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开放性骨折(精选10篇)
下肢开放性骨折 篇1
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创口及软组织缺损的处理是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难点, 其住院时间长、感染率极高, 容易造成骨不愈合等不良后果, 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压力, 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我科2010年对24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病人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治疗与护理, 疗效满意,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我科收治的24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病人, 男17例, 女7例;年龄21岁~67岁, 平均46.5岁;病人急诊入院后均通过询问病史、临床症状检查、X线拍片确诊;参照Gustilo提出的分类方法, 其中Ⅰ型5例, Ⅱ型14例, Ⅲ型5例;均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急诊手术下行创面彻底清创术, 将坏死组织和异物清楚, 骨折处根据实际情况行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 根据创口及软组织缺损处的面积大小应用VSD敷料, 将整个创面及软组织缺损处用敷料充分覆盖, 不留死腔。应用配套贴膜封闭创面, 贴膜封闭的范围要完全超过创缘, 以防止封闭不严密造成漏气, 接负压吸引管, 调节负压在0.03kPa~0.05kPa, 行持续负压吸引。骨折处行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术后给予抗感染、消肿、促进骨愈合对症处理, 7d~10d拆除VSD贴膜及敷料, 创口及软组织缺损处行常规换药, 二次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或行二期植皮手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所有病人均为急诊手术治疗。首先观察病人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意识等[1]。根据骨科术前护理常规行术区皮肤备皮, 尽量清除毛发及油性污物, 有利于贴膜紧贴皮肤。建立静脉通道, 同时察看化验指标、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结果。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血液循环、肢端感觉血液循环及活动度。病房护士准备好负压吸引装置, 确保装置通气流畅、负压有效。
2.1.2 心理护理
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给病人及家属首先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病人及家属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尤其会担心患肢能否保住、是否会截肢等不良后果[2]。医护人员要耐心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介绍术后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优势, 使病人及家属消除顾虑, 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患肢愈合, 使病人早日进行功能练习, 缩短下地时间。
2.2 术后护理
2.2.1 负压吸引装置的使用
术后病人返回病房, 首先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根据损伤程度及术中情况必要时行心电监护。将负压吸引装置与引流管接通, 负压值维持在0.03kPa~0.05kPa。负压吸引有效可见引流液持续流出、敷料变硬、贴膜收缩[3]。引流瓶放置要低于患肢水平, 以防止引流液倒流造成感染。确保持续负压引流, 观察引流管状态及引流液随时调整负压值。负压值过低会造成引流失败, 从而造成感染;负压值过高会导致出血可能。
2.2.2 引流管及引流液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病人因病情需要可能需拍片复查骨折固定情况, 因此外出检查时应用引流管卡扣将引流管夹闭。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瓶端反折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在此一定要确保夹闭确切后才关闭负压吸引, 以防止引流液倒流至VSD敷料内。正常持续负压吸引时引流管保持微扁状态。注意观察引流管的形状及是否膨胀, 观察引流管是否受压及折弯。引流管阻塞最易发生在引流管之间分叉处, 因此应严密观察, 若阻塞要及时更换[4,5,6]。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气味、量, 并做好记录。观察我科24例病人引流液, 一般术后3d引流液较多 (100mL~400mL) , 术后第4天开始减少[7]。引流液一般为陈旧性血液, 呈暗红色。若发现大量鲜红色液体引流出来, 要注意病人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患肢活动性出血可能, 并及时处理。引流瓶保证每天更换, 更换时注意应先将引流管彻底夹闭, 以保持引流装置保持持续吸引状态, 以防逆行感染的发生。
2.2.3 观察创面、VSD材料及贴膜
正常持续负压吸引时创面干燥、无渗出, 敷料慢慢变硬变干瘪, 贴膜紧贴敷料及皮肤。若创面出现渗出及积液、VSD敷料及贴膜膨胀说明负压吸引失败, 可能是由于漏气导致。此时应密切观察贴膜是否破裂、引流管是否阻塞、各接头处是否松动。若漏气会发出丝丝的声响, 发现问题随时解决[7]。同时告知病人及家属翻身及行患肢功能练习时注意活动幅度大小, 避免过度牵拉、伸屈。若有问题随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2.2.4 患肢护理及功能练习
术后将患肢抬高, 高于心脏水平, 禁止下地活动。术后常规石膏或支具外固定, 注意观察患肢与外固定材料接触处, 预防压疮形成。注意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感觉、活动度。术后患肢适当的功能练习能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并可预防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嘱病人及家属在床上适当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及足趾屈伸活动。同时观察VSD敷料及贴膜是否严密、引流管是否通畅。
2.2.5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病人需要长期卧床, 因此应选择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避免对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刺激。老年病人及原始损失较重的病人可适当输血浆或者白蛋白, 以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3 结果
24例病人术后持续负压引流7d~10d, 去除负压吸引装置, 将敷料及贴膜去除, 均可见肉芽组织生长, 无感染病人。其中6例病人改为常规换药后愈合, 16例病人二期行植皮手术后愈合, 另外2例因损伤太重行2次植皮手术后愈合。所有病人随访3个月~8个月, 均无感染现象发生、创面愈合良好、皮肤温度及颜色正常、骨折愈合良好。
4 讨论
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是创伤骨科比较棘手的问题, 需同时对骨折处及软组织缺损处进行处理。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软组织缺损严重, 处理不好术后非常容易感染及骨不愈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清创和换药方法, 减轻了因换药带给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护理负担。该技术及敷料贴膜的性质可使创面渗出物及坏死组织持续排出,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且敷料及贴膜将创面与外界隔离, 避免了患肢感染的机会。该技术的应用也不用担心因肢体创伤太重或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而导致骨头外露或皮肤因张力大不能缝合等问题, 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 降低了感染、骨不愈合等发生率, 有利于病人早期行功能练习, 促进患肢的恢复[8]。总之,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病人急诊手术行清创内固定, 创口及软组织缺损处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结果]术后7d10d拆除VSD材料, 均可见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感染得到控制, 愈合良好。[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首选, 可减少伤口感染几率, 避免重复伤口换药, 有利于肉芽组织生长, 促进伤口及软组织缺损处的愈合。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下肢开放性骨折,软组织缺损,护理
参考文献
[1]Fleichmann W, strecker W, Bombell M, et al.Vacuumsealingas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J].Ufallchirurg, 1993, 96 (5) :488-492.
