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管理(精选12篇)
三化管理 篇1
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但核心性的问题,还是在于教师队伍的管理,这是让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对教师队伍实行科学的管理,我们觉得需要“三化”协同跟进,这“三化”包括制度化、人性化和专业化,其中,制度化指的是管理措施,是教师管理的基础;人性化指的是管理方法,是教师管理的关键;专业化指的是管理技术,是教师管理的根本,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制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句俗语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它是管理经验的结晶,被奉为管理学的经典,适用于所有行业,作为担负教书育人历史使命的教师队伍,自然也不能脱俗,也要接受规章制度的约束。这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常谈常新。我们觉得,教师管理制度不是随意而定的,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起码应该符合三个条件,这就是合理、全面、规范。
首先,管理制度要合理。制度是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自然要与环境条件相适应,也就是说要有良好的匹配性。教师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学校性质特点、校园环境特点和人际关系特点,否则,制度就是一纸空文,无法很好地实现约束人的目的。如:职业中专与普通高中都是高中层次的学校,但两者有不同的生源条件、不一样的办学目标和差别巨大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一所职业中专硬要套用普通高中的规章制度,显然具有不合理性,因为无法与环境相匹配,制度就没有针对性和约束力。合理的制度还应注重公平性,在这样的制度下,只有共同的教育工作者,根本不允许有特殊的个体,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制度而存在。
其次,管理制度要全面。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教师应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学校必须制定涵盖全面的制度,将教师的行为纳入到日常管理范畴。同时,只有制定全面的管理制度,才能让教师队伍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任何一所学校,考勤都应有考勤的规则,上课都应有上课的制度,开会都应有开会的要求,这是起码的要求。在职业学校,由于特殊的办学性质,带实习,跑招生,搞安置,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不管工作多么重要,不管地位多么特殊,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制度之外,都必须纳入到制度的约束之中。从管理效益上看,制度越全面,职责越清晰,越能有效制止扯皮现象,越能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最后,管理制度要规范。制定规章制度一定要谨慎从事,要经过多方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可以执行的条文。成熟的管理制度,应该是条目清晰、层次鲜明、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不能让人在字面上产生疑义和歧义,否则,可能就会有人钻空子,在容易产生疑义和歧义之处找岔子。现在,很多学校都很讲究量化管理,把制度细化为一个个数字,执行起来十分方便,但量化要切合实际,行为的分值应该与行为的后果相一致。有的职业学校为了突出招生功能,规定完不成招生任务的教师扣200分,而旷工一天扣30分,显然这样的量化是不合理的。在不规范的管理制度下,教师难有好心情,工作起来也就没有热情。
制度是田野上用篱笆围起来的“雷区”,谁也不可以熟视无睹、任意踩踏,否则,对篱笆造成损害,对自己造成损失,对他人造成损伤。但这“围墙”毕竟是用篱笆围成的,客观上主要起警戒作用,不会阻碍视线,完全可以透视风景,也不会破坏教师在工作之余欣赏风景的好心情,如果制度过多、过滥、过死,那无疑就是用密不透风的砖墙围起来一个个城堡,走在边上,让人有进入迷宫的困惑,人人心情郁闷,校园内死气沉沉,甚至会让人产生身陷牢笼的窒息感。
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群体,让各项工作更有条理,这是教师管理的基础性目标。
人性化。制度毕竟是由人制定的,是为维持良好秩序服务的手段或工具,绝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制度应该顺应人性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不能让制度牵着人的鼻子走,把人变成苛刻管理制度下匍匐前行的奴隶,那样的话,再大再漂亮的校园也会是死水一潭。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太苛刻,让被管理者———教师受到强大的约束,内心极不痛快,这就歪曲了制定管理制度的本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很难达到和谐统一。如:某校规定了严格的签到和签退制度,教师一天到晚要在严格框定的时间内签6次名,为避免教师中间脱岗,还制定了严格的不定时查岗制度,班子成员每天不定时到教研组里检查人数,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整日神经兮兮的,连厕所都不敢去,除了上课,每日老老实实地待在办公室里,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领导这样把教师当犯人一样看待,教师心里的反感情绪骤然增长,自然会找茬对付领导。学校纸上的规定是“上班时间不许趴在桌子上睡觉”,领导查岗时发现有教师倚墙打盹,不由分说就要在本子上记扣分,教师毫无惧色地反唇相讥:我没有趴在桌子上睡觉呀?这怎么能算是违反纪律呢?
天空包容每一片云彩,故能广阔无比;大海包容每一朵浪花,故能浩瀚无涯。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育工作者,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既需要包容,也需要温暖,更渴求关怀。在制度化管理措施的背后,领导不应该忘了用包容之心,给予教师必要的人情关怀。我们学校的领导很重视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教师的直系亲属生病了,领导一定会去看望一下,一句亲切的问候,让家属心里特别温暖,也让当事教师特别感动;教师家里有特殊困难了,领导一定会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东西不一定很多,但领导代表的是一个单位,送去的是全校教职员工的一片心意;教师心理上有疙瘩了,善于察言观色的领导常常很快就能了解到实际情况,肯定会及时进行沟通,领导亲自出面了,诚心诚意,慈祥和蔼,再大的矛盾和疙瘩也会烟消云散。尽管也有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处在这样人性化的环境中,校园的人际关系非常和谐。人心都是肉长的,教师都是有较高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人,以付出为第一责任,内心里很容易满足,只要你真心尊重他、真正关心他,他就会无怨无悔地“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性,就像田野上盛开的花朵,千姿百态,娇艳无比,点缀着自然的风景,让田野上的每一个耕耘者都能赏心悦目,身心的疲劳一扫而光。一朵鲜花盛开,蜜蜂飞来唱歌,蝴蝶飞来跳舞,小鸟飞来伴奏,留下一片勃勃生机,吸引万千生灵瞩目,让田野充满了爱的温暖,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这花朵还能发出缕缕清香,四散飘逸,沁人心脾,能唤醒每一个靠近者心底的良知,让他把别人的温暖和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
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让人际环境更融洽,这是教师管理的高层目标。
专业化。教师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教师管理不能只是行为上的约束,更应该在理念上进行引导,在技术上进行引领,否则,教师不能实现专业化发展,学生不能实现和谐化发展,学校也不会实现持续化发展。专业化管理,这是教师管理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技术手段。
要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管理,管理者必须首先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有广博的理论基础,有扎实的教学技术,有充足的实践经验,是教育工作的先行者,是教育理论的博采者,是教育思想的酝酿者。学校管理理论上有一句名言:“校长是教师的教师。”这话说得很实在,也很有哲理,如果没有资格和能力做教师的教师,趁早别干管理教师的工作。如果外行管理内行,不单是在技术层面上难以达成默契,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即使是在心理上也难以达到相知相容,双方都会觉得很别扭,无法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专业化管理似乎有几分抽象和随机,远不像约束教师行为的详细明确的纲目条文那样具体和固定,更多地倾向于把握教师队伍的脉搏跳动,关键在于管理者必须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熟悉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状况,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管理者必须能准确感知每一位教师的业务需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千方百计给教师们创造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如:举办业务比赛,向外推荐能人,派人外出学习,指导同行交流。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就要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多给他们以专业的引领,如:指路子,进行听课指导;献方子,推出优质案例;换脑子,探讨教育艺术;压担子,确定科研课题。要通过深入人心的梳理和引领,把教师队伍带入到蓬勃向上的优美环境之中,引导教师实现专业的飞速成长,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让每一个个体都充满自信,都满怀激情。
教师是耕耘者,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智慧,让大地更丰实,让树木更挺拔,让花朵更娇艳。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必须在躬耕之中,研究更好的方法,探索更好的想法,实践更好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做得游刃有余。通过自我摸索和实践,可以达到目标,但专业的引领同样弥足珍贵,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学校领导必须首先做一个教育专家,才能够站在更高处,做教师前进的灯塔和路标,教师心无旁骛地把研究教学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了,整个团队就可以在“不管”中实现管理的目标。
专业化管理,有利于形成一个积极探索的团队,让校园更加生机无限,这是教师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化管理 篇2
实施数字化管理,首先要有支持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形式。要设置企业信息化办公室,按照“扁平化”的原则,对职能部门进行调整和完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数字化管理要求。
如果企业从单一产品发展成多元经营,从作坊式工厂发展成大型集团,从传统企业发展成现代公司,已经站在了历史跨越的新起点上,就必须走出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坚持“三化”原则,即数字化、流程化和制度化,使企业的工作重点从产业扩张转向企业管理,使企业管理从传统模式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是数字化。
企业实施数字化管理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我们必须准确、全面、科学地理解这一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一般来说,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法的总称。数字化管理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实现是基于网络的,即企业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财富可数字化;二是运用量化管理技术,来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也即管理的可计算性。传统的企业管理,习惯于“拍脑袋”、“拍胸脯”和“挥拳头”,是一种不可描述、不可记录、不可测量的粗放式、不精确的管理。如果继续延用这种靠感觉、凭经验、忽视数字量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就不可能站在现代化管理的前沿,带领全体干部员工实现新的宏伟愿景。所谓管理就是对企业活动的一种控制,而量化又是企业管理关键的第一步。如果你对企业活动不能量化它,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描述它;如果你不能准确地描述它,你就不可能深刻理解它;如果你不能深刻地理解它,你就不可能真正控制它;如果你不能真正控制它,那么你就不可能有效改造它,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效能,甚至根本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管理。能不能实施数字化管理,是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分水岭,试金石和根本标志。因此,必须把数字化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认真搞好贯彻和实施。
