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024-11-24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通用12篇)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1

“耕地减少、投资房地产、拆迁”这些词汇在当代中国成了热词, 种种词汇都指向“土地”。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在逐渐的减少, 如何保障我国的土地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得到优化利用, 成了当今社会讨论的重点。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 节约集约用地随之兴起, 是当代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关联。因此, 要把优化土地资源与高度的经济化结合起来, 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来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莫让土地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2年6月25日是第22个全国土地日, 其宣传主题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中的口号“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我们可以看出集约节约土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1 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内容

1.1 节约集约用地的概念

其含义指的就是采取措施更充分有效的使用土地, 用最小的土地成本, 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要。

1.2 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

1.2.1 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因

第一, 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它能帮助建立节约型的社会, 能够运用最小的土地资源, 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促进环境保护,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第二,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要节约集约用地, 因为土地供求矛盾剧烈:土地资源逐渐减少但是需求却日益增长。第三, 我国存在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浪费现象严重危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2 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式

第一, 遵守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第二, 国家要严格用土审批制度, 对土地的总量进行宏观控制, 引导地方节约用地, 由传统的粗放型用地转化为节约用地模式。第三, 对各项建设用地实行严格控制制度, 保护耕地不能减少, 防止土地大面积消耗。第四, 提升人民对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 尤其是土地有关部门要做好决策部署工作, 认识到土地节约集约的重要性, 从实际行动中落实各项节约集约措施。

1.2.3 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内容

文章所称节约集约用地, 是两方面的结合, 即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两者方式是有些差别的, 节约注重用地结果, 集约注重用地的方式。

土地节约的主要手段既然是土地集约, 那么集约方式就得引起足够重视。土地集约可以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土地集约方式并不是在各个地方统一适用的,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寻找最佳的集约方式, 使得当地的土地资源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共同提升。现在我国社会面临着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化的住宅、工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 普遍出现的现象是占用大量耕地, 导致耕地迅速减少。不光是耕地需要集约, 我国的森林、草地、河流等用地也是需要规划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集约用地的全面贯彻。而且还要注意, 土地集约利用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 它会随着不同的地理环境而有不同的要求, 也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比如现在农村出现“有房子但不居住”的状况, 就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 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实况, 来采取不同的节约集约方式, 使得每种方式都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节约集约作用。

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正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必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它依赖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他们之间的优化重新组合, 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设备原材料的投入产出量, 以此来实现经济增长。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扩张生产要素, 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 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不仅能够降低投入还能增加产出。相比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增加新项目和扩大经营规模,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多采用保持原有基础, 不是增加新的, 而是充分利用旧的, 运用创新等方式, 对旧的进行改造和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的整体持续、快速、健康、有效、有序地发展,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适应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容。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只是一种波动性增长, 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为了更好的推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要更加关注资源能源的节约以及合理使用, 应用新技术来推动节能资源的使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意识,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生活态度,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3 节约集约用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是有一定关系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资源就会相应的减少, 这样也会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 促使资源配置更加的合理、公平。只有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才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也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目前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占据越来越多的土地,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节约土地资源。对于城市来说, 应该合理布局房屋建设与工业等的用地, 对人口密集度进行重新的设置, 以便节约用地。要明白土地节约集约有利于减少城市建设的土地投入, 降低成本, 因此能够在投资一定的前提下更多的将资金投入到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高幸福感。

由此可以看出, 节约集约用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方向发展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保证经济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存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条件的, 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也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面。

4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措施,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1 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宏观指导, 提升集约型经济增长幅度

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能够推动土地资源重新有效的分配, 实现土地的更高价值。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刺激土地市场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土地开发的整个程序当中中, 要做到“四个严”, 即严格设计规划、严格项目落实、严格土地审批、严格规划实施, 改变对土地利用的粗放形式, 利用高科技手段等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具体操作步骤就是:通过严格的土地设计规划, 能够形成一个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宏观指导体系, 能够明晰各地区的总体土地规划, 防止一些任意滥用土地的现象发生;在申请土地建设时, 要严格审核看申请是否在地区总体规划的范围之内一旦不符合总体规划, 坚决不能依靠其他方式给予审核通过。有了土地利用的宏观指导体系, 能够完善土地利用的结构, 使得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能够形成合理的布局, 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4.2 严格管理节约集约用地, 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驾护航

也就是防止、制止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为了防止浪费严重,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重视土地开发利用规划, 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土地需求, 来进行规划, 做到投入既有产出, 能够合理充分的应用地区的每块土地, 提高土地质量, 防止出现空心建筑。第二, 对土地使用设置一定的标准, 而对一些小的、污染环境、经济效益低的项目则要适时的限制用地。第三, 项目用地标准要与其产出相对应, 提前做好项目的预测, 防止一些“豆腐渣”工程出现, 不仅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 还会浪费土地的充分利用率, 破坏环境。第四, 对于一些工程项目, 一旦审批了土地利用, 就要监督其开工、实施过程, 防止出现“占地荒废”现象的出现。第五, 根据市场对土地利用的观察, 逐步加大对土地市场利用率高的投入, 撤销一些占地面积大但效益差的项目, 推动土地调整与整个集约型经济增长相适应, 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实现经济的最大化收益。

4.3 创新现有土地利用手段, 深度挖掘土地潜力

要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发展, 就土地而言, 就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保证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功能, 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 不光要利用产出效益好的耕地资源, 也要对产出比较差的土地 (如戈壁、沙漠、荒地) 进行开发使用, 能利用这些土地的就尽量不要占用耕地;要对农村地区的空心房进行开发利用, 防止闲置的房屋阻碍土地资源的再次开发升值, 因为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向更激烈的方向发展, 一些收益不好的企业可能就会被淘汰, 如果其他企业接受不及时的话就会形成一大批荒废的厂房, 占用的土地就会被荒废, 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形成阻碍。所以, 要对这些闲置土地进行重新开放利用, 整治成耕地或者其他高效益的项目用地。再次要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 就要针对水土流失、耕地沙漠化现象进行调整与控制, 可以采取种植树木来组织水土流失, 改造山区利用地形展开特色“护土工程”, 突破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保证农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地区建立的功能区, 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地形、地貌优势, 将工业区与住宅区分开, 充分利用水流资源来建设依山傍水的功能区, 使得工业发展能够顺势而成, 也使得居民能够生活在美丽、幸福的社区。

5 结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且在自然资源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一旦消耗殆尽将不会再生, 它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资料。不过, 现在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 面临这种人地关系冲突, 为了保证经济的发展, 必须要采取积极措施,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之间的关系, 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来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王静, 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陈岱松.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的根本方针——《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之解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1 (10) .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项检查

