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

2024-09-26

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共12篇)

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 篇1

小组合作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今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它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强化储存的僵局, 颠覆了教师垄断课堂整体信息源的权威, 突破了传统集体教学中, 师生单维教学的困窘, 越来越被教育专家所推崇, 为一线教师所普遍接纳、采用。

一、纪实:合作学习的现状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视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 追求表面的时尚, 为合作而合作, 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 教师会把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 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堂教学中, 我们虽然看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自“热烈”地讨论着, 但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这样的小组合作虽然分组了、讨论了, 但是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 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还容易养成学生不善于倾听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组织, 脱离讨论主题

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学生自行讨论,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学生的讨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否则学生就会出现漫无边际的闲聊, 教师觉得他们讨论得很“热烈”, 实质上他们有的讨论早已脱离了主题。这种脱离主题的小组讨论, 不仅让学生无法对所说知识展开讨论, 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 看重优等生, 忽视弱势学生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表看法时, 总是让每个小组中的优等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他们包揽了小组讨论的大部分成果。这些优等生在发言时, 弱势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 教师的做法无形中打压了弱势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将他们排斥在外。这让小组讨论变成了优等生的“独角戏”表演, 这也不利于优势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实践:搭建小组合作平台, 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存在的种种误区,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学习本身的积极意义, 使合作学习变得低效。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避免这些误区, 最大程度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 规划好小组合作成员, 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1. 科学分组, 培养骨干。

要开展积极有效的讨论, 须在一个完善的学习活动小组中进行。教师在熟悉学生的基础上, 按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组合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其中每个合作小组由一个优势学生、两个中层学生和一个弱势学生构成。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共同活动、相互启发, 可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每个团体活动的良好开展都离不开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长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关键, 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氛围和质量。因此, 数学教师要慧眼识珠, 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小组长, 使他们成长为小组中的“领头雁”。

2. 各司其职, 随机提问。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 各司其职。

3. 授之以渔, 传授技能。

学生有效的合作不仅依赖学生的责任, 还需要合作的技能。数学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交流、合作技能, 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同时培养学生表达、接纳等合作技巧。在合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醒学生发言要专心, 表述自己意见的时候要紧扣中心, 同时还应热心帮助有困难的成员。对于其他同学的肯定要有诚心, 就是在小组合作讨论时, 也要自觉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二) 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高效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制造“热闹”的假象, 随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高效的合作应该是教师精选的、可以具体分解的内容, 即适合小组开展的, 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合作任务。

1.在学生认知发生冲突时, 组织小组合作。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心智水平和学习的层次水平不同, 决定着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想法千差万别。由此会产生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争辩。这种争辩中常常表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思维水平, 可以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讨论, 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2.在引入开放问题时, 组织合作交流。开放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 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千差万别, 不同的学生常常从不同角度思考, 得出不同的答案。课堂教学中适度地引入开放性习题, 能够激发全体学生个性化思维思考。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时, 应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展开个性的思维讨论。

3.在大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时, 组织学生合作。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解答了, 只有个别学生能解答出来。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 篇2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只偏重形式,而没有准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没有追问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等活动实施的本质问题。本文从实际的物理教学需要,适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科学的分组,并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标准,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物理教学“动”起来,“活”起来。

同时,在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一现实,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对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适时分组,有效学习

1.物理是生活的学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物理教学中仅以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学生觉得太理论化、很枯燥,获取知识的面有限,针对具体生活应用问题还是一知半解。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拓展知识面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前,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

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对小组而言,尽可能“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这里的“事”就是学习任务。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表演,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发热功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请同学分组去索取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燃气灶、太阳灶等)的相关资料。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去上网,谁去商店,谁最后汇总等等各司其职。收集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我要求大家以计算和数据为理论依据,比较电热器和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发言,整节课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一节课下来,扩大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地掌握了电热器的知识和与之有关的其它知识。学生对知识外延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物理知识就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和概括,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神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敏感。《白炽灯》一节同样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收集的白炽灯和节能灯的材料做进一步交流讨论,比如:区分这两种灯的使用寿命、发光功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探讨,从而辨识节能灯和白炽灯的优劣。

2.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

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见下图),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

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没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猜测、实验方案:

