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2024-08-28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共12篇)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1

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金融管制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 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制定金融管制措施, 是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金融管制有其必须要性和重要性,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采取金融管制的措施, 能够更好的保障自身金融安全, 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1.1 以金融健康发展为市场开发的基础

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提是确保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明确, 开放金融市场是为了更好的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盲目开放金融市场只会影响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国金融效益的提高是金融体系开放的结果, 这种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实。但事实上, 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业较为脆弱, 就有可能无法应对金融体系开放后的巨大压力, 导致国内的经济动荡, 消费者利益受损。因此, 金融市场的开发必须要有策略性, 循序渐进的开发金融市场。

1.2 建立市场约束导向金融管理模式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 传统的金融管制模式必须要改革, 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市场约束导向金融管理模式是对金融管制模式的一种创新, 它要求实现金融产品价格机制、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理性、公开的金融市场机制。其中公开指的就是要实现金融市场信息的透明化, 这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公正就是要杜绝黑幕交易。公平指的就是要公平的对待国内和国外金融服务提供者。

1.3 充分运用金融服务相关协议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金融服务协议》中的审慎例外条款的运用。国际金融体系相对复杂, 《金融服务协议》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在其附录规定了成员方可以基于审慎原因而采取相应措施。但是在《金融服务协议》的附录中, 并没有对审慎性措施作出具体的规范。实施审慎金融管制措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自主性, 也就是说如果有充足的理由, 就可以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的约束。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因此, 每个国家的审慎措施会有所不同, 也就是说同一个事件, 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审慎, 但对另一个国家来说就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世界贸易组织为了更好的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促进世界贸易公平, 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特殊性权利, 这种权利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灵活度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应该充分利用审慎条款, 最大限度的确保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定。

1.4 加强各部门的金融监管合作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往往会给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造成一定的风险, 比如国际交付自由化所带来的资本流动风险等, 这些风险有可能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严重的有可能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要求资本必须实现自由化的国际流通, 很多金融危机事件都证明, 脆弱的金融体系加上资本国际流通, 就容易导金融危机。因此, 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 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必须要在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国家发展水平的同时, 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各国之间加强对联合资本的流动的控制, 对流动资本的控制是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的重点。加强各个国家之间中央银行的信息交流, 能够有效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在建立双边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区域合作经济体系, 加强和周边国家的合作, 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确保区域内的金融安全。另外, 国际金融协调组织的建立, 提高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能力。比如, 国际货币组织和国际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建立就有效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合作, 提高了国际援助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2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在金融服务贸贸易的背景下, 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 是为了确保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发展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而言更为脆弱, 如果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 将有可能出现金融系统混乱的危险, 因此, 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不存在矛盾, 相反, 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不仅能够确保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 对确保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国金融业正处于不断开放化的过程中, 因此, 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 对金融业进行规范, 确保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主要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管制,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1]曾乐天.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 2010.

[2]王永玲.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D].云南财经大学, 2008.

[3]孙珊.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分析及管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8.

[4]黎明.股票市场发展视角下的中国金融管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 2009.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2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规律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将逐渐演变,国民经济的中心将依次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再转向服务业部门。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世界经济中逐渐起主导作用。所以,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直接投资得以迅速发展,因此要求减少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实现投资自由化。[1]在另一方面,由于服务贸易,尤其是通过资本流动实现的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涉及关系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政治与文化等敏感问题,在国际投资法中被视为“国民待遇”的“合理例外”,而对外资进入实际情况实行禁止或限制。二者形成矛盾。因此各国通过修订外资法、及签署双边条约和缔结公约层次上消除或减少“合理例外”。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与实现的迫切和必要体现在国际投资法的`变化中,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投资法发展的总体特征就是减少对外投资的限制,主要是服务贸易的市场的开放,以促进外国投资的发展。

80年代以前的状况

根据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国家对于本国领土上的一切人和物,除国际法上规定的例外外,都享有排他的管辖权。[2]据此,主权国家对本国境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享有绝对的管辖权和监督权。资本输入国作为主权国家,能规定其领域内有关财产取得和转移的一切事物,而且有权决定其境内法人和自然人从事经济活动,并不构成国际法上的非法行为。[3] 所以在外国投资范围内,对外国人的商业活动范围,加以一定的限制,入对某些企业不准外国人经营,只允许本国政府经营,或本国国民经营,或本国国民的经营管理,或外国人可以参加某种企业,但参与权或股权需低于本国国民等等。这也并不违反国际法原则,而且是国际法所公认的合理例外。[4]

各国外资法一般都不在资本输入国所有经济领域内对外国投资者给与完全的国民待遇。资本输入国为了确保外国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对外国投资的范围加以限定。一方面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部门保留在政府和国民手中,另一方面,将外资引导到本国亟待发展的行业和部门,使外国投资于本国经济发展目标一致。因此,各国采用法律规定,或发布投资指导目录,货采用许可证的方式,允许或鼓励那些产业部门投资,限制或禁止那些产业部门投资。。

这些限制或禁止的产业部门,可以说主要是服务贸易的部门。[5] 由于服务贸易,尤其是通过资本流动实现的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涉及一些直接关系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政治与文化等敏感问题。因此,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现实很强的垄断性。[6] 也就是说,由各国政府几乎拥有完全垄断性质的,或给与特许经营的公共事业,如城市供电、供水、燃气、公交、地铁或产业如邮政、电信广播、电视、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某些基础产业如车站、机场、码头,[7] 在80年代末以前,几乎都是禁止或限制外商进入的行业。[8]限制或禁止投资的措施范围很广,主要是与市场准入有关的措施,这一类措施是开业权问题,它是对进入各国建立各类服务性公司和机构加以限制或管制,乃至禁止。从限制和禁止的措施看,具体包括:1、对于国内特定的服务业部门或公司,完全禁止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2、对服务业投资的地域限制;3、对服务业投资的公司数量限制。

发达国家外资准入限制的范围较小。外资禁入的范围主要有国防军事、通讯、宣传部门、公用事业、交通、银行等。如美国在通讯、航空运输、沿海运输、水电、原子能、银行业、保险业等领域做了限制性规定。发展中国家一般对在本国已有一定发展基础,需要重点保护的服务贸易行业进行禁止或限制,如印度尼西亚外资法规定:凡对国家至关重要的事业、企业并关系到多数国民的生命者,如港湾、公用发配电、通信、海空运输公用铁路等,不允许外资全面控制。泰国外资法禁止向政府专营的武器、烟草、铁道、港口、国内民航等部门的投资,凡属限制外国投资的部门,外资一般只占少数股权,而且需经过严格审查。 巴西禁止外资在航空沿海运输、新闻、电力等部门投资。

80年代末期后的变化

由于国家

[1] [2] [3] [4]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3

摘要:文章从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两方面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上海自贸区建设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出境旅游购物消费过高,是造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上海自贸区建设将在旅游消费、国际商务旅游和国际会展发展以及旅游企业对外开放三方面产生溢出效应,推进旅游产品、体制机制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创新,对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我国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服务贸易发展则相对滞后,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 396.4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也位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高达1 184.6亿美元。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货物贸易保持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逆差中又以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最大,2013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为683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57.7%。如何缩小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我国“深耕亚太,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为中国旅游服務贸易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服务贸易由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和旅游服务贸易进口组成。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需要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入境旅游)和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出境旅游)两方面展开。

1.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为主,吸引力不强;二是入境旅游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结构不合理;三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效益较差,开放程度不高。以下将就这三方面做进一步分析。

