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精选12篇)
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 篇1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寡闻.”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法.于是, “安静”的课堂“热闹”了起来,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代表的学习方法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可稍一注意, 我们就会发现, 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 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部分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走过场, 摆样子, 只进行两三分钟,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大家参与, 实际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滔滔不绝”, 学困生“袖手旁观, 一言不发”;有的学生不会倾听, 不会合作, 课堂乱哄哄的, 几乎失控, 教师缺乏组织的策略;有的教师侧重合作结果的评价, 而忽视合作过程的指导和有效性.各种现象表明,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 取得实效的少.
如何才能让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1.合理分组.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一是要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使优等生得到发展, 中等生得到锻炼, 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2.确定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是小组学习的关键, 他的学习成绩不一定最好, 但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制力, 不会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小组的合作;有较好的协调能力, 能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时时、事事想到小组的整体形象.当然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因而教师在选定小组长时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善于沟通;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强;三是责任心强;四是成绩中上.
3.确定小组的人数.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根据以往的经验, 6人一组最为科学.小组的规模大些, 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量也相对大些.但人数并非越多越好, 人数过多, 受课堂时间限制, 有些学生就可能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此外, 小组的人数尽量是偶数.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合作, 合作学习的最好体现是“一帮一”, 结成“学习对子”.
4.分工明确.要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员的分工, 可以采取轮流制.如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分配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等;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 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二、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1.学会倾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 (1) 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 认真思辨, 不插嘴; (2) 听别人的发言要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 听后须作思考, 并做出判断, 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 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 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 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 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3.学会讨论.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 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 达成共识, 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4.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 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 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 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和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精选合作学习任务.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 精心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去开展合作学习.
2.在学习重难点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在认识中出现思维障碍无法排除时, 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讨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力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共同探究, 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目标,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学生自学之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自学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各不一样.因此学生自学完后,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 应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互相探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把握评价的有效性
1.评价要自然、真诚.教育需要赏识,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要肯定孩子的优点.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 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评价要创新、多变.单一重复的评价语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乏味.所以教师最好能广泛收集, 加强积累, 使评价用语不断更换, 常用常新.课堂上使用起来信手拈来, 机智善变, 时时给学生于不同时空、不同情境、不同对象、不同表现而迥异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
3.评价要指明改进方向.课堂评价, 应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发展, 发挥评价的矫正功能, 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要有所发展, 就须明确改进的方向.对学生课堂表现优劣的判定是需要的, 但提出相应的改进或调整的方法更为重要.
4.评价要肯定、准确.有时, 教师为了树立下等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 从而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教师在作出评价时, 一定要实事求是, 不能夸大其词, 而且要语言准确, 忌模糊不清.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合理的分组实验, 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今后笔者将继续关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让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 篇2
课题批准号:1102017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小学教育 课题负责人:靳建虎 小学高级教师 曲周县槐桥校部
主要成员 :卢志磊 黄红建 王永飞 秦艳云 马利英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关键词
数学 有效性 小组合作 协调师生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着手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
4、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5、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2)学会讨论(3)学会表达(4)学会组织(5)学会评价
四、课题实验的思路
⑴几项原则: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②体现评价的时代特点;③突出评价过程连贯性;④尊重评价的差异性;⑤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⑥突出评价的主体性.⑵“十二字”方针: 微笑、宽容、赞赏、鼓励、理解、关怀
五、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⑵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资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⑶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⑷对比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⑸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教师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对被总结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六、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㈠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3)撰写课题方案 ㈡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2月)(1)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
(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
(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控制。㈢汇总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七、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301×2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一定要写0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如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这时,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例1时,对于水管的弯头有的学生认为它是角,有的学生认为它是圆的不是角,对于这种情况,可让小组开展讨论“怎样认识水管的弯头的角”,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二、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在用小棒摆图形时,把给每个人的小棒合在一起,每组准备一份小棒,操作时教师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会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在活动时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几个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教师就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平时可以采取小组竞争,每课、每天、每周、每月评比,引入“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实行量化积分,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三、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团体参与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八、研究启示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总结过程中,既感受到了课题研究有收获喜悦,也发现了一些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由于课题组组长及多数成员理论基础薄弱,对于课题研究内容的选择不够准确,方案的制订不够具体,使研究走了弯路。
2、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应试因素的制约,教师还不敢大胆地进行作业的优化设计,使研究的案例面不广,深度不够。
3、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倍感教育理论的匮乏和教学方法,经验的贫乏,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水平。
九、今后努力的方向
1、小组合作是学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基本形式。因此,课题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尚未结束。我们将在推广应用研究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继续进行优化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使师生持续、和谐地发展。
2、本次课题研究,虽然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后从事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黄裳;对合作学习开展现状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2、彭伏元;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教育;1980年04期
3、董公冏;怎样教学数学重难点内容[J];安徽教育;1980年11期
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 篇3
如何才能让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1.合理分组.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是要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2.确定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小组学习的关键,他的学习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制力,不会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小组的合作;有较好的协调能力,能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时时、事事想到小组的整体形象.当然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因而教师在选定小组长时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善于沟通;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强;三是责任心强;四是成绩中上.
