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理念(共12篇)
快乐学习理念 篇1
一、语文课堂呼唤“快乐学习”
当前,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一些语文教师还停留在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上, “一言堂”作风仍然存在于语文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而学生成为了“观众”, 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教师往往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灌输知识, 却不关心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把完成教学任务当作“教”的目标, 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使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陪衬。这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他们把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作为主要活动, 而不会主动去“学”, 去理解语文课本知识。这样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是当前语文课堂效率不高的症结所在。同时, 苏教版语文教材包含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散文等, 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内容进行交流, 需要教学互动, 这时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一教学效果。
语文课本就像一个宝藏, 它蕴藏着丰富的知识, 需要学生去探寻、去开发, 然而当前语文教师落后的教学方式,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语文慢慢失去了兴趣, 导致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没了精神。教师讲课也是“陈词滥调”, 没有激情。语文教学走的也还是老路子, 课前让学生预习生僻字词, 课后让学生背诵课文、古诗词, 学生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厌倦心理, 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被慢慢削减。
而快乐学习理念, 倡导的是让学生快乐的学。它强调学生主动的学, 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 符合学生快乐、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 快乐学习是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学变革的呼唤, 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呼唤。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快乐学习”理念的贯彻策略
1.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开始语文学习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倾向选择习惯性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长此以往, 必然会造成教学的固化, 会使学生形成思维上的僵化,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倡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初, 就要抓住学生、吸引学生, 让学生在一个特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例如,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故事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可以适当用寓言哲理作为切入点展开语文教学。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他们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挑战, 教师可以以“话题辩论”的形式展开语文教学, 而辩论的内容可以从寓言哲理入手。如教师可以以刻舟求剑中“渡江人的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是对是错”为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辩论中, 又可以在辩论之后让学生适时回归课堂, 快乐地学习。
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开始前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以纸条形式呈交教师, 教师经过筛选, 每节课选出1~3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辩论, 要让他们围绕话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允许学生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地阐明自己观点。
采用这种话题辩论的形式展开语文教学, 可以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他们吸引到语文教学上来,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进行语文学习。给学生营造一个不一样的、快乐的语文氛围, 让他们在快乐的体验中开始学习。
2. 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享受语文
语文课堂不应该是一潭死水, 而应该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并将自己融入语文课堂。因此, 教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 由点及面, 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例如, 可以以“角色扮演”等形式丰富语文课堂, 在文本情感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上的角色扮演, 即指让学生扮演语文课本里的人物, 模仿人物的外形、神情、语言等表达人物的个性。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 能够表现出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可以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从而充分把握文本人物的特色, 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 这样做又符合中学生爱玩、爱演的心理, 能够让他们快乐扮演, 快乐学习。很多学生都酷爱影视剧, 他们对演员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大都抱着羡慕态度。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 对有较多人物和对话场景的文本内容进行处理,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角色。
在表演结束后, 可以让其他学生票选角色塑造最成功的学生,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角色扮演结束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认真地领略一次文本内容, 特别是对人物描写段落的细读, 加深他们对文章人物的了解, 这样便可以较为高效、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让学生在“多变”的教学内容中体验快乐
教师要利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样化的课堂。例如,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教学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 不能再依靠简单的诗句词义讲解和让学生背诵诗词为主的教法,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让古诗词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在优美的诗词环境、深情的朗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教师也可以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入手, 利用多媒体独特的旁白声音给学生讲讲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被激发出来, 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 教师在课本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要积极地作准备, 要重视课前资料的收集, 结合语文课本内容收集整理影音资料, 可以有效地弥补语文教材中教学信息的不足。此时, 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课堂, 而是立体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 让学生在互动中快乐学习
教师要主动出击, 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 要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要让学生慢慢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敢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 敢于和教师讨论语文知识, 敢于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有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教师要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体会“做主角”的快乐。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 在《我的母亲》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来组织这一节语文课, 学生对母爱有独特的理解。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语文课, 让学生自己备课。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充分体验自己主宰语文课的快乐, 可以品味语文学习的喜悦。
5. 让学生在缤纷的课外活动中享受快乐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拘泥于课堂, 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语文小组, 让他们把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和课堂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兴趣活动, 成立诗词研究小组、诗词朗诵小组、课外写作小组、课外讨论小组等, 让学生在课下也能进行语文学习;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 如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可以让学生自选话题, 开展形式各样的辩论赛。教师做课外竞赛活动的裁判, 要肯定学生的表现,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 语文课堂必须要将“快乐学习”理念贯彻到底, 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 要让学生学得开心, 并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陈体新.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J].成才之路, 2011 (34) .
[2]高秀英.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11) .
[3]蔡清荣.构建快乐课堂, 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J].中学语文, 2012 (24) .
