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差错论文(共10篇)
会计差错论文 篇1
对于广大的财会从业人员来讲, 差错和相关的更正工作是我们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内容。所谓的会计差错, 具体的说是在开展核算工作的时候, 因为计量以及确认等导致的问题。而更正指的是单位在核算的时候, 针对因为计量等导致的问题开展的纠正活动。在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简称《规范》) 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 (简称《办法》) 等法律规范中, 都对其更正措施以及运用条件等做了简要的论述。在《基础会计》等会计类教材中, 明确介绍了会计差错的定义以及更正措施等内容。在很多的财会书刊上面, 也讲述了差错和具体的更正措施等。不过,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 具体的更正内容在不同的法规条例中有不一样的规定, 比如在《规范》与《办法》中的要求就不一样。有关的教科书等简述的非常简单, 所以, 我们为了避免工作中出现差错, 就要认真分析差错以及具体的更正措施, 只有明确了这两点内容, 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开展顺畅。
1 会计差错产生原因及对会计差错更正的理解
当我们开展会计工作的时候, 就算是非常严谨仔细, 有的时候也会导致错误产生。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是人为导致的, 第二是无意识生成的。具体来讲, 第一个原因是主观的原因, 也就是说是故意形成的, 它属于舞弊。而第二种并非是故意的, 它的成因很多, 比如工作者工作的时候粗心或是做账的时候身心疲惫导致精神状态不佳,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没有正确的选择会计措施。对于广大的企业单位来讲, 在开展会计工作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差错, 它指的是在开展财会活动的时候, 出现的计量以及记载等有关的错误。在众多的概念论述中, 该概念的影响力最为显著, 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很多区域也都是依据该定义开展工作的。不过其并未论述差错的成因, 当然也没有加以区分。虽说上文中我们具体阐述了差错的成因, 不过它们的性质并不是相同的。因此在具体定义差错的时候我们必须秉承着严谨细致的理念论述。当前常用的更错措施有三种, 分别是画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补充更正法。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时候, 我们使用的更错措施并不是仅有上面讲到的这三个。要想开展好更正工作, 并不能单纯的更正数字, 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对于单位的管控工作者来讲, 更正的意义是为了避免在后续的工作中再次出现相同的问题。所以, 在更正的时候我们必须全方位的分析, 不但要考虑更正的措施, 还要分析对应的管理条例等内容。比如, 使用什么方法能够避免舞弊现象出现, 使用什么措施能够降低工作者疲劳工作的发生几率, 使用什么措施能够使得工作者对会计条例更加理解。
2 会计差错类别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除了差错成因不同之外, 它们还有许多的其他差异, 接下来就从其形成时间以及牵扯的科目等等多个层次来分析探索。
2.1 会计差错的时间概念。
对于会计行业来讲, 其存在分期假设, 就算是相同的经济活动, 如果它们存在于不同的时期, 我们的处理措施也将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会计差错来讲就是这样。具体表现在时间上, 有两个不一样的定义, 分别是差错形成时间以及其被得知的时间。所谓的形成时间, 指的是查账时差错的形成时间。而后者指的是审核时的具体时间。所以, 假如这两个时间处在相同的会计阶段之内的话, 我们在处理的时候面对的难度就相对要小一些。而如果它们处在不一样的时间段之内, 我们在处理的时候就会面对很多的难点, 比如会牵扯到事项调整等内容。所以, 我们在实际的开展工作的时候, 要认真分析上述的两个时间是不是处在相同的会计期间之内。
2.2 会计差错产生的程序。
做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它有很多的程序步骤, 比如填写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出报表等。通过分析它的形成步骤, 我们可以得知其成因有如下一些。第一, 没有正确的填写原始凭证, 导致的差错。第二, 原始凭证填写正确, 但是记账凭证出现了问题, 进而导致了很多问题。第三, 等级账簿处理不得当, 导致了很多的问题。第四, 没有正确填写报表而导致的问题。上述的这四点原因都会导致差错出现,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认真处理, 不过因为它们的影响不一样, 所以具体的处理措施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的时候, 认真分析问题成因, 进而研究合理的应对策略。
2.3 会计差错涉及的会计科目。
不一样的业务, 在使用借贷记账措施来记账的时候, 会牵扯到不一样的科目内容。当我们处理差错的时候, 必须认真分析差错牵扯到的科目。例如, 未牵扯到成本或是损益的差错, 在处理的时候相对要简单很多, 这主要是因为此类不用分析所得税有关的内容。但是假如差错牵扯到成本之类的科目, 我们就必须认真调整所得税, 此时难度就要增加很多了。
2.4 会计差错重要性。
会计上的重要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下, 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它是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标准。重要性的数量标准通常是指重要性的金额界限;重要性的质量标准往往是通过对各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在实务中, 由于定性标准比定量标准更难操作、更难把握, 因此, 对重要性判断通常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3 会计差错的更正处理
在更正差错的时候, 我们不但要分析其处理原则, 还要分析其更正措施。
3.1 会计差错处理原则。