(1)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为主,吸引力不强。我国旅游目的地一般基于传统旅游城市和传统旅游景点两大类,旅游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观光旅游产品是对旅游资源最直接的利用,一些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只要具备最基本的可进入性交通就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产品。相对于其他旅游方式,观光旅游对经济发展水平及旅游服务水平的要求都不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观光旅游产品都是我国入境旅游的主打产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旅游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观光旅游的重复消费边际效用很低,旅游消费者回游率也低,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重复旅游者占旅游者总数的70%以上。其次,观光旅游以团队游客居多,大流量的游客以“走马观花”的形式频繁移动于各个景区、景点之间,这对交通、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再次,观光旅游的消费水平普遍较低,旅游收入主要是景点景区的门票收入,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发展模式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2)入境旅游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结构不合理。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低是我国入境旅游消费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1997年我国入境游客人均消费是135.11美元/天,2012年我国入境游客人均消费212.75美元/天,年均增长仅3.6%。除去通货膨胀和人民币汇率上升因素,我国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实际是下降的。我国入境游客人均消费远低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地区),例如2012年香港入境过夜游客人均消费7 818港元(折合1 007美元),2013年澳洲入境过夜游客人均消费更是高达3 285澳币(折合2 955美元)。我国入境旅游消费还存在很大的开发潜力。

(3)旅游企业经营效益较差,开放程度不高。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旅游企业3 8275家(其中旅行社24 944家,占总数的65.17%;星级饭店11 367家,占总数的29.70%;旅游景区1 964家,占总数的5.13%),旅游企业数量虽多,但利润率普遍较低。2012年我国旅游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1.81%,其中旅游景区企业利润率最高为8.5%;旅行社利润率最低,仅为0.73%。旅游企业整体利润率不高,主要还是我国旅游企业粗放型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造成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普遍采取低价策略。开放程度不高也是影响旅游企业发展的另一因素。我国旅游企业开放程度不高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更主要是法律法规的限制。

2.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分析。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2013年是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出境旅游人数从2002年的1 660万人次增至2012年的8 318万人次,十年时间增长了近6倍;出境旅游消费从2002年的154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1 020亿美元,十年时间增长了近7倍。出境旅游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对旅游产品多样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出境旅游消费快速增加直接,特别是我国游客境外购物消费的快速增加,直接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大幅增长,促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造成我国游客境外购物消费快速增加的有三点:一是中国游客出境游目的地特点,二是进口商品综合税率过高导致“转移消费”;三是人民币升值促进中国游客境外购物。

(1)中国游客出境目的地特点。我国出境旅游活动形式分为“港澳台游”、“边境游”和“出国旅游”三种类型。作为开放时间最早,与内地关系最为紧密的地区,中国香港与澳门一直是内地出境游客最主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12我国出境赴港游客占总出境游客的42.0%,赴澳门游客占总出境游客的25.8%。这是因为从地理空间看,香港与澳门毗邻大陆,符合旅游活动“近距离多,远距离少”的特点;从国家政策层面看,2003年《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订,使得内地游客赴香港与澳门旅游手续更为便利,极大的促进内地游客赴港澳旅游。自2004年以来,内地游客也成为港澳地区消费最高的入境游客,2012年香港大陆过夜游客人均消费7 818港元,澳门大陆游客人均消费2 385元。调查显示内地赴港澳游客的旅游消费支出超过60%是用于购物消费。这主要是由于港澳地区享有“购物天堂”美誉,这些地区的商品税率低,流动性高。各类商品无论是品种还是价格较于大陆地区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进口商品综合税率过高所导致“转移消费”。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 92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如上海人均GDP更是达到了14 442美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消费需求,进而推动了包括奢侈品在内的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从目前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国人更倾向于在海外购买进口商品,这就出现“转移消费”。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进口商品综合税率过高:我国对进口商品征收30%的消费税、17%的增值税以及4.4%到60%不等的关税,这使得进口商品的税率达到50%以上。对于进口商品而言,同样的商品在我国境内出售的价格往往比一些旅游目的地国家高出30%以上。除了规避关税,海外购物吸引人的另一大原因是游客在海外购物还能享受退税,即购物后退还一定比例的消费税。

(3)人民币升值促进中国游客境外购物。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从2006年初的8.06,一路飙升至2013年底6.10,人民币累计升值24.3%。除此以外,人民币对欧元、港币、澳币也在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游客在以上货币使用国家的购物成本降低,因而欧美成为中国游客海外购物的首选地。中国游客赴欧美旅游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游客仅在加利福尼亚州就实现人均消费2 932美元,而海外游客在美国的平均消费仅1 883美元。人民币升值大大促进了中国游客海外购物的热情,一部分人群特别是白领阶层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这些人一般都会列明清单在海外旅行时一次性购买大量商品。人民币升值促进中国游客海外購物,加速了消费外流。

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目标是成为具有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贸易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从目前的政策、法规解读来看,上海自贸区建设将在旅游消费、国际商务旅游和国际会展发展以及旅游企业对外开放等三方面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1. 旅游消费的影响。进口商品税率过高一直是影响我国入境旅游消费和内需外流的直接原因。如何在现行的税制进行突破是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上海自贸区已经着手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展开进口商品税制改革。线上建设“跨境通”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保税改革,减少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线下探索离境退税,促进入境游客增加购物消费。如果上海自贸区上述改革开放经验可以在更多地区被复制、被推广,将是中国游客的境外购物消费转移会国内,使境外游客在中国境内有更多的购物消费,这对于减少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增加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1)跨境电子商务保税改革,减少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进口(个人物品)试点,是对特定商品以货物形式进入上海自贸区,通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跨境通”,转化为进境个人物品形式出区。其改革的核心是将普通贸易进口货物需要征收的进口税(消费税、增值税和关税),转变为个人使用物品,仅征收行邮税。我国各类进口商品行邮税率远低于普通贸易货物进口税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进口(个人物品)试点商品的进口税率在10%~30%左右,而普通贸易进口货物的进口税率则在50%以上。以“跨境通”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进口货物的价格,跨出了我国进口税率改革的第一步。

(2)探索离境退税,促进入境游客增加购物消费。离境退税政策是指对境外游客在退税定点商店购买的随身携运出境的退税物品,按规定退税的政策。上海自贸区探索离境退税,也是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自贸区探索离境退税,应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增加购物退税物品目录和退税率的差别性。上海自贸区退税商品范围应扩大,应借鉴国外经验,把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率提高至15%;另外退税起征点800 元人民币也可以适度降低。

2. 国际商务旅游和国际会展发展的影响。上海自贸区在行政管理、投资、金融、海关等多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如果可以在更多地区被复制、被推广,这将吸引更多的境外企业和国际会议落户中国,促进国际商务旅游和国际会展发展,对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1)促进国际商务旅游发展。上海自贸区建设将吸引更多的商务游客,极大的促进商务旅游发展。上海自贸区实施金融制度和海关制度创新,不但建造高星级宾馆所需建造材料和设施设备进口可以享受保税免税,而且高星级宾馆开业运营后,所需各类部件、食材等进口也可以享受保税免税,大大降低了高星级宾馆的建造和运营成本有利于吸引世界顶级品牌酒店落户上海自贸区。截至2014年2月底,已有约1 000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入驻上海自贸区,区内落户金融类机构已达1 383家。随着上海自贸区各项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必将有更多跨国企业总部和各类著名品牌企业进驻区内,引起更多的商务活动,推动商务旅游的发展。

(2)促进国际会展发展。上海自贸区实施海关监管模式创新,使得区内商品流动更为自由,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在区内建立交易展示中心,推动了国际会展的发展。

国际展品运输过程中,清关时间是最难把握的。境外展品来华参展入关申报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普通货物向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申报入境;二是加入ATA单证册,作为临时进出口货物进行申报。海外展品进入中国通常需要在海关停留2天~7天,因而无论是以上哪种形式,展品都有可能在清关时发生延误。以往曾多次发生过展览会已开展,但部分展品还未运抵的尴尬局面。上海自贸区内更为便利的货物流转,吸引众多企业在区内进行会展交易。目前区内计划建设一系列的展示交易中心。现已建成的有国际酒类展示交易中心、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未来还将建设上海外高桥医药分销中心、国际机床展示贸易中心、工程机械进出口交易中心、汽车交易市场以及进出口钟表交易中心等国际级展示交易中心,这将大大促进国际会展发展。