3.确定小组的人数.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根据以往的经验,6人一组最为科学.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量也相对大些.但人数并非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受课堂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就可能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此外,小组的人数尽量是偶数.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合作,合作学习的最好体现是“一帮一”,结成“学习对子”.
4.分工明确.要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分配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等;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二、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1.学会倾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1)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认真思辨,不插嘴;(2)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3)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3.学会讨论.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4.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和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精选合作学习任务.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精心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去开展合作学习.
2.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在认识中出现思维障碍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目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endprint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法.于是,“安静”的课堂“热闹”了起来,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代表的学习方法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可稍一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部分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走过场,摆样子,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大家参与,实际是好学生“一统天下,滔滔不绝”,学困生“袖手旁观,一言不发”;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乱哄哄的,几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的策略;有的教师侧重合作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合作过程的指导和有效性.各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
如何才能让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1.合理分组.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是要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2.确定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小组学习的关键,他的学习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制力,不会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小组的合作;有较好的协调能力,能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时时、事事想到小组的整体形象.当然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因而教师在选定小组长时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善于沟通;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强;三是责任心强;四是成绩中上.
3.确定小组的人数.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根据以往的经验,6人一组最为科学.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量也相对大些.但人数并非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受课堂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就可能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此外,小组的人数尽量是偶数.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合作,合作学习的最好体现是“一帮一”,结成“学习对子”.
4.分工明确.要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分配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等;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二、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1.学会倾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1)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认真思辨,不插嘴;(2)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3)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3.学会讨论.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4.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和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精选合作学习任务.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精心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去开展合作学习.
2.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在认识中出现思维障碍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目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endprint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法.于是,“安静”的课堂“热闹”了起来,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代表的学习方法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可稍一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部分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走过场,摆样子,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大家参与,实际是好学生“一统天下,滔滔不绝”,学困生“袖手旁观,一言不发”;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乱哄哄的,几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的策略;有的教师侧重合作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合作过程的指导和有效性.各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
如何才能让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1.合理分组.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是要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2.确定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小组学习的关键,他的学习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制力,不会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小组的合作;有较好的协调能力,能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时时、事事想到小组的整体形象.当然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因而教师在选定小组长时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善于沟通;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强;三是责任心强;四是成绩中上.
3.确定小组的人数.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根据以往的经验,6人一组最为科学.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量也相对大些.但人数并非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受课堂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就可能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此外,小组的人数尽量是偶数.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合作,合作学习的最好体现是“一帮一”,结成“学习对子”.
