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集团(精选11篇)
中国保险集团 篇1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在海外的金融类投资约500亿美元,其中社保和各基金公司在海外股票、债券市场的财务性投资约300亿美元;而对海外金融机构的直接投资更是大手笔,总投资额达到200多亿美元。截至2008年10月20日,却只剩下了不到10亿美元。以上事例充分说明,海外投资风险重重,在中国企业大规模开展海外投资之初,次贷危机的爆发刚好发挥了警示作用。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投资富通集团
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 Group) 9501万股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这一收购名噪一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保险公司首度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也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机构保险资金运用的经典创新。
平安保险参股时的富通集团业务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个部分,与平安的保险、资产管理和银行三大业务支柱架构相吻合,便于平安借鉴富通综合金融平台的经验。此外,富通集团拥有323亿欧元的市值(截至2008年2月29日),是欧洲前15大金融机构之一,在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列位第14,在商业及储蓄银行类别中更高居全球第二位。
平安保险集团在参股富通集团后表现非常活跃,2008年4月平安保险集团与富通集团签署协议,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资产管理公司。但最终由于市场环境及其他状况影响,这桩交易胎死腹中。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平安对持有富通股份总额为1.21亿股,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
然而好景不长,金融危机下平安保险集团所加盟的富通集团成为受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中国平安自从2007年斥资18.1亿欧元收购了富通集团4.99%的股权以来,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已经下跌了超过70%,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表出现净亏损人民币78.1亿元,而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6.2亿元。导致平安集团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针对富通集团的投资计入人民币157亿元(合22.7亿美元)的减值准备。这一笔让中国平安当初为之兴奋的海外投资,目前已经宣告彻底失败。
富通集团股权重组对平安的影响
富通集团股权重组中各个股东之间的较量实质上是比利时政府和其他股东之间的博弈,其中也包括富通集团的大股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自2008年9月以来,富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比利时政府主导的。其实,摆在比利时政府面前只有三种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让富通自生自灭;第二个选择是注入更多现金将其收归国有;而第三个选择便是与法国巴黎银行重新商谈交易,给富通股东更好的收购条件。由于富通背负了太多债务,如果任由其自生自灭,富通破产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富通股份为比利时普通投资者所广泛持有,出于稳定社会的目的比利时政府不可能采纳第一种选择。而第二种选择将富通收归国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较冒险,而且在市场自由化的经济大潮下大有违反经济规律之嫌,因此比利时政府最愿意看到的境况就是第三种选择,即推动富通集团与巴黎银行的联姻。
从比利时政府与法国巴黎银行几次达成的协议看,比利时政府的意图在于将富通集团下属的富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转让给法国巴黎银行,同时以捆绑的形式再将富通剩下的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尽可能多地抛售出去,通过这种方式寻求自己在金融危机下的脱身。最有可能帮助比利时政府实现这一意图的便是法国巴黎银行,因为通过收购富通银行以后法国巴黎银行便获得了富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法国巴黎银行可以将吸储业务扩展到比利时和卢森堡,从而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银行。而且对于比利时政府捆绑出售富通集团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的交换,比利时政府势必还将对法国巴黎银行控股下的富通银行提供担保(例如目前协议中对持结构性产品的最终损失提供最高达15亿欧元的担保)或者其他方面的便利(比如目前所承诺的允许富通银行在未来3年内发行由比利时政府承销的高达20亿欧元的股票)。
如果该协议得以实现,那么富通集团业务将由原来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个部分缩小成为仅剩下保险业务。平安保险集团先前计划的通过购买富通股权实现与富通集团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实现互补的算盘彻底落空。而且,即便重组后的富通集团仅剩下保险业务,这一业务也面临着受到杯羹的危险。因为富通比利时保险公司计划与由法国巴黎银行控股的富通银行签署有效期到2020年的分销合作协议,这使法国巴黎银行和富通集团在汽车和住房保险领域的合作可能性增加,富通的保险业务未必能做到独挡一面。
平安保险集团海外投资的反思
其实,平安投资富通存在两大败笔:
一是公司海外投资组合过于集中,对单一股票的投资金额过大。根据平安集团的公告,在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前提下其海外投资总额大约为330亿美元。其中,富通股票为238.74亿美元,占比72%;其他股票和基金投资为75.49亿美元,占比23%;现金及银行存款为5.8亿美元,占比5%。很明显,平安对其海外投资组合没有做到分散化投资,导致风险集中在富通集团的股票上。
二是公司在发现富通集团股票异常的情况下,未能及时采取止损策略,导致损失扩大化。事实上,直到2008年5月份富通股价还表现良好,价格依然维持在17欧元左右,相对其成本价19欧元并不是很大。然而,到7月份初,股价已经滑落至10欧元,富通在这时进行了增资计划,平安还以8亿元人民币投入参股以维持4.99%的股权比例,之后富通股价便继续滑落。其实,平安若是能够及时行动,放弃继续同富通合作的想法,在股价出现大幅下跌的时候,将其所持有的富通股份迅速脱手,便不会导致后来的亏损200多亿美元了。
其实,中国海外并购的战略是好的,但是具体的战术尚待大力改善。中资金融机构和海外的金融机构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对海外投行的很多业务和流程都是一知半解。尽职调查经验的缺乏时中国海外投资的最大风险,没有了解业务和技术的专门人才,缺乏谈判和调查的经验。此外,中国的海外金融并购还会遭遇到市场、法律以及汇率变动的风险。
通过平安投资富通惨败的教训,国内金融机构在追求创新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应更加小心谨慎。即使投资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也要做细致的调查。而政府监管机构则应该完善海外投资并购的制度和程序,把好尽职调查最后一道关,尽力保护本国资本安全,维护本国金融安全。
一、海外投资首先应做好长期战略资产配置
在启动海外投资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规划,针对各种可能的风险采取应对措施,急于求成或过分关注短期市场时机的选择往往会导致投资的失败。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树立一种长期战略的眼光,在对国际经济和海外资本市场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做好长期战略资产配置,立足于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才是应遵循的核心价值目标。从国外金融机构的实践来看,资产配置通常按照期限划分,可分为长期战略资产配置、中期战术资产配置和短期证券品种选择三个层次。长期战略资产配置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层次。长期战略资产配置就是根据投资目标,确定资产分配的主要投资品种以及投资品种所占的比例。长期战略资产配置按照先后顺序主要有三步:
第一,目标市场的选择。确定投资范围,明确投资组合里面可以包括哪些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哪些投资品种。考察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对经济周期的评判。经济周期景气程度的评判对于目标市场和投资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理论上,应该投资于经济繁荣周期国家的股票和经济衰退周期国家的债券。但是,现实中一个国家经济运转处于动态循环之中,对于本国经济周期的变迁尚难做到及时准确的评判,更何况对相对缺乏信息的别国经济周期的判断。一旦对于目标国家经济周期识别错误,长期战略资产配置就将面临整体错配的巨大市场风险。二是对国家或地区风险的评判。国家或地区风险主要是指政治、政策或突发事件的风险。即使非常看好一国或地区市场,但在长期战略资产配置时也要充分考量国家或地区风险。三是对目标市场成熟度的评判。一国资本市场体系的规模、流动性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是重要考察因素之一。
第二,估算投资品种的预期回报率、风险和品种间相关性大小。在目标市场选定之后,对于投资品种的选择就应测量预期收益和风险。国内企业在预期未来收益时,不应局限在以近几年的市场数据为主要依据,要尽量收集比较全面的信息数据。另外,在当前的海外投资中,还要特别注意对汇率风险的防范。目前,市场预期人民币将继续升值,且升值空间还比较大。这意味着如果海外投资收益率过低的话,海外投资项目不仅对企业效益没有贡献,最终还可能带来汇兑损失。因此,在设计海外投资方案时,应将汇率风险的规避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第三,投资最优化选择。利用资产组合理论和资产配置优化模型,找出在每一个风险水平上能提供最高回报率的投资组合,即找出“有效投资组合边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绝不是指企业领导的主观意志,应该是对企业负债特点和外汇资金性质的综合反映。此外,风险偏好的评估还需要重点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或资本运作策略,因为大规模的业务拓展或并购对企业现金流变动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海外投资的具体模式的双重考虑
在次贷危机中,欧美众多著名金融机构深陷泥潭,损失惨重。但美国的高盛公司就是难得的赢家。投资银行向来的做法都是客户有投资机会的时候,要求分享收益;但在出售风险产品的时候,却把风险全部丢给客户,利益留给自己。高盛公司在次贷危机关键时刻的做法就是这样的。这对目前正在开展海外投资的国内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警告:不能把海外投资的希望全寄托在国际性机构的外包服务上。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一直以来国内企业都通过借助国际性金融机构提供境外投资管理服务,以期提高收益率和有效控制风险。从整体战略资产配置的角度,将部分品种的投资外包给境外机构管理本来无可厚非,也是走向海外市场的现实途径,但如果将海外投资事务全权外包,在长期战略资产配置方面也过分倚重境外机构的投资建议,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产生潜在的危险。从长期的战略角度出发,大的中国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直接开展海外投资业务的能力,这不仅是适应国内外汇资金海外投资需求迅速增加的需求,也是真正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在此领域中国金融机构还任重而道远。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全面提升国际地位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目前海外投资缺乏经验,儿国际市场又风起云涌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应该改变海外投资对象,优先考虑收购国外的制造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待时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可以考虑进入金融服务等虚拟经济部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海外投资经历,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尝试起到了警示作用。
中国保险集团 篇2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早上好!
