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报道

2024-10-07

金融报道(共7篇)

金融报道 篇1

2007年8月,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 已经演变为60年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 对新闻传媒亦是如此。从经营方面看, 媒体行业面临更多危机挑战, 为了生存, 各媒体纷纷作出调整;从业务层面看, 金融危机也为金融报道创新改革带来了机遇。就影响新闻报道层面而言, 纵向看, 我国金融危机报道在30余年的发展中日益进步, 在指导现实生活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次金融危机推动媒体探索新型金融报道形式;横向看, 国内外网媒、纸媒、电视广播等不同媒体的金融危机报道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进行一番系统的探究。而在这些探究开始之前, 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危机报道的特质进行探究。从另一方面看, 金融海啸的影响程度深、波及面广, 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成为民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各媒体纷纷加强金融危机报道, 不仅契合了民众的需求, 也可借此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金融界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特殊经济领域, 金融危机是发生在这个特殊领域的特殊事件。此事件本身注定了金融危机报道与一般新闻事件报道、与普通财经新闻报道、与其他类型的灾难性危机报道相比, 会触及极多难点, 肩负重大责任, 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境地, 本文将通过横向比较普通财经新闻报道、其他类型的灾难性危机报道, 对金融危机报道进行探索。

金融危机报道归属财经新闻。目前, 传媒实务界对财经新闻的界定有两种看法:第一是以财政、金融、证券市场为主要报道范围的狭义的财经新闻;二是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金融证券领域, 以整个经济领域为报道范围, 但是其视角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新闻有所不同的广义的财经新闻。 (1)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报道范围,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金融报道是根据行业和领域划分的, 与工商新闻、农业新闻、财贸新闻等并列的一种财经报道类型, 是集中于银行、证券、债券、保险等具有融资工具和融资功能的行业, 涉及财政、税收及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活动和投资行为的一种财经新闻报道。金融危机报道就金融危机事件的方方面面进行报道, 自然也是财经新闻报道的一种, 带有财经新闻报道政策性、专业性、实用性、服务性的特质;也具有财经新闻报道的功能, 比如传达经济政令、传播经济信息、监督经济活动、指导经济生活。

金融危机报道非一般的财经报道。金融危机报道属于财经报道, 这并不意味着可将之视同一般的财经报道, 因为金融危机报道的话题敏感性远高于一般的财经报道, 这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邓小平1991年春在视察上海期间指出:“金融很重要,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 ‘一着棋活, 全盘皆活’。” (2) 经济是现代社会的重心, 金融又是国民经济的杠杆, 被喻为百业之首,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大作用。金融报道自然而然成为新闻报道中的敏感话题, 对经济运转、社会生活有着更强大的引导作用, 稍有不慎, 报道失当, 就可能引发地区性、局部性甚至是全局性的金融混乱, 带来程度不等的不良社会效应。二是金融界正处于危机期。在全球化背景下, 金融危机演化为世界性问题, 在此特殊时期,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结构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部分, 媒体对此报道得当与否, 与国家经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2001年底, 阿根廷受经济衰退及财政形势恶化的影响, 金融市场出现恐慌, 发生资本外逃和银行挤兑事件, 金融当局决定限制民众从银行提款, 政府发布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的政策。此时, 媒体报道将银行称为盗窃民众财产的贼, 更激化了蓄势已久的社会矛盾, 导致全国各地发生大规模骚乱、游行示威和流血事件, 十数天内更换了三位总统, 整个社会陷入经济恶化、政治混乱之中。在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 国内媒体对东莞一些企业倒闭的“想象”报道, 导致了群体性讨薪事件, 局部不稳定, 给企业发展和政府管理带来了不便。 (3)

自由交易市场与全球化经济运作, 经济行业屡出其他灾难性事件, 而金融危机表现出来的强大的传染力、破坏力, 决定了金融危机报道与其他财经新闻报道包括突发性经济事件报道相比, 影响更为深广。新闻媒体在海量信息中以此危机为报道对象, 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报道、维持多大的报道量, 需谨慎对待。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他国的金融危机爆发, 难免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这是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必须正视的事实。此时新闻媒体进行相关的报道, 是大众所需。然而新闻舆论对金融的安全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 此次金融危机又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对我国经济社会还将会持续产生影响。新闻媒体不可将之视为普通新闻, 应深刻认识到金融危机报道的敏感性, 强化树立公众信心、维护金融稳定安全的责任意识, 在进行金融危机报道时, 应结合大政方针, 同时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做好新闻内容取舍, 把握报道量度, 不可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金融危机报道属灾难性新闻。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 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4) 金融危机爆发, 造成了全球性经济波动, 极为严重地冲击了部分地区的发展, 引发企业破产、内需不足、人员下岗等一连串消极事件, 已经酿变为灾难性事件。故而金融危机报道也可视为灾难性报道, 有着灾难性新闻负面性、冲突性、危害性等特征;兼具有灾难性新闻双重的传播功能, 比如破坏社会、瓦解精神、腐蚀心灵、煽动情感的消极作用, 认识世界、激励人心、发出警戒、平衡情绪等积极作用。 (5)

金融危机报道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灾难性报道。大部分金融危机报道有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特质与功能, 而与其他类型的灾难性报道相比, 金融危机报道也有特殊之处:

