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学校(共10篇)
自由学校 篇1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意见稿中,头条就是阳光入学,规定要求:各地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想,除了解决不少学生就学远、就学难问题之外,最大的意义应该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保障吧!既然如此,只要能够保障教育的公平,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打造家门口的最好学校呢?
在我看来,最好的学校就是自由的学校,最好的评价就是家长的口碑,示范学校和优质学校的牌匾的力量绝对比不上家长们口口相传的魅力。至于最好的学校该如何打造,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进行考虑。
第一,最好的学校的校长应该是自主的,不仅有其办学理念和教育经验,更要有敢于开拓的精神。在我看来,好校长应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所谓厅堂,即各种学术型、教研型领域,能够深刻领悟教育的宗旨,并能够将高屋建瓴式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学纲要;所谓厨房,即教育第一线,能上好课,成为教师的榜样,能评好课,成为教师的引领,能读懂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基层干部。因为能上得厅堂,所以好校长对教育教学都有比较高端的理解和思考,也因为能下得厨房,所以好校长对于课堂和师生会有深深的眷顾和大力的支持。但无论是上厅堂还是下厨房,好校长必须有其特定的自主权利,如此方可有坚守一方教育热土的底气,可有不断求新、敢于超越的勇气,有打造家长和社会满意学校的底气。
第二,最好的学校的老师应该是自信的。那要如何才能做到自信呢?我想,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因为学高,所以自信。有比喻说,想要与人一碗水,必先拥有至少一桶水,这在学识方面对教师做出了一个具体要求。一个没有在某一领域高出绝大多数学生的教师,自然也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感,谈何被尊重。是故,教师必有一技之长,或德行,或才智,或技能,此谓学高。另一方面,因为身正,自然自信。言传和身教,身教更胜于言传,试问,一个自身不知检点的教师,如何担得起道德社会的真善美,又谈何被尊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为此理,而自身的行为修养素质,是最容易激发学生膜拜心理的钥匙,此谓身正。学既已高,身亦为正,授人以礼,服人以理,何故不能受学生和家长之尊重?何故不能绽放自信的笑颜?
第三,最好的学校的学生应该是自由的,一棵树上开出千万朵花,但每一朵都必然有所差异,但是在大树母亲看来,每一朵都是自己的孩子,它会尊重每一个孩子,哪怕它们最终不能结出香甜的果实,但它们依然能拥抱属于它们自己的芬芳。一所学校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他们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了不同的早期教育,但在他们进入同一所学校开始,他们就成了同学和伙伴,踏上了同一个新的起跑线,或许在起跑以后,有的孩子会跑得快些,有的孩子会跑得慢些,甚至有的孩子只喜欢坐在跑道旁给伙伴们加油,只要他们自己认同,家长和老师尊重,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鼓掌累了的时候,他们也会小憩一会,休息之后,他们也会努力跑上一段,因为身边还有一直在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家长和老师。我想说的是,即便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孩子们的终点也是不一样的,同一条起跑线分出无数条前进的道路,我们正在变革那个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我们正在学习如何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多元的教育环境。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应该努力的就是找寻到孩子真正想要前进且适合他们前进的那一条道路,并且一直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人本生而自由,最好的学校的学生难道还不应该拥抱自由吗?
有了这三个方面的保障,也就自然能得到家长和社会自发的拥戴和信任,一所所家门口的最好的学校,也自然可以脱颖而出,成就更多自由孩子的自由未来。
自由学校 篇2
安全无小事。我校始终把学生安全教育放在首位,从校长、副校长,到班主任、任课教师天天都在讲安全。学校基本上取消了校外活动,课间活动也规定不许学生这样、不许那样。操场上、楼梯间处处都有安全值班教师的身影,班主任更是整日围着学生转。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听从教导,养成了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安全观念和安全防范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常会做出一些有损自身和他人安全的举动。如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时,互相追逐、嬉戏、打闹时不讲分寸和方式,常有发生学生互相碰撞而导致出现安全事故的现象。因此,我认为,提高学生自主、自觉抗拒危险的能力,打破“圈养式”的模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首先,校园安全教育要常态化。让学生融入集体,走进社会,逐步提高他们自主、自觉抗拒危险的能力。使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什么会有危险,怎样解决危险;传授一些基本的、有效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让安全意识牢牢铭记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学校定期开展抗震、消防安全演练、校外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会保护自己。当灾害发生时,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就会像本能一样迸发出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把灾害降到最低。
其次,课间活动要文明,不在拥挤的楼道里推搡别人,不做危险游戏,避免追跑打闹现象。课间发生的一些类似安全事故,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最生动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其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自由学校的实践探究 篇3
关键词:自由学校;实践;享受自由;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32-05
自由学校的实践就是试图把对自由学校的想象变成教育的实在形态,把自由学校实实在在地做出来。
根据对自由学校的想象[1],自由学校的实践一是学校要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自由,二是学校要竭尽所能让学生学会自由。学会自由是建设自由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自由是学会自由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自由能力就会自动养成或自动生成,还必须通过一定路径进行培养。学会选择是学会自由的主要路径,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自由的能力就是在不断的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自由
自由的内容非常广泛,针对小学生的实际和当下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让学生充分地享受的自由主要包括:身体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的自由。其中,身体自由是基础,思想自由是核心,个性发展自由是基本外在表现。没有身体自由,思想自由既没有保障,也显得虚无缥缈;没有思想自由,个性发展自由也缺乏逻辑前提。
(一)让学生身体舒展
身体舒展的基础是身体舒适。舒适即外部的设施和环境能满足学生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外国语学校,每位学生课桌椅的高度都是可以调整的,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也会为其进行“私人定制”。
身体舒展即是学生的身体可以不受束缚地向四面八方而伸开,这既需要对校园进行精心的设计,也需要废除对学生身体的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外国语学校草坪上的路并非像一般学校那样依图纸而建,而是让学生用“脚”来说话。学生上课不必双手交叉放在身后,或双手整齐地放在胸前课桌上,也不必站起来回答问题,等等。
当然,让学生身体充分地舒展也是有底线的,就是一个人身体的舒展不能损害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安全,也不能影响他人的身体舒展。
(二)让学生思想独立
让学生思想独立的路径至少有两个:
1.让学生成为制订学校制度和班级制度的主体
一讲到制度,一般的人就会认为其只会让学生不自由,是限制学生思想自由的手段。其实,这只是对传统学校控制式制度作用的描述,就如雅斯贝斯所说:“如果人们要为助教和学生订下一系列学校的规则,那就是精神生活、创造和研究的终结之日。在这种状况下成长起来的人,必然在思维方式上模棱两可、缺乏批判力、不会在每一种境况中寻找真理。”[2]如果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那就另当别论。
以班级公约的制订为例,让学生成为制订制度主体的程序为:一是每位师生就此独立发表意见,以让每一个人的思想都能得到充分表达;二是小组和大会讨论各人或小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讨论既可以是平等的协商,也可以是针锋相对的争论和辩论,以让不同人的思想进行充分的互动和碰撞;三是进行民主表决,师生平等,一人一票,得到50%以上支持的班规才能付诸实施,以让不同的思想进行交融。
班主任不再是布道和发号施令者,更不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但也并非不应和不能有所作为。“教育者应当是孩子自我表述过程中的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参与者,教育者的作用是使自我表达具有意义——即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自己的权威,如何接受别人的帮助,以及获取他人帮助的必要性。”[3]
2.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充分的思维自由和言论自由
学生在学校70%的时间在课堂度过,学生在课堂的思想不自由就很难保证在学校的思想是自由的。而在课堂,学生思想自由的主要表现就是思维自由和言论自由。
要达到课堂思维的自由和言论自由,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由此我们创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其基本流程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或制造认知冲突,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整合学生的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必要的指导——学生自由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自行得出结论,教师保障学生的言论自由——教师设计多元练习,学生自觉选择应用。
不管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是自主解决问题、自行得出结论、自觉运用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相对处于自发自由状态,不受框框的约束,也不受教师的主宰,学生的探究常常出乎意料,思想的收获也常常超乎想象。教师转身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者、服务者、引导者和必要的指导者。正如雅斯贝斯所说:“教师不应暗示学生应走的道路,而取消了他们继续思考及发问的机会;教师不应固守教条,而是将问题敞开,因为有份量的决定不是在思考范围内可以先做出来的。”[4]
(三)让学生个性飞扬
虽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决定性的是评价。
“应该说,渴望受表扬、拿奖状、上光荣榜或金榜题名,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个人如果将自己一生的意义评判完全交付给他人,它同时意味着主体意识的沦陷。”[5]有鉴于此,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两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消极和极端的角度,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少之又少,直至没有任何评价,那么学生的个性必然是自由的。但教育真正意义上没有外在评价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成长还是需要社会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和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没有真善美引领的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从积极和另一极端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设置尽量多的评价项目,能充分支撑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学生个性成长是个复杂的系统和未知的领域,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对这个世界已知的认识或是已有的认识水平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这个世界无限的认知,以及对这个世界已有认识的超越。更重要的,外在的“奖励和表彰的罪过是破坏性情,特别是兴趣和道德,艾恩(《奖励的惩罚》一书作者)将奖励看做是‘行贿。……‘所有的奖励都有着相同的效果,一个作家宣称道,‘它们将会冲淡成功本身带来的欢乐”[6]。
我们整合上述两种思路的优缺点,找到了相对能保障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一些评价方法。
1.减少或废除外在的奖励项目,改为自主设定奖项、自由申报奖项