今天,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们相聚在美丽的九寨沟。在此,我谨代表汉口银行,向远道而来出席——“赢聚力〃跨区域中小银行银团联合会”第四次会议的各位来宾、金融界的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
汉口银行是一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从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资产质量逐步提高。截止2008年底,汉口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3.04%、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3.25%、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则分别达到182.46%和113.38%,各项核心风险监管指标均已达到和超过银监会相关要求,基本达到良好银行标准。
2009年面对突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汉口银行因势利导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在全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业务发展速度创下我行历史发展的最高水平,截止2009年5月末,资产规模达到568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39亿元,增幅32.41%,其中各项存款总额较年初增幅达到 30.26%,各项贷款总额较年初增幅达到 24.19%。
汉口银行多年来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同业的支持和帮助,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产业务、资金业务、票据业务等多个领域与同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并与联合会内及国内外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展望未来的发展,尽管面临重重压力与困难,汉口银行有信心成为一家“立足武汉、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区域性银行”。
目前,全球经济正遭遇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为应对此轮经济危机,国家相继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府主导”成为本轮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词,金融热点也逐步向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等领域转移。而“赢聚力〃跨区域中小银行银团联合会”正是为我们中小银行,提供了一个突破资本金限制,突破地域限制,开展多领域的业务合作与创新的平台。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给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携手合作、共御危机、应对挑战、共谋发展!”应是我们中小商业银行开展合作的主旋律,希望能充分利用“赢聚力”这个平台,进一步加深、加强相互合作,不仅在客户资源、产品服务上实现互利互赢,更能通过强化“赢聚力”的运营机制,实现优势汇聚、共御风险、创造新的价值!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祝各位嘉宾、同仁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目标: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 篇3
作为我国最大的保险集团,中国人寿无疑将直接受益于行业成长。在金融综合经营的趋势下,中国人寿确立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就此《经济》杂志对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进行了专访。
《经济》:近两年中国人寿在银行、证券、信托方面股权投资动作日益频繁,这些举动背后是否表明中国人寿正在进行战略调整?
杨超:中国人寿作为国有骨干保险企业,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近两年,我们按照国务院23号文件精神,在大力拓展保险业务的同时,深入分析市场变化,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组织资本运作,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特别是你提到的一系列股权投资,使中国人寿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增强。但这不是战略调整,是审时度势实施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结合国内外金融市场变化及中国人寿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集团内部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有效整合,努力打造集团一体化的运行模式,着力创建资源优化型企业,以充分发挥中国人寿的整体综合优势。
《经济》:能否请您谈谈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具体内涵和总体规划?
杨超:根据对众多国际顶级企业的分析研究,结合国情司情,我们将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内涵概括为九句话三十六个字,即“实力雄厚、管治先进、制度健全、内控严密、技术领先、队伍一流、服务优良、品牌杰出、发展和谐”。我们认为这九个方面的内容基本反映了国际顶级企业的主要特征,而其中的每个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内涵。
在总体规划上,我们考虑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寿险作为保险核心主业,把资产管理作为非保险核心主业,由传统的负债主导型寿险公司转变为资产负债管理型寿险公司,这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将核心主业扩大到养老保险和财产保险,着力创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保险服务集团。目前,中国人寿已经迈出了第二步,拥有了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三个资格,全面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条件已经具备。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已有11家省级分公司开业,今年底将基本完成全国省级分公司布局。第三步——将核心主业通过多种渠道稳步扩大到银行、基金、证券、信托等非保险领域,从而使中国人寿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得到更为广阔的提升。
《经济》:中国人寿占据国内寿险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今后在寿险这一块前进的动力何在?
杨超:我国有13亿人口,尽管近年来寿险业发展迅猛,但是投保寿险的人口比例仍然很低,并且保额较低。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以及保险费支出占家庭资产比重差距都很大。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养老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以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保险需求不断增强,等等;都说明我国保险市场特别是寿险市场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企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以优化结构、优化服务、强化管理来提升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坚持以加快发展不动摇、健康发展不动摇、可持续发展不动摇来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领先优势,使寿险业务继续走在同业前面。
《经济》:去年12月,中国人寿在各省都成立了养老金中心,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很多保险公司都在抢夺企业养老金业务,中国人寿会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杨超:目前,养老保险公司在35个省级单位设立了养老金中心,作为中国人寿养老保险公司在各省市的派出机构。同时,集团将充分利用寿险股份公司的网络、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全力支持养老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传统的团险业务要逐步向养老保险公司转移,这将大幅度提升国寿养老保险公司的市场地位。按照中国人寿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养老保险公司到2012年受托业务基金规模将达到530亿元,管理账户数量将超过180万户,努力成为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
目前,中国人寿已经具备企业年金受托管理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三项资格,我们将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企业年金市场,充分发挥中国人寿品牌卓越、实力雄厚、网络健全、客户众多的综合优势,为更多企业职工提供高标准的社会保障服务。
《经济》:12月4日,中国人寿荣获首届“最佳公司管治大奖”和香港主板恒生指数公司类“公司管治卓越奖”,几天后,IR杂志授予中国人寿国企类“2007年最佳公司治理优异奖”,您认为中国人寿多年来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杨超:我认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一定能确保企业走向成功的顶峰,但一个不好的公司治理却能摧毁任何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中国人寿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实践中严格遵循三地监管规则,特别是遵循香港联交所《企业管治常规守则》和美国萨班斯法案及404条款的要求,致力于遵循国际最佳公司管治实践,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使公司的治理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公司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决策机制,经营管理中的发展战略、年度经营计划、重大投资和风险管理等重大决策,都通过董事会研究决定,切实履行了董事会的职责。据统计,世界500强排名靠前的12家保险公司中,独立董事的平均占比是68%,亚洲保险公司独立董事占比不足20%,而中国人寿独立董事占比已达60%,治理结构非常合理。
此外,公司还积极倾听机构投资者意见,注重从不同层面获取对企业有益的信息。2007年,寿险股份公司在广西南宁和桂林举办了首届“全球分析师公司开放日”活动,这不仅是中国上市企业中投资者关系工作的创新,同时在国际上市企业中也走在了前列。
《经济》:不久前,中国人寿发布了中国保险业界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国有骨干保险企业,中国人寿是以什么样的理念来理解自身所承担的责任?
