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策略

2024-08-28

社会策略(通用12篇)

社会策略 篇1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距。这与我们呆板的教学有很大关系。许多教师把品社课上成了语文课, 按照语文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品社课, 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口头上说起来头头是道, 但是做起来却又是另外一套。所以, 我们只有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课堂所习得的道德知识深刻地印在自己的思想中, 并成为他们行为的标尺。下面, 笔者就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诚实不需要理由》一课的教学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在情境中引发学生对道德冲突的认知

教学片断一:教师出示一段视频, 内容是小明平时考试基本上都是满分, 但是这一次却只考了92分, 他担心回家后会被父母责怪, 所以就让他的好朋友小江告诉他父母, 自己这一次考的还是100分, 并向小江保证, 下次一定争取考满分。小江心中想, 反正小明平时都是考满分的, 所以就帮他瞒一下吧, 这样也不枉好朋友一场。这件事情过去之后, 小明与小江的关系更好了。在播放完这段视频之后, 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小江与小明这样做对不对?结果, 有的学生说对, 有的学生说不对, 并且各有各的理由。

我的思考:要想帮助学生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就要让他们辨明新旧道德的冲突。学生只有在冲突中思考, 才会抱着一种质疑的态度走进新的学习内容中, 才能够悉心学习和接受新的道德品质。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心理上走入道德冲突。这样, 学生就会以此为基点, 辨明是非, 走进新的道德境界。在营造冲突的情境时, 我们所选择的冲突事件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 比如学习上的事、活动中的事, 等等。在学生的思想产生冲突时, 不要过早做出价值的判断, 说哪一种思想是对的, 哪一种思想是错的, 而是应以这个道德冲突为起点, 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慢慢自主形成新认识, 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二、在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

教学片断二:教师出示一个交流主题, 让学生进行交流。这个交流主题是“谎言与实话”, 并给出了两个相反的思想观点, 一个是“无论在什么时候, 都要讲实话, 不撒谎”, 另一个是“有时候是不能讲实话, 还要有善意的谎言。”结果在交流时, 有的学生说第一个观点是对的, 并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说谎是不对的。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第二个观点是对的, 他们认为讲不讲实话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你说实话, 那也只能使用一个善意的谎言了。并举出了一个例子:李飞的母亲得了癌症, 将不久于人世, 全家都在隐瞒着这件事。后来母亲问李飞, 李飞实话告诉了母亲, 没想到还可以多活几天的母亲当天下午就去世了。为此, 李飞为自己说实话而后悔了很长时间。

在同学们在争论不休的时候, 我出面了, 对学生说:“我认为李飞的事情只是一个个案。因为如果说谎还可以让自己的母亲多活几天, 那么我认为这样的谎应该撒。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出事情的真像。而如果我们说出了事情的真像, 即使当时对方不理解, 但是时间长了, 也会理解的。你们说呢?”大家纷纷同意我的说法。这时候, 我又把学生引到课前情境的问题中, 让学生再交流一下小明与小江的做法对不对。因为学生在新授课的学习中已经受到了洗礼, 所以都纷纷说他们两个人的做法是不对的。

我的思考: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 分享经验和感受。”所以, 我们让学生通过讨论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再通过交流来纠正不正确的思想, 分享良好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 要为学生营造说真话的氛围,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敢说实话, 能说真话。在学生交流之前, 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考虑, 让学生独立去分析每一个同学的思想观点, 然后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的讨论交流更趋于有效, 在平时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技巧。在学生讨论交流时, 教师要看准时机, 适时参与进来, 促进学生的讨论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三、在换位中内化道德品质

教学片断三: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曾经被人欺骗过的事例, 并说一说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出示教材第6页的内容, 让学生说一说, 当时自己就是自行车的车主, 看到这个小朋友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自己会怎么想。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一下, 如果这个小朋友在没人的情况下一下子跑掉了, 自己看到自行车倒在一边, 心里又会怎么想。这样, 通过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 就可以强化他们对“诚实不需要理由”的认识。

我的思考:换位体验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为别人着想, 理解别人, 增强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理解与认可, 激发他们内化道德品质的决心。比如教学片断三中, 让学生分别体验一下不同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时, 学生就会进一步强化对“即使没有别人知道, 自己犯错误了也要主动承认”的良好品德的认同。所以,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 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 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社会策略 篇2

1、油站的价格低0.05-0.2元/升,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站司机提出油价偏高时,私营业主也会根据与司机的熟悉程度,给予不同的价格优惠,灵活的价格的机制,往往能吸引顾客来加油。

2、注重发展公共关系,合理避税和费。社会加油站通过发展良好的公共关系,营造有利于自己的经营环境,合理的避税和费,减少费用开资。

3、实行有奖销售方式,培养忠诚客户群体。社会加油站大多把有奖销售作为扩大销售的基本手段,一是根据一次加油量的多少,一次性领取不同价值的奖品,比如手套、打火机、喝水杯等,二是实行累计加油领奖的办法,累计加到多少升油,对应有不同的奖品,累计数越大,奖品值就越大,三是以开业庆典、迎节日等,进行现场抽奖。

4、营造氛围,吸引顾客。国道加油站过往的主要是外地车辆,一般司机加油基本上是凭感觉,看到那家加油站车流量多,生意好,就认为那家加油站质量、数量、价格没问题,就去那里加油。有的社会加油站根据顾客的这种心理,买入或租赁一些废旧车辆停在加油站,从外面看,加油站的生意很兴隆,就可以起到吸引顾客的作用。

5、千方百计为顾客服务。每当车辆到站,加油员都跑步服务,使司机感到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同时,为顾客提供免费洗车服务,根据季节的不同,他们为进站司机热情送上开水、面包、牛奶、饮料、水果、点心等,还根据司机加油量的多少,为司机免费提供餐饮、洗浴、休息等服务。同时,由于他们注重发展公共关系,司机被警察扣证,他们得知后会主动去帮忙协调,使这些外地司机很感动,不仅他们成为回头客,还会引来更多的司机来加油。

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 篇3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的进步,我国现今的网络营销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在我们的销售领域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销售革命,那就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可以说社会化媒体营销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而我们也只有正确的应对挑战,同时抢抓机遇才能够真正带领企业进入一种新的营销领域。比如我们的小米手机就是运用社会会媒体进行营销的典范。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积极的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我们将会迎来一个兴奋的时代。

一、了解社会化媒体平台(平台特点以及人群特点)优势

了解了自身产品和定位后,就要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化媒体平台要了解以及非常熟练,包括对每个平台的数据使用情况,人群特点,使用习惯等足够的了解。社会化媒体主流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SNS、豆瓣、播客、视频、陌陌等等。使用方式主要有:软文,短文,留言板,照片分享,播客,评论,转发,投票等形式。比如:企业产品是商务包,那我们就考虑对商务包需求的人在哪里?是选择新浪微博还是騰讯微博我们就要考虑了,由于腾讯微博人群偏青少年以及草根,所以就没必要把精力放在腾讯微博,而是选择新浪微博,人群集中在精英、白领、商务人士居多。

二、制定战术方案

战略明晰了,就要晓得战术方案了。战术笔者认为就是完全执行层面了,在相应的平台把合适的内容运用相应的资源进行扩散和传播,同时做好相应的客户服务以及公关具体事务了。执行更多的是细节以及团队的执行力: 比如微博每天发多少条?什么时间发?论坛发帖发什么板块?什么时间发人气最旺?我们围绕主题策划的周期性活动和话题分别是什么?客户关系互动话术是什么?相应平台的主题和背景设计VI是什么?文案的表述应该如何来展现?论坛软文的标题如何来拟定?等等,这些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来细化和分解。只有把执行不折不扣的去完成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化媒体运营的效果和最后结果的呈现。