让孩子自己设置奖项,自由申报奖项,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尊重,兴趣自由获得了保护,个性自主发展得到了支持。既发挥了奖项的引领作用,又避免了外在奖项成为对学生成长的“贿赂”工具。
2.尝试进行个性化情境性激励评价
个性化是指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因人而异,寻找和创造适合每位学生成长需要的评价;情境性是指在真实的场域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激励是指评价以鼓励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学生内心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人性的基本需求。这是一种随机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的现场,在师生的互动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的点评,弥补了固定奖项灵动不够、机械有余的不足。
3.减少外在评价,增加自主评价
虽然个性化情境性激励评价能支持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但毕竟是外在评价,一定意义上是对学生的“贿赂”,所以要适度,不宜过多。
从便于操作和便于学生接受的角度,让学生不断地追问自身在各个方面有怎样的进步也许是最佳的选择。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在群体中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不管自己如何努力,超过别人也许永远没有可能,但通过努力超过自己还是完全可能变成现实。
二、竭尽所能让学生学会自由
如果自由就是对在不影响别人自由前提下“随心所欲”的选择,那么,学会选择一定意义上就学会了自由。有选择,才有可能有自由。自由的能力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再选择、再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很自然,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学校将是自由学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选择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也就是说,我设想了一个到处都是萨默希尔的国家。”[7]
从主体看,选择分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从范围看,选择又分有限选择和无限选择。
根据选择的主体和范围两个维度,选择共有四种形态:
(一)被动的有限选择
这种选择的主体是老师或家长,而不是学生,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这虽然也是选择,相对绝对的统一和控制是一大进步,但因为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选择范围又非常的狭窄,所以并不是自由学校追求的选择。
(二)被动的无限选择
这种选择的主体仍然是老师或家长,但选择的范围是无限的,没有现成的框框。这相对于被动的有限选择是有所进步,但也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同样并不是自由学校追求的选择。
(三)主动的有限选择
与被动的有限选择相比,尽管选择的范围仍然是有限的,但选择的主体发生了质的改变。选择的主体不再是老师或家长,学生成为选择的主人。虽然学生也有可能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选择,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因为是相对自由的选择,所以选择的能力在选择中必然会逐步提升,自由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1.选择时间
在外国语学校,刘容川同学的家长第一个为孩子向学校提出了选择时间上学的申请。周一至周五,他只是每天上午上学,下午在父母的指导下在家自主安排活动,或自学,或健身,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刘容川的话说:“我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好,除了感到孤独之外,所有的方面都在进步。不过,我还是蛮享受孤独的。”
2.选择座位
选择座位就是一个同学可以依据规则自由选择同伴、自由选择座次。实验班92.5%的同学喜欢这项实验。沈怡彤同学说:“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上课交流、讨论比较好。”蒋诗凡同学说:“可以和不同的同学相处,学会适应环境,也可以增进友谊。”
3.选择老师
学生选老师,就是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爱和信任的老师担任自己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虽然选择是有限的,但相对而言,学生(家长)比传统的分班模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说,“我终于可以不再为天天必须见到自己不喜欢的老师而烦恼了”。
4.选择年级
选择年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跳级。二是部分学科的跨年级学习,例如:某一学生虽然在读三年级,但语文课时间可以同步在四年级的语文课上课,到六年级,这位同学语文课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安排。姜来妈妈说,“也许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跳级,但跳级还是蛮适合我家姜来成长的”。
5.选择内容
绝大多数学校,一个学生总是固定在同一个班学习,只能被动接受教材或老师的安排,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正如伊万·伊利奇所说:“对学校而言,最糟糕的状况是它仅仅将全班学生聚集到同一间教室里,并以同样顺序向所有学生施教数学、公民以及拼写等科目;其最良好的状况则是允许每个学生在所限定的若干课程中自选一门。但无论是哪一种状况,学生都是根据教师的目标而被组成同龄群体的。与之相反,一个理想的教育系统则会让每个学生都界定自己的活动,并为之选择自己的伙伴。”[8]
走班制是动作较大的内容选择改革,外国语学校五年级的几位语文老师(彭峰、黄鸽、张亚萍等)率先进行了尝试。和一般学校的走班制不同的是,外国语学校实行的并非完全的分层教学,只要学生愿意,所谓的后进生也可以在学习内容难度较大的班级学习。走班后,喜欢语文学科的同学由43.1%提高到了86.6%。
6.选择学习方式
在走班教学实验中,老师们还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衍生了一种教师不在场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参加走班实验的三个班中共有九位语文学习的超常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他们组成了一个小班。学习内容由老师和他们事先商量确定,上课时老师基本不在场,由他们中的一位轮流担任主持人,每人自学课文后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分两个小组进行讨论,解决各自的疑问,再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参加大组交流。老师只是在别的班级上课时的间隙偶尔抽空参与一下他们的讨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有时也会提些问题。他们不做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而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创作小说、童话等。其中,有四位同学还出版了小说或散文集。
7.选择作业
课堂作业选择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分层布置,学生选择练习。教师设计两至三个层次难度和形式不同的作业,供学生选择,教师不加干涉。家庭作业不但在内容、形式上可以让学生选择,还可以在“做”与“不做”中让学生进行选择。在一次访谈活动中,一位同学讲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选择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8.选择考试
根据目前教育评价的现状,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多参加一次统一试卷的考试,就多受一次煎熬,多受一次打击,对学习的兴趣也因此逐步减弱,直至麻木不仁,刀枪不入。如果基础较差的学生(包括所有学生)每参加一次考试都能很好地发现自我、激励自我、成就自我,考试就会成为学生成长的亲密朋友。
因此,我们的考试改革就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同一水平的考试试卷内容不同,让学生选择;考试的形式不同,由学生选择。二是考试的试卷按难度分成两三个层次,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参加两次考试。
9.选择不选择
与正向选择相对的是反向选择,即赋予学生选择不选择的权利。“学校应该是一个具有多元化性质的地方——有智慧的、有艺术的一面,有创造性,也有生动的一面——在这里,每个小孩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参与的项目,或保有不选择的意愿。”[9]
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每周课表上有30节课,这30节课都是强制性的。即使某些内容学生早就学会,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即使老师的教学水平非常差劲,学生也要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听讲。因此,我们大胆假设,如果这30节课中能有一些课学生可以选择不上岂不更好?我们给了学生一周中可以任意选择一节课不上的权利,这节课的时间可以由学生自行安排,除了不能参加危险性的活动、不能影响别人外,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毕云霄同学说:“我选择英语课不上,是因为我感觉我的英语学得最好,一两节课不上应该不会影响我的成绩,课上老师也没有额外的一些知识,没关系的。”彭雅鸣同学说:“每次下课匆匆忙忙,根本没有多少看书的时间,所以我在一节(不想去上的)课上,总会带上我喜欢的书,坐在自由书吧,安安静静地阅读,累了就随便换个姿势,很舒服、很自由。”
(四)主动的无限选择
主动的无限选择不但选择的主体仍然是学生,而且选择没有限定的区域和范围,不是从现成的选项中进行选择,是自由学校建设中培养学生自由能力更有价值和更高境界的追求。学生在不断的主动无限选择中,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自由能力才得以提升。
1.设立自由舞台
学校把这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改造成为面向草坪的一个演出场所,背景如梦如幻,音响设备一流,取名为“自由舞台”,吹拉弹唱,随心所欲。
这个自由舞台每周的周二和周五中午向学生开放,每次最多表演五个节目,任何一个想在上面露一手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自主报名,节目的质量和形式没有任何要求。报名网络自动生成,报满五个节目,第六个节目就报不进去。每次演出时的主持、音响和跑龙套等人由学校招募志愿者担任,不组织师生统一观看,由学生自由前往。班级、年级或志同道合的人也可以申请其它时间进行专场演出。
有一次,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穿着也不漂亮的女生在自由舞台朗诵一首诗歌,声音很小,也不动听,更没有读出诗歌的意境,表演结束后也几乎没有人鼓掌(观众也少得可怜)。我在想,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有怎样的意义?没有外力强制,自由舞台成为每个人乐于生长思想、敢于表达思想、善于展现思想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2.自主设置奖项
自己设置奖项就是班级的奖励项目完全由学生自我设定,教师不加限制。设置多少奖项,设置什么奖项都由学生说了算。包括某一学生参加哪些奖项的评比也完全由学生自我决定(这在前文已有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3.没有选择的选择
更灵动、更具挑战性的主动无限选择即“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自主的安排。正如怀特海所说:“想象力和知识的融合通常需要一些闲暇,需要摆脱束缚之后的自由,需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需要各种不同的经历,需要其他智者不同观点和不同才识的激发。”[10]
从课程建构和实施的角度,学校更多的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安排,借用一些学生的话说就是“少来烦我”。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议家长不要或少为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假日培训班,让节假日名副其实。
让学生自主支配自由时间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家长可以袖手旁观或是放任自流,正如河合隼雄所说:“虽然说孩子是自然成长的,但在一旁守护其成长的大人是必不可少的。真正‘守护孩子成长,并不是在每件事都去‘教导孩子(这样的结果不过是变成干涉),而是相当需要付出精力的一件事。”[11]这里的“付出精力”更多是怎么陪护孩子,怎么呵护孩子,怎么用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
4.我的人生我做主
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最整体的选择是人生道路的选择,虽然未来到底可以过怎样的生活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由学生决定,但完全可以由学生自我规划。“要想每人的本性得到公平的发展,重要的是应当允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任何一个时代行使这项自由的程度有多大,该时代值得后代关注的程度就有多大。”[12]
在现实的语境下,这样的选择一般称之为“生涯规划设计”。从操作层面讲,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集中抽出一周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思考;也可以组织同学对某一学生的人生规划进行评价,发表不同的看法,供当事人参考,但老师要提醒学生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想见,学生享受自由的程度有多大、品质有多高,一定意义上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就会有多深,自由能力就可能有多强;虽然学会选择并非是学会自由的全部,但学会选择毕竟是学生学会自由最重要的“支点”和最主要的“杠杆”。
参考文献:
[1]芮火才.自由学校的想象[J].江苏教育研究,2015(4A).
