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义(共12篇)
指导意义 篇1
一、《周易》对养生学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巨著, 它原始于夏代之先, 成本于殷周之际。它研究了宇宙自然、天地万物、人类社会的天下之理, 在我国古代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总汇。《周易》在研究天地万物中突出了对生命的研究。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对生命科学古朴的认识, 构成我国古代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对养生学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对养生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易传》是《周易》最古老的注解。在养生方面, 提出了一些较为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为后世的养生思想打下了基础, 它是“动静有常”养生思想的代表。《易传》从阴阳五行等角度对精、气、神、意进行研究, 十分重视人的生命运动及其规律。主张“性命双修”, 认为“性” (神) 是生命的本质, 而“命” (形, 即身体) 是生命的本源。因此, 必须“顺性命之理”, “穷理尽性以至命”。所以, 我国后来的养生学家多被称为“养性之学”、“性命之学”、“尽性至命”之学。可见, 《易传》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易》强调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阴阳和谐, 肯定了自然界中, 存在着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等两种相反势力的“相摩”、“相荡”, 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主张生命的运动决定于阴阳二气的动静聚散。而我国体育中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见《易·乾卦》) 。即要人们去效法天地, 按自然规律去以动养生, 强调“动静有常”, 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这让人们从求天保佑的拘谨中解脱出来, 主动的进行身体运动与自然相结合来达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的目的。
二、养生思想与养生体育的出现
所谓“养生”, 就是保养生命。保就是护利御害, 养就是扶正祛邪, 就是要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 也就是“天人合一”。
养生体育是为养生长寿服务, 即以养护生命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它不同于竞技体育的激烈对抗性和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目的性, 养生体育根植于群众中, 具有普遍性和和谐性, 追求的是人体的健康和延年益寿。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人心灵的净化。
当今社会,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也导致了更多的人产生了亚健康状态, 因此, 人们更加追求健康和长寿。体育养生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不失传统的条件下, 将养生方法传播推广, 使之能造福更多的人。
三、“道法自然”及“阴阳和谐”对养生体育的指导意义
《周易》强调“道法自然”而自然养生观的“顺其自然”不仅指人体在自身活动中的顺其自然, 而且也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顺其自然。如今的运动训练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各个自然的角度与人的身体角度相互统一协调起来。自然养生观的内涵和周易中的自然法则不谋而合。讲究顺其自然, 道法自然, 结合天时地利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周易》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来阐述“阴阳消长变化”的道理, 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律, 进行指导人类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去修养生息, 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 使其处于符合自然状态, 不对它横加干涉, 不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科学的朴素认识。现代养生体育也顺应《周易》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根据天时地利来锻炼修养身体进行运动。不勉强不激进不刻意的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相互辉映, 结合自然的精气来协调人的自身, 锻炼体质调整气息净化心灵。
在《周易》中把人从各个方面也分为阴阳两面。如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 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 人体就健康。而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 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甚至古人对症状的分类, 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这都在向我们证明阴阳和谐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养生体育如果不从阴阳和谐出发, 违背了自然阴阳规律根本无法达到养生的效果, 甚至会影响到身心的健康。
四、小结
养生体育是体育活动中接近普通人群, 对大众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的体育活动, 《周易》又是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出发归纳的道理与法则。两者的结合能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深入的课题。
体育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活动, 而《周易》研究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对人类的发展和身心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代社会中《周易》被广泛用于数学计算和人事管理中, 而在体育中的应用却还有很大的空白。养生之道, 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体育本就注重人的身心合一, 这与《周易》的精髓不谋而合, 用《周易》来指导当代养生体育既能够传承我国古代文化又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周易》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哲学著作, 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来阐述阴阳消长变化的道理, 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律, 进行指导人类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去修养生息, 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科学的朴素认识。《周易》这种思想, 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并成为我国古代许多养生思想学派的共同源头和理论基础, 对现代的养生体育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周易,养生,养生体育,阴阳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玉德:《神奇的八卦》,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黄帝·内经》,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年。
[3]张载:《横渠易说》, 齐鲁书社, 2004年。
[4]朱熹:《朱子语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
[5]徐奇堂, 译注:《易经》, 广州出版社, 2001年。
[6]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年。
[7]刘兆杰:《中国体育养生学》,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4年。
指导意义 篇2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些作用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只注重“教”,不注重“学”。可见,任何企图以“教”代替“学”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最终必将以教学的失败告终。因此,从“教”向“学”转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再者,数学固有的注重思维判断、逻辑推理、逻辑运算、空间想像、实际运用等特点也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达到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即不仅要研究“教”,更要研究“学”。
必须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往往偏重于“教”的研究,而对于学生是怎样学的,是不是会学,学习效果如何等等往往关注较少。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协调运用的效果决定的,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是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满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换言之,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校正及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3、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可见,新课标下的教师应对自己扮演的角色重新认识、重新定位,从观念和行动上把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指导意义 篇3
关键词:底线思维;辩证统一;思维方式
“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反思历史、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它必将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底线思维”的提出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首次阐明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则底线。201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当前,我们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国际国内“双紧”趋势,各种矛盾突出,各类风险不断,这都需要从最坏处着眼谋划,确保底线稳定,以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坚持底线思维,对于我们准确研判与把握形势和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底线思维”的精神实质
底线思维(bottom—linethinking),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其最大特点在于,既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同时又坚定信心拿出相应对策。善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首先,“底线思维”是后顾性思维取向与前瞻性思维取向的辩证统一。底线思维注重危机、风险、底线的界定与防范,对于困难和挑战更加充分的估计,确保托底、保底、守底。同时,底线思维又立足全局,突出重点,看到事物的远景并准备相应的对策,对下一步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方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而得以高瞻远瞩。
其次,“底线思维”是风险意识与机遇意识的辩证统一。风险固然让人担忧,但面对风险和困境若置之不理则可能雪上加霜。在推进改革过程,明白“底线”在哪里,选择一条“低风险,广受益”的路径,在风险与机遇之间找到契合点,在发展与稳定之间寻求一条平衡路,这就是“底线思维”的处事方法。
再次,“底线思维”是静态与动态、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运用“底线思维”把握事物的矛盾,就是设定一个明确的边界,预期事情的结果达到最起码的要求和状态,这是一种静态的、绝对的思维方式。同时,运用“底线思维”在把握事物矛盾时,根据事物的具体环境和主体目标变化而加以完善调整。因此,底线思维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底线,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和挑战;而且它还能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告诉人们如何防患未然,如何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如何守住底线、远离底线、坚定信心、掌握主动、追求系统的最佳结果和最大正能量。
