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借贷

2024-10-10

农村借贷(精选12篇)

农村借贷 篇1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对于满足农民的不同金融需求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农民的借贷形式和特点, 提出合理引导我国农民借贷的措施和方法, 以解决广大农民小额借款难和借贷合同不规范的问题。

关键词:民间借贷,解决措施,自由借贷规范化

农民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随着农民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宽, 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农民的资金借贷行为在我国现阶段非常活跃, 并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民间借贷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而其兴盛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资本的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在我国农村, 从事资本经营活动的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十分有限, 难以覆盖农村资本供求的各个层面, 尤其是小额借贷层。就城市来说, 还有五大行等金融机构, 而在农村, 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 它们的营业网点也少得可怜。如果说我国城市金融市场为寡占市场的话, 那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则为典型的卖方垄断市场。怎样解决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 缓解他们生活和生产的资金不足, 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议题。

1 民间借贷的一般理论

民间借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借贷指各种民间金融的总称, 泛指不通过官方正式金融机构的一切民间金融活动。通常包括社会集资、居民间的借贷、民间典当业、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活动。因此, 民间借贷是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外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间进行的以偿还为条件的资金筹借活动。它不受金融法规对资本金、流动性及资本充足率等要求的约束, 没有纳入国家信用控制和金融监管等常规管理系统。狭义的民间借贷是以私人间的借贷为主, 也称之为民间自由借贷。

2 农村民间借贷的形式

农村民间借贷一般是指发生在农村社会的当事人之间的借贷关系, 这种借贷关系可以是货币借贷, 也可以是非货币的实物借贷。借贷的当事人可以是农村居民中的个人或者家庭, 也可以是农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单位。

农村民间借贷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按照借贷当事人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分为直系亲属间的借贷、远亲属间的借贷、邻里朋友间的友情借贷;按照利息的高低可以分为无息、低息、高利贷。直系亲属之间的借贷利息一般为零, 远亲属和友情借贷的利息根据借贷双方的实际关系的紧密程度、信任度来确定有无利息和利息率的高低。按照借贷双方当事人的积极程度, 民间借贷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借贷属于被动型, 一般为受生活或生产所困, 贷款无门;主动型民间借贷一般出于投资目的, 为获取较高的利息收入。在当今农村, 由于多种因素, 被动型民间借贷仍有很大的市场, 主动型民间借贷也呈高速增长趋势。按照借贷资金的用途来分, 可分为生活性借贷和生产型借贷。生活型借贷一般是农民借款为了维持生活所需、建房、子女上学、外出务工、大病医疗、婚丧嫁娶、还赌债等内容;生产型借贷一般是为了购买生产资料、农机设备, 返乡农民工创业, 扩大投资规模, 资金周转困难等内容。按照借贷合同形式不同可分为口头约定型和简单履约型。口头约定型大多是在亲戚朋友等熟人之间进行, 完全靠个人间的感情和信用, 无任何担保或抵押, 大多没有欠条;简单履约型较为常见, 一般向不太熟的个人借贷时, 借贷双方才简单履行一下手续, 大都是写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证明人即可成交, 而这个第三人可能纯粹是个见证人, 或者是以他在村中的威信作为保证, 而不是以他的经济作为担保。

3 农村民间借贷出现的问题

作为农村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民间借贷有其独特之处, 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 它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3.1 高利贷

少数富裕人员已逐步脱离经营活动, 成为了专门的“食利阶层”。这部分人早年大多从事过个体经营活动, 积累了大量富余资金, 但由于近年来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 已逐步退出了原从事的经营活动, 而且他们往往在当地有着相当的势力, 对当地农户有着相当的了解, 有实力借出资本, 同时又有能力保证收回资金。在这其中, 也参杂了一些社会恶势力的渗透。如果农户到期不还, 就会指使打手上门暴力逼债, “违约金”每日高达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 一些因民间债务纠纷而引起的致伤、致残甚至致死案件时有发生, 对农村经济生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高利贷在各个省份都有发生, 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 高利贷发生率也较高。

3.2 对农村金融秩序的冲击

由于民间借贷是一种民间自发的金融行为, 不受任何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约束, 其经营活动相当随意, 加上高额的回报率, 使得许多资金富裕户不愿将资金存入银行, 而甘愿冒险借贷出去, 这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其活动的蔓延不可避免地侵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及资金市场, 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增大。

3.3 对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我国的民间借贷存在着很多问题, 放款人和借款人受到借贷手续不规范和还款能力估计不准确和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的影响, 如放款人碍于面子, 不好意思获取必要的证明手续, 缺乏对资金用途的有效监督;而借款人由于急于用钱, 不论利率高低以及自己的承受能力, 盲目借款。这些都导致了不能按时归还资金的问题频出, 很容易造成民事纠纷, 甚至“兵戎相见”, 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3.4 影响国家金融宏观调控

我国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还不完善。民间借贷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进行, 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银行体系, 加大了资金体外循环, 造成金融信号失真, 干扰金融机构业务的正常运转, 给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

3.5 助长“违背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的发展

由于民间借贷的自发性, 不受宏观控制与法律约束, 在带动投资增长的同时, 极易违背国家产业政策, 带来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农村“五小”企业是国家明文禁止的, 正规金融机构不会借款给他们, 只有民间借贷会对其予以支持, 从而使农村“五小”企业有死灰复燃之势。

4 合理引导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

虽然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着以上的诸多问题, 但是它对农村金融市场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是农村民间借贷有效地填补了农村金融支持的空白, 弥补了金融机构信贷工作的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的贷款难问题。将民间闲散的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投资资金, 有利于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严重失衡的矛盾, 促进资金市场的供需趋于平衡,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 民间借贷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并在农民增收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是农民生活性的借贷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 因此民间借贷的存在与发展极好地解决了农民对生活性消费的资金需求。三是农村民间借贷有助于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 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推动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民间借贷的手续简便、方法灵活、信息对称、市场导向性强、利率受资金供求市场左右, 在与正规的金融机构争夺农村资金需求市场时具有极大的优势, 因而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竞争者。另外, 民间借贷投向的广阔性, 融资的灵活性、及时性, 利率的市场性, 操作的简捷性, 都将为银行、信用社等国家金融机构的改革提供观察场所和许多有益的启示, 有助于其改善融资机制和提高融资效率。因此, 不应一味地忽视民间借贷市场, 而是合理引导、规范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4.1 建立村镇民间借贷服务部

当地政府可招收法律、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做民间借贷服务部的管理员, 负责登记借贷双方的相关信息, 指导借贷双方签订规范的借贷合同, 并充当借贷合同的第三方见证人。借贷双方要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去服务部登记借贷信息, 管理员随时把已成功发生借贷行为的借贷双方信息公布在村镇公告栏中, 包括姓名、数额、利息、用途和期限等内容, 接受其他村民的监督。另外, 管理员统计一份借贷档案, 使村民的借贷行为全都有所记载, 建立农民个人的信用档案, 这个档案也可成为银行审查借款人条件的重要部分。若发生借款人不良使用资金状况, 管理员要对借款人提出警告, 在公告栏中贴出通知, 并在信用档案中扣分。鉴于农村民间借贷大多属于关系型借贷, 人们生活在一个小圈子中知根知底, 且人言可畏, 因此发生恶意不归还借款的情况很少。若发生这种情况, 管理员一是可以帮助放款人通过法律途径向借款人要求还款, 二是可将借款人的信息公布在村镇公告栏中, 将其信用等级降为零, 不再受理他的任何借贷要求。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服务部门只适合在小区域里使用, 范围扩大必然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 这种服务部只是提供借贷服务, 包括法律咨询, 但不吸纳存款, 也不从事放款行为。但这种形式只是暂时的, 最终应归于国家金融机构的管理。

4.2 利用多种民间借贷机构

对于较富裕的农户和有资产的中小型企业来说, 可以通过抵押、质押等方式在民间借贷中介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机构借贷, 缓解资金短缺的难题。国家也逐步放开了对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的管制, 农民在短期内急需资金周转的问题可在这些机构中得到解决, 而不用再苦等银行的贷款。

4.3 鼓励农民理财

要从营销角度看民间借贷市场。鼓励农民学习如何理财, 使多余的资金创造更多价值, 而不是一味地把钱存进银行。帮助农民学习投资规避风险, 不要一窝蜂地投资某种项目。其中, 政府应起主要的引导作用。由政府出面, 帮助农民寻找合适的致富途径, 并协助贷款,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5 总结

按照营销学中的长尾营销理论, “小鱼小虾可以带来更多利润”。民间借贷中虽大多属于小额借贷, 但数量众多, 范围广阔, 它们才是将来丰厚利润的来源, 将来银行也一定会对中小企业和个人借贷更加重视。但在我国现阶段, 民间借贷仍然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 银行由于在农村地区盈利性差, 要么撤出了农村市场, 要么实行严格的贷款限制, 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民间借贷的发展, 创新多种农村民间金融形式, 打破银行垄断, 给农民提供一个更加有序、开放、公平、方便的金融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师晓娜.农村民间借贷现状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7) :51-52.

[2]刘佳勇.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的微观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 2006 (12) :100-104.

[3]石丹林, 欧阳姝.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金融, 2006 (6) :27-28.

[4]刘锦虹, 洪长礼.规范化发展农村民间借贷[J].统计与决策, 2006 (9) :48-49.

