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

2024-08-14

巧用情境(共11篇)

巧用情境 篇1

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借助语言、材料、设备等元素,构建具备情感色彩的平台,以此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增强对知识的探究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引入情境教学,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能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让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活动,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科学、合理的情境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层次着手。

一、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科学的问题情境可以让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如教学《第八次》一课时,我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事先导入问题情境:“同学们,假如你们在做一个小物件,但是连续做了七次都失败了,你们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这个问题的开放性很强,有的学生表示会继续尝试,也有的学生表示会非常沮丧。而针对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这次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面的布鲁斯王子连续失败七次,他当时的想法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想要放弃。但是,最后他却坚持做了第八次尝试。同学们想知道这个王子最后为何改变了主意吗?”由此,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出来。我顺势引出课文插图,然后提问:“同学们看,插图中有什么?通过这幅插图,同学们是否可以猜到王子坚持干第八次的原因?”由此,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快速进入到了教学情境中。

二、活动情境,实现学习自主

在导入问题情境之后,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是提高活动情境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方法。所以,在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期间,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布鲁斯王子是因为哪些事情的失败而心灰意冷的呢?(2)布鲁斯王子受到哪件事的启发决定尝试第八次?他当时的意志坚定吗?从哪里可以找出答案?(3)这篇课文向我们阐述了哪些人生启示?前两个问题需要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而最后一个问题则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来得出答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互动合作,也可以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看法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此一来,不但可以让活动情境更具开放性和自主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活动情境建立在问题情境基础之上,是提高学生探究意识、锤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试听情境,丰富课堂内容

当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以及课堂的具体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试听资源,不但可以起到放松学生身心、缓解学生大脑疲劳的作用,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足够的乐趣。如在学完《望庐山瀑布》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观,以此让学生在试听情境中进一步感受到庐山的壮观,加深他们对“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体会。又如在学完《海底世界》时,我同样为学生展示了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然后让学生将视频中呈现的内容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由此让他们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描述技巧,增强他们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并达成丰富学生课堂内容的目的。总之,试听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优点在于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情境创造大课堂,其意义一方面体现在教学的趣味性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积极性上。首先,情境教学具备浓郁的情感色彩,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语文知识的趣味性,不但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主动。其次,情境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让语文教学变得与众不同,是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中给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教学方法。

巧用情境 篇2

摘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一堂课的开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导入 创设 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自身的直观、形象,动态模拟和信息量大的优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能力作出一些探讨,并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提出一些建议。

一、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等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计算机具有三维演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有目的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或问题情景,让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假设,并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想办法,设计方案,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先出现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然后走出一个学生,坐在椅子上拿出一本书和一个文具盒,接着出现一位老师前来上课,这样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化情景,使学生对“ 1” 的概念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其他的数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学。在认识较大的数时,比如“百、千、万……”先将十根小棒缩成一团,一根、一团和一捆小棒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来

表示,这样逐步地让学生很形象地认识数的概念,使枯燥的数学产生生活的魅力。

又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使学生掌握得轻松扎实。

二、启动认知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可以制作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幻灯片,上课一开始出示,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红绿灯,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 时 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这样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观察,建立表象实物、电教媒体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

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出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电脑前操作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演示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

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在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这样的情境:用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

意义。使学生理解了相距、相遇两概念的涵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一开始这样导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播放录音:“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介入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要更好地利用它为

教学服务,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我们教师要克服学习计算机的种种神秘感和恐惧感,尽快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尤其注重基本操作技能和常见应软件的使用方法的掌握,就可以在课堂上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了。

2、不能让多媒体技术成为“灌输”的工具

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手段、方法的统一,运用课件介入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要体现启发式教学。课件演示过程中,该让学生回答的要引导学生回答,该让学生练习的要让学生做,千万不能以演示代替思维过程,要充分发挥课件的直观性、启发性、实效性,同时运用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是赶时髦,只要合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闪烁、动画、色彩、声音等技术,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巧用情境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精彩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可见,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低学段的孩子具有爱新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遵循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以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结合平時的教学,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探究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童趣——音乐创设引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低年级儿童对音乐有着独特的兴趣。在课堂中,我们常发现:低年级儿童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容易涣散等特点。这时,教师如若能适时插入一段符合课文内容与意境的音乐,则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1.巧用配乐入情境。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时,在课堂导入中,学生一边看着满塘摇曳的荷花,一边听着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配上《高山流水》这首古筝乐曲,独有的意境很快地把学生带进了课文当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善用插曲润课堂。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一株紫丁香》时,由于这是一篇抒情课文,没有故事情节,所以学生学习时容易疲惫。因此,我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插入歌曲《老师,我想告诉您》,并让学生边听边自由做动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中,更让学生在音乐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用童知——图画烘托现情境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适合低年级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简笔画、剪贴画、多媒体画面等再现课文情境,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

如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里的语言非常优美,对各种各样的石头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里面“陡峭、蹲、翻滚”等词语就不能理解,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课文给我们介绍这么美的黄山的石头,我们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未免也游趣未尽。结合课文的插图,就非常的形象,生动,加上学生的动作表演,更好地再现课文。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孩子喜爱呢!

