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式教学模式

2024-10-15

生态式教学模式(共12篇)

生态式教学模式 篇1

摘要:“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 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 学习活动设计合理, 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 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 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建构式生态课堂”从辩证、发展、创新的角度出发, 构建教师和学生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 具体阐述了该模式的利与弊。

关键词:“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创新

一、“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效益

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将一辈子读书, 一辈子受用。”一直以来学生都以被动接受教师上课讲的内容为主, 整节课中思维很难高度集中地跟着教师的思绪走, 因为那是老师的思维, 不是学生自己的, 有时候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节课。学生长时间的习惯于被动, 课堂效益有可能会越来越低。现在正值新课程改革时期, 倡导把学习的主体变成学生, 这便要求学生自学量加大了。新课本容量太多, 要求加大, 不注意自学的学生就会觉得有些承受不住。而生态课堂正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更加强调知识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在生态课堂上, “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模块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活起来了, 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学习已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的课堂通过互动交流, 每一个学生间都有语言和实践的互相启迪, 互相帮助, 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整体提高。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是符合新课程的课堂, 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教育诸因素的首要任务的教学模式。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精讲点拨”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手段, 对教师如何把握精讲和点拨的技巧以及运用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大提高。“建构式生态课堂”是一种高效课堂, 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 “主体”地位的落实, 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精讲点拨”。这一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艺术才能的精髓所在。如何科学有效地去实施这一步骤, 怎么“精讲”?“点拨”什么?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点拨的时机, 在学生进行了深度探究后、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进行适时的点拨, 而且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将本课知识和前后相关的知识相结合, 达到知识的总结升华。但是要达到真正的精讲点拨, 教师还得磨砺一定的时期, 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结果是甜美的, 经过我们不断的反思、总结后, 我们的教学能力会得到大大提升。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自学质疑”模块有待于提高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真正理解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这个过程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知识, 根本无问题可言, 但当教师发问时, 他们又张口结舌, 含糊不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只是泛泛地、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了课本知识的大概, 根本没有系统深入地细细的体味与咀嚼知识的内涵。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从学生本身入手。在学生的学习中, 他们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发问, 才能将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2.“交流展示”模块和“互动探究”有待重视学生个体的学习反思

时下的课堂上, 经常看到学生分小组热闹讨论的场面。但有的小组讨论仅仅停留于形式上, 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 满教室乱哄哄的, 每个人都说着话, 大家都听不清别人在说些什么, 课堂流于表面的热闹, 背后却很萧条。形式上的合作是无效合作, 更谈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为了实现有效的探究, 教师为学生提供—些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必要的, 但这种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 而是实质性的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 适时地引进 “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要有明确的分工, 独立探究的同时也要有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教师在具体组织时要加强对班级学习小组的管理力度, 对每个学习小组要有一定的奖赏, 如量化打分等。

3.“精讲点拨”模块教师没起到主导作用

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或者改革思想比较不成熟的教师而言, 要达到真正的精讲点拨是不易的。对于这部分教师, 首先应以理念的创新为先导, 从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转变。其次, 要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为抓手, 积极向先进教师学习。此外, 这部分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 在探索中不断改进提高。要通过集体教研确定最佳授课方法, 坚持听课评课, 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要牢固树立“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效率这一关键环节, 狠抓基础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 作为青年教师还应该夯实业务基本功, 提高教学质量和滋生修养, 这样当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处理自如。只有教师的思想转变了, 才会真正的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走出“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达到精讲精练, 适时点拨。

4.“矫正反馈”“迁移应用”难以适时、适度

“矫正反馈”模块设计的主旨是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 完成反馈习题, 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 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一线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说:“老师, 你分析讲解的问题我全部可以听懂, 可是碰到课外相似题目, 只是条件略加以改变, 我就不知如何解答, 找不到突破口, 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主要在于学生不知如何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迁移应用于一类相似的新题目。也经常听见有些老师不无抱怨地说:“这类题目有的学生已经问了三遍了, 不知怎么, 还有一些不懂, 不会运用, 一碰到相似题目, 就束手无策, 真是让人难以理解。”这就说明教师没有找到适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有的教师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 讲了三遍还不懂就不厌其烦地再讲, 直到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同一类型的题目都做满做透了为止。学生能否学会“迁移运用”, 不能靠无止境的做题, 我们要最大化地控制练习的量, 努力做到精讲精练, 给学生空间去迁移应用, 即“迁移有度”。在学习新问题时, 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分析现象, 如何观察现象, 如何用图表的数学的方法得出结论, 如何推理、概括、抽象等, 保证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克服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均有重要意义, 并且这些往往比知识更容易迁移到其他部分中。否则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加大, 同时也严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使得学生除了做题以外, 没有时间扩展其他知识, 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 教师应适度迁移, 将学生在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保持下来, 而且要求他们将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运用到不同的情景中去。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科内的其他部分、其他学科、实际应用中去, 这是关系到教育成败的重要问题, 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迁移问题。

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学生, 而不是只会应试的学生。 ““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 正是符合这种要求,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生态式教学模式 篇2

新课程要求下,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进行生态式教学活动?生态式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出现在教学中,首先要让人们认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调研,把实际生活带入舞蹈教学,把传统文化带入舞蹈教学,把理性科学带入舞蹈教学,运用结合法使它们相结合,为舞蹈教学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促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生态式教学的理念

什么叫做生态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或许在人们心中对它的理解很陌生。有的甚至会觉得生态式教学不适应舞蹈教学。生态式教学其实就是将艺术综合的一种新式教育,比如舞蹈教学,舞蹈教学中引入生态式教学理念,舞蹈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引进新的元素提高了学生艺术的综合水平,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多元化艺术。新课标要求下,对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展开深刻的研究。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育发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生态式教学适应了舞蹈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打破了舞蹈教学单一的模式,把学生的舞蹈增加了不少新的元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感情,把舞蹈中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新式教学的理念也是为了追求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生态式教学源于生活