3. 旅游企业扩大开放的影响。上海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中,对旅行社经营和娱乐场所经营实施扩大开放。这些经验如果可以在更多地区被复制、被推广,将吸引更多境外旅游企业落户中国,这对于提升我国旅游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和丰富旅游产品,将发挥重大作用,对于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1)旅行社经营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针对旅行社业务提出“允许以上海为母港的外资邮轮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外资旅行社,从事基于邮轮服务的出境游业务”,放宽了外资旅行社在华设立的条件;还“允许在试验区内注册的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放宽了区内中外旅行社的出境旅游业务。一直以来,境外旅行社在华业务开展受限制较多,仅允许其在华开展境内旅行业务,而对于这些外资旅行社出境旅游业务才是其所长。此次,上海自贸区对旅行社设立和业务限制的放宽,将大大促进中外资旅行社的积极性,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入境、出境旅游的发展。

(2)娱乐场所经营开放。上海自贸区提出“允许外商设立独立娱乐场所,注册在区内,为区内服务”。“娱”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之一,一直是我国经营管制比较严厉的部分。上海自贸区突破了原有的体制机制,尝试将外资引入更广阔的领域。为配合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实施,国务院特别颁布了《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的行政审批或者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不仅停止了我国现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不得设立外商独资经营的娱乐场所”在上海自贸区的实施规定,还取消了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上海市提供服务。这不仅进一步开放了我国娱乐场所经营范围,也将促进我国旅游娱乐产品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王冠凤,郭羽诞.上海自由贸易試验区贸易便利化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4,(1):66-68.

2. 李墨丝,彭羽,沈玉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实现国家战略的可复制和可推广.国际贸易,2013,(12):4-11.

3. 石良平,周阳,试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的改革.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3,(4):1-12.

4. Lui G.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S- haping of China's Future Foreign Investment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Tax Journal,2014,(40):31-43.

5. Ho K.&Lu L.China: New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o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International Tax Review,2014,(25):1.

6. 葛丽芳,田纪鹏.上海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11,(1).

7. 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国际贸易问题,2007,(2).

8. 张鸿.关于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思考.国际贸易,2009,(3).

9. 戴斌,蒋依依,杨丽琼,马仪亮.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政策选择.旅游学刊,201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3CGL038);上海对外经贸大学085工程项目(项目号:JCXK-2014- 010)。

作者简介:何建民(1959-),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丁烨(1981-),女,汉族,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会展经济。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4

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其最初形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早已出现, 但是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发展却略显滞后。这是因为决定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完善的。经过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型,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国有商业银行为首脑、各个中小股份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一个健全、完善的组织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这种结构打破了国家垄断金融市场的局面, 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陆续展开了股份制改革, 严格遵循市场运行机制, 促进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 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上世纪90年代,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截止至2010年3月底,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754家, 沪深两市总市值达239438亿元。沪深两市的发展促进了融资结构的优化, 促进产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也带动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国债、金融债券规模日益扩大, 为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平台。此外, 保险市场、外汇市场的逐渐规范与普及, 使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保障经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总的来说,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自由化程度有待加强[1]。

二、国外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经验

(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化

金融市场通过市场运行机制能够实现资金融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化, 但是不能放任其毫无节制地野蛮发展。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 西方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形成了限制竞争、追求安全、保障存款人利益的监管机制, 构成了稳定的西方金融体系。随着西方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 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强有力的管制开始损害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严重阻碍了金融业的正常竞争。因此, 自70年代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各国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自由化改革, 开始了西方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二) 国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断扩大, 在70年代以后, 国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受金融自由化理论, 开始推进金融改革, 如智利、新西兰、马来西亚、韩国等等。这些国家首先通过放松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推进资本市场流通的自由化, 弥补资金供给缺口。其次通过政府的力量鼓励直接融资, 增加金融市场中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的发行数量, 建立健全有关的管理法规, 对外开放一级二级证券市场以吸引外资。再次缓慢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制约, 从而规避因为高估本国货币而可能出现的本币大规模编制的利率风险。

总之, 金融自由化使金融市场摆脱了一些政府不合理的行政干预, 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主要体现在:1.促进了市场竞争, 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打破金融业内部原有的分工, 促成金融、产业资本的相互融合;2.推动金融市场创新与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 使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组织等方面的创新更加顺利;3.加速了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3]。

三、国外金融市场自由化的经验教训

(一) 国外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教训

金融市场自由化在促进金融国际化的同时, 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例如, 利率自由化降低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业务范围扩大使表外风险增强等。我国的邻国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日本金融业耗费了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清偿“泡沫”经济中的不良贷款问题。此时日本的商业银行职能已发生变化, 从原先的套利转向后来的对冲不良贷款, 但是银行面对这种情况的业务模式调整却显得非常缓慢。

日本虽然在经济发达程度上很高, 却依然遭受到金融市场自由化带来的困扰, 而这种情况对于抗风险能力弱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个致命的危机, 因此在1982年、1994年、1997年分别爆发了拉美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虽然, 不同的危机有各自的原因, 但是都在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背景下发生了, 所以发展中国家要严防此类危机的爆发, 防止本国出现“泡沫”经济。

(二) 国外金融市场自由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自2008年以来, 我国从整体上成功地抵御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国内的金融市场结构并没有受到颇为严重的影响, 同时还也为我国走出经济低谷制定了战略性财政和货币政策, 注入了充足的资金[4]。

目前, 我国主要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积累都得到了改善。这些国有以及股份制银行正积极地提升自身资产深度, 以盈利为根本目标, 积极参加国际金融市场结构建设, 逐渐提升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但是,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仍然很漫长, 政府要通过旧有的金融市场管理模式来控制大量资金的流向分配越发困难。我国政府对于银企运营的行政干预和指导无法达到以前的效果。

此外, 中国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主动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日渐全球化的趋势。我国要求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本国的各类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同时, 还应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衍生品领域进行试验性的操作, 比如人民币的境外结算业务等, 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支持, 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配置, 使金融市场中的各类市场组成部分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过程, 使各类金融市场能够反映金融市场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改革的展望

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未完全实现, 还需要进一步地在必要的金融监管下充分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根据国家金融改革的政策方针,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进一步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一) 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组织体系

我国金融市场的需要高效率、充满活力、良性竞争的组织体系。实现这种组织体系, 一是积极促进我国国有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通过金融企业的资本比例的改革实现金融企业的现代化。二是发展并监管适合资本市场良性竞争需要的证券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体系。三是稳定发展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适合中小企业、私营经济发展需要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四是充分调动以保险、信托公司为主的保障类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积极性, 并进一步开拓资信评级公司等信息咨询服务类金融机构。五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股份制改革为重心, 规范发展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特点的金融组织, 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5]。

(二) 进一步提高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与监管, 维护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调控与监管不断提高, 但与经济金融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相比略显不足。在2006年12月我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 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 我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将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必须严格维护金融安全与金融市场稳定, 一是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构建安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从而更加适应金融市场开放情况下的宏观调控需求[6]。二是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 规范金融市场各结构的行为, 形成完备的金融风险规避与化解机制。三是完善我国各类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加强风险管理与经营审核, 促进金融市场环境建设, 提升金融企业的资产水平与盈利能力。四是保证国库拥有完备的外汇储备, 进一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增强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能力, 加深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三) 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中直接融资的融资力度, 增强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融资效率, 逐步缩小我国在金融市场结构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通过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 加快股权分配合理化,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对外招商引资, 不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水平, 稳步发展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加强金融市场结构创新、加强现代科学积水在金融领域的合理应用、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市场结构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友成.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战略构建[J].征信, 2010 (3) :88-89.

