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近代化

2025-01-01

农业近代化(精选12篇)

农业近代化 篇1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四化同步”发展战略, 再次突出了“三农”的重中之重地位, 强调加快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

@国务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八大领域值得长期关注: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粮食安全、土地改革、农垦改革、供销社改革、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治理。

@农业部: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 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交通运输部:

近日, 交通运输部会同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国家邮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构建“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财政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主要内容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促农民增收、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农业近代化 篇2

枣庄市政府副市长 王光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第一部关于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全国性大法,是全国农机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发展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过程。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既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篇3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概念;内涵;建议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92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理解,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尽管人们对农业信息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涵义不外乎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其目标都是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因此,农业信息化可理解为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等,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丰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目的是及时收集信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管理问题。

2.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物价变动、资金流向等各种信息,指导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3.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收集并传递与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有关的技术信息,包括农业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科研动态。

4.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收益成本等方面信息。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5.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发布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资源和环境信息,如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气象环境等信息。

6.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向广大农民提供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服务,介绍主要消费品的性能、价格和供求趋势等。

三、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根据上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政府需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政府应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完善农业信息网络。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应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遍通全国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同时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要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4.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冯蕾:新疆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

2 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 陶伟:关于新时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4 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

5 杨成洲余璇何树燕: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考[J].农业经济,2009.3

6 王振张越杰: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9.5

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4

生态农业是运用农业生态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 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建立的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体系。它以生态理论为基础, 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 追求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 以求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生态农业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 它既区别于高投入、高产出、高劳动生产率的石油农业, 又区别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兰州市实际, 也符合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兰州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㈠地理优势 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 市内“两山夹一河”, 周围以黄土峁梁地为主, 滩、川、坪、梁、山地形成多样土壤和独特的气候条件, 水资源充足, 光热条件好, 为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潜力和发展方向。兰州是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是黄河上游唯一的中心城市, 是丝绸之路、“陇海-兰新经济带”乃至整个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城市结点。它在甘肃省内是独一无二的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政治和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相应形成的经济区位条件, 是兰州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

㈡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兰州市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引大为骨干的大中型水利设施配套比较完善, 将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国内外知名的从事农业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科研教学单位在与兰州市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成为兰州市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坚强的技术与人才后盾。兰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多年的建设, 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增强了自身的业务水平, 形成了一支推广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队伍。

㈢基础优势 兰州市现有的农业基础、综合实力及农业内部结构, 为兰州市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 兰州市根据自身资源潜力和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所处的战略位置, 选择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蓝天碧水、美化城乡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初步形成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生态农业建设的设想

㈠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突出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作用, 加大造林绿化力度, 建设沿河、沿路农田防护林带和湿地保护区。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建设全市耕地质量管理网络。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农业清洁安全生产技术,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相结合, 特别是在水土流失的易发区域建立防护工程和基本农田, 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建设沿河和山区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区域, 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 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农业优势产业。

㈢多功能开发农业生态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的自然生态景观, 配套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设施, 发展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建设生态秀美的观光农业, 拓展农业发展的新空间。

㈣加快推进农业外向化 加强兰州百合、苦水玫瑰、高原夏菜等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出口创汇龙头企业, 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 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和质量标准的产品, 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采取自营、代理相结合的形式, 多渠道、多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同行企业间的合作, 培育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 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㈤加快建设高效节水农业 水资源短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所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实施以提高灌溉水有效性为目标的灌溉农业工程, 通过培肥地力、建设土壤水库和调整农作物结构, 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性及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 实施以提高水分生产率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工程;通过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实施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开源节流工程, 建立节水高效型种植结构, 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农业适度经营。

摘要:生态农业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 它既区别于高投入、高产出、高劳动生产率的石油农业, 又区别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兰州市实际, 也符合农业的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篇5

园区建设标准:

(一)综合性封闭型园区。

(二)高标准专业型园区。

(三)科技性聚集型园区。

关于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不仅链接了国际平台,也是加入WTO中国农业的必然趋势,更是繁农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要纠正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把园区作为花瓶摆设;二是把园区视作包袱累赘。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建议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构件来抓。专门制订扶持农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二)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通过发展农业设施,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因此,建设农业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用新的理念建设和管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首先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对园区的具体经营则不要太多干预。政府、企业联手,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密切关注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和有关科研单位联手开发适合我区的新产品。