实施数字化管理,首先要有支持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形式。要设置企业信息化办公室,按照“扁平化”的原则,对职能部门进行调整和完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数字化管理要求。信息化办公室应组织制定和实施数字化管理的计划和战略,担当起推行数字化管理的重要职责。
实施数字化管理,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对企业管理的每一环节和过程都要有数的概念,要学会用数字分析,用数字量化、用数字控制和用数字说话。如果我们的企业负责人连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都看不明白,只会概念性地分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无法实施有效的企业管理。同时,每一位员工也都应对自己的工作任务、目的和职责做到“心中有数”。
实施数字化管理,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开发支持数字化管理的技术、软件和设施。数字化管理包括业务数据的数字化、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生产制造自动化、管理决策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和商务电子化等多个方面。在不断完善和优化OA系统、开通远程会议系统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推行ERP管理系统,争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
二是流程化。
企业应根据“科学、规范、简单、有效”的原则,组织各职能部门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修订和完善,确定左右衔接、上下流畅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化,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企业外部来看,上有供应商,下有客户,被串在一条“市场链”上;从企业内部看,每个工序有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被串在一条“工艺链”上。为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必须把内部“工艺链”和外部的“市场链”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和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实施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所谓流程再造,就是企业规模化以后,由组织过程重新出发,从根本思考每一活动的价值贡献,然后运用现代的资讯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戏剧性改善。企业规模小的时侯可以用拍脑袋决策,企业规模大的时侯必须靠流程再造。流程再造要求我们用最短的路径,花最少的成本,做最有效的事情,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率。企业应根据流程再造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客户利益为中心,以股东和员工为中心,以及以效益和效率为中心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组织架构和组织设置。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和职责权限,优化管理流程。该董事会研究的董事会研究,该执行层落实的执行层落实,该员工负责的员工负责,逐步按现代企业机制运作。要建立流程主持人负责制,对重大管理事项由有关专业人员组成管理团队负责实施,以解决部门之间相互扯皮、脱节和冲突现象。
三是制度化。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企业实现法治管理的具体表现。企业制度是企业的游戏规则,它决定着企业和员工的思想、行为与走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与兴衰。因此,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技术与服务的竞争,但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更深层次的竞争还在于企业制度。因此,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是推进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吸引更多人才共同创业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对民营企业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相互制衡、协调运转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重大决策摆脱传统管理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的管理轨道。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个性化和动态型的管理制度。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和奋斗目标,及时调整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在修订和完善制度过程中,要保证企业制度的公正性、规范性与先进性,学习世界500强的先进管理制度,融入企业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文化,以充分发挥企业制度管理的潜能。认真贯彻执行企业管理制度,是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的关键。多数企业都有汗牛充栋的企业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被束之高搁,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一个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危险的,但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又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才是更可悲的。我们必须使行之有效的制度走下墙头,走出档案柜,走向企业管理的每一环节和过程。
三化管理 篇3
侯寨乡地处郑州市二七区南部,兼具城乡结合部和农业乡镇的特点。辖区面积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万,流动人口10余万,共有28个行政村(社区),183个村民组。自郑州市“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启动以来,我们本着“边运行、边完善、边提高”的原则,周密部署,认真落实,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促进 “三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主要做法
一是实现网格化管理全域覆盖。“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 长效工作机制采用乡党委直接领导,领导小组具体指挥,长效办协调部署、联络反馈、统筹调配的工作模式,建立起了1个一级网格(乡)、28个二级网格(行政村)、183个三级网格(村民组)的格局,目前各级网格均达到了制度上墙、人员到岗、设备到位的标准,实现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网格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调配了占全乡70%的人员力量担任三级网格长,郑州市法院和二七区22个职能部门下派的工作人员全部进入二级网格开展工作,基层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网格长每天进行一线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上报,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动态管理、挂号办理、办结销号,确保各种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三是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印发《致群众一封信》《长效机制工作关键词解读》《网格化管理工作联系服务卡》等,开设24小时举报投诉电话,为群众举报投诉、反映问题打造“直通车”,激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全面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发挥电子政务平台、飞信平台、手机平台和QQ群等的作用,迅速建立起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联络体系,实现了动态信息上下快速联动处理;制定了网格责任人日巡查日走访、第一书记例会、考核奖惩等制度,印发了《网格长巡查日记》,让网格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明确的制度指导工作开展,确保工作正常运行;对第三级网格工作情况定期按照每周、每月、每季度进行计分、排名,考核结果直接运用到二级网格考核结果当中,考核结果与网格人员工资收入、提拔任用等挂钩,按期兑现奖惩。
二、初步成效
一是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促进了工作作风转变。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一条简单、快捷的网格化运行体系,科级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机关干部入组担任三级网格长,更多力量真正下沉到农村工作一线,面对面地接触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发现群众的想法和需求,保证了职能科室积极履职,有效杜绝了推诿扯皮行为。
二是推进了重点难点破解,提升了工作效率。我们坚持立足群众、依靠群众来推进重点工作,解决关键问题。上半年,郑州市“两环十七放射”工程涉及侯寨乡16个行政村、上千户群众,拆迁面积150多万平方米。由于拆迁范围内住户多、企业多,群众顾虑大,任务非常艰巨。为此,侯寨乡采取了对口帮扶动迁措施,一家一家听意见、讲政策,用真心、动真情,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既保证了工作进度,又免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拆迁工作推进迅速,未发生一起上访和安全事故,真正实现了安全拆迁、和谐拆迁,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三是深化了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促进了“三化”建设。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和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建设协调发展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网格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化了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促进了“三化”建设。今年上半年,我们成功举办了2012郑州市春季浪漫赏花游启动仪式、2012第六届中国郑州樱桃节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15.94万人次,同比增长53%,旅游收入达到6087万元;樱桃沟景区被授予“中国·郑州樱桃沟健康有氧散步基地”称号,以休闲、体验为主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滨河花园一期建设项目是郑州市2012年合村并城试点计划项目之一,也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其详细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暨预联审联批会,标志着因重点工程拆迁居民集中安置及垃圾场周边、煤矿采空区群眾搬迁安置的探索取得实质性突破;我们出台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及考核评分细则,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辖区卫生面貌和生态条件持续改观。民生方面,坚持做到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五保金等,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帮助白内障患者接受免费治疗,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保障、计生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乡大局保持稳定。
如今,在“三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侯寨乡正在走出一条坚持依靠群众,集民智、聚民心的发展道路!