杨超:多年来,中国人寿勇担社会责任成果累累,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我们积极参加援藏援疆、抗洪抗震、抢险救灾、新农村建设、希望工程、母亲水窖、定点扶贫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中国人寿全系统向社会捐款捐物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去年6月16日,我们捐资5000万元发起成立了国寿慈善基金会,并首批拨款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发起“健康新村工程”大型公益项目,同时还启动了“国寿乡村医疗扶贫计划”,重点关注关系9亿农民生命与健康的医疗保障问题。
《经济》:您如何看待品牌在中国人寿改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杨超:我经常说,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在市场上只能是一分钱一分钱地挣,很艰难;有了品牌,就能一毛钱一毛钱地挣;有了品牌,再加上资本运作,就可以一块钱一块钱地挣。
品牌是提升公司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公司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综合体现。中国人寿要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就要尽快实现国寿品牌的战略性转变,即由“知名品牌向杰出品牌、行业品牌向社会品牌、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转变,这不仅是公司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举措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人寿参与和促进综合国力竞争的光荣使命。实现“三个转变”的过程,是让中国人寿品牌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也是使中国人寿成为金融保险服务“第一联想”的过程。
中国人寿简介
中国保险集团 篇4
IAIS自2010年开始先后发布了关于CFS的一系列文件, CFS是以2003年保险监管核心原则 (ICPs) 中的保险集团监管及其后一系列法律文件所共同组成的保险集团监管的框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同时也是ICPs的有效补充。CFS共分为五个模块:适用范围、集团结构和业务、定性和定量要求、监管合作与互动、管辖权问题。每一个模块都考虑了要素、框架准则、参数和说明。
(一) 国际活跃保险集团 (IAIG) 的界定
IAIG的界定决定了监管者的监管合作及CFS的适用范围, 根据概念稿, IAIG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保险公司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控股公司为主导, 并且满足共同框架标准的集团, 集团的认定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 并不被监管者合法的限制性监管裁量权排除在外。金融机构可以是银行、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 而金融控股公司则是直接或间接拥有金融机构的控股公司。IAIG可以是整个金融集团的整个或一部分。
满足ICP23条规定的保险集团需同时符合规模标准、国际活跃性标准及限制性的监管裁量权标准才能被认定为IAIG。IAIG可以是 (1) 只进行保险业务的保险集团; (2) 以保险业务为主导的金融集团, 同时进行其他金融业务, 比如银行; (3) 以其它金融业务为主的广泛金融集团的一部分, IAIG作为整个金融集团的子集团。根据IAIS的评论, 为提高可控性, IAIGs的数量在CFS首次实施时将被限制在40到50个, 随后数量将逐步增长。IAIS已根据上述标准, 对全球90家保险集团分两批次进行考察。第一批次的36家已初步确定, 第二批的54家作为备选集团将进一步确定, 包括了我国的三家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
(二) IAIG偿付能力监管
CFS秉承了IAIS于2005年提出的“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三支柱监管理念, 尤其突出了偿付能力与公司治理监管在保险集团监管中的重要地位。模块三以ICP的相关原则为基础, 具体规定了偿付能力监管的定性及定量要求, 且最重要的是定性监管要求。模块三从以下五个要素做了详细规定: (1) 第一要素是公司的治理框架原则, 包括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 (2) 第二要素是企业风险管理 (ERM) , 规定应当建立可以解决所有实质及相关风险来达到计算偿付能力目标的ERM框架及政策。 (3) 第三要素是责任/技术条款和资产/投资, 要求IAIG制定和实施投资政策, 对投资作了限定, 并规定了定性及定量要求。 (4) 第四要素是评估, 建立持续及以经济为基础、符合偿付能力目标的资产及责任评估体系。 (5) 第五要素是资本充足要求, 以总资产负债表的方法来评估各类风险, 并规定了资本的各项具体要求。
二、中国保险集团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及启示
我国现行有效的保险集团偿付能力监管法律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二是有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规定, 包括2008年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及与偿付能力有关的特别办法。三是与保险公司及保险集团有关的规定, 包括2009年出台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及2010年新出台的《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 (试行) 》, 分别从经营范围、公司治理、资本管理及信息披露方面规定了对保险集团进行监管的具体思路。
“共同框架”的出台使我国几乎全部外资保险公司的机构都将面临“共同框架”的实质性影响。此外, 对我国本土IAIG的出现及对我国接轨国际保险集团监管及合作具有重大影响。首先, 应当明确保险集团公司定位, 我国将保险集团公司业务范围局限于保险公司, 而IAIS将IAIG定位成直接或间接控制保险公司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国际趋势;其次, 拓展监管范围。CFS将单一保险公司的监管拓展到了IAIG, 并将集团内不受传统保险监管的单位和机构也纳入了监管体系, 建立以全资产负债表的全面监管模式。这对我国保险集团监管的借鉴有重大意义;最后, 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方法, 细化风险分类。IAIS提出了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理念, 我国虽在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中也提出了将偿付能力与风险状况紧密联系起来的方法, [2]但仍需要将相关办法具体化。
摘要:国际活跃保险集团监管共同框架 (CFS) 是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 (IAIS)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物, 我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在刚刚发布的《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中将保险集团偿付能力监管标准作为专项研究的重要一部分。研究CFS对完善我国保险集团偿付能力监督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活跃保险集团共同框架,偿付能力监管,《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IAIS initiates development of Common Frame, 1July2010;Common Frame in a nutshell, 1July2010;Common Framework for the Supervision of IAIGs, Concept Paper, Invitation for Comments, 1July2011;Overview of the Common Frame Concept Paper, 16August2011.
[2]袁力.国际保险集团监管新趋势[EB/OL].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221/3440568.shtml, 2011-02-21.
中国保险集团 篇5
(二○一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署于2010年5月至7月,对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保)及其所属6家子公司和18家分支机构2009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
中国人保是国有独资的综合性保险(金融)集团公司,下属10家控股子公司。据中国人保财务报表反映,截至2009年底,中国人保合并资产总额3049.09亿元,负债总额2713.84亿元,所有者权益335.25亿元,当年营业收入1536.25亿元,利润总额20.86亿元。
审计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人保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公司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
一是积极推行集团整体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人保在以改革重组等方式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以集团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预算、投资和资金计划管理、监督指导和运营协调,初步形成了分权制衡、规范运作的治理结构。
二是努力构建金融多元发展格局,促进业务收入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2007年以来,中国人保实现从单一财险业务向财险、寿险、健康险、资产管理和金融业务等多元化发展的战略转变,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5%,资产规模年均增长40%。
三是逐步拓宽保险覆盖面和服务领域,在新农村建设和服务和谐社会中不断开拓保险市场。中国人保从资源配置、产品开发、扩大服务网点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发展“三农”保险业务,承保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项目,参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理赔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经营管理中存在违规问题15.05亿元。
1.违规承保4.12亿元。主要是违规协议承保或放宽承保条件承保、虚假投保农业险、打折销售坐扣保费等问题,涉及黑龙江、湖南等17个省市的分支机构。如湖南祁阳县有关部门人员与当地支公司2009年共同编造虚假的农业保险业务,套取上级财政补贴资金902万元。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保已采取见费出单以及公开农业险投保信息等整改措施,并对31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2.虚假退费或注销保单2.60亿元,涉及天津、吉林、上海、湖南、广东、浙江、云南等7个省市分支机构。如天津市分公司2009年将业务系统中部分无效保单做退保处理,以此冲销历年各种原因形成的应收保费2.33亿元。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保已采取规范签批流程、上收权限等整改措施,并对7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3.违规理赔1.46亿元。其中,虚假理赔8600万元,扩大保险责任范围理赔356万元以及虚报理赔费用5612万元等,主要用于额外支付客户保险赔款、代理手续费等,涉及辽宁、山东等12个省市分支机构。如辽宁铁岭市分公司及所属6家支公司2009年弄虚作假套取理赔资金679.52万元用于支付高额手续费等。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保已采取集中管控理赔环节等整改措施,并对45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4.违规支付保险代理手续费6.84亿元。主要是通过虚假代理业务套取手续费、向无代理资格的单位或个人支付手续费、用手续费冲销虚挂的应收保费、支付高额手续费等问题,涉及广东、上海等13个省市分支机构。如广州3家支公司2009年将直销业务虚挂在保险中介名下,共套取手续费1266.48万元。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保已开展清分销售渠道、规范中介合作等专项检查,并对25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5.账外经营保险业务312万元,涉及山东、辽宁2省分支机构。如山东威海市分公司2009年挪用保费260.66万元,用于偿还账外经营形成的借款等。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保已采取强化单证保管、清理清查等整改措施,并对42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二)财务收支方面违规问题金额4.40亿元。主要是采取拆单、甩单等方式跨调节保费收入、多计费用支出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涉及北京、天津、辽宁、吉林、上海、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深圳、云南、陕西、甘肃等13个省市分支机构。如云南省部分分支机构2009年使用虚假发票以“办公用品”等名义报销各类费用1619.04万元,主要用于吃请送礼和发放福利等。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保有关分支机构均已调整了账表,追回资金6292万元,计提税款7989万元(已补缴245.43万元),并对24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此外,中国人保所属子公司及部分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历史形成的应收保费虽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金,却长期挂账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未及时对个别投资重组项目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资产进行全面清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缺陷,防范和控制违规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保通过推行“信息技术全国大集中、理赔垂直管理、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完善内控合规体系”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堵塞财务及信息系统等管理漏洞,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同时,出台了《财经纪律十五条禁令》及处罚实施细则等20多项规章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的违规经营保险业务、经营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已移送保监会处理;对违反财务收支法规的问题依法作出处理,并责成中国人保所属相关机构依法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补交税款;对审计发现的12件涉嫌违法犯罪及严重违纪问题线索,已移交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立案查处。同时,审计署还建议中国人保进一步优化经营发展模式,强化保险业务管理,加强对分支机构承保、退保、理赔等业务环节的审批、管理和监控,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提升保险服务水平。
中国保险集团 篇6
关键词:财产管理;保险;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8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78-04
一、 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企业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居民财富呈“井喷式”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 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大幅增长,见表1。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继续扩大, 根据美林公司和凯基公司发布的2010年全球财富报告,中国拥有可支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数已经超过50万人,自2002年以来,中国居民财产以25%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在增长。