最后,“底线思维”是洞察全局与开拓进取的辩证统一。底线思维一方面要求主动运用此种思维,思考什么是底线、底线在哪里、超越底线的最大危害是什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超越底线、如何有效远离或规避底线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战略主动权。另一方面,它要求从底线出发,在确保最小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断逼近顶线,不断收获更新更好更大的战略利益。
三、“底线思维”的重大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把“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写进了代表大会的报告,这正是我们党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的方法的体现。直面改革中的困难、挑战既需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更需要“底线思维”的思维方式。
首先,应对国际风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际敌对势力盘算如何平衡中国力量,设法对冲中国影响,甚至试图规制、遏制中国的努力都会始终存在。只有坚持“底线思维”的方式,才能够全面规划和调度国家的所有可用资源,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化难为易,解决难题,营造和平发展的环境,延续战略机遇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解决国内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除了要高举旗帜、坚定道路,还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与心态。“底线思维”方法将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的常态思维和有效方法。
再次,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目前我们党已经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同党肩负的使命还不完全适应。“底线思维”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结合起来,思考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精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我们应对国际形势、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入学习好、运用好“底线思维”,就能够更好界定与防范危机、风险,认准困难在哪里、底在哪里,看到其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把握底线和症结,挖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保持头脑清醒,进一步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切实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指导意义 篇4
关键词:“工匠精神”,现代设计,手工艺,匠心品质
“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在古今中外发展过程中均有所体现。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过去的工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于是就有人认为,“工匠精神”落伍了。恰恰相反,我们发现“中国制造”与真正的世界工业强国存在差距,因此,不断补充和完善“工匠精神”对现代设计而言,意义重大。
1 对古今中外“工匠精神”的解读
传统意义上的“天工开物”和当今的“工匠精神”虽然有所区别,但其内涵是一致的。长期以来,我们误解了包豪斯倡导的“将手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设计”,认为它已经过时。但事实上,包豪斯强调实际的工艺训练、灵活的构图能力和工业生产相联系的三者结合。其实,工艺训练和“匠人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在西方文化则是集中体现为追求完美品质的理念,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以德国为典型代表。
《考工记》是我国手工艺技术方面最早的专业性质的书籍,有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回溯过往,在农耕社会时期的中国,能工巧匠比比皆是。可以说,“中国制造”在古代的确闻名遐迩。例如,在北魏太和十五年开始建造的唯一一座集佛、道、儒于一体的寺庙——悬空寺。它正是“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的佳作。传说,古代工匠根据道家“清静”的设想建了该寺,因此这座寺庙没有建在平地之上,体现出“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的精粹,更是世界10大最险建筑之一。在字典中,“悬”解释为“挂”“没有着落”“危险”的意思,“空”则是因其设计与选址巧妙,将通常依地而建的寺庙布局、形制等移于立体空间内,异常精巧。远望悬空寺,像一座玲珑剔透的浮雕。至此,我们被古代工匠们鬼斧神工的造诣所折服。
一直秉持“工匠精神”的德国,以其对产品的精雕细琢而闻名全球。例如,2015-05-22,“Handmade in Germany”德国手工制造设计艺术展国际巡展上所展示出的集包豪斯精神与高品质手作工艺于一体的展品,它们无疑是优秀的手工艺传承,更是传统德国文化的传承。柳宗悦先生曾经说过:“手与机器根本的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由此可见,德国一直延续至今的“工匠精神”将材料的灵魂释放了出来。在德国,一个技能高超的熟练工人的社会地位与科学家基本没有差距,这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匠人精神的认可和赞赏。
2 现代设计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我们对于“设计”的基本概念其实并不陌生,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处处都有设计的身影,但我们不能只关注设计本身的局部问题,而对设计的整体背景及相关环节视而不见。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是靠工匠的技艺实现的,而现代设计则是由机械化批量生产出来的,但都是以标准而单一的形式存在的,缺乏商品的特性与人情味。由此看来,工匠时代似乎已经过去。然而,日本售卖的马桶盖受到国人的青睐,把德国制造的炊具成箱地搬回家早已屡见不鲜,相当多的人成为德国、日本产品的忠实粉丝。由此可见,国人不满足于当下“中国制造”的粗制滥造,人们对于匠品价值的认可从未改变,中国需要与时俱进,发扬“工匠精神”,创造“匠心品质”。
显然,现代设计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工匠精神”。在前不久热播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中,让国产大飞机C919在蓝天上翱翔的幕后英雄之一胡双钱,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包括他在内的八位劳动者所追求的是如何将职业技能发挥到极致,他们凭借传承和钻研的执着精神,凭着专注和坚守品质,把“中国制造”“工匠精神”的传统再一次引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同时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与上面提到的德国“工匠精神”的案例相比,仍有一部分国人对现代设计与“工匠精神”的认识存在误区。的确如此,以国内目前状况来看,技工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认可,主要体现在工资方面。因此,要想使“工匠精神”得到广泛的普及和群众认可,需要社会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工匠精神”是对现代设计的补充和完善。它融入的是一代代人自己的态度,是一种造物精神与理念的延续。与精细化的代表产品例如瑞士手表、日本相机等相比,我们的国货则相形见绌,中国古代的“匠心品质”并没有得到良好地传承。而《大国工匠》中的每一位工匠艺人,他们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明确了自己真正的创作价值观,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中国制造水平与影响力的开端。
3“工匠精神”对现代设计的指导意义
3.1 有助于当今设计产品品质的提升
“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精髓,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德国产品崇尚物尽其用、经久耐用。德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强国之一,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产生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在当代社会,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打造优质制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增加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由尹定邦《设计学概论》中设计与科技的关系来看,科学技术对设计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大国工匠》宣传片所推崇的“匠人精神”,宣传技术技能,成就出彩人生。时至今日,重提“工匠精神”是对于品质要求的回归。国人希望产品从快速的工业化批量化生产中放慢脚步,追求工业设计及其个性化创新。严格来说,极致的“工匠精神”只存在于奢侈品当中,而随着受众对于设计和美的要求的提升,这种精神也在向平民化产品渗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2 有助于设计师水平的提升
“工匠精神”也应该是融入设计师信仰中的。在设计界,我们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否则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根本无从谈起;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出将“工匠精神”融入血脉的精神理念,这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是一份设计师独有的荣誉感,具有“工匠精神”创作观的设计师,显现的是设计师自我存在的本心本性,是一份不追求眼前利益而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追求,“心物合一”是工匠艺人真正的本质所在,它拉近了“物与心”之间的距离,使现代设计不再像是一块冰冷而缺乏个性之物,它使受众感受到了造物所带来的亲切感,丰富了思想感情内容,将设计与手作之美结合起来,注重追求细节的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守。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产品中感受到手工的痕迹,想象到匠人的专注与坚守,传递出的是人性的光辉与温暖。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社会正推崇的吗?
3.3 有助于现代设计环境的转变与发展
以尊重的眼光对待各行各业,培育杰出的现代匠人,传递专注、细致、耐心、冷静、果敢等精神品质和忠诚、诚信、友善、仁爱、务实、奉献、敬业等伦理价值。中国自古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名言。至此,笔者认为,我们也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因为它的好坏代表着声誉、尊严与道德品格。这也是我国急需面对和改善的问题之一。当今时代,我们应当对职业抱有一份敬畏之心,心怀虔诚和感恩,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我们要想法设法将其落实下去,虽然任重道远,但仍要坚定前行。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匠人精神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论与展望
总之,发掘“工匠精神”中对当代设计有益的元素,能够为我们解决问题拓展思路、提供方法,我们只有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国当代设计更能吸引国人乃至全球的目光,打造出真正的“中国制造2025”。笔者认为,坚守匠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发现与认识手工艺,正像《大国工匠》中的每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人一样,感动于它所带来的愉悦、欣喜和感动。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一定是纯粹的、脚踏实地的,也因此会少一些糟粕伪劣,多一些优品精品。而这种“工匠精神”会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安心与舒心。
参考文献
[1]王之润.浅析《考工记》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人文论坛,2009(18):226.
[2]史小冬.观复求索——匠人精神之于当代设计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5(18):113.