生态式舞蹈教学教育其实是一种与生活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教育,它作为一种新视角出现在舞蹈教学中,是为了适应当下学生在舞蹈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舞蹈不仅仅包括肢体动作,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把美术、歌曲、京剧等因素引入舞蹈的教学中,使得舞蹈教学不再变得单一化。舞蹈还需要舞蹈情感、表现力、舞蹈内涵,这些都不是从一个学生的表面能看出来的。生态式舞蹈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舞蹈内涵,培养舞蹈内涵不仅有助学生的快速成长,开阔了学生的视角,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快速发展。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其实是把生态式教学引入生活,从生活的本身角度展开教学,生活中也包含了许多知识理论,比如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都是生活培养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必须懂得生活,还需要生活和舞蹈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才是真正的舞蹈的精髓。生态教学就抓住这一点要求,比较接地气,所以说生态式教学源于生活,教学模式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三、生态式教学源于文化

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的灌输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发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生态式舞蹈教学引入了舞蹈与艺术,文化与信仰,生态式舞蹈教学把文化作为一个起点运用到教学生活中,发挥它本身的内在。舞蹈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艺术财富,追逐艺术的.历史,其实舞蹈是起源于美术、歌剧、文学等层面,舞蹈是动态的,所以说舞蹈是艺术之母,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学习舞蹈其实就要学习舞蹈的内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内涵,所以将生态式舞蹈教学引入舞蹈文化中,文化与舞蹈的结合使得学生更加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舞蹈文化是艺术的结合体,它使舞蹈迸发出新的火花,引入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把祖国文化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不仅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又为舞蹈教学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新式教学理念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相信新式的舞蹈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外在肢体动作,也是从内心深处像外拓展的蜕变。

四、生态式舞蹈情感

高校教学工作的生态式管理策略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学;生态式管理;专业成长;教研效果

高校教学工作本身具有教学与研究的双重功能,其自身的工作特点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进行引导和支持。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重科研而轻教学,教学创新困难等现象,应用生态式管理策略,提升高校教学工作的效率,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态式管理策略的核心在于综合考虑影响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为教师提供适宜的专业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着一种“生态模式”。这种生态模式涉及高校教学工作的“环境”“生命体”“生态机制”。提升高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变。

一、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高校教学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高校教师基本由中高级知识分子构成,其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要高于普通的社会群体,对于民主自由权利的追求,也更为强烈和明显。在开展高校教学工作的时候,营造宽松而温暖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由于高校教师不需要坐班,工作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同事之间彼此交流和接触的机会则相对较少,在此前提下,则容易导致工作环境缺少有效的联系纽带。作为管理者需要从外部环境的塑造去考虑问题解决的办法。教研室作为联系教师群体的组织形式,应当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坚持教研室每周举行一次学术沙龙,由管理者与教师群体共同筛选学术沙龙的主题,并定期提交研讨的结果。在组织研讨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扮演“麻烦制造者”与“纷争调解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管理者扮演“麻烦制造者”,需要调节沙龙的气氛,积极主动的抛出问题,引导教师各抒己见,对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充分的发表意见,表达观点,鼓励学术争论和碰撞。在此前提下,教研工作的开展则更容易发挥实效。另一方面,管理者还需要扮演“纷争调解者”的角色,在激烈的教研讨论中,及时地规避隐形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整个学术探讨过程民主、和谐、热烈、融洽,积极健康地良性开展。

二、关注生命体的需要

高校教师本身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又普遍存在着较高的价值追求,但是当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存在矛盾”时,则要求教师在二者之间做出取舍,大部分教师通常选择重科研而轻教学。对于这样的客观现实,管理者需要关注到教师的内在需要,其专业成长的生态,取决于内在的利益诉求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博弈。如果管理者能够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做出合理的考核评比标准,探寻二者之间的“利益黄金分割点”,引导教师从被动到主动地去参与教学活动,保证教学与科研二者并重,则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效果自然而然的会有所改善。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在工作考核与评比过程中,赋予教学工作应有的权重。比如在职称评比过程中,如果教学考核不合格,则不予推荐。或者在教学工作中,考核为优异者,可以折合为科研考核的分值等等。在此前提下,教师的内在诉求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其事业的生命力也会更为蓬勃而充满朝气。此外,在生活中对教学进行充满人性的关怀与帮助,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高校教师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尊心比较强,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可与理解,管理者在生活中,对于教师遇到的问题和困扰,进行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可以有效地拉近教师与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更为顺畅和有效,也会促进教师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支持管理者的工作。

三、建立良性管理生态机制

所谓良性管理生态机制是指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之间,建立民主宽松的沟通渠道,使得双方的意见和建议能够通畅的表达与交流。避免“一言堂”式的官僚管理方式,同时也防止“放羊”式的无组织管理方式。在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建立良性的管理生态机制,需要管理者首先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建立双向评价机制,管理者和教师分别给对方制定考核表格或者评价标准。在考核过程中,彼此进行互评。并且为了保证教师的权益得到保障,可以成立教师委员会,该委员会具有直接向上级汇报的权利。在这样的互相监督下,建立民主、严格的管理机制,可以较好地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多方的制衡因素,关注到各方的利益诉求,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需要管理者继续对产、学、研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利益兼顾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尝试。只有建立良好的管理生态模式,才能实现生态系统中各方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同时,完成各自的职责与义务,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积极健康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罗平.体育教学中多元评价机制构建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0(2).

[2]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生态式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应用

生态课堂以生态思想为教学指导思想, 是一种绿色、环保以及无污染的健康课堂。小学生态课堂上能够体现出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 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课堂。生态课堂能够着眼于师生的未来发展,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动态性质的课堂。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对话式教学”模式, 将传统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实现教学主体多元化。

一、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特点

第一, 自主性。在生态课堂中, 教育教学中十分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 设置相应的教学对话, 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 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发现学习中问题,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合作式。生态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应用, 实际上是通过学生在最自然的状态中,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态教学“对话式教学”模式中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合作式。学生在学习合作环节中, 能够通过师生之间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 培养起团结合作精神, 并能够在多维对话交流中相互分享数学学习心得。

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 课堂问题提出

对话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 首先从课堂导入方面进行分析。课堂内容导入是一节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 良好的课堂导入, 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并由浅到深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知识点。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中, 教师首先需要与学生进行简短的对话, 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 并抛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小学四年级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中, 教师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实现课堂导入:

( 1) 同学们知道七巧板吗?

( 2) 请同学说出七巧板的图形组成?