三、了解本行业本企业需求

社会化媒体营销也只是企业为了完成市场或者公关的一个工具而已,任何营销的前提都是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需要什么?这里面包括我们的产品定位、调性,我们的消费者在哪里?消费者喜好和偏好?竞争对手怎么样?目前网络现状如何?只有对这些足够了解,然后决定用什么社会化媒体平台,制定整体社会化媒体构架战略和战术。当然你还需要了解自身企业目前现状以及能投入多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

四、发布内容以客户需求为主

企业在社会化媒体发布内容不应只以企业产品或品牌为重,而不关注观众和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企业发布的内容中80%应该是关于消费者的,要是他们感兴趣、需要或者解决其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小窍门,只有20%是关于产品和品牌的即可。诉说之外还需要用心倾听,认真搜集消费者的诉求,当这些诉求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企业生产和销售方向的有效“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样就帮助企业维护了老客户,还能赢得新的客户。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对于很多每天忙于事业,而无法对社会化媒体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的小企业主来说,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战略和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不少企业在短时间内发现社会化媒体无法帮其实现目标,就决定对这种营销方式放手,还有一些企业是设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合理的目标应该是符合自身条件,比如说“这个月要新增200个粉丝,保持更多的互动”这样具体量化的目标,争取达到有效的粉丝转化率。而六个月是比较合理的周期,要知道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品牌粉丝群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这样的周期可以帮企业科学地测量出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活动对业绩的具体贡献。

六、通过社会化媒体建立品牌的全新体验

现今,我们的品牌创建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品牌的创建并不是由我们的企业自身所决定的,还需要向我们的消费者进行品牌创造。比如我们的Burberry在facebook流行初期就开设了自己的主页,并且还推出了自身的社交网站来展示风采,许多的消费者们都上传了自己穿Burberry衣服的照片,他们虽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但是他们都穿着了Burberry的衣服。除此之外,这些用户还可以分享或者评论这些照片。Levis建立了一个叫“The Levi’s Friends Store”的朋友商店,用户可以用facebook账号登录,在这个朋友商店中,用户可以看到facebook上的好友都在这里买了什么,喜欢了什么,或者把商品分享给facebook的好友,levis巧妙的把用户在facebook上的社交关系接入到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上来,借助用户已有的社交关系来提高销售。Levi’s为推广紧身牛仔裤,做了一个病毒视频广告,使用草根实验+记录视频的方式,视频内容是两个穿着紧身牛仔裤的新西兰女孩,她们走在洛杉矶街头,利用隐藏式摄影机,捕捉男人对她们的屁股暗送秋波,随即她们发到YouTube上,不到两周的时间就获得了超过700万的点击量,成为李维斯近来最成功的营销创意,用一种直观真实和幽默的方式传达Levi’s的性感年轻的卖点。

总之,社会化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营销,一种互动性的口碑营销,但是它的战场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从自娱自乐发展成为了与民同乐,在乐趣中传播品牌,在游戏中传递文化,这就是新媒体营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

[2] 毛晶慧.中国博客:从边缘走向主流[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31).

[3] 刘菁菁.微博客碎片化沟通时代来临[N].计算机世界,2009,10(19).

[4] 周村.微博营销代表未来方向[N].中国房地产报,2010,11(01).

[5] 方珞.劲牌:微博营销进行时[N].湖北日报,2011,03(22).

社会科课程一体化策略 篇4

自19世纪末我国创办近代学校以来, 中小学的社会科课程分则为历史、地理、公民、政治或思想品德, 合则有社会、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等, 我们将这些综合性的课程统称为社会科课程。[1] 在社会科课程的演进中, 社会科曾被视为是由众多各自独立的学科构成的, 社会科教师从多个学科领域汲取教学资源。最近, 已经出现了一种趋势, 倾向于把社会科看成是统一体而非各自独立的。[2] 但无论采取何种课程形态, 以公民教育为主旨、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是社会科的基本意蕴和追求。

然而,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社会科课程标准的编制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学段、分学科 (或课程) 各自进行的, 且彼此之间缺少沟通, 这样, 社会科领域各学习科目、各学习阶段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现象。从横向关系来看, 初中阶段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同属于社会科课程, 而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只是将这两门课程简单“并列”起来, 没有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导致两门课程存在较为严重的内容重复现象;从纵向关系来看, 初中历史与社会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同高中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之间缺少应有的、合理的衔接。

有人指出,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展开和深入, 初中综合课程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 高中新课改到了攻坚阶段, 各种矛盾和问题都集中暴露出来了, 于是对初中阶段指责不断, 认为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没有为高中打好基础, 矛头直指综合课程, 使综合社会科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3]

2009年, 在杭州召开了社会科与公民教育国际研讨会, 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中小学社会科课程衔接问题。与会学者针对我国中小学社会科分段设计导致的纵向衔接不畅、横向联系不密以及知识重复或脱节现象, 提出对小学到高中社会科进行一体化设计的观点。

二、社会科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所谓社会科课程一体化, 就是把社会科领域之中分割开的学习科目紧密连接在一起[4] 。作为综合课程, 社会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就是在各门学习科目之间建立一种恰当的、有规则的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在各门学习科目之间建立其必要、合理的联系, 亦是体现了社会科整体功能大于各学习科目功能之和的寓意。由此可见, 社会科课程一体化是优化中小学社会科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的经验, 课程一体化一般采取下列方式:在一个广泛的学习领域内的一体化;两个或三个学习领域的相互关系;把两门以上的学科融合为某一个单一领域的跨学科学习;以经验或问题为中心的超学科学习。虽然这几种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有多种变化, 但他们一般来说代表了一体化的基本途径。[4] 在我国中小学社会科课程改革中, 我们认为, 可以根据综合社会科课程与分科社会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划分为“分—分”一体化、“综—综”一体化和“分—综”一体化三种一体化策略。

1.“分—分”一体化

“分—分”一体化指的是社会科领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科社会科课程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合理的联系。这种课程一体化的形式显然类似于“分科联合型”综合课程, 和赫尔巴特学派的齐勒提出的“学科统合法”也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可见, “分—分”一体化策略适用于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

例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育部设置的初中社会科课程方案有两个, 既有综合社会科课程历史与社会, 也有分科社会科课程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选择综合课程。初中生上了历史与社会, 就不再上历史和地理。实际上, 由于综合课程实施的难度很大, 我国只有浙江省、江苏苏州和无锡、辽宁大连、湖北武汉、广东深圳、四川德阳等少数地区参加了综合社会科课程实验, 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选择的都是分科社会科课程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这样, “综合”和“分科”出现了“对立”的局面, 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科课程功能的实际发挥。探其原因, 主要在于课程设计者在推出两套初中社会科课程方案时, 只注重历史与社会之综合, 而未考虑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之关系。如果运用“分—分”一体化策略, 在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之间建立必要的、合理的联系, 或者使之形成“分科联合型”综合课程, 那么,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分科课程的优势,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社会科应有的综合课程的功能, 从而获得新的课程生命力。

同样, 我国高中阶段设置的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三门学科也属于社会科领域, 但是长期以来, 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堂教学, 基本上都是分科的, 相互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我国新推出的高中课程方案中, 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三门学科被纳入“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 这种跨学科的课程整合理念无疑是一大进步, 但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依然不够清晰、具体, 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 我国新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在本质上也属于“分—分”一体化策略。

