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结节性病变(共8篇)
良性结节性病变 篇1
摘要:近年来, 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发生率显著提高, 引起病变的因素有多种, 包括局灶性结节增生、炎症性病变、肝囊肿、肝腺瘤等, 如何快速准确的诊断本病成为治疗的重中之重。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超声、CT、MRI等多种技术为诊断本病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探讨现代影像学技术用于诊断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价值。本研究对近年来临床常用于诊断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影像学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评价不同诊断方法优缺点和影像学特征。
关键词: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脏结节性病变 (focal liver lesions, FLL) 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肝脏的纤维组织发生增生性病变导致肝小梁排列紊乱形成结节, 根据结节病灶的病变性质又分为肝结节状再生性增生、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低度和高度非典型结节、肝硬化、肝部分结节样变、肝腺瘤等, 其中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早期确诊是提高患者治愈率与存活率的关键, 所以准确高效的检查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对本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 随着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 超声造影 (ultrasonic contrast, CEUS) 、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技术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T, MSC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等技术应用于肝病诊断, 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对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为临床应用影像学技术诊断本病提供技术参考。
1 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
CEUS用于诊断良性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准确率高, 血管瘤患者FLL在CEUS动脉相可见有快速的环形增强, 门脉相常表现向心性增强, 到延迟相逐渐变成等回声, 但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均匀增强, 延迟相会出现低回声容易被误诊为转移瘤。局灶性脂肪结节动脉相为完全增强, 脂肪浸润为无增强, 二者的CEUS的延迟相均可见等回声。良性局限性结节状增生以及再生性结节的动脉相均为向心性增强, 延迟相均为等回声。FLL在CEUS上表现多为单峰, 并且峰的下降至较为缓慢且少部分可见转折, 与恶性结节的尖状分有明显区别, 恶性结节的上升陡峭, 下降缓慢一般多见单向斜行向下峰。FLL和恶性结节在峰面开始增强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但是FLL的达峰时间以及峰面开始消退的时间均要长与恶性结节[2]。
2 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表现
肝脏的良恶性结节病变其周围组织的血管分布及血流分布也存在着差异, 采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可以从病灶组织的供血方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不同对肝脏良恶性结节进行诊断, FLL中肝血管瘤主要以门静脉供血, 内部多为血窦且其中的血液流速较为缓慢, 在注入对比剂的帮助下可以观察到迟于其他动脉供血的病变现象, 表现出由周围开始的向心性增强, 具有典型的“慢进慢出”表现。局灶性增生结节由中央动脉和呈放射状的分支动脉供血, 多普勒可在动脉早期看到由病灶中心往四周的弥漫性快速增强, 并迅速转变为等回声或稍强的回声。
3 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
CT检查肝脏疾病具有简单快捷、方便可靠等优点, 尤其是对各种因素导致的肝脏结节性病变以及肝硬化、脂肪肝等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效果较好, 避免了常规组织活检的有创性, 对观察肝脏形态、判断治疗效果、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肝脏良性结节病变的性质不同, 其CT表现也具有显著差异, 当肝硬化结节病变时, 硬化部位的门静脉供血显著减少, 静脉内血液流速缓慢, 导致动脉供血增加, 在发生脂肪性或病毒性肝炎时, 背景存在等密度、稍低密度、稍高密度、高密度等多种征象并且均持续性的缓慢增强, 延迟扫描发现结节表现和肝脏实质趋于相同[3]。当结节有液化坏死时, 病灶部位不强化或强化减弱, 个别结节由于周围水肿形成低密度假晕。一般增强检查常用平衡期和静脉期扫描, 延迟扫描用于检查结节门静脉供血显著减少引起的低密度改变。肝脏动脉型血管瘤充盈迅速, 而毛细血管和静脉型血管瘤充盈缓慢, 且后者在出现血栓和坏死时不强化。适当的延长延迟扫描时间可以用于鉴别诊断不典型的血管瘤, 大血管瘤中心常有坏死、出血、液化、血栓形成或囊变、钙化等, 边界表现清晰, 应注意与血管肉瘤鉴别。坏死性结节有明显的不规则低密度结节征象, 液化、囊变、坏死也较为常见, 动态跟踪能观察到病灶变大或消失, 周围组织有水肿、纤维化表现, 纤维间质增加[4]。错构瘤有混杂密度, 边界清晰、多为单发、病灶有明显局限等特征表现。动静脉血管瘘利用增强扫描已于诊断, 多种动静脉瘘的汇管区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炎症并跨越肝段, CT扫描有即时显影, 消退迅速。炎性假瘤导致的良性结节CT扫描为不规则的类圆形, 呈分支状, 多为混杂密度, 病变早期能见到肉芽肿样变化, 强化程度低且为缓慢强化。肝局灶性增生结节CT平扫多见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偶见低密度, 有明显的持续强化, 中心纤维瘢痕为延迟强化和粗大血管表现离心性是诊断的特异性征象。肝腺瘤表现也是不规则的类圆形, 但是包膜完整, 多见均匀强化, 少数为低程度强化。
4 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MRI表现[5]
肝囊肿作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结节病变, MRI在T1WI表现低信号, 在T2WI表现均匀高信号。肝海绵状血管瘤的T1WI为均匀低信号、并且在低信号的病灶内可见混杂信号或更低的信号, T2WI为高信号, 当发生出血或血栓形成时, T2WI也表现出高信号。肝再生性结节由于含铁血黄素的沉着, T1WI表现等或稍高信号, T2WI为低或稍低信号。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目前研究认为是由于肝动脉畸变导致肝组织局部血液灌流过度, 继发引起肝组织的反应性增生, MRI检查T1WI表现稍低信号或等信号, T2WI为略高、高或等信号, 结节中央的瘢痕在T1WI多表现低信号, T2WI多表现高信号。肝腺瘤的良性结节MRI诊断T1WI表现高信号, 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T1WI表现等型号或略低信号且内信号不均匀, T2WI表现与T1WI相同, 但出现纤维组织增生或凝固性坏死时T2WI会出现低、等信号, 发生炎性细胞浸润后T2WI表现高信号。
5总结
综上所述, 采用传统的超声造影可以观察到肝脏结节的形态和组织特点, 同时在对比剂的辅助或者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结节组织周围肝动脉、门静脉的血流情况, 更为先进的螺旋CT扫面以及CT灌注成像和MRI技术能更加精确的反应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形态和组织供血特性, 但相对的医疗成本和技术要求也较高, 所以在临床诊断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医疗水平等因素, 选取最为合适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荃荣子, 刘希胜, 俞同福, 等.Gd-EOB-DTPA在肝脏局部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5) :776-779.
