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自动化

2024-10-15

图书馆自动化(精选12篇)

图书馆自动化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也发生着日新月易的变化, 图书馆事业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当中的十分重要一环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也在不断的增强和发生着变化。同时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升级换代也为图书馆开展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第一代自动化集成系统仅仅为了解决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数字化的转变, 再到第二代第三代自动化系统为图书馆提供更多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功能性转变。可以说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已经不仅仅方便了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工作实现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方式, 更悄悄的给图书馆的运营理念、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及读者享受图书馆带来的方便快捷的服务时以全新启迪。在图书馆自动化的不断普及的过程中, 让每一位图书馆的工作者、图书馆界学者及广大应用图书馆的普通读者都感受到了科技不断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就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史无前例的巨大魅力。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下, 一个城市区域内的各图书馆只是作为-个独立运作的实体, 对区域内的各图书馆拥有的书目资源和数字化文献资源信息无法做到共享, 达不到协调区域资源为全区域服务的目的, 各自独立发展的结果将使各图书馆成为信息的一座孤岛。在这种形式下Interlib作为全新的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以及资源共建共享的新的载体形式应运而生, 打破了图书馆单位所有、条块分割的局面, 将区域内图书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从而达到资源共建共享、合理配置和图书馆之间互相合作的目的。同时Interlib的诞生也使的图书馆打破了相对孤立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图书馆集群化管理。

1 Inte rlib与ILAS II的比较分析

Interlib和ILASII可以说是分别在两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中极具代表性的, 同时由于工作原因笔者对这两种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有较深入的了解, 所以希望通过在对这两种自动化系统的比较中能够体现出Interlib与传统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相比较而言所体现出的特色和优势。

1.1 Interlib与ILASII技术层面的比较分析 (见表1)

从以上对两种自动化系统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Interlib有几个比较明显的优于ILASII的先天技术优势, 一是Interlib使用百分之百的纯JAVA语言开发, 由于使用JAVA语言开发使得Interlib在系统完整性和完全的跨平台可用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同时JAVA语言也是目前最流行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专业高级开发语言。其次是在系统架构上, Interlib采用流行的B/S架构即浏览器服务端的架构模式, 这种瘦客户端模式使得系统无论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在系统维护中都体现出明显的优于C/S架构模式的简单易用的特点。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Interlib采用具有高度可靠性的商业级数据库Oracle, 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中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相比较而言ILASII的一个比较大的硬伤也就是采用了非商业的文本格式数据库, 这也使得ILASII在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同Interlib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1.2 Interlib与ILASII功能上的比较

根据笔者本人在实践应用中的感觉Interlib继承了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的采编分功能模块和工作流程, 对熟悉使用传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和ILASII系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对Interlib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方式也能很快熟悉和应用。针对国内图书馆的一般性工作流程和习惯, Interlib在功能上基本能做到适用于绝大多数图书馆的工作和管理模式。与此同时Interlib在与ILASII在功能上比较又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a.Interlib具有采访征订目录的批查重功能, 这个功能在ILASII里是没有的。在采访人员把待征订的书目数据存储到Interlib书目库时, 系统会自动实现批查重, 这省去了人工查重的麻烦对采访征订人员的工作无疑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b由于Interlib是基于JAVA完全跨平台语言开发所以完全支持Unicode, 因此Interlib任意版本都可以完全的实现小语种编目。而I-LASII系统分为Unicode版和GBK版, 只有Unicode版本的ILASII才支持小语种编目, GBK版ILASII是不能够支持小语种编目的。c Interlib在功能上最大的区别于ILASII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全区域多馆通借通还图书和多馆联合采访编目数据, 这个功能也是Interlib集群化管理图书馆的核心。而ILASII由于设计之初并没有集群化多馆联合的办馆理念所以不支持通借通的功能, 虽然也有一些图书馆利用ILASII的馆际调拨功能和建立VPN大局域网的方式在I-LASII上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图书通借通还的功能, 但是由于ILASII设计上的缺陷对图书资源的所属馆和所在馆没有很好的限定造成在图书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流通之后往往是最后不能确定文献的所属馆。Interlib系统不但本身提供通借通还功能还把图书资源财产帐做到细致划分, 在数据库中增加了所属馆字段和所在馆字段是图书文献在各分馆之间流通过程中也能够容易的看到图书资源是属于哪个馆的。其次ILASII也可以实现联合采访编目数据, 但需要另外购买ILASII的联合编目模块程序而Interlib是直接整合在系统内不需要再另外购买程序了。Interlib与ILASII在功能上比较除了以上的比较突出的几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例如检索图书资源时拥有多条件组合检索并能够达到毫秒级的检索速度, 这与Interlib采用商业级数据库Oracle是有很大关系的。还有Interlib系统可以对图书封面做扫描处理并挂借到数据库中等这些新颖的功能无疑都使Interlib在功能上更加完善和健全。

2 Inte rlib的发展前景

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由于受其实现方式的限制, 从而要求每个图书馆配备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和熟悉图书馆业务的系统技术人员, 这对一般的中小型图书馆几乎是办不到的事。InterLib采用了大集中的方式, 各成员馆无需高档的服务器、无需安装专用系统软件、无需专业的计算机业务人员, 直接通过Internet联入中心使用系统。这样就为各种类型中小图书馆上马自动化系统解决了重大的专业人力资源问题, 从根本上保证了区域内图书馆群自动化系统的使用, 适应并满足社会和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 可以较好地激活图书馆原有资源存量, 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群体优势。图书馆集群管理是现代图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范翠玲.ILASⅡ网络版编目子系统优点综述——ILASⅡ网络版编目子系统应用研究之一[J].现代情报, 2004 (5) .

[2]赵旭, 李百川.国产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比较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03 (2) .

[3]王立荣.中小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选型与实现, 2006 (3) .

图书馆自动化 篇2

表1 主要英语国家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厂商数目

附图

上面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按地理分布中列出的,但也要看到,一些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厂商。许多注册在美国、并具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厂商都有国际背景,例如Endeavor公司是总部设在荷兰的Reed  Elsevier集团的下属公司,Ex  Libris的总部设在以色列,  Geac和Open  Text都是加拿大公司,Sanderson和SoftLink则来自澳大利亚。

尽管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的数量众多,但处于主导地位的公司却屈指可数。在Marshall  Breeding调查的32个公司中,位于前10名的大公司,占据了73%的市场收益[2],而位于末尾的20家公司的市场总计却只有13%的份额。表2综合了文章[2][3][4][5],列出了近一两年来十大公司(2000年收入在1,500万美元以上)的厂商、产品以及市场占有情况。

表2 几个主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厂商情况(按公司字母顺序排列)

附图

注:一些针对(中小)学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产商,如Follett  Software  Co.,  Sagebrush等虽然2000年销售额在1500万美元以上,但这些厂商的自动化系统比较简单,不代表发展趋势,不列在此表内。

一般来讲,学术和研究图书馆中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代表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主流市场。ARL(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研究图书馆协会)包括了北美地区主要的120多个大学、政府、及学术性专业图书馆。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以主机结构为基础的NOTIS和GLIS系统是这一时期内应用得最多的系统,其中应用NOTIS系统的成员高达59个。90年代中期之后,ARL成员逐步转向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以客户机/服务器为基础的系统逐步取代了原有系统。当前,这120多个ARL成员所应用的自动化系统如表3所示[6]:

表3

主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在ARL成员中的分布

附图

近几年,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大型的图书馆也开始引进了一些高水平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表2所提到的10个主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中,已经有4个厂商在国内有用户,如表4所示。

表4 使用国外知名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图书馆

附图

最近,值得关注的是天津市的20多家大学图书馆组成联盟,将统一购买和安装Sirsi公司的Unicorn  Consortia图书馆管理系统。这一方案的实施,将无疑使Sirsi成为国内用户数最多的公司。

★ 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 安全、健康与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价概述

★ 思想政治课改革现状与趋势的思考

★ 环境风险评价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 泉州市区域环境现状评价

★ 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 鞍山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长江三角洲渔业水环境现状评价

★ 面向互联网加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探究论文

图书馆自动化 篇3

关键词:图书馆自动化;读者服务;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81-01

图书馆自动化是以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思想与微电子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光盘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数据通讯技术相结合,由计算机软硬件及其相关技术和设备(复印机、传真机和各种轻印刷设备)等组成的包括图书馆业务各个环节的一个完整系统。

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给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引起了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的深刻变化。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最终目的,读者服务水平可集中体现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一、服务手段的变化