快乐学习理念 篇2
根据“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工作安排,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及徐光春书记在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陈全国副书记在全省“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在动员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认真查摆了思想观念、司法理念、工作标准、精神状态、自身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将查摆发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观念上还不符合“思想大解放”的要求,存在着思想观念放不开、跟不上的问题,与新形势下思想大解放相比还保留有陈旧的思想观念。
二、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精髓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对社会主义司法理念与西方的司法理念如何辩证对待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
三、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标准不高,存在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思想倾向,缺少创新突破的发展意识。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个别时候有少数同志对待当事人不够热情,存在有不耐烦的思想,个人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工作中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力度不够,存在有怕得罪人的思想,不利于工作的进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全庭人员认真对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剖111
析,查找根源,对照此次活动的要求及目标任务,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经过全庭人员的认真讨论和总结,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如下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继续解放思想,以实际行动推动解放思想持续深入的进行。
二、牢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在司法实践中摒弃西法腐朽错误的司理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旗帜鲜明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三、牢固树立审判工作服务大局的意识,在实际的形式审判工作中,严格认真履行审判职责,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全面把握法律的精髓和立法的本意,坚决摒弃孤立办案,就案办案的错误观念,树立“三个至上”的办案思想,切实办好每一起案件,确保不发生错误,提高案件的审判质量,树立精品意识,打造“铁案工程”。
四、确立正确的工作标准,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在实际工作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把打击“两抢一盗”犯罪活动深入的开展下去,确保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五、加强审判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审判技能,在实际审判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准确把握和理解法律及相关的司法解释精神,大力推行阳光审判,做好判前释法和判后答疑工作。
六、增强廉洁意识,强化纪律观念,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略论“快乐语文”教学理念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快乐理念新课改师生关系教学环境
几年前米卢提出“快乐足球”的理念,使中国男足44年来第一次走进了世界杯。这是难得的“快乐足球”理念取得的辉煌成绩。反思我们的现在的语文教学,就缺少了这样的快乐概念。面对学生不学或不爱学语文的尴尬境地,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运用“快乐语文”的理念。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面貌会大大改观。
那么,什么是“快乐语文”呢?我想,“快乐语文”无非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感到语文的快乐。
我们现行教材华而不实,具体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指导与实践脱节,课改形式重于内容,语文人文性欠缺,评价机制不成熟等等都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反感甚至憎恶。
所以,我认为:“快乐语文”的第一要义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语文的快乐,在语文学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以此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教学方法要新颖,课堂教学调控要灵活,教学手段要先进多变,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教学时教师的思路要开阔,富有前瞻性,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挑起争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设置悬疑,鼓励质疑”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手段。学生有兴趣,情绪高涨,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语文的快乐也就产生了。
“快乐语文”的第二要义是创造一个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好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设置、美化环境,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让我们的学习环境轻松自然,这样我们的教学也就其乐融融了。
“快乐语文”的第三要义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快乐语文”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课堂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快乐”?
“快乐语文”的第四要义是创设一种和谐快乐、让同学如沐春风的课堂氛围。
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我们如何创设一种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呢?首先,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微笑着走进课堂。微笑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当学生出色时微笑是真诚的赞许;当学生出错时,微笑是善意的宽容;当学生得意时,微笑是甜蜜的分享;当学生困惑时,微笑是信任的力量。面带微笑就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微笑会给学生带来鼓舞和振奋。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因为有微笑,才会有尊重;有微笑,才会有珍爱;有珍爱,才能有成功的教育。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情要饱满,态度要端庄,语言要亲切,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再次,要善于发挥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这些手段,就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快乐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快乐语文”的第五要义是不管课上课下不给学生加包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放飞学生的心灵,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充分读书、独立发现、认真思考并能独立或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而且这种繁琐的做法都脱不开课本和教学参考书。长此以往,老师成了书本和教参的扬声器,而学生就成了一个等待灌水的瓶瓶罐罐,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见,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新课改提出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读,注重学生从中感悟的过程,注重在读书的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并能依靠个人和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放飞学生的心灵,弘扬学生的个性。
“快乐语文”的第六要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明快、轻松、幽默、严谨、睿智、丰富、生动。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丰富多变的语言手段来调控课堂。如果教学语言风趣幽默,那么课堂一定融洽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浓厚;如果教学语言科学严谨,富逻辑性,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思辨;如果教学语言轻松明快,学生就会减少心理和精神的负担,从而活跃课堂。如果教师有哲思巧慧,语言睿智,那么学生就会受感染,说话和写作时就会越来越有哲理。因此。教师应重视锤炼教学语言,使教学用语既规范又生动,既严谨又富有睿智的吸引力。
“快乐语文”的第七要义是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抓住合理时机,适时地加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学生自有其想法和心声。教师要及时了解、善于倾听。当学生向我们倾诉时,教师要专心地听,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沉默,非必要时不打断学生的话。教师可通过眼神、手势、姿势、语气向学生传递信息,集中精力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关怀,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以亲切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可形成一种祥和的氛围,使学生逐渐放松紧张的心情,从疑虑转为信任,从对立转为合作。
快乐学习理念 篇4
一、大学教育教学中快乐教学理念的诠释
(一) 快乐教学的含义
所谓的快乐教学, 就是遵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教学, 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确切来说, 就是将书本上的内容以活灵活现的方式来进行快乐的教学。[1]
(二) 快乐学习的特点
其一, 以学生“快乐”为主。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让学生在相对快乐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 学生学习的快乐是多样化的, 老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引领学生找到真正的快乐。只有对学生进行快乐的教育, 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学习”。
其二, 以学生“释放”为主。快乐的教学要求学习的教学理念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脱离开来, 使学生成了教学的中心。自从“快乐学习”的理念出现以后, 更加重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快乐的教学方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权利。由此可见, 快乐教学是“以释放为主”,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其三,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国一直以来都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观点。在大学教育教学中, 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等, 鼓励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独立性、主动性。因此,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才能够使学生在得到应有的保障下, 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
二、大学教育教学中“快乐学习理念”的困难性
快乐学习教学活动的展开, 是让大学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实践活动。认真做好大学教育教学工作, 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的。[2]但将快乐学习理念完全融入大学教育教学中,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相对困难的。