农村借贷 篇2

近日,互联网金融平台借贷宝发布《国民借贷观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借贷宝过亿用户数据抽样调查分析,呈现出国人借钱观念的社会剖面。

报告发现,不仅是生意周转、医疗等急迫和重大需求,围绕衣食住行的消费,已经成为国人借钱的最主要用途;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仍然是经常发生,但场景却已经悄悄从线下来到了线上;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过向熟人借钱或被借钱的经历,但超过60%的人没有签协议、打借条的意识;南方人比北方人更自觉给利息,而且利息更高。除此之外,各省市的诚信度也在这次报告中展现了出来。

借贷已经渗透到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方方面面

生活中难免碰到急事,借钱救急人之常情,借贷甚至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共享经济”,将兜里的闲钱分享给需要的人,不仅可以帮助他人,也能收获利益。

《国民借贷观念调查报告》显示,借贷已经渗透到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虽然生意经营和周转仍然是刚需,但对更多人来说,日常消费、购买耐用品等用途已经成为主流。

从报告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借钱消费”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从线上的购物分期,到线下生活超市等消费场景,让用户享受到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和繁荣。消费金融正成为引领中国消费增长升级的火车头,这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超过万亿。

借钱渠道已广泛线上化熟人借贷利率最低

借贷渠道的多样化是借贷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一般首先会向亲戚朋友借钱,急缺钱时也会向有资金的放贷人借款。相比向银行等机构借款,向熟人借钱手续简单、方便省事儿、利率更低,向有资金的放贷人借款更灵活、快捷。在这些优势下,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借贷的方式也大量存在。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普惠金融的兴起,借贷已逐渐线上化。有借钱经历的人当中,超过60%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曾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钱。

《国民借贷观念调查报告》对不同借钱方式的利率也有所比较。报告显示,网贷平台与个人间直接借贷的利率形成互补,整体上网贷平台利率集中在12%~20%,而个人与个人间直接借贷的利率,更多分化在8%以下的低利率和20%以上的高利率两个区间。而且,在人与人直接借贷中,熟人借贷利率远低于找放贷人借贷。

传统熟人借贷的痛点有待线上平台化解

我们对熟人借贷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熟人关系很重要,经营得好,关系是一种强大的资源、是一种处世的能力,我们常说的“熟人好办事”。另一方面,熟人关系让规则变异,真遇到什么事让你去找熟人,难为情、麻烦……诸如此类的情绪就会冒上来。

报告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熟人间借钱的首选对象并不是父母、亲戚。相较而言,人们更愿意向朋友、同事、同学开口。

报告还发现,“不愿意欠人情”成为不愿意熟人借贷首选理由,占比高达58.47%。“借钱伤感情”和“不希望被看低”占比都超20%紧随其后。

传统熟人间借贷的这种容易伤感情的缺陷,其痛点有待通过线上平台进一步解决。线上平台能以更直接的方式,让熟人借贷来得更方便,既打破规则的不透明、又能避免伤到感情。

超六成人借钱不打借条、无凭据

中国法律文书网的数据显示,民间借贷纠纷已经排在我国民事审判案件类型的第一位,2011至2015年间公开的裁判文书已达到140万件,涉及金额数千亿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借贷协议不规范带来后续的争议。

借贷宝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调查显示,在民间熟人借贷中,绝大多数人都有打借条、签协议的习惯。具体到借钱和被借钱的场景,有65%的人在向熟人借钱时不会时不会打借条,在被借钱时,也仅有23%会提出打借条、签协议。另外,近5%的人表示,借钱时想主动打借条或签具体协议,但不知道怎么写。还有15.14%的人表示,被借钱时想打借条但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开口。

少一些“内心戏”少一些误解

随着网络借贷的流行,“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真实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报告显示,类似“欠钱的是大爷”其实基本是出借人单方面的感觉,借入方心理仍以“心里过意不去”“欠了人情”“担心对方觉得自己不讲信用”“不好意思跟对方聚会碰面”等为主。在这些心理下,会进一步形成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流不畅,制造更多误解,甚至使得朋友都没得做。

借贷习惯南北差异大:南方人更谨慎,北方人利率低

在地域上,不同地区的人借钱的观念也有明显区别。比如,广东、湖北、四川三个省是借钱过程中打借条比例最高的省份,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等北方省份打借条比例较低,相比而言,南方人在金钱处理上更加谨慎。

数据显示,熟人间借贷中,仅有12%的人会明确利息问题。在利率方面,更多北方人采用低利率,45%的北方人收取8%以下的年息;而45%的南方人在熟人借贷中收取利息超过16%,而且有10%的人收取的利息超过24%(两分利)。利率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方地区由于商品经济发达,人们对金钱的成本意识更强。

旧债不跨年,北京、新疆最诚信

民间俗语“旧债不跨年”,所以年尾岁末,也是人们清账、还款比较集中的时间。对比2017年5月借贷宝发布的《诚信中国大数据》,年尾的诚信数据排行又发生了不少变化。

在省份排行榜中,北京新疆一举夺魁,成为各地的诚信模范。新疆依然表现不俗,位列第二。天津、上海紧随其后之后,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名。重庆市、湖南省和湖北省垫底。

民间借贷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规范 篇3

[关键词]民间借贷发展规范

一、农村民间借贷已成为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主要渠道

所谓民间借贷又称非正规金融或非制度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信用。即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活动,泛指个体、家庭、企业之间,通过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一般包括直接借贷、集资、互会等融资形式。我国的民间借贷主要发源地在农村,尤其是沿海地区农村,如浙江、福建、广东等。从1986年开始,农村民间借贷规模逐渐扩大己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据中央财经大学一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抽查, 2003年全国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等地区的民间借贷规模分别为550亿元、450亿元、350亿元,约占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在正规金融服务严重短缺的农村,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了巨大对推动作用。

首先,民间借贷成为个体农户生产和生活融资的主要来源,在缓解个体农户生产资金紧张状况和解决个体农户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突发性资金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定点观察站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农户户均借款来源中,来自银行及信用社的贷款只占26%,而来自私人的贷款则占71%;从地区结构来看,东部地区农户资金来源由81%来自民间借贷,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6%和60%。现实的情况表明,在农村借贷市场上民间借贷占据了绝对优势。

其次,民间金融在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金融创新研究课题》和中德合作《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研究课题》联合课题组随机对苍南县龙港镇24家民营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在24家企业的初始资金来源中中,至少有一半企业利用了民间借贷资金。在这24家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中民间借贷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另据北京大学中小企业中心在2002年的调研表明,300个样本中小企业创业和持续经营融资中65.2%以上来自自身储蓄。31.3%来自亲朋好友借款。真正从银行获得贷款只有3.5%。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民间借贷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中所发挥第作用应该高于正规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已成为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主要渠道。

二、民间借贷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主体融资主要渠道的根本原因

对于民间借贷在我国农村的迅速发展,许多文章的观点是:由于国家的金融抑制政策,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借款人的融资需求,民间借贷应运而生。实际上正规金融缺失只是民间借贷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使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金融体制和金融组织机构十分健全完善的美国,民间融资的规模也很可观。据统计,在美国2.5亿人口中,大约有2500万个家庭,即7500万人没有银行账户。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小额贷款公司、信用协会和民间借贷渠道解决融资需求。所以说,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所处的经济阶段所决定的,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主要是在现阶段下它比农村正规金融更有经济绩效,交易费用低应是我国农村民间借贷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交易费用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具体包括信息费用、监督费用、保险费用、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等。交易成本较高的制度安排相对于交易成本较低的制度安排无疑效率比较低。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效率较高的制度将在竞争中取胜,从而取代效率较低的制度。

首先,從信息和监督费用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经营极易受各种外在因素的随机冲击,因而信息的甄别相当困难;再加上农村相关中介机构发展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信息不充分问题在农村地区相当严重。为防止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正规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方法,包括严格的贷款三查制度,借款人必须接受资信调查,贷款的各种手续必须齐全等,这些要求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是正常的。但是大大增加了正规金融机构搜集信息的费用和监督费用。对于广大农村民间借贷而言,交易双方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正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对双方的资信情况、项目投资方向、偿债能力等都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几乎无成本的取得关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并对其进行实际监督,因而在金融交易中可以相对较容易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当前在农村贷款中由于借款人缺乏合格的抵押物而被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拒绝放贷非常普遍。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所拥有的主要财产根据其普遍性依次为不具有完全产权的土地、房屋、粮食、农具等,农村房屋往往由于其实际的分散性和部分贫困地区房屋的低品质性,不具有较高的交易价值和较高的交易性,无法作为有效的抵押物;农村家庭财产——土地,由于家庭实际只具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并不具备完全的土地产权,特别是实际处置转让权,无法进行交易,因而也无法进行抵押。但是在农村民间融资中,社会关系可以起到抵押物的作用,使得金融交易按交易双方的真实意思来实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建立在血缘﹑亲缘﹑业缘和地缘之上的社会关系就成为人们在经济交换中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而发生在亲戚﹑朋友﹑乡亲﹑邻里等的金融交易也借助于这种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起的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

最后,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来看,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产权明晰﹑预算硬约束的农村民间金融在界定和保护产权方面相对于预算软约束的农村正规金融费用更低。

三、规范和发展农村民间借贷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具有内生性。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农村民间借贷以其交易成本的优势在解决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对资金的需求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民间借贷的政策逐渐宽松,在2006年1号文件中提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这就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民间借贷的局限性。首先,民间借贷只要超出小范围或小额的金融交易,其风险就会迅速增大。因为农村民间借贷制度安排依靠农村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具有区域性,当制度参与者超过一定区域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不可避免了。2004年福建省福安标会大规模倒会事件就是一例。随着其会员数目的增加和相互之间了解的程度的减少,盈利性功能逐渐突出,安全性就不断地下降,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由于民间借贷大多是一种关系型的借贷方式,还款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得到硬化,信用、社会资本只是一个软约束指标,当债务人预计到其违约收益远远高于其社会信用丧失的成本时,道德风险就会产生;此外,大多农村民间融资处于地下状态,不受法律所保护,即便引发纠纷,债权人也不便利用正当的法律武器维权,而是通过一些非正常的途径来解决,无形中为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因此,对民间借贷仍然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加以积极引导,以促进和推动其健康发展。

首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针对民间金融的特点,通过制定、调整相关政策赋予民间金融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以应有的法律地位,明确其应该承担的权利与义务,把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规范化,“保护起来”,壮大开来。坚决打击非法金融组织所从事的非法金融交易行为,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

其次,区别对待,分类发展。一是对于民间亲友间主要体现互助的借贷活动不必干预,只是在法律上应对民间金融活动中形成的契约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不断鼓励其向着规范化、契约化方向发展。二是那些企业针对社会或企业内部的集资活动,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无疑是目前民营企业成长迅速阶段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约束下的次优选择。因此,与其在发生风险时才采取事后处理的态度不如事前监督以尽量避免风险发生。事前备案制度是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既可以通过事前审核控制和减少风险,同时可以引导社会资金的理性投资。三是对于通过民间金融中介组织进行的间接融资活动,由于其组织化程度高,涉及金额巨大,一旦发生风险后果严重,因此这是对民间金融监管的重点。

最后,向民间非正式放贷人增加正式信贷供给,引导民间金融有序合理扩张,疏导民间金融发展。将正式部门的资金注入民间非正式信贷市场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我们在贫困地区和传统农区的考察中均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就是与信用社有关系者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再将资金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利率转贷出去。为此,银行可以以抵押方式将贷款提供给产业化龙头企业,然后,它们利用自己在民间非正式市场的信息优势放贷给利益相关者——农户或微型企业;或是向合作社之类的团体放贷,合作社内部成员有较好的社会或宗教方面的联系,相互之间的存在内部监督机制,可以较好地防范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范德军:民间金融,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J]金融与保险.2005.(10)

[2]栾香录:民间借贷行为及演变趋势[J]农村经济2004(11)

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规范 篇4

关键词:民间借贷,规范,监管

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规范

□文/杜兴涛

(一) 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秩序具有一定的冲击。

民间借贷是一种民间自发的金融行为, 经营活动相当随意, 管理部门监督和约束又缺位, 使得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不受约束。资本的天生逐利性使得许多资金富裕户不愿将资金存入银行, 而甘愿冒险借贷出去, 这对当地的金融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不可避免地侵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及资金市场, 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增大。