( 3) 请说出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还可以组成哪些图形? 请动手试一试。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学生一一回答教师, 并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 积极思考问题。在这样的环节中, 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课堂问题进行共享。

2. 问题解决

数学教学中, 因为有问题的存在而使得教学变得有深意。教师在可以课堂上将问题抛出以后, 有趣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在不断思考中, 建立学习交流小组, 对问题进行讨论。针对小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中, 在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可以以实际的动手实践的交流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七巧板固定数字的拼凑, 帮助学生认识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数学图形, 在学生动手拼凑图形的环节中, 和学生分享不同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详细介绍。

( 2) 教学过程

教师在多媒体中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图形, 教师向学生每人分发一个印有7 个不同数字的七巧板模型。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数字拼出相应的图形。例如, 在两个大等腰直角三角形上分别印有数字1 和2, 在小正方形上印有数字3, 在中型等腰直角三角形上印有数字4, 在两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上印有5 和6, 在平行四边形上印有数字7。教师在多媒体中向学生展示一个长方形的桌子, 问学生哪些图形能够相互拼凑成一个长方形? 并以小组形式, 展开讨论, 最终由不同组的学生进行问题回答。

( 3) 教学总结

在小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中, 以“七巧板- 数字”的课堂教学活动, 提升了学生对不同集合图形的认识。同时, 学生在学习小组讨论中, 实现了不同思想的碰撞, 相互探讨不同图形的组合方式。该种教学方式, 实际上实现小学基本数学图形和数字的双向教学, 学生在进行数字组合的同时能够实现不同图形模式的组合。该教学模式以一种游戏式的方式实现了教学目的。一方面, 能够增加学生在图形组建中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 帮助学生在兴趣学习中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寓教于乐。

三、结论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是教育改革中的新方向, 该种方式挣脱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师生对话中, 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 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能够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 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学生进行学习点燃更多的火花, 同时也能为整个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教学手段。因此, 在本文中对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促进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策略, 并以实际的教学实例研究, 促进小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灿霞.“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02) :23.

[2]杜亚丽.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解玉和.对话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教育, 2014, (28) :10.

体验式家庭生态农庄设计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环保、体验、盈利

1、环保。农庄的建筑材料是环保的,能源是绿色的(沼气、太阳能等),它的垃圾和粪便等也是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生产沼气、养殖蚯蚓)的,从而让人们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直观地理解循环经济和环保的过程。

2、体验。在娱乐的氛围中亲手制作罐头食品和擀面杖等家居用品,并且贴上你自己设计的标签,作为家用或馈赠亲友的送礼。这样的经历,将给久居都市的人带来新奇和愉悦的感受。

3、盈利。建造一个生态农庄,并使它在宣传环保的运营中产生利润。

二、盈利模式

1、基础产品:养殖、种植。

2、附加项目:旅游(食宿、DIY礼品和食品出售)收入。游客参与的家庭作坊制作(自酿酒类、自制水果罐头以及擀面杖、搓板等家居用品,加上游客自己特色的标签,可以作为独一无二的礼品)。

3、参观收入。

4、衍生产品:野外生存训练收入。

5、将这个项目连锁经营,将有几个部分收入:a、连锁加盟费;b、设备、材料费。

6、利用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所得收益。

三、谋篇布局 以下建筑布局、风格,必须在幽雅、闲适的景观设计框架之中。

1、餐厅(可以设在种植区内);

2、宿营区(木屋或帐篷);

3、种植、养殖区;

4、野餐区;

5、作坊(礼品酒类、果疏加工、手工艺品)区;

6、办公和宿舍区。

四、基础项目内容指种植、养殖项目

性质和要求:基础性好、对下游项目有良好的牵引性。每个单项本身就应该产生利润。

1、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等,废弃部分如根茎叶等生产沼气)、观赏性植物(如食用花卉、观赏蔬菜等);

2、家畜(提供动物蛋白食品,粪便用于生产沼气)、观赏动物养殖;

3、规模、建筑设施及预算:50至100只家畜、家禽(附加值高的观赏动物,如宠物)养殖保温大棚一栋、温室大棚(种植附加值高的观赏植物和食用植物)一栋;沼气设备一套;动植物种苗购买。

五、附加项目内容

1、假日休闲:客房、餐厅(餐厅可设在植物温室内,冬季可用)。前期先建餐厅,客房可在收到效益后滚动完成;

2、体验旅游:农事体验、作坊加工体验;

3、野外生存训练:食物采集、野炊、防寒防暑训练、露营(适合在山区或模拟山区环境中进行);

4、规模、建筑设施及预算。a、建造生态住宅一套(包括居室、厨房、卫生间和一个庭院,150平方米),约需10万元;b、作坊加工区:制作罐头及袋装食品手工机械各3套,场地100平方米约需5万元。

六、盈利预期

1、投入20万元,如果当年收回成本,需要每个月有300人次购买我们70元/人的服务和产品。这个目标应该不算高,根据这两年的统计,来我们这里消费(包括开发区工业旅游)的客户人数,每年平均在8000人左右。每月最低应有600人的流量,只要安排他们来参观我们的生态农庄,他们一定会喜欢这一独特的形式,并会进行体验和尝试。并且,只要有一半人肯购买服务和商品,以上的指标还是有把握达到的。这只是最初的情况估计,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经营额应该会有较快的增长。

2、这个项目一旦盈利,它的示范效应也就会体现出来,并由此产生出更多的商业机会。据此,我们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生态农庄的复制,也可以创立品牌,进行连锁经营,吸引各地资本加盟。

七、卖点和宣传

1、体验

生态式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两课;生态式教学;教学改革

一、对高校“两课”教学现状的认识

“两课”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我国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鲜明体现,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两课”教学缺乏创新,质量不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与诸多任课教师,不断对“两课”教学改革进行探索。生态教育理念和生态式教学法逐渐被引入到“两课”教学中,对“两课”教学改革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传统应试教育的危害。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既是不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学会做事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学会做人的过程。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学校和家长那里依然根深蒂固,重知识学习,轻人格教育。一条腿走路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整个社会的人才建设危害匪浅。不健全人格极易引发过激行为,悲剧在高校时有发生,其根源在中小学教育的偏差。