三、展童真——角色演绎悟情境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乐于表演又是孩子创造性的表现。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对角色的扮演与创造有着独特的想象力。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我常常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我曾经运用过几种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方法:

1.朗读感悟角色。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课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读多练、读中感悟。所以在讲解有关人物事迹的课文时,就如《难忘的一天》,教师并不需要做过多讲解,只需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甚至就让小朋友学会进入课文角色,成为文中的人物,感受到为邓小平爷爷做计算机表演的激动与喜悦。

2.模仿进入角色。如《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类的课文,都把动物和植物拟人化了,这样的动植物之间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各样的不同声音,有趣而生动,学生也愿意模仿,这样在反复的模仿表演中就增进了对课文的理解。

3.表演体验角色。“口语交际”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这一板块,创设情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再现图画中的画面,让学生扮演画面中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譬如,《这样做不好》是必须让学生来亲身体验的,只有让他们真正成为图画中的人物,他们才能体会出哪些生活习惯是好的、哪些生活习惯是不好的,究竟为什么?

四、找童心——语言描绘创情境

语言是语文情境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的描绘,这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低年级学生可爱活泼,对事物常常抱有幻想,富有极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运用儿童化语言,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欲望。

如《夏夜多美》一课,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瞧,满天的星星亮晶晶的,就像无数的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又像许多的眼睛张望着大地。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忍不住说,夏天的夜晚多美呀!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多想看看美丽的夏夜里发生了什么美丽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朗读课文。在生字检查的环节,老师又创设了情境:多么美的星空啊!小朋友,你们看,可爱的小蜜蜂们带着生字宝宝们飞来了。请小朋友们给生字宝宝们找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爱帮助人是孩子最乐意做的事,孩子们也自觉地开小火车读,其乐融融。既让孩子乐于学习,也达到检查生字的目的。最后总结课文环节,教师也力求完美:“是啊,今晚不仅公园美、星空美、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一起帮助小蚂蚁回家,他们那种爱帮助别人的心比美丽的夏夜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最后一句话:啊!多美的夏夜呀!”与课前呼应,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巧用情境解决物理问题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导入新课, 能起到快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内在的求知欲和导入主题的作用.

例1“运动与静止”中, 设置导入情境: 曾经有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设想, 他认为假如用一个气球把他吊在空中, 他就可以免费旅游世界了, 学生觉得这种设想如何? 可以实现吗? 这样设计主要利用新奇、有趣的设想引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例2“直线运动速度”中, 设置导入情境: 利用视频展示高速路上行驶的汽车、进站的火车、高空飞行的飞机的运动, 这些运动在我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了, 那请仔细观察视频上几个物体运动时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这是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 比较容易接受.

例3“牛顿第一定律”中, 设置导入情境: 学生, 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有一小车 ( 教师事先将小车翻过来放在桌上) , 我们怎样让这个状态的小车运动起来呢? 如果将小车正放在桌面, 教师用力推一下, 小车运动起来, 当停止施加力的时候, 小车继续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才停止, 这时我没给车施加力了, 车怎么还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运动? 这样设计主要是利用相冲突的两种现象调出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再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有利于知识的衔接

物理学科是一个系统性的学科, 是按照几个模块,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重新组合加以编排的, 这种编排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选择, 然后将其分割成许多个知识点, 一点一点的介绍.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知识点独立介绍, 应该还原各个知识点的联系, 建立起物理知识的结构、层次.

在教学内容过渡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教学的注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形成生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支持学生参与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 例如, 《牛顿第二定律》中, 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 ( 事先选好生活中常见的几个速度变化快慢不同的加速运动) , 然后请学生认真观察这些运动的物体, 有没有什么异同吗? 为什么会不同? 设计说明: 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注意到生活中看到的物体有很多都做加速运动, 而且它们加速度也不同, 然后帮助学生根据现象猜想是什么影响加速度的不同. 进而引出探究的内容—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在已经探究完成加速度与合外力、速度之间关系后, 又抛出新的过渡到牛顿第二定律.