[3]肖群忠.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篇5
科学发展观:①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3)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是关系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
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三是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四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五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1)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二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是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2)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3)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
由;五是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提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基本举措: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提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内容,较鲜明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四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五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二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三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小议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笔者发现,和谐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词汇,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
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屡受摧残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现实生活中少不了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意,是新时代的优美乐章,是新世纪的绚丽图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和谐之美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政治课上,老师也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等字眼,足可见“和谐”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之重要。
有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与“和”字沾边的词语,如和谐、和睦、和善、和解、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等,更是充分体现出了“和”的美丽。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处处涌动着和谐的暖流,处处体现出和谐的美——校园里的鸟语花香与琅琅书声,是和谐;家庭中的袅袅炊烟与互相扶持,是和谐;公车上的起身让座与善意一笑,是和谐„„万物皆有各自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和谐”这个词语犹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和谐是爱心。在中国,在亚洲,在世界,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有的家庭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有的人甚至在沿街乞讨„„但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事出何因,只要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就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那么,与其大谈特谈“创造和谐社会”,何不伸出援助之手,捧出一片爱心,让那些困苦不堪的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呢?真正的和谐,并不是生掰硬造就可以获得的,而是在那一份份爱心中慢慢衍生出来的。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世间没有了爱心,那么这个世界就毫无和谐可言了。
和谐是共存。不仅仅是人类,对于鸟兽、花木、山石来说,同样存在着和谐。正如天空不能没有浮云与飞鸟,高山不能没有绿树,森林不能没有湖泊一般,人类也不能缺少了赖以生存的自然。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飞舞。自然的和谐被打破了,于是龙卷风、地震、海啸等大型灾害接踵而至;酸雨、赤潮、沙尘暴、土地沙化等也频繁发生;“温室效应”、“冰山融化”、“暖冬”等更是相继出现。在一系列灾害发生之后,人们终于意识到,和谐不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更是在与人与自然之间。
和谐是人情味。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无论是同学间互相探讨题目,还是相恋之中的男女流露出纯真的情感,抑或是一家人聚在桌前观看电视,但凡多么平凡的小事,只要注入“和谐”这一音调,便能演奏出美好的生活乐章。反观,不和谐的生活不会产生共鸣,便无法演凑生活美好的乐章。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说过:“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是的,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古往今来,和谐无处不在,和谐的美未曾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过。美在生活,美在和谐,愿和谐之美永存!我想中国政府经济建设的中心目标就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的发展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自己去探索、去实践,所以在经验和教训中发展是必然的,近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目共睹,中国已经跃居世界强国之林,国强是基础,国强才能民富。至于出口的微利和政府投资拉动,包括许多招商引资举措,都是中国的发展现状决定的,这也是目前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当我们的科学技术、资金、经验具备实力的时候,都会改变的。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自己,目前就需要这样地来发展,虽然这种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还没探索出更好的办法前,能用的办法还是要用的。
“一五”时期,周恩来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首先,周恩来通过经济与政治、军事、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经济是基础,其他都是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基础不稳,“新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都立不住”。同上书,第151页。1953年9月29日,周恩来说:“我们的工作方面很多,为什么把经济作为总路线、总任务呢?因为它是基础。毛主席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军事是政治斗
争的最高级的最尖锐的形式。所以,政治、军事和文化工作,它的基础都是经济,没有这个,就谈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
其次,周恩来从近百年来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压迫和剥削的历史,说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落后是被动挨打、受人欺侮的根本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旧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的灭亡。但是,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要想在洋人面前扬眉吐气,还需要经济发达、国家富强。1953年9月11日,周恩来说:“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的改变做起。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站立起来。这是一百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并为之流血奋斗的宏伟事业。不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改造,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完全独立,就不能持久,就不能避免遭受挫折。”
再次,周恩来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伟大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必须通过经济建设去满足。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如果我们不兢兢业业地把经济建设搞好,“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同上书,第176页。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前途之所在。周恩来在这方面的论述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
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
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即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路线方面的建设。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分析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正确制定和实施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党的政治方向,提高全党的执政本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保证党的纲领和路线的正确性与连续性,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长期稳定性。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制定正确的纲领。党的纲领是党团结全党共同
奋斗的政治基础,是党公开树立起来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旗帜。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工作。它是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组织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
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即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即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
党的纪律建设
党的纪律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纪律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既是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党的纪律建设的具体内容:一是党纪的理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探索和阐明党的纪律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遵守纪律和违反纪律的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党纪的制度建设。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和党员思想水平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关党的纪律的条例和规定。三是党纪的实施。用纪律规范党员和党组织的行为,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给违法行为以必要的纪律处置。
党的制度建设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党员的接收和管理,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培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规章和办法。二是领导制度建设。包括党内上下级组织关系、党委内部关系、党委与党委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党员与党的组织之间关系的规定。还包括党与政府、军队、群众团体的关系以及党在企业、事业单位中活动的规定。三是工作制度建设。包括党的日常工作的规定。四是生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内选举、党内生活等规则要求,讨论和决定党内重大问题,学习和贯彻党的决议等规则要求。五是监督制度建设。包括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及党组织的监督,党的上下级组织相互之间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及党组织的监督,以及党外群众、群众团体、其他党派对党的监督的规定。