2.“分—综”一体化

“分—综”一体化指的是社会科领域中分科社会科课程和综合社会科课程之间建立起的必要的、合理的联系。

在这方面, 上海新世纪推出的社会科课程方案成功地运用“分—综”一体化策略, 构建了“合分一体”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优势互补。在“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中, 既设有小学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中学的综合课程社会, 也设有中学的分科课程历史、地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在低年级阶段呈现给学生的是简单的社会面貌, 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再分学科深入学习, 在一个阶段分科学习之后又进行综合学习, 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整理、融合所学知识。通过在不同阶段中螺旋上升的学习, 促进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综合化与结构化, 从而使学生能以更宽广的视野多维度地认识社会, 建构起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我国教育部设置了两个初中社会科课程方案, 其中, 选择综合社会科课程历史与社会时, 还必须开设分科社会科课程思想品德。那么, 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是什么关系?实际上, 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同属于初中社会科领域, 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只是将这两门课程简单“并列”起来, 较少考虑两者的关联性, 没有设计合理的横向关系,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两门课程存在较为严重的内容重复现象。

为了克服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内容重复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验区的学校和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其中最常见的对策是由一名教师兼上这两门课。例如, 有的老师提出, 这两门课程最好是由一名教师兼任, 这样, 可以以历史与社会为基础“合并同类项”, 同时将思想品德中的德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材中。由于两者的角度、内容及表述、重点不一样, 同一位教师在执教时, 可以站在综合文科的角度, 将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 避免重复, 并且使分科与综合实现优势互补。但是, 也有教师对此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 这种对策会带来新问题:对社会科教师的要求无限拔高, 一部分优秀教师能够胜任, 但一般教师是做不到的, 因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文科课程, 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 主要是如何适应和实施好新课程的问题;一名教师兼任两门不同的课程, 加重了社会科教师的负担。

我们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内容重复的问题, 必须应用“分—综”一体化策略, 重新整合两者的关系, 使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横向关系得到优化。

3.“综—综”一体化

“综—综”一体化指的是社会科领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综合性学习科目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合理的联系。新世纪教育部推出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活动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综合课程, 其课程领域比以前更加宽泛, 涵盖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等多个领域, 也体现了“综—综”一体化的策略。

关于社会科课程一体化, 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有一个形象的解说:好比一个管弦乐队 (社会科) 演奏一首曲目 (某个年级或某个学科的教学) , 在某一个时段, 某种乐器 (一门学科, 如历史) 为领奏, 其他乐器 (如经济、地理) 为伴奏;在另一个时段, 某些乐器 (如地理、经济) 或所有乐器同时合奏, 完整再现作曲家的创作主题。演奏效果取决于作曲家的创作 (社会科课程设计) 、各种乐器的曲调 (各门学科的贡献) 、配套音响 (课程设计者和教师的水平、学校条件及教学资源) , 以及音乐家和乐队指挥 (学生、教师、大纲制定者及实施者) 的技巧。[5] 总之, 在社会科领域之中, 既要有综合课程的“合奏”, 又要有分科课程的“独奏”, 这样的课程体系和结构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科课程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71.

[2]Jack Zevin.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0:21.

[3]牛学文, 黄忠杰, 骆中成等.“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4.

[4]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30.

媒体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策略探析 篇5

作为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从实践层面看,议程设置的观点与我国所强调的媒体舆论导向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议程设置,媒体可以有选择地报道新闻,从而将公众的视线引向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上,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更需要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通过合理设置企业社会责任议程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调动公众参与社会责任建设的热情。具体而言,在设置企业社会责任议程时,媒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熟悉相关议题。企业社会责任议题涵盖了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生产、股东利益、公益慈善、依法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关涉到法律、经济、社会、自然、技术等多个层面,需要借助法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视角进行分析、引导。因此,在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活动中,媒体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所涉的相关领域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把握程度,即熟悉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相关议题。唯有如此,媒体的报道才能具有针对性,能够彰显权威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指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许多议题,如环境保护、职业健康、消费者权益等,涉及到环境科学、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专门领域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媒体的记者来说,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这些领域里的相关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但具体的报道活动中又要求记者具备专业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在涉及某些专门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活动时,发挥行业类媒体的专业特长,实现不同媒体在议题引导上的优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例如,《中国环境报》在环保领域内所作的贡献为其他行业类媒体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活动提供了榜样。作为全球第一张国家级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宣传的报纸,该报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足迹,为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传播环境保护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一张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绿色新闻纸”。

议题形式灵活。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在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时,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特性,创新议题形式,设置灵活多样的企业社会责任议题,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报道从单一、单向型转向全景式、立体式、互动式、不间断型。

在全媒体时代,创新企业社会责任议题,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议题,使企业社会责任报道内容在不同的媒介终端上实现阅读、收听、观看、记录等多种手段的自由转换和组合。同时,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和方法,整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议题,深入挖掘议题的价值,对议题内容进行精准定位,拓展议题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渠道的有机融合,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议题,并为社会公众熟悉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相关议题提供便利,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议题的了解,增强社会公众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调动其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积极性,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议题报道的平衡。平衡报道理念源自于西方新闻界。1729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接办《宾夕法尼亚报》,首次提出了平衡报道理念,他说 :“当人们各持异议的时候,双方均应享用平等的机会让公众听到自己的意见。”①时至今日,平衡报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内涵包含真实、客观和公正三方面,即:报道的内容必须真实;报道的形式要做到客观;站在公正的立场和视角上进行报道。

对于媒体而言,在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中,坚持平衡不仅是一种原则,也是一门艺术。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里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新闻媒体在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报道时,要尽量做到平衡,给涉事多方(企业、消费者、员工、社会公众、政府等)以平等发声的机会,避免就新闻事件妄下结论、盖棺定论,造成新闻的失衡。在具体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要要做到信息呈现、观点表达、报道强度、报道时机等多方面的平衡,密切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如实呈现新闻当事人对立双方或多方观点的表达,为社会公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和声音,让其更加理智地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做出判断。

议程设置的连续性。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议程设置理论考察的`是在较长时间跨度内,媒体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因此,媒体在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时,必须考虑议程设置的连续性,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历时的考察和跟踪报道,避免一阵风式的追逐热点并迅速转换现象。锁定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里的突出问题,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给予持续关注,通过系列报道将相关问题落到实处,以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领域,一些媒体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给予了长期的关注和持续的报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仅成功地发挥了自身的议程设置功能,而且为其他媒体设置了议题,从而成为媒体同行中的“意见领袖”,典型的例子如《南方周末》。自起,《南方周末》一直致力于向国内企业传播企业社会责任,通过调查、评选、颁奖等过程,对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国有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评估,并定期发布“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创富榜”、“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贡献排行榜”和“国有上市企业排行榜”三大榜单,成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南方周末》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不仅通过激励机制促使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影响了其他媒体的议题,而且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南方周末》负责任的媒体形象。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传播形式和手段不断涌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沟通的渠道。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引导方面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更为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效果。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实践表明,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与沟通特点,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共同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进程。

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活动中,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和能力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事件背后的原因、事件产生的影响、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传统媒体能够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与引导功能,对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产生更为深远的效果。具体而言,传统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幼儿社会活动课活动策略 篇6

游戏之旅——让幼儿在一个愉悦、鲜活的氛围中感受教育,收获成长

游戏之旅让幼儿在或真实或虚拟的“生活世界”中感悟、体验与探究乐趣。以生活实践为游戏根基,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共同面对有价值的社会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实践与探究。教师通过将幼儿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与游戏经验相联系与整合,让幼儿在虚拟的游戏情境中进行有趣的模仿与创造活动,从而达到认知的目标,或者收获一种行为。当然这种游戏最好是师幼同构;游戏的发生与发展是师幼共同参与的,游戏的过程是生长的,随着教师和幼儿的挥动而不断展开、调整的,不断产生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同时这种游戏是多元化的游戏,既有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也有个人、小组、团体的探究活动;既包含家、园、社区的活动,又有整合五大领域的内容与项目等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也是多元的。在活动中,幼儿不仅有效地完成了社会领域的活动目标,还将自己在数学、艺术、语言等方面获得的认知经验进行了巩固和拓展,让他们不断地形成一种面对困难情境时勇于思考、合力解决问题的品质,不断形成善思、执着、分享的品质。