[2]张冀, 朱晓琳, 郑诗强, 等.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肝结节WSTT参数成像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 31 (1) :29-31.
[3]纪建松, 杨宏远, 王祖飞, 等.超声、CT及MRI随访在肝硬化结节恶变筛查及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 (5) :368-371.
[4]张泽明, 林义秋, 陈耀康, 等.多排螺旋CT增强诊断肝局灶结节样增生[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8) :1278-1280.
[5]贺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肝脏, 2015, 20 (7) :510-512.
良性结节性病变 篇2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1月做阴式子宫切除35例,年龄41~62岁,平均51岁;产次1~4次,平均2.8次。手术指征:子宫肌瘤21例,子宫腺肌病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例,难治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例,子宫最大达孕3个月大,肌瘤最大直径约7cm。
阴式子宫切除系列器械的特点及用途:阴道压板、宫颈压板:可扩大手术视野,有利于阴道内操作;肌瘤剥离器:超过妊娠10周大的子宫,宫体难于从阴道内翻出或牵出,此时可以在处理完双侧子宫动静脉后将宫体剖开,遇到肌瘤,可用肌瘤剥离器剔除肌瘤,宫体缩小后易于牵出;固有韧带拉钩:很容易将子宫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钩出,向下牵拉,便于钳夹、切断及缝扎。
手術改进要点:①环切宫颈阴道交界处黏膜:向准备切口的黏膜下注射200∶ 1的缩宫素稀释液,于膀胱沟下方约0.5cm处横向切口阴道黏膜,深达宫颈筋膜,并向两侧及宫颈后方延长切口,环绕宫颈,锐性及钝性交替分离宫颈膀胱间隙及宫颈直肠间隙,扩大分离直达前、后返折腹膜。②处理骶主韧带及子宫动静脉:骶主韧带可一并钳夹、切断后双重缝扎,近宫颈端无需缝扎,在子宫峡部水平靠近子宫钳夹子宫血管及周围阔韧带,切断后双重缝扎,可用宫颈压板将宫颈压向对侧,扩大手术视野,便于缝合。③处理韧带及附件:切开前后腹膜反折,切缘中点缝线牵引做标志。使用固有韧带拉钩很容易将子宫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一并钩出,向下牵拉,然后钳夹、切断后双重缝扎,如遇到子宫过大,可剖开宫体,使用肌瘤剥离器剔除肌瘤或切除部分宫体组织,使宫体缩小后再处理双侧附件。④阴道断端及腹膜缝合:经上述处理后子宫离体,由阴道前壁黏膜-前腹膜-韧带断端-后腹膜-阴道后壁黏膜方向,用1号可吸收线自阴道断端左侧向右侧连续缝合、打结。优点是不留死腔,有利于止血。
结 果
手术时间55~95分钟,平均65分钟,出血量50~150ml,平均90ml,机体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0小时,保留尿管时间48小时,24小时能进流质饮食,术中无大出血及副损伤,术后无活动性阴道出血,无明显切口疼痛,术后复查无明显不适,阴道残端愈合良好。
讨 论
手术适应证:难治性供血,已影响身体健康;子宫肌瘤具备手术指征者,子宫小于3个月妊娠大小;子宫腺肌病具备手术指征而无手术禁忌者;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需手术治疗者;宫颈上皮内瘤变需手术切除子宫者。
手术禁忌:生殖道恶心肿瘤,需探查和清扫淋巴结者;盆腔内广泛粘连、子宫固定者;阴道内急性炎症期;有全身出血性疾病者。
体会:①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查清盆腔内粘连情况,而子宫大小不是主要指征;术者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手术基本功。②阴道黏膜必须全层切开,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和宫颈直肠间隙层次要准确,这是决定手术是否顺利的关键。③以往阴式手术视野受限,出血活跃,所以手术操作困难,现使用阴式子宫切除系列器械,能明显改善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总之,改良后的阴式子宫切除术因腹部无切口,患者消除对手术的恐惧而易于接受,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因该术式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具有微创手术的特点。因其操作的难度较传统的阴式手术已得到明显改善,并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因此具有在基层医院推广的价值。
良性结节性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患者,作为为研究对象。这些病例的甲状腺微小结节经病理证实,患者的纳入标准是,于甲状腺两侧叶中的最大径≤10 mm。对结节周围钙化之后,出现方声影明显患者进行排除。所有参加研究的患者,都在手术前开展了超声弹性成像以及常规高频超声的检查。
1.2 方法:
检测设备是GE logiq 9型、西门子S2000及S1000型超声诊断仪器。探头的频率是6.3~10 MHz。患者先开展常规的高频超声病灶检查,在出现可疑结节要按照Stacul[1]等撰写的对于良恶性结节评分鉴别开展评价。
4.2.1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①钙化情况,沙砾样钙化得分2分,粗大钙化(>2 mm)得分1分,无钙化得分为0分。②内部回声,稍高以及混合回声为1分,低回声为2分。囊性和大部分为囊性得分0分。③形态,不规则2分,规则0分,介于不规则和规则之间为1分。④声晕,声晕以及无完整声晕得分1分,完整0分。⑤边界,不清晰2分,清晰0分,介于不清晰和清晰之间为1分。⑥纵横比,>1为1分,<为0分。依照评分标准将甲状腺微小结节开展半定量的评分,≤3分判定为良性,≥4分诊断判定恶性。
1.2.2 实时弹性成像检查:
在双幅实时显像模式中,病变面积范围调节到感兴趣区的2倍以上,综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使用5级评分法,在2名医师未知情况下,进行评分记录并分析。对甲状腺病变开展一致评分,≥3是恶性肿瘤的标准,≤2分判定为良性。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均以()表示,用四格表写TMC的诊断结果,采用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算相关灵敏度、阴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特异度。
2 结果
2.1 甲状腺微小结节的情况:
总的来说,弹性成像评分≥3分者81例,≤2分者69例。常规超声检查结果,≥4分者74例;≤3分者76例。在长径≤5 mm微小病变41例中,TMC共22例,弹性成像评分≥3分者22例,良性病变共19例,≤2分者19例。常规高频超声评分结果≥4分者19例,≤3分者22例。
2.2 对TMC的诊断常规高频超声价值:
见表1。病理结果是,TMC的84个结节中,3分者22例,4分者20例,5分者21例,6分者11例,7分者8例,8分者2例。病理结果是良性的病变患者中,评分为1分者4例,2分者23例,3分者29例,4分者11例,5分者1例。