居民财产的不断增长, 使得居民对于个人财产的关心和对于财产管理服务的需求都得到了显著的增长。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集团作为一类稳健的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保险集团的资产管理是保险精算和投资的结合, 保险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包括时间上的匹配和投资收益的匹配。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具有较强的保障功能, 这是其他资产管理业务所不具备的,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做好了,会吸引更多的人来选择投保而非进行储蓄或者购买风险更高的证券产品。[2] 同时资产管理也是保险集团获得财务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关系到保险集团的产品设计、定价和风险管理。保险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保险集团的利润水平, 更关系到保险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保险集团资产管理价值链, 适应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和居民财产管理理念的变化, 成为摆在各保险公司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国居民财产管理具备了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居民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投资渠道的畅通,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中国居民财产管理理念迎来一个新的时代,那就是从储蓄时代转向财富管理时代,投资目标从财富积累变成财富保值增值的时代。
1. 财产管理、投资作为金融文化内涵,正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由农耕文化转化过来的, 所以对居民来说投资、资产配置、财产管理都较为生疏。但是经过2002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的房价2002~2007年约上涨了5~7倍, 居民感受到了巨大的财富效应;自2000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沪市从998点上涨到6000点的行情当中, 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懂得了投资和投资收益; 当股市从6000点回跌到1600点过程当中,居民懂得了什么是风险。所以在文化体系的重构当中,在居民的意识当中逐渐形成了财产管理、金融资产、投资、资产配置,包括风险等等这样的一些理念。当这些理念深入到居民家庭的时候,一个投资的时代,一个财富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2.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平衡器”,它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走过“十一五”,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在城市,我国建立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全面建立, 正在不断地扩大覆盖范围, 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新农保起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发挥着经济运行“减震器”、社会稳定“安全网”和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连年提高,解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居民投资的积极性。
3.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资本市场投资渠道的畅通, 为居民投资和财富管理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环境建设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金融市场不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同时资本市场投资渠道更加广泛,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了原生产品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并举的局面,形成了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共同发展的局面。相信随着各类市场的发展,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这个平台会越来越大,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更低的投资成本。
4. 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居民财产管理的坚实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加快转型,越来越重视居民理财产品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居民财产管理部门和居民财产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更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居民的财产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财产的不断增长,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居民财产管理行业必将迅速发展。
三、保险集团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承保业务与保险资产管理是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随着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见表2),保险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成为保险业增强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 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紧迫任务。[3] 从目前保险集团资产管理现状来看, 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持续增长,运用渠道逐渐多元化,运用收益水平快速提升,保险资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外部环境逐步改善,表现为保险资金运用政策不断放开, 宏观经济的稳定为资本运营提供了有利环境, 保险资金运用和保险业务销售也实现了良性互动。然而,由于我国监管当局长期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实行严格限制, 使得保险资产管理在整个保险公司业务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被列为保险公司的兼营业务。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的这种定位使其无论在监管制度的建设上, 还是保险公司的业务扩张上,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导致保险公司普遍轻视资产管理,保险资产投资效率低下,保险资产管理过程中风险增大等诸多问题。
1. 保险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的保险资产管理业是在保险业规模迅速扩大,保险行业竞争加剧,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才出现的。 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比,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摸索阶段, 在投资技术、 投资理念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对内我们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对外我们缺乏在国外资本市场投资的经验。出于安全考虑, 政府对保险资产管理采取了严格监管的手段,具体表现在对保险资产投资渠道的限制上。我国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只允许保险公司把其资产投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上, 这就在客观上使保险公司不需要进行投资组合的预测、监督以及绩效评价,只是简单地把承保业务获得的资产按比例投资于这些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上, 由此导致保险公司长期疏于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缺乏积极、良好的资产管理意识。
金融保险集团资源整合 篇7
一、我国金融保险在资源整合方面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 对于金融保险的研究还仅限于公司经营模式、内部控制、保险控股公司在制度设计以及营运管理、组织等经营模式方面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 属于粗放式、低层次阶段, 与那些专业控股公司之间都尚未实现资源有效的配置, 导致了各个公司称成为了“信息孤岛”, 不仅没有发挥协调效应, 反而带来了许许多多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很值得我们去反思。
金融保险公司如何构筑并有效的发挥集团优势呢?对实现品牌及推广等于战略的制定、人才的复合、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产品的组合研发、技术平台度搭建看、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及渠道营销等问题。如何去实现集团内专业知识的充分发挥。如何使公司内的客户资源整合在一起?使之有效的管理, 而这些所出现的问题都是公司发展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保险整合资源的途径
(一) 优化配置资源, 充分发挥平台载体功能
金融保险产品的多样化和金融保险的创新使金融保险机构之间的混乱在业务界越来越模糊。我们从功能的角度分析, 金融保险行业之间的划分是动态的、相对的, 金融保险机构之间的形式、金融保险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品之间的划分是可变的。但金融保险业务的基本功能是相对稳定的。各种各样的金融保险产品之间又是存在着竞争性和替代性, 借助于保险公司这个平台, 使金融要素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使效能发挥的更好。
(二) 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战略规划管理
在金融保险业经营发展的趋势下, 集团公司必定会将所有面向消费群众的服务、产品在同一的组织中进行管理与整合, 在集团内部实现知识、人力、数据、决策、信息和品牌等资源统一管理与分享, 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和李瑞的合理分配。在金融保险业务内部之间实现市场营销渠道和客户资源的有效配置, 并广泛运用营销手段进行销售。在现代, 金融发展的趋势是信用证券化和金融工程化, 通过资源整合理念, 把金融产品、金融服务, 是秩序和产品、组合服务、组合营销等方式成为金融保险业的竞争之优势。
保险业务的整合运用了整体营销的两大要素:整体营销是指集团内部之间所有的资源统筹到一起, 对客户实行统一的资源管理, 集团战略, 就是让公司分别去开发产品、设计产品、在进行产品的推销, 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我们就针对他提出的要求去进行改善。因而使整个市场体系达到完善, 真正做到了统筹兼顾。整体营销在营销机制方面, 还必须去寻找产品 (product) 、推广 (promotion) 、价格 (price) 、配销通路 (place) 等四p策略。和顾客建立坚强的贸易关系, 使公司资源整合方面得到高度艺术化和产品智能化。
(三) 健全“分页监管基础上的监管协调”机制
面对着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 我们究竟是应采取分布管理呢还是整合管理呢。我想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分业管理, 及证券、保险、银行等分别有不同的政府管理机构:三大监管机构之间是与中国银行等不么事呢建立完善实质长效的协调机构。中国从1987年开始就成立了保监会, 到2003年时就成立了银监会, 金融保险分业管理多年, 效果很好。现在的金融市场已经走向综合经营, 针对内部的综合经营与外部协调融洽, 为金融保险企业走向资源整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他又是必须要存在的部门。
现在强调监管机制的重要性, 就在于一是便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集团经营模式, 所谓是鱼龙混杂呀, 而我们只有在监管机构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综合管理, 让市场呈良性发展, 使市场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二是有利于政策改革的稳定发展, 保监会与银监会相继成立, 从技术改革到收益分析都做到了他成立的意义。
三、金融保险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
(一) 金融保险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金融保险资源整合是在国际金融行业发展下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市场的一些金融机构, 大都是一些跨行企业所经营的集团, 而对比下来, 国内的一些保险公司产品的单一性让他在在这个竞争的市场中处于劣势状态。而我们为了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金融保险业的资源整合就成了发展之前的一个关键部分, 导致了它的必然性。
一方面, 金融保险业的资源整合, 他满足了客户的自身雪球, 也使保险公司通过资源整合的庞大金融体系, 共同分享了信息量, 利己利彼, 使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专业化低成本的后勤管理模式满足了企业利润的要求, 而资源整合不仅就节约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把风险分散开了, 获得了协同效应的良好形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也在转型中, 提高效率, 节约成本, 使企业内部资源和客户资源得到共享, 从而通过资源整合来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 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 市场的供求会决定我们的资源将是会如何整合如何转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 当今的消费者对现代的金融服务业要求很大, 所需要新奥德产品也是多样性, 有银行、证券、保险等新兴产品, 因此旧时代的保险业务产品将会无法满足现代客户的多方位需求,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在改变成有以产品为中心导向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的主流是以客户导向为模式的转变。
(二) 资源整合所面临的挑战
保险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极大的投资业务, 正所谓是高收益高风险, 业务之间的分散像保险、证券、银行等业务之间比较分散化, 现在法律没有说他们不能整合在一起进行集中地管理, 等到他组合到一起了还会得到法律的保护, 这对面临着资源整合的保险业将会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但是跨行之间的整合也将会是对金融业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将会是给金融业都来新的课题。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整合不善甚至会使企业破产, 还有产品的投资都必须做好分类管理, 使金融行业在稳定的环境下良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金融保险业的资源整合是必然的, 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它将会越来越完善, 虽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但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 保险业的发展将会给人带来改革, 因为只有资源得到整合, 它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将保险业的发展带到一个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郑伟.金融保险集团的核心功能应是资源整合[J].中国金融, 2009 (23) .
