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会计专业

2024-08-07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精选7篇)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 篇1

目前的高职院校基本都设立了会计专业, 而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且理论性、操作性都很强。但目前在高职院校,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 而教学的艰难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 下面笔者就高职教育中,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

一、高职教育中会计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源基础差, 知识难度大

随着目前高校的大量扩招, 高职院校的生源压力越来越大。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普遍偏低, 此外各高职院校每年进行补录的学生入学成绩可能更低。以河南省为例, 2010年专科二批的录取控制分数线, 文、理科都是230分, 理工类200分, 控制线上完不成招生计划, 经院校申请, 可以降分录取。因此从入学分数看,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的能力较差, 素质较低。尽管有些人认为分数低并不代表其他方面的能力低, 但事实证明, 这些学生入校后的学习风气和状态确认不让人满意。

然而, 会计的内容越来越多, 难度也越来越大, 《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会计专业的高级人才, 而是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当高职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他们面临的同样是一系列的会计职称考试, 作为提供知识的学校, 必须向自己的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因此, 会计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2、强调理论和结果, 忽视实践和过程

在传统的会计课程教学中, 主要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考核方式就是期末的笔试, 而很少把实践操作的应用能力纳入到考核范围, 考试一过关, 似乎就认为掌握了会计的知识。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 一方面误导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使他们认为会计的学习只要搞好书本上的内容即可, 却不明白真正的会计知识是注重实际操作的;另一方面, 违背了现行的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 无论是从人才的培养过程上还是课程考核的方式上, 改革都势在必行。

3、专业实训方式单一, 建设不足

近年来, 高职教育逐渐加大了实训内容的投入, 会计专业一般也有手工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 这对学生仿真实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实训教学效果仍然达不到社会需求。因为会计本身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 都要求一定实践的相关工作经验, 这种工作经验是校内模拟实训无法解决的。但是, 学校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却投入不多。

二、解决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生源质量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能够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是一种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形式。据统计, 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 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但是在中国, 目前的高职院校则面临困难得多的处境,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宣传不到位, 导致了社会对高职院校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因此, 建议各个高职院校下大力气进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 改变家长们的错误认识, 以吸引更好的生源。

2、加强前途教育, 重视学风建设

据调查, 高职院校有相当多的学生, 是怀着自卑和失落走进学校, 认为自己较本科大学生低一等, 对自己的前途也持怀疑态度。因此, 要对他们加强理想和前途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只要我们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能重视技能学习, 扎扎实实地掌握一技之长, 就会有广阔的前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 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 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 其文化基础可能较为薄弱, 语言和数理化方面也可能是其智力的弱势领域, 但在动手能力等方面则有可能是优势领域。如果能扬长避短, 就可发挥自己的优势, 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教师素质, 改革讲课模式

会计专业的课程课时较多, 内容较多, 而传统的讲课方法就是满堂灌, 这种讲课方式, 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教师也很难发挥自己所长。因此, 建议改革讲课的常规模式, 将会计内容分成各个模块, 比如资产模块、负债模块、所有者权益模块、特殊准则模块等, 各会计老师可以选择自己拿手的内容, 即不同的模块由不同的老师讲解,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保障学生听到最好的讲课。

4、加强实践考核, 尝试新的考核方法

学习成绩是用来综合反映学生对某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量化评定, 为了使这个量化评定能够具有全面性, 要求考核内容覆盖面要广;为了使这个量化评定能够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核内容中要设置综合性的分析题以及开展调研活动;为了使这个量化评定具有合理性、公平性, 要求考核内容要包含学习过程。

5、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创新实训形式

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是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 为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提供训练平台。目前最理想的校企深度合作方式, 就是将校外的企业引进校园。这种方式是将企业引入校园内, 学校只需免费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 企业只需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的机会。这样对于企业而言, 不需支付办工场所租金, 减少了经营成本;对高职院校而言, 既减少了学校实训设备的投入, 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就近获得实训机会, 从而减少了校外实训在组织和管理上的麻烦。这种形式也可以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方权利和义务更为明确。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 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杨小红:《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题》, 《会计之友》, 2009, (8) 。

[2]杨桂荣:《会计职业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中国市场》, 2010 (40) 。

