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问题

2024-12-12

个性心理问题(共12篇)

个性心理问题 篇1

书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它不仅能把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 还能把一个人的内心锻造得十分强大, 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更有可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我想, 正因为如此, 莎士比亚才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每个人而言, 阅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

然而, 我们怎样才能激发起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又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呢?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读书得像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诚然, 鲁迅先生倡导广泛阅读、大范围的浏览, 的确是一种好方法。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先辈们力推多读, 反复阅读, 深度阅读,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但是我觉得, 这些流传多年的阅读方式适应于普天大众。对于小学生而言, 由于他们刚刚踏入阅读大门, 识字不多, 阅历极少, 一般的阅读方式对他们来讲效果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形下, 怎样引导孩子们阅读, 自然而然就成了每个小学语文老师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于刚刚被领进读书门槛的孩子来说, 我个人觉得, 不应太在乎孩子读多少, 而是要更在乎孩子怎样读。无序的、盲目的、随意的读书方式, 只会是一种消遣, 注定读书的效果一定非常有限!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道理就在于此。于是我在思考:是否可以变通、创新, 通过一些问题设置、一些问题指引, 诱发孩子阅读的潜在动能, 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呢?

就像我们的课堂, 一堂好课, 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师生共同探究、互动、交流智慧与情感的舞台, 课堂教学的过程, 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一个好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好的设计者、引导者。老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通过问题的指引, 创设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有趣的课堂学习活动氛围, 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既然课堂教学如此, 课外阅读又何尝不能尝试一下呢?阅读文本, 也就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由于学生年龄小, 知识有限, 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会受到限制。如果老师能先阅读文本, 了解文本内容, 清楚文本故事的来龙去脉, 把握作者赋予文本的丰富情感, 就能为引导孩子阅读做好前期“侦察”, 为问题设计做充分准备。老师再通过抓住孩子好奇好胜的心理, 根据孩子的需求, 进行巧设问题。这必定能激发起孩子阅读探究的兴趣, 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这一定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解读文本。

当然, 问题的设计是要认真考量的。首先是要适应孩子年龄、心理特点的需求, 其次是符合孩子理解文本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能起到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作用。这就要求问题设计既不能过于简单, 也不要太深奥;要有层次感, 适应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要做到:问题设计的难度要有浅有深, 由浅入深, 层层引入, 环环相扣, 最终达成孩子快乐阅读, 读懂文本, 解读文本的目标。

问题的设计不但要认真考量, 而且要讲究方法。从阅读范围来说, 有的是一个章节的问题, 也有的是几个章节的问题, 还有的是整本书的问题。从题型来说, 或单选题, 或多选题, 或判断题, 或分析问答题;从问题设计的目的来说, 有认知力的问题, 也有理解力的问题, 有分析力的问题, 还有应用力的问题。

例如《青铜葵花》一书, 我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一、选择题

1.葵花被寄养到青铜家的原因是什么? ()

A.家里贫穷B.青铜家条件好C.爸爸意外溺水D.为了读书

2.青铜为了让葵花能上学做了什么? ()

A.打工挣钱B.放弃上学C.帮买书包D.帮找学位

3.奶奶把什么东西留给葵花? ()

A.金戒指B.花鞋C.项链D.手镯

4.奶奶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A.善良B.聪明C.好看D.凶狠

5.下列答案里哪一选项不是青铜和葵花经历的苦难? ()

A.水灾B.火灾C.蝗灾D.地震

二、判断题:

1.《青铜葵花》讲的是一个城市女孩和一个乡下男孩的故事。 (是否)

2. 为了能让葵花看马戏表演青铜就让葵花骑在自己的脖子上。 (是否)

3.葵花是10 岁那年命运又将她招回城里的。 (是否)

4.葵花走后青铜常常遥望芦花荡的尽头, 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是否)

5.《青铜葵花》告诉我们:我们要敢于正视痛苦, 尊敬痛苦。 (是否)

三、问答题:

1.书中, 青铜和葵花的命运怎样?他们哪些举动或品格感动了你?

2.《青铜葵花》哪些美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找出来多读一读。

3.你觉得葵花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4.青铜给你留下怎样的深刻印象?

5.你喜欢《青铜葵花》吗?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

我是这么设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要属于认知力和理解的问题, 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认识人物, 了解情节。这些问题大都是一个章节里的问题, 浅显易懂, 孩子们只要通过阅读文本, 就基本能回答。问答题属于分析力和运用力问题, 相对有一点难, 需要读懂文本, 联系前后情节,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回答。

孩子们在阅读文本前, 可以带着问题指引, 有目的地读书。在阅读文本后, 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生生互动, 讨论交流, 各抒己见。这既增加了孩子们读书的的乐趣, 又能通过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 更好地了解了书里的内容, 理解了文本, 解读了文本。很显然, 每个孩子的理解不同, 答案有时候也不尽相同。特别是问答题和分析题, 更是突出孩子的主观个性。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孩子读有所思, 读有所获,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其乐融融。这正是我企望通过问题设计诱发个性解读所要的阅读效果!这也正是我们郑冬梅工作室所倡导的开放式大阅读里的个性解读啊!在此, 希望广大同仁们也来共同探讨更好的读书方案!

个性心理问题 篇2

09工企(连锁)专 杨思北 09130116011 序言:我是一个白羊座的女生,个性比较冲动、爱冒险、慷慨、天不怕地不怕,而且一旦下定决心,就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且脾气很大,不过都是炮仗颈,绝对不会放在心上,很快就会没有事。有时候我说话会不经过大脑,心直口快,直肠子,好听的不好听的都一口气的都说出来。工作上学习上,我做事情都很积极、热情有活力,乐观进取有自信,有明快的决断力,坦白率真、爆发力强,勇于挑战一切,对朋友也很讲义气,但是缺点就是做事比较急缺乏耐心粗心大意的,说话欠缺考虑,三分钟热度。经过一学期关于心理学的学习,我学会了从心理学角度科学的分心自己性格上的优缺点,这让我更加客观的认识并了解了自己。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论,人格结构包括原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

原我:是人各种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体系中完全无目的的盲目的兴奋,包括各种欲望和冲突,是一种完全没有目的的能量储备,是来自本能寻求满足的动力。

自我:自我在愿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自我除了具有直觉、记忆、思考和动作等一般技能外,对外主要是感受现实,处理个体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从原我吸收力量,要实现原我的意向,但不要受现实原则的支配。它必须判断是事实还是虚幻,考虑是否符合实际并斟酌利害和后果,必要时,根据外界情况控制或推迟原我欲望的满足。

超自我:也称理想自我,是人格中的监察批判机构,是一切道德准由的代表。主要作用是照个体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鉴别是善是恶,作为自我行动的准则。它代表着理想和良心。

一个健康的人格,原我、自我和超我必然是均衡协调的。原我在于求自己的生存,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自我在于监督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良心,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而自我则对上符合超自我的要求,对下吸取愿我的力量,并处理调整原我的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要求,对内保持心理平衡。而所有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尤其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今天。但自我意识过强,就会导致人格缺陷。以下是我从人格缺陷方面对自我心理的分析:

(一)现阶段我的心理特征

在学习上,学习目标明确,成绩一直都能得到肯定,每学年都获得“学习优秀生”并获得奖学金。学习习惯良好,认知能力水平较高;在个性发展上,都能积极进取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有时会比较冲动,有点儿急躁、懒惰;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交往萎缩、不够理性等问题,我认为和我性格不合适的会比较排斥。