例如:幼儿在自主放松的课间活动中意犹未尽,进入集体教育活动时往往还会停留在课间的兴奋状态,很难收手。所以我们要通过组织设计一个游戏,讲一个小故事,教师神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来激发幼儿集中注意力来思考问题。老师手指戴着滑稽可爱的纸偶边做动作边说:“大拇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食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中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无名指、小拇指出来走走,见面点头说hello。大家一起说hello,hello。提问:为什么无名指和小拇指一起出来了,是因为他们两个比较小,讲友爱,好互相照应,十个小手指,齐心协力同,能办好多好多的事。可是小猴子和小鹿却不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们猜一猜。幼儿开始思考着、讲述着、表演着、辩论着。

工作室之旅——让幼儿在充满生机的活动中进行操作与领悟

幼儿探索工作室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情境,超越学科、领域的疆界,是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及运动认知、认知、情感等发展领域有机联系在一起。创设自主、开放的教育环境,提供幼儿多元的学习机会,引导幼儿个体和小组的合作。

例如,我在设计《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先用手指游戏唤回幼儿的有意注意,亮出团结能多做好多事这一知识点,再播放课件让幼儿看看想想——起初小鹿和小猴为何摘桃那么艰难,接着边叙述故事边折折小木棍让幼儿动动,积极参与,为活动主题的伸展做好铺垫,然后说儿歌边做小水滴和小船的实验,让幼儿去探究,验证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知识面,观看课件“团结的小数字”的精彩表演,让幼儿达到情感认知的高潮,最后让幼儿边说儿歌边手托大青虫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经验加深并拓展。通过动静结合,主题单一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情感与知识的统一和体验。

多元文化之旅——让幼儿在丰富、多元的环境中开始理解与分享

尊重、理解和分享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独特性,是指以幼儿能理解与参与的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幼儿园阶段所有孩子的需求。如:我在设计元宵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活动,师幼共同创设体现节日特点的活动环境,邀请家长参与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进一步理解节庆文化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体验节日、节庆的快乐情感。例如,在设计端午节活动时,通过幼儿讨论交流、师幼共同包粽子、煮粽子、共同品尝等环节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探索“龙舟”的秘密,开展“赛龙舟”体育比赛。这样幼儿不仅在活动中完成了认知的目标,还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唤起幼儿去关注民风民俗,更热爱自己的民族了。

自然之旅——让幼儿在田园中发现与感受生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自然之旅是以幼儿身边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依据我园所处的生态环境特点,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探究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促进幼儿对自我、自然之间的认识与体验,追求亲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旨在引导幼儿关注自然、关注生命。通过关注自然,把来自与幼儿生活世界的有价值的经验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活动、日常活动纳入我们的社会教育活动课程: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展现了幼儿眼里的自然天堂,幼儿欣赏自然景物之美,感受自然景物之亲切,体验探索自然景物之乐趣,同时充满着生命意蕴和情调,产生对生命尊重的意识——爱护自然,爱护自己。如在“闻香计划”中,我们观察花开花落,想象画像背后的美妙,远眺青山,近看绿水,聆听小虫呢喃……这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多重感受的真实体验,能极大地唤起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参考文献:

薛琴.幼儿社会活动应注重优质选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11).

制药企业的社会营销策略研究 篇7

(一) 营销观念较为落后

我们都知道, 市场营销的观念一共有五种, 可是我们却看到很多的制药企业在做社会营销的时候, 往往不从市场的角度出发, 而是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理念就是开展市场营销工作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 所采取的营销手段则常常是给予经销商回扣、降价, 而对医生行贿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很多制药企业的营销队伍中还盛行这样的思想: 产品绝对是可以卖出去的, 卖不出去也是因为销售人员不行。 这种想法导致很多销售人员为了销售产品不择手段, 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 却不去思考什么社会效益、社会责任, 更不去思考企业将来会怎样, 只要有钱赚, 一切都看淡。很多制药企业不但不深入研究销售市场, 甚至连调研都不开展, 部门设置上更是七零八落、“缺胳膊少腿”, 至于新药的研发更是难以实现, 相反, 那些为降低成本而生产劣质药品的事情却屡见不鲜, 这样做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还严重危害了大众健康[1]。

2 产品策略不够完备

(一) 不重视对品牌营销方式的打造

就现在看来, 行业内很多企业在品牌的管理上涉及面不广, 多数还是以非处方药方面为主;还有就是经费问题, 由于企业多数都是将钱投资到新药的研究上, 对于品牌管理涉及的就较少, 而且重视程度也不高, 但是殊不知, 较高的知名度、较好的品牌口碑往往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 创新意识匮乏, 普药规模优势无法实现

我国的新药品研发这一块还不是很成熟, 大多药企生产的药品还是非专利药或是仿制药, 自我研发就很少, 没有专利药品, 企业的利润就无法得到明显提升。 而且现在药品市场竞争激烈, 中小药企星罗棋布, 规模优势无法体现, 这就导致竞争中各企业在促销上狠下功夫, 企业营销的成本只增不减, 企业难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利润回报。

3 大打价格战

由于我国很多药企所产药品属于仿制药品, 而且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强, 所以在药品定价上一般都较低, 对于那些常常用到的普通药品来说更是如此。 面对这一现状, 不少药企选择了低价营销模式, 想要借助自己药品价格较低的优势, 快速进入并占领药品市场, 占领市场以后, 即使是依然保持低价销售态势, 企业也照样有钱赚, 正所谓薄利多销, 低价多销的营销模式还是能够使企业赚钱的。

4 分销途径不统一, 代理机制被过度依赖

关于分销方式方法和分销渠道, 我国的很多药企是不予重视、缺乏思索的, 他们或是不能正确分析产品特性, 或是不能在把握产品特性基础上开展销售工作, 这就导致了分销渠道多样、层次不分明的情况的出现。 最终结果就是在部分企业低价拉动下, 区域内相关药品价格不断被拉, 相关药品的销售市场提前萎缩。

与此同时, 代理制的兴盛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一方面就是能够帮助企业迅速占领市场, 不利的一面就是过分依赖代理制会导致企业失去对市场的控制, 长远看来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5 促销方面的能力素质还需加强

(一) 销售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现今我们很多的药品销售人员不是医学或者药学专业出身, 本身没有扎实的知识积淀, 对于药品知识知之甚少, 更不用说自己所售产品了, 这就导致在推销药品时不能很好地向对方介绍自己的药品, 不能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 更不能让对方体会到产品的独特性。

(二) 市场推广方式方法太单调

多数药企的推广是围绕客户关系开展的, 而对于产品知识的传播, 则主要是借助销售人员逐一的向客户介绍, 这种“孤军奋战”的推广方式, 无法发挥销售团体的力量, 而且工作效率也会伴随着人员的流动而变动。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的药企拥有科学完备的市场推广方案, 药品市场缺乏整体规划, 规模化推广运营效果差。

(三) 不断膨胀的带金销售

面对药品产品的相似度高、销售手法和途径又十分有限的情况, 带金销售就成为了很多药企的选择, 他们希望借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企业销量。 但是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导致“僧多粥少”, 竞争愈演愈烈, 最终导致恶性的出现。

