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由化(精选3篇)
农业自由化 篇1
摘要:分析了农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其行使不当的危害后果, 阐述正确行驶自由裁量权的要求, 并提出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对策, 以为确保农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公正规范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法律思考,对策
1 农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问题
法律设定自由裁量, 其目的在于使行政主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做出唯一、正确、合理、公正的选择和判断, 从而更加正确地贯彻立法原委, 而不是让行政机关在法律留给的空间内随心所欲。其存在的问题如下: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以合法为名行不合法之事;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问题;少数人在“合法”执法的外壳保护下, 运用自由裁量权恣意妄行, 为小集体、个人谋取利益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 不平等对待。一是同责不同罚, 二是不同责同罚。 (2) 责罚不相当。一是轻则重罚, 二是重责轻罚。 (3) 主观臆断, 随意认定。如在认定违法行为的有无、大小、情节的轻重, 以及采信哪些证据, 运用何种证据证明标准等方面, 不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认真分析并慎重运用其知识和经验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而是凭主观印象、固有倾向随意认定[1]。
2 自由裁量权不当行使的危害后果
一是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使其丧失法律权威, 同时也败坏了执法机关的形象。二是破坏了农业行政执法程序, 造成农业行政执法不严、执法违法、徇私枉法现象。三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为农业行政管理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 处理问题随意性很大, 反复无常, 畸轻畸重, 必将引起群众产生对立情绪。四是导致经济秩序不稳定。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 某些人将手中“公权”当“私权”运用, 处事武断, 执法偏离公正、公平、公开轨道, 助长特权思想, 滋生腐败, 导致经济运行紊乱[2,3]。
3 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要求
第一,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符合立法意愿。农业行政执法机关应根据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具体对象并出于合理的正当动机, 作出正确、合理、公正的选择和判断, 以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第二, 行政自由裁量权必须做到事实客观, 依据充分, 将相关因素纳入考虑, 摒除不相关因素。许多国家司法审查时都把自由裁量时将“不相关因素纳入考虑”而作出的决定和“未将相关的因素纳入考虑”作出行政决定行为, 视为行政不合理行为予以撤销或变更。第三,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法的公正适用原则。一是同等对待。即在事实的性质、情节、后果的确定上, 要求体现人人平等, 不得因行政相对人的特殊身份或与自己的特殊关系而有所区别。二是责罚相当。即行政机关所作的决定和相对人应受的对待应成比例。三是前后一致、遵守惯例。即在同等情况下, 先前所做的行政行为和以后所作的行政行为基本相等。第四, 行使自由裁量权程序必须公正。程序公正是实现公正的前提和保证, 事实也证明许多自由裁量权的不正确行使都与程序相伴随。因此, 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程序规则, 认真履行告知、听证、回避等制度, 确保自由裁量权在公正程序的轨道内运行。
4 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对策
(1) 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水平[4]。现阶段, 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农业执法随意性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主要原因。组织专门知识和技术培训, 帮助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真正了解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涵、使用条件、影响因素, 以及考虑如何做到在冲突的因素之间进行权衡等。
(2) 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通过内部责任追究形式, 追究执法违法者行政责任, 促进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责。
(3) 制订规范性文件, 明晰和界定“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法规词语。农业部门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做法。最高人民法院为确保我国成百上千部的法律法规得到统一、合法、公正地实施, 经常发布有关司法解释。以“经营未经审定的主要农作物种子”为例, 可制订《关于查处“经营未经审定的主要农作物种子”若干问题的意见》, 对该行为在什么情况下, 达到什么条件, 予以何种 (种类、幅度) 处罚, 分门别类, 予以明晰, 确立具体的标准。如果不便于做出硬性规定, 至少应有一个参照标准作为指导性意见。如最常见的“情节轻微”、“情节恶劣”, 由于没有一个参照标准, 在实际执法办案中, “自由裁量”已演变为“任意裁量”, 因而造成执法混乱。
(4) 实行定量分析,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了行政处罚应考虑的基本因素“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 农业部门可根据以上基本因素、各因素之主次情况及所占比重等, 以综合评定的方式来确定一个可供操作的处罚标准, 这样不仅便于执法人员操作, 也便于实现行政处罚的统一。以“经营未经审定的主要农作物种子”为例, 其考虑的法定因素为“经营种子的事实、性质、情节、后果”。以“情节”为例, 可分为“轻微、一般、比较恶劣、恶劣”4档。再对这4档予以明晰, 确定其具体内容。以轻微为例, 数量少、未出售假冒伪劣种子、农民无投诉, 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等都符合“轻微”的范围。其余以此类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可参照以下标准进行 (表1) 。依法行政和自由裁量,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考察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存在的客观依据及其利弊是非常必要的, 对完善农业行政执法、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涛.农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之法律思考[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6 (32) :34.