(二) 风险大, 极易引起债务纠纷。

农村借贷是一种自发、盲目、分散的信用活动, 缺乏制约监督机制, 更无跟踪监控机制, 容易孳生矛盾纠纷。农村借贷的债权人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对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借款人由于急需用钱, 往往不考虑偿还能力, 只要能把钱借到手, 利率再高也在所不惜。结果往往是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资金或根本无法收回, 债务人不能按时归还借款, 从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

(三) 农村借贷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困难。

目前, 由于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措施极其缺乏, 一方面导致部分民间借贷演变为非法集资活动, 给广大村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给社会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在金融机构之外进行, 造成大量资金体制外循环, 给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造成巨大冲击。

三、农村民间借贷的规范措施

(一) 完善相关立法, 将农村民间借贷纳入法制轨道。尽管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最高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 可以作为规范农村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依据, 但是现有的立法缺乏针对性, 法律效力低, 不能有效地规范农村民间借贷。国家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实施相关法律, 对民间借贷的性质、对象、原则、运作方式等用法律条文规定下来, 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

(二) 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民间借贷的规范。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的借贷行为, 使农民能够使用规范的手续开展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农民在借贷时, 自觉做到有合同、进行公证、设立必要的担保, 将借贷风险降到最低。地方政府还要加强对农村民间借贷的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高利贷活动, 让农民识别非法集资和农村民间借贷的区别, 防止陷入非法融资陷阱。

(三) 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引导个人投资。农村金融产品发展滞后, 个人资金难寻出路是个人资金成为民间借贷重要资金来源的原因。在引导个人消费的同时, 金融政策要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推出更多的、更适合大众化的理财品种, 拓宽个人的投资渠道, 避免资金流动的盲目性, 为个人资金的流通需找突破口。同时, 要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机构, 鼓励建立小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合作金融组织, 鼓励个人投资参股正规小型金融组织, 通过正确引导, 把个人富余资金纳入正规的金融轨道, 使其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四) 农村民间借贷的自我规范

1、规范农村借贷合同的签订环节。

日常生活中, 人们习惯于打欠条、写收据等, 这些字据相当于一纸合同, 不能不慎重对待, 它们是日后要求、主张权利和利益的凭证, 为防引发事后纠纷, 必须真实地记载当事双方的真实身份以及具体事项, 如借款的欠条应具体、清晰地写明金额、用途、利息、借款时间和还款时间等, 双方应约定合理利息。很多时候, 农村民间借贷双方可能会处于情面上的考虑不明确约定借款利息, 这极易导致纠纷的发生。因此, 借贷双方应约定利息, 且应依照相关法律约定合理的利息及利息期限。

2、重视借款合同的担保。

为了保证债权的实现, 减少借款的风险, 民间借贷要重视担保的作用。根据《担保法》的规定, 在借款合同中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采取以下担保方式:保证、抵押、质押等。农村借贷中也应通过订立借款合同担保的形式来减少借款风险。农村民间借贷关系主要使用保证和抵押。应注意的是, 无论抵押或保证, 都需要签订书面担保协议。

3、合同履行及纠纷处理注意事项。

农村借贷发生纠纷后, 证据最重要, 法庭审理最重证据, 因此在借贷合同签订后, 借贷双方都要保存好借据, 为将来还款和维权保留证据。根据《民法通则》规定, 一旦发生纠纷, 到期债权不能实现, 债权人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起计算。也就是说, 借款到期后的两年内, 债权人不向债务人要求归还的, 超过两年则不受法律保护。因此, 借贷关系中的出借人不要碍于情面一再拖延催款时间, 从而导致诉讼时效期间的错过。

4、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

工商、银行、审计、税务等部门, 要对农村借贷组织的经营范围、方向、利率水平、纳税等情况进行规范, 要明确农村资金运营市场, 使其在国家疏通的渠道内流通。尤其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如农村银行和信用社要充分利用自身“储蓄风险小, 借款利率低”的优势, 与民间借贷开展市场竞争。农村金融组织要能贴近民众, 要考虑民众利益, 兼顾自身的利益, 搞活其自身的农村借贷, 促使民间金融进一步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吕晖蓉.民间借贷功能及运行机制的再认识[J].西南金融, 2009.7.

农村借贷 篇5

河南工程学院 会计学系 黄东坡

本文为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计划项目(2010A630066)、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1B126)、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12400450108)阶段性研究成果

部分企业与个人由于信用记录不完整、抵押能力有限,无法进入银行的贷款平台或资本市场,民间借贷以较高的利率向他们提供资金,是对正式银行借贷的拾遗补缺。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民间借贷发展异常:卖掉实业的民营企业家放贷;坐拥巨额现金的大型国有企业放贷;开发各种“保值产品” 的银行放贷;饱受通胀与负利率煎熬的百姓放贷„„

一、民间借贷之乱象

(一)民间高息借贷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从2009年底起,河南陆续有金邦、诚泰、圣沃等担保公司因民间高息贷款导致资金链断裂;江苏金融机构员工朱某因民间高息贷款跳楼自杀;山东苏某因躲民间高息贷款杀人;福建安溪许某因民间高息贷款失踪;浙江的温州、绍兴等地多家企业老板因民间高息贷款而“跑路”;内蒙古因民间高息贷款发生银行行长家人被绑架案和亿万富翁自杀案;北京某金融机构员工冯某因违规高息放贷导致资金链断裂出逃13年后被抓获„„

(二)银行资金进入民间高息借贷市场

1、银行原因导致银行资金进入民间高息借贷市场

银行自身监管不严加上银行职员利益熏心,导致银行职员利用工作身份为民间高息借贷提供便利、甚至直接放贷。更有甚者,有的银行职员竟然直接就任民间高息借贷公司的股东。

银行和担保公司之间的“潜规则”导致银行资金进入民间高息借贷市场。每季度末,银行向企业或担保公司吸储,完成“存贷比”指标,下季度初再由对方取出存款。作为交换,银行向企业或担保公司提供低息贷款,担保公司将其用于高息借贷。

2、部分上市公司为获取利息差导致银行资金进入民间高息借贷市场

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自身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从银行获得贷款后转贷出去赚取差价。截止到2011年年9月6日,59家上市公司共发布119份有关委托贷款的公告,其中高于银行当期贷款利率且涉嫌放高利贷共35家,放高利贷金额总计93.80亿元。中粮地产以借贷37亿元位居头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中粮地产、山东高速、腾达建设、兴蓉投资和广宇集团。

针对通胀严重的现实,国家制定了紧缩的货币与金融政策。上市公司利用其融资的便利 性,将筹集的银行债务资金甚至权益资金,以民间高息借贷的形式提供给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这种做法明显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初衷,会削弱国家货币与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

3、居民为获取利差导致银行资金进入民间高息借贷市场

居民将个人存款从银行取出用于民间高息借贷、或者房产抵押取得贷款后再放贷,甚至从亲朋好友那里借钱放贷。个别居民从银行申请办理大量信用卡,刷卡购物后变现获得资金进行放贷。公务员利用利用银行赋予的信用卡透支额度,从银行透支后投入到民间高息借贷市场套取暴利。

通过上述几种资金进入民间借贷市场的方式可以看出,这些资金均直接或间接地与银行有关。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市场。

二、民间高息借贷的成因

(一)民间资本丰厚但缺乏投资渠道

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民间资金大约有46万亿元,仅温州民间资金就达8000亿元。但是,民间资本一直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虽然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的出台给民间投资带来了重大机遇,但实际操作中的障碍依然非常多,不断出现“玻璃门”和“弹簧门”事件。

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国有垄断部门不愿将自身利益转让给民间资本。据统计,在文、教、卫生领域,国有成份的企业约占80%的份额;在金融保险业,国有企业约占70%;在交通领域,国有企业约占66%;在房地产业,约有60%是国有企业。如果民间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原有的利益格局就会被打破,这是国有垄断部门不愿意看到的。

审批关卡繁杂导致民间资本投资怯场。民间资本投资一个项目所需的审批时间,快则半年多,慢则两三年。据悉,武汉一家企业为一个危房改造扩建项目,花了2年多时间跑了市、区70多个单位,先后盖了800多个章(次)。审批的时间长、手续繁琐、涉及部门多、操作过程不透明,这是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不顺畅的重要原因。

乱收费导致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降低。目前有74%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乱收费很严重或较严重,有许多私营企业家用1/3的时间应酬各级管理部门的干预,仅有1/3的时间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有54%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乱收费已挫伤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有6%的私营企业家打算放弃投资。

(二)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但筹集渠道狭窄、筹资难度较大 我国融资市场一直处于双轨制状态,体制外的企业融资成本一直很高,而体制内的企业一直享受基准政策利率的融资成本。国有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明显,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支持的难度较大。证券市场也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达到证券融资的要求。单靠官方正式金融,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只能转向民间金融寻求资金支持。

(三)民间借贷在服务当地经济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根植于当地经济的民间借贷,在服务当地中小企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且机制灵活,可提供多样化、及时性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民间借贷利率虽高,但实际交易成本反而要低。

从国际经验看,由于大银行“嫌贫爱富”,要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就需要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地方性中小银行等草根金融。而我国金融市场除了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存在排斥民营资本的问题外,也存在大、中、小银行结构比例的不合理。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强大的资金需求,而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没在正规金融体系中发展起来,自然就给草根民间金融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四)上市公司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进行民间高息借贷

以最小成本来获取最大利益是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所有公司的追求目标。上市公司主业经济效益明显不如“民间高息借贷”时,“民间高息借贷”就成为上市公司最好也可能是最理性的选择。在市场机制已被扭曲的环境中(做实业的收益低于放民间高息借贷得到的利差),为了自身的生存,顺应这种扭曲,或许是市场主体不得不做的选择(如果上市公司的贷款未能在借贷人手中取得高于利息的营业利润,对于借贷人、银行以及放贷的上市公司而言,三方利益会同时受损)。

(五)地方政府的默许与支持

地方民营经济难以从当地财政和金融系统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催生了民间借贷的兴起与发展。由于民间借贷关系到民营经济的繁荣,进而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当地政府出于其“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对民间借贷采取默许甚至暗中支持的态度。一般的,当地经济对民营经济的依赖度越大,当地政府对民间借贷的默许程度和支持力度就越大。

(六)中国当前的宏观环境

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下,相继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加息,银行因严格控制贷款规模,而造成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资金极其紧缺。在国有商业银行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再加上楼市限购、股市低迷,百姓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民间资本进入民间高息借贷 市场有极大的利益冲动。民营企业资金极其紧缺和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缺乏导致民间高息借贷成为必然。