研究因素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液体的密度 钩码和测力计各一个、烧杯两个、水、盐水 ①用测力计测出钩码在空气中重量为2N。②分别测出钩码浸没在水和盐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1.75N和1.72N。③计算钩码在水和盐水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0.25N和0.28N。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体积为10cm的铁柱和铝柱各一个、测力计一个,烧杯一个,水 ①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柱和铝柱在空气中的重力分别为0.79N和0.27N。②测出铁柱和铝柱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0.69N和0.17N。③计算出铁柱和铝柱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0.1N和0.1N。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3.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小组活动中提出各人的困惑,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去伪存真,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

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接触不良或是报废的,提出立即更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伏特表来判定是不是废电池。有的小组提出是安培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更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

学习小组内,组与组之间共同探讨,并请同学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分析灯的好坏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知识,学生们不仅提出可用伏特表来检测灯的好坏,甚至提出别的方法来检测。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激励的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

二、科学分组,全员学习

1.科学地安排合作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

提。

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合非常重要。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

“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每组四、五人,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研究的质量。

2.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合作学习实效性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组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114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区的全面实施,各个高中学校也都广泛全面地开展了新课程改革。经过一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各个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展示成果、质疑解惑,教师点评小结。课堂上变教为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这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学生动起来的多了,教师讲的确实少,课堂已经还给了学生。可是,在感受这些新变化带来的喜悦之余,我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切实高效吗?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教师宣布小组讨论的话音未落,各小组成员立即起立,手拿纸笔和导学案说开了,教室里的气氛很活跃,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小组里,每个成员都在争先恐后地发言,很少有倾听他人的。没过几分钟,教师喊“停”,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学生代表开始上台展示探究成果,热烈的掌声也响了起来……

这样热闹的课堂,使我们看到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这种热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学生没有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讨论存在盲从的现象。这容易造成那些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学生对学习小组产生严重的依赖性而更加被动学习。第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一次五六分钟的讨论时间,6个人的学习小组很难保证每人都有发言的时间和机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质疑和争辩就更难进行了,所以常出现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探究就草草收场的现象。第三,小组讨论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由于时间紧迫,而好生的反应相对较快,往往差生还没来得及认真思考,好生已经发言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差生一片茫然,要么默不作声,要么人云亦云,讨论成了一家之言,由好生说了算,差生只能袖手旁观。第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待培养。讨论中,小组成员或站或坐,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争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听同伴的意见和看法。这种看似热闹的合作探究,体现了学生们缺乏倾听、鼓励、轮流发言、有序表达等有效地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社交技能。

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热烈而又高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实践和训练。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有充分的预设,要思考本节课有哪些问题值得开展合作学习,45分钟的课堂又能开展几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要合理配置、有效选择,设置的问题要使学生认为值得讨论,要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同时实施的过程要有层次与梯度,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团体的智慧大大超越个体的见解,仅靠个人的能力难以完成,从而产生对合作团体的认同感。

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设置探究的问题不要太多,探究问题以两个为宜,每个问题讨论、探究的时间应有8至10分钟,才能让学生有时间发言、质疑、争辩,以至可以汇总,形成小组一致意见和成果,否则讨论和探究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收到合作学习的实效。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学、可以行间巡视,帮助学困生。待学生心有所得或久思而无获心存疑虑之时,再引导学生开展组内交流,合作学习。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为新知识的构建提供必要心理和物质的准备,才能培养不盲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

第四,要着力培养学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社交技能和习惯。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学会倾听,尊重、接纳和鼓励他人的社交技能,养成轮流发言,有序表达合作的习惯。合作学习的成败还在于组长的选定和培养,组员间的分工与操作的实效。所以要选出一个有组织管理能力,又能调动成员积极参与活动的组长,能在短时间内分解任务,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与职责,积极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每个成员都能充分、主动地参与并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形成集体的智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和学科的不同,科学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以使其真正发挥实效,并收获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小议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4