(二)出现以上心理特征的原因

学习动力充足的原因:社会责任感较强,具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价

值观念合理,自我意识健全,具有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意义认识充足,学习毅力较强,有上进心。个性发展上存在不良性格特征是由于环境以及教育因素的影响和自身价值观所决定的。人际交往上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三)怎样科学调适这些心理缺陷

在学习上想要进步就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培养与保持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应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学习优秀的人的品质,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

在人际交往上,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利、适度;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度。

(四)如何应对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会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全面认识自我、客服评价自我,从而取长补短、接纳、控制、发展和完善自我,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应该学会发张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以及悦纳自我。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调整: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创造机会,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太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积极暗示自己。

最关键的是增强自我调控能力,补短完善和超越自我。建立科学正

确的理想自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展示自我,补短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心理调适的具体放方法有自我激励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合理情绪疗法五种。

也要时时的注意提升自我,加强自己的独立意识,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挫折中正确的认识顺境、逆境,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多喝别人交流,通过对他人人际交往方法的学习,加以实践;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培养自己的学习技巧;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

什么是个性心理学 篇3

为什么个性心理学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被众多人接受呢?以往的心理学都注重对特定个人的分析,而占卜则多是想得知自己的前途、运势,或是在意的人的性格与自己是否合拍之类的事。 个性心理学所探究的是“人际关系”。除了让人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外,它还会使人想去了解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人的性格特征。因此,在众人齐集的聚会、聚餐等场合,个性心理学能使气氛热烈起来。个性心理学因其用12种动物来象征性地表示人的个性,通俗易懂,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经常觉得自己无法顺畅地与他人进行沟通,而个性心理学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受到了他们的喜爱。

快速适用于各种商业场合

个性心理学原本就是一门“从多种不同视角捕捉人的个性”的心理学,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学校、医院、政府机关、普通企业、婚庆活动、育儿等。如果个性心理学仅仅是一种占卜的话,众多大型企业界是不可能导入并运用的。而且它不像以往的心理学那样充满了难懂的专业用语和数字,因而可以作为解决日常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人际纠葛的方法,并得到广泛运用。我一贯主张21世纪的学问必须使任何人都乐在其中。就像福泽谕吉在《劝学》中所说的那样,不是“实学”①的东西不能称之为学问。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对自己有用的地方汲取必要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并且在遇到事情时,能将这些知识作为“人际关系图鉴”灵活运用。

60种动物角色,让您认识真正的自己

书店里总是摆了许多商业启示类和讲解成功哲学的书,不知这是否正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混乱。但是,我们却很少听说有人因为读了这些书从而走出了困境,或是事业获得了成功。当然,阅读这类书籍我们确实会感触良多,也会受到刺激,从而志气满满地想要好好努力,但这种动力却稍纵即逝。即使有人按照书中所说认真地实践了,但也很难取得成果,无法一帆风顺。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些成功人士和你的个性不同。比如说,让一个狼类型的人去研读一个狮子类型的成功人士的著作,只会让狼类型的人十分痛苦,更不会去付诸实践。毕竟,狮子和狼拥有不同的行动模式和思考方法,价值观也大不相同。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暑假作业中有一项是写读书感想,我明明没有被感动,却不得不写“大受感动”。我想,上述例子就跟这种情况很相似吧。请诸位尝试着去阅读一本与自己类型相同的作家或评论家的著作,想必大家能与书中的一词一句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被深深吸引。与你个性一致的小说家描绘的故事,想必能给你带来勇气和感动。你使用《超实用商业动物个性心理学》一书中的60种动物换算表来查询你喜欢的英雄,或是作为你目标的成功人物属于哪种动物,应该可以得到有趣的发现。

提高业绩的最佳捷径:改善人际关系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以前很崇拜某位上司,一直想成为那种领导者,但最近却转变了想法,觉得自己“唯独不想成为那种上司”。于是,我特意向这些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他们回答“什么样的上司会让你尊敬”,结果得到最多的是“能倾听部下的想法”“能理解自己”这一类答案。这个结果确实能让人信服。我目睹过众多企业的实态,而我所能说的确切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人际关系不圆融的公司和组织不可能出好业绩”。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经营状况,任何企业都是如此。我们大家在心底都希望“能获得他人的肯定”,但相反的却又“不想肯定他人”,因此在交际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压力。个性心理学将光明正大地承认并接受他人称为“达观”,这与颇有消极意义的“放弃”②相反,是一个积极、高尚的词语。据说,真正有教养的人是能够接受与自己不同价值观的器量宽大之人。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你能体会到个性迥异的意义与趣味。

新时代商业人士成功的辅导工具

个性心理学借鉴了四柱推命和《宿曜经》的分类手法,它们分别被称为东洋的睿智和人际关系的秘诀。心理学者荣格博士被《易经》吸引,通过研究它确立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借助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泡利博士和量子力学的力量,使Synchronicity(同步性)的概念得到了“科学的”解释。据说创立微积分以及计算机语言基础——二进制概念的数学家莱布尼茨也对中国的《易经》非常感兴趣。个性心理学的诞生自然离不开伟大先人们的研究成果,它的目标还是“易于理解的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以出生年月日作为基准进行分析,所以我经常被问道:“是占卜吗?”而我则会这样回答:“个性心理学是为了从出生年月日就能分析出个人性格而创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如果不清楚的话,只要去问清楚就可以了,而且这个数据一生都能够使用,因此是最实用的东西。虽然确实是以四柱推命为基准进行设定的,但由于创立之初并没有计算机编程员和发型设计师等职业,为了把适合的职业一栏改写成现代职业也能够通用的,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但是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够派上用场”。没有人会在学习了航空力学之后才乘坐飞机,也没有人会在学习了等离子和液晶显示理论之后才插上电视电源、使用电视遥控器。也就是说,方便又能派上用场,我们才会使用。所以,把《超实用商业动物个性心理学》一书放在书架上实在是太可惜了,务必希望你能把它放在皮包里或是办公室的抽屉里,在必要的时刻随时拿出来灵活使用。在写策划书或是申请书时、在给客户写商业信函时、在出席会议前等很多场合,如果能事先弄清楚相关人士的性格,想必就能更加顺畅地开展工作。你甚至可以发现开会的气氛都不同了。

①“实学”是福泽谕吉常用的术语,不仅指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意味着实验和实证的科学。

个性心理问题 篇4

笔者以两个毕业班共计82名学生为对象, 从对考场作文满意程度、对作文喜欢与否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考场作文的表现不满意, 并表示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可想而知, 我们高中教师潜心钻研, 精批细讲, 作文教学付出的大量心血, 最终换回的却是学生对作文的排斥, 实在令人汗颜。

高考成绩揭晓以后, 我又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结果让我大跌眼镜的是, 很多基础夯实, 刻苦认真的学生语文成绩平平, 仅在100分以下, 很明显作文分数较低。同时, 我也发现那些有个性、有主见但基础一般的同学, 语文成绩明显突出。例如, 高考语文128分的陈同学, 喜欢历史、哲学, 追求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管同学属于构思“慢热型”, 擅长选择自身以外的素材, 富有个性, 高考语文取得了120分的成绩。作为语文教师, 我反观平时作文教学, 追求安稳, 为避免跑题而鼓励中规中矩行文, 为保障作文基础等级而忽视个性写作, 缺乏个性化分析能力、个性化立意的指导, 造成学生写作的“八股文”。

诚然, 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就是唤醒自我生命意识, 增进自我人性意识;实践中, 激发个性抒发, 鼓励真情抒写。鉴于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尝试鼓励学生回归个性, 抒发自我真性情, 启发学生个性写作。