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党纪、党风、党性教育,培养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检查监督,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严格执行纪律,纠正不正之风,端正全党的思想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党风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作风建设与政治建设相互促进;党风是党性、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作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相互贯穿;优良作风是在与不良作风斗争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健全党的生活,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作风建设的基本方法;作风建设的成果要通过制定设来巩固。
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三项任务。
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制定一条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的组织路线,坚持并不断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的生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机构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党的任务需要的各级干部;认真做好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制定和维护党的纪律;加强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组织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等等。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确保党组织的严密性和行动的一致性。它的重要任务是健全和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干部队伍建设居于核心地位。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
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指导意义 篇6
关键词:会计;伦理思想;指导意义;会计师目标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如果说哲学是对世界思索的话,伦理学就是对人类道德的思索。由于伦理学家立场和世界观的不同,对伦理学的看法也不一致。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义务论和美德伦理四种。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四种西方伦理思想、对不同伦理思想的现实思考以及在每种伦理思想下会计师的目标选择。
一、利己主义
所有的道德规则的终极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应当做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行为在道德上是否正当,就看这个行为是否能够使得行动者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在这种伦理思想下,看似每个人的行为都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但实际上并不能够使得自己的行为最优。比如:在等候公交车或者排队付款,等待入场时的类似事情中,如果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使自己尽快赶到前面去,节约自己的时间,那就是要“挤走”别人,使自己排在最前面,这时每个人按照这种利己主义的思想的结果就是大家争先恐后地想要排在最前面,挤成了一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致力于排到最前面,反而不会节省时间,使自己尽快享受到服务,遇到一些大型事件,例如演唱会开场或者集体逃生,这样争先恐后更容易造成踩踏事件等悲剧的发生。在利己主义的思想下,在现代社会中便会滋生出拜金主义的思想,认为金钱万能,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这就会导致采取种种手段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甚至发动侵略战争,这种行为在利己注意的人看来是使自己获得了更多的钱财谋得了更多的利益,实际上这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最终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社会如果不能更好地发展,那么最后影响的还是个人的利益。
在会计行为中,利己主义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会计理论规范要求会计承担以某种行为方式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义务。会计师要做的应该是做好公司的章,本着对国家有利人们有利的目标,要勇于揭发不正当的经济行为,所以会计师是不能遵循利己主义思想的。跟钱打交道的工作一旦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容易引发各种经济危机。
二、功利主义
其核心内容是,人的行为应当有助于达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理论有以下几个核心假设:第一,这里的幸福可以是个体的主观感觉,但它应当是可以被计量的;第二,功利主义视为每个人是同质;第三,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应当只关注其结果是否带来幸福的增进,而不看他本来的动机如何。
在边沁的功利主义中,只要每个人真正的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结果必将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显而易见与实际不符,人际的利益冲突必然存在,这可不是一个“结果必将是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所能消除的。并且它其中之一的假设每个人是同质的,就是说同一件事情给不同人带来的幸福感被视为是相同分量的。显然是不合理的,例如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得带一个玩具所带来的幸福感不可能是相同的。比如:在必要情况下,允许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允许社会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实现多数人或者社会整体的较大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人的基本权利甚至人的尊严可能会受到侵犯。其次在这种思想下会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出现道德危机,例如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上的,完全背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道德信任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消费者权益受到了极大损害。
在功利主义情况下,一名会计师不应该利用他人,应该有利于他人,还要避免伤害别人。
会计师就是掌管着一个公司或者某个部门的收支过程,所以他应该以争取多数人的利益为主要目标,而不能以某些强权人的利益为目标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三、义务论
义务论是指人的行为必须按照某种道德原则或按照某种正当性去行动的道德理论。义务论看着行为的动机。同一个行为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动机,只有动机良善的行为才是有意义的。例如:在考取公务员这一件事情中,有的人是为了为人民服务而考取公务员,而有的人却是为了寻求稳定,因为“铁饭碗”的原因而考取公务员,在义务轮中,同样是考取公务员,出发点不同,意义就是不同的,以为人民服务出发点考取公务员的人就是符合伦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名会计师由于已经对责任作出承诺而应该无愧于自己的职责。
四、美德伦理
美的伦理是指一个按照某种道德规范的道德义务而行动的人,行为未必是道德的,因为這样做未必出于真心,未必是道德品质的体现。人们不应该着眼于遵守规则的问题,而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做哪类人的问题,其判断标准是行为正确与否,不是以是否遵循了某个有效的伦理规则,而是它是否具有好的伦理品质的人所愿意从事的行为。例如:在这种伦理观之下,其所要求的每个人的道德品质更高,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他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出于真心并且十分愿意去做,而不是为了遵循某种规则或者出于某种动机去做,比如说一个人他认真地做好了这种本质工作,这种行为未必是道德的,他必须是出于真心地想要去做好,做好内心便会十分开心,拥有这种想法时,他才是一个道德的人,如果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或者遵循社会规则那么便是不道德的。在美的伦理中,会计师尽可能忠实地作出反应,如果实现了这一目标,他们的行动就是伦理的。一名会计师应当具有正直、诚实的美德,以保证自己一生实践德行。
五、总结
综上所述,义务论在当今社会中是比较适用的。首先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所以会存在利己主义这一观点,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想想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是群居的灵长动物,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免不了与人接触合作,这时就会存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冲突,这种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如果都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社会就没办法正常发展,如果社会不能正常发展那么个人也就没办法很好的生活,所以利己主义是站不住脚跟的,它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
其次,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允许社会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实现多数人或者社会整体的较大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人的基本权利甚至人的尊严可能会受到侵犯,就个人来说,我觉得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是值得平等和值得尊重的,社会应该多元发展,如果推崇这种伦理思想,那么就会出现某一类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时,甚至大家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最后,美德伦理的实现有点过于理想化,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便会有不尽相同的思想,所以要使每个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至少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我觉得在一个社会之中,良好的制度和规则才会促使一个人积极向上,所以我比较赞成义务论,它要求我们不管结果如何,行动本身要符合伦理,正确的事情就应该去做,不管对己,对人是什么后果。我们人区别于动物的能力就在于我们有理性思维,我们会控制住自己的不好的想法,从而使自己趋向于理性合理的选择,做出正确的事情。(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汉文.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章海山.经济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财务风险性态类别及其指导意义 篇7
财务风险是一种交换性的风险, 是价值在其载体形态上转移、变换和复原的风险。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中。但是财务风险在不同的资本运动阶段、财务活动环节, 针对不同的理财主体与项目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一定的标准, 对财务风险进行分类, 有利于经济主体正确认识财务风险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有利于把握财务风险的运动规律, 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 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本文对财务风险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并对其划分意义进行探析。
一、按照资本运动逻辑顺序分类
财务管理的本质是资本价值经营, 资本流通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具体运行, 构成企业的资金运动。在这一资本运动过程中财务风险随之产生并随着运动进行风险积聚。资本运动阶段的逻辑示意图可以表示如下:
资本配置风险, 是指无法得到期望的生产要素及组合状态的可能性。由货币资金向商品资金的转化, 反映了生产要素商品的购进,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运用货币资金购买原材料等各种劳动对象商品、机器设备等各种劳动资料商品, 形成产品生产的物质准备。这一阶段生产要素的采购中存在着购买价格波动、采购途中商品损失、保管风险等配置风险。
具体而言, 资本消耗风险, 是指预付资本量可能无法收回的可能性;资本产出风险, 是指产品使用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可的可能性;资本复原风险, 是指资本无法还原到原始出发点形态的可能性;资本支付风险, 是指无法满足资本所有者权益要求的可能性;资本市场风险, 是指市场环境因素引起资本商品市场价值波动的可能性。
二、按照财务活动主要环节分类
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也就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资金运动包括资金开始进入企业 (筹资) , 在企业中流转使用 (投资活动) , 资金回收 (销售活动) 以及资金收益的分配。所以, 按照资金循环与周转的各个环节可将财务风险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筹集资金而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借款的可能性以及股东权益的可变性。企业的筹资渠道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借入资金, 一种是所有者投入。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致使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 则不但会造成企业经济上的困难, 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从而, 既不能满足现有股东的收益目标, 也会因而丧失潜在的投资者。