保险行业集团化发展路径探析 篇8
关键词:保险行业,集团化建设,跨越式
保险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高增长势头, 增速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像新华、泰康人寿, 从1996年建立到2007年实现保费收入过330亿元, 平均年增长高达30%以上。眩目的财富故事, 以及人们对保险产品认识的逐渐加深, 需求的逐步旺盛, 让高成长性朝阳行业的光环笼罩住了保险业, 吸引社会上众多资本趋之若鹜, 保险主体不断增加, 竞争日趋激烈。
然而随着外部环境逐渐变化, 激烈的市场竞争, 客户日益提高的保障要求, 让市场中的主体以及新进入者再现往日辉煌的愿望, 变得有些遥不可及, 跨越式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唾手可得, 相反甚至很多机构开始在生存的边缘挣扎。
随着2008年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下行周期, 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 使得保险行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只要获得保险公司牌照就抓住了摇钱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单纯依靠跑马圈地铺设机构, 粗放经营争抢业务的经营方式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难以获得持续跨越发展的机会。依托集团化建设, 在集团整体运作下发展, 才是可能性较高的快速扩张模式。
一、原因分析
(一) 行业发展逐渐成熟, 增速放缓
1. 行业发展增速放缓。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进入2000年后, 行业增速平均值为22%, 较之前20年的平均增速降低了15个百分点, 更有机构预计2009年保险行业增速将在10%左右。
2. 市场主体不断增多, 竞争激烈。
1994年以前市场上就是老三家, 1994-1998年市场主体也就是在十多家 (产寿合计) , 1998年后随着监管机构放松市场准入限制, 市场主体迅速扩容, 截至目前产险公司达44家, 寿险54家。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进入, 竞争日趋激烈。
3. 客户逐渐成熟, 保险需求层次提高。
经济社会的进步, 带动人们对保险产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需求层次不断提高, 依靠简单的产品宣传、同质化的产品竞争来说服客户变得愈来愈困难。寿险客户的需求从单纯的保障型产品到投资连接型产品, 再到整体的理财规划, 不断提升。产险客户在要求保险保障的同时, 对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更加强烈。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 随着行业发展速度的放缓, 市场主体的增多, 竞争激烈程度加剧, 客户要求提高, 所有市场主体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而共同跨越的情况已经很难再现。新进入市场的主体在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借鉴或利用的情况下, 逐步开展业务, 将面临诸多困难, 能否生存都存在疑问, 遑论跨越式发展。既有主体想要有所突破, 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产品的升级, 管理水平的提高, 运营能力的加强, 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二) 品牌影响力开始显现
在行业发展的初期, 人们对于保险产品不太了解, 多数市场主体品牌价值都不高, 品牌影响力在客户选择时作用较小。这种情况下, 对于新进入者而言, 发展更容易, 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可能性也更大。随着市场的发展, 品牌培育逐渐成熟, 品牌影响力增大, 具有较好市场声誉和品牌的公司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产品更容易为客户所接受, 业务的发展速度也更快。处于品牌建设初期的公司面对知名公司的严酷竞争, 想实现跨越发展非常困难。而且品牌的创造需要漫长的过程, 特别是金融类的产品和服务, 相比较其它的行业, 如IT产业, 它的技术影响力相对小, 产品更新换代要慢, 仅仅凭借一个产品, 就在一夜之间迅速建立公司的影响, 这种可能性相比高科技企业要小得多。
如果能有集团既有品牌的支持, 在集团整体品牌价值下发展,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电器行业中此类现象就屡见不鲜, 比如海尔从电冰箱起家, 在该领域取得成功并树立品牌形象, 对于后期其它电器行业的进入和加速发展, 具有非常大的支持作用。人保寿险、人保健康、国寿财险, 也正是依托集团下财产险、寿险公司经历多年发展形成的知名品牌价值, 才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局面。
(三) 相互借力, 共同发展
新进入市场的主体, 在开拓市场进程中, 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 包括办公地点的安置、系统的建设、人员的招募、客户资源的获取等诸多方面, 这些因素的解决状况可能直接决定业务发展速度。
而在集团化背景下, 既有产业可以为新进入产业提供较好的资金支持, 又共享营销网络、客户资源、品牌、信息系统及人力资源安排等。全方位的后勤保障可以降低在新进入产业的投入成本, 帮助新产业的子公司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发展支持。反过来, 新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也同样可以为既有产业提供帮助扶持。
人保公司提出的以财险为立业之本, 正是这个思路的集中体现。通过财险公司雄厚的财力支持、品牌影响、帮助寿险和健康险子公司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四) 扩大竞争优势, 防范风险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 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拥有较广业务范围的金融保险集团可以实现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 满足客户多种需要, 提升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较之单一业务种类的公司处于优势地位。
同时业务多元化, 可以避免单一业务结构的风险, 即使某一业务线遭受重创, 多元化的结构也可能将影响平滑掉。比如2008年的暴雪、地震灾害对财产保险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2008年上半年人保、平安、太平洋的财险业务均呈现亏损, 但由于寿险行业受影响较小, 整体上保险集团仍能保持盈利水平, 比如平安、太平洋, 而一般的财险公司则很难摆脱亏损的局面。
虽然集团化战略确实可以帮助公司在业务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但要想真正实现集团化发展和综合经营, 也绝非易事, 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二、集团化建设的核心
(一) 系统化的品牌策略
品牌是金融保险集团的重要无形资产, 统一品牌对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塑造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集团公司不仅应有较强的品牌管理能力, 更需要对集团品牌形象与声誉进行系统开发和经营, 通过深度挖掘品牌价值, 集中开展市场推广, 提高品牌强度。
从国际上大的金融保险集团来看, 比如花旗 (CITI GROUP) 、安联 (Allianz) 、荷兰ING集团等, 多是在各种业务领域保持统一品牌, 不断强化品牌形象, 可以帮助新进入行业的子公司享有既有成功行业子公司所拥有的品牌影响力, 从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实现对品牌的有效运营, 避免各个子公司各自为战, 消耗资源, 就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品牌策略, 明确什么层面的品牌宣传需要集团来完成, 什么层面的品牌维护可以交由各子公司, 各子公司之间品牌策略如何协同。同时, 集团公司还应帮助各子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 对集团品牌进行一定的延伸, 并保证集团主品牌与附属品牌之间在视觉与内涵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二) 后台系统的整合利用
保险公司后台系统包括信息系统、客户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等, 在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 除了专有的业务系统以外, 很多都可以实现共享, 以优化运营成本。
集团公司可以构筑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 建立互通互联的业务运营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 建设集团公司公共网络平台、办公与信息交换平台, 支持各子公司公用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 以节约经营成本, 实现资源共享。
(三) 前台网络的整合利用
前台网络最核心的内容无外乎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销售网络整合利用的关键在于交叉销售, 服务体系整合更着重于客户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客户资源的总体利用、开发。
销售网络的建设是最耗费资源和时间的工程, 同时网络也是金融保险类公司中最重要的资源, 充分发挥现有网络资源的潜能, 尽可能减少新销售网络的建设, 来实现销售额的跨越增长, 或者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是集团化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交叉销售方式, 充分利用集团下各个子公司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实现对适合产品的销售, 是目前金融保险类公司很流行的做法, 交叉销售可以实现不同子公司之间的优势互补, 形成发展合力, 满足客户一站式保险需求,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是实现集团跨越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当然交叉销售也面临着渠道利用、利益分配等各方面的问题。
对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要统一规划和建设高水准、高质量的客户服务中心, 建立科学的客户资源管理体系, 促使客户资源的有效共享, 并充分挖掘和利用, 为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服务。
国内的保险公司集团化趋势已是不争事实, 集团化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老牌公司人保、人寿、再保、平安、太平洋等公司均已完成, 一些新公司比如阳光, 在很早也开始了集团化的步伐。但不可否认, 集团化与综合经营的含义, 绝不是片面追求规模扩大, 盲目扩张业务。缺乏整合和运营能力, 只是一味贪大求多, 超出管理半径的后果, 可能是灾难性的。
三、集团化要注意的问题
(一) 贪大求全的误区
最好的佐证莫过于花旗与旅行者保险集团的分分合合。1998年花旗与旅行者集团合并, 后者拥有的旅行者保险公司、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分别是当时美国最大保险公司之一和第二大投资银行。花旗集团彻底结束了美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系, 开创银保综合经营的先河。但是由于保险业务并没有给花旗带来预期的收益, 虽然彼时金融综合经营已成为世界性趋势, 两大集团却悄然分家。自2002年开始, 花旗逐渐出售了旅行者财险、寿险、年金公司及资产管理业务。
集团化建设很容易走的一个误区, 就是战线拉得过长, 超越了管理半径, 各子公司之间缺乏协同。其实在考虑集团化, 涉足综合经营时, 首先要保证主业的坚挺和较高的盈利能力, 在主业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扩展业务范围, 并保证同既有业务的协同, 取得1+1〉2的效果。如果一个集团同子公司之间不能在资源整合上有所作为, 仅仅只是简单的行政或资本纽带, 那么这个集团也只是框架而已。
(二) 风险控制
金融企业实行综合经营, 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而且会影响到金融企业面临风险的性质和程度。由于各项子业务的发展周期不同, 金融企业在客观上可以规避多种业务同时出现盈利亏损, 起到对冲、分散风险的作用。
但是风险从来都是双刃剑, 风险分散和风险扩散总是相伴而行。集团下某一子业务的风险传递可能给整个集团带来致命打击。次贷危机中AIG惨遭接管, 安联集团无奈出售德累斯顿银行, 都不是保险主业带来的影响, 综合经营的风险由此可见一斑。
为防范风险, 集团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就非常重要, 核心是四个方面:要明确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预警、控制和处理机制;要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完善金融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建立防火墙制度, 防止集团内部各金融机构风险的传递, 防止利益冲突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艳妍, 何曜.金融危机中的国际保险集团及启示[J].中国保险, 2009 (6) .