“三化”提升电价管理水平 篇4
所谓“三化”电价管理模式, 主要是实行以下“三化”。
一是标准化管理。通过建立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制度、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机制, 推动市县一体化管理, 使电价管理职责明确、界面清晰、制度严明、机制健全, 公司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协调利用, 有效提升了电价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是信息化管理。充分应用营销SG 186系统、管控平台及SAP系统, 整合数据资源信息, 对上网侧、销售侧电价的执行实时监控;强化在线处理, 对电价执行差错率、月结完成及时率、集成凭证比率、账表一致性等系统指标进行研判评价, 提高了管控集成数据源的准确性。同时, 该公司以自主研发的《预算指标管控系统》为辅助, 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电价考核指标的影响分析, 强化了电价管控力度, 保证了电价对指标的有效支撑。
用服务管理打造企业三化 篇5
几年前,中化集团就认识到企业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业务运行的基础平台和实现企业业务目标的重要手段,建立起以ERP系统为核心,包括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分销管理系统、内部门户等系统在内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初步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和管理,成为进行有效的业务管理和流程控制的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企业对于IT系统和技术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强,中化集团也逐渐意识到,如果对IT系统管理不善,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提升企业对IT的治理能力以及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容灾能力,成为中化集团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IT部门升级治理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企业的业务发展与创新对IT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实践证明,在竞争日益激烈和法规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挑战下,如何设计和利用好自身的IT系统、让IT更紧密地配合业务,成为企业进行新一轮较量的战场。
根据IBM在全球的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已经将IT部门视为创新的驱动部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购或者技术支持部门。
根据IBM对全球765个CEO的调查结果表明,那些IT与业务融合度越高的组织,比起那些尚未真正采取措施的组织,有着将近2倍的成本节省、将近2倍的品质及客户满意度提升,以及将近3倍的营收提升。
角色的转变赋予了企业IT部门更高的使命和责任,与此同时也给IT领导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最大化发挥IT价值,帮助企业的业务发展?如何令IT灵活支持企业对内部控制和法规遵从的要求?如何通过对IT系统有效设计和监控,减少企业内外部风险、防患于未然?如何避免IT事故对企业造成的灾难性打击,确保企业连续性?如何在日益复杂的IT运行环境中,降低IT运营成本、提升人力和技术资源使用效率?这些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CEO 和CIO们思考和探索的焦点。
相信很多的企业都与中化集团一样,对于IT又爱又恨,在IT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又不得不担心IT的安全运转。究竟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解决IT的治理问题?
IBM亚太区Tivoli软件总经理Mitchell Young表示,通过服务管理、安全管理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三大方面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搭建全面IT治理之路。
特别是服务管理,在这方面可以提供给客户一种恰当的技术和能力,帮助他们在既定的时间和确定的成本范围内,按照事先的设计,来交付明确的业务结果。IBM认为,服务管理不仅是一种IT管理的理念,更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思路,它是一个企业IT不断成熟完善的进化过程。客户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的优先级与IT的依赖程度,分阶段来实施。为此,客户对自身需求的认知过程以及IT厂商对服务管理整个生命周期的永续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三化解决IT治理问题
IBM提出的服务管理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三化”,即实现IT和业务的可视化、可控化和自动化,来帮助企业实现IT治理。
可视化是指企业应当全面了解IT对其业务的影响力,从而为企业业务决策提供及时准确信息、避免业务风险和危机、确保企业业务连续性和业务目标的实现。
可控化是指IT系统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的IT资产和非IT资产,进而帮助企业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降低IT风险。
自动化是指IT系统应当通过整合的IT流程和自动化的工具支持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和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提升企业敏捷性。
要实现IT的三化,则需要从5个方面切入:即IT运维、安全运维、存储运维、企业运维和运营商运维。其中从IT运维角度,能够覆盖到服务和流程自动化、服务可用性和性能、SOA管理方面;从安全运维的角度来看,能够覆盖到安全、风险和法规遵从性管理方面;从存储运维的角度来看,覆盖存储和信息管理方面;从企业运维角度来看,覆盖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从运营商运维的角度来看,覆盖服务保障方面。
针对中化集团所遇到的问题,IBM将其归结为两个战略需求,首先是支持业务连续性的基本容灾能力;其次,应对日益复杂IT环境的基本IT治理能力。
为了解决这两方面需求,IBM服务管理团队为中化集团制定了一个基于三方面的服务管理方案:可靠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能力;初步的网络、系统和存储监控能力;初步的企业级IT综合监控台。
通过部署和实施IBM Tivoli软件,IBM帮助中化集团实现了异地冷备式系统容灾,中化集团已经达到灾难恢复七个层次中的第二层,即信息系统能够在20小时至几天内恢复;提高了中化集团数据的备份恢复能力,解决了灾难发生后可能的风险问题;构建了系统监控的基础设施,实现了对网络拓扑、事件、性能和资产的监控;具备了初步的综合监控能力,通过企业级IT综合监控台,全面掌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并通过电子邮件和短信等多种手段进行通知和报警,使IT系统处于为我所用、为我所控,而非疲于应付的良好运行状态。
通过这些IT治理,中化集团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地围绕核心业务进行上下游和国内外市场延伸和整合,在全球范围协同运作,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实现“三化”的五个切入点
IT 运维 服务提供与流程自动化 通过流程自动化和优化控制费用和服务交付质量服务可用性以及性能 通过从响应式管理到前瞻性管理的转化,优化基础架构利用率和服务可用性
SOA管理 提供一个敏捷、高性能和安全的Web服务基础架构
安全运维 安全、风险和法规遵从 防止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对数据、系统和应用的威胁性管理
存储运维 存储和信息管理 建立高弹性的存储基础架构,保护有价值的信息资产和符合数据保护策略
企业运维 资产和财务管理 最大化企业范围内业务资产的性能和生命周期价值
三化管理 篇6
新泰市兰得染料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得公司)在新泰市委、市政府和市安监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始终坚持安全生产不动摇,不断探索把握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及时跟进有关安全指示精神,虚心请教,认真学习领会,及时掌握了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三化六步工作法”,并应用在安全生产环节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践和应用得出:三化六步工作法,可操作性强,符合公司的安全生产的实际,是提高公司安全生产水平的创新方法。
一、“三化六步工作法”的内涵
(一)“三化”的含义
“三化”即:精细化、网格化、常态化
精细化管理是与粗放式管理相对应的。它要求把管理贯彻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具体落实到每个节点。兰得公司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切感到要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安全管理工作也必须坚持以精细化的管理思想为指导,改变过去那种粗犷式的安全管理。
网格化的基本概念是:任何事物都是可分的,而可分的每一部分都与其他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而且相互影响。正如每次生产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生产的某个环节,某个节点出了问题,才引发了事故。所以把公司生产装置和储存装置分为若干工序;把每个工序再分为若干节点;使安全生产管理做到无死角、无盲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就把安全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落到实处。这种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若干部分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部分,这样愈切愈细,就是网格化。
常态化,即安全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思想不能时紧时松,必须警钟常鸣;安全管理工作的网格化不能变来变去,要坚持网格划分清晰、周密,责任主体明确无误;安全管理的“六步”工作,要以一定时间为周期,循环进行、持续改进。总之,就是要形成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六步”的内容
“六步”即:
主体责任,群策群力,良性互动;
化繁为简,分析节点,切片诊断;
挂图研判,辨识隐患,全员参与;
创新培训,改变理念,提升能力;
三反五防,三无班组,稳固双基;
科技防控,手指口述,双零两型。
“三化六步工作法”即在精细化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网格化的方法,通过以上“六步”工作,达到安全生产管理常态化,确保不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二、“三化六步工作法”在兰得公司实施的背景
(一)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管理新方法的现实需求是新泰市安监局决定在兰得公司实施三化六步工作法的思想保证和持续动力
兰得公司自成立以来,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年产300吨扩大到现在的3000吨,虽然规模扩大了,但是如果安全工作跟不上,一切等于零。在实践中,公司中高层人员积极坚持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坚持现场检查和查摆隐患,主动询问了解和跟踪安全生产状况,坚持参加每季度一次的安全会议,研究和部署安全问题。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奖惩措施上,公司一贯注重奖励,慎用处罚,先后设立了安全奖,安全风险抵押金季度返还奖励,岗位安全津贴月度兑现,大大提高了公司干部员工的安全积极性,这样形成了自上而下、齐抓共管和安全运行的良好局面。但是公司并没有满足现有的安全现状,因为公司还要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2015年底以前搬迁到新泰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生产规模将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与其说是机遇不如说是挑战,这不仅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安全风险的增加,如何做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单纯依靠现有的安全管理方法很难奏效,迫切需要寻找一套新的安全管理方法并且经过现实验证有效,自从新泰市安监局创立三化六步工作法以来,董事长王永刚高度重视,深感这是一次学习和提升本公司安全生产能力的宝贵机遇,积极参加新泰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刘玉、新泰市安监局局长李光荣等领导组织的“三化六步工作法”商谈会和推动会,阐明兰得公司推行三化六步工作法的绝心和信心并做了保证,深深打动了市政府和安监局领导。