2.社会大环境巨变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祖国面貌发生巨变,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外文化的输入是精华与糟粕俱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在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已无法解释和规范人的种种思想、行为时,人们出现迷惘、失落,甚至是怀疑、动摇也是难免的。电影、歌曲、网络等媒体的描述,常常成为大学生选择人生态度的“根据”,成为他们怀疑科学理论观点和道德观念的“理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影视作品和通俗歌曲中错误观点的批判,与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学者和名人等以温文尔雅、潜移默化的方式宣传、感染形成很大反差,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大打折扣。[1]

3.“两课”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首先,对高校而言,“两课”与专业课相比较,后者对学校的就业率和声誉影响更大,学校自然在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配比、培养上更倾向于后者,“两课”教学被忽视。结果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文化理论课,给许多老师和学生造成误解,从而严重影响“两课”的教学效果。其次,“两课”的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都不适应新的形势,与学生思想抵触。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两课”教学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为不断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两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仅要从“两课”本身改革,更要从“两课”所在的大环境、大系统全面改革。只有理顺“两课”内部结构之间,“两课”与专业课、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才能使“两课”教改之路越走越宽,使“两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生态式教学

1.生态式教学的起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国家日益敏感,并由此产生了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生态伦理道德问题,“生态教育”概念应运而生。生态教育理论尊重自然、尊重人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主张把人和环境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

2.生态式教学法。生态教学法就是指把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这特定的情景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满足人对精神、情感、交往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和突出自主学习,使师生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2]

三、生态式教学改革

1.生态式教学改革的内涵。“生态教学”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个“生态系统”,由不同的學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机勃发、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3]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因此,两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两课”生态教学系统,理顺“两课”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两课”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两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如果撇开环境不谈,单纯从“两课”本身寻找出路,无疑是盲人摸象,不得要领。“两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两课”教学现状的原因,既包括客观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也有人们主观上的错误认识,更有“两课”教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以“两课”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对“两课”教学本身进行改革,而是要对与“两课”教学相关的整个环境进行一次修复,理顺各种关系,从而保证“两课”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理顺“两课”与社会、与学校、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附图)。只有理顺关系,各司其责,才能使“两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生态式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政府发挥监管作用,净化社会舆论环境。随着“竞争、效率、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被凸显,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钱才能证明和实现人的价值,造成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社会上大众传播内容的真伪、善恶、美丑必定会影响在校大学生。“读书无用论”就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某些人“一切向钱看”所鼓吹的错误言论;“两课”成了某些学生眼里的“无用课”,认为“两课”宣传的思想已经落伍,也是受这种惯性思维影响产生的错误想法。在多元化世界里,出现多种声音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政府,有必要而且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使全民价值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对各高校“两课”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对“两课”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

(2)学校领导提高认识,确保“两课”的平等地位。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首先不能功利,不能一味抓专业课建设而忽视“两课”的作用。学校应该从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高度和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方向来审视“两课”教学,从制度上加强“两课”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把“两课”教学建设条件及效果作为对高职院校和党政一把手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在资金投入、职称评定、课时酬金、各种奖励、进修深造机会等方面适当向“两课”倾斜,至少给“两课”以平等的机会,保护“两课”教师的工作热情。[4]

(3)“两课”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教师是生态教学系统链上离学生最近的一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两课”教学的成败。①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两课”遭遇的普遍偏见,平衡心理,避免职业倦怠,保持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②积极参加“两课”的教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③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关注学生的成长;正确看待学生的偏见,巧妙疏导,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以师德和师范赢得学生的尊重;④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根本,把学生置于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中,根据学生个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改革现有考核方式,现有通过强记强背也能获得高分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证明其品德有多高尚,更会挫伤好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于洪艳.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生态教育”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杨江民.高校两课教学中引入生态教学法之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冶金教育,2009,(6):52-54.

[3]万轩.包装设计课程的生态式教学初探[J].大家,2010,(14):149-150.

和谐教学理念下生态式课堂的构建 篇7

一、现实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失衡

现实课堂中的生态失衡表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探究性、情感性目标弱化, 学生合作性、研究性、拓展性学习缺失,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课堂视野狭窄, 仅局限于课堂环境教学的单一模式等方面。

1. 师生关系不和谐。

教师简单、粗暴, 学生畏惧, 师生关系疏远, 紧张对立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 独立思维受到阻碍。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 放松指导, 造成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散漫态度, 师生间缺乏感情交流, 师生关系冷漠。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 不认真检查教育效果, 从而造成“你教我学”的简单服务关系。在教学关系上, 学生依然过于依赖教师。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以领导者自居, 学生习惯采取服从的态度,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2. 教学互动形式化。

一些教师力图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然而, 这些课堂只是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如, “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这种形式上的互动, 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 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 另一方面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课堂上一问一答, 表面上在互动, 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 表面的互动毫无激发情趣、培养能力的效果。

3. 自主探究缺乏有效引领。

和谐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 把时间还给学生, 但这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撒手不管。有的教师上课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指导, 没有提示, 没有具体要求, 没有检查, 没有反馈。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做, 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 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发展。

4. 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把握。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都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 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来安排合作活动。在学生方面, 由于时间短, 缺乏深层的交流, 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甚至丧失了话语权, 他们更多时候是在做听众。合作学习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造成了新的教学不平等。

5. 情感教育与知识传授、活动开展相脱离。

活动的目的是深化理解, 培养能力, 在实际活动中升华情感。然而, 课堂上, 由于活动目的性差, 为活动而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和过程后, 学生没有把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统一, 没有把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 因而, 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可以彰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但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只有与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才是有生命力的, 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低效或无效的。

6. 重视课堂预设, 忽视课堂生成。

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完全依靠教案, 对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 缺乏课堂生成意识和驾驭能力。课堂成了执行教师教案的过程, 从而完全丧失了课堂创造性的价值。

二、和谐教学理念下生态式课堂的构建

生态式课堂是以生态的视野、态度与方法来审视、思考、分析课堂。在生态式课堂中, 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质疑探究, 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在生态课堂中, 关注人性, 强调发展, 重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有机整合。如果说和谐教学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话, 那么, 和谐教学理念持的“五有”原则。味, 必须由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的实践结果就是以和谐理念为内涵的生态式课堂。由此可以看出, 生态式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教学诸因素的共存、统一与和谐。

1. 教师与学生融通, 构建民主关系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应改变传统角色定位, 由教育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 成为学生心理的了解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接纳学生, 要把热爱、微笑、激励、宽容送给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播者”、“话语权的垄断者”自居, 要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同行者。学生也要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被动者, 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