现代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强调快速、准确、量大,而且多方面、多层次。改变被动单一的服务方式,正成为读者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自动化的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因为它拥有现代化的服务手段,通过光盘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文献等,可以实现灵活自如的检索,使读者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网络的手段,可以开展网上资料查询、馆际互借、电子邮件等服务;现代化手段使读者服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告别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使读者享受到智能化的、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二、服务内容的变化

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传统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内容以常规的借阅等事务性的工作为主,向读者提供的主要是印刷型等物理馆藏资源。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其服务内容已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数据库、OPAC服务、专题调研、技术中介、创新评估等新型读者服务项目,可以开展科研背景分析服务、决策咨询服务、定额跟踪服务、查新服务、市场信息调研服务、专业文献述评服务、信息产品开发服务等高层次服务。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为读者代购图书、代查资料,为读者提供商业信息和信息产品,为读者设计有关软件,举办再就业专题培训,开展速递服务等等,尽可能让读者的需要都能通过图书馆的服务来满足。

三、服务方式的变化

图书馆自动化的实现,使读者服务从以前单纯由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向读者“自我服务”方向发展,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不再局限于狭小范围,而是突破时空限制的无区界、无国界的图书馆服务。随着大量的数字化文献信息、数字化书目信息以及各种专题数据库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資源,许多基于事实型数据的查询,都可以由读者本人在任何时段、任何角落通过互联网用浏览器完成。实际上这是一种网上信息服务,图书馆实行的全天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图书馆自动化的实现,使网上读者服务呈现多维特征:一是任何一次图书馆服务可能是通过若干图书馆馆藏得以完成,即多对一服务;二是任何一次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都不会影响其它图书馆服务,广大用户都可同时享用相同的数字化图书馆服务。

四、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飞速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将由传统的人工服务方式向更高层次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方式转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也因此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局域网管理方式。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局域网中的微机管理与维护等是当前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多台微机的管理、维护以及安全问题却很复杂。为了使采访编目工作能方便地从网上下载数据、打印各种表格等使用微机操作并直接与外网相连;而为了保证流通、阅览免受黑客和病毒的攻击、提高流通、阅览的开门率,使用windows终端并使用假地址形成一个内网与外网并存的两种工作方式。下面对以上两种工作方式进行详细分析:

(一)使用微机操作直接与外网相连的工作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病毒对微机的攻击。

任何一种病毒都不排除对硬盘数据的损坏,从而降低操作性能。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病毒直接攻击BIOS芯片致使机器整个瘫痪。因此使用在线自动升级的杀毒软件是保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安全的首要解决方法。

2.微机的正确使用。

这里分两方面:一方面是误操作。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在微机中装载一些与工作无关的软件或程序。这样就只能采用专机专用,一些使用重要功能的机器采用专人负责的办法来保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正常运行。

3.维护工作量大。

有了以上的种种问题,再加上各业务口使用的机器不是同一品牌,或同一品牌又不同型号,所以维护起来工作量特别大。另外升级、修整客户端软件困难。在这种客户机下,升级是逐台机器进行的。

(二)使用windows终端内部局域网工作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Windows终端是一个通过远程显示协议运行多用户windowsNT系统的客户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终端和服务器通过TCP/IP协议和标准的局域网构架联系,windows终端作为客户端将鼠标、键盘的输入传递到终端服务器处理,服务器再把处理结果传递回客户端显示。众多的客户端可以同时登录到服务器上,仿佛同时在服务器上工作一样,他们之间的工作是相互隔离的。Windows终端不需要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常驻于该设备中,直接从终端服务器访问应用程序。因此它与现有的应用成簇能在windowsNT或windows2000 SERVER上运行,windows终端就能胜任。

根据各业务口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局域网方式:流通、借阅部门的工作比较单一,要求安全系数高。采用windows终端局域网方式,并设假地址与服务器相连。服务器安装两个网卡一个真地址、一个假地址。终端服务器设假地址与服务器相连,免受黑客攻击,保证了文献流通、借阅高效率、无差错,从而保证了书库和阅览室的开门率。微机接外网设真地址,保证其他业务口如采访、编目等使用微机的用户,方便地从网上下载数据、打印各种表格等等。

除了以上的硬件措施外,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微机使用培训班,病毒的防范和措施讲座等等。网络安全有了保障,各项业务工作井然有序,才能达到安全可靠,高质量、高效率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利等,21世纪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发展趋势,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4)

[2]吴建中,浅谈21世纪图书馆发展趋势,图书馆杂志,1997(1)

[3]胡金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江西图书馆学刊,2000(4)

图书馆自动化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图书馆自动化,发展趋势,未来走向

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事业起步较晚, 和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仍处于基层系统应用阶段, 主要用于图书、连续出版物的采访、编目、流通管理上。另外, 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 如规范管理、词表管理也在研究之中。机读目录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80年代末引进美国的MARC基础上, 北京图书馆已经开发了“中文机读目录格式”的第一版和第二版, 随即又正式发行了中文MARC目录软盘。同时, 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图书馆, 如北京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等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发图书馆计算机系统,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新的信息处理技术而不断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信息处理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促使图书馆自动化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伴随着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图书馆作为人类信息资源中心的一部分, 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下面就图书馆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略谈自己的看法。

1 深化和扩大图书馆网络系统是将来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点

目前的图书馆网络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以联合编目为核心的网络;二是提供规范加工的文献信息;另一种是非正规的网络, 即随机的临时的图书馆馆际联系。其中以第一层次为最高, 编目中心起到完全控制的作用, 第二层次是以参考性为主的;第三种“网络”并无专门数据线路相连接, 主要借助辅助的通信途径及通讯设施随机联系,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馆际互借。

随着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图书馆网络化将向深层次、大范围方向发展, 而并非单纯停留在目录这一层次上。图书馆经过进一步的网络化, 最终所有的图书馆将形成一个由计算机多媒体设施连接起来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实现整个图书馆界的大统一。读者利用图书馆网络的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查到某地区、省、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信息资源, 然后借助多媒体传送设施获得自己的文献资料。要想做到这一点, 一般要经历以下两个过程。

第一, 实现所有图书馆自动化处理技术的兼容性, 然后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地对各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按ISBD的要求进行处理。

对于计算机而言, 所有图书馆必须使用具有兼容性的硬件系统、支持软件系统和统一的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这就要求图书馆在选用计算机时要统一型号, 以实现计算机硬件的兼容。然后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统一的图书馆管理软件, 并在所有图书馆推广使用。这是实现图书馆网络化的关键一步。因为只有这样, 各个图书馆的自动化工作才具有分散的统一性。

第二, 在各图书馆使用统一的硬件、软件的基础上, 由小到大、由同行业到跨行业、由一国到多国进行图书馆联网。这是一个在地区上由小到大、由一语种到多语种、由一国到多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在未来的这种图书馆网络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是核心。

2 转化现存文献的载体形式, 将是未来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载体。这种载体的发展经历了纸前时代 (包括甲骨、岩壁、竹、木帛等) 、纸时代、纸与光磁载体共存时代。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图书馆产生的原因之一, 印刷品也是现在图书馆的主要收藏品。但是,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文献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磁性载体文献和光化载体文献也成了图书馆的收藏内容。现在又出现了集程序、文本、图形、图象、声音于一体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它把程序、图形、图象、声音等集中于一张CD—ROM盘上, 被称为信息时代的图书。

文献形式的这种变化, 使得传统文献形式愈来愈少, 并逐渐消失。在不远的将来, 图书馆的无纸时代必将到来。近年来, 电子书刊发展非常迅速, 以CD—ROM为例, 1992年有6亿美元的200万CD—ROM销往世界各地, 比1990年增长80%。电子书刊的出现会使图书馆变成一座“电子书库”或“光盘书库”。人类文献载体形式的变化会使传统的印刷和造纸业消失, 图书馆的形式将发生变化, 庞大的图书馆建筑体系将被新的电子和光盘书库所取代。

图书馆形式的变化和新的文献形式的出现, 给未来图书馆自动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就是把图书馆藏书转移到新的载体形式上去, 即把原来的纸上文献转化成光盘和磁盘等形式, 以为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多媒体时代打下基础。这是未来图书馆自动化工作一项艰巨的任务。

3 高度自动化、网络化的图书馆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Highway) 的正式名称应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II) 。它是:“一个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 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以及日常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的网络, 它可以使所有的美国人享用信息, 并在任何时间、地点, 通过声音、数据、图象、文表传递信息” (美国政府报告的定义) 。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融合计算机网、电话和有线电视的功能成为教育、卫生、商业、金融娱乐等内容极其广泛的服务项目载体, 使全球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信息。目前, 信息高速公路正日趋受到各国重视, 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等已正式开始这项工作, 中国也正在积极筹备这项工作。

“信息高速公路“一经建成, 必将给科研、学校、工厂、农村、医院、图书馆、商业、娱乐带来巨大发展。伴随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能够提供网络服务的图书馆数量正在日益增加, 显示了传统形式的图书馆正朝着电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毋庸置疑, 高度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图书馆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过程, 可归纳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也就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发展的阶段, 此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 以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发行MARCII的机读目录为标志, 使图书馆正式步入了图书馆自动化的阶段。第二阶段也称为过渡阶段, 是图书馆在网上进行全球性、整体化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新阶段。自1985年以CD-ROM光盘和局域网开始在图书馆得到应用为主要标志, 在此阶段人们可以在图书馆、办公室、实验室甚至在家中访问图书馆的机读目录、光盘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使70年代出现的大型文献信息中心充分发挥了效益。尤其是90年代Internet的迅速发展, 将图书馆网上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推向了全球性服务的新阶段。第三阶段是图书馆自动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也称为数字图书馆阶段。根据专家分析和预测, 21世纪初15年内将有一批数字化图书馆出现, 专家、学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将在电子世界中漫游, 不但在本地图书馆, 而且在它以外的“虚拟图书馆”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人们可以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 全知天下事”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孙光成.信息高速公路[M].成都科大出版社, 1995, 3.