1.鼓励学生变换视角, 多维度构思。进入高中, 学生生活视野拓宽, 阅历也丰富了, 而习作能力依然低幼化、格式化, 缺少个性诉求。这就是“八股式”作文教学的弊端, 造成作文缺少自我观察视角, 难张自我个性, 难抒自我之见。作文个性化, 就是写我之所感所闻、发我之所想所思, 表现与众不同的喜怒哀乐、爱恨喜恶。自由灵活的思想是创新写作的源泉, 学生勤于思考, 转换视角, 必然想法灵活, 见解深邃, 所抒情感题旨亦独具匠心。平时练笔时我尝试引导学生变换视角、深入构思,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颇有成效。

以“简单”为题, 多角度构思练笔。同学甲:什么是简单?佛说:“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堂。”简单地说, 就是生活无欲无求, 欲安随安。如果你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 简简单单地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 那么最大的享受就是乐在其中。用一种简单的思维去思考“复杂”的世界、“复杂”的事、“复杂”的人, 你会发现原来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简单。说起复杂, 不是事物的复杂, 而是人为的思想行为的复杂化。同学乙:简单并非偷工减料、马马虎虎, 而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去繁从简, 对内在事物的执着和坚持不懈。天上最普通的白云, 它们是世上最简单最纯洁的, 但它们的目标从来不简单。它们执着于天际, 不断前行, 行走在朝阳霞光之中, 行走在春华秋实之间。无论外在是美是丑, 是阳光是风暴, 它们从未停止, 从未改变。不变的不仅是简单的外表, 更是执着的内心。同学丙:邓小平说过,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想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看似很简单的题目, 经过变换视角、独特构思,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书写。在平时的练笔训练中, 若能多多创造这样的环境, 必将有利于学生抒写“唯我独有”的文章来。

2.鼓励学生追求自我, 抒发真性情。所谓“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写作本身就是个人思想外化和传达的一种方式, 是民族、社会等生命意识的深刻警醒与呼唤。个性化写作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对外物的睿智思考与智慧表达, 是一种个人理性的回归。个人理性的回归就是要抒发真实的个性和个性的真实, 实现真我情感的自然流露。那些令人魂牵梦绕, 同喜同悲的故事, 之所以给人能留下弥久的烙印, 都是因为故事本身是我们生活的缩影, 它唤醒了大众触摸生活的本真。所以, 对学生作文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高要求, 都应该是抒写自我真性情。实践中, 我巧设题目, 让学生抒写自我真情。

《欣赏自我》学生习作节选:同学甲:人生这个偌大的舞台, 不过是自己在演绎自己。每个人都有观众, 而最重要的观众是我们自己。欣赏自我, 品味自我, 超越自我, 才不负这一生只此一次的演出, 亦是绝唱。同学乙:冰心说过:宇宙是一个大生命, 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 叶落归根, 我们是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 我们是多么卑微, 多么渺小, 而一滴一叶, 也有它自己的使命。

同学丙:要学会欣赏自我便要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不在自己犯错时狡辩、推卸责任;不在自己成功时自满、停步不前。最重要的便是牢牢抓住自己的闪光点, 懂得把握优势, 阅纳自我, 不断提升。同学丁:欣赏自我, 没有成功与失败之分。成功者欣赏自己是对自己的肯定。失败者欣赏自己, 至少我努力过, 拼搏过, 我不是一无所获。

由此可知, 学生用文字表达欣赏自我的真实情感, 抒写自我的真性情。这种写作才是快乐的写作, 才是真正的写作, 才是抒发自我的写作, 因为它源于真实, 源于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喜恶代替学生写作实践, 也不能急功近利。作文教学理应突破藩篱, 拓宽思维, 尊重并鼓励学生写作个性。学生的心灵世界, 是他们对自我生活的个性提炼和独到领悟。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 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质感,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富有创造精神的未来栋梁!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地位不言而喻。但现如今学生模式化“宿构作文”倾向严重, 缺乏深刻独到的个人创见。根源在于“旨在求稳、注重形式”的指导模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转换视角, 抒写真情, 实现写作个性化。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 篇5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意识是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从意识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客体意识是个人对周围世界和现象的意识反应;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其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的意识发展中最后成熟的部分,一般要到青年期才基本形成。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学生学习动机的性质也不同。二是受学生个性特点的制约。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及深刻性;学生意志品质的好坏,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速度;志向水平的高低,影响动机水平的发展;学生的性格和气质也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受学生年龄特征的影响。年龄越小,学习动机愈具体,并以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为主导;年龄大一些,学习动机便逐步向间接的、远景性的方面发展。

三、什么是智力

智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遗传素质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为智力发展的现实性。

四、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

人格的基本特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即品德构成的基本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成分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从心理构成的层面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加成熟地把握品德的实质,而且更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真 题 1+1

1.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解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题干中所描述的完全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2.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A.为了与外国人沟通学习英语 B.喜欢听地道的英语

C.为了通过考试学习英语 D.为了将来有理想的工作学习英语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内部动机”这一概念的理解。内部动机是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其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A项中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为了与外国人沟通,C项和D项学习英语的动机也分别是为了通过考试和将来有理想的工作,都是由外界诱因引起的,只有B项喜欢听地道的英语体现出的动机是不需要外界诱因的,属于内部动机,因此本题选B。

3.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

A.很高 B.较高 C.较低 D.以上都不对

夫妻间的四个性问题 篇6

Q1如果我丈夫目睹了我生孩子的情景,他会不再对我产生兴趣吗?

毫无疑问,你的丈夫在这一经历中目睹了他的生活中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而这有可能给他带来一些心灵上的震动,甚至是创伤。但是目前人们尚不了解这一经历是否一定会给性吸引带来后果。一项调查表明,目睹生产过程的男性当中,有64%的人认为这一经历十分难得可贵,仅有9%的人因此感到“不安”。

在丈夫们目睹了妻子生产过程之后,一段时间内停止了性生活是正常的。这并不是因为妻子此时丧失了性吸引力,而是在一般情况下,丈夫认为妻子刚做母亲,处于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状态下。丈夫知道妻子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事情,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方式使初为人父人母的男女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新生儿的身上。

心理学家说,最为重要的是在生产之前及之后的沟通,谈一谈将要发生的事情,学习有关做父母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获得有关信息,还要谈谈婴儿降生之后你们对性生活的期待。

Q2我读到的有关文章都说,每对夫妇平均每周进行一至两次性生活。我的丈夫和我已经五个月没有进行性生活了,我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事不对头了?

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每对夫妻都有着自己的周期,没有性生活的一段时期之后,是一段有性生活的时期。每周进行一次性生活这一数字是计算一年内被调查者进行性生活的总数,从而得出的每周的平均数。这并不意味着每对夫妇每周进行一次性生活,一年只进行52次,生活不会这般机械。

当然也有一些夫妇,他们每周进行两次乃至三次之多的性生活,但他们并不是大多数。调查表明,对年龄在20~29岁的女性和25~34岁的男性而言,平均数字是每个月进行五次性生活,也就是说平均每周一次多一点。

根据性心理专家的解释,夫妇有时会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不进行性生活,随之而来的是较为频繁的性生活。性生活的频率是非常不规则的,时冷时热。通常性爱的方式并不是由吸引力的强弱和激素的多少引起或决定的。外界的因素,诸如疲劳、财政问题、焦虑、有了孩子,甚至是要个孩子这样的想法,都会给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Q3我经常在性生活后觉得很沮丧,我怎么了?