2. 主导与放手结合, 构建主导与主体关系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前提下, 要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 实现生态式课堂过程的动态平衡。在生态式课堂中, 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让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要让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拥有平等的自由和权利, 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 在课前放手, 让学生搜集信息;其次, 在课堂开始放手, 让学生尝试;再次, 在课堂中放手, 让学生探究;最后, 在课堂后放手,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 带出课堂, 带向生活, 带向家庭, 带向社会。

3. 课堂与社会对接, 构建社会、自然、文本等因素有机平衡的生态式课堂。

在课堂实践中, 要有开阔的视野, 拓展课堂;要改变过去只以课堂为主, 忽略贯穿于课前、课后的拓展性课堂现状, 提倡学习途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发展学生体验感知的能力。要超越教材文本限制, 贴近生活, 观照现实, 放眼未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自然, 让学生在拓展性的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要真正使学生感受人类文化知识的精神力量, 使教学成为充满智慧、彰显个性、崇高独立的精神之旅。

4.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个人的知识积累以及对学生的了解, 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 对新知识进行积极地建构。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 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鼓励学生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发现规律。

5. 多维互动, 互助合作, 构建师生和谐共进的生态式课堂。

教师要提供多因素、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 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去主动地建构新知, 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知识的传授, 还要及时反馈, 加强情感的交流, 教学相长, 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息。

6. 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探究学习的生态式课堂。

生态创生:反刍式教学的再反刍 篇8

一、现状点击:反刍式教学的盲点

1.引领匮乏———课前认知浮光掠影

笔者在实践中,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自己喜爱的笔记本,把自学课文时的质疑之处写到笔记本上。为了让学生知道笔记本的重要性,我让他们给笔记本包上皮子,并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这下学生们的兴趣可来了,找来卡通硬纸、彩色塑料、布料给本子包上皮子……外壳弄好了,来看一下本子的名字:“智慧之门”、“快乐猫”、“李建牌笔记”……同学们起的名可谓精彩纷呈。然而好景不长,学生们的新鲜劲一过,这本笔记本上的内容越来越简洁,有的学生花在笔记本插图上的心思比预习课文要多,看着学生自己画的精美插图再看旁边潦草的几行字,形成鲜明的对比。

2.惰性思维———课堂内化管中窥豹

笔者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已习惯被动学习,不懂怎样自主去学,即使我教给方法学生也只是流于形式。

例如,笔者执教《水》一课,先结合课件讲解了第一自然段,抓住“二十公里、一个小时、一担水”等重点词语朗读后说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接着让学生采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学下面段落。学生们非常配合,自学了一小会,立刻四人脑袋碰到了一起,讨论起来。不一会儿,我发现在小组内有人发呆、有人纳闷、有人积极、有人大声喧哗。让小组汇报结果的时候,总是班级那几个“明星学生”来完成任务。

3.浮面虚华———课后行为主次不清

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作业中品味乐趣,并让学生在作业的评价中享受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致未来的教师》里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你倾注自己的智慧、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生态创生”应时而生。生态创生的本质是要建立起以实践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以理解、交往实现动态生成为教学路径,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的适宜生命发展的生态课堂。它是师生学与教的动态交流、思考、合作、展示的互动的活动,每一个“片断”都是师生生命的发展过程,它是遵守学与教的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自然的、真实的课堂。

二、重构演绎:反刍式教学的涅槃

1.怡情:创生完整精神世界

(1)构筑心灵安居,其乐融融

斯霞老师的整体发展观念是关乎儿童的心灵,她把语文教育当作“学生精神发育的过程”,为儿童精神的成长构筑自由家园,实现儿童课堂上的心灵安居。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对人物的认知水平还不高,他们喜欢的老师,他会很高兴地配合,言听计从,不喜欢就漠然处之。处理好师生关系问题应该在把握一定原则之下,投其所好。学生喜欢的我努力去喜欢,他们喜欢的书我去读,他们喜欢听的歌,我去听。通过从他们的爱好入手,我和他们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2)营造活跃氛围,情感共振

作家萧乾曾说过:“我希望我主持的课堂不是死寂的———学生们不是按照黑板上写的齐声而不假思索地齐喊,而是活跃的,准许提问,并鼓励发挥。只要不损毁桌椅,激烈辩论,畅所欲言。”要想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应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完美的精神世界源于“心灵的点燃”,它源于教者的全心投入、巧妙构思;源于学生的主体唤醒、潜能激发、个性绽放,源于师生的心灵相约、情感相触、智力相激。

2.养化:创生智慧知识世界

(1)变“课前认知”为“前置渗透”,有的放矢

前置渗透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提前一天给学生下发“学案”,探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基础,以学案定教案。前置渗透的内容可以是搜集材料类、自主阅读类、思考探究类。

通过学习卡的方式下发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把同学做好的学案进行评比展示,比先前老师口头布置一些预习要求,学生的自学主动性更强,完成的效果更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尽可能把教材以及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学生产生共振共鸣。

(2)变“内化学习”为“自助互动”,给予约束

“自助”就是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体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互动”就是指由学生组成“组内异质”的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把学生个人的成功与学生所在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努力完成教师给予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自主自觉,主动地合作,创造性地合作。

学生们通过自助、互动的模式展开智慧的碰撞,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愿望,在小组汇报的时候,推荐的选手得不完整时,小组内成员立刻给予补充,其他组成员也都不甘落后,对其点评和表达自己的见解,整个课堂呈现出个性的生成,思维的碰撞,情意的茁壮和奔放。

3.兼容:创生完美生活世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尝试———回归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我让学生回家试验一下,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苹果换个切法会有奇妙的发现,也使学生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一些发明创造全是因为换种思维的结果,这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课后他们纷纷搞起小发明和小研究。

(2)体验———再现生活

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己的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生态式教学模式 篇9

一、 违背了“生态链法则”