三、创设问题情境, 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理解

教学中重难点一般都是章节的核心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中心, 关系着整个学习的好坏. 所以教学中在重难点内容上,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和便于理解、接受. 例如, 在“牛顿第三定律”这节中, 学生能记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但由于生活中的经验, 让他们不能理解这个结果. 比如, 在拔河问题上就犯了糊涂, 学生总认为拔河过程中获胜主要是因为力量大, 如果按照牛顿三定律的内容, 双方的作用力应该大小相等一样, 那样就比不出胜负了啊! 为了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透彻的认识,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 我先让学生给我推荐两名学生, 一名是班级公认力量最大的, 另一名是最瘦弱的, 然后让他们两人拔河, 请其他学生说说谁会赢? 第二场的时候让力量最大的穿上旱冰鞋, 再次拔河, 看看结果. 这个过程, 一次力量大的很轻松获胜, 另一次力量小的很轻松获胜, 两次难道是他们的力量瞬间转移了? 不是的话, 会是什么原因? 这种强烈的问题冲突,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 甚至是经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所谓在误区处设置问题情境, 就是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预设陷阱, 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 这样就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 在学习了速度概念后, v = s/t, 便认为物体运动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与时间成反比. 为了让学生走出误区,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 “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那在这种运动中随着物体运动位移的增加, 物体速度有没有变化?”. 这样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能仅利用数学规律公式判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认识物理量的意义.

巧用教学情境 引领美术教学 篇5

【关键词】高中美术;情境教学

美术,作为高中的一门副科,往往不受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相对不高,课堂效率一直较低。而教师,做为美术课堂的主导,在一堂高效美术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情境教学的应用能够实现有效的课堂引导。所谓情境教学即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且生动形象的场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一、让文化情境奠定审美基础

美术作品是客观现实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深受社会现实及艺术家主观思想的影响。在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美术流派,不同美术流派的形成又依赖于当时当地的不同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所有的这些都是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其产生的文化情境紧密联系,鉴赏者才能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并从文化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达成认识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目的。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对与美术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事件进行介绍,往往与一件美术作品相关的事件有很多,教师不可能将其全部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混淆教学重点,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创设文化情境时要有选择性,教师课前要精心挑选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准确解释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事件及艺术家的创作故事,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由于达芬奇的生平故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所以我便直接略去了这部分的介绍。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很多学生并不能欣赏到蒙娜丽莎神秘一笑的美,要感受到这幅传世之作的精髓必然要明确当时的审美观念,所以我将文化情境的重点放在了当时审美标准的讲解上,启发学生用心去找寻蒙娜丽莎的魅力。

二、让趣味性情境推进课堂教学

高中生对未知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热衷于探索和发现,教师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节高效的美术课就水到渠成了。

高中生热爱音乐,同时也容易被精彩的故事吸引,一段学生喜爱的音乐或者简短的小故事都可以成为趣味课堂的引子。例如在学习《陶器》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风靡一时的歌曲《青花瓷》,并且展示了音乐的MV,这首歌不仅歌词意境优美,MV拍得也是极为唯美,更重要的是,它很好的引导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熟悉的音乐声中,学生即刻感受到了陶器的美,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去发现美术蕴含的乐趣。如果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只能坐着听教师的讲解,那么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无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求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提醒学生携带一些小工具,在课堂上我时不时地教学生一些简单地剪纸或是泥塑,这一点小秘诀居然有效拴住了很多学生的心,他们时常都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惊喜,也总是对上课兴致勃勃。

三、让多媒体情境调动多元感官

多媒体教学给高中美术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还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教师甚至可以加入音乐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他们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全方刺激,有效消除课堂的枯燥乏味,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实现寓教于乐。

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影视动画欣赏和图片展示。相对于教材上静止的图片而言,富有动感的影视动画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学生对现今的影视动画再熟悉不过,只是他们欣赏动画多半只是为了娱乐,很少将其与美术艺术联系。而且很多学生对美术作品兴趣不大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诸多美术作品都寓意深刻并且晦涩难懂。笔者认为,影视动画作品是将学生与高深的艺术相联系的有效通俗渠道。美术教师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影视动画作品,以一种更通俗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可以享受世界各地的图片,其感染力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文本信息所能提供的刺激,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上的资源,使用那些清晰、并且有助于解读美术作品内涵的图片,增加学生的视觉冲击,并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美术语言,感受点、线条、形状等,体会色彩的明暗、不同色调带来的感受。例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清明上河图》的意境,我挑选了高质量的图片,并且剪辑了一段契合意境的声音,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图片,在图片慢慢像卷轴一样展开的同时,早市上热热闹闹的声音响起来,学生仿佛一下子就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自己也成为了画里的一员,好似亲身感受到了画中所描绘的热闹与繁华,很容易就理解了作品的真正内涵所在,无需教师再费心讲解。

总之,情景教学是高中美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带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能够置身于艺术美的氛围之中,唤起他们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他们真正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建平,谈现代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美术界,2008

[2]张靖国,更新教学观念开拓新思路,美术大观,2007

[3]刘进成,黄君辉,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文化情境一一美术欣赏课程的作用,美术大观,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娄庄中学)