[2]Moues CM, van den Bend GJ, Heule F, et al.Comparing conventional gauze therapy to vacuumassisted closure wound therapy: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J].J Plast Reconstr Aeshet Surg, 2007, 60 (6) :672-681.
[3]黄雄飞, 杜靖远.真空封闭技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的感染创面[J].中华创伤杂志, 2002, 18 (10) :604-606.
[4]陈琳.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12) :59.
[5]马虹, 孙强, 田卓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42例难治性压疮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8) :697.
[6]龙显斌, 贺常仁, 刘芳, 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内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8) :622.
[7]鲁波勇, 吴刚, 祝少博.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急诊处理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 (3) :246.
[8]喻爱喜, 余国荣, 邓凯, 等.封闭负压吸引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严重感染性骨外露[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29 (3) :219.
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篇2
【关键词】 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5-01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86例下肢骨折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33例。按骨折类型,有股骨骨折32例、髌骨骨折25例、胫腓骨骨折16例、踝骨骨折13例。均进行康复期健康指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 心理护理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容易紧张烦躁,护理人员应该态度和蔼,耐心地与其沟通,向患者讲解骨折的预后转归,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疼痛的自信心。对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对病人的思想转变和生活方式有准备、能够细心细致地照顾病人,避免烦燥不安或不耐烦的情绪在病人面前出现。
3 饮食护理
骨折后由于骨折组织的修复是需要合理的营养,应及时给予高热量、以及高蛋白食物。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活血化淤、促进骨折愈合[1]。同时应注意便秘的发生,由于骨折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应指导患者干稀搭配、精细搭配、荤素搭配。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粗纤维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4 并发症合并症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减轻患肢肿胀疼痛。注意观察皮肤温度、感觉运动,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干预,对骨折转归十分关键。
5 功能锻炼的护理
功能锻炼对骨折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强直,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强的影响,可以舒筋活络,益气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告知注意事项,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能动性,克服疼痛。使其自觉的进行功能锻炼,教会患者做踝关节的背伸,趾屈活动,绷腿动作,教会患者掌握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锻炼[2]。活动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部分患者结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电疗、磁疗等物理疗法,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锻炼时医护人员结合个人特点制定,肌肉收缩次数、关节屈伸角度、负重时间及强度等具体指标,并要求家属监督。
6 疼痛的护理
加强疼痛的护理,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正确使用镇痛药物。恰当应用疼痛的心理疗法,可以通过听音乐谈心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放松,缓解病人疼痛。疼痛病人一般是夜间疼痛加剧,鼓励病人白天多与家人沟通,应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尤其是减少午睡时间,延长夜间睡眠时间[3],增进夜间睡眠质量。
7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发生褥疮,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时采取翻身护理,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红肿或者颜色的改变,指导家属合理得按摩经常受压部位,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气垫床,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清洁,特别是女性患者卧床时间长,小便后要及时清理会阴及骶尾部,保持骶尾部干燥。
8 尿路感染的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长期卧床且病人为了减少陪护的麻烦,饮水量少,容易出现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所以针对此保持患者的每日饮水量达到标准,如有留置尿管应保持尿路清洁,进行尿路冲洗,预防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颜淑要.健康教育在骨折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第21期279页.
[2] 包金娥.健康教育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第21期302页.
