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过错原则

2024-07-30

无过错原则(精选8篇)

无过错原则 篇1

随着修改国家赔偿法呼声的日益高涨, 作为国家赔偿法根本性制度的归责原则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说认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据。!"从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国家赔偿的主体是国家, 而非其他。与此相对应, 现有归责原则都是从赔偿主体或赔偿义务机关一方来设计归责原则。比如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以及违法原则, 都是从赔偿主体或赔偿义务机关是否有过错或违法来判断国家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的。这种制度设计有其合理性与优越性, 但也反应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与局限。从这种意义上讲, 杨小君教授提出的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可谓别具匠心。

一、解读当事人无过错原则!"

所谓当事人无过错原则是指当事人对缘于国家而遭受的损失没有过错, 在法律上没有负担的根据时, 就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也就是说当事人对损失没有过错是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据。该概念的提出基于以下逻辑分析:在国家赔偿的结构构成上, 可以把国家赔偿责任划分为三个逻辑层面, 第一个逻辑层面的内容是存在损失, 当事人必须有客观的法律的损失, 没有损失就不会产生损失赔偿责任;第二个逻辑层面的内容是这种损失由谁负担, 是否应当由受害人或他人承担, 即损失的归属问题;第三个逻辑层面的内容是对造成损失原因的追究, 对相关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追究行为主体的责任。当事人无过错原则认为国家赔偿责任应以第二个逻辑层次为基础和出发点, 以受害人是否应当承担损失的分析结论作为确定国家是否有赔偿责任的依据。

与过错原则、违法原则等归责原则相比,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有以下特点:首先, 它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以受害人一方作为判断对象来确定国家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当事人对自己遭受的损失没有过错或法律的规定, 并且这种损失是由国家造成的, 那么国家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国家的主观状态或违法与否不是要判断的对象, 更不构成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其次, 极力淡化国家赔偿的评价色彩, 更强调国家赔偿对受害人损失的弥补作用。在这一点上, 杨小君教授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他认为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采用的违法归责原则更侧重对国家机关行为的法律评价。在法制实践中, 这种评价效果产生了许多问题, 因为每起国家赔偿案件都意味着国家机关的一次自我否定, 难怪国家机关会对国家赔偿带着一种天然的抵抗情绪。在这种意义上讲, 淡化国家赔偿的评价色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消除国家机关对国家赔偿的抵触, 防止国家赔偿在法律体制外不正常的运转。$"再次,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是建立在对归责原则和归责标准区别基础之上的。归责原则决定责任的承担问题, 而归责标准决定责任的具体形式。归责原则以当事人为判断对象, 当事人有无过错决定他是否承担损失;归责标准以赔偿领域为标准, 在不同的领域适用不同的责任形式。通说所讲的归责原则在这里被纳入归责标准的范畴。比如违法归责标准适用于国家机关职权及相关事实行为等, 结果归责标准适用于法院的判决行为。最后,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可以更全面地保护赔偿请求人的利益。与其他单个归责原则相比较,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扩大了赔偿范围, 该原则既可以涵盖违法原则、过错原则所适用的赔偿情形, 也适用于无过错赔偿责任的情形。因此, 更有利于受害人的保护。

与无过错原则相比较, 二者体现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理念, 即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弥补。当事人无过错原则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公共负担思想, 主张受害人对缘于国家机关行为而遭受的损失无过错时, 应由国家承担损失。而无过错原则决定于法律责任中的“社会责任”价值理念, %"即不问行为人主观状态如何, 只要其行为和损失存在因果关系, 就应承担赔偿责任, 以实现分配正义的目的。当然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判断对象来讲,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以受害人为判断对象, 而无过错原则以侵害人为判断对象, 两个判断对象互为相对方。从对主观状态的要求来看,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积极地要求受害人对损失没有过错, 否则国家就不承担赔偿责任;而无过错原则则着眼于损害, 不问侵害人主观状态, 存在过错与否不影响赔偿责任的承担。从在归责原则体系中的地位来看, 因为无过错原则对国家赔偿构成要件的要求最低, &"因此, 它的适用以法律有特别规定为限, 否则就存在无限扩大国家赔偿范围的危险。从这种意义上讲, 无过错归责原则在归责原则体系中只能处在辅助性地位。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则不相同, 我们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的适用范围很广, 无须其他归责原则配合, 就能涵盖国家赔偿的各种情形, 因此, 在归责原则的体系中,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居于主导独立性地位。

综上所述,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 重在弥补损失的价值取向;改变了判断对象, 以国家机关的相对方即受害人为判断对象;极大淡化了赔偿责任的评价和责任追究色彩, 为我们解决国家赔偿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但同其他归责原则一样,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 下面我们展开分析。

二、反思当事人无过错原则

如上所述,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但是这种思路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多远?沿着这个方向, 我们是否可以达到理想的彼岸呢?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国家机关对国家赔偿所具有的抵触情绪是否因违法归责原则所引起, 其他采用违法归责原则的国家是否存在相同的问题?如果不存在的话, 或许应该从其他角度找原因。’"即使上面的命题成立,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似乎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其自身存在很多致命的缺陷。

首先, 从语义上讲,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这个短语不能全部涵盖该原则所具有的内涵。受害人或者当事人对缘于国家机关行为所遭受的损失之所以不承担责任是因为受害人对损失没有过错, 也没有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两方面。但受害人或当事人无过错原则显然只能涵盖一个方面。受害人与当事人两个概念比较的话, 使用受害人的概念更为恰当, 因为国家赔偿关系中的当事人不仅包括受害人, 还包括国家机关。国家机关显然不是我们这里所指的主体。其次, 从逻辑上讲, 当事人无过错是各种归责原则的当然之意。比如我们国家采用违法归责原则, 国家因违法而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其中必然之含义或前提就是当事人没有过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五条第 (二) 项明确规定:“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不属于国家承担责任的情形。换句话说,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在逻辑层次上将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作为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 或者说从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例外情形来界定其一般情形。这种思路在逻辑演进过程上和其他归责原则毫无差异,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对归责标准的依赖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 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并无创新意义。再次, 从国家赔偿具体实施来讲, 虽然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把归责原则和归责标准区分开来, 先解决负担的归属问题, 再评价行为的性质及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将两者截然分开, 二者是同一个过程。只要在解决损失的归属后, 还要评价行为的性质, 那么就和违法原则的国家赔偿过程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后者首先也要排除受害人有过错, 然后才适用违法原则。退一步讲, 即使在国家赔偿的实际操作中, 可以将损失负担和行为追究截然分开, 但还是会涉及到行为的定性和责任人的追究, 这和当事人无过错原则所追求淡化国家赔偿评价色彩的目标背道而驰。最后, 当事人无过错归责原则会削弱国家赔偿对国家机关的约束监督作用。将依法律行政原理所支配的行政过程和国家赔偿制度整合起来, 适合于有效地发挥国家赔偿制度所具有的违法行为抑制功能。!"国家赔偿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国家机关违法行为的确认以及国家机关内部对相关工作人员责任的追究, 可以有效地推动国家机关内部管理的改善, 增强他们依法执政的观念, 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但在当事人无过错原则下, 国家赔偿显然会缺失这一层面的功能。因为该原则只关注损失的弥补, 反对在国家赔偿中对行为进行评价。这在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造成国家机关对自己行为是否违法漠不关心, 甚至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恃无恐。