4.分工明确.要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分配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等;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二、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1.学会倾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1)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认真思辨,不插嘴;(2)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3)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3.学会讨论.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4.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和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精选合作学习任务.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精心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去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并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因此,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 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天真、爱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 图画精美, 生动细腻, 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及评价的标准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 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 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 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与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 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与探究,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 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 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测量”一节后, 我要求学生分组测量足球场的面积。于是在小组内有的指挥, 有的拿粉笔做记号, 有的充当标杆, 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 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 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与评价。
这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 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对其他组的合作学习发表见解, 以博采众长, 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及汇报后, 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 也是理论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 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帮助中不断提升, 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能获得自信。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 即每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且小组角色应互相轮换, 以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圆柱的体积”时, 就安排了小组内的“组织者”、“发言人”、“记录者”和“监督者”, 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队, 比较强弱胜负, 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 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 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 大多数孩子会受到老师和同伴的鼓励,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 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化、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应“袖手旁观”, 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组间巡视, 对各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 对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 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 交流才更有效!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万能的, 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 篇5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已初显端倪,这就决定了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必然。纵观全球教育改革的走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转轨以及社会的转型,我国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育人目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的主题,即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作为一名战斗在教育最前线的语文教师,在听课学习的时候我不难发现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这种形式,不分年段的在进行着,可是实际上的收益并不理想,孩子们对于小组的合作是一个条件反射,只要老师一叫合作学习,他们就统一的把小脑袋转过去,嘻嘻哈哈的打闹一番,无实质的效果。非凡是低年段的孩子更是不知所谓,所以对此课题的研究已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紧迫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真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类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类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做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课题界定:
小组合作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方式,即在承认课堂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小组为重要的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任务的目的。
小组合作的特点
①它创造了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一起活动。
②培养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通过小组合作,使感到要想使自己在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
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
③为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在课堂中为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的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指的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方法和手段。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一种参与,通过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教学的特点:首先,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其次,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最后,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它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三、理论依据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合作学习进行了阐述,它把“合作学习”列为新学习方式的一种,并且指出:现今提倡合作学习,旨在改变过去单一的、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分工合作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人民文学》2004年第一、二期的“走进新课程”栏目中,刊登了新课程学习方式专题之一——《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硕士刘吉林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坦。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作者还详细论述了合作学习中的异质分组、角色分配、合作意识的培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评价等。
国家级刊物《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也对“合作学习”有许多的论述。有论者认为:合作学习是新概念语文的一种,它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以班级授课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形式的局面。也有论者认为:合作学习是老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有论者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方式。