下肢开放性骨折 篇3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科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骨科下肢骨折患者102例,由于用拐不当致骨折成角畸形5例,内固定器折断、螺丝滑脱3例,骨不愈合1例,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60例,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13~71岁,经注重拐杖应用的宣教,无1例因用拐不当造成并发症。
2 拐杖应用的宣教
2.1 拐杖的选择
拐杖是下肢骨折患者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嘱患者及亲友选择质量好、扶手牢固、高度可调减、拐头有防滑装置的轻便拐杖,通常铝合金制品最佳。在宣教的过程中,科室备用一副拐杖,用来讲解各部位的功能及意义和调试高低的方法,以保证患者应用拐杖的安全。
2.2 扶拐行走的原则与时机
扶拐行走是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扶拐下地的时机很重要,下地过早过晚都会对骨折的愈合及康复造成不良影响。下地时机最好选择在骨痂形成期。此期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已修复,骨折断端已初步稳定,内外骨痂已开始形成,特别是患者经过几周的床上锻炼,肌肉收缩有力,当踝关节背伸、患肢抬高足不发颤时,即可以让患者开始离床扶拐练习步行。
2.3 扶拐的方法
扶拐的方法对骨折的愈合很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应现场示范扶拐的方法。拐杖的高度应根据患者的身高调适,一般高度是患者双手扶拐,拐顶距离腋窝5~10 cm,与肩同宽。因为扶拐的力在双手而不是靠腋窝支撑身体,否则容易造成臂丛神经麻痹,一旦发生,虽经休息可以恢复,但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功能锻炼的进程。
2.4 扶拐的步法
扶拐的步法是宣教的重点,为达到安全自由步行锻炼的目的,单纯的讲解患者不能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顾虑,为此护理人员应当示范扶拐步法的动作要领,直至患者掌握。对于儿童还应教会家长。扶拐行走时首先嘱患者站好姿势,使双足与双拐头呈等腰三角形,先迈患肢,足尖不可超越双拐头连线,站平稳后,双手撑拐同时健肢向前迈移30 cm左右,站稳后抬患肢,同时提拐向前移动同等距离,足与拐头同时落地,但足尖仍然落于双拐头连线内,如此逐步前移。患者初次下床扶拐走路时应有护士现场指导并保护,有的患者步幅过大,重心后移,易摔倒,及时调整使患者在锻炼过程中充满信心,对于儿童特殊的心理特点,在使用拐杖的过程中要有医护人员或亲属的监护,以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2.5 拐杖的使用原则
2.5.1 双拐的使用原则
所有下肢骨折患者在骨痂形成期后开始床下锻炼均应扶双拐,不负重或轻负重行走。如果骨折部在股骨中上段,扶拐行走时患肢应保持外展30°,股骨下段及小腿骨折扶拐行走时,患肢应保持中立位。步幅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每分钟不超过25步,双下股骨骨折离床活动应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期,一般在8周左右[1],而且下地活动最好有外固定保护。
2.5.2 单拐的使用原则
在下股骨折临床愈合期后,可由双拐改用单拐行走锻炼。其原则是:股骨干中上段,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有轻度向外成角者,应先去患侧拐杖,以保持在行走时患肢外展。纠正和防止成角加大,这是因为股骨中上段骨折有一向外成角倾向,其他情况应先去健侧拐杖。
2.6 弃拐
下肢骨折患者用拐是暂时的,骨折愈合后应该及时弃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弃拐过早,导致骨折畸形,甚至钢板弯曲或折断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需要再次手术。也有部分患者对骨折愈合存有顾虑,不敢弃拐,时间久了,可以造成双下肢力不平衡而不利于患肢的康复。弃拐的原则是骨折部达到骨性愈合。
摘要:为使下肢骨折患者在骨痂形成期后,离床步行锻炼时正确使用拐杖,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顺利康复,通过临床宣教,使患者掌握拐杖的选择,扶拐行走的原则与时机,正确扶拐方法 ,扶拐的步法,双单拐的使用原则及弃拐的注意点。160例患者接受宣教后,无1例因拐杖使用不当发生并发症。
关键词:教育,骨折,康复
参考文献
下肢开放性骨折 篇4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患者因血液流变学改变使下肢深静脉栓子形成而致深静脉栓塞,血栓形成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⑴血流缓慢;⑵血管内膜损伤;⑶血液凝固性增高。而骨折和手术患者是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人群,我院在一年内共发生三例因骨折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两例康复,一例截肢,因此,加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的护理,预防DVT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骨科护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75例,其中有3例发生深静脉栓塞,均为女性患者,发生DVT的时间为术后3~14天,1例为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9旬患者,发生DVT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不明显,患肢皮温低,循环差,因未能及早处理,最终发生患肢坏死而截肢,其余2例临床症状典型,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经保守治疗后疗效满意,痊愈出院。
2 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对策
2.1 术前健康教育 由于骨折患者因外伤、应激、麻醉及手术等使全身血液形成高凝状态,创伤和手术后下肢长时间的制动体位,导致肌肉丧失收缩能力,“肌泵”功能严重障碍,使血液瘀滞,易发生DVT[ 1 ]。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DVT的诱发因素和严重性,使其了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戒烟,以防血脂偏高增加血液黏度。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尽快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抬高患肢,增加静脉血液回流。
2.2 患肢的护理 病人入院后即采用治疗体位,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这种体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的牵拉有一定作用,同时下肢抬高更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体位,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但活动不能剧烈,不可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每日测量腿围,做好记录,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血供、肤色和注射部位有无异常。为保护足背静脉血管,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做好留置针的护理。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2.3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有研究认为,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2]。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群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回流,逐渐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屈伸活动,病情许可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骨折及术后患者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抬高患肢。选择上肢静脉输液,避免在患肢穿刺。低分子肝素钙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3],因此,对于DVT的高危患者(包括老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吸烟,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术后可预防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以预防DVT发生。
2.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DVT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促进静脉回流,注意保暖,患肢制动,嘱家属切忌热敷,按摩,随意搬动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严密观察全身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神态、呼吸、如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烦燥不安等症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观察患肢皮温、皮色,足背动脉博动,每天测量记录患肢周径变化。硫酸镁湿敷患肢,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4]。使用尿激酶,肝素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期间,定时复查凝血四项,配合好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 小结
DVT是骨科患者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仅易致残、致死,丧失劳动力,且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应加强骨折术后患者发生DVT的预防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彩霞,魏俐仪,潘晨霞等.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及护理1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21-22.