1. 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合作的内容难易要适度, 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和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只有提出了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才会更加感兴趣、更加投入, 这样才会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例如, 在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一课时, 我根据学生的情况, 在探究文本、拓展延伸、才华展示这三个环节中按顺序提出了三个问题供讨论: (1) 说说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2) 请同学们做小警察找找我们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 请同学们当环保小卫士,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 (标语、漫画、诗歌……) 号召大家都来保护环境。这三个问题比较有针对性, 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 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并有一定的梯度,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素材, 激起合作探究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 完成探究任务。因此, 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时, 我遵守“优势互补、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原则。例如, 在教学《永久的悔》这一课时, 我先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 接着就选组长和成立合作探究小组。选组长时采用学生自荐和同学推选相结合的方式。组长选定后, 由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成立小组。接着我要求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来个竞赛, 看哪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快地完成任务。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 积极讨论、认真制定探究方案, 组内分工合作, 大家动手操作, 过了没多久, 每组都制作出了用扇形图、五环图、气球图等呈现讨论结果的学习卡。通过这些非常有创意的学习卡,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更深一层了解了“‘我’永久的悔是什么”, 教学效果比预期的要好。

3. 建立一套合理有序的合作规范

在小组讨论中, 经常出现这种现象, 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 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互相推辞, 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谁也不听谁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有序的合作常规, 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只有明确的分工, 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每个小组最好设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 且明确他们的职责,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发挥各自专长,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理解并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 遵守合作规则,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使小组行为变得和谐统一。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 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 组长应轮流做。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做组长, 这样, 使他们既锻炼了能力, 又增加了自信, 同时又防止了成绩好的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分工角色也可以转换, 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

4.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教学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主题应多元化, 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评价。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 可以有表扬、鼓励和建议。教师首先应明确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应是对其个人的评价, 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 要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说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的整体感觉。其次对小组的评价要注意不仅是对合作成果的评价, 还应包括对小组合作的组织情况、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的评价。例如, 在《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生合作完成思考题, 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合作成果时, 我是这样激励学生的:“他们小组用的是气泡图, 并且非常详细, 掌声送给他们。”“他们小组用的是五环图, 非常有创意, 掌声鼓励。”“老师只懂用线形图, 而同学们却能用各种各样的图来呈现。这说明同学们比老师棒, 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掌声送给我们自己。”这样, 就激起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大大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整体意识, 提高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了。

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 篇5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运用物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并对别人(包括教师)的不同做法与想法进行理解以及做出必要的比较,它包括探索、交流、表述、比较、讨论、改进与纠正错误等多个环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

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帮助学生形成现代

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我市全面实施新课程已经两年时间了,很多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只偏重形式,而没有准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没有追问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等活动实施的本质问题。对于如何提高分组合作的实效性,结合课改同行的经验及本组教师的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适时分组,获取最佳学习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应把握好分组的时机。在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因此,把握好分组的时机尤为重要!

1、当任务繁重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要求同学们的知识学习不局限于课本,课堂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高效。

如在学习八年级物理《杠杆》一节时,当介绍完杠杆的特点和杠杆平衡条件后,在进一步学习杠杆的应用时,可事先安排同学们去多方面搜集生活生产中各式各样杠杆的信息,具体的包括它们的形状、名称、用途等,由于杠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单靠个人的力量收集到的信息比较有限,这时可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合作小组,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以及家庭特点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比如是工人家庭的学生让他去搜集工业生产中应用到的杠杆知识;农村的孩子可让他去搜集一些劳动工具中有关杠杆的知识;喜好体育的同学也可以去搜集健身器材中涉及到的杠杆的知识;一些爱好电脑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搜索杠杆的有关信息。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表演,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丰富

了学生的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此外,还有同学反映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还增进了同父母之间的沟通,也算是一大收获。

2、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参与者。特别是一些学习态度差的学生更是心不在焉,不愿去动脑,动口,动手,造成差生面不断扩大,即使是学习态度好的学生面对如此单调的课堂,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都能集中精神听课,他们也需在课后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做题才能保证一定的效果,进而造成物理课堂教学效益差。为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我们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上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大胆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来唱主角,教师甘当配角。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思考和探索。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往往考虑问题不很全面,一旦他们协同作战,相互补充相互讨论,能达到事半功倍1+1>2的效果。尤其出现一些教学难点的时候,创设条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比教师反复说教效果更好。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把几种成像情况给学生演示后就让学生牢记这个规律,一些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实施新课程后,一些教师让学生自行探究但又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怀疑,所以分组后按照2倍焦距以外、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等情况给了一些有关物距的实验数据,并且还把一些实验注意事项,比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的位置关系一再强调。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过后学生尽管在教师的提示下得出了成像规律,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比如问到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进行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的位置的调节很少有同学回答得出。我在这节教学时,当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出可能和位置有关后,让学生分组后有关仪器的安装以及位置关系都让学生小组讨论后自己解决。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在一起讨论仪器的摆放、物距的大小,一起分析看不到像的原因,甚至还在争论改变物距时到底是移动蜡烛好还是移动透镜好,有争论声,也有赞同声。因为同学们经过操作相互讨论,所以类似上述的为什么要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的位置,以及光屏上得不到像的其他原因都能很轻松的解决。仅凭学生的个人能力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3、当方法多样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如:有一组串联的彩灯(如图),当闭合开关后