通过以上的理论学习,我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家、学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也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更使我们的研究有了理论依据。依据这些理论去指导研究实践,使减少中的盲目性,使实践上升为更高的理论有了保证。
四、研究目标: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群体,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五、研究内容
1、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语文课堂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教师中开展,实验对象是第五小学六年级3班的61名学生。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13.9——2013.10)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建立机构、课题论证、申请立项、拟定方案、制定个人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2013.10——2014.7)研究理论、个案研究、教学展示、实验研讨、总结评价。
3、结题阶段:(2014.8——2014.9)整理资料、总结经验、编印专辑、申请结题。
八、组织机构
1、课题管理小组:
课题组长:王彩娥
课题指导:慕芳俊
2、课题实施机构:神木县第五小学
课题直接负责人:王彩娥
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已风靡全国,得到了专家、同行的认可、学生的喜欢、家长的称赞,作为在教学一线的我也尝到了甜头。我在教学中通过尝试以下策略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问题驱动激发兴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学生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疑问,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课程标准等各级目标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体会,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课本内容有目的地拟定一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学习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干燥的种子放在家里萌发了没有?(2)将种子浸没在水中会不会萌发?(3)把浸湿的种子置于一IO~C的冰箱里能萌发吗?(4)种子的萌发一定需要阳光和土壤吗?(5)种子的萌发一定需要施肥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与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开始了热烈的讨论。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的时间,师生及时进行激励性的评價,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新知识后,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学有目标、有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种子的萌发”一节中,我课前先让学生在家做实验,教师课前也先准备好实验,每个瓶子的条件如下:甲瓶:种子、水、适宜的温度。乙瓶:种子、没水、适宜的温度。丙瓶:种子、水、放在冰箱里。丁瓶:种子、很多水、适宜的温度。上课时,先让个别学生介绍自己所做实验的过程和展示实验结果,然后教师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提问学生:(1)甲与乙对比,为什么甲瓶的种子萌发,而乙瓶的种子没有萌发呢?(2)甲与丙对比,为什么丙瓶的种子没有萌发呢?(3)甲与丁对比,为什么丁瓶内的种子没有萌发呢?通过对以上实验的对比、观察,学生最终自己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生物学科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大的特点就是“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有趣的试验、实物、生动的生命现象、各种图片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学习“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时,根据教科书上多莉羊的克隆过程示意图,设计了以下问题:(1)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2)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3)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4)多莉羊是由母羊c生下来的,但为什么它的长相却一点也不像母羊c?(5)多利羊為什么和母羊A几乎一模一样?决定生物形态的遗传物质在哪里?这样就增加了问题的层次性,降低了问题起点,班级可参与的学生大大增加,既体现了新课程的面向性,又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把握合作契机。分享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好钢还要用到刀刃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才能受到更好的效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探究、讨论、交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品质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做“当堂检测”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此时应特地关注学困生,也可个别辅导,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价,再进行小组之间合作交流,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上,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领悟他人的思维方法,不断地去思索,不断地去获取新知并提升理论,大大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教师参与指导,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肯定还有疑惑,这就需要教师精讲点拨,拨开迷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激励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1)学会倾听。(2)学会质疑。(3)学会表达。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要肯定全组学员尤其是“学困生”的成绩,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成功的渴望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其沉睡的潜能,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有的说话不够简洁,偏离主题。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对学生表达的内容启发点拨,多作正面的、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仅要探索和尝试,更要通过实践中点滴的积累,才能走向成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教改的新时代!
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7
一、客观解读合作学习内涵, 明确运用目标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 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从中可以看出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关键还是要从小组、合作、学习这三个词语及其关系去解读。小组是形式, 合作是途径, 学习是目的, 只有这样去理解, 才能客观解读合作学习的内涵, 在运用中做到有的放矢。理解内涵才能消除教师头脑中的形式主义, 才能不让合作学习成为点缀课堂教学的“花瓶”。另外,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明确目标;不是证明教师的组织能力有多强、水平有多高, 而是有效地解决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依据不同合作模式, 突出运用针对性
国内目前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有分层—合作学习模式、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建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等五种。因此, 教师在选择模式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个详细的掌握与分析, 最大化有针对性地选择。我们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 要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 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一个榜样作用。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该讲则讲, 该点则点, 该评则评,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方法共创的氛围里体验到合作的真正含义。
三、科学分析优劣, 强化运用重点
合作学习尽管已经实践多年, 但并不代表其完美无瑕, 我们要以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 客观地评判它, 不能夸大其优点, 也不能缩小其瑕疵。但这并不意味什么问题都要用合作学习来实现, 或者说合作学习不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效, 教师必须有选择性的运用且运用时要突出重点。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某种模式时要知道运用的重点是什么, 这样我们的运用才能游刃有余。