性心理专家认为,也许你们夫妇两个人都很懂得如何进行性生活,但是问题就在于你们之间的沟通不足。

男子本能地知道该怎样去做,这是一种神秘的本能。但是,女子总是害怕或羞于告诉丈夫如何才能激起她们的性欲、抚爱哪些部位最为有效,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丈夫不具有那种知识,她们就会变得不安起来。

这并不意味着只需说出“你应该这样抚爱我”,或者“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心理学家进一步解释道,“你可以温柔地牵引他的手,而且当他表现得很出色、让你高兴时,你应该做出反应,从而鼓励他,让他知道你的心情。这种做法是建立起一种有效语言沟通的最为理想的方法。

Q4如果孩子偶然看见了我们在进行性生活,他会不会因此而变得很不安?

最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专家认为:发生这种事情会让孩子感到不安的风险是存在的,或者孩子会因此而更具有性意识,超出了他的年龄所允许的程度。孩子有可能在游戏过程中模仿性行为。但是如果这种事已经发生了,一定要当心你是如何与孩子谈论这件事情的。如果孩子太小、无法理解性爱的话,他有可能会把性爱看成是令人恐惧的事,因此要向他解释这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这仅仅是母亲与父亲之间相爱的方式。但是,千万不要大动干戈地解释这仅是成年人可以做的事,因为这有可能引发孩子更多的好奇心。总之,避免让孩子看到你们夫妇之间的性行为是最重要的。

癔症患者个性特征评估与心理护理 篇7

关键词:癔症,个性特征,心理护理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 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 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 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程、预后都与患者的病前性格特征有关[1]。心理冲突、挫折和应对都会引起焦虑、失望和痛苦。一个人不能始终被动地忍受心理痛苦而无所作为。心理社会因素往往是癔症发作的主要诱发因素[2]。个性 (性格) 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独特个人生活风格以及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持久的行为模式, 性格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处境中特定的反应方式, 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感知情感尤其是待人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所以在癔症病人的护理过程中, 除对病人癔症发作时的躯体护理外, 心理护理时主要的护理措施之一。为了提高心理护理效果, 对病人病前个性特征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12月收治癔症患者32例, 男5例, 女27例。年龄15~65岁, 平均 (40.6±5.5) 岁。

1.2 客观资料

利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测量, 发现患者在MMPI测量中其躯体化、抑郁、癔症明显高于常人, 其中癔症分值表现更为突出;而在EPQ测量中表明癔症患者属于外向性不稳定性格。

2 个性特征评估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癔症患者有其独特的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因素, 其中个格特征表现突出, 我们称之谓”癔症性格”。许多学者认为, 在一定的精神因素影响下, 有癔症性格特征的人较无癔症性格特征的人较容易发生癔症。因此, 要了解什么样的人格特征是“癔症性格”, 都有哪些表现。按“护理程序”的方法、步骤, 评估住院期间的癔症病人的个性特点, 对其人际关系的情况、处事作风、情绪反应类型、对刺激的应对方式及适应能力、易受暗示的程度、情感反应的特点以及如何使用防御机制等方面, 发现癔症性格特征有一下几种表现形式。

2.1 高度暗示性

患者的情感和行为极易受别人的言语和行为的影响, 且不加批判地盲目接受;他们的自我暗示也很强, 以致各种身体不适感往往可作为自我暗示的基础而发作表现。

2.2 情绪的不稳定性

喜怒哀乐等情绪容易转变和波动, 可以突然暴发, 也可迅速消失;感情用事, 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对自己喜爱的人和事, 可赞美得十全十美, 一旦触怒自己, 就可以贬低得一文不值。

2.3 自我显示性

以自我为中心, 处处夸耀和显示自己、吹嘘自己, 要求别人顺从自己。若在病中则夸大症状, 祈求同情获益;他们极富表演色彩, 越多人关注表演性越强。

2.4 丰富的幻想性

富于幻想, 常以幻想代替现实, 当情感反应强烈时, 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 连自己也弄不清到底是想象还是事实, 如他们往往扮成超能力的人物来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称之为“人格分离”。

2.5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通过分析发现, 癔症患者性格不健全, 不会使用良好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做自我保护, 如他们常常使用的防御机制有:潜抑、退行、置换、躯体化作用等。

3 心理护理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 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 (1) 以真诚、和善、支持、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 使患者感到自己是被接受、被关心的。护理人员以此态度往往能够拉近与病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2) 在病人述说躯体不适时, 护士应以一种接受的态度倾听, 尽量不要反驳病人, 做一些相关的体格检查, 结合临床检查的正常结果, 使病人相信其不适并非器质性的。 (3) 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 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 因为紧张情绪是蕴酿癔症的温床。

(2) 要帮助病人充分认识自己, 挖掘出自身性格上的弱点以及和疾病的关系。如让病人谈谈儿时成长经历, 有无重大生活事件, 父母的教养方式等, 使病人逐渐能够自觉地让一些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因素进入意识, 要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逐步将意识与无意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进而更全面地认识人的本质, 发展健康的人格[3]。

(3) 教会病人一些科学的适用的方法完善性格, 处理紧张的人际关系。癔症患者常常使用一些消极的防御机制, 从而导致与周围人的沟通不畅, 人际关系相对紧张, 一些积极的防御机制如幽默、升华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愉快的感受, 教会病人识别负性情绪, 如何找到宣泄这些负性情绪的途径,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5) 指导病人如何用理智而不是情感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麻烦问题, 如指导病人看一些名人名著, 心灵鸡汤等书籍;帮助患者学会一些放松技巧, 如静坐、调节呼吸、肌肉放松等。要加强对患者意志品质的训练, 注意培养她们开阔的心胸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要设法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 以“要言妙道”的方式加以开导指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对待自己的性格缺陷。

(6) 利用积极的暗示作用。所谓暗示, 即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 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们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其中, 尤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和能很好地应用各种有关的暗示方法和技巧协助医生, 帮助病人。

(7) 要认识真正的“自我”。学会用一些健全的策略和方法去应付种种精神刺激, 学会不以这种幼稚的原始反应来应付困难, 学会以成熟的创造性的态度来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帮助患者对己对人和对环境有个理性认识, 使其个性变得成熟稳定, 能以理性态度处理他所面临的困难。

(8) 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家属对此疾病不了解往往不能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反之, 经常会由于无意的行为和语言不恰当而起不良的暗示作用, 而加重了病人的病情, 所以引导患者家属建立关心、理解、接受患者的家庭氛围, 注重自己的言行, 家属护理患者时应适当把握度:家里有人患了癔症, 应多给予慰藉, 切不可将其发作时的言语、动作当做笑话。平时对其既不能百般迁就, 也不能过于冷漠。在生活中帮助病人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物, 避免斤斤计较, 与其谈话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 以及教会家属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突出强调了心理护理在现代医学模式中的重要位置[4]。在癔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心理护理是主要的护理措施之一。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 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 恰当的心理护理, 可以有效促进癔症患者的康复进程,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从而达到临床和预后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

[2]胡佩诚, 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2.

[3]李德荣.荣格性格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8.