[2][4]雅斯贝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6.178.
[3][7]乔尔·斯普林格.脑中之轮[M].贾晨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0.100.
[5]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223.
[6]郑也夫.奖励带给孩子什么?[J].书摘,2014(1).
[8]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127.
[9]约翰·霍特.孩子为什么失败[M].张惠卿,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9.
[10]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28.
[11]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M].王俊,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198.
[12]密尔.论自由[M].顾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67.
自由学校 篇4
一个是教育中最大的自由,一个是教育中最大的限制,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发展的两难问题。当前流行的看法是:学校教育的限制总是坏的,要让学生享受自由而快乐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生命自由生长。好像只有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才是真正的教育自由,而对“限制”二字则是避之不及,认为限制压抑了学生的潜能,束缚了学生的自由。
一、限制压抑了学生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一前提下,人们认为只有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潜在的发展倾向才能够表现出来,从而沿着一条自我实现的道路前进。于是,人们认为现代教育应当充满温情和人性化,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学习场所。即是说,如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入外在的限制力量,那么就可能压抑学生身心各方面潜在的发展倾向,阻碍学生的发展。反之,只有避免对学生的限制,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这种判断有一个先在的假定,即坚信学生所有的潜在发展倾向都有价值,所有潜能的实现都会产生好的结果,认定压抑某种潜能的行为必然是坏的。这无疑造成对学生的一切潜能不加区分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学生的潜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趋向,有的潜能趋向于善,有的趋向于恶,有的潜能既不趋向于善,也不趋向于恶。如果教师一味倡导破除对学生的限制,盲目追求让学生的所有潜能都得以自然生长与实现,就会对自己的责任产生错误的认识,会认定自己的任务仅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并实现它们,同时推卸自己对学生的潜能进行价值判断以及价值引导的责任,从而使一些恶的潜能得以生长与实现。
正是由于学生潜能有善恶的价值性区分,决定了教师必须肩负起对这些潜能进行限制的责任。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并决定对哪些潜能加以培养、对哪些潜能加以忽视以及对哪些潜能加以抑制与排斥。如教师采取有效而合法的措施促使甚至强迫不情愿的孩子上学或努力学习,以反对他们贪玩的本性、逃避辛苦的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的限制不仅不应被否定,而且应该得到赞扬。因为它是学生成长的护堤,能够防止学生恶的潜能肆意生长与发展,进而保护学生不致陷入本能的放纵沼泽和堕入原始的欲望深渊。由此,在教育中进行限制,不仅成为教师的一种权力,更成为教师的一种神圣义务与责任。
二、限制束缚了学生的自由?
提倡教育自由,也折射出人们对限制的态度。“教育自由意味着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强迫儿童。”即是说,教育要为每个在教育中生活的人免除任何的干预、强制和压制,为他们创造多样的机会和丰富的情境,通过他们的选择能力和选择活动,在教育生活中运用各种力量和资源,实现精神的自主发展,而受教育者要具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这些观点隐含着“限制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由”的认定。其实主张解除限制、倡导赋予学生学习自由,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个潜在的客观事实却被忽略了,即学生并非天生就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让那些自主能力尚不完善的学生去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既可以将蕴含真善美特质的文化精华作为学习内容,也可以将体现假丑恶特质的文化糟粕作为学习内容。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目的,意味着他们想为了什么而学就为了什么而学,学习其实没有了目的,因为当什么都可以成为目的之后,目的本身就沦为虚无。也就导致卡西尔(Cassirer, E.)所预见的文化悲剧的上演。文化的进步不断给人以新的馈赠,但学生却越来越无从享有这些馈赠,学生不仅不能通过享有文化的馈赠使自我得到完善与升华,反而使自我陷入尴尬与无助的境地。
正是学生自主能力的不完善,决定了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的进行限制,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人类文化的精华,并以有效的方式快速地掌握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教师还要选择一些能有效培养学生自由选择能力的内容,供学生具体选择,进而让学生在选择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选择较有价值的文化作为学习内容、确立适宜的学习目的等自主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自由选择能力的发展,要以学生所能选择的东西经教师检验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限制其实是学生成长的捷径,它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掌握文化精华,并发展起文化选择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三、自由是无限度的?
教育自由的出发点是反思现代学校教育受到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教师教育方法的限制,批评学校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处于对立状态,学校提供的是僵化的教育。但问题是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必须受到一种限制,这种限制既是对自由的束缚,也是对自由的保护。没有限制的自由,会导致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自由的侵犯或伤害,造成后一部分人失去自由;但是,不合理的限制又会扼杀自由。我们不是不要限制,而是要一个合理的限制。正因为有限制,自由就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这个度,就走向了自由的反面。“自由永远必须明确自己与他人自由的界限。没有这样的约束,自由权就成了放纵权;没有对自由的恰当约束,社会将堕入无政府状态。”所以,限度是自由的必要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政治自由和权利的限度原则,同样适合于教育自由。因此,自由和限制必须保持一个适度的张力和平衡。一般说来,自由行动应该且只可以接受合理的约束和限制,这种约束和限制的合理度取决于不对别人造成妨碍或伤害。“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为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罗尔斯认为,对某些局部自由的限制只有在保证更大的自由时,才是正当的。也就是说,为了更大的自由本身可以限制局部的自由。罗素在谈到教育自由时,举例说教育的自由不是无限的,他说教育者应该遵循儿童固有的天性,可是不能允许儿童出现“吞发卡”“吃毒药”“暴食”“不勤洗衣服”“拼命抽烟”等一类的事情。可见,教育自由是以限制为基础的,它不是无限度的。
学校教育的限制与自由是一对矛盾,是学生发展的两难选择。而教育要在限制与自由之间做好文章,的确不易。努力规避限制与自由的消极意义,彰显它们的积极价值,也就是要走向理性的限制与自由,将学校教育的外在限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限制,从而使限制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4) .
[2]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6]冯建军.教育自由及其原则-政治哲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6) .