整改措施及成效汇报

县纪委:

2011年我局按照《高台县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认真贯彻上级宏观调控措施和一系列价格干预措施,各项目标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坚持价格监测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价格监测预警系统。

我局密切监测市场动态。根据各级政府关于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的有关精神和物价形势,增加了市场价格监测网点,重点加强对粮、油、肉、禽、蛋、菜和液化气等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并扩大对化肥、农资、建材、等商品的价格监测,确定专人负责,靠实工作责任。全县共设监测网点21个,按照不同的监测商品品种,落实日报、月报、季报、临时报等制度。较全面的掌握了商品的市场变化和动态,为政府和主管部门提供了有利的市场价格信息。

二、积极开展价格专项检查。

一是根据张掖市物价局文件要求,我局抽调力量组成检查组,开展了全县涉农价格与收费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截至目前检查了农广校、育才小学、人饮站、计生站4个单位。二是开展了教育收费检查。开校前,我局组成2个检查组,对全县中小学收费进行了督查,做到了事前监督和公示收费,并组织全县中 小学、幼儿园开展了教育收费自查工作。三是开展了化肥专项检查,共检查全县城乡化肥农资销售点29个,下发提醒告诫书29份,并督促超过悬挂了明码标价牌。四是开展了食盐价格专项检查。今年3月18日,针对市场出现的食盐抢购风潮,我局采取积极的措施,会同工商、商务、公安等部门迅速开展食盐市场价格专项检查,共检查门点117家,对3户哄抬盐价的经营者进行了行政处罚。与此同时向全县食盐经销个体工商户发放《高台县物价局关于稳定食盐市场价格的提醒告诫书》300余份,通过移动公司群发短信40000条,向广大群众宣传价格政策,迅速澄清事实,辟除谣言,稳定了价格秩序。五是大力推行商品和服务明码标价工作。在两节期间,集中力量,对城区主要商场、门点、液化气站进行了检查,有效的推动了明码标价工作。六是积极组织开展商品房价格备案和明码标价专项检查。对超过市政府确定的8%涨幅目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成本监审。七是开展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专项检查。

三、落实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2011年我县认真落实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政策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全力保障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全面落实优抚对象提标政策,有效解决了因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生活困难问题。截止10月份我县发放一次性临时物价补贴的对象范围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城市低保对象每人补贴80元,共计1762户、3777人,发放补贴30.2万元;农村低保对象每人补贴40元,共计9591人,发放补贴38.3万元;农村五保对 2 象每人补贴40元,共计1285人,发放补贴5.1万元,享受国家抚恤补贴的优抚对象补贴80元,共计798人,发放补贴6.4万元。此次发放的临时物价补贴以现金形式一次性发放,城市保障对象通过指定银行实行社会化发放,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通过“一折统”发放。

四、严格执行国家对农产品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农产品经销费用。

(一)地税局为千禧商贸城、高台景隆农贸市场新入住从事蔬菜、粮油的摊位187户减免税务登记证工本费1870元。对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小贩进入农贸市场的交易的,免于办理税务登记。免征个人所得税28万元。

(二)农贸市场从事蔬菜、粮油的摊位,属于自产自销的,免征个人所得税5万元。对从事蔬菜、粮油经营的摊位按照国家规定,由国地税联合核定的定额,营业额在5000元以下的,每户月从低核定个人所得税80元。营业额在5000元以上的,按照核定的营业额的2%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2011年1-10月,县国税局对符合“支持农业发展”免税政策的56户,减免增值税税款489.9万元;其他类型31户,减免增值税税款136.68万元。

五、加强了新闻舆论宣传,认真做好市场价格调控宣传报道工作。

2011年我县新闻宣传部门选派得力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宣传报道了县委、县政府在维护市场价格稳定方面采取的有力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先后在《高台新闻》中播出有关市场价格调控的 新闻稿件30条,其中在县广播电视台播出10条,在县广播站播出20条,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在引导价格走向、社会舆论,凝聚人气、稳定人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尤其是3月份出现食盐抢购风潮时,我们适时在新闻中播发本台短评,引导群众不要盲目抢购,及时化解了群众的恐慌情绪,对及时平抑食盐抢购风潮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维护了市场价格秩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3

关键词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健康发展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每增加单位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以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紧急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也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水平上涨、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种种生产要素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它重在追求规模、数量、产值、速度、投入,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效率。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要素质量改进和优化配置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它的特征是,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经济效益高、产品的竞争力强、环境污染程度小和通货膨胀率低的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由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改变过去一味追求上新项目、铺大摊子,增加投入的做法,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上来。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十一五规划》强调,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确定“十一五”的经济增长目标时,特地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二、全面推进,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经验表明,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拥有较多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服务,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反映了当前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在我国,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开发对经济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区别、有重点地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二)注重盘活用好存量资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组

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结合,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经济的新路子。鼓励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中西部企业重组改造投资参股,促进种种资源在竞争中合理流动。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从体制、技术、管理、信息、结构、人员素质六个方面采取措施,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包括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资源节约战略、技术升级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等。

(三)以信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充分发挥信息对物质、能源的节约和增值作用,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渗入工业生产过程,加速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其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这就反过来能进一步起到通过创新来开拓新型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作用,借以满足工业化进程中对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日益增长的需求。由此而来的将是在全社会强化对信息、信息化、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认识,树立靠信息化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理念,并从这里出发掀起一场全盘性或全局性信息化高潮。可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缩短用高新技术武装我国产业群和整个工业化的进程,结果也必然会为信息技术本身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应用天地。

在信息化氛围下跨越式地加速我国工业化优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总体质量和高质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更新换代升级过程,是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四)转变出口增长模式,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

从建立在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上的,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模式,向以动态比较优势的挖掘培育为基础,以质的改善及出口产业结构的提升为本质的现代出口增长模式转变。今后出口贸易要更多地兼顾增长效益,更多地兼顾贸易条件及国民福利。

首先,在追求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在战略导向上更加重视出口的质量、结构和效益。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有创汇型和数量型向出口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其次,应通过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品牌认证等措施,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企业扩大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致力于行业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出口。

(五)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改变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状态。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从经济活动助教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2深化财税改革

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因为这样GDP增速快,财税收入高。今后要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体制,财政资金不再投资于一般竞争性产业,而要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3深化价格改革

重点是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前提下逐步提高价格,促进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4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

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此外,深化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步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外贸的质量、效益和利用外资的质量等,都将促使我国经济运行逐步转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轨道,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4