(一) 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局限性
在大学教育教学中, 素质教育早已在我国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一些学校, 为了提升自身的学业知名度及影响力, 只注重学校知识文化的学习, 并将大部分的教学精力放到了专业文化教育教学中, 学生也往往注重科技研究活动, 重视学生各类证书考试以及关注各类竞赛的比赛成绩, 却忽视了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
(二) 大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限制
大学教师是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与实施者,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大学教师的个人教育教学水准与教学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进行快乐学习。大学教师的主导地位应有效地发挥出来, 才能够进一步推进大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及创新,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快乐的学习理念给现代大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教学要求。以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大学教师的教学团队中,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想相对落后, 并没有意识到更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这部分教师一致认为, 对学生在课堂上多讲授与课本相关的知识, 就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 并且也能够完成了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大学教师不能够通过改革教学的思想引领下,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也不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及创建教学模式。因此, 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准, 是落实快乐学习理念的根本。
(三) 学生学习意识相对较弱
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是否能够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得到实行,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大学生学习意识的影响。学生自身拥有较为科学的学习理念, 就会给教师提供更好的意见, 并表达自身对于学习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教师完成大学教育教学的课程。[3]但是, 一些大学生缺乏较强的学习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最快乐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想过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也没有意识到学习本身能够给自身带来的快乐, 这样一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育教学中快乐学习方式形成。
三、大学教育教学中“快乐学习理念”的方式
(一) 增强大学教育教学构造的快乐化改革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大学教育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 并过于强调一些较为形式上的东西。教师引领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然后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传授, 最后再对授课内容进行总结, 这样较为简单、乏味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快乐的。将快乐学习理念运用到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来, 就应对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并给学生带来更多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运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展现, 并高效地完成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融入到学习中来, 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快乐感。
(二) 增强大学教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改革
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将快乐学习理念运用到大学教学中来, 教师应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及扩张,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的, 首先, 教师需要乐于教学, 其次是学生要乐于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将一些较为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大学教育教学中来,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习, 进而实现教学目的。[4]在选择教学教材、教学方式、教学场景的时候, 教师都应先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等方面的要素, 这样是为了更好地提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魅力。
(三) 增强大学教育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改革
大学教育教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快乐的因素。要把快乐的学习理念, 有效地运用到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更加用心地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上、心理上、生理上的变化, 防止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及负担。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针对不同成绩、不同基础、不同思维能力的同学, 教师要创建新的教学方法与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优势及能力来达成教师制定的要求, 在超越自身的情况下, 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长跑锻炼时, 老师给女生制定的要求是跑1000米, 以跑完1000米为目的进行锻炼。男生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好, 所以老师给男生制定的要求是跑1500到2000米, 并在学生之间进行合理的分组, 首先要考虑男生之间的身体差别, 但要对学生进行计时训练。这样的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满足, 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感受。
四、结语
近年来,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在不断深入,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并以学生为本, 进而有效地使学生得到较好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采取快乐的教学方式, 也是大学生所期待的教学方式。将更多快乐元素融入到大学教育教学课程中, 并且能够让学生通过快乐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鸿科, 靖国平, 张晓淋.基于“娱教”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研究——小学语文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02) :94-99.
[2]张男星, 桂庆平.“钱学森之问”与大学教育改革——快乐学习理念[J].大学 (学术版) , 2013 (05) :4-15.
[3]程传银, 邹兰.纵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指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15-18.
新理念学习总结 篇5
兴义市万屯镇中学教师 李龙
本学期的新理念学习,升华了我的教育观念,充实了我的教育理论。更让我对教育观念和教育科学理论有了深刻的体会,实践中感受颇深,收获颇多。
一、懂得了如何用新理念进行英语教学。英语变得越来越难教、难学,是因为它趋向于一种“游离”教学和学习。所谓“游离”教学是指它慢慢脱离了生活。这无疑是对学习语言的重创。在教育带来无措的同时,也将这种偏颇的观念无形、无意识的灌输给了学生。与其说在学一门语言,不如说像在修一门课程。前者是为了交流而后者是为了达到某种指标。学生难以找到投入学习的激情,不知道用什么姿态来对待这一外来的语言。我们寻找着一个个切入点,想要打通那条寓教于乐的道路,却发现单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学习是互动的,也只有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知识传接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才是一个好的开始。我校开设的双语教学正以它新颖、独特的方式使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气氛浓烈。从而,在平日的英语学习中渐渐占有主动性,从“不得不学”到“想要学”。这一微妙的变化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同时,学习是要有方法的,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学习语言,注重积累绝对是一条学习的良策。在平日的英语教学中,我以为之所以有那么多关于听说读写的困难,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词汇的贫乏。因为词汇量的限制,学生自然会出现听不懂,说不出的状况。尽管我们灌输了大量的词汇,可所涉及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仍有欠缺。从教师来讲,我可以尽
可能的教授不止于课堂的知识;对于学生,更是温故知新又提高。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老师一定不要下结论哪种对哪种错,要正确引导,每种观点让学生或老师编制一种题目,加强了同种题目的训练,杜绝了似是而非题目的混淆,并且还能一题多解,效果很好。
学习先进理念 培养全能人才 篇6
一、管理的重要性
身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副书记,不仅要在学生的学习上给予指导,更要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关心。这次培训学习,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去学习学生管理的知识,因为管理是首位。管理的重心在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作首先要做出计划,计划完善再进行组织工作就很容易了;前期工作做好,在学生工作上也就简单了。
学生现在已经是成年人,对他们的管理更要讲究方式方法,和学生沟通是比较容易的,他们道理都懂,只是缺乏一个给他们指导的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身为书记,我更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健康的成长,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充实、更精彩,毕业后,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团队的重要性
一个组织或部门,团队的合作将指引这个团队的发展,更何况是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系。人文是我们发展的核心,因此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组织之中,很多时候,合作的成员不是我们能选择得了的,所以,很可能出现组内成员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作为一名领导者,此时就需要具有很好的凝聚能力,能够把大多数组员各方面的特性凝聚起来,同时也要求领导者要有很好地与不同的人相处与沟通的能力。学生工作也是如此,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学生的个别思想会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初衷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这个团队里,作为领导者,更要加强学生、老师的凝聚力及协作力。
团队协作在一个团队中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些学生在老师面前会有胆怯的心理,这需要我们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达到心与心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我们不光是一个系部,还是一个团队,更是一个整体。