[3]祖国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1) 。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 篇2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会计;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构建新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打破学科性课程的约束,从“能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目标出发,以“学生愿意学、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好”为原则,以制定课程标准为载体,优化、整合、建立能适应职业教育特色要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是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整合,以及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提出自己的看法。

1.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优化的基本要求

1.1 把握五年制高职的本质特征

五年制高职是属于初中后学制五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字“五年一贯”是五年制高职的本质内涵。因此,在改革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应把握“职”字、认知“高”字,用好“五年一贯”。

把握“职”字。就是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应牢牢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培养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认知“高”字。就是构建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体现为“三高”特征: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线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主要是高新知识技术性教育,前沿性技术、知识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教学模式上产学研结合程度高,教科研能力强。

用好“五年一贯”。与高中后高职教育相比较,五年制高职具有三个优势:一是“五年一贯”具有统筹安排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学的系统优势,使中职和高职相贯通,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具有“年龄优势”,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只要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现场、综合、反复训练”三大特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三是“门槛低”,是初中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普及性、社会性的特点,需要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系统构架。

1.2 把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特征

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会计专业知识本质上是国家财经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的掌握、解读和应用,需要学生掌握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具备较高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要运用能力。是典型的“知识---技能”型的专业教育路径,学生的技能培养必须建立在基本知识熟练把握的基础之上。

二是综合素质要求高。会计岗位是单位的财经管理层面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责任素质、协作精神、会计职业道德。

三是就业岗位群宽泛。在会计岗位群的基础上,也可以面向财政、税收、金融、统计等专业岗位群就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交叉性比较强,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既要有精度,又要有宽泛广度。

四是专业复合能力强。学生应具有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常见财经应用文和一般信函能力、会计电算处理能力、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财经制度文件阅读理解能力、会计岗位执行运用能力、对国际通行财经惯例的了解和初步运用能力等。

2.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路径

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最关键的是,对每门课程要明确三个要点:一是课程功能(课程性质 、培养目标);二是课程改革指向(改什么?怎样改?);三是课程教学任务(知识、技能、素质)。为此,我认为在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过程中应依据下列路径进行。

第一步是课程性质选择:是项目课程?还是学科课程?是以项目为主课程?还是以学科为主课程?技能训练为主?还是知识掌握为主?通过选择明确课程性质和特征。选择的依据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地位和功能、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顺序、与工作岗位的密切度。

一般来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的地位和功能,主要是为专业主干课程服务,“知识---技能”型融合顺序的,则一般是以学科为主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主干的地位和功能,与工作岗位的密切度高,“技能---知识”型融合顺序的,则一般是以项目为主的课程,可以作为项目课程开发。

第二步是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向问题。即回答课程存在什么问题?明确改什么;课改的主要指向是什么?明确怎样改。

第三步是明确定课程新目标。即该课程教学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标准规定。我们认为确定某个课程的目标确定原则是“三以两体现”:以课程定位为基础,以专业从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等”?“中等”?),体现课程改革指向,体现课程教学的总体任务。

第四步确定课程教学新内容体系。我们认为某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确定下列几个方面内容:

(1)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技能教学训练体系。(2)以认知为原则,建立分层的知识体系(基本知识、扩展知识、理论链接),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3)以职业从业基本技能构建技能教学训练体系。(4)实施方法与手段。(5)考核要求与质量控制。

3.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明确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后,如何优化整合,最关键的是明确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指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3.1 及时适应会计改革

面对我国会计改革,如何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适应之,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首要指向,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容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

3.2 知识系统与专业能力的融合

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适应高职教学的教学目标。

3.3 特色性问题

力求符合财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突出重点。

3.4 会计从业资格考核结合问题

将会计从业资格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建立不同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3.5 项目课程的开发领域问题

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在哪一个课程系统或哪一门课程中开发,或某门课程的特定部分等,需要细致研究。我们认为,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主要集中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中。

4.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部分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

4.1.1 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课程既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既是会计“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载体,还是会计专业认同、初级会计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的载体。因此,本课程的定位为:“一个认同、两个基础、三个基本、四个目标”。

一个认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问题,并通过认同,培育学生对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了解会计实践中的现状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两个基础:即本课程一方面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会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四个目标:基础会计课程应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专业技术等四个教学目标。