理论不应只停留在理念的天堂, 还应接受尘世的洗礼, 否则再好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公式, 无法升华为改造世界的利器。当事人无过错原则似乎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但由于该原则缺乏对实际操作层面的关注以及逻辑上的缺陷, 使其无法实现甚至背离了自己的目标。既然当事人无过错原则不能有效地解决国家赔偿法所存在的问题,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展开新的分析来完善国家赔偿制度。

三、国家赔偿归责原则重述

既然当事人无过错原则无法担当统领国家赔偿的重任, 那么我们有必要重述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鉴于学界对违法归责原则所存在的问题已有较为深入的探讨, #$这里就不再赘述。在国家赔偿的演进过程中,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种立法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采用过错原则 (公务过错) 为主, 危险责任为辅的归责体系。以英、美、德、日为代表的采过错责任 (主观过错) 体系。以瑞士、奥地利为代表的采违法归责体系。我国学界在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家赔偿实际的基础上, 也提出了一些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主张:国家赔偿应采用以过失原则为主, 无过失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该主张立足于侵权法基础理论, 在实证法学的“法律秩序”学说框架下分析了过失原则的内在机理, 并证明了该原则的正当性。但是该主张回避了过失原则的最大缺陷, 即执法中不易认定和操作。第二种主张:国家赔偿应采违法加明显不当原则。即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违法或明显不当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 国家应负赔偿责任。该原则考虑到了与行政诉讼法协调, 取消了难以把握的主观标准, 以违法和明显不当为国家负赔偿责任的前提, 显然是进一步。但目前对显失公正或明显不当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也有观点认为加上明显不当并无必要, () *因为违法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 还应包括法律原则和习惯法。明显不当本来就是违法 (法律原则) 。+, -第三种主张:国家赔偿应采用故意、过失违法原则即过错违法原则。许多国家赔偿法均采用这种表述。实际上, 过错违法原则是一种采用主客观双重标准确定国家赔偿责任的原则。

那么如何确定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呢?首先, 国家赔偿的范围要适当。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范围的调节器。国家赔偿法所采用的归责原则既要保证公民权利得到有效的救济, 又要兼顾国家财力, 不能把赔偿范围无限扩大。也就是说, 要在国家整体和公民个体之间找到均衡点, 合理确定国家赔偿范围。其次, 注意应然和实然的统一。确立合理的归责原则, 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还要注意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否则再好的制度设计也无法奏效, 或者在实践中变异。还有就是保证法律本身的稳定性和法律整体的协调性。从以上的条件出发, 笔者认为以过错原则为主, 无过错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并不恰当, 因为该模式要对主观状态加以判断, 在实践中不易把握。并且从违法原则直接转为过错原则不利于保持国家赔偿法的稳定性与连贯性。而过错加违法的归责原则体系对国家赔偿的条件要求过于苛刻, 将国家赔偿的范围限制得过窄, 不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 与扩大人权保护的潮流相背。基于此, 我国修改国家赔偿法时, 应重新构造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 即建立以违法与明显不当责任原则为主, 以结果责任原则为辅的体系。该体系结构的特点和优点主要表现在:

1. 便于解决日益复杂的侵权责任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国家侵权责任也变得复杂多样化。依靠单一的归责原则已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国家都采用了多元的归责原则体系。并且这种归责原则体系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扩展, 以至于包罗万象。以违法及明显不当原则为主、以结果责任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统, 合理地划定了每一种归责原则所调整的范围, 并基本涵盖了国家侵权的类型, 符合我国国家赔偿的现状。

2. 与现行国家赔偿法相衔接, 保持了国家赔偿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该归责原则体系以违法责任原则为基础, 增加明显不当和结果责任原则为补充。这样修改既继承了违法责任原则的优点, 又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大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如“明显不当”的概念就包含着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无法律规定情况下的一些不当行为等, 体现了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要求。

3. 有较强的操作性, 且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明显不当原则比行政法基本原则更符合我国司法现状, 便于在实践中操作。并且该归责原则体系突出了“损害结果”的地位, 将某些在适用违法责任原则条件下不能获得有效救济的损害, 如公有公共设施致害、高度危险或异常情况下的损害等, 也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 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摘要:杨小君教授针对我国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应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该观点角度新颖, 切中要害, 对完善我国国家赔偿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但是该观点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文章首先对当事人无过错原则的内涵和创新进行了分析, 而后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研究, 最后在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完善。

关键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归责标准

参考文献

[1].参见陈春龙著:《中国司法赔偿》, 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第70页

[3].参见杨小君著:《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与归责标准》, 载《法学研究》, 2003年02期, 第117页

[5].朱新力, 余军:《国家赔偿规则原则的实证分析》, 载于《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年02期

[6].高家伟:《国家赔偿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第105页

[8].[日]盐野宏著, 杨建顺译:《行政法》, 法律出版社, 第471页

[9].参见周汉华:《论国家赔偿的过失责任原则》, 载《法学研究》, 1996年3期。刘嗣元:《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 载《中国法学》, 2000年2期

[10].朱新力, 余军:《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实证分析》, 载《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年2期

[11].黄鹏:《国家赔偿法违法原则的理解与调控》, 载《当代法学》, 2003年2期

无过错原则 篇2

离婚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应当坚持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照顾无过错方原则的适用和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都产生于夫妻一方的过错,其结果都直接关系到财产问题。有人认为无过错方既请求离婚损害赔偿,就不应在共同财产分割时再适用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我们认为,这一解释是不妥当的。因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与照顾无过错方有着本质的区别:

1性质不同。照顾无过错一方原则是离婚时分割夫妻共有财产的基本原则之一,适用于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而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产生于一方对另一方的严重过错行为,承担的是损害赔偿民事责任。