[2]谢晓霞, 于颖, 章成蓉.论我国保险集团财务战略的影响因素[J].中国保险, 2008 (8) .
[3]杨超.积极探索中国人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深入推进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建设[J].保险研究, 2008 (3) .
[4]刘金霞, 齐青婵.我国国有控股保险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研究[J].浙江金融, 2008 (6) .
论我国保险专业中介集团化发展 篇9
近年来,专业保险中介依托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优势逐渐发挥了其作为保险产业链中的优势,但是在资本实力、经营管理、后援支持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制约其发展的短板。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销售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专业保险中介公司身处市场一线,市场化程度高、更加贴近客户,了解各行业对保险的需求,信息灵活、反应迅速,具有“船小好调头、经营转型快”的特点。自2002年实行市场化准入标准以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发展态势迅猛。2005年至2010年这6年间,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增长了41%,代理保费增长了362%,2008年行业实现了整体盈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市场化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的保险专业中介代理市场体系已初具规模。
为进一步推动保险专业中介行业的发展,中国保监会在2011年8月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了“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中介机构实施集团化改革”。同年11月保监会发布了《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监管办法(试行)》,可以说为推动整个中介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的发展。
二、发展战略选择
从资源组织形态与资源集约形态来看,目前我国保险专业中介的集团化有三种发展战略模式:集团裂变模式、全领域规模化模式、专业内部大中介模式。
(一)集团裂变模式
集团裂变模式打破了寿险、财险的分业经营界限,按照寿险、意外险、医疗健康险、车险等板块成立专业业务经营部门,实现了由分业向混业经营的过渡。在这种模式下,保险专业中介集团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保险业务的交叉销售,发挥信息优势,增强信息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由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设立风险防火墙,一旦风险积累容易造成损失的扩散与蔓延。
(二)全领域规模化模式
该模式是在一个专业中介母公司的统领下,下设若干代理子公司、经纪子公司、公估子公司等专业子公司经营集团业务。母子公司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但是在法律上却有不同的限制,如图1所示。在全领域模式下,代理公司、经纪公司、公估公司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法人主体,这就为不同子公司之间设立的防火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在不同子公司之间传递的可能性,便于母公司对整体中介集团的风险控制,也便于监管部门的监管。这一模式可能存在的隐患在于,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业务有全面的控制权,造成一些公司盲目投资新设的子公司成为母公司填补内部亏损的工具,其子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不能健康发展。
(三)专业内部大中介模式
专业大中介模式是以中介集团为中心,下设多个代理公司、经济公司、公估公司等金融机构,它们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共同置于中介集团之下,形成金字塔形的结构。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各个公司之间可以通过业务渗透的方式实现交叉控股,但是经营的业务上是彼此分离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决策方面都需要以集团公司为中心,这样的控股公司模式可以在客观上降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减少内部风险的传递。
三、创新经营途径
(一)股权结构多元化
相对于大多数小型专业保险中介公司而言,专业中介集团公司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在规模化还是差异化,无论是渠道建设还是平台建设,无论是信息处理还是风险管控,都能依靠自身积累实现规模化效应,但资本的扩张必然导致原始股权结构的变化。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是促使专业中介公司由弱转强走向现代化集团企业的必然趋势。、
(二)行业分工深入化
在推动行业分工的深入化的当下,不再是单纯地销售产品获取佣金,而是全面承接保险公司的销售和服务外包职能,凸显产业链专业分工的价值。保监会2010年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已明确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中介机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专属代理关系和销售服务外包模式,通过专业保险中介渠道逐步分流销售职能,集中力量加强产品服务创新、风险管理、资金运用,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鼓励保险公司投资设立专属保险代理机构或者保险销售公司。”、
(三)销售渠道专业化
营销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保险中介的一项历史包袱,操作难度较大。保险中介集团化建设,将提高专业中介渠道保险销售的承接能力,促进专业化销售网络的建立,为营销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创新平台。对于专业保险中介集团来说,选择正确合适发展的领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通常有以下几种渠道:第一,贷款类业务。第二,代理类业务。第三,电子商务类业务。
(四)产品服务差异化
由于保险专业中介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拥有技术专长等优势,中介集团可以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提升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下有三种措施可以借鉴:其一,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设计开发新型产品。其二,在服务提上方面,除了传统的保险中介业务外,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可以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咨询、损失评估和分析、索赔处理等服务。其三,不断提高保险中介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摘要:保险专业中介作为保险产业链的重要主体, 其生存发展对于保险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保险专业中介的发展现状, 研究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探索集团化发展的创新途径等三方面, 展望未来中国专业中介集团化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保险专业中介,集团化,经营途径
参考文献
保险公司集团化成本效率实证研究 篇10
在金融分业经营的要求下, 各类金融机构需要划清经营边界, 而银保合作的客观需要使集团化经营成为我国大中型保险公司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等相继组建集团公司。《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 “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 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 (集团) 公司。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 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 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
集团化经营在实现资本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多元业务协同以及分散经营风险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 国外一些金融机构并购失败的案例也充分说明集团化经营并不一定是最佳战略选择。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 提高经营效率;但另一方面, 金融行业的风险传递特征使得集团化经营对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较高, 企业组织机构和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 将使管理难度加大, 增加内部管理成本。因此, 集团化的发展战略并不必然等同于效率和经营绩效的提高。正确全面的分析集团化经营的利与弊, 避免集团化可能导致的经营效率降低等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对现有保险集团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对保险公司集团化战略提出相关建议, 对保险市场的现实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过程中, 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的业务经营是必然趋势, 集团化究竟能否提高总体经营效率?从国外的研究文献来看, Yuengert (1993) 对1989年美国寿险公司经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 寿险公司存在范围经济, 而大型寿险公司具有规模经济效应;Rai (1996) 对1988-1992年全球106家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 大型保险公司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目前国内多数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保险集团化发展战略 (徐为山、俞自由, 2002;颜畅、李玉剑, 2008) 、经营与风险管理 (方军, 2004;刘京生, 2005;卓宇, 2008) 以及监管 (孟龙, 2003) 等方面的研究。肖志光 (2009) 对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认为我国保险集团不仅没有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 且对规模经济效应产生消极影响, 但其主要侧重对国内外保险集团整体绩效的评价和比较, 忽视了各集团公司间以及我国与国外市场环境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许莉 (2011) 用DEA方法对集团化经营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认为集团化经营使保险公司技术效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但其研究对象为集团合并报表数据, 并未考虑财险与寿险经营的显著不同, 可能影响实证分析的准确性。
国内学者普遍采用DEA方法估计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技术效率, 不能解释随机误差, 同时计算结果离散度较大。本文将基于随机前沿方法 (SFA) , 根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 利用国内保险公司的样本数据, 评估集团化对保险公司成本效率的影响情况, 能有效解决DEA等非参数方法的不足。由于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经营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分别对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进行打分, 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集团化经营能否对效率的提高产生正向影响。
三、保险公司成本效率评价方法
(一) 成本效率评价方法简介
测量效率常用的方法有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法相比, 参数法会考虑到随机误差项的干扰, 且效率评价结果离散度较小, 更适合保险公司成本效率的研究。另外, 根据对前沿函数中成本非效率项分布的不同假设, 参数法可分为随机前沿方法 (SFA) 、自由分布法 (DFA) 和厚边界函数法 (TFA) 3种。运用DFA和TFA法的评价结果为样本的平均效率, 而SFA法的评价结果则为某一截面时间的成本效率情况。由于我国保险业规模增速较快, 使用平均效率难以准确描述真实经营状况, 因而本文将选用参数方法中的SFA法, 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基础上, 研究保险公司集团化对于成本效率的影响, 真实描述随机测量误差对成本效率的影响。
(二) 投入产出指标的确定
产出指标的选取应当基于保险公司利润。保险公司利润来源主要分为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两部分, 因而将保费收入选作代表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产出指标, 将总投资资产作为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代表指标。首先, 在承保阶段, 保险公司通过展业、风险勘查等人力和资本的投入, 实现对客户的风险保障, 投保人交付的保费即可作为对这项投入的量化产出。“保费收入”数据直接来源于保险公司当期损益表。其次, 投资收益作为保险公司另一项重要的利润来源, 在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因此将“总投资资产”作为衡量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的指标, 其数据来源于资产负债表项下各投资资产的总和。