[7]莫蒂默.艾德斯, 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
英国首批24所自由学校开学 篇5
24所自由学校已经与政府签订了相关资助协议,学校在经费方面不必担心,将会获得政府的全力财政支持,学校只要做好迎接第一批新生的准备就可以了。
24所自由学校将会在9月份分批开学,其中17所学校是小学,5所学校是中学,还有2所学校是接收适龄学生的综合学校。这24所自由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其中一半学校位于英格兰最贫困落后的社区,这些社区占英格兰社区总数的30%。
在第一次自由学校申请阶段,共有323个团体或组织提出开办自由学校的申请。自由学校是一种新型的、政府资助的独立学校,由教师、慈善组织、教育专家和家长负责学校运营。自由学校的开办最终将会为英格兰提供成千上万的新学位,而且大部分新学位会弥补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不足学位。
英国联合政府希望自由学校能够在招生过程中优先考虑贫困家庭的孩子,为此专门设立了贫困儿童教育补助(Pupil Premium),自由学校因此更有动力吸引那些渴求优质教育的贫困儿童。
编译自英国教育部网站2011-8-30
编译者单位 北京教育科学院信息中心
自由学校 篇6
一、英国自由学校政策改革的背景和治理机制
1.英国自由学校政策实施的背景
英国实行双轨学制的传统,私立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都较高,但其收费高昂。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为子女取得就读优质学校的机会;而贫困家庭却没有能力支付购买学区房的高昂费用,即使不愿意但也只能让子女就读于薄弱学校。英国公立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在最近OECD公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的排名中处于中下等。2013 年的成绩排名与2006 年、2009 年相比有所下滑,这引起了英国各界对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批评与质疑,对教育进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高涨。
2.英国自由学校的治理机制
英国政府为了鼓励各地区开办自由学校,在学校的运行和治理机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非常灵活的措施。
(1)在对自由学校的管理机构方面,新学校网络(New School Network)为申请者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任何有意愿申请创办自由学校的个人、团体,都可以与新学校网络联系,获得申请、筹办自由学校方面详细的信息和政策咨询。由国务大臣和地区学校委员会(Regional Schools Commissioners RSC)对申请书进行初步的审核和筛选。 在第一轮筛选中通过的申请者须在第二轮提供学校工作各方面的详细规划书。地区学校委员会负责审核自由学校的财政计划,向部长提出建议,由部长最终做决定[3]。
(2)在办学主体方面,英国自由学校的办学主体较为宽泛,慈善机构、教师或教师团体、现有学校和家长团体,只要他们证明所要建立的学校是当地社区迫切需要和短缺的[4],都可以建立自由学校。
(3) 在经费方面,教育拨款委员会(Education Funding Agency)负责直接对自由学校进行拨款。拨款分为学校筹备阶段拨款和学校运行后拨款。学校筹备阶段拨款主要根据学校的类型和学校信托建立的学校数而确定相应的标准。学校运行后拨款是根据自由学校的资源和领导两种因素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制定不同的标准。自由学校的经费除教育拨款委员会拨款外,还有地方政府和学校赞助者[3]。
(4)在招生和课程方面,学校信托是学校招生的权威机构,必须秉承公平、透明、客观的原则。主流自由学校和特殊自由学校在招生上必须遵守国家的招生规定;16~19 岁自由学校可以根据成绩或是其他能力标准对学生进行挑选,可替代条款自由学校不一定必要基于政府的一般招生法规招收学生,但必须招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有自由学校可以不按照国家标准课程进行教学,学校的教学模式、学校日安排、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加灵活[7]。
(5)在教职工招募方面,主流自由学校、16~19岁自由学校、可替代条款自由学校的教师可以没有教师资格标准,学校自主设定教师工资、工作环境。但特殊自由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满足进行特殊教育的资格规定。教师可以是受过训练的运动教练,有天赋的音乐家、艺术家或是成功的商人[3]。
二、自由学校政策对英国公立学校系统的影响
1.增加了英国公立学校的数量
根据英国教育部的最新数据,目前英格兰地区的自由学校有304 所,其中超过110 所是从2016年9 月开始正式运行。一旦所有这些自由学校都正式运行,将提供超过23 万个入学名额。
已经运行的自由学校或通过申批的自由学校有83%是主流自由学校(包括基础学校、中等学校、16~19 岁学校、全贯制学校),17%是特殊自由学校或可替代条款自由学校———这些学校是为那些被排除在主流教育之外或是被主流自由学校排斥的学生建立的专门学校。其中37%被批准或运行的自由学校是小学、40%是中学、17%是全贯制学校,至少有6%是专门为16~19 岁年龄段学生提供教育的学校。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自由学校是作为全贯制学校开办的,它们涵盖了基础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学校。全贯制自由学校在2011 年只有2 所,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迅速发展到了62 所[6]。
2.扩大了家长的教育选择
英国教育标准局总督学迈克尔·威尔肖爵士说,英国学生能否获得体面的受教育机会仍然取决于他们居住在何地,学生就读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几率还不到50%。威尔肖表示他完全不能接受一些小孩拥有90%上好学校的机会,而另一些小孩上好学校的机会还不到前者的一半[7]。在2014 年9 月,自由学校中一个入学名额平均大概收到3 份入学申请,超过9/10 的基础自由学校收到超过入学名额的申请。一项最新的Populus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英格兰家庭(约140 万)将会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81%的家长认可自由学校的教育质量,73%的家长会考虑申请自由学校。
3.改善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
在2014 年10 月,教育标准局对78 所自由学校进行检查,在被检查中有70%的自由学校被评为“杰出的”或“好的”学校。相比较而言,在同一时期检查中的所有公立学校中有69%的学校被评为“杰出的”或“好的”。同时,同一时期的检查中自由学校已经比其他公立学校表现更好,比其他公立学校有超过2 倍的可能性被评为“杰出的”或“好的”学校。甚至和所有的公立学校相比,在任何时期的检查中,自由学校都有多出25%的可能性被评为“杰出的”学校[6]。
4.英国自由学校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改善
88%正运行的主流学校和批准开办的自由学校建立在学校缺乏的地区或是教育评价结果很差的农村地区。同时,自由学校也解决了在英格兰那些现有教育水平低的地方好学校短缺的问题:所有运行或通过批准的基础自由学校和中等自由学校分别有91%和71%是建立在2/3 教育评价结果很差的农村贫困地区。正如下图所表现的,自由学校建立在英格兰最贫困地区的可能性是建立在次贫困地区的8 倍[6]。
5.英国自由学校对教师任用的创新
校长在选择学校教师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英国自由学校通常用传统的标准任命那些核心科目教师,利用当地社区丰富的人才资源———从体育训练的运动教练,有天赋的音乐家、艺术家,他们不仅教授专业课,还广泛开设选修课来塑造人。一项关于自由学校最新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普通科目中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是PE教师。教师招聘中的自由还意味着自由学校可以从独立部门雇佣教师。在英格兰,45%的中学物理教师没有物理学位和超过55%的数学教师没有数学学位。英国自由学校可以雇佣受过训练的科学家和数学家———那些对学科真正有热情和有能力把知识带进学生生活中的人作为学校的教师[6]。
三、英国自由学校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1.促进管办评分离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英国自由学校的管理机构主要是新学校网络负责对想要申请自由学校的社会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和申请过程的帮助、建议,国务大臣和地区学校委员会对所有提交的关于建立所有类型的自由学校的申请的批准工作,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给通过自由学校申请的方案,从筹备阶段到学校正式开办后,提供相应的拨款,支撑学校的正常运行。学校的具体运行工作,主要由自由学校的信托负责,信托负责学校资金使用的规划和管理,负责学校的招生、校职工的招募、学校办学宗旨和运行规则的制定等有关学校具体运行的各项事宜。教育标准局负责对自由学校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学校学生的成绩、拨款的使用情况、学校其他方面的运行,制定每学年的自由学校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2.突出了社区在教育管理中的传递作用
根据自由学校的申请规则,自由学校申请者提交的申请书首先要经过地区学校委员会的审批,审批合格的申请才会提交给国家教育大臣最终审批。地区学校委员会是由来自地方的5 到6 位优秀学校的校长或教育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这些董事会成员来自社区,对社区里的教育情况十分熟悉。这样的教育组织能充分调动社区的力量,为自由学校的建立提供来自基层的现实调查,一方面,使建立的自由学校切实满足地方社区对于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不了解实际情况造成资源浪费。
3 . 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英国教育部最新的调查显示:84%的自由学校与其他学校合作或计划与其他学校合作,以此来增强整个学校系统。在相同的调查中,72%的自由学校校长认为自身对当地的其他学校有更大的影响,使本地的所有学生受益[8]。中国政府可以借鉴英国自由学校的经验,结合中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在中国的农村贫困地区建立由教育部直属的公立中小学,改善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和一些自然条件艰苦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以促进这些基础教育落后地区发展优质的教育,促进中国教育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for Education.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academies and free schools to create a better and more diverse school system[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olicies/increasing-the-number-of-academies-and-free-schools-to-create-a-better-and-more-diverse-school-system/supporting-pages/free-schools,2014-10-27
[2]Department for Education.Free schools:how to apply-Mainstream,16 to 19,alternative provision and special free schools[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352751/free-schools-how-to-apply-aug-2014.pdf,2014-5
[3]Department for Education.Free schools-Pre-opening proposer group guidance for:mainstream,special,alternative provision and16-19 free schools[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384918/free-school-combine dproposer-guide-sept-2014.pdf,2014-9.
[4]Department for Education.Opening a free school[EB/OL].http://www.newschoolsnetwork.org/what-are-free-schools,2014-9-30.
[5]Department for Education.Free school facts and figures[EB/OL]..http://www.newschoolsnetwork.org/what-are-free-schools/free-school-facts-and-figures,2015-5-8.
[6]Department for Education.Free school facts and figures[EB/OL].http://www.newschoolsnetwork.org/what-are-free-schools/free-sch-ool-facts-and-figures,2014-10-23
[7]罗朝猛.报告称英国教育质量严重不均[J].世界教育信息,2013(2).