三、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同样也需要创新。在学生工作上,不断的创新会使得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对学习、生活、以后的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首要任务就落在了我们教育事业的肩上。学院要求我们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素质、品格素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全新型人才。在教学中体现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直接的方法。
创造力也是管理的重心,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创造力的现象,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被动接受,对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只有改变往昔的管理方式才能让他们改变这种状况,主动接受知识,主动去创新。我们的学生均有着较强的知识水平,所以老师的创新型教学会吸引他们主动去创新探索。营造创新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沟通的重要性
一个团队想要发展就必须学会沟通,作为管理者更要主动去了解。与学生更要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取得成效。沟通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失误的发生,从事学生工作多年,沟通是我了解学生的主要渠道。
转变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学习 篇7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题讲得越多越好,学生做得越多越好,即所谓的“题海战术”,觉得熟能生巧。然而,事实的情况并非教师所期待的那样,虽然教师讲的学生听懂了,但是学生在自己解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虽然类似的题目做了很多,但是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了。很多教师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恨铁不成钢”,一味责怪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等等。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无法解决,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畏难情绪滋生,消极对待学习,甚至是放弃数学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不再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越来越能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开始前,进行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多提问发言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再单单看成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也有所关注。按理说教学效果应该有所改善,但实际的情况还是不容教师乐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依然是简单题会做,中等难度的题做着吃力,难题不会做,拓展题更是摸不着门路。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但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习惯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学生,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依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解,记课堂笔记,没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师生间虽有互动,但是方式单一,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只能留待课后解决。虽然教师讲题的时间减少,学生做题的时间增多,但教师过分追求题目的数量,不讲求对题型的归纳,只追求对单一知识点的巩固,不讲求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势必不会太好。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其实学习是有方法的,只要找对方法,学习就不再是什么难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自主开展基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只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腾出讲解数学基本知识的时间,就能全心地投入到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资料搜集和研究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因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采用的有效学习方法也必然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预习不是单纯把课本的内容看一遍,而是要认真地阅读教材,对涉及的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对涉及的新知识做到了解并充分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预习中,学生画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对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标出来,以便上课时注重听讲。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建构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由师生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可以看出来。然而,教师还存在诸多顾虑,不敢放手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一是因为学生活泼好动,自觉性和自控性不高,真正放手课堂容易出现混乱;二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怕学生无法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三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会耽误教学进程。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不能逃避,而应积极想办法应对,因为只有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才能积极地投身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高中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不能事事、时时牵着学生走,要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教师只需做好引导者就好,学生没有问题就不去干涉他们,学生有问题无法解决,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点拨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继续探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会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短板、会知道自己哪些知识欠缺,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的资料,寻找有效的方法努力探索、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牢固掌握知识,并主动运用知识解题、实践。这要比教师拿着“小鞭子”驱赶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再次,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把课堂和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的目的是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学生单独学习,不但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还容易放弃,这是由高中生自制力差、抗挫能力不高导致的。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学习小组内各成员相互监督、相互促进,遇到问题共同解决,共同发展进步。对学生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的水平应该相当,以便在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时公平竞争;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水平应该有差别,以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自主互动课堂中,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而是进行小组学习,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使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所能,进行合作学习。
建构思维学习理念及其培养 篇8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其各种能力的核心.
近年来,备受数学教育界推崇的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学习观就是一种注重培养以学习者为参照中心的自身思维建立与构造的理论——建构思维的数学学习理念.以下即就建构思维的内涵及其培养方法略抒己见.
二、数学建构思维的提出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应,属于人类的高级认识活动.数学就是一门与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依据思维活动中思维水平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三个发展层次: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在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抽象思维是核心,直观思维、形象思维是先导.这三种思维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中,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和抽象概括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也逐步由低级的直观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发展到高级的抽象思维.
而根据数学思维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水平,又可将数学思维分为初级数学思维和高级数学思维.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即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要真正学好数学,学得数学的精髓,则需要培养学习者的高层次数学思维.建构思维正是一种高层次数学思维,它对于学习者学好数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思维学习理念认为,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重组和改变.这一数学学习理念与以往的“填鸭式”数学教学方法与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培养学生的建构思维对于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数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数学建构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1. 数学建构思维的内涵
数学建构思维是指发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命题以及形成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个人认识.数学建构思维包括外源建构思维、辩证建构思维和内源建构思维.
(1)外源建构思维.
外源建构思维是指通过有意义学习对有正确标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建构,建构的结果应符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外在的正确标准.外源建构思维就是通过有意义学习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建构.
(2)辩证建构思维.
辩证建构思维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以及想象等合情推理活动对已有数学概念与命题的再发现.再发现体现了主体内在的发现与外在已经存在的数学概念与命题的辩证和谐一致.“再发现”是相对于思维主体而言的,指具有一定价值或认识意义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注重数学教学中的“再发现”,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通过辩证思维学习数学知识,既正确建构了知识,又通过学习主体的内部思维活动,建构了知识的意义.带有辩证性地在知识的联系中建构知识,在个人的认知结构系统中辩证认识新学习知识的地位、意义与价值.