4.1.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由于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知识性、专业性理论太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重视会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知和把握,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与专业能力的训练的有机结合。(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的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选择性不明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易创新。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指向:(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知识把握、理论认知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相益结合的教学要求。(2)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4.1.3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1)以“实现认同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能力、把握初级会计岗位专业技术”等四个基本目标,彻底打破按学科和理论体系设计课程的模式,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等模块群设计教学单元,依据初级会计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基础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2)具体教学内容项目的选择和编排顺序一是按照“认知会计职业、训练会计出纳基本技能、理解会计专门方法、运用会计专门方法、记账员能力培养、初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会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3)根据会计人员岗位的工作需要,在学习该课程后,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参加“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考试。

4.2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2.1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会计实际操作的技能,为以后从事财务会计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知识教学目标是:在正确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能熟练处理小中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能认知大企业特殊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能会查找上市公司的特别业务的会计处理政策、制度、办法。

本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中小企业各会计岗位的会计事项处理。

4.2.2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目前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较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日新月异,会计处理事项和处理原则含量膨胀,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作为教学内容已经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急需解决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优化一套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课改的主要指向是,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按照下列级次建立分层的知识体系:

必须熟练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小中企业为基础的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主体内容。也是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认知的扩展知识和技能,以中型、大型企业特殊的、非日常经济事项会计处理;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补充内容,可作选择的考核内容。

链接的知识和技能,以上市公司为基础的特别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政策、制度、办法。这是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提示内容,不做考核。

4.3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3.1 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实务》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中小企业日常成本计算和核算,技能目标是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具备在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能力。

4.3.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目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性强,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较差;职业教育的特征不明显,能力训练体系不足,与成本核算实务岗位工作任务有差距,项目特征不明显。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指向是依托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实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课程改造。具体讲,按照成本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认知规律,根据不同企业的成本核算特点,设计七个成本核算教学活动案例引入成本核算项目,实现理实一体化案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项目主要有:(1)生产单一产品企业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是简单的生产单一产品企业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是成本核算、成本要素、成本核算基本流程、企业类别及特点等。(2)生产单一产品企业跨月完工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产成本在完工成本与在产品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识点: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生产成本在完工在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 (3)生产两种以上产品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产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识点: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等。(4)品种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品种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品种法的特点、适应性等。(5)分批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分批的特点、适应性等。(6)分步法的运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识点:分批法的特点、适应性等。(7)成本报表信息与分析。案例引出成本报表的编制与信息分析基本流程;知识点:成本报表的种类、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成本报表信息解读等。

4.4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4.4.1 课程定位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是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其功能是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财务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般记账人员提升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及预测、决策的能力。

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侧重体现资金角度的综合管理,但从目前五年制高职就业岗位要求看,短期内还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队伍,因此本课程设计上针对一般会计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养财务经理,目的是让学生能领会财务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平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配合、综合协调能力,为做好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打下基础。(2)应当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的实际问题,具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4.4.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指向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在职业教育范畴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容的选择问题、教学难度与效果问题、能力训练的内容体系问题等。为此,我们针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对财务管理实务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一是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工作任务要求,重点以资金管理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建立基本知识、扩展知识、链接知识组成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知识结构。

二是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日常业务为依据,运用案例引导模式构建财务管理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江苏职教网.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

[3]郑宏,吴佩.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4.

[4]李志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动态优化课程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8,(2).

[5]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北京教育,2000.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课题《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整体优化的实践与研究》的成果之一。

高职教育会计教师技术能力思考 篇3

1高职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

我国会计专业知识逐渐和国际接轨, 新的会计准则逐步推出, 财税法规不断完善, 会计电算化知识日新月异, 这些都要求会计教师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否则, 不仅会计教师自身素质难以提高, 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到学生。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如果是陈旧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 学生将无法很好的参加实际工作、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可怕局面。