2适用的情形不完全相同。我国婚姻法将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严格限定为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这四种严重违反婚姻义务的重大过错行为。而照顾无过错一方原则中的“过错”,既包括这四种重大过错行为,又不完全限定于这四种过错行为,还包括通奸、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过错行为。

3适用的结果不同。即一方有过错行为,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要照顾无过错一方。如果该过错行为属于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四种法定情形之一,还应该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

因此,离婚损害赔偿与照顾无过错方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并用,并非绝对的排斥或相互否定。

制度无过错 篇3

参观完佛罗伦萨返回时,两人仍自觉买了返程票,仍没有经自动检票机检票就上了车。也许是参观累了的缘故,两人坐下后不久便昏昏欲睡。突然,其中一人被推醒,他睁开惺忪的睡眼,见跟前站着一个中年男子,叽里呱啦对他说着什么,好不容易从那人大幅度的手势中搞明白了,人家是这趟列车上的查票员,现在要开始查票,请他出示自己的票。他赶紧推醒同伴也把票拿出来。

当两人把票递过去后,查票员的脸色突然变了,随后用很蹩脚的中文对他俩说:“你们的票有问题!”

两人面面相觑,急忙辩解道:“没有问题呀,绝对是从售票窗口买来的。”

查票员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一字一句地说:“票确实是真的,但没有通过自动检票机检票。按规定,没有经过机器检过的票,就视为故意逃票,就要对你们进行处罚。”说着,他拿出一张罚款标准的表格,让他俩对照自己手中的票价,计算出应该支付的罚款数。两人认真看了那张表格,和自己手中的票价换算后,惊愕地张大了嘴巴,竟要被罚去50欧元,远远高于两人票额的总和。两人当然不干了,和查票员理论起来,说明了不应被罚款的理由:第一,我们已经买了票,并没有逃票;第二,我们是外国人,不懂意大利文,而且检票机前也没英文提示,不知道必须检票;第三,鉴于我们是初犯,也应该免除处罚;第四,按照中国铁路惯例,即使没有买票,到了车上也是可以补票的……不等两人陈述完理由,查票员就操着不太流利的英语大声说:“你们要清楚,这里不是中国,而是在欧洲,在意大利,你们必须遵守这里的制度。”查票员一边说,一边请他们跟他去另一个车厢,两人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就懵里懵懂地跟着去了。

到了另一个车厢后,查票员先请一个韩国人拿出票来,又请一个美国人也拿出票来,然后对两名中国人说:“请你们看看,他们并不是意大利人,也和你们一样,都是来意大利参观的外国人,可他们都经过自动检票机检了票,而你们没有检票,当然要受到处罚。”

事已至此,两人也无話可说,但在交罚款时,还是嘟囔着不满。查票员显然看出了他们的不悦,开导他俩:“虽然你们有可能不知道这里的制度,但大多数人却是知道的,因此你们就没有理由不知道!这就是说,制度没有错,错的是你们,你们就应当受到处罚。这样浅显的道理,你们一定要明白!”说着,他接过50欧元罚款后,为他们开了收据,礼貌地打了招呼,继续工作去了。

试论无过错责任 篇4

1 无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

1.1 损害事实客观存在。

1.2 特殊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3 有法律条款的明文规定。

与过错责任相比, 无过错责任的行为人不必存在过错也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司法实践中认定责任是无需受害人对行为人具有过错提供证据的, 行为人也无需对自己没有过错提供证据, 即使提供了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据也应承担责任。

2 无过错责任的法律特征

2.1 无过错责任适用于损害后果的发生为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所导致的场合。

无过错责任中, 任何一方当事人在主观中并不存在故意或者过失, 这是适用该责任的前提。

2.2 无过错责任是对过错责任的一种补充责任形式。

是否承担责任要由法律特别规定, 在大陆法系国家, 由于肯定了过错责任是承担侵权和违约责任的基本形式, 为了防止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发生不必要的重叠, 通过民事基本法确定了这种归责原则。

2.3 无过错责任的宗旨在于合理补偿。

过错责任的发生根据是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 因此要求有过错的行为人承担责任可以同时实现惩罚功能和补偿功能。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 由于当事人并无过错, 惩罚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只能实现补偿功能。

2.4 无过错责任限制了一般免责事由的适用。

在过错责任的情况下, 行为人可以提出如不可抗力等法定免责事由, 但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 包括不可抗力在内的法定免责事由的适用都受到了限制。

2.5 因果关系是决定责任的要件。

在过错责任的前提下, 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 最终取决于他有无过错。而在无过错责任情况下, 行为人是否承担责任取决于他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3 无过错责任与其他过错责任的区别

3.1 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的区别

第一, 适用范围不同。过错责任适用于一般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无过错责任适用于特殊侵权责任。第二, 构成责任的要件不同。承担过错责任要求行为人在事实侵权行为是必须存在故意或过失等主观过错, 而无过错责任则无需行为人存在过错。第三, 责任范围不同。适用过错责任, 财产损害一般需全部赔偿, 而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 通常只需要限额补偿。

3.2 无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的区别

过错推定是指受害人能够证明自己所遭受的侵害是由行为人的行为所致, 而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法律上就应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而承担法律责任。过错推定又分为一般过错推定和特殊过错推定。一般过错推定, 指在某些情况下, 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并造成损害的负民事责任, 但如果加害人能证明损害不是由于他的过错所致, 可以免除责任。特殊过错推定指行为人必须证明有法定抗辩事由存在, 以表明自己是无过错的, 才能对损害后果不承担责任。一般来说, 只有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和第三人过错的情况下才能免责, 因此这种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在责任的严格程度上接近, 但两者实际上有着根本区别。

第一, 从责任的性质上看, 无过错责任不具有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性, 而在于对受害人提供补偿, 它不能起到预防不法行为之作用。而过错推定仍然是以过错为归责原则, 只是法律加大了加害人的注意义务, 因此过错推定还是具有一般民事责任的教育和惩罚等性质。

第二, 从免责情况来看, 无过错责任并不考虑当事人的过错, 一旦损害发生, 就应承担责任, 限制了一般免责事由的适用。而过错推定承认加害人有反驳的机会, 在存在不可抗力等一般免责事由时, 有机会免责。

第三, 从司法实践来看, 无过错责任并不需要双方当事人对有过错举证。而过错推定行为人需要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或者存在免责事由。

4 无过错责任的适用

无过错责任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才能适用,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典型情况有:缺陷产品的侵权行为、高度危险作业的侵权行为、环境污染的侵权行为、饲养的动物引起的侵权行为等。