首先, 金融危机报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更容易遭遇交流障碍。从媒体方看, 准确地报道其他类型的灾难性事件, 可在短期内完成对该方面的知识冲刺;在金融危机报道中, 记者要对事件作出独立判断则需系统的、专业的知识储备。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报道由一事一报的零散报道走向整体、专业报道, 但总的看来, 记者的经济金融知识, 对相关的政策法规和金融危机现象的理解能力还是不够, 对金融危机一知半解, 就容易传达失误, 造成负面影响。从受众方面看, 一般而言, 人们是拥有足够的常识理解其他类型的灾难性事件的, 而金融危机涉及的信息纷繁复杂, 人们对金融危机报道的接受能力尚不强。因此, 金融危机报道比起其他类型灾难性报道, 更需要注意处理专业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其次, 受众对金融危机报道的心理需求不同于其他类型灾难性报道。其他类型灾难性事件事发前往往难以预测, 一旦发生, 则能较容易估算影响、采取应对措施;而金融危机尚未结束, 将形成的破坏不如其他灾难性事件来得可控、可感。其他灾难性事件往往是局部性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对于许多人而言, 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 人们关注或是为吸取经验教训, 或是希望促进事件良性发展, 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金融危机引发的不仅是金融体系本身的危机, 还引发了与金融密切相关的股市、楼市等危机, 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实体经济危机, 影响人们就业、薪酬、消费等, 人们阅读相关新闻报道, 不管是探究金融危机发生根源, 还是了解金融危机事态, 最终目的还是希望从中能够较为准确地预估金融危机对于自身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规避风险。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多元化, 追求利益最大化, 及时、充分、可靠、有用的新闻信息对于政府、企业、家庭、个人意义重大,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形势下, 人们作出决策更依赖于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气候”。媒体要看到金融危机报道被寄予的期待, 在报道中实现舆论引导,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树立起人们的信心, 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具体看来, 记者要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要全面理解好国家大政方针;要准确地提供数据信息, 要提供真实的事实报道, 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 尽力做到信息公开、防止流言纷飞;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与信息需求, 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 针对大众疑点困惑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分析, 多提供预测性报道、前瞻性信息, 为人们提供决策依据。

注释

1[1]赵勋、庞万红:《财经报道实务》,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366页。

3[3]喻国明、李彪:《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媒介呈现之研究》, 《现代传播》, 2009 (2) 。

4[4]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48页。

5[5]丁柏铨:《新闻传播论坛》 (第7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08页。

金融报道 篇2

1、所有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应积极主动地通过一切途径,调动各种资源联系当地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台、网络媒体等等)对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报道。各团队务必把宣传报道工作作为暑期社会实践重中之重的工作予以重视。

2、每个团队、小分队应确定一位新闻工作总负责人,新闻工作负责人应与团队负责人一同统筹安排本团队成员联系媒体。联系媒体时应提前预约,尽量不要在媒体记者午休时间打扰他们,与记者洽谈业务时言行举止应得体大方。

3、新闻负责人应主动向媒体记者提供撰写好的新闻稿和活动图片。在联系媒体之前,新闻工作负责人或队员必须提前按照新闻稿规范写好稿件,并于联系媒体时主动提供,而不应要求媒体负责撰写我院实践团队活动的稿件。

4、每个团队撰写的稿件必须包含“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字样,并请求媒体报道时务必包含此字样,否则报道无效。

5、新闻工作负责人和队员应时时关注报道情况,活动被报道后,被报纸报道的,应至少收集6份报纸;被电视台播出的应及时主动联系电视台开具报道播出证明;被网络媒体报道的应下载报道页面。

6、新闻工作保持绝密,新闻工作负责人和队员一概不得对外透露已完成的新闻报道和通讯方式等重要信息。

7、在实践活动期间各团队新闻负责人必须每天要求队员撰写日志并每天收集存档,并于活动结束后撰写详细的活动总结、调研报告,务必做好所有资料的存档备份工作,以备返校后参加评比使用。

8、因学院团总支暑假期间要制作暑期实践活动专刊和宣传册,新闻工作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协助团总支做好制作专刊和宣传册所需材料的报送、编辑工作。

英文报刊金融报道的语言特征 篇3

报刊金融报道及其语言特点

报刊金融报道指报刊中专门针对金融财经方面进行报道的栏目, 这些报道的目标读者是对金融财经方面感兴趣, 且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报刊金融报道除了具有报刊文体语言的一般特点外, 也充分体现了金融报道的语言特点。张健较早对报刊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1) 。作为报刊英语的一种重要文体, 金融报道类的文章语言较普通新闻报道难懂, 原因是这些报道除了有不少专业的金融术语外, 其用词与一般新闻报道也有较大差异。

《新闻周刊》是美国家喻户晓, 且在全球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份新闻期刊。与一般新闻媒体报道所强调的“速度”与“在场”特点不同, 《新闻周刊》的报道更注重新闻的“高度”和“深度”, 注重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 并在“事实”的基础上提炼“观点”。 (2) 由此可见, 《新闻周刊》的金融报道同时兼具普通新闻报道以及深度评论类报道的特色, 体现出报刊金融报道的普遍特点。

《新闻周刊》关于金融危机报道的语言特征分析

语言简洁。报刊金融报道的一大语言特色是语言的简洁性, 其重要方式是缩略词及连字符词汇的大量使用。这是由报刊金融报道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报道为了快速、准确地传递最新的金融资讯, 又要节省篇幅, 于是大量使用缩略词及连字符词汇。另一方面, 金融报道的目标读者都是具有一定金融知识或长期关注金融信息的人, 缩略词与连字符词汇非但没有阻碍其理解报道内容, 反而更便于其阅读。

从所分析的报道语篇中, 我们发现缩略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首字母缩写词 (initialing) 和首字母拼音词 (acronym) 。如: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s)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IG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美国国际组织;TARP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救市援助金等。其中, TARP (救市援助金) 是本次金融危机新出现的术语。

此外, 连字符词汇也是这些报道语言的显著特点。连字符词汇的构成形式多样, 其使用的优点在于使句子结构简洁、逻辑关系清晰。 (3) 例如:

(1) In America, the price-to-earnings ratio of the S&P 500 when it is calculated on a market-capitalizationweighted basis is about nine times already depressed earnings. (NEWSWEEK, Mar.16, 2009, P14) (在美国, 如果按市场加权为基础计算, 相对于低迷的企业利润, 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已经回升到9倍。)

在上述例子中, 如price-to-earnings ratio (价格与盈余的比率, 即市盈率) 和market-capitalization-weighted basis (以市场资本加权为基础) 所示, 连字符词汇的使用不仅能化长句为复合短语, 化繁为简, 而且使语言逻辑更为清晰, 更便于传达金融信息。