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投入, 一是资本投入, 二是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因此, 针对这两类实际投入, 本文的投入指标选择营业投入平均价格和金融资本平均价格。一方面, 现有的公开资料中, 多数保险公司并不提供职工工资和福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数据, 而将其全部归入利润表的营业费用科目, 因而本文选用营业费用替代人力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支出的总额;另外, 由于职工人数与固定资产净值与总资产高度相关 (迟国泰等, 2005) , 因而使用总资产额替代营业投入总额, 营业投入平均价格w1即可用营业费用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确定。另一方面, 资本金反映保险机构的总体规模,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均受到资本金投入的制约, 因此本文将“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之和”作为金融资本的投入量。另外, 当投资者预期所获得的收益水平至少要等同于无风险利率时, 才会向保险公司投资, 因而金融资本平均价格w2以一年期国债利率衡量。
注:由于新会计制度的变化, 2007年起, 本研究中的总投资资产项目计算方式有所变化。
保险公司的实际总成本RC即为金融资本投入和营业投入所形成的总费用之和。
(三) 基于SFA方法的成本效率评价模型
在现有的研究中, 成本函数一般选用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数 (C-D) 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C-D成本函数暗含着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 使其难以反映受规模变化影响的真实成本效率情况。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包含投入与产出指标的交互影响项, 符合保险公司规模收益可变的实际情况, 有利于准确计算成本效率。因此, 本文将基于SFA方法, 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测算我国保险公司成本效率, 并由此判断集团化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
根据表1中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为
由投入要素具有线性同质性和交叉影响项的对称性, 可得模型参数约束条件:
代入公式 (1) 并化简得,
本文将运用极大似然法确定模型 (2) 中的待定参数, 并按照成本效率的原理, 确定各样本的。第i家样本保险公司的成本效率为:
CEi的理论分布范围为Y0, 1Y, CEi=1表示该保险公司成本效率有效, CEi<1说明该保险公司存在成本非效率的情况。
四、保险公司成本效率实证研究
(一) 寿险公司成本效率研究
1. 样本数据。
2008年, 阳光保险集团中的人寿保险公司成立, 为了增加集团化对于成本效率影响的参考指标, 本文选择2005-2007年31家寿险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 2008年起, 样本数量增至32家。数据来源于2006-2011年《中国保险年鉴》。因此, 寿险公司的研究样本共包含189组样本数据, 统计学描述如表2所示:
注:w1、w2、y1、y2、RC均为表1定义的投入产出指标。
2. 成本效率计算。
在存在半正态分布成本非效率项约束条件下, 使用极大似然法, 分别根据2005-2010年截面数据计算前沿成本函数模型 (2) 中的参数值, 得出各年各寿险公司成本效率值;根据面板数据得出各寿险公司总成本效率值。
基于面板数据得到的成本函数参数的确定结果变差率γ=0.99, 表明随机误差ε对成本效率的影响远低于成本非效率项u。在变差率的原假设下, 约束条件为2, 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为5.138。模型中估计的单边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8.00>5.138, 因此成本非效率项u存在。参数值的t检验中, 虽然有5个参数t检验不显著, 但由于变差率γ已经通过显著性检验, 因而前沿成本函数有效。与此类似, 根据2005-2010年截面数据计算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3. 寿险公司成本效率结果分析。
根据参数估计结果计算出各寿险公司成本效率值。由于2005年以前成立保险集团的只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集团、太平保险和太平洋保险, 因此为了增强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本部分只选取这五家集团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值作为集团化效率值的代表, 其他公司成本效率值作为非集团公司的代表。2005-2010集团化与非集团寿险公司成本效率曲线如图1所示。
通过对集团化与非集团寿险公司成本效率结果的整体比较, 2005-2010年, 两者成本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集团寿险公司成本效率略高于非集团。然而, 通过对比各家公司的总效率值, 集团化寿险公司成本效率并没有明显优势。具体表现为: (1) 集团寿险公司成本效率排名居中。从总效率排位结果来看, 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寿险、太保寿险、平安寿险成本效率分别位列31家公司 (不包括阳光寿险) 中的19位、13位、20位、9位和11位。 (2) 非集团寿险公司成本效率差距较大。在参与总成本效率值排位的31家寿险公司中, 效率最高的10家公司和效率最低的10家公司中, 除了太保寿险属于集团化公司以外, 其余的都是非集团寿险公司, 表明这些公司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同时, 各年份之间的成本效率值波动较大, 表明业务经营和管理十分不稳定。相对而言, 集团化寿险公司成本效率基本稳定。
(二) 财险公司成本效率研究
1. 样本数据。
2007年, 中国人寿集团中的人寿财产保险公司成立, 为了增加集团化对于成本效率影响的参考指标, 本文选择2005-2006年31家财险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 2007年起, 样本数量增至32家。但由于华安财险2008年和中华联合2010年的数据缺失, 故财产保险公司样本共包含188组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2006-2011年《中国保险年鉴》。统计学描述如表4所示:
注:w1、w2、y1、y2、RC均为表1定义的投入产出指标。
2. 成本效率计算。
依据同样的方法得出各年各财险公司成本效率值和总成本效率值。在变差率γ=0的原假设下, 模型中估计的单边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16.66>5.138, 因此成本非效率项u是存在的。在10个参数值的t检验中, 虽然有6个参数t检验不显著, 但由于变差率γ已经通过显著性检验, 因而前沿成本函数有效。与此类似, 根据2005-2010年截面数据计算前沿成本函数模型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3. 财险公司成本效率结果分析。
根据参数估计结果计算出各财险公司成本效率值。本部分选取上述5家集团财险公司的成本效率值作为集团化效率值的代表, 其他公司成本效率值作为非集团公司的代表。2005-2010集团化与非集团财险公司成本效率曲线如图2所示。
不同于寿险成本效率的整体上升趋势, 通过对集团化与非集团财险公司的整体比较, 2005-2010年, 两者成本效率总体呈现波动态势, 且集团财险公司成本效率明显高于非集团。通过对比各家公司的总效率值, 集团化财险公司成本效率具有一定的优势。 (1) 集团财险公司成本效率排名居前。由于国寿财险2007年刚刚成立, 因而无法对其进行总效率评价。通过对其他四家集团财险公司的成本效率排名, 人保财险、太平财险、太保财险、平安财险成本效率分别位列29家公司 (不包括华安财险、中华联合、国寿财险) 中的5位、6位、21位、和第2位。另外, 国寿财险2007-2010的成本效率值也较为理想。 (2) 集团化财险公司成本效率得分与理想前沿面存在差距。虽然集团化财险公司成本效率排名情况较为乐观, 但其成本效率得分偏低, 人保财险、太平财险、太保财险、平安财险成本效率得分分别为0.692, 0.692, 0.569, 和0.810, 而效率得分名列第一位的安邦财险效率值高达0.94, 可见, 集团化财险公司成本效率值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结论和启示
在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SFA方法中, 本文选取的保险公司产出指标为“保费收入”和“承保利润”等反映业务规模的指标, 因而成本效率值的得分也更加侧重于单位投入与业务规模间的关系。因此, 根据成本效率的评价结果,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平安集团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集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服务集团, 实证结果表明, 其保险业务经营效率显著高于其他集团化保险公司, 显示了其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平安通过有效整合集团资源, 实现了以统一品牌、共享渠道和集约后台, 向个人和公司客户提供保险、银行、投资等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服务, 提高了整体经营绩效。各公司间形成的有效资源共享平台, 以及交叉销售、组织架构等营运模式均为其较高的经营绩效奠定了基础。
2.对于集团化寿险公司而言, 其成本效率仅居于行业平均水平, 表明集团化寿险公司在业务拓展方面, 并不能通过较少投入扩大业务规模。因此, 各集团化寿险公司应当充分发挥集团化优势, 以交叉销售、互动业务为切入点, 尽快实现资源整合, 提高经营成本效率。
中国保险集团 篇11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政府效用,利益集团,城市化
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农村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以及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迁离农村到城市定居,一并带来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而得到的补贴不足以维持以后漫长的生活。所有这些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重要。
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时就存在一定弊端,其中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缺位是最致命。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状,政府就需要填补缺位,承担责任。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中,政府首先需要承担起出资职责,并通过多方融资,吸引农民参与,从而为该项制度的成功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出资规模或比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收入水平等。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出发,考虑二个因素对地方政府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投入大小的影响:一是城市化水平。农村人口越少,城市化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均投入就越高。二是农民利益群体的力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身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如果农民仅仅处于制度接受者的地位,那么这项直接影响农民利益的制度对农民而言往往是被动的,而且执行结果对他们利益的维护也是有限的。如果农民利益群体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中有发言权,能够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地方政府也将会更多考虑农民利益群体的力量,从而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
公共选择学派理论认为,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的,政府的行为也需要人去决策,而这些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的特征。因此,没有理由把政府看作是超凡至圣的超级机器,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段家喜(2005)认为,各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是不同的,政府介入养老保险制度的程度是各国经济、人文及制度等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许多国家外在表现为不同利益集团斗争和公共选择的结果。李艳军(2008)认为,在养老保险问题上,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利益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得到表达和维护,虽然弱势群体人数众多,但是在各个利益阶层的博弈过程中,却往往成为利益的受损者,究其原因,一是在整个政治体制中,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和代表,他们的利益因而长期得不到重视。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也带有经济人的特征,这为在养老保险问题上构建地方政府效用函数奠定了理论基础;段家喜和李艳军等学者虽然从利益集团的角度考虑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上投入过少问题,但只是简单的结论;而城市化水平对地方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投入的影响很少有学者涉及。本文在地方政府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效用函数,在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下,考虑城市化水平和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投入的影响。
2. 建立模型
尼斯坎认指出,官僚(即高层决策者)和所有其他人一样,都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他利用一种管理效用函数方法,提出官僚的效用函数变量中包括薪水、为他工作的员工人数和他们的工资、知名度、特权、权力或地位。
本文认为,在养老保险的投入上,地方政府能够获得二部分效用:一部分来自对城镇养老保险的投入,另一部分来自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地方政府把养老保险上的总投入分配到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上,以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这意味着权力增长最快,地位上升最快。地方政府的效用除了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分配外,还取决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人口数量、利益集团的影响。在具体模型中,本文先假定利益集团没有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决策,然后让利益集团参与进来。