二是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源于企业的投资活动, 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 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因此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投资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企业决策缺乏科学性, 管理措施失误, 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等诸多原因, 从而使投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使投资产生巨大的风险。
三是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产品销售以后, 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为了增加产品销量和扩大业务, 许多企业都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 不但增加了坏账, 也使财务风险加大。此外, 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还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密切关联, 也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四是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对企业今后的生产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益确认的风险, 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不一致, 虚增利润导致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引起财务风险;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三、按照财务管理主体分类
随着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 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金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 其目标是实现资金最大限度的增值。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 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 主要是一种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而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复合性的特征。
第一, 出资者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是由提供资金者对其出资及其应用状况进行的管理, 其目的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 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增值。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投资风险、资金减值风险和资金经营财务风险, 具体如下:
一是资金投资项目选择风险。出资者从多个投资项目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进行投资, 但存在由于知识能力有限, 对经济环境认识不足、分析偏差等导致误选最佳项目的可能性。
二是资金减值风险。其是出资者所投入资金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是资金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了追求更高的资金回报, 避免资金风险, 需要调整资金结构, 在这些资金经营活动中,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 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 经营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主要关注企业具体的经营, 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经营者财务风险是企业经济管理者在具体的企业经济中无法实现经济目标的可能性。企业经济者关于企业财务方面的职责是具体财务战略的决策和企业财务方针、计划的执行。与企业所有者不同, 他们的财务目标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和频率的控制权力和影响力更直接。因此, 经营者财务风险更加复杂。对这种财务风险可以通过调整公司财务结构、强化企业会计基础、完善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等措施来进行防范。
一是筹资活动风险。其是筹资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结果的偏差的可能性, 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
二是投资活动风险。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入风险, 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
三是收益分配协调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 股东可能会因现金偏好得不到满足而抛售股票引致股价变动而对企业经营及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 企业的再投资将发生困难, 影响日后生产经营。
四、按照财务风险产生原因分类
按照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固有财务风险和操作性财务风险三种。
第一, 制度性财务风险。制度是一种确定性的规范, 用来控制博弈中的个人选择活动。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与决策相关的预期不确定性进而降低风险。但是, 由于制度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会出现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现象, 对风险产生较大的影响。由制度而引发的财务风险称为制度性财务风险。
第二, 固有财务风险。固有财务风险是指来自于财务管理本身的局限性和财务管理依据的局限性。由于财务管理一些重要的财务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 这些假设是对客观的一种估计。所以, 财务理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 财务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规律把握也还不够准确。此外, 为财务管理依据的会计信息的来源也存在缺陷。
第三, 操作性财务风险。是指财务管理的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操作失误或对财务方法把握不准确而造成失误, 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操作性财务风险的出现虽然存在偶然性, 但其危害仍然不容忽视。
除以上分类外, 财务风险还有许多分类方法。财务风险按照可控程度可以分为可控财务风险和不可控财务风险;按照能否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分散可分为可分散风险与不可分散风险;按照其结构的主要来源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按照所涉及的对象还可以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等等。
五、财务风险性态类别划分意义
实际工作当中, 管理当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 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其目的是让企业对它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楚的认识, 不仅从微观上把握, 且在宏观上有一定认识, 从而能多角度思考问题。顺着类别的思路, 找到发生不确定性的根源, 从源头上把握问题的关键, 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可以看到, 早在投资项目及财务管理方案确定之时, 大部分财务风险就已经存在了, 财务方案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尤为重要, 其不仅反映了企业对财务风险持有的态度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的降低, 而且也体现了公司整个运营是否科学、有效、合理。所以对于企业而言, 更为迫切的是如何在制度上明确界定财务权益关系, 设计能从源头上合理控制风险以及为实现预期收益最小化风险的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指导意义 篇8
1 矿体露头的分类概述
1.1 矿体的原生露头
矿体的原生露头是指直接露出地面, 没有经过氧化或者氧化比较微弱的矿体。原生露头的矿床矿体成分大多为具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表现高稳定性、难以风化的矿物成分。比如某些铬铁矿、钒钛磁铁矿等, 也包括一些水晶、大理石等非金属矿。
1.2 矿体的氧化露头
在矿体露头中, 大多数的矿体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缺乏稳定性, 很容易受到外在自然因素的氧化作用。尤其在矿体中含有较多金属硫化物的情况下, 因为风化的作用, 使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形成颜色多彩的氧化带。在原生硫化物的矿床的寻找工作中, 这个彩色氧化带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标志。在矿体的氧化露头中, 尤其要注意对铁帽和风化壳的查找和研究, 因为它们本身的特性, 不仅是找矿工作中一项很好的标志物, 有些时候其本身就极有可能是一个带有很大价值的矿床。对于铁帽来说, 因为其形成的复杂性特点, 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对矿石的成分、岩层特点、氧化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铁帽在对于铜、铅、锌、铁等多种金属矿产资源的寻找中作为一项重要线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风化壳是将原矿体中的一些难溶矿物成分, 通过风化作用, 在氧化带富集起来而形成的, 是寻找铁、锰、镍等金属以及个别稀土元素的直接标志。
2 铜矿床的表生氧化分带
金属矿体种类多样, 每种金属都有自身的特性存在。本来以铜矿床的找矿分析为例, 对矿体露头的评价在地址找矿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对于铜矿床来说, 在其表生分带大致分为三层:氧化带、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和原生硫化物矿石带。对于氧化带来说又可分为:表土层、亚氧化带、淋滤亚氧化带和氧化富集带。对于矿床的氧化界限常常因为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随之发生改变, 以铜矿床为例, 其表生变化的氧化界受多方面因素的作用, 如:气候变化、地下水的影响、矿体的成分和结构、矿床构造等等。以硫化物矿床中黄铁矿的氧化带形成机理分析为例:黄铁矿中的S22-发生氧化作用, 产生了硫酸H 2SO4和硫酸亚铁FeSO4。FeSO4继续发生氧化作用, 成为高价铁硫酸盐Fe2 (SO4) 3;高价铁硫酸盐在水解作用下转换为氢氧化铁Fe (OH) 3。氢氧化铁再凝聚成各种表生铁矿物形成“铁帽”。因为铜金属硫化物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 沉积作用也不相同, 因此在氧化作用下也会有不同的产物产生, 但其反映顺序是相同的。
由上可见, 矿床考查人员对于矿床的氧化露头和原生露头对金属含量变化特征的掌握, 在实际的找矿工作和矿床评价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金属矿床的次生富集带
在金属矿中的某些金属元素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从氧化带中分离开来, 再经过渗透和化学变化后沉积形成了次生富集带。在次生富集带中的矿石价值要高出很多倍于原生矿石价值, 因此, 对次生富集带的分析和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从实践中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金属矿床都能够形成次生富集带, 具有此种能力的只有个别金属矿, 如:金、银、铜、铀和铁。
在铜矿床上的原生硫化物的上层经过氧化产生硫酸铜, 和水结合形成的硫酸铜溶液渗透到潜水层以下, 因为其所处的条件缺少游离态的氧, 从而使其与其它金属硫化物进行置换反应生成次生硫化物, 其沉积的结果就是形成了次生硫化物富集带, 这对与工业地质开发来说具有很高的工业价值。
4 矿床露头对地质找矿的指导意义
矿床露头的准确评估才能是其在工业地质找矿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对矿体露头厚度和原生矿体厚度的评估失误在实际找矿工作中时有发生, 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矿体露头厚度比原生矿体厚度扩大假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矿体露头的周围和上层覆盖的岩石进行氧化作用生成的各种产物对其产生了厚度扩大的假象;一种是矿体露头本身的金属元素发生氧化作用造成的矿体膨大产生了厚度扩大的假象。因为覆盖岩石的氧化产物造成的矿体扩大的假象, 很容易误导地质找矿工作, 吸引工业开发, 造成企业巨大的损失。而对于由稳定性较差, 易溶性好的物质组成的铜矿床来说, 常常表现为露头的厚度减小而实际在地下深处矿体厚大的现象。这就会使工业找矿工作中对具有较大工业价值的矿床发生遗漏。
因此, 对矿体露头进行准确的评估, 不仅要对露头氧化矿石的物理成分和化学构造进行研究, 还有对矿体的厚度, 外部影响因素, 深部原生矿石的主要成分和等级状况进行合理的推测, 另外, 对于铜矿床来说, 矿床露头的变化情况与矿床整体的地形特征有关, 同样在风化的作用下, 铜矿体在稳定的岩石中呈正地形, 在不稳定岩石中呈负地形。
综上所述, 在进行工业地质找矿和矿点考察工作时, 要对矿床露头的变化特征和实际环境状况进行综合的掌握, 对区域地质地貌进行了解, 才能够准确的对矿体资源进行判断, 充分发挥矿体露头是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彦英, 余养力.地质找矿新机制运行情况及相关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 2012 (4) .