4.1 缺陷产品的侵权责任

缺陷产品的侵权行为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后果的行为。其主要特点有:侵权行为是因产品存在缺陷所引起的;侵权行为是因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行为;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为产品制造者或者产品销售者。一般认为,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所规定的产品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 即无论产品制造者、销售者主观上有无过错, 均应对产品所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依《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的规定, 生产者所承担的责任, 属于无过错责任;销售者所承担的责任, 属于过错责任。

4.2 高度危险作业的侵权责任

高度危险作业的侵权责任是指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后果的行为。《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对高度危险作业的情形做出了概括性的列举:“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其主要特点是:侵权行为是因从事高度危险作业而引起的;侵权行为是因从事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行为;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是从事高度危险作业的作业人。

4.3 污染环境的侵权责任

污染环境的侵权行为是指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出现的, 其致害因素均属于工业灾害范围的侵权行为。其特点有:侵权行为是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规定污染环境的行为;侵权行为是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行为;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是污染环境行为人。

4.4 因饲养的动物引起的侵权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 其主要特点是:侵权行为是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行为;侵权行为是饲养动物独立动作致人损害的行为;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是动物所有人或占有人。

无过错责任原则一定要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适用, 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其与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正确区分, 做到“罚当其责”。这样既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又维护了侵权人的正当利益。

摘要:本文论述了无过错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法律特征和适用范围, 将无过错责任与一般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加以区别, 进而加深对无过错责任的理解和认识。

无过错原则 篇5

一、适用过错推定责任的情形

1、地面施工致人损害:

构成要件

(1)施工人有过错【施工人不能有效证明尽了法定警示义务,并足以使人以通常注意即可避免的,推定其有过错】

(2)在公共场所、道路或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的地面施工人未设置明显标志、也未采取安全措施,即法定警示义务不作为;

(3)损害事实存在;

(4)法定警示义务不作为与损害事实间有因果关系;

免责事由:施工人举证其已尽到警示义务,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并足以使普通人以通常注意就可避免损害发生。

2、物件致人损害:【物件指: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堆放物品,树木及其果实等】

免责事由:(物件所有人或管理人举证,否则推定有过错。)

(1)不可抗力引起损害

(2)受害人过错引起损害

(3)第三人过错引起损害

二、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形

1、高危作业致人损害【即“三高、二易、一剧放”:高空高压高速运输工具、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作业活动】

构成要件:

(1)行为人从事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作业

(2)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失

(3)高危作业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免责事由:受害人故意【若受害人一般过失,则仍由侵害人全部赔偿;若受害人重大过失,则减轻侵害人责任】

2、环境污染致人损害

构成要件【诉讼时效为3年】

(1)存在污染环境的行为;

(2)造成损害;

(3)环污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侵害人举证不存在因果关系】

免责事由:A、完全是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引起,并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的;

B、受害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害;

C、第三人过错造成的损害【由第三人负责赔偿】

3、产品缺陷致人损害

构成要件:【生产者是无过错责任,销售者是过错推定责任】

(1)产品不合格或存在缺陷;

(2)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

(3)产品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受害人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赔偿【两者负连带责任,可以做共同被告】

生产者举证免责事由:A、产品未投入流通;

B、投入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

C、投入时,科技尚不能发现缺陷;

4、饲养动物致人损害

构成要件:

(1)饲养的动物基于动物本能的行为;

(2)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

(3)饲养动物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免责事由: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举证

A、受害人的过错造成;

B、第三人的过错造成【第三人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免责,由第三人赔偿】

【第三人一般过失,则减轻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5、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侵权行为【与执行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由行为人负责】

6、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同上】

7、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

构成要件:

(1)适用无过错责任,由监护人赔偿;

但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的,可以适当减轻责任;

(2)单位作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的,单位不赔偿;

(3)父母离婚后,则首先由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独立承担;

只有在一方独立承担确有困难时,另一方再承担余额;

(4)监护人将监护职责委托给他人期间:

仍由监护人承担;

但受委托人未尽监护职责,确有过错的,受托人与监护人承担连带责任;

【也即监护人仍负无过错责任,受托人负过错责任】

(5)监护人不明时,由顺序在前的有监护能力的人承担赔偿责任;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顺序】:

○1父母;○2祖父母、外祖父母;○3兄姐;○4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精神病人的监护人顺序】:

○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6)擅自变更监护人的,由变更前后的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8、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伤保险赔偿责任【属社会保险范畴】【若是第三人侵权,工伤职工仍可获得民事赔偿】

【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境内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工伤保险赔偿责任【无过错责任】

(1)应当依《工伤保险条例》为本单位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是:境内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2)境内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工伤待遇的权利;

(3)发生工伤事故:

○1若属于用人单位责任的,工伤职工应当依《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工伤待遇,不能再通过民诉获得赔偿;

○2若是因第三人侵权遭受工伤,该职工可依《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工伤待遇,同时可向第三人提起侵权之诉。

(4)对工伤保险有异议的,属劳动争议,应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才可向法院起诉。

9、雇佣关系中的雇员受损,雇主应当赔偿

【若第三人侵权,雇员可向雇主或第三人要求赔偿】

雇员从事雇佣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适用雇主无过错责任。【即没有纳入依法应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雇佣关系】

【雇佣制适用于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个人雇工、承包经营户】

(1)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直接承担赔偿责任;

(2)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雇员可请求第三人或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赔偿后可向第三人追偿;

(3)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应当知道雇主无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责任

10、雇员在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雇主应当赔偿【雇佣制适用于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个人雇工、承包经营户】

雇员从事雇佣活动致使他人损害的,雇主无过错责任。

(1)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雇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雇员与雇主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11、无偿帮工人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无过错责任。

(1)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帮工的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帮工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帮工人与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

(3)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12、帮工人因帮工活动受损的,被帮工人无过错责任。

(1)帮工人因帮工活动而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责任,但可在受益范围内适当补偿【依据公平原则】

(2)帮工人因第三人侵权遭受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赔偿;

第三人不能确定或无赔偿能力的,可以由被帮工人适当补偿。【依据公平原则】

三、适用过错责任的特殊情形

1、医疗行为引起侵权诉讼的:【过错责任】

医疗机构举证:

a不存在医疗过错、b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

2、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1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2不足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A)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过错责任】

由有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

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B)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方承担赔偿责任;

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方的赔偿责任; 机动车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3、教育机构作为责任主体【过错责任】

【教育机构指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

(1)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2)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第三人应承担赔偿责任;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在校学生受伤害的四种情形:

A、校内意外事故致损:由监护人承担,学校不负赔偿责任;

B、校方致损:校方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C、校内学生致损:由有过错方监护人承担责任,双方均有过错的,则由双方监护人承担; 校方有过错的,则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D、第三人致损:应由加害人赔偿,校方有过错的,应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校方承担责任后可向第三人追偿】