自由学校 篇7
自由在我国汉语中释义为“由自己做主, 不受限制和拘束。”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追求这样一种教学效果, 即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学生的天赋与兴趣发挥到极致, 而这时,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 (也即是相对的自由) 这一大前提就顺其自然地被提上了台面。研究者们希望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让学生们自主选择所喜爱的体育项目, 并以自己乐于的方式去进行一些运动, 从而达到在兴趣这个最好老师的带领下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这一目的。不得不说, 自由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眼界的开阔以及兴趣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谓是自由之于体育教学如根系之于草木、源头之于水流, 没有自由, 一切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面面俱到皆为表面文章。学生喜爱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也大都来自体育课对其运动自由的限制。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强调“赏识教育”, 其非直接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动机、过程与结果, 从而鼓励、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 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赏识教育充分体现了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尊重及肯定, 更是一种充分给学生以自由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一言以蔽之:“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无疑, 赏识教育是当前教育中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原则的有力体现, 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提升自信、积极向上的有效途径, 其中学生自由发展被认为是前提之一而被放在了赏识教育的重要之处。由此, 自由对体育教学的作用可见一斑。
当今教育界, 谈到“强制”则众人色变, 学者专家们很多都对教育中的强制进行过无情的批判, 尤其是在体育课这一将自由作为其独特特征的学科里, 强制对于学生来说更是有着剪断其自由发展翅膀的意味。但人的成熟或者运用理性的能力, 其本质在于个体能够理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核心规则、概念、主张、价值, 从而使得人们之间的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有了可能。这时, 就需要强制的规则对其进行规训[1]。且赏识教育下的自由所带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在教师相对地位逐渐降低, 学生地位逐渐上升后出现了问题, 尤其是在体育课程这种相对开放的环境下, 不少学生开始在自由活动时与老师的密切交流中对其各种了解, 随之而来的是语言和行为尺度逐渐放开, 直至教师发现班级愈发难以管理, 甚至是整队集合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这时, 想以强制来威慑学生的教师才发现学生对于如何跟教师周旋早已轻车熟路。在现今法理的天平几乎完全倾向学生的时代里, 教师为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而对学生的强制越发显得力不从心, 他们也在赏识教育给学生群体的自由中逐渐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强调:“保障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提高教师待遇, 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2]。”这时, 日常教学中的强制也不得不成为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保障教师应有权力的必要因子。
2 体育教学中强制与自由的关系
2.1 强制与自由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是联系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 而万事万物又是在不断发展着的, 这种联系也不例外, 强制与自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二者联系的发展中成为一对矛盾体,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所以,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才能使自由与强制对立统一, 共同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在此我们不难看出, 强制与自由是体育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而此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如何使二者在对立统一中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只有充分理清强制与自由在体育教学中的关系和重要性, 才能有效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 使其发生系统优化效应, 出现“1+1>2”的期望结果。
2.2 强制与自由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自由的强制是暗无天日的恐怖主义, 而没有了强制的自由将是无人问津的“放羊式”教学, 二者在体育教学中缺一不可, 少了任何一方, 另一方都将是发展畸形的。体育课不同于其它科目,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集体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从事体育活动。相较于坐在教室里学习的理论科目课程来说, 体育课的教学形式是相对自由的, 它是由学生在身体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而其教学方法是相对强制的, 其他理论课的学习尚存在一题多解等学生主观发挥的地方, 教学效果受学生学习主观性影响相对较强, 但体育课则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安排的每节课时教师与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学会的技能等内容来进行的, 每个学生在常规教学时间内所从事的身体运动时间与强度基本相同, 所以, 体育课的强制性亦更甚于其他学科。在体育教学中, 只有更多的自由才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爱好, 并为其心理减压, 也只有加以必要的强制才能起到促进学生身体强健发展的效果。
3 体育教学中强制与自由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3.1 坚持自由中的强制与强制中的自由相结合原则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自由与强制的给予是密不可分的, 要使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接受体育学习任务难度极大, 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还会出现一盘散沙现象, 久而久之, 体育课也就成了课间休息短短几分钟时间的延长部分了, 所以, 体育课需要强制的存在来立起一个班级的规矩, 并保障体育教学的课堂秩序;但是若一节课全以教师强制要求学生完成所有学习内容, 则会彻底消灭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 并且会使学生更加难以管理, 所以, 要想不使体育课沦为“军训课”, 那就必须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这体现在教师授课形式的轻松活泼和对劳逸结合的掌控。一言以蔽之, 体育课的强制中要有自由的闪光点, 自由中要有强制来作为保障。
3.2 坚持适度自由与强制原则
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度, 不及则效果差强人意, 过之则出现负面效应。对自由的放纵不仅是一个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更是教学目标与效果无法实现的重要原因, 不能以学生的喜欢与否来左右教师最基本教学内容的开展, 而学生的一时开心若是影响其接受正常教育则是得不偿失;同样, 若是一名教师古板刻薄, 一味地追求班级纪律和教学效果, 则学生们将会在苦不堪言的压抑与枯燥无味的身体练习中度过每一节体育课, 长此以往, 不仅身体练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使其惧怕、抵触本该欢乐放松的体育课。所以, 在严肃认真的强制与轻松愉悦的自由中找到平衡点是每个体育教师应当不断追求的。
3.3 寻找合适的强制与自由表现形式
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寻找到强制与自由所应占用的时间和部分, 从而有条不紊地掌控整堂体育课, 还需要以恰当的形式来输出一节课时中自由与强制的地方, 如:在自由方面, 教师可将原本应该进行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以游戏的方式来代替, 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和谐的有始有终;在强制方面, 可将学生学习与练习的体育项目进行分组比赛, 输的一方被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 (俯卧撑、深蹲、唱歌、跳舞等) , 从而使每个学生为了自己所在的一组去尽力表现自己, 力争做到最好。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所以, 找寻体育课中自由与强制方法的突破口亦是至关重要的。
3.4 强制与自由都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
强制与自由在体育教学中孰轻孰重也好, 谁主谁次也罢, 其归根结底都是为体育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强制与自由在体育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强制的存在保证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以及学生身体练习到位与否, 自由则决定了课堂氛围的融洽程度和学生一节课的心理情绪。所以说, 二者分工不同, 所起作用也不同, 究其本源都是以师生这一对教学主体为根本展开来的。教师与学生也应多加沟通交流, 才能使自由和强制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起到推进作用。
3.5 体育教学中自由与强制的结合要深远持久
如文章开头说到, 正是现今教师对学生一步步的放纵, 由浅到深, 由知心谈话发展到甚至是与关系好的学生勾肩搭背, 这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若是教师从一开始便能掌握好自由与强制的关系, 就会在学生心目中营造出一个有张有弛、威严而又活泼的正确形象, 而这种形象从一开始就应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其知晓体育教师在授课阶段对学生应掌握知识技能内容的强制以及对授课方式的自由。所以, 教师应一直保证对自由和强制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如:形象、声音、姿态等方面最能给学生带来对于强制的感受, 而积极组织学生活动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由) , 在学生心目中印下规矩与自主的概念。
4 结语
反思教育的强制与自由有利于我们辨别教育的真实性, 教育强制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强制与自由之间的限度[3]。自由与强制是教育界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 亦是体育教学中必须存在的两个维度, 二者既是相互矛盾的, 又是彼此促进的;若没有了自由, 强制就变成了枷锁, 若没有了强制, 教育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二者本无太过明确的界线与规定, 主要靠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自己的理解与应用, 体育教师既要让学生迷恋“百草园”式的自由学校体育生活, 又要使学生自觉接受“三味书屋”式的强制学校体育要求[4]。在日常体育课中, 自由与强制的融合应用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由的魅力, 又要使学生体会到强制的存在。自由与强制应该在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不倦钻研与运用下共同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成长。
摘要:在学校的日常体育教学中, 强制与自由是必然会涉及到的话题, 对其二者关系处理的好坏也决定着体育教师能否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融洽与学生之间的氛围。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观察法、专家访谈法对学校体育中强制与自由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探究, 认为体育教学中强制与自由是对立统一且相互依存的, 体育教学中强制与自由教学方法的应用应遵循并坚持自由中的强制与强制中的自由相结合、适度自由与强制、寻找合适的强制与自由表现形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体育教学中自由与强制的结合要深远持久等应用策略。目的是对体育教学中强制与自由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做出梳理, 明晰二者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学校体育更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强制,自由,教学效果,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柱国.义务教育:强制的“自由”[J].法商研究, 2007 (5) :120-12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2011-05-10] (2010-07-29)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谢彦红.矛盾体:教育过程中的强制与自由[J].教育科学研究, 2014 (11) :77-78.