2.3 对TMC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的诊断价值:
见有2。病理结果为84个结节患者中,2分者10例,3分者36例,4分者3 8例;良性病理结果中,1分者9例,2分者50例,3分者7例,4分者11例,5分者1例。
2.4 高频超声以及超声弹性成像在TMC诊断中的效果对比:
见表3。甲状腺微小癌对常规高频超声诊断特异度、灵敏度、阴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1.3%、72.7%、0.321%、4.2%。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比是0.123%、8.6%、89.5%、88.2%;高频超声以及超声弹性成像在TMC诊断中的效果对比用χ2检验,χ2=5.559,P<0.05。
2.5 长径≤5 mm甲状腺微小癌不同诊断方法对比:
见表4。所示弹性成像诊断TMC中,灵敏度、特异度还有准确度相对于常规高频超声都要高,由于病例数在数量上较少,用χ2检验,χ2=5.559,P>0.05。二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在甲状腺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在女性可达5%~10%。早期和正确诊断有赖于详细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可以避免病变早期临床表现[2]。常规超声在对TMC判别是会后,准确度比较低,其原因有二。第一,突破基底膜的部位较小的恶性结节浸润范围较小。第二,较小结节周围组织的继发改变情况较不明显,纵横比>1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对于TMC的判定容易出现假性诊断结果[3]。随着高频超声探头的配置,各种先进的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开发,使超声对甲状腺组织的分辨能力有很大提高。超声弹性成像,不仅扩展了超声诊断理论的内涵,可以能更生动地展示定位病变以及对病变性质的判别,对常规超声的不足进行了弥补。
本研究中,出现了22例最大径≤5 mm TMC情况,弹性的评分为3分者一共有19例。2分者≤3例,误诊结果为良性。这其中偏低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因为气管前方组织在横断面进行扫查时,和探头契合性上比较差,形成了结节和周围组织中的受压不均现象[4]。第二,结节在气管前方,进行探头施压后,因为后方组织质地较硬,结节因为过度形成了误诊现象。总的来说,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提高了该病术前的诊断率,值得大范围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甲状腺微小癌以及甲状腺微小良性的结节性病变,在使用常规高频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的检测方式下声像图的特征,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患者,作为为研究对象。对其超声弹性成像声像图以及高频超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比较与常规超声检测在灵敏度、特异度等方面效果要明显,二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MC诊断中,常规高频超声(67.3%),超声弹性成像准确度(84.6%),后者高于前者,但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C良恶性鉴别诊断中,超声弹性成像准确度和灵敏度方面比常规检测效果好,超声弹性成像TMC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癌,良性结节性病变,超声弹性声像图
参考文献
[1]Stacul F,Berolotto M,De Gobbis F,et al.US,color-Doppler US an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thyroid nodules[J].Radiol Med,2007,112(5):751-762.
[2]邻文景,陈赛君,桑彩娟,等.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10):915-916.
[3]孙国祥,王茵,张卫平,等.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2):295-298.
良性结节性病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经电子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结节性胃炎患者207例, 占同期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1.44% (203/14 320) , 男∶女=1∶3.其中合并十二指肠病变患者45例, 男22例, 女23例, 年龄15岁~53岁, 平均年龄29.7岁, 性别及年龄构成比具体见表1.
1.2 临床和内镜表现
本组结节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痛25例, 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15例, 早饱、恶心、呕吐5例, 病程3 d~4年, 平均约4个月。内镜下可观察到以胃窦部为主, 可扩展至胃体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粗颗粒样改变。其中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2例, 十二指肠淋巴滤泡增生10例, 十二指肠球炎2例, 十二指肠腺瘤1例。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14C-UBT检查, 结果均为阳性, 测定值在120~671 dpm/mmol CO2.本组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胃窦或胃体活检示黏膜慢性非萎缩性炎症, 约80%间质可见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 (LF) 增生, 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阳性者行除菌 (抗-Hp) 治疗, 方案为三联根除治疗, 即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 mg+阿莫西林胶囊1.0 g+克拉霉素片0.5 g, 2次/d, 服用1周, 阿莫西林过敏者, 可用甲硝唑0.4 g, 2次/d代替。合并十二指肠病变者, 继续应用4周~6周的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 停药1个月~2个月以后复查14C-UBT检查, 3个月~6个月后复查胃镜。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根据严重程度分为0、Ⅰ、Ⅱ、Ⅲ四级, 治疗后症状改善2级或2级以上为缓解, 1级为好转。胃镜下黏膜结节状改变消失70%以上为镜下明显改善, 病理检查见胃黏膜淋巴滤泡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减少70%以上为病理明显改善。