[2]陈玉春.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2010,16(01).
[3]杨刚,吕厚山,高键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 25.
下肢骨折56例护理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5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男17例, 女11例, 年龄18岁~76岁, 平均年龄 (43.2±4.5) 岁;对照组男12例, 女16例, 年龄20岁~75岁, 平均年龄 (40.8±6.3) 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纯骨折患者, 认知能力正常, 排除其他基础类疾病。其中股骨干骨折20例, 胫腓骨骨折13例, 股骨颈骨折10例, 髌骨骨折7例, 胫骨平台骨折4例, 其他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个体化护理干预: (1) 体位:术后用垫枕将患肢抬高以减轻局部肿胀, 鼓励患者多运动或下床活动, 避免下肢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定期检查受压部位, 给予适当按摩。 (2) 预防并发症:术后患者一般会感觉伤口疼痛, 应给予患者止痛剂以减轻其疼痛感, 并可通过聊天或听喜欢的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痛苦。嘱咐患者每日饮水2 000~3 000 m L, 以避免尿路感染。 (3) 康复训练:术后第1天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跖屈背伸训练, 每天2~3次, 每次20 min;术后第5天可进行直腿抬高和关节屈曲训练, 每天2~3次, 每次20下;术后1周后, 可扶双拐下床活动, 循序渐进。 (4) 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节, 避免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护理人员应详细地讲解发病原因和治疗过程, 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 适量补充钙质, 促进骨骼愈合,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术后身体恢复情况:首次翻身时间、功能锻炼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伤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及关节功能障碍;术后疼痛缓解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比较
观察组无痛16例, 较痛11例, 很痛1例, 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无痛4例, 较痛15例, 很痛9例, 总有效率为67.9%。观察组术后疼痛缓解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2组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翻身时间为 (5.62±2.31) h, 功能锻炼时间为 (9.32±2.67) h, 住院天数为 (12.55±2.39) d;对照组首次翻身时间为 (8.18±2.45) h, 功能锻炼时间为 (13.15±3.52) h, 住院天数为 (20.06±4.83) d。观察组首次翻身时间、功能锻炼时间及住院天数显著早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伤口感染1例, 骨折延迟愈合0例, 关节功能障碍2例;对照组发生伤口感染8例, 骨折延迟愈合6例, 关节功能障碍9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下肢骨折是骨科中最常见的疾病, 其治疗方法通常为手术治疗, 而患者最担心的往往是手术成功与否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状况。因此, 应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并发症, 在加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 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服务, 尽最大可能减少患者痛苦, 提高满意度。在患者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也很有必要。
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 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功能障碍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本文观察组术后疼痛缓解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翻身时间、功能锻炼时间及住院天数显著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下肢骨折患者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生的发生率, 使患者能够尽早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文.下肢骨折术后康复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23) :91-92.
一种下肢骨折抬高装置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高密质海绵, 荞麦皮, 棉布。
1.2 制作方法高致密性海绵制做成长55 cm、宽28 cm、高 (远端25 cm, 近端5 cm) 长方体垫, 远近端跟据人体生理结构挖中凹半弧型, 中凹弧型深6 cm。制成后中央填充适量荞麦皮, 另制作带拉链棉布布套, 备用。下肢骨折抬高装置结构, 见图1。
2 优点
2.1 荞麦皮易于获取, 软硬适度, 冬暖夏凉, 荞麦壳与壳之间自然形成透气通道, 凉爽舒适, 可自动适应肢体的轮廓确保肢体血液通畅完全放松紧张的肌肉, 患者感觉舒爽。其次荞麦壳绿色环保, 且经常日晒和水洗不变质, 易于长期使用清洗。
2.2 此小腿支撑垫制成后为一体, 远近端据人体生理结构挖中凹半弧型, 中凹弧型深6 cm, 符合人体生理力学, 易于保持小腿的稳定性, 减少骨折移位再损伤;在骨科, 创伤及手术后除应用药物消肿外, 肢体高于心脏水平, 受重力影响血液回流较快, 有利于肢体肿胀消退, 抬高患肢已成为骨科常规护理的主要措施之一[3]。此下肢抬高装置远近端的高度差异;利于形成越30°左右坡度, 有效促进小腿远端静脉回流, 消肿效果明显;结合荞麦皮可以自动适应肢体的轮廓的特点, 能有效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降低患肢的痛感, 减少局部皮肤压迫, 能更好地预防压疮形成, 降低护理的难度。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减轻患者痛苦[4]。
2.3 荞麦皮可清洗后不变质, 患者血液、分泌物等污染后方便清洗, 经济实用;带拉链棉布布套, 方便拆洗, 便于更换、消毒。
该小腿抬高支撑垫制作简单, 便于取材, 价格低廉, 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慧玲.介绍一种骨科下肢抬高垫[J].护理研究, 2007, 21 (2) :369.