[2]孙金辉, 金鑫.试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7) :254.
[3]汤国强, 沈志刚.完善农业管理机构行政处罚内部文书之我见[J].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 2010 (5) :30-31.
[4]周绍祥.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2) :28-29.
农业自由化 篇2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战结束以来,出现了大量同一产业既出口又进口的贸易,这种贸易可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总的说来,西方学者在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三大派别。一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规模经济派”。其核心论点是,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二是以布兰德为代表的“相互倾销派”。其核心论点是具有垄断力量的厂商之间的相互倾销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三是“新古典贸易经济学派”。其核心论点是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决定因素。
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I-IT)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IIT=1-(|X-M|)/(X+M)
式中,X代表一个产业产品的出口额;M代表一个产业产品的进口额;X≥0;M≥0。(1)当X=0,或M=0,也就是该国在该产业产品方面没有出口或进口,那么IIT=0,意味着不存在产业内贸易。(2)当X=M,也就是该国在该产业产品方面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那么IIT=1,意味着产业内贸易发展到了最高程度。显然,0≤IIT≤1,IIT的值越大,意味着产业内贸易越发达。
二、实证分析
产业内贸易既显示了一国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又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保护政策等因素有关。考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问题,可以深入了解韩中区域内农产品贸易状况,正确认识两国贸易政策的影响,进一步深入探讨韩中建立农产品贸易区的可行性和福利效应。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状况,我们把结果分为四类:(1)当0
我们可以看出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第一,韩中间初级产品贸易总体上呈现出产业间贸易。1992-2007年初级产品的IIT处于有波动的上升阶段,只有2004年的略微大于0.25,达到0.255,进入弱产业间贸易行列;其余各年均小于0.25,这说明中国仍是以传统自然禀赋优势参与区域内贸易,中国农产品仍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从两国的初级产品的贸易趋势看,产业内贸易在加强。第二,韩中间的农产品贸易中其他动物性产品(HS05)、其他植物(HS06)、食用果实和坚果类(HS08)、动植物性油脂(HS15)、糖和饼干(HS17)、谷物,谷物粉,淀粉(HS19)、各种加工食用品(HS21)、饮料,酒精,醋(HS22)和香烟(HS24)在2007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超过了0.5,并且指数都相对比较稳定,达到产业内贸易水平。
虽然韩中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不高,指数呈现波动的小幅上升,但是韩国在对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中,加工食品的份额在逐步增大,韩中农产品贸易在谷物、谷物粉、淀粉和各类加工食品上已经呈现出较强的产业内贸易现象。韩国在食品加工方面较中国有很强的优势。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很多未加工的初级产品不是用于直接消费,而是用于加工,然后再投放到消费市场,甚至在回销到中国市场。韩中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也为韩中建立农产品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三、韩中建立农产品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及建议