差错处理工作是我们当前财会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 它并不是单纯的更改数字。在开展处理工作的时候, 必须按照如下的原则开展。第一, 确保权责明确, 奖惩有度。差错归根到底是由人生成的。因此我们在处理的时候, 先要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 假如是工作者故意导致的问题, 那么就属于舞弊行为, 此时就要结合相关的法规条例加以处置, 坚决杜绝以后类似会计舞弊的发生;如果是粗心大意而无意为之造成的, 则应该加以细心教导或者警告;如果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劳累形成的身心疲惫而导致的, 公司领导则应该考虑给予会计人员多一些休息时间。对于较少出现会计差错的会计人员, 应该加以奖励, 真正做到有奖有罚。第二, 遵循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基本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行为规范, 任何会计行为都需要遵循会计准则, 如借贷记账法就必须做到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 同时需要有相关的原始凭证作为记账凭证的依据, 会计差错更正同样如此。第三, 最好少使用一些处理措施, 而且保证其规范。导致差错形成的原因非常多, 假如每种差错都要使用不一样的措施来处理, 在真正开展会计工作的时候难度就相对要大一些, 所以最好是少用一些措施, 确保方法规范。第四, 简单易懂, 执行方便。要想让工作者能够真正的执行规范, 前提就要确保更正措施易懂, 而且还要方便落实, 只有这样工作者才会从内心之中想要使用这些方法。
3.2 会计差错的更正处理思路。
由于差错的形成时间以及产生步骤和牵扯的科目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它们会得到很多的组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组合数量多达八十种。而更正活动应该建立在差错分类分析的前提之下, 所以,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差错类型, 进而论述处理措施, 具体来讲, 要按照如下的规定开展工作。
首先要设置“会计差错”、“会计舞弊”会计总账科目。为清晰地显示出会计差错的多少, 我们应该也必须设置:“会计差错”以及“会计舞弊”这两个会计账户。会计差错表示非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差错, 会计舞弊表示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差错, 并通过设置明细科目的方式去具体区别不同的会计差错类型。这两个总账账户作为像“在途物资”、“本年利润”等账户一样, 作为中间过渡总账账户, 然后在这个总账科目后增加三级明细科目, 如:“会计差错—原始凭证差错—涉及损益类科目”。还要设计会计差错、会计舞弊汇总表, 增加“会计差错”戳记, 并进行实时登记。对于会计差错的更正, 先把错误的记账凭证加盖“会计差错”戳记, 表明此处存在会计差错;然后统一填写会计差错汇总表。在会计差错汇总表中, 记录以下几个要点:差错发生时间、业务摘要、实际金额、错误金额、差错发现时间。
会计差错必须上报企业领导, 出示处理意见以后才能更正。目前对于会计差错的更正, 没有相关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 这样处理起来就比较随意, 也不符合记账的原则。对于出现会计差错的处理步骤, 首先应该上报会计主管批示, 并出示处理意见, 然后根据处理意见来记账, 把处理意见作为记账的原始凭证, 这样既能强调责任, 又能解决没有记账凭证的尴尬。既然已经设置“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的总账科目, 它们作为过渡科目, 这样我们就能解决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应的记账凭证“借贷不相等”的原则性问题。
3.3 会计差错更正处理。
当我们开展会计活动的时候, 使用最多的更正措施有四种, 分别是画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蓝字更正法、综合调整法。在具体的工作时, 必须结合真实状态选择合理的措施。然而目前使用几率较高的措施是画线更正法和设置会计差错账户的调整法。
画线更正法适用于记账凭证只有文字错误而没有金额错误的更正或者发现金额错误时还没有登账情况以及只有账簿数字出现错误的情况 (假如账面上要更正的数额不是很大, 可以运用此措施;假如数额不是很大, 就不要使用该措施了, 这主要是因为使用这个措施的话会使得账面上到处都是红字, 使得账面不整洁, 此时最好使用“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 ;除此之外别的时候都可以使用“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而画线措施较为简便, 仅仅需要将对应的数字用红线勾划掉, 然后书写正确的数额就可以了, 此处不再详细论述。接下来讲述“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是在设置“会计差错”会计账户的基础上, 先利用“会计差错”账户进行调整。当调整好之后, 具体是使用未来追溯措施, 亦或是调整账户, 就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了。总的来讲, 使用该措施能够带来更多的好处。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 我们得知会计差错是工作中无法有效防止的, 所以为了避免其负面影响变得更加严重, 就要认真处理差错。如今业内对于差错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认知, 而且在处理的时候也有不同之处。作者具体论述了差错的成因以及类型, 提出“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会计差错更正方法, 希望能够为会计差错更正的规范化提供借鉴, 并为会计工作人员提供一种完全符合会计记账规则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
摘要:对于会计实务领域来讲, 差错更正有着非常关键的存在意义。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差错更正措施以及应用条件等都明确做了论述。不过, 与之相关的定义以及措施选取等工作还存在一些缺陷之处。文章具体论述了差错的成因以及形成时间和意义等等的内容, 并且论述了常用的更正措施。
关键词:会计差错,“会计差错”账户,“设置会计差错账户”调整法
参考文献
[1]李立成, 李彦庆, 等.错账更正方法新解[J].财会月刊, 2012.
[2]褚颖.浅谈会计差错更正[J].财会月刊, 2008.