[2]樊会云, 焦裕光, 梁恒记, 等.自制下肢抬高垫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8) :2431.
[3]戚晓红, 余卫平.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3-55.
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指导 篇7
1 股骨颈骨折
愈合期: (1) 取平卧位, 下肢稍外展, 两腿间放一软枕, 患肢不宜抬高; (2) 手术后3~5d即开始卧位做保健操, 每日1~2次, 趾与踝主动练习, 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 (3) 第2周开始协助患者不使股骨旋转与内收的髋的主动屈伸练习, 动作轻柔, 幅度小, 不引起明显疼痛; (4) 第3周可增加俯卧位的上肢支撑起上身和双臀, 并向后上方抬起双臀的练习, 主要增加躯干和髋部的力量:可坐位做主动屈髋、屈膝的练习, 不
。
宜床上盘坐、翘二郎腿, 或坐位低于90, 以免髋关节外展外旋造成移位, 坐床沿时双足踩踏脚凳上。
恢复期: (1) 第1个月可增加仰卧位患肢伸直, 做髋部主动内收、外展, 坐位做股四头肌抗阻、膝关节的屈伸, 体质好可做三点式步行、患肢不负重等练习; (2) 第2个月增加髋关节各组肌群的主动与抗组练习、坐位与站位的转换练习, 同时逐步增加扶杆双足站立做踝的主动屈、伸、内外翻及缓慢微蹲练习;之后增加扶杆站立做双下肢交替踏步运动或平衡杆内步行, 双腋拐做四点步行, 患肢稍微负重; (3) 90d左右, 可练习健侧使用单腋拐步行, 2周后可改为患侧持单腋拐步行;之后改为健侧持单手拐步行, 3周后改患侧持单手拐步行; (4) 逐步提高下肢的负重能力、活动耐力直至弃拐。练习内容有:变速行走、跨越障碍、拾取落地物件、上下楼梯、下蹲等, 这一过程需要1~2年。
2 髌骨骨折
愈合期: (1) 骨科处理后2~3d即开始卧位行髋、踝的主动练习; (2) 15d左右增加屈膝肌等长收缩练习; (3) 使用石膏托的患者在30d左右取下石膏托, 协助患者做髌骨周围肌肉的被动运动或左右推动髌骨2~3次, 瞩患者主动屈、伸膝关节。 (4) 45d左右, 嘱患者开始使用双腋拐做三点步行。患肢不着地。
恢复期: (1) 嘱患者进行主动伸、屈踝、膝关节的抗阻练习; (2) 15d后增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 20d后练习使用双拐四点步行, 2周后改单拐步行, 再2周后改手拐直至徒步行走; (3) 练习上下楼梯、下蹲、单腿负重, 逐渐增加肌肉负重能力。
3 胫腓骨骨折
愈合期: (1) 取平卧位, 患侧下肢用软枕稍垫高以利于静脉回流; (2) 经骨科处理后3~4d在卧位下开始行保健体操, 上肢肌力的练习, 患肢髋、踝、趾的主动练习, 患肢股四头肌肉的等长收缩; (3) 15d左右增加髋、膝、踝关节主动屈、伸和趾的等长收缩、髋部抗阻练习; (4) 45d左右有外固定的患者可持双腋拐做三点式步行, 患肢不着地; (5) 可在足底沿纵轴进行扣击, 每日2次, 每次200下。
恢复期: (1) 去除外固定后, 增加膝、踝关节的主动练习, 于斜板床站立, 15d后开始在挟持下做起坐练习、双足站立下做踮足尖、下蹲、练习; (2) 做患肢髋屈, 伸、内收、外展和膝踝关节的屈伸抗阻练习; (3) 30d后在扶杆站立位练习改为双下肢交替步行, 增加踝内外翻的抗阻练习, 以后扶腋拐做四点步行, 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
4 踝部骨折
愈合期: (1) 取平卧或健侧卧位, 患侧避免受压, 垫软枕抬高患足, 高过心脏, 以利静脉回流; (2) 经骨科初步处理后3~5d即开始做保健体操, 未被固定的关节做主动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3) 15d左右增加踝和趾屈伸等长收缩练习、持双腋拐进行三点式步行; (4) 20d左右增加:内踝骨折做踝内翻肌静力性收缩。外踝骨折做踝外翻肌静力性收缩练习, 以后重复以上动作。
恢复期: (1) 去除固定后开始进行踝的主动屈伸练习, 内踝骨折者则进行踝内翻的主动练习;外踝骨折者则进行踝的外翻主动抗阻练习; (2) 第2周增加踝屈伸、趾屈伸群抗阻练习, 内踝骨折者可增加踝外翻的主动练习和踝内翻的抗阻练习, 外踝骨折者可进行踝内翻的主动和踝外翻的抗阻练习; (3) 第3周可增加踝内外翻的抗阻练习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牵引治疗。
下肢骨折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1)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并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2) 鼓励患者多食含钙较高的食品, 尽量戒烟、酒, 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并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3) 下肢骨折尽量取平卧或健侧卧位。膝上骨折者尽量不要抬高患肢, 如出现明显肿胀抬高患肢时须使整条肢体处于水平位, 两腿之间置一软枕, 膝下骨折者应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鼓励患者积极主动进行髋、膝、踝关节的主动练习, 但一定避免使用暴力, 避免患肢过度负重;练习应早期介入, 循序渐进。 (4) 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防跌倒、摔伤, 以免造成继发性损害。 (5) 如伴神经血管损伤, 应观察肢端血运、皮温和感觉、肢体肿胀、慢性疼痛等情况, 注意患肢保暖、避免烫伤等。 (6)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进行助行。 (7) 熟知患者病情进展, 及时向主管医生和治疗师反馈疗效。注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促进骨折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40例下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某院住院的下肢骨折病人40例, 病人均为认知能力正常者, 其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18岁, 40例病人均为单纯骨折病人, 无其他基础疾病;其中股骨干骨折13例, 胫腓骨骨折8例, 股骨颈骨折7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 髌骨骨折3例, 胫骨平台骨折2例, 其他3例。手术方法为根据不同类型的骨折分别行内固定术。