4、安全保障义务人作为责任主体

【若是第三人侵权,安保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在其能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1)安全保障义务人:A、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如住宿、餐饮、娱乐经营者

B、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如公益活动、游行等活动的组织者

(2)安全保障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

(3)安全保障义务人未履行法定安全保障义务致他人损害的,为一般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4)第三人致使受害人损害的,应由第三人赔偿;

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负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安保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向第三人追偿】

受害人起诉安保义务人的,应追加第三人为共同被告;

海上人身侵权无过错责任之扩张 篇6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高度危险活动;航运事故;无过错责任

0引言

与以往的侵权行为法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简称《侵权责任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立法理念的创新,由“以加害人为中心”的强化对侵权人惩罚的理念转向“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强调对受害人救济的理念。立法理念的转变必将导致法律功能的变化,《侵权责任法》的功能由惩罚向救济过渡。该法的颁布彰显社会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这一陆上的“震动”是否会对海上有所冲击呢?海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由于其地缘关系,海商法从产生到发展都遵循独立的线索,具有较强的自体性,但海商法并不能脱离民法而自存,民法中许多基本概念、制度以及原则贯穿在海商法中。因此,陆上基本制度的修改必将对海商法有所冲击。

1现行海上人身侵权之归责原则

海上人身侵权行为,是指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中进行航运、营运活动或者港口作业的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造成侵害的行为。根据损害发生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海上的人身侵权,以及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或港口中的侵权行为。本文讨论发生在海上的人身侵权行为。

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侵权法是侵权责任确定之法,而归责原则处于责任确定的核心地位,它影响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举证责任的负担以及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目前我国海上人身侵权立法相当薄弱,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规范体系,对于海上人身侵权归责原则也没有总体性的规定,不同情形下海上人身侵权的归责原则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以是否存在合同关系作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情形下海上人身侵权的归责原则。

1.1侵权人与受害人有合同关系的海上人身侵权行为

对于侵权人与受害人存在合同关系的人身侵权责任,主要有3种学说:(1)违约责任说。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责任主体承担的是合同责任。因为当事人之间事先订有合同,已经建立合同关系,如果船员和旅客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遭受人身损害,无论这种安全运输的义务是明示还是默示,其责任应受合同法调整。(2)侵权责任说。认为尽管双方订有合同,但这种合同只调整一般的运输责任,实际上是将所有有关人身伤亡的责任纳入合同责任内,并认为在当代法律中,有关人身伤亡的合同责任已经被侵权法所吸收,并消灭在侵权法责任中。[1](3)责任竞合说。认为这种情况产生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诉由由当事人选择。本文赞同第3种观点,认为在存在合同关系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侵权责任。《关于海事法院收案范围的规定》将“海上运输或海上、通航水域、港口作业过程中的人身伤亡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列在“海事侵权纠纷案件”项下;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关于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中规定受害方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损失”,即将被请求方明确限定为“侵权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当违约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时发生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1.1.1旅客运输合同下的归责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简称《海商法》)第5章规定对于旅客发生的人身伤亡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相结合,但没有规定侵权之诉的归责原则。只有当受害人向承运人的受雇人或者代理人提起侵权之诉时(由于其不存在合同关系,因此只可能提起侵权之诉),承运人的受雇人或代理人可以援引承运人的抗辩理由,承担过错或者过错推定责任。对承运人提起的侵权之诉的归责原则,国内立法存在漏洞。我国参加的《1974年海上旅客及其行李运输公约》(简称《雅典公约》)也未对侵权之诉的归责原则作出规定。因此,有学者建议在《海商法》第120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承运人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基于合同或侵权行为提出赔偿请求,或者非旅客提出赔偿请求,承运人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均可援引本章中关于承运人的抗辩事由和责任限制的规定”[2],主张无论是侵权抑或违约,承运人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1.1.2雇佣合同下的归责原则

雇佣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两类,前者包括受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合同关系,后者不包括。雇佣合同下的侵权责任包括雇员自身因雇佣活动受到损害的情形和雇员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的情形。

在雇员自身受到损害的情形下,若该雇员是船员,则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不管雇员自身有没有过错,只要是在船上服务期间发生的伤病,均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因而其是一种无过错责任。对于其他没有纳入工伤保险范畴内的雇员(如理货员、修船人员、验船师等)因雇佣活动而遭受到的损害,《海商法》中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溯及我国参与的国际公约也不能找到答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雇主的无过错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不管雇员是否有过错,都应当承担责任。本文对此持赞同观点。“利之所在,损之所归”,雇佣活动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雇员通过完成雇佣活动给雇主带来利益,那么基于这种风险而产生的责任就应由雇主承担。

在雇员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海商法》对海上旅客运输中发生的雇员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即不以雇主本人是否有过错为前提。对于其他海上侵权行为中的雇主责任,《海商法》中没有确定,根据特殊法中没有规定则适用一般法有关规定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规定雇主对于其雇员致他人损害时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因而在雇佣合同下发生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

1.2侵权人与受害人没有合同关系的海上人身侵权行为

该种人身侵权行为主要有4 种表现:一是船舶碰撞中造成的第3人的人身损害;二是在拖航过程中造成的第3人的人身损害;三是在船舶供应活动中导致的第3人的人身损害;四是在船舶油污损害中导致的人身伤亡。对于前2种侵权行为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对于后2种人身侵权行为则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综上,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共同构成海上人身侵权的归责原则,前者主要体现在承运人的受雇人或者代理人对旅客的人身伤害中,船舶碰撞以及拖航过程中造成的第3人的人身损害,后者主要体现在船舶供应活动、油污损害导致的人身伤亡雇主责任中。其中存在“模糊地带”,即承运人对旅客的人身伤害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大部分学者主张承运人应与其受雇人或代理人一样,对旅客人身损害的侵权责任实行过错责任归责原则。除了雇主责任以及《海商法》中明文规定的2种实行无过错责任外,海上人身伤亡的归责原则均表现为过错责任。过错责任原则在海上人身侵权中可谓一般归责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与陆上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并无二致。虽然同是侵权行为,但是海上的侵权行为与陆上的侵权行为相比具有特殊性:侵权人和受害人中至少有一方以海上资源为依托,其生产、作业、生活依赖于海上生活[3],因而侵权行为发生的不可控性大大高于陆地。基于这一不同点,下文以论证船舶航行属于高度危险活动为起点,指出现行海上人身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不合理性,得出无过错责任扩张的必然性。

2船舶航行属于高度危险活动

对于船舶航行到底属于何种性质的活动,《侵权责任法》和《海商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导致海上事故发生因素的不可控性及后果的严重性,船舶航行应属于高度危险行为。