三、降低民间高息借贷风险的对策

(一)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筹资难题

1、切实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

尽管监管部门早已出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等办法,并放宽对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但目前银行依然对小企业贷款热情不高,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多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至40%。因此,要认真落实并完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小企业贷款进行专项考核,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要督促各类银行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改进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强化银行特别是大中型银行的社会责任。

2、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新36条”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但民营资本由于金融抑制实际很难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这就导致民间高息借贷异常活跃,因此,疏通比单纯地“堵”更有效。同时,产业领域民营化的深化也呼唤着金融领域的民营化。未来应逐步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要允许民间资本去筹建一些为小企业、微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向民间资本进一步开放金融领域,打破国有金融一股独大的局面,既可以补充现有资金市场的缺失,如当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窘境,又可以为国有金融机构引入真正的竞争者,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

3、增加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种类,延长对小微企业财税优惠政策期限

小微企业规模小、利润低,要切实落实对中小企业的原有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延长相关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二)尽早对民间借贷实行“阳光化”工程

民间借贷并不是偶然的,没有民间借贷,就没有现在的民营企业,有“借贷之城”的温州更是如此。建议政府把民间资本由“地下”变成“地上”,形成有利于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金融体制,引导其阳光化。“阳光化”包括正规化与合法化。对于部分长期以来口碑优良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给予法律上的正式承认,并将其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对于不愿意转入正规金融体系的,也应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将其尽可能纳入法制轨道,置于法律的必要约束 与保护之下。

(三)完善政府金融监管体制

民间借贷一直以来都处于灰色地带,比如作为民间借贷中间人的担保公司,大部分都在从事违规的民间高息借贷业务。而担保公司在工商登记注册即可成立,银监系统并无管辖权。而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只是针对和银行资金担保相关的业务,对担保公司自行的委托贷款并无涉及。鉴于目前形势,应在国家层面成立跨部委的规范民间借贷的协调机制,并给予地方执行部门“尚方宝剑”。目前,已看到浙江、河南等地出台相关防范民间借贷风险传递措施。

应对各类民间借贷区别对待,坚决杜绝高风险的投机行为,同时让合理不合法的民间借贷尽量合法。鉴于民间借贷的地方性和草根性,一方面要增强地方政府在其金融监管方面的职责,另一方面还要避免地方政府对当地民营金融机构的直接干预与介入。否则,民间借贷在“转入地上”后,就可能会与官方金融逐渐趋同,失去其原有的特点与活力。

联系方式:136 2381 5997,0371—8607 8280

huangdongpohappy@163.com 通讯地址:451191 河南省 新郑市

龙湖镇 中山北路1号

河南工程学院

会计学系办公室

民间借贷求解 篇6

针对近期以温州为代表的民间借贷危机,温家宝指示当地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稳定经济及金融局面”。另外,他还为民间借贷指出了一个方向,即阳光化和规范化。为推出解决措施规定了一个时限,他要求随行的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在“一个月内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

从2010年底开始,持续收紧的货币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遭遇了更高的融资成本。在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维持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只得把主要融资渠道,转向利率越来越高的民间借贷。年利60%、100%甚至200%这样离谱的高息也被曝出,老板“跑路”“跳楼”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一时间,民间借贷危机四伏,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控制和扭转,金融稳定亦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针对性措施或出台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尽管扶持政策频出,但大都停留在文件层面,实际操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门槛,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在政府紧缩货币政策的当下,许多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就越发转向民间借贷市场寻求支持。

温家宝总理的此次温州调研,被普遍认为是一次寻求解决问题之行。后续将会出台怎样的政策,来完成总理提出的扶持中小企业的四点要求,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和“规范化”发展,则成了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

经济学家马津龙分析指出,相信总理视察之后,会有一些拯救中小企业的措施推出。

不过,未来的货币政策转向全面放松的可能性较小。温家宝在温州调研时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宏观调控特别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这也许意味着,化解民间借贷危机的风险,将会通过出台针对性的措施的方法完成。

中金公司近期的一份名为《中国民间借贷分析》研究报告也指出,民间借贷利率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是央行的信贷额度管制和银监会的表外业务监管。但是,监管机构并不一定会松动货币政策,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

“针对性的措施或者政策,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中金公司分析师朱博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银监会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比如将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降至75%、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提高至5%等等。另外,银监会还正在考虑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或允许银行发行金融债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

如何在政策层面给民间资本以正确的疏导,让契合市场需求的民间资本得以“见光”,使需要资金的企业能够获得融资;同时,对民间资本进行专门的立法和监管,使贷款利率保持在一个健康合理的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都是后续将要出台的相关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些得以妥善解决,对于整顿金融秩序和完善金融体系,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彻底解决民间借贷危机,这些政策恐怕还不足够。

货币政策骤松骤紧

民间借贷之所以面临目前的困局,除了民间借贷的资金过多流向投资性理财产品,和国有银行与民间借贷的息差而导致资金过多流向民间借贷公司之外,与货币政策调控幅度过大,开始过于宽松,后来骤然由松变紧,渐至完全刚性,货币供应与需求之间出现不匹配,也存在一定关系。

为应对自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央行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截至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已经将近43万亿元。

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当这些过多的货币呈现出通货膨胀的结果时,会有12个月到2年的滞后期。2008年以来一直到2010年10月份近两年的宽松政策,到了今年初期开始,CPI不断高企,终在今年7月达到6.5%历史高位。也就是从今年起,货币政策又开始过快过猛地转向。

自2010年10月以来,央行5度加息、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另外,在8月26日,央行还下发通知,将商业银行的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这一调整,相当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的效果”。

而此时,过少的货币追逐过多的商品,国有银行的利率又不进行调整,则民间信贷必然以高息的方式去满足这种对货币的饥渴需求,甚至,很多国有银行的钱通过各种方式变相成为民间信贷的资金来源。

与加息这种让每个用钱的主体都承担同样货币成本的手段比起来,紧缩贷款的货币数量控制方法,不但刚性极强,而且很容易形成差别化对待:原来那些还能贷到一些国有企业剩余零星贷款的民营中小企业,很容易成为第一批的牺牲品,从而贷不到款。

以国有体制为主的银行,信贷资金一般都是首先投向大型企业。虽然在近些年来,也加大了中小企业服务力度,但在目前的货币政策从紧、信贷紧张的局面下,有限的贷款额度更多地被用来确保国有单位和大企业的贷款。

另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过高,中小民企平时就很难达到标准,何况在紧缩时期。在存款准备金率一再提高的情况下,银行放贷能力下降,自然会抓大放小,针对重点大客户发放贷款,以降低风险获得稳定收益,中小企业贷款因此更加困难。

当原本的民间信贷“合理补充”,变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使得民间资本能够“待价而沽”,原本还算健康、还在可控利率范围内的贷款成了如今越来越疯狂的“高利贷”。中小企业又不得不“饮鸩止渴”,当利率越来越高的高利贷还不起的时候,资金链断裂,跑路、跳楼便就纷纷出现,危机终于爆发。

经济的润滑剂

“民间借贷之所以阻挡不住,主因还是民营企业有需求,而金融机构又不能满足。”温家宝在温州调研时的一句讲话,概括了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和现状。

民间借贷的优点在于,它的资金会流向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企业。在经济学的层面,民间借贷资金效率是最高的。

作为一直存在的一种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为大量急需资金而贷款无门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资金融通,填补了社会资金缺口,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民间资本也曾做出过巨大贡献。

在温州这样的城市,民间借贷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一直存在和发展着。今年以来,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使中小企业几乎不可能从银行获得融资,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却是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资金缺口,为民间借贷的兴起腾出了市场空间。

一方面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两者一拍即合。

温家宝在温州调研还表示:“民间借贷要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其目的是使它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需要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就不让它发展。”

事实上,对于民间资本,在政策层面,近年来中国一直持温和态度。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36条”。

同样在2010年,由央行和银监会共同负责的《贷款通则》的修订工作中,也将“银行信贷”改为了“合法信贷”,将银行体系外的广义借贷吸纳进了合法范畴。

“国家陆续出台多个扶持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的文件,应该说中央的力度不断加大,态度日益鲜明,但执行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也正是因为民间资本目前无法正常化和合法化,而只能在灰色地带运行,其相对风险成本自然比金融机构要高,加之需求加大,这也间接导致了民间资本利率普遍高企。而民间借贷的利率与国有银行之间利率的差异,就是市场提供的一个“租”。

我国农村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研究 篇7

农村民间借贷的存在体现了法的效率价值。法的价值主要有正义、秩序、效率、自由等, 其中效率是指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好的产出, 即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的效果, 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萨缪尔森断言:“效率意味着不存在浪费。”一个完整的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一个正义的社会, 一个有效率的社会。一个有效率的社会是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财富和价值的社会。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垄断地位, 基于其垄断的优势, 怠于完善管理机制、为客户服务机制, 造成运营效率低。

法的效率价值确认和保护最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 促进经济效率。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中效率最高的经济形式, 它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 使有限的资源在市场配置中达到最优的效果。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宪法修正案中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施这一制度。正规金融机构利率的确定是执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结果, 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 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状况。

二、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经济法依据

从经济法的角度看农村民间借贷的存在的合理性, 主要是从经济法原则的视角来分析。经济法的主要原则是效益原则、公平原则。

(一) 经济效益原则

该原则肯定公民经济行为的物质利益动机, 注重人民经济行为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体现为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才是现实的生产力。现阶段“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能否协调发展的关键, 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资金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缺口需要农村大量的闲置资金来填补。从实际效果看, 农村民间借贷的存在解决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所需,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一定贡献。

农村民间借贷的资金流转是遵循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高低。而正规金融机构是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 其利率的高低并不准确反映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变化情况。所以从运营情况来看, 农村民间借贷的运作更有效率,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二) 社会公平原则

此原则的实质是倡导服务奉献,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城乡二元体制局面越来越难以扭转, 城乡收入进一步扩大。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仅仅依靠政府的税费改革是不够的, 要靠农民创收, 创收要靠资金的支持。而现阶段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改革, 国有银行基于规模经济、监管成本的考虑, 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一再减少, 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提供贷款, 也是因执行国家政策而不是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扭转城乡二元体制的局面, 要解决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农村民间借贷虽然是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之外的, 至今没有被合法化的金融活动, 但在解决农户的生产生活对资金所需、方便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正规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三、关于农村民间借贷的现有法律法规

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颁布了整顿金融“三乱”方案, 即《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 也颁布了《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按这些规定, 乱集资、非法从事金融业务、非法设立金融机构等一般违法行为, 主要由人民银行、公安局、工商局等政府部门进行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由法院进行处罚。该方案主要是针对民间集资的金融活动而颁布, 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现实背景下, 为了稳定我国的金融秩序、社会秩序而制定。同时也是因为民间借贷的弊端逐渐暴露, 经济纠纷不断的结果。