会计学作为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 它与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分析方法都处于不断发展及变化之中, 这就要求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能及时更新, 跟上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变化。因此,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应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地获取新知识, 充实新的内容, 随时掌握会计学的新进展。同时会计教师平时要注意关注社会全方位的信息, 并具备渊博的知识,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优化组合教育资源, 把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才能做到不因循守旧, 不照本宣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会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企业的日常会计处理越来越依赖于财务软件系统, 最常见的如ERP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发生了变化, 会计人员不仅要能运用会计信息系统, 熟练掌握IT控制技能, 而且还应在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的发展, 使得经济交易及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网上支付、网上销售到网上理财等都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新技术、新观念给予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新发展与拓展的平台, 在这种大环境下, 传统会计知识面临严重冲击。

作为现代的会计教师, 如果希望培育出适应经济发展大流的合格人才, 必须自身首先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会计软件、ERP系统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还应掌握PowerPoint、Excel、Flash等多种工具处理软件的使用技术, 同时积累一定的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教学课件的经验, 强化教学效果;为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教师应能运用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网络互动教学, 广泛开展网上教学交流。

特别是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操作的主要发展方向, 会计教师更应顺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自觉地学习及运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会计教学软件运用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适应信息环境下新的生活、工作、教学方式的变化,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素质, 使传统的说教式授课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企业案例。有利于学生熟练会计核算能力、利用会计资料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监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预测和决策能力的技术型会计人才。

3高职会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 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教师为实现良好的教学目的应了解企业的信息包罗万象, 不单是企业设立、生产工艺流程、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市场环境, 还需对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税收政策、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等有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才能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 故作为高职会计教师深入企业, 提高实践水平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并且, 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为一名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 不仅应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能力。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尽管高职会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在不断提高, 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普遍偏低, 这与我国高职教育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无关系。教师基本来源于高校毕业生, 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在企业工作的亲身经历, 即便是现在“双师型”教师比重在不断提高, 但也多半是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已, 真正具备职业技能的专业教师严重欠缺。再则, 长期以来, 会计教师只重视理论深造, 不太注重实践的充实, 没有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对具体的业务环境未亲身经历, 在模拟实务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想象, 纸上谈兵, 把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环节人为分开泾渭分明的两个部分, 在授课时往往只讲授基础理论, 很少能顾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相比之下, 在那些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比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都很强调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这些国家高职院校老师的选择对象必须是在企业工作3-5年,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备了一定专业技能及相应的技术等级、技术职称才可能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

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选拔机制的先天不足以及现行偏重于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职称评聘办法所引发的后天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一名高职会计教师, 要清楚认识自身所处教育环节的弊端, 一方面要苦练内功, 钻研教材教法, 加深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理解, 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企业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 定期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 定期参加国内、国外的一些知名专家的学术讲座, 让教学案例资源不断得到充实, 使其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还可以将实践中的新制度、新方法反映到教学中去。使自已成为一名高素质、高能力的“实践型”教师。

4高职会计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教育能力

创新的实质就是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取新的信息, 这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也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给定信息, 还要帮助学生用探索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尽可能多地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得更多的信息。它的思维特性决定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学习、参与化学习。创新与创业目标同向、内容同质、功能同效、殊途同归。

在计划经济时代, 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内容、毕业后的就业去向, 全都由国家包下来, 不需要自己考虑择业、谋生等问题。在取消“统招统分”政策的今天, 尤其是在公共机关减员增效、企业因结构调整等原因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的情况下, 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就成为高职学生就业谋生的重要途径。因此, 高职院校要增强就业能力, 必须重视开展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是着眼于人的生存、发展, 研究和指导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种新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及创业本领, 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一种类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 创业的关键是创新, 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是高职创新教育成功开展的直接因素, 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的各种能力要素的整合和升华。作为高职创新人才的培育者, 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及教育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 高职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科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它要求教师工作具有主动性、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大胆的探索, 积极实践,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从思想观念、专业素质、教师行为、信息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激发创业精神, 掌握创业知识, 提高创业能力。同时, 应更注重用创新的理念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为学生搭建自主创业的实践平台。

由此可见, 培养适合高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职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晰适应创新教育的高职教师的素质结构。其素质构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师德师风、新型的教育观和师生观、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培养大量的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义, 是高职院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科研和专业技术上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成功开展创新教育的最直接因素。