2.1高度危险活动的界定

在界定“高度危险”时,首先要界定何为“危险”。按照通常的解释,“危险”是指造成某种损害的可能性以及现存的某种状态。有学者[4]将“危险”定义为:因人为活动而存在之客观、合法、偶然而不确定的损害发生可能性或其状态。那么,何为“高度危险”?《侵权责任法》仅对高度危险活动进行列举,但并没有对“高度危险”作出概括性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则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这一表述较为含糊,实际操作性较差。

美国法律将“高度危险活动”称为“异常危险活动”。《第二次侵权法重述》第520条确定对“异常危险活动”的判断标准,规定“在决定某一活动是否属于异常危险活动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对他人人身、土地和动产造成损害的高程度的风险的存在;(2)由该活动造成的该损害极有可能发生;(3)没有能力通过合理的谨慎来消除该风险;(4)该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不属于通常的习惯和做法;(5)从事该活动的地点的不恰当性;(6)该活动对社会的价值被其危险性超过的程度。”《第三次侵权法重述(草案)》第20条第2款改变《第二次侵权法重述》中的判断标准,认为异常危险活动需要满足以下2个条件:(1)该活动是可预见的、非常明显的产生实质性损害的危险,并且该危险不能通过合理的注意予以避免;(2)该活动不是经常进行的活动。所以,在判断某活动是否为异常危险活动时,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损害的大小都在应该考虑的因素之列,活动造成损害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活动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实际损害后果非常大,后果比较严重的,均构成异常危险活动,而且构成异常危险活动必须是通常习惯或通常做法。所谓“通常习惯”或者“通常做法”,是指这些活动是人类的大多数或者某社区的多数人的经常性活动,如果某项活动属于通常活动,则严格责任不予适用。[5] 《第三次侵权法重述》将《第二次侵权法重述》中规定的社会性判断因素全部剔除,删除“该活动对社会的价值被其危险性超过的程度”这一标准,完全从异常危险活动本身即技术层面来进行界定。

借鉴美国法律的规定,本文将高度危险活动定义为:对周围环境会构成威胁的,损害发生的可能性极大或者损害后果极其严重的,当事人尽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仍然无法避免的非通常的合法活动。

2.2船舶航行产生的责任

自古以来,海上航行就是充满风险和挑战人类勇气和能力的事业。海上天气变幻莫测,自然灾害较多,海盗行为日益猖獗,不可控因素远多于陆地,海上的风险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航行事故的发生是承运人经过合理的注意义务也难以完全避免的。随着船舶造价越来越高,船上货物价值越来越大,每次船舶事故造成的损害后果都十分严重。当海上事故发生时,其救援难度一般较高。海上的风险不是减轻或者消失了,而是内容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6] 所以,海上航行仍属于高度危险的活动。许多国家(如丹麦、荷兰和葡萄牙等)将海上航行视为高度危险活动,将海上航行产生的责任定义为严格责任。

3归责原则之调整――无过错责任的扩张

既然船舶航行属于高度危险活动,那么对于由船舶航行引起的海上人身侵权责任,如果仍然适用现行的海上人身侵权归责原则,那无疑与法理相悖。船舶航行活动的高度危险性以及《侵权责任法》的修改所引起的侵权法立法理念的转变,无不促使海上人身侵权归责原则的调整,使无过错责任扩张成为必然。

3.1扩张之前提――航行事故与非航行事故的区分

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而言,海上运输一般时间较长,而且运输工具――船舶的体积较大,设施也比较多。由于客船上的地毯、桌椅、甲板、灯光、楼梯、门道等设施引起的跌、滑或摔伤甚至导致人身伤亡也时有发生。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发生的碰撞、搁浅等事故也可能导致海上人身伤亡。《〈雅典公约〉2002年议定书》将引起海上人身伤亡的事件分为2类:航行事故和非航行事故。前者是指船舶失事、倾覆、碰撞或搁浅、船内爆炸或失火、船舶缺陷等。这是一种合理并且可行的分类方法,而且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因为由2种不同的事故所引发的人身侵权行为属于2种不同的侵权行为,其类型的不同将导致归责原则等具体制度配置的不同。航行事故导致的人身侵权与船舶的航行有关,而船舶航行属于高度危险活动,所以该侵权行为属于特殊侵权行为,实行无过错责任;非航行事故导致的人身侵权与船舶航行无关,其与陆上的人身侵权行为并无异处,不具有高度危险性,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实行过错责任原则。所以,无过错责任仅仅在因航行事故导致的人身侵权中扩张,而非航行事故导致的人身侵权依然适用其原有的归责原则。

3.2扩张之必然性――高度危险活动

高度危险活动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危险性,人类不可能为避免这种危险而全面禁止这类活动的进行。对于这些固有的危险,加害人在主观上很难说是具有非难性的,受害人也很难证明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因而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随着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哲学思想逐渐从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转变为强调“社会利益”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以及“法的社会化”。在大工业化时代,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明显不足,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对某些高度危险活动产生的损害后果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必要的。对于危险责任的理论依据,学术界的观点不一,主要有危险来源说、危险控制说、享受利益应当负担危险说等。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7]认为:“危险责任的基本思想在于损害的合理分配,乃基于分配正义的理念,归纳4点言之:(1)特定企业、物品或设施的所有人、持有人制造了危险的来源。(2)在某种程度上仅该所有人能够控制这些危险。(3)获得利益者应当负担责任,系正义要求。(4)因危险责任而生的损害赔偿,得经由商品的价格机能及保险制度予以分散。”总之,对于这种危险责任,其基本思想不是对不法行为的制裁,而是在对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乃基于分配正义的理念。[8]

有学者对此提出应适用过错推定责任。但是,过错推定责任本质上依然是过错责任,只是通过举证责任负担方法的转移而偏向于受害人。这并没有使受害人完全摆脱弱势地位,因为在过错推定责任中,受害人只是获得领先一步的利益而已,处于强势地位的加害人可以较为容易地举证免责,所以,受害人权益缺乏保障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因此,基于高度危险这一特性对海上航行事故而引发的人身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有其正当性基础的。

3.3扩张之合理性――对人命价值的重视

虽然船舶航行属于高度危险活动,但是由于航行事故引起财产侵权实行的归责原则却是不完全过错责任。这是由于高度危险活动并不必然导致高度危险责任,由该活动引起的不同的法律关系的归责原则还要受到具体的价值判断的影响。基于保护国家航运业的需要,承运人在利益博弈中取得胜利。