[3]刘桂秋.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4]刘宏玲.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会计差错论文 篇2
一、会计政策变更
(1)会计处理原则
①国家发布相关的会计处理办法,则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否则,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②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以便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③在以下情况下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a.应用追溯调整法或追溯重述法的影响数不能确定;
b.应用追溯调整法或追溯重述法要求对管理层在该期当时的意图做出假定;
c.应用追溯调整法或追溯重述法要求对有关金额进行重大估计,并且不可能将提供有关交易发生时存在状况的证据和该期间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信息这两类信息与其他信息客观地加以区分。
(2)会计分录举例
例1:甲公司2001年1月1日对乙公司投资,占乙公司表决权资本的40%,并具有重大影响。按照2001年的会计制度规定,按成本法核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1200000元。乙公司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00000元、100000元和150000元。甲公司2003年和2003年分回现金股利分别为36000元和44000元。甲公司和乙公司的所得税率均为33%,甲公司所得税按应付税款法核算。按税法规定,企业对其他单位投资分得的利润或股利以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股利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甲公司分别按净利润的10%和5%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从2004年起如果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20%及以上,并具有重大影响,均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并要求对这项会计政策的变更按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因此,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a.计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后的累积影响数:
年度
权益法
成本法
税前差异
所得税影响
税后差异
2001
80000
0
80000
0
80000
2002
40000
36000
4000
0
4000
2003
60000
44000
16000
0
16000
小计
180000
80000
100000
0
100000
甲公司在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三年间按成本法和按权益法核算对乙公司的投资收益及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税前差异为100000元;甲公司与乙公司的所得税率相同,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已经交纳企业所得税,故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后不需要补纳所得税,按权益法核算与按成本法核算的所得税影响为零,税后差异也为100000元。即甲公司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累积影响数为100000元。
b.帐务处理
①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10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0000
②调整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00(100000×15%)
贷:盈余公积 15000
c.报表调整
甲公司在编制2004年度的会计报表时,应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上年数也应作相应调整。
下表列示资产负债表年初数栏的数字调整前后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上年数栏调整前后的有关资料。2004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栏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本年累计数栏中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按调整后的数字为基础编制。
会计差错论文 篇3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成因会计处理
0引言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下简称会计差错更正准则)的规定,如果发现前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处理应采用追溯调整法,即调整会计报表期初留存收益和有关项目,并相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和金额,而非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及相关项目。避免将前期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会计差错直接计入发现当期的损益,是目前流行的收益列报“损益满计观”的一个例外,这种方法有助于本年度收益的如实反映。但是,追溯调整法不影响当期损益的特点同样可以被公司操纵,成为调节收益在不同会计期间“分配”的工具。在我国目前会计差错更正屡见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情况下,考察会计差错更正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1会计差错的成因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会计政策。②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例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确认商品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③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购八的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在记账时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账户分类上的错误,并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分类也有误。④会计估计错误。⑤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出现差错。例如,工业企业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一般作为收益性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发生的工程人员的工资一般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企业将发生的工程人员的工资计入了当期损益,则属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错误。⑥漏记已完成的交易。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品已发出,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均已满足,但企业在期末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入账。⑦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⑧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
如果企业由于上述各种原因造成会计核算的差错,如不加以调整,可能会使公布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不可靠,并有可能誤导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报表阅读者的决策或判断,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差错的性质及时纠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和可靠。
2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会计差错分为非重大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而企业会计差错发生时间可分为本期和以前年度,企业会计差错发现时间又可分为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以及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因此,会计差错发现和发生的时间不同,造成会计差错有非重大与重大之分,其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具体的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如下:
A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以及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发现的属于本期的会计差错,包括非重大差错和重大差错,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例1:甲公司2004年财务会计报告在2005年4月30日批准报出,2005年4月10日(或2005年11月10日)发现2005年3月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300万元,则在2005年4月(或2005年11月)补提折旧,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300
贷:累计折旧
300
B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包括非重大差错和重大差错,应调整报告年度财务报告相关项目,发现当期的财务报告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一并调整。
例2:甲公司2004年财务会计报告在2005年4月30日批准报出,报告年度应为2004年度,2005年4月10日发现2004年10月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300万元,甲公司的所得税率为33%,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2004年所得税申报在2005年3月15日完成,按净利润15%提取盈余公积,则2005年4月会计处理如下:
(1)补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300
贷:累计折旧
300
(2)将调减的净利润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3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00