(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和浓厚的安全氛围是新泰市安监局选择在兰得公司实施三化六步工作法的重要切入点
兰得公司成立于1998年9月,其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对待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始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公司安全生产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有原来的安全科升格到现在的安全部,目前公司安全部共有5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化工专业本科人员1人,4人取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证,1人取得了安全评价师证,公司设备部、电仪车间、市场部、质检部各配备1名安全员,化工厂成立有自己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有专门的安全厂长和专职安全员,DCB生产线和邻氨基苯甲醚生产线每个班组都设有兼职安全员,公司总人数220人,持有安全资格证人数达到了20余人,各生产岗位的绝大部分员工从事本岗位10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工艺、设备和安全技能经验,公司经常性的开展安全文化活动,演讲比赛,外出参观和学习活动,分批分期参加浙江大学中高层企业管理班共计10人次,先后派值班长以上人员40余人次参加在北京、济南和青岛举办的战略管控和执行力培训班,参训人员回来后,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分享和宣贯,定期进行交流和沟通,目前整个公司学习气氛浓厚,广大干部员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增强,公司先后通过了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达标、基层班组建设先进单位、岗位达标建设和山东省十佳班组考核和验收,安全氛围浓厚,具备推行三化六步工作法的基础和条件。
三、“三化六步工作法”在兰得公司的实施过程
(一)转变观念,牢记“三化六步工作法”精髓
“三化六步工作法”是新泰市政府、市安监局在实际工作中提炼而成的一种思想认识更深化、方式方法更科学、管理机制更完善、责任落实更到位、管理手段更有效、实际操作更便捷的安全管理办法,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指导思想,它不仅仅适用于安全生产管理,也适用于质量管理、工艺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要全员贯彻落实该工作法,就必须牢记其精髓,做到张口即来,用之即会、行之有效。为推动该工作法实施和深入开展,公司成立了以化工厂为代表的“成果队”,以后勤部室为代表的“执行队”,通过两支队伍对化工安全管理该工作法的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等内容进行角逐较量,加深了员工对该工作法的统一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全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营造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
(二)深入实践,全面推行“三化六步工作法”
该工作法在我公司实施以来,无论是从安全管理方面还是质量管理方面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是在质量管理方面
解决了DCB甩干离心岗位单批游离氨含量和批混后游离氨含量差别大的问题。游离氨含量是DCB产品一项最关键的产品指标,指标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下游客户和公司的切身利益,单批游离氨检验值和拼混后游离氨检验值差异大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如何做到既能够满足顾客对产品质量的需要,又能够做到公司不受经济损失,以往的做法是以客户要求为准,只要客户不找上门来,就是产品质量合格,只要客户反馈意见来说是游离氨含量不达标了,我们只有给客户更换新拼混的产品,然后召集三五个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讨论一番,按照传统的思路分析原因,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之所在,没有提出好的解决措施,2012年5月2号,新泰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刘玉和新泰市安监局局长李光荣、副局长徐鹏程、市安监局化工执法大队长张玉平等领导一行来到我公司,召集公司相关管理人员、岗位班组长、甩干岗位员工运用该工作法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会议从下午五点半点一直到晚上八点半,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平等发言,从人、机、料、法、环、管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最后从20余项原因中筛选出6大主要原因,并采取了相应控制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偏差率由原来的22%降低到06%左右,到目前为止未出现客户反馈DCB产品质量问题,该工作法在解决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二是在安全管理方面
制氢装置产品气体超压放空,微量气体含量高。制氢装置是利用甲醇高温裂解产生氢气提供DCB和邻氨基苯甲醚两大产品还原岗位使用,是公司生产的龙头和心脏装置,一旦出现问题和故障,轻则下游工序无法生产,重则会影响到安全生产,发生事故。5月10号,变压吸附装置经常性出现超压放空,化验人员对产品气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是微量气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超标,释放出来的气体还含有部分氢气,如果一旦碰到火源,会引发燃烧火灾甚至爆炸事故出现。针对这一问题,化工厂一班人按照该工作法的要求,召集了电气仪表人员、制氢工段长,安全科人员、制氢岗位员工、中控分析室人员,成立了专题小组,把整个制氢装置进一步细分为导热油节点、甲醇裂解节点和变压吸附节点共三个节点,根据中控分析化验提供的结果排除了导热油炉节点和甲醇裂解节点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最后焦点集中在了变压吸附节点的气动阀组上来,变压吸附装置是有六个吸附塔和均压罐组成,一共36个气动阀组元件,虽然采用的PLC微机控制系统,到底是哪一个阀门出现了问题,从微机界面上看不出任何问题来,因为每个气动阀都仍然按照设定好的起落模式正常运行,专题小组拿出工艺流程图,画在白板上,把每一个阀组看成一个切片,采取放大切片进行挂图研判,根据工艺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最后一致认定是C吸附塔的气动阀组有问题,可能存在堵塞或者是阀头脱落,即使微机界面显示该阀门按照程序正常起降,也仅仅是阀杆的起落,阀头根本还是不动作,经现场拆除该气动阀组,验证了这一推断是正确的。更换新的气动阀门,解决了困扰安全生产的大问题。
四、“三化六步工作法”在兰得公司的实施效果
一是安全认识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加强
从 该工作法一开始应用,从初步接触到逐渐深入,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逐步认识到,该工作法确实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仅仅限于安全隐患的查找,在产品质量、工艺流程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广大干部员工的热情不断提高,分析出来的问题更加深入,特别是给一线员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都有发言权,以主人翁的姿态发表个人见解,知识得到尊重,技能得到认可,人格得到提升,使广大员工更增加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按照该工作法要求针对生产环节和储存环节超找出了问题,采取了相关的防范措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强化了基层、基础工作。
三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制氢装置更换一个气动原件,小小的200元的原件,每年减少了6000m3氢气的浪费,折合甲醇30余吨,节约资金11万元;转位岗位增加了一台雷达自控液位计,每年能够避免硫酸损失20余吨,每年节约8000元,热溶解岗位安装自动超温切断装置,避免溢罐物料损失5吨,节约费用20万元等,截止目前,已为企业节约资金数百万元。
县供电公司信通“三维三化”管理 篇7
伴随“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 “创新管理模式, 优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当前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目标之一。伴随信息化企业建设的深入开展, 信息通信网络系统的广泛应用, 创新信通管理日益成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当前, 县级供电公司的信通运维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表现在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管理方法亟待创新、管理机制有待深化、管理手段较为单一, 这些都制约了信通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 难以从根本上降低运维成本, 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二、县供电公司信通“三维三化”管理内涵及主要做法
(一) 内涵
一是加强人员管理, 实现运维服务超前化。通过加强对专职及兼职运维人员培训, 提升信通运维人员业务水平;转变重“生产”轻“服务”的思想, 重视信通网络系统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服务职能;建立信息系统运行状态预警机制、故障排除应急反应机制, 实现从“被动维护”向“预测性维护”的转变。
二是加强设备管理, 实现信通设备“健康化”。在信通设备管理方面倡导“设备也是人”的管理新理念, 时刻关注设备的“健康”状态, 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从设备投入使用开始, 贯穿设备全寿命管理的始终;严格信通设备评定管理, 并将其作为制订大修、技改计划、及时消缺、保证信息网安全运行的参考依据。
三是加强“网盾”管理, 确保信通安全一体化。通过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提高网络运行可靠性;加强机房安全管理, 确保设备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建设数据容灾中心, 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二) 主要做法
1转变运维管理思维, 实现运维服务超前化
转变重“生产”轻“服务”的思想, 创新提出“预测性”运维服务理念, 及时分析信息系统运行状况, 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实现从“被动维护”向“预测性维护”的转变, 进而实现超前服务, 减少故障的发生, 确保信通网络系统运行可靠率。一是建立信通系统运行状态预警机制。分别以信息设备使用人、信息设备管理员、信通运维负责人及运维检修部科信专工等人员为主体, 根据隐患级别, 以及预警防范主体的权责, 逐级排查、治理、分析、上报, 构建出信息系统闭环预警防范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信通系统故障排除应急反应机制。该机制建立在完善的后勤保障和预警机制基础上, 分为黄色预警反应和红色预警反应。预警反应单元与设备运行状态预警防范单元一致。当现场设备出现故障时, 根据预警级别启动设备故障快速反应机制, 按照规范化的流程, 进行故障排除与诊断分析, 提出防范措施, 并将处理结果逐级上报。
2转变设备管理理念, 实现信通设备健康化
创新设备也是“人”的管理理念。将设备当作“人”去看待, 时刻关注设备的“健康”状态, 像关心“人”的身体一样, 动态关注设备各项运行指标及所处的运行环境, 确保设备健康运行。
建立信息通信设备“健康档案”。档案从设备投入使用开始, 贯穿设备全寿命管理的始终, 对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借助该档案能辅助预测出哪些设备存有缺陷, 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消除安全隐患, 变“被动概略型管理”为“精细预测型管理”。
严格信息通信设备评定管理。由设备运维单位、职能管理部门制订评定标准, 对信息设备进行综合评定, 评定出信息设备等级 (分为绿色、黄色、红色三个等级) , 以此作为衡量设备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并将其作为制订大修、技改计划、及时消缺、保证信息网安全运行的参考依据。
3加强“网盾”管理, 确保信通安全一体化
从“满足信息化安全要求、满足网络要求、满足施工工艺要求”为出发点, 重视信通网络前期预研与设计。建设信息机房动力环境监控平台, 可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机房温湿度、门禁、消防设备监控子系统运行状态及参数。在本地及异地建设集数据存储、备份、容灾于一体的灾备中心, 能够对电子文档、数据库文件、系统软件等各类型的资料进行集中实时或定时的存储备份, 最大限度确保数据安全。
三、县公司信通“三维三化”管理效果
(一) 管理效益
通过积极转变信息通信管理理念, 倡导“设备也是人”的管理新理念, 建立信息通信设备电子“健康档案”, 建立了完善的预警机制及应急响应机制, 实现信通运维管理由“被动概略型管理”转变为“精细预测型管理”。