其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产品优势,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引进品种和设备,产品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既得租金,又挣工资,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多方筹措,增加投入。建设农业园区在资金筹措上要走“政府搭台,社会联手,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路子。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建设项目资金应集中捆绑,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议晋中市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扶持资金,用于重点园区和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的扶持。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引进民资和外资投入园区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外资企业、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把农业园区建成吸纳国内外资

金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引进业主作为增加园区投入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举措。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园区要有稳定的科技依托单位,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园区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四)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完善耕地流转机制。当前农村的土地政策是集体所有制前提下的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园区建设涉及了众多农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对耕地的依恋,往往使农民在土地流转连片集中时,或索价太高,或难以协调一致,这样就造成引进业主困难,导致一些项目流产。因此,建议晋中市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

2.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采取土地折价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更能激发农民建设园区的热情,或采取保证一定租金,部分参与分红,使园区成为农民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农业近代化 篇6

关键词:剩余人口;城市居民;劳动生产率;小康社会;城镇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01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农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稳定的生活资源,工业等部门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农业,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我国有近8亿农民,他们是否参与现代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改变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才有可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小康。

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包括三个方面:

1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棉等不具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在进口量不断加大,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情况,必然受到冲击,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从粮、棉这些领域退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部分农民来到城市,同城市融为一体,他们就业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由于机械化、现代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他们的身份也由原来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这种转变,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大安市的农民,最近几年开始离开土地进城、进厂、进店,他们通过工业进园、商业进场、建筑进城、劳务输出等,逐渐变为城镇居民,他们中有些成了城市中的上班族,有些在自办企业中自行经营,有了可观的收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农村发展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种植优质特色产品,做到高产高效,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来实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挖掘智慧,群策群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怎样走上富裕之路,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把美好的理想变成可见的现实,同样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的指导,更需要农民的内在动力,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要让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能自觉解放生产力,摒弃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农民把手中的钱拿出来,投向发展,动员一些企业支援农业发展。

联合乡大力发展玉米、水稻种植,建设了明亮的新房舍,道路宽阔,水电充足,通讯、电信快捷,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了使农民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好的风俗习惯,提倡科学文明、知法、懂法、守法,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3 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概括起来,有两大重要举措:一是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农业的综合国力也突显出来。粮食生产已稳定达到4.9亿吨和肉类6000万吨的水平。应该说,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基本上走出了短缺经济,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种历史性的大转变,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例如联合乡种粮大户李忠,2014年种植200亩水稻。一是良种优化,不仅抗倒伏,而且价格高;二是采用了旱育秧技术,既省工、省水,又节本增效,现在育20亩秧田只需花5亩秧田的成本,每亩节约成本50元;三是病虫害防治及时有效,以前需打7~8次农药,现在只需打2次,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李忠种的水稻产量好、成本低、效益高,而且很快打开了销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使城乡差距不断减小,过去农村是以温饱为主,现在逐步过渡到小康,小康的范围也逐步由局部到全面扩展,最终在全国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篇7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只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推进农业生产手段实现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化转变进程;才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民增收;才能缩小城乡差别,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2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

要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 用现代化手段改造传统农业, 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实践证明, 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先进的农艺管理、生物管理、生态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要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都必须借助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如: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机械化收获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因此, 大力发展农机化对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力畜力, 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把农民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以释放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 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因此, 农业机械化为国民经济做出了贡献。

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制定农业机械化、农机工业发展规划, 落实政策措施, 明确分工, 加强协作, 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推进力度。切实保障工作经费, 改善工作条件, 充分发挥协调、服务、自律的作用,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2.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必须结合当地实际, 因地制宜, 按照“市场主导, 政府扶持, 资源节约, 合作共用, 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 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和农机新技术, 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 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作业水平

2.3 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培植农机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户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 帮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三是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 更好的发挥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促进农机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

2.4 政策扶持, 加强引导

一是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 确保党的政策受益于民, 利用政策引导, 加速机具更新换代,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作业效率。二是建立农机燃油补贴制度。三是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 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燃眉之急。

2.5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强化农机管理

一是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积极组织开展“黑车非驾”专项整治工作, 确保安全生产。二是认真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加强与工商部门紧密配合, 依法对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市场进行管理。三是加强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概念,内涵,问题,建议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92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理解,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尽管人们对农业信息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涵义不外乎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其目标都是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因此,农业信息化可理解为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等,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丰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目的是及时收集信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管理问题。

2.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物价变动、资金流向等各种信息,指导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3. 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