(3)内源建构思维.
内源建构思维是指主体通过合情推理、逻辑推理、统计分析以及数学实验,对数学概念与数学命题的发现,或者通过归纳总结、概括综合、特殊化以及一般化等思维活动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以及个别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命题的发现,体现了学生的内源建构活动.
2. 数学建构思维的特征
(1)让学习主体“自主体验”.
在数学建构学习的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数学的学习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接受学习;第二,发现学习;第三,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当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观察、尝试、体验知识的来源,积累和更新知识,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这种体验生活的学习形式最能活跃人的思维,让学生体验身边的生活,关心身边的数学,教会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数学现象,让学生成为建构数学新知识的亲身实践者.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以实践者的身份去学习数学,这样经过实践活动进行思维的锻炼,抽象的概念能在学生自身的体验过程中逐渐增加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理性的思考打下基础.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获得丰富的个人体验,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建构思维.
(2)强调学习主体的“自主参与”.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程度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尤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通常所说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按建构主义的观点,这里的“理解”或“消化”,也是将教师所讲的纳入到自己适当的认知结构中去.这种纳入的过程必须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东西作出自己的解释,用自己的语言对其重新编码,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教师所讲的新知识在心理上获得确定的意义.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首先要由学生自己自主理解分析问题的实质,从而引起其内在对知识的主动理解与积极建构.
(3)注重学习主体的“积极活动”.
数学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以学生的积极活动为基础,以智力参与为前提,又以个人体验为终结的自主活动.第一是活动,第二是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之所以强调“活动”,就是为了强调要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对于建构思维学习来说,学习主体的活动更是第一位的.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能完成的,主体的积极参与程度越高,活动的自主性就越强.在自主活动下,由于自身的积极参与而产生的个人体验是深刻的,这也是建构思维学习的核心所在.
四、数学建构思维的培养
1. 外源建构思维的培养
(1)设计先行组织者,激活背景图式.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新的认识活动的必要基础.在引导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十分注意和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美国学者奥苏伯尔称这种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为先行组织者.而不论是从生活实际问题入手,还是从纯数学问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活背景图式是知识建构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有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背景图式被激活,才能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理,使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被动接受的过程.所以,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都会有复习引新导入设计,其作用就是,一方面为新知的学习创设情境;另一方面也可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反馈.
首先由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进行这样的反馈活动,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过程正是他们修正带有个人主观体验所建构的错误知识与认识的过程,从而形成对外部知识的正确理解与认识的过程.
2. 辩证建构思维的培养
(1)通过实际生活举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教学中,可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举例激发学生进行“再发现”.因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激发“再发现”动机的最好材料.例如,周期函数的引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周而复始的例子,如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每周的课表、星期几值日,每天都用的手表、闹钟,一年四季有规律的更替等,引导学生将实际中的这种现象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周期函数.
(2)在日常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解题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一题多解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新颖独特的解法或见解就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这种“再发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就是已知某个函数为奇(偶)函数,然后要求求出函数解析式中的某个参数a的值.例如,已知函数为奇函数,求出a的值.很多学生一看到是奇函数,不加思索就立即想到奇函数的定义,即这样的思路是对的,然而做了半天却被里面的两个变量x,a绕乱了,以致浪费了时间最终还是解不出a的值.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我们可不可以用别的方法呢?”这时学得灵活的学生就会发现:(1)函数的定义域是R,毫无疑问,0在定义域内;(2)根据函数是奇函数,我们得到f(0)=0,这时立即可以得到a的值为1.这样的解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再发现”.
(3)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新知.
教师在讲解新知或在解题时应注意联系旧知,注意运用数学学习发现过程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种方法——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在前面学习过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些.这时学生就会回答,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以及边边边(SSS)等.而爱动脑筋的学生在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会想:老师为什么提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呢,那说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定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过教师这样的一点拨,立刻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使学生跳出对新知的不确定心理,而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理解新知;同时还加深了对旧知的认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真正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通过变式训练,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概念、定理的理解与把握.而概念、定理的学习大多是以具体问题的引入开始的.由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就使得此时的认知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例如,有的学生有“无理数就是正有理数开不尽的方根”这样的错误认识.在概念的学习中,教师不仅可以给出概念的肯定例证,也应针对学生认识上的错误给出概念的否定例证.又如,在学习“曲线的切线”这一概念时,由于受圆的切线性质的影响,学生往往认为切线就是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这就需要通过对否定例证“过曲线上点(1,1)的切线不仅指以(1,1)为切点的直线,还指以曲线上另一点为切点而与曲线相交于点(1,1)的另一条直线”的考察,从而深刻认识到“曲线的切线并不一定与曲线只有一个交点”.
3. 内源建构思维的培养
(1)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跳出思维定势,形成自我认识.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多思考,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作图”那一节时,学生在刚开始时都是严格按照课本上所要求的“列表—描点—作图”的方法,但是在后来的考试解题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我们可以怎样又好又快地作出二次函数的大致图象呢?这时就会有学生提出:(1)先看a与0的大小关系以确定开口方向;(2)其次我们用配方法得到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确定对称轴的大体位置;(3)最后由于点(0,c)即为二次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所以我们只要再简单地看一下c的值,确定二次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大致位置,即可确定二次函数的大体图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到了书本上没有且更快捷有效的方法.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使其在向书本挑战的过程中形成了“个人认识”,体会到了向权威挑战取得胜利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写阶段性或考后小结.