(1)假设与模型。
假设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总投入为E, 包括用于农村养老保险投入和城镇养老保险投入。m1为总投入中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投入, m2为总投入中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投入, n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口之和, n1为农村居民人口数量, n2为城镇居民人口数量, 为地方政府在农村人均养老保险上的支出, 为地方政府在城镇人均养老保险上的支出。γ1, γ2酆0, 分别代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投票权, 出现在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里是因为投票权对官僚集团的权力增长、地位提高有影响。在没有农村居民利益集团和城市居民利益集团参与下,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投票权很小, 相应的γ1, γ2很小;在有利益集团参与下, 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投票权增长, 相应的γ1, γ2增大。0刍β刍1保证刍0, 对于m2类似。城市人均养老保险投入的增加和农村人均养老保险投入的增加都能够带来地方政府效用的增加,但地方政府用于养老保险的预算有限,在既定预算下,地方政府分配用于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的投入比例,使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
根据上述假设构造的地方政府效用函数为;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上的预算约束为m1+m2燮E。
(2)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解得一阶条件:
由(1) (2)得:
方程(4)变形为:
由于11-β是常数且大于1, 地方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支出之比取决于的值。在不变的情况下:n2代表城镇人口, n1代表农村人口, 因此城市化水平越低, 这一比值越小, 地方政府在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差距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 则反之。目前中国的农村人口数大于城市人口数, 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 即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之比是一个小于1的数。另外即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投票权之比可以从一些事实中得到反映, 比如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所得到的补贴远低于土地的市场价值等。因此, 即地方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小于1。
由以上论述可知,在没有利益集团的参与下,即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投票权之比固定且小于1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既定养老保险预算的约束下,为满足效用最大化,在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越低,这一比值越小,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险总投入的城乡分配越趋于不平等,反之则越趋于平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数量相当的情况下,即n2n1近似于1时,由于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投票权之比小于1,地方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仍然小于1。
(3)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城市化指的是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一种变化,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逐渐转变成非农业人口;城市和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备,城市文化不断提升,市民的观念不断更新等。
度量城市化最简单、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1979年城市化率为18.19%,到1981年升至20.16%,1995年又升至29.04%;到2002年已经达到37%;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2.99%。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得到地方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加大了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使得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总体城市化水平偏低,地方政府仍然把养老保险的预算大部分投入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上。近几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157亿元(包括中央财政),2006年为97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安排774亿元,地方财政197亿元;2005年为651亿元,中央财政544亿元,地方财政107亿元。而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很少,数据暂时不能查到。
根据模型的假定,由于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投票权之比小于1,地方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仍然小于1。而根据2010年左右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的实际情况,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投票权之比应该很小,甚至接近于零。如果这一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是稍微的变化而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即使是在城市化水平较高(比如70%)的水平下,地方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仍然会小于1。
(4)利益集团的介入。
利益集团是由具有共同的立场、观点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在西方国家又称压力集团、院外集团,集团政治非常盛行,公共政策很大程度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角逐的结果。利益集团是非官方政策主体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它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公共政策过程主要表现为利益或价值的分配过程,为了保障或增加个人利益,必须参与或影响公共政策过程。利益集团的职责就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在一个国家或社会里会出现各种利益集团,他们向政府提出希望政策更多地考虑其利益。因此,公共政策过程在某种角度上可以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斗争和妥协的过程。
利益集团理论的最早系统阐发来自奥尔森,他提出了著名的“集团规模”命题:利益集团规模越小,其成员就越有积极性采取某种手段去影响政府的监管(陆磊,2001)。斯蒂格勒扩展了早期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影响的理论观点,强调产业集团比分散的消费者更有动机执行政治影响力。在养老保险问题上,由于城镇人口少,互相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虽然不是产业集团),部分人口是地方政府官员,因此,他们更有积极性去影响政府的养老保险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争取地方政府提高城镇养老保险投入的利益集团。相反,农村人口多,容易出现“免费搭便车”现象,互相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并且缺少有实力的利益代表(比如地方政府官员),因此,农村人口并没有形成一个养老保险问题上的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养老保险政策也只能是消极地接受。由于城镇利益集团的参与,城镇居民的投票权增加,在模型中表现为增大;而农村居民的投票权不变,在模型中表现为不变。因此,根据方程(5),在有利益集团参与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缩小。
在养老保险问题上,如果农村居民能够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并且与城市利益集团、地方政府之间三方博弈,能够使投票权规则不断完善并朝向一个公平方向发展,即投票权跟人口数量成简单的正比关系,即:
其中为农村居民投票权,为大于零常数,为农村人口数量,为城市居民投票权,为城市人口数量。
将方程(6)代入方程(5)得:
该方程表示,由于农村居民利益集团和城镇居民利益集团的参与,并且利益集团的投票权跟人口数量成简单正比关系下,无论城市化水平处于怎样的状况,地方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等于1。
上述结论源于对方程(6)的假设,这意味着利益集团的投票权跟利益集团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简单的正比关系。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与此相接近的是自由公平的选举,在每次选举中,每一位公民,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水管工人,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只能投一票,这样就能够接近方程(6)的假设。而我国在短期内还不能够进行自由公平的选举,但至少可以不断地向民主靠近。“民主”一词包含许多内涵: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政体形式、一种治理方法、一种国家类型、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诉讼程序;民主意味着个人自由、尊重个人、机会平等;民主意味着自由公平的选举、多数原则、言论自由。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的投票权与城镇居民的投票权之比不断上升,地方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不断上升趋近于1。
总的结论:地方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而提高,城镇居民利益集团的参与会降低提高的程度。如果农村居民能够形成一个有力的利益集团,并且在与城镇居民利益集团、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中,使投票权规则不断朝着一个公平的方向发展(投票权跟人口数量成简单的正比关系),那么在满足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下,地方政府在城乡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3.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上的人均投入之比越大。加快城市化进程主要有以下措施:“减负”即切实减少各种收费,减少不必要的证件,降低农民进城打工的成本;“服务”即为农民进城打工创造好的环境;“留退路”即不要急于收回他们的承包地,为农民进城打工营造一个稳定的后方;更重要的是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等。
(2)加强农民利益群体的力量。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同政府沟通的效率,使村民选举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增加农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数,并建立农民对代表的监督机制,防止代表“异化”;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使他们能够有效表达想法、建议,从而地方政府能够据此调整政策;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催生一批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利益代表。
参考文献
[1]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2]王传宠, 李燕凌.公共政策行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
[3]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5]韩庆华, 邓慧.利益集团视角下的农地流转问题分析——一个贝克尔模型的应用[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7) .
[6]曾平, 刘爱华.城市化和利益集团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投入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0 (3) .
[7]贺竞择.政策领导力:界定、运行和对策分析[J].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
[8]洪银兴, 尚长风.公共财政学[M].第二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中国保险集团】推荐阅读: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12-16
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07-15
对中国长期护理保险05-27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06-18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08-04
中国平安保险官方07-28
中国人民保险案例10-16
中国保险业发展路径05-12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0-2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