指导意义 篇9
关键词:高等几何,初等几何,指导意义
引言
高等几何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不少学者将它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并称为数学教育基础课程的“三高”,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教学工作中, 教师可能会因为感受不到高等几何与初等几何知识之间的直接联系, 忽视高等几何而造成了初等几何与高等几何知识的脱节, 无法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几何知识体系。
事实上, 无论是数学的哪一个分支, 都遵循由浅及深的发展规律。高等几何是初等几何的承接, 在知识上是初等几何的因袭和扩张, 在观念上是初等几何的深化与发展[1]。在高等几何中贯穿着大量的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观点, 不仅能扩展几何知识领域, 开阔几何视野, 提高个人的数学素养, 还能加深教师对初等几何的理解, 进而站在更高的层次灵活引导学生处理初等几何问题, 这对于教师从事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高等几何对初等几何的指导意义这个论题有着非常广阔而丰富的研究空间, 多年来有不少的国内外学者潜心钻研在这一问题上, 而且也得到了许多精彩的结论。本文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尝试从高等几何课程地位和新大纲背景下对中职初等几何教学要求的角度来认识高等几何与初等几何的关系, 浅谈高等几何学习对丰富初等几何研讨方法和拓宽初等几何解题途径的指导意义。
1 高等几何对初等几何教学的指导意义
1.1 高等几何和初等几何的界定与联系
在探讨高等几何对初等几何解题研究的指导作用之前, 首先就本文所涉及到的高等几何和初等几何这两个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加以限定, 并简单了解其内容特点以及在克莱因群论观点下存在的内在联系, 明确高等几何与初等几何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初等几何是高等几何的基础, 而高等几何是初等几何的延伸和拓展。
习惯上, 我们把小学和中学阶段所接触的几何知识都纳入初等几何范围。初等几何以欧氏几何为理论基础, 是几何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包括空间与图形、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等。初等几何所涉及的思想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内容相对直观, 学生可以先直接采用观察、测量等实验手段了解几何图形, 发现其中规律, 再根据实际认知水平逐步抽象思维, 完成逻辑演绎证明。而我们所说的“高等几何”通常是指在19世纪初期产生的另一几何学重要分支———射影几何。它的开辟和盛行, 一方面是由于它有巨大的美学魅力, 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把几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时所获得的明显效果以及它与非欧几何的紧密联系[2]。高等几何主要以克莱因的几何学群论观点为指导, 他提出采用变换群对几何学进行分类, 重点突出变换不变性的基本数学思想, 这在几何学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结合克莱因的群论观点,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欧氏几何涵盖于射影几何, 欧氏几何是射影几何的一个特例。
1.2 高等几何和初等几何的课程地位
初等几何一直都是中等职业院校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高等几何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初等几何与高等几何的课程开设都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高等几何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中职数学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 有必要关注高等几何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新大纲背景下对初等几何教学的要求。
1.2.1 高等几何的教学目的
培养具有现代数学思想, 并能应用现代数学思想指导教学的数学教师, 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的培养方向。高等几何作为高师数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是数学教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课程的开设一般是安排在学习了解析几何和高等代数之后, 目的是在具备一定的初等几何、解析几何和高等代数知识的基础上, 系统地学习射影几何知识, 引入变换群观点, 抓住变换和不变性的基本数学思想。高等几何涵盖了大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理论、应用等, 对于发展空间概念, 丰富高层次的几何知识, 提高数学专业素养, 培养数学逻辑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几何学, 为进一步的学习微分几何、画法几何或者其他高等数学知识做好准备, 还训练了抽象思维, 增强了数学审美意识, 加强了数学修养, 提高了从师能力, 为数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 新教学大纲对初等几何的要求
清华大学萧树铁教授说,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逻辑思维一直比较薄弱, 数学, 尤其是欧氏几何, 在这方面的训练是大有可为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2002年接受采访时更是强调, 中学一定要讲欧氏几何, 几何推理的部分不能取消, 整个数学就是建立在推理之上的。2009年重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就是在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它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办学方针, 提出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 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大纲将数学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 在各模块间进行知识组合, 在各学科间进行知识渗透。在新大纲下, 培养目标已经由重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转向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这要求教师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注意突出几何的本质, 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探索与研究几何问题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3]几何学的教育价值不容小觑, 欧氏几何长期以来作为训练逻辑推理的素材的地位不可取代, 几何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3 丰富初等几何研讨方法, 拓宽初等几何解题途径
明确了高等几何与初等几何的关联, 将有利于我们把高等几何中获得的观点、体会反馈于初等几何。事实上, 将高等数学知识下放到初等数学教材中的成分越来越多, 我们所熟悉的初等几何中有部分内容是需要以高等几何为理论依据的, 例如平面几何的平移、旋转是在正交变换群下的合同变换;立体几何直观图的画法、截面图的作法分别是以透视仿射对应性质及笛沙格定理的理论为作图依据[4]。前苏联几何学家亚格龙曾经指出:“在初等几何中……, 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它们构成了几何学的一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其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几何学的界限。其中之一是演绎法和几何学的公理基础;另一个是几何的变换和几何学的群论基础。”可见, 学生在学习初等几何的过程中, 实际上也是接受高等几何数学意识和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利用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考虑用高等几何理论来解决部分初等几何问题, 从而为初等几何研究探讨和解题方法寻求更广泛的途径[5]。另一方面, 由于许多高等几何定理、命题可以给出初等几何的证明或解答, 因此也可以将此类高等几何问题进行改编, 创作出初等几何中的提高题、压轴题等, 这无疑为教师们探索初等几何的教学和科研指明了方向。
下文将通过仿射变换寻找初等几何命题解题思路。
在高等几何中, 只要经过适当的仿射变换, 任意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椭圆可对应变为特殊的正三角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或圆形。如果所给命题在这些特殊的图形中结论成立, 则根据仿射变换保持同素性、结合性、平行性、共线三点的单比不变、封闭图形的面积之比不变等性质即可推出在原命题中结论也成立[4]。
例如:将任意三角形每一顶点与对边上的三等分点相连得六条直线, 求证这六条直线所围成的六边形三双对顶点的连线共点。
由于点线的结合性在仿射变换上都不变, 所以可以利用仿射变换将任意三角形ΔA'B'C' (图1) 变成正三角形ABC (图2) , 且各边的三等分点及中点对应变成正三角形各边的三等分点和中点, 因而本题就正三角形的情况证之。
因此, 上述命题等价于:设L1、M1、N1 (i=1, 2) 分别为正三角形ABC三边上的三等分点, 由六条直线围成六边形P1R2Q1P2R1Q2, 求证三双对顶点的连线P1P2, R1R2, Q1Q2共点。
显然, 运用高等几何的知识来处理上述题目时解法相当简单。当然这种高等解法不能直接进入中职数学课堂, 但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教师思考问题指明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发和诱导的作用。高等几何让我们处于更高的立足点, 以更远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 从几何学的全局和整体来理解和把握初等几何。面对初等几何题目, 我们的思路不再单一, 可以尝试站在另一种角度去思考、分析和理解初等问题, 以寻求更为简捷的处理方法, 在不断的探索中不仅丰富了初等几何解题的途径, 还可以创新初等几何问题, 充分发挥高等几何对初等几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丽娟.高等几何与初等几何的相融性[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9:76.
[2]R·柯朗、H·罗宾.什么是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李恩凤.高等几何与初等几何的关系[J].青海师专学报, 2001, 6:53.
[5]刘德金, 张全信.试论高等几何对初等几何的指导作用[J].德州师专学报, 1997.