[2]郭树华, 王文召, 郭新宇.基于SCP视角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选择—以云南省为例[J].思想战线, 2007 (6) :45-48.

[3]秦池江.农村金融的机遇与考验[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 2008 (3) :18-19.

[4]王军峰.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综合绩效关系实证分析[J].金融观察, 2009 (3) :57-60.

[5]曾康霖.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J].金融研究, 2001 (10) :32-41.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5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化这一新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那么何为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2)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3)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4)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金融自由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如何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目录:

一、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及其对策

结论:科学规范金融市场,遵循经济运行规律,合理的决策,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控制[J] 经济改革与发展,王伟东,2008

[2] 中国的金融改革及其前景[J] 宏观经济研究,黄达, 2008

[3]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其方向[J] 宏观经济研究,赵海宽, 2009

[4]《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杨会晏,李文昌 ,2010

[5]《 21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马君潞 , 2009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6

(-)吸引外资效应。著名的钱纳里双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国内储蓄率低,国内储蓄不足以满足经济增长对资本的需求,普遍存在着“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必须通过引进外资才能弥补这两个缺口,并使其潜在的经济增长变为现实。泰勒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外资流入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引进大量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与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有关研究表明,无论是外国金融服务机构的直接投资还是其它类型的跨国公司的投资都会随着本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另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必须积极主动地成为各种国际或区域性协议的签约国,这无形中将对我国政府以往经济管制行为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给予一定的约束,促使政府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进行金融监管活动,重建社会信用基础。这将为本国金融市场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降低金融领域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大大提高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

(二)金融效率效应。金融体系的低效率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低效率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竞争的缺乏。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后,我国金融体系的低效率状况将会得到有效克服。(1)竞争性市场金融体系的形成,将有效克服垄断经营所产生的“租金”,从而促进金融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减少甚至消除“寻租”行为对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体系秩序的不利影响。(2)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有利于限制和减少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介入和干预,增强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金融机构能够根据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选择信贷对象,分配信贷资源,保证信贷资源流向高效益的经济部门和企业,提高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信贷资源的质量。(3)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市场化金融体制的形成,而市场化的金融体制将强化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弱化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依赖,有效遏止企业的过度扩张行为和“投资饥渴”,从而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和质量。(4)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国内金融服务企业可以相对便捷的学习和模仿外国同行的管理和交易技术,并且在存在巨大国际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学习和自我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技术转移的有效性。(5)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后,伴随着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对人才的常规培训工作以及所提供的接触国际社会的机会、了解国际市场新信息的渠道都为培养本地人才提供了相当可贵的条件。

(三)国际收支效应。(1)经常项目效应。外资的大量流入加速了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部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从而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会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从而为促进和带动本国的货物商品与服务商品的出口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和海外业务的发展,使金融机构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向本国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提供从信息咨询、市场调研与预测、各种贸易融资便得,到贸易结算在内的多功能、全方位金融服务,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资本项目效应。从理论上讲,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资本流入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调节国际收支失衡。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一方面为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大规模融资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从而使得国际信贷成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另一方面,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资本的自由出入扫清了障碍,为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资本的流出入来平衡国际收支提供了条件。

二、金融服务业的特质与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是金融服务业的特殊性质,即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使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1)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性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显然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2)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享受此收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不影响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3)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4)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金融体系中突出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然而,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金融机构又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而适当的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二是发展中国家自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体系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主要通过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宏观环境四个子系统体现出来。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实质上主要是由金融制度丧失或部分丧失其基本功能所造成的。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有关分析显示,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自1995年已基本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化正在逐步提高,这无疑是我国今后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保证。从四大子系统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因子来看,银行系统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因子自1996年以来一直高于50%,1998年高达636%,2000年为57%下降了66个百分点。这与近年来国家实行“债转股”等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措施有关,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水平,其脆弱性程度令人担忧。金融市场子系统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因子自1995年以来相对于其它子系统而言越来越突出,影响因子从1995年的144%上升到2000年的232%,在四大子系统中仅次于银行系统位居第二并呈上升趋势。今后我们应从完善金融监控机制着手,更多关注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的脆弱性,及时化解股市风险,防止股市脆弱性累积,以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三、我国金融监管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分离监管职能。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同时承担着制定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两项重要职能,随着国内金融业垄断市场格局的打破,金融市场体系的扩张速度将会大大加快,依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水平,人民银行在完成制定货币政策、经营管理国际储备、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等任务的同时,对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庞大商业银行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管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将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放在一个部门内,也具有很强的道德风险,管理者会以一个目标的完成来掩盖另一个目标的失败。因此,突出金融监管的地位,实现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两项职能的分离是我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内容。

(二)创新监管组织。目前的分业监管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监管协调机制缺乏、监管重复现象严重、监管信息不能共享、结构性监管与业务发展多样化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入世后,随着国内的银行、信托、证券和保险机构之间业务的日益混合和联系的不断加强,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中隐含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在目前监管机构设置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组织创新。目前可行的办法是,由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家监管机构,成立金融业监管协调委员会,开展联合监管。金融监管委员会的设置可以大大促进金融创新,加强监管协调,提高监管效率,抵制潜在的监管信息内部化倾向。

(三)明确监管目标。总体来讲,我国金融监管目标过于宽泛,既不明确又难以操作,更难以量化考核。根据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金融监管的目标一般有两个,即: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前者是由于在金融活动中,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金融机构一般比债权人拥有更为充分的信息,这就使它们有可能利用自己信息上的优势,将金融风险或损夫转嫁给债权人。后者是由于一方面金融机构经营的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而且其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以包含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信用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金融机构的经营具有内在风险,另一方面金融风险本身具有较强的连带性和易传播性。自从1990年代以来,随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风险的加大,维护金融稳定逐渐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

(四)规范监管内容。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但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不重视,对市场退出前的监管几乎还属于空白。因此今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调整:第一,由合规性监管为主过渡到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行政监管的重要性应逐步降低。风险监管方面应主要做好风险预防监管、风险转移监管和风险吸收监管。第二,构建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包括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重组、合并、破产和收购等。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7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经济效益,效应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推动下,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仅增强了全球金融活动贸易的活力, 同时也给各个国家的金融管理工作带来了有史以来的冲击与挑战。从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来看, 在金融服务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是发达国家,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发达国家都主动采取了相关的政策。由此可见,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益, 它的表现非常多样化, 但它并非仅仅为了利用贸易来争取利益, 而更多的是, 利用其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利益, 从而达到开放其国内金融服务市场的目的。

一、金融服务贸易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概念

(一) 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标的物

1. 概念

所谓的金融服务贸易, 是指发生在国家与国家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金融服务的交易活动和交易的过程。

2. 标的物

金融服务贸易的标的物即金融服务。

其金融服务可以通过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与理解。广义上来说, 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一切业务活动, 即金融服务贸易。狭义上的金融服务, 主要指的是金融机构中所提供的佣金和手续费上的金融服务。

(二)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定义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是指各个国家或者是地区, 逐步减少和消除各种金融服务的贸易壁垒、限制, 使其金融服务的贸易活动, 逐步地纳入自由竞争法则的轨道之中, 使贸易的体制逐步进行转变, 由保护贸易体制进而转变成自由贸易体制的一个过程和状态。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又被称作贸易争端, 它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贸易的领域中发生的冲突。

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对各国国际收支均衡的调节, 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加强了金融的竞争。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不仅给国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和冲击, 与此同时, 也给实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带来了经济利益。

在我国这种环境下, 金融市场的开放, 对于经济增长是否有利, 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重要问题, 其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是否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

三、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福利的效应分析

(一)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静态福利的效应分析

所谓的静态效应, 即是在某一时点上的效应。

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国内存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 价格最低, 消费者剩余大, 需求量大, 所以国民的福利也就最大。

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国内存在垄断的条件下, 价格高, 需求量小, 生产者剩余量最大, 从而国民的福利也就最小。