四、合理设计与布局, 捕捉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的模式比较多, 每一个模式运用时都需要合理设计与布局,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捕捉运用良机。以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为例, 教师就要设计好多少人一组才最为合理, 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所学习的时间如何确定等。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详细的分析, 那么我们选择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时就轻而易举了。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前先对合作学习的集中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对比分析, 这样教师运用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五、依据学生身心特点, 彰显运用科学性
教学对象, 这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是教师进行选择学法、教法过程前必须认真分析与解决的问题, 盲目选择的后果只能是无功而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模式, 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情况, 随意地选择合作学习模式, 那么就极大地降低了运用的科学性。众所周知, 兴趣是参与的原动力, 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 就是找到他们呢参与兴趣的源头所在, 就是挖掘学生的参与原动力。
六、建立奖惩机制, 提升运用有效性
中专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研究 篇8
一、合理分配合作学习小组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分配小组时通常采取自愿结合的原则, 认为学生彼此之间很熟悉, 更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提高教学质量。殊不知这样的分组方法给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创造了很好的说话聊天环境, 会无形中降低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从中干预。为了避免教师分配小组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要向学生事先声明合作学习小组不是娱乐小组, 而是一个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团队。要让他们理解这种合理的规则更有利于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有助于他们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 教师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1) ”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性格、家庭背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一般情况下, 四人一组比较合适, 不容易扰乱课堂秩序, 更有利于教师的管理。这种小组的分配, 有规则限制的自由, 能够使学生之间彼此尊重、互相理解, 增进认知的交流, 在竞争中就有“旗鼓相当”的感觉, 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个体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取胜的信心, 定会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和学的关系——只强调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而是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这个基础之上的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因而, 在这种环境氛围下,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师长, 在更多情况下应该是学生的伙伴, 朋友, 和学生一同探讨问题研究问题, 学生不会因为回答错某个问题而遭到严厉斥责, 以致产生厌学情绪。要让他们认识到, 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而非回答得对与错,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进课堂活动中来, 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从本质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教师在这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是学生的伙伴、朋友, 还应具备一种良好的调控能力, 这是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其一, 在合作学习的开展中教师应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学生的实时思想动态, 用和蔼的目光、美丽的微笑激励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 鼓励他们勇于回答问题, 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用稍许严肃的目光暗示那些调皮的学生, 无需严厉的言辞, 他们就会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用赞赏的目光、肯定的话语赞赏回答问题准确的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其二,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 要妥善处理好学生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合作学习一般突出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小组成员之间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样只强调合作而不介入竞争的合作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惰性, 从而降低课堂教学质量。所以,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开展中, 还应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计时抢答、正方反方辩论等提高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并且告诉他们这种竞争应该是公平、公正而合理的, 竞争的最终目的不是证明对与错, 而是提高同学们的共同协作能力, 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 这样一来, 小组内的成员就自然而然具备了一种紧迫感, 会更加主动参与进课堂活动中来, 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教学质量。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方法
当代合作学习的倡导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教授约翰逊兄弟俩一直强调,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 (2) 因此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必须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 让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行动起来。合作学习方法实施的总体目标是:教师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 将教学目标细化, 解释学习任务, 强调小组间互相协作, 彼此讨论分享信息,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讲授写作教学“联想和想象”时, 笔者采取的是让大家共同完成写作片段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在联想与想象的基本理论讲解结束之后, 笔者出了一道作文题“圆的联想”, 由各小组在十五分钟内共同完成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断。在这十五分钟内, 各个小组积极开动脑筋, 大家各取所长, 分工合作, 出色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并且在课上和大家一起交流合作的成果,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专学生语文基础普遍比较差, 尤其是作文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提起写作文, 他们不是捶胸顿足就是唉声叹气, 大部分患学生有作文恐惧症。而这种合作完成作文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提高了大家的写作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方式使用效果的调查中, 92.3%的学生对这种方式比较认可, 认为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而且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当然, 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对教师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也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需要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选择最适合的合作学习方式, 只有内容与方式的有机契合, 才能使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合作学习成绩的有效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 成绩的有效评价也是合作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恰当的成绩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动力。合作学习成绩的有效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按劳分配”,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组内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细分量化, 在期末进行学期总结, 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纳入最后的期末考核中。比如:笔者在每学期初都会制定小组合作学习成绩量化表, 其中有课堂答问、合作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平时作业、学习态度等几个项目, 每个项目设定一定分值, 按照小组成员表现的情况适时增减分, 小组得分就是小组成员的个人得分。必须要提出的是, 虽然强调的是小组之间的合作, 讲究的是团队精神, 但是小组内的成员得分在某些活动组织中也不能一刀切, 应该按劳分配。例如:笔者讲完“口语交际——演讲”之后, 准备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举行一次“我是白衣天使的演讲比赛”, 要求每个小组在课下搜集整理资料共同完成演讲稿, 然后抽出一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每个小组的成绩由参加演讲比赛的同学取得的比赛成绩而决定, 参加演讲比赛的同学的得分相对于组内的成员来说又会高一些, 毕竟他们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承受的压力会更大些。