转变重“生产”轻“服务”的思想, 重视信通网络系统对公司生产、经营的服务职能, 实现运维服务超前化, 全面提升运维服务质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精益化管理水平, 实现了公司“向管理要效益”的方针。
(二) 经济效益
通过加强对设备日常维护保养、检查监测等措施, 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有效保持设备的各项功能,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减少检修工作量, 进一步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 大大降低了维修费用。2014年第四季度信息设备维修费用仅2.2万元, 与2013年同期相比降低了近8000元。通过加强机房安全管理, 建立了机房动力环境监控平台, “实现了机房无人值守”, 确保能以较低的成本、较少的人员投入确保信通网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且提高了信通设备的使用寿命, 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
(三) 社会效益
通过信通管理创新, 进一步提高了信息通信运维管理水平, 使设备及系统完好率得到迅速提升。通过优化创新, 全面掌握了系统技术状况, 提高了信息设备维修质量, 减少了维修次数, 降低了运维成本, 确保了信通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提高了公司的生产、经营服务质量,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公司先后荣获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摘要: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 国网山东阳谷县供电公司总结出“三维三化”促管理提升的办法, “三维”即“人员、设备、‘网盾’”三个维度的管理, 其中“网盾”是指构建信通网络系统立体式防护。“三化”即“运维服务超前化”、“网络设备健康化”、“信通安全一体化”, “三维”与“三化”一一对应。
关键词:县供电公司,信通,“三维三化”,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浅议财务预算管理之“三化” 篇8
一、财务预算管理战略化
财务预算管理是一种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是公司战略落实的关键工具, 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整体行动规划, 是企业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战略起点。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管理, 可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做到控制当年、盯着明年、规划后年, 在强调基期发展的同时, 又强调未来的发展, 从而解决管理中重短期、轻长期的问题, 走好预算管理第一步。
要实现财务预算管理战略化, 首先, 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负起责任, 负责提出企业的战略方针, 以保证预算内容符合企业的管理目标, 并通过设置合理的预算组织机构为预算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保障和支持;其次, 要在企业内部建立预算委员会, 为企业制定有关预算管理流程, 制定具体的预算执行措施和办法, 促进企业财务目标的达成;此外, 生产、销售等其他职能部门必须树立先进的预算管理理念, 从源头上控制企业成本, 切实做好与本部门相关的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 以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化
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评组成了财务预算管理系统。
1. 财务预算的编制。
预算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 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预算的编制程序、编制方法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企业财务预算编制, 一般按照“下达目标、编制上报、汇总平衡、审议批准、下达执行”的程序进行。通过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双向交互式工作方式, 使得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有效实现了预算编制过程的信息沟通, 避免了单纯自上而下的沟通不力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松弛等不足。具体程序如下:一是下达目标;二是编制上报;三是汇总平衡;四是审议批准;五是下达执行。 (2) 企业财务预算可以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 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等方法进行编制。
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静态编制方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分析生产变化、不考虑市场价格浮动、不对照前因后果, 死抱预算方案, 所有的预算指标始终保持不变, 运行结束时将结果直接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这样的预算指标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缺乏弹性, 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的有效基准。特别是当企业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 预算已不能实现时, 既无相应的应急预案, 更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使脱离实际的预算成为管理的“装饰品”。因此, 企业编制财务预算, 一方面要确保发展战略的实现, 同时还要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的经济内容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 必要时几种方法配合使用。如:对于收入一般可采用弹性预算, 即根据市场情况和销售量的变化, 预算值随之相应变化, 同时采用滚动预算的方式及时调整;支出预算可采用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制, 其编制依据主要是历史数据和预算期的收入预算;对一些变动性费用, 如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可采用费用弹性预算, 以激励业务的发展, 同时对于公司重点控制的可变费用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 从而使预算的编制和控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使公司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重要的地方。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IT技术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 因此, 在编制预算时要与时俱进, 以信息化为支撑, 构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这样不仅能大大降低报表管理中的重复劳动,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使整个预算编制效率显著提高, 而且能实现预算编制数据和监控数据的有机结合, 减少沟通和管理成本。
2. 财务预算的执行、控制与调整。
(1) 预算控制针对的是预算的实际执行与操作阶段, 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阶段, 这一阶段连接着编制和考核, 是向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的阶段, 它涉及企业各个方面, 其过程可以理解为企业各个部门责任分解和落实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各个预算主体相互协调的过程。其关键所在是要实现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有效控制包括财务控制、法制控制、制度控制乃至权势控制。一方面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在生产经营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 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企业执行机构要建立事前审批与预警机制, 同时加强事中监控, 按照预算的具体要求和方案实施预算控制管理, 严格执行预算政策, 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 从而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与控制体系。信息反馈则要求财务部门及时和生产、销售、采购、供应等部门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 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 不断调整偏差, 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2) 建立预算调整和追加流程, 以保证预算管理既有刚性又有弹性。一个成功的财务预算一经批准下达, 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 一般不予调整。但是当企业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 应当通过一定的预算调整制度和流程, 对企业预算进行必要调整, 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
3. 财务预算的差异分析与考核。
(1) 坚持动态考评和综合考评相结合。动态考评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场进行的, 对于预算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做出即时确认和处理, 其基本组织过程包括实际结果与预算的比较差异、责任分析和差异处理三个环节。综合考评是预算期末对于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 其考评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层次, 而考评内容以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为主。对于充分发挥预算机制的作用来说, 动态考评与综合考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 分析差异, 建立多层级预算管理跟踪报告制度。每月按照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 (销售、进货、存货、变动费用、固定费用、利润、资本运作、现金流量等) , 分别编制各环节预算与实绩的差异分析表, 分析预算与实绩的差异因素, 找出差异的主要环节, 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督促有关部门制定解决办法。并通过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区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着重分析可控因素对差异的影响, 目的是分清责任, 改变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 片面强调客观原因或主观原因, 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 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考核与奖惩是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没有考核与奖惩, 预算工作无法执行, 预算管理将变得毫无意义。严格考核不仅是为了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 肯定成绩, 找出问题, 分析原因, 改进以后的工作, 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奖惩兑现是保障预算目标完成的重要环节, 只有奖惩兑现才可保障预算的严肃性, 确保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的衔接。
三、财务预算管理人本化