自由学校 篇8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是一所崭新的合并校, 在原北京市第206中学和群英小学的基础上于2014 年3 月26 日合并成立, 旨在依托优质教育资源, 以名校办分校的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对学校执行校长刘艳萍大刀阔斧的魄力和迅速改变学校的效率感到钦佩, 为学校教师的创意所惊叹。”学校校园开放日之时,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当代教育家》杂志主编李振村发出如此感叹。在他的眼里, 一分校的校园文化“贴近生命, 贴近童心, 体贴人性, 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考虑他们的真正需求……”是一所真正体现教育本真的学校。
得到李振村校长如此评价的学校, 一定是一所值得慢慢品味的学校。
一、全课程:守护童心, 保卫童年
采访之前就听说一分校在一、二年级实施全课程教学, 据说这并不是单纯的课时加减或单一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 而是课程的整体综合变革, 但百闻不如一见。通过此次参观, 我们真切地体验了一次, 虽然时间不长, 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教育生态, 看到学校做出的营造师生共度幸福教育生活的努力。
刚进教学楼, 就听见清脆稚嫩的童音从教室传到走廊, 那是“小海鸥”班的学生在学习“蝴蝶的知识”。看不到教师, 却发现一位有模有样的“小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向其他同学讲述他所了解的有关蝴蝶的知识, “世界上最长的蝴蝶是什么, 它有多长……”清楚的发音, 自然的台风, 丰富的知识, 让人顿生佩服之情。守护童心, 保卫童年, 这就是全课程, 不是为学科而教, 而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而教。
在这样的教育思想的引导下, 学科的概念和界限被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兴趣的教学单元, 以期让儿童在玩与故事中, 学习绘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元化的内容, 让游戏和快乐充盈课堂。比如, 在秋天收获的季节里开展的“豆子课程”, 全科课程的教师会利用“豆子”这个主题, 让儿童学会数数, 这属于数学课范畴;用豆子作画, 这是艺术课范畴;用语言描写豆子的形状等, 这是语文课范畴;用豆子做豆腐, 这是科学课范畴……在同一主题下, 儿童完成多学科学习。教师开始认识到, 学校教育要研究儿童, 在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过程中, 回归儿童, 发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规律, 尊重他们的选择。这种童心未泯、回归童年的状态, 正是一位教师应该拥有的最佳状态。
这种无边界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 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行走在学校的校园中, 他们的脸上时刻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让校园成为师生自由成长的地方”一点儿不假, 体现在课程中, 就是“尊重差异, 为每个人的成长而设计”。教室图书馆, 各种各样的绘本, 儿童可自由选择;午间课堂, “百家讲坛”“宝贝大舞台”“故事会”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 成为他们别样的课程生活……
在全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生态发生很大的变化。“慢下来”的课堂, 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上, 儿童乐于探索, 乐于发现, 热情高涨, 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却站在台下, 与儿童一起讨论, 一起学习, 俨然一副“大儿童”的模样。
二、学科教室:彰显特色, 凸显功能
课程改变, 学校才会改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学校积极研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这是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 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化, 形成的一套文科分类、理科分层的综合课程体系, 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课程改变需要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撑, 学科教室便应运而生。目前, 学校学科教室共有100 多个, 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戏剧、地理等多个学科。学科教室不仅是学生听课和自习之所, 也是教师日常办公的地方, 可以说它就是教师自己的“地盘”。
“我的地盘我做主”, 对于各个学科教室,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与特点, 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与装饰。在地理学科教室, 我们看到教室屋顶环绕着星系运行模型, 可以旋转和变化, 给人以很大的冲击力;语文学科教室, 课桌上贴有唐诗宋词, 内设图书阅读室, 静谧优雅;书法学科教室, 学生手持毛笔, 一笔一画地写着大字, 全神贯注, 墨香满溢……这些教室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用学生的想法、活动和作品来装饰, 处处突出学生, 时时展现人文情怀。它不但让传统教室的单一功能转变为上课、读书、实验、讨论、教研等多种功能, 还让教室更具学科特点, 各种学习资源进入教室, 走进学生身边, 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①全科课程之科学探究课②影视编导课③汽车设计课
④模型设计课⑤陶艺课⑥学生作品展示
“咦, 这些盘子做得真不错, 各式各样的, 摆在一起,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走廊风景线。”“这些都是我们学生在陶艺课上的作品, 烧制出来后, 学科教师就建议将它们展示出来, 专门开辟这一区域……”随行教师自豪地介绍着。与传统学科班授课不同, 学科教室体现出学科特点, 也给师生以很大的自主性。他们可以在教室中实现自己的想法, 展现自己的智慧。
“设置学科教室, 让教师特长得以施展, 点燃我们的热情, 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一位英语学科教师这样说, “课程多样化, 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 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激发。师生在这里互相砥砺, 各自生长。”
学校在六至九年级实施选课走班制, 根据课表, 学生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 在各个教学班之间流动, 而教师会在学科教室等待学生。这就将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每个学习过程, 真正实现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想修的课程, 还可以选择学习时段,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需求, 实现课程与学生的连接, 为每一位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系统。
三、走班制下的导师:从管理走向领导
走班制, 打破了以往单一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固定学科教室和学科教师, 学生根据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兴趣愿望,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和内容到相应教室去上课。
对于走班, 社会上曾有一些质疑, 认为学校生源好, 师资力量强, 才可以将班“走”起来, 否则学生很难进行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而刘校长认为, 选课走班与学校生源好坏无关, 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 在于学校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学习方式, 找到适合的课程。这是因为, 对任何学生来说,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适合的, 不管是优秀生聚集的学校, 还是生源质量较弱的学校,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 不能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材与评价办法面对他们。学生根据自身成长需要选择课程, 必然会出现走班。
随着学生有自己的课程表, 自主规划课程开始走班时, 传统的行政班消失了, 而原来意义上的班主任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放开学生的同时, 如果学生有学业困惑或者遇到成长的烦恼时, 该向谁倾诉呢?于是导师随之而生。
何谓导师?女作家伊丽莎白·本尼迪克特说, 导师是“我们的典范, 我们自己心底的名流, 我们要努力赶上的人, 会让我们爱上他们的人, 有时候, 还是我们悄悄追随的人”。“我们一位导师会带10 到18位学生, 主要看教师关照学生的精力。在我看来, 导师主要在‘导’, 给予学生学业指导、心理指导与人生规划指导。”刘校长在接受访谈时如是说。
谈及为什么在六年级开始实施选课走班?刘校长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情况下, 很多小学的六年级基本利用上学期就完成整个学年的教学任务, 下学期几乎处于‘半散养’状态。但因为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 六年级学生直升我校初中, 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们完成小学向中学的过渡, 我们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课程, 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架构。这并非简单的知识下移, 而是更希望他们学会中学生应有的自主规划、自主学习与选择的能力。比如, 我们在六年级时会丰富社会实践、科学探究、主题阅读等课程, 并尝试着对语数外课程进行分层分类的实施, 让学生在课程中选择与规划, 赢得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不能割裂,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九年的完整成长过程。
是的, 导师是学生选择的“悄悄追随的人”, 他们的师德品性与个人魅力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再也不会扮演学校里的“警察”, 而是孩子们最亲近和信赖的人。从管理学生的行为到引领学生的内心, 这是对导师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学校, 我们看到一群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教师, 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身素养, 利用周末去进修、学习。在这里, 我们更看到一个团队的力量。面对一场所有师生都参与的教学变革, 他们没有单打独斗, 而是团结起来, 智慧众筹, 让课程平稳落地。接受我们采访的一位教师这样说起她的感受:“现在, 学生课程多样化, 强调以团队为导向, 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在这样的学校中, 每个学生是幸福的, 每位教师是忙碌的, 相较于以前, 虽然辛苦和麻烦, 但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 教学生活是幸福的, 我们看到每位一分校的教师都永远是精力充沛的。
现在, 选课走班和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分布式领导在一分校已经比较稳定。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 学校教师又是如何认识的?“刚开始时, 教师有恐慌, 有担忧, 有畏惧, 也有拒绝。我们并没有强推这些事情, 而是和教师多沟通多交流, 不断排查风险与问题, 判断真假, 研究应对的办法与策略。慢慢地, 教师的信心逐渐提升, 在课程实践中产生成就感, 开始敢于面对教育教学的新挑战。其实, 每位教师都是愿意做美好的教育的, 当我们的学生在课程体验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时, 教师虽然很辛苦, 却反而坚定了自己的课程信念。”刘校长朴实且满载幸福的话语中, 充盈着对学校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在这里, 她体验到教学生活的愉悦与幸福。做教师是幸福的, 做校长虽辛苦但快乐着。
四、学校管理理念:校长是首席服务官
在刘校长的眼中, 管理就是用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在一分校, 我们多次听到“学校很注重扬长”, 尽可能地让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 如学校摄影课陈老师本是美术专业出身, 但因酷爱摄影而被学校聘为摄影模块课程的教师, 深受学生喜爱。像陈老师这样能够在学校发挥个性特长的教师不在少数。“文化是软的, 是暖的, 让人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工作, 教师虽然觉得辛苦, 但会很快乐。而且, 学校会建立资源分享平台, 体现教师的成就感与价值感。”在刘校长娓娓道来的话语中, 我们不难看出她一直在践行着“校长是首席服务官”的思想, 服务学生, 服务教师, 服务学校, 更为教育而服务。在这里, 我们几乎看不到浓烈的行政色彩, 就连学校大楼的题名都出自学生之手, 可见学校文化氛围是有多“软”, 有多“暖”。
一分校是在两所薄弱学校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一所新建校, 一年多的时间, 对比一些数据, 我们会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学校改扩建工程近10 000 平方米, 增加73间学科教室……六年级直升率为99.3%, 幼升小一年级片区内生源100% 回流, 初三中考总分平均分比学校合并前提升40.1分……这些数据的背后, 潜藏着学校管理理念与校长治校思想。合并校之初, 片区内优秀生源外流、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室资源紧缺、教学质量堪忧等诸多难题摆在刘校长的面前。多与教师沟通交流, 倾听他们的声音, 努力从教师的声音中寻找变革的依据, 这是刘校长接手学校后倾注大量时间做的一件事。她希望所有的变革来自教师的内心意愿, 而不是学校的行政命令。于是, 学校通过各项充满人性关怀的机制, 大力支撑教师走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前沿, 让校园里处处响起教师的声音, “只有这样, 学校的变革才能够实现风险共担, 安全落地。”刘校长温和而坚定地说。
很多学校可能会存在这种现象:迎面看到校长过来, 教师宁可拐弯也不想和校长相遇;校长提出开展某项活动, 大多数教师一开始就反对……这是教师不信任校长, 更主要的是校长没有师生服务观, 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没有真心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刘校长进校之后, 带领干部团队快速转换角色, 由管理者变成服务者, 走出办公室, 走进教师中间, 了解需求, 提供帮助, 比如为每间教室添置打印机, 改善食堂伙食, 解决就学难问题……“其实, 校长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既不能站在队伍最前方随意发号施令, 也不能站在队伍最后强行推动, 最佳位置是站在队伍中间, 和教师组建成一支智慧众筹、风险共担的团队, 最大程度地帮助教师发现自己, 解决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困难, 成就每位教师。”在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和朴实的话语中, 我们看到她对学校管理的深刻认识和真正践行。