一、集约式增长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农村经济的集约式增长是指以较少的资源投入, 尤其是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投入, 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 以提高要素产出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农村经济的集约式增长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世纪以前, 粗放式经营是农业中基本的生产方式, 因为那时, 一方面有大量可供开垦的土地, 人均占有的农业用地多;另一方面, 生产力水平又比较低, 剩余产品不多, 资金积累少, 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靠土地等要素投入, 较少依靠技术投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明利用速度加快, 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时, 适宜开垦中、优等地不断减少, 人口日益增加, 靠大规模土地等生产资源投入增加农业产出受到扼制, 通过技术投入增加农业产出成为可能, 于是, 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为集约方式。可见, 农村集约式增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122

农村经济应当走集约式增长的路子, 也是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农村发展的经验总结。例如, 美国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在土地资源充裕的条件支持下, 以机械化推动了大农场的建立和规模化经营, 取得了很好的利益, 20世纪20年代以后, 美国在后续土地资源已显得不足的背景下, 又以生物技术为引擎, 大力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以技术投入带动农村农业向高效、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集约式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美国农村农业至今位居世界前列, 农民富足, 乡村文明。相反, 因为前苏联的农业以小规模、非机械化、低科技投入为主, 前苏联时期的农村经济十分落后, 据统计, 到1939年, 苏联与沙俄时期的1913年相比, 播种面积扩大了27%, 产量下降了17%;1928年到1940年, 畜产品的产量下降了13.9%[2]。我国经济增长较好的村庄, 也都是以技术投入和开发带动的。

农村经济应当走集约式增长的路子, 也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农村地域辽阔, 在国民生产中占很大比例;农业生产中人多地少, 使我们别无选择的要以较少的土地承载大量的就业, 获取足够的收入维持农民的生存;所以, 我们必须靠技术投入实现农村经济集约式的增长。

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集约式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 农村经济能否实现集约式增长, 与下列要素的状况直接相关。我们要对要素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 以便提出相应的对策。

1.土地。

土地是农村经济增长中最主要的资源, 是农业生产的依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 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 加上转换过程中的搁置、人为地抛荒、条块分割的损耗等原因, 实际用于生产经营的还达不到这一数字, 而且承包经营后一些人的短期行为, 使得土地保养不好, 水土流失、荒漠化、地力下降, 即使在整体上采用了比以前较高的生产方式和手段, 土地的生产率提高还是很慢, 不能适应农民增加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我们要用如此少的土地作为依托, 解决几个亿农民的就业、生活和收入增长的需求, 只能依靠农村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 提高土地产出率, 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2.涉农科技研发状况。

涉农科技包括农业基础技术、应用技术、管理技术。基础技术包括遗传育种、生物工程等;应用技术包括选种、育苗、施肥、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消耗的技术;管理技术包括使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改善土地经营的组织, 加强经济核算, 节约成本支出[1]121。现实中, 我国的涉农基础技术比较先进, 应用技术正在加强, 管理技术十分落后。我们知道, 管理出效益, 管理落后, 再好的生产技术也难以转化成效益。所以, 实现农村经济集约式增长, 发挥涉农技术的效益, 关键是进行良好的管理整合。

3.农村资金供给状况。

资金是加强涉农技术开发利用的推动力, 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涉农科技的开发、应用都会受阻, 农村经济的集约式增长就难以实现。我国农民收入低, 2009年人均纯收入仅5153元人民币, 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水平低。农民低微的收入支付子女教育、看病养老已十分困难, 加上农村信用不发达, 贷款额度小, 有些地区就是空白, 农民无力支付先进农机和其它生化等先进技术应用所需的资料等费用,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资金困难是我国农村实现集约式增长的瓶颈。

4.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是农村经济集约式增长的决定因素。劳动力是价值的创造者, 素质高的复杂劳动者直接就能创造较多的价值;投入较多的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也可以创造较多的价值。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情况是素质低、数量大, 利弊互现, 在现代化进程中, 是弊大于利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集约式增长的关键。

5.水利等自然物质资源等条件。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 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储备状况, 也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 且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 需要政府进行大规模的调剂,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其它物质资源各地有自己的特色, 只要应用现代科技, 因地制宜的发展, 会成为农村经济集约式增长的有利条件。

6.制度因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在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 也对目前农村的集约式经营留下了制度难题。农村进行集约式经营, 就要大规模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技术, 就要求有适度的经营规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土地条块分割, 不能满足集约化的这一要求, 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又不健全, 农村集体化组织正在探索之中, 尚不健全, 乡村行政组织缺乏组织力和信任度。这些构成了农村集约式增长的制度约束。

三、实现我国农村集约式增长的对策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集约式增长, 我们应当做好这样一些工作:

1.加大国家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国家的转移支付是解决农村集约式增长资金需求的主要路径。国内外农村经济技术水平高的国家与地区, 其转变过程都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 政府也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2004年以来, 我国采取了切实的惠农措施, 给与农村种粮、农资、种子、农机补贴, 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00多元增长到5153元, 使农民的生产投入能力和消费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2009年的家电下乡等活动中, 既得到了实惠, 也支持工业生产度过了相对危机, 说明国家的惠农政策是有效益的。在2010的一号文件中, 首次提出要对三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要在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要求农发行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本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 表明了国家支持农村建设的决心。为了使政策落到实处, 发挥最好的效应, 我们建议银监会要求农发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并把是否落实政策作为重要的监督检查项目, 建议各种补贴直接由银行发放, 避免乡村截流, 影响农民投入的积极性, 削弱国家补贴的效应。建议国家对农村的补贴不能一刀切, 应增大对贫困乡村的农村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力度, 乡村的道路、通讯、公共环境、公共服务等像城市一样由政府投资, 在实施时金融系统进行投入。总之, 农村建设不是农村自己的事, 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国家把对城市的投入停一停, 把钱投向农村, 城乡差距缩小些, 城市的吸引力缩小些, 城市的房价等等就不会上涨太快, 城市的孩子们也不会躺在公共财政的大床上失去斗志, 乡村的优秀青年也愿意在农村成就事业, 就能够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了。

2.国家直接组织涉农基础技术的研究、应用开发和普及培训, 解决涉农基础技术社会性投入不足问题。基础性的研究收益低, 市场化投入的动力不足, 需要国家直接介入。国家可以直接组织开发和经营, 补贴低利运行, 也可以向一些研究机构购买相应的研究和服务, 由社会性的机构组织涉农基础技术的开发, 特别是农民的免费培训, 解决农民基本素质低下的问题。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完善土地流转等相关法律措施, 改变农民土地养老的现状, 促进土地相对集中, 推动规模化经营, 为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供基本的平台。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已经起步, 如农村的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 现有农村1.4亿学生接受完全免费义务教育, 新型合作医疗初步解决农民看病问题, 2009年底, 已有4600万农民纳入低保, 月均补差60元钱, 对农村的一亿老人实行了新型社会养老保险[3], 对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提升农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 整体上看,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窄, 水平还很低, 不足以使农民放弃赖以养老的土地, 所以, 国家应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 同时, 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 保证正常流转者的利益, 对抛荒者要处罚, 促使规模化经营, 从而促进集约式增长。