财务预算管理中很多方面都可以控制, 唯有人的行为难以完全把握, 而人的行为问题却又是预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 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 财务问题不是根本, 而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要尊重员工, 充分信任员工,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员工;以人为本, 就是要依靠员工, 充分发扬民主,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保证各项预算工作的有效实施;以人为本, 就是要凝聚员工, 通过事业和情感的纽带把员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工作机制;以人为本, 就是要了解员工, 广泛倾听他们的心声, 要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以人为本, 就是要关心员工, 要切实解决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困难, 为员工创造一个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人为本, 就是要提高员工, 建立一个能够不断提高员工政治、业务、文化各方面素质的长效机制;以人为本, 就是要规范员工, 要建立和完善所有员工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行为准则;以人为本, 就是要激励员工, 要建立一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激励机制, 以确保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总之, 实现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战略化、系统化和人本化, 一个出色的财务预算就会畅通无阻。
摘要: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财务预算管理的战略化、系统化、人本化方面作了阐述。
三化管理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三化”
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并非一般日常的财务活动, 倘若管理不当, 不仅会造成严重超支浪费, 而且事关着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性质和职能有多种类型。一是全额补助型, 即单位完全承担行政分配的职能;二是差额补助型, 即单位既具有行政职能又有组织收入的条件;三是自收自支型, 即指完全进入市场靠自身创收生存的事业单位。这种性质的多类型决定了事业单位在财务收支管理方面的不同。鉴于事业单位身份和性质的这种复杂性, 加之自身固有的一些弱点和弊病, 使得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甚至发生严重超支等浪费现象, 亟待在相应的治理措施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以有效制止和改变这种状况。
一、支出约束制度化
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决定了其不能完全市场化。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 我国事业单位一般只对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表现积极, 管理意识与机制却相对薄弱。特别是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约束力, 表现在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 或计划定额只流于形式。在资金分配方面, 存在严重的随意性, “以哭求奶”的情况较为普遍。在资金使用方面, 有的单位支出控制不严, 超支浪费现象严重, 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 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 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 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 没有做到专款专用。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 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 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 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实施考核。因此, 资金的使用效率普遍低下。
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的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 内部审核监督仅由一人或多人专职或兼职代理。有的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 已建立内审机构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流于形式。已订立的制度只用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 内部监督执行大打折扣。遇到具体问题时强调灵活性, 忽视原则性, 使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有的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支出分散到科室管理, 严重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1. 健全财务制度, 强化内部控制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并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要明确内部各单位和部门的职能性质、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在财务机构内部, 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要合理分工, 建立岗位责任制。事业单位要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 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 财产的审批, 审批权限的分配, 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对于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登记、审核、保管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各项核算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正确运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准确核算经济业务, 落实审核、复核制度, 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 细化责任, 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 切实做到账实相符。以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 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
2. 严格预算管理, 加大预算约束力度。
预算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事业单位应坚持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 编制好财务预算收支计划, 将全部收支编入预算。并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 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 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同时, 制定相应的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以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使用。在执行过程中, 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确实约束财务行为。在岗位分工控制环节, 要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在授权批准控制环节, 要严格遵循授权范围和权限, 重大会计事项建立集体审批制度。在财产清查控制环节, 要采取定期盘点的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在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环节, 要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尽量减少人为操纵因素的影响。理顺管理中的方方面面的财务关系, 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资金管理, 用好用活资金, 正确筹划和测算现金流量。特别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要彻底改变“只重预算执行, 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预算管理方式, 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 以确保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合理。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 广泛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内审部门经常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会计核算集中化
会计集中核算形式是一种新型财政管理模式, 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治理的一项新举措, 对于提高财政理财能力和会计工作效率, 规范会计行为, 加强会计监督和廉政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 其目的是汇报支出, 为决算服务。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有许多不当之处。其一, 不进行成本核算, 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行政成本, 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其二, 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 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 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 不按科目核算, 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其三, 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 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 导致在编制决算时, 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因此, 必须实行会计核算的集中化。
1. 通过会计集中核算规范财务收支。
首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大大减少了财会人员, 节约了经费开支。其次, 使会计人员具备了依法独立理财的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 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 与被纳入核算单位没有任何依附关系, 大大减少了会计工作的行政干预。第三, 会计核算中心运用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有利于加速会计电算化步伐, 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可以让管理者与使用者更清楚地看清资金的使用去处, 为会计管理的实施提供更为方便的条件。第四, 会计集中核算以后, 财政部门的监督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 通过会计核算中心, 实现了财政对核算单位资金收付全过程监管, 特别是对支出的方向、结构、规模等方面的监督, 把许多不合理的支出消灭在萌芽状态。各核算单位的财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改变了过去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 增强了财务收支活动的规范性, 避免了多头开户、多种账户、多渠道流出等现象的发生, 提高了各核算单位自我约束, 自我监督的自觉性, 堵塞了一些单位少扣税或不扣税的漏洞, 切实发挥会计核算作用, 增加了财政收入。
2. 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实现财务高效管理。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可以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从源头上遏制行政事业单位腐败, 杜绝胡乱花钱、铺张浪费现象, 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 以资金控制为目标, 以加强财务收支监督为重点, 可以成立会计核算中心, 以高效理财为取向, 将所有账户及会计业务处理权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 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 力求核算、管理、监督成本最小, 效率最高。