指导意义 篇10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 但与其他散文相比, 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 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 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 在文章中可以出现, 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 抒情散文分为托物言志式散文和借景抒情式散文。托物言志式散文, 即象征性散文, 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 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借景抒情的散文, 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 赋景物以生命, 明写景, 暗写情, 做到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技法指导】
阅读抒情散文, 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 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 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1.警句剖析。2.品味在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如《春》的末尾三段的三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 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 《月迹》中月亮的形象, 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月迹》中的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 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 告诉人们, 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 只有不断地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象征是抒情散文运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于运用了象征手法的散文, 阅读时要能分析文章内容中所表达的象征意义。象征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 如红色象征热情, 火炬象征光明, 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 “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 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 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 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体与象征本体一般存在一些相通点。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 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 力求上进”, “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 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 象征借助想象和联想得以实现。象征的表现方法, 常把象征人格化, 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 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 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象征是“托义于物”, 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 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阅读抒情散文还要把握散文的基调。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 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 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阅读抒情散文还要注意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 因为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 都离不开语言, 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 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
【实践演练】
银杏 (节选)
郭沫若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 我是喜欢你, 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 我才特别的喜欢, 是因为你美, 你真, 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 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 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 多么的莹洁, 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 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 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 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 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 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 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 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解脱了一切, 你那槎丫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 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 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 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 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 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 你超在乎一切之上, 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 你的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 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 而且忘记得很久远, 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 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 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 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 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 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 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 都喜欢吃你的白果, 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 这样久远的例子, 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 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 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 我怕你一不高兴, 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 我真希望呀, 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 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
【背景链接】
《银杏》是一篇咏物寄志的散文。“皖南事变”后, 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压制进步舆论, 人民的正义要求无法直接表达。郭沫若愤而拾笔,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连续写成《屈原》等六部历史剧, 借古喻今, 表达人民的愤怒和要求。《银杏》也作于此时。文章通过对银杏高尚品格的描写和咏赞, 抒发了对银杏遭遗忘、冷落的愤慨, 从而抨击了蒋介石统治集团排斥民族精华、媚外降敌的反动政策, 勉励同处逆境的同志和战友保持银杏那样“美”“真”“善”的高风亮节, 继续为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坚持斗争。
【阅读训练】
1.文章以第二人称来写,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呢?请作简要分析。
2.文中加粗的两个“蝴蝶”所表示的含义相同吗?请说说你的观点。
3.结合背景链接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4.“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 “这事情”在文中是有两层含义的, 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5.银杏在文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银杏象征什么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30页)
Answer参考答案
《银杏 (节选) 》参考答案:
1.以第二人称来写, 如作者与银杏面对面诉说, 便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
2.两个“蝴蝶”所表示的含义不相同。第一个“蝴蝶”指自然界的昆虫蝴蝶, 第二个“蝴蝶”是比喻义, 指的是如蝴蝶一样翻飞的银杏叶。
3.画线句喻指蒋介石统治集团排斥民族精华、媚外降敌的反动政策。
4.字面意思指银杏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深层含义是指身处逆境的同志面对困难而变得消沉下去。 (大意相同即可)
指导意义 篇11
《内功四经》共四部,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共同组成。在宋世荣先生《内功四经》手抄本之最后云有“此书自初得者言,清初总宪王公得之于水底石函中,上卷名《剑丹》,下卷名《内功》。百年之后,南溪子悟透玄机,方知是宝传,付与知己宗景房”等语。宋世荣先生得于燕都刘晓棠,刘晓棠得于沈阳工部库中。据说《剑丹》已亡佚,仅遗《内功》传世。有关《内功四经》的来源与历史,目前我们也就仅知有上述这些零星记载了。至于有人说《内功四经》为宋世荣先生首次创著,我认为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不宜定论过早而贻误后人。
人尽皆知,由宋世荣、宋世德昆仲创传的宋氏形意拳,除将家传《易筋》、《洗髓》二经灌注于整个形意拳的修炼中外,尤重《内功四经》。以《内功四经》为灵魂和主线将宋氏形意拳的所有功法、拳械贯穿起来,指导和规范宋氏形意拳的全部修炼过程,遂形成了古朴雄浑、工整遒放、内功精专、发劲独特的宋氏形意拳。宋氏形意拳极重脉络、格式、气路、劲诀,以瞬间骤然鼓荡爆发出寸绝滚颤、惊弹抖擞的弹性爆炸力而明显有别于他派形意拳。宋氏形意拳发劲极速极整、极刚极爆,观之浑身俱颤,内力激荡回旋,震颤不已。这正是以《内功四经》为指导的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贴背转斗、松肩出劲的独门内功发劲法。
那么,以造就宋氏形意拳而享誉武林的《内功四经》,难道就只能指导和适应宋氏形意拳了吗?非也!余以为,《内功四经》不仅适合于宋氏形意拳,照样适合于别派形意拳和太极拳、八卦掌,甚至适合于心意、少林、八极、炮捶、翻子、戳脚等各派武术,能直接指导各派武术的修习体用,使之在功架和劲力上更趋科学和完美,而直达目标。
武术是以人体为载体的一种运动艺术,所以自古至今,习武者大都熟知人体结构而通晓医术。《内功经》开篇即云:“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并言:“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脉络不知,勉强用之,无益有损。”习武者练习内功,若不明脉络气路而盲修瞎练,只能“引火烧身”而自讨苦吃。《内功经》云:“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任督二脉,总司人体阴阳诸经,任脉位于体前正中线,督脉位于体后正中线,两脉交通,即形成“气行滚滚”的道家小周天内功效验。任督二脉气路通畅,则能以气催力而充分爆发内劲。发劲之要,首在肩肘关节的松活,即肩井穴(肩头分中)与曲池穴(肘头分中)处须“软意松开”,此二穴乃“周身发劲之所也”。任督二脉之劲,在武术上简言之其实就是胸肋之劲(阴劲)和肩背之劲(阳劲)。任何武术,都离不开这种起自胸肋的阴劲(任脉劲)和起自后背的阳劲(督脉劲),而且在发劲时都必须要着意放松肩肘关节(肩井穴与曲池穴),这样才会使劲力通畅而直灌于手(即《内功经》所云:“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有关这种阴阳劲的发放形式,笔者试以八极拳中之“单手爬山”与“撑捶”二势略作阐释。“单手爬山”右手掌心朝上、掌跟用力往上托打,下颏提起,目注手掌。属明显的胸肋任脉劲(阴劲);“撑捶”右拳拳服朝上、拳面朝前直腕往前冲击,下颏微收而目注于拳,属明显的肩背督脉劲(阳劲),八极拳谓之“督透劲”。若以《内功经》之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上身格式)、“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下身格式)来规范八极拳“单手爬山”与“撑捶”,我们将会感到功架更为饱满而支撑八面;若以《内功经》劲诀“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来指导八极拳“单手爬山”与“撑捶”的发劲,我们会感到劲力更为通透和刚猛。