6 新医改背景下制药企业的社会营销策略

(一) 细化药品市场

药企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以及经济状况来开展销售活动, 这样就能将市场细化, 在定价方面就能更加灵活。 细化销售市场, 这是一种十分重要而有效的营销策略, 企业因为规模、产品种类问题, 不可能兼顾所有市场, 只能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才能达到有效占有市场的目的,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

(二) 关于目标市场的选择

在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市场营销方案之后, 企业需要具体选择目标市场, 并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 鉴于不同的药品有不同的疗效, 药品营销可以是在单一市场内开展, 也可以是着眼于专门化市场。那么, 如何选择目标市场呢?应该考虑到一下几个方面:

(1) 企业自身规模以及原材料的供应

对于那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设施设备先进、资金实力雄厚、原材料供应充足的企业, 则可以考虑选择差别或无差别营销方式。另外, 鉴于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即使是实力强的也能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可以普遍采用集中营销的策略, 专攻空白点, 树立品牌优势, 让企业从中受利。

(2) 了解产品特点

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特点不同, 对此, 应该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对于那些差异不明显的同质产品, 可采取无差别营销手段, 这是因为消费者对于这一类产品往往只关心价格。 而针对异质性产品, 因为药品本身存在疗效方面的差异, 消费者在购买时就会认真比对, 反复询问, 最后才会决定购买哪一种, 这类药品就需要采取差别营销手段。

(3) 研究市场特性

如果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向相似、购买倾向又接近, 而且药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又差别不大, 那么这时就可以采取无差别营销方式。相反, 如果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大不相同、偏好也差异较大, 那么这时就可以采取差别营销方法, 以此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4) 考虑产品寿命周期

不同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不同, 所以对此需要采取的营销策略也不相同。 对于那些处于市场开拓期和生长期的产品, 一般要采用无差别营销方式;进入成熟期就要根据市场以及顾客等因素酌情定夺营销方式。

(5) 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

市场中不止一家药企在销售药品, 因此每家药企在选择营销方式时, 很重要的一个参考就是同行采用的是什么策略。 如果本企业采用无差别营销而对手却采用差别营销, 那么企业将很难站稳脚跟, 除非是已经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 如果对手采用无差别营销手段, 那么本企业则可以灵活采用差别营销方式, 这样就能很快占据市场并稳固市场份额。

(三) 新产品研发策略

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要能够创新, 新药的研发对于医药行业是弥足重要的, 这是药企能够在激烈的药品竞争中取胜的一大法宝。

(四) 产品定位策略

关于产品的定位, 我们必须遵照以下标准:

(1)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产品必须是能够让对方切身感受到的。 如果消费者未能参与到产品的品牌评价当中来, 那么产品定位就出现了问题。

(2) 产品定位后, 不能片面夸大药品的优点, 要知道任何药品都会引发消费者的各种顾虑, 如果一味的宣传药品的优点, 反而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进而导致厂家形象受损。

(3) 尽管不能过分强调并夸大药品的优点, 但是也要尽量凸显产品优势, 增强竞争力。只有做到真实不浮夸, 顾客才会觉得产品真实可信, 才会对产品青睐有加。

(4) 产品定位要简明易懂, 品牌太过复杂反而不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记住。

(五) 产品品牌策略

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升级, 同类药品在质量方面其差别将会越来越小, 这时, 企业之间软实力竞争将会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受到重视, 而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将会在竞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 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在消费者心中的分量。

(六) 制药企业价格策略分析

关于药品的定价, 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药品价格不仅要遵循法律的相关规定, 还需要根据市场变化随时做出调整, 这其中有对供求关系的考量、有对市场的预估、还有对生产成本的核算。做到有理、有据、有节的调整药品定价, 方式要多变、要灵活。

(七) 经销制模式分析

经销制模式, 在目前看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销售模式, 这种模式的法律意义是市场买断, 但实际操控中, 经销商受到的控制程度要比单纯的买断力度要强。经销商根据规定在固定区域内销售指定药品, 并从中赚取销售差价。 在我国的药品市场上, 很多中小药企以及大药企的部分产品的营销中都采取这种手段。

(八)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赢得公众口碑、提升品牌曝光率的一个好机会。

首先, 作为医药行业这个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行业的一份子, 企业要最大限度的在保障民众健康方面做出贡献, 还要大力宣传健康知识, 提倡大家要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膳食方面要强调根据自身需要以及时令变化及时调整;其次, 制药企业还应积极关注行业发展, 对医学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要予以支持, 特别是对那些基础条件较差的地方的医务人员, 要予以更多关注和帮助;再次, 在搞好新药研发的基础上, 制药企业的研发策略中也要能够体现出对社会公益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对那些顽固性疾病以及那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 要加大药品研发力度, 努力创造新的医学成果, 当然还要注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让企业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经济效益;最后, 制药企业要发挥本企业优势, 积极主动去关心那些自己企业有能力帮助的、有一定经济困难的人们, 在开展公益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 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7 结语

医药行业是一个关乎民众健康的重要行业, 我们的企业必须做老百姓满意的良心药、放心药, 这样才能有市场, 才能在民众中间有口碑, 才能真正实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我国药企现在普遍存在研发困难问题, 对此, 我们要积极推进研发工作, 多投入、多钻研, 努力把整体研发水平提上去, 让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社会营销方面, 我们的药企要采取主动地、灵活地销售方式, 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 拓展营销渠道、增加产品销售量、积极抢占市场, 努力打造符合市场规律的营销新模式, 争取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制药企业在营销方面的误区, 指出当前我国制药企业在营销上存在的问题, 然后引出对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制药企业营销的出路的探讨, 并指明在今后的社会营销方面, 制药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营销方式方法, 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以赢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制药企业,社会营销,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篇8

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 基于应试教育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下, 教师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 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 这些教学现状对于学生自学能力、良好品德形成都具有负面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 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动力的激发打下基础。并发掘小学高年级学生其年龄阶段活泼的天性, 积极向上的态度, 帮助形成独特的个性特点, 激发其创造与创新精神。

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应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建设。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而言, 学生只有信任与亲近教师, 才会听从教师的教学与指导。因此, 作为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 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发挥其人格魅力, 给予班级内学生关心及帮助, 使学生从心底里对教师产生热爱, 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 从而对《品德与社会》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其次, 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创设情境, 如通过角色的扮演、趣味问题活动的开展, 以及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江山多娇”一课教学:第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放映一张中国地形图, 带领学生观察地图颜色, 如不同的颜色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对我国主要地形地貌进行分析, 还可组织学生探讨我们生活的这个位置是怎样的地形?适合种植怎样的农作物?思考为什么称长江与黄河为母亲河?在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回忆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 对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有怎样的感受?通过在教学中丰富情境的创设, 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的满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1.学生之间。

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关于教学内容讨论与实践的机会, 促进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其年龄阶段, 对事物充满好奇, 乐于表现自己, 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如在人教版五年级的《请你相信我》一章教学时,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如:大家觉得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是值得我们信任的人?自己的同学朋友中有对你撒过谎的人吗?你自己有过说话不算话的行为吗?通过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言而无信的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不悦, 久而久之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在这种情感体验下理解诚信的内涵, 坚持以后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 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理解更透彻, 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吸收。