[2]吴慰慈, 邵巍.图书馆学概论[M].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 11.

图书馆自动化 篇5

目录

一、功能特色.............................................2

1、自动化借书和还书功能...............................2

2、借阅无人化管理.....................................2

3、实时防盗功能.......................................2

4、自由筛选查询.......................................2

5、人性化角色管理功能.................................2

6、短信提醒借阅超时...................................2

7、独特界面风格.......................................2

8、网络安全防御.......................................2

9、图表化,曲线化,管理化.............................2

二、功能图文说明.........................................2

1、借阅总体流程:.....................................3

2、系统管理:.........................................3

3、数据分析:.........................................4

4、借阅管理:........................................5

三、系统设备与软件配套...................................6

一、功能特色

1、自动化借书和还书功能

健永科技RFID图书自动化借阅管理系统,能使读者非常便利地借书出馆。读者只需要把书籍放在读写器上,毫秒间即可完成扫描、再刷门禁IC卡出门。归还书籍亦是如此。整个借还书流程无需读者操作任何设备,数秒间完成整个流程。

2、借阅无人化管理

图书馆内无需安排人员对读者的借阅行为进行指示和服务,读者可根据提示标语自行查找书籍和借还书等操作。与传统对比更效率、智能、人性化

3、实时防盗功能

当读者未经过正常流程借书走出翼闸门,读者来到图书馆门口时,门上方的读写器读取到书籍标签则会报警并登记入系统。管理员可配合视频监控,对此做相应的处理。此处则体现了RFID 将广泛地改进借阅书籍和防盗威慑的功能。

4、自由筛选查询

超级管理员可以任意添加、修改筛选条件,查询条件也可根据需要叠加,轻轻一拖真正做到精准、自由查询的功能。

5、人性化角色管理功能

该系统创新地设计了角色-人员的管理方式,创建了角色的权限后,只需将用户添加进该角色中即可,无需重复选择权限类型。此功能的逻辑结构很是值得称赞,非常适合大型图书馆。

6、短信提醒借阅超时

该系统对接了短信通道,当借书时间即将到期,可提前发送编辑设定好的提醒内容到读者的手机。同时,大型图书馆、学校也可通过短信通道作为活动、公告、紧急事件等通知窗口,及时地通知到每一位读者。

7、独特界面风格

登陆界面个性化,界面风格化内置上50余种界面方案,一键即可换肤,告别单调的界面。

8、网络安全防御

SQL注入攻击是现今黑客采用较多的手法之一,造成的危害及信息泄露影响极其严重,不能接受潜在的侥幸心理。而要彻底防御解决,本系统经过特殊技术手段确保0注入风险。保证系统安全运行,信息安全

9、图表化,曲线化,管理化

各种各样的数据可视化和管理控件提供了大数据大背景。图表控件如饼图,仪表盘和曲线图把应用程序从基本层面提升至美观的层面,同时兼具了容易筛选,排序,编辑和自定义功能。

二、功能图文说明

1、借阅总体流程:

读者刷卡通过门禁,取书后,将书籍放在读写器上,毫秒间即可完成扫描、再刷门禁IC卡出门。归还书籍也是如此。整个借还书流程无需读者操作任何设备,完美体现自动化、无人化借阅书籍管理。

2、系统管理:

1、权限模块:我公司设计了“角色-用户”的管理方式,相当于“部门-人员”的关系,创建了角色的权限后,只需将用户添加进该角色中即可,无需重复为用户创建权限类型。

2、基本模块:可单独或批量录入书籍、人员等信息;

3、数据备份:轻松进行系统数据的备份,意外丢失也可立即还原。

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了书籍分类统计、注册日期统计、语音统计、班级统计等统计类型,可提供多种统计图,为数据对比和展现提供了直观、便利的方式,例如:

1、按书籍分类统计数量:根据书籍的分类进行统计各分类的数量

2、按注册日期统计:统计读者各年份注册的数量

3、按语音统计:书籍语言的分类

4、按班级统计:班级借阅数量的汇总

4、借阅管理:

借阅管理包括借阅记录、借阅超时、异常书籍、短信提醒等功能。为图书借阅管理提供了数据可视化、书籍可跟踪、异常处理和超时提醒等可靠、便利的管理服务。

三、系统设备与软件配套

1、超高频固定读写器JY-U8920:安置在门禁通道处,自动精准扫描书籍标签,是完成借阅的重要设备。

2、超高频图书标签JY-T1175:内嵌入书籍背脊处,可重复擦写100000次。

3、高频电子标签卡JY-M330:读者身份识别卡,供读者刷卡通过门禁和系统识别身份。

4、智能翼闸:第三方智能翼闸,稳定可靠。

图书馆自动化 篇6

关键词 自动化系统 发展思想 编目 联合协作 标准化

分类号 G250.7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up the developing thought of library automation system in china in the 1980’s, and puts forward the three stages of developing thought: cataloging for first; cooperation; standardization. In the proces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ing reas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veloping thought stage, and gives some examples of automation system design produ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veloping thought.

Keywords Automation system. Developing thought. Catologing. Cooperation. Standardization.

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十年历程,这十年是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回顾80年代图书馆自动化发展进程,从刘国钧先生译著传介,到沈迪飞、袁名敦、王大可、陈源蒸、朱南等一批学人和实践工作者的亲身实践、理论探索,之后通过图书情报机构等单位的人才培养、学术团体组织加以推广,才有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起步、发展和实用。

1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思想启蒙——编目为先

1974年8月,国家层面工程——“汉字信息处理工程”(俗称748工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实施[1],图书情报部门在这一工程中承担的一项任务是编制《汉语主题词表》。词表编制属于重大工程,有505个单位、1378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因此影响面很广,“748”工程无疑成为我国图书馆自动化思想的启蒙推动力量。图书情报机构在围绕这一重大课题开展工作时,克服当时国内对外交流受限的困境,通过国外文献了解发达国家实现自动化的技术方法和经验教训,以探索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前进的方向。在这一时期推荐国外图书馆自动化技术思想,刘国钧先生毫无疑问起到了先驱作用。

1.1 编目为先的指导思想

艾弗拉姆参与和领导美国国会图书馆MARC系统和国际图书情报网络的设计、实验、发展,以及美国成功应用MARC技术的OCLC、RLIN、WLN、UTLS四大书目资源网络给我国图书馆自动化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引起国内学者对建立机读目录的探讨。最早研究和接触国外图书馆机读目录的有刘国钧先生(1975)[2]、陈光祚(1978)教授[3]、沈迪飞(1982)[4]研究馆员等人。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英、美图书馆自动化还有过实地考察经历。他们通过分析美、英国家编目系统,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应最先开展书目工作自动化的指导思想,指出这种工作所需要准备的软硬件设施。

刘国钧先生提出图书馆自动化思想包含:自动化工作要从编目工作做起,需要研究与解决汉字编目、多文种文字字符集、文献著录标准、机读目录款式等问题[5]。这些问题思想为后来研究自动化其他各项业务打下了基础。此后,朱南针对国内西文图书编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引进LC-MARC磁带,建立我国西文图书编目数据库的设想[6]。沈迪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际操作思路,图书馆界应与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协作,借助LC-MARC磁带编制西文图书目录卡片与书本联合目录,逐步建立西文图书书目数据[7]。陈源蒸提出从引进到自制,从租用到自购,从批量到联机,从西文到中文,从内部处理到实时操作的自动化发展思路,主张联合引进MARC磁带,租用计算机,进行西文图书统一编目[8]。