(一)韩中建立农产品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下表显示韩国农业(谷物类)产量增长率将降为12.4%,韩国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将增加10.06%。因为谷物类生产大幅减少,土地不用作农作物生产的话,就有转化为畜牧用地的可能性。另外中韩FTA将使两国贸易额扩大至200亿美元。韩国对中国出口增加60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出口增加152亿美元,因此,韩国对中国贸易收支会恶化。预计韩国对中国进口增加的一半以上会是农产品(特别是谷物类)。韩国把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物品改为从中国进口,反而改善了韩国对世界的贸易收支。另外预计韩国其它运输设备、电器电子、机械装备的生产也将减少,但是产量增加的产业有加工食品、粮、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和石油化学等。对中国来说,预测农业和大多数制造业将更有现实性。据分析,制造业中衣类、皮革、其它输送装备产业将成为在中韩FTA中受益最大的产业。
完全取消关税给中国和韩国带来的影响
资料来源: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2004)www.kiep.go.kr
(二)韩中建立农产品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在韩中农产品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中,韩国应从产业内贸易较高的农产品开始实施降税措施,对产业内贸易较低的农产品采取过渡期降税和个别例外安排。逐步实现全面减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以使韩国的农产品生产者及相关产业缓慢地适应农产品自由贸易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在这个缓冲阶段采取有效的方法降低这种消极影响。韩国政府还可以对相关农业生产者提供针对性补偿。例如:韩中两国通过结构基金(Structure Fund)和协调基金(Cohesion Fund),促进韩中两国经济平衡发展;或者在韩国通过转移支付,对农业生产者直接实施针对性的利益补偿;当然韩国政府还可以通盘考虑包括韩中农产品自由贸易在内的多种因素,建立相应的转移支付和扶持机制等。这样才能保障两国农产品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顺利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弥补自由化给农户和相关生产者造成的损失。
另外,韩中两国的农业发展结构有很强互补性。中国农业以农户经营为主,农业资金短缺,应用技术相对落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供应、销售和信贷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理论等。中国农业另一方面也具有韩国农业绝对不能拥有的一系列优势:农业总量庞大、资源丰富多样、产品种类繁多、发展空间宏大。劳动力价格相对低、生产成本相对低。韩国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地域狭小、农业资源缺乏;劳动力短缺,土地价格昂贵,工资昂贵,生产成本较高而国际竞争力下降等。但是韩国有农业科研生产技术、农业管理水平和资金充足等优势。韩中两国鼓励韩商对中国农业投资,既可为韩国面临困境的农业企业提供一条出路,又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对韩中两国农业和农民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小结
韩中两国在东北亚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文化、经济交往紧密。韩国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两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虽然在总体上水平不高,但是在加工食品等行业已经进入产业内贸易阶段。笔者所在城市有大量的韩国企业投资,感受到了两国经济的依赖性和互补性,因而对于两国达成农产品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由于知识所限以及资料和数据的收集的不足,笔者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不够全面,希望以后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关秋燕,关春燕,梁成杰.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蔺玉石.对中韩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金兑炫.中韩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段文博.中韩FTA构建的可行性探讨-以农业、制造业为中心[D].长春:吉林大学,2006.
[5]辛凌.中韩产业内贸易[D].长春:吉林大学,2007.
[6]史智宇.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J].财贸经济,2003(9).