所以, 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益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态福利的效应分析

对于我国的动态福利的效应分析, 主要是侧重于对服务消费方来进行分析, 它主要可分为:

1. 竞争的效率效应。在面对各种竞争的问题, 国内的金融服务机构为了继续生存下去, 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国家、政府也为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来进行导向。

2. 人力资本的效应。

3. 市场结构的效应。从经济发展的观点上来看, 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商品服务贸易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垄断市场或者寡头市场的垄断结构, 让位于金融贸易自由化。

4. 产业之间竞争环境改善效应。在货物贸易领域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了, 金融贸易自由化在其中获得的巨大的贸易利益。而服务贸易领域自由化也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5. 制度的创新效应。

从目前来说, 各个国家已经公认, 在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贸易自由化等方面多边贸易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对外开放的开展, 不仅有助于国内金融服务业的运行质量, 也有助于我国国民福利待遇水平的提高。但如果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 不仅有可能受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的严重冲击, 也有可能会导致将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影响转变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我国在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必要的配套措施改革, 考虑到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的水平, 而不能急切的开放金融市场。

四、总结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金融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而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对我国来说,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通过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起到了媒介桥梁的间接作用。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不仅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对各国国际收支均衡的调节, 加强了金融的竞争, 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孔令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 2008.

金融自由化与我国的金融稳定 篇8

一、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关系

美国是最早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 而且在21世纪以来仍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 以维护自身的金融霸主地位。这种金融过渡自由化, 导致利益更多地向金融垄断资本倾斜。为了获取高额利润, 投资银行不遗余力地开发出一系列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产品, 而疏于实体经济的创新, 导致实体经济利润下降。同时, 这种金融自由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财富, 美国利用其在金融创新上的优势地位, 利用金融机制在全球配制资源、争夺资源, 使得发展中国家地位相对下降。然而, 美国一味推行金融自由化, 疏于监管, 增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于金融部门的高利润, 大量资金向金融行业涌入, 加剧了行业的竞争, 导致银行开展高回报、高风险的业务, 典型地表现为住房次级抵押贷款, 众多低收入家庭陷入了债务链条, 助长了美国“次贷”泡沫的累积, 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另外, 金融自由化助长了金融资产泡沫, 尤其是“次贷”衍生产品泡沫, 房地产证券化, 导致住宅衍生出可以反复出售并且具有高杠杆率的虚拟金融产品行销全球,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 实体经济终究无法承受, 2004年以来美国利率提高并触发房价下跌, 成为引发“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并酿造了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 并迅速席卷全球, 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二、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简要回顾

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大约是从1992年正式开始的。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主要体现为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金融部门进出自由化、证券市场开放以及资本账户自由化等五个方面。利率自由化是金融开放和自由化的核心内容。通常来说, 由利率管制转向利率自由化, 名义利率的波动幅度会增大, 利率将主要由市场决定, 真正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便会产生。在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 利率自由化通过两种途径加重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一是利率自由化后, 利率水平显著升高危机宏观金融稳定;二是利率自由化后, 利率水平变动不羁, 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 还来不及发展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由于目前我国信贷市场的利率由央行控制, 并不是完全市场化, 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 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利率的决定上缺乏相应的自主权, 且国内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和贷款项目的不同自主地选择不同的贷款利率也受到机制和环境的限制。而根据《外资金融机构处理条例》之《实施细则》规定, 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同业公会协商确定或参照国际市场情况制定存贷款利率和手续费, 报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备案即可, 这就不利于中资银行的公平竞争。其次, 汇率自由化后导致的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和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陷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入, 大量国际游资进入我国, 伺机人民币升值套利, 流动性泛滥引起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泡沫化。2005-2007年, 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上扬, 都与人民币升值有关。另外, 汇率自由化改革为外资银行进一步拓展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由于外资银行具有中资商行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 这种优势造成了中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 收入的减少, 迫使中资金融机构转向高风险客户, 从而造成不良贷款率上升和利润率的降低, 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金融机构进出自由, 外资银行以及证券机构的冲击使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将导致利润水平的急速下降, 严重的还影响到国内金融机构的生存。资本市场的开放, 使得国际资本大量进入国内, 对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强大冲击, 进而造成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造成了消极影响。2006-2008年, 我国证券价格急涨急跌与国际资本不无关系, 这种开放的资本市场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收益的波动, 严重削弱了市场的稳定性。而且, 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 投资者心理不成熟, 容易对经济及政策变化作出过激反应。国际投资者对于新开放市场国家短期经济走势变化的过激反应, 容易造成羊群效应, 将使不受约束的资本流动变得更加不稳定。

三、基于我国金融稳定的政策思考

1、稳定宏观经济环境, 保障金融稳定的基础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 外需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 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制约。在这样的形势下, 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 中央政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 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政策措施, 制定了未来2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 近期又制定了各产业的振兴规划, 旨在通过扩大内需保障经济平稳增长。但是,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措施时, 应充分估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宏观政策既要注重短期的“保增长”, 又要注重中长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重点放在稳定资本市场、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内需等关键领域。

2、建立健全金融市场,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只有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 扩大其规模和覆盖面, 提高其运行效率, 增加其影响力, 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反映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信号。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 培育市场参与者, 增加交易品种, 逐步消除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分割状态。建立起金融期货市场尤其是利率期货市场, 为利率风险的转化和摊销提供手段。继续深化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加强银行自身建设, 完善微观基础, 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环境。完善利率结构体系, 进一步确立统一的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同时要把握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开放的关系, 吸收东亚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时, 一定要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节奏。

3、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对外汇市场实行双向干预

汇率机制改革以来, 人民币小幅升值看似稳妥, 但其最大弊端是强化了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 风险反而最大。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 应抓住有利时机, 暂时尝试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 从而成功打掉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能对大规模、不可预测的资本流动有所反应, 在货币政策趋向与实现国内平衡发生冲突时, 能减轻货币政策的压力。在实施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后, 央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更应慎重, 央行应努力避免在汇率变动过程中造成双向波动的风险。央行的职责主要是对市场的异常波动采取限制、压缩异常的过高波幅和滤掉频率过高的波动成分。并且干预波动幅度应该足够宽, 才能确保汇率围着中央平价双向波动。随着资本市场更加开放, 有效的双向干预就变得更加紧迫。

4、加强审慎有效的金融监管, 探索适合本土化的监管制度

多年来, 我国金融监管一直侧重对金融机构执行国家政策的合规性监管, 但金融监管的目标应是弥补市场失灵, 建立一个竞争高效有序的金融系统, 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为此, 我国可以认真研究各种金融制度在市场中的不同表现, 借鉴不同发达国家的制度或国际标准来监管金融体系,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制度。在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 分业监管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大成果, 发达国家的监管历史表明,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 金融产品不断增多, 金融机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 分业监管能使政府按行业设立新的监管机构或监管部门, 有效实现对新产品、新机构的监管。如何协调我国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避免监管套利, 另一方面又减少监管机构间的摩擦, 使监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依靠我国一行三会的自觉合作, 没有专门协调机构, 由于各监管机构存在着工作绩效的竞争关系, 很有可能发生表面的合作但实质的不合作。所以, 应当在监管机构分权明晰的情况下, 有专门的合作协调机构, 以达到高度合作的目的。

5、谨慎地开放资本账户,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均衡开放战略

资本账户开放的先决条件应包括:有一个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 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与汇率制度相容;国内金融制度完善;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及时、准确和综合的信息披露制度等。但我国的这些条件还不成熟, 因此, 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要放慢, 这是美国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经验教训。过去一二十年, 美国通过多方压力促使各国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汇率改革。一些国家资本账户开放过快, 金融改革速度过快, 因此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较大。在资本账户进程中, 应走一条“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均衡开放之路, 对于外资进入要实施引导和监控, 引导外资进入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领域, 从而优化国际资本的流入结构;运用以监管和调控为主的对策, 防止国际短期资本的恶意攻击;适当调整外资产业进入的政策壁垒, 降低对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依赖性产业进入的政策壁垒, 提高境内资源依赖型产业的外资进入壁垒;实施更加有效的债务流入外汇管制。另一方面, 进一步放松资本控制, 鼓励对外投资,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配置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如逐步推进QDII制度, 放松境内机构和个人以适当方式对外投资股票和债券;鼓励支持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到资源优良、比较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 获取国内所需的稀缺资源、带动国内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设立高科技研发机构, 并在用汇上予以支持;允许境外企业保留利润, 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境外再投资。

摘要:金融自由化在改善金融制度, 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导致了金融秩序动荡, 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文章分析了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的相互关系, 阐述了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金融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 并提出保障金融稳定的若干政策措施。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金融稳定,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陈文君:通往金融稳定的监管新范式——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进[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5) .