《内功经》在对武术劲力松紧、刚柔的论述上尤为精妙,可指导任何拳种的求劲发劲功夫。经云:“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又云:“曰松,劲之渔也。曰悍,劲之萃也。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任何拳术,若要打出高质量的爆发劲,首先必须要从“松柔”二字上去找,在发劲前身心皆须极度放松而“松如绳之系”,发劲瞬间由松到紧、浑身紧缩而使劲力骤然爆发出来,如雷炸冰裂般清脆果断,干净利索而“悍如水之清”。这种“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的发劲方式,是极其科学而适于天下任何武术的,希望广大武林同仁能破除门户之见,依《内功经》照经发劲而体悟劲道,定会有所突破和顿悟而步入另一重境界。
《内功经》极重培养内气、敛神修心的“静功”练习。有“五气朝元”与“调气”的专门练法。经云:“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只有长期不懈地静坐养气,才能“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而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平阳秘,百病不生。也只有长期地敛神聚气,才能三宝充盛、正气浩然而“气下于海,光聚天心”,气充于内而形光于外,从“额上正中”之“天心”透出“至大至刚”之凛然正气而使对手心胆俱寒。余以为,习拳者必当兼修静功,以宁神安心,积精累气而壮内坚外。若一味练拳而不修静功,将会无休止地透支生命能量而短寿天亡。须知天地之道与万物之道,皆乃阴阳平衡之道,偏阴偏阳皆是病。《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我们习武(动,属阳)必须辅以静功(静,属阴),这样才能动静结合而使人体阴阳平衡,健康长寿。否则阴阳分家而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势,最终势必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恶果。
《纳卦经》将人体各部位与八卦相配。以乾坤、巽兑、艮震、坎离这八种卦象来分别规范和说明头项(乾)、足膝(坤)、肩背(巽)、裆胯(兑)、胸肋(艮震)、心肾(坎离)部位与劲节气路的配合及行功过程中全身各部的协调要领。《纳卦经》在格式、脉络、气路、劲节上皆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可操作性极强,对各派武术的形、意、气、劲皆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尤在“求取内劲”方面启发性更大。经云:“头项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效法乎地,取其镇静厚载;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又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任何武术,都可以此经文指导和规范。先抛开脉络、气路和内劲不谈,光从外形间架上来说,头项之“刚健纯粹”、足膝之“镇静厚载”、肩背之“松活”、裆胯之“靠紧”各项要求就足以规范各派武术的“外形”,只有“外形”标准,才能进一步谈到“气路劲节”的运用。所谓“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劲不
畅”是也。
《神运经》从体、式、用、义四个方面说明武术在实战应用中的进退、动静、起伏、纵横及击敌时之用形、用气、用神之区别与丹田气之飞腾变化等。经文中字字珠玑的精妙论述,各门武术皆可奉为圭臬而勤行之。如“第一章神运之体”中云:“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第二章神运之式”中云:“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这里充分说明武术技击中“以形击形、以气击气、以神击神”的三种层次和后果。一个内功深厚、正气浩然的武术高手若与比自己相差甚远的普通武人较技,便可“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以神气击退对方而“隔空索胆”,达到“不战而曲”之目的。这种情况,在古时战将关羽、张飞、岳飞等身上皆出现过。武术前辈董海川、杨露禅、宋世荣、宋世德、杜心五等先生亦皆臻此境。无论内家外家,长拳短打,只要注重内功修炼而“善养吾浩然正气”,皆有望达到此境界;“第三章言神运之用”中云:“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重。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对技击中之进退、神气、身步、轻重、缓急皆做了精辟的论述,堪为指导各派武术技击的“金玉良言”;“第四章言神用之意”中云:“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运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在技击的心神、意气、动静、内外、刚柔、缓急、手眼、身步上之绝妙论述,亦可作为各派武术实战技击之“金科玉律”。尤其是“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之句,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堪称经典中之经典。内行皆知,武术中的“真刚”必自“真柔中来”,“真疾”也同样自“真柔”中来。没有真正的“柔”,也就无从谈起真正的“刚”与“疾”。
《地龙经》是《内功四经》中的最后一部经典,也是功夫达到最上乘后“浑身无处不拳”的表现。《内功四经》“原跋”中有云:“学者用此,必须从内功起手,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久而久之,无敌于天下矣。”《地龙经》重在底盘功夫和浑身关节的伸缩起伏应用,经日:“地龙真经,利在底功;全身练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又日:“大胯着地,侧身成局;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总之,《地龙经》一旦练成,则“气血劲神练成一团随意用,伸曲自由任我,蜿蜒起立如常,上下伸缩,变化莫测”,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神明境界。惟惜此功难度太大,练成者极少。我们仅将其作为各派武术追求攀登的一座“高峰”可也。
指导意义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研究对象为我站统计的人工流产受术者共226例。时间为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入选标准[3]:有稳定的联系方式, 无精神疾患, 具有正常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年龄18~28岁。未婚159例 (70.4%) , 已婚67例 (29.6%) 。人工流产次数2~5次, 平均2.8次。按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13例。两组一般资料水平接近。
1.2 指导方法
对照组在人流术后给予相关的健康教育, 发放宣传手册, 有疑问时给予解答, 平时不主动干预。观察组在了解受术者年龄、文化程度、流产次数、对避孕知识掌握程度等的基础上, 采取分步骤、有区别地给予持续避孕指导。
1.2.1 指导内容
(1) 让受术者明白, 人流只是避孕失败后的一个补救措施, 并不是避孕失败的解决方法, 而且次数太多对健康会有影响。即使年轻时人流的不良反应不明显, 但随着受术者年龄的增大, 会有很多生理上的影响, 而且很多影响是不可逆的[4], 所以要尽量减少人流次数, 并注意保护自己。 (2) 让受术者明白, 在性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方面, 生殖健康更为重要。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性行为可能引起很多妇科炎症, 而且现在很多避孕措施可在基本或完全不影响性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收到避孕效果, 如避孕针剂[5]。提倡健康的性生活, 配偶尽可能佩带避孕套, 若配偶不愿意佩带, 女方要自己采取避孕措施。对于未婚女性, 我们建议服用短效避孕药;对于已婚女性, 长期没有生育计划的, 我们建议放置宫内节育器。 (3) 纠正不健康的避孕方式。许多女性认识到长期服用短效避孕药不良反应大, 常采用安全期避孕和性生活后冲洗阴道避孕。要让受术者明白, 安全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实际生活中安全期常因为各种意外提前或推迟, 因此要长期准确地推断安全期, 并不具有太大的可行性[6]。冲洗阴道基本没有科学道理, 事实上进入卵子的精子只有一枚, 而且已经在早期进入, 房事后冲洗阴道并不能避免怀孕。 (4) 提高自我监测能力。若性生活时未采取避孕措施, 应在此后24小时内口服避孕药, 并且越早越好。若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怀孕, 可以观察是否有妊娠反应, 采用孕试纸进行自我检测, 尽量在早期发现妊娠, 从而及早处理, 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1.2.2 指导方式
宣传图册和口头解释相结合, 当面指导和电话辅导相结合。宣传图册力求简明、生动、通俗, 让受术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人流术过多的危害以及相关的避孕常识。受术者带回去自行阅读, 有疑问者电话联系护士, 给予个别解答, 此过程和对照组基本一样, 但在术前进行。此外, 我们采取持续跟踪模式, 对每位受术者的身心状况、避孕习惯等进行分析, 帮助制定确实可行、相对容易接受的方式。定期给受术者群发邮件或短信, 让其能在缺少督导的情况下意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受术者有个别问题, 如选择何种避孕方式、购买何种避孕药、放置什么类型的节育器, 以及性生活后不能确定是否受孕等, 给予个别指导, 并采用真诚的态度尽量督导其落实。问题比较多或比较复杂者, 若电话联系不清, 可以和受术者预约面谈时间, 来门诊进行相关的咨询, 并注意保护其隐私。
1.3 数据处理
统计避孕指导1年后两组患者的正确避孕率和再次人流率。SPSS 12.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年后对照组正确避孕82例 (72.6%) , 再次人流38例 (33.6%) ;观察组正确避孕101例 (89.4%) , 再次人流17例 (15.0%) 。观察组正确避孕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10.37, P<0.01) , 再次人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10.60, P<0.01) 。对照组有7例, 观察组有5例, 开始为正确避孕, 计划怀孕后因身体原因而行人流术。
3 讨论
从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 受术者在手术结束后非常疲惫, 心情也普遍较差, 很难安静地接受避孕指导, 对于相关的宣传图册, 很多受术者懒得看, 甚至直接丢入垃圾箱, 所以术后开展避孕指导的可行性较差。鉴于此, 我们在术前进行避孕指导, 此时受术者情绪普遍比较紧张, 迫切需要护理人员的安慰, 与其沟通接受程度较高。考虑到双方的时间均比较紧张, 因此我们沟通的初步目的只是让受术者明白避孕指导很有帮助, 进一步的个性化诉求可以放在受术者手术恢复后, 电话或当面再给予进一步深入、具体地指导。
在避孕指导中, 重要的问题是一定不要让受术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避孕指导的目的是让受术者建立女性生殖健康自我保护意识, 掌握正确的避孕措施。因此不要直接对其性生活方式作出评价, 以免引起反感, 应该将重点放在多次流产对身体的危害方面, 让受术者自己去判断、权衡, 认识到女性生殖健康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从而为掌握正确的避孕措施奠定良好基础。在后期指导中, 一定要注意语气温和, 态度真诚, 让受术者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从而在需要避孕指导时能及时、主动地联系护士。
本研究结果表明, 避孕指导服务1年后观察组正确避孕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再次人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持续避孕指导服务能提高受术者自我保护意识和避孕能力。现代通讯工具也为持续避孕指导提供了远程服务的条件, 值得计划生育指导站考虑。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 (简称人流) 术后给予持续避孕指导的积极意义。方法 226例人流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对照组在人流术后给予常规的避孕指导。观察组在术前进行初步指导, 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给予分步骤、有区别地持续避孕指导, 并注意宣传图册和口头解释相结合, 当面指导和电话辅导相结合。结果 1年后观察组正确避孕率高于对照组, 再次人流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持续避孕指导能明显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避孕能力。
关键词:人工流产,持续避孕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美珍.人工流产术后避孕指导服务与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 (11) :165.
[2]亢红岩, 张洲炎.对金昌市永昌县育龄妇女重复流产后避孕指导服务现状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34) :304.
[3]常明秀, 张晓静, 徐晓, 等.郑州市医院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现状的定性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8, 16 (3) :164.
[4]韩字研, 马黔红.人工流产术后服务[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10) :748-749.
[5]赵娟, 卢头锋.人工流产现状的分析及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3)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