2 结果
45例患者经抗Hp、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后, 消化道症状有40例好转或缓解, 有效率为89%.1个月~2个月后复查14C-呼气试验有42例转阴, 根除率93.3%, 有3例因恶心、口苦、头晕等停止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治疗3个月~6个月后有19例患者复查胃镜, 镜下可见胃窦部黏膜光滑, 粗颗粒样或结节样明显改善或消失, 复查病理组织学均明显改善。
3 讨论
结节性胃炎是近几年国内外开始报道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 有的学者称之为胃淋巴组织增生或淋巴滤泡性胃炎, 在慢性胃炎1990年悉尼系统分类法及国内2000年的井冈山分类中均未被列入。而在临床工作及内镜检查中, 发现不少的患者, 通过内镜表现、临床症状、病理特征等可明确诊断为结节性胃炎, 并且与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密切相关。结合国内外文献, 约占胃镜检查的0.19%~0.24%, 较本文发生率 (1.44%) 为低, 可能与地区及人群差异有关。结节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为以胃窦为中心, 弥散性均匀分布的大小为0.5 cm左右的小结节性隆起, 病理学分型属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 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Hp感染后的表现[1]。
本文所收集的45例结节性胃炎显示, Hp感染率高达100%, 并合并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淋巴滤泡增生、十二指肠球炎及腺瘤等病变, 占同期结节性胃炎的21.7% (45/207) , 二者密切相关, 提示Hp感染既可引起胃部淋巴滤泡增生, 也可导致十二指肠球部淋巴滤泡增生、炎症及溃疡形成, Hassell和Dimmick证实了儿童结节性胃炎的患者经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张秋瓒等报道32例成人结节性胃炎中5例 (15.6%) 患者伴有消化性溃疡, 其中胃溃疡1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证明与Hp感染明显相关。本组患者以女性多见, 男女比例为1∶1.09, 年龄以少年及青年多发 (87%) , 平均年龄29.7岁, 与文献报道相似。结节性胃炎抗Hp治疗效果明确, 临床症状3周~4周内消失或明显缓解, 有效率约89%.3个月~6月后复查胃镜可见结节样隆起全部消失, 黏膜基本恢复正常, 病理组织学也可见胃黏膜淋巴滤泡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 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痊愈, 进一步证明Hp感染与其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正常胃黏膜内仅有少量的淋巴细胞, 它们主要存在于胃体黏膜的深层紧靠黏膜肌层的部位, 但不出现于胃窦部, 亦不出现淋巴滤泡, 更无LF的存在。Hp感染后出现上述病变, 可能与其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有关, Hp产生的各种酶及毒素使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 局部黏膜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增加, 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增加, 多伴有LF的增生, 容易形成隆起型病灶, 也为获得性的黏膜相关性淋巴瘤 (MALT) 的发生提供了组织学背景。Hp感染后淋巴滤泡的出现反映一种慢性持续刺激或炎症的存在, 同时淋巴细胞常浸润胃黏膜表皮及腺体, 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而肠化生是胃腺体破坏后的一种修复补偿方式, 是肠型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
至于为何多数Hp感染者未出现胃黏膜的结节状改变, 为何结节性胃炎多见于年轻女性, 为何有较高的十二指肠球部病变, 孰因孰果, 是否与Hp毒力菌株分型有关, 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 本病可以被认为是继Hp感染引起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等疾病后又一种特殊性胃炎, 而且有报道该病与胃癌、MALT淋巴瘤有密切联系[4], 应该引起重视, 尽快将其列入新的胃炎分类法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并在今后做好大样本及基础研究, 以揭示该病的发病机制, 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预防该病的进一步转化。
参考文献
[1]康艳, 陈星, 等.慢性胃炎伴良性结节状改变与幽门螺杆菌及淋巴滤泡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 2007, 27 (6) :3933.
[2]Hassll E, Dimmick JE.Unique featur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disease inchildren[J].Dig Dis Sci, 1991, 36 (5) :417-423.
[3]张秋瓒, 刘晓红, 柯美云, 等.成人结节性胃炎32例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 2005, 10 (1) :31-33.
良性结节性病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孤立性结节39例, 男23例, 女16例, 年龄16~76岁, 平均46.4岁。病灶直径9~30mm, 密度均匀, 无明显钙化及空洞。其中周围型肺癌20例、结核球12例、炎性肉芽肿6例, 错构瘤1例。
1.2 CT扫描方法及强化标准
CT扫描机型采用美国产ALTRAZ.PLUS 1螺旋CT机。先行平扫发现病灶, 对病灶采用3.0mm准直仪厚度2.0mm重建间隔薄层扫描, 连续扫描标准算法重建, 150mm的视野大小, 平扫后, 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100ml, 速度2ml/s, 分别于1、2、3、4、5min扫描, 取平静呼吸下吸气末屏气扫描。取结节最大层面进行CT值的测量, 其范围包括结节直径70%的区域, 增强后的最大CT值与平扫CT值之差即为该结节强化值。参照文献[1], 将病变的强化形态分为: (1) 完全性强化 (中央及外周区均强化) ; (2) 周围性强化 (仅外围区强化) ; (3) 包膜样强化 (结节外周区薄层细条状强化) , 又将其分为完全性、不完全性包膜样强化; (4) 无强化 (强化值<20HU) ; (5) 中央性强化。
2 结果