据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R.L.林德曼等人提出的“生态链法则”, 在生态链上, 不同的物种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存在着按10%~20%进行的规律。例如10吨浮游植物被1吨浮游动物所摄取, 1吨浮游动物被100公斤小型鱼类所摄食, 100公斤小型鱼类被10公斤大型鱼类所摄食, 而人摄食10公斤大型鱼类才可以增加1公斤体重。我国学者指出:教育也存在生态链现象。高尔基说: “为了大概真实地写出一个工人、一个神甫、一个小店老板, 必须很好地认识成百个神甫、工人和店铺老板。”这就表明, 获取生活中大量素材是写作成功的前提。为了写好一个好动、调皮小孩的行为特征, 至少要参考数十个好动、调皮小孩的行为表现。但我们的作文教学远远做不到这一点, 反而背离了人类实践活动是写作源泉、创作离不开生活的原理, 造成了学生的写作普遍主题空缺、材料枯竭。甚至可以说, 现在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是反其道而行之, 努力教学生不要到生活中搜集材料, 而是熟记一些古人如司马迁、屈原、俞伯牙与钟子期、王昭君、李清照、苏轼等生平中的某些事件, 以“空手道”技巧将这些名人往事硬往话题上靠。正如王尔楷所言:某省数万考生“写身边生活的文章几乎看不到……没有实质内容, 披着华丽的外衣, 满是整容的痕迹” 。

二、陷入了“花盆效应”

俗话说: “马厩练不出千里马, 花盆难栽万年松。”花盆和温室里, 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降,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下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学习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培养正确的感情、态度、价值观, 写出真情实感。但是, 在应试教育过程中, 不少教师误导学生走上“公式作文”“模块作文”和“伪文化散文”的道路, 高中学生在作文题材上主要是依赖形形色色的《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作文材料宝典》《时新作文话题及材料集萃》等。在写法上, 遵循老师所教“模块作文”和“伪文化散文”的“必杀技”。这样, 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就转换成向学生传授为文造情、无病呻吟的方法。没有真情, 写作怎会有动力?

三、未能建立学生写作能量良性循环的机制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曾经大多是良性的, 保证了资源的生生不息、永续使用。这是物质的正常循环。一个人抱着创作的理想、不怕辛劳写出了好文章, 发表后得到好评、受到激励、实现了价值, 于是写作的积极性大为高涨, 再次投入新的写作过程。这就是写作能量的良性循环。多数人写作都是为了发表, 为了产生社会影响。但是长期以来, 中小学作文教学基本上采取“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写作—教师打分—发回给学生”的封闭模式。学生所写的永远只能给教师看, 没有任何社会效应, 默默地消失于无声之中, 最多换回一个分数和一两句简单的评语, 因而很有可能厌倦写作。

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对策:以活动式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写作回归正常生态, 走出困境。所谓活动式作文, 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以与写作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写作的源泉, 催生学生健康、强烈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写作技巧, 精心写出作文, 并为自己的作品谋划发表的平台和渠道, 从而获得再创作的强大动力。在这项改革中, 我校作文教学尝试开展了如下活动:

1.写作价值引导活动:引导学生为了表达和交流、为了社会和人生而写作

学生固然要应试, 但应试写作时的心态却不能毫无现实生活中写作“原生态”的痕迹。写作的“原生态”应该是作家们、记者们、诗人们为社会现象所激动、感奋, 有感不发不快, 有情不抒不畅, 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我们的做法是:

(1) 邀请作家、名人作写作意义的讲座, 与学生交谈, 鼓励与作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交朋友, 请他们谈怎样获取创作素材、怎样产生创作灵感、又怎样进行创作和发表的。开设“社会文坛动态报告”“当红作家作品我来评”“评一种写作倾向”等论坛活动。吸引学生关注文坛和作家, 让学生领会“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真正意蕴。

(2) 定期举行教师示范写作及学生名作展示活动、学生写作见解及经验的“百家讲坛”活动, 使学生明白, 创作欲望的满足与作品的价值呈正相关。建议学生确立以下的写作价值追求:①尽责的欲望: 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社会发展、为了公平与正义、为了家庭、为了职责、为了环境等。②交流和传情的欲望:表达亲情、爱情、友情、关心、同情, 探讨问题, 表达意见等。③审美的欲望:反映、塑造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形象, 抒发美好的情怀等。④自我塑造和表现的欲望:自我描绘、反思、呐喊、宣泄, 表达理想、抱负、愿景、情怀等。

2.让学生有时间体验生活, 开展指引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丰富素材的活动

我们首先改革了传统作文必须当堂交卷或最多一两天就交卷的做法, 除适当保留一些堂上交卷的写作练习外, 多数写作作业都让学生有较长的写作周期。开展多种“题材搜索活动”, 如“写作题材交流超市”活动、墙报上的“热点题材讨论”专栏、校园网上的“作文好题目、好题材报料热线、报料邮箱”和“请家长帮我们提供材料选材料”活动、校内采访、体验活动、考察东莞地方文化、读报交流活动。

3.开展多种形式的发表类活动, 强化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影响意识、经营意识

(1) 强化发表意识。

提供多种发表与交流的机会与平台, 如:①校园网上发表;②写本校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 本校或校外的报道、专访;③校园诗歌、小说、课文剧比赛、展示;④网络写作:博客、微博、手机短信写作、校园BBS写作等。⑤要求学生到学年末将自己一年的作品装订成集, 在班内展示。各班评出优秀作品集, 然后参加全年级、全校评选。学校定期出版学生作品专辑。⑥校刊每期设学生作品专栏, 尽量扩大版面。⑦帮助学生在本市刊物如《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东莞文艺》、本省刊物如《少男少女》上发表。

(2) 强化读者意识。

改变学生作文只有一个读者的状况, 建立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家校共评等制度, 让学生听到更多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反馈意见。做法包括:①学生作品小组、班级、沙龙评价活动。②争议作品评价辩论活动。③邀请家长进校园参与教师、学生作品评价活动。④校园文学社评选“光明优秀小作家”活动。务必使学生写作时要想到自己的作品主要给哪些人看的, 这样写读者是否看得懂、是否能接受, 会不会引起争议,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能否达到自己的目的等。

(3) 强化作品的经营意识。

让学生懂得不但要写好作品, 还要寻找发表的平台和渠道, 懂得怎样投稿, 哪些刊物需要哪些稿件, 哪些报刊会在哪些节日前征稿, 怎样与报刊和出版社的记者、编辑打交道, 社会上有哪些机构举办征文比赛, 等等。一有机会就尽量不要错过。