2 观察与评估
2.1 全面评估
入院后首先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估, 对观察到的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护士每班对病人进行评估并做好记录。早期监测肢体远端的颜色、温度、活动力、循环感觉。评估患肢周边脉搏搏动的有无及强弱, 以受伤的肢体远端为主, 并做好记号记于护理记录上。使用苍白测验来观察指甲微血管的再充填时间, 来评估循环。
2.2 早期观察
手术后24 h~48 h注意体温变化。经常检查辅料, 注意出血情形, 若有渗出立即告知医生。上石膏的肢体摸起来感觉湿热感, 表示可能有感染的情形, 要立即告知医生。观察伤口和引流,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渗血量, 保持引流通畅并记录引流量;注意患肢的感觉和运动, 术后返回病室即让病人活动脚趾, 观察是否有神经损伤;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和色泽、肿胀程度、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3 护理
3.1 体位
术后用垫枕将患肢抬高以减轻局部肿胀, 至少每2 h翻身1次, 做深呼吸和咳嗽运动, 鼓励病人做自主运动和早期下床运动。预防上石膏边缘附近的皮肤受压, 露于石膏外的手指、脚趾经常活动, 避免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每日清洁石膏表面的皮肤。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基础上, 定时检查受压部位, 给予按摩[1]。
3.2 预防并发症
下肢骨折后肢体需要固定, 术后病人往往感到肢体疼痛, 伤肢亦多出现肿胀;要重视病人的主诉, 若病人站立后有下肢沉重感、胀痛感, 警惕下肢静脉栓塞的可能。术后3 d 病人会感觉伤口疼痛, 一般给予止痛剂以减轻病人的不舒适;通过聊天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达到减轻病人疼痛感的目的;保持病室安静, 降低室内光亮也可以减轻病人疼痛;暗示可以减轻疼痛, 听喜欢的音乐也可以减轻疼痛;监测主诉疼痛的程度以及止痛剂缓解疼痛情形。若持续疼痛或手脚麻木、发青、冰冷、发黑、严重肿胀、任何臭味或渗出物渗出要立即告知医生。预防泌尿道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不憋尿, 多饮水。嘱病人每天清洁会阴部1次或2次, 必要时即刻清洗。向其说明饮水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特殊的限制, 每天应喝水2 000 mL~3 000 mL, 达到自行冲洗膀胱的目的, 以避免尿路感染。指导病人在有排尿感时不要憋尿, 因为尿潴留是导致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2]。
3.3 功能锻炼
目的是恢复肢体功能, 防止并发症。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和踝关节的跖屈、背伸, 每天2次或3次, 每次15 min ;术后第5天开始练习直腿抬高和关节的屈曲, 每天2次, 每次20个;术后1周可扶双拐或助行器下地活动, 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4 周后逐渐过渡到扶单拐或去拐下地活动[3] 。
3.4 心理支持
身体的创伤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护理人员应观察其心理变化, 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安慰、解释、鼓励, 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 结合成功病例介绍治疗效果, 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 配合治疗护理[4,5]。介绍骨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以取得配合和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
3.5 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 适当补钙, 促进骨折愈合。忌食辛甘肥厚之品, 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 加重病情。
4 小结
在护理下肢骨折老年病人时, 医护人员要把病人看作一个整体, 给予全身心的护理使他们尽快康复。对40例下肢骨折病人根据护理评估因人而异制定护理计划, 做到这些, 诸如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栓塞、软组织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脂肪栓塞等一类并发症可能不会发生, 即便出现, 也可通过及时、正确的处理化解。因此术后的评估和认真观察, 时刻保持警惕, 一经发现要及时处置, 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对40例下肢骨折病人, 采用个性化评估护理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摘要:[目的]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下肢骨折病人提供一套完善的护理服务,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方法]根据下肢骨折病人的心理状况、健康状态、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以及手术完成情况来制定全面的护理计划。[结果]40例下肢骨折病人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在对下肢骨折病人进行护理时, 制定因人而异的护理计划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病人尽快康复。
关键词:下肢骨折,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洪君, 苏春燕, 周玉洁, 等.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3) :113-114.