收集并传递与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有关的技术信息,包括农业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科研动态。

4. 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

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收益成本等方面信息。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5.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发布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资源和环境信息,如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气象环境等信息。

6. 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

向广大农民提供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服务,介绍主要消费品的性能、价格和供求趋势等。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及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国民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要求,1984年原农牧渔业部提出组建农牧渔业部信息中心,该中心于1987年正式成立,它主要承担制定规划及实施方案和信息管理办法,建立数据库、实现信息传输、开展信息交流、提供咨询、组织人员培训等任务。1993年,农业部农村经济信息体系领导小组提出了信息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加强了政府对全国农业信息化进行规划和指导的力度。1996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信息化的方向,同年,农业部开通了中国农业信息网。1 997年,农业部网络中枢基本形成了以Aipha7710(Cluster)和Windows NT为服务器的机群,与分布在全国各地涉农的管理、生产、经营单位的1200多台微机实现了远程通信,传递各地信息并共享汇总后的全国信息。1998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1999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农业部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注重对基层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已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200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全国涉农网站约有6389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已达4372家。农业部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

2006年2月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信息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9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按照《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梳理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年~2015)》。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存在资金有限、基础设施落后、专业农业信息网站少、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然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四、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根据上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提高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政府需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政府应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 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3. 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4. 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5.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应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遍通全国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同时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要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2%,但拥有站点数量仅占世界的0.05%,其中涉农站点更少;在农业数据库方面,我国数据库数量不足世界的10%,数据库容量不到世界的1%,数据库产值不到世界的0.1%。目前我国现有的涉农网站有260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中国农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信息量百兆以上,多数网站信息量还不足10兆。据2001年统计,正常运转的涉农网站只有70%左右。虽然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一年比一年好,但上网率不到城市的10%,主要还集中在东部地区。

6. 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冯蕾:新疆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

[2]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陶伟:关于新时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4]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

[5]杨成洲余璇何树燕: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考[J].农业经济,2009.3

[6]王振张越杰: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9.5

《农业现代化研究》稿约 篇9

1来稿要求

1.1应是有创新思想 (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概念、新的交叉学科或新的发现等) 的论文;有重要意义 (对本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有重大促进作用, 或有可能促成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 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的影响等等) 的研究报告, 评述重要领域的最新进展 (应评述结合, 而不是只述不评) 的文献综述等。

1.2稿件要求主题突出, 论点明确, 数据可靠, 内容充实, 层次清晰, 结构完整, 论证严谨, 文字精炼, 标点准确。1.3论文、科研报告 (含图表) , 文献综述, 一般不超过7000字, 其他文稿不超过1500字。

2文稿项目及注意事项

2.1题名:应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避免使用未约定俗成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

2.2课题来源:请在篇首地脚注明课题来源, 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省 (部) 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等优秀论文优先发表。

2.3作者及工作单位全称、地址、邮政编码。

2.4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 不分段, 不用图表和参考文献序号, 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英文摘要必须与中文相对应, 包括英文文题、作者姓名和单位、关键词, 务必齐全。

2.5正文:应按GB7713的规定或参照本刊近期格式编写, 各级标题一律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2.6图和表:图和表应精心设计, 力求少而精。要求布局合理, 图幅一般不要超过7.5cm或15cm, 图下标明图序、图题、图注。表上应有表序、表题, 表注置于表下方。

2.7量与单位:文内一律采用GB3100~3102-93《量和单位》中的法定计量单位, 表达量值时, 使用单位符号。如能量中Cal换算成焦尔 (J) , 面积中的亩换算成公顷 (hm2) ;常用单位如米、厘米、公里、毫克、克、公斤、吨、升、毫升、平方米、公顷、平方公里、立方米、立方分米等, 写成m、cm、km、mg、g、kg、t、L、ml、m2、hm2、km2、m3、dm3等。亩与m2、hm2的换算关系是:1亩=666.7m2, 15亩=1hm2;Cal与J的换算关系是:1Cal=4.184J。

2.8参考文献:本刊采用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正文引用文献时, 在引用处的右上角用数字加方括号标记, 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码;文后参考文献按标准书写, 作者为3人以下 (含3人) , 应全部列出, 3人以上的加“等”字, 每篇参考文献的著录都必须完整。著录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 出版年, 卷号 (期号) :起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A].文集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报纸:[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 出版日期 (版次) .