根据阶段性知识特点或者每次考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小结.小结涉及对某一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对某类易错问题的自我分析,对某些经典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以及建立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等范畴.学生通过写小结可找到自身先前的薄弱之处,并加深其对以前不熟、不透知识点的理解与巩固,进而达到重新构造知识网络的目的.也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数学建构思维学习理念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1. 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及人类对数学的认知过程
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逻辑主义、直觉主义还是形式主义都不能为数学提供一个真正的真理性基础.现代数学的发展,特别是哥德尔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所谓数学的绝对性证明或者普遍接受的证明是不存在的.数学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活动,它具备人类社会所创造文化的一切特点,决定数学合理性的不是某种基础理论,而是人类的实践和有效性.数学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不可变更的.数学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知识、约定的规则,而语言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个人的主观数学知识转化为客观数学知识,这需要社会的交往与交流;客观性本身也应该理解为社会的认同.
2. 符合信息时代和素质教育对中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因此,数学教育不能期望单纯通过“传授”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而应充分肯定学习过程的创造性质以及学生的创造才能.从建构主义理论可以看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主动去进行探索、猜测、修正等,从而为数学教育思想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还指出,数学教育应以整个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为背景,要具有时代性.另一方面,它揭示了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的社会性质,即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活动最终是由个体相对独立完成的,但这种建构又必定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行,这就要求学习过程的互相协作.
3. 符合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试图利用建构主义观来指导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在各国的数学教育界也出现此种现象.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本身就从事数学教育研究,他对当代国际科学与数学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国际数学教育界已将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数学教育列为可能成为21世纪数学教育发展前景的新趋势之一,学者们认为“学习数学意味着‘构造’数学”;数学活动本质上是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吸收概念、定义、定理和证明方法,而是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构建数学.
六、结语
建构思维数学学习理念已经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它对当代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当代数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理应用最先进的数学教育理念指导数学教学工作,以推进数学教育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继成.建构思维及其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1)
[3]高仲杰.数学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零陵学院学报, 2004,25(3)
[4]郭思乐,喻纬.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5]涂荣豹.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1999,8(4)
[6]刘雪峰.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知识建构四环节[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7)
运用新理念学习新成语 篇9
在教学中, 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语呢?我初步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描述画面, “对出”成语
苏教版小语教材针对低年级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 在每单元成语旁均配有与之密切相关的精美图画, 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通过描述画面, 让孩子说出相应的成语, 既能理解成语, 又能引导正确运用。如教学第四册练习2中的“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等成语时, 我让孩子先观察图画, 再熟读成语, 然后根据我的描述, “对出”成语:
师:春天到了, 许多花儿迎风开放了, 有迎春花, 有海棠花, 有桃花, 有梨花, 有杏花……我们用上一个成语, 那就是——
生:百花盛开。
师:这些花儿有黄的、紫的、粉红的、淡绿的……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 真是——
生:五彩缤纷、色色俱全。
师:它们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竞相开放, 好像要比比谁更美。谁来说说花儿们怎样?
生:这些花儿争奇斗艳。
这样的方法, 既使学生直观地、轻而易举地意会出成语大意, 又引导了学生正确运用所学成语, 进而熟记这些成语。
二、贴近生活, 学习成语
有许多成语提炼于生活, 是生活的缩影。鉴于此, 我们也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结合学生自身感受体会成语的意思。例如, 学习“欢声雷动、灯火辉煌”等成语时, 就可结合刚刚经历过的热闹的元宵节, 指导学生表达感受, 领会成语的意思。
师:元宵节晚上, 大家闹花灯了吗?当时,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街上挤满了人, 人们点着各种各样的灯。
生:街灯、商店里的灯也亮了, 红的、黄的、绿的……漂亮极了。
生:美丽的烟花在空中不停地绽放。
师:你们看到的这些热闹景象, 用一个成语来描述, 那就是——
生: (齐) 灯火辉煌。
师:你平时还在什么时候见过“灯火辉煌”的景象?
生:国庆节晚上, 龙川广场灯火辉煌, 人山人海, 真是热闹极了。
生:休息日, 妈妈带我去扬州玩。一到晚上, 大街上灯火辉煌, 路灯亮了, 广告灯一闪一闪, 霓虹灯五颜六色, 比白天还美。
师:你们说得多好呀!大家闹花灯时还听到了什么?
生: (纷纷举手) 笑声、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
师:这些声响混在一起, 你听了觉得怎样?