4.组建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 为农村经济的集约式增长提供组织保证。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股份合作社, 既是股份制, 又是合作制, 重在合作, 包括农民所持股份的“资本”合作与劳动合作。这种形式有助于解决农村生产资料与人力资源失衡问题, 互助合作, 各有所得, 而且股份合作社的集体经济形式, 行使了部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 代表了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方向, 解决农村经济集约式增长中的组织缺失问题。

5.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产业链条构造农村集约式增长的产业基础。农村的集约式增长需要一定的产业基础, 传统的小农生产只能是片面依赖资源投入的、分散的、落后的粗放式生产, 产业化的生产以市场为依托, 势必形成需求、研发、生产、加工、供给的紧密连接, 同时也就聚集了相近的资源, 形成了规模化的经营运作体系, 研究开发的效益随之提高, 技术投入有了依据和效益, 集约式增长方式产生。所以, 结合市场需求和地区资源优势, 打造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是农村集约式增长的产业基础。

6.注意农村经营的结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多样化, 将全面与特色结合, 平衡与不平衡兼顾, 多业并举, 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把地区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是硬道理。这样, 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 可以形成劳动集约、资金集约、土地集约、旅游集约等等, 只要把技术渗透到集约的资源中, 就会形成经济集约增长。不要搞一种模式, 要有特色, 要发挥资源优势。

总之, 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各尽所能, 为农村经济的集约式增长, 也就是为我们国家的整体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摘要:农村经济的集约式增长是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 提高要素产出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农村经济的集约式增长, 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我国应通过以下政策和策略的实施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集约式增长:加大政府的投入;提高涉农科技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组建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农村经营的结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多样化等。

关键词:农村经济,集约式增长,涉农科技,股份合作社,组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秉龙.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122.

[2][美]西里尔.E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243-244.

小议贫困山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篇5

贫困山区转变经济增长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把握“粗放”与“集约”的相对性。粗放型是速度数量扩张性,集约型是科技效益质量型,二者相得益彰,对立统一。但它们有其相对性,发达地区的粗放型,可能是贫困地区的集约型;目前一个时期的集约型可能会是今后某个时期的粗放型。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利导地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应一谈集约,一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就不切实际地盲目急转,需量力而行。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实施技术改造。贫困地区县乡企业设备老化,产品单一,生产经营不配套,技术设备利用率低。首先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同时建立企业技术进步机制,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确需扩大规模的,应着眼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挖掘更新或或扩建提高生产能力。万万不可将大量生产能力放空闲置,盲目铺新摊子,高低水平重复建设。贫困山区禁不起吓折腾,折腾就要吃大亏。

3、因企制宜,切实搞活小企业。小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细胞,在贫困山区比重很大,占有重要位置,小企业活了,效益上去了,财政日子就好过了。小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情形各异,可采用兼并联合、产权划转、分块经营、资产拍卖、租赁承包、嫁接改造、土地置换、股份合作,破产清算等多种形式真正放活小企业。应引起注意的是,放活小企业不是一放了事,要注重产业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引导,做好协调、监督、服务工作。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两只手” 篇6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阶段性、转移性因素,也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密切相关。

从阶段性因素看,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历史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资源消耗增长的爬坡阶段。从转移性因素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相应地加大了我们的资源消耗总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增加的资源能源消耗,相当一部分是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替代”,是对世界能源资源供应的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突出地表明中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但走不好,也走不远。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内在的迫切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只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还是世界性难题。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转变增长方式的具体模式也有所不同。既有以美英为代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竞争推进的自发渐进型,也有以日韩为代表、强调发挥市场、政府合力的市场增进型,还有以前苏东地区为代表、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政府主导型。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在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发挥政府引导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财税等经济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转变增长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7

关键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0 引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 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发展。因此, 如何认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1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依赖性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 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矿藏开采极度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几年我国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资源在进行发展, 能源和环境形势都相当严峻,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等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1.2 对外贸易技术含量低, 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越来越大, 一方面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原材料, 另一方面我国一大部分产品销售外国市场。我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55%左右, 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扩大出口的主力军, 目前大约占到贸易总额的60%, 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等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出口加工, 本身技术含量很低, 但本土企业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缺少自有品牌。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 产业价值链低, 出口贸易产品的成本效率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1.3 国内消费长期不足, 难以拉动内需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2日发布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 比上年增长21.6%, 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虽然消费的金额在增加,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乃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消费比例仍然算比较低的, 美国消费约为GDP的75%, 其中居民消费为50%左右;印度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2%, 其中居民消费占61%;而我国2007年总消费占GDP比重为51.4%, 2006年为52.2%, 但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只有37%左右。居民的消费能力未获得完全释放。再加上金融危机本身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 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削减支出, 尤其是需求弹性大的高档耐用品的支出。这从2009年1月份银行存款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看出, 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010亿元, 同比增长20.7%, 较2008年12月上升3.3个百分点。

1.4 国内就业压力极为严峻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减产和破产的增多, 国内就业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受影响的不仅有农民工, 而且已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加, 初步估计金融危机约造成2000多万的农民工失业。我国中小企业约吸纳75%的就业人口, 由于订单急剧减少, 加工贸易进口量从2008年7月起连续下降, 中小企业裁员大增。据统计我国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比2007年增加0.2%, 预计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 比2008年约要增加0.4个百分点, 2009年就业目标将会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减少。

2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的联系是:第一, 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第二, 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 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 二者相互促进, 又好、又省、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

3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别

3.1 指导观念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指导, 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它的理论支撑由马歇尔提出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和当代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 构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2 研究视角不同。

经济学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本社会, 主要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和财富的增长;第二阶段是人本社会, 主要强调重视满足人的需要和公众福利的增加;第三阶段是社会整体综合发展, 包括政治的人权和自由、经济上的生活质量提升、文化上的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全面演进过程。

3.3 理论基础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外延与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前苏联、东欧的一些学者论述) , 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佩雷、纳克斯等人) , 增长的涓滴理论等。