[2]张金清、赵伟、刘庆富:“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开放”内在关系的剖析[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3]石亚兰、郭建伟:金融稳定的定义及对金融稳定工作的影响[J].经济问题, 2007 (1) .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问题与思考

一、引言

格利和肖最早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麦金龙和肖在格利和肖和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本文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金融自由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我国在积极推进金融改革的同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势在必行,笔者结合金融自由化的理论,总结了我国金融自由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按经济自由化的最佳顺序,谨慎开放我国金融市场;扩大资本市场的融资量,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强化金融监管条件下的金融自由化,改变监管的理念和监管模式等建议,以期确保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运行。

二、金融自由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内容

(一)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提出背景

格利和肖是最早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指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发展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自由化首先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发起,并带动拉美和东亚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纷纷放松对金融部门的控制,实行金融部门的自由化改革。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发生巨大变化,利率、汇率和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加剧,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大与加速,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力明显加强,全球呈现出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趋势。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部受到严重抑制,而且普遍存在着利率、汇率的人为控制、金融业垄断、特权待遇等金融抑制现象,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必须摈弃金融抑制而采取金融深化,放开被压制的金融体系,特别是放开利率结构,从而实现金融自由化,增加投资和提高效益,从而可以使金融体系在提高资本形成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1973年麦金农和肖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金融抑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麦金农和肖在阐述了金融抑制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之后,指出金融自由化的涵义、测量指标和最终目的。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对金融自由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逐步拓展和完善了“麦金农-肖金融深化框架”。

(二)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内容

金融自由化来源于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以麦金农和肖为代表的金融深化理论为代表。麦金农和肖认为“金融自由化”就是通过深化金融制度改革,改变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以及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反映资金供求,汇率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最终达到充分动员金融资源,达到推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但是,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只注意到货币在金融资源集聚中的作用,忽视了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生产有效配置资源及管理风险等功能。在其理论中,经济依然被割裂为实质部门和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金融发展只能影响资本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大大削弱了其理论的自身价值。

世界银行和IMF的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对公共金融机构的私有化;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市场竞争;减少存款准备金要求;取消指导性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开放资本市场等。

由此可见,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政府及有关监管当局不断减少对金融部门运行的管制和干预,取消或放松现行法令、法规、条例及行政管制,以形成一个宽松、自由、更符合市场运行机制的新的金融体制,以达到价格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市场准入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等。

(三) 金融自由化的特点

首先,金融自由化是一种工具。金融自由化能够有效克服金融抑制。当前应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把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等作为目标的同时,还要监管这些措施实施的条件以及预测后果,否则必然导致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失败。

其次,金融自由化是有效监管下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不应完全排斥金融监管。一些国家由于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过于激进,因而造成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在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在使金融体系多样化、竞争能力增强的同时,也给金融监管造成了负担过重等问题,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跟不上金融自由化的速度,金融自由化往往会陷入无监管或监管漏洞很大的状态。

再次,金融自由化是有条件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进程应与经济市场化进程,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行为理性化和成熟化的进程相统一;同时,金融深化的速度安排还要综合考虑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时进行必要调整。发展中国家对利率多数存在严格控制,从严格控制走向放松,很难放开。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劲,市场发育程度高,其金融本身就比较自由化,对利率往往只有上下限的控制,容易放开。所以发展中国家实行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很可能被它国投机者操纵市场,以致产生金融危机。

三、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脆化出现了明显上升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危机,1980、1989、1995年的阿根廷银行危机,1982年智利的银行危机,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所有这些危机直接和金融自由化相关,金融自由化使各国的金融稳定乃至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受到日趋严峻的挑战。金融自由化在给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同时如果政策措施不得当,也会诱致负面效应,阻碍经济增长。

首先,过分侧重利率自由化,导致利率提高幅度过大,增加了投资成本从而抑制了投资需求,阻碍了资本的形成。如果实际利率高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利率水平,流动资金特别是私人资金迅速膨胀的情况下,必有大量境外资本流向高利率、经济过热的市场。如果外资流入过快,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过快,在这种国际资本的冲击下,隐含了巨大的风险,从而容易引起金融危机。

其次,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失效,进而引起金融危机。开放资本市场逐步实现货币可兑换,是放松对外金融管制的措施之一,它对吸引外资起一定的作用。但在不具备开放资本市场条件时过度过早地开放反而造成不少损失。如导致资金流动的不稳定而加剧国内金融的动荡,阻碍经济稳定增长。东亚金融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实现货币在全球完全可兑换从而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失效。

再次,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容易引起金融秩序的混乱。发展中国家金融调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很不健全,在金融机构快速增加时,对金融机构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道义上的劝告收效毕竟有限。因此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进而引起金融危机。

最后,金融衍生工具加剧了市场波动。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为国际上大量的投机资金带来了投机的可能,投机失误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有着长达两个多世纪辉煌业绩的英国巴林银行和由金融行业界和学术界精英组成的长期资产管理公司的崩溃都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失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市场出现下跌或者崩溃的时候,衍生工具市场的大量抛售更加重了市场的下跌。美国1987年股市崩溃和日本1990年泡沫崩溃,都是因为衍生金融工具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四、我国金融自由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自由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但是也依然存在很多因素影响了自由化的进程。

(一) 金融体系处于压抑状态,金融市场的效率偏低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落后,市场难以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需求做出有效及时地反映。因此,需要政府在筹融资方面代替金融体系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制度的创新也不能依靠市场的信号,而是需要政府的主动供给。这样,政府的金融管制成为了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年来的市场化改革在金融领域的效果比在其他领域小得多,市场机制在配置金融资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小,金融市场的效率很低。

(二) 金融体系基础薄弱,资本市场效率低下

首先,目前我国银行业集中度非常高,银行业的民营力量非常薄弱,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商业银行效率较低,隐含较大风险。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通过重组而剥离,使其数量大大减少,但是从整体而言不良贷款数量还依然庞大,隐含非常大的风险。

其次,我国证券市场有相当多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证券市场还远非完善,还不能完全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具体来讲,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剧烈,股市换手率过高,存在过度投机现象,因此我国股市极易出现投机泡沫。二是我国股票市场体系的层次和投资者结构还比较单一。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仅有主板市场和创业版,这很难满足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证券市场的监管力还比较薄弱,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但是证券监管机构的独立性还不强,还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股市极易受政策影响。尤其是目前我国的衍生产品监管体系建设十分不足,涉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法律条规很少,但仅有《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几个涉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通知,还不足以支撑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三) 金融体系的监管体制落后,缺乏实施法制的“软环境”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银行中介与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受到政府管制。政府对银行贷款存在绝对的隐性保险,从而导致银行与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同时监管机构不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所以也就谈不上有效的监管机制。此外,虽然我国在不断完善各种金融立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整个社会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及诚信观念,加上对企业及个人的诚信我们尚未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诚信记录平台,潜在的“道德风险”问题将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加大。