2.师生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 师生在课外的情感交流对促进师生感情, 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作为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 要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 学生环境是否健康, 品德行为是否端正等加强关注, 对学生的不足要及时指出, 并帮助其改正缺点, 强化优点。结合小学生高年级阶段身心发展特点, 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协调, 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到细致开展, 认真整理分析, 以实现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课程与生活的有序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对当代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可以说是小学生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开展中, 教师要发掘课程优势, 立足于生活, 在课程教学中延伸出生活化教学, 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学习到课程知识, 运用课程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入手, 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可以造服人类, 但如果滥用, 也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危害。同时还可以开展一场关于“科技在我家”的调查活动, 请同学们举出家里面有哪些物品是科技不断进步的表现, 如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又如在《社会文明大家谈》教学中,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 如说脏话、随意践踏草地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 应当反省自己日常不文明行为, 认识到如何杜绝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通过立足于生活, 贴近生活, 将使品德教育更深地融入学生的脑海当中。

总而言之,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 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 并将知识最终运用于生活之中, 帮助其获得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于小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开展的课程教学,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的开展是为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同时对社会的发展规律加以认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多都是围绕应试考试而开展, 教学过程多以灌输式、死记硬背式为主, 真正落实到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上的内容很少。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就对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希望为实现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有林.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洋溢人文之美.[J].辽宁教育.2012. (7)

[2]霍鹏.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衔接.[J].考试周刊.2015. (35)

社会策略 篇9

一、概念的界定

社会心理学家已从不同角度对偏见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界定。布恩(E.Bourne)认为,偏见是一种态度,因而也是感情、看法和行为倾向的组合,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奥尔波特认为,偏见是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阿伦森认为,偏见是人们依据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负向的态度。我们认为,偏见是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偏向于某一方面的、妨碍人们对社会心理信息进行正确表征和加工的一种负性态度。从本质上看,偏见是“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预先判断”、“是一种负面的评价和态度”、它“可能根源于情绪性的联想,根源于行为辩解的需要,或者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常常表现出“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不顾事实”、“不易改变”等特点。因此,片面的、错误的社会认知或带有某些负性情绪体验的认知就容易形成偏见心理。

二、社会偏见产生的原因

1、社会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刻板印象等是最主要的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首因效应注重人们第一次接触时所获得的信息,这种信息往往是表面的非本质特征方面的信息,仅以这种信息来评价他人,必然会造成对他人的偏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根据首因效应来对他人作出判断和评价,如“以貌取人”就必然会导致“失之于人”的消极后果;刻板印象最初来自父母、同伴媒体、个体经历好人其他来源,一旦形成个体加工就受到影响,刻板印象就更容易被证实。在面对特定对象时,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受到关注,不确定的实践容易被解释为与刻板印象一致,而且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更容易从记忆中激活。这样即使刻板印象是错误的他们也可能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的强烈起来,从而导致进一步偏见的产生。

2、社会化的历程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吸收并内化作为文化传统一部分的偏见,如男尊女卑的女性偏见等。研究发现,同其他态度一样偏见是可以习得的。伯德等人(Bird,Monachesi&Burdick,1995)早期追踪研究发现,当时白人家庭中几乎一般家庭规定,他们的孩子不准和黑人的孩子玩,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从同伴那里得知黑人是另类群体,如果被看到与黑人玩就会被赶出同伴群体,他们的父母也关注黑人如何参与非法行为的报道,这里每一个事实都在教导孩子对黑人产生偏见。父母塑造了偏见的态度,并且父母和同伴都惩罚和黑人交往的行为,最终,孩子在成长中学会了憎恨。

3、动机因素

偏见可能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和潜在需要。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结构差异引起的经常性挫折,可能会导致存在偏见和歧视的个体和群体之间出现各种形式的直接或替代性攻击发泄对偏见和歧视对象的压抑情绪。当群体处于竞争时,会强化对手群体的同质效应,结果就造成了负性的刻板印象和大范围的敌意和歧视。

4、社会分层

分层是社会学家借鉴的地质学名词,用以描述社会地位造成的差别和不平等现象。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也存在着高低有序的层次,这些层次构成了社会分层。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处于同一个社会阶层中的人们,在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各方面都比较相似,属于一个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人而言其他阶层就是外群体。由于各阶层成员之间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甚至价值观各方面都不同,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存在着认知偏差,如果处理不好,会形成社会偏见。

三、消除社会偏见的对策

社会偏见不仅有损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而且还是引发社会歧视和社会冲突的心理根源。因此,只有消除社会偏见的消极影响,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

1、消除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影响

偏见是针对特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负性社会态度,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首因效应和刻板印象等社会认知偏差效应代表的是社会偏见的认知成分。之所以会出现首因效应,是因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未能全面掌握和认识交往对象的所有信息,只根据与其第一次交往时所获得的较为表面的信息来认识和评价交往对象,因而难免会对其产生偏见。要消除这种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影响,就必须加强交流深度,善于通过表面现象获取深层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其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之所以会出现刻板印象,是因为尽管刻板印象是一种对于目标群体的比较笼统和固定的看法,但人们在评价具体对象时,往往还受到成员身份、群体接触历史、群际关系等刻板印象内容的影响,因而难免会产生认知偏差。要消除这种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影响,就需要我们在认识特定对象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他们的独特性,这样就能降低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刻板印象效应,对其作出更精确的基于事实信息的判断。

2、增加平等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增进相互了解

社会偏见产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缺少平等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因此,增加平等而深入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有助于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减少偏见的发生。之所以强调平等的接触,是因为不平等的接触往往会限制双方的深入了解,甚至产生先入为主、刻板化的判断,这种判断对社会地位较低者或弱势群体是极为不利的。

3、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保障体系

创造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减少社会偏见的一个重要举措。长期以来,由于新闻媒体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对某一社会群体的某些成员的大量负面报道,导致人们往往根据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形成对这些成员所属群体的认知偏差和社会偏见。由于新闻媒体代表的是社会盛行的文化态度,是一种社会心态和政治权势的反映,因此,为了减少社会偏见,就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量正面的客观报道和宣传,增加人们对受偏见群体的全面认识。

总之,社会偏见是由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所引发的一种刻板观念和错误认知倾向。它既不利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无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制止偏见的产生,共同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

摘要:社会偏见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社会偏见大多数时候作为一种负面的态度倾向,给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因而找到社会偏见的社会和心理根源和化解的心理策略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社会偏见,心理根源,心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布恩·埃克斯特兰德.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韩进之,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2]ALLPORTGW.The Nature of Prejudice[M].Cambridge,MA:Addison-Wesley,1954.

[3]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邢占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新员工社会化策略及其影响 篇10

组织社会化是指组织新员工学习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角色以及组织文化, 使自身的工作行为与工作要求及他人期望达到一致的过程;或者说是员工适应工作环境和组织角色的一种调适过程。通常个体在组织内或组织间变换角色时, 如工作扩大化、职务轮换、升迁、进入新组织、甚至发生组织变革, 都会引起组织社会化。而新进入组织的人员, 尤其是刚开始职业生涯的人, 则更值得组织关注。

一、新员工社会化的内涵

新员工社会化, 也称新员工组织化或新员工内部化, 是指新员工获得其成为一名组织成员所必需的态度、行为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新员工与组织的各个方面沟通交流信息, 相互影响, 并最终形成相互接受和认同的关系。新员工社会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1) 它是新员工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角色行为的过程; (2) 它是新员工发展工作技巧与能力的过程; (3) 它是新员工调整、适应工作群体的普遍标准和价值观的过程。

当员工加入组织后, 并非自动完成适应过程。相反, 适应组织的过程是渐进式的, 经过预期、磨合和转变三个阶段, 完成所有的社会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近路和捷径。新员工社会化过程相对于短期的新员工引导, 持续时期更长, 涉及的人员更广, 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长期的、深远的影响, 且对于组织文化的保持和组织的知识管理产生特殊的作用。