[2]赛小珍.骨伤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3]罗俊霞.护理干预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 2010, 6 (36) :221-222.
[4]姚彩娟, 陆涯琳.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4A) :888-889.
下肢开放性骨折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0-02
[摘要]目的:探讨为使下肢骨折患者尽早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方法:通过对196例患者的护理,采取相适应的功能锻炼指导与护理模式,以功能锻炼指导为基础,自我护理与医疗护理相结合,护理程序为框架,责任护士参与医生查房,病人家属参与计划制订,及时评估病人准确技能掌握、膝、踝关节功能及肌力恢复程度、压疮等信息。结果:本组患者95%能掌握准确锻炼方法,功能恢复中除膝关节屈曲由于住院时间、病情因素实现目标比例小外,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肌力恢复达95%以上,无压疮。结论:本护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下肢骨折病人功能锻炼,提高伤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骨折;功能锻炼;指导;护理模式
下肢骨折后,有效的功能煅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预防肌键粘连和挛缩而造成的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恢复关节和肢体的正常功能。然而,功能煅炼往往不被骨折患者及家属理解重视。患者因锻炼怕疼、怕骨折错位或再次骨折等原因,不能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而致关节僵直、屈曲、肌肉挛缩等。影响了患者的日后生活和工作。为了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我院骨科对骨折患者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功能煅炼与护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护理对象:选自2005年11月~2009年3月间,本院骨科下肢骨折的住院病人196例,年龄9~75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男112例,女84例;平均住院天数15天;手术181例,占92.34%。
1.2指导与护理模式
1.2.1功能锻炼指导:骨科住院病人在疾病知识方面,最关心的是治疗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最需要了解的是功能锻炼方法,活动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及疼痛控制方法[1],在手术前就给予相应的锻炼心理和知识准备,术后给予相应的功能锻炼指导,与自我护理相结合来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术后第三天拔除负压引流管,由物理治疗师指导用步行架开始下地行走,运动后以冰敷膝关节周围,屈膝达60度关节功能锻炼屈膝达到0~90°:A.辅助关节运动;B.床边屈膝运动;C.踩单车运动;D.伸展腘绳肌(大腿后肌)运动;E.伸展腓肠肌(小腿后脚跟)运动;术后第八至十四天,继续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行膝关节屈曲、步行、上下楼梯、行走斜坡以及姿势转移,改善步行姿势。
上下床:下床:患肢先下,健肢随后。上床:健肢先上,患肢随后。遵循同侧上床。
1.2.2护理模式
1.2.2.1入院时,对病人进行评估,了解病情、功能锻炼需求,根据病情及需求指导病人小腿大腿肌肉收缩运动,循序渐进,每天50~500次,分三次进行白天每二小时一次,非固定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作屈伸运动,每天三次。
1.2.2.2近期目标:病人知道疾病诊断,了解一般疾病知识,知道下肢锻炼法:股四头肌及腓肠肌锻炼,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活动方法,掌握准确锻炼技能。
1.2.2.3远期目标:恢复肌力,膝关节屈曲达0度至120~140度,踝关节跖90度、背伸25~30度。肌力测定:检查部分完全裸露,以股四头肌、腓肠肌为准。
股四头肌肌力测定:病人取仰卧位,屈膝关节,然后令其抗阻力伸直膝关节可触摸到该肌肉收缩。腓肠肌肌力测定:测定者手放在腓肠肌上,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然后令其抗阻力地足跖屈,可触摸到该肌收缩肌力分级[2]:
0级:肌肉无收缩,关节也无运动,处于完全瘫痪状态。
1级:肌肉虽有微弱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
2级:肌肉收缩能使关节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3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运动关节,但力量较正常为弱。
5级肌力正常,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关节。
1.2.2.4方式:床旁个别指导、动作示范,及时评估掌握程度及锻炼进度,作一步指导,指导分术前、术后、出院前三阶段。
1.2.2.5责任护士参加医生查房,及时与医生联系,讨论锻炼方案
1.2.2.6重在病人、家属参与制订、修改功能锻炼计划,取得合作
1.2.2.7自我护理模式:(1)教育方式:①口头讲述。深人浅出地讲述骨折发生、发展、愈合过程等专业知识,以及如何合理营养,床上活动,功能锻炼等。②动作示范。向患者示范有效咳嗽排痰,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远端小关节活动等方法,向家属示范翻身扣背,被动活动关节等方法与技巧。(2)支持教育:无论在患病的任何时期,护士都必须经常地、反复地向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信息[3]。当患者有能力或可以通过学习进行自理活动时,护士给予必要的支持、指导、教育或提供最佳环境,以便使患者达到自理的最佳水平。支持教育分为情感教育和信息教育两部分:①情感支持教育。下肢骨折治疗时间长,需卧床休息.活动不便,加上初到新环境易感到寂寞无助、忧郁伤感或烦躁不安。我们首先是给患者解决日常所需.尽量满足其生活和饮食习惯;其次是与他们谈心,鼓励患者诉说内心感受并表示理锵和同情,给予安慰。向患者和家属讲锵骨折的有关知识、治疗进展、注意事项及成功的案例,耐心听取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为患者提供由医生、护士、家属共同参与的支持系统,减少患者顾虑,树立治愈信心。②信息支持教育。为了减少并发症,使患者尽快康复,护士必须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教育。a.牵引知识的指导:让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维持有效牵引,牵引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b.预防并发症教育:教会患者作扩胸、深呼吸以增进肺功能,并适应变换体位,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c.运动指导:根据手术方法及固定材料不同,具体指导患者练习坐起,下肢抬举及伸屈活动等[3]。