活动式写作焕发了学生的写作活力。学生普遍懂得:要关心周围的人们, 关心社会、勤于观察和思考;自己作品的内容要有新意, 不要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 要写出比别人深刻却又恰当的话;形式要新颖, 要给人以新鲜感, 同时强调价值性;敢于写真情实感, 力戒空话、口号、套话, 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由此, 热爱写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佳民主编《文体写作》, 广东人民出版社。

生态式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建构式生态课堂,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一、“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内涵

1、“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概念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发展为教学的起始点,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 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 学习活动设计合理, 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 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 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建构式生态课堂中,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强调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建构式生态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自身对于课程内容的建构和理解, 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提高对于知识的认识,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1)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根据先前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地与外界环境互动, 建构对信息的认识。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所以, 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建构并不是随意的, 并需经过学习者对他人以及外界的环境多次协商和调节才能形成, 而且这个过程必须经过多次妥协与修正。 (3) 学习者的建构具有独特性。虽然外界环境是复杂多样的, 但是每个学习者都是具有特殊性的独特个体, 每个学习者对于外界事物的意义建构也会具有特殊性。

二、构建“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必要性

课堂是实现教学的主要场所, 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课堂上教师采取何种模式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但是, 现在的高中课堂还是存在着以“课堂、教师、课本”三者为中心的现状。很多课的进行还是在搞“一言堂”, 教师讲, 学生记, 学生很少有参与课堂的机会, 只是在被动的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 这样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当下的高中化学课堂还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主, 强调教 师的讲授, 而不强调学习者自己主动的建构, 教师没有将学生视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 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也没有按照民主平等的标准, 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不平等的关系, 没有形成通过讨论等民主的方式解决教与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良好氛围。

如何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者主体的尊重, 强调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平等与民主的氛围, 强调教师就要充分的了解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形成教师与学生民主讨论,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良好氛围就成为改变高中课堂教学现状的重要方向。

2. 现在的高中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对于事物意义的自我建构, 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闭门造车, 而是强调合作学习之上的自主学习。学习者应该在与同伴或者教师的相互交流中积极构建自己对于知识的认识, 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能以一个指标来衡量学生, 这样只会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学生, 而是应该注重多元化,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 同样的, 评价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智力来进行衡量。但是, 当下的高中课堂还是分数独大的情况, 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以分数为主。这不仅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且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多元发展和多元评价的体系可以很好地改善这方面的不足。

三、高中或学科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教学方法

生态课堂的核心成分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 互动的教学模式,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 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教学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改变教学方式, 设计最优教学过程,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构建生态课堂。

1.创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

建构式生态课程的核心内涵就是强调自由平等, 强调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改编, 让教材更好的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课堂的引入案例,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在这种学习情境中, 创造一种学生间和师生间互动的良好氛围, 使得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得到知识,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授苯的性质和作用这节课时, 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苯的性质。实验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巩固学生对知识点认识的很重要的方法, 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可以先学习关于烷烃及其同系物、乙烯的知识点, 让学生对问题有提前的知识储备。同时实验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强调平等自由, 学生要根据自己对于问题的认识与老师交流, 在交流中提高对于问题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对于学生自主的理解课程是很关键的。化学课堂中的很多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密切, 学生对于其的认识也是很抽象的, 所以,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 也可以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对于知识的理解误区。

2.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师、课本”放在首要的位置, 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而建构式生态课堂强调的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有效结合, 和谐统一。构建式生态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参与, 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产生关于化学学科的新的学习思路或者方法, 让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酚类化合物这节课时, 因为之前已经学过关于苯的知识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先大胆猜测苯酚的性质, 然后在实验中验证学生的想法。这样, 可以将课堂真正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提高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 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思考问题才能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认知中的一部分。

3.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热情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主要推动力, 化学课作为一门比较抽象难懂的科目,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 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更优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长, 更要关注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开发自己的潜能, 在逐步学习中发现化学学科的魅力, 提高学习热情。

例如更好地引导同学了解化学发展历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化学,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引导。

提问:什么是化学?指明化学的研究对象, (这个世界是物质世界) , 稍微回顾初中化学的内容.

展示:魔术实验:你能不用火柴, 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么?

步骤: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 (或玻璃片) 上, 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 用玻璃棒蘸取后, 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 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这样的活动设计使课程内容衔接的更加紧密, 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感受化学的魅力。而且在接触实际的现象后, 学生的求知热情也会被点燃, 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知识讲解中更有学习热情。

建构式生态课堂注重的是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 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以及环境之间和谐的运作的地方。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发展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田明.“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J].2013 (3) .

生态式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师素质;小组学习

在当代的教学模式中,只有不断创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新潮流的教学模式下,要通过“对话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小学数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让学生爱上数学。

一、“对话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应用面临的问题

首先,由于处于小学数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智力发展还不够成熟、自制力也不够,而开展“对话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因此数学课堂上会产生一些混乱的情况,部分学生就会利用这个时间段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有的孩子在讨论中成长,而有的孩子却很随意,不知所云。其次,“对话式教学”的重点体现在“对话”这个方面,因此学生在进行这种学习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而部分学生就算心里知道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这项教学模式就很难顺利的进行下去。最后,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陷缺,部分学生心里想的是对的,但是将自己想法表达出来就会出现需要偏差导致本小组学生从此陷入知识点误差。教师需要根据这些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争取让“对话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二、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渗透“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找到讨论重点

学生时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人公,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需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征、思维模式、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等制定符合本班级学生的“对话式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压力的不断增加,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更多的知识,仅仅注重教学速度而不是教学内容的丰富度,部分教师认为多彩的教学模式只是为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穿上了一件外套,学生还是需要脱下外套了解根本,因此而忽略了“对话式教学”模式带来的优越性。在面对最新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而在这张白纸上不仅需要教师在规划,更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点缀,只有这样学生自己也会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此外,由于每个教室的学生数量比较多,因此教师不可能很好的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制定,这不仅花费时间而且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教师也需要从整体方面研究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类,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点,在增进学生对本知识点熟悉程度的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当然,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也需要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如何讨论,只有这样才不会容易让学生失去讨论和学习方向这样的“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效果也会更好。