生:声音太响了, 像响雷似的。
生:当时, 那欢声笑语真可以说是“欢声雷动”。
可见, 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成语, 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 体会也更加深刻, 运用也水到渠成。
三、反复吟诵, 感悟成语
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 而不是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并不希望早点背诵, 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历代名人的这些观点可谓是真知灼见, 它告诉我们:多读、熟读, 反复吟诵, 在读中感悟, 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 成语教学也应如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不使“悟”成为无稽之谈、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总留有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反复“读”, 在读中悟其大意、悟其意境。如第六册练习7中以“海”开头的成语, 学生熟读后, 便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从“海不扬波”“海波不惊”两个成语知道了海上没有风浪, 海面十分平静;从“海水群飞”“海啸山崩”两个成语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听到了海浪撞击岩石发出的山崩地裂的巨响……在感悟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再次朗读, 做到入情入境, 从而达到成语的“内化”。
四、联系课文, 领会成语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浑然一体, 还注意到了同一单元中课文与成语的内在联系。如《春笋》《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等课文一出现, 练习中便不失时机地安排了一组有关春天的成语;在《庐山的云雾》一文中领略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练习中又安排了一组有关变化的成语;《司马光》一课所在的单元练习中则出现了一组赞颂杰出人物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好品质的成语……这种内在联系, 为我们学习成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联系课文内容, 领会成语的意思。
例如, 学生学过了《司马光》一课, 便为学习“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这些成语打下了基础。教学时, 可从看图入手, 联系课文的有关情节, 体会几个成语的意思: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 情况危急, 别的小朋友吓坏了, 司马光却不害怕, 这就是“临危不惧”;他当机立断, 想出救人的好主意, 这就叫“多谋善断”;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他却不慌, 这就叫“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不难看出, 成语与课文这种内在联系, 为学生学习——积累——运用成语提供了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五、讲述故事, 体会成语
在大量的成语中, 有许多成语蕴含着一个个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故事。对于这样的成语, 学生一时难以明白其中的含义。此时, 教师勿用苍白无力的讲解企图往学生头脑中“灌”。这样, 学生会兴趣全无, 觉得学成语是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为了避免索然无味, 教师可将成语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学生听。
第二册练习3中的成语教学我便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读熟成语后, 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讲完后, 让学生猜猜是哪些成语的意思,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两个成语, 在读中体会填海不容易、移山不容易。在引导中, 让学生明白不容易却仍然做, 这就叫“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学生通过听故事、朗读, 学着用自己的话讲述成语故事, 懂得了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利用这种方法, 既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了成语, 同时又培养了听记、诵读等能力。
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篇10
一、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 提高教育教学的新的增长点
1. 加强教学教研, 增强研究工作的效果。
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推动作用, 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探索, 努力加强教师自我研修工作, 重视教学的相互研究和交流, 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让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并重视活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新的局面,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全面发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推进工作水平的提升。
2. 加强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师要分学科、分课程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的课堂教学的模式, 并实现对新授的课型、复习的课型、讲评的课型的差异化处理, 并逐渐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并进行研究和改革, 创造出自主高效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新模式。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和推广教育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师要进行学案导学式教学方法创新, 并进行学案导学, 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 重视优化教育教学的过程, 了解并提高学习的质量。
3. 加强科研兴校教育, 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性发展。
教师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认真抓好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 加强教育教学常规质量的管理, 并在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强调落实教育教学管理, 重视计划管理, 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 并重视计划的全面落实, 重视成立计划指导小组, 加强对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方案的落实, 进行定期的指导和检查, 教师还要改进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 加强教学和研究的结合,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重视队伍保证和奖励机制的保证。
4. 教师要加强自我提升, 重视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要加强参观学习, 参加研讨活动, 并开展公开课的活动, 加强教学经验交流, 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习能力, 发挥自我提升的能力, 组织开展上汇报课的活动、新课程改革的活动、教育教学的活动, 进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重视教师自我技能培训,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培训等活动, 帮助并促进自我业务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业务经验学习, 全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要重视自我学习, 并广泛学习外界的经验, 学习优秀学校的方案, 并重视推广工作的部署和落实。教师可以进行自我学习, 逐篇学习优秀学校的管理经验, 集中观看优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录像, 边看边讲解, 并重视新教材的培训机会, 认真观摩学习先进的经验, 并组织学习经验汇报会, 认真学习专题的报告, 参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培训, 并重视先学习后教学, 进行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优化, 并完善操作程序, 为教师能够实施好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还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师相互学习, 开展讨论, 并围绕教学问题, 写教学心得, 并总结出教学的认识和收获,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认真自我学习, 反复学习, 并切实掌握学习的经验, 提高自我学习的水平。
三、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重视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逐渐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 创造喜欢学习、学会学习的环境, 并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收获积极的效果。
1. 加强分层教学, 实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好的发展。
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 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教学目标的不一致性, 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矛盾, 教师要突破教育教学的难题, 摸索出以学定教、分层学习、分类指导和整体推进的教学的思路, 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2. 学会自我学习, 促进学生平等参与学习。
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主动发展,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感悟知识, 理解知识的产生, 学会自我发展。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 要充分读书学习, 引导学生自我启发, 教育引导学生自我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参与实践, 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
3. 逐渐强化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要优化学习方法, 进行教师自我教育, 进行自我宏观调控, 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得更加优秀, 教师还要照顾到教育均衡,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主动成长, 实现自我发展, 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提升教师的自我拓展能力。
彰显学科理念,优化学习方式 篇11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中地理;3S技术;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63-02
【作者简介】1.孙浩,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教师;2.蔡珍树,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教师。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日益迅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发展问题,对学生基本的3S技术素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3S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推广与普及迫在眉睫。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创造性地将3S技术纳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范畴,为3S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3S技术的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与探究协作等环节的融合,这将成为3S技术在高中地理学习活动设计中的切入点与创新之处。在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中,很多活动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开展,而借助3S技术平台,只需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流程就可付诸实践。也有一些探究式学习活动以3S技术平台为支撑,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地理探究式学习活动都需要依托3S技术平台来实现,本文对基于3S技术的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的类型选择作如下探讨。
一、转换时空尺度,培养创新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对象中,很多知识点都具有时间和空间尺度跨度大的特点,也有很多教学情境是学生难以身临其境的。例如,在对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知识点的探究中,由于此类自然灾害具有难以预测性及潜在危险性等特点,在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时,很难进入实地研究。这就需要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3S技术平台进行分析和探究,还可以依托相关软件进行三维模拟再现,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一知识点。