三、核算模式多样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 多种经营和自收自支类型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事业单位依靠自身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进行经营活动和创造盈利, 已不属于事业单位服务活动的内容, 而是属于企业经营性质和行为。此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还缺乏规范。有的收费使用非正式的收据或串用行政事业性收款收据等进行收费。有的将收入切块另设账目核算, 形成“账外账”、“小金库”以掩盖其真实的收支规模。还有部分单位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未能足额缴纳相关税金。还有的是未严格执行收费票据管理监督制度规定。其核算模式的规范应视其经营规模的大小和经营特点来实行多样化的核算形式。
1. 主管部门核算模式。
即事业单位的各种财务决策权均完全集中在主管部门, 各事业单位及其内部机构都必须严格执行主管部门的决策, 各事业单位及其内部机构只负责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
2. 独立核算模式。
一些事业单位用自己的固定资产、人力、技术搞经营, 而且收入较大的, 可实行公司形式, 由事业单位单独出资或与职工或吸收外来资金组成公司, 单独核算, 按资本大小分红。主管部门只保留对事业单位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 而将人、财、物、产、供、销等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各事业单位, 各事业单位只需将决策结果提交主管部备案即可。在这种模式下, 事业单位相对独立, 主管部门不直接干预各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但必须要把事业单位的正常业务活动与经营活动严格区分开来, 在人员的安置上, 不允许相互兼职;在管理上, 投资的管理与事业单位内部的业务资金活动严格区分, 所收股利或管理费用应按规定弥补事业经费之不足。
3. 财务人员代管方式。
对于事业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如出租部分房屋收取的租金、转让技术和人力的收入, 可以不单独核算, 由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代管, 但必须另设账户, 独立管理, 收入要入账, 支出要审批, 不得用这些收入私设小金库, 或用于请客送礼和职工福利的发放。
参考文献
[1].崔荣星.浅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岁月联盟, 2010.7.3
[2].康庄, 熊伟, 华军.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模式改革的探讨.财会月刊, 2009.12 (中) :25—26
三化管理 篇10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 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信息管理工作已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 并逐步将业务放到网络上进行。信息产业的发展, 带动的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权威专家预测, 信息技术人才被列入我国今后几年乃至10年急需八大类人才之一。同时, 预计随着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 必将产生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更大需求。
然而, 面对持续旺盛的人才需求市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确遭遇了“滑铁卢”, 曾经的热门专业变得“门前冷落”。一时间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系为了生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被迫”改名、停招、撤销。如此现象令人费解同时, 也不得不让人对IT职业教育者不自信乃至不能坚守的深思。其实, 稍加分析、稍加调研, 便知问题根本不在于专业本身, 而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也就是人才的“产销不对路”。贴近所需,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需求同步, 则是专业新生的解决之道。本文结合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实践, 构建“三化人才培养模式”。
2“三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中国的IT产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以“专注行业应用, 提供行业定制服务”为特征的细分市场时代[1]。教育服务无差别化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企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个性化、职业化的培养模式呼之欲出。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 在保证学生较为扎实的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基础上, 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质量为中心, 产业和教学相结合、认证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 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构建“岗位化、方向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如下:
岗位化:也称职业培养岗位化。人才培养以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为要求, 实施职业化人才培养, 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 (行业认证) 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努力打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方向化:也称专业培养方向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依赖职业岗位群理念, 结合专业人才需要, 选取“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开发、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三个职业岗位群, 作为专业的学习方向, 实施小班授课。
个性化:也称人才培养个性化。依赖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知识积累, 有区别加以方向定置选择, 达到因材施教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2]。专业方向选择放在第四学期。
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对威海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细分市场区及人才需求反复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对本专业的办学思路、各发展目标以及专业服务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面向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的定位[3]。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威海, 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辐射山东, 以服务海洋产业信息化为主, 服务于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金融、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与应用, 助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培养目标定位: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IT产业链中的数据库运维与应用、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等岗位 (群) 需求的技术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目标定位准确。
职业岗位定位:主要任职于以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 从事数据库管理员 (DBA)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信息管理系统产品销售和技术支持员等岗位的工作。
3.2 面向工作岗位 (群) 构建课程体系
3.2.1 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 我们淡化专业意识, 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 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 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 组建模块化、专业方向化的课程结构, 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该专业三类岗位群涉及的核心技术岗位二十几种能力及课程的整体性原则, 设计对应能力的课程模块, 如表1所示。
3.2.2 教学环节的重构
通过“学→训→学→训”分段递进式教学过程, 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步提高, 形成职业技能的螺旋进阶, 如图1所示。纵坐标方向上课程体系表现为从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到职业素质培养的逐步成长。
3.2.3 专业方向的课程组织
第1、2、3学期, 不分专业方向, 集中学习“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课程。
从4学期开始, 第4、5学期进行专业分方向培养。专业方向的选择依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并编班, 实施数据库应用与开发、WEB应用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方向小班教学。
第6学期是顶岗实习。由校企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实岗实习, 并由企业按企业员工标准进行工作安排与考核。岗位实习尽可能按照专业方向对口实施。
4 结语
应对行业细分化时代要求, 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寻专业培养特色, 以特色求发展, 是专业建设不变的法则。文章正是基于这一思路, 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规划与设计, 以期寻求专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浪潮首倡“行业PC”概念并主攻教育行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6/16/content_446515.htm.
[2]童红兵, 张秀平.“基于项目驱动的一主两线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3 (5) :70-72.
“三化”教材 品行写真 篇11
笔者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为例,谈谈如何对教材进行“三化”,以达到品行写真的目的。
一、“近化”教材,拉近关系激起自豪
本单元教材中的内容大多取自省会杭州,但是有许多同学觉得自己家乡太落后了,比不上杭州大城市,有的甚至流露出对家乡龙游的不满。如何创造性地让教材上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并由此激起自豪感呢?我采取的是“近化”法。
1.位置“近化”法。从地理位置上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内容。如教材中第35页上的图片六和塔、杭州博物馆及西湖博览会等,我让孩子们根据龙游县的地理环境特点收集相关主题的图并一一调换。学生们兴趣盎然,如对应六和塔,大多数同学就贴上了龙游鸡鸣塔、龙洲塔,还有少数同学贴上了湖镇舍利塔、横山塔等;与杭州博物馆对应的图片则有龙游博物馆;至于西湖博览会,同学们将在龙游举办过的国际汽车拉力赛、龙舟赛等国际大赛图片作为调换。在调换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面对着本地的龙游精美图片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
2.时间“近化”法。从时间上选择最新、最近发生的材料补充教材。在这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学生的生活面貌也在千变万化。课余让同学们收看“龙游新闻”“今日龙游”等,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图片贴在书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从同学们的书上发现了许多新近发生的值得我们自豪的事例。
3.心理“近化”法。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上选择孩子自己最喜欢的材料作为交流的重点。如说说你家乡的有趣故事,许多男同学在书上增添有关龙游石窟是外星人建造的传说故事,而女同学则津津乐道于寒魄神宫的美丽传说。