3.4 划分依据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为依据, 经济发展方式以发展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为依据。美国经济学家E.R.W.坎佩尔将发展方式称为“Models of Developme nt Strate gy” (发展战略模式) 或“Approach to Grow th” (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可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 但高速增长可能带来有增长无发展问题, 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 是无效益或零效益情况下的经济增长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跃进)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增长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人民不能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经济增长;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甚至恶化的经济增长。针对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 需要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3.5 类型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经济发展方式分为制度创新型 (科斯、诺斯、施莱弗和维什尼) 、知识创新型 (熊彼特、舒尔茨、贝克尔、罗默、普雷斯科特和鲍易德、卢卡斯、斯图尔特) 、扩大需求型 (凯恩斯、罗宾逊) 、福利国家型、经济结构调整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等多种类型。

3.6 衡量指标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人均GDP的数量。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 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 如人口总数和净增率、国内发展指数、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居民居住条件、每千人口医生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政府廉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 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等;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 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收入差距警戒线、收人阶层结构标准、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环境指标, 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联系,差别

1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七大以前, 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仍没有超出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的分析框架。虽然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但也应看到它不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制度障碍、技术重复引进、收入差距扩大、公众福利低下、资源掠夺性开发、环境恶化等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 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发展。因此, 如何认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2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的联系是:第一, 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第二, 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 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 二者相互促进, 又好、又省、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

3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别

3.1 指导观念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指导, 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它的理论支撑由马歇尔提出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和当代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 构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的一些学者论述) , 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佩雷、纳克斯等人) , 增长的涓滴理论等。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分享经济理论 (魏茨曼等人) 、创新理论 (诺思等人的制度创新理论、熊彼特等人的技术创新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口与资源和环境协调理论、增长代价理论、自然回归理论、持续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理论、生态发展理论) 等。

3.4 划分依据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为依据, 经济发展方式以发展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为依据。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增长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人民不能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经济增长;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甚至恶化的经济增长。针对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 需要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3.5 类型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经济发展方式分为制度创新型 (科斯、诺斯、施莱弗和维什尼) 、知识创新型 (熊彼特、舒尔茨、贝克尔、罗默、普雷斯科特和鲍易德、卢卡斯、斯图尔特) 、扩大需求型 (凯恩斯、罗宾逊) 、福利国家型、经济结构调整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等多种类型。

3.6 衡量指标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人均GDP的数量。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 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 如人口总数和净增率、国内发展指数、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居民居住条件、每千人口医生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政府廉

(上接67页) HART手操器或To Ftool软件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 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等;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 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收入差距警戒线、收人阶层结构标准、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环境指标, 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3.7 推进动力不同。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力是引进技术、提高资源投入的数量与利用效率。在引进技术上, 当前我国进口设备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光纤制造装备为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装备80%、轿车工业装备和数控机床及纺织机械与胶印设备70%。

3.8 功能作用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只注重协调生产要素间的经济技术及比例关系, 不能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和外境的关系, 不能协调个人、城乡、区域间的利益关系, 不能协调国民公平待遇关系等。

3.9 实现路径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是在增长中求发展, 增长以快以多为先为重, 发展为后为轻。通过经济增长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使穷人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从而减少贫困 (理论上称之为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 。因此, 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

3.1 0 目标取向不同。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 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 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 经济发展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变化;经济增长属于战术目标, 经济发展属于战略目标。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9

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定义, 知识产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版权;另一部分是工业产权。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是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外观设计、商标、服务商标、商号、产地标记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把知识产权定义为发明、文学与艺术作品、商业中所使用的象征、名称、形象与设计。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工业产权, 包括发明 (专利) 、商标、工业设计、地理标识;版权, 包括文学和艺术作品, 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音乐作品、素描、绘画、摄影、雕塑技术和建筑设计。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定是在承认《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有关定义的基础上, 与以前协议相衔接并从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所做的定义, 知识产权的范围包括版权及相关权利、商标、地理标识、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公开的信息 (商业秘密) 等。知识产权具有“保”与“反”的二重属性, 既要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利益, 也要防止其权利的延伸、滥用以及不正当限制竞争行为。美国、日本和欧盟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最高的国家和地区, 同时也非常重视利用反垄断法中的有关条款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20世纪90年代, 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先后制定了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律规范。本世纪以来, 发达国家又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新的执法指南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不断增多的过程, 是反映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在宏观经济学中, 经济增长通常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即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经济增长理论就是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认识是从古典经济学开始的。亚当·斯密最早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经济发展, 从一种田园时代假设出发, 在土地自由使用时, 因为没有资本, 人口翻一番, 产出也正好翻一番, 工资就是全部国民收入, 产出与人口的增加是同步进行的, 因此人均实际工资会长期不变, 这是最早的经济增长理论。但是土地是有限的, 当所有的土地都被占用和开发, 平均每一个劳动力可以使用的土地减少, 单位土地上的人口增加,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开始发挥作用, 劳动的边际产出下降, 实际工资下降。于是, 马尔萨斯提出, 人口的压力会使经济状况恶化, 工人的工资仅能达到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随后, 经济学家认识到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围绕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研究,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将这种研究引向了深入。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 占主导地位的增长理论是以索洛 (Solow) 的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将经济增长要素分为三种: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即:

Y (t) =F (A (t) , K (t) , L (t) )

其中, 当年的GDP产出Y, A是技术, K是资本, L是劳动力。在索洛1956年提出的模型中, 生产的投入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他的模型惟一的自变量是人均资本。索洛在1957年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 并应用这一方法检验他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时发现: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只能解释12.5%左右的产出, 另外的87.5%的产出无法用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来解释。于是, 索洛用外生的技术进步对那部分不是来自劳动和资本投入的产出“余数”做了说明, 提出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进而改变了生产函数。丹尼森的残差分析也做了类似的工作, 证明了知识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索洛之后,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英国经济学家斯考特等人的研究使经济增长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它改变了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的假设, 认为技术是可以生产出来的要素。如果技术水平不同是导致各国生活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则关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就应该着重研究国家怎样提高技术水平。

三、知识产权二重性与经济增长

(一) 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

1.专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级别相关性

由于不可能对各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做出全面和宏观的比较, 研究者以各国知识产权法律状况为基础, 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定性评级法。第一个跨国知识产权指数是Rapp和Rozek建立的“RR指数”, 他们对各国有关专利法的法律条文与美国商会建议的最低标准的符合程度进行评级, 给出从“0” (代表完全没有专利法) 到“5” (代表完全符合最低标准) 五个级别, 发现一个国家的专利保护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表1中, 专利保护程度最高 (4级、5级) 的32个国家, 其经济发展水平都达到了最高级别 (4级、5级) 。专利保护程度中等的42个国家 (2级、3级) , 其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处于1级至4级。专利保护较差的国家 (0级、1级) , 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较低。