吕雉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变化 篇8

关键词:吕雉,个性心理,特征,变化

吕雉为刘邦皇后,从惠帝元年开始执掌朝廷大权,对西汉王朝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司马迁的《吕太后本纪》中除详细记录吕雉的一生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细节和心理刻画描述了吕雉一生的心理变化历程,展现了她从早期的颠沛流离到后期的大权在握的个性心理特征。关于吕雉的评价,有人说她狠毒,有人说她手段强悍,有人说她可怜,其实纵观吕雉一生她只是在扮演女人和政治家两个角色,是位很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

1.贫困动荡的下层生活。吕雉,字娥姁,嫁于刘邦之时,吕父只是沛县的一个泗水亭长。吕雉本来和父亲住在单父县,后因躲避仇家而举家迁往沛县。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极好,当地官员为巴结县令,就纷纷去吕公家中祝贺乔迁之喜,主吏萧何负责安排前来道贺官员的座位。为体现所谓的“尊卑有别”,他叫仆役把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安排坐在堂下,没有资格坐到堂上和上流人士交流。亭长刘邦认为沛县诸官吏也没什么了不起,从内心深处认为沛县这群官吏无任何过人之处,就献“贺钱一万”,其实口袋空空如也。吕父知道后大怒,就想请下人将刘邦赶走,而见到他之后却大吃一惊,觉得此人将来定是个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内就座。萧何告诉吕公,刘邦只会说大话,没什么成就,但吕公不以为然。刘邦坐在上宾位置后,就大声调侃其他沛县官吏。宴会进行到一半吕公对刘邦说“:我十分擅长看面相,但几乎从未遇到你这种相貌不凡之人,我有个女儿,希望你愿意接受她当你的糟糠之妻”。吕公夫人知道后很生气,埋怨吕公的鲁莽,但吕公仍将女儿嫁给刘邦。吕雉初嫁刘邦时可算是贤惠的女人,他们生活并不富裕,刘邦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吕雉便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而刘邦则常顶着一个自制草帽到处骗吃骗喝。偶然一次押解犯人过程中,刘邦因醉酒而导致逃犯逃跑,自己也过上了亡命天涯的生活,吕雉除了支撑家庭外还时常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食用品,后来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公元前206年,刘邦封为汉王,后来刘邦与楚军战于睢水,汉军大败,吕雉等家属成为阶下囚。在吕雉成为阶下囚的时间里刘邦早已另有宠幸的女人——戚夫人,她常常在刘邦耳边吹风,再加上长得貌美,得到了刘邦极大的宠爱,此时吕雉的嫉妒和自卑心理一同迸发,她后来个性心理的扭曲和这段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1]。

环境因素在吕雉个性心理中占据很大成分。在未成为皇后的贫贱时期,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所以会在个性心理上产生自卑,并渴望摆脱这种生活。吕后人生中的第一阶段是和刘邦初遇时,吕后尽可能地做到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并未因刘邦在外的种种劣迹而将其抛弃,反而全心全意地支持刘邦,与其同甘共苦。后来刘邦起义,吕雉也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曾被项羽囚禁两年,这一时期对吕雉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项羽为了击垮刘邦,用“烹太公”来威胁之。当时正逢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若长期僵持下去会对自身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如果不投降就杀了他的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后则说,我和你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亦是你父亲。项羽听从刘邦的劝告后并没有动手杀人。虽然项羽要杀的是刘邦的父亲,但吕雉在那时也一同站到了死亡线上,随之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自卑,她不甘向命运屈服的性格和这种心理让她选择刚强,放弃柔弱,也正是此原因造就了吕雉胆识过人和意志坚定的品格,为后期的政治斗争奠定了基础。

2.争权夺利的皇后生活。吕雉成为皇后后有了尊贵的地位和权利,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也到了补偿,逐渐从幕后转至幕前,开始发挥自己的政治才华。戚夫人自恃得宠,常在刘邦面前哭闹希望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刘邦在公元前205年(汉二年)六月已立吕雉之子刘盈为太子,但随即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理由,想要改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因“如意类我”。周昌、叔孙通等朝中大臣都坚决反对废长立幼。吕后看到自己儿子地位岌岌可危,有人给她设谋,让她求助张良。将张良请来后,张良说,在战争困难时期陛下确实听从我的意见,他现在改立太子是为了心爱的女人,并不是我说一句就能改变的事。但不可否认的是陛下现在十分看重隐居商山的四位高士,一直想请他们为国家效力,却无法请来。如果能将这四位高人请来辅助太子,陛下也许会回转心意。于是吕后将四位高人全部请来,刘邦看到四位高人后立即改变了想要更换太子的想法,甚至没有再提。这一时期是吕后心理的巨大变更期,现实处境不断逼迫她通过手段捍卫自己和儿子的地位,心理也从嫉妒自卑转为自尊自强[2]14。

3.临朝称制的集权生活。刘邦死后,吕雉的大力辅助终于将刘盈推到了皇帝之位,她也成为地位更为显赫的太后。以前被压抑的心理终于得到了自由释放,但她的个性也走向了极端。对于刘邦生前宠幸的妃嫔都进行了常规安排,唯独戚夫人吕后绝不放过。公元前188年,刘盈忧郁病逝,发丧期间人人痛哭,唯独吕后不见落泪。当时张良之子张辟强对其父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如今病逝了,怎么不见她哭,究竟是为何?丞相陈平则反问“:你说为何?张辟强说,因为孝惠帝没有适合登上帝位的儿子,她害怕你们这班老臣就此逼宫,您现在应该去请求太后将吕氏家族的人封官晋爵,在朝廷中执掌大权,吕后才会心安,你们也不会有任何危险。随即陈平就按照张辟强的话语去做,果然正符吕后心意,她哭起来也特别哀痛,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吕后的权势开始扩大,集大权于一身,个性心理也因权力而变得十分扭曲。

临朝称制的集权生活阶段可以说是吕雉个性最为扭曲的时期,尤其在刘邦死后,她分封诸王,建立个人权威。其次就是打击刘邦生前极度宠爱的戚夫人,也是这个女人煽动刘邦废除太子,可以说吕雉对她恨之入骨。吕后掌权后下令将戚夫人囚禁起来,并剃光当时年近30岁戚夫人的头发,穿上囚服,让她在后宫舂米干活。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哼唱她年轻时创作的歌谣,歌词写道:“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果然吕后听到这首动听的歌谣后勃然大怒,立即下旨招戚夫人之子刘如意进京,想要将其杀害。吕后虽歹毒,但她的儿子刘盈却天性善良,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弟弟的性命,所以自打刘如意进入长安地域那一刻起,他就亲自出城迎接并与弟弟同食同寝,防止吕后下手。刘盈每日早起都有习射的习惯,刘如意无法坚持,刘盈看到年幼娇气的弟弟一时心软,就依了弟弟,让他呆在寝宫,自己便去习射,可谁料半刻就传来了刘如意暴毙的消息。刘如意死后,吕后开始残暴对待戚夫人,将她的手脚砍断,熏聋她的耳朵,嘴巴灌满哑药,破坏声带,使她不能张口讲话,连一声求饶都无法呼喊,之后关在猪圈来,起名为人彘。更令人发指的是吕后竟带着刘盈来观看戚夫人,刘盈看到人不人鬼不鬼的戚夫人后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嘴里喃喃道:“哪里是人做的事情,太残忍了,母后竟如此狠毒,我还怎么敢治理天下!”刘盈没有想到母亲杀了弟弟还不罢休,竟然连弟弟的亲生母亲都不放过,使他更不能相信的是,当年是弹琴击筑吹笛作歌唱《上灵》,明眸善睐艳盖宫掖,腰肢袅娜翘袖折腰为舞的戚夫人会变成一个怪物。天性温和的刘盈受不住惊吓,自那以后天天借酒消愁,一蹶不振,浑浑噩噩度过七年之后便满怀抑郁离世了[3]92。