2.9作者简介:简介内容按以下顺序列出 (介绍1-2位) , 并注于文章首页下面 (课题来源后面) :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 , 籍贯, 职称, 学位及研究方向。

2.10来稿文责自负。编辑部和编委会对录用稿件有修改、删节权, 如不同意修改, 请在稿件上注明。请勿一稿多投, 3个月后未见通知者, 可自行处理稿件。稿件一般不退, 请自留底稿。稿件一经采用, 即按规定酌付稿酬 (含光盘版、网络版的稿酬) , 并赠当期期刊2册.

《农业现代化研究》稿约 篇10

1 来稿要求

1.1 应是有创新思想 (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概念、新的交叉学科或新的发现等) 的论文;有重要意义 (对本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有重大促进作用, 或有可能促成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 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的影响等等) 的研究报告, 评述重要领域的最新进展 (应评述结合, 而不是只述不评) 的文献综论等。

1.2 稿件要求主题突出, 论点明确, 数据可靠, 内容充实, 层次清晰, 结构完整, 论证严谨, 文字精炼, 标点准确。

1.3 学术论文、科研报告 (含图表) , 文献综论, 一般不超过8000 字, 其他文稿不超过2000 字。

2文稿项目及注意事项

2.1 题名:应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避免使用未约定俗成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

2.2 课题来源:请在篇首地脚注明课题来源, 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省 (部) 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等优秀论文优先发表。

2.3 作者及工作单位全称、地址、邮政编码。

2.4 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 不要加进主观的解释和评论, 不分段, 不用图表和参考文献序号, 200 字左右;关键词3—5 个, 选词不要过于泛义而缺乏专指性。英文摘要必须与中文相对应, 包括英文文题、作者姓名和单位、关键词, 务必齐全。

2.5 正文:应按GB7713 的规定或参照本刊近期格式编写, 各级标题一律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2.6 图和表:图和表应精心设计, 力求少而精。图用绘图纸黑墨清绘或用电脑打印, 要求布局合理, 图幅一般不要超过7.5cm或15cm, 图下标明图序、图题、图注。表上应有表序、表题, 表注置于表下方。

2.7 量与单位:文内一律采用GB3100~3102—93《量和单位》中的法定计量单位, 表达量值时, 使用单位符号。如能量中Cal换算成焦尔 (J) , 面积中的亩换算成公顷 (hm2) ;常用单位如:米、厘米、公里、毫克、克、公斤、吨、升、毫升、平方米、公顷、平方公里、立方米、立方分米等, 写成m、cm、km、mg、g、kg、t、L、ml、m2、hm2、km2、m3、dm3等。亩与m2、hm2的换算关系是:1 亩=666.7m2, 15 亩=1hm2;Cal与J的换算关系是:1Cal=4.184J。

2.8 参考文献:本刊采用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

正文引用文献时, 在引用处的右上角用数字加方括号标记, 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码;文后参考文献按标准书写, 作者为3 人以下 (含3 人) , 应全部列出, 3 人以上的加“等”字, 每篇参考文献的著录都必须完整。著录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 出版年, 卷号 (期号) :起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A].文集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 起止页码.

报纸:[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 出版日期 (版次) .

2.9 作者简介:简介内容按以下顺序列出 (介绍1—2 位) , 并注于文章首页下面 (课题来源后面) :

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 , 籍贯, 职称, 学位及研究方向。

2.10 来稿文责自负:编辑部和编委会对录用稿件有修改、删节权, 如不同意修改, 请在稿件上注明。请勿一稿多投, 3 个月后未见通知者, 可自行处理稿件。稿件一般不退, 请自留底稿。稿件一经采用, 即按规定酌付稿酬 (含光盘版、网络版的稿酬) , 并赠当期期刊2 册。

2.11 投稿方式:请投稿到http://nyxdhyj.isa.cas.cn/ch/index.aspx或用电子邮件方式传送, E-mail: nyxdhyj@isa.ac.cn;请注明主要作者或联系人的详细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或电子信箱。

农业近代化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体制;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36

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发展关系着我国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现阶段,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要求,需要突破陈旧的农业发展方式,寻找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的有效措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生产质量。在新环境下,农业生产必须引入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生产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此,要完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确保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从而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功能。

