平”(通路、通电、通讯、场地平整),设定不同用途平均容积率和法定土地使用权最高出让年期条件下的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价格,地价以元/平方米表示。

1.4.2基准地价评估技术路线

基准地价评估,参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技术要求,结合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特点,以土地综合定级为基础,根据集体建设用地市场资料,运用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剩余法等测算市场交易样点地价;利用定级成果,结合估价样点,在样点级别内,根据样点地价的分布规律,选用简单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级别商业、住宅、工业用途基准地价;在评估基准地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基准地价与宗地地价相关关系,编制相应的地价修正体系。

2镇(乡)土地分等

依据九台区新一轮城镇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将九台区镇(乡)土地进行分等,分等结果见表1:

3集体建设用地级别评定

3.1定级因素因子选择

参考《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7—2014),结合九台区各行政村的实际情况,选择土地定级因素因子。

区位因素,涉及因子:机场距离、铁路、公路、距镇中心距离、公交站;集聚规模因素,涉及因子: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农业产业规模、工业产业规模;公共、基础设施因素,涉及因子:道路状况、供水状况、排水状况、学校、卫生所(诊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涉及因子: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因素,涉及因子:区域人均耕地、建设用地占行政区域的面积比例。

3.2定级因素因子权重确定

权重确定采用特尔斐测定法。

3.3土地定级单元划分

定级单元是评定和划分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位,是内部特性和区位条件相对均一的地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于其地域分布、经济构成及村构架等特殊性,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定级单元的分值及精确的划分级别,将行政村域确定为最基本的定级单元。九台区共有310个行政村,共划分为310个基本网格,即形成了310个均质单元。

3.4定级因素分值计算

九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工作中选择了行政村区位、集聚规模、基础和公共设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土地供应潜力等指标,将上述指标的因素因子指标标准化,并对各指标内的因素因子加权求和,得到各镇(乡)所辖行政村的定级指标分值,再对各指标值加权求和,计算出各镇(乡)所辖行政村综合分值,根据综合分值采用采用总分数轴确定法划分各镇(乡)所辖行政村的土地级。

3.4.1定级因素因子作用计算

定级因素包括面状因素和点、线状因素。其作用分的计算方法:

面状因素作用分计算采用最大最小值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Yi—i指标值的作用分;Xi—i指标值;Xmin—i指标值的最小值;Xmax—i指标值的最大值。

点、线状因素作用分计算采用指数衰减法和直线衰减法,计算公式为:

指数衰减法

式中:Yi—因素在某个相对距离上对土地的作用分值;Mi—某个因素个体第i级规模指数;di—实际距离;d—因素影响半径;r—r=di/d,为地块相对距离;

直线衰减法

计算公式:

Yi=Mi(1-r)(r=di/d)

式中:Yi—因素在某个相对距离上对土地的作用分值;Mi—某个因素个体第i级规模指数;di—实际距离;d—因素影响半径;r—r=di/d,为地块相对距离。

3.4.2定级因素分值计算

式中:Fi K—第i个定级对象第k个因素因子分值;Wkj—第j项因子对应上层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Yik—第i个定级对象第j项因子的分值;n—第k个因素包含的因子个数。

3.4.3定级对象综合分值计算

计算公式:

式中:Si—第i个定级对象的综合分值;Wk—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Fik—第i个定级对象第k个因素分值;n—因素个数。

3.5级别划分与确定

划分方法:采用总分数轴确定法,是以总分值点绘于数轴上,按土地优劣的实际情况,选择数点稀少处为级间分界。

4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4.1样点资料调查

4.1.1基础资料调查

基础资料主要从各职能部门获取,主要包括数据资料和图件资料。

数据资料:住建部门提供各类房屋重置价、拆迁补偿标准、残值率、耐用年限、维修费、管理费、保险费等;地税部门提供房屋交易税费等标准;国土部门提供统一年产值标准、征地补偿相关税费等;银行部门提供存贷款利率等。

图件资料: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城镇总体规划图、道路规划图等。

4.1.2地价样点调查

在实际调查中,深入到九台区的各村委会,主要针对拟入市的集体经营性企业进行了调查,九台区共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18宗,面积192.61hm2。由于所调查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大部分是工业和仓储用地,无法满足商业和住宅集体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测算,因此,补充调查商业和住宅用地的市场交易资料238宗,满足了基准地价测算所需的样点数量。