资料来源:NERA Analysis of Patent Level and World Development

2.专利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

(1) 模型建立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而专利数量是技术水平高低的代表。据此, 本文以中国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知识产权保护的指标, 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选取含有知识产权保护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Yt=AKαtLβtIPundefined

Yt为国内生产总值, Kt为资本投入量, Lt为劳动力投入量, IPt为专利投入量;α, β, 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以及专利的产出弹性。该公式表明产出的增长是由资本、劳动以及专利投入的增加带来的。

对以上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

lnYt=lnA+αlnKt+βlnLt+γlnPt

(2) 指标与数据选取

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和专利授权量的数据, 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Yt) 、资本投入量 (Kt) 、劳动力投入量 (Lt) 和专利投入量 (IPt) 。所用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1986—2008) , 按当年价格计, 专利数为国内外申请总数。

(3) 计量经济分析

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使得传统的OLS估计方法可能不适用于长期模型。为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特征, 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和Phillips-Person (PP) 的单位根法来检验表2中各变量一阶差分的平稳性。经检验发现, 序列lnGDP、lnK、lnL和lnIP是非平稳的, 一阶差分以后是平稳的, 即均为I (1) 序列。

首先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lnGDPt+β0+β1lnIPt+β2lnKt+β3lnLt+ut

估计后得到:

undefined

方程中的系数均为弹性, 表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会使得实际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β1=0.028表示专利投入量每增加1%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28%。

对上式的残差undefined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S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检验结果显示, undefined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 可以确定undefined为平稳序列, 即undefined。上述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

(二) 知识产权滥用与经济增长的初步探讨

以上研究表明, 知识产权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看, 知识产权也可能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知识产权滥用是指知识产权人在行使权利时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或正当界限, 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 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滥用知识产权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利用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控制和操纵市场, 限制公平竞争, 牟取不正当的超额利润, 限制甚至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 迫使消费者购买其捆绑销售的产品和服务, 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附加限制消费者权利的条件, 譬如禁止购买其他市场竞争主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 以此阻止其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滥用知识产权的突出表现是滥用诉讼权, 通过诉讼打击竞争者。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中国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等方面,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 在某些方面已经和对手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对手。技术进步加上充足的人力资源, 使中国企业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市场竞争者。为了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壮大, 一些掌握着大量关键技术的跨国公司试图延伸或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通过知识产权诉讼打击竞争对手, 把竞争对手排挤出相关市场的生产或销售。

四、知识产权二重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一) 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粗放型经济增长反映在对外贸易中, 是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出口与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引进比重不断上升, 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本国主要生产低档次的、产业链低端的产品。

粗放型增长方式产生的直接原因, 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能源、交通、资源等基础设施的制约相比, 技术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从国际经验来看, 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这个阶段, 主要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这些高新技术不仅主导了自己的国内市场, 还支撑起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拉动经济进入一个高速低耗的增长期。反观一些拉美国家, 则因经济增长方式没有转变, 未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的产业, 高端产品市场被跨国公司占领。例如, 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家30多年间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之间徘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 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产业,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然而, 技术创新往往具有研发成本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比较容易模仿, 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鼓励企业积极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之所以重要, 因为它是发明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享有排他性专有权利的法律保证。“有恒产者有恒心”, 知识产权与物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发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创造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并将其产业化, 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知识产权其实就是保护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使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活动真正能够获得高收益。要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就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技术创新, 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 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形成知识产业化与产业知识化的互动发展。

(二) 知识产权滥用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会扼杀技术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阻碍其经济增长。寻其根源, 是因为知识产权在技术不发达国家的滥用, 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由此, 新兴技术产业无法成为该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可能被迫停留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难以顺利进行。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魏衍亮 (2008) 认为, 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安全。一方面, 跨国公司把专利保护期已满, 进入现有技术领域的专利又变造为中国发明专利, 形成大量垃圾专利围堵中国竞争对手。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利用临时禁令延迟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例如, 美国一家制药公司曾对中国某大型制药企业提起专利诉讼, 在交纳50万美元的临时禁令担保后, 导致中国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延迟了5年多, 虽然最终放弃了相关垃圾专利的专利权, 却严重阻碍了中国相关产品市场的更新换代。还有一种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 就是通过知识产权诉讼达到拖垮竞争对手的目的。即使最终赢得了诉讼的胜利, 竞争对手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对于技术不发达国家而言, 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处于新生期, 应对国际诉讼案件的能力比较弱, 很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其所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因此失去了发展机遇。

五、结论

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出台法律法规划分知识产权二重性的界限。然而, 从本文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区分二者之间的边界对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合理地保护知识产权可以鼓励技术创新, 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不合理的知识产权滥用则会阻碍技术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该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要:知识产权具有“保”与“反”的二重性, 即在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权益的同时又要反对其权利的延伸与滥用。知识产权的正面作用是可以鼓励创新, 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产权的负面影响是垄断权利的延伸与滥用、驱逐竞争对手和扼杀技术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进而阻碍当地经济增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限制知识产权滥用, 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知识产权二重性,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涛.论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理[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6) .

[2]于剑峰.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 2006 (6) .

[3]丁飞飞.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的探讨[J].天津科技, 2004 (3) .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10

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 我国目前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 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隐患。

在投入方面,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格鲁特曼的“增量资本产出率”, 即从每增加1亿元GDP所需要的固定投资来看, 我国在“六五”期间是1.8亿元, 到了“十五”前三年上升到4.99亿元, 也就是说, 我国创造1元钱GDP需要的投资竟然接近了5元钱。这足以说明,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 在我国更多的是靠粗放的投资去拉动的。

在能耗方面, 以水资源为例,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但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却只有0.4, 相当于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每万元产值的用水量高出了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2003年, 我国实现的GDP, 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 约占全世界GDP的4%, 但为此消耗的资源, 包括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等, 分别约占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 消耗的资源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

高消耗换来了高增长, 也带来了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 现在, 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 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出10多倍。

不协调的问题则更明显, 经济增长的不协调体现在三个短板:一是农业的短板, 农业基础薄弱, “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服务业的短板, 中国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 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4%, 还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45%, 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 社会物流总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近1倍;三是行业中的短板, 中国的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许多关键的、高技术的设备都要依赖进口。

2 树立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一些发达国家现在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发展模式, 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 工业用水利用率为55%, 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 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5%和20%。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应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 也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 但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 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 甚至“负增长”, 即经济总量扩大了, 但经济结构没有优化, 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改善, 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没有实质性提高, 甚至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 结构恶化了, 环境破坏了,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降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认识到, 破坏自然、掠夺自然, 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 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 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 也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 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 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3 进一步完善经济核算体系