病灶直径<1cm的结节该组共3例, 为体检发现, 手术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病变。直径在1~2cm (不包括2cm) 的结节10例, 6例为良性, 4例为恶性结节。直径在2~3cm的结节26例, 10例为良性, 16例为恶性。边缘有深分叶的结节20例, 其中18例为恶性, 1例为结核增殖病灶融合所致, 1例为炎性肉芽肿。边缘有毛刺征19例, 其中14例为恶性结节, 5例为良性结节。血管集中征5例均为恶性结节, 其中3例为转移结节。胸膜凹陷征3例均为恶性结节。良恶性结节平扫CT值无显著差异, 增强后扫描, 恶性结节强化值均>20Hu。良性结节的强化值为 (18.5±16.4) Hu、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2.76, P<0.01) 。从强化形态观察, 周围型肺癌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90% (18/20) , 2例周围性强化 (10%) , 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是结核球的主要强化形态, 分别为8例、3例, 占91.7%, 完全性强化1例。炎性肉芽肿5例为完全性强化, 1例周围性强化。错构瘤1例是无强化 (见表) 。
3 讨论
与普通CT对比, 螺旋CT对结节灶有明显优越性。本组研究强化形态对比表中, 8例患者由于不能掌握呼吸的深浅度, 普通CT扫描导致病灶漏掉, 或者未能捕捉到结节的最大层面。螺旋CT具有快速扫描功能, 一次屏气可扫描多个层面, 可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 而且数据采集量的增大, 可明显提高空间分辨率。
本组恶性结节的C T图象多表现为深分叶 (图1-2) 。张燕群等[2]对30例肺癌分叶测量结果, 深分叶征占90%。分叶征的病理基础是瘤体向肺小叶内扩散, 及各部生长速度的不同所致[3]。因此, 研究肺结节的分叶程度对肺良恶性结节具有重要意义。
肺良恶性结节的周围都可有毛刺, 前者是间质纤维增生, C T图象表现为粗而长;后者是癌性浸润, CT图象表现为细而短 (图4-5) 。诊断时须结合其他C T征象综合判断。
Mori[4]等认为, 在肺癌中, 不管结节大小, 若见到肺静脉血管向结节集中者, 强烈提示为恶性结节;本文39例病例中有5例出现此征, 均为恶性结节 (图1-3) , 因此, 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 血管集中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图1-2为同一病例增强扫描的纵隔窗及肺窗) 小结节病灶有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 病灶的强化CT值超过20HU, 并见比较粗血管影与之相连, CT诊断肺癌可能性大。手术证实为腺癌。图3为转移癌, 有恶性肿瘤病史。
2mm层厚薄层扫描, 右肺内1.7cm的小结节病灶, 其边缘有毛刺征, 胸膜凹陷征, 手术证实为腺癌;左肺陈旧结核。
结节病变的强化表现及强化机制:理论上, 结节的强化程度取决于对比剂进入血管外间隙的数量及结节的富血管度[5]。周围型肺癌的血供源于支气管动脉, 肿瘤间质内血管丰富, 且分化不成熟, 血管分布紊乱, 基底膜不完整, 管壁通透性高, 有利于大分子的对比剂渗入细胞间隙, 部分肺癌微血管扩张, 利于对比剂在血管内停留。上述多种因素导致周围型肺癌增强后迅速达到峰值而后缓慢回落[6]。结核球的病理基础是中央的干酪坏死区为纤维包膜所包裹, 干酪坏死因乏血管而无强化。因而, 增强后两者的强化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周围型肺癌明显高于结核球。本组资料发现, 结核球与周围型肺癌的强化形态亦不同。周围型肺癌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强化 (90%) (图1) , 少部分周围性强化 (10%) 。结核球的主要强化形态是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6], 本组中占91.7%。结核球的不同强化形态取决于包膜的富血管、完整度及厚度[7]。
本组资料表明炎性肿块及部分错构瘤在强化程度及强化形态上均类似周围型肺癌。炎性肿块多呈完全性强化或周围性强化, 类似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动态增强后CT值迅速升高, 2min内达到高峰, 随后缓慢回落。而炎性肿块增强后CT值逐渐升高, 一般在3~4min内出现高峰。二者有所不同。炎性结节的形成过程中, 肺动脉水平上发生弥漫性血栓, 血供直接源于支气管动脉, 造影剂通过相对较直的、结构正常的血管进入间质, 进入血管周围间质的造影剂因淋巴管的通畅加快了引流, 与周围型肺癌的强化机制不同。本组中周围性强化的炎性肿块, 病理研究表明为:部分由于周围充血组织围绕中央的纤维瘢痕组织, 部分原因为中央出现坏死液化。此种表现与周围型肺癌中央的凝固性坏死不同。如同时结合其他的影像学特点, 多数能做出鉴别。
错构瘤的组织成分复杂[8], 病理研究对照表明强化不明显者, 其组织成分以软骨样组织为主, 而血管成分稀少或缺如, 可与周围型肺癌鉴别。强化显著者均具有丰富的血管结构, 强化与周围型肺癌相似, 须结合其他影像学特点相鉴别。
综上所述, 在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 全面分析瘤体, 瘤周, 瘤旁的各种CT征象, 并结合临床资料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较易鉴别。炎性假瘤及部分错构瘤是产生假阳性的主要原因, 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更富血管, 其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及结合其他影像资料有助于鉴别。
参考文献
[1]Erasmus JJ, Connolly JE, Mc Admas P, et al.Solitory pulmonary nodules:partⅡevaluation of the indeterminate nodule[J].Radiographics, 2000, 20:59-66.
[2]张燕群, 曹庆丹.深分叶在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杂志, 1992, 3:54.
[3]李铁一, 李伟, 白逸秋.肺部疾病的X线影像及其病理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49.
[4]Mori K, Saito Y, Tominaga K, et al.Small nodular lesions in the lung periphery:New approack to diagnosis with CT[J].Radiology, 1990, 177:843.
[5]Little JT, Durizch ML, Meoller G, et al.Pulmo-nary masses:contrast enhancement[J].Radiology, 1990, 177:861-871.
[6]周晓玲, 曾纪珍, 杨迎, 等.周围型肺癌SCT增强扫描与血管超微结构和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166-168.
[7]Murayama S, Murykami J, Hashimoto S, et al.Noncalcified pulmonary tuberculoma:CT enhancement with histological correlation[J].J Thoracic Imagine, 1995, 10:91-95.