1.2 自动化思想产生的试验性产品

在自动化思想具体实现方面,曾民族、高崇谦的影响和贡献很大。他们针对引进的文献数据库磁带,提出借鉴日本自动化经验。其译著《电子计算机在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就是介绍用高级语言COBOL编写情报检索程序,运用菊池方式的“表变换法”和福岛方式的“逆波兰法”建立索引文档的倒排检索。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乎所有依托引进的国外文献数据库编制SDI服务程序,都是借鉴菊池或福岛方式进行改进编写而成。

在“748”工程的推动下,计算机界积极进行情报检索软件的研制试验,他们以图书馆西文文献为处理对象,并且在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启蒙思想——编目工作为先影响下,采用穿孔纸带输入方式,利用磁带、磁鼓存贮,纷纷建立目录检索试验系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南京大学数学系承担的“748”项目的软件研制任务,通过仿照MARC格式,用当时通用的COBOL语言编制了一套西文图书机读目录的建立与检索程序,这个系统成功试制的主要原因是采用标准的MARC格式进行西文编目。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图书馆进行的图书流通管理、多用户联机书目检索项目试验[9]。由于受存贮容量、输入方式、汉字技术、高级编程语言等限制,当时建设的应用系统数据规模太小离实用化还有较大距离。

2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思想——联合协作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全国科技大会的报告中明确在八年内建立起一批文献检索中心和数据库,初步形成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图书计算机网络,从政策上为图书馆开展自动化系统的联合研究、协作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开展联合协作思想的政策成因。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以下简称“中图学会”)成立,1983年在中图学会下设立现代化专业组,以推动自动化系统的研究,这是开展联合协作的组织成因。1980年北京地区研究试验西文图书机读目录协作组(简称MARC协作组)成立,标志着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开始起步,从这一时期开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才从科研院所计算机研究机构为主转移到图书馆文献机构为主,这是图书馆界开展联合协作的内需成因。MARC协作组提出的自动化思想就是先易后难,从建立联合西文机读目录入手,这是由于汉字信息处理的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解决,而社会对西文图书的需求又很迫切。因此,只能利用LC-MARC磁带完成西文图书的编目处理,然后再着手研制中文图书的机读目录。

nlc202309080946

2.1 联合编目思想

从传统编目到使用机读目录编目、到MARC编目,这既是一场技术形式的变革,也是一场思想上的变革。MARC协作组包括北京图书馆在内的6家单位,尽管只运行了3年时间,但在业界产生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联合协作影响是巨大的。紧随其后,“上海高校情报检索网络”研究计划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分布式文献数据库,并提出把情报检索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图书联机编目的图书馆自动化思想[10]。而1983年召开的“西文图书编目标准化与自动化研讨会”统一了当时形势下图书馆开展自动化的思想:一是图书馆自动化首先要从西文图书编目着手,并且必须先搞标准化,为实现自动化创造条件;二是集中编目和联合编目两条腿走路,北京图书馆注意力在集中编目方面,高校图书馆注意力在联合编目方面,这两种编目途径最后实现所有编目成果的共享。

2.2 网络化思想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受制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图书馆界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则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思想形成的重要内因。上世纪80年代早期同种机的网络环境可以构建,对于异种机联网从技术上讲比较复杂。但是,1982年底召开的“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学会第二次自动化专业学术会议”提出了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网络化道路的思想[11],1985年,中国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制定了APTNET网络计划,争取国家与社会的赞助,对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西文图书联合目录、高校学报论文数据库等课题进行研究,开展合作项目,推进图书馆网络的建设。网络化思想使图书馆界认识到构成图书馆网络三个基本要素:计算机、联机数据库、网络通讯系统。

3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思想——标准化思想

1986年前,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西文系统,包括书刊资料的流通管理,期刊管理、采访编目、专业文献管理、国外磁带检索服务等,这些系统大多数离实用水平还有较大距离,一般都是处于试验性阶段。

1986—1987年,由于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完善,全国集中了30多种汉字编码输入方案,特别是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形方案全国使用最多。因此,在这一时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研制有了重大转变:从过去重点开发西文系统转到重点开发中文系统,从以开发软件系统为重点转到研制实用的数据库系统,并开始了多功能多用户综合性集成系统的研制,开始应用较高级的联机网络技术。

据1988年“全国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成果展示会”统计,共有36个实用系统和7个试验系统参加展示,全国已有131个图书馆自行研制或合作研制自动化系统,已投入应用的有110家。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在短短十年取得众多研制成果,但由于大多数单位在获得补助资金发展自己的自动化系统时,忽略了标准化建设——尽管这也是自动化系统初期建设的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当这个问题上升到软件系统百家齐放的时候,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势必违背了图书馆界研制自动化系统的初衷:通过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这种重复一方面是编目资源的重复,另一方面是研制出大多数自动化系统软件均是低水平重复。

3.1 文献标准化组织的成立强化了图书馆标准化意识

1979年,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后,开始了文献标准化的制定工作,经国家标准局批准并公布实施的标准至少有13项[12]。其中针对手工著录文献标准有《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非书资料著录规则》《古籍著录规则》《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等。针对计算机著录文献的标准有《文献目录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这些标准化思想的引入和出台,为国内研制书目数据库的工作提供了参考标准,也为国际间书目数据交换提供了共享数据的可能。文献著录的标准化引导图书馆界从最基础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开始重视编目数据的标准化,从而可以达到一馆编目、众馆共享的目的。

由于馆际互借、采购协调等资源共享的现实需求,大型图书馆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将编目资源供其他馆参考、共享,著录标准化在图书馆界特别是大型图书馆已达成共识。北京大学牵头为十二所科研和高校图书馆编制西文联合目录计算机系统,建立全套的美国国会MARC检索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性的《机编西文图书联合目录》,在本馆实现西文图书的联机编目,并为一些单位提供机读书目数据和机编西文图书目录卡片。这套系统的研制成功为地区范围甚至全国范围的著录标准化建设,实现地区性、全国性馆藏联合目录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对今后开展标准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中科院采用UNIMARC格式和国际标准著录条例研制的《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系统》联机检索书目数据库,收录的西文连续出版物总量占据全国一半,该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输出的卡片目录和磁带记录。此外,北京图书馆根据《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标准开发的《中文机读目录编制系统》,可产生目录卡片、输出磁带或软盘载体的机读目录。

3.2 标准化思想主导研制的自动化系统的实用成果

深圳图书馆牵头、跨地区五家单位联合研制的《实时多用户计算机光笔流通管理系统》在基于标准化书目建设的基础上涵盖了八大功能模块:书目管理与建库、书目检索、流通事务管理、读者管理、管理查询、系统总控、系统维护、统计打印。该系统真正实现全部功能运行,在设计思想、光笔条形码技术、图书馆业务应用及实用程度等方面达到上世纪80年代国外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光笔输入的联机多用户实用图书流通管理系统》《深圳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等数十家自动化管理系统。

4 结语

从编目为先,到联合合作,再到标准化,认识层面一步步提升,图书馆界从顶层设计思想上对标准化认识也在一步步提高。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地区性的联合目录系统,也出现了通用性强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但是,综观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大多数自动化系统,在编目模块领域对资源共享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还停留在狭隘的实用化阶段;在标准化推行、数据库建设质量等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对这些问题,图书馆界通过行业学会推动思想统一、标准化组织制订各类标准及大馆示范效应等多种有效途径,逐步引领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联合合作、资源共享的道路上迈进。

参考文献:

[ 1 ] 袁名敦,耿骞.图书馆自动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8.

[ 2 ] 刘国钧.马尔克计划简介:兼论图书馆引进电子计算机问题[J].图书馆工作,1975(试刊):37-43.

[ 3 ] 陈光祚.英国的联机检索与编目系统:BLAISE[J].图书馆学通讯,1979(1):85-90.

[ 4 ] 沈迪飞.我为能做ILAS人而永远骄傲[J].公共图书馆,2010(2):55-58.

[ 5 ] 刘国钧.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图书目录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工作,1977(2):45-50.

[ 6 ] 朱南.利用MARCⅡ机读目录系统建立书目数据库共

享图书资源的探讨[J].国书馆学通讯,1979(1):75-84.

[ 7 ] 沈迪飞.谈谈我国图书馆应用计算机的起步问题[J].图书馆学通讯,1979(2):66-70.

[ 8 ] 陈源蒸.谈谈计算机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1980(4):71-76.

[ 9 ] 顾鋆文,万锦堃,安树兰.在实践中探索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化的途径[C]//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二次科学讨论会摘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361-362.