表达生动。报刊金融报道除了其简洁快速地报道金融信息外, 也需要考虑可读性。因此, 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专业、晦涩难懂的内容是其另一特色。其中惯用习语、修辞语言的运用是较常见的手法。

英语惯用习语大多是隐喻性的。 (4) 由于习语为读者所熟知, 通俗易懂, 且生动形象, 非常适合把专业化的金融报道语言通俗化。

(2) For better or worse, the next president will sit at the eye of this storm. (NEWSWEEK, Nov.10, 2008, P44) (不管怎样, 下一任总统将身处“风暴眼”中心——全世界都在焦虑地关注着, 这位新当选的总统能否带领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3) In late September, global markets suffered the monetary equivalent of a heart attack. (NEWSWEEK Nov.10, 2008, P52) (到9月底, 全球金融市场“心脏病发作”, 资本市场将面临“死亡”的危机。)

例 (2) 中的惯用习语at the eye of this storm来自at the eye of the typhoon, 本意为“风暴眼”, 这里用来比喻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个习语的使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刚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面临危机挑战的处境, 以及他的政策将备受美国人民关注的程度。而例 (3) 则用heart attack (心脏病发作) 来比喻全球资本市场遭遇“死亡”式的危机。这个比喻生动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金融现象。

预测形式丰富。金融财经报道一方面报道金融事件,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事实, 提炼观点。因此, 财经报道少不了对金融状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金融记者在其报道文章中对金融未来发展态势主要作出三种预测, 即十分有把握的 (certain) 预测, 如will, certainly, be bound to, be certain, no doubt等;可能性较大的 (probable) 预测, 如would, can, likely, probably等;可能性较小的 (possible) 预测, 如could, may, might, perhaps, possible等 (5) 。

通过对语料分析, 我们发现金融记者特别喜欢使用will和certainly来表示很有把握的预测。如:

(4) Given the scope and scarines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t has already stimulated mass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re will be more. (NEWSWEEK Nov.10, 2008, P44) (鉴于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及罕见, 政府已经推出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 而且更多的救市措施将会陆续出台。)

(5) What to do?More regulation is certainly in the offing. (NEWSWEEK Mar.9, 2009, P41) (该如何应对?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监管法规即将出台。)

例 (4) 中作者使用will来对政府面临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将会出手干预作出十分肯定的预测。同样, 例 (5) 中作者用certainly非常肯定地推测政府将出台更多监管措施。

另外, 通过语料调查, 我们还发现记者对可能性较大 (probable) 预测的高频词汇是would、can和likely, 而对可能性较小 (possible) 的预测的高频词汇分则是could、may和might。

(6) In theory, big spending on public investment projects could make sense. (NEWSWEEK, Nov.10, 2008, P52) (从理论上讲, 在公共投资项目上大笔开支可能有其合理性。)

例 (6) 中使用could这个预测可能性较小的词, 显然作者对大笔的公共投资项目的做法并不是很认同。

数据引述多使用约估性词汇。报刊金融报道一般就金融及财经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报道分析, 对所报道的内容所涉及的统计数字的处理并不需要像普通的新闻报道那样要求详尽、精确。因此, 记者对所涉及的许多金融信息、统计数据往往作模糊化处理。其中, 约估性的词汇的大量运用是金融报道语言的又一特色。请看以下例子。

(7) Thetotalspentonstimulus should amount to US$4 trillion, or about7 per cent of global GDP, a roughly sevenfold increase over current efforts. (NEWSWEEK Dec.22, 2008, P18) (总共投入的救市资金应该达到4万亿美元, 约占全球GDP的7%, 比目前投入的救市资金约增加了七倍。)

根据我们对语料的统计分析, 常见的约估词包括 (括号内数字为该词在语料中使用的频率) :about (33) , more than (32) , nearly (12) , less than (11) , almost (11) , some (9) , average (8) , over (6) , roughly (5) , above (4) , around (4) , below (3) , barely (3) 等。有趣的是, 表示略高的约估词 (如more than, over和above等) 比表示略低的约估词 (如less than和below等) 的使用频率高。

酌情使用含情感评价意义词。与一般的新闻报道要求尽量客观公正地再现事件本身不同, 报刊金融报道则更注重对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提出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因而记者本人的立场及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语言中表达情感的词汇手段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使用直接表达情感的词汇;另一类是使用含次生情感评价的词汇, 即在词义上附加上情感色彩。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人们通过词汇的次生意义, 借助词汇本体的形象比喻, 经过词义联想, 把说话人的情感充分表露出来, 并对所指事物、人物进行评价。 (6)

直接表达情感的词汇的意义比较直观, 比较容易理解, 请看下例:

(8) The dumb, willfully blind optimists who dominated the late boom have been evicted and the ardent declinists, the bears and the prophetic historians have moved in. (NEWSWEEK Feb.16, 2009, P18) (那些愚蠢且顽固不化的乐观主义者已被驱逐出场, 他们的观点曾在经济繁荣后期盛行一时。而持经济下滑、经济将进入熊市观点的学者已经登场。)

(9) As individu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ry to minimize their risks, they actually increase the risk for the broader economy by denying needed credit or dumping securities (bonds, mortgages) .It’s a vicious circle. (NEWSWEEK Feb.16, 2009, P19) (由于各金融机构设法降低风险, 一味拒绝信用服务或大量抛售有价证券, 这些做法加剧了国家整体经济的风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例 (8) 中作者连续使用三个情感词汇dumb (愚蠢的) , willfully (顽固不化的) 和blind (盲目的) 来批评那些对过去经济繁荣一味抱乐观态度的人。而例 (9) 中, 作者直接用vicious circle (恶性循环) 来形容个体金融机构为降低自己的风险所采取的拒用所需信用业务或抛售有价证券的手段所带来的危害国家整体经济健康的困境。

含次生情感评价词汇则比较隐蔽, 次生意义在词汇本义的基础上通过语义联想才能获得情感意义。如:

(10) These are the criteria for sorting out toxic assets and preventing any future contagion from causing another recession. (NEWSWEEK Mar.2, 2009, P43) (使用这些手段来整顿有毒资产, 防止这些“病毒”蔓延从而导致另一场经济衰退。)

(11) Wall Street serves as an ideal scapegoat for the deepening global recession, but the emerging consensus is that there's plenty of blame to go around. (NEWSWEEK Dec.15, 2008.P48) (华尔街成了把全球经济衰退推向深渊绝好的替罪羊, 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一致认为可归咎的原因还有很多。)

例 (10) 中contagion的本意是“传染病”, 这里用传染性的疾病这个意象来形容有毒资产 (toxic assets) , 一方面表示这些资产具有“传染性”, 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有毒资产的态度。例 (11) 中使用scapegoat (替罪羊) 一词则可以看出作者替华尔街抱屈的态度, 作者认为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有很多深层的原因, 而不应该让华尔街来背负全部的责任。

由此可见, 情感评价意义词汇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语内信息, 而且有助我们窥见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结语

通过前文的分析, 我们发现报刊金融报道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简洁、生动等语言特点, 另外, 报刊金融报道文章善于使用丰富多样的预测语言及酌情地使用情感评价意义词汇来表达自己对金融事件的观点和判断, 这是报刊金融报道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为了更好地获取金融信息, 透视金融事件的本质及把握金融发展动态, 熟悉和了解金融报道文体的语言运用规律和特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摘要:本文以美国权威畅销杂志《新闻周刊》2008~2009年度的30篇有关金融危机的报道为语料, 对有关金融危机报道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 英文报刊的金融报道在用词上具有简洁、形象生动等特点, 这与普通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有相似之处, 但在模糊数字的使用、预测方式多样及情感评价词汇的使用等方面又体现了金融报道语言的独特性。

关键词:金融报道,语言特点,《新闻周刊》

注释

1 张健:《英语报刊财经报道的语言特点》, 《外国语》, 2003 (2) 。

2 艾红红:《新闻周刊的立身之本在于“慢新闻”的深度和高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5月4日 (第85期) 第17版。

3 王树槐、张霞:《金融英语词汇的特征及翻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2) 。

4 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83页。

5 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金融报道 篇4

特训营圆满结束

2012年8月19日-20日一期,8月21日-22日二期,来自安徽省银行业金融机构14家银行120多名学员,带着期待会聚芜湖金融电教中心三楼会议室,参加每期为期2天的实战技能提升训练。

省银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志刚亲临培训现场并讲话,文明办正副主任黄国政、李健等跟进培训全过程。芜湖银监局金融电教中心主任钱发明参加开班仪式,且周到部署后勤保障服务。

前期准备,省银协会与合作方深圳九鼎恒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反复沟通磋商,并达成共识。量身定制“通心路、谋思路、练套路”特色教学思路,围绕“智取大堂业绩”为突破点,搭建各家金融机构学员分享实践智慧的平台,探讨解决现实工作中最本源的问题,训练大堂经理达成业绩倍增的实战技能!

合作方派出具有30年银行从业经历的金牌讲师及工作团队,从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团队PK、综合演练等多维度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收效非常显著。

开课前,为了让学员更好互动交流,来自各家金融机

构学员分别安插在临时重组团队,在分别自我介绍后公推产生团队队长

课堂中,学员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参与、无私分享、全神贯注、用心聆听、创新展示、心动不如行动等成为特训营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学员们在快乐中学习,在严谨中提升。

特训营结束之际,学员们感悟颇多,纷纷以特别的学习心得来抒发所思所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指导今后行动的智慧。培训期间共收到到学员心得92 篇,其中一期33篇、二期59篇。

学员心得与感悟选摘:(1)光大银行合肥稻香楼支行孙琛---非常荣幸可以参加这样一次生动有趣的培训课程,课堂上老师热情洋溢的授课方式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对大堂经理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培训过程中赖志云老师不断的提出问题,伙伴们踊跃发言,在平时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现场演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想办法,找方法,这样互动方式中每个人都受益匪浅,作为我自己在增加了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这将极大的促进我今后的工作,其中所经历的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努力,都将沉淀积累成我职业生涯以致整个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财富。

(2)中国建设银行马鞍山湖东路支行黄慧---两天课程结束了,通过学习,我充分感受到赖老师“在快乐中学习,在严谨中提升”,整个课程不时传来大家的欢声笑语,赖老师妙语连珠,同学们的奇思妙想,都让我大开眼界。赖老师提出的服务与营销一体化理念,让我更加深刻了解客户服务对于银行的重要性,以前总是认为客户服务只是面子工程,和营销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习才知道营销是建立在服务基础之上,我们只有服务好了客户后才能与客户谈营销,客户认可了我们的服务才会认可我们的产品,两者密不可分。(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肥市肥西县支行营业部王云---在短短的两天里,我开阔了眼界,学会了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和提升服务水平。这次培训是深圳九鼎恒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赖志云老师工作团队。她在授课中,诙谐机智、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我们听起来通俗易懂,更好的掌握其内容。。赖老师正是了解我们现实工作中的烦心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们领略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服务的魅力,使我们茅舍顿开。(4)阜阳颍东农商银行滨河支行易然---此次课程收益良多,赖老师的讲课,让我看到了我所在支行的硬件、软件设施的不足,人员业务水平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不足,以及大堂经理岗位的重要性,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银行大堂经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与各家银行列举的案例也让我了解了各家的长处和处理问题的许多方法。建议:培训时间较短,应该再多两日。(5)农行蚌埠新城支行医学院分理处赵莉莉---互