良性结节性病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300例, 其中男68例, 女232例, 年龄29~56岁, 平均年龄 (38.66±2.37) 岁, 检查方法均获得患者本人和家属的知情和同意, 患者均排除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系统疾病、重症肝脏、肾脏功能异常患者。
1.2 检查方法:
300例患者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 同患者进行沟通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相关检查操作, 首先取平仰卧位后, 进行常规B超检查, 采集相关影像资料后进行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仪器型号:LOGIQ5、MEDISONX8, 对甲状腺及甲状腺周围组织、血管、肿物等进行详细的扫描, 采集相关的影像学资料, 并且进行分析[2]。完成上述检查后进行CT扫描检查, 上述检查时, 在进行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时, 由同一名医师进行检查, 对患者进行CT影像资料分析时, 由两名医师进行诊断, 意见不统一时由主任进行诊断决定[3]。
1.3 诊断标准:
甲状腺上下径正常值4~6 cm, 左右径正常值2~2.5 cm, 前后径正常值1.5~2.0 cm, 峡部正常值<0.5 cm。多以前后径作为判断甲状腺是否肿大的主要指标[4]。前后径>2 cm:可疑甲状腺肿大, >2.5 cm:明确甲状腺肿大。应用二维超声检查甲状腺内有结节性回声情况[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检查结果情况:
B超检查准确诊断率、误诊率、符合病理诊断结节性质、发病情况均显著低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差异性显著 (P<0.05) , 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诊断率、误诊率、结节性质、发病情况对比CT检查, 无明显差异性 (P>0.05) , 见表1。
2.2 对3种检查的患者满意度情况:
B超检查患者满意度显著低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 差异性显著 (P<0.05) , 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满意度、发病情况对比CT检查, 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超声表现与鉴别,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时, 结节性甲状腺肿彩色多普勒超声 (CDU) , 结节内血流0~1级87.2%。结节周边血流0~1级为84.5%, 血流信号无固定分布, 亦无特异性改变[6]。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 (CDU) , 腺瘤内部血流无特异性, 周边血流2~3级为75%, 即甲状腺腺瘤周边血流较丰富。表现甲状腺癌结节CDU内血流85.8%为2~3级, 结节周边血流100%为2~3级, 血流信号非常丰富[7,8]。CT检查操作较为复杂, CT仪器造价较高, 同时大部分基层医院没有配备, 因此检查中对于患者可造成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负担。因此对于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诊断彩超检查更加具有优势。
文中对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性疾病300例患者均给予B超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 结果显示针对于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诊断应用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诊断率、误诊率、结节性质、患者满意度、发病情况均明显优越于B超检查, 同时彩超具有操作简单、检查费用低、应用和配备广泛等优点, 适宜临床应用诊断, 存在较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300例, 分别进行B超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 对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B超检查准确诊断率、误诊率、结节性质、患者满意度、发病情况均显著低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诊断率、误诊率、结节性质、患者满意度、发病情况对比CT检查, 无明显差异性 (P>0.05) 。结论 针对于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诊断应用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诊断率、误诊率、结节性质、患者满意度、发病情况均明显优越于B超检查, 适宜临床应用诊断, 存在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价值,B超检查,CT检查
参考文献
[1]张蒂荣, 鲁树坤, 王双双, 等.甲状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0 (4) :256-257.
[2]陈文, 张武, 苗立英, 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 16 (7) :494-495.
[3]于铭, 王金华, 王建宏, 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结甲诊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 16 (8) :599-601.
[4]王广舜.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6, 12 (5) :471-473.
[5]Chen G, Zhu XQ, Zou X, et 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yroid nodules by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ultrasonographica Uy detected ca/cification correlated to thyroid carcinoma in South China[J].Eur Surg Res, 2009, 42 (3) :137-142.
[6]Jin J, Wilhelm S M, Mc Henry C R, et al.Incidental thyroid nodule:patterns of diagnosis and rateofmalignancy[J].Am J Surg, 2009, 197 (3) :320-324.
[7]白霞, 李晓君, 史淼,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1) :125-127.
良性结节性病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8月我院肝内科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76例, 其中男46例, 女30例;年龄27~65岁, 平均年龄 (53.8±6.1) 岁。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病例纳入标准:年龄25~65岁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 局灶性病灶最大直径<3 cm, 均接受多层CT、MRI检查, 经肝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疾病者;精神异常不能配合向检查患者;肝囊肿和局灶性脂肪肝患者;不能耐受含碘造影剂患者;肝内多发局灶性病变或最大直径>30 mm的孤立性病灶;经微波、射频或栓塞等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1) 多层CT检查:选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管球电压120 kv, 管球电流300 m As, 层厚-3 mm, 螺距1.3, 视野35 cm。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注射速率为3m L/s) 后30 s, 60 s, 5 min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2) MRI检查:选用飞利浦1.5 T MRI扫描仪, 回波时间为100 ms, 层厚为6 mm, 层间距为2 mm, 视野为38 mm, 矩阵为128×128, b值为600 s/mm2, 反转角为90°, 使用MRI脂肪抑制及并行采集技术横断位成像。增强扫描采用三期动态扫描, 经肘静脉以2.5 m L/s团注钆双胺注射液0.1 mmol/kg后15 s、42 s、69 s时分别扫描。回波时间为2.7 ms, 层厚4 mm, 视野为38 mm, 矩阵为16O×288, 反转角为15°。