(3)调减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45(300×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5
(4)调整2004年会计报表(报告年度会计报表)
对于资产负债表,应调增累计折旧300万元,调减盈余公积45万元,调减未分配利润255万元。对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应调增管理费用300万元。调减提取盈余公积45万元。2005年4月份会计报表年初数也作相应调整。
C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报告年度财务报告相关项目,发现当期的财务报告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一并调整。
例3:某公司2004年财务会计报告在2005年4月15日批准报出,2005年4月5日发现2003年11月无形资产少摊销1000元,假如不考虑相关税收和盈余公积的提取,则2005年4月会计处理如下:
(1)补提无形资产摊销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
贷:无形资产
1000
(2)将调减的净利润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0
(3)调整2004年度会计报表(报告年度会计报表)
对于资产负债表,应调减无形资产1000元,调减未分配利润1000元,对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应调增管理费用1000元。2005年4月份会计报表年初数也作相应调整。
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发现当期净收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发现当期相关项目。
例4:甲公司2004年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为2005年4月15日,在2005年5月份发现2004年(或2003年)漏记了管理人员工资1500元,则在2005年5月份补记工资,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1500
贷:应付工资1500
会计差错更正及会计处理探讨 篇4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 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经济事项或交易进入会计系统后, 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输出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确认、计量、记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差错。会计差错特别是重大差错若不及时、正确地更正, 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而且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 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或判断。出现差错时要及时对其进行更正和调整。会计差错更正是指对企业在会计核算中, 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进行的纠正。经济事项或交易进入会计系统后, 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输出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确认、计量、记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差错。
1.1 对于出现的差错, 当期发生的要当期进行改正, 及时调整。
但是对于那些资产负债表的年度总节日到财务会计报告批报的日期之间又发生的差错, 需要到日后调整事项内去整改, 去调整。不过对于这期间发现的以前年度中出现的差错, 就不能再调整会计的日后事项, 而要调整以前的会计年度报表项目。
1.2 在以前年度或者期间内发生的差错, 有很多种, 重大差错和非重大差错, 因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非重大差错影响的是损益科目, 可以调整当期的收益问题, 相关的, 一并调整的还有其他项目, 还有部分非重大差错损益都不会影响, 只需调整部分科目。但是对重大的差错来说, 就不同了, 它会使报表不再完整, 使得可靠性出现差错。
1.3 对于以前的重大差错分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它影响了损
益, 则要调整留存收益的金额, 报表上的数据要和起初的金额保证一致, 所以要一起进行调整, 但是如果其不影响损益只需要调整相关的期初数就可以了。编制报表的时候对出现的有重大差错的科目需要及时调整并改正相关的项目, 将差错进行当期改正, 对于以前发生的重大差错, 要调整最早的留存收益, 将相应的金额都调整过来。
2 对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 重大错误主要包括对会计政策的滥用以及会计的变更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只有在对同一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多种选择时, 会计政策才具有实际意义, 因而会计政策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 将构成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企业会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按统一会计制度处理会计业务, 即使是现在也很少真正理性地选择会计政策。这种状况, 肯定难以适应未来企业会计发展的要求。因此, 从现在起, 人们有必要大力宣传会计政策, 以期引起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重视。
对会计估计的变更以及会计政策的滥用指的是企业在运用这些制度时选取的方法并没有按照国家或者相关部门规定的要求去做, 随意更改, 造成不能准确的表达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或给企业造成资产流失损失也可能造成逃税漏税, 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恶化。通常来说, 滥用和错误的会计估计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2.1 对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应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
备, 未按合理方法估计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或可变现净值) , 从而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从1999年起, 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计提损失准备的原则和方法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并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但是,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有些公司滥用会计制度给予的会计政策, 不按规定的方法估计资产可能产生的损失, 在1999年度大量计提各项资产损失准备, 有的公司甚至不针对债务单位的实际情况, 对应收款项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这样做的主要意图在于, 待2000年度再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增加2000年度的利润。
2.2 企业随意变更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在选择了正确的会计政策后, 就要按照会计政策执行, 不得随意更改。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年终的利润目标, 就会对折旧政策就行调整, 将原有的加速折旧法改为按照年限平均法来实施, 这样当期的折旧费用就会有所降低, 由此利润就会增加。在市场形势不断变化中, 企业为了增加竞争力, 获取较高的利润就会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 以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政策为准, 随意变更会计政策。这种做法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将会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2.3 企业随意调整费用等的摊销期限
有些企业随意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在我国, 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 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应按如下原则确定: (1) 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 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 (2) 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了有效年限的, 摊销期限不应超过有效年限; (3) 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 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 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与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 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 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
2.4 属于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其他情形。如随意调增或调减折旧年限等。
浅谈会计差错更正及其纳税调整 篇5
2010-03-22 08:50 来源:郑玉忠打印 | 大 | 中 | 小 分享到:
一、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确认不当形成的会计差错
根据会计确认标准对会计计量产生的影响,可以将会计确认标准分为基本确认和补充确认两大类。与基本确认标准不符的会计差错有:与权责发生制确认时间不符的会计差错,如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不确认实现的收入,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及时调整等人为舞弊、欺诈行为;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不符的会计差错,如账户分类不当、资产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划分的差错等。与补充确认标准不符的会计差错有:与真实性不符的会计差错,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本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商品销售收入的方法确认收入;与合法性不符的会计差错,如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企业将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