4.1.3评估参数的确定

根据调查的相关基础资料,分析整理和确定各种估价方法所需的参数。

4.1.3.1土地还原率的确定

土地还原利率的确定采用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即,土地还原率=安全利率+风险调整值;安全利率选用银行定期贷款年利率;风险调整值根据九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市场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确定。其确定结果为土地还原利率6%,在此基础上确定房屋还原率为8%,综合还原利率为7%。

4.1.3.2各种估价方法所需的参数确定

4.2样点地价测算

4.2.1选择估价方法

工业用地样点地价主要采用成本逼近法测算,其它房屋买卖和出租样点采用收益还原法、剩余法等方法测算样点地价。

4.2.2样点地价修正

依据基准地价内涵,将计算所得样点地价修正到与基准地价内涵相一致下的价格,修正内容包括估价期日修正、使用年期修正、容积率修正和土地开发程度修正。

估价期日修正:

式中:PE—估价期日修正后比较实例价格;PO—估价期日修正前比较实例价格;Q—待估宗地估价期日地价指数;QO—样点交易日地价指数;

使用年期修正:

式中:Pt—年期修正后样点价格;Po—年期修正前样点价格;K—年期修正系数。

K=[1-1/(1+r)m]/[1-1/(1+r)n]

式中:r—土地还原率;m—土地使用权法定最高出让年限;n—实际出让年期或剩余出让年期;

容积率修正

式中:Kr—容积率修正系数;Pis—样点在平均容积率时单位面积的平均地价;Pi—样点某一容积率下单位面积平均地;

土地开发程度修正

修正后的样点地价=样点地价±土地开发程度修正值。

4.3级别基准地价确定

在样点级别内,根据样点地价的分布规律,选用简单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级别的基准地价。其计算公式为式:

式中:P—某均质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地价;Pi—某均质区域内各样点的单位面积地价;n—均质区域内可利用的地价样点数

4.4编制地价修正体系

4.4.1地价影响因素的选择

响城镇宗地地价的因素一般可以划分为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两类,其中区域因素主要是指商服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公用及基础设施、区域环境质量等对特定区域内整体地价水平起作用的因素。参照土地定级过程中的分析成果,结合九台区集体建设用地宗地地价评估的具体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的修正因素。

4.4.2因素因子的权重确定

采用特尔菲法,经专家打分,确定各修正因素、因子的影响权重。

4.4.3地价影响因素修正幅度的计算

以级别为单位,以级别基准地价为中心点(级别的平均区位条件视为一般条件),级别界限的最高和最低总分值所对应的地价作为边界,通过内插将级别内总分值分为5段,分别代表级别内的优、较优、一般、较劣、劣的土地区位条件。级别基准地价对应的区位条件,基准地价修正幅度为0,见式:

式中:F1—某级基准地价上调最大幅度;F2—某级基准地价下调最大幅度;Ib—某级基准地价;Ih—某级正常条件下土地价格的最高值;Ii—某级正常条件下土地价格的最低值。

在确定上调、下调幅度的情况下,内插修正值,将宗地地价修正幅度划分成五个档次,即优、较优、一般、较劣、劣五个标准。

4.4.4地价影响因素修正系数的确定

按照各因素对地价影响的权重值计算各因素的修正幅度,计算公式为式:

式中:F1i—某一因素的最大上调幅度;F2i—某一因素的最大下调幅度;Wi—某一因素的权重;

F1、F2同前。

以基准地价为一般水平,其修正系数为0。在一般水平与上限价格之间,内插条件较优的修正系数,取值为F1i/2;在一般水平与下限价格之间内插条件较劣的修正系数,取值为F2i/2。

5结论

九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成果,为顺利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科学的价格依据;建立健全了九台区城乡统一的地价体系,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为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3.

[2]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71号)[S].2014.

[3]杨杰,任绍敏.广东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

[4]郑丹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基准地价研究—以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08.