2结果
详见表1、表2。
3讨论
3.1医、护、患密切合作,符合现代医护、护患关系,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个体健康差异、不同疾病的需要。
3.2在实施健康教育中,护士与病人的沟通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为病人创造一个亲切、温馨的环境,便于病人接受、配合治疗。
3.3科内制订锻炼目标,把功能锻炼纳入住院病人的预防保健,符合WHO倡导的健康促进原则,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4]。
3.4下肢骨折多见,在治疗中不注意护理可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不连、关节脱位、压疮,下肢过早负重造成固定骨折错位、无菌性坏死,由于护理模式改变,病人了解疾病治疗护理不当的后果,主动选择最佳方案,愿意配合,主动锻炼,整个锻炼过程中,病人受医护人员监控,向功能恢复目标接近。
3.5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住院病人,更希望在住院期间通过医护人员是诊治、护理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骨折病人更多的康复是在家中完成,该护理模式不仅使病人掌握准确锻炼方法,而且树立了成功的信心。
3.6从资料分析,功能恢复中踝关节、肌力、肌肉萎缩、压疮达到目标要求高,膝关节屈曲实现目标比例小,原因有住院天数短,术后一周出院多,髌骨骨折患者出院時膝关节虽未达到度,但患者掌握早期锻炼方法,回家康复几率大,股骨干骨折结合骨折粉碎及内固定程度进行适当膝关节屈曲锻炼,属随访范畴。
3.7该护理模式有利管理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反馈、提高,有利护生、进修生带教。
3.8存在不足:现阶段,护理队伍编制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责任护士固定一个月为试行阶段,建议固定三个月。
4小结
下肢骨折牵引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病人中, 男65例, 女15例, 年龄6岁~85岁, 平均53.5岁。其中11例病人行皮牵引2周后回家继续牵引治疗, 9例病人行胫骨结节牵引2周后回家继续牵引治疗, 50例病人行胫骨牵引1周后施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 10例病人行跟骨牵引1周后手术治疗治愈出院。80例病人无一例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 观察方法
2.1 对下肢皮牵引的观察
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正常, 并维持其效能, 如牵引架有无倾斜、牵引绳有无被压。牵引肢体若出现局部疼痛、麻木应及时调整牵引松紧度, 如出现皮肤变红、变紫或水疱, 可局部加棉垫或涂0.5%碘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活动、感觉情况, 如患肢末梢苍白青紫、温度较健侧低则为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 如患肢感觉麻木、活动无力则提示有神经损伤, 须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在冬季应注意牵引肢体保暖。
2.2 对下肢骨牵引的观察
经常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正确并维持其效能:如牵引架有无倾斜, 牵引是否松脱, 牵引针有无滑动, 牵引砝码是否悬空, 牵引绳有无被压, 滑轮是否灵活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纠正。观察牵引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活动、感觉等情况, 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3 牵引重量的掌握
牵引重量依病人的体重及牵引部位而定。一般股骨髁上牵引:病人体重的1/8~1/6, 老年人为1/9, 维持量为3 kg;胫骨结节牵引7 kg~8 kg, 维持量为3 kg~5 kg, 跟骨牵引4 kg~6 kg, 不能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若牵引量重过小, 不能达到复位与固定的目的, 若牵引重量过大, 可发生错位。
2.4 牵引禁忌证
牵引处有炎症, 皮肤有破损或开发性创伤, 污染严重者;牵引局部骨骼有病变及严重骨质疏松者。
3 下肢牵引病人的护理
为保持牵引的有效性, 牵引的重锤应悬空, 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 滑轮应灵活。不能随便改变牵引重量, 作临床护理时不可随意去除重量或放松绳索。牵引绳与被牵引的肢体长轴形成一直线, 铺床时注意不可将被褥压在绳索上, 以免影响牵引力量。保持反牵引力量, 行下肢牵引时应垫高床尾, 不应随便改变病人的体位和位置。保持病人处于舒适体位, 腰下可放小枕, 头部稍垫高, 注意保暖, 冬季可穿棉袜套。牵引针眼处在牵引术后用纱布条缠绕, 术后1 d去掉沾有血迹的纱布条, 每日用0.5%碘伏消毒2次。但不能去掉针眼周围形成的保护痂, 以免感染。密切观察牵引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活动, 感觉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牵引病人长期卧床, 易发生压疮, 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我科使用了气垫床, 每2 h翻身、叩背按摩、受压部位一次, 加强营养, 每日用温水擦浴2次, 鼓励病人多饮水, 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牵引过程中应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4 体会
【下肢开放性骨折】推荐阅读:
下肢长骨骨折11-19
下肢多发性骨折09-29
老年人下肢骨折10-08
下肢骨折的康复护理12-13
下肢骨折内固定术06-18
胫腓骨骨折开放性骨折09-01
上肢开放性骨折05-20
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06-14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论文09-28
开放骨折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