不相识的学员在短时间内形成六个团队,大家边学习边进行情景演练,学以致用,更好体会老师所说的内容,课堂的互动让我深切感受到每一位同仁员工的出色,更加深了自己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通过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印象,以后在工作中,我会把这次老师的培训内容充分的运用实践到工作中去,干一行,爱一行,掌握服务营销的技巧,争取在工作业绩中更上一层楼。再次感谢赖老师工作团队的培训,真希望以后还会再有机会聆听赖老师的教诲。(6)中国银行合肥长江西路支行何敏---首先感谢银协组织此次培训及培训公司赖老师精彩的授课,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服务水平的系统知识。本次培训我认为,学习非常灵活多样,老师采取了互动的方式,共分6个小组,老师借鉴先进银行实施服务品质的案例与学员们研讨,并开展讨论,并针对服务礼仪与日常投诉焦点进行实况演练,让我受益匪浅,只有发挥团队精神,大堂是与柜员、客户之间的纽带,老师教了我们3+2模式,相互配合,先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从自我做起,才能有效提高银行整体服务竞争力而努力。

金融报道 篇5

各类报纸上关于这次危机的内容分布在财经报道、国际新闻、时政新闻等各个版面, 比较一下地方党报和都市报的报道, 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在我国, 党报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使它拥有都市报无法比拟的权威性, 而都市报作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报纸, 在新闻报道方面也有值得党报借鉴之处。

金融危机报道中地方党报和都市报呈现的共同点

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这次危机由美国波及世界各地, 我国地方报纸在进行相关报道时, 除把握住了国际和国内大的经济形势外, 还对本地区的经济情况进行了一些相关报道, 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一方面“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在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与观照中透视经济生活”, 另一方面“立足一行一业, 放眼整体全局”。 (1) 这样才能使报道更加吸引本地的受众, 起到新闻应有的社会作用。比如《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会关注金融危机对江苏出口加工业的影响, 《河南日报》和《大河报》会关注当地的农民返乡问题。这种源自外部世界的宏观经济问题, 只有与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 才能唤起受众的阅读欲望, 才能使受众不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 从而也为有力地应对危机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进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贴近性。“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 体现了媒介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它表现出媒介日益强化的平民意识, 不仅拓展了报道的空间, 也使之更具亲和力。不管是地方党报还是都市报, 在报道经济危机时都注意到了危机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并提供一些实用性、服务性的信息。经济新闻“以人为本”,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做好典型经济人物的报道, 二是关注普通百姓”。 (2)

注重深度报道和预测性报道, 提升国人信心

危机事件中信息的获取对受众作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济危机也不例外。与突发事件不同, 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中固有矛盾的周期波动。在突发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处理结果是媒体着墨最多的;而对于金融危机来说角度的选择尤其重要, 事件的成因、未来走势是关乎全局的重要信息。对此次金融危机, 我国媒体刊播了很多深度报道和预测性报道, 使受众对这种突然而至的危机事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通过报道事件的成因来对政策进行解读, 通过解读政策来预测未来, 一环扣一环地做好金融危机报道的策划, 提升人们战胜危机的信心, 如果片面地报道危机带来的危害则会给受众带来一种挫败感。新闻媒体不是纯粹客观地报道新闻, 而是要将观点隐含在字里行间, 不仅仅是党报需要舆论引导, 任何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都市报都应该以自己的观点为受众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 (3)

利用权威信息来源, 做好释疑解惑。金融危机并不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 这次危机使我国的媒体第一次面对国内的经济下滑之势。地方党报和都市报毕竟不是专业财经报纸, 也少有媒体有驻外采写的实力, 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和专业, 在采写本地经济新闻时, 它们都力图邀请专家、官员来解析经济形势并对政策进行解读;而在报道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事件的时候往往援引国内外权威媒体的报道。采用权威信息来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报社内部资源的不足, 这不但没有削弱自己的权威性, 反而会因它们为受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而赢得信任。

金融危机报道中党报和都市报呈现的不同点

笔者以为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报服务于工作, 都市报服务于生活。金融危机发生在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 因此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也成为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地方党报上关于金融危机的报道多是从这方面切入的。由于党报承担着一定的宣传任务, 因此各地党报需要通过对政策的解读来提高人们对危机的认识并提升人们的信心, 这也恰恰是某些党报可读性不强的原因。

随着改革意识的增强, 很多地方党报在金融危机的报道中除了坚持原有的宣传策略外, 还增加了很多可读性很强的内容, 比如《新华日报》。由于媒体生存机制的不同, 都市报的权威性不是靠政治资源累积起来的, 而是靠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服务性和亲和力塑造起来的。党报上虽然也有相关的民生报道, 但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长远来看, 面对知识结构日益更新的受众以及都市报的竞争, 党报的经济报道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 不能偏离经济这个本位。党报应充分利用其优势, 既要对经济形势的整体状况有权威性的解读, 同时又要加强其与普通市民生活的联系。党报和都市报的分工不是必然的而是在日常的媒介环境中形成的, 因此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和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 党报和都市报定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借鉴与交融模式, 《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子。

党报重政策解读, 都市报重独家信息供给。地方党报、都市报在金融危机中都尽力发挥其信息功能:党报的新闻报道注重执政理念 (如科学发展观) 的传播, 新闻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各级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解读、经济工作会议报道和领导人视察经济建设的活动报道;而都市报则侧重为受众的生活提供相关的信息, 除去转载的国际和全国性信息, 都市报自己也采写金融危机下居民如何打理生活的小贴士, 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软性新闻, 从内容上来说, 金融危机的概念贯穿在都市报的各个板块, 以《扬子晚报》为例, 经济、政治、文化、娱乐等均有体现。由此可见, 都市报的厚报资源使它有更多的版面对金融危机加以报道, 以为受众提供更多的话题, 这也是媒介竞争的需要;而党报的版面有限, 由于宣传的需要, 党报不可能拿出太多的版面给金融危机, 于是在指导性和信息性的双重要求下, 自由余地有限, 党报往往会因为可读性不强而输给其他媒体。

独家新闻是一个媒体生机与活力的体现, 都市报的电子版起到了导读的作用, 要想读到这些信息必须购买纸质的报纸, 《大河报》在很多新闻的处理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而党报却少有这种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新华日报》在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着力进行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 以系列报道、系列评论、政策解读等多种报道手段, 深刻挖掘, 重点解剖, 引领江苏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辩证处理好“危”与“机”、“热”与“冷”、“大”与“小”的关系, 立足给企业发展鼓劲头增信心, 精心发掘企业发展在整体不利因素中的积极因子, 以更具贴近性的报道视角, 显示了省级党报的强大舆论引导力, 展示了江苏经济社会在逆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和强者风采, 这是值得其他地方党报学习的地方。 (4)