5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制意识教育能力

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 由于经济领域多种利益关系的影响, 一些财会人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认识不足, 法制观念薄弱, 有法不依, 有章不循, 没有按《会计法》等法制法规进行财会工作, 所以出现近年来会计基础工作滑坡, 会计信息失真, 假账伪账泛滥。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 会计人员不仅应该精通会计法, 而且应该熟悉经济法、合同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与会计、财务密切相关的知识也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 如新的《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的实施。这些法律、法规都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会计核算内容, 影响会计处理方式。会计教师只有及时通过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认真领会其基本内容及精神实质, 才能适应会计发展变化, 并将之灵活地应用于教学中, 会计的教学内容才不会落伍。

高职会计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及加强的社会法律意识。如果作为教师本身在职业道德及法制意识上均存在欠缺, 那么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会缺乏说服力和公信力。

6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客观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不仅在国内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加复杂化的经济环境, 而且未来会计教育改革的“国际化”已成为我国会计教育的大环境。“要想给别人一杯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只有高等学校会计教师具备很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作为会计高等教育的实践者、执行者, 高等学校会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 作为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 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法律意识缺一不可, 才能具备培养适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优秀高职人才的综合能力。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高职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等会计应用型人才。建设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会计教师队伍, 是提高会计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从高职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现代网络技术能力、会计操作实践能力以及会计教学的创新能力等诸方面探讨会计教师技术能力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教师,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佳.浅谈高职教育实训教学[J].教育科学, 2008, (21) :167.

[2]周纯江.高职创新教育与教师创新能力[J].管理教育, 2008, (9) :145-147.

浅议会计行业发展与高职会计教育 篇4

关键词:会计行业发展;高职会计教育;探讨分析

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会计行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会计行业的改革,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高职会计教育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与市场的需求进行同步协调发展,推动会计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1.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逐渐得到确立,推动了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步伐,使会计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制”和“两则”发布之后,使我国的会计模式逐渐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随后,我国又先后发布了各项会计制度,和十六项具体会计准则,并得到了有效实施,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想适应的会计标准体系[1]。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震准则体系和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由此表明,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就。我国加入WTO之后,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水平。

2.我国高职会计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2.1国外教育机构的强烈冲击。根据WTO的对等原则,各成员国之间必须相互学位证书或学历,鼓励在其他国家开展教学,彻底消除教育市场由政府垄断的这一行为。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拥有广阔的会计市场空间,但如何在这巨大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并形成自己的品牌,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是当下每一位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2社会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获取会计信息的成本得到大大降低,并逐渐被运用于企业管理信息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企业纷纷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能够与不同国家的雇员或企业领导进行交谈,从而衍生新的业务和经济,使会计工作的变得越来越复杂,相应地,会计职业门槛也将不断提高。因此,如何适应社会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综合型高职会计人才,打破传统的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工作思路,已俨然成为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3.为促进会计行业发展的高职会计教育教学

3.1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高职会计教育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技术性的学科,是两者的全面结合。目前,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还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因此,要想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综合型优秀会计人才,在开展高职会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我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多借鉴其他国家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其他国家的高职会计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并与我国当前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结合起来,探索出与我国会计行业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路径,产学结合,走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3.2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在充分结合原有科学体系的基础之上,嵌入了必要的相关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业知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在技术上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高职会计教育教学中,应该在会计专业经济性和技术性特征的基础之上,以“学生”的学习委主要目的,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实际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案例情境开展教学[3]。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与会计行业相关的工具及资料,师生之间积极互动,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必备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

3.3不断加强教师的自身实践经验

以认知心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高职会计教育所提倡的重要内容,力求为学生建立起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结构,并与会计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加强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在高职会计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鼓励会计授课教师到具体的实践岗位去学习,在不断学习中积累新的会计职能经验,努力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有效路径[4]。在高职会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聘请进来,鼓励学校原有的教师团队积极走出去,通过各种渠道不但加强教师的自身实战经验,与相关企业和会计行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不断加强基地条件,尽可能为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教育是一门具有较强技术性的学科,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高职会计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自从我过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会计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使我国的高职会计教育面临着的新的挑战,如国外教育机构的强烈冲击和社会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已俨然成为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符合会计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则必须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不断加强教师的自身实践经验。(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亚琴.高职会计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SWOT分析[J].中国市场,2011,79(44):56-57.