[10] 戎行.电子计算机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C]//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图书编目标准化与自动化研讨会纪

要.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83:87-94.

[11]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学会第二次自动化专业学术会议[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4(1):7-8.

[12] 谭祥金.谈谈图书馆现代化[J].国家图书馆学刊,1985(4):10-15.

刘喜球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吉首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广东广州,510006。

王 尧 吉首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湖南吉首,416000。

(收稿日期:2015-10-28 编校:方 玮)

谈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 篇7

图书馆自动化指的是以计算机作为依托, 运用现代化通信系统来对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进行自动化管理的过程。简而言之, 就是要构建一个独立的图书馆集成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采购、编目、流通、典藏、联机检索、阅览、连续出版物管理、办公室管理等子系统功能;不仅如此, 还包含了声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缩微技术以及现代印刷技术等, 通过各个子系统以及各类技术间的相互配合来构建一个可以共享数据资源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和资源共享。

二、自动化建设对公共图书馆具有的作用探究

1. 自动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网络化进程

自动化建设能够促使公共图书馆借助信息化技术中的计算机、通信等技术, 将图书馆中大量零碎、分散的资源整合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网络平台, 如此一来, 不但有利于公共图书馆资源实现网络共享, 更有助于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该平台汲取文化知识。

2. 自动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存储能力

一般来说, 公共图书馆书籍的存储需要占用不少地方, 随着图书馆购进的书籍文献越来越多, 在图书馆面积难以扩大的情况下, 其存储能力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小, 进而极大地制约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公共图书馆存储书籍需要占用大量地方不同, 自动化建设可以使得图书馆通过计算机存储、网络存储的方式, 将其书籍文献资源的存储能力无限扩大, 而所需占用的地方极小 (塔式服务器) , 甚至无需占用公共面积 (云存储方式) 。

3. 自动化建设有助于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自动化建设使得公共图书馆建立起更为科学合理的自动化系统, 随后读者通过使用该系统, 不仅能够快速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文献资源, 同时也可以通过检索页面看到所搜索书籍诸如封面、主要内容页以及插图等图像信息。

三、图书馆自动化的特点

1. 馆藏文献数字化

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 可以将文献信息数字化, 通过计算机将文献信息储存到光盘或是磁盘上。馆藏文献数字化是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共知的重要前提条件。

2. 文献媒体多样化

当前, 从文献媒体形式来看, 除了文本类型, 还有如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样的文献类型得到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并受到了众多用户的欢迎。从文献媒体介质来看, 越来越多的大容量媒体介质, 如光盘、磁盘、微缩胶片等, 被应用于文献的存储上。

3. 文献信息检索简易化

随着软件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日渐成熟与发展, 图书馆检索文献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方法也更为简便。用户不具备任何检索知识, 只要明确检索目标, 再通过相关软件来进行信息检索, 就能够逐步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4. 版权保护困难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在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给图书资源的版权保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网络信息发展的今天, 文献的复制变得轻而易举, 这无疑为知识产品的盗窃行为提供了一个温床, 加大了版权保护的难度。

四、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策略

1. 在积极转变服务观念基础上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首先, 在公共图书馆馆员服务观念转变上, 图书馆必须充分结合馆员知识水平以及本馆工作实际情况, 制订出定期的教育培训计划, 该计划应当包含图书馆社会职能、作用以及价值等内容, 从而使得馆员能够通过该教育培训计划正确认识到公共图书馆对于社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促使馆员得以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其次, 在公共图书馆馆员专业能力培训方面, 图书馆对此应设立科学详细的专业知识培训机制, 例如, 聘请专家对馆员进行计算机、网络通信方面知识的培训, 并将个人绩效与培训考核成绩相挂钩, 确保培训达到相应效果;此外, 图书馆还可以将部分馆员派送至业内优秀图书馆进行学习, 以提高其专业水平, 待其学成归来将新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志, 从而推动全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2. 推行区域性的共建共享模式

就现阶段而言, 要想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联网并进行资源共享, 仍存在一定难度。但是构建以省馆或是地市馆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 进行馆间互借、联机编目、联机检索等服务还是可行的。在区域与区域间以及区域内实现联网, 可以形成一个全省以及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 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近几年我国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实践效果来看, 毗邻的市 (县) 区开展联合编目、联合采购以及馆际互借等工作已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如杭州公共图书馆实现了一卡通借阅, 上海形成以市馆为中心, 以各个区、县以及大学图书馆作为分馆的网络系统构建, 从而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

3. 拓宽筹资渠道

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不但是现代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 而且还是资金密集型的系统工程, 因此, 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而当前, 资金不足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 加上各地财政投入各不相同, 部分图书馆资金较为充足, 而其他的图书馆甚至连书刊购置经费都紧张, 自动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 从而保证自动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当地公共图书馆的投入。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 因此, 政府投入是不可或缺的, 这是公共图书馆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其次, 努力争取海内外侨胞以及港澳台同胞的捐助, 部分海内外侨胞以及港澳台同胞都热心于祖国的公益性事业建设, 因此, 我国公共图书馆, 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图书馆, 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以吸引他们更多地关注与支持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最后, 争取得到更多的社会各界的赞助与支持。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 应倡导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图书馆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通过与企业间的合作以及提供优质的服务来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赞助, 促使公司、企业以及个人捐助图书馆, 从而实现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增加。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 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 当前人们在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 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 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而备受关注。然而在面对人们与日俱增的文化知识需求时,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无论在阅读目录查询的便利性, 抑或是在内容提供方式上都难以满足读者要求。面对这样的局面, 如何通过加快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成为摆在各地公共图书馆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对此, 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公共图书馆工作实践经验, 谈一谈自己对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看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粟晓艳.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3) .

[2]邓珞华, 林生.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3, (3) .

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设想 篇8

1. 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的概念及意义

办公自动化,简称O A (O f f i c e/Automation)。图书馆办公自动化则是将图书馆办公业务的手工作业状态,转变成为自动化处理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Managern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为硬件基础,将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统筹学等融合成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如计算机、扫描仪、视频设备等)及网络,把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话音处理和图像处理等众多功能集成在一个系统中,提高了图书馆领导的决策质量及工作效率,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办公时间,同时改善了办公环境,还可以节约办公经费。

因此,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图书馆办公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更使得图书馆管理现代化,从而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综合能力。

2. 网络及硬件设计

由于未来的办公系统应该是网络化办公,网络环境是必须的。实现图书馆办公自动化所应具备的网络配置是:

(1)网络传输速度快。应采用千兆以太网,1 0 0 M到桌面;

(2)服务器能满足系统运行及业务增长的需要。

(3)客户机配置。应有微机1 0 0台以上,且大部分可作为客户机使用,其平均基本配置:C P U:P 3 5 0,内存:1 28M,硬盘:15G, 网卡:10M/100M。

(4)局域网能够方便地与Internet相连接。

3. 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目前用来设计开发办公系统的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使用传统的C/S (C l i e n t/S e r v e r)模式,后台采用ORACLE, DB2, SQL Server等大型关系数据库,前端使用P o w e r B u i l d e r、Delphi等开发的专门客户端软件。这种系统倾向于管理信息系统 (M a n a g e m e n 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 ,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的优点,如实现起来相对简单、在查询、在线事务处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文档管理、与W e b结合等方面明显不足。二是使用L o t u s Domino/Notes,该软件以其强大的工作流机制、安全性、复制功能、邮件系统、与Web的融合等方面有着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成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主流。图书馆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硬件设施、人员配置以及办公资金等方面)选择其中的一种。

4. 系统功能设计

4.1 办公管理子系统

功能说明:实现图书馆办公的电子化和自动化。以电子自动化行文代替手工行文,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同步、阅读困难等问题,能够实现公文的电子起草、传阅、审核、批示、会签、签发和接收工作,处理反馈、催办、统计、查询、归档等任务。系统将它设计成六大块,即“发文”、“收文”、“签报”、“传阅件”、“档案室”和“统计”,保证整个工作流程的有效性和安全保密性。

4.1.1 发文管理

实现对各级单位(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司,社会团体等)的发文进行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作到细致而周到。

4.1.2 收文管理:

实现对主管单位、外单位来文的登记、拟办、批示、传阅、办理结果登记整理归档等操作。

4.1.3 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子系统可以保存所有已归档的公文供查询和备案,是保存和管理档案的场所。通过对收文、发文的自动归档处理,可以提高机构档案文件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实现文、档管理的一体化。