(二)会计计量环节形成的会计差错
主要包括:与实物数量不符的会计差错,如对发出材料的计量不准确,导致期末存货出现盘盈或盘亏现象,使会计报表发生错报;与计量属性和计时单位不符的会计差错,如接受捐赠或盘盈的固定资产,是以历史成本计价还是以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价等。
(三)会计记录造成的会计差错
主要包括:操作性错误,即财务人员操作不当出现的错误,如按错计算器键、算盘误计、眼误或笔误等;技术性错误,即财务人员由于对财务工作的不熟练而造成的会计差错,如凭证填写不准确,小数点错记,红笔运用不当等;习惯性错误,如将“6”错认为“0”等;条件性错误,即由于客观条件不好,如复写纸质量低劣而造成的复写下联字迹不清,或纸质较差发生的字迹变形而造成的错认。
(四)其他原因造成的会计差错主要有:对于经济业务中不确定因素的会计估计差错;由于管理薄弱、基础工作差,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范围不明,而使财务人员犯的错误;由于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会计差错等。
二、会计差错的归纳与更正
(一)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都应当立即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的会计报表尚未编制,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如2006年12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0000元,发现时应做如下会计分录,并调整相关项目:
借:管理费用 1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
(二)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
其更正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但根据重要性原则,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所以处理方法同
(一)。
(三)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
涉及损益的,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调整发现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或上年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则调整发现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因是以前年度的重大差错,涉及损益的与本期利润无关,不涉及损益的也只影响本期期初数,这样处理可及时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符合重要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同时也不妨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例1]某公司2006年9月发现2005年一项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结转到管理用固定资产,金额为600万元,2005年应提折旧100万元,2006年应提折旧75万元(公司所得税率为33%,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提取法定公益金)。经分析,上述事项属重大会计差错,其中2006年未计提折旧75万元为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两年的差错要求作出调整,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6000000
贷:在建工程 60000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3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30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7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70000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67000
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 33500
贷:利润分配——本分配利润 100500
借:管理费用 750000
贷:累计折旧 750000
(四)日后期间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该类差错无论是重大还是非重大差错,都应当视同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同
(一)。
(五)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
报告年度是指当年的上一年,由于上一年会计报表尚未报出,故称上一年为报告年度。由于该会计差错发生于报告年度,无论是重大还是非重大差错,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六)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其处理方法同
(五)。因为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将属于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这样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七)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
对于该类会计差错,由于不是发生在报告年度,故不能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而是将差错的累积影响数调整发现年度的年初留存收益以及调整相关项目的年初数,其处理方法同
(三)。
三、会计差错更正的纳税调整
(一)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发现,当年3月漏记了管理人员工资5000元。调整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5000
贷:应付工资 5000
由于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本年发生的与本年有关的会计差错更正并不影响本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甲公司申报2008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二)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发现,2007年从承租单位收到当年的房屋租金1000元,贷记“预收账款”科目,年底未作调整。此差错属于非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2008年的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借:预收账款 1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0
税法规定,因已过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期,上述租金收入应计入2008年,甲公司申报2008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三)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发现,2007年漏计了一项固定资产折旧20万元,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费用。甲公司采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假定甲公司漏提折旧属于重大会计差错,则应调整2007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00
贷:累计折旧 200000
税法规定,甲公司2007年漏计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允许转移到2008年补扣。因此,甲公司申报2008年企业所得税时不得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会计上讲,漏计的折旧本是一项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但由于税法规定其不得补扣,从而变成了永久性差异。因此,会计上不需要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或“递延税款”科目,而是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00
(四)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3月10日发现,2007年漏计了一项租金收入20万元,将其挂在了“预收账款”科目,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收入。假定甲公司采用递延法核算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至2008年3月10日未完成2007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2007年的会计报表也未对外报出。由于甲公司发现2007年漏结转的租金收入时会计报表尚未对外报出,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应调整2007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借:预收账款 2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00
调整应缴的企业所得税50000元(200000×25%):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0000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150000元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000
企业会计差错及应对措施 篇6
一、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很多, 以下几种是常见的原因。
1. 会计确认环节产生的会计差错
(1) 与权责发生制确认时间基础不符的会计差错, 例如:提前或推迟确认收人或不确认实现的收入, 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时调整。
(2) 与真实性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本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 但该企业按确认商品销售收人的方法确认收入。
(3) 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例如:企业将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计入了当期损益, 属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差错。
(4) 账户分类错误。例如:企业购入的五年期国债, 记入了短期投资, 少计提累计折旧, 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5) 滥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例如: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 为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采用不当方法, 或确定不当比例。滥用此两项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会计处理。