[2]胡玲敏.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特色建设[J].会计之友,2010,86(27):98-99.

[3]王文仁,戴兵.会计行业发展与高职会计教育[J].大家,2010,93(02):186-188.

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篇5

1.1 理论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宜。高职教育要在三年时间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重点讲授,并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而不能像本科教育那样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2 实践要求

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技能教育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重心。高职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应该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通过短期培训,就能立刻上岗,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3 素质要求

职业素质是学生将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要努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科学严谨、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1.4 证书要求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而学生除了要取得教育部门规定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证书外,还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证书。在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校期间还可取得珠算证书、用友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证书。我院同时也提供其他职业证书如助理营销师、网络营销师、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的培训、考试,学生可自由选择。

2 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许多高职院校还是以培养服务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最终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方面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过高估计自己能力,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社会并不买单。要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连接,才能保证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2 课程设置过于陈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新会计业务不断出现,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也不断地变更,但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依旧几年保持不变,课程设置极为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核心专业课程开设重点不突出,加之课时的限制,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授,缺乏系统性。

2.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等,虽然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很多企业并不愿意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工作量大,难以顾及学生;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都是严格保密的,学生即使实习,也只能接触表面的东西,流于形式。

2.4 缺乏合格双师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

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会计专业建设需要一支整体素质高、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来看,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精通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短缺。很多高职院校把“双师型”教师误解为“双证型”教师,但是即使取得再多的证书,也不代表实际操作能力就很强。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容易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1 根据市场需求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且具有前瞻性,而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修正。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即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的要求。根据高职师资力量、学生能力,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实用型,主要侧重于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为了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结合会计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确定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综合课程体系,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同一门课程分不同的问题,分阶段完成,学生为主,教师负责引导。坚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做到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密切结合。

3.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训、模拟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一样,要精心编制教学大纲。各种实习学生都要写实习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实习感想,学校应对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回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和创业精神。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求本专业的教师坚持学习,更新知识,关注会计行业发展态势,鼓励其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等资格证书,以及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挂职锻炼,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兼职教师,担任操作性强的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这些措施,增强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

摘要: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本文从高职会计教育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着手,分析了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文革.关于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成人教育,2007,(5).

[2]聂洁.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定位[J].商场现代化,2007(,1).

[3]谷新民.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1).

浅议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 篇6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没有诚信的支撑, 市场经济秩序就会陷入混乱, 社会经济就不会健康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第六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朱钊容基同志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要求。为什么诚信会受到如此的关注?因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如果市场失去了诚信, 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遭受沉重的打击, 必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 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普遍关注。如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公司先后爆出财务丑闻, 国内的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黎明股份等造假案先后曝光。会计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这些国外、国内的会计假案的出现, 充分证明了“诚信”是会计工作的“至上原则”, 是会计行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立身之本, 是会计工作的命脉。

会计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经济越发展, 会计工作越重要。“会计信用短缺”也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诚信”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是会计工作的“通行证”, 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会计信用短缺”不仅会对社会和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而且对市场经济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诚信就是诚实守诺, 它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荣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完善的品质和服务。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诺, 具体表现在会计工作人员按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 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 并且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作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 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人们往往把会计诚信片面地理解为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实际上, 会计诚信既包括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 也包括企业行为, 且企业行为占主导地位。会计人员的诚信往往依附于企业的诚信, 因为会计人员是企业的一分子, 他们为了个人生计的需要而保持现有职位, 获得既定收入, 不得已而为之, 他们处于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弱势位置。而企业则是为了局部利益, 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以蒙骗报表使用人而获取超额利润。当然, 由于某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 也造成一些不应有的会计信息失真, 这属于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教育, 既有赖于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公众对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 也有赖于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众对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 更有赖于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 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 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 也应担负起诚信教育的重任, 从身边的会计专业学生入手, 使诚信深入人心。同时, 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 特别是会计领域更应以此作为“立身之本”和“处世之宝”。树立“信”和“立”的观念, 会计工作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贪不占、讲究信用, 同时应守法、守约, 以信为本。

在岗会计人员也应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 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 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依法办事、爱岗敬业、搞好服务,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不唯上, 不唯情, 做好“内当家”, 坚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以重塑会计诚信。