笔者通过切身实践, 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个人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强化了他们的团队观念, 学生们大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的满足感、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 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挥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恰当运用,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学习中学会合作, 才能事半功倍,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George M Jacobs, 《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导》, 第52页,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l月。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9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性,互动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自20 世纪70 年代兴起于美国,但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应用时间并不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开始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或者没有做深刻的探讨,所以常常只在一种比较浅显的表面上的展开,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同时又能培养与人和谐共处和合作的精神。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小组合作学习应用还不够成熟。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组织学生以讨论和对话等的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属于一种教学方法,特征在于学习过程充满互动性,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不仅侧重于学生的认知思维教育,而且加大了学习趣味性的投入,开辟了新的教育领域。合作学习提倡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互动理论。
本文对一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机制不适当。因为一些教师并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数学知识教学,在小组合作中也缺乏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很多教师将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融入小学合作学习中,而这样就没有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优越性。(2)学习规则不清晰。一些教师只能在提问环节中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发言,甚至有些学生开小差,而这主要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规则不清晰,学生不知道哪些需要学习以及如何学习,而小学数学又是连贯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不能迅速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3)参与积极性不均衡。在小组合作中,数学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被忽略,甚至一些优等生乐于表现自己,这样就使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参与机会变得更少,而他们学习权利被剥夺也导致大部分小组问题由优等生来解决,结果就会造成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不能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是目前小学数学在应用这一教学手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包括:
1.小组合作学习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学习之外的其他东西吸引,因此,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难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比较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也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因为他们只有在思考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在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独立思考。
2.应该保障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
综合考虑小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的难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保障他们拥有足够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和理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间内能够完成以下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想法和观点;能够准确、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并最终形成全面的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安排,不仅使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使小组成员的关系更加融洽。
3.协调优等生和成绩相对较差学生之间的关系
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学习较差的学生和学习较好的学生,这样很容易形成学习较好的学生积极发言,学习较差的学生沉默不言的局面。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应当激励学困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让学习较差的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沟通的喜悦。同时,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参与,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来。最后,教师需要重点指导学困生,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4.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和指导
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应该处于主导作用,应该及时解决小学生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问题。比如,教师应该及时表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小组成员,对那些不明确自己任务的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解决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成员进行检验和表扬等。
总之,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教育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及人与人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合作学习”是锻炼小学生“与他人一起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 篇10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 道奇 (Deutsch, M.) 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理论, 之后由约翰逊兄弟 (Johnson&Johnson) 发展为社会互赖理论。阿诺得认为, 外语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能够鼓励并促进学生外语学习中情感因素的发展, 学习者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时的焦虑程度远低于当着全班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焦虑程度, 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动机。外语学习中, 焦虑是阻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言学习焦虑及大学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
1. 语言学习焦虑
语言学习焦虑概念是由Horwitz提出的, 国内外对于语言学习焦虑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Mac Intyre与Gardner认为, 外语焦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焦虑, 是学习者在外语语境中才产生的紧张感和畏惧感。语言学习焦虑是指当语言学习者在用二语或母语表达时产生的害怕或不安心理。由于学习者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或克服障碍, 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而形成的紧张或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信心、效果以及学习者付出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持久度等有极大的影响。焦虑情绪会导致学习者紧张出汗、沉默不语、避免眼神接触等现象, 进而发展为态度消极、自我怀疑及语言表达障碍。