已知其中1盏灯的灯丝烧断,请大家判断是哪盏灯坏

材自选。

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用电压表检验,有小组提出用电流表检验,有的小组提出再用一只完好的灯泡分别代替电路中的每一只灯泡,有的小组提出用一根导线来检验等。当然提出的方法中有可行的,也有不可行的,经过大家的讨论把不可行的分别排除。传统的教学不是老师讲解,就是同学们回答后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有的同学没有理解,有的同学对老师的讲解不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老师说的一定正确。但是如果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大家的关系是相互平等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来。

二、合理分组,相互合作相互竞争

为了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除了把握分组的时机,还要进行合理的分组。

灯都不亮,了?所需器

第一,分组时应兼顾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差异应包括学生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比如在前面安排同学们去多方面搜集生活生产中各式各样杠杆的信息时,就要考虑到同学家庭的差异,否则同组的学生可能搜集到许多重复的信息,就不能很好的进行组内交流。同时还要考虑学生能力,比如,让爱好电脑的学生去上网搜集资料,就不可以把班级内电脑“高手”都分在同一组。“组内异质”除了可以更好的发挥每位同学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学习。

第二、分组还应做到“组组同质”。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如果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综合能力较弱的小组,就会失去兴趣,那么这样的竞争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增强他们再次去争取成功的信心。同时为了同一个目标还能促进组内成员之间更好的合作。

三、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对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也不能忽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一,分组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意愿。在分组时可适当采取自愿原则,即教师不干预学生的分组过程,学生自愿组合。按照这种原则分组,通常是个性相近的学生在一组,讨论问题时学生相互交流较多,积极性较高。不过由于学生在分组时可能不会兼顾到上述“组组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所以教师也可以适当调整。

第二、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选择具有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合作的内容进行活动.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学生更无兴趣可言。第三、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头痛的就是纪律问题,整个课堂乱作一团,所以讨论就更加变成一种形式,学生还没有听清对方说些什么教师宣布停止讨论,让学生回答讨论的结果。为了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会“三会”,即: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对于发言的成员来说,得到尊重也就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向大家表露,尽管有时是不完善甚至错误的想法,也可以给其他的同学带来启发,讨论的激情会更加高涨。课堂纪律自然也不难维持。

怎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6

教会学生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合作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使其在养成一种合作习惯的同时,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教给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去听;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阐述问题时要条理清晰;要学会质疑,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修正自己的观点等等。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造合作机会

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认真备课。教师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合作的每个环节,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合作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合作的时间是多少等等。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猜想、尝试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比如: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可故意不发给每个人足够的学具,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去借学具,在共同使用学具的过程中合作讨论,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不也是一种合作吗?这种合作不仅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获取新知的途径,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可谓一举多得。以后再遇到困难,他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合作”这一捷径,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慢慢养成了。

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效率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短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解决。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播放了一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让学生数一下各种车辆的数目,学生要求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因为车辆太多,速度又快,学生数不过来,教师又放一遍,学生还没有数清楚。这时,教师说:“想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小组就开始商量,分工合作。在小组内,有数轿车数目的;有数公共汽车数目的;还有数面包车、大卡车等数目的。通过合作,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学习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了合作效率。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维困难,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在简短的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启迪,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加强。

3.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

当学生对问题的意见不一致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让他们在争论中达到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例如:“估算”一节课,学生学过了估算的方法后,老师让学生算这样一道题,“……买一套车票需要104元,有49人,老师要带多少钱才够用?”一些学生是这样算的,104×49≈100×50=5000(元);另一些学生是这样算的,104×49≈110×50=5500(元)。哪种算法正确呢?这时,学生间开始了争论:

生1:第一种算法正确,5000元最接近“精确数”。

生2:第二种算法正确,因为出门要多带点钱,5000元不够买票钱。

……

学生的争辩使问题越辩越明晰,对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

合理搭配成员,明确个人责任

合作学习中合理的分组也很重要。分组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而且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兴趣及家庭背景等,一个合理的小组就相当于一个社会的缩影,学生不仅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互补、能力的提携,而且能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对于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都是难能可贵的经验。

为了不把合作学习变成某些学生的“一言堂”“避风港”,在合作学习前必须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一般每组四人,可把这四人分为1~4号(每组相同号码的同学任务相同),再根据每人的特点分配任务。如: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作为对外发言人;善于总结的同学作为记录员,记录每人的发言要点;观察力较好的作为组内监督员,记录每个人的表现;组织能力强的作为组织者,组织大家积极开展讨论。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优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的掩护下悠然玩之,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调控,合作学习的效应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强化评价机制,促进成员共同进步

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首先,要加强组内成员的自评。每一次的合作讨论,监督员都要把每个人的表现作以记录,在一周后进行一次评价,评价要客观公平,评价的分项可细化。其次,加强组间的评价。可采用大家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指出小组合作方法上的优点和不足,把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全班,使大家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保证合作学习生机勃勃地进行下去。

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7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 较简单的学习内容, 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 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 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 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 防止随意与形式化。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 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1. 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 小组成员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

学习氛围,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 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并对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 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没有一定的时间, 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 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感到很困难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三种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 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建立有效的合作常规, 营造宽松的合作环境, 采用多样化评价和奖励方式, 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产生实效的最佳方法。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实效性,科学,有效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被提到了日程上来。然而从教十余年来,听课时或在自己的课堂中常常能够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时候课堂上学生们小组之间讨论的热热闹闹、一派繁荣景象,可深入其中,却发现小组中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这个同学说过了一遍,那个同学又一字不落的说了一遍。亦或是小组之间各说各的,“互不干扰”……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优点: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二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执教者更多地关注到学困生,给学困生提供向优等生学习的机会。三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团队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就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科学搭配

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在课堂中,我常常简单的把前后桌的四个人就近分成一个小组,有时到下一周串座了,小组成员又有了新的变动,有时这一组都是尖子生,另一组却大部分是学困生,尤其是学困生多的那一组,合作起来效果是十分欠佳的,后来我就尝试着调整班级的座位,让每一行的桌子数尽量相同,这样即便是串行了,小组成员也能保持不变动。另外我又按各小组成员的性别、交际能力强弱、性格活泼与内向、学习成绩优劣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使每个小组保证都有这三类的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为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二、明确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参与的机会,但在课堂中,往往优秀生参与的多,而学困生往往充当“听众”的角色。久而久之,这部分“听众”就会在集体中落伍,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小组活动前,教师有必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每组设立组长、汇报员、记录员及其它成员。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和宽,从而求出教室的面积。活动前我安排各小组组长指定测量员、记录员、以及汇报员,学生们忙得热火朝天,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对面积的认识和计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定期轮换,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三、有效引导

成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要改变以往“观众”的角色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密切注意各组的讨论情况。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有的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教师应当指导合作技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也可能会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对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记得那次的数学课上,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在深入一个小组时,发现他们小组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都能被3整除。其它小组成员就一致认为这是“标准答案”,正当他们在为自己的结论而沾沾自喜时,我适时引导:那如果是“49”呢?学生发现了矛盾,经过进一步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也知道了合作学习也要在独立动脑思考的基础上。

四、时间充足

这里所说的时间充足是指给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够用,对于某一个问题或是重难点,既然让学生们合作学习了,就是想让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好与坏与合作的时间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刚进入合作讨论的状态,有时教师就要求开始反馈汇报了,组内的学生还没有说完,有的甚至在小组内还存在很大的分歧,这样的合作效果可想而知。是不是流于形式了呢,所以,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自己去发现结论,那是最好的了。