党报侧重于理性引导, 都市报偏重感性应对。在对金融危机的报道中, 地方党报和都市报在人们树立信心方面有很大不同。地方党报注重理性引导, 以党和政府的各种决策以及各种典型报道来说明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金融危机一定会过去, 形成一种舆论导向。党报除去对危机的客观介绍和报道外, 也有一些逻辑严谨的评论, 但是大多是一些政策宣传, 以政策的坚定性来坚定人们战胜危机的信念。

危机当前, 都市报将它的服务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如前文所提到的, 都市报利用它的版面优势对危机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解析。因此, 在都市报上关于如何应对危机的文字大多是一些软性而感性的, 少有政策口号, 多是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民生报道和金融危机下如何持家理财的服务性报道, 这样通过一些细节就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危机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战胜的。在都市报上, 危机是可怕的, 但是也是可以通过相应的对策来应对的。这种报道的思路也是一种间接的舆论引导。这是值得党报学习的宣传策略。

参考文献

[1][2]苑立新:《现代经济新闻教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14页。

[3]席文举:《21世纪的都市报》, 《新闻战线》, 2002 (12) 。

金融报道 篇6

对金融危机的报道, 不少媒体停留在宏观报道层面, 切口大、视野小, 让受众读起来乏味且不愿再去读这类新闻。但有些媒体在“小”字上做文章,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 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金融危机情况下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 在操作流程上, 有选择、有判断地将社会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小事”, 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挖掘蕴含其中的“大问题”, 从而延伸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度价值的社会主题。以小见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切“小”人物

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播发的英文特稿《金融危机下中国拾荒者面临破产危机》, 将关注点落在金融危机下的“小”人物身上, 独具特色, 受到外文改稿专家的称赞和外界的高度关注。这篇特稿从两个小人物的命运切入, 描述了一对来自安徽农村的年轻夫妇的境遇。他们在新一轮工厂倒闭潮中失业, 奥运会后来到北京转行从事废旧金属回收生意, 刚刚起步却又因原材料价格暴跌而陷入破产境地。稿件以小见大, 视角从产业链的最初端延伸出去, 扩展到整个钢铁行业乃至全国经济形势, 既呈现了最基层的社情民意, 又折射出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同时, 该作者也指出, 政府所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给这些普通百姓带来了希望, 在不回避问题的同时带来了一抹亮色。

2、关心“小”事情

《新华日报》从细微处做文章, 助推经济发展。江苏是制造业大省, 中小企业是江苏省内外农民工就业的大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减少, 无锡18家企业倡议善待员工, 不拖欠工资, 不随意裁员, 力保企业生产运转基本稳定, 力保职工不因企业暂时困难而失业或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利用政府优惠政策, 积极组织员工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员工技能素质, 将“减员增效”变为“稳员增效”, 引导员工与企业共筑抵御金融危机的防线。此举对引导企业正确应对金融危机, 妥善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进而对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示范效应。《新华日报》第一时间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刊发了《风雨同舟化解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无锡18家企业倡议“稳员增效”》的消息, 立即得到当地100多家企业的积极响应。

3、关注“小”字眼

浏览一下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境外各大通讯社对中国的报道, 就会发现他们对中国政府对待金融危机的态度、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中国金融业状况、中国的楼市价格波动情况、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等等极为关注。就关注点来讲, 他们不是对中国重大政策或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的讲话进行简单发布, 而是认真分析, 从中找出一些关键字眼突出报道;同时关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和金融、楼市等关键行业的运行情况, 从而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二、重发布、轻分析

在危机蔓延及应对的每一天, 面对每一个事件、每一个观点, 人们都会问发生了什么, 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会产生什么影响, 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自然要求新闻媒体不只是报道。普利策曾有一个经典的比喻, 媒体就像海上航行的轮船上的瞭望塔, 当它发现前方的冰山、暗礁时, 能够及时向人们发出警报。而我们的媒体在这方面有差距,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中国本位的思考。只知道简单根据西方的宣传口径大肆报道西方的危机, 一味讲西方话语霸权所倡导的“全球化”, 以及西方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甚至极力主张给西方救市, 而不讲中国的机遇。二是坐而论道。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肇始的风暴道理说起来简单, 但要真正弄明白的不多, 即便是有些金融业专家都不太了解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 不能完整说清楚“次级债”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些记者可能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财经知识, 完全可以应付此类报道。但实际上与这次危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相比, 我们所了解的不过是皮毛而已。报道中不乏为吸引眼球而主观臆想或耸人听闻的东西。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小则会成为某个企业或当事人的被告, 大则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混乱,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三是将金融危机当个“筐”, 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如经营利润下降的不从管理上找原因, 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岗失业的不从自身找原因也归咎于金融危机;有的腐败贪污搞垮企业了也说是金融危机惹的祸, 令人可笑之极。

我们呼唤危机报道“深度操作”。只有深入其中, 抓住问题的要害进行报道, 才能产生强势影响力, 有效地引导舆论, 在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1、深入采访, 切忌报道同质化

如对到底有没有出现企业倒闭潮和民工回流潮?新华社不是人云即云, 而是派出了东、中、西三路共六支经济形势基层调研小分队, 分赴全国13个省区市, 深入一线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近距离观察国家和各地应对危机举措的实施及其效果。《新华每日电讯》在《新闻焦点》刊发了《到底有无“倒闭潮”?》一文, 并派多路调研分队深入采访, 谈金融危机挑战和应对信心, 反响很好。