4.1.4 签报管理

与发文系统类似,实现签报起草、打字、审批、签发、正式签报及文档归档的电子化。同样签报也提供了许多细致的功能。

4.2 信息子系统

功能说明:公共信息子系统主要包括涉及企业必须的方方面面的公共信息。提供一个集内部交流、外部联系、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等全面体现企业文化、工作战略部署的信息与一体的工作氛围。

4.2.1 电子公告牌:

它是建立一内部电子公告牌(B B S),用于发布图书馆信息(各部门各类文件、纪要、通知、公告等)以及个人发表意见,起到全馆导航作用。

4.2.2 信息互递:

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向用户提供一个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用户就自己感兴趣的议题新建一个主题,大家可以就这个主题各抒己见。

4.2.3 公用信息:

可在网上发布最近的天气情况、交通线路、电话号码等公用信息。

4.3 个人辅助子系统

功能说明:该模块用于管理一些个人事务如个人电子邮箱、传真、人事档案等。

4.3.1 电子邮件:

它包括收件、发件箱及待办事宜。

4.3.2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为活跃与昂贵的资源。为了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图书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可利用这一模块对图书馆职工进行人力规划等。例如,可根据图书馆职工的姓名、部门、学历、职称、政治面貌等关键词来查找职工具体情况,这样检索面宽,一目了然。这些功能都可使馆长和人事干部对全馆人员情况方便、简捷地进行统计和调配。

4.4 其他系统管理

4.4.1 会议管理:包括:会议通知、会议文件的准备、会议纪要等。

4 4.2系统维护子系统:该模块对系统的权限进行统一设置对有关数据库进行归档设置。

5. 系统安全性

整个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使用上虽达到方便、快捷,但由于网络系统会同时拥有多个局域网及Internet出口,不可避免地会对网络造成威胁,如计算机病毒、信息泄露、信息篡改、非授权访问、资源错误使用等。因此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5.1 服务器的安全性。

服务器端可设立一个系统管理员,专门负责服务器的安全和工作站的设置及系统维护工作。在技术上,也可采有一些网络版的反病毒软件,使服务器具有自动防护功能,一旦发现病毒或错误,立即向系统管理员提出警告。

5.2 数据库的安全性。

每个数据库含有一张存取控制表,用来决定谁可以打开数据库每个用户对数据库可做何各类型的改变。在开发图书馆办公自动化软件时可为人力资源库设置相应的使用权限。

5.3 文档级的安全性。

例如,有些文档属“三密”文件,为防止泄露,必须为其设置使用权限,而有些文档是私有的,并非人人都可以阅读,可为它设置密码。

6. 努力提高办公人员的素质,适应办公自动化需要

建立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人是关键的因素,因为他将是实际的操作者与控制者。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办公人员,有助于图书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更快、更顺利地实现。对于习惯于传统办公方式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突然转变到基于计算机通信的无纸办公,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包括对整个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了解、认识、使用,因此有必要对实际操作人员进行专门地培训。

7. 小结

现如今的社会,办公自动化已成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大力改革的外部环境下,图书馆实现办公自动化也势在必行。它对提高图书馆各部门的办公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图书馆办公自动化,已成为图书馆领导和相关信息部门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谭伟贤肖振文.现代办公新技术、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闫青泉.中外档案编目规则探讨.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5

RFID技术与图书馆自动化 篇9

1 RFID无线射频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藕合 (交变磁场或电磁场) 来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的目的。与传统的识别技术不同, 射频识别技术解决了无源和免接触两大问题, 同时可实现运动目标识别、多目标识别, 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物流系统、零售行业、身份识别、交通管理、农牧行业和医药行业等许多领域, 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射频识别技术和传统识别技术相比, 尤其是与现在主流的条形码技术进行比较, 它具有以下六大优势。

1.1 快速扫描。

条形码一次只能扫描一个条形码;而射频识别技术支持批量处理, RFID阅读器可以轻易实现同时处理200个以上的射频标签。1.2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高。传统条形码的载体是纸张, 因此容易受到污染, 但射频标签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此外, 由于条形码是附于塑料袋或外包装纸箱上, 所以特别容易受到损坏。射频标签是将数据存在芯片中, 因此可以避免受损。1.3可以重复使用。现今的条形码印刷上去之后就无法更改, 射频标签则可以重复的修改、删除RFID标签内储存的数据, 方便信息的更新。 (见图1) 1.4可以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在被覆盖的情况下, RFID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 并能够进行穿透性通信。而条形码扫描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 才可以辨读条形码。1.5数据的记忆量大。一维条形码的容量是50Bytes, 二维条形码最大的容量可储存2至3000个Bytes, 而射频标签最大的容量则有数兆Bytes。随着记忆载体的发展, 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资料量会越来越大, 对标签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射频标签大容量的优势将得以体现。1.6安全性能高。由于RFID承载的是电子式信息, 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密码保护, 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

2 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

一般来说, 射频识别系统要包括射频标签 (TAG) 、阅读器 (READER) 和管理系统 (PC机) 三部分。射频标签和阅读器之间通过无线电波或微波来实非接触式通讯。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射频标签与阅读之间通过耦合元件 (射频天线) 来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藕合。在藕合通道内, 据时序关系, 实现能量的传递和数据的交换。

2.1 射频标签。

射频标签又称应答器或电子标签, 是系统的真正数据载体。一般情况下, 射频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每个射频标签都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UID) 附在所要标识的物体上。射频标签相当于条形码技术中的条形码符号, 用来存储需要识别和传输的信息。与条形码不同的是, 射频标签必须能够自动或在外力的作用下, 把存储的信息主动发射出去。射频标签可以像纸一样薄, 可编程, 射频标签内存储的信息可按特殊的应用随意进行读取和改写。2.2阅读器。阅读器又称读出装置或读头, 是负责读取或写入射频标签信息的设备。阅读器可以是单独的个体, 也可以作为部件嵌入到其他系统中。它可以单独实现数据读写、显示和处理等功能, 也可以与计算机或其他系统进行联合, 完成对射频标签的操作。其主要组成有射频模块、控制模块、接口电路以及天线部分。2.3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存储、管理以及对射频标签进行读写控制。数据管理系统可以是市面上现有的各种大小不一的数据库系统, 也可以是面向特定行业的高度专业化的管理数据库。

3 RFID在图书馆中自动化应用

新加坡国立图书馆2002年采用了RFID技术, 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RFID系统的图书馆。该系统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加强图书安全的技术解决方案。首先, 它允许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自助借书亭借出图书, 简化了借书过程, 使图书管理员用于管理图书的时间减少了75%, 提高了效率。其次, 馆内所有图书的电子保安系统可以防止有人未经许可就取走图书, 避免图书丢失, 防丢失能力提高了。两倍。而且工作人员利用手持式阅读器可以无接触读取图书标签的信息, 很容易就能识别书架上的书籍。检查库存或进行各种文献查找又快又准, 寻找丢失图书的工作现在变得非常简单, 馆员只要带着阅读器在图书馆内走动, 就会找出放错位置的图书。

3.1身份识别。通过办理内含RFID标签的借阅证卡, 图书馆可通过统一门禁系统对来往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当来往人员佩戴授权证件卡片, 正常行走经过通道式检测天线, 系统自动采集并识别通过人员的信息, 并可实现多人经过同时识别和记录;监控模块可以提供检测瞬间图片与数据库历史图片比对的功能, 无须专门的刷卡动作, 无须等待, 兼容了安全与便利。3.2自助服务。搭配自助式外围设备, 读者可自行办理图书借阅和还书处理。RFID技术采用非接触和一次多本的方式实现快速安全简便的文献自助借还, 操作简单易学, 方便读者自行办理图书借还手续。尤其是馆外24小时还书处的开通, 给读者带来了极大便利, 从此不再受闭馆或开放时间的局限, 没有了客观条件下的文献超期限制。3.3高效防盗。馆藏文献均附有RFID标签, 对携带图书的读者, 在出入口进行防盗检测, 正常借阅情况予以正常通过, 未办理借阅手续或其它非法情况, 安装于门口的检测系统进行报警提示, 以保证馆内书籍资料的安全。3.4文献定位导航。以动画图示的方法显示文献定位的位置, 可以不受专业化索书号和排架方式的局限, 通过页面导航, 直观、指引读者自助查找文献的物理存放信息。3.5精确典藏管理。以RFID标签为流通管理介质, 通过文献定位和便携式的扫描、统计设备, 改变传统图书馆工作中依靠人工查找书架和按粗线条标准进行的文献典藏工作, 在新书入藏、地点变更、架位变更、文献剔除和文献清点等工作中, 实现典藏的精确化、实时化和高效率。过去, 由于无法直接从架上读取条形码, 进行典藏管理工作一般需要大量重复的手工劳动, 工作极为繁重。而使用RFID以后, 只要用手持RFID阅读器在书架上下扫描一遍, 所有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使馆藏清点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提高了管理水平。另外RFID标签上还有一个可写的记录区, 假若放入一些统计数据, 如出借次数、天数或详细的典藏信息, 如书架号等, 那么进行剔旧、整架等更加容易了, 根据统计, 使用RFID后可以提高馆藏管理工作效率20倍。