农业自由化 篇3
近年来, 四川省郫县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风险可控”的思路, 突出以深化农村产权确权颁证为基础, 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 以构建完善严格保护农村产权的体制机制为保障, 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试点, 初步探索出农村生产要素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路径和办法, 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初步构建起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夯实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基础
通过优化完善城乡一体规划设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完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登记系统和服务体系, 加强宣传培训和纠纷调处, 为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奠定坚实基础。
1.优化完善全域城乡一体规划
立足“优化型发展区”的定位, 修订完善了县域总体规划、“一城两带三基地”分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坚持“多规合一”的思路, 完成了示范线76个村的村庄规划以及20个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规划的编制, 构建起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积极推行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审查、规划设计多方案比选、规划设计方案专家审查等制度, 全面提升城乡规划设计水平;稳步推进城乡用地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起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的体制机制, 为城乡各类资源依法有序开发利用提供保证。
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确实权、颁铁证”的要求, 进一步明晰农村各类产权权属, 赋予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益, 夯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身份权向财产权转变的制度基础。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暂缓确权”问题处理, 按照“应确尽确”和“五个一致”的要求, 除因征地拆迁土地所有权性质发生改变和正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的区域外, 2011年6月底完成了“暂缓确权”所涉及的38个组集体土地所有权、12个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3个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21个组房屋所有权的确权颁证, 并通过了市级权属部门的检查验收。截至目前, 郫县已全面完成152个村 (涉农社区) 、1624个村民小组共涉及9.3万农户的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
二是抓好村组集体资产的确权颁证和股份量化工作。全面启动村组集体资产确权颁证, 目前已完成全县未确权到户集体土地的外业测量和摸底核查以及全县公益设施、集体企业等集体房屋的摸底调查和数据核实工作, 已完成近60%村组农村未利用土地、公益设施占地、集体企业占用土地等未确权到户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公益设施、集体企业等集体房屋所有权的确权颁证, 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集体资产的确权颁证工作。按照“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的要求, 在扎实做好村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债权债务清理的基础上, 年底前完成全县集体经营性资产和未到户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房屋所有权等权属的股份量化工作。村组集体资产的确权颁证和股份量化将进一步彻底明晰农村各类产权, 真正理顺农民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产权关系, 不断激活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是抓好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固化工作。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按照“入户宣传动员、商议议决内容、商讨意见公示、表决签署决议、确定决议生效、送达生效决议”的程序规定, 鼓励和引导农民集体通过“自主、自愿、自治”方式, 探索固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办法, 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 (宅基地) 使用权长久不变的决议。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关系的建立不仅赋予了农民财产权益, 更为农民自主处置各类农村产权提供了保障, 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还权赋能”。
3.统筹推进城乡统一户籍改革
组建了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分解下达了全域城乡统一户籍改革的目标任务, 落实了县级相关部门和各镇的职责任务。目前, 已制定出台了统一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及社会保险、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城乡统一户籍后民政工作、计生工作等10个配套实施办法;已全面推行全县统一的低保标准、“三无”人员供养标准、退役士兵安置补偿和义务家庭优待政策, 全县农村综合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已并入城镇保险体系。全县城乡统一户籍改革的有序地推进, 进一步破除了城乡居民身份差异, 推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力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4.建立要素自由流动试点工作机制
一是制定完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相关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郫县先后制定了开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点工作的意见、深化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的意见、深化城乡统一户籍改革的意见等配套文件, 以及集体建设用地自由转让、农村房屋自由交易、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等14个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 为有序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抓好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登记系统和服务体系建设。县级权属管理部门已分别设立要素流转登记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开展要素流转登记工作, 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生产要素流转登记管理系统;整合组建了郫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搭建起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 修订完善了农村产权交易规则和交易流程, 基本建立起生产要素交易信息发布系统和城乡一体的产权交易系统。
三是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组和律师服务组, 建立了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确保有序高效地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强化宣传培训, 采取县上集中培训、分镇专题培训、召开村民会议和坝坝会等形式, 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掌握要素流动的有关政策和程序规定。强化纠纷调处, 组建了全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纠纷调处协调小组, 明确了县、镇、村分级调处职责, 县级权属管理部门分别设立了公开咨询投诉电话, 落实专人负责政策咨询、投诉受理和纠纷调处, 及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二、有序高效地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试点。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科学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有序高效地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改革试点, 在农村产权自由流转、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1.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试点