从吕后报复戚夫人的手段中可以看出,早在刘邦在世时,吕后心中已经积聚了对戚夫人的怨恨,再加上戚夫人让刘邦废除太子一事,更加深了吕后对她的恨意,所以后来对戚夫人报复纯属个人心理发泄,然而这种发泄形式太过残忍,是典型的心理变态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吕后的参政起到稳定王权政治的作用,然而权力斗争虽然在客观上保全了当时刘盈的地位,满足了吕后的心理需求,但也让刘邦感叹吕后未来必将会主宰汉王朝的思想。刘邦死后的分权更是吕后弥补权势不足的表现,是一种自卑的升华。作为皇后的吕雉要确保太子,巩固自己的地位,作为母亲的吕后要保护儿女不受外来侵略。因此,在感情、人性、地位、权力等多方面争斗中她的征服欲望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现实的统治以外,还在肉体和精神上折磨被征服者,变态的心理和扭曲的人性成为必然结果。

吕雉一生中的个性心理形成和变化都和她所处环境息息相关,许多历史评论对吕雉的行为都给予了批判,认为她惨无人道。作为女性,她心理的变化轨迹,从勤俭持家到舐犊情深,从丈夫到儿子,可以说到刘邦去世之前,她一直是谦卑隐忍的,但正因为这些心理条件的铺垫,才散发出积极的能量,尤其是“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当时西汉社会的经济政治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王晓红《.史记》楚汉战争中虞姬与吕后描写的深层心理阐释[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

艾滋病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观察组 (T组)

2012年1月—2014年12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接触到的艾滋病患者26例, 并在各种医疗机构进行确诊。男19例, 女7例, 平均年龄28.4岁;职业:无业18例, 司机3例, 其他5例;感染途径:性传播9例, 吸毒途径13, 不明途径4例;就诊主要临床症状:呼吸道症状为主13例, 消化道症状4例, 皮肤和黏膜损害2例, 肿瘤1例, 其他症状6例。

1.1.2 对照组 (M组)

为随机抽取的健康人群, 无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26例。男16例, 女10例, 年龄18岁~69岁, 平均年龄28.9岁。

1.2 研究方法

按照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方法制作问卷调查表, 采用双盲法, 由第三方人员对受调查者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规范按照统一指导语以及填表方法, 研究对象在调查者的帮助下, 按照统一格式严格完成问卷调查内容的填写。

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一般情况:包括艾滋病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艾滋病的感染途径等。 (2) 艾森克个性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分为内外向 (E) 、情绪稳定性 (N) 、精神质 (P) 、掩饰性 (L) 4个因子。各因子的含义:E分值越低, 提示患者的性格越内向;N分值越高, 提示患者的情绪稳定性越差;P分值越高, 提示患者越具有倔强性;L分值越高, 提示掩饰性越强。 (3) 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 list, SCL-90) :主要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意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评定方法为5级评分 (0~4分) , 患者评分越高, 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艾森克个性特征 (EPQ) 调查结果

2组EPQ的内向性 (E) 、气质稳定性 (N) 、精神质 (P) 、掩饰性 (L) 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调查结果

2组的SCL-90自评量表因子结果比较显示, 在各种因子中除偏执因子外, 其余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性、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打破机体的内环境平衡, 使机体逐渐丧失主动及被动的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体内外的各种致病因素, 患者极易发生感染甚至死亡。本组艾森克个性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调查揭示了艾滋病患者较健康人群来说性格较为内向, 情绪不稳定, 个性很倔强, 掩饰性强, 说明了艾滋病患者对一般人缄默冷淡, 不喜欢刺激, 隐藏自身、不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 常常郁郁寡欢、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并且迫于社会、家庭的压力情绪变得不稳定, 出现自杀征兆或故意伤害他人[3]。这样的状况使健康人群对艾滋病患者表现出了害怕和恐惧, 不愿和他们交流合作 (包括握手、拥抱、共餐等) , 唯有家人还陪伴在患者身旁, 说明艾滋病患者处于自卑和受歧视的生活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 引起艾滋病发病的因素是HIV病毒进入易感细胞通过一些不明途径而突发的感染。同性、异性之间性接触时可能导致艾滋病的传播;共用一个注射器注射毒品可能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输入带有HIV的血液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4]。这些特殊的传播途径会对患者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社会上的歧视和羞辱导致了个人生活的困难, 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如以艾滋病感染为由, 拒绝艾滋病感染者参加社会集体活动;把患者的生活现状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话内容, 乱加渲染和猜测, 恶意中伤患者等[5]。以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国家为预防控制艾滋病的社会花费和医疗保健费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让患者在心理、人际关系、社会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本组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 list, SCL-90) 调查结果表明, 艾滋病患者身体不适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9个因子都高于健康人群, 尤其是抑制、敌对、恐怖等一系列异常的心理特征, 表明了艾滋病患者不敢面向社会, 生活兴趣减退, 动力缺乏, 对一些场所和事物表示猜疑和恐惧, 让人们无法猜透他们的想法。

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通过分析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应让患者正确认识了解自己, 正视耻辱、沉默和拒绝接受现实的现象, 树立信心, 不再畏惧, 永不放弃,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让患者融入社会, 提高获取经济等资源的能力。利用政府大力宣传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保护, 建构支持系统和网络, 利用各方面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使人们改变对艾滋病患者的认知, 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 使之得到公正的对待, 为艾滋病患者创造一个宽容、关爱与帮助的环境。如艾滋病患者拥有同等学习知识的权利和医疗保健的权利, 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及适合他们的工作, 或者给他们提供物质、经济等方面的帮助, 减少因疾病造成的各种压力。还要鼓励患者亲属、朋友给患者提供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帮助, 消除患者孤独、恐惧感;并鼓励患者珍爱生命, 保护好自己和不伤害他人, 充分利用可及的社会资源及信息, 积极融入社会, 让艾滋病患者实现自我价值, 提升生活质量[6]。

总之, 对艾滋病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艾滋病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大家的理解、社会的关心以及给他们带来生活的希望。因此, 对于全社会来说, 如何对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采取社会支持的相应措施,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amide A, Shamanna SB, Balaguru S, 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treated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southern India[J].Natl Med J India, 2014, 27 (3) :134-137.

[2]石妍, 刘晓丽.50例女性艾滋病生存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4) :272-273.

[3]何东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1 (20) :4531-4532.

[4]Pokrovskaya AV, Popova AA, Ladnaya NN, et al.The duration of an HIV infection cours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Ter Arkh, 2014, 86 (11) :20-23.

[5]李真, 绳宇.艾滋病患者感知歧视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 :99-102.