2、观点要有数字支撑, 注重报道的权威性

美国《商业周刊》前执行主编罗伯特·道林、普利策奖得主田歌都认为, 应该更多地提供一些翔实的数据作为报道的支撑, 而不是坐而论道。道林认为危机后期, 应该更加关注市场数据以及美国国债利率和Libor (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之间的利差, 通过这些数据, 可以更好地对此次危机的发展作一个预判断。对中国媒体, 本文认为还需注意两点:一是做好信息整合, 对粗浅、分散、杂乱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加工、整合, 从而为读者提供权威、实用的信息;二是在深度报道中, 涉及政策解读、形势研判等方面时需要专家的参与, 选取采访对象一定要注意其权威性和影响力。

3、坚持多渠道、多元化报道

新闻媒体报道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不仅要关注金融危机的表象, 更重要的是要把金融危机放在“显微镜”下去透视观察, 深入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程度、治理对策的可能性, 引导民众正确看待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利用自己与全球最大的财经电视媒体美国CNBC合作的资源优势, 连续在《今日期市》、《今日汇市》、《公司与行业》中, 及时、充分报道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危害, 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这些报道和深度解读,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了公众的困惑、疑虑, 对稳定民心、稳定社会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4、搞好平衡报道

了解不同背景人士所代表的不同群体。比如, 针对银行卡跨行收费问题, 监管部门、银行、消费者甚至不同的经济学家都有不同立场;对中国房地产业的预测, 政府部门、国内房地产企业、外资投资机构观点迥然不同;对中国股市的评析, 立法者、监管者、券商或基金公司、上市企业、国外投资机构各执一词;同样是金融危机, 监管者、评级机构、投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的解释不尽相同, 选择哪个立场, 报道角度会大相径庭。记者需要分清各方背后的立场和利益, 以求报道平衡全面。另外还要注意不被利益集团所引导, 一些供职外资投行的专家近两年来的表现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他们关于中国楼市和股市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往往会误导人们的投资方向, 给其带来惨重损失。

三、悲观浓、曙光淡

一段时间里, 人们看电视、读报、上网, 发现到处是铺天盖地对金融危机的报道, 而且网上反映出的情形比实际中看到的更悲观。有些新闻媒体热衷于报道银行倒闭、人员下岗失业、农民工返乡等, 电视台邀请的专家也好学者也罢, 大谈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种种可怕的后果和灾难, 有的新闻媒体甚至预言, 我国金融危机见底的标志将是出现大企业、甚至是世界知名企业的最终倒闭。

总体来看, 媒体关于金融危机的报道悲观论较浓。其表现形式为:一是过多聚焦金融危机。据法国《费加罗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近八成法国人认为媒体过多聚焦金融危机。其中一名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媒体集团大多喜欢抓住敏感问题不放, 但是它们又无法帮助人们进行更多的思考。”有的受访者则建议媒体不要总是关注一件事情, 而是要尽可能呈现更多的事物给受众。二是夸大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 许多外国媒体对韩国经济纷纷提出悲观的看法, 如英国《金融时报》以《下沉的感觉》为题, 大篇幅报道了韩国经济的危机。对此, 韩国政府强烈反驳说, 外国媒体报道的“韩国经济危机论”过于夸张, 反而会成为造成韩国经济不安的因素。我国有些媒体在这方面也要汲取教训, 如在2003年4月20日国家认识到非典疫情的严重性并要求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相关预防知识之后, “战争, 应急保卫战、舍生忘死、筑起铜墙铁壁、勇闯非典病区、围追堵截、生死攸关”等说法遍布各种媒体。就连中央电视台的抗击非典特别节目的宣传片也是长安街万人空巷, 步行街满是“口罩人”的紧张场面。事实上, 非典最为严重的时期, 北京也并不是人人都戴口罩。这种报道造成了社会的普遍恐慌。

不可否认, 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来势汹汹, 确实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一些地区和产业遭受重创, 很多工厂被迫裁员或关闭, 大量员工面临降薪或失业, 中国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寒冬”。但是, 危机并非铺天盖地, 势不可挡。客观地看, 我国部分地区和产业、不少人群,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但由于媒体反复进行强势宣传, 反而让人们感到了压力, 变得无所适从。对此, 本文认为媒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报道要理性

如《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刊登评论的方式解析当前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效果, 告知公众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激励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往往有较长的滞后期, 这有助于公众理性看待国家当前采取的各项保增长的经济举措, 维护公众的市场信心。《金融时报》原编辑查德·兰伯特认为, 媒体标题上的疏忽、内容上的不当促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他敦促记者应更注重事实, 避免使用惊慌、恐惧、混乱等字眼, 通过传播, 疏缓危机中个体的压力, 将单纯的消息发布与社会心理疏导相结合。

2、报道要适度

对危机的影响可分级报道, 有些可让公众周知, 而有些只需在一定层级和范围内公布。当然, 这样做并非要蒙住公众眼睛, 而是为了避免恐慌情绪被扩大。

3、报道要正面

《北京青年报》刊登的《义乌小商品危机面前为何苦乐各异》一文, 用事实说明了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对我国的经济和企业来说, 也是一次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机遇, 只要积极应对, 就可能脱胎换骨,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从而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在该报刊登的另一篇“专家看法”的文章《肉价涨落与金融态势无关》, 其报道的记者在采访到农民养猪遇到的一些问题后, 又专门采访了经济专家, 对肉价变化的原因给予了准确的解答。两篇报道中所体现出来的编辑、记者的大局观, 扎实采访和追求新闻本质真实的精神值得称道。如央视网及时对央视《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等重要栏目播出的相关内容予以整合, 凸显央视权威观点, 并转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 坚持以正确舆论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 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 注重正确引导社会心理, 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受到网友广泛关注。

(注:本文为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公共危机报道研究”[2009]119、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重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肖重斌:历史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与新闻报道[J].今传媒, 2009 (1) .

[2]徐兴堂:对外报道金融危机的原则与应注意的问题[J].对外传播, 2008 (11) .

[3]俞靓:对当前金融危机报道的几个认识[J].中国记者, 2008 (12) .