五、金融危机下对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思考

我国金融业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行业面貌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也在不断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就是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统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仍很脆弱,竞争力不强。所以,我国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的金融自由化应遵循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应与市场发展的进程相适应、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应与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相适应、金融自由化应遵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金融改革以深刻的警示。我们既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又要警惕各种风险的出现;既要敢于金融创新,又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从而确保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运行。

(一) 按经济自由化的最佳顺序,谨慎开放我国金融市场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也使得金融危机传播的速度和发生概率大大增加。麦金农在《经济自由化的顺序》中提出了“经济自由化的最佳顺序”: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第一,要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避免依靠通货膨胀税和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税进行融资。第二,是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使储蓄者按照实际利率获得利益,借款者按照实际利率付息。第三,成功地实现了国内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实现外汇的自由化。在外汇自由化过程中,首先实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货币交易的自由化,然后实现资本项目货币交易的自由化。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国内的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应当借鉴麦金龙的“经济自由化的最佳顺序”,使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和程度与我国的监管水平相适应,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匹配。我国应积极审慎地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加快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在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同时,保持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能使我国经济获得持久稳定发展的动力。

(二) 扩大资本市场的融资量,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首先,我国应该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金融债券,特别是短期国债的持有规模。大规模的国库券市场不仅能使政府以较低的成本保持必要的存量和流量,满足财政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各种金融机构保护资产流动性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间接宏观调控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大力推进国库券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还可以提高整体金融效率。

其次,应该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相比,企业债权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不仅企业债券发行量少,而且上市交易的更少。企业发行债不仅有利于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变企业的负债结构,更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结构完善。

在发展场内交易市场的同时,也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应只有两家全国性市场,而要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交易所。市场交易主体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不仅可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交易成本,更能提高市场的效率。至于场外交易,可以放开标准,凡符合《公司法》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均可以在当地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这样不仅适合扩大的市场,而且也能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三) 强化金融监管条件下的金融自由化,改变监管的理念和监管模式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监管机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由于储户和银行、贷款人和借款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这样必然会发生“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为避免或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就要求对金融市场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以增加信息的充分性。信息作为一种公共品,往往会发生供给不足,容易发生搭便车现象,这样必然会导致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少于帕累托最优水平。当金融机构没有被置于充分有效的监督之下时,它们就会有积极性让存款人承受更大的风险。因此,金融市场更易于因信息问题而出现市场失效,外部的监管这时就变得十分重要。监管部门应更多强化功能监管,监管体系应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真空和盲区。此外,应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变得日益复杂,传统的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使得传统的各司其职的监管模式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燕宵.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及对中国之启示[J].金融经济, 2009 (2) :16-18

[2]雷莹.金融自由化——看中国金融改革[J].现代商业, 2007 (29) :28-29

[3]陈日清, 杨海平.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历史、前提条件及存在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 2008 (12) :6-10

[4]刘洋.金融自由化浪潮中我国金融改革的再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7) :58-59

[5]刘仕俊, 陈春华.金融自由化的国际比较[J].商业时代, 2009 (5) :81-82

[6]王凤京.金融自由化及相关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 2007 (6) :121-128

[7]庞如超.从金融自由化与次贷危机论金融监管[J].金融经济, 2008 (4) :24-25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10

一、国际服务模式

(一) 国际服务模式的四种分类

跨境交付, 跨境支付的典型例子就是国际间的运输服务、国际互联网服务和国际电信服务。境外消费, 这类模式主要包括消费者出入境行为, 例如, 留学、旅游、境外设备维修等。商业存在, 该类模式包含的形式非常广泛, 主要有公司、企业合资、合伙企业、分支机构、企业合作等等。自然人流动, 这一模式的形式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与第三种模式结合的外籍人员雇佣、跨国公司的人员派遣;另一种是单纯的自然人流动, 可能是投资者、谈判者或者是专家学者等。

各服务模式间不是独立存在的, 之间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一种模式与第二种模式有时会很难区分, 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中, 为了避免歧义, 在出现无法区分是哪种模式时, 会首先归类为第一种模式。但是第二种模式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更深, 范围更广。第三种模式中也常常会作为模式一的补充模式, 为其提供配套服务, 有时也会与模式四结合, 对自然人的流动进行分类划分[1]。

(二) 国际服务贸易模式的联动效应

在以上的四种贸易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积极联动效应, 主要包括:不同模式之间的互补关系,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之间可在国际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同时发生;不同模式之间的便利关系, 一种模式的存在可以为另一种模式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贸易模式之间不仅存在积极地联动效应, 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联动效应, 主要表现为:不同模式间的替代关系, 一种模式会在服务贸易时替代另一种模式的发生;不同模式间的制约关系, 一种模式在贸易服务过程中会对另一种贸易模式的发生产生制约。

(三) 国际服务模式与服务贸易壁垒、服务贸易自由化

在国际贸易服务的大市场环境中, 贸易自由化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它可以使服务提供商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促进消费者服务选择的多样化, 各国之间知识、技术的交流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推动相关产业链的不断优化、延伸。

虽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优点可圈可点, 但是大多数国家还是设置了服务贸易壁垒。服务贸易壁垒的出现增加了服务成本, 大大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阻碍了服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各国的经济体设置的服务贸易壁垒也不尽相同, 所以各个经济体在服务贸易的过程中享受的贸易利益也有所区别。不同的国际服务贸易模式会有不同的贸易壁垒对其进行限制, 而贸易自由化的方式也会根据国际服务贸易模式的不同有所差异。

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是在WTO的框架下进行的多边贸易服务自由化, 各个服务贸易模式的自由化程度也有所不同。经调查分析发现, 自然人流动的贸易模式贸易自由化程度最低, 跨境消费的贸易模式贸易自由化的程度最高, 其次是商业存在的贸易模式, 次之是跨境交付的贸易模式[2]。因为谈判压力的不足和谈判机制的缺乏, 加上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涉及范围广、内容颇为复杂, 导致WTO框架下的多变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进展不大,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停滞状态, 逐渐出现的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反而成为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动力。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

(一)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意义

在战后经济不断发展, 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国际分工日益精细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 国际服务贸易对服务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种弱化国际服务贸易政治和地域因素的国际间合作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更是各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具体表现, 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已经是服务贸易行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二)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规制

国际组织针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制定了相关的规制, 《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各个方面对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规范。

(1)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基本原则的规制。第一, 最惠国待遇原则。随着服务贸易的出现, 最惠国待遇原则也出现在了服务贸易领域。最惠国待遇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广泛的适用对象、广泛的适用主体、广泛的权利与义务, 所以, 为了避免最惠国待遇原则滥用现象的发生, 《总协定》中也做了例外的豁免规定, 针对豁免规定又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最惠国待遇原则可以说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础原则, 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第二, 透明度原则。服务贸易的壁垒复杂、繁琐, 没有货物贸易壁垒的直观性, 经常受到一国法律法规的影响, 大大增加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壁垒, 《总协定》提出了透明性原则。该项原则对各成员国享受的利益和权利、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 对服务贸易过程进行了有效地监督, 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设置了强大的保护层, 有利于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3]。

第三, 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的原则。虽然世界经济早已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 但是大国的经济影响却无任何消减, 各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被欧美等国远远甩在后面, 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 国际经济贸易没有发展中国家参与是不行的, 离开了发展中国家, 就不能完全实现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发展。所以, 在《总协定》中,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的相关规定有所增加。

(2)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国际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的规制。首先是国民待遇原则, 此项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提供给外国服务或服务提供方不低于本国同类服务或服务提供的待遇, 以保证国内外服务贸易之间的公平竞争。国民待遇原则的制定减少了贸易国之间的歧视,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其次是市场准入原则, 该项原则的实质是对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减少, 进一步实现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成员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4]。除此之外, 《总协定》中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直接性规制, 以保障国际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自由化。

(三) 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对策

中国想要在国际中逐渐彰显大国地位, 就要积极促进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首先, 我国要遵循国际的服务贸易准则, 针对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原则进行研究与分析, 找到可利用的利益点, 合理运用规则, 还要坚持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的原则, 要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针对服务行业的特点有所侧重, 以实现我国服务贸易的利益最大化;其次, 在我国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保障我国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 为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并建立多层深入的管理机制, 对服务贸易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督;最后, 要积极的推动服务贸易谈判, 我国当前的双边贸易协定签订数目较少, 必须要立足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实际, 积极的与他国进行区域性或双边性的贸易谈判, 逐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水平, 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三、结论

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国想要在国际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就要了解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现状, 看清形势、抓住机遇, 坚持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自主化, 踏踏实实的迈稳脚步, 切勿急于求成, 相信在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 定会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樊瑛.国际服务贸易模式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J].财贸经济, 2010, 08:76-82+137.