又如,在对自然保护区、工业园区、海岸地貌等知识的探究调研中,如能实地考察,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能力。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迫于时间、经费、安全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可能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而教师借助3S技术平台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查阅资料、图片、视频等各类信息,并在地理探究实验室运用相关软件进行交互式操作来模拟实地考察。这样一来,学生在轻松理解对应知识点的同时,探究、合作等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再例如,运用下垫面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演示界面,可以探究不同下垫面状况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该演示界面由“沙地”“草地”“林地”“湖泊”以及辅助工具组成。点击各个模块可以了解对应的属性,通过不同颜色和测量工具显示的时间和温度数值来判断不同下垫面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其中“自定义”模块是一个虚拟的界面,学生可以自行调节下垫面的组成状况,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结果。辅助工具包括放大缩小工具、测量工具、参数调节以及显示工具。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组数据及生成的图像的对比,将对这一抽象知识点的认识提升至理解层面。
二、优化信息传递,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3S技术的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资料、独立操作软件以及分析图形图像等能力均有比较高的要求。采用图层结构可以将地理事物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表达,空间分层叠加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层在相同的空间位置进行叠加。比如将一个区域的耕地层、林地层、交通层等图层叠加在一起,进行组合或综合显示。还可以将图层设置为不同等级,将这些图层进行叠加,可以制作出反映某一方面的专题信息图。
例如,在探究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活动中,可以将某一地区的工业分布图和交通分布图、河流分布图、人口分布图以及盛行风向等图层打开,通过这样的分层叠加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知识自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该专题的难点将被一一突破,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很自然地就会理解影响工业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这样一来,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和点拨,学生就能较轻松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以及大局观也能得到培养。
再如,在探究住宅区的选址时,需要综合考虑住宅区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交通通达度、地租高低、环境污染以及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等条件的相关要求,这就需要借助GIS的缓冲区功能分析来实现。此外,还可以依托GIS相关软件本身自带的地图属性数据,辅助设计专题地图以供进一步的探究。例如,利用江苏省行政区划图和江苏省四星高中分布信息来制作江苏省拥有的四星高中数量密度专题图,并探究四星高中的辖射范围与学校发展实力的关系等。
三、借助网络平台,体现数据支撑
很多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大量的数据作支撑。因特网中浩如烟海的信息可供我们筛选利用,网络不仅能够给探究式学习活动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而且能够提供时效性强的信息,便于我们掌握最新的数据资源。对于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地理信息数据作支撑的探究活动,就需要依托3S技术平台来开展。
例如,探究分析判断气候类型这一单元活动,学生在了解相应知识点的同时如果想更深入理解某地的实际气候特征,就需要从气象部门网站收集该地多年降水量和气温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加以筛选、分析、整理,最终生成柱状图或折线图等专题图像,将降水量与气温变化情况加以展示,分析当地的气候特征。事实上,在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通过网络为社会提供获取数据信息的平台。例如,我国香港天文台网站就向社会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浏览与下载相关数据,制作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图以及探究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像美国宇航局就通过网络平台让中学生与宇航员对话,并收集关于宇宙空间的各种信息。位于伯克利的劳伦斯国家级实验室已经研制开发出一款网上虚拟实验室软件,学生可以远程联网获取从专业天文望远镜收集到的天文观测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开展相关探究学习活动。
四、优化教学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在鲁教版地理教材中,每个单元活动都设置了大量实验操作类探究学习活动。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通过动手实验操作进行探究比较困难,大部分难以真切地反映地理原理,或者需要长时间的探究才能得出结论。这在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不现实的,如果将这些地理实验操作设计为基于3S技术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形式,利用相关3S软件开发模拟出各种虚拟地理事物和实验操作平台,学生就可以运用软件依据实际需要对各种虚拟地物进行地理现象的探究操作模拟,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复杂性。
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篇12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要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通常,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已是许多教师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对此,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了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未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了。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出现很多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予以肯定。
二、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教师们该深思,该警醒: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地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以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幻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可能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都能得以激发,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提高。“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就拿科学课来说吧: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科学课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首先应该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和考察身边的环境,去领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翻阅科学新教材,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科学课应更加注重与社会的接触、注重学生的参与。珍惜环境其实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这已经是目前我国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过去的自然科学教学,为了解青蛙的结构,我们不惜抓几只到课堂上让学生解剖,血淋淋,惨不忍睹。而如今的教材中是再也看不到这一幕杀生了,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观察蜗牛,实验完成后,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把它们放回大自然。很明显,这是在教育孩子要有爱心,从小中着手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了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教师们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要多。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课程意识,课程的资源拓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空间。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还应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
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对于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都是空着头脑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的教学习惯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走进七年级的课堂,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地构想着未来的蓝图。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进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应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上了日程,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执行新课程的计划中,教师应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五、学习新课程,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堂成功的课或者说一次成功的互动合作都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后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以及时的指导。笔者相信,平等交流与沟通能让我们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这一点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所做的事除了教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做的另一件事是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因此,要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地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由此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
实践证明,平等地交流和沟通能让学生走近教师,让学生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教师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以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师生之间也就有了相互的理解,有了发自内心的宽容,我们的工作该有多么的顺畅!此外,平等交流还让教师避免了尴尬,使之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过错。美国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后曾说过,他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如果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确率,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他宽容每一个人。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这些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没有过错,在教学中,教师同样也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想一想:即使教学质量只提高了10%,那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身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处在这场变革第一线的教师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 力图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 并期望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新课程为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课程观念、全新的教材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海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海宁教育局教研室编.新课程·新理念·新策略[M].
[2]嘉兴教育科学研究所, 嘉兴市教育学会编.教育信息资料[M].
【快乐学习理念】推荐阅读:
成功与快乐十大理念06-28
快乐学习快乐成长07-23
探究性学习理念06-02
学习二期课改理念05-26
经营服务理念学习心得07-03
五大发展理念学习内容08-25
经营理念学习感悟09-02
学生快乐学习06-17
快乐学习语文08-27
快乐学习成长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