2.大学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
(1) 教师授课方式因素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 若教师对课堂活动控制过多, 学生就会消极被动进而产生焦虑。教师的某些不当教学方式易使学生产生语言焦虑, 最明显的体现在纠错, 过度或不适时地纠错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感。久而久之, 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为:很少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师生互动, 一旦被要求回答问题便过度紧张, 担心自己表达时出错。其次, 大学英语课堂基本是全英文授课, 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 英文授课导致他们产生焦虑, 上课听不懂当然不敢发言。另外,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苛刻, 也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 不愿或不敢回答问题。
(2) 考试压力因素
考试前大部分学生都有焦虑紧张情绪, 调查发现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信心不足, 尤其是听力;过分重视考分导致焦虑感加深, 有些学生甚至在四、六级考试时怯场, 无法发挥自己正常水平。此外, 近年来许多高校规定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许多大学生把通过四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唯一目标。通过调查问卷, 83%的同学认为四六级考试给他们带来长期的压力, 如果没有过级考试, 他们会学得更轻松。
合作学习对减轻焦虑的作用
1.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氛围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缺乏互动的现象, Oxford等提出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可以降低学习者的焦虑感。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减少教师讲授,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任务。教师适时地提出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 引导和监控小组合作。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小组成员间是相互依存、帮助的关系。学生在熟悉的小组中可以大胆地表达观点, 不会产生交际畏惧。这样小组成员可在其他成员的帮助和鼓励下充分练习。因此, 合作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活跃气氛, 减轻焦虑, 使学生愉快学习。
2. 合作学习改变评价模式
合作学习将个人评估与小组整体评估相结合, 注重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以往的评价模式是一个人的目标实现是以其他人的失败为前提的, 这种竞争状态不利于同学间互助和资源共享, 使学生容易形成对立, 从而产生焦虑。而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共享目标资源, 共同参与学习任务, 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因此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后成功。同时, 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能及时得到解答, 更快、更好地掌握新信息, 从而减轻焦虑。其次, 以往的评价模式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横向对比, 这必然会使某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而合作学习法对学生的评价则是把学生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且所有人都能同时获得成功。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获得信心, 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 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合作学习照顾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 降低了学习陌生语言的不适感, 增强了学习者的兴趣、自信心。合作学习策略能有效减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教师应合理应用合作学习策略, 创设民主平等,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灵活采取评价措施, 使学生降低焦虑并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摘要:目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普遍存在较强的焦虑感。本文在合作学习理论基础上, 结合问卷调查探讨了造成大学英语课堂焦虑的成因, 提出运用合作学习克服外语学习者焦虑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语言学习焦虑,合作学习,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pielberger, D.Anxiety and Behavior[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66.
[2]陈劼.英语学生课堂焦虑感与口语水平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 1997 (1) .
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11
一、制定有效合作策略,优化教学资源
合作教学法的开展,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
首先,合作教学是一种以开放民主课堂构建为主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掌握合作教学开放的“度”是有效合作教学的关键。教学任务要在合作教学中实现,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很关键,要把知识、方法、情感渗透进去,才能掌控教学进度。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如果不掌握好进度的话,学生会从梦想聊到美国民主上去,片面地认为美国民主就是民主的标准,而跳出了教学任务。
其次,合作教学要创新教学机制,在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学习过程上有所突破,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拓展作为合作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学生开始理性看待世界,但其理性思维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只有拓展其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理性思考的真正力量。以《赤壁赋》为例,苏轼在大气磅礴的背后,对世界的认识与其前期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与作者本身的经历关系如何?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引导,学生就能充分体会面对赤壁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从而掌握课文要点,获得思维能力的拓展。
最后,合作教学要重视合作组合,使不同层次、不同认识、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较大的提高。合作组合的组成,最考验教师对合作教学法的掌控能力。认识问题的方法与层次不一样,自然有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学生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才能使他们在合作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制定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就要对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既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与资源,又要把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渗透其中,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使学生实现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达到自主合作学习,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二、采用多种手段,构建良好学习环境
制定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是合作教学法成功的保障。而采用多种合作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构建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则是实现合作教学的关键。合作教学重在合作,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为重要,而教师的引导在其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师生合作应当成为合作教学法的首选教学手段。师生合作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关系,更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选择。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把教学任务分散到合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师生合作一方面可以让教师监督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引导学生走出教学的误区,正确认识师生合作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教学则是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手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征、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分为若干实力和水平相当的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教学任务,并根据每个小组完成的情况予以点评与评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辅导主要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与分配上,把教学任务分为若干个组合单元,放在每个小组中,让每个小组既要有合作,又要有竞争。如第一小组与第二小组之间的教学任务有一定的衔接,又必须要完整把握课文才能完成,这样不仅小组成员之间有合作和竞争,小组与小组之间也有合作和竞争。