90后个性心理特征的问卷调查 篇10

关键词:90后,个性,心理特征

美国心理学教授、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 (John Holland) 将人性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企业型、艺术型、调研型、现实型、社会型, 他建立的人职理论认为每个人感兴趣而从事的职业应该与自己的人性类型相吻合, 每个人都是依据他的人性类型选择相吻合的职业。因为人的性向中包含调研性向、广泛社会性向和实际性向, 从而每个个体的人性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即并非只有一种性向,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与相邻的两种人性类型有相吻合性, 即性向越相似, 相容性则更强。比如社会型的个人经过训练和适应后也可以从很好的在艺术型和企业型岗位如图1所示, 但实际型不能从事社会型的岗位, 即位于下图对角线上的人性类型是不能相互兼容的, 个人在选择职业时要尽力避开。这个理论具有广泛的理论与指导意义, 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人的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调节能力三个主要方面,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秉性、性格;自我调节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等。本文主要是对90后个性心理特征进行问卷考查, 以便建立与人的个性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解决“90后的低就业率”与“企业的用工荒”之间的矛盾。

1 90后个性心理特征考查的方法

本文选取了350名90后作为考查对象。在查看大量关连文献并经心理学专家反复修改后生成考查问卷[1,2]。

问卷共设计了9项选择题, 请被考查者遵循自身的立场, 以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对每项内容打分, 1分示意“绝对不赞同”, 2分示意“不赞同”, 3分示意“不确定”, 4分示意“赞同”, 5分示意“绝对赞同”。

在测评过程中, 在随机抽选了350名90后, 收回问卷后, 运用统计软件SPSSl 11.0对300份有效问卷份实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测量, 最后的测试结果为0.7853, 该值归属“很可信”的范围;在结构效度方面, 主因子表明总变异邻近69%, 效度良好。

2 90后的个性心理特征考查结果

个性心理特征1~8题考查结果见表1。

第一项的考查结果表明90后更喜欢或愿意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第二项的考查结果表明赞同的人次只达到46.67%, 这与外界认为“90后”做事情缺乏坚韧性相吻合。第三项主要考察性格意志特征的组织纪律性, 有29.33%的人选择“赞同”或“完全赞同”, 有34%的人持否定态度。第四项有55%的人选择了3分 (不肯定) , 态度模糊, 表明解决方式可能与问题难易等有关。第五项只有55%左右选择了肯定, 31.33%选择了不肯定。第六项考察90后性格的态度特征中私已的情况, 只有2.33%的人认为自己经常会忽略别人的感受。第七项考察创新精神, 有30.33%选择了不确定, 仅有45%的人选择赞同, 因为学历较低的原因, 创新意识相对来说较弱。第八项统计结果表明300位被调查者中只有7%人会“随人流”去做目标或目的不确定的事情, 31%的人选择了不肯定, 62%的人认为自己目标确定。

第九项主要考察90后的秉性类型, 由被试者从下列18词 (稳重、敏感、粗心、乐观、含蓄、倔强、善于交际、恪守原则、直率热情、适应性强、有耐性、多愁善感、活泼好动、拘谨、缺乏信心、冲动) 中选择出最能代表自身秉性的三个词。多认为自己“善于交际” (118次) 、“适应能力强” (106次) 、“乐观” (98次) 、“直率热情” (93次) 。

总体来说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乐天、达观、坦率热心, 有主见, 因为创新能力较低因而虽拥有开创精神但缺乏毅力;“爱好自由, 赞同管理上制度化;有问题“90后”更偏爱从网络上寻找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叶翌晖, 袁义论.“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教育引导方法[J].高校管理, 2010, 16 (3) :253.

个性心理学视阈下的《大鱼》 篇11

基于“幻想”与“冒险”之间的心理学关联,美国导演提姆·波顿采用魔幻主义风格,在超凡的想象力和明亮的童心下拍摄了影片《大鱼》。导演提姆·波顿用一个关于大鱼的神奇传说,把父子两代人的生活与个性冲突纠合在一起,并向观众灌输着他童话般的成长理念。影片中的父亲爱德华·布鲁最大的爱好就是制造传奇,他用一生到处宣讲自己的传奇故事,而个性与之相反的儿子威尔常常会对父亲的这种举动感到难堪,成年后的威尔向父亲的故事内容提出强烈质疑,他想让父亲放弃那些无聊的“童话”,回到真实的生活里来。于是父子二人的冲突就此展开,并产生了长达3年的积怨。其实,这就是一场个性的冲突,如果将这对父子放置于个性心理学的视阈之下,父子二人的矛盾根源完全可以归结于二人个性中的首要特质、主要特质的差异,或者说,个性特质的差异导致了父子二人的不兼容性。

一、父亲爱德华的个性首要特质:幻想与冒险

电影《大鱼》剧照

根据上述奥尔波特的个性理论,《大鱼》中的父亲爱德华具有的首要特质应当是“幻想”。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看,“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创造型想象,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形成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和正确行为的先导,把人们带向了成功之路。[3]爱德华就是这样的人,生活中的爱德华只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推销商,他长年在外面推销产品,经历过各种事情,却没有一样具有传奇价值,因此他对自己的人生不够满意。所以利用积极而浪漫的“幻想”,爱德华把自己的生活场景升华了,他先是把家乡一条平凡的河流里制造出一条巨大的鱼,并幻想了用特殊的诱饵去钓取大鱼、大鱼吞下了他的结婚戒指又被迫吐回来的离奇情节。其实,这条大鱼既是爱德华浪漫精神的化身,也是爱德华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在这条大鱼的启发下,爱德华产生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坚持认为:“一条鱼之所以不被人钓到,是因它有着特殊的材质。”“金鱼呆在小鱼缸里永远不会变大。若有更多空间,它们将会数倍化成长。”在爱德华哲学式的阐释中,“大鱼”这个幻想中的产物与现实有了切实的联系,随后出现在爱德华传奇中的巨人、狼人老板、连体双胞胎、美人鱼和世外桃源的生活,更把爱德华的一生装饰成了一场精美的童话。

当一个人从“幻想”进入到“行动”阶段时,他心中的“幻想”就会转变为冒险,产生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冒险行动。当“大鱼”的故事弥漫于整个小镇时,爱德华的幻想又进入到了下一个层次,他要去寻求更大的冒险空间。在“对我而言,这个小镇容不下我的雄心壮志”的幻想之下,在经历了“我的野心比我的身体长得快”的3年等待之后,爱德华决心走出小镇,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爱德华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但凭着“幻想”特质和冒险行动,爱德华先是闯进满是毒蛇、蜘蛛、流沙的沼泽,勇敢地面对黑色女巫和关于自己生命的预言;又勇敢地走进了巨人山洞,独自穿过从来没人敢走的黑森林,见识了世外桃源丰都镇。丰都镇虽然安逸、平静,但却不是爱德华想要的冒险生活,因为他坚信:“事情越艰难,最后越能取得丰厚的果实。”于是爱德华又离开丰都镇,最终在马戏团里渡过了艰苦的日子,并历尽艰辛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这样的结局,才是爱德华希望得到的童话式结局。

二、儿子威尔的个性首要特质:现实与平静

很显然,在“幻想与冒险”的反面站着的是“现实与平静”,“现实”的定义内涵为即时的质量空间分布,所以或称“现实”是“即时物”,指的是当前存在着的所有客观实际。“现实”是沉静而踏实的,它拒绝与真实有距离,它要求事件的真实合法与本来面目。而“现实与平静”就是《大鱼》中儿子威尔的个性首要特质,威尔在精神上永远站在父亲爱德华的反方向,他不喜欢幻想与冒险,不喜欢无处不在的故事,也不喜欢父亲把自己编进他的童话里。其实威尔的心理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心态,在现实生活里,“现实”以完全物质化的形式出现,它可以是一所有着白篱笆的小院子,也可以是一份足以养家的工作,也可以是一个玩具商销售额的多少,“现实”里没有“幻想”的空间,这就是“现实”的残酷。在“现实”的压迫下,生活变得沉重,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乏味、枯燥、压抑。习惯被井然有序的日常生活包围的人们,早就给高贵的灵魂套上了物质的尺码,曾经在生活里游弋着的那条幻想式的大鱼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代它的是严密的逻辑、合理的推论、中规中矩的社会规范与限制人想象力的时空。威尔就是站在现实版的物质立场上,对父亲的“幻想”提出质疑。他不相信身为平常人的父亲会有那么多的传奇经历,他一直坚持认为父亲偏执于讲故事的爱好伤害了他的尊严。在威尔的评判标准里,只有“真实”才是让人信服的东西。因此威尔用“冰山”来比喻父亲的经历:“你知道‘冰山’吗?‘冰山’的意思就是说,事情只有一成真相露出表面,而其余九成都难觅踪迹。我看不到真实的你,我无法了解你。”而父亲却针锋相对地回答:“看不出是你的错,错不在我。”