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3号文件《最高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取缔农场合作基金会, 该文件规定:“为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保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农场合作基金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清理整顿的目标是停止新设农村合作基金会;现有的农村合作基金会一律停止以任何名义吸收存款和办理贷款, 同时进行清产核资, 冲销实际形成的呆账, 对符合条件的并入农村信用社, 对资不抵债又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予以清盘、关闭。”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 其他的农村民间借贷形式也被打击压制。这一时期的方案、办法、意见都对民间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农村民间借贷主要是农户间的无息借贷尚存在, 其他民间借贷的形式都已销声匿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间借贷的复苏、规模的扩大, 国家对民间金融的态度从抑制到疏导转变。

2005年中央银行开始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四省进行民间借贷的试点工作, 表明政府态度的转变。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突显, 农村民间借贷活动也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国家对民间借贷的政策规定越来越放宽。

2006年12月22日, 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村镇银行的要求, 指出村镇银行是为当地的农户和企业服务的, 要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依据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外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的金融服务得到了关注和改善。

四、对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 干扰了国家金融政策的实施

政府对其的抑制政策、疏导政策都是基于其对国家金融政策的影响。农村民间借贷的规模发展壮大, 逐渐形成农村金融市场, 并且游离于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 政府在制定金融政策时无法把握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资金流向。所以制定的金融政策就不能反映包涵国家整体的金融状况,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比如政府通过利率杠杆来回笼资金, 应对通货膨胀, 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存在, 本该减少的流动资本并没有减少, 这就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二) 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我国的农村民间借贷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之外, 没有得到政府的许可, 更没有在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机关进行登记, 所以工商税务部门不能对处于地下交易形式的农村民间借贷交易活动征缴税款。农村民间借贷的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民间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额很大, 因不受工商税务部门的管理, 造成了大量的应征税款流失, 应缴税金不能足额入库, 减少了国库的应有资金, 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了对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也会相应减少。所以为了维护国家税款的流失, 保证国库的充足, 也要对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加以规制, 使其由隐性交易活动向显性交易活动转变, 接收工商税务部门的征缴税款管理。即便是属于减免税的农村金融组织, 工商税务部门也能做到有案可查。

(三) 造成资源的浪费

农村民间借贷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农户和乡镇企业, 放款者追求的是资本的生息, 而对借贷者投资项目不做考虑, 因此很多国家不提倡甚至禁止的项目, 因为农村民间贷款者的存在而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 包括一些重复建设的项目、污染行业、市场前景不好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等。这不仅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也浪费了大量资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反而会使农村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无法恢复的破坏。

(四) 金融风险大

农村民间借贷不受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性。当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和匿名社会时, 对农村民间借贷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就提出了更高的正式化要求, 原来的信任机制和非正式的制裁机制就受到了挑战。农村民间借贷适用于小范围的运作, 范围越大, 其信任机制和非正式制裁机制就越脆弱, 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一旦农村民间借贷的范围突破了熟人社会范围, 金融链条就会发生断裂, 破坏农村金融秩序。由于农村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是具有地缘、亲缘关系的农户的资金储蓄, 一旦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出现金融危机, 就会牵连影响很多农户的生产生活, 所以说农村民间借贷一旦脱离国家监管就有失控的可能。

五、完善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建议

(一) 使农村民间借贷的监管法制化。

虽然我国的农村民间借贷历史悠久, 但针对农村民间借贷的立法却还是空白, 对农村民间借贷的约束和管制大都是通过规定办法的形式予以确立。农村民间金融的立法严重落后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 无法在法律上保障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 因此要适当加快立法的步伐, 把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和农村民间组织纳入到立法的范畴, 通过法律的形式加强国家对农村民间借贷的干预, 而不能一味地靠政策、决定的形式来代替立法, 规定、决定本身就是不确定、易变的。因此通过立法加大对农村民间借贷参与者的保护力度, 切实保护农村民间经济主体的利益, 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管理。通过立法给予农村民间借贷以合法的地位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 把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农村民间借贷的专门立法有机结合起来, 使立法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 做到对农村民间借贷规制有法可依。

(二) 制定专门规范农村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

从其他国家对农村民间借贷的监管可以看出, 之所以对农村民间借贷制定规制和改造成功, 都是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做保障的, 只有在法律上确立农村民间借贷的地位, 以及改造的措施, 这种规定就有了稳定性, 不会因为政策的改变而轻易改变, 不会因政府的干预而动摇其法律地位。对于无法纳入监管范围的农村民间借贷, 如私人借贷等, 要在法律中规定借贷的格式, 写明双方的权利义务, 借款的数额、利息、用途、还款日期等事项, 以此减少因借贷产生的纠纷。应加快制定《农村民间借贷法》, 规定农村民间借贷的监管机构, 明确监管机构的监管责任, 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 消除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法律障碍, 明确规定农村民间借贷允许和禁止的内容, 以防止借款用于非法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胡军, 陈建林.台湾和温州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以合会为视角[J].南方金融, 2008 (08) :35.

[2]杜伟.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3]蒲忆.浅析我国农村民间借贷[J].商业文化, 2009 (2) :62.

[4]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5]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农村民间借贷制度法律性研究 篇8

一、当前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

我国目前农村的民间借贷行为十分活跃, 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民间借贷的主体多样化

民间借贷的主体十分复杂, 以主体为标准进行划分, 民间借贷可以分为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企业 (包括法人企业与非法人企业) 之间、企业之间的借贷。

(二) 民间借贷用途广泛

在民间借贷中, 其生产性借贷与生活性借贷平分秋色。生产性借贷主要用于投资大棚蔬菜瓜果、养殖奶牛、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等;生活性借贷主要用于看病就医、子女上大学、婚丧嫁娶、建造新房等方面。另外, 子女上大学、婚丧嫁娶、建造新房等一次性大额支出经常会超过农户的支付能力, 这也是导致农户借贷的主要原因。

(三) 借贷方式灵活, 贷款标的额不等

民间借贷的行为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口头约定型。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亲戚朋友等熟人之间, 依靠血缘、道德来维持。另一种是简单借据型。这种形式主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以及数额较大的借贷之间, 借据形式简单, 易发生纠纷。以上两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发生纠纷之后, 一旦诉诸法院, 法院无法查明事实, 当事人无法借助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一种形式是高利贷型。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高利转贷行业, 在一些地方衍生出了地下钱庄, 这种形式极易滋生黑社会性质的犯罪, 对于社会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在贷款数额方面, 少到亲戚朋友间的几百几千元钱, 多到企业间的几千万元不等。

二、我国民间借贷相关法律和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目前有关民间借贷的最直接法律规定

目前,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之中, 尚没有专门的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或是行政法规的存在,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民事行为, 民间借贷合同作为借款合同的一种形式, 自然地受到相应的民事法律法规以及《合同法》的直接调整。与此同时, 还有一个更加具体而直接针对借贷行为所产生的纠纷做出处理的专门性法律文件, 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1991年7月2日第502次会议通过, 并由最高人民法院以法 (民) 发[1991]21号通知于1991年8月13日下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该《意见》可以说是人民法院在审理借贷案件过程中的一个最具直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除了上述法律规定之外, 还有一些相关的法律规定实质上也涉及到民间借贷行为, 比如说《民法通则》第90条“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很显然并没有排除民间借贷;再比如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第2款“有息借贷, 其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 在此, 有息借贷很明显就是指民间借贷。

(二) 对我国目前有关民间借贷直接法律规定的评价

1. 法律规定零散, 没有专门法律法规调整

尽管在我国的《合同法》、《意见》以及其他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存在某些直接针对民间借贷进行规定的法律规范, 但是,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或是行政法规对民间借贷做出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制与调整。而与这样一种法律缺位的情况相比, 我国的民间借贷却大量存在并且日益成为一种显性的社会事实, 与之相关的法律纠纷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

2. 现有法律法规本身科学性、协调性差

在现有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之中, 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就拿《合同法》第196条来说:“借贷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 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但事实上民间借贷中大量存在无息借贷的情况, 既然该条款包括民间借贷合同在内, 那么, “并支付利息”的提法本身就欠科学, 尽管对金融机构借款而言, 支付利息是肯定的, 但在民间借贷中, 笔者认为, 在支付利息前加上“约定”二字更为妥当。当然通过法律精神解释的方法, 这个结论应当是题中之意, 但无论如何, 这样的条款还是不太完善的。

三、关于完善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 建构民间借贷的法律价值体系

首先, 民间借贷以自愿为基础, 经过当事人充分的协商达成一致签订合同, 集中体现了合同自由, 是私法自治原则的集中体现, 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理应获得法律的承认和支持。民间借贷法律的自由价值首先体现为借贷主体资格的合法性。承认了借贷主体的合法, 就意味着具有了交易自由与营业自由的权利, 这种权利不应受到非法的干扰。其次, 民间借贷符合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 但是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始终处于高风险、不确定的状态, 纠纷较多, 严重影响着借贷市场的秩序。第三, 保护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财产权的确认方面, 还有财产权的行使。利用财富、利用方式受到法律的保护才是对财产的长远保护策略。

(二) 关于民间借贷立法的问题

就民间借贷来看, 最主要的需要解决的是其合法性的问题, 至于具体的行为规则可以参照相关民事法律规范。我国现行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虽然过于零散、过于原则性, 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但却为民间借贷法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大体的轮廓, 像民间借贷这一法律关系中涉及的债权人、债务人及保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 在《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范中都有相关的规定, 尤其是《合同法》为民间借贷法提供了很好的轮廓, 因此在解决了民间借贷合法性的前提下, 可以参照借款合同的规则办理。如果制定专门立法, 也需要结合已有的法律规范的规定, 这不仅可以缩短制定民间借贷法所需要的时间, 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法制统一性的要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的规定, 所谓的高利贷是指当事人约定的利率高于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而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 “高利贷在人类最古老的社会中已存在,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 高利贷是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高利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源最大化的利用, 但是这却是对民法中善良风俗原则、公平原则的违背, 同时也损害了借款人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严格禁止。

(三) 完善民间借贷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

1. 增加适用于农村实际的担保方式。

《物权法》和《担保法》规定了主要的担保方式, 但是我国当前农民小额借款比较多, 法定的担保方式针对性不强, 笔者建议应该进一步进行社会调查, 挖掘实践中业已存在的行之有效的担保方式, 进行甄别分析, 补充法律的不足。随着物权法定原则理论的软化, 法定形式之外的物权方式可以进入法律体制内。

2. 尝试建立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

借贷双方在协议借贷后, 到借款人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登记备案。首先由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民间借贷合同范本, 从借贷双方、借贷时间、借贷金额、贷款利率、贷款用途、放款方式、还款时间等内容予以明确规定, 借贷双方当事人在办理手续时填写, 并加盖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公章, 合同书一式三份, 借贷双方及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各执一份。其次, 每年年底由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对本年所登记的民间借贷情况统一汇总, 上报政府相关部门, 便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减少民间借贷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同时对社会公众进行民间借贷的风险提示。这样, 贷款人在贷款给借款人之前可以到借款人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查询借款人以往的借款还款情况, 对某些借款人的欺诈行为形成了一种制约。

完善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 是民间借贷发展完善的自我要求, 同时对于建立诚信社会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减少了民间借贷纠纷的发生, 在司法资源稀缺的今天, 有利于法院及时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摘要:民间借贷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进行融资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是也相应地出现一些相关法律上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 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 将其在立法和实际法律操作中加以规范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借贷,法律性,立法,农村

参考文献

[1].戴建志.民间借贷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 1997.