人身侵权涉及人命价值,而承运人的利益是无法与人命价值相抗衡的。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人命的价值无论是在公法中还是在私法中都是优先的。这在海上侵权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船舶的优先权项目中,船舶在营运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亡的赔偿请求权优先于财产损害的赔偿请求权;每位航海者都负有救助人命的公法义务,在海上救助过程中,因为救助人命而造成的误期或者对货物的损失是不承担责任的。

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船舶航行同属高度危险活动,而对于航空器导致他人损害以及铁路行车事故或铁路营运事故造成的他人损害均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责任法》“以受害人为中心”的注重对受害人救济的理念,也应该对海上的生命给予足够的关怀。因此,基于法律的一致性要求,更基于“同命同保护”的原则,应该对航行事故造成的人身侵权实行无过错责任。

3.4立法之应对

基于无过错责任之法定性,无过错责任要在海上人身侵权中实现其扩张,需要在立法上对这一原则进行肯定:首先,通过司法解释或者立法修正,明确船舶运行属于高度危险活动;其次,对于海上人身侵权进行分化处理,对于由于航行事故引起的海上人身侵权其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对于非航行事故引起的海上人身侵权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对于基于雇主责任以及海上环境污染产生的海上人身侵权依然适用无过错责任。根据上述原则,我国《海商法》有2处需要进行修改:其一,对于船舶碰撞以及船舶拖航作业中对第3人的人身伤亡的侵权责任应当变现行的过错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其二,对于旅客人身伤害应当根据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的性质不同实行不同的归责原则。对于由于航行事故导致的人身伤害,实行无过错责任;对于非航行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实行过错责任。

虽然无过错责任在海上人身侵权中得到扩张,但是这种扩张并不是无限度的。如前所述,高度危险活动所导致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确定还需进行价值考量。在海上财产侵权中主要是货主利益与承运人利益的博弈,在海上人身侵权中则主要是生命利益与承运人利益的博弈,物的价值当然不能与人的生命价值同日而语。此外,海上风险较陆上风险更大、更特殊,损害后果也更严重,考虑到根据我国航运业的现状,出于保护我国航运业的需要,承运人的利益处于优先地位,因而海上财产侵权仍应适用现行的归责原则。

4结语

基于船舶航行的高度危险性以及生命权至上的地位,改变现行由航行事故导致的人身侵权的过错归责原则而实行无过错归责原则是必然和合理的,也顺应船方责任逐渐加重、船货双方力求平衡的国际趋势。而且,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也不会使承运人处于绝对的窘境,其可以通过参加责任保险、加入船舶互保协会来分散或转移损害,使损害社会化。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海上人身侵权中的扩张适用,逐渐强化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强调救济受害人的立法理念,彰显法律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其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16.

[2] 司玉琢,胡正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改建议稿条文、参考立法例、说明[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347.

[3] 李志文.海上侵权行为法基本理论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23.

[4] 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5.

[5] 舒宁.中美超常危险活动民事责任的比较与借鉴[D].辽宁: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43-47.

[6] 郭瑜.海商法的精神――中国的实践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8.

[7]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6.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实践与问题 篇7

1 无过错医疗损害的概念及认定条件

“无过错医疗损害”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但因难以预料或难以避免的因素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引起的功能障碍。无过错医疗损害至少包括两个条件:(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不存在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过错行为或尽管存在某些缺陷如病历书写不规范等,但与患者人身损害后果无因果关系;(2)排除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在台湾地区的《生育事故救济试办计划》中明确指出:孕产妇生产过程中,于周产期之医疗与助产过程中,医疗院所已依专业基准施予必要之诊断、治疗或助产措施,仍致孕产妇或胎儿、新生儿死亡或符合相当于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所定中度以上障碍之生育事故事件,均可提出救济申请。排除申请救济的标准:流产致孕产妇或胎儿之不良结果;36周前因早产、重大先天畸形或基因缺陷所致胎儿死亡(含胎死腹中)或新生儿之不良结果;因怀孕或生育所致孕产妇心理或精神损害不良结果者;对生育事故明显可完全归责于机构或病方者;怀孕期间有参与人体试验情事者。常见的无过错医疗损害包括两种情形:临床工作中可以预见但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如外科手术的术后感染、吻合口瘘、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医疗意外,由于患者的病情或体质的特殊性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2]。

2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实践与体会

自2014年6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作为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申请受理机构的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共受理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申请14起,经组织专家认定,12起符合救助标准,发放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金共42万元。12例均为死亡病例,其中2例属于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2例为手术后发生的可以预见但难以避免的并发症,8例死于医疗意外。无过错救助制度经历了由医疗机构、调解部门最初的勉强接受、到理解、到现在的支持的转变,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当前医疗环境下实行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是现行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的有益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从现行的法律法规看,目前我国对医疗损害的赔偿采用的是过错原则,即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过错的,承担赔偿责任,否则不承担赔偿责任。而从医疗纠纷处置的实践来看,无过错不赔偿几乎不太可能。耿亚男等人在北京、广东等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调查显示尽管仅有6%的法院、18%的患者和4%的医生认为无过错医疗损害也应当进行赔偿,但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采取其他形式适当补偿[3]。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在国外早有先例,如新西兰的《意外事故补偿法》[4]等,在我国台湾地区2012年10月1日正式开办的《生育事故救济试办计划》也是一种特殊类型医疗损害的无过错补偿。实践证明,在医疗损害争议的解决中,引入无过错损害救助,对因无过错医疗导致损害的患者及时予以救助,作为对现行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的有益补充,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医学发展的角度看,都具有积极的作用[5],镇江12例救助金的发放,让受到损害的患者及时得到了救助,有效的化解了矛盾。

2.2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实施为及时化解医患纠纷提供了新思路

受医疗行为高风险性、不可预见性、探索性等特性的影响,无过错的医疗损害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无可归责性等特点。根据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2013年的调研结果,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50%以上的属于无过错的医疗损害,对这种无过错损害引起的医疗纠纷无论是单独让医疗机构还是患者或是双方共同承担损失都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6]。有损害无救助的现状也会对医患关系和社会秩序构成重大的威胁,容易激化医患关系,不利于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维护。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的实施为及时化解医患纠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由政府对无过错的医疗损害及时予以救助,有利于实现医疗行业高风险所致损害的合理分担,保障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也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救济职能。从镇江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反馈的信息看,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的实施为医疗纠纷的调解提供了一个缓冲带,有利于纠纷的及时化解,提高了纠纷调解的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2.3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引导患方合法维权,有利于纠纷化解长效机制的建设