总之, 要让会计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 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诚信更是每个会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是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 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为共建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 篇7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 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 运用系统方法, 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1]。教学设计应用到体育领域里, 对体育各个项目的教学, 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层次的明确, 教学内容的编排等具有很大的意义。例如, 在体操教学方面我们必须要根据体操内容和目标来筛选出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生理机能, 还有场地器械来编排体操教学内容;体操课结构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各个部分里内容的安排等等, 这些的合理进行都是教学设计。因此, 研究好教学设计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用行为科学方法里的知识来理解, 可以把教学设计作为中间变量, 是体操内容和实践教学相互影响的媒介。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 (2003-2013) 中文的核心期刊关于体操教学设计的文献进行分析, 检索发现直接针对体操教学设计的文章研究的是比较少的, 比较集中于某种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或者是某种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更多的是针对体操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研究,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和方法, 具有很大的抽象性。笔者把抽象的教学设计从具体化方面研究, 即从体操教学设计包含的几个要素来归纳分析, 即从体操教学的培养目标、体操的教学内容和体操课的组织安排来分析, 探究体操课程的教学现状, 找出一条教师学生都感兴趣的体操教学设计路线。

2 主题

前人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各个方面的研究对本文有很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对笔者开拓思路, 寻求创新点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学者王德平认为, 体育教学设计是系统研究规划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及其方法[2]。由于对体操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少, 通过分析体操教学现状来探讨高校体操课程的教学设计, 使体操教学更具合理性和实际性。

2.1 对体操课程培养目标的研究

朱施成的《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目标发展趋势探讨》以我国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目标为研究对象,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 辅以文献、访谈、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我国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目标进行再认识, 认为体操课程教学目标发展函授生运用体操手段进行健身指导能力、教学能力、自学与创新能力, 符合当前我国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思想, 提出改革我国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目标大方向, 应向着重能力、重创造的教学模式方向发展。[3]

体操的健身功能是新的研究方向, 不要让学生强制的学完课程后再也不愿意去接触体操, 而是希望学生像热爱打篮球一样, 能自愿的玩转体操, 这也是体操课程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新的关键点。

2.2 对体操课程内容的选择的研究

体操项目包括的内容相当丰富, 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原则来确定从中选择的内容, 也可以理解为是最终学生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的, 那么这个原则就是探讨的首个问题。确定好教学内容后, 需要把这些内容进行层次的划分, 使内容清晰明确, 每部分内容适合的群体及作用。最后进行内容的编排, 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构想实践于课堂中, 使教学目标最大优化。对体操内容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不能随意的安排体操课程的内容,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呼唤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这样一个大的目标, 具体到体操教学方面,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而位居首位的就是健身性[4], 这表明, 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依据, 考虑并确定其教学内容与方法。从体操的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而选择依据。学生需求的多样性:由于学生的性格、年龄、生活习惯、学习环境等不相同,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体育爱好和兴趣, 对体操教学内容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比如有的学生为追求“难”与“美”而乐意学习竞技性体操动作;有的学生为了娱乐身心而愿意学习趣味性体操内容;有的学生为塑造形体美而坚持不懈地进行轻器械体操练习;有的学生受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而不失时机地在全民健身路径上进行锻炼;有的学生为了增强与同学间的交流而广泛地参加多类型的体操活动。以上是综合了几位研究者的观点[5], 这些表明, 选择体操教学内容要有基础性、健身性、娱乐性和系统性。

2.3 对体操课程组织实施的研究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也就是体操课程的组织, 学生的主题地位首当其冲, 教师要很好的指导。例如, 在教授广播体操时,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 对每组学生教授不同的节操, 然后每组学生负责把其他组的学生教会, 依次类推, 这种教法, 就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高度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总之, 教学内容的编排一定要灵活多变, 丰富多彩。首先, 小学主要教授各类内容的基本动作,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点感性认识, 着重培养学生对体操的兴趣;初中主要教授各类内容的简单组合动作,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高中可以教授一些稍微复杂的动作和组合练习, 同时让学生体会体操教学内容的内涵所在[6]。因此, 教师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 要注意各学段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列, 防止各学段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结合上述内容, 不同阶段的体操教师可对体操课的结构的内容进行编排。另外, 有研究表明, 适当安排些校际间的体操比赛, 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并自觉的学习体操内容[7], 这也是体操内容编排的亮点。