(二)让学生学会结合实例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氛围也更快的了解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进行“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研究问题。一方面,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从而放松心情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通过实际例子可以充分体现这一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对话式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车程问题”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家长送学生上下学作为引导语,有时候正是因为这种不起眼的语句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此外,教师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还需要从中延伸出一些更加深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最后,在进行“对话式教学”模式讨论之后教师需要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好的保留、不好的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在“对话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找到所有的教学漏洞,得到提高。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方法而从根本上提高“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首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耐心、细心、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处于发展不成熟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并且找到每个学生突出的地方,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觉得每位学生都有教学价值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活跃程度、领导能力等将学生进行有机分组,从而提高小组讨论、对话的质量,保持每组成员综合成绩水平相当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还有,利用课余时间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从而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进一步,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对老师戒备而说出自己需要询问的问题。

结束语:

在实施“对话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适应情况,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巡视以防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教师在以“对话”最为教学重点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它的利与弊,而不能觉得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教学压力而大量使用,这样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学好小学数学,用“对话式教学”方式推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发展很有必要,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给教师启发充分发挥“对话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王利娟.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学周刊,2016,13:104-105.

[2]冯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J].学周刊,2016,14:114-115.

[3]王桂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79.

[4]孙大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写字教学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2012,03:36-43.

生态式教学模式 篇12

一、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为教学主体,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倾听的位置, 是配合教师完成课堂任务的角色。这样的师生关系, 不仅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而且也造成了教师在进行教案编写与课堂设计时, 容易以己度人, 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把握不准, 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处于被训导被教育的位置, 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方, 造成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对于知识的理解“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造成学生学习不主动思考, 依赖教师程度深, 对于教学中的问题不会进行自主探索, 倾向于问答案和记答案。特别是对小学英语教学而言, 作为非母语环境下的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直接影响其英语学习的效果。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自律性本来就不强, 很多时候都是凭兴趣来学习, 如果在英语课堂上长期只是机械式地背诵课文句子与重复性记单词, 会直接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进而影响小学英语的教学成效。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需要建构生态课堂与开展小组合作, 也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 共同促进英语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与小组合作学习

1. 建构式生态课堂

基于此, 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提出, 正是立足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先学, 接着是教师教授, 以学生的自学情况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参考, 教师作为辅导与配合的角色,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起到补充与强调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英语教学寓教于乐,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英文世界的美妙,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效果。

2. 小组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是指利用学生之间的分组关系, 发挥其合作能力, 让小组内成员在合作与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质性地改善教学氛围, 增加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而且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交际与沟通能力。对于英语这种语言类学科来说, 表达与应用是最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敢于开口, 而且可以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就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试点, 教育主管部门也鼓励学校多开展合作学习, 以达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进而达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目的。

3. 小学英语中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与小组合作教学的结合

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 并将学习任务细化, 在分组时要把学生的学习程度、性格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 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平衡, 各小组内部相处融洽, 交流沟通有效。对于分组而言, 重要的是保证各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

在进行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时, 要合理地利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引入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布置不同的自学任务。例如, 在进行牛津小学英语3A中的Nice to meet you这一课的教学时, 就可以先布置好自学任务, 让学生用几个词来准备自我介绍。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学时目标明确, 进而融入重点知识的学习中。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设置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教学情境, 给一个学习小组分派任务, 由一个学生扮演喜羊羊, 一个学生扮演包包大人, 让他们互相问候, 中间可以由学生自己插入不同的人物。在下一个学习小组中安排一个学生扮演红太狼, 一个学生扮演美羊羊, 让他们互相问候。由于活动利用了小学生最喜欢的卡通形象,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同时, 由于学生都熟悉这几个人物的性格与关系, 在进行问候时就会带入不同的语言与情感, 这样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生活化、自我化地积极参与。

教师对建构式生态课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应有所认识。首先, 教师应意识到建构式生态课堂与小组合作学习都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以, 在进行评价与引导时,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闪光点的发现。其次, 就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环境来进行不同的引导。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中This is my father这一课时, 教师应因时制宜, 在引导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 可以通过不同的表情与动作来表示同一个意义。比如一个学生的爸爸是医生, 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表演自己的爸爸上班时的样子, 再来进行解说:“Who is he?He is a doctor.He is Jay’s father.”考虑到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所不同, 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来重复课文中的关键句。如另一个学生的爸爸是工人, 那么教师在引导时就可以接着说:“Who is he?He is a worker.He is Lucy’s father.”同时让学生表演自己的爸爸有代表性的动作、表情, 如吃饭的样子、睡觉打鼾的样子, 再重复性地把这几个句子进行解说。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提高了对重点句的记忆。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让学生在回家后, 观察自己的爸爸并表演给他看他在同学心中的形象。这样的手段, 不仅达到了以学促教的目的, 而且也让学生得以应用所学知识, 把英语的课本内容外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小学英语建构式生态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的评价模式

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 英语教师在进行评价时, 应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多做考虑, 把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细化, 寻找其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改变过去以分数下定论的模式, 把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性格上的改善等都纳入评价范围, 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成果评价, 有利于促进学生取得全面发展。

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他的性格相当内向, 不善于表达, 在教学中回答问题也不积极, 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他的资料收集能力很强, 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与表演时, 他都担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智囊角色, 但是由于其性格原因, 他从来不敢当众进行英语表演与口语表达。在教学Goodbye这一单元时, 为了增强这名学生的胆量和锻炼他的应时能力, 笔者特意让每个小组都专门留出一人来做手势, 也就是当小组内有人提到goodbye这一词时, 这名学生就要马上反应过来, 做出“再见”的手势。为了提高趣味性, 笔者还特意把一些搞怪的动作放在了“再见”的手势里。果然这名学生从最初的不安, 到之后融入了手势比赛的氛围里, 不仅慢慢平复了紧张情绪, 同时也开始小声地跟着小组成员进行课堂内容的表达。为了强调这次的进步, 在课后布置自学任务与小组学习任务时, 笔者专门在这名学生的作业本上表扬了他上课的表现。在日后的教学中, 这名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渐渐克服了胆怯的问题, 变得越来越自信, 其英语成绩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也就是说, 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学生具有有效的引导作用。目前教育界有专家倡导“强阳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具有其自身优势, 教师对学生做得好、做得对的方面给予足够的正面评价, 可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 并由点及面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从而渐渐实现其个人的整体发展, 推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上一篇:图书馆自动化下一篇:材料化学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