当前医疗纠纷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患方的“无权”,即对医疗行业的不理解、缺乏有效通畅的纠纷化解渠道[7],及对依法维权意识的丧失及对依法维权的顾虑。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的实施正视了这一原因,解决了患者依法维权的后顾之忧。办法的出台有利于鼓励并引导患方依法维权,发生医疗损害后,患方通过合法的途径主张自己的权益,一旦证实医疗损害中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医疗机构在这过程中不存在过错,还可以申请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以增权理念为出发点,目标是增加患者个人、人际和政治权力,以便个人、家庭可以采取行动改善他们的处境[8],采取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有利于形成依法维权,依法化解医患纠纷。如某男性35岁患者,在接受心脏支架植入术后,服用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脑干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家属无法接受事实,拟采取堵医院等过激行为非法维权,在了解这一办法后,转而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经医学专家认真分析讨论后,认为医疗机构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未违反医疗规范,患者出现脑干出血是药物引起的可以预见但难以避免的一种并发症,符合救助标准。根据专家分析意见,患者权益研究会及时予以了救助,及时、有效的化解了矛盾,得到了医患双方的认可。

2.4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实施为无过错损害的补偿设定了统一的标准,维护了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

当前医疗纠纷的处置陷入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社会关注度高赔付得多的怪圈,为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或者是淡化社会对重大无过错医疗损害纠纷的关注,医疗机构往往被迫给予患者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以至于出现患者及家属闹得越凶,社会关注度越高的,医疗机构给付的越多,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医疗技术的发展。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对补助金额作出了明确的限制,有效的维护了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如某女在行“肠镜检查术”准备过程中,服用清洁肠道药物硫酸镁后出现剧烈呕吐,继发消化道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向医疗机构提出80余万元的赔偿要求。经过医学专家的分析,医疗机构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不存在过错,硫酸镁是肠镜前检查前必要的准备措施,患者服用硫酸镁后出现呕吐、消化道出血,是临床用药中的严重不良反应,属于无过错的医疗损害,经向家属宣传相关政策后,家属接受了无过错的3万元救助。

3 现行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实践看,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实施为及时化解医患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机构及患者的认可,做好无过错救助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3.1 严格把握救助的标准,提高救助金的使用社会效应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不等于只要发生损害必然能享受到救助。在《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中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情形作了相应的描述,如:患者损害是自身疾病发展的自然转归造成的;患者损害由医疗机构过错引起,依法应由医疗机构承担的等等。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救助的标准,甄别救助对象,应当由医疗机构承担的过错赔偿不能简单的用无过错救助来化解矛盾,由于疾病自然转归所导致的损害也不能由救助资金来买单。要进一步透明无过错认定的程序、标准、条件,一定要经过医学专家的充分分析讨论,形成书面的认定意见后,才能予以救助,防止救助资金的滥用而影响救助的社会效应。

3.2 扩大救助的范围,充分发挥救助分解医疗风险的作用

《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规定申请救助需满足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或五级(含五级)以上伤残的条件,目前救助的全部为死亡病例。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死亡或五级(含五级)以上伤残标准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过错救助分解医疗风险的目的。事实上无过错损害除了导致患者严重功能障碍,更多的可能是仅导致患者的轻微功能障碍,但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甚至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而这部分人得不到任何的救助,过多医疗费用的承担也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某患者因“鼻骨骨折”行“鼻骨骨折整复术”,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医方经积极抢救治疗后,未造成明显的人身损害后果,但患者因治疗无法避免的感染而花费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如何让这部分无过错医疗损害的患者也能得到及时、适当的救助,充分发挥救助资金分解医疗风险的作用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3.3 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尝试无过错救助与医疗保险的对接

目前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资金的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按年门急诊量每人次0.2元和年出院量每人次5元的标准进行筹集。一旦放开救助的范围,显然目前的筹资金额不能满足救助的需要。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实施是对客观存在的医疗风险的正确认识,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公民身心健康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也应当承担必要的责任,投入一定的资金,保障无过错救助的运行。尝试无过错救助与商业性医疗意外险的对接,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创新以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为基础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7],鼓励患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自行购买手术、麻醉、产科等意外险。目前,在江苏省实施的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其实质也是一种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与医疗保险的对接。

3.4 细化救助标准,探索更趋于合理的救助金额

目前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的救助金额根据损害程度按以下标准确定:死亡或一级伤残不超过3万元;二级伤残不超过2.5万元;三级伤残不超过2万元;四级伤残不超过1.5万元;五级伤残不超过1万元。根据患者前期治疗费用、后续治疗费用、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可酌情上浮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制订这一标准时综合了司法实践、本地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医疗纠纷的处理实践等诸多因素,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标准利于操作但有失公平,比如确定死亡与一级伤残同样的标准,而实际上一级伤残的患者还要面临长期的生活护理、医疗支出等,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细化救助金的发放标准,探索更合理的救助金额。

《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是在国内没有先例的一次制度创新,实践证明,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实施在及时化解医疗纠纷、建立长效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必将会为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效医患纠纷调处机制甚至是为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立法提供一条可借鉴之路。

摘要:2014年3月30日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颁布了《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两年来的实践表明,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是现行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的有益补充,为及时化解医患纠纷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引导患方合法维权,也有利于医患纠纷化解长效机制的建设,维护了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也发现办法有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文章对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旨在为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效医患纠纷调处机制甚至是为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立法提供一条可借鉴之路。

关键词: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医患纠纷调处

参考文献

[1]曾见,夏民,彭加茂,等.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制度在我国的首次试验——《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的主要内容与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2):919-921.

[2]袁江帆,陈特,郑雪倩,等.我国医疗损害概念讨论[J].中国医院,2014,18(9):5-6.

[3]耿亚男,于宏,田怀谷,等.我国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2014,18(9):3-4.

[4]Brown C.Deterrence in TORTand NoFault: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J].Calif L Rev,1985,73(3):976-1002.

[5]吴郎,强美英.我国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探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6A):78-81.

[6]刘兰秋,郑雪倩.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机制的构建[J].中国医院,2012,16(9):75-77.

[7]郑雪倩,邓利强,陈春林.对326所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调查报告[J].中国医院,2002,6(6):24-30.

[8]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0-83.

无过错原则 篇8

[评析]提出损害赔偿的,应注意以下问题: 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物质赔偿和精神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对当事人的损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没有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提醒大家的是:离婚的损害赔偿制度和离婚时的夫妻财产分割并无必然联系,它是一项单独的损害赔偿金,所以当无过错一方主张在财产分割时要求法院有所倾斜照顾的时候,同时还可以提起单独的损害赔偿诉求。

点评:子君

上一篇:胰岛素受体基因下一篇:防雷措施高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