[2].李权昆.农村民间借贷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上海金融, 2003.

[3].黄向红.完善法律制度, 规范民间借贷软环境.改革与理论, 2002.

农村借贷 篇9

近年来, 由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间闲置资金增多, 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市场日益活跃, 借贷方式、期限、投向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借款方式由信用形式变成保证形式。随着农民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民间借贷大多要求借款人提供有担保能力的担保人给予担保或以房屋等有效资产抵押, 有的甚至还办理了公证手续, 手续日益完备。贷款人可以收到比在金融机构存款利息更高的利息, 借款人可以不受金融机构审贷手续繁琐的制约。二是民间借贷规模逐步扩大, 资金投入由生活保障型转向生产经营性。三是借贷期限由长变短, 期限和结算方式呈现多元化, 灵活性增强。

民间借贷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利率偏高, 容易引起纠纷, 存在一定的隐患。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引导, 对正常的民间借贷应承认其合法性, 依法严格惩罚超过法定基准利率四倍的高利贷行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或者条例, 明确民间借贷的概念、性质和范围及其与高利贷的区别, 防范借贷风险, 使民间借贷在支持生产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篇10

民间借贷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在经济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外出就业与创业的人口持续不断地回流,农产品整体需求下降等因素,导致“三农”发展的资金短缺更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遇到了新的困难。基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变得愈加困难。与此同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基于风险防范,对贷款更加谨慎的态度更增加了贷款的难度。因此,民间借贷做为正规金融之外的传统融资渠道,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如何深入研究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成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1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能较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需求。由于当前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发展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等矛盾更加突出。原本依靠外出打工的一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家庭收入锐减,这对于原本就缺少资金注入的农村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很多失业农民工希望回乡创业,而资金短缺是面临的主要困难。

农业要发展,资金成为第一位的因素。但是传统金融行业在农村一直“水土不服”,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表明,虽然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重要的金融服务,但其业务活动往往无法更好适应农村私营中小企业,也无法解决因严重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问题。由于缺少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设在许多农村的分支机构已撤离,设在县城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也实行严格的信贷授信制度,导致农村信贷满足率低,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 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间金融市场的存在,风险共担理论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解释。对于农户来说,其在生活当中具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以及环境变迁等都可能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收入也将因此受到较大的冲击,需要通过社会网络的方式实现风险融资。在现今农业保险、信用社以及信贷市场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农户借贷的目的也具有了一定的转变,即不再是简单的对风险的应对,更多的是自身消费以及发展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工商业生产以及子女教育投资等等。这些需求,如果正规金融机构不能够对其要求进行满足,则会转向民间融资的方式。

对于我国农户来说,在时间、交易成本以及违约风险的影响下,融资经常会受到来自正规金融的抑制,尤其是具有较高违约风险或者抵押品不足的低收入农户更是如此。在该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保持该种态势,则对我国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农村脱贫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在我国目前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则将目光投入到了民间信贷市场以实现对于风险以及资金需求的应对。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我国正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即在同社会网络具有依赖的情况下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共同承担,以此对平滑消费的目标进行实现。

2.2 正规、非正规借贷与农户支出行为的探讨

2.2.1 融资需求影响因素

无论融资需求如何,农户在从银行中进行贷款的同时,也同时具有在民间借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从银行中获得贷款,而从民间市场上对该种资金需求进行满足,即说明两者市场间具有着替代关系。同时,如果其在从银行中获得贷款的同时也能够在民间市场中获得金钱,两者间则具有着互补的关系。而从实际情况可以了解,这两个市场间具有着互相交叠的关系,即不仅仅是简单的互补或者替代,而是一种混合的特征。当然,农户在面对风险时也具有着不同的风险态度,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排斥风险,其在风险方面具有规避的特征,尤其在上一年受到金融冲击后,在融资方面则具有着更高的需求,以此对平滑消费的目标进行实现。同时,根据用途的不同,农户在融资需求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具有较多耕地以及自营工商业的农户来说,其在生产性融资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融资需求同年龄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当年龄增大时,将具有更高的融资需求,并在超过一定年龄后该需求不断下降。

2.2.2 融资实现对支出的影响

对于农户来说,其具有三种不同的融资状态,即不存在需求、有需求但被约束以及有需求获得贷款。首先,我们在联系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信贷约束方式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衡量,将其余两组定义为没有受到信贷约束。经过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受到约束的农户以及受到约束的农户间在支出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通过将由需求获得贷款以及剩余两种情况的农户合并,则可以发现前者支出同不存在需求以及受到限制的农户在支出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且具有融资需求、但受到信贷约束的农户在支出方面同贷款农户相比要低。

在具有融资需求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对农户支出具有促进的作用。而从整个市场样本角度进行考虑,金融情况不会对农户的支出行为产生影响。该种情况的存在,即表明在研究当中,可能因在样本选择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偏差出现。同时,对于民间借贷来说,仅仅是在具有需求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目标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即当农户具有融资方面需求、且不能够获得来自银行的贷款时,其融资需求的满足具有更高的福利水平,即其效用是增加的。

3 盘活民间信贷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农村信贷投放受限、信贷满足率低的现状之下,农村信用社又以小额农户贷款为主,无法真正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需要。因而盘活民间借贷市场,通过足够的资金注入,可以迅速弥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另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3.1 民间信贷市场能有效弥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

实际上,农村民间借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非常活跃,如果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对农村经济发展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农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在政府政策方面,可通过一定的监审程序可以将农户的融资利息进行补偿,如只要是农业方面的,可探索由国家支付。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盘活农村闲散资金,合理合法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破解“有钱的放不出去,没钱的贷不到款”的尴尬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虽然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农村的购买力依然很低,消费能力提高程度不大。一些偏远农村由于资金短缺,水利灌溉、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社会保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吸收民间借贷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以后规范民间借贷探索积累宝贵经验。具体做法可以采取类似发放长期国库券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吸收存款的形式。

3.2 民间借贷具有可得性

3.2.1 民间借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

经过相关数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收入风险、信贷约束、社会网络、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总人口等都会对民间借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且民间借贷可得性同财富水平具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即当农户所具有的财富越多时,其在民间融资的可得性方面具有着更大的可能性。通过之前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民间借贷在农户福利提升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当农户财富水平越高时,其在民间市场上则具有更大的几率借到钱,而当其具有更广社会网络时,其在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方面则具有更高的可能性。在受到负向收入冲击时,则可以通过民间融资的方式对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该结果的存在,即在对农户财富等方面因素进行控制后,收入风险中所具有的违约风险并没有对民间借贷产生过大的影响。而社会网络以及财富水平等却可能因此对农户的民间借贷产生更大的影响。

3.2.2 穷人是否受到民间信贷约束

对于财富同民间借贷间的关系来说,其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人均资产情况以及连续人均支出都不能够对富人以及穷人间的异质性影响进行区分。对此,我们通过相对以及绝对两种方式对农户所在的阶层进行定义。同非贫困农户相比,绝对贫困农户在进入民间借贷市场方面不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即表明仅仅通过贫困线的方式对农户群体进行划分是有缺陷的。而无论是国家级还是国际的贫困线,都不能够对地区差异影响进行区分,由此可知,相对贫困可能是对民间借贷产生影响的最关键因素。经过研究可以了解到,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户财富量在民间借贷的影响方面并不是十分平滑,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形式。只有最为富有的农户在借贷市场上才能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融资,而最为困难的农户则很难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当中,由此可知,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并不能够帮助这部分农户脱贫。

4 实证研究

4.1 希望金融农村信贷融资模式

在当前的农村信贷融资领域,希望金融互联网融资平台可以说是做得“风生水起”。希望金融融资平台充分利用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信息渠道,运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农村地区开辟了一条更快捷、低成本、安全的农村信贷服务模式(见图1),为农资经营注入资金,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希望金融与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郑州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希望金融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设计了多套融资方案(见图2)。通过订单贷、担保融资和信用贷款等方式,解决从上游企业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个环节的融资问题。

2015年正式上线以来,希望金融相继推出了惠农贷、应收贷、订单贷、股权贷、兴农贷、周周盈等多元化的针对农村金融不同需求的产品,覆盖了农村养殖、种植、消费金融、小额信贷等重要领域,解决了农村及农牧领域的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例如订单贷主要针对希望农资电子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买卖双方,只要有货物存放于希望金融的仓库,就可凭货物进行质押贷款。担保融资主要面对交易平台上的客户,由希望金融向银行推荐优良客户,并由希望金融担保,银行给予优良客户100万元~600万元贷款额度。

在农资电子交易平台上进行的交易,都会留下交易数据,这些数据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出交易者的实际情况,希望金融为银行提供交易数据,由希望金融担保可为交易者换取信用,由银行判断其信用状况,授予100万元以内的信用额度,且贷款只能用于平台上的农资交易活动,这就是希望金融的“数据换信用,信用换贷款”的信用融资。化肥等农资的特点是常年生产,集中使用,每年的交易也都很集中,有时下游经销商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但化肥等农资交易回款也快,通过信用贷了款买了化肥,化肥卖了直接就能把钱还上,而且随借随还,还的越早利息越低,通过这样的信用融资就能有效解决下游农户经销商的资金难题。

4.2 信贷融资成果

近几年来,在中央政府不断推出“惠农”利好政策条件指引下,新希望旗下定位于三农投融资的平台希望金融破局而出,自2015年正式上线以来,希望金融多元化的信贷产品,涵盖范围广,目前在解决农村及农牧领域的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2016年1月4日,希望金融信贷融资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8亿元,1月27日累计交易额突破9亿元。除了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外,希望金融在用户规模、风控模型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也实现了全面成长。据统计,截止至2016年1月27日15:30,希望金融农村信贷融资平台涉农贷款余额900,377,742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4亿元,该平台为农户赚取收益共计21,075,684元。而且该农村信贷融资平台自上线以来平台无一例逾期和坏账发生,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任。

5 结论

对于我国来说,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盘活民间借贷,不仅对于解决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可以借势规范民间借贷,使其长期为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在上文中,我们对农村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这两者关系的把握,对于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玉珠.农村民间借贷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1):63-64.