巧用情境,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篇6

关键词:激发兴趣,调动热情,制造氛围,选择方法

新课程改革, 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实现任务目标, 感受成功。特别是情境教学,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英语世界之中,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因此, 教学情境作为一节课的起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有注重了情境的创设, 才能使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 思维处于思考状态, 促使他们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这样课堂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下面我就结合所教学科来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情境创设从兴趣入手

小学英语课, 每堂课是短短的40分钟。作为教师应该让每一分钟的流逝都有其价值所在, 让学生在每一分钟里都兴致盎然, 从而对这一整节课的4O分钟恋恋不舍。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都被牢牢吸引, 兴趣便显得相当重要。正因为如此, 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科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实施教学, 以便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所以, 我在课前非常注意热身和导入环节。我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唱英文歌, 用音乐来激发他们的热情。其目的是想从一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 这一情境的创设, 充分调动起他们对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对于新知的好奇心。在这方面, 除此以外, 还运用游戏情境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 这自然就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进行。

例如, 在学习PEP3 Unit4 Part B Let’s talk时,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创设“健忘的John收拾房间”这一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在对话操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Are they on/in/…?和No, they aren’t.

播放课件: (语音对话)

T:Good!Where are the flowers?

Ss:They are in the bedroom.

T:Look this is a fussy bedroom.John is forgetfu1.Let’S help him.Where are the pencils?

Ss:John, let me help you.

启发式提问:Are they on/…?

T:Maybe.Are they on the desk?Yes, they are.

T:Where are the dolls?S1 John, let me help you.Are they on the desk?

T:No, they are’t.

S2:John, let me help you.Are they on the shelf?

Ss:No, they aren’t./Yes, they are.

为了能够吸引学生, 我特意在课件中加入声音, 让学生根据课件的声音来判断, 当放错位置时, 课件就发出sorry的声音, 当放对位置时, 课件则发出拍掌的声音。真正体现出“寓教于乐”的教学特色。

二、创设情境应调动热情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众所周知, 小孩子对比较直观好玩的东西感兴趣。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无意识记的心理特点, 优化课堂教学, 采取一些符合儿童心理和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 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让孩子们能够在轻松、亲切、自然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例如, 在教学PEP 5 Unit 5“My New Room”中的Mike’S room时, 我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画出Mike的房间,

这样便可让孩子们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 从整体去理解文章的意义,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PEP 8 Re—cycle 1“Let’s Take A Trip!”Read and say时, 我先由“Do you like taking a trip?Where did you go?”导入话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自己曾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此一来, 就为理解下面所要学习的“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When are you going?Who are you going with?How are you going?”句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教学PEP 6 Unit 3“My Birthday”中的Read and Write部分的阅读理解内容时, 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设计家庭生日卡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家庭成员的生日卡片, 并把精心设计的卡片作为礼物增送给家人。这样不仅让他们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而且还有助于情感教育。

三、让和谐充溢情境之中

实践证明, 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可以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到探索新知的心理状态。这十分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情趣的培养, 若想让学生真正拥有欢乐的情绪体验, 就要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英语是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 受年龄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感性之上。如果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巧妙融入各种游戏之中,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 而且可以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

如教学PEP Book4 Unit3 Part A Let’s talk当中的句型:Is this your skirt?Yes, it is./No, it isn’t.时。我采取竞猜抢答的方式, 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衣服, 放在讲台上。

T:Hello, S1.W here is your jacket?

Sl:It’s on the teacher’s desk.

T: (拿出一件不是他的问)

Is this your sweater?

学生纷纷抢答:

S:No, it isn’t.

T:You can say:No, it’s not.

T:Is this your skirt?

S:No, it’s not.

通过这样的问题创设, 还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 多说敢言, 主动质疑。

再如, 学习PEP3 Unit4 Part B Let’s talk时, 我以课本中圣诞节即将来临为背景, 设计了“圣诞大派送”游戏。让学生伴随着欢快的圣诞音乐, 用英语进行交流, 传送礼物、传递快乐。

S1:Hello, ….I have….For you.Close your eyes.Please.OK!Where are the…?

S2:Are they on/in…?

S1:No, they aren’t./Yes, they are.Look, they are on/in/under….