1.3 诊断标准
采用盲法阅片, 影像学检查由2名CT室、MRI室的经验丰富的医师在工作站上的PACS软件观察图像。单独完成诊断, 对病灶良性、恶性和疑似恶性进行诊断, 尽量给出具体的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对两种检查诊断肝脏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节类型和大小
该组76例肝脏孤立性结节病灶中, 直径<1 cm 9例, 1~2 cm 16例, 2~3 cm 61例。经肝穿刺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证实良性结节33例, 其中局灶性结节增生4例, 腺瘤9例, 肝硬化结节20例;恶性结节43例, 其中肝细胞癌27例, 胆管癌6例, 淋巴瘤2例;转移瘤8例。
2.2 多层CT和MRI的影像特征及检出、确诊情况比较
多层CT检查符合典型强化特征32例, 其中肝硬化结节9例, 肝癌20例, 转移瘤3例;MRI检查符合典型强化特征39例, 其中肝硬化结节10例, 肝癌23例, 转移瘤6例。多层CT对肝脏孤立性结节检出共57例, 总检出率75.0% (57/76) , 其中良性18例, 恶性39例;确诊共39例, 总确诊率为51.3% (39/76) 。MRI对肝脏孤立性结节检出共67例, 总检出率88.2% (67/76) , 其中良性25例, 恶性42例;确诊共58例, 总确诊率为76.3% (58/76) 。MRI对肝脏孤立性结节总检出率、总确诊率明显高于多层CT (P<0.05) 。MRI对肝脏良性结节、肝脏恶性结节、肝癌确诊率均明显高于多层CT (P<0.05) , 见附表。
注:a与多层CT比较, 良性结节:确诊率比较P<0.05;恶性结节:确诊率比较P<0.05;肝癌检出率比较P<0.05
3 讨论
肝炎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发病原因, CT、MRI、超声均为无创性检查, 在肝硬化肝癌的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层CT和MRI对肝硬化背景下肝脏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目前尚存争议。有研究报道, 多层CT动脉期对小肝细胞癌检出率达92.9%, 诊断依据主要依靠病灶的动态增强扫描, 三期扫描可提高小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3]。杨正汉等[4]对比增强多层CT和MRI对小肝细胞癌的诊断敏感性发现, MRI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多层CT。该研究中, 76例肝孤立性结节符合多层CT典型强化特征的比例低于MRI;多层CT对肝孤立性结节检出率低于MRI, 但无统计学差异, 然而多层CT的确诊率明显低于MRI, 可见多层CT对肝脏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低于MRI。这可能与CT与MRI的成像原理不同有关, 本研究所选择的病灶直径均<3 cm。邢古生等[7]发现, 当肝硬化结节直径<2 cm时, MRI诊断效能好于CT, 其是由于MRI具有较好的组织分辨率及对造影剂的敏感性较高, 故可清晰显示肝脏、增生结节和肿瘤等不同质地, 还可显示肝硬化的纤维条索、病灶边缘等细微结构。这可能是MRI对直径较小的病灶鉴别诊断能力优于多层CT的一个原因。MRI可进行多期相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病变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状况[8]。
CT对肝脏孤立性结节病灶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灶与正常肝实质间的密度差, 当使用CT增强双期或多期扫描时能更好的反映肝正常组织与病灶组织对造影剂的摄取程度的差异, 肝癌在CE增强扫描上表现为“快进快出”, 但维持时间短, 加之个体差异对造影剂出现的早晚也不尽相同, 故需准确掌握扫描时间[9]。但是, 直径<2 cm的小肝细胞癌在CT增强扫描中一般较少有这种特异性影像学特征, 而在MRI增强扫描中具有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该研究发现, 肝脏孤立性结节病变中, 在CT不同时相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的不典型病灶, 但在MRI的T2WI呈高信号病灶, 多提示为肝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显示血液供应不足的孤立性结节病灶的环形强化特征, 敏感度优于多层CT。
综上所述, 对肝脏孤立性结节病变中的肝癌诊断, 直径大小不同的病灶在MRI与多层CT的诊断准确率不尽相同, MRI对结节的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更高的准确率, 但CT对此类病灶亦有某些特定表现, 故需充分认识二者在此类结节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因此联合两者进行诊断, 可一定程度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叶显俊, 隋秀芳, 刘力, 等.超声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 (2) :61-62.
[2]刘宏, 郭顺林, 杜富会, 等.CT和MRI对慢性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 (1) :91-92.
[3]吉洪海, 徐高峰, 朱兴龙, 等.肝细胞癌介入治疗后CT表现及指导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66 (7) :61-62.
[4]杨正汉, 周诚, 杨大为, 等.肝细胞癌局部微创治疗后的CT、MRI评价[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12) :71-72.
[5]吴斌, 肖越勇, 张肖.肝癌冷冻消融治疗中CT和MRI引导效果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13 (8) :856-857.
[6]邢古生, 王爽, 欧阳汉, 等.CT与MRI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1) :62-63.
[7]李迎春, 宋彬, 陈加源.3.0T薄层动态增强MRI与多层螺旋CT对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价值[D].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72 (3) :61-62.
[8]王镇, 王德阳, 邢曜耀.肝细胞癌螺旋CT多期扫描边缘强化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5) :91-92.
良性结节性病变 篇8
关键词: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疾病,脓肿,水肿,超声检查,介入性,女(雌)性
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疾病,其中盆腔脓肿在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传统的治疗包括开腹或经阴手术以及腹腔镜下操作。当前,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技术飞速发展,通过超声实时动态显像不仅可以引导介入治疗的进针路线、监测整个过程中穿刺针的位置,还可以及时获得治疗的情况,在临床中已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治疗妇科良性囊性病变时,该技术的优点更为突出[1,2]。本研究对45例超声引导下介入穿刺治疗的妇科良性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该治疗方式在妇科良性囊性病变,尤其是盆腔脓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收治的45例妇科良性囊性病变患者,年龄19~60岁,平均(39.1±6.3)岁;囊肿直径3.5~12.3 cm,平均(5.7±1.9)cm。其中包括细胞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2例,盆腔单纯囊肿9例,盆腔包裹性积液11例及盆腔脓肿13例。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腹部探头1~5 MHz,经阴道探头5~9 MHz,均配有穿刺引导支架,穿刺针一般选用18G长针,脓液较黏稠的病灶选用16G长针。