4 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缺点

尽管RFID技术有图书管理中具有许多优点, 但在其使用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4.1系统兼容性与扩展性。RFID技术发展很快, 用户在选择解决方案时不仅要充分考虑该系统与其原来使用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兼容性, 还要考虑该系统本身的兼容性及扩展性。4.2成本问题。高档的RFID标签, 例如3M的大约需要5元人民币一条, 这对于有大量藏书的图书馆而言, 将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即使普通的RFID标签也要3元人民币一条, 其成本也比条形码高许多, 这将成为阻碍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应用的最关键性因素。4.3 RFID标签安全性问题。当前广泛使用的无源RFID系统还没有非常可靠的安全机制, 无法对数据进行很好的保密, RFID数据还容易受到攻击, 主要是因为RFID芯片本身, 以及芯片在读或者写数据的过程中都很容易被黑客所利用。信号屏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 RFID系统偶尔还发生误读的可能性。

摘要: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与新技术密切相关, 带动了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的。鉴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距离远、支持多目标识别等特点, 主要介绍RFID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RFID技术与传统条形码技术的比较揭示了RFID技术的优势, 提出了将射频技术运用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图书馆,RFID,无线射频

参考文献

[1]沈嵘.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 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4 (9) .

[2]张厚生, 王启云.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 (1) .

利用办公自动化进行图书馆管理 篇10

1.1 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的重要性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内部需要有一个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供馆内部使用。在图书馆的运营中, 有大量的文档信息在不同工作人员与部门之间流动, 因要提升一个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就需要有一个协同办公的平台。可以利用这个平台, 把一些图书馆运作所需要的信息与数据, 有效快速地发给相关的工作人员, 从而使图书馆工作顺利开展, 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

1.2 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的现状

当前, 科技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 办公自动化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 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已经较为成熟。许多的图书馆已经可以实现包括流通、阅览、编目、咨询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这样的管理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同时, 也体现出了图书馆服务大众的特性。但是有一部分图书馆的办公管理, 还停留于较为初级的半自动化管理形式, 有的仍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管理图书馆。这样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在整个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许多的服务项目、业务流程以及内部交流与沟通, 甚至与读者间的互动, 都没有办法得到相应的开展。从本质上, 没有办法实现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在管理过程中, 许多信息都只是存于工作人员自己的电脑设备中, 没有办法实现共享与传达, 这样的“纸质时代”无法满足及时查阅的需求, 也会给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损失。

2 利用办公自动化进行图书馆管理的措施

2.1 积极建设馆内的内联网, 搭建高效的交流平台

在日常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交流与协作工作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 在开展办公自动化的进程中, 一方面需要合理地搭建硬件平台, 另一方面对于需要搭建的系统, 要考虑各方面因素, 进行设计与规划。在整个馆内建设内联网可以有效地带动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 部门间的联系越广, 信息的传达与共享就越为有效。

第一, 在内部建设信息中心。这个信息中心可有效地实现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 可以把整个图书馆内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WEB浏览方式进行获取。这个信息中心系统, 可以为不同馆员提供不同的个性化信息平台, 工作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办公信息, 同时还可以利用平台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总结进行信息转化, 并与所有的工作人员共享。

第二, 搭建资源中心。搭建资源中心的目的是有效地对图书馆内部的资源进行管理, 实现共享。

第三, 在这个交流中心中, 需要有事务功能的版块。通过事务中心的各项功能, 真正意义上实现办公与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利用这个事务中心可以对图书馆内繁杂的事务进行整理, 让馆内工作人员了解工作流程、人员参与、事务分配等情况。管理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事务的进程、相关资源的配备、人员的参与情况等。

第四, 建立信息统计与实用信息中心。通过这个版块可以对流通信息以及财务报销等多种信息进行统计, 同时还可以对图书馆的日程工作安排以及一些部门内部电话、馆内重大事记值班表等实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可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第五, 建设馆内员工交流平台, 对整个馆内的员工进行整合, 方便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为图书馆内部重要工作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发布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 让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

第六, 提供最前沿信息咨询下载中心, 这个中心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分享与互联网技术资料的下载。可以通过搜索与查找下载更多的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知识, 提高整体的工作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大众做好准备。

2.2 搭建协作工具, 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馆内部需要进行沟通,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 不仅有业务方面的交流, 同时也有管理经验的交流, 这是现代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当前的自动化办公管理软件中, 都为内部提供一些协作通讯工具, 比如电子邮件、即时沟通工具。这些工具可以让馆内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沟通进行协作, 从而解决管理方面的一些技术疑难, 并能及时针对最尖端的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讨论, 可以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这些工具的应用提供一种新型的交流环境, 还能为图书馆节省许多的电话、传真以及打印的费用无疑是现代化办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 这样的交流与沟通还有利于整个馆文化的传播, 对于一些陈旧的管理理念, 也是一种冲击, 图书馆管理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这些陈旧的管理理念得以改进。此外, 协作工具的应用为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还培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共享与团队协作精神, 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起到了支持与推动的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 利用办公自动化进行图书馆的管理, 是顺应时代与科技发展的一种办公形式。办公自动化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得以从繁杂的工作事务中解脱, 本质上提高了工作质量与办公效率, 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

摘要:办公自动化在当前图书馆管理中, 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此, 本文对图书馆管理与办公自动化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 并提出利用办公自动化实现图书馆管理的一些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图书馆管理,方法与措施

参考文献

图书馆自动化 篇11

【关键词】自动识别技术;图书管理创新

自动识别技术属于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它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以及光电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门全自动化的采集技术,其主要采集对象是数据以及相关信息,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正在向各个角落普及,作为图书馆也逃不过这个时代的大潮流,所以必须从改革自身方面做起,迎接时代的挑战。大多数图书馆也引进了自动识别技术中的射频识别技术,但是在技术的运用反面还不是很健全,没有将自动识别技术最大的优势发挥出来。

一、自动识别技术的涵义

由于自动识别技术属于一项较为新生的技术,所以要对这项技术在图书馆中的运用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讲解。

自动识别技术在图书馆中的运用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射频技术的应用。射频技术本身是一种通过电子标签来进行识别工作的形式,通过二维码等方式进行扫描,将扫描结果与计算机中记载的结果相结合,从而对相关借阅情况进行记载。

射频技术最基本的构成原件公分三种,第一种为信号接收器,第二种为扫描传输设备,最后一种就是信号发射器。通过扫描的方式将书记进行记载,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书籍不必要的损耗。

摆脱了以往只有将扫描器对准标签才能进行扫描的尴尬情景,而是只要在扫描范围内就可以进行扫描,对于书本的摆放没有任何要求,这就从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

二、射频技术的使用方式

目前我国运用在图书馆中的自动识别技术,大都是射频技术。

射频技术使用元件及其工作原理:在电子标签的内部存有发射器,在用扫描设备扫描时,就可以实现信息之间的互换,同时芯片内部具有储存功能,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进行相关信息的收取和替换。射频卡的使用寿命是十分长久的,而且在射频卡的内部存在着可以自行读写的一套程序,通过这套程序的工作就可以很好的对于图书变更以及借阅情况的改变而及时进行保存。

射频扫描器分为固定式和手提式两种,扫描器自身的组成部分共分为接收器与转换器两部分,通过这两部分的工作,将数据转换,并且传送到计算机中。

数据接收天线:天线的主要职能就是将扫描出的数据传输到电脑中。

三、自动识别技术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作为图书馆来说,想要引进自动识别技术,在经济上是否允许才是最主要的问题。从自动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情况来看,资金不足确实已经成为阻碍其大规模在图书馆内发展的首要因素。

但是随着射频技术的不算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上半年,全球已有超过3000家图书馆引进了射频技术进行图书馆的管理,这一超大的市场需求就给投机商人创造了一个可以大笔创造财富的机会,所以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标签制造商应时代需求而生。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大,目前标签的价格已经十分亲民,大多数图书馆都已经有经济实力引进射频技术与相关设施。

四、自动识别技术的优越性

(一)自动识别技术在对图书摆放的要求以及书籍厚度方面没有硬性的要求,与之前的扫描技术相比较来说,自动识别技术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与简便性,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二)相关设备所需空间小:目前国内图书馆大多采用射频设备来进行图书管理工作,射频设备的优点之一就是型号非常小,安装起来十分简单,并且与之相配套的电子标签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书籍类型的不同、书架形态各异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定制,十分方便。