由此可见, 这样的互动,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孩子们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

四、情境创设要讲求方法

英语是一门外国的语言, 语言和知识不同, 学习和掌握语言, 是需要听和说所并用的, 只有接受了一定的语言输入, 才能感知到英语在应用中与书本层面知识上的差距与不同, 才能实际的掌握外语。情景教学的引入恰好融合了书本与语言输入的优点, 使学生学到英语知识的同时, 也能有练习听和说的机会, 良好的情境教学环境与氛围,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实施。

通常小学生由于英语教学是在课堂中进行的, 因此学生离开了课堂, 英语就变成了“哑巴语言”。所以教师要利用课余的空隙, 给学生创立说和听的情境, 让其敢于说, 敢于用英语表达。在讲解完日常的英语口语后, 就要注意找场合进行实践,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 带头用英语交流, 例如:课后, 在校园里碰到了学生, 可以说:“Hello, student, have a good time.”等日常的英语。可能在初期会感到不好意思, 但是坚持下去, 学生一定会逐渐的接受, 并扩展运用, 最终有一个说英语的良好意识, 这样对其的英语听力或者是口语练习都会有难以想象的益处。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利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实物图画、表情、游戏等形象思维教学手段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给学生造成的思维上的冲击, 进而使学生融入进英语浓浓的课堂氛围中。例如, 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了多幅动物的图画, 并且动物名称旁边都有相应的英文所翻译出来的单词:猴子 (Monkey) 、猫 (Cat) 、老虎 (Tiger) 、小狗 (Dog) 、狮子 (Lion) 等, 图像生动、形象, 非常直观, 学生们看了图画再加上我的讲解, 很快的就掌握了这些陌生的单词。教师可以利用表情动作或者肢体语言, 让学生通过肢体动态或者是所看到的表情感知到教师所讲解的英语知识的某些直观的特性, 进而掌握的更加的快捷, 并且不容易忘记。例如:在讲“The orange is very sour.”在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准备的橘子进行演示, 吃了一口橘子由于太酸捂住了脸, 再伴随嘴巴“嘻哈嘻哈”的声音, 做出表示非常酸的表情和动作, 给学生传递“橘子酸”的信息, 让学生通过这些表情、肢体动态, 明白这句英文是什么意思, 更重要的是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增。

总之, 小学阶段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我们必须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择恰当的模式和方法,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优势, 重视学生情趣的激发和培养。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课堂教学波澜不惊、了无生气的状况, 让小学英语课堂在情境创设中“动”起来、“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龚智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2]杨民生.英语趣味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巧用情境教学 活跃中职课堂 篇7

1 倡导“情境教学模式”的依据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思是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中职生缺乏学习动机,必然学习积极性低,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第一,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第二,改善学生对传统课堂的厌倦情绪。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众所周知,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学习动机的激发就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同时激发学习兴趣,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2“情境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导演的身份有目的地导入或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以唤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智均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中单纯的说教法,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情把听、观、思、行四者融为一体。情境教学法在学生感受一定情境时,展开想象,这样不仅有助于开发大脑的整体功能,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智力、心理、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使客观情境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实际演练与情感体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能够取得全面发展,因而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以本人在我校内所运用以及了解到的课程为例,谈谈创设情景的方法。

3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要具体实施情境教学,创设情境是最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有很多种,简单归纳,大致有如下几种:

(1)呈现情境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选取直观呈现情境法。例如:在教学《礼仪》课程的《体姿礼仪》内容时,就让学生直接到宽敞的教室内,教师边讲解动作要领边做示范,训练站姿、坐姿、走姿和蹲姿,并让学生体验不同情境中的不同体姿,让学生随时提醒自己要有端庄的体态,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教学法比较适用于现场感强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把现实美感与学习结合。

(2)实物演示法:以实物给学生进行现场展现,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实物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就可以认识客观事物。比如在讲授《礼仪》课程的《西餐礼仪》时,西餐的餐具和摆台对我们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很陌生,可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那么我们就把西餐的餐具拿到课堂上,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对“左叉右刀”这些餐具有直观上的认识,学生会更容易学会西餐的用法,对增强学生领会事物的能力也会大有帮助。

(3)影音再现情境:静止的图画和视频的再现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通过此种方法可以使形象更加具体化。特意绘制的挂图、插图、简笔画、剪贴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情境。在讲授《艺术欣赏》中《蝴蝶夫人》的时候,搜索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形象化。

(4)音乐渲染法:音乐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传递的情感也是极其微妙的,往往使人心临其境。它以旋律、节奏、音高、音色等作为织体,创造出特定的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播放现成的歌曲、乐曲,教师自己的演唱、弹奏以及学生的独唱、合唱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例如语文教师在讲授《梁祝》的时候,把我国着名的《梁祝协奏曲》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不但在语言上感受这篇文章,在听觉上也有美的享受,达到了听觉美感与学习的协同。

(5)表演体会法:在《礼仪》课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放弃单纯的说教,选择一定的情节,让学生参与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完成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讲授《见面礼仪》相关内容时,我往往会创设各种交际情景,让学生表演,这样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礼仪知识。角色扮演情境其实也是增强课堂“互动”的一种有效途径。