初中班集体的建设方法 篇6

1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1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的问题

《土地管理法》中规定, 居民要进行宅基地建设, 必须要经过政府部分的审批, 并且要与乡镇土地整体规划相符合, 保证一户一宅, 村民在进行买卖房屋以后不能再次申请宅基地。而我国农村宅基地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地大房多收入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 宅基地流转问题越来越重要。现阶段, 农村照基地流转中, 主要的形式是自发的、隐形的交易形式, 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以下问题:首先, 违法建房现象多, 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其次, 阻碍了村镇规划的进行, 宅基地建设缺乏规划, 混乱不堪, 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第三, 宅基地缺乏激励机制, 大多数农民对国家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都无法理解与支持。作为农民而言, 更愿意私下进行宅基地流转,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 农村闲置的宅基地浪费严重;第四, 对宅基地的使用权权能确实, 无法充分保证使用权益。在利益的驱使下, 城镇近郊以宅基地为名修建的小产权房越来越多, 将大量的耕地占据, 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严重影响。法律在面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时, 如果严加限制, 基层在对宅基地流转问题进行处理时也很难入手。

1.2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解决方法

宅基地作为特殊集体建设用地, 应该依法对宅基地的使用权进行规范, 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进行加快, 明确宅基地使用权能, 达到宅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秉承节约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考虑农民生产、生活习惯, 对宅基地的位置进行科学规划, 满足农民建房需求。其次, 对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合理流转与有偿回收制度进行探索, 尤其是对进城务工落户人员的空闲宅基地问题进行解决, 通过对这部分闲置宅基地进行盘活, 保证集体经济组织其它成员的需求以外, 也能进一步的保护耕地。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及拆迁补偿问题中, 也要确保进城务工农民享受同等补偿权益。第三, 对国有划拨土地转让规定进行借鉴, 允许宅基地流转, 在一户一宅的基础上, 保证所有权主体的利益, 要求宅基地使用人或受让人在转让过程中, 要向集体缴纳转让过程中的增值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购买权。

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的问题

所谓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从本质上来看, 是行使集体建设用地的收益权与处分权。《物权法》中规定, 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流转, 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操作, 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产权主体不确定。和土地所有权主体相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完整、不确定, 其职权也很难真正的行使。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的主体包含所有者和使用者, 既包括集体组织, 也包含农民个人。其次, 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因此对集体建设用地缺乏地价评估机制, 在流转中也缺少征税根据, 造成土地税费流失, 因为土地流转市场的不稳定, 对权利人的利益无法从根本上进行保证。第三, 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规划相对滞后。乡镇企业与农户住房建设均比较分散, 利用效率比较低, 对土地资源而言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很难取得社会事业建设与农村基础建设的规模效益。对于我国西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表现为规模较小、范围不大, 而且存在大量集体建设用地无法盘活、闲置浪费的现象。例如, 西部某县仅仅在拆点并校方面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达到1500余亩, 这些集体资产无法有效的进行利用, 也没有合法的集体土地转让市场。而乡镇企业用地通常是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私下交易完成, 这就是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形同虚设。

2.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建立并完善使用权流转制度, 依法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当前, 主要是要加强国家层面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的立法, 总结实践经验, 形成制度性的规范, 从而推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 此外, 也要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进行规范,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2.1培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形市场, 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指导, 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 实施建设用地使用权有期限、有偿的流转策略。2.2.2对集体土地产权加强管理。首先, 应该将土地产权的关系理清;其次, 加强土地登记, 如果土地需要流转, 必须先进行确权登记以后, 才能进入市场流转;第三, 对土地管理基础工作进行夯实。2.2.3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将收益分配关系理顺, 在农村集体与农民个体之间将流转收益合理进行分配, 保证集体收益必须要用于集体。2.2.4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审批手续要进行规范, 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操作程序。2.2.5对土地用途要加强监督与管理, 流转的土地在利用上, 必须要与村镇规划及整体规划相符, 坚持有偿、自愿的原则, 保证土地的合理流转, 引导集体土地市场良性发展。在实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中, 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农民群体作为利益相关者, 经常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自身原因, 处于弱势地位。法律与政策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完善, 对流转要进行规范管理, 提高流转的效率。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宅基地使用权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中存在的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总而言之, 宅基地与集体建设用地都是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 因此必须要处理好使用权确权发证问题, 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章合运, 吕颖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构建[J].农村经济, 2008 (25) .

[2]崔欣.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基本制度的梳理[J].改革与开放, 2011 (25) .

上一篇:插件开发下一篇:医学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