2011年3月, 花园、新民场镇5宗共128.5亩按照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布局原址使用的产业用地 (集体建设用地) , 采取农民集体委托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公开挂牌的方式, 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 成交均价31.87万元/亩, 成交总额4095.8万元, 标志着郫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取得实质性突破。截止目前, 郫县已有8宗共162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实现挂牌出让或协议转让, 成交总额达5500万元。稳步推进集体土地上的房屋自由流转, 目前参照城市商品房交易规则和税费收取标准, 已办理农村房屋转移登记80宗、面积5514平方米, 成交总额1520万元。
2.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
鼓励和支持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涉农投资企业利用依法取得的各类农村产权, 采取担保抵押、直接抵押、产权捆绑抵押、农户联贷联保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融资发展现代农业。2011年以来, 郫县已有29户农户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1669万元,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资金问题;采取确权后的集体资产作抵押、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县财政给予3年贷款贴息的方式, 已有唐昌战旗村等5个集体经济组织向银行贷款融资650万元, 专项用于修建气调库、设施大棚等生产经营, 有效地促进了集体经济的积累发展和实体化运作;已有1家企业利用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抵押贷款3000万元。
3.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
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的核心之一是要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 真正实现其市场价值, 而农村土地资源中集体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变资产最关键的改革内容。郫县在坚持“四条基本原则”框架下, 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开发经营的路径和办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唐昌战旗村利用预留给集体经济组织的23.8亩集体建设用地, 以50万元/亩作价入股与北京方圆平安集团和四川大行宏业集团合作, 企业投资1.5亿元启动了“战旗·第五季现代田园村”项目建设, 已完成25亩的设施观光农业园和3万平方米的休闲会所、乡村酒店主体建设。同时, 在坚持“四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按照“突破瓶颈、畅通渠道”和“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要求, 对经批准立项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利用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 在安德镇泉水村开展了“自主开发”、花园镇白鸽村开展了“统规代建”和团结镇平安村开展了“产权分割”的试点项目。
4.开展土地征用“占谁补谁”试点
运用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固化成果, 在花园麻柳村10社和友爱子云村14社、8社开展了IT大道征地拆迁“占谁补谁”试点, 按照被征地农户确权的产权权属面积给予补偿, 不再为被征地农户调整承包地。在花园新民村、永和村、共河村开展了土地综合整治农民集中安置区“占谁补谁”试点, 按集体建设用地8万元/亩、承包地9.6万元/亩的标准给予货币终结, 不再进行权属调整。
三、组建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 培育对接社会资本的农村市场主体
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运用农村产权融资, 农民集体自主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载体。一是规范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 解决公司合法性问题。按照“村民议事会提出组建方案, 以社为单位推选股东代表, 召开股东代表会议制定公司章程、选举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 流转参与农户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经变更登记、资产评估后注入公司”的程序, 完成集体资产公司的组建和注册登记。二是创新融资方式, 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种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 以注入公司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资产作抵押、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出让预期收益或挂钩指标预期收益作质押, 担保机构担保向银行贷款融资;另一种是与社会资金合作, 采取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收益或挂钩指标收益偿还投资, 或合作开发集体建设用地的方式, 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规范推进项目建设。核心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在规划设计、利益保障、建设管理等方面都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 由农民自主选择、自主协商、自主管理, 维护好群众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益。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示范建设
破解当前社会资金下乡的障碍, 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服务推动至关重要。一是科学规划, 引领项目规范建设。在符合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的前提下, 按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综合整治等“多规合一”的思路,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项目规划, 确保项目顺利落地、规范实施。二是政策扶持, 增强投资吸引力。通过制定出台鼓励发展设施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创意农业以及一三互动产业项目,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扶持政策,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增强企业投资农业农村的吸引力。三是优化服务, 增强企业投资信心。通过优化完善涉农项目“一站式”服务机制和服务流程, 推行项目联合会审、并联审批、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等制度, 落实县级领导和专门部门后续跟踪服务责任, 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舒心创业。同时, 在项目引进建设中, 突出整镇整村示范和政策项目集成。截止目前, 已引进新加坡帝皇集团、北京方圆平安等38家企业投资130亿元, 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发展现代高端农业和一三互动产业项目;启动了社会资金实施的15个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截止2011年底, 已建成入住33万平方米农民新居, 已完成25万平方米农民新居主体建设;红光田园时代、汀沙生态农业、花园天府玫瑰谷等综合示范项目在培育产业支撑、土地综合整治、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五、“银政”合作推动农村金融创新, 积极探索破解金融资本下乡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