[2]陶林.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生产力研究, 2009, 21:22-23+43.

[3]胡畔.中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对策研究——基于SWOT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11;30-31.

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 篇11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国务院在2013年8月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推动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金融自由化模式方面仍有待改进。央行在2015年2月对外发布上海自贸区管理实施细则,新形势下加强对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国际比较

纵观各国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发展历程,典型模式包括激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和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激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激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也被称为休克疗法,它是指在短时间内实现金融全面自由化,在资质审批、市场准入、经营范围、金融监管等各方面实现内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统一对待,在短时间内全面放开汇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是其典型特征[1]。激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的优点在于其长期效应更明显,但是其缺点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过大,容易导致国家整体经济波动过大。激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为美国纽约港自贸区,美国开放性和自由度高,货物商品和外汇资金在较早时期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对外贸易法案健全,金融自由化起始条件较好,纽约港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功。

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是指在金融自由化改革过程中采取分步式实现金融全面自由,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分阶段制定金融自由化改革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地逐步放开市场准入、经营业务、金融监管等方面的限制,逐步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2]。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的支持者认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在实际改革中并不现实可行,同时,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摩擦成本更低,可以获取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为新加坡自贸区,新加坡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历经数十载,分步实现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放开汇率管制等目标,最终实现金融自由化。

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的选择分析

激进式和渐进式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进行抉择:

政策支持力度。现阶段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我国政府在2013年8月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上海自贸区实验区总体方案,并于2015年2月出台上海自贸区管理实施细则,政府政策对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支持力度较大,社会各界对其呼声较高,总体而言,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外部环境较好。同时,在法律法规方面,国家通过采取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式,进一步简化了外资金融机构从事相关金融行业的备案程序、拓展了其金融业务经营范围;通过采取备案制替代审批制、改革外资企业工商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通过制定外商投资产业鼓励类、允许类等指导目录,为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经济发展程度。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改革开放以来的10%以上的增长率转变为7%左右,急需寻找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产业结构方面,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9.2%、42.6%和48.2%,产业结构趋向合理[3];在需求结构方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降低,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日益明显;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金融自由化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缓慢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

进一步完善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建议

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对我国经济影响有利有弊,趋利避害,进一步完善伤害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强化金融风险管理,完善内外部金融环境。首先,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金融行业的监管体系,尤其是要完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其次,金融机构应当强化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树立现代化金融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市场风险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内部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科学设置岗位和安排人员,贯彻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风险预警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团队建设。金融机构应当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升从业人员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也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合作、吸引高校金融财会等专业优秀毕业生等方式,积极吸引外部高素质人才为本企业服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举行金融业务操作、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理论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学习班,及时更新从业人员知识系统,提升金融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 篇12

而金融国际化包括了: (1) 金融机构国际化, 即一国的金融机构 (主要是商业银行) 基于商业利润目标, 积极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 形成广泛的国际网络, 可以认为跨国银行、跨国保险公司是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具体体现和直接产物。 (2) 金融业务国际化, 是指金融业务的跨国界与跨货币, 跨国界是指银行所在国与客户所在国属于不同的国家, 跨货币则是存放款采用银行或客户所在国之外的另一国货币。 (3) 货币国际化, 即指货币的自由兑换及其过程, 截至1996年初, 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规定的会员国已达115个, 占总会员国数的

63.5%。

这一切都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体现在:

1给中央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进入中国的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 将大大削弱中央银行收缩银根的能力, 因而干扰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外汇资金汇出国外, 会导致资本外流, 影响中国外汇预算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2增加了金融监管的复杂程度

加入WTO后, 中国队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将逐步放宽, 将会有大量的规模巨大的跨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他们可以利用遍及全球的国际金融网络转移利润, 逃避税收, 改变资产负债比例, 因此大大增加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复杂程度。

3加剧了国内金融业的竞争

中国金融机构面临众多强手, 竞争十分激烈, 外资金融机构利用其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雄厚的技术基础, 健全的管理机制, 科学的决策机制, 灵活的经营机制, 良好的服务水平等多方面的优势, 瓜分中国的金融业务。

4加大了金融立法的压力

尽管中国目前已出台了一些金融法, 如《商业银行法》, 《人民银行法》, 《保险法》, 《证券法》等, 但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的操作性实施法规和监管措施还未制定。为了弥补这些漏洞, 避免部分金融机构利用法规漏洞进行违规操作, 破坏正常的金融秩序, 中国在金融立法方面还需要下大力气。

二、完善我国金融法律制度1金融开放要步伐稳健

金融开放与自由化的利益是长期的, 但金融机构遭受的冲击却在短期内就十分明显。怎样减少冲击, 缓解阵痛, 这是在金融开放之前, 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 中国可以采取“分批开放, 分步开放, 争取时间, 加快调整”的策略, 讲过被金融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 如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衍生市场及公司业务市场, 针对每个市场的特点制定各有侧重的开放策略, 可以允许外资商业银行先开展零售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在实现了内外竞争并且局势稳定以后, 再开放资本市场上的中间性业务。

2要加快金融立法, 提高政策透明度

为适应金融开放的需要, 中国应着手制定一系列法规, 该改善或改革现存金融规章制度, 同时注意提高政策透明度。 (1) 某些重大金融政策的制定要经过充分论证, 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措施在制定和实施前要广泛听取金融机构代便和专家的意见。 (2) 金融机构监管机构要定期清理和公布有关金融的法规条例。切实保障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对金融政策变动的知情权: (3) 逐步建立金融机构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 对各类金融机构根据情况划分信息披露等级, 便利金融监管。

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和范围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甚至在一定时期被会出现金融市场的震荡, 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调整金融监管的措施。致力于金融法律, 法规和监管体系的建立, 提高政策法规的稳定性, 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有单一的信用风险监管走向全面风险监管。在完善进入监管的同时, 积极支持金融创新。重点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持续性监管, 同时加大对中国海外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4加快资本市场的改革

要参照发达国家和在培育资本市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资本市场的参与核准入方面降低进入壁垒, 减少行政性管制, 造就足够多的市场参与主体。在侧重于标准控制的同时让一切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取得证券融资的可能, 建立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二板”股票市场货场外交易市场, 同时发展证券市场, 扩大发行市场。

摘要:金融自由化, 金融国际化是全球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兴起了大规模金融自由化浪潮, 尽管大量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都证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也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本国国内储蓄和投资从而使得经济增长率有所上升但是这种关于金融自由化的积极评价却因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而被笼罩上阴影, 因而要加强政府金融监管的力度。本文就金融自由化及金融监管 (金融法律制度) 的关系进行浅论。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完善

参考文献

[1]梁国勇:《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上海金融, 1997 (2) .[1]梁国勇:《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上海金融, 1997 (2) .

[2]林志远:《面对WTO中国银行业须作准备》.金融时报, 1999 (07-17) .[2]林志远:《面对WTO中国银行业须作准备》.金融时报, 1999 (07-17) .

上一篇:社会策略下一篇:肝阳上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