2. 会计计量环节形成的会计差错
(1) 与实物数量不符的会计差错。例如:对发出材料的计量不准确, 导致期末存货出现盘盈或盘亏现象, 从而使会计报表发生错报。
(2) 与计量基础前后期不符的会计差错。例如:接受捐赠或盘盈的固定资产, 是以历史成本计价还是以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价等。
(3) 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 多估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 从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3. 会计记录造成的会计差错
(1) 操作性错误, 即财务人员操作不当出现的错误, 如:按错计算器键、眼误或笔误等、复写下联字迹不清等造成的错认。
(2) 技术性错误, 即财务人员由于对财务工作的不熟练而造成的会计差错。
(3) 习惯性错误, 如将6的上面写的太短而被错认为“0”等。
4. 其他原因造成的会计差错
例如:由于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错记借贷方向、错记账户等会计差错。
二、会计差错的查找
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 发生差错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发现错误;一是要确认错误的金额;二是要确认错在借方还是贷方;三是根据产生差错的具体情况, 分析可能产生差错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查找方法, 便于缩短查找差错的时间, 减少查账工作量。
1. 顺查法 (亦称正查法)
顺查法是按照账务处理的顺序, 从原始凭证、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全部过程进行查找的一种方法。即首先检查记账凭证是否正确, 然后将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同有关账簿记录一笔一笔地进行核对, 最后检查有关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这种检查方法, 可以发现重记、漏记、错记科目、错记金额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查的范围大, 不易遗漏;缺点是工作量大, 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一般是在采用其他方法查找不到错误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
2. 逆查法 (亦称反查法)
这种方法与顺查法相反, 是按照账务处理的顺序, 从会计报表、账簿、原始凭证的过程进行查找的一种方法。即先检查各有关账户的余额是否正确, 然后将有关账簿按照记录的顺序由后向前同有关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进行逐笔核对, 最后检查有关记账凭证的填制是否正确。这种方法的优缺点与顺查法相同。所不同的,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后期产生差错的可能性较大。
3. 抽查法
抽查法是对整个账簿记账记录抽取其中某部分进行局部检查的一种方法。当出现差错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段、重点查找。将某一部分账簿记录同有关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进行核对。还可以根据差错发生的位数有针对性地查找。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范围小, 可以节省时间, 减少工作量。
4. 偶合法
偶合法是根据账簿记录差错中经常遇见的规律, 推测与差错有关的记录而进行查找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漏记、重记、错记的查找。
三、会计差错的应对措施
会计差错一经查找出就应立即更正。由于差错性质不同, 发现的时间有先有后, 所以采用的更正方法也有所不同。现将通常更正错误的几种主要方法有:
1. 划线更正法
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过程中, 如发现文字或数字记错时, 可采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更正。在划线时, 如果是文字错误, 可只划销错误部分;如果是数字上错误, 应将全部数字划销, 不得只划销错误数字。划销时必须注意使原来的错误字迹仍可辨认。更正后, 经办人应在划线的一端盖章, 以示负责。
2. 红字更正法
在记账以后, 如果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所记的科目或金额有错时, 可以采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所谓红字更正法, 即先用红字填制一张与原错误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 据以用红字登记入账, 冲销原有的错误记录;同时再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 据以登记入账, 这样就把原来的差错更正过来。应用红字更正法是为了正确反映账簿中的发生额和科目对应关系。
3. 补充登记法
在记账以后, 发现记账凭证填写的金额小于实际金额时, 可采用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更正时, 可将少记数额填制一张记账凭证补充登记入账, 并在摘要栏注明。
会计差错论文 篇7
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开始全面陆续实施。在过去的3年中, 一方面随着企业会计准则深入贯彻、扩大范围的实施, 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实现了国际趋同, 就更加要求国内各种会计法规要一致, 不仅是科目的一致, 更重要的是更新的核算方式方法以及对会计调整和差错更正方法的进一步规范。2001年新修订的《准则》与1998年6月制定的《准则》相比较, 除适用范围在原上市公司采用扩大到所有企业采用和增补了“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条款 (19条) 两点之外, 其他内容完全相同。在《制度》第十章第三节中会计差错更正部分的内容与新修订《准则》的同一部分内容基本相同, 只是在《制度》中进一步明确了重大会计差错的含义及范围。对于本期发现的会计差错的处理, 《准则》和《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在《准则》和《制度》中都只是规定了会计差错的处理原则, 即调整本期相关项目或期初留存收益及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但是差错更正的具体方法则是在《准则》指南中予以明确的。
比较各个会计规范的规定, 其共同点在于都区别了会计差错是属于本年度的差错还是以前年度的差错, 而且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准则》和《制度》表述的以前期与《规范》表述的以前年度, 能从《准则》指南所列举的例子中看出以前期指的就是以前年度。《准则》指南中介绍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与《规范》规定的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第一, 对于本年度会计差错, 《准则》指南中未采用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予以更正;第二, 对以前年度会计差错, 《规范》中未区别非重大会计差错与重大会计差错, 也未明确更正方法;第三, 《规范》中对于以前年度会计差错更正方法是否就是《准则》指南中对于本年度会计差错和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即蓝字反向更正法未予明确。
会计差错论文 篇8
(一)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2004)。例如,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资本化或者费用化)、对联营或合营企业的后续计量方法(权益法或者成本法)、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还是公允价值模式)、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或者重估价)等等。会计政策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对于会计准则中规定可选择的会计政策,根据企业的经营等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选择相同的会计政策,并且一贯采用,而不能任意变更,除非会计准则要求变更会计政策或者该变更能使财务报表提供有关交易、其他事项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通常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除非会计准则有专门的例外处理规定,则可采用所规定的例外处理方法或者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而采用有限追溯或者未来适用法以外。追溯调整法是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在追溯调整法下,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视同新的会计政策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即采用会计政策变更时留存收益应有的余额,其他财务报表项目也应进行调整。在编制比较财务报表时,对于比较财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需要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新的会计政策在比较财务报表期间一直采用;对于比较财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因会计政策变更而采用追溯调整法时,首先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该累积影响数是假设与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即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而得出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如果涉及所得税的影响,还应当调整相关的所得税影响数,即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应当是调整了相关递延所得税后的对留存收益的净影响额。对于会计政策变更而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属于与损益相关的计入损益;属于与权益相关的计入权益。
例1:20×7年1月1日,甲公司经董事会批准对出租的办公楼由原按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改按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该办公楼原价为5 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20年,已计提折旧3年,累计已提折旧75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该办公楼于20×7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5 200万元。假定:1.前3年每年末的公允价值分别为5 200万元、5 600万元、5 300万元;2.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预计未来所得税税率不会发生变化;3.不考虑净残值。税法的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与原成本模式下相同。