GDP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 因此, 对GDP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但现行GDP也有其局限性, 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 (地区) 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 没有或不是很好地反映其“投入” (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代价) 、“结构” (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 和“质” (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 。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 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 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 有失偏颇, 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 忽视结构、质量、效益, 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完善GDP, 需要逐步建立绿色GDP的体系, 在现有GDP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资源、环境、人文等因素, 建立一套不仅包括物质文明, 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科学考核体系。

4 调整经济结构

要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解决农业“短板”问题, 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 淘汰落后设备。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努力扭转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 提高服务业比重, 增强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此外, 还要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5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 力争做到排放地无害化,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电解铝为例, 生产一吨铝, 要消耗1500度电。去年出口了125万吨铝, 就相当于出口了接近200多亿度电。但是铝的再生性能好, 受损率小, 按一定的生命周期计算, 目前铝制品的平均寿命是15年, 按可再生13-25次计算, 铝的平均寿命就可以达到200-375年, 可以大大节约铝钒土的资源消耗。

6 推进科技进步, 加快体制创新

将来的能源、资源问题, 最根本的还要靠科技进步。以能源为例, 现在能源的生产和生活消费主要是靠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这些不可再生资源都很有限。太阳能是最清洁, 最丰富的能源。太阳能是化石能源的3.5万倍, 然而太阳能的收集、储存、使用等技术问题还没有过关。解决能源问题的最终出路还是要靠科技。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体制创新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没有体制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转变。

7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国民素质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必须强化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

要提倡文明、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要广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11

关键词:稳增长;调整结构;增长方式;垄断部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结构;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006-03

一、关于稳增长

这次稳增长与2008年保增长有重大区别,主要有五个区别:第一,中央目前提出的稳增长的目标是7.5%,这次稳增长的底线是经济增长率7%。这个目标是理性和符合实际的,这个目标同过去的确保8%的目标有很大不同,这个目标必然引起我国出口、投资、消费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新的变化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第二,中央提出稳增长要有新的思路和政策,例如不再使用一般的短期的刺激政策,而是要把稳增长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更加关注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在稳增长中的作用,强调去“杠杆化”与去“行政化”,要充分利用改革与结构的“红利”。第三,就是这次在投资上不再像2008年那样全面开花,而是有重点,比如说在基础投资上选择了四个重点,即: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以及城际间的高铁。这四个重点是短期与中长期的结合,它不仅对稳增长以及以后的长期投资都有重要意义,即在投资上不再搞全面启动的大一统方式而是强调重点,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投资中注重这四个重点等关乎长远利益并有利于化解短缺的投资。第四,这次的投资不是简单地强调政府投资,而是强调启动社会资本投资,所以强调放开垄断性部门,要社会资本进入,在这样的领域要形成混合性经济形式,更加强调在金融、铁路、石油、电力等垄断性部门更大程度上向社会资本开放,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本的作用。第五,将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强调在政府负债过高和货币供应量太大的条件下,更加关注盘活存量,一般不扩大赤字和松动货币投放,确保经济高效益地增长,而不至于为了增长而引发通胀和政府高负债。我们不再简单地讲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的存在,或货币的多投放,而强调在不增加政策负债或不增加太多的货币投放的基础上实现稳增长,所以要去杠杆化去行政化,就是强调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像2008年那样高负债或货币大量的投放。稳增长已经开始起作用,2013年第三季度我们经济实际已经止跌反弹了,即第一季度7.7%,第二季度7.5%,到第三季度7.8%,估计第四季度应该还在7.7%左右,这就是增长政策已经开始见效了。但是这次稳增长还有个不太牢固的地方,主要是从这次的稳增长分析发现,增长抓手主要还是靠投资,消费、出口在这方面的贡献,仍然处在不太稳定的状态。未来怎样促进出口、消费,仍是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持续稳增长的路径还需做考虑。

二、关于调整经济结构

大家知道,经济结构调整分为同期性结构调整和升级性结构调整,我国此次是升级性结构调整。升级性结构调整涉及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投资结构调整,出口、消费、投资之间的结构调整,尤其是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涉及到房地产产业、制造业(包括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包括消费服务、商务服务和生产服务等)、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资源类产业等(包括能源与原材料)等五大产业。第一,房地产产业。房地产产业的调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短期的政策,而要重点分析市场和政策各自的功能哪些属于市场来管,哪些属于政府来管,应该理清楚它们各个关系、定位,同时应该根据现在的情况逐步由“一刀切”的管理,转向分类指导系统管理。第二,制造业需要升级调整。因为中国号称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分为传统制造业,现代制造业,那么对传统制造业未来调整方向主要有二个:一个是产品升级换代,一个是产业转移,对现代制造业的提法叫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因为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现代制造大国,但是我国是一个现代制造业需求大国,既然我们是现代制造业需求大国,当然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了,提高现代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第三,服务业。之所以谈到服务业就是因为服务业在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比重大小,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比重的档次,我国现在服务业比重偏低,再加上服务业是最大解决就业的行业,最少消费资源的产业,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是消费服务主要包括餐饮和商贸、养老消费、儿童消费、信息消费;第二个是商务服务,主要包括金融、投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各类投资咨询公司等;第三个是生产服务,如设计类等;第四个是精神服务类,比如娱乐、影视、旅游、文化服务类。所以这次提出发展服务业是全面性的发展,不再是简单注重所谓消费服务,而是全方位提高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例。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有七个要点,它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经过一年多实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技术问题,任何技术创新都可使这七个要点发生重大调整,例如:美国页岩气技术的发展,导致对中国光伏产业、煤炭产业的巨大冲击,因为每一次世界性技术的发现将会影响到这七个要点,也预示着未来这个产业的调整。而中国也会把更多力量放在技术创新上。第五,资源类产业。它涉及到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按照现在7%增长率算下来,中国很快成为世界消耗能源最大的国家,在资源不够的条件下,还要完成我国经济的增长,必然导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那就是整合世界资源,中国虽然强调在资源整合中实行双赢原则,但这也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中国与世界利益结构的博杀,因此这类产业变动,它不仅涉及国内问题,也将涉及国际问题,它是更为广泛的一种调整。但整体来看,我们这次的调整很快就会到来,调整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与银行坏账的关系,截至2013年7月,坏账最多的是江苏省、浙江省,结构调整导致大量坏账上升,这是需要警惕的,结构调整与呆坏账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点。二是产能过剩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因为我们会深切地感到产能过剩的压力,总能释放出一些负面的东西,所以怎样解决结构调整与产能平衡的关系将是大问题。endprint