金融报道 篇7

自建行以来, 广东发展银行 (以下称“广发行”) 始终坚持“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银行业务系统, 目前已建设了数十个全行级的信息系统, 强力支持业务的开展。2008年, 广发行制定了五年科技规划, 对信息系统和科技工作进行了详细的现状分析, 确定了五年科技发展目标, 设计了核心系统转型、IT架构、IT治理、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蓝图, 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路径。通过科技规划的实施, 将有力提升科技对业务及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 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

在客户服务方面全面, 支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建立全行统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市场营销相关系统, 完善各类客户服务渠道, 支持各级业务管理人员、客户经理对客户的营销、销售和服务活动。

在业务支持方面, 建立覆盖前中后业务处理的系统平台。建设后台集中运营的管理平台, 支持集中运营和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优化核心银行系统架构, 支持本外币统一处理;优化中间业务平台, 支持中间业务产品的快速推出;建设公司理财与个人理财平台,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服务;建设资金业务应用平台, 加强全行资金管理, 全面支持各类资金交易及投资;建立通用的产品参数管理模块, 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的产品定制, 提高对业务需求的响应能力以及新产品的快速部署能力;建设投资和托管类业务应用平台, 支持未来的混业经营。

在管理决策方面, 搭建数据仓库平台以支持全面风险分析和成本分析。通过建设不同主题的数据集市, 支持市场风险分析、信用风险分析、操作风险分析、管理会计等经营决策分析的要求;在系统层面支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满足新准则的核算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

在IT架构方面, 建成灵活稳定可扩充的系统应用架构和基础设施架构。建成结构灵活、功能完善的应用体系架构, 建成高效、稳定、安全、面向业务服务的基础设施架构, 使广发行的科技支持能力在未来五年内达到国内同业先进水平。

在信息安全方面, 达到科技风险管理的监管要求。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 建立科技风险管理框架, 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整改, 建设集中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平台, 实施信息系统等级保护, 满足监管要求和行内信息安全管理要求。

在IT治理方面, 完成由后勤保障向服务提供的角色转变。理顺需求和产品服务的各方职责, 建立科技与业务有效互动的协同工作机制, 提高IT服务水平;提升项目管理、产品服务、研发和运行支持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积累充实科技力量, 使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满足科技工作持续发展的需要。

2009年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9年是广发行开始正式实施科技规划的第一年, 在科技规划整体原则和方向的指导下, 以支持业务发展为重要目标, 广发行信息科技在重点项目的推进与建设、基础设施的优化与整合、信息安全的保障与规范、专业化能力的积累与提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重要进展。

推进科技规划第一阶段项目建设, 奠定架构基础。目前, 正在开展的第一阶段项目包含了核心银行转型、业务发展支持、管理决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大部分在2010年一季度可以完成并达到以下业务目标:消除储蓄业务功能重复, 有效清理个人客户信息, 建立内部核算管理新体系, 使核心系统架构合理化;填补广发行在客户管理、服务渠道等重点业务功能上的缺失, 并对后台运营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支持;解决广发行在管理决策方面的紧迫需求及监管机构的数据报送要求, 并为数据仓库的建设搭建基础平台;化解关键信息系统的运行风险, 转变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模式。

优化与整合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业务支持效率。根据科技规划设定的基本原则, 初步建立了基础设施统一规划、滚动实施、动态调整的建设和管理机制;对存储、服务器、备份等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 降低了建设和维护成本;成功实施了综合业务系统与信用卡业务系统主机升级, 提高了业务支持能力和系统可靠性。

进一步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自查及现场检查机制、深化信息科技风险专项检查、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提升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等工作, 强化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并通过信息风险制度建设、人员培养等方式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完善IT治理, 有效支撑科技发展。完善与优化需求管理、项目管理、计划管理、测试管理、商务管理等关键流程和制度, 提高流程和制度的“执行力”及效率;建设项目管理、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等专业团队, 完善培训机制, 扩充科技队伍, 逐步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实力和专业技能。

2010年发展前景展望

2010年广发行信息科技工作将根据“加快建设、确保质量、维护安全、服务战略”的原则, 重点抓紧落实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集中推进科技规划的实施, 支持业务发展。通过科技规划项目群的实施, 加快核心银行转型步伐, 提高核心银行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实现统一对外提供标准服务, 提升业务响应效率;统一全行客户视图, 扩展银行服务渠道, 支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的建立;搭建投资理财与营销管理平台, 支持业务拓展市场,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优化改造中间业务平台, 快速支持产品创新与发布, 提升广发行中间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建设多维度的财务分析与信息披露平台, 提供管理决策支持及满足各类监管要求;进行后台流程再造系统建设, 支持后台集中运营;建设各类风险管理数据集市, 支持全面风险管理, 保障业务合规稳健发展;持续优化基础性应用平台, 改善整体应用架构。

规划建设“两地三中心”, 提升基础设施持续支持能力。推进“两地三中心”建设, 完成整体架构设计, 制定新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和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方案。全面优化整合IT基础设施资源, 根据业务发展要求滚动建设、动态调整, 提高持续的生产运行支持能力。

提高运维管理规范化与自动化程度, 实行服务承诺。完善系统运维规范, 推行运维自动化管理, 提高运维工作效率;开展运行流程化管理, 完善变更管理、故障管理和服务管理流程, 建立容量管理、配置管理、版本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制定基础设施运行和日常运维、灾难备份中心运营等服务承诺要求, 提升运维服务水平;强化生产运行风险防范与控制, 保障全行生产运行安全稳定。

转变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开展全过程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开展全面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建立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规范, 并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加以落实, 总体控制和降低信息安全风险;完善信息科技制度建设, 搭建信息科技制度框架, 并按制度框架指导信息科技制度建设有序而系统性地开展, 满足监管及内部管理要求;推进信息安全风险整改, 化解信息安全风险;开展信息安全培训, 提升全员信息安全认识, 帮助员工建立在日常工作中主动防范并发现信息安全风险的意识。

建立与科技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科技专业团队, 为实现广发行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充实项目管理、架构设计、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安全、测试等专业团队, 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素质;围绕关键岗位所需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制定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方案, 结合实际工作实践, 加强人员培养力度;实施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岗位关键绩效为核心的考核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

上一篇:现代数控机床下一篇:效果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