二、新员工社会化策略

早期的新员工社会化策略研究以组织文化来构建新员工社会化策略, 将员工看作是在组织策略确定条件下的被动式反应。之后的研究者们则认为, 新员工采用一定的策略和积极主动的行动, 如在知晓组织所采取的策略之前, 新员工就已经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组织信息等, 并相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适应和影响组织策略。而新近研究更倾向于从整体上对组织社会化策略进行分析, 把员工与组织看作交互作用的两个因素, 双方相互沟通, 共同制定发展规划与前景, 预测社会化的影响结果, 并试图把两者的目标尽量合二为一。

1. 新员工的社会化策略。

(1) 反馈和信息搜集。可使新员工加强学习能力, 更好地了解工作环境和特殊任务, 调整自身行为。 (2) 关系构建。是指新员工与组织中同事、上级和指定的导师建立非正式的关系, 为新员工提供信息、建议、社会支持以及技能和角色行为的指导, 帮助新员工缓解压力。 (3) 非正式的导师关系。新员工自发与组织内某个老员工建立的非正式的导师关系, 可以获得更多的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支持、更高的薪酬以及更加突出的绩效表现。 (4) 改变工作谈判。是一种新员工在社会化过程中努力取得控制力和克服不确定性的策略。 (5) 积极的自我暗示。指新员工通过有意识地控制他们对各种情况的想法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功能感。 (6) 参与相关活动。即新员工参加一些与本职工作相关、但非其指定工作范围内的活动。 (7) 自我行为管理。指新员工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整来提高他们的个人业绩和学习成果。 (8) 观察/模仿。这是新员工“干中学”的最普通的方式。

2. 企业的组织社会化策略。为了使新员工通过

组织社会化过程学习和认同企业文化, 并获得在企业中活动所必需的行为、态度、知识和技能, 企业应主动设计、建立和实施特定的社会化新员工的策略, 即企业的组织化策略: (1) 集体 (个体) 社会化。是指把新员工组成群体, 然后让他们经历相同的体验, 而不是给各个新员工各自不同的体验。 (2) 正式 (非正式) 社会化。主要是在限定的期间内把新员工与其他员工隔离开来, 而不是把新员工与更有经验的员工整合在一起。 (3) 依次 (随机) 社会化。是指给新员工提供固定次序的社会化步骤, 使新员工朝预定的组织或工作角色转变, 而不是让他们随机的接受各种模糊的或不断变化的事件。 (4) 固定的 (变化的) 社会化。是指给员工提供既定的时间表来进行最初的社会化, 它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没有时间的社会化过程。 (5) 融合的 (分离的) 社会化。是指通过有经验的企业成员来帮助新员工社会化, 而不是没有特定的角色榜样。 (6) 赋予性的 (剥夺性的) 社会化。是指尊重新员工的原有个性特征, 而不是试图消除这些个性特征。

3. 新员工———企业组织社会化策略。

按照双方共同目标来整合两者各自的规划与前景, 其重点在于新员工的前摄行为 (即遭遇困境时, 反过来控制局面, 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对于自我功能感和组织社会化的影响以及前摄行为的调适效果, 也就是说, 通过对自我功能感的考察, 企业采取社会化策略对个体的社会化策略产生影响, 新员工的自我社会化活动与企业的社会化活动两方面共同作用来影响组织社会化效果。员工从事新加入组织的工作后, 将尽快调整并适应组织工作, 这种行为能力是前摄性的。如反馈和信息搜集, 新员工寻求反馈、从主管处寻求信息、从有经验的员工处寻求信息、工作变化协商等策略, 均可达到新员工学习能力的加强、更好地了解工作环境和特殊任务之目的。

三、新员工社会化的影响结果

社会化的结果变量主要有两类:态度变量和绩效变量, 如工作满意度、工作业绩、组织承诺、压力、离职意向和实际离职率等。其他还有新员工社会整合认知水平及带入工作场所的愿望等, 这些变量可以看成是传统态度变量的前因变量。不同的组织与个人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组织社会化策略来协助达成目标, 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企业组织社会化策略会影响新员工使用的策略类型;新员工策略与企业策略的协调情况会影响组织社会化的效果。

制度化的社会化策略鼓励新进员工被动适应组织现状, 导致角色保留倾向;相反, 个性化的社会化策略鼓励员工发展多种角色以适应角色, 易产生角色创新倾向;连续的和固定的策略与角色创新有负相关, 集体的策略则与之有正相关;制度化的组织社会化策略与较低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及离职倾向相关, 与较高的工作满意及组织承诺相关;个体化的策略与角色创新意图及行为相关。

1. 与背景相关的组织社会化策略影响结果。

与背景相关的制度化策略, 企业通常是以群体为单位对新员工进行结构化的正规岗前教育, 在最初社会化阶段, 新员工会与原有员工相分离, 与有经验的同事或主管接触的机会有限, 进行工作变化协商或从事与工作相关的额外活动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但不会对员工寻求信息反馈、积极构想、自我行为管理或观察榜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与此相反, 个性化策略则更注意以个体为导向, 它们分别向各个新员工提供非正式的经验, 不会对个体的任何社会化策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 与内容相关的组织社会化策略影响结果。

与内容相关的制度化策略使新员工按照时间表经过一系列特定次序任务的活动;个性化策略则没有固定的程式或时间表。当新员工对组织的期望、角色要求和进步标准都很模糊或不确定时, 更有可能产生寻求反馈和其他信息寻求行为。而组织采用制度化的岗前教育与新员工的角色创新成负相关, 因新员工进行工作变化协商可能性较小, 他们知道在组织中的发展进程已经确定, 不愿意再去费心。而采用个性化策略时, 如果员工积极与同事和主管建立非正式的导师关系, 参加与工作相关的额外活动, 社会化的效果更好。

3. 与人际关系相关的组织社会化策略影响结果。

社会策略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与社会;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历史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优化设计《历史与社会》作业,关系到能否落实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枯燥乏味、缺乏创新探究,改变传统应试环境下学生厌烦作业的状况。实践教学改革以来,本人观察和总结一些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作业的一些策略和建议。

一、作业存在问题

1.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点是固定的,而且内容大多比较死板,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占大多数。我们一般作业往往按照传统模式,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以作业本练习为主的书面作业。常常造成作业形式比较单一、枯燥,缺乏创新,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热情。

2.作业内容统一,存在“一刀切”现象

由于《历史与社会》识记内容比较多,为了达到巩固和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中喜欢布置一些“划划记记”的作业。课后练习时,题目又不加选择,每题必做,造成重复。且对待全班同学的作业要求都是一样,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这样布置作业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效果。更甚至因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而受到批评,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和心理。

二、作业优化设计策略探索

1.作业设计应具有多样性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倡导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理念,而传统作业比较单一,仍停留在书面形式。这已限制了学生参与生活,社会实践的能力,显然已与新理念不太适应。在当前新课改中应对作业进行创新,使其变得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这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积极性。我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以学生学为主的理念,探究性地尝试了这些作业形式:预留作业、讨论作业和图表式作业。根据课堂师生互动、课后观察学生之间讨论和完成的作业效果来看,还不错。

(1)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冲破思想的牢笼》时,对那些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启蒙运动的先驱可能有所知,但知之不全的情况下,首先我让学生去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邀请学生根据自己获得信息讲述。通过提前查找、收集资料,学生获得了对人物或事件比较全面的认知,起到了帮助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辩论性作业。辩论性作业主要是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成立学习小组,开展组内辩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多角度的来看待历史人物。这样的作业是集大家之智慧,展合作之力量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树立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

(3)对比归纳性作业。对比归纳性作业主要是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对知识梳理,归纳总结。通过列表格形式来完成任务。