五、积极评价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我觉得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行为中的表现、积极性及在活动中知识、情感、能力的变化。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当堂评价方式和长效评价方式。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不单单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评而互学会互评。把评价作为合作学习中一种能力的培养。把“不求每个同学成功,但要大家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 篇9

1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合作学习主要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 其任务一般是讨论或探究问题, 任务设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以问题形式出现, 因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任务设计的重要内容, 也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在医学教学中设计讨论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适度性原则

医学讨论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学生通过课本或自主学习无法直接找到答案, 合作学习小组则可通过相互配合、帮助、讨论、交流找到答案。但设计的问题也不能太深奥、太难, 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1.2 阶梯性原则

教师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多角度设问, 使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 具有阶梯性, 以便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满足组内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1.3 开放性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教材, 还要及时了解临床的新动态和新观点, 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 精心设计既有联系性又有开放性的问题, 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解决, 把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此外, 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 各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还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设计问题中的作用。

2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教学各种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1]。它包括积极互赖、同时互动、平等参与、人人有责、成果共享等相互联系的几个部分。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 要把握合作学习的精髓, 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五人为宜, 组员分工应明确, 否则将会因责任不明而影响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甚至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2.1 组内异质分组

教师在编排学生座位时, 除考虑学生身高因素以外, 还应依据学生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将不同层次、特质的学生编成合作小组。

2.2 组间同质分组

在划分合作小组时, 教师在重视异质分组的同时还需注意各小组之间的相对均衡和同质。

分组尽可能使各小组都在同一起点上公平竞争, 以体现“组内合作、组外竞争、促进发展”的理念, 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目标。分组完成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明确的组员分工, 使组内个体明确自己的责任, 对自己负责并与小组其他成员配合, 懂得学习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道理。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之一, 它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也并非只有异质小组讨论这一种形式。合作学习本身是一种有着深刻精神实质、丰富理论内涵和广泛操作技术的教学策略[2]。

3 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合作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教师应根据教学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充分发挥其功能, 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以下是几个开展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3.1 一定数量的学生遇到疑难问题, 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时

各学习小组因有“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特点, 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力量, 即“1+1>2”的效果。由于各成员表现出不同的智力优势, 对同一问题会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得出的结果必定会侧重于不同角度, 并带有个人色彩。通过欣赏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可以使小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2 学生意见出现较大分歧, 需要共同探讨时

例如, 对一个病例出现不同的诊断结论时, 教师可抓住时机, 安排合作学习。在人员分配上, 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 要求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提出明确的诊断依据, 教师据此进行分析, 判断其观点正确与否。

3.3 学习任务较多, 需要分工协作时

例如, 面对一名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如何实施护理措施时,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论述实施方案, 最后, 教师根据每组情况给予补充,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4 学生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启发时

当所讲授的临床内容需要医学基础知识和各医学学科知识相互联系时, 教师可组织合作学习, 使学生通过组间讨论、补充, 扩展思路, 开阔视野和思维, 有效促进整体意识和逻辑思维的提高。

4 转变师生角色是合作学习的保障

由于合作学习将教学视为动态因素多边互动的复合活动过程, 而且强调生生互动的重要性, 因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较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及学生的角色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让双方以新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4.1 学生的主体性需要不可忽视

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受挫的根源在于教育者没有把合作学习看做学生的主体需要, 使主体需要在实践中遭到了致命的压抑[3]。因此,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情况, 重视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 不能随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更不能轻易把自己的答案当作权威答案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在合作学习中采取有效的策略, 与学生平等交流, 倾听学生的观点, 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 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行为。

4.2 重视学生合作中的冲突, 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和技能

学生强烈的主体性、批判性和包容性使其在合作学习中既能独立思考, 又能协作互助。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 多为他人、集体着想, 让学生学会尊重、倾听、欣赏, 以及如何在冲突中沟通交流、协商, 并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如果学生不懂得尊重、信任同伴的重要性, 真正的合作就不会产生。所以, 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合作学习态度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3 教师的调控和引导不可或缺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应过多地干预学生, 更不能以自己为中心, 而应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 认真设计合作学习内容与任务, 及时抓住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合作学习开展时, 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 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生的合作热情不高时, 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 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 并给予认真指导。此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优生和善于表达的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倾听他人观点;鼓励不善表达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当小组合作中发生观点冲突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因此, 不能忽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创造性地应用互动理论, 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而多边互动又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足够的机会[4]。合作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 但在具体实施中, 还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吉林, 王坦.走进新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 2004, (1) :26~27.