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是品德课程的基础,他们品德的形成植根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我们应从学生自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去寻找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选择、替换或重新开发,使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亲切感的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动化”教材,增强引力吸引注意
品社教材内容虽然很精美,但学生很快就会在课余时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完并熟悉教材内容。在看第一遍教材的时候,学生会引发一些情感体验,有时也会有些激动,但很快又会平静下来。到真正上课时,书上的内容已不能引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了。如何使这平面和静止的教材内容生动起来,使之符合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新生事物、情感又不稳定的特性呢?我的又一策略是“动化”教材、尽量让教材显得动感十足。
1.视频赏一赏。视频能够将音形画融于一体,千言万语的说教,有时还真不如让孩子看一段精彩的录像。在本课中,我增加了一些介绍龙游的专题片,虽然在课堂上看的时间不多,但看后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再布置课后继续收看类似的片子,并将真实的感受记录在书上。此时你不光会被同学们那专注的表情所感动,更会被同学们那自然、真切、实在的感受所惊叹。
2.动手做一做。我布置同学们与家长合作做调查,内容有龙游的主要风景、主要特产、建筑、大型活动、传说故事、名人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一项或多项,并将调查结果以表格、图画、文字等不同形式粘贴在书上。学生收集的图画、照片最多,很多同学贴上了自己在名胜古迹前拍的照片,有的带来了调查表,以及自己与家长一起写的体会。
3.变身演一演。表演、摸拟等是品社课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法。我在课前准备了导游小旗,让一名或几名同学做导游,其他同学戴上小黄帽做游客。经过简单的角色培训后,开始正式上岗:小导游将事前收集的图片和文字放在展示台上,开始指着资料一本正经地介绍,小游客们则规规矩矩地坐好。有些图片学生是熟悉的,此时小游客们会举手帮助介绍,有时小游客会拿着自己准备好的图片上台介绍,于是导游和游客的身份会自然转换。在表演中,同学们带着极高的兴趣进入情景,一方面会为更好地做好自己的角色而努力;另一方面又为家乡而自豪。同时,在课外还布置实践的任务,要求向家里的客人进行实地介绍,并请客人在自己的“写真集”中留言。
《品德与社会》教学倡导以孩子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由此,让教材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也“动”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融化”教材,丰富色彩充实感受
品社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它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需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况且教材本身也留有大量的空白,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目标要求大力融合各种课内外资源,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1.教材内容的融合。一是前后内容的融合。我在本次教材融合过程中,将前面一课“话说社区”中的许多内容与本课中的许多内容融在一起,如将采访名人、名胜古迹等内容并到了本课中;二是以某一话题为主话题,统领其他内容。在《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单元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按顺序组织教学,而是以“我来做一个小导游”为主线串联其他板块内容:“我带你去我的家乡”“看看我家乡的风景名胜”“尝尝我家乡的特产”“夸夸我家乡的人民”等,整个板块都以小导游介绍、游客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三是将前后教材进行详简的处理。如本单元中,我就以“我来做个小导游”为主线进行串联,对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内容——龙游特产、龙游石窟、龙游民居苑内容进行了细化,同时对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简化。
2.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融合。品社课突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内容不断地补充到本课中。如我在本课中不仅让同学们演唱《龙游宝地》的县歌,还在教材中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处填写上龙游县歌歌词,并让学生配上了有龙游特色、充满稚趣的小插图,同时还融合了《志棠白莲美名扬》《剪纸艺人吴芝瑛》等地方课程资源,将校本课程《社区个性化活动》等内容列为教材的补充等。在课外,同样让学生收集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内容继续做补充。
3.各项活动内容的融合。少先队活动是一个很大的课程资源库。在课上,我让同学们看我们的“志愿者在行动”“社区活动”“三祭(祭先圣、先祖、先烈)活动”等录像和图片。课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类实践活动,节假日,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社区中作宣传、搞卫生,同时将活动的照片、感受等及时记录收集在教材中。在活动中同学们增添了感受,提升了效果。
经过“融化”后的教材,显得更丰厚、综合性更强,真正地让学生走进教材、走出教材。
总之,品社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开发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真正的教材在课外。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使学生课堂内外的生活成为一种积极的、统一的、个性化的生活,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让教材指导孩子的生活,同时又使教材成为孩子成长的记录册,成为学生品行发展的写真集。
三化管理 篇12
我国自古就把不计名利、淡泊明志作为一种美德。其中,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过的一段话是具有代表性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既有超脱名利得失的大智,又有切入事业的大勇。同时,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不计名利,只追求为国为民的功德,这也是一种大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仁者以财发身,愚者以身发财”,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总是以金钱来提高自己、发展事业,而愚昧者却是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生命聚钱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写照。我们先贤圣哲的这些话至今仍然不失其价值。
然而,企业毕竟是企业,怎样看待名、利、义?应当明确三点:
第一,追求美誉之名、有道之利、贡献之义。无名则无企业形象,如人品品牌、文化品牌、产品品牌都是美誉之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无利则无企业生存的基础,在合法、合理、合情的范围内企业的目标就是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无义则看不到社会责任,就不能自觉地照章纳税、大兴光彩事业等。所以,美誉之名、有道之利、贡献之义,我们不但不反对,反而大力倡导,积极追求。
第二,行义在先、名利自在其中。曙光关于“不要问社会给了我什么,先问我为社会做了什么”的理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办企业首先要想到为什么而办,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尽什么义务,这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凝聚人气和财气的“磁场”,形成贡献社会与有利自己的良性互动。企业的各级领导乃至每位员工在贡献与索取之间,首先要想到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只有“有为”才能“有位”。
第三,坚决抵制不义的追名逐利。这种现象在企业是存在的。比如,有的人不比贡献,单比名份、职位、待遇,事干得不多牢骚却不少;有的人在经营活动中,为了自己多获得一元钱的利益,却不惜企业付出100元的代价等。这些映射出的是一种丑陋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坚决抵制,正气难以树立,企业难以发展。
统筹三方利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个人利益
没有国家利益就没有企业利益,没有企业利益也没有个人利益。这种大对小的关系是一种责任,是保护和给予。
反之,没有个人利益就没有企业利益,没有企业利益也没有国家利益,这种小对大的关系是一种义务,是投入和贡献。
责任和义务是对等的。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必须统筹好三者的关系:对国家尽义务;对员工尽责任并要求员工对企业尽义务;在统筹国家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同时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曙光的“四不原则”较好地体现了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利益:“国税不漏”、“社会不丢”是就国家利益而言的,照章纳税,做好光彩事业就像儿女必须尽到瞻养父母的义务那样天经地义;“员工不少”讲的是维护员工利益,就像父母必须呵护和关爱子女那样责无旁贷;“企业不空”是对企业自身利益来说的,只有“不空”才能维持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统筹三方利益在法理上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哲理上则是“圆满、均衡、和谐、统一”。
摆正三者关系:所有者、经营者、操作者
三者在政治上是平等关系。共同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三者都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每一成员都有权对企业的决策、管理、经营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得到尊重;所有者、经营者、操作者都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
三者在感情上是合作伙伴关系。犹如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上级与下级,生死攸关,患难与共;如同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充满亲情、友情。
三者在物质利益上是共赢关系。曙光实行税后利润3:3:3:1的分配制度,即30%归所有者,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30%归各级经营者;30%归操作者;10%用于光彩事业。这样兼顾了资本、劳动和社会几个方面的利益。
三者在工作关系上是这样的“级配”关系。如同水泥生产球磨机中的大球和小球,只有大球不行,只有小球也不行,必须搭配合理,紧密配合,才能产生高效。
加强三化管理: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利益化管理
管理就是管得有理,三分管七分理。“三化”是一个刚柔共济、情利交融的合理架构。
管理是要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制度化是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中的内化,是法律法规的个性化系统。制度化管理表现为刚性,表现为一定的强制性。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制度企业就难以高效运行。以法为本的制度化具有“双保”功能:对内保发展,对外保安全。实现制度化管理关键在三条:一是制度要合法:二是制度要合乎实际;三是制度要落实。
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发挥感情的凝聚作用。对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它是心灵的转换,在沟通中达到理解和认同;它是换位的思考,急人之所急,帮人之所需;它是人生价值平台的搭建,既有唤醒自我的激励,又有实现自我的条件;它是人在迷途时提醒的一句话,生日时献上的一束花,患病时得到的一份慰籍……事情有大有小,但都深含着友情和关爱。我们把感情比作注入水泥中的水,能凝结成冲不垮、打不烂的坚强砥柱。企业固然要强调按制度严格管理,但严格管理需要有情操作。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科学的管理应体现刚与柔的统一。
利益化管理是要发挥物质的激励作用。企业是物质利益的联合体,无利益便无企业。安居才能乐业,利益兑现牵动着每个员工的心。曙光的利益观是:“财散人聚、人聚业兴、业兴财旺、财旺人贤”,这一聚一散包含了曙光对物质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曙光物质激励的措施是“五联计酬法”,即“联本、联产、联质、联销、联双文明”,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精神。