2.作业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前面提到,在班级作业布置中存在作业内容统一,要求“一刀切”问题。针对此问题,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灵活布置不同的作业数量和类型供学生选择。

(1)基础题。以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简单地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他们都做。但在作业布置中要控制一定的量,以达到当堂巩固识记知识的教学目标即可。同时,在作业设计中可避免出题的重复性和随意性,确保每一个题目有相对应的教学要求。

(2)自选题。在课前我把它写在题板上,待上完课,放在教室挂壁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作尝试性去探究。可以选择一题,也可选择多题。可以个人去探究,也可以几个同学成立学习小组一起合作完成。完成后,可向老师处领一份小礼物。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时,我布置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的是请根据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列举四位航海家的时间、国别、支持国家、主要航线和方向。选做题:1.课后进行角色扮演,讲讲我的航海经历?2.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了解,通过搜索资料并结合史实,对哥伦布或麦哲伦航行进行评价。3.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请结合史实,对西方殖民扩张进行恰当的评价。(任选其一)这类题目往往成了学有余力学生展示能力与才华的天地。在探究的过程不仅能挖掘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落实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3)个选题。这类题目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优、劣势的特点所设计地作业。例如我班中有几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但在做选择题比较随意、马虎,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专门出一些选择题给他做,要求在选择题中划出关键词,通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考试中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作业设计应具有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旦被启动,就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因素,那就是乐于学习。因此,在《历史与社会》作业设计时也要关注这一点。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求新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和参与的热情,促使学生去挑战自我。

总之,老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依据,让《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像春天的百花一样多姿多彩、活力绽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兴趣得到升华,个性在这里得到发展,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广阔的舞台,提升自我的一个空间。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孙艳创新历史作业内容与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7期

[3]周祖海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设计学科作业——《《历史与社会》》学科开放性作业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神州》2012年第36期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策略 篇12

一、以电教的情境明理

运用电教手段, 可发挥其声像之长, 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情境, 从而在情境中明白思品内容的道理。如教“我们遵守规则”一课时, 我首先播放一组学生进行游戏活动的镜头:有下棋的 (象棋、跳棋、围棋、动物棋) 、踢键子的、打球的 (乒乓球、足球、篮球) 、跳绳的等。然后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同学们玩时要玩得好, 玩得高兴, 有什么规则。学生说下棋有“不准悔棋”的规则, 踢键子轮着踢, 键子落地后不准踢的规则……接着, 我又播放课本中学校生活的一组镜头:有垃圾要倒在指定的地方的, 有慢步轻声靠右行的, 有听课聚精会神的, 有入校、离校文明有礼的, 有守秩序安全过人行横道线的……最后让学生归纳得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学校里就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在社会中为了让生活更方便, 更安全, 人们也制定有各种各样的规则。从而让学生懂得:游戏规则是由参加游戏的人共同制定的, 如果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 游戏就无法进行;同样, 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则也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 国家法律就是最大的规则。

二、以表演的情境明理

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 让所学“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练习。因此, 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如在教学“春节逛花市”一课时, 同学们设计了逛花市的表演:先是全班学生合唱《新年好》, 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歌声中, 仿佛置身于春节之中……此时, 班长兴高采烈地问:“同学们, 现在, 我们一起去逛花市, 好吗?”其他同学马上热情高涨, 说:“好!”他们用带来的各种花的实物或图片摆开了一个个小摊档, 由于课前收集了有关的资料, 他们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着各种花的知识, 从“买卖双方”的对话中还能看出他们的礼貌品质。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 学生欢快地自主发言, 述说着、感受着幸福的喜悦, 同时从中体验这种“春节逛花市”是一种南方的民风、民俗, 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渗透着民族的传统。学生领悟到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经过无数岁月的淘洗, 之所以能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来,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 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同时, 他们也感悟出一些道德观念:如在公共场所也要注意文明礼貌, 要遵守公共秩序, 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等。

三、以图景的叙述明理

小学生喜欢看图叙事, 因此, 在教学三年级“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在集体中, 哪些事情需要大家合作完成的, 可以先依课本安排的图片程序来说:学生说第一张图片告诉我们接力赛时需要参赛同学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好;第二张图片告诉我们要发挥大合唱的水平需要合唱队员通力合作;第三张图片告诉我们要赢得拔河比赛需要队员通力合作了……由此, 让学生懂得:合作, 产生超人的力量;合作, 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合作, 能为集体赢得荣誉;合作, 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合作成功的经验:学生说, 第一要分好工, 各行其职;第二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 集思广益;第三要服从指挥, 统一行动;第四要量力而行, 团结互助。最后让学生对合作的认识进行拓展:在生活中, 许多事情的完成需要合作的, 如工厂里, 产品的生产需要合作;科技领域里一些尖端项目研发需要合作, 并且还要让学生懂得学会合作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 而且还能让我们结交更多的朋友, 使生活更快乐。

四、以故事的情节明理

思品教育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故事情节来明理。如讲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从小家境贫寒, 但学习刻苦, 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他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 成了学校里的“小数学迷”。他虽不善言辞, 但为人真诚和善,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数学事业。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运用新的方法, 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 摘取了“1+2”的桂冠, 为世人所瞩目。他除攻克这一难题外, 又把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他的刻苦学习与研究精神为学生学习《思品与生活》中“我们爱学习”一课明理;再如讲早期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邓小平、刘伯承等故事, 让学生明白《开天辟地》的道理;讲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的革命故事, 让学生明白《不忘国耻》的道理;讲思品校本教材《展览室里故事多》让学生明白要努力奋发、自强不息的道理。

五、以讨论明理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道理如果只是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的印象难以深刻。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发表自己的观点,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讨论明理也是本校教师常用的教法, 即采取讨论、思辨、明理的形式, 闹中求思, 以思明理的思路进行教学。讨论要有效果, 首先问题设计要巧妙, 具有思辨性,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感兴趣。其次, 指导有方, 目的明确, 不至于离题万里, 浪费时间。第三, 组织有序, 气氛活跃, 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第四, 鼓励欣赏, 求同存异, 让学生放下包袱, 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有利于思维发散, 拓宽视野。第五, 老师要善于捕捉时机, 将主题拓宽加深, 促使学生在讨论中丰富已有生活经验, 达到教育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 教学《思品与生活》中“居家生活讲节约”这一课时, 我就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 谈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不节约的现象。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 有的说看到人家有比自己漂亮的文具盒, 也就想再去买一个, 这就是不节约的表现;有的说练习本子用剩几页就不想再用了, 就要去买新的, 这就是不节约的表现;有的说吃饭的时候我们经常倒掉剩饭剩菜, 这也是不节约的表现;有的说洗手后不及时关水咙头, 让水白白流走, 这也是不节约的行为;有的说晚上我们离开住所不关灯, 这也是不节约的行为;还有的说夏天教室没有人了, 经常不关电扇或空调, 这也是不节约的行为……通过讨论, 学生懂得节约是对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 是珍惜资源和爱护环境的表现, 懂得今后应该以“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由此可见, 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减少机械的说教, 把明理教育落到实处。

六、以实践明理

社会是个大舞台, 我们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走入社会, 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比如, 教学“人们的职业和劳动”这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趁机进行明理教育:组织参观工厂, 看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生产的;组织参观凤城生态园, 看看哪里的农民是怎样辛勤劳作的;组织调查交通警察, 看看他们如何指挥交通的;组织调查环卫工人, 看看他们如何打扫卫生的;组织参观医院, 看看医护人员如何为病人服务的……通过这些社会实践, 让学生懂得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都应当得到尊重;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仅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也体现了自我价值。

上一篇:喷雾器质量论文下一篇:金融服务自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