“现在, 我们普遍感觉学校形式化的内容少了, 各个和学生成长无关的检查相对也少了, 对教师的评价也并非简单的分数, 更多的是在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些来自学校教师的声音, 是他们在对比合并前后管理实践的真实反映。那么, 家长又是如何来看学校的这场变化呢?在学校家长反馈平台上, 我们看到:这是令人敬畏的教育;这是正确的决定;这是有吸引力的教育;这是最幸运的事情……这都应归功于学校管理理念的变化, 让家长看到了一所不一样的学校, 一所让人满意的家门口的学校。
一年多的治校实践, 刘校长说她的教育理想更加清晰, 教育信念更加坚定, 坚信:只有校长和教师团队一起向前, 才能编织美好的教育生活;校长要率先垂范, 心无杂念, 一心办学, 做简单的人, 办纯粹的教育;实干和努力, 不仅会成就学生, 也会成就我们自己。
在这里, 学生就像在家一样, 有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在我看来, 学校的最大变化是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科学地认识学生, 将学生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才能做出好的教育。而且, 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慢慢地养成一种思维习惯, 以研究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 以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采访的最后, 刘校长总结道。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让校园成为师生自由生长的地方。
自由学校 篇9
教育应该是自然的, 应该遵循生命的本然唤醒和呵护学生沉睡的或被压抑的创新意识;但教育又不完全是自然的, 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培养。中学阶段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基础, 所以我们无需期待所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但我们应该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创新取向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学生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融合起来;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热爱学习、热爱探究的情感。
一、五十载办学成果积淀
南京外国语学校 (以下简称“南外”) 是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于1963 年创办的全国首批7 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历时50 多年的办学过程, 南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外语特长、文理并蓄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成绩骄人。南外共开设英、德、法、日四个语种, 现有在校生4150 余人。南外具有鲜明的外语教学特色和卓著的教学成绩。优质的师资、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多样化的课程设置、频繁的对外交流机会, 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外语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迄今为止, 南外已为国家输送了数百位优秀的外交骨干人才, 其中有10 多位校友出任中国驻外大使, 40 余位校友担任国家驻外参赞、商务官或武官, 40 余位校友先后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身边工作, 南外的校友中还有5 位将军。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金融、商业、科学、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成为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在具有优良的外语教育优势的同时, 南外也具有突出的文理科教学优势, 为学生的“文理并蓄”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 学校学生先后荣获8 枚金牌。近3 年, 南外学生有数百人次在信息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全国和省级一等奖。仅2014—2015 学年, 南外学生就先后获得了第27 届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金牌, 第三届世界青年自然科学锦标赛冠军, 2015 年美国高中物理竞赛中国区第一、全球第二等骄人成绩。同样, 在省级以上的各外语类、文科类、演讲类、风采大赛类比赛中, 南外学生捧回众多的特等奖、一等奖奖杯。除了丰富的校本课程之外, 南外具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为学生锻炼能力、张扬个性、展示特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南外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 培育了学生自主、自信、自强的精神气质。
同时, 南外有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国际化的视野为南外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各种不同背景的文化在校园里交相辉映。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丹麦、荷兰等国家的40 余所中学建立了友好姐妹学校, 彼此间的国际性双向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近些年, 南外有大批优秀学生被国内外著名大学录取, 如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综合理工学院, 德国慕尼黑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同时, 南外的高考升学率连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名列前茅。
二、新时期培养目标定位
在全球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 在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同时, 南外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在传承和维护民族文化独特性与独立性中的重大责任, 意识到学校一方面置身于中国特色、中华文化之中, 另一方面又面对着蓬勃发展变化的世界潮流和五彩缤纷的全球其他民族文化, 学生必须在未来能够在面对21 世纪全球化各个领域的竞争和挑战过程中建设自己的祖国并传承祖国的文化, 同时为祖国和世界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 南外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
“中国灵魂”是中华儿女的民族之“根”。有了“中国灵魂”, 才能守住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并在此基础之上凝聚世界文化的精彩, 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自己。“世界胸怀”是一个现代人的开放之“眼”。有了“世界胸怀”, 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高瞻远瞩, 拥有更为开阔的思路和战略眼光, 成为世界通用的现代化人才。“现代人”是指所培养的人要具有现代化的知识背景与能力、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并具有良好的与时代相匹配的科学素养。
在“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的目标引领下, 学校提出培养有外语特长、文理并蓄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二级培养目标。中学教育的国际化包括教育教学理念与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合接轨, 坚持立足本土、对外开放, 拓宽办学思路, 以实现教育格局的多元化。只有教育者的眼光放远, 学生才能站得更高、学得更活、思想走得更远。如果说南外的外语特色和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为学生插上了飞向世界的翅膀, 那么牢固的学科知识、综合的学习能力、优异的个人素质则是支持学生终身展翅飞翔的实实在在的力量。为此, 学校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与测试、资源建设方面作出了大踏步的改革与创新,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信息化时代,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南外在原有的国家必修课程体系和各类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基础上确立了“走向大师”创新项目和“STEM+”立体多维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STEM+ 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新世纪以来, 美国政府意识到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瓶颈, 拔尖的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美国政府, 特别是美国教育部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制度进行反思, 直接导致了当今广受重视的跨学科、跨领域的STEM教育的出现。
STEM是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ing) 和数学 (Mathematics) 四门学科的简写, 这是四个彼此独立又彼此关联的领域, 是现代科技竞争的主导和引领学科。STEM教育多采取各学科融会贯通的方式, 结合项目加以开展,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及数学素养等。STEM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以技术为桥梁, 实现跨学科整合为特征, 关注新技术及其实践应用为主要原则, 培养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基于STEM融合理念, 南外提出STEM+ 课程构想, 即在STEM课程基础上融合人文、艺术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 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学科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立体性融合”, 包括“文理融合”“数理融合”“理艺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从而使学生在中学阶段逐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审辩性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STEM+ 课程扩充了STEM教育的内涵, 强化了社会价值、人文艺术、信息技术与STEM的融合, 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融合。具体来说, 南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并实施STEM+ 课程体系。
(一) 提升校本课程品质, 注重学科之间融合
STEM+ 课程不仅提倡学习个别独立学科知识, 更提倡一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且与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 从过程中自主构建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学校落实STEM+ 课程理念, 除了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等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学科融合应用之外, 更注重增强校本课程的融合性, 从而提升其品质。
一是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学校开设“数字化化学实验”“灵敏的触角——生物传感器”等课程, 其中“数字化化学实验”让学生了解数字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利用数字化传感器设计化学实验, 对教材中传统实验进行改进与拓展, 探究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 拓宽学生实验设计的思路, 提高他们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
二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学校开设“通用技术与创新制作”“软件设计与立体雕刻”“软件设计与三维模型打印”等课程。其中, “通用技术与创新制作”课程立足电钻、手摇钻、锯床、钻床、切割机等基本加工工具以及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等先进设备的学习和使用。该课程中, 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设计制作, 培养自身创新制作的能力, 进而产生创新制作的作品。
三是科学与人文融合。例如, 在“青年物理学家辩论”课程上, 教师带领学生用实验探究一系列物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辩论技巧, 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辨能力, 并带领学生参加世界青年物理学家对抗赛,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为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这些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核心价值观以及STEM+ 教育所提倡的理念, 即由学生亲自去体验和探究, 进行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
(二) 丰富学生社团活动, 促进学科、社会融合
STEM+ 教育不仅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 也非常注重学生与社会以及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南外利用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推进科学学科间、科学与社会的融合, 在体现STEM+ 教育理念的活动课程中培养真正的创新型科学人才。例如, “病理研究社”的宗旨是“让医学走进中学生”, 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医学、培养医学兴趣的平台, 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身体的内部构造和运作模式, 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方式, 获得一定的有助于健康的医学常识。“工程社”的宗旨是“拥抱工程, 创造和谐社会”, 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走近工程、亲身实践的平台, 使他们对工程有全方位的认识, 同时也呼吁他们倡导绿色工程, 通过绿色工程创建更加美好的和谐社会。“水质研究社”以丰富学生关于水质方面的知识、了解并调查南京水质状况、为水质保护作出贡献为宗旨, 对南京各地水质情况开展调查, 检测家庭用水是否安全, 组织参观南京污水处理厂等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运用学过的理科知识和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体验水质检测过程, 完成科学报告。同时, 社团成员向全校同学传授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知识, 倡议同学从小事做起, 关心爱护水资源。