1 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维修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主要问题:一是农业机械维修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从业人员数量比较少,维修技术还有待加强;二是未重视对农机维修网点的管理,没有配备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设备,而且每个维修网点的经营状况都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导致农业机械维修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农业机械的保养工作也不够完善;三是农业机械市场不够稳定,市场秩序也不稳定,常常会因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问题而引发矛盾,维修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负责人员和部门并未重视对农业机械市场状况的管理,未能定期对农业机械的质量进行审核。

2 完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

为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维修水平,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的管理,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的相关制度来实施,以保障农业机械维修的规范性。要结合相应的政策来细化农业机械维修工作中的要求和规定,从而制定出最科学和完善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在完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的过程中,要严抓无证经营和生产现象,对农业机械的维修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以保障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完好无损,符合质量标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站点的审核,以确保其合格性。要管理好每个农业机械维修地点,使其维修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审查制度,重视对农业机械维修工作的质量管理,从而确保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的补贴力度,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2 提高农业机械维修技术水平

在农业机械维修过程中,维修质量的好坏离不开技术水平的高低,为确保农业机械维修工作的有效性,则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设备,为完善农业机械维修体制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使其能够掌握现代化维修技术,提高其业务能力,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维修工作效率;要定期对农业机械维修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加强对维修技术人员的管理,以保障农业机械维修体制的有效实施;要培养维修技术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规范其维修行为,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农业机械维修服务。要将农业机械维修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维修技术人员身上,以激发其对维修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投入到机械维修工作中。

3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为我国各领域的生产工作都带来了便利。在这种环境下,农业生产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作用,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为此则必须完善农业机械管理和维修制度,提高农业机械维修技术水平,贯彻落实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政策,以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农业机械维修现状。总而言之,对农业机械维修体制进行研究,使其更加完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有利于约束农业维修人员的技术行为,调动农业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保障农业机械维修的质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冯顺燕.浅谈完善乡级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对策及建议[J].北京农业,2011,(21).

[2] 陈万军.浅谈完善裕民县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对策及建议[J].新疆农机化,2010,(4).

[3] 田大双.浅谈完善乡级农业机械维修体制对策及建议[J].大科技,2014,(22).

农业近代化 篇12

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金华市山多地少, 人均耕地只有360m2, 只有全国平均数的三分之一, 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530m2的警戒线。分散的家庭农业耕作方式在我国发展已有几十年了, 农民在小块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的小规模经营, 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 分散的家庭耕作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1 农业经营主体兼业化向现代市场主体转变

我国自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了, 各自在承包的土地上精耕细作, 在特定的时期内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 规模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的发展带动下, 传统农户生产“小而全、小而散”的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金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一定的基础, 部分农民合作社运营质量较好,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空壳倾向, 有部分仅注册为合作社, 而没有按合作社的要求与经营机制开展合作社经营。有些仅是通过村里的生产基地打包, 注册了相关的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来吸收公共的存款, 甚至套取政府扶持政策, 对农村金融风险存在较大的隐患。同时有些工商资本强行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他们凭借资金的优势大规模控制农业生产经营权, 削弱了农民的生产权利, 使得留守农村的村民没地可种、没活可干, 影响农民的合法利益。

1.2 城乡联动发展迫切需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 人多地少, 七分山两分地一分田,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农田, 可耕种的土地快速缩减。有文化、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年轻的农民离开农业生产队伍, 新生代农民进城打工, 工资低、无保障。农村由老一代农民留守, 他们进不了城, 也离不开地, 更富不了家。老一代农民在农业经营中不能摆脱个体小生产、生产资料分散、劳动力不集中的状态。与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多元协作整体化的社会化生产还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农村种植业与现代化工业及大市场不能有效接轨。

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进入21世纪以来, 金华市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 特别是农业专业合作社, 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多家专业合作社。但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相对较少, 主要分布在一些农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 还没有形成较强的经营实力和影响力。虽然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但经济效益不佳, 分散作业突出, 农作物品种还较少, 机械化率低, 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耕方式, 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商品化、标准化, 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传统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推动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迫切要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

1.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农业发展,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重要的载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范围不仅局限于水稻、玉米等农作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种植养殖业和农业服务业等。在当今需求多样化的今天, 农业还是大有可为, 也是能为的, 他有着足够的空间让经营者施展拳脚。不仅可以发展种植、养殖业, 还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业休闲、农业娱乐, 农业体验等项目, 让城里享受在乡村消费的乐趣, 这也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所在。