以《琵琶行》为例,将行文思路、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情感及情感共鸣分成几个小组任务,让每个小组之间完成各自的任务,并派代表讲述自己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接受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的质询。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理清文章思路,认识人物形象和情感,从而为后面的感悟与延伸学习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合作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延伸到课外和家庭,使教师、学生、家长三者有机地连接一起,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总之,合作教学法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换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三个维度目标为导向,让语文教学各元素参与到合作教学中,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连接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学习环境,达到教学相长、家校合力的目标,从而推动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教学中成长。
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学习,实证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 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都表现出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 这对我国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是非常不利的。所以, 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 有必要将合作学习更好地融入教学当中,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合作学习是一种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组织学生合理分工、互助学习的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科的教学中, 但是就当前高中生物的实际情况而言, 合作学习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 在进行高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时候, 这种模式流于形式, 并没有得以深入地开展, 由于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 老师的思维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及时更新,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缺乏技巧, 导致合作学习不够深入。其次,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老师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 很多老师往往是教学的主宰者, 没有转变自己的角色, 还有的老师在合作学习的时候, 完全让学生自己进行, 这也会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这两种极端化的表现, 都将老师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很好地暴露了出来。比如, 在讲到细胞生活的环境时, 老师在教案上已经写明了需要讨论的方面, 需要讨论的时间, 但是有些学生讨论进度快, 若是老师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预先设定进行讨论, 便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有时内容较多, 在老师设定的时间内, 学生无法完成讨论, 若老师一味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保证, 所以老师在进行高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时候, 应该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合作指导进行协调;对课内及课外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安排, 保证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效果。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体现
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物知识, 对学生生物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实践的时候, 其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效果和成绩;其次,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其教学任务的完成是由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的, 这对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最后, 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由此, 我们会发现, 在高中生物课程学习中,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实际运用
(一) 进行情境创设, 重视目标的导入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老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 应该重视情境创设及教学导入。高中生物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出来, 比如在讲到激素的时候, 激素本身是人无法看到的, 所以在讲解的时候, 老师可以收集学生的照片, 在收集的时候应着重收集学生小时候的照片, 然后让学生对比长大后的样子, 并思考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然后老师再进行主题的点明以及课程的导入。这种方式更为活泼、生动, 不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激发出来, 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
(二) 重视合作探究以及自主学习
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 合作学习的内容是特别重要的, 老师在进行学习内容设定的时候必须做好备课工作, 有些教师会将学习任务设定得比较繁重, 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所以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必须选定合适的内容。比如, 在讲到生态系统结构的时候,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任务, 让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收集信息, 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成果的对比展示。再比如, 讲到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以及分离的时候, 实验过程中, 每一步都需要学生的相互配合与合作, 并进行自主探究, 独自一人很难完成实验。
(三) 重视交流和竞争, 做好提高和总结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对于将要完结的课程, 必须组织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总结。在以往的教学中, 这一阶段往往是由老师代学生完成的,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都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所以, 老师应该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和竞争, 并让学生进行及时总结, 这样, 学生的知识掌握才会更加深刻, 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 合作学习是比较可行的, 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所以, 老师必须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 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从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龙俊.高中生物学科合作学习过程中表达交流情况的调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3) :87-89.
[2]徐志伟.提高高中生物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 2014 (02) :149.
[3]李伟平.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2 (16) :144.
【合作学习有效性之研究】推荐阅读:
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11-20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08-29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09-29
进行有效合作学习07-06
有效合作学习探讨08-25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0-30
合作学习实效性论文09-26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05-31
合作学习中的有效指导06-14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