1.计算办公楼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见表1)。
2.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见表2)。
3.账务处理
在2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栏中,投资性房地产增加列报金额为1 05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262.5万元,盈余公积增加78.75万元,未分配利润增加708.75万元;20×7年度利润表的上年数栏应按上述调整后金额列报。
例2:20×7年1月1日,甲公司按照会计法规要求对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假定:1.按照税法规定以完成合同时确认为应税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2.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一直为25%,预计以后年度不会发生改变;3.甲公司按实现净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按照完工百分比法和完成合同法计算的利润如表3所示。
1.计算所得税影响。假定除追溯调整的施工项目外,其他工程施工的成本与其计税基础相同(见表4)。
2.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见表5)。
3.账务处理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浅谈会计差错更正及其纳税调整 篇9
(一) 会计确认不当形成的会计差错
根据会计确认标准对会计计量产生的影响, 可以将会计确认标准分为基本确认和补充确认两大类。与基本确认标准不符的会计差错有:与权责发生制确认时间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提前或推迟确认收人或不确认实现的收入, 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及时调整等人为舞弊、欺诈行为;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账户分类不当、资产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划分的差错等。与补充确认标准不符的会计差错有:与真实性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本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 但该企业按商品销售收人的方法确认收入;与合法性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 企业将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 予以资本化。
(二) 会计计量环节形成的会计差错
主要包括:与实物数量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对发出材料的计量不准确, 导致期末存货出现盘盈或盘亏现象, 使会计报表发生错报;与计量属性和计时单位不符的会计差错, 如接受捐赠或盘盈的固定资产, 是以历史成本计价还是以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价等。
(三) 会计记录造成的会计差错
主要包括:操作性错误, 即财务人员操作不当出现的错误, 如按错计算器键、算盘误计、眼误或笔误等;技术性错误, 即财务人员由于对财务工作的不熟练而造成的会计差错, 如凭证填写不准确, 小数点错记, 红笔运用不当等;习惯性错误, 如将“6”错认为“0”等;条件性错误, 即由于客观条件不好, 如复写纸质量低劣而造成的复写下联字迹不清, 或纸质较差发生的字迹变形而造成的错认。
(四) 其他原因造成的会计差错
主要有:对于经济业务中不确定因素的会计估计差错;由于管理薄弱、基础工作差, 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范围不明, 而使财务人员犯的错误;由于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会计差错等。
二、会计差错的归纳与更正
(一) 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 都应当立即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的会计报表尚未编制, 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 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如2006年12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0000元, 发现时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并调整相关项目:
(二) 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
其更正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 但根据重要性原则, 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 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 所以处理方法同 (一) 。
(三) 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
涉及损益的, 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调整发现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 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或上年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 则调整发现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因是以前年度的重大差错, 涉及损益的与本期利润无关, 不涉及损益的也只影响本期期初数, 这样处理可及时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 符合重要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同时也不妨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例1]某公司2006年9月发现2005年一项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结转到管理用固定资产, 金额为600万元, 2005年应提折旧100万元, 2006年应提折旧75万元 (公司所得税率为33%, 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5%提取法定公益金) 。经分析, 上述事项属重大会计差错, 其中2006年未计提折旧75万元为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两年的差错要求作出调整, 其账务处理如下:
(四) 日后期间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该类差错无论是重大还是非重大差错, 都应当视同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 更正方法同 (一) 。
(五) 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
报告年度是指当年的上一年, 由于上一年会计报表尚未报出, 故称上一年为报告年度。由于该会计差错发生于报告年度, 无论是重大还是非重大差错, 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六) 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其处理方法同 (五) 。因为根据重要性原则, 可以将属于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这样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七) 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
对于该类会计差错, 由于不是发生在报告年度, 故不能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 而是将差错的累积影响数调整发现年度的年初留存收益以及调整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其处理方法同 (三) 。
三、会计差错更正的纳税调整
(一) 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甲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发现, 当年3月漏记了管理人员工资5000元。调整分录为:
由于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 本年发生的与本年有关的会计差错更正并不影响本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 甲公司申报2008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二) 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发现, 2007年从承租单位收到当年的房屋租金1000元, 贷记“预收账款”科目, 年底未作调整。此差错属于非重大会计差错, 应调整2008年的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税法规定, 因已过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期, 上述租金收入应计入2008年, 甲公司申报2008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三) 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7月1日发现, 2007年漏计了一项固定资产折旧20万元, 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费用。甲公司采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 税率为33%。假定甲公司漏提折旧属于重大会计差错, 则应调整2007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税法规定, 甲公司2007年漏计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允许转移到2008年补扣。因此, 甲公司申报2008年企业所得税时不得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会计上讲, 漏计的折旧本是一项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但由于税法规定其不得补扣, 从而变成了永久性差异。因此, 会计上不需要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或“递延税款”科目, 而是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四)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甲公司于2008年3月10日发现, 2007年漏计了一项租金收入20万元, 将其挂在了“预收账款”科目, 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收入。假定甲公司采用递延法核算企业所得税, 税率为33%, 至2008年3月10日未完成2007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2007年的会计报表也未对外报出。由于甲公司发现2007年漏结转的租金收入时会计报表尚未对外报出, 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应调整2007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调整应缴的企业所得税66000元 (200000×33%) :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134000元转入利润分配:
税法规定, 甲公司在2007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涉及的应纳所得税调整, 应作为2007年度的纳税调整, 甲公司申报2007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会计差错论文 篇10
1 以前年度应扣未扣支出的税务及会计处理
由于对税收政策的内涵及变动缺乏了解等原因, 企业财务人员可能会将某些税法允许扣除的支出, 未在税前予以扣除, 从而多缴纳了企业所得税, 形成了会计差错。《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 对于发生的重要前期差错, 如影响损益, 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 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 企业不需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属于影响损益的, 应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属于不影响损益的, 应调整本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第15号) 规定:企业发现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按照税收规定应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未扣除或者少扣除的支出, 企业做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 准予追补至该项目发生年度计算扣除, 但追补确认期限不得超过5年。企业由于上述原因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可以在追补确认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抵扣, 不足抵扣的, 可以向以后年度递延抵扣或申请退税。
[例1]2013年, 某企业为研制某新产品发生研发支出100万元, 未形成无形资产, 但符合税法规定的加计扣除条件 (具体内容参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但企业在进行当年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这部分研发支出未做加计扣除处理, 从而少扣除了50万元的费用, 也就多交了企业所得税50×25%=12.5万元 (假定企业当年盈利) 。
[例2]2013年, 某企业将自己生产的桌椅 (市场价值1万元, 成本0.6万元) 通过政府部门赠送给当地农村小学, 企业将其作为捐赠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 在进行当年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未予以税前扣除, 从而少扣除了1×17%+0.6=0.77万元的费用 (未超过企业所得税规定的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 , 也就多交了企业所得税0.77×25%=0.19万元。
对于第一个错误, 由于金额较大, 应视为重要的以前年度会计差错,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处理 (具体判断标准, 会计准则并未作出具体规定, 可以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 。
(1) 调整应交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5;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5
(2) 调整盈余公积,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盈余公积1.25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1.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5
(3) 如果该事项发现于2013年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前, 调减2013年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 应纳税额12.5万元;如果发现于2013年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 则可以直接调减2014年应纳税额。
对于第二个错误, 由于金额较小, 可视为不重要的以前年度会计差错, 直接调整2014年相关账户的发生额:
(1)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0.19;贷:所得税费用0.19。
(2) 调减2014年应纳税所得额0.77万元, 应纳税额0.19万元。
2 固定资产盘盈的税务及会计处理
由于错计或漏计等原因, 可能会出现固定资产盘盈的情况。《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 如果出现盘盈固定资产情况, 应作为前期差错处理,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处理。据此规定, 固定资产盘盈不考虑该会计差错是否重要, 而一律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
[例3]2013年12月, 某企业在进行财产清查时发现盘盈办公家具一批, 经查发现是2012年12月购入 (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注明价格为10 000元) , 企业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该批家具符合该企业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 折旧年限为5年, 假定残值率为5%。
相关会计处理为:
(1) 调增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10 000;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000
(2) 补提折旧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 900【10 000× (1-5%) ÷5】;贷:累计折旧1 900
(3) 调增企业所得税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 025【 (10 000-1 900) ×2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 025
(4) 调增留存收益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 075 (10 000-1 900-2 025) ;贷:盈余公积607.5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 467.5
笔者认为, 上述规定虽然可以避免企业操纵当期利润, 但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相抵触。既然认定固定资产盘盈属于会计差错, 但又不考虑事项的重要性以及发生的原因和时间, 一律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处理, 这样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固定资产盘盈往往是由于购买或建造好后未能及时入账造成的, 取得时间可能是在以前年度, 也可能是在本期, 如果企业取得该资产是在本期, 发现盘盈后却要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这样的处理显然非常不合适。此外, 不分金额大小, 是否重要, 凡是固定资产盘盈一律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处理, 还要相应调整应交所得税和留存收益, 也不符合重要性原则。例3中, 虽然金额不大, 但处理过程非常复杂。建议将该规定改为:如果固定资产盘盈发生在本年度或发生在以前年度但金额不大, 则作为本期差错更正处理;如果发生在以前年度且金额较大, 则作为本期差错更正处理。
3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殊规定
上述内容与举例均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 2013年1月开始生效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了适应小企业财务工作的特点, 对此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小企业对会计差错更正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 即不再区分会计差错发生的时间和性质是否重要, 一律在发现当期进行更正。
[例4]A公司为一家小企业, 2013年1月开始自行建造某固定资产, 当年10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2014年1月办理竣工结算。从开始施工到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发生的各种建造支出共计100万元, 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至办理竣工结算又发生费用1万元 (为建造该资产支付的借款利息) , 企业将其计入财务费用。企业在2013年10月将该资产入账, 成本为100万元。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 (含相关的借款费用) 构成。据此规定, 该资产的入账成本应该为101万元, 从而形成了一项会计差错。根据简化处理的原则, 无论金额大小, 无论在何时发现, 均调整发现当期的相关账户余额。企业在发现时, 应做如下处理:
(1) 调整固定资产的成本借:固定资产1;贷:财务费用1。
(2) 根据发生的具体时间补充确认折旧的数额。
摘要:企业在出现会计差错时, 应充分考虑差错的重要性、发生的时间和原因、企业的性质等因素, 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本文从以前年度应扣未扣支出、固定资产盘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殊规定3个方面对以前年度差错的处理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应扣未扣支出,固定资产盘盈,小企业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小企业会计准则解读: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
[2]企业会计准则学习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会计差错论文】推荐阅读:
护理差错的处理及预防论文07-01
发生医疗差错情况差错10-16
常见差错05-16
检验差错06-06
差错问题07-23
药品差错09-11
差错分析09-23
差错处理10-29
用药差错11-12
差错资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