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业种植户的关系

传统的农业经营与种植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每家每户种植面积少, 品种单一且生产分散化, 不能有效地扩大投入及发展集约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人才、资金、信息、产品销售渠道等生产要素的积累及合理配置, 促进传统农业经营向现代化经营转变, 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又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 满足经济发展的多样需求。因此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生态化, 确保对农业的高效投入及规模效益。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和保障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

传统农业在向以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时, 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的工商企业进军农业领域, 导致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或替代, 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既要保障农民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又要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农产品销售等问题, 就需要切实处理好工商资本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工商资本要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与农民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与农民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让农业在社会竞争中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基础, 让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员, 并能够获得投资与劳动的收益, 在保障农民的合理权益及生产地位下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2.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创新创业的关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需要有“下得去、能吃苦、留得住、有作为、有发展”的青年农业经营者。而在工业化进程中, 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都离开农村, 不愿从事农业, 认为其地位低、经营难、效益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立足提升传统农民, 引入新型农民, 鼓励外出的有志青年回乡创业。依托当地高等院校、电大、中等职业学校等力量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农民, 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支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强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通过流转土地等多种方式, 扩大生产规模。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农业创新创业活动, 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与开发, 既带动就业又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力量。

2.4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关系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经营规模不断地扩大, 经营范围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扩展, 在整合特色农业资源时形成一定的垄断地位。垄断的存在将不利于农业生产有序竞争及良性发展, 反而制约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 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领域的各项资源配置, 优化农业技术、生产、营销、物流、金融等服务体系, 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发展, 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

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路与建议

3.1 营造良好的农村创业创新环境

根据对金华市94个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调查表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趋于老龄化, 其中60岁以上的占12.77%, 50岁至59岁的占31.9%, 40至49岁占42.55%。而30岁及以下的仅占12.77%。很明显, 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甚至绝大部分没有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如何让有志青年既不离土也不离乡也能实现创业的梦想, 需要在技术、资金、服务、信息、政策等方面提供创新创业条件, 鼓励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及有专业技术农业爱好者扎根农村, 投身于农村事业。

同时, 鼓励起步早、发展成熟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拓展生产领域, 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及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项目。落实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及服务机制, 解决农村有志青年在农业领域创业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技术培训、项目申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进一步激发农村有志青年、农村大学生等从事农业创业的激情。

3.2 规模适度, 重点扶持, 推进联合发展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 开展注册登记, 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经营, 以企业管理模式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 提高其现代化经营水平。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及需求适度发展, 规范运行, 扶持重点, 防止合作社、农场等空壳化。同时走“专业化、合作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 引导现有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延伸产业链等方式联合重组, 重点培育以本土经营者作为带头人的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当地其他农户发展。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增强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运输及销售整合成横向一体、多元协同、产业链完整的一个整体, 达到运行成本降低, 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3.3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核心竞争力, 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能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及保证农产品质量, 培育核心竞争力。在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同时, 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同样重要。因此, 在培育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兼顾农民的正当利益, 土地流转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要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尊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人地位, 以农民为本, 鼓励农民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入股, 以股权形式参与农业生产的经营决策, 通过利润返还、股利、期权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工商企业租赁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让更多的农民拥有更多的股份和分红收益, 使广大农民平等享有权利并参与现代农业进程, 公平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3.4 以特色农业及农产品为依托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及龙头企业。据调查:一般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经营初期基本上都是以地方特色农产品开展经营, 而龙头企业是指在这一个领域内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农业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依托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 建立示范基地,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功能园区, 进行差异化、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错位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努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坚持以品牌农业为统领, 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加强科技的开发、推广和运用, 培育新的农业生产业态及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3.5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

健全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需要有完善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服务体系服务于农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产前主要有资金提供、土地流转、基础设施等;产中主要有技术指导、田间作业管理等;产后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业信息反馈等。针对农业生产特点, 建立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以及适合农民、农民喜欢、成本低、有发展潜力的服务模式, 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业生产工具服务、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土地流转政策、金融政策、创新创业服务等。创新资金、技术、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互助合作社, 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及服务机构,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 有效解决农业“小而全、小而散”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之间的矛盾,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小而全、小而散”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及创新能力的特点, 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培育

参考文献

[1]孙中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J].农村经济管理, 2012 (1) .

[2]黄祖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10) .

[3]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 2011 (1) .

[4]韩长赋.全力以赴把现代农业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目标任务做出贡献[J].中国农业会计, 2012 (11) .

上一篇:语法知识下一篇:猪场的疫病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