(6)电教媒体情境:近年来,现代教学过程中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为进行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可以再现各种教学材料,让学生从视、听、说等多种角度去充分体验和感受,营造相对应的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创造协作情境:新课改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而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与探究是中职教学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任务,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并分享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的专业课堂上以及体育课上我们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如专业课上分组完成一个项目,体育课上共同完成一组拓展训练,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精诚合作、共享成功的价值观。除此之外,情境创设还有竞赛情境、游戏情境等途径。

4 创设情境的教学效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情绪领域,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意“境”,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等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它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谐互动,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5 尾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巧用情境让课堂充满趣味 篇8

一、生活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可见,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 激发学生相应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率,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成败。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 结合教材, 创设生活情境, 调动求知欲, 设疑引思。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 当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 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乘法”。一开始, 很多孩子无所适从。这时, 我引导学生观察:“语文老师要求你们天天早上背古诗 (指着黑板上的《草》) , 这古诗中就有乘法啊!”学生听了觉得奇怪, 经过思考想到了:一行诗有5个字, 有4行, 有几个字, 就是5乘4, 也可以4乘5。我表扬鼓励之后, 又适时地添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如果加上题目了, 有几个字, 会是怎样的算式, 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在部分同学的启发下, 大家争着发言:“教室里的日光灯管, 是3乘2, 2只2只数有3个2, 用3乘2算, 比加法方便了。如果用加的话, 算式要长一些。”“我的手指是5乘2。”学生还从有几块窗户玻璃、一组有几张桌子等方面举例, 通过这些“身临其境”的乘法例子, 使得孩子建构乘法的意义变成自己的了, 不再是一句数学文本。

二、活动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趣的活动会使学生情绪高涨, 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摆摆、数数、画画、猜猜等实际活动, 使学生全部动起来, 让他们在动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动激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迷上数学。

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 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圆柱体、球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 按4人一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利用学具加以想象, 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 拼了哪几种图形?用了什么材料?这样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 学生表现主动、兴奋, 拼成的结果也丰富多彩。有的举手说:“我自己最喜欢机器人了, 我是用一个球体、一个正方体、两个圆柱拼成的。”有的说:“我当了回建筑师。我把圆柱当柱子, 长方体当门, 正方体当窗户拼成了一间房子。”“我们拼了一辆小车。”……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争先恐后, 亲身感受到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 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都觉得数学好玩, 不再害怕数学了。

三、交流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 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争论时明理长智。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活跃思维, 领略深层思维的乐趣。在教学中, 善于创造争论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 积极开动脑筋, 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小猴子过生日, 猴妈妈去森林超市买桃子, 每个桃子7角。不巧, 袋子破了个洞, 猴妈妈坐了一会儿掉了个桃子, 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个桃子, 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一个……请小朋友想一想, 猴妈妈到家之后可能会损失多少钱?”生1说:“猴妈妈可能损失7角, 一七得七。因为它掉了一个后, 马上发觉袋子破了。”生2说:“我觉得猴妈妈会掉3个桃子, 三七二十一, 可能损失二元一角。”生3说:“我觉得它可能损失惨重, 全掉光了, 大概有十个桃子吧, 损失7元钱!”生4说:“不可能损失惨重, 因为桃子掉了, 那袋子马上就会轻。我觉得猴妈妈没有损失, 掉了以后马上就会去捡起来。”“我觉得可能掉了2个, 二七十四, 损失一元四角。”生5说:“可能是6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讨论, 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 活跃了思维, 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问题, 产生矛盾, 继而想问个为什么, 想看看怎么回事。这时, 学生思维活跃, 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如教《初认乘法》时, 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这个概念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是小兔的生日, 来了10位客人, 小兔要给每一位客人准备3个苹果。小兔要准备几个苹果呢?问题一出,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能把学生引向探求知识的道路, 激发学生的兴趣, 去探究, 去发现。从课堂情况看, 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 一上课学生就处于兴奋状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 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实践证明, 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 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问题中学习数学, 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 领略成功的喜悦。

摘要:李吉林认为:“教育之‘情境’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 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从这里可以看出, 李吉林提出的情境使学生的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 而把它变成了一个富有教育内涵的、充满乐趣的生活空间。所以, 教师要用尽一切办法让情境走进课堂, 使课堂充满生趣。

关键词:生活情境,活动情境,交流情境,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

巧用情境图上好数学课 篇9

以学生为本,调整情境图

新课程中编写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展示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展示神秘的童话王国。这些情境图的选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是,由于各地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致使这种具有共性的教学资源与我们的教学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图的本质内涵,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题材,对情境图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在陌生的情境中去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教师可将情境图改为学生熟悉的家与学校的距离、学校与超市的距离等等,这样就会使“千米”这个概念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后,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一下两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加深印象。

化静为动,模拟情境图

教材中所提供的情境图都是静态的画面,这种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设疑,也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更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把静态的情境图动态化,也就是模拟情境图,使情境图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人教版中的“小小商店”,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图就是一幅商店购物图,如果仅仅依赖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学生是不容易理解教学内容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小商店”里“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答的过程。实践证明,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思维能力,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

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分层利用情境图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多呈现出的是整合后的最终情境,很少有过程情境。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将教学中的情境图进行分解,然后重组,按一定的层次给学生逐一展现。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百分数的认识”中,教材中的情境为:一场足球比赛中,甲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面三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7号队员:我曾经罚点球20次,罚中18次。

3号队员:我曾经罚点球10次,罚中7次。

5号队员:我曾经罚点球25次,罚中21次。

问该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

分层运用:

1.先出示:如果每人罚点球10次,7号罚中9次,3号罚中7次,5号罚中8次。你认为该派哪名队员去?