[2]杨丽君.农村民间借贷问题研究---基于郑州300户农户的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3(03):64-65.

[3]张贵友,刘晶晶.农村民间借贷现状分析与对策---基于乐亭县民间借贷样本点的监测分析[J].河北金融,2013(07):44-46.

[4]胡立龙.浅析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2(04):111-113.

[5]韩秀兰,樊志民.论“迁村并居”与农村民间借贷的扩张[J].理论探索,2012(04):212-213.

合作还是借贷 篇11

合作双方究竟能否在协议中戏定借货呢?

花小钱办大事求双赢

2001年6月、正德广的世纪行文化传播打限公司在广东A巾开张,公司主要业务是代理发布广告、组纠各类沦坛及演出。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德广在饭局上认识了该市华力啤酒公司的老总刘仪昭,两人言谈甚欢。王德广从刘仪昭那里得知.华力公司上下正在为华力啤酒在业界的市场竞争力而把愁。作为—个地方品牌,华力啤酒在同内国外众多知名品牌的合同下显得力不从心。企业本身的资源布限,不可能像那些强势竞争刈于那样花大价钱大刊广告战、价格战等,如何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市场回报,足华力领导层当务之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身为广什传媒界新秀的王德广脑瓜一转,对刘仪昭说:“刘总,这个事情,我倒有个主意。由我们公司出面,邀请省艺术团,为你们公司搞个巡回演出宣传造势,演出地点不仅局限于省内,还要扩大刊周边省市。演出由你们华力公司小资冠名,以此来展现华力啤酒公司的企业形象、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但这么运作.找们起码需要40万元的启动费用。”

刘仪昭听后大喜,说:“我明天将你的想法提交公司懂事会讨论,希望我们有个良好的合作,”

2001年7月2日,王德广和刘仪昭分刈代表各自公司签定了一份《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此次活动小世纪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行负责邀请省艺术闭在本省市及周边省市面上演出,该系列演出活动均冠以“华力啤酒艺术团世纪行”的名称。扑在演出场地注明此演出系华力啤酒公司赞助;

二、华力啤酒公司门本协议卞效之日起7天之内向世纪行义化传播打限公司一次性支付本次活动的启动资命40万元人民币,本次活动的所有演出门票收入均归世纪行文化传播公司支配,票价由其自行决定;

三、世纪行文化传拥有限公司在本次活动结束后1个月之山返还华力公司40万元人民币;

四、本次活动期限为2001年7月5日至2001年l0月15口,历时3个月。

亲密合作后的隐患

2001年7月15日,“毕力啤酒艺术团世纪行”首场地名演川如期在A市最大的体育场举行,盛况空前,观者如云。华山公司和世纪行公司的高层领导都出席观看了演出,双方刘合作都非常满意。

结合演小产生的效应,华力啤酒在A市各区县大搞促销活动,掀起了一场销售“风暴”,在不到一个早则的叫时间内,华力啤酒在当地市场重夺主导权,销售业绩直线上升。然而好戏还没有完,肚纪行公刊趁热打铁,迅速将演川及品牌宣传蔓延到周边省市,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时间,华力啤酒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市场也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2001年10月下旬,”华力啤酒艺术团世纪行”活动宣告结束。这次活动,华山公司和世纪行公司可谓名利双收。华力公司在业界一炮门响,从原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本地品牌一举成为区域性强势品牌。而王德广和他的世纪行公司山风头出尽.在自己没投入什么资金的前提下,整合市场赞源,3个月的时间赚了数百万元。“华力啤酒艺术团世纪行”成了企业宣传花小钱办大事的一个经典案例。

由于是双赢结局,在其后的2年时间内,华力和工纪行两家公司都相安无事。直到2003年7月,华力公司的老总们在讨沦公司的财务执行情况时,发现2001年7月与世纪行公司的合作结束后;刘方并未及叫归还那40万元。华山公怀鉴于这种情况,遂由刘仪昭出面与王德广商谈还款的问题。玗是出现了本文开头不愉快的那一幕。

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2003年7月25日,华力公司将世纪行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其立即归还“华力啤酒艺术团世纪行”活动的40万元启动资金。

王德广在接到法院传票后,马上召集公司法律顾问,研究如何应对这次诉讼,坚决做到不支付一分钱给华力公司。

《合作协议》无效

2003年8月15日,两家公司代表都十分自信地步人法院。法庭上,双方展开唇枪舌剑。

刘仪昭作为原告代表首先发表意见,他说:“首先,双方的合作协议当中非常明确地约定有‘世纪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本次活动结束后1月内返还华力公司40万元人民币’,即在2001年11月15日前予以归还该款项;其次,合作协议中的任何条款均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该得到执行。故要求被告世纪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归还40万元。”

作为被告代表,王德广毫不示弱,发表了几点说服力很强的答辩意见:“第一,华力啤酒公司当时支付40万元款项的性质是赞助性的,该行为具有单方的行为性质;第二.华力啤酒公司支付该款项是以整个活动冠以‘华力啤酒艺术团世纪行’名为代价的,在一定程度上华力啤酒品牌及知名度都得到了提高,华力啤酒公司所获取的无形利益远远超出了40万元,在付出与获取两者之间,已形成对价,因此不需要返还40万元;第二,世纪行公司在首场演出当中有相当数量的门票赠送给华力啤酒公司。基于上述理由,该40万元不应该返还。”说最后一句话时,王德广特意提高了嗓音……

整个庭审过程争论得非常激烈,双方各自举证,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003年9月2日,合议庭经过慎重考虑,对该案进行了以下认定:

首先,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为无效,理由是《合作协议》主体双方均非金融性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合同主体双方不具备从事经营金融性业务的资格,故该《合作协议》为无效;

其次,该《合作协议》表面上是一种合作,实际上华力啤酒公司将40万元支付给世纪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同时,又以条款的形式约定此款项须在本合同结束后1个月内予以归还,该规定实际是一种借贷行为,该借款行为只是作为世纪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此次活动的启动资金,且在开展活动过程当中,华力啤酒公司不参与分配利润;

第三,虽然该《合作协议》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但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之规定“合同无效或撤消的,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予以返还。

故法院做出以下判决:“判决世纪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判决生效后15天内支付40万元给华力啤酒公司。”

世纪行公司不服判决,遂提起上诉。后经二审法院审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华力公司虽然胜诉了,但其老总刘仪昭却总弄不明白:为什么执行了这么长时间的《合作协议》会无效呢?

律师点评:

本案中,《合作协议》的无效以及为何名为合作、实为借贷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双方之间的合作是最初的意思表示,但在具体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具体条款的表述应该清楚;其次,如果此为合作,合作双方应该是互利互惠的,这种互利互惠应该体现在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同时,也应当共同承担风险。华力啤酒公司将4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给世纪行丈化传播有限公司,却又约定该款项须何时归还的问题,那么该条款使签订合同的双方变成了实质上的借贷关系了;最后,希望各中小企业不论在签订何种合同时,都不能被合同名称所迷惑,一定要注意到合同的具体内容。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涉及的公司名、人名皆为化名)

农村借贷 篇12

农村民间借贷作为我国金融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中国农村民间借贷存在已久,正确认识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处理民间借贷问题,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史清华、陈凯(2002)通过对山西745户农民家庭借贷行为调查的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金融政策应即时调整以适应农村借贷发展需要。卢鸿鹏(2003)从农村借贷关系的演变和现状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农村高利贷有着各种消极影响,农村金融体制需要改革的观点。魏源(2010)对广东省36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得出民间借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的结论。丁彦皓、冯广波(2010)从福利效应的视角进行数理论证发现高利贷对福利效应的提高有明显的积极意义。纵观众多学者研究成果,不同学者都是通过不同的切入点来研究农村民间借贷。本文运用数理经济分析方法,通过描述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建立理论模型,揭示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对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本文将农村民间借贷定义为在农村且在非正规金融机构发生的借贷活动,其借贷主体主要是农民和农村民营企业。农村民间借贷往往表现出非正式性、高利率、利率弹性大等特点,一般将其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高利率的借贷,其借贷利率偏高但不超过法定的利率范围;另一部分是利率超过法定范围的高利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常将借贷利率超过了20%的借贷活动称之为高利贷。

(一)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现状

近年来的数据表明中国农村无利息借贷占农村总借贷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000年仅为3%。而农村高利贷的比例则在不断攀升,2002年中国农村高利贷规模已经高达8 000亿至1.4万亿元。2003年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的农户借款中私人贷款占了71.26%,东部地区农户借贷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表1为中国部分地区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情况,与表2中的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利率普遍偏高,各地区平均利率基本超过了20%。可见,我国目前的农村借贷利率仍居高不下,而且民间借贷的比重非常大。

(二)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的原因

1.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信用机制不健全。

农村民间借贷是一种非正式的借贷活动,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它是一种通常以面对面的交易形式出现,交易双方为亲戚、朋友或相互熟悉品性的人之间的借贷活动。这种特殊的借贷方式造成了“市场分割”的现象,导致了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在农村借贷市场上,借方往往比贷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在没有健全信用机制的约束下,这种信息不对称引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利率上升,借贷利率无法客观的反映借贷市场的现状。

2.资金需求的“刚性”造就贷方垄断。

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之一是正规金融行业资金的实际供给量无法满足所有的资金需求,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行业在贷款上通常会考虑到风险的作用。虽然高风险项目的投资者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但是正规金融机构为了避免挤出部分需求者和提高总的贷款风险,会以较低的利率进行贷款。金融机构在贷款上不仅看重利率和风险,还关注贷款额度。对比两个贷款项目:plan1.金额100w,利率10%,风险V;plan2.100笔同质的小额贷款,每一笔金额1w,利率10%,风险V。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更多选择plan1,而农村民间借贷更多的是选择plan2。所以,那些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借到所需资金的村民在资金需求“刚性”的约束下,只能将自己的筹资目标市场转向农村民间借贷市场,间接的造就了农村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贷方垄断,也就造成了借贷利率的提高。

3.资金供给的有限性。

利率是由需求与需求共同决定的,一方面农村民间借贷的贷方通常为村民,其资金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农村民间借贷活动的直接融资性及其借贷活动发生的区域性使资金供给受到限制。在供给一定的情况下,随着需求的增加,利率将会上升。

4.放贷的高机会成本。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他们在没有借贷的情况下会将资金用在各种用途上,包括更新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作物化肥等。这样做最直接和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农业产量增加或者劳动效率的提高,这对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非常重要。所以,农村放贷的机会成本也就相对较高,高的机会成本促成了高利率。