三、转变增长方式

此次转变增长方式,主要涉及到五个重点:一是如何从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为以技术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关键是推动技术创新,我们叫创新趋动战略;二是如何从盲目强调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内需支撑性增长方式,关键是如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调整,关注贸易平衡和资本项目平衡;三是如何从单纯强调政府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转向同时重视社会资本和消费的增长方式,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与反垄断;四是如何从高消耗能源与高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向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增长方式,关键是如何推进节能与环保;五是如何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社会矛盾突显的增长方式转向公平公正与和谐性的增长方式,关键是如何解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问题。所以这次经济方式转变,涉及到我们经济学几乎所有领域,对未来研究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深化改革

对于深化改革,目前逐渐形成五条共识:

1. 政府体制改革,重点是简政放权。一是向社会放权,就是形成一大批次把政府过去的权力交给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主要有慈善类、科技类、商会类、社区类,这四大类组织要在2014年6月前大量启动,政府要把大部分权力交给民间组织完成,这就是向社会放权。二是向市场放权,就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参与了。比如:资格评审、品牌、评论,这些都应该交给市场,甚至包括企业的上市过程也交给市场去做,这就是向市场放权。三是向企业放权,就是凡是不涉及纳税人前提的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了,要逐渐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企业应有权力必须交还企业,明确资本金后就不应实行实缴制而逐渐转向认缴制。这种实缴制给企业带来了两宗罪,一宗是偷逃资金罪,一宗是虚报资金罪。所以政府要向企业放权,目的是消除腐败机制,倡导社会公平、公正,从根本上解决权力寻租的问题,消除腐败的体制基础。

2. 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外汇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放开民营银行等,彻底改革金融垄断问题,将金融转向服务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大家看到:央行已提出利率市场化,货款利率已经市场化了,存款可能将从大额存单开始,然后逐步放开存款利率。

3. 财税体制改革,包括税制改革和预算体制改革。税制改革,重点是增加直接税务,减少间接税务。预算改革主要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及地方的过高负债问题。现在中央政府财权太大事权过小,地方政府事权过大,财权过小,这样就导致了土地财政,从而从根本解决土地财政及地方过高的债务负担的问题,即重新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与事权的关系。

4. 城乡一体化改革。其重点是人的城镇化,消除市民与农民的差别,首先解决2.6亿民的市民化问题,包括实现民生享受的公平化原则等。

5.重塑经济新活力。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技术创新等,重新寻找经济增长的新活力。对这五点改革形成共识,对我国经济改革有重大重义。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篇12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法, 将能源环境作为投入变量, GDP为产出变量, 构建一个GDP绿色指数, 以期从定量角度来描述从能源环境的途经出发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结果表明, 我国绿色经济增长指数仅仅为10.3%, 连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都没有达到。对此, 作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以生产成本考核为核心

可持续增长的重点在于成本考核, 高效的成本考核机制是达到理想成本控制的前提。一些高污染与高耗能的企业要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就必须遵从法律与法规, 将权、责、利捆绑在一起, 对企业领导下生产成本考核任务, 依靠严格的成本考核体系来约束企业及企业领导行为。

成本考核应该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绩效挂钩, 且融入到对领导业绩考核当中, 只要达不到相应的目标就予以一定的惩罚, 甚至是解决职位。这种考核机制应当落实到个人, 要做到奖罚分明, 职权清晰。同时, 每一个员工一方面是被考核者, 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的主义, 要考核的监督者与最终落实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必须通过招投标机制将各类竞争机制引入到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成本考核的落实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监督, 而政府相关部门不可能让企业具体达到某一生产成本水平, 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所产生的诸如环境污染等等影响进行管控, 让企业能够将这种无法影响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促进企业转变其具体生产经营行为。

二、着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只有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企业才有动力和期望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增长。

1. 企业必须树立诚信意识。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这种声誉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其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金。企业可以从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入手, 对外要履行承诺, 遵守合同;对内要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与账务制度, 确保企业运行的阳光性。

2. 企业应当适时提高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破解企业生产能力低下的问题, 也可以同时达到企业良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当前的实力相符。因此, 企业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与生产模式调整, 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必须及时了解当前最新的科技前沿, 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更新自己的生产设备。

三、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管理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类资源的整合, 以实现最优的产出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管理信息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持续增长有着关键作用, 是市场竞争的必须选择。

1. 企业应该树立起信息化意识。

面对全球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应当对信息化有充分的认识, 意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式, 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才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 才能够降低企业的不必要损失, 提升企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

2. 大力发展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技术是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非常重要的一环, 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提升企业对生产与配送信息的掌控, 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当中,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有完整的技术支撑, 即要求企业有标准的信息化处理中心、相应的技术人员以及硬件设备, 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与生产效率。

3. 加快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只有物流管理人才的支持, 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因此, 全社会, 特别是企业必须重视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通过严格的培训, 提升人才技能与知识水平, 在此过程当中, 应该特别注重企业计算机人员的培训, 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形成。

四、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当前, 不可否认, 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世纪, 不少企业或借助或转变为电商从而迅速成长为大型知名企业, 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不少老牌企业, 从而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下降, 生产范围的扩大, 认可度的快速提升。

1. 国家应该打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电子商务发展总体规划及发展是摆在人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是一个新事物, 其发展迅速较快, 所以业务类型还没有定型, 这给立法者带来了非常大的立法困难。它要求立法者深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本质及市场发展的要求, 深入调研, 优先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2.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必须。

要想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必须。主要包括最为基本的网络基础硬件设施、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安全设备及软件的研发等等, 使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之上。要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就是要保证各种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及安全性, 加强网络体系建设。

摘要:市场经济发展三十余载的历史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历史,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被称之为“中国奇迹”。但是, 到了今年, 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 那么如何应对?本文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角度出发, 浅论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增长方式,可持续

参考文献

[1]李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5) .

[2]杨玉华, 罗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因素分解——基于中国1952--2011年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1 (4) .

[3]石磊.可持续性转型--第五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综述[J].生态学报, 2009 (10) .

[4]邹卫星, 房林.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可持续性与潜在增长率估算:一个综述[J].经济学家, 2012 (4) .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荐阅读:

土地集约集约利用10-09

集约型农业05-10

集约高效07-15

集约管控10-15

集约生态09-05

集约设计09-17

节约集约09-24

集约评价11-10

集约发展01-07

集约空间01-07

上一篇:CRM体系下一篇:酒店专业实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