学生:看谁罚中的次数多就派谁去。派7号队员去,因为7号罚中的次数多。

2.再出示:在比赛中,7号罚中18次,3号罚中7次,5号21次。你认为该派哪名队员去?(教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无法选择,还需要知道每个人罚球的总次数才能决定派谁去。

3.最后出示:罚球的总次数。

在上面分层运用1中,让学生关注在罚球次数相同时以罚中次数的多少来决定人选;分层运用2中直接给出罚中次数,使学生主动设疑,产生认知冲突,即仅有罚中次数无法确定派谁去,还要知道罚球的总次数。教师为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提供分层运用3,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巧用情境 篇10

关键词:真实情境;体验;写作教学

提及初中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大多数老师会摇头叹息,甚至无可奉告。这种看起来怪异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初中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曾对七年级老师和学生做过写作状况的问卷调查,大多数老师会感到困惑无奈,无从下手,甚至伤感;七年级85名学生中,只有20%的人喜欢写作文;而不喜欢写作的学生中,6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单一枯燥,如井底之蛙,所见有限,40%的人认为作文课不能唤起生活中的回忆,因此只能应付差事,回头看自己写的作文也觉得很不满意。是啊,学生从小学习写作,可到了用武之时,却提笔无言,继而惶惶不安,只能敷衍了事。

时光在流逝,我在全力改变现状时惊喜地发现,巧用真实情境教学,学生会创作出体验真实,内涵丰富,以情感人,催人进步的作文。我顿然醒悟:学生要做的应是忠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老师要做的应是充分地利用和调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写他们熟悉的生活,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一、利用生活经历,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创作思维的闪烁点

开学伊始,学校倡导班级进行室内环境和文化建设,一些学生端来了盆花,仙客莱正艳,吊兰正旺,文竹清秀,满天星迷人……我看到此情此景,在课前引导学生与植物对话,没想到,学生文兴大发,滔滔不绝,情真意切。

正在学生满脸阳光、满载收获时,我提议即兴进行写作,提供了具有开放性的作文题目,大多数学生阐述了独到的见解,抒写了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顺畅、清新自然。

二、采用激励机制,抓住契机,激活学生活动体验的动情点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摘苹果理论,我就鼓励学生奋力跳起来摘取又红又大的“苹果”,即不失时机地采用激励机制。当学生面对一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一场扣人心弦的演出时,我会恰当地激励其潜志,激发其潜力,激活其潜能,使学生真实写作,收获佳作。

本期,我校组织了“感恩”系列活动,如演讲赛、情景剧表演、手抄小报、漫画展示等教育活动。七年级各活动小组的成员既合作又分工,表现出了良好的合作精神。我作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梳理、横向罗列、互动交流中,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远远超过了一般时候,更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其中情景剧比赛前,七年级学生从选剧—定剧—排剧—表演真是投入了不少时间、精力和热情,千辛万苦换来了全场爆发的雷鸣般的掌声和冠军美誉,在学生沉浸在快乐与幸福时,我建议其将捕捉到的“智慧火花”及时记录,并自拟文题,自定主题,题材不限,写出星期作文。学生交卷后,我进行分层整理,其中65%的作文夺我眼球。一句话,这应归功于真实情境给予他们的灵感和力量。

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说:“没有体验,没有感悟,技巧几乎是没用的,甚至会适得其反。”试想,学生有了这样硕大的素材网,“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也不会遥远了!