2.4 对不同群体体操教学内容层次划分的研究

从体操理论知识可知道, 体操的分类方法有几种, 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 而学校体育里的体操内容包括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技巧、器械体操和理论知识。明显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就是有保护和帮助。根据毛振明先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划分方法将体操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四类:精学类内容、粗学类内容、介绍类内容和锻炼类内容[8]。

精学类内容—以掌握运动技能为主, 兼顾其它领域目标。其特点是运动技能的可操作性比较强, 内容较简单, 利于学生掌握, 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就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课程目标的达成。例如广播体操、跳马等。

粗学类内容—掌握运动技能身心全面发展。学习这类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掌握, 学有所得, 在以后的体育锻炼中能够学以致用。同时, 让学生了解体操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验体操运动的乐趣, 培养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在达成“运动技能”目标的同时, 重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例如技巧中的滚翻类动作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保护与帮助、队列队形等。

介绍类内容—主要介绍体操运动文化和项目知识, 可采用理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内容。既增长学生的知识面, 又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深刻地认识体操运动的实质。同时, 通过学习, 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项目, 如果以后有机会学习, 他们能会更快更好地掌握, 有利于完成“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例如体操理论知识。

锻炼类内容—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主要发展学生力量、灵敏、柔韧等专项素质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服务。例如技巧、器械体操。

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出发, 也就是精学类的内容, 其他类动作教授非常有限, 不能满足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和发展[9]。

3 总结

在体操内容的选择依据方面, 必须得了解学生的需求, 依据这样一个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 但是, 实践则不是, 每个阶段的内容都以规定, 体育教师不会去考虑每位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 按部就班, 低级重复。因此, 就要求教师有自己的创新, 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体操内容的划分, 本文是依据毛振明先生提出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整体划分, 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绝对的,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有利于明确对象, 明白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精学类、粗学类、介绍类和锻炼类这四种类型是把体操教学内容作为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 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考虑体操教学内容的实质结构即技能与价值目标。要把每一类能实现多个目标作为划分的重中之重。

在体操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就是最能够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部分。通过以体操课的结构为主题进行检索, 对着方面的研究是数量很少, 笔者对这个主题有很大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基本步骤: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进行, 总是这样, 缺乏创新, 久而久之, 学生也会失去兴趣, 觉得枯燥。笔者举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方法, 在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要勇于突破常规, 内容形式要丰富, 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样教学目标就能最大化的实现。

4 体操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不论是体操教学还是其他的运动项目的教学设计, 都必须要回归到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 那么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即, 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坚守与选择。在不断强调体育课重要性的同时, 却很难看到课程本身的价值, 就比如一台旧机器, 总是不断的强调加润滑油和换零件, 却不评价机器本身的时代价值, 这就是我们坚守的问题。学生进入社会后, 确实需要良好的身体和有规律的锻炼, 但这些, 不一定都是学生在课堂锻炼的, 从另一方面讲, 就是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教师不管有怎样的教学设计, 一定要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那样当学生步入社会, 有规律的锻炼才体现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 这就是我们选择的问题。把体操教学内容设计成体操是学生必不可少的部分的程度, 这就是文献研究的意义所在。

摘要:体操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体操课程的教学的研究也是相当多的, 不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 而怎样把这些因素合理有序的安排下来, 就是教学设计的任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根据体操教学培养目标→选择体操教学内容→组织体操教学”的路线来探究新颖的体操教学设计, 为体操教学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体操课程,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曲鲁平, 王健.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322-325.

[2]李鹏, 蔺新茂.体育新课程标准体系下体操教学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5) :674-676.

[3]朱施成.体育学院函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目标发展趋势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4]姜敏.中学体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开发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5]李静.《新课程标准》下的基本体操教学现状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147-148.

[6]韩颖, 陈通海.中小学体操教学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12) :48-50.

[7]杜文娅.对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教师教学理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

[8]孔祥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类运动项目教学方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 2012.

上一篇:安全评价方法的分析下一篇: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