因此,威尔从青年时代起积累起来的对父亲的反感和厌烦,终于造成了在威尔婚礼上的总爆发,结果是父子反目,3年不通消息。这就是父亲与儿子个性特质难以相容的集中反映。然而就在威尔拼命否定父亲的传奇经历时,威尔却又时时发现许多证据证明父亲故事的真实性。比如在清扫家中的游泳池时,威尔意外地看到游泳池里竟然出现一条大鱼,比如在阁楼里收拾旧物时,威尔竟然发现了父亲的阵亡通知书、丰都镇的委托书等;比如在父亲的葬礼上,出现了父亲故事里的巨人、双头美女、马戏团老板、丰都镇的居民、军营里的伙伴等真实的人物,似乎在说明父亲的故事并不完全属于虚构。对于这些离奇荒诞的细节,导演并不做任何解释,他只是想提示观众,从心理学的意义上看,真实与浪漫、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只要你愿意打开心灵去展开奇思妙想,平庸的生活同样充满了光彩。

三、“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融合

在浪漫与现实、幻想与真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跨度,所以会时刻产生冲突,要使两种个性最终兼容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态势,并产生以幻想为主体的强磁场,就需要理解和支持的介入。《大鱼》的主角爱德华是具有极强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在家乡,爱德华用自己的故事征服了全镇的居民,在外地,爱德华可以迅速地抓住一切转瞬即逝的机遇,在陌生的城市很快找到朋友和知已。可是又因为爱德华将自己的一生过于传奇化,违反了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原则,会涉及到各种人际关系(尽管没伤害过任何人),所以置疑之声也会传来,儿子威尔作为这方面意见的代表,他坚持认为父亲所说的一切“是谎言”“是哄5岁孩子的”。这说明远离现实的幻想需要有空间与时间的张力,而社会对任何一种个性的评判都需要有道德力量的支持,需要公众的理解与认同。

于是,影片里的另外一种人群出现了,他们由班奈医生、桑德拉(威尔母亲)、乔瑟芬(威尔妻子)等组成,他们与爱德华的幻想与浪漫的个性基调形成了呼应。作为爱德华的私人医生,班奈非常了解爱德华的个性和生平,当威尔不满意父亲编出的关于自己出生的传奇时,班奈医生告诉他真实的情况是“你父亲当时没有在家,是邻居将你妈妈送到了医院”。与父亲编出来的“威尔出生的那天我用金戒指钓到了大鱼”的童话相比,这真实版本的确平庸无趣让人失望,难怪连威尔脸上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难怪班奈医生也会说:“你认为哪种版本好,我一直喜欢那个虚构的版本。”《大鱼》中的爱德华一直游走幻想与现实之间,他把握着现实的一切机会(离乡、寻找、爱情、参军、工作),也不放过一切幻想的可能。成长的烦恼、创业的伤痛、爱情的坚贞、生与死的淡定,生命从激情狂飙到淡泊宁静,穷尽了爱德华一生的年华,也寄托了爱德华乌托邦式的浪漫。在一个个故事的诞生中,爱德华实现了对妻子的诺言(一座有白色篱笆的小房子),也实现了自己的幻想(将所有的人编进故事里),他用幻想填充着现实,也用现实印证着幻想,最终完成了自己既脚踏实地的工作、又幻想浪漫地活着的人生宗旨。当威尔终于静下心寻访父亲的一生,并在丰都镇上听说了父亲青年时代的真实经历时,威尔理解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心,当然也理解了父亲式的“幻想与冒险”。正是这一段寻找,扭转了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基调,使得《大鱼》有了现实主义意义:“幻想”是对平庸生活的背叛,是对人生的重新设计,也是一种积极面对残酷现实的最好态度。当人无法忍受生活的无趣时,“幻想”成功地将其摆渡到花团锦簇之地,让他在平庸之中同样享受世界的繁华。最终,爱德华的“幻想”个性感染了威尔,威尔学习着父亲的幻想模式,成为父亲传奇的续接者。影片用威尔怀抱父亲放进河流,让父亲重新成为一条大鱼的浪漫结尾,升华着父子二人的个性,描述出“幻想”与“浪漫”之间的成功对接。如果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评论,这就是威尔个性中的“次要特质”的“幻想”成份开始显现,威尔的“次要特质”在父亲精神的激励之下呈显性特征,父子二人的个性才有了融合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幻想”虽然不是现实,但它作为一个非现实形象体系,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生动的可感性。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沉淀,“幻想”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观念与内部结构关系,形成了它的一套超时空观念。“幻想”通过“轮回转世”的方法将个体生命无限延伸,将个人经验作为一种预言或具有历史感和哲学深度的寓意,化为永恒的浪漫。这就是“幻想”的魔力与《大鱼》的主题。在影片《大鱼》里,导演提姆·波顿是在通过“幻想”告诉观众:不要在意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重要的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能以童话般的率真去面对那些平凡的事情,你的人生就可以绚丽得如童话,优美得如诗篇,精彩得如电影,“幻想”个性是寻求幸福生活的法宝之一。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6.

[2]舒尔兹.成长心理学新知文库[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2-45.

个性心理问题 篇12

家庭因素的影响存在极端: 一是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将他人视为排斥性及不可信赖的。 近年来, 一些关于离婚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证实, 由于父母离异, 常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 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二是家长过于溺爱。 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有些家庭条件好的, 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 “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重饮食营养摄入, 轻情感需要的满足, 重成人包办代替, 轻小学生独立性培养。 从科学的角度看, 这些教养方式显然都是错误的, 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 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增加。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儿童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 小学生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 直接影响了小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校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 “硬环境”是指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论标准的客观条件, 如学校中的学科设置、教学设备和周边环境等。 “软环境”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取决于在这一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学校中的消极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抑制, 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而这种影响的最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就目前情况看,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 从情绪方面说,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 不能同长辈有效沟通, 在情感上缺乏关爱,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 不听任何教导, 或者过于淘气;有的则有焦虑心理, 抑郁症状。

在日常心理教育、辅导中,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一, 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 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 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教育孩子, 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 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 喜欢学习, 才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动力, 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第二, 合理的学习负担。 学习负担是否合适, 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 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 儿童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 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 他们都要长时间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 在这一过程中, 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 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 持久负面情绪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 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 让孩子学习负担适当,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

第三, 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 从人本主义心理观看,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 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需要而展开, 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 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 人格就越健康。 多数家长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 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 事实上, 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 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及创新的需要等。 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 因此家长应该注意到孩子的这种需要, 并尽可能地使之满足。

第四, 理性的挫折教育。 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 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 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 同时家长需要了解,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什么? 在挫折教育中家长应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 家长能够在情感上站在孩子的一边陪伴他, 让他学会用受挫后提升的经验和能力, 面对下一次同样的状况;家长智慧地让孩子懂得, 活着不容易, 总有很多挫折需要面对, 让孩子看到在挫折和困难中提升的能力, 得到的经验, 让孩子更从容地面对下一次, 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第五, 创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教育环境。 教师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 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 捕捉教育时机, 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 又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 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 革命先烈纪念地, 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 以此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 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 只有这样, 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

上一篇: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下一篇:专科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