45例患者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清等常规检查,并检测肿瘤标志物CA125的浓度。穿刺时间选择月经结束后3~7 d,子宫切除术后无时间限制。其中3例囊性病变靠近腹壁的患者接受经腹壁穿刺治疗,其余42例经阴道穿刺治疗。术前常规给予腹部、外阴及阴道消毒,经腹穿刺前常规给予0.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经阴道穿刺无需麻醉。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囊性病变的进针部位及周围肠管、子宫及大血管的分布情况,避开相关脏器,选择合适的穿刺进针部位,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尖刺入病变中心,拔出针芯后连接塑料延长管,使用注射器尽量抽出全部囊内液体。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将囊内液体抽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再用无水乙醇凝固;盆腔单纯囊肿和盆腔包裹性积液者将囊腔内液体抽净后可直接用无水乙醇凝固。若囊内液体未完全抽净而使注入的无水乙醇被稀释则需要重新凝固,无水乙醇凝固时间为3 min。卵巢单纯性囊肿蒂扭转1例未行无水乙醇凝固。穿刺液即刻行细胞学检查。对于盆腔脓肿者在超声实时监测下将穿刺针尖端置于脓肿中心,首先将脓液充分吸除,随后用庆大霉素及甲硝唑溶液反复冲洗脓腔,尽可能将坏死组织及残渣充分引出,最后再次注入抗生素持续治疗,抽出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
1.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1周后给予体格检查,并行阴道超声检查。盆腔脓肿疗效判定标准:(1)体温恢复正常、腹痛症状消失、血常规大致正常,超声检查提示脓腔消失为治愈;(2)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症状缓解、超声检查提示脓腔直径缩小50%以上为有效;(3)持续发热,腹痛症状无明显好转,超声检查提示脓腔直径变化不明显或增大为无效。非盆腔脓肿病变疗效判定标准:(1)治疗6个月内病变完全消失为治愈;(2)治疗6个月内囊肿缩小超过50%为有效;(3)治疗1年内囊肿复发或增大为无效。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未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继发感染或病变破溃等并发症,经腹超声检查显示盆腔未见积液。32例非盆腔脓肿患者中部分囊肿为双腔或三腔,治疗时将每个囊腔都作为一个独立囊肿处理,抽出囊内液量为25~625 ml。32例治疗后即刻显示囊腔均不明显,治疗后3个月~2年复查。除1例1年后复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体积缩小不明显再次接受治疗外,其余患者囊性病变都显著缩小或消失。其中治愈25例,有效7例(图1、2)。对13例盆腔脓肿患者的16个脓肿病灶(3例为双侧脓肿病灶)进行穿刺治疗,15个病灶成功抽出稀薄或黏稠脓液,抽出脓液量3~325 ml;1例为盆腔多发分隔脓肿,未穿刺出脓液而仅进行抗生素保留治疗。13例盆腔脓肿患者,治愈10例,其中9例行1次穿刺,1例行2次穿刺;治疗有效3例,其中2例行1次穿刺,1例行2 次穿刺。全部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图3)。
图1女,50岁,盆腔单纯性囊肿。治疗前超声显示单纯性囊肿无回声(A);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中(箭示针尖,B);治疗后囊肿消失(箭,C)
图2女,36岁,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治疗前超声显示异位囊肿内部可见密集点状回声(箭示针尖,A);治疗后囊肿消失(B)
图3女,32岁,盆腔脓肿。盆腔脓肿治疗前超声声像图(A);18G长针进入脓肿中心(箭示针尖,B);穿刺抽脓、冲洗脓腔后,脓腔消失,留置抗生素于脓腔内(C)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因子宫内膜异位种植于卵巢,异位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内膜碎片沉积在囊腔内形成,呈暗褐色黏糊状,在超声检查中显示包膜完整,囊壁较厚,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部分可见带状分隔,抽出囊液为暗红色或深褐色并比较黏稠,似巧克力液,故又称为巧克力囊肿。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月经期腹痛、附件区包块,严重者可导致不孕,部分囊肿可能出现破裂、出血,甚至有恶变倾向。随着腔镜手术的普及应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以腹腔镜下手术治疗为主[3]。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微创疗法,其疗效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4]。由于囊液通常比较黏稠,建议介入治疗前先注入0.9%氯化钠溶液将囊液稀释后充分抽净,再用无水乙醇反复冲洗至囊液为清亮液体。临床证明,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安全、有效,对于手术后复发、多次反复治疗的患者尤为适合[5]。本研究12例除1例1年后复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体积缩小不明显再次接受治疗外,其余都显著缩小或消失。
本研究中9例盆腔单纯囊肿包括6例淋巴囊肿与3例输卵管积液。盆腔淋巴囊肿是由于进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关闭盆底腹膜后留有死腔,加之广泛地清除导致淋巴循环障碍,淤滞的淋巴液进入腹膜后死腔形成,囊液为无菌淋巴液[6],超声检查提示单纯囊肿包膜完整,囊壁薄,内部透声呈无回声,抽出囊液多为清亮液体。输卵管积液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输卵管伞端及峡部炎性狭窄甚至闭锁,炎性渗出液聚集于管腔而形成,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超声检查时提示附件区纡曲管状囊性结构。超声引导的介入微创性治疗是盆腔单纯囊肿的首选方法[7,8]。
盆腔包裹性积液多为继发性改变,包括慢性盆腔炎症、妇科检查、腹腔镜手术操作等因素引起。包裹性积液的囊壁多由盆腔腹膜及粘连的肠管壁组成,腔内多含积液、积血和坏死组织,超声检查提示盆腔包裹性积液无明显包膜,内部呈无回声,常伴有分隔并呈网格样改变;抽出的囊液呈淡黄色或暗红色。其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诱因的下腹隐痛,可呈周期性或持续性发作,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超声检查通常提示盆腔形态不规则囊性包块。妇科手术后继发的盆腔包裹性积液较常见,但临床处理较困难,再次手术清创、引流,可能会加重盆腔脏器粘连甚至诱发肠梗阻。目前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后注入无水乙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方式,通过破坏囊壁的内壁细胞,使其失去分泌功能,继而因无菌性炎症,囊内纤维组织增生、粘连闭合,最后吸收导致囊腔消失[9,10]。本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盆腔包裹性积液可达到满意疗效。
盆腔脓肿包括输卵管积脓、卵巢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及急性盆腔腹膜炎及蜂窝组织炎所致的脓肿等,是盆腔炎最严重的病理类型之一,也是妇科常见的严重疾病。海南地处热带地区,盆腔脓肿的发病率较高,病原体多为厌氧菌、需氧菌并存或多种厌氧菌混合感染所致,超声检查盆腔脓肿内部透声欠佳,囊壁厚,多伴有分隔,抽出液体多为稀薄或黏稠脓液。如不及时治疗,可致盆腔慢性炎症,当输卵管管腔或伞端闭锁时,可造成不孕或异位妊娠风险率增高。以往盆腔脓肿患者多因保守治疗无效而采取手术处理,其中包括切开引流或切除脓肿。若术前诊断不明确,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时对脓肿范围及周围脏器解剖不清楚,则可能导致副损伤,甚至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11]。目前认为,超声引导穿刺引流、冲洗脓腔并在脓腔内运用抗生素治疗能达到与切开引流术相同的治疗效果[12,13]。尤其是手术后继发的盆腔脓肿,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应为首选方案。本研究13例盆腔脓肿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