二、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与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存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民间借贷的产生为那些无法在正规金融市场借到资金的人提供了融资渠道,同时又不影响到那部分可以以小成本获得资金的需求者的福利。所以,农村民间借贷的产生实现了农村货币市场上的“帕累托改进”,但是这种改进又必须以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为前提。

近年,伴随着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农村民间借贷市场上出现了各种问题,多半是由借贷的高利率引起,本文将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导致农村整体福利下降

不论是农村或是城市,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对其实体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就影响着该地区的整体福利,可以借助图1和图2来分析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对农村整体福利的影响。图1中横坐标Q代表农村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纵坐标γ代表借贷利率。 MCMR分别为垄断市场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AR为垄断市场上的平均收益曲线,AR和需求曲线重合。MR′、AR′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边际收益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d为完全竞争上的需求曲线。如果把货币看作一种商品,那么利率γ就是商品价格的代表,资本供给量Q是商品的成交量。

根据厂商短期均衡理论,在“经济人”的假设和贷方垄断的前提条件下,贷方会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贷方所愿意提够的资金供应量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供应量Qm,此时的利率为 γ2,明显大于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利率γ1。根据两种不同市场情况下的利率水平和资金供给水平,可以借鉴福利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根据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借贷双方总剩余的变化,比较农村整体福利的变化。

图2中横坐标Q代表货币供应量,纵坐标γ代表利率水平。D为资金的需求曲线,S为资金的供给曲线。在垄断市场下的市场均衡点为B点,该条件下借方剩余可以看作是面积Δγ2BEF,贷方剩余为面积ΔAγ2B,借贷双方的总剩余为面积ΔABEF。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市场均衡点为C点,借方剩余为面积ΔAγ1C ,贷方剩余为面积Δγ1CF,总剩余为ΔACF。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垄断条件下的借贷双方总福利下降了面积ΔBCE 。导致福利减少的原因是贷方的垄断使资金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面积ΔBCG为减少的借方福利。由于资本贷方提高利率致使借方的筹资成本增加,无法按原本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造成了借方福利的损失,面积ΔGCE为减少的贷方福利。因为利率上升会迫使部分无法承担高利率的资金需求者退出借贷市场,造成了贷方的福利下降。但是,贷方的损失的可从因提高利率而增加的额外利息收入中得到弥补,只是贷方所获得的额外利息仍然无法弥补借贷双方因利率提高而带来的福利减少。

以上讨论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农村整体福利的变化,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所规定的法定贷款利率一般会低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利率。所以,农村整体福利的下降要大于面积 ΔBCE

(二)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

1.阻碍规模经济的产生。

当借方为企业时,高利率引起的高机会成本及有限的收益率使借方的资金积累受阻。收益率不变,随着利率的上升,借方资金的累积速度越慢,规模经济的产生就越困难。

2.引发消费滞后及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农村民间借贷在承担高风险时也有着非常高的利息收入,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贷方会将钱借给自己熟悉的人,所以对贷方而言这种借贷又是相对安全的,高利率往往会诱使人们把更多的钱用于放贷。但是,由于农民资金的有限性,增加的用于放贷的资金往往要通过减少目前消费而得到,于是出现了消费的滞后现象。

以借方是企业、贷方为普通农民为例,分析消费的滞后性问题。如果不发生借贷活动,那么贷方可能将资金直接用于消费,即不存在滞后消费现象。如果发生借贷,原本直接用于消费的资金要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就需要一段时间。把贷方拥有资金到成功放贷之间的时间计作T1,把借方从借入资金到使用完这部分资金之间的时间计作T2,那么这部分资金要真正消费需要经过(T1+T2)的时间。当所有贷方都尽量将钱用于放贷,那么必然导致贷方的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长期的消费低于收入的现象对整个农村经济或国家经济来说都是不利的。

(三)导致劳动力分配不合理,导致不公平

农村民间借贷的高利率让很多人发现了“商机”,在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高利息是正常收入的观点之余,更让有些人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想法。部分人把借贷利息作为自己的部分甚至是主要的或全部的收入来源,这些人可以选择不劳动或少劳动,贷方市场便出现了闲置劳动力。由于借方必须努力工作来偿还高昂的利息,于是形成了社会劳动力分配的不合理①。如果把法定利率作为资本自动增值的正常收益率,把ε作为规避民间的高风险所需提高的利率,那么当γ2过大时,以(γ2-γ1-ε)的利率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看作是将一部分人的资金无常转移给另一部分人,出现了不公平现象,这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基于理论模型视角的进一步分析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

为了清晰地了解民间借贷利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在此建立理论模型,具体分析利率的大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农村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农民与农民或农民与农村民营企业之间,且借贷资金主要用于经商。其中农民与农民之间进行借贷的资金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借方单独投资,可以是与其他人合伙投资,也可以应对各种家庭意外事件。所以,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可以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借贷。

首先探讨作为农村民间借贷活动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简单的借贷活动问题,建立如下模型:假设X村某一借贷活动的借贷主体只有A(A1,A2,A3,…,An)(n≥1)和(B1,B2,B3,…,Bn)(n≥1)。A为某一有足够的剩余资金的农民群体(本文所指的剩余资金是指除基本消费外可供外借的资金)。B为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借到资金的筹资方,这些人将所借资金投资于同一项目或从事同一活动。

为了使问题简化便于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假设前提:(1)B只向A借款,A只将钱借给BA有足够剩余资金且每次都以最初约定好的利率借钱给B。(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B可长期投资于收益率不变的项目。(3)B每年的投资总额都为S。(4)B在自己的经营年限里面没有出现特殊情况,在保持原投资规模下不需要追加额外资金。(5)B将每年所获收益都用于第二年的投资,其基本的生活费用由其他收入或储蓄支付。(6)不考虑其他费用。

因建立模型的需要,设βB的资本的年收益率(γ<β<M,M为常数),γ为借贷利率(γ0≤γ<β,γ0为法定贷款利率),n为时间,QnA为第nA的利息收入,S1为B的自有资本,S2为B第一年的借入资金,QnB为第nB的投资总收益,QnB为第nB的除利息以外的总收益,SB每年投入的资金总额,即为S1和S2之和。

根据以上假设得:

A每年的利息收入为:

Q1A=γS2 (1)

Q2A=γ(S2-Q″1B) (2)

Q3A=γ(S2-Q″1B-Q″2B) (3)

QnA=γ(S2-Q″1B-Q″2B-…-Q″(n-1)B) (4)

B的每年的投资总收益与除息后总收益分别为:

Q1B=β(S1+S2)Q1B=β(S1+S2)-γS2(5)Q2B=β(S1+S2)Q2B=β(S1+S2)-γ(S2-Q1B)(6)Q3B=β(S1+S2)Q3B=β(S1+S2)-γ(S2-Q1B-Q2B)(7)QnB=β(S1+S2)QnB)=β(S1+S2)-γ(S2-Q1B-Q2B--Q(n-1)B)(8)

假设在第n+1年B不需要借助贷款来进行原规模的投资,即前nB所获总收益为S2。于是可得:

S1+Q″1B+Q″2B+…+QnB=S1+S2=S (9)

整理公式(5)、(6)、…(9):

n=ln[β(S1+S2)β(S1+S2)-γS2]ln(1+γ)(10)

公式(10)为利率与时间的关系公式,γ为自变量,n为因变量。

(二)结果分析

由上述公式可知,S1为常数,不影响时间n的变化率,所以在此讨论S1=0的特殊情况,得到如下公式:n=lnββ-γln(1+γ)(11)

对公式(11)求导:

n=1β-γln(1+γ)-11+γlnββ-γln2(1+γ)(12)

公式(12)表示γ变动一个单位时,n变动n′个单位。由假设可知1β-γln(1+γ)大于011+γlnββ-γ大于0。代入 β∈(0.2,20),γ∈(0.2,2), 多组数据可以发现随着βγ的差值越来越大, n′逐渐减小,但始终大于0。因此在βγ取合理值时n′始终大于0,即γn成正相关。

上文考虑的是收益率为常数的情况,而实际上收益率也可能为变量,因为它受到各种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的投资环境、利率等。以利率为例,当利率取在合理范围内,适当的提高利率,会对借方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促使借方积极的采取措施来提高收益率,比如改变投资方案或减少各种经费支出等,此时收益率会提高。利率过高意味着借方所面临的市场条件恶化,随着利率的逐渐增加,对借方就越不利。在借方因采取积极措施而增加的收益小于市场条件恶化带来的损失的情况下,收益率会下降。由于收益率与本文中的时间n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到图3的利率与时间的关系图。

图3表明利率对借方B的作用是双向的,当利率在a,b之间,利率提高对借方起积极的作用;当利率在b,c之间,利率的提高对借方起消极的作用。从整体上考虑,贷方A的利息收入只是B在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且A所获得的收入不再产生新的收益。当利率在ab之间,随着利率的提高,A的收入增加了,A,B整体的收益也在增加。当利率在b,c之间,A的利息收入会增加,但只是代表其从借方手里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增加了,AB的整体收入并没有增加。所以,利率对AB这个整体的作用也是双向的。如果以整个农村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结果与以AB为对象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因为以整个农村为研究对象时变化的只是借贷的规模和借贷的复杂程度,并没有改变借贷的本质,所考虑的问题仍是借方与贷方的利益问题,因此图3也适用于整个农村民间借贷活动。

四、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能从单方面考虑,农村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双重作用。(1)虽然农村民间借贷普遍过高的利率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的消极影响,但是合理的规范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2)民间金融市场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金融市场没有得到法律保护和约束而引起的,因此相关法律的出台势必能够改善民间金融市场环境,降低市场风险,从而消除或减缓农村借贷市场的一些不合理现象。(3)我国金融业已经比较成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借贷利率过高的弊端会大大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农村民间借贷的正规化将成为我国历史进程中的迫切要求。

摘要:通过描述中国农村民间借贷现状,简析了我国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的原因,通过建立数理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民间借贷高利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尽管高利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各种消极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够合理规范农村民间借贷利率,则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消极影响要大于积极影响。为此,建议制定相应的法律来完善和规范民间金融借贷,正规化将成为我国历史进程中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农村民间借贷,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数理经济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2008(4).

[2]张大龙.我国民间借贷:现状、成因、影响与对策[J].经济理论与数学,2004(4).

[3]张宇哲.民间借贷主导农村金融全国人大财经委派员摸底[N].财经时报,2004-05-15.

[4]张建波.逆向选择风险与农村信贷市场失灵[J].经济经纬,2009(4).

[5]张晓艳.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原因及规范对策[J].经济问题杂志社,2010(8):67-698,0.

[6]陈赛玲.关于杭州辖内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服务情况的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问题,2002(10).

[7]诸葛隽.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上一篇:建筑结构设计下一篇:旋转脑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