[2]马兰.合组学习:给教师的建议[J].人民教育, 2004, (13) :22~24.

[3]刘涛.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合作学习——试析合作学习在实践中的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5) :39~42.

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 篇10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并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因此,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 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天真、爱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 图画精美, 生动细腻, 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及评价的标准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 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 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 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与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 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与探究,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 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 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测量”一节后, 我要求学生分组测量足球场的面积。于是在小组内有的指挥, 有的拿粉笔做记号, 有的充当标杆, 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 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 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与评价。

这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 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对其他组的合作学习发表见解, 以博采众长, 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及汇报后, 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 也是理论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 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帮助中不断提升, 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能获得自信。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 即每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且小组角色应互相轮换, 以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圆柱的体积”时, 就安排了小组内的“组织者”、“发言人”、“记录者”和“监督者”, 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队, 比较强弱胜负, 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 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 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 大多数孩子会受到老师和同伴的鼓励,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 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化、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应“袖手旁观”, 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组间巡视, 对各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 对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 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 交流才更有效!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万能的, 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11

一、优化组合为原则

由于大班人数较多,如果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班就达到十六组以上之多,教师在辅导小组讨论时,难以做到到每个小组去倾听和指导。因此,可以把学生分成6-8人一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性别等差异,好、中、后进、男、女搭配,尊重学生自愿,教师适当进行调整,便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把学生搭配成7-9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后,选派一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学生担任,并适时轮流担任,使组内平衡发展,并要求小组成员的关系民主平等,能互帮互促。教师还应经常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给他们一些课余语文实践活动的任务,如,主办语文手抄报、出趣味语文黑板报、完成一些在网络上查阅资料的任务等,并比一比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在合作学习中,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加强了组内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使每个学生都产生小组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尤其是后进生,在组内能得到的一些帮助是教师难以给予的,因为有时同龄人的帮助比教师更贴近后进生,更具实效。

二、组织教学是关键

在大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来说,最感困惑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同一组内2-3个基础好的学生手舞足蹈地说个不停,而其他几个学生有的表情木然地听着,有的则在自顾自地玩,还有的左顾右盼等待着教师叫停,而教师则走马观花地在每个小组停留一会儿,也没认真倾听和进行某些方面的指导,就回到了讲台上。到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讨论之中,有的学生继续做着小动作,教室里显得乱糟糟的,学生的思维很难回到课堂上安静地集中精力学习,这时教师的脸上也出现了无奈的表情。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显然没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形同作秀。因此,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工作到位是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获得实效、从形式走向实质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一,训练学生会听。

教师要经常培养和训练学生“会听”的能力,无论是听教师的提问还是听同学的发言都能听完整,不在中途随意打断。有的学生喜好表现,往往还没有听明白意思,就迫不及待地抢答了。同学发言时经常发生如下现象:当同学的发言不对或是和自己的想法不同时,有性急的学生就在中途脱口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用眼神和手势,必要时用语言,予以制止。教师要注重教育全体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如,全班交流时,教师提出:“看谁听得最认真!”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教师问:“听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你有和他不同的想法吗?”对听得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你听得很认真”,“你很善于听别人讲话”,等等。

第二,培养学生会说。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但要“会听”,还要“会说”“善辩”,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要敢于提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有理有据,要把话说完整。如,引导学生品读《背影》中令人感动的语句时,教师可这样激趣:“这篇课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请同学们仔细品读,每一次都带给了你哪些不同的感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激情,又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特色的过程中,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第三,引导学生产生合作需求。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出示题目后,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很多学生都想说,但也有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这里。为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然后让每个层次的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任务。

第四,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大班条件下,教师组织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难度较大,弄不好小组合作学习形同一盘散沙,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同时在对小组进行指导时,要促进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再有序地组织全班交流。这些必须在组织纪律的约束下进行,以避免小组产生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从而使整堂课的学习处在“活而不乱”中。

三、公正评价促公平

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 篇12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比以前鲜活了许多.但有的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 尤其是“合作学习”.笔者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 深切地感受到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 导致许多“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而没有实效.合作学习的低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正确的合作学习目的及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 由于认识不到位, 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为了合作而“合坐”, 没有正确的合作学习目的, 小组间的交流很少,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且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 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 不加思考, 随意提出问题, 难以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

2. 缺乏足够的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 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 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在课堂实践中, 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 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 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就被老师叫停而进行其他内容.