(三)自动识别技术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在商业图书馆中,时常会出现图书失窃的情况,可以通过扫描图书内相配套的电子标签来判定是否有夹带图书。

(四)读取信息速度较快:自动识别技术在扫描读取信息时的速度是之前图书馆的相关工作效率所难以匹敌的,只需要250毫秒左右,就可以读取出扫描物体的相关信息,通过射频技术的引用,使得图书馆在工作效率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

五、射频技术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其相应解决措施

射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最大阻碍莫过于隐私方面的问题,由于射频技术曾经在超市等地使用过,并且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射频技术走向图书馆时也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笔者认为,图书馆引进射频技术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所谓的射频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恶劣的一种莫过于泄露用户隐私,而这一点假设在图书馆方面是不成立的, 因为图书馆方面只会记录平日里条形码所带的信息,而不会对用户信息进行记录,所以并不存在泄露用户隐私的问题。

六、射频设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全方位引进射频设备,必定会对图书馆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影响。

射频设备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所以在时代发展的层面上看,射频设备的引进是必须的。但是随着射频设备的引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的,由于高效率的机械化的工作所带来的失业问题不容忽视。

在由于高效率的机械化所带来的是业务问题解决方面我们可以效仿一些国外大型图书馆,这部分图书馆在引进射频管理技术之后,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裁员,而是重新彻底的进行了一遍人员整合,通过对员工重新进行定位与将图书馆整体结构进行新一轮的拆分,将工作人员安排在新形势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这样做既避免了失业所带来的社会恐慌,从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整体工作效率以及图书馆效益。

参考文献:

[1]晓军.浅析自动识别技术在阁书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

[2]吴唏,马瑞,李星光?RFlD系统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萄馆论坛’2005(01)

[3]杨向明.基于无线射频RFID技术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04)

数字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架构研究 篇12

1 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

现今的网络时代,图书馆自动化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4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图书馆自动化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图书馆结合,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在图书馆界掀起了新的革命。不管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初期的穿孔卡片,还是后来的计算机系统,很快就被图书馆借鉴并加以利用,所以图书馆的自动化总是紧跟时代科技的步伐。

图书馆自动化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实施自动化控制的过程。图书馆业务主要包括三大类:资源管理业务(含纸质资源管理和电子资源管理)、资源服务业务(含资源检索服务、资源传递服务和参考咨询业务)以及内部支撑业务(含图书馆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完整的图书馆自动化应该包括以上3类业务的自动化,但内部支撑业务的自动化所含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与其他一般机构或行业的支撑业务管理并没有太大区别。这些业务的自动化只需要引进其他行业比较成熟的相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作一些并不复杂的修改和调整即可实现。资源管理业务和资源服务业务是图书馆提供服务区别于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的核心内容,其自动化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服务质量、效率和效果。

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3]:(1)采用大型数据库作为数据库系统平台。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应用系统逐渐向符合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 Query Language,SQL)标准的数据库平台转移,是成熟稳定的大型商业数据系统的一种发展趋势。(2)对环境运行要求标准不高。目前使用的主流操作系统有Windows,Unix等,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也是采用以上这些软件系统,网络协议支持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IP以及互联网数据包交换协议(Internetwork Packet Exchange Protocol,IPX)协议。(3)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主流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支持基于C/S的多层体系结构,并以逐渐扩展到支持B/S结构,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和灵活的扩展功能。(4)标准化程度高。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广泛采用国内外各种应用协议、通信协议以及数据交换标准。(5)适合用户习惯,简单易用、价格低。(6)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主要提供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和功能。从现代图书馆数字化的需求来看,缺乏全文数据和多媒体信息的处理以及应用超文本技术及图文查询等功能,限制了图书馆个性化定制产品的能力。

2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架构研究

2.1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架构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架构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库和用户组成。硬件系统主要由计算机主机、外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和其他设备组成;软件系统则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系统软件主要指挥硬件系统工作,应用软件则根据用户需求完成不同功能;数据库是以一定格式在计算机上存储的数据资源,如可以将图书馆书籍分类信息、编目信息、采购与销售服务信息等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是使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人,包括系统操作员、系统维护人员(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和普通用户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可分为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和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包括:采访系统、编目系统、流通系统、连续出版物管理系统、书目查询系统和参考咨询系统等,其中参考咨询系统常和情报有服务机构的情报检索系统相连以充分利用馆外各种信息资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等。不同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可能因为图书馆具体功能不同而在子系统数目和类型上有所不同。

2.2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架构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一直以来应用的架构是C/S(客户端/服务器端)体系架构。根据Intranet技术的应用,在局域网环境下,自动化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个部分。客户端可以与图书馆用户进行信息交换,接受用户发出的服务请求,服务器端对各种数据请求进行处理。如图书馆馆员进行资源统计或系统管理时,直接在客户端完成,操作方式简便快捷。但C/S架构在每个用户的机器上都需要安装客户端应用程序,操作方式和配置计算机更为复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C/S架构逐渐被B/S架构取代。B/S(浏览器端/服务器端)架构主要利用计算机上的浏览器实现了原来安装在客户端上的应用软件的图书馆服务功能,核心功能则由服务端进行提供。B/S架构更适用于Internet广域网环境,用户不再需要安装任何专用软件,通过浏览器即可选择服务。

还有一种架构则是通过C/S架构和B/S架构组成混合架构模式,在图书馆局域网环境中,可以采用C/S架构,便于图书馆馆员操作;在广域网环境中,则采用B/S架构,方便对图书馆服务有需求的众多普通用户。目前增加中间件的多层架构开始逐步取代传统使用的两层架构模式,多层架构模式下,通过服务器操作核心数据,中间件执行应用程序,客户端用于处理和提供用户界面的相关操作。用户无须直接访问服务器,保障了服务器端的数据安全。所以多层架构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增加了系统与用户交互的灵活性,并使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服务效率更高。

3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架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依托网络发展,也渐渐接触到云计算技术。目前,一些国外的大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商纷纷开始将自己的系统纳入到云架构之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的Worldcat Management System,这个系统是结合美国32家图书馆的使用经验研制完成的,目前其已与挪威图书馆联盟BIBSYS签署使用协议。挪威的100多家图书馆可以利用OCLC新平台提供服务[4]。基于云环境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可以提供以下层面的服务:

(1)系统级别。该级别是图书馆技术人员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开发人员进行软件深度研发,主要完成诸如书目记录的编辑、格式转换、统计等功能。

(2)图书馆用户级别。以信息服务去中心化为目的在众多图书馆用户间进行包括数据交换,数据协作,Wi Ki式书目编目,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Bibliographic Records,FRBR)协作等操作,最终在图书馆间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合编目。

(3)书商或数字资源提供商的服务。书商和出版社注册服务、新资源发布等服务。

(4)用户服务。图书馆使用用户数量庞大,数据库信息丰富,通过用户服务可以完成数据深度挖掘和采集,并为用户进行数据推送。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云架构可以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1)高昂的成本。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投入成本以及维护费用都是很高的。随着系统老化、升级甚至更换系统都需要新的资金注入,这给图书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甚至限制了图书馆的自动化发展。(2)功能有限,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都随着数字化环境的出现发生了改变,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也不局限于馆内,一些工作拓展到馆外以及网络环境中。电子资源比例不断增加,编目和检索被新的工作方式取代。(3)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维护问题。图书馆系统的所有代码和功能都由供应商提供,馆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供应商不能及时调整系统,这样就会给馆方使用自动化系统带来很多不便。将自动化系统软件架构在云计算平台上,该软件实际存放于运营商的服务器内。馆方直接到云平台访问和使用自动化系统,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则由运营商负责。由此可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云架构不仅降低了图书馆日常工作的成本,也有利于图书馆减轻对计算机、服务器和信息技术人员的投入和依赖。

云架构还存在一定风险和问题:第一,图书馆存储于云端的数据量非常大,但云计算环境是开放的,目前没有完成应用于图书馆的云存储,所以导致数据存储的安全问题突出;第二,不同用户的图书馆系统环境和软件平台不可能完全相同,接入到云端的协议和接口可能会产生问题,云服务商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接口,或者提供统一的协议和接口;第三,图书馆加入云计算环境,许多资源会面临版权问题、隐私和安全访问问题、资源可靠性不能得到保障,整体云环境缺乏法律监管,没有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袁名敦,耿骞.图书馆自动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刘启茂.计算机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3]徐文贤,李书宁.数字时代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侵权冲突下一篇:生态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