三、捕捉创作灵感,积极倡导,激励学生创新作文的动力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不要总是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

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内乃“藏龙卧虎”之处。一向沉默寡言的孙xx,作文时采用文字与图画结合的形式,原来他是一个想用画笔改变世界的男孩,他的创意作文令大家刮目相看。于是,我以表扬孙xx同学为契机,激发其他学生尝试进行创意作文,收获颇丰。

来自农村的柴xx,由于成绩较差,胆怯自卑,竟然用“我”手叙“我”事,用“我”笔抒“我”情,批阅这位学生的作文,我仿佛置身于充满清新、自由空气的农村田园风光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情趣的纯朴、真诚的小男孩的存在,更让我惊叹的是他的作文不仅点缀了我的视野,愉悦了我的心情,同时,还给我以人生的启迪。我及时表扬了他,柴xx本人见了我很羞涩,甚至头越低了,脸越红了,但我与他近距离交流时,捕捉到的是他掩饰不住的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其实,对于创新作文,教师要及时肯定,让全班同学来欣赏,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在全班营造敢于创新的氛围。

后来,作文课上,以往开小差的几个“捣蛋鬼”也凝神思考,打腹稿。几分钟后,教室里只有沙沙的写字声,30分钟后学生陆续交卷。更可贵的是无论作文的结构形式、选材组材、语言风格,还是主题思想都使我眼前一亮,倍感惊喜。

综上所述,创设和利用真实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体验成功乐趣的平台,教师有了倾听的耐心、尊重的爱心,实现了角色转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写作,写作成为自主的倾诉,心灵的飞翔,使其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循序渐进,作文教学就会走出低谷,走向巅峰,呈现出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巧用教学情境 引领美术教学 篇11

一、让文化情境奠定审美基础

美术作品是客观现实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 深受社会现实及艺术家主观思想的影响。在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 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美术流派, 不同美术流派的形成又依赖于当时当地的不同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所有的这些都是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其产生的文化情境紧密联系, 鉴赏者才能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 并从文化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 达成认识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目的。

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要对与美术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事件进行介绍, 往往与一件美术作品相关的事件有很多, 教师不可能将其全部在课堂上进行介绍,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混淆教学重点, 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创设文化情境时要有选择性, 教师课前要精心挑选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 又能准确解释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事件及艺术家的创作故事,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效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 由于达芬奇的生平故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所以我便直接略去了这部分的介绍。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 很多学生并不能欣赏到蒙娜丽莎神秘一笑的美, 要感受到这幅传世之作的精髓必然要明确当时的审美观念, 所以我将文化情境的重点放在了当时审美标准的讲解上, 启发学生用心去找寻蒙娜丽莎的魅力。

二、让趣味性情境推进课堂教学

高中生对未知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热衷于探索和发现, 教师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节高效的美术课就水到渠成了。

高中生热爱音乐, 同时也容易被精彩的故事吸引, 一段学生喜爱的音乐或者简短的小故事都可以成为趣味课堂的引子。例如在学习《陶器》一课时, 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风靡一时的歌曲《青花瓷》, 并且展示了音乐的MV, 这首歌不仅歌词意境优美, MV拍得也是极为唯美, 更重要的是, 它很好的引导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熟悉的音乐声中, 学生即刻感受到了陶器的美, 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仅如此,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去发现美术蕴含的乐趣。如果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只能坐着听教师的讲解, 那么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无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求乐趣。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会提醒学生携带一些小工具, 在课堂上我时不时地教学生一些简单地剪纸或是泥塑, 这一点小秘诀居然有效拴住了很多学生的心, 他们时常都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惊喜, 也总是对上课兴致勃勃。

三、让多媒体情境调动多元感官

多媒体教学给高中美术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仅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 还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 教师甚至可以加入音乐辅助教学,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给他们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全方刺激, 有效消除课堂的枯燥乏味, 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实现寓教于乐。

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很多, 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影视动画欣赏和图片展示。相对于教材上静止的图片而言, 富有动感的影视动画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学生对现今的影视动画再熟悉不过, 只是他们欣赏动画多半只是为了娱乐, 很少将其与美术艺术联系。而且很多学生对美术作品兴趣不大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眼里, 诸多美术作品都寓意深刻并且晦涩难懂。笔者认为, 影视动画作品是将学生与高深的艺术相联系的有效通俗渠道。美术教师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影视动画作品, 以一种更通俗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可以享受世界各地的图片, 其感染力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文本信息所能提供的刺激, 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上的资源, 使用那些清晰、并且有助于解读美术作品内涵的图片, 增加学生的视觉冲击, 并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美术语言, 感受点、线条、形状等, 体会色彩的明暗、不同色调带来的感受。例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清明上河图》的意境, 我挑选了高质量的图片, 并且剪辑了一段契合意境的声音, 在课堂上, 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图片, 在图片慢慢像卷轴一样展开的同时, 早市上热热闹闹的声音响起来, 学生仿佛一下子就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 自己也成为了画里的一员, 好似亲身感受到了画中所描绘的热闹与繁华, 很容易就理解了作品的真正内涵所在, 无需教师再费心讲解。

总之, 情景教学是高中美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带给学生新鲜感, 让学生能够置身于艺术美的氛围之中, 唤起他们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引起学生的共鸣, 引导他们真正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 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建平, 谈现代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界, 2008

[2]张靖国, 更新教学观念开拓新思路, 美术大观, 2007

上一篇:高水平教师队伍下一篇:行政审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