3.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 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 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 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 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在这种互动中, 教师主宰了一切.

4. 缺少合作方法的指导及评价方法

有的合作学习由于组织得不好, 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 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 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究其原因,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还有失偏颇, 在具体的教学中又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 所以无法主导和引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还出现合作学习次数过多过密等情况.

有的课堂在合作学习时, 教师让学生随波逐流, 缺少调控的手段, 更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 久而久之, 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 并让他们进行合作, 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 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 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 如何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 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课中通过合作学习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能力.

2.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 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 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 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采用前后位的坐法, 便于灵活地调整以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 包括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 这些角色轮流担任, 每个人的机会应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 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 确保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3. 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开始前,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要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亲社会行为, 使学生愿意合作, 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和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给他们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的空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 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意图、要求、方法、步骤等, 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4. 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与策略, 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选择, 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 包括教材上有些指定的合作学习内容, 也不一定真正适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素质、问题的难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不能简单随意滥用, 教师应该注意适当的选择.

【案例1】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有些问题对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 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 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 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 相互交流, 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例如, 七年级教材中有一道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这样的问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学习.

【案例2】规律性较强的定理或公式.

对于一些规律性强, 覆盖面广, 迁移和应用范围广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完全平方公式”一节中, 如何归纳出完全平方公式的规律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可先出示三道计算题: (1) (a+b) 2, (2) (3+x) 2, (3) (2a+x) 2.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 再启发: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题目的计算结果,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 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 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 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 最终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这里,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等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 然后组间交流, 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案例3】答案不唯一开放型问题

由于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综合性较强, 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因知识基础的不同, 思维方式的差异, 可得到不同结论, 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比如教学“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 由于展开有多种可能性, 结论容易出现分歧, 若让学生独立完成, 那就有可能会有遗漏或时间来不及, 此时就必须有两人以上合作才能操作, 通过小组合作, 容易得出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多种情况的结论, 最后经全班小组间的互相交流, 得出共有11种情况.多进行类似操作, 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案例4】在教学的难点处开展课堂合作

围绕教学难点组织合作, 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维步步深入,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

问题1:一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dm, 高AB为5dm, BC是底面直径.求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C点的最短路线.

问题2:若把问题1的条件改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dm, 高AB为5dm”, 结果又如何?

问题3:一般情况下, 当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时, 应如何选择路线才能使蚂蚁从A点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C点的路程最短.

问题1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基本上能独立完成, 当完成问题2以后有的学生发现问题2的最短线路和问题1的最短线路不一样, 此时教师可提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通过学生的讨论, 发现最短线路的选择与底面半径和高的大小关系有关, 接下来教师顺势给出问题3, 学生情绪有些高涨, 展开了激烈讨论, 通过小组汇报, 最后得到最短线路的三种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 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也比较适合于合作学习.

5. 正确引导合作学习

美国著名教师教育教授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认为:如果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得到强烈支持的教育方法.如在合作学习中提醒学生“集体为个人, 个人为集体”的合作学习理念, 把教师对学生个人行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等, 可以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6. 保证合作学习时间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合作时间.怎样安排才能最有效?一般可以以中等稍微偏下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物, 也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决定何时停止, 要精心预估学生合作学习所需要的时间, 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要适当, 不宜过短, 也不宜过长.另外,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 这个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 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

7. 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是旁观者, 更不要做局外人,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 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 适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对他们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使他们更加自我反省, 且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表现.

8. 有效调控合作过程

在开展小组活动时, 常会表现出一些问题, 教师要有效地进行调控.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发现小组讨论混乱无序时, 要耐心讲解,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 要及时发现, 及时制止, 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 要及时点拨,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有效.

9. 展示典型合作结果

合作学习结束后, 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 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 做到善始善终.教师要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 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哪个人的想法.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发言小组的成员提问.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互争论, 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 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1 0. 科学评价合作学习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 积极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间的有效合作.评价时要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下一篇:地下室防水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