这些社团活动不仅让学生将所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同时也体现了社团的特点, 即社会协作性, 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开拓国际视野课程, 增进多元文化融合
STEM+ 教育融合的理念也要求教育者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与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接轨, 拓宽教师与学生的视野, 吸收多元文化之精华。近年来, 南外努力创造国际化视野下的多元化教育发展格局, 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融合中西方办学理念、课程、评价体系等。学校先后与加拿大联合建立双学制、双学籍、双文凭中加国际高中;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开设国际A-level高中课程和国际IB课程。这三个课程之间微妙的差异为重视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国际教师也在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例如, IB课程的三门核心课程是知识理论, 拓展论文, 创造、活动与服务。知识理论课是一门必修的跨学科课程,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判断与综合归纳能力, 鼓励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质疑, 防止主观臆断和思想意识上的偏见, 增强学生理性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除了以上国际课程外, 学校还引进了其他国际课程, 如哈佛辩论课程、LEXILE英语阅读课程、“面对历史和我们”课程等。其中“面对历史和我们”是1976 年于美国创办的一个专业的国际教育发展机构并设有完善的课程体制, 旨在结合历史与当今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国际课程致力于通过提供综合性的、全面均衡的课程, 帮助学校尽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引导他们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课程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而且强调培养学生国际间相互理解的意识和公民的责任心, 使他们成为一个有决断力和同情心的思想者、终身学习者, 成为在国际国内事务中有见识的积极参与者。
(四) 开发实验创新课程,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的科学教育往往徒有其探究形式, 实际大都以知识内容为取向, 教师只关注将科学知识输送给学生, 而忽视其与其他学科、社会的联系。为摆脱科学教育这一困境, 学校以STEM+ 教育理念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数学素养及人文艺术素养为目标, 开发建构综合实验创新课程。学校依托已经装备并投入使用的数字化物理、化学、生物、美术实验室以及STEM+ 课程实验室等, 以环境、能源、食品、材料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为情境, 开展科学与技术、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实验创新的实践研究, 以综合实验创新课程的开设为平台, 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
例如, 高一的部分学生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的研究生合作, 对校园不同场所及家庭、上下学路途中的大气PM2.5 进行为期一个月、每天24小时的连续测定, 从而发现浓度与场所的变化规律。另一部分学生根据乘坐公交车、骑车、步行等不同出行方式, 比较上下学路途中PM2.5 浓度的变化规律, 从而为同学的健康出行提供合理化建议。两部分学生都对采集的大气固体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围绕PM2.5 与中学生体内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申报了后续研究课题。
在以此为代表的集成性、多样化的主题项目和活动中, 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的形式进行设计与探究, 提高对STEM领域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增进对STEM领域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了自身综合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开启“走向大师”项目,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STEM+ 课程建设强调与高校等社会资源的融合。为了让学生尽早走进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与大师们交流, 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进而为其今后人生的规划和进入大学后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平台, 2015 年秋季学期开始, 学校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共同启动“走向大师”工程。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五所高校热心于探索大中学衔接项目的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担任高中生专业导师, 南京大学微结构实验室主任、院士邢定钰, 东南大学仪器与工程学院院长宋爱国等专家都参与其中。学校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参与此工程的学生, 这些学生每周都有一次机会与院士、博士生导师等大师零距离接触, 领略大师风范, 或聆听科技报告、了解学术前沿动态, 或走进高校实验室, 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 “走向大师”工程的每期学习时间跨度为一年半至两年, 五所高校部分重点 (国家) 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等都会向参与此工程的学生开放, 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
四、自由成长的价值追求
“自由成长”是指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向上的环境中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到激发、身心趋于成熟、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 这句话传自16 世纪的德国人类学家修顿, 中文译为“自由之风劲吹”。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南外认为, 创新取向的文化特征的核心是宽松、民主、和谐。没有创造性的教师, 就没有创造性的学生。因此, 学校始终鼓励教师张扬教学个性,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鼓励平等的师生关系, 因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轻松自如, 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促成学生自由成长的价值取向。例如, 挖掘潜力, 努力增加在校学生的人均校园活动空间;提供多样化、差异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余地;继承和发扬“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教育风格,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得以培育和光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每个有个性与特长的学生均有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拓宽升学渠道, 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畅通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渠道, 让学生在校内外感受到步调一致的教育氛围。
基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学校又提出努力打造学生的10 种能力和15 种素养。10 种能力是指学习力、约束力、应变力、承受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发散- 聚合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15 种素养包括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 (高成就动机) ;开拓意识、进取心与危机感;敬业、勤奋、负责;热情, 高度的情绪自控力;爱国主义情怀;爱心、同情心、正义感, 对人类 (和自然) 的义务感;高度的诚信;幽默感;开放与包容;自信、坚韧、有毅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广泛、稳定、持久的兴趣, 执著追求真理;勇气、果断, 不畏惧错误, 乐于进行智力冒险;协调能力与领导才干;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意识。
“十三五”期间, 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 南外会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融贯中西、坚持文理并蓄的校本课程特色道路,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平台和渠道。南外将继续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和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的教育目标, 为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名校不懈努力。
摘要:复合型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迫切需求。南京外国语学校把“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作为学生培养目标, 在坚持外语特长、文理并蓄的基础上, 基于STEM教育的融合理念, 从提升校本课程品质、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开拓国际视野课程、开发实验创新课程、开启“走向大师”项目等维度构建并实施STEM+课程体系, 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
学校教育惩戒的自由裁量权运用 篇10
学校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古以有之
1、惩戒的工具
(1)夏楚。在古代,仅有文献资料可供考证的用于教育惩戒的道具就有“夏楚”、“戒尺”等。其中《说文解字》中对于“夏楚”的解释为:“‘夏在古汉语中通“槚”,也就是楸树。楚,丛木也。一名荆。”因此,楚是指荆条。
(2)戒尺。戒尺后来专指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私塾先生为了惩罚学生,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只要能够拿到手的几乎都成了“戒尺”。
2、惩戒的内容
我国古代教育惩戒的方式是枚不胜举,从当众责罚、众人摒弃,到开除学籍;从言语教诲、精神折磨到肉体惩罚,甚至歼灭诛杀不一而足。元代国子学对于违反规矩的生员除名,令其失去进入仕途的机会;明朝对国子监学生考试不满分数者制定了留级制度。
外国教育惩戒的运用的相关细则
1、美国
学校拥有合法的惩戒权,惩戒的内容与类型也教为丰富,仅以纽约洲为例。在该洲教育局文件《全市纪律和干预措施标准》,将违纪分为5个等级,并以此确定不同的的干预策略。例如,口头训诫、召开家长会、不准参加公共午餐、取消特惠,尤其是若犯错误的学生是橄榄球运动队员,则罚停赛或逐出球队;放学后留校,签定个人行为合约,经家长同意根据反省错误的程度,罚参加社区劳动或强迫参加心理咨询;惩罚性转学等
2、以色列
以色列则规定了非常详细的程序——当仅需斥责学生时,由当时涉及到的科任教师、学生班主任或校长作出惩戒行为;不超过3天的停学由校长在与班主任协商后予以实施,4~6天的则需要得到校长、班主任及大多数科任教师的同意,并在试过其他惩戒手段以后证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才能采用。
我国教育惩戒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通过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处罚,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清楚的认识,勇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促使学生自我醒悟,自我完善,逐日将自身行为达到“合范”标准,并警示、教育其他同学,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人格完善、知识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正是教育惩戒的目的。因此,教育惩戒不能陷入无止尽的肉体的责罚中,而缺乏教育性。如果一旦把教育惩戒中的“惩”放在了首要位置,把教育置之一边,那就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这种情况的惩戒就约等同于体罚。这种不当惩戒时间一长,就会陷入一种怪圈:一方面,教师惩戒执行的频度、强度不断增强,收效甚微,甚至是起“负牵引”,另一方面,学生越来越“皮”,越来越闹,行为越来越恶劣,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向相反方向发展。
2、程序性原则
正当惩戒需要规范的程序给予保障。避免无度惩戒或非教育性惩戒的最佳办法就是健全惩戒包括自由裁量权在内的系列法律、法令,并根据这些法律条文产生出配套的实施细则或纲要。这些正当的程序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给予教师行使自由裁量权明确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控制裁量权的“合法性”实施,另一方面也为行政相对人,即受惩戒方(学生)提供判断是否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依据。
3、替代性原则
教育惩戒的教育性原则决定了受惩戒方拥有在同等惩戒程度下,自主选择惩戒方式的权利。由于受惩戒方大多为未成年人,身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和渐变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教育惩戒方式。例如,美国特殊教育的法律专家认为,对残疾儿童的政策应该符合联邦宪法的要求,以及根据州法律制定的程序性保护措施。美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如果残疾儿童的不当行为与残疾无关,则与正常的儿童予以一样的纪律惩罚,如果残疾儿童的不当行为与残疾有关,在对残疾儿童作惩罚前,要遵循实质性的和程序性的正当法律程序,注重他们对程序性保护。
【自由学校】推荐阅读:
英国自由学校09-19
学术自由与精神自由07-04
自由的作文:小蝌蚪的自由11-04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06-14
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10-01
暑假里我最想自由自由的作文07-14
何谓“平等”,何以“自由”——关于平等与自由的随想09-23
出版自由07-16
自由兑换07-21
自由平等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